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思品教学

七年级思品教学

时间:2022-02-26 22:40: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思品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思品教学

第1篇

创境激趣就是能够使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起点上憧憬未来。七年级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自然也就强调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一主题,力图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关爱、自尊、自强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认为,创境激趣环节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充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七年级思想品德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对关于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思品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有身心的抚慰,密友般的善意的开导,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因此,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激发学习本课程兴趣的同时,也感知其他学科的知识奥妙,产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复述,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命表征图片,在诱导学生思品课程内容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其次,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的表现形式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

七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初中生活,会有许多的欣喜,也有许多的胆怯。在思品课堂上的创境激趣环节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辩论赛、演唱主题歌曲、小游戏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陌生感、恐惧感,并让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小平台,既诱发了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也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加强同学之间沟通和了解,将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共同的进步。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请学生展示出自己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愉快地导入新课程的同时,也让学生展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长。

第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可以让学生争做主人。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让学生掌有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创境激趣环节的内容,准备该环节所需的资料、图片等,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开展小组的创境激趣环节内容、形式等的竞赛活动,每个小组还可以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竞争意识,也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的第二个框题《享受学习》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开展“学习是苦多”与“学习是乐多”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最后,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要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第2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回归生活时事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77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可见,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是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教学。

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是指教学方式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要呈现学生的生活,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生活,教学问题要突显学生的生活。思品课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教学中感受真实的生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教学设计,使自己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一、 巧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多资源,例如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作为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

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三课《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动植物的图片或标本,并在课堂上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与这些动植物之间的故事等。这样的设计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关注生活中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近年来,南宁市中考政治命题充分体现出时政性这一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课《让生命之花绽放》时,笔者结合2011年发生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勇救小女孩妞妞的热点事件,设计了“你如何看待吴菊萍勇于救人的行为”“我们应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等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当时很多媒体都在报导该事件,学生虽然对这一事件也比较关注,但对此事尚未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正确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摆出来,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关爱他人生命,而且也引发了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一举两得。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通过表演、比赛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很自然地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切身体验出发,轻松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课《告别依赖,走向自立》时,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创设了以下三种情境。

情境一:父母因故外出一天,你一个人在家,你将如何安排你的生活?(可从作息、卫生、安全等方面回答)

情境二:你回家后看到奶奶摔倒在地,家里满是刺鼻的煤气味,而你父母都在外地出差,你会怎么办?(可以从如何救治奶奶、告知父母等方面回答)

情境三:假设班主任外出学习一周,没有班主任的约束,你该如何安排自己在学校的学习?(可从纪律、出勤、作业等方面回答)

根据以上这三种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并表演出正确做法,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自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时,针对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这一现象,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关于“网络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学生通过辩论赛,不仅对网络的优势和弊端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第3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模仿;思品解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92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普遍学科素养起点低,解题出现诸多问题,表现为审题误差,审题不清楚,部分同学不知如何看懂题目要求;解题思维混乱、无序;答题角度单一、狭窄;语言表达不完整,词不达意,错别字、病句常见,这些严重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思品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人文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历年学业测试来看,试题巧设入口,强调联系和回归教材;设问分层、多维,强调思维综合,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学科素养并不断提升,既是学业检测的需要,也是学科教育的核心。思品学科素养包括知识、信息、方法、实践和人文素养等多方面,一句话即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业测试的角度来讲,即解题素养。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摸索着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有的放矢地让学生模仿典型题型,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素养,初步培养学科素养。

文本细读方法源于文学批评,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策略,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借鉴到思品学科,力求学生仔细有方法地阅读利用题目中的信息,为答题素养的提升打开一扇窗。

一、文本细读读什么

1. 读出题目类型、题目主旨,有主可寻。提升解题能力,首先要判断题型,这是解题的第一步。譬如选择题是组合型还是反向型选择题,主观性试题是材料型、图表型、漫画型还是组合型。每一种题型在解题上有具体的要求,明了题型,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题目主旨,类似于语文学科中的中心思想,是这道题目要强调的中心和重心,亦是学科知识运用的核心所在。

【例一】材料题:安心的烦恼:进入中学一个月,尽管我努力地学习,在学习上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感觉自己越来越差,前两天数学测试发下来,我竟然只考了56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该怎么办?从材料中来看,中心讲安心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解题的时候中心应该侧重于解决学习问题,而不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些题目主旨并不是如此一目了然,需要进一步深思确定。

【例二】小芳的日记片段一:今天,语文考试成绩揭晓,我又远远落后在王丽后面。真纳闷,为什么我俩平时成绩不相上下,测试成绩却总是落后一截。张老师告诉我,我俩水平差不多,只要考试不过分紧张,调整好心态,会考出好成绩。张老师这话是真的吗?设问:你觉得张老师说的有道理吗?请结合思品学科所学知识,帮助解释原因。从主旨来看,运用到情绪对人产生的影响这一学科知识要点,再深思明确,张老师侧重于强调情绪对人的积极作用,主旨更为明确,以后遇到类似题目,能帮助学生答题准确到位。

