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快乐教学法论文

快乐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3-03 15:42: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快乐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快乐教学法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华尔兹,教学法,快乐舞蹈教学

1.前言

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包含摩登舞和拉丁舞。就表现形式而言,前者循规蹈矩,端庄典雅,有如古诗一般;而后者生动活泼,飞扬绮丽,可以新诗比拟,因而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也略有不同。然而华尔兹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教师教给学员的各种各样舞蹈花样,且教学气氛略显沉闷。然后学员学习,模仿、练习,学员只是一味地按固定沉闷的模式被动学习。“快乐舞蹈教学法”是最近几年在华尔兹教学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于教学、学员充分接受、使全体学员在师生融洽、互动、配合的过程中愉快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充分融入舞蹈,从中体验乐趣,它强调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员享受舞蹈,掌握技术,引导学员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的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教育思想。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择广东国家育苗青少年俱乐部青少年华尔兹入门A班对照组学员20人(男女各10人),华尔兹入门B班实验组学员20人(男女各10人)。所有学员均为未接受过华尔兹舞蹈的培训,且年龄均在10岁以下。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以“青少年”、“华尔兹”、“快乐舞蹈教学法”等为关键词,检索了GOOGLE、中国期刊网、SPOFOR和SPORTDiscus等数据库资料以及其它相关著作,获取了大量相关研究资料和统计数据。

2.2.2专家访谈法

走访专家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和教学技巧咨询以及交流。

2.2.3教学实验法

实施实验法,分别施以旧的教学方法和快乐舞蹈教学法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实验时长16周。一方面将两个教学方法在同一评定小组的评判下取得的教学成绩进行差异性T检验;另一方面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研究快乐教学方法与提高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为了确保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学员是否处于同一标准的身体素质基础,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每个学员的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结果(表1)表明:虽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同的班级,但在进行教学方法的实验比较之前,两个组别成员的身体素质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1学员教学实验前身体素质比较(n=40)

测验内容

班级

成绩

标准差

T

P

100米

对照组

实验组

13.5s

13.54s

0.033s

0.034s

0.77

>0.05

800米

对照组

实验组

147s

146.7s

0.023

0.022

0.33

>0.05

仰卧起坐

对照组

实验组

49个/m

49个/m

0.04

0.052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教学应用

引言:快乐教学法即不是一种教学观念,也不是某种教学方法,而是以正确教学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师生始终应遵循的原则和获得的情感体验都是一致的,就是“快乐”。因此,快乐教学法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的包围下进行无压力的、自由的学习。

1.初中数学教学概述

1.1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他们的头脑的再次成熟和对学习的正确理解,以及数学本身具有的丰富的知识性,初中生在学习数学过程表现出的应该是积极的学习态度、高昂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求知的欲望。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都将数学学习视为一种“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投入精力,更别提体验到“快乐”。

1.2快乐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学习态度不佳造成的,而学习态度受学习环境、学习的成就感体验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初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大多数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有所帮助,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和快乐教学法一样具有如此全面的、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初中数学教学的状态,快乐教学法是首选途径。

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快乐教学法的方式

2.1营造快乐的课堂气氛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很多教师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导入教学内容,但口述的方式很难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具体事物的表象,因此,笔者建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使教学导入的内容更加直观,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在进行“多姿多彩的图形”教学时,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色彩鲜艳的四季风景照片,和学生一起寻找风景中的美丽原素――枫叶、蝴蝶、拱桥等,然后,再展示抽象的枫叶、蝴蝶、松树、拱桥的图案,请学生将这些图案抽象化,作为认识图形的素材。学生对这些内容毫不陌生,并且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数学课堂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再是枯燥的任务型课堂,而是变成一个集欣赏、展示自己的思维为一体的学习空间,学生们在这个空间里能够进行轻松、自在的学习,情绪体验也更加积极。

2.2在课堂中引入教学游戏

初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小学数学,开始偏向抽象和复杂,很多学生因为思维能力不够开阔而不能适应这种抽象的、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累。我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教学游戏,用以为学生的思维“预热”,如“明7暗7”游戏,即组织全班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报数,当报出的数字是“7、17、27”这些数字中带有“7”的,要说“pass”,而遇到7的倍数如“14、21、28”等数字,要报这些数字的下一个数字,说错的学生要给全班分享一个小笑话。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在最快的时间从松懈的日常思维调整到数学学习思维上,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愉快的气氛,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实际上是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可以和同伴一起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事情。

