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道实训总结

管道实训总结

时间:2022-08-06 14:53: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管道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管道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仿真实训;设计;施工;设备安装;评价

2011年11月~12月是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普大工09级“分阶段角色转换仿真模拟实训”的实训阶段,本次实训市政机电系普大设备09级部分同学也参与了工程项目,笔者和系部的一位电工老师被指定担任此次学生实训的指导工作。本次实训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工程建设程序组织学生现场施工,以土建施工为主,水、暖、电设备配合为辅完成实训任务,要求各小组的同学在本栋号内,布置好每个人的岗位,完成小组内部角色转换,使学生能学习、体验不同工作岗位的岗位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为指导教师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支持。

参与此次实训的学生实到24人,每组各12人,分别参与3号、4号楼的水、暖、电工程分包。3号、4号属于砌体工程,现场使用沙子和砖砌筑而成。这次实训加上准备阶段分五个阶段:

一、实训前期的准备阶段

1、完成了3号、4号楼水、暖、电工程预算。

2、制定了3号、4号楼水、暖、电施工方案。

3、参与了土建投标、评标大会。

4、对两组成员进行了岗位的分配、准备相应的资料。

二、第一施工阶段

1、完成了图纸的会审和变更

室内卫生间给排水施工图:由于施工现场条件的限制,排水横支管标高由-0.6m改为-0.25m,排出管由-1.2m改为-0.3m。

室内采暖施工图:由于标准间散热器设在推拉门的位置不合适,改在②~③墙间。为节省管材,便于安装卫生间的散热器改在窗台下。

室内电气施工图: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察,因为是砂土砌砖,若电源线按原设计线路走,不可避免在施工中破坏大量砖,不利于以后砖的重复使用队员线路进行调整:(1)插座电源线路和照明线路走圈梁;(2)增设以配电箱来引入室内以供电;(3)原定:一般区域插座距地30cm,卫生间插座距地1.8m,所有区域开关距地1.4m,考虑土建标准件和卫生间实1.2m,卫生间插座为1.4m,配电箱距地1.5m。

2、水、暖、电材料审核和准备

三、第二施工阶段

1、水、电、暖设备的预埋

配合土建预留给水、排水管道孔洞、采暖进户管、支管穿墙预留空洞,电气线路穿线管的预埋配合,插座、开关的预埋。

2、给水、排水管的下料

(1)给水引入管、立管下料、给水横支管下料。

(2)排出管、排水立管、排水横支管下料。

3、采暖设备的下料

(1)散热器的组对:6片—共2组;15片—共2组。

(2)散热器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1.5倍的工作压力,直接升至试验压力≮0.6MPa,稳压2~3min,不渗不漏为合格。

(3)试压合格后,装堵头、补芯连接供回水支管。

4、电气下料

(1)横担的制作:用角钢焊接L型支架,支架打眼,安装电瓶。

(2)配电箱内部配置。

四、第三施工阶段

土建2.2m层高完成后进行室内水、暖、电安装。

1、室内给排水的安装

给排水工程施工应本着先地下,后地上、先主线后支线的原则。

(1)给水管用热镀锌钢管,采用螺纹连接。管道安装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2)管道安装完毕后进行水压试验。

(3)给水系统交付使用时必须进行通水试验并做好记录。

(4)管道支、吊架安装应平整、固定间距符合要求。管道穿楼板、墙壁应设金属套管,高出地面20mm,卫生间高出50mm。

(5)室内排水管采用UPVC管,承插粘接。排水管埋地部分回填土前应作灌水试验。

(6)排水管坡度符合规范要求,排水管与吊架最大间距、安装允许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排气通气管应高出屋面700mm。

(7)卫生器具的安装包括:洗手盆、浴盆、坐便、地漏的安装,用膨胀螺栓固定,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和给水配件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支托架安装平整、牢固。交工前应作灌水和通水试验。地漏低于排水表面,周边无渗漏。与卫生器具连接的排水管应牢固可靠,管道与楼板结合按图集要求施工。

2、采暖管道的安装

(1)采用低温热水采暖,管材用焊接钢管,选用四柱760型铸铁散热器。水压试验合格后采用樟丹、银粉防腐。

(2)保证水平管坡度为3‰。散热器支管坡度应为1%。

(3)散热器支架位置准确牢固,安装数量符合规范要求。

(4)散热器背面与墙面最小距离30 mm、散热器的安装偏差应符合规范要求。

(5)采暖系统安装完后要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合格后应对系统进行吹扫及调试工作。

3、室内电气的配线工程

(1)管内配线工作应在配合土建施工结构施工完毕后进行,在穿线前应将管内杂物清理干净。

(2)按电气施工规范要求施工。

(3)穿线完毕后,应对线路进行绝缘遥测。

(4)灯具、开关、插座安装符合设计要求,产品要有合格证。进场检验合格。

(5)工艺流程:灯具、开关、插座检验、组装、安装接线、通电试运行。

五、第四工作阶段

1、竣工验收阶段,收集完成各种资料的填写。

2、实训学生提交实训日记;个人工作内容及考核表;个人实训总结

3、完成小组总结评定。

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65-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建筑相关学科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本学科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建筑给水排水中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掌握各系统的安装、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课程进行改革实践,合理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需求及重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着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社会技能加以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基于本学科专业特点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大胆引入“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才能提高给排水专业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策略,“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原则,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易学。

1在教学主要环节应贯穿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应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要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原则调整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景,注重课后延伸。

1.1整合教学内容,以利行动导向教学

根据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主要考虑其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全盘传授给学生,形式单一程序化,不能发挥教师、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其次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着滞后性,社会生产不断地出现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不能及时地编写入教材。因此教师在课程授课上必须加强自身实践,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总结社会上出现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及时了解国家、省市出台的新标准、新规范结合工程案例,融会贯通。并在授课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和主导作用,教学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团队协作等活动来解决问题,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

1.2创设实例情景,以助行动导向教学

在传授理论时,由于学生对工程没有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中的配件、设备、材料等都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建立工程概念,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该努力在课堂创设施工案例、工程案例等教学情景,营造有助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环境。

如在讲授建筑给水系统中的五种给水方式:直接给水方式、设有水箱给水方式、设有贮水池、水箱和水泵联合给水方式、设有气压给水设备给水方式、分区分压给水方式等工作原理时,可讲解各种给水方式各适用什么情况,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同学们在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可引用校园内底层直接给水及教学楼学生公寓内的设贮水池、水箱、水泵联合供水方式,引导学生在了解各给水排水适用范围的情况下,让他们分析低层建筑、小高层建筑及学校、宾馆等不同的建筑类型,分析各种适用的给水方式,并进行方案选择,评判其优缺点,在条件许可情况下还可将上述五种给排水方式制作成Flas,利用动画效果,演示其工作过程,使之在各种案例的给水方式特点得以充分展示,不断创设实例情景,增强工程施工技能水平。

1.3设计课后作业,培养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后作业环节往往停留在概念和原理复习和巩固知识上,建筑给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应当将学生的“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理念延伸到课后教学环节。

由于建筑给水排水课程内容多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人们日常生活的给水和排水部分,在讲授到“建筑给水管道、管材”内容后学生了解了建筑给水系统管道布置原则要求及管材、配件的分类,使用范围特点后,布置作业也可多种多样,教师可引导学生三人为一组,在学校校园、公寓楼或家里有需要安装给水管道的场所,了解其卫生器具各配水点得安装高度、地漏的设置位置,各种所需配件名称及种类,并要求三人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上建材市场进行市场调研并模拟采购形成从经济造价、施工维护等方面的综合报告。实践表明,此类作业不仅考察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案例选择分析能力,管道材料选择,社会沟通能力都得到锻炼,学生对此兴趣很大,也能积极地理解理论知识,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对工程案例作业能够主动地参与并加以分析思考并得到社会实践。