2. 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有的放矢。题目中的关键词类似于语文中的缩句,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题目设问的要求,答题有针对性,避免答非所问。

【例三】设问“结合实际谈谈你能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做些什么?试举两例。”通读题目,设问关键词为“你”“创建优秀班集体”和“举两例”,确定这些关键词,能明确答题要求注意三处,运用到的学科知识是创建优秀班集体,答题时候必须结合自身,并列举两个具体事例,说明为班集体建设的付出和努力。找关键词一个比较好的尝试方法是让学生在看题过程中有意识地作出标记,能强化意识。

3. 读出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据可循。以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主观题是思品学科中常见的题型,准确答题,就需要对文字材料的信息正确有效处理,结合题目要求在材料中准确掌握有用的信息。文字材料一般篇幅不长,信息量大,需要学生仔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能快速准确地分析材料信息。

【例四】一天,初中生小林在回家路上,一个人在街上闲逛。

广场上一群跳街舞的年轻人吸引了小林,其中一位年轻人对小林说“我们街舞社正在招募新人,免费学习,你有兴趣参加吗?”小林欣然答应。

在练习的过程中,那位年轻人问他:“你在哪上学呀?”“你爸妈是干什么的?几点下班?”“你家在哪里啊?”小林一一如实回答。接着年轻人说:“跳舞时,钥匙、钱包要拿出来,不然影响练习。”小林觉得有理,就把钥匙交给他们。跳了一会儿,他们决定去其他地方练习,邀请小林一块去,待会儿送他回家,小林想了想答应了……问题:小林的做法中存在哪几处安全隐患?从设问中,细读找到关键词“做法”“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回归材料设置的情景中,找到小林的做法,并初步判断不恰当的做法。回头细读材料,初步判断以下做法不恰当,第一随便透漏家庭信息,第二轻易把钥匙交给陌生人,第三随意和陌生人离开,进一步引导阅读情景材料,放学后没有及时回家这一信息也会发现。

4. 读解题中的语言表达。非选择题答题完毕后,最后一步应该浏览自己答题的语言组织。能修正一些不完整的语句,并改正答题语句中的一些错别字。这一步骤对于平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粗枝大叶的同学非常必要,能一步步提高答题的语言规范性、学科性。

二、如何在模仿中提升素养

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机制,指有意和无意的效仿和再现类似的行为,简单的说就是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别人而学到别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模仿心理是教育的基础。对于农村中学七年级学生来说,提升思品的解题能力,在审题的基础上,模仿是逐步培养、提升能力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1. 模仿完整而规范性的表达

七年级学生在思品答题中一个常见问题是离开学科知识和学科术语表达,用浅白的语言答题,缺乏规范性。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答案组织不完整,选择性遗漏一些知识内容,关注这一方面,提供范例模仿,能提高答案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例五】安心的日记:我文笔很好,可就是不太爱说话。班主任竟然推荐我参加学校举办的纪念“一二・九”运动演讲比赛,我一度认为自己肯定要出洋相了。没想到的是,我竟然一路过关斩将,夺得了冠军。时至今日,我才发觉自己其实口才不差,挺有演讲天赋的。

设问:安心的这次经历对我们有何启示?解题过程中学生出现这些典型的答案,譬如例1:潜能是多方面的;例2:我们应该全面认识自己;例3:从小事做起,激发潜能;例4:我们很多潜能不知道,不要害怕;例5: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从答案表述中,例1、4、5、6从回归教材的趋势看,明显语言规范性不够:例2、3属于知识点丢三落四,不够完整。结合教材以例2为例修正答案为:正确认识自己,应该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既看到优点有看到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模仿此例,带领学生尝试修正其他示例中的答案,通过长期这样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在模仿中培养完整规范的答题意识、方法和能力。

2. 模仿解题中的思维拓展

思维拓展是解题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何拓展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注意一:答题层次分明,逻辑条理清晰。答题要点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并列,先后等逻辑关系。以例五的题目为例,解题中出现的典型答案例7:我们要全面认识自己,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学会发掘自己的潜能:例8: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也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生活中,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这两个典型答案中,运用到两个以上的知识要点,应体现出条理,突出要点。以例7为例修正答案为:一、正确认识自己,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二、激发自己的潜能,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鼓舞斗志;要培养犹豫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注意二:多角度回答问题。针对开放性强、灵活度高的题目,能够从不同角度答题,利于学生把握答题要点,提高得分率,开拓思维。

第4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 思想品德课 课堂教学 七年级

目前,思想品德课课教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常规的学生调查中,在“喜欢上科目”中很少出现思想品德课。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于上学期期中在所教的七年级三个班级(共125名学生)开展了关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个问题是:“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并为这个问题设置了三个选项:A、喜欢;B、有时候喜欢;C、不喜欢。得到学生的回答是:A、喜欢24%;B、有时候喜欢44%;C、不喜欢32%。看到学生的回答,不难发现:虽然有不喜欢上思品课的学生存在,但是,还是有一些学生喜欢上思品课的,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天生就不喜欢上思品课的。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学生有时候喜欢上思品课,那什么时候的思品课是学生喜欢的?换句话说,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品课呢?