2.3巧妙布置数学作业实现快乐教学

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教师常以布置作业的方式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和记忆,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当中,我将作业的形式也进行改变,使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课堂上延展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学习利息的计算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计算你每个月的零花钱,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如果存钱的话,用什么方式在三个月内能存最多的钱?然后我通过群发短信的方式,将学习任务也告诉了学生家长,请他们合作帮助学生完成。第二天,学生们在作业中给出了很多种答案,例如:每个月的零花钱按天数分成份,把每天花剩下的钱集中起来,按月存定期;规定每个月零花钱的可花的总额,请妈妈帮着在月初就把三个月计划节约的那部分零花钱存成三个月的定期,这样利息高。“数学作业”成了“数学实践”,当我评价他们的报告“不亚于经济学家”的时候,他们的脸上都露出自豪的笑容。

3.快乐教学法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的欢声笑语体现了快乐教学法对课堂气氛的改善作用,而数学游戏和特殊的数学作业使学生更乐于去主动接触数学、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实际上,快乐教学法更使学生形成了独立的数学思维,展现了他们在学习中强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提起“学习数学”,学生们脸上都带着得意和愉快的神色,我也在教学中体会到了更多的自豪感,而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都指向了一个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正是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体现。

4.结语

综上所述,快乐教学法对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极大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巧妙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游戏、安排特殊的数学作业等方式实现快乐教学,以使初中数学教学达到“教育学生如何快乐的生活”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许珊.快乐课堂教学法[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03):13-14.

[2] 刘建国.初中数学快乐教学法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14-117.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在工作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的点滴启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给我的点滴启示

 

奥尔夫教学法(Orff—Schulwerk)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是一位卓有成绩的德国作曲家,音乐作品在全世界经常上演。他同时也是位音乐教育改革先驱。他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教材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他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不仅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且纵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奥尔夫教学法鼓励儿童的创新精神,音乐活动中有大量机会让孩子即兴创作。创新求异,特制的奥尔夫乐器使儿童能迅速在乐器表述音乐的构想,享受创作的乐趣。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本土化,奥尔夫的教育思想能与当地文化遗产完美结合,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能迅速传遍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进行奥尔夫教学的同时使儿童继承本民族的文化遗产,这一设想有美好的前景。

我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对幼儿教育我觉得小学音乐论文,幼儿手指小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此时最需要发展的不是技巧,而是乐感的培养和对音乐的喜爱,奥尔夫教学法恰能满总这一需要。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教卡尔·奥尔夫,他所创作的音乐教育体系无论从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上都非常有特点。奥尔夫认为,在音乐音乐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的自然本性的表达,人人都有潜在的音乐本能。因此,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重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地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也为他们向音乐高深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工作谈一下我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看法:

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原本性思想探究的是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使音乐回归人的生命。原本性音乐学习注重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人人都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在没有困难的压力下,学习和掌握原本性的音乐。而且,他对任何民族任何风格的音乐都可以适应,因为他是一种思想和原则,对于孩子们,对音乐都具有本能的反应,音乐就是儿童的生活,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反从皆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语重心“长”出来的。音乐是人的心灵表现,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好的音乐教育,不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平衡小学音乐论文,学生健康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儿童,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等职业,都会成为一个比音乐上无知的人更有用的社会成员。音乐教育在学校的重要性甚至超过音乐本身。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素质教育。,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从两个曾面理解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作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必须包括审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本身应有具有目的的把不同内容的艺术素质培养作为教育目标,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素质表现的是人的综合事例的生命质量,艺术教育应该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实现他在人的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例如。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堆艺术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高深的品德,美好的心灵;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运用音乐艺术形成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性等等。

奥尔夫体系认为,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都是注重发展理性,而对人的感性、感悟、直觉等方面缺乏效的培养。而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是感觉灵感的人,艺术教育正是培养感性知觉的最好途径,尤其在孩子早期培育的一切,对他们的毕生都具有作用。儿童在早期培养的良好品格、趣味,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财富,也会成为公众精神的一部分,团体精神的一部分。他们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公众的修养、素质。