2探索多种形式实化行动导向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是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行动导向,理实一体”中很重要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有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才能得到消化和吸收,而这正是靠行动导向教学环节来完成,行动导向教学环节就是通过实习、实训等多环节多层次的训练,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及时进行消化,训练动手操作能力。

2.1随堂见习行动教学

随着授课的进行,教师在课程学习中可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利用校园内资源,参观供水泵房、消防泵房、贮水池、水箱、卫生间等以及公寓楼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根据系统讲解管材及阀门种类、水泵、水箱等设备,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直观的认识,增加学习的兴趣。随堂见习要做到四个动:

(1)动眼看

专业知识见习做为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用眼睛观察事物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利用一切资源安排学生参观了解,在引导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用眼观察,让学生直观地在现场看各个系统的管道如何敷设,仔细观察卫生器具的安装高度和材料的使用等知识。教师通过讲解、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有一个感官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2)动脑想

动眼看是学生对一个实在可见的感性事物,使之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的过程,但要想提高学习效果,掌握科学理论,还必须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动眼看,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观摩时应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心,头脑里不断产生“?”号并不断提问,往往产生理论和实践效果的完美结合。笔者曾带领学生参观二部学生公寓浴室时,对于浴室内热水PPR管道安装使用中易损坏的情况时,就积极引导学生开动思路动脑想,为什么会出现损坏情况。学生互相讨论并结合各种管道特点及安装要求得出:在外界影响下塑料管易出现弯曲、不牢固、脱落等现象,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建议:将PPR管道换成钢塑管并加强安装工艺从而保证管道在外力作用下有一定的强度,确保不损坏。这样在学生动脑想教学环节中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掉,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3)动口问

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努力构建“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开放教学模式,应提高学生的个性发挥,允许学生积极提问,学生在看和想的基础上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一起研究,一起探讨,不仅活跃气氛,也提高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并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培养学生敢看、敢想、敢问的创新精神。

(4)动手做

教育家陶行知讲过:“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学生动眼、动脑、动口的基础上,还应勇于动手,笔者在见习参观公寓热水管道时,笔者要求根据观察到的管道系统,根据管道布置原则、安装要求,请学生分四组对二部学生公寓内1—4栋卫生间的管道进行管道系统的布置和绘制,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确定方案,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通过眼、脑、口、手应用到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实训教学行动教学

在本课程讲授中还安排有学生动手实践技能类实践课程,经过教学内容整合,精心设计多项“行动导向,理实一体”的模块化实践教学内容,学生分组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其理解,其实训内容有:消防镀锌管道连接、硬聚氯乙烯管道安装、PPR管道安装、湿式报警阀安装等十项单项技能及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由3-5名学生各自组成一个团队围绕上述模块在本校给水排水设备实训中心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初时可训练单项技能模块,并结合资料查阅,在训练过程中遇到问题,互相探讨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可对实训中心的消防喷淋系统、气压罐系统、热水给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排水系统进行连接和试压,培养其对给水排水工程的综合施工能力,学生通过工程实物的具体操作,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环境下可见的感性事物,将理论的专业知识与时间操作的有机统一,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活动,实施活动,进而完成任务,学生使之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并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并可在实训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职业团队合作素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任务驱动行动教学

任务驱动行动教学法是行动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之一,任务驱动行动教学法是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论证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完成任务等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1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主要流程

3.2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实施关键

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让课堂交给学生,教师提出任务,教师从教学主讲人转变为教学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讨论主线,能力目的”的教学思想,以下就是几个教学实施关键点进行阐述。

(1)教师提出任务——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提出各阶段任务,并明确应提交相对应的成果。

(2)给予行为引导——教师在学生论证、分析、实施任务各个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疑难点给予必要的解说。

(3)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是教学的主要角色,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任务用实施,成果展示,学生全程参与并划分团队。

3.3任务驱动行动教学的实施步骤

本文以本校6F建筑从水泵房出水口到各用水点间管材的选用为例,叙述其具体实施方法。

步骤一、安排任务:根据各个施工部位综合考虑选用管材。

步骤二、教师引导:

现在建筑工程经常采用有哪几种管材,各种管材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在施工、造价、维护等方面特点。

步骤三、成果展示和评价:

分组讨论、调研、对比,分析制定方案作出总结。

第3篇

【关键词】直埋;热力管道;查漏;方法;探讨

1.管网漏水产生的原因

地下管道漏水的形成有着很多的因素,根据作者对漏水原因的统计分析,热力管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管材、管件质量不好。

(2)接头焊接质量不好。

(3)管道防腐、保温不佳。

(4)其他工程施工影响。

(5)水压过高与水锤破坏。

(6)交通负载大以及土壤沉降。

(7)冬季低温,埋层较浅。

(8)水质较差、管道内部腐蚀。

(9)管道使用年限超期。

供热管道由于腐蚀老化、荷载震动、管道质量,施工质量,使用年限等多种原因,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泄漏情况。部分漏水点由于各种原因漏水不能够返到地面,从地面不能发现而形成暗漏,使宝贵的成品水白白流失,这些暗漏点的检出,为供水用水单位的漏损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挽回大量的经济损失,更消除了安全隐患,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漏水的损失和影响

失水造成的损失和成本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主要由自来水成本、加热水的燃煤损失和耗电损失、水处理成本和人工维修成本等组成。间接损失主是由于失水造系统失调、系统补水造成的供热温度降低对收费工作的影响、加速水泵等设备老化及对企业形象的影响的间接损失。

3.查漏方法分类

查漏的技术依据····

①泄漏造成热网水量失衡。热网是个带压的闭式循环系统,正常运行时,热网内的水量应当恒定。当热网泄漏时,就要补水;当有水从外部(如换热器)漏入热网时,就要放水,以维持热网水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可根据对首站的补水量、放水量和回水压力曲线的统计与分析,判断热网的泄漏状况,从而确定检漏工作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漏工作。根据首站的补水或放水量判断热网的泄漏情况,是发现热网泄漏比较直观的方式。

②泄漏产生的压力异常。将热网视为密闭的有压容器,若该有压容器存在泄漏现象,随着时问的推移,其压力将与周围环境的压力趋于一致,压力变化的速率取决于该有压容器的容积和泄漏量。同理,热网中有泄漏的管段被隔离开后,这部分的压力最终也将与周围环境的压力趋于一致,而首站的补水量将会减少。这是隔离检漏法的技术依据。

③泄漏产生的温度异常。热水泄漏后,会造成漏点上方的地面温度升高,也会造成漏点附近其他地下管线井室温度异常升高。因此,可通过温度异常查找管网上的漏点。

④泄漏产生的声音异常。泄漏发生时,在压力的作用下,从泄漏处喷射出的水与泄漏处发生摩擦,声音沿管道传至附近的阀门或补偿器。同时,水喷射到泄漏处周围的土壤上,也会产生声音,通过土壤传到地面上。

根据以上技术依据,查漏方法有音听法、相关分析法、区域装表法及气体探测法、温度测量法和使用专业探测设备仪器,但热力管道由于外部较厚的保温层,因此声音传递衰减,因此一些专业探测仪器不能准确判断,而且费用较高。如我们曾求助自来水公司专业仪器测漏,有如下两种费用方式:

①根据需检测管道长度收费:一般按检测地点、管道材质、检测难度等收取¥4000-6000元/km 。

②根据检测出漏水点数收费:一般按漏水点管径大小收取¥3000-10000元。

从上可以看出,在实际供热运行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测漏方法,以尽可能减少费用,降低供热成本。

4.不同查漏方法的比较

(1)音听法阀栓和地面两种方法,采用的仪器为听漏仪和听漏棒。要求工人经验丰富,环境噪声较小,一般需要在晚上进行,而且暖气管道有保温层,因此只有当泄漏量较大时,阀门听声法、地面听声法的效果才会明显。室内管道查漏效果较好。

(2)相关分析法是根据泄漏产生的异常声音进行检测,对于暖气管道漏水检测效果比较理想,只要将两个探头安装在管道的两端,逐段进行检测,即可确定漏水点位置。但由于热网设置的阀门、补偿器数量较少,阀门之间的管道距离较长,使泄漏声音信号衰减程度增加。对于泄漏量较小的漏点,有时难以测出。

(3)区域装表法就是在管段两端安装压力表,根据压差的差值进行分析、判断。但装表位置难找到合适的。一般只能在停热后用于管网分段查漏。

(4)气体探测法受家中私自放水干扰大,且费用较高,对于供暖管道来说不适用。

(5)测温法对于管道十分明确、供暖面积较小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地形复杂,供暖面积广大的情况具有局限性。

(6)专业专业探测仪器,对于供热管道由于外保温的干扰,只能提供大致的范围,还需借助其它方法的配合,费用较高。

5.应用实例

(1)我们在每个供热站均培养有查漏听音员,并常年进行培训和现场实训,积累了大量经验。天津科技大学、财经大学等高校,1995年以前的建筑基本均为室内回水干管管沟敷设,且保温结构为蛭石或岩棉,管沟内湿潮致使保温失效,年久腐蚀管道漏损。进过他们的努力,这些管沟敷设的漏点,均能很快查到,基本不影响建筑的采暖需要。

(2)天津城建学院热力室外管网的特点是埋深近2米,因此漏水溢出地面很难,我司接手之前,校方一直外请自来水公司查漏,费用高,每次均在万元以上。我们承揽供热服务后,听音、装表、专业公司仪器探测都采取过,不是效果差就是费用高,均不太理想。直到2005年作者协同站内维修人员自制小型钻孔机,用远红外测温仪对管网沿线先测温查找可疑点,然后用钻孔机钻孔,再将数字测温仪探头连线深入,根据温度的变化来查找漏点,效果非常显著,并且成本极微。

综上所述,供暖管道漏水点探测除了使用专业仪器探测比较理想外,其它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供暖管道漏水点探测对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养和工作经验要求较高,一般能够探测自来水、消防、喷淋管道漏水点的技术人员,不一定能够解决供暖管道漏水点探测的问题。因此,行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探讨,必将使新的技术、设备不断产生,查漏技术和方法继续提高。

6.结语

供热系统失水问题是困扰供热企业的一个难题,失水造成很大的能源损失,并且影响供热系统的正常运行,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主要精力上是加强对管网基础管理工作的大力投入,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要从管网全寿命周期角度系统考虑,对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才能真正防止供热系统的失水。同时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为热网泄漏的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第4篇

关键词:日用化工;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规划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使“典型工作任务式的项目教学模式”向“学习领域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转变。“学习领域工学结合一体化”是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实训过程是从完成简单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实训的任务目标是培养具备工作岗位的功能性能力,在复杂职业行动领域中的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现在的实训室功能性只能是满足于对单一任务的技能训练,是完成简单任务的实践场所,设施环境布置与设备条件只能满足于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要求,较难实现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中复杂工作任务的开展,不能实现以培养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的高技能综合性人才的实训目标。因此,建设具有贴近企业生产一线,能充分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能培养企业相应工作岗位,符合学习领域工学结合一体化为目标的一体化实训室是势在必行。

一、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建设规划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的基本建设原则是以培训达到企业用人要求,满足企业生产岗位任务的需要,掌握日用化工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理论知识,能熟练操作基本的生产设备及检验仪器,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具有团队合作与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建设真实的生产场所,能模拟生产一线的实训设施与设备,执行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进行典型任务的培训过程,让学生在接近企业生产环境下学习,从而使学生更了解生产过程中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与关键能力,提高技能水平,丰富生产经验,达到毕业后在企业工作期间能快速适应生产环境的能力。

2. 高效的功能性原则。

生产过程是复杂的任务实施过程,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应基本满足于日用化工两大类产品――化妆品、洗涤用品的产品生产任务实施过程与相关典型检验项目的培训。实训生产设备应具备多功能性,可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条件要求进行生产线和包装线变换配套;实训设施应具备“学习” “资料查阅” “生产” “检验”等功能,学生在高效的功能性实训条件下完成“教、学、做”一体的学习任务。

3. 高性价比原则。

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效用性与成本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要达到建设规划的高性价比目标,设施与设备的通用性和备用性是规划中的关键。设施与设备的通用性必须以专业课程开设的实训项目进行考虑,应做到“一机多用”原则,避免重复建设,耗用建设资金。设施的备用性必须考虑实训过程中生产线的变换所需的电、水、排、气等配套工程。另外还需考虑根据课程实训需要,加装设备的场所空间的预留,避免拆装费用的增加。

二、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的环境布置

日用化工品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应能满足“双师型”职业教育导师在实训室尽量同步进行理论与实操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规划原则,并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训教学过程按生产任务布置及说明、任务准备、资料检索、任务实施、任务实施后讨论及分析、任务评价及总结进行实施。因此,根据高效多功能性原则,降低场所设置的功能重复性,提高场所的利用率,日用化工品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应建设专业教室和实训车间两大教学场所。

1. 专业教室的建设。

专业教室不同于普通教室,普通教室只能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教学环境,而且学习组织形式是个体;专业教室是根据学习领域项目教学的要求,以理论知识为指引,结合课堂的演示实验或探讨性实验,学习组织形式是以4~6位同学为小组集中在同一工作台进行“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环境的设置。

因此,按项目教学的要求,专业教室的教学环境设置应具备开展工作任务的小组学习与交流、课堂实验探讨、资料查阅等功能。根据以上环境设置的功能,专业教室主要分为两大区域――学习研讨区和资料查阅区。

(1)学习研讨区。

学习研讨区既能满足于一般教学的需要,又能满足于领取生产任务或完成生产任务后,学习小组通过集体交流与讨论,了解任务的目标、内容、工作过程;共同制定任务工作的分工与职责、工作计划与方案;总结任务完成的情况,设计任务汇报书,评价组员的工作等需要。另外也要满足在学习任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课堂实验演示或观看操作视频,学生能进行同步实验操作,并认识、分析实验仪器的结构与操作的教学需要。

根据教学的需要,学习研讨区设施的建设,应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岛式实验工作台。岛式实验工作台只具备实验仪器的演示操作与实物了解功能,因此只安装电源,不安装水源及排放设施。各实验工作台的室内布置,最佳方式是以月牙形布置,这样有利于学生观看教师的实验操作或视频,同时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体化”。

(2)资料查阅区。

资料查阅区的工具书及专业资料应比学校的图书馆资料更具专业性。建设上,基本设施是能登录互联网的电脑;书籍资料库的建设是本区域建设的重点,书籍资料应包括:常用的工具书、专业书籍、设备或仪器使用说明书、设备或仪器结构图、各种典型产品的工艺流程和生产参考方案等资料。完善资料库的建设,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任务要求利用电脑、书籍资料库进行资料搜集与整理,加深理解生产工艺及设备和仪器的操作过程,从而快速地共同制定生产方案。另外,通过资料的查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2. 实训车间的建设。