事后,又继续开展学生调查,这次是采用直接交谈的方式,因为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愿意和自己坦诚交流这个话题。经过归纳分析,得出以下内容:

学生不喜欢思品课堂的原因: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老师语言乏味,照本宣科

课堂上只听老师一个人在说

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运用多媒体,尤其是播放同学开展实践活动的录像

同学表演课本剧,做新闻播报

有感兴趣的学习话题,学生互动环节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因为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与己无关,主要表现在:不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科书为本,脱离学生实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教学活动缺少学生参与。如果想让学生喜欢上思品课堂,就必须改变现状,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要认真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已具有的生活经验,并把这些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使教材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融通、整合、内化,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成为拓展和深化学生生活经验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投入到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才能让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1]

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一堂获得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围绕课标充分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已不再被当做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强调:“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把参与的过程视为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要重视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使学生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施展教育智慧,巧妙利用、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打造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

今年,承担了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开展了学生调查之后,对“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打造学生喜欢的思品课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并积极实践,取得了一定收获。下面,就以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打造学生喜欢的思品课课堂”的反思。[2]

一、科学认识学生资源

陈惠英在《课堂中的学生资源》一书中指出:学生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狭义的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课堂中突发的事件或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动和情绪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

教师把学生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就意味着将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身心差异、生活环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视为重要的素材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资源而简单地对学生传授新知识,并强迫学生接受,而应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构建。这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有趣,贴近学生,回归生活,而且可将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入健康正确的轨道,达到知行统一。这也正是思想品德课所要实现的目标。

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重要表现。在学生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努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让学生的自身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提高自主意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

二、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打造学生喜欢的思品课堂

1.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对学生开展的调查分析所显示,学生不喜欢思品课堂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往往被教师所忽略;而教师花费力气传授的缺是学生不想了解、已经了解的或是不需要了解的内容。如果能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学生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说、让学生小组去议、让学生集体去评,这必然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也自然会喜欢上思品课堂。比如,在《走向自立人生》一课中,事先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一项生活技能”的实践作业,要求同学把学习、展示生活技能的过程拍摄下来。学生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踊跃参加;在课堂上,学生观看视频时笑声不断。课后,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老师以后经常开展此类活动。

2、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讲授”而忽视了学生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机会。久而久之,思品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缺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感觉思想品德课枯燥而乏味,理论脱离实际,自然就不喜欢思品课堂了。新课程改革则强调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平台。

新课程下,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学生资源。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为之创造条件。比如说组织学生开展新闻播报,让学生对生活增加感性的、体验式的认识。再比如说将课本内容转化为小品表演,在此环节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对同一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措施与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你放手让他去干,去创造。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的智慧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资源,这比教师“单枪匹马”的效果要好许多,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长,在自主发展中成熟。这样既使课上得趣味盎然、生动活泼,又能收到教育的效果,寓教于乐。学生不知不觉地就爱上了思想品德课。[4]

3、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开发为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情境出现,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感悟,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是现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中,让学生谈自己曾经遇到挫折的经历,以及如何应对挫折的过程,由此让学生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样的,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在面对挫折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帮助学生树立应对挫折的勇气及战胜挫折的信心。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甚至就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入了课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这些丰富多彩、取之不竭的学生资源,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学习内容,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体验与感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从而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里,乐学、好学,通过学习提高了能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也自然会喜欢上思品课堂。

4、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或因为性别、个性特征,或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这种差异就是教师可开发与利用的一种学生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区别化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促进学生成长。比如,对于活泼开朗的学生,就可让他们进行小品等各种表演,以营造交流的情境和氛围;对于争强好胜的学生,就可引导他们围绕问题进行争辩,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对于爱动脑筋的学生,就可启发他们依据材料认真思考,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学习丰富和拓展自己。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课的过程中,因其个体差异,会对课程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会有各种不同的体验,而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都是很好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能利用好这些学生资源,必将是全体学生都能获益,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学生也必然会喜欢上思品课堂。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再次在所教的三个班级(共125名学生)开展了关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其中,依然有 “你喜欢上思想品德课吗?”这个问题,同样设置了三个选项:A、喜欢;B、有时候喜欢;C、不喜欢。得到学生的回答是:A、喜欢63%;B、有时候喜欢25%;C、不喜欢12%。这时高兴地看到:喜欢思想品德课的学生在增多。

