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用风险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

时间:2022-03-20 06:5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用风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用风险论文

第1篇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Morgenstem)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deef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个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Lim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至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传统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传统金融学的反思和修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MP和EMH的权威地位。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实际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m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会受到过度自信、代表性、可得性、锚定和调整、损失规避等信念影响,出现系统性认知偏差。而传统金融学是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理性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严格依照贝叶斯法则计算的期望效用函数进行决策的。即使有些人非理性,这种非理性也是非系统性的,会彼此抵消,从而在总体上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完全相互抵消,套利者的套利也会淘汰这些犯错误的决策者,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达到总体理性。

2行为金融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

2.1风险偏好

根据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于传统金融学理论下风险偏好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是会随着绝对财富等一些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改变的。因此,我们就没有理由相信借款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借款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投资,也是众多投资者中的一部分,他们的风险偏好也会发生改变。风险偏好的改变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临的风险,最终会影响贷款方面临的信用风险。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人们在作决策时,对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投资者可能对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盲目投资的产生,盲目的多元化和贪大求全。

2.3羊群行为

企业决策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涉及较多的技术环节,其决策往往由决策团体共同协商作出,主要属于群体决策,而群体决策有可能导致羊群行为(HerdBehaviors)的发生。羊群行为主要是指投资者在掌握信息不充分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在企业决策中,羊群行为的表现可能是决策团体中多数人对团体中领导者的遵从,也可能是领导者对决策团体中多数人的遵从,而且是一种盲目的遵从。决策中的羊群行为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2.4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费朗哥·莫迪格里安尼(FraneoModigliani)和默顿·米勒(Merton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了题为《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主要内容是: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即企业价值与企业是否负债无关,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如果证券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公司未来现金收入流量的值,那么不管发行的是什么类型的证券,只要把公司发行的所有证券的市场价值加在一起,一定等于这个公司未来利润的现值。无风险套利活动也使得资本结构无关紧要,如果两个本质完全相同的公司因资本结构不同在市场上卖出的价格不一样的话,套利者就可以将更便宜的公司的证券全部买下,然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市场上卖出。因此,公司的资本结构就不再是不相干的问题。不同的现金收入流量对不同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也会各不相同,这些投资者对于他们感兴趣的现金收入流量愿意付出高价。特别是由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套利仍充满风险。所以,不同的资本结构,其公司价值显然是不同的,其信用风险必然不同。

3行为金融对金融租赁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启示

金融租赁业务由于涉及交易环节较多,交易结构较为复杂,不但面临客户(承租企业)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也存在供货商不能按时履约的信用风险,因此,相对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其信用风险更大。

遗憾的是,很多金融租赁机构依然照搬商业银行机构那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在按传统金融理论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基于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过度自信、羊群行为以及公司的资本结构均没有涉及。但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表明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存在的,这就启示我们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时就不能回避这些因素了,这既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金融租赁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指明了方向。

第2篇

论文关键词: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念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重视。金融机构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的方法、模型合理与否,关系到评估结果的优劣。本文概要阐述了银行信用风险计量方面的相关理论依据和基本做法。并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管理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信用风险评估理论

银行等金融机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大致有统计模型、CAMEL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三种理论依据:

(一)统计模型

利用统计模型进行信用评估的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数据积累,一般至少需要连续3年的相关数据。

1.违约概率(ProbabilityofDefauh,PD)理论

违约概率是预计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评估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估质量标准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银行贷款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如何准确、有效地计算违约概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十分重要。不同评级机构所设定的违约定义可能不同,所反映同一等级的质量也因此而不同。只有违约定义相同的评级机构,其评级结果才可以进行比较。有了对应违约率的资信等级才能真正成为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常用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基于内部信用评级历史资料的测度方法;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测度方法。

2.违约损失率(LossGivenDefault,LGD)理论

违约损失率是指债务人一旦违约将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数额占风险暴露(债权)的百分比,即损失的严重程度。在竞争日益激烈、风险日益加大和创新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对资产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因过于简单、缺乏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等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和银行监管的需要。以独立身份服务于全社会公众投资者、以公开上市债券为主的外部信用评级对银行内部以信贷资产为主、与银行自身有着特定联系的资产组合的适用性也越来越小。因此,银行开始开发类似外部信用评级但又反映内部管理需要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以适应上述市场和内部管理发展的需要。随着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LGD在全面衡量信用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评级体系的结构开始由只注重评估违约率的单维评级体系向既重违约率又重违约损失率的多维评级体系发展。历史数据平均值法是目前银行业应用最广泛最传统的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的许多规定也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以其简单易操作而获得欢迎。

(二)CAMEL模型

CAMEL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其有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水平(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当前国际上对商业银行评级考察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未跳出美国“骆驼”评级的框架。“骆驼”评级体系的特点是单项评分与整体评分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评级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充分考虑到银行的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层次,是分析银行运作是否健康的最有效的基础分析模型。在具体CAMEL模型的指标及其权重选取及校验过程中,大多采用了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

(三)专家判断模型

银行信用评估的起点是对其财务实力的综合判断。应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综合评估。经营战略、管理能力、经营范围、公司治理、监管情况、经营环境、行业前景等要素,无法通过确切数量加以计算,而专家打分卡是一种更加偏向于定性的模型。在缺乏外在基准值,如信用等级、违约和损失数据等的情况下,开发专家判断模型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专家判断模型的特点是:符合Basel要求.具有透明度和一致性:专家打分卡建模时间短,所需数据不需要特别的多:专家打分卡可充分利用评估人员的经验。

二、信用风险评估的通常做法

(一)信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思路

评估方法应充分考虑风险元素的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引入大量的精确分析法,并尽可能地运用统计技术。另一方面,不浪费定性参数的判别能力,并用以优化计量模型的预测效能。除CAMEL要素外,还需考虑更多更深入的风险因素。评估要素主要包括品牌价值、风险定位、监管环境、营运环境、财务基本面。

(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造

数据准备是模型开发和验证的基础,建模数据应正确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特征以及评级框架。定义数据采集模板。收集、清洗和分析模型开发和验证所需要的样本数据集。影响交易对手违约风险要素主要有非系统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非系统性因素是指与单个交易对手相关的特定风险因素,包括财务风险、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能力、基本信息等。系统性因素是指与所有交易对手相关的共同风险因素.如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既要考虑交易对手目前的风险特征,又要考虑经济衰退、行业发生不利变化对交易对手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影响.并通过压力测试反映交易对手的风险敏感性

(三)变量选择方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Theanla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层次分析法的内容包括:指标体系构建及层次划分;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相对优势排序;比较矩阵一致性检验。

2.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通过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保留原始变量主要信息的前提下起到降维与简化问题的作用,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主要矛盾。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从多个原始指标的复杂关系中找出一些主要成分,揭示原始变量的内在联系,得出关键指标(即主成分)。

3.专家判断

关键指标权重和取值标准设定是通过专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同讨论确定,取值标准是建立指标业绩表现同分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值标准的设定应能够正确区分风险,取值标准应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和周期定期调整,从而反映风险的变化。

(四)模型校验修改

模型构造完成后.需要相应财务数据的不断校验修改。财务数据可直接向对应机构索取,也可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得。直接获取数据的方式准确性较高,但需对应机构积极配合.且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数据录入、核对和计算。通过第三方数据提供商获取数据效率高,但需支付一定费用,且面临数据不全、数据转换计算等问题。在违约概率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通常遇到模型赖以建造的数据样本中的违约率不能完全反映出总的违约经历,需进行模型的压力测试,确保模型在各种情况下都能获得合理的结果.并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

(五)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根据完善授信评估模型,撰写授信评估系统业务需求书.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提高授信评估效率。授信评估系统还应与会员历史数据库、限额管理系统、会员历史违约或逾期等信息库无缝连接,避免各个环节的操作风险。

三、对银行间市场完善授信评估的启示

(一)完善授信评估可积极推动银行间市场业务发展

银行间市场会员信用评估水平的提高。可有效防范银行间市场系统性风险。为防范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成员需及时、合理、有效地对相应会员银行或做市商进行信用评估,并根据会员或做市商资信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为其设置信用限额。

(二)引进成熟的授信评估方法、模型和流程

根据巴塞尔协议的有关监管要求,国内大中型银行都已经或正在国际先进授信评估机构的帮助下,开发PD或LGD评估模型。银行间市场参与者应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在消化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国际先进咨询机构作为顾问,构建授信评估方法和模型。