实训车间是贴近日用化工生产线的实训场所,可培训化妆品配制工、分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等工种,培养学生具有生产一线仓库管理员、投料员、配料员、工艺员、班组核算员、质量检验员等生产岗位的工作能力、责任心,初步了解以上各岗位的职能及要求,能熟练操作各种生产设备及仪器,理解团队精神与协。

由于贴近生产情境,实训车间划分为原料及成品储存区、配料及生产区、检验区等功能区域,并按区域的功能、培训目标进行相关建设。

(1)原料及成品储存区。

库存管理培训的目标是培训学生根据理论学习中所了解到的化学品性质与特点、包装物的特点、物理状态,把化学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分类库存。日用化工原料及成品的物理状态主要是固体和液体,包装分为袋装和桶装两类。考虑到化学品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储存架应选用不锈钢材料,层数以3~4层为合适。称量工具一般选用电子磅和机械磅秤,并配备人力拉车方便运输物料。地面要有排污渠,方便清洁卫生。

(2)配料及生产区。

生产线以化妆品膏霜类、液洗类、粉类等典型日用化工产品生产线进行布置。设备的配置应尽量做到多功能化,既可节省配置资金,减少教学成本;又可实现资源共享,多课业利用。根据以上典型日用化工产品生产线,配料及生产区主要以真空乳化机、夹套加热釜、V型混合机、移动式灌装生产线等设备,配套水、电、排设施,可基本满足生产任务开展的需要。

(3)检验区。

主要以化学分析实验室的设施进行配置,既能满足进行化学性质分析检验,也能进行物理性能检验的需要。

实训车间的各功能区域需进行墙体分隔,在生产区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可让学生在生产前观看相关生产视频,从而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生产操作过程,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边学边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实训管理制度的制定

实训室的建设除硬件建设外,生产管理制度的软件建设也很重要。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以企业执行的“6S”管理制度――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为依据。各设备及仪器应张贴设备安全操作规程、仪器使用规程。操作场地面指示标志、管道指示标志、水电排指示标志的制度,力求做到实践性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操作情境贴近,让学生掌握真正的职业技能,最终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日用化工生产与检验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是精细化工专业职业教育教学与培训发展的需要。由于贴近生产环境,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项目任务实训过程,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和关键能力、理解相关抽象的生产管理制度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经验,为就业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另外,一体化实训室结合了理论教学、资料查阅、操作技能的综合教学任务,节省了学生来回于教室、图书馆、实训室的时间,更连贯地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分析问题;加强认识;理实结合;丰富课堂;师资设备

一、分析学生情况与现代工业的需求

技术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在学习焊工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时,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枯燥无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将容易使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和造就能力的局限。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需要造就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于这一领域的职业类教师而言,责任重大而深远。因此,在焊工教学中,应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际操作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更多的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以适应当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加强学生的认识是焊工教学的基本条件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焊工教学一直以来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却很少,除了条件受限制外,大多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本已抽象的知识更显枯燥,这样不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我们应不断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来充实学生的理论学习。

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参观,了解机械加工及焊接结构件的生产过程,加强对焊接生产的感性认识。了解焊接过程在产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理论教学垫定基础。同时焊工教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平时所见,渴望更多的了解。这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再带领学生到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焊接结构厂参观。而且参观要带着问题,要有针对性。参观的同时要求专业教师能结合课本知识和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讲解,特别是在课堂上不易讲明的,讲不彻底的内容,要着重讲解。对学生参观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耐心指导。否则无疑是走马观花,失去参观的意义。另外学生的理论学习到了一定程度,迫切想知道具体各种焊接工艺情况。这时教师利用学校具有的实习工厂,经常组织学生到学校实习工厂观摩高年级学生实习操作课。了解焊工常用设备、材料、基本操作过程等,并在高年级学生操作时,联系课本内容进行现场讲解。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多观看各种焊接方法方面的光盘、录像,进一步加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堂效果。

三、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焊工教学的必要保证

在焊工实训教学中我们发现它不是一门独立性的课程,它的教学与其它课程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仅从焊工单方面的角度来开展教学,知识不够丰富,思路不够开阔,也必定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法效果。因此需要我们灵活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辅助做好焊工教学。焊工学习涉及知识面较广,内容也较复杂,在实际教学时,不难发现许多的机械专业基础课程自始至始贯穿于工艺课程中,例如:金属材料热处理,机械制图等,都与焊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加强这些课程内容与焊工实训的联系,对能否学好焊工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容易使学生造成学习不重要的想法,不需基础知识,或需要基础知识很少的感觉,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技能。其课程中的冶金反应、焊接设备、工艺参数等问题,需要大量的电工学、化学等基础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除了正常的焊工教学之外,还要进行与基础知识的必要联系,对学生学好这门课是很有帮助的。

四、搜集信息,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工业飞速发展,书本的知识与现实已有一 定的差距。书本的知识与时代脚步相比,总是滞后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把基础性的问题讲深讲透的同时,应更新观念,并注重知识的不断更新,将课本以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去,与时俱进的开展教学。教师应注重从网络、电视、杂志等方面收集更多的当代信息和科技,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如: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等。北京建造的国家大剧院椭球形穹顶焊接钢结构,世界关注的建设中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中水电站的水轮机转轮,西气东输的管道,鸟巢钢结构焊接技术,焊接材料的发展态势等大量的内容丰富到课堂中。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的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拓展自己的视野,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有开拓性的来进行焊工教学。

五、加强师资力量,加大实训设备建设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宏民(1968-),男,河南偃师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杜雅琴(1971-),女,河南南阳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45-01

在电力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职业体系是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动态系统,集控运行人员必须具有发展的应变能力才能适应需求。另外,在火电厂集控运行技术中技术发展的综合化特征体现得比较突出。集控运行专业的技术人员既要有动力设备、电气设备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还要有运行质量的控制能力。比如机组在长期运行中出现故障,如何及时、正确地处理对于整个电厂的安全可靠运行是非常重要的。运行人员处理这些问题前必须首先判断故障点,了解出现故障的具体原因、严重程度及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方法。同时还应认识到违反操作规程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提出正确的处理步骤及事故预防措施。因此集控专业课程多、新知识多,学生不但必须学习掌握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操作调整动手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被列为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也是学校的重点专业,为了满足企业和现场的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工作,增加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实训教学环节及教学时数,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但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并不大,对设备控制调节水平提高有限,和现场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运行操作能力。因此,该专业毕业生除有很强的现场操作技能和素质外,还要掌握相应层次的专业技术理论,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降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要求学生在熟悉设备操作步骤的基础上强调机组的集控运行调节能力,而调节能力主要考查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及应用水平,以往的教学并没有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要求,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会操作过程,因此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方向,解决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作为独立课程分开教学等问题,突出实训为理论服务、理论为实际生产服务的思想,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及高职教育新理念,把以往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逐渐和理论模块课程相互融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为现场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具有明显的发电行业特点,我校紧密结合企业实际,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大框架下,结合本专业特点采用先机、炉、电、辅机分专业学习,最后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过程,归纳出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

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开发及内容改革,参与教学过程及考核,共建实训基地。

(1)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优质的核心课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和职业定向性,根据火力发电新技术发展变化和企业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订教学计划、授课计划和教材编写工作。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其中企业专家重点承担实践性强、与现场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部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2)由企业、学校联合调整、选定课程内容,根据企业需求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3)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改革,每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可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入课程中,以实训项目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实训过程考核机制。对已确定的实训项目安排专人在教学中实际应用,通过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对实训项目进行完善。