奥尔夫非常重视集体音乐活动中合唱、合奏的教育价值。

在合唱、合奏活动中,音乐具有烟密度整体结构和综合的整体表现。合唱、合奏所体现的严密,精确的配合、和谐、艺术的表现,都有助于形成高度纪律性和高度艺术性的集体,音乐内在的表现的集体荣誉感等等。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学习力与他人的非词语的交流形式、默契合作,学会了理解,接纳,欣赏他人,促进了儿童良好的社会性品格的发展。

即兴性——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最突出重要的一项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小学音乐论文,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最直接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儿童的积极参与合唱演奏中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儿童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即兴活动重视儿童在做的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以及想象力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做不做是关键问题,而做的好不好不是关键问题〉。

奥尔夫明确指出: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儿童在成长事件过程中的结果,可能是幼稚、粗燥、不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儿童在实践中的体验和获得的经验,是儿童自然的情感、想象力、个性的发展。

奥尔夫说过,原本性的音乐是让儿童很早就开始以即兴活动形态,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和旋律等,音乐基本素材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结合,即兴创造原则的精髓在于,不是仅仅把即兴演奏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他作为整个音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即兴的活动中培养了儿童的敏锐听觉,精确的节奏感,对于音乐形式,结构的感知,对于音乐形象,变现的理解和高度的集中注意,默契的相互配合,实际上市对儿童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时间不长,对于其理念和内容理解得也非常肤浅。

但是,却已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员的职责的重要性。以往,给孩子们上音乐课,总是按照大纲该教什么教什么。课上要求课堂纪律要好,不允许孩子乱说乱动,这样就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挥,失去了奥尔夫所提级的音乐教育的原本性和即兴性。虽然课上纪律孩子们的表现不错小学音乐论文,但是一堂课下来,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并不是很喜欢上音乐课,有的孩子甚至把上音乐课当成一种负担,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害怕其他同学笑话他二音不全,或是害怕考试不及格,这些种种原因不仅仅限制了孩子们对学习音乐的乐趣,也限制了他们对音乐的创造性、原本性和即兴性。更让我感到工作起来不是得心应手,缺乏与孩子们的默契配合和心灵上的沟通,我想因为他们对音乐已失去了兴趣。

不过,现在好了,我学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它不仅仅让我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让我真正认识了音乐教育对了孩子们是多么的重要。我相信,在今后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与实践,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与方法得到发扬,也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到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写作,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

 

引言

英语一直是许多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难题,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又以写尤为困难。一提到写作文,许多学生都有畏惧心理;一提到上写作课,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枯燥”、“乏味”这些词。写作之所以会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与以往的写作课教学方式不无关系。一方面,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以精读课为主要课型,教师很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与此同时教师又面临着提高学生参加CET和课程考试的合格率和成绩的压力;另一方面,学生抱有实用主义的想法,把通过CET考试和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作为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从而使其在英语学习上抱有想走捷径、临时突击等想法,从而影响到写作教学的效果。鉴于此,笔者试着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探索真正适合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Humanism)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以马斯洛和罗斯杰为主要代表的人本主义理论教育家针对当时“技术统治一切”的理论和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传统的教学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割裂了人的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其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潜能,能够自我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毕业论文模板,学生始终是中心,学生应该受到尊重,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授之以鱼”,更应是“授之以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充当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自为、自愿学习。

二、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

(一)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法特点分析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采用较多的是结果教学法和过程教学法。

1、结果教学法(Product-focusedApproach)

结果教学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最终效果上。其步骤一般是教师分析讲解例文,学生模仿例文写作,教师评改和打分等。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学生方面看,学习效果不佳。因只注重结果,不重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思路不宽,文章内容空乏;同时只关心分数高低,不在乎错在何处论文格式模板。二是从教师方面看,教学效果不佳。同样只注重结果,没有过程参与学生的写作,不能及时修正学生在文章组织结构和主题等方面的不妥之处。

2、过程教学法 (Process-focusedApproach)