通过学习新课标,认识到,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开发和生成资源的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由于教师缺乏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教学资源的支撑。这样的课堂必然缺乏活力,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当然不会不喜欢这样的思品课堂。新课改的实施为教师自主教学提供了空间,教师应该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尤其是要注重开发与利用学生资源。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效,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的思品课堂也必将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惠英:课堂中的学生资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第5篇

一、爱的形式多种多样

世界之大,爱的形式不可能唯一。从思品教材可以看出,爱有溺爱、慈爱宠爱、严爱、错爱、挚爱、疼爱……思品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关爱。有和风细雨式的,也有急风暴雨式的;有深沉的,也有细腻的;有长辈式的,也有朋友式的。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在履行教师职业的义务,也是在承担教师职业的责任。

二、爱的内涵丰富多彩

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爱的形式,也没有单一内涵的爱。综观所有爱的形式,在教育领域内,教师对学生的爱无非两种:一种是慈母般的爱,一种是严父般的爱。慈母的爱细腻温柔似水,严父的爱深沉宽厚如山。无论哪一种爱,只要把握准确,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有利的。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就是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家长和社会的共同要求。

三、爱使身心健康成长

初中思品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生成为一个拥有爱心的人。从教材内容的编写,到教师授课的方式,都饱含对学生爱心的培育。

初中思品课程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理学知识,接近占据教材全部内容的二分之一。第二部分是法律知识,占教材全部内容不到三分之一。第三部分是国情知识,占教材全部内容三分之一稍强。也就是说,初中思品教材重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个人与集体的良好心理。明确一个优秀班集体建立的基础是班级每一位成员的爱心。树立热爱集体的观念,建立个人与集体的感情,尽自己所能地为集体作贡献,培养自己作为班集体主人翁的精神,为拥有爱心和建设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心理。

八年级主要培养学生个人与家庭、学校的良好心理。让学生理解自身心理特点,正确处理好自己和父母、老师的关系,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实现家庭和睦,师生融洽。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无论是子女还是学生,只有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才能形成浓浓亲情的家庭氛围与和谐教育的学习环境。

九年级主要培养学生个人与社会的良好心理。用爱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美好社会。

初中思品教材内容充满浓浓爱意,培养学生正确地爱自己、爱集体、爱家庭、爱学校、爱社会,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充满爱的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心、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如何在思品课堂中培育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传授知识,更要传播爱心。

教师工作要回归本来面目,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我们要从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狭隘教学观,转变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育真人的教学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爱心的培养,让学生在爱心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爱心教学观,即爱教学、爱学生。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以爱育爱。

课堂教学再也不能沿用老的满堂灌式或者填鸭式,要多利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材料,并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树立爱心榜样,利用道德标兵和感动中国人物材料,帮助学生树立爱心,并形成爱心行动,用爱心回报社会。

(三)建构爱心课堂,以爱促爱。

爱心课堂的构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以爱心为主题,以爱心为主线,以爱心的养成为目标。初中思品课程的好多内容都与爱心有关,都是培养学生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和他人的良好爱心,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内容,还可以增加身边的现实的爱心案例,帮助学生形成爱的心理,做出充满爱的行动。如七年级下册《个人与集体》一课,我们在弄清楚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前提下,发扬爱心,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2.课堂构建,从爱开始以爱结束。我们要把每一节思品课都构建成为爱的天堂,让学生长出爱的翅膀,在爱的天空自由翱翔。如八年级上册《父母不可选择》一课,从父母孕育生命的爱到生命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的付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爱是最真挚无私的。

3.课堂教学,用爱的手段,打造学生普遍的爱心。教师的爱是天底下的大爱,无痕迹、无疆界,不图回报,无私奉献。我们要用自己爱的榜样,给予学生爱的力量,指引爱心的方向。如八年级上册《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先了解老师和老师工作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自己的爱,体会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艰辛,从而常怀感恩之心,对教师尊敬也就是对教师的爱的回馈。

第6篇

一、口头叙述型作业

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头作业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很好的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口头表达进行应用。讨论、演讲、讲故事、口头评价分析、表演、辩论、朗诵等形式的口头作业,不但动了学生的嘴,而且动了学生的脑。如八年级的有关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的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讲述一件依法维护人身权利的事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又通过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将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应用。在这时,教师要及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有利于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二、观看欣赏型作业

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紧密联系课本内容,组织要求学生观赏指定内容的电视节目、文章、音乐、摄影、自然风光、案例、作品等,不断让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阅历,而且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观赏分析,过程体验内化,及时总结反思提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品质。如:如七年级有关融入社会生活,陶冶高雅情趣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欣赏音乐、欣赏美景或欣赏美术作品,既进行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体验,也陶冶学生高雅情趣,教学效果比干巴巴讲或学生自学阅读要好得多;八年级有关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电视台播放的法庭纪实,了解有关诉讼的程序,使学生丰富了知识面,拓展视野,巩固了教学内容,取得不同非凡的效果。