(三)引进或自主开发授信评估系统

为防止操作风险,提高授信评估工作效率,实现授信评估与机构内部相关系统的连接,银行间市场参与者需根据授信评估方法、模型、授信资料清单、分析报告模板、建议授信计算公式等内容。撰写系统开发业务需求书,或引进先进的授信评估系统并进行客户化改造.或选择系统开发商进行自主开发授信管理系统。

第3篇

一、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是灰色关联的理论基础。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的大小,曲线的形状相似程度越高,那么它们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则关联度越小。灰色系统可以以较少的历史数据来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并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操作简便,计算量小,便于广泛应用。由于邓氏灰色关联度算法具有成熟可靠、计算量小等优势,与其他方法组合应用灵活性高,因此,本文选用了邓氏灰色关联度。

二、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原则信用风险评价的各个评价指标对于实证模型的最终结果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在进行指标选取时,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该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针对银行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价,进行构成要素的客观表述,要为信用评价的最终目的服务,并且为评价的最终结果判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2.完备性原则。指标体系中所选择的指标需要包含有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3.预见性原则。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是以深入挖掘中小企业的潜在风险信息为目的的,因此,选择的各个指标需要体现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4.科学性原则。该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该科学合理,保证各个风险评价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鲜明的层次结构。5.实用性原则。选取的信用评价的指标数量要适宜,各个指标的数据要便于收集。

(二)指标构建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主要是针对授信业务进行的,因此,中小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就是评价信用风险大小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选取了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和企业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12项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三、信用风险评估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5家上市公司作为检验对象,为了避免对这些公司的影响,本文以A、B、C、D和E指代五家上市公司,对样本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的数据,计算出被评价企业各项指标的关联系数,计算结果如表3:通过变异数系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最后可以计算出各个公司的最终信用风险排序情况。

四、结论

从样本数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E公司的关联度最大,这说明其是信用风险最小的一个,与理想的无风险企业最为接近;D公司和C公司分列第二和第三;A公司与B公司是最后两位。虽然灰色关联度模型有其他评价方法没有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局限。例如,在对于定性指标的确定及量化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作者:李亚单位: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

第4篇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与成因

1.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来源对商业银行来说任何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商业风险。然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供应链金融,一旦其中任一环节发生问题,都将导致整个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因素,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在考虑信用风险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受信企业或者农户,还需要全方位的分析整个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1)供应链核心企业导致的信用风险。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的枢纽,它在任何一条供应链上都居主导和关键地位。因此,商业银行将对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纳入到了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的第一个环节。如果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那么守信方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时,核心企业的担保就成为了一纸空文,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大。(2)宏观经济调控造成的信用风险。在我国农业尤其是农产品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较大,因此,当宏观经济经济发展变化且此变化与授信方的预期有差距,甚至与预期相反时,就会造成守信方因预期目标无法实现而导致偿还不能情况出现。(3)自然环境导致的信用风险。农业直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是不可控的,因此无论是农作物种植还是畜牧业生产,都可能因地震、海啸、洪涝、干旱等不可抗的自然力而产生损失,这些损失带来的危害将通过供应链蔓延到各个环节,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小的资金回笼压力。

2.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分析的成因(1)微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因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直接造成信用风险。①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中小企业缺少科学有效的机制管理,产业经营规模小,自有资金支持少,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农业中小企业整体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据统计,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能够存活两年以上的占总数的30%左右,能够存活五年以上的占总数的60%左右,这也意味着面对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②企业财务数据缺失。大量的农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正规、真实的财务数据,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判断力,造成了银行资产的流失。③农业中小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农业中小企业自身实力不强,导致一旦发生经营不善等问题,将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局面。(2)宏观层面上的成因分析。①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需要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其生产发展的融资,如果中小企业与其核心企业间的贸易非真实存在,则会使银行面临巨大的交易风险。因此,在供应链融资中必须核实双方贸易的真实存在性。②市场波动的风险。农产品的价格与季节、自然条件等联系密切,农产品市场因此产生的波动将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上下波动,这也是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因素之一。③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健全。由于缺乏有效地可操作性法律法规,使得农业供应链金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例如,对与质押物、抵押物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进行农作物质押时,银行缺少对质押物的绝对处决权。④供货商和物流企业过于单一。对于物流企业的选择过于单一,核心企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合作密切的物流企业,这就导致一旦物流企业出现问题,则影响整个供应链,产生信用风险。

二、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完善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控制机制1.严格控制主体准入机制。商业银行应严格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的准入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供应链金融信贷机制,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评估系统,通过对企业和农户资信的全面分析,准确评估其信用级别。要充分考察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等指标,确保信用度高、偿还能力强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2.规定合理的信用额度。通过综合分析评估,规定适当、合理的信用额度,确保商业银行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额度控制、对农业行业信用额度的控制、对物流企业的业务额度的控制。、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在借贷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对贷款资金的监管流于形式,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贷款的监管,降低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商业银行缺少授信方的信用数据,导致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信用风险的发生,建立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授信方信誉降低导致银行损失的发生。

(二)严格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核体系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价农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体系,并完善信用风险考核指标体系原则,确保对农业供应链整体信用风险的评估具备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和合法性。1.全面性原则。构建信用风险指标时,要针对农业的特点和背景,尽可能全面、360度全方位地选取指标,从各个角度选取影响企业信用的指标,指标不仅应要涵盖农业企业或者农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还要基于其所在的供应链选取全面反映供应链整体信用的指标。2.科学性原则。尽管农业的发展收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而变化多端,但是在选取分析评估指标时,要严格以科学为依据,确保选取的各指标互不冲突、互不重叠,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准确而科学的评价。3.层次性原则。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指标体系结构,从导致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的最基本、最具体因素开始,到宏观调空层次的综合因素,层层递进、层层深入。4.可操作性的原则。风险评估的指标数据应当是精准、可靠的,数据的多少也应当是适度的,这样以方便设立便于快速计算、操作的定量计算公式。5.合法性原则。指标的获取,风险体系的建立都应当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体现国家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宏观指导和调整。

(三)加强企业对风险的抵御能力1、加大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农业中小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农业经营中长期采取粗放式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桎梏不前,生产效率底下,丧失了核心的竞争力。因此要通过企业与高校合作、大力培养农业创新人才、采取科技手段减少自然灾害等措施,提高农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能力。2.建立农业企业间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信息共享是弱化农业供应链信用风险“牛鞭效应”的有效手段,农业企业之间要建立电子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和信息的有效交换实现信息共享,减少因对市场其他企业消息的闭塞而造成的信用风险。3.农业产业化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我国十分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国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指导意见。农业中小企业和农户要紧跟国家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产业化农业,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因政策调整而引发的价格波动,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作者:刘秀莉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第5篇

关键词: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应收账款“外包”

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伴随的却是,中国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口企业的海外应收账款累计至少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4年总出口额的五分之一,而且这种海外呆坏账正在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外贸企业的很多利润被坏账所吞噬,许多外贸企业不堪重负,甚至破产倒闭,有的即使能够维持经营,在经营中也常常进退维谷,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一种极端情况就是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惧怕坏账风险采取非常谨慎的信用政策,甚至宣称对非信用证业务一律不做,结果限制了业务的发展。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出现今我国外贸企业已不是单纯的信用管理技术、手段的缺失,还包括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协调,和相应企业文化落后等诸多因素制约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建立和实施。

我国外贸企业可依据自身条件选择实施以下的对策: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专职机构来建立健全并贯彻实施科学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中小型外贸企业可考虑实施信用管理委托制。中小型外贸企业,尤其是我国外贸经营权下放以后初次涉足外贸领域的为数众多的私营企业,可考虑直接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信用管理咨询公司。与企业自己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相比,实行信用管理委托制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具有快速性、专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降低外贸信用风险。我国外贸企业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在对外贸易的实践中应该学会借鉴国际通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先进做法和手段,诸如国际保理、福费廷和出口信用保险等。这些在西方国家中相当成熟并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做法虽然在我国正逐渐得到应用,但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我国商务部应大力推广。