过程教学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让学生了解写作过程,激发学生思维。这种教学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一是适用范围受限。适宜在小班(如英语专业的小班)进行,若班级人数众多(笔者所在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班的人数一般在45人左右,人数偏多的班级超过60人),推行这一方法有困难。二是实用性受限。这种方法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写作技巧,对学生参加CET等考试的写作帮助不够。

从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毫无自由创作的空间,因而觉得写作枯燥乏味。

(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写作事实上是一个极具创造力的过程,是以文字的形式对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的呈现。因此,要提高写作教学效果,最根本的是应该让学生从内心享受写作,热爱写作,让学生主宰写作,成为主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主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鼓励者,使学生作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扮演学习活动的中心角色。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快乐地体验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topic)去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idea)毕业论文模板,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形成文字,最后帮助学生去修改完善所写的文字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篇章。因而,在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是可以被运用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的。

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以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加强引导,端正动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学生基础相对于一、二本院校的学生而言普遍较薄弱,学生学习动机也不强,英语写作的畏难心理尤为突出,增加了教学难度。因此,在进行实质性的英语写作教学之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打消畏难心理,鼓励其树立信心尤为重要。

结合非英语专业学生未开设专门的《大学英语写作》课程,笔者将写作教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阅读的教学逐步灌输构建写作框架的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单纯强调单个词或短语的拼写及意思,不单单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关键词的引导下进行复述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久而久之,兴趣不断增加,畏难心理也就逐渐减弱,也就为之后的写作提供帮助。

第二阶段:体验比较,找出差异——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要想写出好文章,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弄懂文章大意的水平上,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在学生能够很好地分析出文章结构并借助关键词提示进行简单复述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了。这里所讲的比较阅读是指让学生就同一主题,不同作者写出的不同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找出各文章的优缺点。优缺点可以是用词上的,也可以是结构上的,等等。此过程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在找出差异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去改写。

第三阶段:给定话题,实战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有了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不再像刚开始那般强烈了。但是,对写作的畏难心理还是存在的,抵触情绪也是有的论文格式模板。所以,要让学生独立进行写作还需要一个过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给定话题。当然,在进行话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主导者的角色,起到引导学生对话题进行讨论,表达出学生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将教师本人对这一话题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在讨论分析之后毕业论文模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从而降低了学生进行写作的难度。

第四阶段:评阅反馈,协助定稿——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学生独立完成作文之后,就要进行评阅。但在交给教师评阅之前不妨先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学生相互修改。在学生进行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纠错能力,鉴赏作文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当然,也为学生把作文拿给教师评阅增加了信心。另外,教师在评阅时,要多鼓励,通过评语促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最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文形成定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步一步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的信心也随之逐渐增加。

最后,关于各个阶段的实施时间则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四个阶段中,教师始终是主导者,整个过程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结语

英语写作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都不是件易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起来本身就存在难度,学生难免会有焦急、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耐心就显得尤为重要。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坚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Carl Rogers, Freedom to Learn[M].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69

[2]Williams, M. & Robert L.B., Psychology for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陈爱梅,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8-30

[4]李素菊,对大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137-138

[5]史玉娟,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1): 103-104

[6]张亮平,基于人本主义的大学英语写作策略[J]. 安徽文学, 2007 (7):109-110

第5篇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管理系统中所有的软、硬件资源,为用户和计算机之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间提供了一个接口。操作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其组成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各有特色,也使得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和概念抽象,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学。目前,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互动匮乏。

教师在进行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时,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学生思考的空间狭小,课堂缺乏互动,教学信息沟通不畅,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2)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脱节。

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等脱节,学生不清楚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

3)实践环节薄弱。

操作系统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对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往往要通过实践加以理解和深化,目前开设的实验课程不足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要。

2 知识树

知识树就是用树的形式体现整个课程或章节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其要领就是用树干、树枝、树叶、果实等元素,将识记材料依据其从属形成一棵知识“树”。人们形象地把知识树称为学生学习的“地图”,有了它,学生思维才不会跑偏,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地图”就越显得重要。操作系统课程知识树如图1所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示。