三、调查搜集型作业

开展调查搜集,让学生关注社会现象、问题,利用课本知识进行分析、思考,写出调查报告、总结,并师生互相交流体会。使学生能够走出课本,融入社会,熟练了调查搜集的方法,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调查搜集过程中,也会大显身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结果也会各具特色,互不相同,学生的个性也就表现出来,潜能也就充分发挥出来。如八年级有关公民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关教学内容,让学生搜集几个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事例,交流各自的体会。学生搜集事例,在课堂上意见不统一,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与犯罪分子做斗争的好方法,既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也熟练了方法、培养了能力。作业配合课堂,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作业也有了积极性,态度就自然认真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四、创作设计型作业

思品作业不只是一根笔、一个作业本、再通过读书写完成这种传统模式。学生制作设计也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好方式。如七年级学生制作自律书签、办手抄报;八年级制作法制板报,设计环保活动方案等。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设计等,加上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都有较大提高。在制作、设计过程中,学生既得到感情的体验,又展示了劳动成果和综合能力,同时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促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思想政治课作业的创新改变了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展示了个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符合新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作业设计是为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

[2]《思想政治教育》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第7篇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根据教材特点和联系,将教材内容大致划分为四类,对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所选取的辅助教学媒体也各有差异。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方法

近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作为内容单一、文字枯燥的《思想品德》课程,如何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许多思品课教师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除了运用开展活动、走出课堂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结合山区学生实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多媒体手段引入教学过程,逐渐探索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对同行们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和联系,将教材内容大致划分为四类:即自然类、情感类、法律类、成长类。对不同类型教材的教学,所选取的辅助教学媒体也各有差异,目的是求得尽可能佳的教学效果。

对于自然类教材以图片展示为主,辅以视频等其它媒体。大家知道,自然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且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对学生来说,可能不会怎么陌生。然而,要让学生解其意、懂其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育目标,如果单靠老师的讲解,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腻烦情绪。教学中,如果将自然事物通过媒体图片展示出来,一可弥补学生视野受限的不足,使学生了解更多与教材相关的内容;一可使本来直观的自然事物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第七单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大量的图片展示,已为我的教学增色不少。当然,如有条件,还可选用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资料,肯定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情感类教材,主要以音频、视频媒体为主,辅以图片等展开教学。这类教材既包括家庭亲情,还包括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我处理这类教材时,十分注重营造浓郁的亲情气氛,而营造这种气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音频资料和视频媒体。如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相逢是首歌》、下册第六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时,就选用了大量的歌曲、舒缓的音乐、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国产电影《苗苗》、《美丽的大脚》、《郑成功》等音频、影视资料,把抽象的情感化成了感人的音乐、直观的画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对于法律类教材,主要选用一些与之密切相关的视频资料、辅以图片、故事组织教学。上课前,我通过网络,查阅并下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故事(动画)资料,并经过筛选,将精选出的视频、图片和故事(动画)引入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收效十分明显。如我在教学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等教材时,就适时地采用此法,学生反响很好,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达到了预期要求。在教学《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单元时,我充分利用《与法同行》法制教育光盘中的案例配合教学。案例中的《古街七侠》、《重返校园》至今成为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经典教材,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极其深刻的教育。

对于成长类教材,主要选用影视资料、典型的成长故事视频资源等作为辅助媒体进行教学。这类教材虽内容广泛,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如果就教材内容直接讲解,缺少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肯定会收获甚微。在教学这类教材时,如果适时地引入一些影视资料、典型的成长故事,将普通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具体的动感画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势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活告诉自己“我能行”》时,就根据每课内容,选择了不同的视频资料、故事等。如在教学第七课《做自尊自信的人》,我就引入了动画故事《晏子使楚》和当代保尔――张海迪的故事,引导教育学生做自尊自信的人。再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中的两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十六岁的花季》和《草房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反馈的情况表明,学生不仅对这样的教学方式给予了较好肯定,更重要的是懂得了怎样去做一个自尊自信的人。

总之,近几年来,由于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越来越变得直观、生动、丰富,也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这无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教师,如果再在教学方法上予以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才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必要的探索,希望能抛砖引玉,以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进而实现育人的真正目标。

作者简历:

胡月明(1963.3--),男,1983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从教以来,始终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恪尽本职,敬业奉献,为社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第8篇

关键词:注重知识生活化; 挖掘契合点; 学以致用; 提炼知识目标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提出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学到知识,学会学习。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他提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他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他又说:“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是生活。”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据生活需要。文字和书本是生活的工具,读书并非教育本身。他又认为:“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而教育通过改造人发挥其改造社会和个人生活之功能。生活即教育反对的是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