(4)校企合作共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拥有教学、实训楼,有较为完善的汽机、锅炉、电气、热控等专业实际训练设施,为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训练、理论知识学习提供了优良的软、硬件支持。同时也满足了职业技能竞赛、教师工程实践和科研开发的要求。校企双方人员根据实施效果不断完善实习计划和相关管理制度,实训基地共建共管,实践教学共同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

(5)在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吸纳

行业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考核评价。引入电力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中级工)认证培养,即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除获得毕业证外,还应考取其中一项职业资格证书。

2.理实一体

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及高职教育新理念,把以前的理论和实践课充分融合,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不再分开,逐步取消单独实训课程,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通过改革使教学中电厂设备结构布置、电厂运行原理及调整操作等学习难点得到解决。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现场感、真实感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理实一体化教学降低了学习理论的难度,以前两课时解决的内容在理实一体化的环境中可能一课时就解决了,而且效果更好。因此一体化教学不仅没有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这样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时,适应了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多、课时多及新知识多的特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

3.分层递进

(1)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单项到综合的原则安排三年的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能力成长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规律,按照能力递进培养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其课程组成包括公共基础领域课程、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课程。

(2)专业知识领域核心课程按照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课程特点,先汽轮机、锅炉、发电机、辅机、控制仪表等单专业学习,再综合学习训练。单专业对应课程有汽轮机设备及运行、锅炉设备及运行、电气设备及运行、泵与风机、热工控制及仪表、发电厂电气设备等,综合学习课程有单元机组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火电机组运行仿真实训等,符合由单一到复杂、层层递进的学习规律,即先机、炉、电、辅机分专业学习,最后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三、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

1.融合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

原有的单独实训课程有制图CAD、锅炉阀门管道系统安装检修实训、水泵安装检修实训、汽轮机本体安装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电站锅炉运行实训、电站汽轮机运行实训、专业实训及仿真实训。本次改革的重点是逐步取消以上单独实训课程,把实训和相应理论课程融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融合后课程如表1所示:

2.制订课程标准

融合后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思想制订课程标准,要求专业知识领域课程4节连上或全天上课形式实施。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转换及时,解决了以往学生学习理论枯燥、参加实践目的不明确的困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室及实训室建设

为满足专业知识领域课程理实一体化改革的需要,学校加强了理实一体化教室及实训室建设。

(1)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改建一体化教室,根据不同学习领域课程有目的地建设不同理实一体化教室,把原有的电厂设备、工程挂图、设备模型转移到实训室,每次授课均配现场照片、模型及图纸,努力实现实物教学。这样课堂上以前很难讲明白的设备结构布置问题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设备的运行原理上,这样更符合火力发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职业特点,更接近实用。

(2)创造真实与仿真实训环境,火电厂仿真运行是仿真性训练教学,与在电厂集控室操作相同,可以实现机、炉、电、辅机的系统运行及事故处理,这样学生在学校所做的实训就是其第一任职岗位所做的工作,使学生在企业的适应期最大限度地缩短,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3)校企合作共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保障了学生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7篇

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根据目前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调研在校学生理论学习、生产实习、毕业学生工作情况等,在分析总结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基础上,深入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凝练课程教学特色,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一)“实习———学习———实训”的综合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教师先带学生到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进行感性认知,通过接触实际工程过程,形成整体认识,进而在课堂上达到更好的理论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课程在校内的工程实训基地以工程训练的方式,使学生将理论同实践进一步结合,并开展开放式的实训探索,让学生自己编制工程施工方案,熟悉施工流程和工作规程,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由此这样的综合教学模式将生产实习、课堂理论教学、课程设计、工程综合实训有机结合,使课程教学在理念上、模式上、运行上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二)“案例式”、“引导式”教学突出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课堂教学是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部分,也是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我们针对储运工程施工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多而散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广泛采取“案例式”、“引导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参加行业会议、与企业合作交流、参观大型工程建设等方式收集整理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方面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法(如自动超声波探伤(AUT)、定向钻穿越施工技术、泥水平衡盾构穿越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将国内外一些运用相关技术的工程实例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油气储运施工的相关原理和技术,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所需的收敛思维与创新实践所需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整合,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结构。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部分,辅以“引导式”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从工程理论与应用技能实际问题入手,引出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达到突出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图、文、声、画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即便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也存在有的施工机械、装置设备拆卸不便和施工过程不可见性等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施工设备的组成和构造、施工工艺和方法感性认知差的现象。对此,我们充分发挥以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心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3Dmax、AutoCAD、Flash等软件技术开发了大量能够直观反映设备结构及内部运行机理和施工操作过程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应用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四)重视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多样化需要的应用型与知识型人才。由于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高的课程,为此我们为该课程配备了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独立性实践教学环节和一周时间的工程综合训练。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锻炼学生设计方案、绘制图纸、使用技术资料及编写工程类文件的能力;在工程实训中加深学生对油气场站建设工程理论的深入理解,熟悉油气站场平面布置,了解场区工艺设施及土建施工的基本内容,正确使用常用工具,规范进行站场内工艺管道及设施的安装或更换操作,掌握油气场站试运投产基本流程。由此,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施工工艺过程的同时进行一些工程实例的技术运用,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油气储运施工的相关原理和技术。

二、结束语

在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中努力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创建人才培养、素质养成的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可使提高教学质量有大的突破。同时,在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树立学生的大工程意识,将“实习———学习———实训”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强化训练,可使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素质和工程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作者:游赟严宏东王中一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系副教授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网络 综合布线

网络综合布线是一种集成化通用传输系统,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工程技术,它涉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也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现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所有的数据传输全部是由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支撑的。当前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懂理论、熟技术的高素质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

一、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市场背景

网络综合布线是集成度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布线材料、设备、施工、验收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在当今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所有的数据传输全部是由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支撑的,因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涉及到各处领域,是数据中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目前既有建筑总面积420亿平方米,有近120亿平方米办公楼、商业写字楼等公共建筑,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每年会有大量的公共建设需要增加或改造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海量的需求和快速增长必然强化21世纪网络综合布线的需求,市场急需大批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员,需要世界一流水平的顶尖科技人才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动技术发展,也需要大批生产制造技术工人,更需要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周满生指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需求在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力发展网络技术和开展网络服务已成定势。资料显示:到2010年,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2020年为3%。而从事网络服务的人员并不多,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初步测算,在今后的20年中,中国这部分人员的数量预计增加30~50倍。计算机网络布线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向。在教育部提出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后四年多的时间里,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纷纷展开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激烈角逐。

北京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适应首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决定将北京市的职业教育打造成精品,以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北京,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高速发展的IT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计算机网络技术初中级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在激烈角逐中取胜。

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现状及需求分析

当前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数量与市场需求形成了“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全国每年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数百万,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其中“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目前很瞩目的社会问题,而企业招人难主要是毕业的学生未经过专业实训练习或顶岗实习,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主要存在的原因:一是专业定位不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定位在中等技能型人才,了解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操作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二是因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比较分散,随意性强,各个学校依据自身特点(师资、设备、传统等)开设课程,差异性很大,造成培养人才重理论、轻实操的现实,或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综合布线技术相差太远,很多同学在毕业后还不知综合布线的标准有哪些,以为布线不就是从交换机到计算机之间拉一根网线吗。