第6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蒙特卡洛模拟银行不良贷款率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风险,如何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是全世界银行界面临的难题,更是我国银行业加入WTO之后的最大难题。我国各商业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风险管理方法,主要强调的是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贷款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审贷分离”原则等。而在风险识别和度量方面不精确,定量分析不足,缺乏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方面关注的仅是某一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并没有从组合管理的角度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与管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度量信用风险高级模型主要有四个,分别为:由美国J•P•Morgan公司开发的CreditMetrics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估计贷款及债券产品资产组合将来价值变化的分布状况;以计算预期违约概率而见长的KMV模型,对所有股权公开交易的主要公司和银行的违约可能性做出预测并实时更新;由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CSFP)开发的CreditRisk+模型,采用保险精算学的分析框架来推导信贷组合的损失分布,模型具有非常规整的数学形式;麦肯锡公司开发研制的CreditPortfolioView模型,提出了联系宏观经济变量和违约及转移概率的方法。

在目前条件下,我国的商业银行还不可能建立类似于CreditMetrics模型的高级银行内部风险度量模型。由于高级信用风险模型的建立需要进行大量的风险因子数据,例如违约概率、违约回收率等,这些参数的估计是以历史经验数据为基础的。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都不能提供此类数据,也没有统一可信的外部评级机构提供相关数据。所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利用现有模型或建立自己的高级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的条件还未成熟,还需等待数据的积累和内部体制的建立。

蒙特卡洛模拟在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

蒙特卡洛(MonteCarlo)模拟方法又名随机模拟法或统计试验法,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是首先构造与描述该类问题有相似性的概率分布模型,使分布模型的某些特征(如随机事件或随机变量的均值等)与问题的解答联系起来,然后通过对分布模型进行随机模拟或抽样实验来计算这些特征的统计值,最后给出所求解的近似值。这种方法具有思想新颖、直观性强、简便易行的优点,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而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蒙特卡洛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计算方法,在对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对应模型实施的三个阶段:首先,产生风险因子的随机估计,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其次,模拟组合损失的分布与计算VaR(信用风险价值),作为模型的输出。基于蒙特卡洛模拟则可以进一步估计资产的价值分布,计算VaR,其输出结果可应用于经济资本计算、业绩评估、限额设定以及风险对冲等,也可以由蒙特卡洛模拟生成宏观经济变量的取值,来模拟宏观经济状态,进而得到调整后的违约概率。最后,用蒙特卡洛模拟检验由参数化方法得到的模型的有效性。

由于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备、各种历史数据的缺乏等原因,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和实施高级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客观条件。本文选择了一个可行的切入点来展开研究,由于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不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且灵活而强有力,因此本文从蒙特卡洛模拟这一计算方法的角度对信用风险度量问题展开研究。

度量银行不良贷款率的VaR实证研究

本文认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商业银行一年中贷款这一金融资产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一年)的最大可能损失,可以用一年后的不良贷款率在这一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值来衡量。根据不良贷款率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值就可以估计合理的信贷风险准备金和经济资本。本文的实证内容是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计算市场正常波动情形下,商业银行在未来(下一年末)不良贷款率的最大可能值,即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不良贷款率的VaR,并分析关键变量选取不同的随机过程时是如何影响VaR的。

(一)模型的设定

本文假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高,贷款业务分散,未集中于某一行业或特定关系客户,这样不良贷款率就只反映了宏观经济状态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当期的不良贷款率可以表示为上期的不良贷款率与宏观市场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以上假定,由以下单变量时间序列模型来计算当期不良贷款率:

过程①指市场因子rt遵循白噪声过程。白噪声过程是个稳定过程,其隐含的意思是各期市场因子均不相关,适用于表示模型无法解释的纯随机波动。过程②指市场因子rt遵循一阶自回归过程。rt除了受当期随机扰动的影响,还受自身的滞后量rt-1的影响。过程③指市场因子rt遵循一般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ARMA(1,1)。rt除了受当期随机扰动和自身滞后量的影响,还受到上一期的随机扰动εt-1的影响。

确定模拟的步骤为:选择(1)式的三个随机过程中的一个,并挑选参数;根据随机过程,产生相应的随机数——宏观市场因子;根据第2步中随机市场因子,由(2)式计算当期的不良贷款率;重复第2、3步尽可能多次,如5000次,得到一系列当期不良贷款率的数值,从大到小排序,就可以找出给定置信水平下的VaR。

(二)模型参数的选取

本文选择贷款风险分类法中对不良贷款的定义,以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年度报告中公布的2002年以来的各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依据进行数据模拟。由于缺乏足够多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有效的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参数只能靠定性(考虑参数的经济意义和统计特性)和试算的方法来选取。

1.时间段的选取。本文以季度为时间段进行模拟运算,即每次模拟以上一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初始值,模拟四次得到本年末的不良贷款率。

2.白噪声εt的标准差σ的选取。VaR是衡量市场正常波动情况下的风险状况,且所选择的时间段仅为一个季度,所以宏观市场因子的波动幅度不宜过大。当rt=εt时,用水晶球(CrytalBall)软件对σ取不同值时的ert进行了5000次模拟试算,得到其取值范围。根据试算,本文确定σ取0.05。因为σ取0.05时,一个季度中不良贷款率变化的幅度在20%左右,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3.AR(1)过程中系数的选取。与白噪声过程相比,当04.ARMA(1,1)过程中系数b的选取。由于ert对b的取值并不敏感,特别是当b取值在0到1时,ert的取值范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考虑到b的经济意义,它反映上期的非预期波动对市场因子的影响持续到了本期,故影响能力应该并不大,所以b取0.2。

(三)模拟结果与比较

确定参数取值后,(1)式模型的3个过程可以表述为:

本文分别用三种随机过程,并分别以2002年末和2003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初始值,对2003年末和2004年末的不良贷款率进行蒙特卡洛模拟计算。模拟次数取5000次,置信水平取99%和95%。通过概率密度分布图和预测结果来看,三种过程都符合对模拟结果的要求。

第一,三种过程模拟出的不良贷款率的均值都在不同程度上大于实际值,这一点具有现实意义,体现了谨慎性的原则。因为作为用来评价银行信用风险的模型,若它得到的风险度量指标的均值小于实际值的话,就等于直接高估了银行资产的价值,对预期损失估计不足。

第二,VaR的模拟结果也都大于实际值,这更是必须的条件。如果只是对预期损失估计不足,准备金提取不够,如果连VaR都估计不足,银行将大大放松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当风险真正成为损失,银行的准备金和经济资本将肯定不够弥补,严重的话将导致银行破产。

第三,三个过程所得到的不良贷款率的概率密度分布均右偏,体现了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即信用风险具有收益和损失不对称的风险特征。宏观市场因子的波动只对收益产生有限的正面影响,却对收益有相当的系统性负面影响,不良贷款率较大的情况出现的概率比正态分布时要大。

第四,三种过程的结果又有一定的差别,体现了本文选择三种随机过程来进行模拟的初衷,即分析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中关键变量随机过程选择的重要影响。

(四)预测值

以2004年末的不良贷款率(1.31%)为初始值,分别用三种随机过程模拟5000次得到2005年末不良贷款率的预测值如表1。即2005年末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95%的可能性小于1.5393(白噪声)、2.0751(一阶自回归)、2.2252(一般自回归移动平均);有99%的可能性小于1.6634(白噪声)、2.5595(一阶自回归)、2.7647(一般自回归移动平均)。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的措施