从图1可以看出,操作系统有5大管理功能,正好是知识树上的5个树枝,树枝上的树叶或果实就是每个管理功能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教师用板书或幻灯片的形式描绘出图1,可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多联系实际,运用类比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引导教学等,使学生寻找到摘取操作系统“果实”的途径。将知识树用于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对教师来说,知识树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备课,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建构:知识树的梳理,使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更加深入;画好知识树后,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对学生来说,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知识树时,教材知识的脉络就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明确了要掌握的知识,学习更加有效。

2)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意义已从记忆和复述知识转向发现和使用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体系有意义的建构。应用知识树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可较好地契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帮助学生把握操作系统知识体系的构成元素,解读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本知识到学生领悟知识的迁移。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树的构建需要学生本人在模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独立完成,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从中吸取知识,培养兴趣,收获快乐。学生要注意千万不能直接照抄或复制其他同学的知识树,否则很难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收不到良好效果。

3 迁移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解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这番话道出了迁移教学的根本问题。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最高境界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老子说“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同近代教育学提出的迁移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迁移教学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

由图2不难看出,迁移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迁移教学强调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是博学多才的引导者,是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王国的“导游”,学生则是充满好奇心、满怀强烈求知欲望的“游客”,在兴趣与探究精神的感召下,主动获得畅游知识王国的独特体验。在迁移教学中,学习材料的组织、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的指导方法,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师有意识的指导有助于学习的积极迁移或者实现正迁移。教师在教学时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材料的异同,启发学生概括总结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

4 基于知识树的迁移教学过程示例

基于知识树的迁移教学法可分为绘制知识树、分析探索和总结评价等3个阶段。

1)绘制知识树。

绘制知识树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实现顺向迁移。例如,在复习请求式分页存储管理知识时,基于学生已学习过实存分页存储管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复习时理出主要知识点,包括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分页地址变换、性能评价、页表等,进而总结出实存分页存储管理的局限性,然后自然引出请求式分页管理的必要性,指导学生画出知识树。分页管理知识树如图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树绘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包办。知识树的构建主要取决于学生对知识中概念关系的理解,因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一定要求一致,教师可提供一些知识树范例让学生模仿,图3所示的分页管理知识树只是一个范例,并不是唯一的分页管理知识树。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参与知识树绘制有很多益处,不仅令学生很好地复习了所学知 识,而且对加深学生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举办学生知识树演讲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分析探索。

分析探索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实现知识点的积极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正迁移,也叫积极迁移。学生通过构建和学习图3所示的分页管理知识树,发现它有一些要改进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问题,如当一个用户程序的页数大于当前总空闲内存块数时,系统就不能将该程序装入运行,即用户程序将受到物理内存大小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提出虚存分页管理。教师要启发学生探讨虚存分页管理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技术。对于虚存分页管理,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该先让学生利用自己绘制的知识树进行讨论、分析、自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可以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出合理建议,提供学生所需的资料,也可以参与其中讨论。

3)总结评价。

教师要组织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制订评价方案和完成教学评价,进而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学生对知识树中虚存分页管理问题的描述与解决方案不尽完整。教师此时需对虚存分页管理中要解决的3个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同时讲解为此引入的数据结构:修改后的页表以及必要的请调策略和淘汰策略,还要对该虚存管理的性能进行评价。在淘汰策略的讲解中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页面置换算法,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知识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最后,教师要布置一些精选的练习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同时要求学生细化和完善分页管理知识树。这一教学环节的要点是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精讲,对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必一一重复,要充分运用讨论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与学生互动,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5 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树与迁移教学法较好地契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实施操作系统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总结教学单元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促使学生自主地画出教学单元的知识树,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6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更能提高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朝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这个总体目标而努力。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师生交流比较肤浅、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执教《掌声》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没有最让你感动的掌声或是最令你难忘的其他方式的鼓励?先这样学生通过大脑中的情境再现,自然而然地走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内心的情感也就随着朗读表达出来。由于学生头脑中再现的情境不同,学生朗读的韵调也不完全相同,或高昂或低沉,或舒缓或稍快,给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二、做人做事,快乐是最重要的。

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是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是对传统的讲读式教学方法的更新。讲读式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和朗读两方面。徐世英先生在《谈谈朗读教学》中,将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呈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先生的一席话,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朗读的优势充分体现了出来。在讲读式阅读教学基础上创立的“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发扬了讲读教学法中的“读”之长,避去了“讲”之短,是一种更合理、更有效的阅读教学训练方法。为什么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就可以实现快乐教学呢?