我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调研,包括对企业、网络用户等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流程,适合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对网络技术初中级员工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通过访谈权威性的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对毕业生进行访谈或跟踪调查,重点对网络技术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及能力需求进行调研;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进行文献检索,搜寻项目研究需要的资料数据。重点调研网络技术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

调研结果显示市场需求综合布线方面大量的人才,具体工作岗位是:熟悉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熟悉网络产品的功能和特点以及配置调试、熟悉设备的故障定位和排错的售后工程师;熟悉布线的原理和布线产品,定期进行用户回访、定期维护巡检工作,熟练掌握常用网络测试设备的使用,能熟练进行线路侦听,快速地进行故障诊断的布线工程师;能提供布线工程的管道铺设,线槽架设,墙壁凿洞等各项工程的技术支持人员。熟练进行设备间布线和信息模块安装,熟练使用线缆测试仪对线缆测试,能熟练地使用仪器查找和判断线缆故障点,工程竣工时,能对工程实施后进行各项检查、验收并写出检测验收报告的布线现场工程师;在技服工程师或高级技服工程师的指导下,根据工作安排对用户提品的电话,网上或上门服务等,严格按照部门的规章制度给用户提供满意的售后技术服务或者服务导引。熟悉本公司的全线网络产品,对于网络产品有一定的故障定位和安装调试技能。可以按照维护文档对用户进行电话技术支持,口齿清晰,描述准确的客服热线工程师以及光纤布线工程师和销售代表等。

三、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针对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我们主要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师资培养、实训室建设、职业资格认证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总结、改进和强化。

1.找准专业定位,精心设置课程,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培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操作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协调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中职网络综合布线的专业定位。依据此定位精心设置课程,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操作,开设网络综合布线实训课程或综合布线案例教程等。创新教学模式,开设分层教学,选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重点开发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同时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培养“双师型”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积累和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建设专业实训室,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网络综合布线专业是技能型较强的专业,因此建设技术先进、设备相对齐全、高仿真环境的专业实训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实训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后,按工程需求和标准开展相应实训课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不断强化基本功练习,从而提高自身本领,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网络综合布线设备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很难始终拥有紧贴市场前沿技术的专业实训室,重复建设势必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同时,也应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拓展校外实训基地,把企业引进校园、让项目走进课堂,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减少了教学和企业经营的成本,实现了校企共赢。

3.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融入中职课程中

目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成为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认定,同时也成为学生走向就业之路的敲门砖。学校应该在原有取证培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吸纳企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将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完全融入中职学校课程计划中。如网络综合布线资格证书包括:安恒网络维护学院网络公司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CTT)、安恒网络维护学院光纤布线系统测试工程师(CFTT)、美国福禄克网络公司网络维护和故障诊断工程师(CNMT)证书等等。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种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也越来越多,同时对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和规格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网络综合布线专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只有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依靠雄厚的师资队伍,贴近市场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仿真的实训教室,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培养出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公儒.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技术实训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9篇

摘 要 《基础会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课程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基础会计》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忽视了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着重探讨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为改变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现状,在总结几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基础会计》课程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质量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体系现状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高专院校达到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对培育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偏重理论和基础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有的学者把其归纳为十重十不重,即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继承不重创新;重科技不重人文;重智商不重情商;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教法”不重“学法”;重共性不重个性;重确定性内容不重不确定性内容;重记忆性内容不重分析性内容。

(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师资现状

师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达到办学要求,但教师增长的速度跟不上学生增长速度,且教师的方法手段、教育教学理念、自身修养等方面与新的教学理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双师型”。另外从教师个体上看,“双师型”教师既要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既能在实训教学中进行指导,又能讲授专业理论课,授课时能结合本专业相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和素质,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以适应就业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教学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基本上组织机构健全,质量方针明确,但过程管理薄弱,以计划执行为主,欠缺随机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和及时总结,各部门协调衔接较差,管理职责不甚清晰。同时,高职生对其学校管理机构职责、教学管理程序、校园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很不高,这是学生缺乏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四)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硬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生产性,还缺乏实践教学实训、实验、实习的一体化。目前很多学校还存在教学内容因条件而设、因人而设、因理论课程而设现象。

二、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教学弊端的原因分析

第一,目前高职院校《基础会计》教材和教学内容一般都重理论而轻实践,讲授教材内容大体上都是分为四大部分,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体制之下,在新形式的倡导与引领之下,以这四大块作为高职院校《基础会计》不仅缺乏方向感和整体感,也加大了高职院校初学者对枯燥理论理解的难度与掌握度。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在考入大学之前对相关会计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更不清楚。在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尚不了解,对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等相关概念绝对陌生的情况下,空泛地去讲解会计凭证、企业资金周转、会计账簿、成本核算、复式记账法、财务报告等这些抽象的概念和内容,教学效果必定会大大折扣。

三、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完善

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有所突破,就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就业需求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目标设计,不仅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而且要有普通教育共性目标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知识结构、人才规格、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并不否定一般职业素质和一般人文素质培养目标,而是把学生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以及体质、审美、心理等素质教育同职业岗位技术训练以及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

(二)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人才,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教育最适合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各个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办学的总体规划和办学规模,在认真研究学校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以及“双师型”素质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引进工作。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既解决质量问题,又要解决数量问题,要兼顾学科结构、学历、年龄和职称等方面的问题。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好高职学生的入学教育

首先,可由专业教师对目前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现状、高职会计学生毕业的发展方向、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院的师资力量、办学优势和办学特点等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其次,可邀请往届高职会计优秀毕业生返校与新同学进行交流与谈心,让毕业生的切身体会告诉新生应该如何在校努力学习,以及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等。

2.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最好是以3-5人为一小组。首先,学习小组便于学生之间对学习中的问题随时展开讨论,也便于互相帮助与互相学习;其次,学习小组在今后的分组讨论、分岗位实训操作中、案例教学都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小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针对该课程自身的特点,还可以分别附之以小论文、大作业、小组作业、社会调研、课程实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等全面、综合的考核方式代之。以便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对社会经济问题的逻辑推理、解决思路与办法、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基础会计》学科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张竞存等.高职《基础会计》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索.出国与就业.2012.

[2]董兵等.开辟职高学校会计基础教育的新模式.赤子.2012.

[3]杨伶俐等.高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科技博览.2008.

[4]王佳等.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科技资讯.2010.

第10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技能大赛 训练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raining Skills of Skill Cmpetition in Vocational Schools

YAO Qiang

(Jiangsu Wuj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kill competition from classification of the project, training guidelines, training phase, training methods and correctly handle the core issues in training, so as to raise skill levels.