第7篇

一、数据与方法

1.样本数据笔者选取覆盖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与仓储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批发与零售贸易业、专业设备制造业、橡胶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组。它们分别是,特锐德、中元华电、新宁物流、亿纬锂能、北陆药业、硅宝科技、新宙邦、吉峰农机、宝德股份、宝通带业、钢研高纳。笔者选取了样本公司从2010年至2012年间的五类财务变量(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运用KMV模型来研究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接着,运用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样本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2.计量模型(1)修正的KMV模型。KMV模型是由美国的KMV公司以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为基础开发的信用风险监控模型。由于期权定价理论最早由Black-Sholes(1973)与Merton(1974)提出,因此,KMV模型也可以称为信用风险的期权定价模型。首先,KMV模型通过公司已知的股权价值与负债总额,计算出公司的预期资产价值与资产价值的波动率。接着,KMV模型再通过设置违约点(DPT)计算得到公司的违约距离(DD)与期望违约率(EDF)。最后,以第二步求得的违约距离(DD)与期望违约率(EDF)来测度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本文以违约距离(DD)距离违约点(DPT)的远近,来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违约距离(DD)距离违约点(DPT)越远,则表示相应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较小。其中,d1与d2表示的是累计标准正态分布函数,VE表示的是公司的股权价值,σE表示的是公司股票的波动率,R表示的是市场的无风险利率,T表示的是信用风险的测度时期,D表示的是公司的债务总额(短期债务加上长期债务)。通过联立方程(1)与(2),通过迭代算法可以算出公司的资产价值(V)与价值的波动率(σV)。第二步通过计算得到的公司资产价值(V)与资产价值的波动率(σV),计算出相应的违约距离(DD)。具体计算方程如下:其中,V表示公司的资产价值,σV表示公司资产价值的波动率,E(VT)表示公司未来资产价值的期望值,DD表示违约距离。笔者主要采用违约距离(DD)来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笔者对KMV模型中的公司股权价值(VE)与公司资产价值增长率(g)进行了修正。其一,KMV模型的假设之一是上市公司的股票都是流动股份,不存在非流通股份。但是,在创业板上市的大多数公司都还存在一部分非流通股份。因此,为了较准确地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笔者在计算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价值时也考虑了非流通股份。具体计算公式为:公司股权价值=流通股数量×股票市场价值+非流通股数量×股票的净资产。其二,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是高科技与创新型的公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经营规模与公司资产价值一般都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KMV模型一般假设公司的资产价值增长率(g)为0,这就会大大低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因此,笔者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三年平均资产增长率作为公司资产价值增长率。采用年平均资产增长率能反映相对长期的公司资产价值增长水平,同时,消除了公司资产价值短期波动的影响,从而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创业板上市公司未来的资产价值。(2)面板回归模型。基于KMV模型求得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违约距离(DD),笔者再通过面板回归模型,来研究哪些因素能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影响。创业板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与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由于宏观层面的影响是公司所面对的系统性风险,公司与投资者都无法改变这类影响因素。因此,笔者主要从微观层面(公司的五类财务指标),研究它们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其中,DD表示通过修正的KMV模型,所求得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Xi(i=1,2,3,4,5)分别表示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βi(i=1,2,3,4,5)分别表示这五类财务指标对公司违约距离(DD)的影响系数。如果βi显著为正,则表示第i类财务指标有助于提高公司的违约距离(DD),即降低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相反,如果βi显著为负,则表示第i类财务指标会使公司的违约距离(DD)降低,即提升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

二、实证分析

1.信用风险水平的测度笔者首先通过收集样本公司的七类变量数据,接着,通过修正KMV模型,来测度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即违约距离(DD)。第一类变量是公司的股权价值(VE)。通过以下计算公式求得:公司股权价值=流通股数量×股票市场价值+非流通股数量×股票的净资产。基于上述取得的样本公司七类变量数据,笔者运用Matlab软件,编程联立方程(1)和(2),通过迭代算法,求得样本公司的资产价值(V)与价值的波动率(σV)。接着,在求得样本公司的资产价值(V)、价值的波动率(σV)与违约点(DPT)的基础上,通过方程(5)求得样本公司的违约距离(DD),即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表1反映了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违约距离(DD)。为了更好地观察样本公司信用风险水平在样本时期内的变化,笔者绘出了各个样本公司的违约距离(DD)在这三年样本期内的走势图,具体结果如下图所示。通过上图可以发现,总体上样本公司在2011年与2012年的违约距离(DD)相比2010年的违约距离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即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总体上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监管部门加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与检查力度,同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规章,从而促使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2.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笔者利用上节中求得的样本公司2010~2012年的违约距离(DD),通过面板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五类公司财务变量(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对公司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力。这五类财务变量主要从公司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与运营能力等方面考察了它们对公司违约距离(DD)产生的影响。具体实证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观察以上实证回归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系数β1为-5.288,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违约距离(DD)则越小,即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越高。一个具有较高资产负债率的公司,往往具有较高的财务杠杆比例,一旦公司的运营资金出现短缺,很容易造成该公司的信用违约。因此,高负债的公司一般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水平。(2)创业板上市公司净利润率的系数β2为4.104,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的净利润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的净利润率越高,违约距离(DD)则越大,即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越低。净利润率较高的公司,不仅具有较好的内部管理制度与公司运营模式,而且相比同类公司往往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这类公司也往往拥有较好的经营现金流,不容易出现现金短缺的情形。因此,净利润率较高的公司一般具有较低的信用风险水平。(3)创业板上市公司总资产周转率的系数β3为2.641,并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越高,违约距离(DD)则越大,即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越低。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是考察公司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较高总资产周转率的公司,往往具有较快的总资产周转速度、较强的销售能力、较高的资产利用率。因此,此类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也往往较低。(4)创业板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的系数β4为-0.507。表明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越高,违约距离(DD)则越小,即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越高。但是其系数值较小并且它的T统计值也是不显著的,这表明其对公司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力是较弱的。(5)创业板上市公司每股经营现金流的系数β5为0.633。表明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流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流越高,违约距离(DD)则越大,即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越低。具有较高每股经营现金流的公司,一方面表明其拥有强劲的现金流,支持公司债务的偿还与股利的分配;另一方面,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的回款力度较大,产品的竞争力较强,公司的信誉度较高,经营发展前景也较好。因此,此类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也往往较低。但是其系数值较小,并且它的T统计值也是不显著的,这表明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流,对公司信用风险水平的正向影响力并不是很强。

三、研究结论与不足之处

1.研究结论(1)笔者通过修正的KMV模型,测度12家创业板样本公司2010~2012年的信用风险,即违约距离(DD)。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体上样本公司的违约距离(DD)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即创业板公司的信用风险在近3年总体上呈现减弱的趋势。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我国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监管与检查力度。同时,完善了相应的法律规章,从而促使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二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步消散,创业板公司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创业板公司将能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投资者对创业板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2)笔者通过面板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五类公司财务变量(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流)对样本公司违约距离(DD)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公司的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样本公司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与每股经营现金流不能对违约距离(DD)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如果市场投资者想对创业板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评估,则可重点分析相应创业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这三类财务指标。如果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那么,这家公司往往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水平;如果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率与总资产周转率较高,那么,这家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一般较低。

2.不足之处由于创业板在我国设立的时间比较短,因此笔者只选取了2010~2012年近三年的完整数据进行研究,这可能造成可供分析的数据不是很充分。同时,为了选取在近三年都存在完整交易数据的创业板公司,并且需要覆盖创业板的不同行业,所以选取的样本公司数量可能不是很多,这可能对实证结果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刘建和胡跃峰单位: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第8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内在根源外部成因

事实上,作为虚拟资本的特有形式,金融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换经济风险的一类特殊契约,其信用风险与身俱来。金融衍生产品运用不当,可能导致新信用风险的集中和突发,甚至引发骨牌效应。所以,只有深刻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才能认识到其信用风险的内在根源;只有全面分析金融衍生产品的契约性,才能了解到其信用风险的外在成因。

这两者其实是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来阐述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来源。

1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形成的内在根源

1.1金融衍生产品运行机制分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虚拟资本与信用(基本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制度密切联系。“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而这种支付凭据作为商业信用的工具即商业货币进入流通,它已包含虚拟资本的成分。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出现了银行信用和银行券。在无黄金保证作为准备金时发行的银行券所追加资本,具有虚拟经济资本形式。“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虚拟资本是商业和银行信用过度膨胀,伴随货币资本化的过程而出现的,虚拟资本是“生息的证券”,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这样,“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把它算做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资本会提供的收入,这就把这个收入资本化了。”

显然,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没有实体资本或实体经济,就没有虚拟资本,实体资本是虚拟资本的利润源泉。作为虚拟资本载体的有价证券成为商品能够流通,不是因为它们作为商品创造出来的,而是因为流通使它们成为商品。虚拟资本市场价值由证券的定期收益(成正比)和利率(成反比)决定的,不随职能资本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其价格波动决定于有价证券和货币的供求。所以,不是虚拟资本在先——虚拟资本产生货币收入,而是货币收入在先,虚拟资本在后——先有了一定的货币收入以后,人们才把这个定期获得的货币收入资本化为虚拟资本。

虚拟资本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虚拟资本虽产生于并必须借助于实体资本,但又是从实体资本独立出来的另一套资本。如果考虑到在有价证券基础上产生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则同实体资本相对立的就可能是几套资本,因为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是虚拟资本的虚拟化,具有虚拟资本的双重性。因此,一旦金融衍生产品的膨胀脱离其物质保证,就会造成资本畸形繁荣,形成泡沫经济,误导资源配置,增加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得信用风险孕育其间。

1.2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内在根源

虚拟经济是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并同金融衍生产品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是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金融市场,虚拟经济的主要载体——金融衍生产品,在90年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成思危,2000)。据统计分析,世界上每天流动的资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国际贸易上,其他的都是在进行以钱生钱的活动。显然,作为虚拟资本的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具有放大作用。