1)、“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 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我在教小语第二册《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出现了这样的问答:有一个学生问:达尔文为什么从来不捉弄小动物?几小学生进行了补充回答:1.他要观察动物怎样生活。2.他喜欢小动物。3.他和小动物是朋友。4.他关心他的朋友。5.他爱护小动物。6.他尊重他的朋友。透过这些提问、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明白了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尊重,要从了解朋友的立场去对朋友,不能存着捉弄、玩弄的心理对待朋友。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这些知识,是讲读式阅读教学法无法做到的。说明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真正读懂了课文。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悟出了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变得爱读、爱问、爱答、爱动脑了,由“怕学”变得“爱学”了。

2)、“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学生在读、疑、思、悟的基础上,动手查一查(资料)、画一画(场景)、演一演(故事内容);动脑编一编(课文后续),谈一谈(读后感想)、评一评(同学作品)等多种形式的练习,在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知识,锻炼了语言能力,拓宽了思维能力。3、“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我们班在学习《达尔文和小松鼠》一文时,有一个学生问:“松鼠妈妈为什么骂小松鼠是‘傻孩子’?”有几个学生进行了回答:1.小松鼠是松鼠妈妈的宝贝。2.松鼠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3.松鼠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4.松鼠妈妈认为小松鼠遇到了危险,很着急。5.它很心疼小松鼠,怕它受到伤害。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个个都与问题有联系,都是学生感悟的结果。如果学生的回语文论文答不够完整,可请其它同学进行补充,只要沾边,都应视其正确,予以肯定。即使学生的回答毫不沾边,也不要指责学生不对,反过来要肯定他敢于发言的一面,并表示老师相信他下次能答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学生足够尊重,认为他行,他的表现就会很棒。正如一副对联中写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可见教师是否信任、尊重学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尊重的学生必然会信心实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愉快地学习。

3)、“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第7篇

【关键词】 投入 角度教学法 问卷调查 临床医学专业 基础化学 教学质量

基础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较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我全身心投入并采用以角度教学法(即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进行思考探讨的教学方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法的交叉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1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去,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关键所在

我把教学当成最大的乐趣,并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既是尊重学生的根本体现,也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关键所在,学生将这种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转移到所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上。教师付出的劳动越多,代价越高,说明对学生就越尊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从2003年起,我通过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来收集完全量化的反馈资料,该调查表由“教学态度与教学热情”等23项指标构成,每个指标分五个等级:很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表格后附书面征求意见及建议,以便让学生提供更具体的看法和意见。每年上完《基础化学》课后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表评价。由于我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了劳动,因而获得了学生较高的评价及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自己连续两年来对临床医学本科2003级7班和8班,2004级1班和2班共221人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对自己教学态度和热情认为很满意的占95.63%,满意的占4.37%,而认为一般的、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各占0%。对自己总评价认为很满意的占79.79%,满意的占20.21%(见表1)。同学们评议说,“黄老师是一位具有现代气息的高素质教师”“自读书以来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教学责任心极强,对教学的负责和热情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教师”“敬业精神很强烈”“对教学倾心投入”。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院有关领导的首肯和许多教师的称赞,2004年被学院评为首届右江民族医学院模范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教学理论的探索,自己不但在教学上更加走向成熟,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同学们在给我的书面评价意见中说,“枯燥难懂的内容经过黄老师的组织、分析,就变得通俗易懂了”“你让枯燥的化学变得异常丰富”“讲课很有吸引力”。 表1 2003年与2OO4年临床医学本科生对23项教学效果指标

2 多种教学法的灵活交叉运用,生动活泼,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在备课阶段,我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参考书,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一些幽默的词句和一些有趣的事例,力求讲课生动,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从同学们书面反映的信息看,他们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教学水平高”“授课一流”“讲课棒极了”“都喜欢听您讲课并认为能听您讲课是一种快乐”“课堂气氛活跃,有幽默感,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想听这门课”。同学们还认为该教学法具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记忆,机械记忆即强记对某些内容有时是必要的,但容易遗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就是逻辑记忆,尽可能将抽象的记忆化为具体的、有趣的、生动的记忆[1]。例如,运用手势演示,形象地传授知识,以便加强学生的立体概念,大大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课堂上边讲边作手势,逼真地显现形态和结构,有时可使学生终身难忘。笔者在讲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时这样比喻:整个分子就好象一个人,其中乙二胺如同人的身体,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只手、另一端N上的两个乙酸基如同人的两条腿。整个分子结构就好象一个人正在做游泳时蛙泳的姿态,学生们听了哄堂大笑,但笑过之后对所讲的乙二胺四乙酸的结构印象极为深刻,并留下永久性的回味。