Key wordsvocational schools; skill Competition; training technology

1 技能项目分类

目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较多,不同项目其训练技术及侧重点不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抽象思维;二是形象思维,技能大赛项目就是根据人的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进行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技能大赛的项目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技能型。侧重于学生熟练使用工具,高精度、快速完成复杂工件或项目的制作,学生应有较好的体能及动作技能的协调性,如建筑专业中的钢筋技术,机械专业中钳工等项目。

(2)技术型。让学生完成某一项目,达到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体现职业性,如计算机专业中的企业网搭建与应用、电子商务技术等项目。

(3)艺术型。学生利用工具及材料,根据项目的主题思想及要求,自主设计创作。学生应有较好的审美、艺术造型及较强的工具使用能力,学生的知识面要广,如计算机专业中的工业产品设计技术等项目。

可以说技能大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而且是心智的比拼;不仅是工艺的比拼,而且是编程的比拼;不仅是速度的比拼,而且是质量的比拼;不仅是技能的比拼,而且是体能的比拼。

2 训练指导思想

(1)生物学指导法。即“大树是由小树长成的”。先用一个小项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在小项目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最后“膨胀”成大项目,即长成 “大树”。(2)建筑学指导法。“要造高楼,需深挖地基”。重点应将项目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强调知识的储备,然后通过集中强化训练达成目标。

(3)工程学指导法。“项目的各个工序是可以通过积木式,通过接口拼接而成”。通过各个模块的专项训练,最后通过拼接方式构成大项目,尤其适合目前团队竞赛项目。

在实际训练中,教练应根据技能大赛项目的特点、学生特点,选择训练指导思想,也可以是几种训练指导思想综合使用。例如计算机专业中的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是三人组合的团队项目,要求选手能按照比赛要求完成网络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的安装。该内容侧重于动作技能,我们就可以用工程学指导法,根据三名选手的特点进行分工,让他们各自完成不同的子系统,重点训练他们的工具使用能力、安装质量、安装速度,当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再训练三名选手之间的配合,通过接口拼接最终完成项目。“会设计、会施工、会监理、会验收”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的培养目标,在技能大赛项目要求中充分体现了该点,而要“会设计”是需要有知识储备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生物学指导法,先让学生设计一间办公室的布线,在其中穿插管道敷设、网线、信息模块的类型、参数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设计会议室、设计一层楼面、设计一幢大楼、几幢大楼、不同功能的大楼的网络综合布线,在其中逐步增加新的知识与技能,最后完成整个项目。

3 训练阶段

(1)针对阶段。紧扣比赛文件要求,将比赛要求归并为知识要点及基本动作技能,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及“快速做”的问题。该阶段训练可采用生物学指导法,遵行由浅入深,由慢变快,从小变大的过程。训练时间可稍长些。

(2)发散阶段。对知识点、技术的深度与广度进行拓展与发散。要求学生对知识与技能动态生成并能相互转化,主要解决“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该阶段训练可采用建筑学指导法,着眼于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3)收敛阶段。技能大赛训练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查。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彰显了技能大赛高手对弈外部条件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分析应使训练回归到比赛要求上来。该阶段训练可采用工程学指导法,通过专项训练,模块拼接,使学生达到游刃有余,信心百倍。

4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选择在技能大赛训练中是一门艺术,具有动态性、灵活性与针对性。具体可采用下列训练方法。

(1)理实训练法。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让学生边学边练边总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分散训练法。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苦的持续过程,需要学生有一定时间的反思、总结与提高过程。因此有些技能整天训练,光靠时间堆积,往往效果并不太好。有时可暂定训练一阶段,再训练时会有明显提高。这就要求教练合理安排训练周期。

(3)集中训练法。由于目前技能大赛项目的题量很大,要求选手技能非常娴熟,必须采用集中强化训练,通过 “模板” 训练,提高整体速度。

(4)交叉训练法。对于团体项目,每位学生需要一定程度的交叉训练,这样学生配合起来更默契。

(5)产教结合训练法。现在的比赛项目更接近实际,可以适度采用产教结合训练法,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践,加深学生对比赛项目的理解。

5 正确处理训练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技能训练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训练工程,必须正确处理训练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首先,教练不仅是“言传”而要“亲做”,教练如果没有“做”的功夫,就难以有“教”的本领。教练要科学地制订技能训练计划,加工各类信息资源并采用合适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要策划和设计良好的实训环境。教练要进行陪练,这样便于教练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动态调整训练计划与方法。

其次,要加强技能训练的过程管理与数据分析。教练应将技能比赛中各个知识点、评分点列成表格,通过学生完成专项训练或模拟训练,以时间或技术指标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分析表来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调整训练方向与重点。

最后,要通过技术训练来增加学生的比赛经验。第一,比赛心理训练。任何人在比赛的时候都会出现紧张心理和急躁情绪,这与人的心理素质、技能水平有关系,要制定心理训练计划,请心理指导老师进行心理疏导。第二,控制比赛节奏。技能大赛有时间限制,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去测量每个操作环节的用时,做到心中有数,把握比赛的节奏。第三,解决“卡口”问题。所为“卡口”问题,就是学生由于比赛中某一步骤的内容不能完成,导致接下来的内容无法完成,“卡”在那里。教练与学生要充分研究项目中可能有哪些“卡”点,包括由于实训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均应在技能训练中多角度反复训练。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训练技术涉及到的要素很多,而且不断变化发展,我们只要积极探索,一定能掌握其真谛,提高训练质量,“刻苦训练是成功的基础,科学训练则是成功的法宝。”

第11篇

关键词:礼仪;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全球经济化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形势下,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和巨大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显著。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无一不在发生连锁巨变。为此,我们中职学校教育要敢于挑战传统教育制度,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大的方面讲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而具体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则更是无处不在,俯拾即是,无论是人际间的沟通与交往,还是企业的整体形象宣传:无论是企业产品品牌的推介,还是员工素质高低的衡量,都离不开礼仪、礼貌、礼节这个媒介。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新型现代化企业高素质劳动型人才,而旅游职业学校则更需要通过礼仪课程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人际间的沟通交往能力。面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特点,应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一、安排好课程设置和内容

中等旅游职业学校礼仪课程的设置应该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职业特征进行差别设置,这种差别不仅指的是内容上的差别,还应该包括课时和教学计划安排的差异。如酒店管理、旅游、航空礼仪专业的礼仪课应包括公共礼仪课和专业必修课,礼仪课程应作为公共基础课和就业指导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差异化的课程安排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为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进行教学内容的研讨,制定教学大纲,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论、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务礼仪、习俗礼仪等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通过课程教学,掌握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培养文明的习惯和素质。在教材建设方面,还应选好教材。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体系合理、内容丰富、理论论述与实用技巧相结合的实用性教材。

二、创新改革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

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素质教育,传统教育仅仅靠粉笔、黑板进行讲授,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往往容易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倦怠心理,丧失学习兴趣,很难实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幻灯片、电视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大大提高了礼仪课的信息含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促进课程向着合理、高效、科学的方向发展。

多媒体课件集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于一体,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制作教学课件,运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信息的技术增加课堂教学过程的科技含量课件并非是一种单纯储存并播放文稿的媒体,它需要更多地融合教者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浅出的理解与高屋建瓴式的阐述,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让学习成为一种有趣且不乏智慧的益智游戏。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尝试在课件制作上进行多管道探索教学课件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的直观运用。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操作电脑鼠标开展课堂教学,通过扩音器传递声音,看着电脑屏幕讲解教学内容,是在借助先进仪器阐述科学知识;学生则是通过投影仪投射在大屏幕上的形象多变易于理解的文字以及图形图表图示体会教师讲授内容。这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摆脱了以往一味的口授不断的板书令教师声嘶力竭、依靠听音记笔记使学生目瞪口呆的传统上课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形式上的突破,体现了当代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方向,使“教”与“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活动。

例如在讲解仪态礼仪时,可通过播放教学光碟,给学生直观去了解正确规范的姿势及不雅姿势,从而纠正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礼仪课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制作成幻灯片,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对话情景、见面情景、(包括握手、拥抱、作揖、叩指礼等),还有特殊服饰礼仪、花之语、各国风俗与禁忌等。例如在讲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礼仪时,通过幻灯片的制作,使学生对各民族的节庆习俗、礼貌礼节、民族禁忌等达到直观认识的效果。