从马克思对虚拟资本内涵的论述中不难发现,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有价证券,是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签定的一种契约,它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某些有价值的商品或证券的所有权凭证。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是以较少的保证金垫付就能进行巨额交易,同时还存在着买空、卖空机制和风险转移机制。但是,作为虚拟资本,金融衍生产品依然保持着“价值增殖的外衣”。金融衍生产品的持有者凭借手中的所有权凭证获取收入,因而,金融衍生产品就被资本化了,成为虚拟资本的表现形态。投资者从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上获取的收入,不论它是不是资本的产物,也都表现为原始投入的利息。作为有价证券的金融衍生产品又与商品实体相分离,是实体资本的代表和纸制复本,但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虚拟资本的本质未变。构成金融衍生产品的有价证券本身并没有价值,其价格不是自身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有价证券的预期收入的资本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拟资本的内在特征与运动规律决定了经济高涨期的虚假繁荣和经济衰退期的危机爆发,使得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金融与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衍生市场上主要包括套期保值、投机与套利等三类参与者。套期保值者参与交易的目的是通过对冲交易降低由于商品价格波动而引致的风险;投机者交易的目的是通过买卖空交易,建立风险头寸,主动承担风险并以此获利;套利者的目的是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与其他相应的基础工具之间,或者衍生产品与其他衍生产品之间的不正常价格偏差,同时进行两笔或多笔交易而赚取无风险利润。这样,作为虚拟资本的存在形式,金融衍生产品的运动越来越远离具体的、单个的资本运动,与整体经济活动有关,但由于其投机性,又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受更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拥有高回报率,以金融衍生产品形态出现的虚拟资本往往就成为人们炒作和投机的对象。基于网络基础上的无纸化虚拟资本,表现了高度的流动性,这就给企业与个人的资本运作带来极大的流动性便利。事实上,金融衍生产品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退出机制。当投资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判断通过退出机制变现其持有的衍生证券,实现投资组合的调整,进而在确保投资主体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实现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金融衍生产品中的保证金制度及其由此产生的杠杆效应,强化了市场参与者的投机动机与行为,从而使得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大于实体资本,经济泡沫大量出现,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当然,“我们用自己的钱买股票,付5%的现金,另外95%的资金用借款;如果用债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钱,我们用1000美元至少可以买进50000美元的长期债券……”(索罗斯等,1997)。因此,作为虚拟资本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运动,其杠杆作用和卖空机制也有效地放大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购买力。但金融衍生产品在当代经济中的快速发展是以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基本前提,然而金融衍生产品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信用制度往往又是脆弱的。因为在金融衍生产品发达的经济中,内外部的冲击引起信用收缩,在衍生产品高杠杆比率作用下,又进一步加剧了信用收缩过程,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加大。这就使衍生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变得严重,过高的信用风险使交易者减少交易数量和频率,从而削弱金融衍生产品的功能;又使机构交易者利用自身的信息垄断地位,隐藏自身拥有的真实信息,散布虚假信息,引诱散户投资者上当受骗;还使衍生交易监管难度加大,使监管变得更加复杂和不易。

所以,金融衍生产品的运行机制比起一般的金融工具要复杂的多,其虚拟资本的虚拟化这一技术特征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越大,运动过程的独立性越强,虚拟程度越高,交易泡沫也越易形成,不确定性增加。这实际上就是金融衍生产品各种风险,尤其是信用风险得以形成的内在根源。

2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

金融衍生产品的本质是一种尚未履行的交易契约,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权利和义务的约定,这就决定了金融衍生交易在时间和金额上都是不确定的。进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交易主体既有金融机构,又有非金融机构,其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了各交易者所处的信用等级参差不齐,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对称又使得交易双方很容易面临信用不对称;同时,交易主体目的性的不同,也导致了各自预备承担风险的程度甚至承担风险的意愿都存在很大的不对称;另外,因其他风险而导致的信用风险连锁反应也有可能累及其他的交易对手甚至整个金融市场。所以,契约性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拥有完全相同的信息,必然增大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种种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从而使得诱发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的外部成因可能随时出现。

2.1交易者的交易目的

一般而言,套利投机的程度越大,信用风险暴露越大。所以,当交易的目的从套期保值变为投机时:一方面,随机波动的价格使赚与赔的概率同时存在,签约双方主观预测能否实现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未来价值波动的随机性。这时如果仅仅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铤而走险的话,就可能导致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机构出现盈利下降或亏损,甚至是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以至履约能力下降或丧失。这样,交易者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违约,信用风险随之产生。另一方面,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使交易者双方很难如愿以偿。因为金融衍生产品使用者双方披露的信息量越多、透明度越高越好,但由于双方各自追逐的风险利润和切身利益决定了一些重要信息很难得到或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太高,这势必影响双方掌握真实的、全面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将增加由双方信息披露的不对称性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即使双方在签约时拥有的信息基本对称,也会产生有关行动即合约执行的不对称信息。因此,不对称性信息的存在加大了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2.2交易者的履约能力与履约意愿

2.2.1信用风险的扩大效应导致交易者发生违约

信用风险具有滚雪球式的扩大效应,并能产生骨牌效应。一个因多种原因违约的交易者往往会使其交易对手也发生违约,进而违约风险会象瘟疫样在整个金融市场传播。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越集中,主要交易商之间的信用风险暴露也就越集中,一旦一家金融机构突然倒闭或无法履约,则整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就会引起一连串违约事件而危及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2.2基于交易者品格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交易者品格包括其履行合约承诺的意愿及在契约期间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交易者必须诚实可信,努力经营。交易者的品格难以用科学方法进行计量,一般只能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其进行评价。在信用评级制度下,信用评级等级的改变导致债权资产价格变化,从而产生代表公司偿债能力的信用风险。

2.3交易场所和交易机构

正如巴菲特所言,“衍生品是大规模毁灭性的金融武器,其所具有的危害性,虽然现在隐而不露,然而终将致命。”(对于巴菲特的这种说法,虽然很多金融界著名人士如格林斯潘、梅拉梅德等持有异议,但它至少说明衍生产品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信用风险。)其理由就是金融衍生产品有巨大的信用风险,而且已经集中在少数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商手中。一般说来,在交易所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期货、期权)是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进行交易的,且有一套特定的降低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因而其信用风险小。在场外交易(OTC),没有保证金和集中结算要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履行只取决于交易双方的信用状况、履约能力和动机。这样,具有明显递减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交易双方必然面临信用风险,由此决定了对场外衍生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要求都非常高。金融远期、金融互换及复合衍生产品等的场外交易,只要一方违约,契约便无法进行,从而给对方带来损失。在契约期限内具有变动、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取决于交易对手的违约概率和信用风险暴露的变动。因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信用风险主要源自OTC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华.《金融衍生工具及其风险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熊玉莲.论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一般性及在我国的特殊表现和控制.金融与保险.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9).

[3]曹敏.金融衍生产品及风险分析.上海金融,2004(6).

第9篇

一、当今国际银行业变革调整的主要方式及其意义

当今银行业重大变革方式很多,如组织架构重构,业务及资产组合的调整,产权的改革等。各种变革调整方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不同,对各银行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

管理架构的重构,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先进银行曾经普遍出现过。各银行根据服务客户理念的变化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条件,对整个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银行组织架构朝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域化分割逐渐虚化,业务实现垂直化管理,银行风险管理的集中化程度提高。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可以很方便地根据客户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统一进行资源的调配,提高了银行竞争力,也提高了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业务的调整,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优劣势,在业务和地域上进行调整。这主要是出于新的发展战略需要,在一些传统业务和地域上的进退收缩。传统的银行业务增长模式倾向立足于资产规模的扩张和机构网络体系的延伸,因此,银行总体业务量和机构布局是银行力量的主要体现。但现代银行更注重资本的盈利能力和相对优势的发挥,更重视对客户忠诚度的培养和客户价值增值的管理。不断调整的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发展格局要求各家银行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优势和生存空间。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一些银行确立的市场优势战略,并主动从一些市场撤退某些业务,如大通银行几年前出售其香港零售业务的策略。另一方面,由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变化,银行非银行业务的融合,银行业务能力的增强,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保险业务的渗透日益普遍,从而引起机构设置及业务管理方式的变革。