聆听着教育先哲们的教育理论,我们这些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这些优秀的教育理论,做到与时俱进,并用之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所谓注重知识生活化,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中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理念对于从事教学一线工作的政治教师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理论脱离实际是苍白无力的,我们的课程知识与生活相脱节也只是空洞的说教,缺乏可信度。唯有知识生活化才能解决这一难题,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并且乐于接受我们所教的知识内容。

那么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做到注重知识生活化呢?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

一、注重挖掘教材本身内容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身就十分注重这一点,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上已做了很科学的考虑和编排,使我们教师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关键是教师还需炼就一双慧眼,找到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这样教学才会使学生如沐春风一般轻松愉快。例如,七年级思品教材上册有三个单元就直接涉及到学生生活的一些方面。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中指出初中生活是学生人生中的一个新起点,新的学校和班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首先面对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要掌握初中学习的新特点、新方法,珍惜学习机会和初中的学习生活。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中指出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低俗与高雅的生活情趣,主动追寻高雅的生活,学会品味生活,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学会过富有情趣的生活。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远离生活中的不良习惯与嗜好,远离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时,从社会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出发,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对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侵害行为保持高度警惕,掌握一定的自我保护策略。教材中的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要找的契合点。所以教材已经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知识生活化的平台,就看我们能否依据这一平台找到契合点来推动我们的教学了。

二、师生在课堂上做到学以致用,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学得具体,并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七课“防患于未然”这一课时,我讲到同学们虽然年龄小但并不是与犯罪无关,也并不是不受到法律制裁。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时有学生问:“老师,我们现在13岁,如果犯罪了会受惩罚吗?”我说13岁是一个危险年龄,虽然达不到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但你所造成的后果将由你的监护人来承担,给家人增添不少的痛苦和麻烦。又有学生问:“那如果是孤儿呢,没有监护人呢?”我针对这一问题讲到孤儿犯罪的可送到工读学校,半工半读进行思想改造和劳动改造,或由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来对其进行批评帮助教育。通过解决了学生生活中思考的这样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认清了犯罪的危害,即害人害己。也让学生认识到不能犯罪,要从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从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这样正确的价值观就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成了。

三、要将知识内容目标从生活的主题中提炼出来

“实践出真知”,我们知识的源泉应当从生活中来,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以引发出学生的思考,从而提炼出所学知识的目标来。例如,在讲到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时,我联系一些家务劳动的生活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妈妈让你做以下工作,你知道如何安排工作顺序才能在最短时间完成吗?”请把以下工作排一排顺序,并说明理由。(1)用电饭锅做米饭(2)洗菜(3)切菜(4)用洗衣机洗衣服(5)买菜。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将顺序排对,大部分同学能讲清理由,因为这样安排最节省时间,并且可以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那么根据对生活常识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学问。”无论哪一位同学,只要经过认真思考都会意识到自己确需培养自立能力,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要独立生活,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样依据生活的一个做日常家务劳动的主题提炼出了我们要学的知识目标即“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总之,在新的实验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初中的思品课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对知识的生活化,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挖掘、善于总结、善于提炼,在课改的第一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来,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自身的课堂教学,也使孩子们真正喜欢上我们的政治课。文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专家同仁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外国教育史》下册 北师大出版社出版 P 206-207

第9篇

一、设疑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让学生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他们就一定会认真地听讲,并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备课时,尽量多给学生们设置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发他们思考,并引领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这样做对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时,我先问学生们:“你们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能给自己画个像,然后让其他同学们猜一猜‘这是谁’吗?”学生们听到我的问题,他们立刻就来了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情况通过表格或者通过信息卡展示出来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但是也有几位学生对于自己太没有信心,写的都是自己的缺点,为了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倾向,我对他们说:“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关键是要实事求是,既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低估自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你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可以去改变自己。我们应当保持着一种积极地心态,拿出勇气去突破自己,扬长避短,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叙述,很自然地把学生们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也让他们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二、故事导入

故事是学生们特别喜欢的。他们从小就爱听故事,如果我们在思品课上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学生们就会觉得新奇,也能从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还能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去选择一些恰当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既能使我们的课变得更生动、形象,又能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我为人人?摇?摇人人为我》时,我先给学生们讲了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有一位白血病患者需要合适的骨髓,她通过台湾慈济骨髓库,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骨髓,这位自愿捐献者被抽取骨髓后,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救人的感觉真好!”之后,被救的这位,她也因为得到了新生命,而建立了慈善爱心网站,为许多像她一样的白血病患者募捐100多万,自己捐助也近10万。学生听完故事之后,我提出问题:“这位白血病患者得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大家谈一谈对自愿捐献者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救人的感觉真好’的认识?”学生们在思考后,积极地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她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生命的危急关头,得到了别人和社会的救助。”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她是幸福的,因为她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爱和理解。”最后我说:“她也是无私的,因为她不仅理解了爱,还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了更多的人。”学生们听了都情不自禁地点头,最后我总结并导入了新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三、音乐导入