三、运用特色鲜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礼仪这门课程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必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中职生应该成为礼仪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应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以下是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总结出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是由教师将教学的内容做正确的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模仿、练习。如教师在讲授会面礼仪中的握手礼节时,先向学生讲解正确的握手方式、握手力度、握手时间、握手顺序的内容,然后再做出规范的示范,这样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二)案例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要选择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时,既可以采用由学生独立分析,再以书面作业完成的分散方式;又可以采用先分小组讨论,后到课堂上全班讨论这种集中形式。其中,后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重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案例分析的点评与总结,不应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要有较充足的知识储备,较高的即兴发挥能力及较强的控制局面的应变能力,所以课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避免陷入尴尬的无法控制的局面。

(三)模拟教学法

即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要求,设定区别于常规课堂形式模拟某种特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场景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切身体会从而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此教学法趣味性、可视性强,可形成立面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性强,可促进每位学生积极溶入教学情景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待客礼仪时,可以设计一个在办公室接待的场景(当客人到某单位和经理谈协议时,办公室工作人员接待客人),教师通过学生的模拟讲解在接待客人应涉及到的介绍礼仪、握手礼仪、饮茶礼仪、用餐礼仪等。模拟结束后,全班同学进行评议,分析各扮演者表演是否得当,并提出更好的建议。有关角色也可以轮流扮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角色,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而且这种方法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仿真环境,并且使学生对动态的礼仪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对于训练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运用礼仪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实训教学法

实训教学重在强化练习,采用讲、练相结合的实训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示范操作方法,然后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训练。实训设计包括实训安排、实训准备、操作规范、注意要点、练后讨论五部分。如教师在讲授餐饮礼仪时,可先讲解理论,再安排适当的实训,笔者安排学生前往一些四星或五星级的酒店进行实训,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到餐具的摆放使用、以及桌次位次的排列等;又如在讲授面试礼仪时,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面试的技巧,再安排学生到人才市场实训,观摩招聘现场,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求职的经历,了解了面试的整个过程,这将给他们今后的面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使他们对毕业产生了紧迫感。

以上的教学法教师通常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各种教学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以期确保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更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在以往的教学中礼仪课的考评还存在还存在这这样的弊端:一是考核方式单一,仍然沿用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卷面成绩为主要依据的传统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凭一张试卷定高低;二是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理论考试占比重大,而应用测试少,这样的考核导向,无形中把学生学习的精力用在机械记忆基本概念、原则和枯燥的要点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其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和考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平时无所谓,考前背一背,考后什么也不会”的不良状况;三是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由于考试是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该门课程的终结,因而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无法再集中学生与他们进行反馈、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只会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由此可见,传统的试卷考试方法显然不适合礼仪这门课程,这就要求考核方式要由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方法向多样性转变,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运用技能培养的考核,使考核更加具有针对性。在考评中不仅要采取通常的卷面考核的办法,还应该考查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更要注意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际考核学生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和礼仪风范。只有这样,才可能对学生的礼仪学习情况作出真实、全面、准确的考核和评价。

采取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的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收到较好的效果,才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要“懂礼、学礼、知礼、用礼”,只有这样才能健康全面的发展。那么教师应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工作中成为懂礼仪的高素质劳动人才。

第1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建设行业对城市规划、施工技术、绿色节能、智能化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受到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格实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招聘到的人才又不能适应工作岗位。为解决这种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此在2014年6月23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前夕,做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

通过我对我所在企业烟建集团有限公司的研究,烟建集团近几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和,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的主体作用中先行了一步。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可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没有足够资金 投入,就无法做到培训教学设备设施与生产现场同步,就无法满足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培养学生也就无法做到有针对性和主动性,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1、校企联合办学

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培养更贴近企业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的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联合办学的另一目的,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近年来,烟建集团与学校合作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训计划,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建立了信息网络,在职工

中开设了电脑操作培训班,开办大学生论坛,定期举行大学生交流会,举办了财务总监培训班、MBA培训班和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等。最近,烟建集团又针对在外作业人员学习环境差的现状,开设了远程教育,采用远程视频培训的方式,连续举办了多期专题培训班,实现了集团总部主会场和驻外埠分公司分会场两地网络同步视频培训

2、订单式培养

“企业向学校订单培养”模式,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属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烟建集团技工学校2010年10月为烟建集团第十七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订单”培养 电工、管道工35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劳务公司班组工作,省去了再培养的环节,学生到单位直接顶岗工作,11年15名电焊工也走上工作岗位,劳务公司根据自己需要,定期向集团公司报告所需各工种人员,集团公司和烟建集团技工学校沟通,采取“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既解决了学校学生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劳务公司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形成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模式。“订单式”培养办学模式,虽然避免了培养上的盲目性,但从“准职业人”的角度它缺少了体验岗位这个环节,学生到岗后仍然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

3、建立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式培养模式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都在为培养“准职业人”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甚至合作的目的就是推荐毕业生就业,而企业在履行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外,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训基地的建立,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达到技能过硬的教学要求提供了可靠地保证。

按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办学思路,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本人所在劳务公司与烟建集团技工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管道工专业、焊工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实训基地由双方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

4、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精尖技术人员

2013年,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内唯一一家被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揭牌成立。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总共有7人,面积达180平方米,设大师工作室、工作人员办公室、多媒体教室、学员教室,可以容纳学员200多人培训。烟建集团依托工作室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将加强技能指导培训,突出对抹灰工、装饰镶贴、瓦工、木工、钢筋工等工种进行脱产技能培训。另外,工作室还制定了三年计划:3年时间将为全省培养1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100名拔尖人才(参加各类大赛获得名次、获得省级首席技师称号等),全面提升山东省建筑业高技能人才的素质和水平。

烟建集团董事长唐波表示,“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代表了政府和社会对烟建集团人才培养工作的肯定,集团今后将依托“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加大“攻关、传艺、研发、交流”的力度,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建筑人才,开发更多的建筑施工工艺,为建筑业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思路

1、开展校企合作,对学校来说最关键的是选择企业,同样,对企业来说,也要选择合适的学校进行合作。

在寻求合作学校的过程中,我们企业选择技术工人优先选择集团企业辖下的烟建集团技工学校,和集团有合作的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为首的烟台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技术管理人员则优先选择和烟建集团合作的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学院等老牌合作单位。现在建筑管理技术发展迅速,最新的BIM技术,烟建集团内部也正在学习推广,而我们本次学习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恰好开设了BIM课程,我觉得这是个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契机,我认为公司就BIM技术培训与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可以尝试做个“订单式”培养计划,这样公司就可以走在技术管理的前沿阵地,学校有现实案例做技术分析,学校学生有了就业保障,形成一个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院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主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学校以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开展交流研讨活动,获得信息,企业也从中了解学校培养学生状况,使校企联系得到加强,促使双方的进一步合作。

2012年,烟建集团在山东建筑大学设立奖学金并进行“远航计划”,就是成立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平台,意义非常深远,已在全校师生中产生良好的反响。这一举措,有利于激励山东建筑大学广大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更多思想健康、品德优秀、成绩突出的学生;有利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更有利于吸引大批的优秀毕业生加盟烟建集团。

二是建立校企合作联络员队伍。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加强与合作企业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

四、今后努力方向

国务院总理强调:“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我觉得企业应该趁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总结前期的经验和教训,利用国家现有的优惠政策,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发挥办学主体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作为重要改革取向,把落实政府职责作为重要基础。政府应着力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积极转变职能,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全社会应坚决破除用人上的各种歧视,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环境;学校、企业应积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保持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年学生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心协力,定能推动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共同进步,为改革发展源源不断地创造多样化的人才红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