资产组合的调整,银行业务能力的变化带来银行资产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贷款在一些大银行资产的配置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证券化资产和交易资产(TradingAssets)等越来越多。如摩根大通银行1999年和2000年,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都不到30%(注:2000JpmorganChaseAnnualReport)。另一方面,市场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清洁”资产。对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剥离,组建资产管理公司专门予以处置,这在当代已经成为处理问题银行、建立健康银行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好”“坏”银行的办法,东南亚国家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处理不良资产风潮等,都对当时的银行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稳定市场信心带来了正面效应。

涉及产权变革的银行整合,包括银行机构之间并购,银行与其它机构间的战略投资合作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如东南亚危机发生后,韩国等国曾出现过银行国有化和后来的私有化的过程,是大规模银行重组的典型。由银行产权调整引起的银行变革,既可能是公司管制方式和管理格局的变动,也可能是促使银行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发生变化的重要措施。

除上述一些重大变革方式外,目前,银行业可能出现的调整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力量的推动,其一是技术进步引起的银行虚拟化和业务电子化处理的深化。面对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ATM机的作用会进一步提高,由此可能引起分行网络分布及其功能的调整。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至1999年第三季度,在以下几类银行业务中,美国银行业通过网上银行提供服务的渠道的情况是:账户查询和资金转账占88.8%,付款占78.2%,信贷申请占60%,新账户的开立占36.6%,经纪业务占21.6%,现金管理占15.7%,托管占11.9%,保险占5.4%.(注:KarenFurst,WilliamLang,andDanielNolleInternetBanking:DevelopmentsandProspectsp13,April2002,HarvardUniversity)随着电子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的分销体系和成本结构可能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银行业务发展方式和机构管理方式的变革。第二个趋势是在银行监管政策放松管制的推动下,银行非银行机构融合的深入引起银行竞争格局、银行效率及银行生存空间和增长空间的变化。

总之,当今银行发展格局是多方面因素形成和推动的。面临竞争对手,寻求发展对策,在确立重组、发展、改革的主题时,需要对我国银行业与先进同业的差距有更全面的认识,需要考虑各银行实际状况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各种措施的优先程序及轻重缓急,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的重组既要应对现实挑战,也要面向未来发展。银行重组的方向选择是在现实问题、未来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等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的。

二、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重组改革的迫切性

据了解,花旗银行管理的一个通俗理念是:微笑的股东带来微笑的员工,微笑的员工带来微笑的客户,微笑的客户带来微笑的股东。一个最现代化的银行管理体系大抵也是从所有者、管理者、员工和客户的关系做起,探讨复杂的银行重组改革关系,也不妨按此展开分析。

本文拟以一个简单的模型导出我国银行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重组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银行生存链条的是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空间。现代银行的管理就是要尽力在可能的市场空间内,获得最大收益,并要使四方的基本利益实现统一,建立合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目前状况下,我国银行管理体制的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者与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责任约束。投资人对管理层和银行经营没有形成有效约束的体制,投资人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职员缺乏工作积极性。银行职员需要将银行服务客户的使命高效地贯彻落实。我国银行业职员普遍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力挖掘其潜力,实现高效率的服务。

3、未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率服务体系。银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手段。我国银行业仍然处于较原始的发展阶段,在服务效率及产品方面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4、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脆弱。银行在服务客户基础上,从客户那里获得最大回报,并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形成长期互利合作关系。我国银行业与客户之间良好的信用关系远未形成,由于过去信用风险的积累以及现代信用体系的缺乏,导致银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产生。

所有者、经营者、员工和客户四方面关系形成相互依存体,构成了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我国银行业并没有形成顺畅的循环体。

在我国,上述四环节存在的问题,首先导致银行运作效率低下,也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弱,风险状况突出,竞争力差。我国加入WTO后,低效率和低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社会中介职能的效率、稳定和安全性要求也在提高,特别是在我国银行体系仍居于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银行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走向成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经济维持了多年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最近一、两年仍有不同的声音评估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银行业管理低效和严重的不良资产问题的存在。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障碍已经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要按党的“十六”报告确定发展蓝图,迈上新台阶,银行管理体制必定要变革。

银行循环链条生存空间是由宏观经济体发展和银行在市场中获取的市场格局决定的。银行作为主动者可以控制自身的市场选择,这也就是后文将要强调的银行市场定位、市场战略,以及适应市场变化能力的问题。

三、我国银行业重组改革的措施及效果

我国银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生存面临的压力已经基本得到共识,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则有众多说法。对国有银行来说,目前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推动国有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及上市。

银行上市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种,如在国内上市,在海外上市,分割上市或整体上市等。我们认为,从现今银行发展潮流讲,银行整体上市是一种相对可行的选择。理论上讲,在一定的条件下,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上市,有助于解决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上市银行可解决公司治理机制问题,即通常所说的委托关系问题

委托关系要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控问题。出资人不直接参与银行机构的管理,但要通过合适方式,行使对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使其作为所有者的权益能够真正得到保障。股东选聘董事,组成银行董事会,代为行使监控职能,是一种广为应用的方式。为确保此种方式的有效运作,作为出资人利益代表的董事会董事要有适当的任职资格,并要充分履行董事职责,积极参与对银行重大经营管理的决策活动,并对银行的重大经营管理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及董事承担的职责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并有法定的程序负责检查、监督,有严格的法律手段保证落实,这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得以建立的基础。

公司治理机制实施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是市场的有效监督。其基础是,银行要有真实、充分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可以对银行投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投资者对经营管理层的管理活动、经营业绩通过股票的买卖表达意见(即所谓用脚投票),从而形成对经营管理层的压力。为了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上市银行需要建立规范的披露制度,有关法律要明确银行及相关机构和个人对信息披露承担的责任。如美国证监会在安然事件后,要求上市公司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明确其知悉有关信息,并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总裁和财务总监要对公司任何虚假的信息披露承担法律责任。有关法律对外部审计师和律师的任职资格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索宾—奥克斯莱法案(SARBANES-OXLEYACT)修改法要求对一家公司连续承担5年审计的审计师要“中断”一年的审计,另外,审计师在提供咨询业务时,要考察其作为审计师资格的独立性问题。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保证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霞是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合理投票决策的基础。

从我国目前对国有银行的监管和管理体制来看,国务院、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管理职能,银行重大决策涉及到多个部门的意见,这一过程往往延迟了决策时间,这种体制也造成难以追究决策失误的责任。与此同时,有关制度并未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层的有效约束,特别是对银行的经营效益和风险状况缺乏合理的制约机制。现有体制也不适宜于银行提高适应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银行在改制和上市后,银行目标控制可以市场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控制效率可以体现出来。借助于规范的法律约束和市场规则约束,可以强化所有者监控作用的效力和时效性。

2、银行有明确的经营管理责任和目标

对上市银行来说,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银行的首要经营目标是为投资者带来最大的回报。这是吸引投资者投资,鼓励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最重要的措施。由于公司确立了较单一、具体的经营管理目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考核,并行使激励约束机制就具有比较客观、公正的依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国有银行制定了较多的经营管理目标,作为经营机构更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使银行机构偏离商业机构运行的目标,这是导致银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政府行政的过多干预也是影响银行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这些情况在近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我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经营管理目标。银行仍然要承担一些历史赋予的社会职责,另外,银行按行政区划的布局,导致一些分支机构仍然在一定意义上受到或多或少行政干预的压力。银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文化还不能科学地按市场原则贯彻落实经营考核目标,更难以高效平衡其应承担的一些社会责任。多种经营目标,特别是如果过份偏重于社会目标,以及由此衍生的政治目标(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包括国有银行仍然延续行政序列,并有相应的评定基准),由此可能冲淡银行经营管理层的盈利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银行管理层更不能形成有效的压力和激励约束机制,促成对银行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导致管理及资源的低效率。这是制约国有银行管理难以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通过银行上市,使银行集中体现的指标相对简化,对于银行管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变化,无疑是一种重大改进。

3、银行可以借此机会实现激励约束机制的重大改进

为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常要采取符合市场做法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补偿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甚至于通过采取员工持股和对管理层实行期权分配的制度,使员工、经营管理层与企业自身建立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体。