音乐也是学生们喜欢的,他们喜欢听,也喜欢唱,许多歌曲都引起他们的共鸣。如果用音乐来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就能给学生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恰当的音乐还能驱除无关信息的干扰,使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交往有度纯化友谊》时,我先播放了歌曲《朋友》,我让学生们注意听歌曲的内容,当他们听完歌曲以后,我问学生们:“你们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呢?在你们互相交往过程中,要怎样去做呢?”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都需要朋友,我们也希望和自己喜欢的男生女生交朋友,如果没有朋友,我们会很孤单。”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和异朋友,不会像你们所想的那样,我们只是纯友谊的关系,你们要相信我们。”我听了点了点头说:“你们说得都很好,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异往也是我们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分寸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课需要讨论的话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很自然地进入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交往有度纯化友谊。

四、漫画导入

在课间,我们经常会看到几个学生围成一团在那儿争看漫画书,还有好多学生经常会讨论漫画中的人物,这说明了漫画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非常喜欢漫画。而漫画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寓意深长,能给人以启迪和深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漫画来导入新课,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10篇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让思品课堂教学活起来,是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品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初级中学思想品德实施了开卷考试,全新的教学及评价体系,给广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不少的困惑。教材看似篇幅少,但容量不少,内容看似简单,但能力要求高,不好教!开卷考试学生盲目照抄,缺乏学习主动性,怎么办?教师觉得难教,缺乏创新,学生觉得易学,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好。几节课下来,我深切地感到,当今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环境也变得较为复杂,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教学积极性,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乐趣;如何提高思品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教育作用?下面就自己的几点探索与各位同行交流。

一、设计精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很有兴趣的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如何在品德课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呢?怎样讲好开头呢?思品课教学可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有趣的比喻、精彩的名言、简短的故事等,突破难点、激发兴趣。讲好开头,引起“注意”。教师对教材应有十分准确的把握,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可以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成语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抓住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就是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在教学生七年级《生命健康权》时,我套用了小沈阳在《不差钱》中的一段:人这一辈子很快的,眼睛一闭,一天过去了……在哄笑中,大家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学生在饶有兴趣的导入中,顺利转入到新课的学习。

二、参演课本剧,调动学生兴趣

不少思品课教师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也有教师忽视教学的双向互动性,的因素。部分教师只顾自己讲,忽视学生学,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参与度不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信任和机会。编演课本剧是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发兴趣的重要方法。她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本剧常使用在特别需要情感体验及行为选择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学八年级《维护我们的消费权》一节中。我没有直接讲解教材中维护消费权的方法,我让同学自己看书,组成小组,自编一个小品(课本剧)代表自己小组的意见,小组之间互评。一下子,课堂上,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有的找材料,有的设计剧情,有的直接就练上了,表演时,一个个很严肃,逗得台下笑声不断。课后我调查同学的反应,都说效果挺好,好像没怎么学,都会了。创造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兴趣指引下学习,远远比教师凡事亲力亲为效率更高。

三、恰当穿插资料,寓教于趣

当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敢于表达。这样的特点,对思品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肯定会遭到抵制。思品课教师应当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要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注意积累。并装档存放,建立“教学资料档案”,需要时从中提取,方便快捷。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品德课愿学、乐学。如在教学八年级《宽容》时,穿插一则小故事,说是古时有位诗人叫李雪道,下雨天上街,不小心摔了跤,边上的人哈哈大笑,李雪道,做了一首打油诗回敬他们。“春雨贵如油,下的满街流。绊倒李雪道,笑了一群牛。”这个故事很生动地展现了宽容待人的做法,不伤及原则,不必斤斤计较,一笑了之。穿插在这里也顺便提醒同学们对同学间的小事也不必时时牵挂、计较,培养宽容的美德。一下子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些为鸡毛蒜皮小事闹翻了的“死对头”也不好意思地搭讪起来。寓教于乐,贵在适时,此时可谓无声胜有声。

四、语言幽默,逗出学生兴趣

言为心声,教师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呆板,就不能很好与学生交流,从而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和激发学生兴趣。采用现代、诙谐的语言重新包装课堂,使学生喜听、乐思、好学、乐学。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既可以吸引学生,调动学习气氛,又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悦性,又要有启迪性和教育性,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单单是调动课堂气氛。在教学七年级《礼貌、礼仪》一节时,借用了赵本山与宋丹丹合演的《陪聊》台词,借用宋丹丹的台词,帮助理解语言交流需要真诚,不可自吹自擂;借用赵本山的台词帮助理解讲话要注意场合、对象,一面无意中伤害他人。这些生动的生活资料,信手拈来,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育先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的却如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就是她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素材源泉。只要我们教师善于研究、乐于探索,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方法被发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努力探索,打开学生兴趣的源泉,一起享受动感的课堂吧!