3

结合教学开展科研并通过科研充实和促进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时可为科研立题提供线索。而通过科研工作,教师需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这就使得教师进一步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学识,从而为讲好自己的专业课打下更为深厚的基础。几年来,我积极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写出了《谈备课》《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如何上好医用化学课的一点体会》《提高药学专业化学实验教学质量方法初探》《民族医学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全身心投入,提高基础化学教学质量》等,其中,《谈科学方法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获广西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和学院优秀科技成果奖,所发表的论著和成果有的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得到区内、国内本学科专家的高度肯定,认为在医学化学的应用、探索和教学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并被国内同行认可,引起同行专家注意并认为有应用参考价值。2004年我参加学校理论课教学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此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医用化学实验训练的继续和延伸,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现在我们试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可以面向全校招收一定数量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我们化学专业导师组,均招收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同时,近年来,我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厅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多项,有一定的经费,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积极吸收被录取的优秀本科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实验。通过文献查阅、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撰写论文等探索性工作,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几年来,学生参与撰写和发表了科学研究论文20篇[3]。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使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度提高,有多篇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广西大学生化学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奖。开展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培养了大学生的医用化学实验兴趣,反过来又促使大学生重视医用化学实验课而认真学好,同时对教师的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医用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和科研相结合,还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面向本学科前沿领域,获得最新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反过来又能在教学中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在科研工作中有更广阔的思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启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初步的科研能力。表2 2003年与2004年学生对“作风严谨,教书育人”指标的评

4 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提高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深受学生欢迎。同学们这样评价:“教学中注重渗透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学生影响很大”、“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典范。”从表2的反馈信息更能看出我的教书育人的突出成绩,优良率(很满意+满意)高达97.74%。

联系医用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医用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在教学中常以故事的形式,通过介绍化学家的成就和思想,以此来感染激励学生。例如,在讲授电离学说时,讲道: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年青时提出了电离理论,但被当时瑞典社会斥之为“荒唐的小学生”,他在国内得不到支持后很苦闷,后来投书国外诸多名家,觅求知音,其中有门捷列夫、迈尔等。出乎意料的是有的是冷淡的回答,有的竟如石沉大海。最后,由于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荷莆的热情支持和崇高威望,终于使电离理论闻名遐尔,人们几乎全部接受了这一理论。阿累尼乌斯也因此而获得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阿累尼乌斯曾拒绝应聘到国外当教授,甘愿回国到斯德哥尔摩当讲师,后来当了教授、大学校长和诺贝尔研究所的所长[4]。通过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学习阿累尼乌斯勇于探索科学真理,坚定信念和不怕冷嘲热讽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5

通过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非常注重通过在每次课中、课后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学效果反馈信息,对量化资料的分析主要包括:①指标得分排序。将23项指标按得分大小排队,以了解本次授课最值得发扬的地方和特别需要注意克服的地方。同时,通过对各年指标顺位的变化了解自己教学能力方面的变化情况。如“板书简明、整齐”指标多年常排在最后一位,从而为自己指明了最薄弱的环节。②各指标各评价等级的人数及构成,即对各指标满意的程度。通过对不同年份同一指标各评议等级人数的差异作秩和检验,可以知道自己教学上某个方面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6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我在教学法的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学效果显著。但是,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提高。我决心更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陆海峰,黄锁义.浅谈提高医用化学课教学质量[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4):630.

[2] 巫光宏,何 平,詹福建,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5):23.