在目前的分配体制下,国有银行的分配体制由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统一规定,仍然具有大锅饭的性质。管理层和员工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越来越深入、普遍,特别是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和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有银行所实施的分配体制与其他上市公司及外资公司分配体制之间形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导致国有银行职员的士气低下,也使得国有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人才外流的冲击表现非常突出。人的管理成为中国加入WTO后,国有银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体制上存在问题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有效的体制建设,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有待理性投资市场环境的培育,需要具有良好信用的社会中介机构。更重要的是,体制的适应性及效率,还与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有非常重要的联系。银行管理层对银行使命及企业理念的创立,这些理念与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相容性,以及它们在整个机构中的推广程度,对银行形成凝聚力及提高银行适应力,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众多上市公司并没有达到理论预想的效果,其实与外部监管、市场约束力和企业信用文化建设都有关系,这说明在中国要使这一制度得以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银行股份化和上市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前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四大问题的其中两个,主要集中于解决所有者与管理层,以及某种程度上管理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但这不是问题的全部。中国银行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进服务效率,还需要在经营管理的其他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银行技术变革及战略调整

银行的股份化以及走向上市之路,是国有银行机制突破的一种选择。在银行完成上市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银行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仍然存在。国有银行必须借助机制调整的机会,同时在管理技术上实现突破,降低客户服务的管理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收益增加的同时控制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各家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建立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基础上寻找超越式的发展道路,尽快缩短与国际一流银行的差距。

1、充分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建设。造成经营管理落后既有机制上原因,也有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与体制建设的长期性和对社会环境等方面要求的复杂性相比,银行经营管理技术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是我国银行业可以尽快突破而且必须突破的环节。我国银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客户资源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对市场发展的判断力等方面,都与国际一流银行存在差距,这些差距是造成银行业在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冲击的根本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粗放经营”的阶段,银行对机构、业务、产品、人员的成本、收益核算控制体系薄弱,风险控制技能落后,客户营销及维持能力不足。这些都成为银行经营管理改善的瓶颈。银行服务质量的好坏以及管理效率的高低,是以银行对客户的信息掌握程度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和传输能力为基础的。信息化革命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技术变革的基础。我国银行业管理发展变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推进完善的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发展变化速度。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变革,国际大银行也一直在探索、调整其经营管理方式。在新的技术发展方面,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可能会处于同样的起点,面临类似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机会。如果能采取合理的战略,我国银行业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超越式发展。如从电子银行等渠道的利用来看,它可以改进银行面对客户的方式及效率,同时,也可能是推进银行未来发展的力量。在这一方面,中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大体处在同一起点,如果采取合理的策略,就可以建立某些方面领先的优势。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它也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银行业在重组变革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确立合理的战略思路。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先进同业有多方面的差距,如何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家银行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各家银行如能从最强项予以推进或从最弱环节进行突破,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收益。这是我国银行应对外资银行强大冲击的重要战略。市场的发展为我国银行实施这一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为银行业创造了增长空间,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企业融资行为、个人融资行为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和个人行为会产生分层,形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偏好,这种动态的变动格局,为各银行优势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各银行如果有敏锐的洞察力,有合适的策略,就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快速增长。

3、银行重组改革步骤选择。我国银行业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改进余地很大,银行业重组改革因此被赋予了比较多的目标定位。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阶段性,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较快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比较快地缩短与国际银行的差距。

第10篇

按照经济学理论,具有很大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小外部效益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而介于两者之间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引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为了通过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来改善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从而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这将有利于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社会就业及增加出口创汇等,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信用产品,它不仅仅具有微观层面上私人产品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宏观层面上公共产品的特点,显然它是一种混合产品。作为一种混合产品,其最显著的特点无非是收益与风险的不匹配。对于产品提供的方式,通常而言,主要有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两种方式。所谓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手段筹集资金,以免费或部分免费形式向消费者提品;所谓市场提供是指消费者必须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进行购买才能取得产品。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对于私人产品而言,不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依靠市场机制就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私人产品应采用市场提供的方式。而对于公共产品来说,由于“搭便车”现象,即消费者一方面不愿意购买这一产品,另一方面又等待别人去购买,自己可从别人的购买中获得好处,因此生产者的成本得不到补偿,市场供给不足而导致社会效率损失。因此。对于公共产品,即使存在社会效率的损失,采用公共提供方式仍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呈现出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导,而商业性担保与互助担保机构为辅的分布特点,但不管哪种性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都必须按照“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原则进行,这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决定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不能采用公共提供方式来运营的,那么,如果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是否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下面通过给出图1来进行讨论。在图中,曲线ss为信用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曲线DD为信用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边际效益曲线;由于信用担保的外部效益性,用虚线TT表示信用担保产品的社会需求曲线,即担保产品的社会边际效益曲线;曲线TT与曲线DD的高度差取决于作为混合产品的信用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外部效益越大,高度差就越大,反之则小。在政府财政补偿之前,信用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都出于其内部效益动机,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在信用担保市场的某一价格状态(A点对应的价格水平)达到平衡,此时所对应的信用担保数量为x(A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但从社会效益角度来考虑,信用担保数量的最佳状态应为Y(E点对应的担保数量),于是将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损失程度为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

显然,对于信用担保这一混合产品而言,选择市场提供方式运营还是不明智的,按照上面的讨论,应该采用公共提供和市场提供相结合的方式,即混合提供方式,这种方式通过结合上述两种方式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解决社会效率的损失问题。

所谓信用担保的混合提供方式,就是在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方式,来避免因市场供给机制所引起的社会效率的损失。这种混合提供方式对于规避社会效率损失的运作机制可由图2得到。在图中,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规避社会效率的损失,通过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使得信用担保产品的供给成本下降,从而导致信用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就下降至虚线LL位置。虚线LL与信用担保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DD相交于E点,E点所对应的信用担保数量Y恰好为社会效益最优所要求的状态。此外,信用担保产品的市场供给曲线下降至虚线LL位置,尽管导致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效益损失,但是它弥补了信用担保社会效率的原有损失,即图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损失的弥补程度为图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易知,图2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E)的面积与图1中阴影部分(三角形ABC)的面积应是相等的(不考虑制图的误差因素)。因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导致供给曲线下降的,而由此引发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效益损失理应由政府“买单”,政府财政提供补偿(补贴)的价格部分应为图2中所对应的BE部分,显然,BE部分的大小主要是由作为混合产品的信用担保的外部效益的大小所决定的。通过上述讨论,可以发现,如果没有政府财政补偿(补贴),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对商业性、互担保机构而言)应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定价,即担保的理论价格;但是,对于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机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而言)实际收取的担保费应等于担保的理论价格,在扣除政府财政补偿(补贴)之后的价格。下面将来讨论建立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的相关问题。

二、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外部补偿机制

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外部补偿机制,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具有长期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应当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一项重要政策,只有政府财政保持合理的持续介入,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明确政府财政介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必要性的前提下,我们来探讨政府财政介入的方式、程度等问题。政府财政资金任何时候都是相当紧张的,尤其是在经济转轨过程中,财政资金的紧张更是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观察到。尽管如此,作为一种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政策导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政府财政外部补偿资金必须予以落实;无论政府财政多么困难,在政府财政预算中都应当有所安排,以落实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扶持政策。同时,在制度安排上,如何让有限的政府财政补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非常值得探讨。

运用政府财政贴息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益。贴息率的倒数是资金的放大倍数,运用贴息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它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普遍规范。贴息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性倾斜,它只是填补了给予倾斜支持的项目所能承担的比较低的利率和商业性贷款相对较高利率之间的缺口,并且是通过经济杠杆的运用来体现政府政策倾斜的。相对于财政贴息而言,如果政府实行以往传统计划体制下经常采用的无偿拨款方式,则整个政府的倾斜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求面前,就有杯水车薪的窘境,当然也不符合“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政府公共财政的调节作用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政府财政资金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扶持,也必须以“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方式来形成财政支持的持续介入,而担保补贴方式正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政策运用方式。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中,担保补贴率和贷款贴息率具有类似性。政府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给它提供一定的补偿,就是填补信用担保理论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之间的缺口;实际上,就政策性担保机构本身而言,还是按照市场化交易机制来运作的。但是,通过政府财政对担保补贴的持续介入,一方面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提高了担保的外部效益和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很小的一块财政补贴资金,利用其“四两拨千斤”的经济杠杆效应,将产生的相当于财政补贴资金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规模资金引入需要给予倾斜的项目、行业和领域。运用这种经济杠杆方式以小资金调动大资金参与经济运行,可以很好地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因此,建立政府财政外部补偿机制,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外部补偿目标,而且也是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建立基于风险自留的风险内部补偿机制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从事信用担保业务时面临着各种风险,为应对各种不同程度风险的可能兑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构建完备有效的信用担保风险自留机制,这也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补偿的极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信用担保风险自留的基本含义