第11篇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从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形象向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感受,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导入精彩,任务明确、内容新颖的课堂才能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唱一首歌,如果前奏动听,就很容易吸引听众。上好一节课同样如此。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直接影响到该节课的质量。教师如果能设计出新颖有趣的开头,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参与热情,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重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入新课方式。比如在学习人民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他人开一朵花》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精心选取了一组颜色各异、品种、开放程度不同的牡丹花和茉莉花图片,配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作为背景音乐做成PPT课件,采用多种幻灯片切换方式播放,用来导入新课。课件色彩漂亮,音乐动听,一播放马上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接着问学生观看了图片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心情愉快、舒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等。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自然界中的美景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用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花的人,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刚刚发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的事迹,学生听后产生了极大地情感共鸣,由衷的对最美女教师产生了敬仰之情。接下来学生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列举出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托举哥周冲等等。并从中认识到他们都具有心中有他人,为他人开一朵花的高贵品质,我们要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人民版下册第四课《电视机的变迁》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我们生活的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关系,我设计了“师生两代谈变迁”的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一上课就我先跟学生宣布老师要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学生立刻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开始专心听讲。然后我讲了自己小时候看电视的经历:全村人到大队部看一部黑白电视――一条街道的人看一部黑白电视――到邻居家看电视――小学三年级自己家买了黑白电视。边讲边用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各个时期电视的图片。讲完后学生兴致高涨,争先恐后的讲自己家电视机更新换代的经历,并自发的讲了自己家都添置了什么家用电器,买了什么车,盖了小洋楼等等。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引入了学生对生活变化与国家政策的关系的思考和探究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新课的兴趣,能积极主动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通过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导入,师生共同参与,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生活变化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变化的情感价值观。同时也使学生更加喜爱和欢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才能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要让思品课堂成为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堂,就必须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能很好地生成课堂资源。教师要做好引导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开辩论会,现场采访、做游戏、小品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选取典型材料、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比如,在学习人民版下册第八课第一框《倾听的魔力》时,因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倾听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传话竞赛”的游戏。一上课就跟学生宣布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学生马上就很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然后宣布游戏规则:挑出四组学生,由老师把四个传话内容悄悄地传给每组的第一个学生,然后由第一个学生依次往下传,每组最后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布自己听到的话题,哪一组速度最快,传话内容最准确就是优胜组。游戏开始后,各组同学都非常兴奋,一个个迅速的把话题往下传,结果没有一组同学能把话题内容完全传对,或多或少都有出入。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分析话题内容为什么在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该怎么解决。这样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对探究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的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紧接着,我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倾听有什么重要性?怎样学会倾听?通过学生做游戏,明确任务,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了解并初步掌握了倾听的重要性和方法技巧。另外,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觉得内容适合表演小品,可以让学生当堂表演,或者教师提前准备素材,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十课第一框《诚信做人到永远》时,我课前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准备了“这种朋友,你还会再相信吗?”的小品素材,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把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诚信的含义,诚信的基本要求等知识融入到小品中去,让学生在表演中去分析体会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懂得践约守信是我们诚实做人的核心,实现了教学目标。这种方式把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生动,让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喜欢思想品德课堂。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所谈的几点粗浅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钻研探索思品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带着新思想、新做法去耕耘、去创造,我相信我们的思品课堂一定会更生动、更活泼、更高效,会成为最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堂。

第12篇

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品课教学中大量使用情境教学方法,经常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等进入情境。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我在教学七年级《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框节时,没有先要求学生读教材的第一个故事,我用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智勇双全的奥德赛船长怎样指导他的船员战胜女巫诱惑的歌声。我一边讲一边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让这个故事生动鲜活起来,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道德情境,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做情绪的主人》这课教学时,我在表达最常见的情绪四大类:喜、怒、哀、惧时,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一看教材上四种情绪的小漫画,而是利用我在互联网上搜集几十张这几种情绪的人物表情图,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一一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给这几十张表情图按喜、怒、哀、惧分类。这样就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刺激了学生的“快乐”神经,让学生想学、乐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模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3.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知及近步深化。如用一根筷子和十根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自己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明理,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以确立处事安身的基础和行为的标准;导行,就是引导正确的行为,要引入现实生活中有关良好行为的榜样,示范引导学生,把“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理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周围的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老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为学习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通过一个盲人到处求医,想治好自己的眼睛,后来有人告诉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不再是个瞎子了,盲人从此树立起生活的自信。从这个故事中,学生自然而然知道自信对一个人太重要了,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达到了情境导行的作用。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教学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有身临其境之感。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和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人生当自强》一课,列举我校有一残疾学生,身残志不残,克服一个又一个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和

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