信用担保风险自留是指担保机构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假如由于各种因素的改变而产生损失,担保机构将以此时可获得的任何资金偿付,以使损失减小或消失。通常情况下,风险自留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且可以预先为可能发生的损失留存资金或不留存。计划自留是指有意识地对预计风险的自我承担。采取计划自留策略一般是因为它比较便利,有时也是在比较了各种方法之后结合担保机构自身能力而作出的决策。非计划自留是人们没有预计到风险会产生而形成的,但有时即使预计风险会发生,由于风险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被低估,也仍然会发生非计划自留。

本研究讨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自留机制主要指有计划的风险自留机制。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是风险管理者觉察到风险的存在,并估计到该风险造成的期望损失,决定以其内部资源(自有资金或借人资金),来对损失加以弥补的措施。显然,自保并没有涉及到风险的转移,风险依然由担保机构自身承担,仍然属于风险自留范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保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风险暴露单位数量要足够大,以便能准确地预计损失;二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预期损失进行事前预留。在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里,尤其是那些跨国公司,因为频繁而数量较大的国际经营业务和投资项目自然免不了要承担风险,常常在公司内部设立专项资金和专门的部门来对自保等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实施和监督。

(二)信用担保风险自留的筹资形式

在有计划的信用担保风险自留中,对损失的处理有许多种方法,有的会立即将其从现金流量中扣除,有的则将损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对单个财务年度的冲击。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自留的资金筹资形式,可选择建立内部和外部风险基金两种形式。建立内部风险基金在提供弥补损失的一定流动性的同时,不会给财务带来过大的冲击,而且也不必向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支付费用,另外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从整体上来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自留的内部风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代位代偿准备金。代位代偿债务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在保债务规模的大小与担保期限的长短。因此,代位代偿准备金应按照一定时点(通常为年末)的在保债务总额和逾期担保债务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代位代偿的支出准备。其计提公式为:代位代偿准备金=年末在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逾期担保债务总额×提取比例(%)。

2担保呆账准备金。担保呆账准备金按照代偿金额的一定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依据代偿期限的长短而定,如代偿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可按20%~30%提取;代偿期限1~2年内的可按60%~70%提取;代偿期限3年内的可按90%~100%提取。担保呆账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由于追偿失败而发生的损失。

3普通准备金。普通准备金按担保机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实现的净收益的一定比例提取,用于冲抵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

而建立外部风险基金,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逐期支付一定的捐纳金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为积累和管理基金。与传统的保险不同的是,一旦发生担保风险,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基金中的数额为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就超过基金积累额的损失与保险公司达成一定的保险协议。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公司赔偿一部分超过基金总额的损失。与内部风险基金相比较,外部风险基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掉,但不利的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保险公司。

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自留机制,不仅仅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内部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对于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在于:一方面,本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信用担保风险外部补偿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应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外部补偿机制,来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外部补偿目标。另一方面,为应对各种不同程度风险的可能兑现,本研究提出应建立有计划的信用担保风险自留机制,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这种风险自留机制可以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内部补偿目标。本研究成果将对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全面提升信用能力和缓解贷款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试点情况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实践才刚刚启动,再加上理论研究的滞后性,因而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的研究难免会显得不足,今后还有待于国内金融学领域的学者们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曹风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1,(5):68-70,

[2]陈晓红,等,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1,

[3]顾海峰,信息不对称导致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3):5-8,

[4]陈晓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如何防范风险[J],经贸导刊,2001,(6):10-11,

[5]姚明龙,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6-22,

[6]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7]顾海峰金融交易中信用担保风险形成的外部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7):23-27,

[8]顾海峰信用担保机制下金融信贷配给的均衡演变研究[J],求索,2008,(1):11—14,

[9]顾海峰金融市场中信贷配给的形成与均衡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15-19,

[10]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4,

[11]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58-63,

[12]周平军,等,借鉴德国经验加快发展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J],宏观经济管理,2004,(9):53-54,

[13]罗晓芹,略论小企业信用融资担保问题[J],经济体制改革,2004,(4):134-136,

[14]陈宏辉,信用担保:化解中小企业信贷难题的关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6):44-45,

第1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最近,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

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KMV模型,信用风险,违约距离

 

1.引言

2010年来,国家针对房地产的政策不断出台,致使房地产公司发展面临诸多风险。 2010年11月份,银监会抽取60家大型房地产公司调研的结果表明:负债率整体上升,资金链趋紧金融论文,信用风险已成为房地产公司监管层心头之患。本文采用修正的KMV模型,以求更适合我国房地产上司公司的特点,更加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公司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应将违约距离控制在哪一个范围cssci期刊目录。

2.KMV模型的基本原理

KMV模型是根据Merton将有关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风险贷款和证券投资而开发出的一种实用高效的分析模型,用以衡量公司的信用风险。

KMV模型又称预期违约率模型(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模型),该模型将企业负债看作是买入一份欧式看涨期权,即企业所有者持有一份以公司债务面值为执行价格,以公司资产市场价值为标的欧式看涨期权。如果负债到期时企业资产市场价值V高于其债务D,公司偿还债务,企业股东权益的价值为偿还债务后的剩余金融论文,即V-D;而当企业资产市场价值小于其债务时,企业则无法偿还贷款,选择违约,股东权益变得毫无价值,股权所有者将会选择放弃公司的所有权。

KMV模型评价公司信用风险的基本思路是以违约距离DD表示公司资产市场价值期望值距离违约点D (Default Point)的远近,距离越远,公司发生违约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越大。违约点D通常处于流动负债与总负债面值之间的某一点;违约距离常以资产市场价值标准差的倍数表示。该模型基于公司违约数据库,根据公司的违约距离确定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cssci期刊目录。

3.KMV模型的计算方法

KMV模型的计算有两个重要的步骤:一是利用B-S模型倒推出公司资产的市场价值V及其波动率SV;二是计算公司的违约距离DD并得出一个期望违约率EDF。

3.1 计算公司资产价值V和资产波动率SV

由于公司股权市场价值可以采用B-S期权定价模型来构建公司资产价值和股权价值之间的关系,即:

(1)

B-S期权定价模型中公司股票的波动率SE和资产的波动率SV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金融论文, 联立得:

(2)

其中,E为公司股权市场价值,V为公司资产价值,N( )为标准正态累积分布函数, ,D为公司违约点,r为无风险利率,t表示当前时间,信用风险评价通常以一年为时段,设定违约距离的计算时间为一年,即T=1。

E、D和SE可以从资本市场上获得,但公司资产价值V以及公司资产的波动率SV这两个变量未知金融论文,于是通过(1)和(2)两个方程组联立用MATLAB软件求解,算出这两个未知数。

3.2计算违约距离DD和期望违约率EDF

违约点D即公司资产价值与公司负债价值相等时的价值,也就是当公司资产价值低于此违约点时,公司就会被视为违约。违约距离DD是指以公司资产价值在风险期限内由当前水平降至违约点的相对距离。假设公司资产价值属于对数正态分布,计算公式为:

(3)

KMV公司根据违约距离,基于违约数据库,可以映射出公司的期望违约频率EDFcssci期刊目录。由于我国当前还没有公开的违约的数据库可以使用,所以我们暂且采用理论上的预期违约频率来代替。假设公司资产价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这样就能利用MATHCAD软件计算理论上的违约概率,计算公式为:

(4)

4.KMV模型的修正

4.1 股权市场价值E的修正

美国上市公司没有非流通股,全部为流通股,而我国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分为非流通股和通通股,二者同权不同价,所以不能简单地以流通股股价乘以总股本来计算上市公司的股权市场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修正,将股权市场价值计算公式确定为:

(5)

其中,N1为流通股股数金融论文,P1为流通股股价,本文选取每季最后一日收盘价为流通股股价,N2 为非流通股股数,P2 为非流通股股价。

4.2 非流通股股票定价问题的修正

我国的国有股转让主要是协议转让,协议转让价格主要是基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上下浮动。本文构造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其中自变量为每股净资产指标,因变量为股票实际转让价格,其对应的回归方程如下:

(6)

其中,P为国有股实际转让价格;X为国有股每股净资产。

本文选取2009年协议转让的50只股票的相关数据利用SPSS.17软件中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确定方程(6)中的参数值及检验方程的可信度,SPSS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cssci期刊目录。

 

表1 非流通股定价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未标准化系数

Beta

t

Sig.

 

 

 

 

B

标准误差

方程 1

a

.495

.101

 

 

4.796

.000

b

.895

.052

.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