第8篇

关键词:游戏;英语课堂教学;运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16-02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也就是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快轻松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激烈的游戏竞赛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教材中的内容,也学到了必需的课外科学知识,“游戏教学法”是“游戏”和“教学”二者巧妙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游戏与新课导入。新课导入(lead in)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运用恰当的游戏教学引入新课,能在一节课的开始就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趣。要想成功的使用游戏导入新课,就要在呈现新知识前组织生动有趣的英语游戏,通过游戏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并考察已学的技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把枯燥的甚至是令人紧张的提问式复习变为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游戏导入新课,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轻松与欢乐。从而在一个毫无压力的氛围中开始接受新知识。

2、游戏与新知学习。“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游戏导入的轻松气氛中,不知不觉的将学生顺利地从考察复习旧知识引入到本节课要开始的新知识。新知识的传授才是一节课的重点。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都在学习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这就是要求改变以往的灌入法,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玩游戏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教授与练习,并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评价。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兴趣高涨,同时在游戏中获得的成功的喜悦会使全班每一个学生在这堂课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在游戏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游戏与课堂情境设计。在合作探究的学习,就是要求我们要在课堂上,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能充分表现自我的空间。在新课的教授和设计上,如果依照教学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英语对话,培养活动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更有效的掌握了所学知识。例如七年级第7单元的内容是How much are these socks?在学习这一课的过程中,可以创设“in a supermarket”的情景:顾客来买衣帽鞋袜,水果、食品或饮料,总之只要我们学过的有关单词都可以设计。某位学生扮演店主s1:what would you like ? s2:I’d like a hat. s1:what color do you like?(第三单元句式) s2:I like the blue one. How much is it?如果购物者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所购之物,那在购物之后店主与顾客互换较色,然后进行下一组的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要来购物,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几乎把所学的有关食物、水果学习用品的所有单词连同句子“what would you like ? ”“

I’d like……? 都练习熟练了。通过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得欢快愉悦,还使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游戏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增长。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首先要与教学大纲相辅相成,还要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游戏,能够不知不觉地将所学知识甚至课外知识充分地消化吸收。另外,这些教学游戏一般都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创新,比如通过观察,分析,猜测和想象等进行,因此有利于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2、游戏有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中学生的压力负担。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游戏,使本来枯燥的知识输入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互动,这不仅是学科教育,更是一次情感教育。同时,游戏使得学习知识简单化,具体化,从而让学生爱上英语,不再认为英语是枯燥乏味的学科,轻松提高英语成绩,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负担。

三、运用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游戏规则和方法。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于游戏来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游戏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下去规则是关键。要在游戏之前清楚明了的解释游戏规则,这样学生才能按照规则自主发挥,使游戏设计发挥更大的意义。如果学生不知道游戏的步骤规则,可能会造成游戏过程中的混乱或学生的不知所措。

2、合理分配任务,关注每个学生。游戏就是为了让更多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负责协调游戏分配,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不要有被遗忘的学生,使游戏成为一部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要对那些不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重视,并适时鼓励,增加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3、教师参与。在游戏活动中,应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游戏中是导演,首先要把游戏规则讲得简单明了,然后讲明剧本内容,也就是游戏主题;学生是演员,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游戏规则积极地参与活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集知识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控制者、评价者于一身的综合性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不只是去布置任务给学生,然后等着学生的活动结果,而是要积极参与到自己设计的游戏中,这样才能使游戏快乐又有序,达到游戏的真正目的。

4、游戏只是点缀,设计要有主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活动只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和课堂的全部内容。如果游戏教学只是停留在玩乐的层面上,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仅仅只有快乐,而不是我们设计游戏的初衷――快乐的学习。笑了乐了,然后就忘了。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重视英语教学的实效。教师在设计游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游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本知识为主导,创设相对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中相互协作、相互交流。最终达到共同学习的教学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具体教学目标,结合特定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设计合理有效有趣的教学小游戏,就是我们一直所提的英语游戏教学。总而言之,游戏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更生动,使我们学习的内容更有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 马剑波.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撰写与举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第9篇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快乐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41-02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掌握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因此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质量财经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我校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学过程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足。以往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课堂支配者的角色。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讲台上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提问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过程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②教学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面,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往往注重抽象理论分析,突出对学生运用公式与图形解析教材习题的应试能力培养,忽视对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普遍不高。③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接受性较差。就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而言,一般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性

1.互动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转变教师单向知识传播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变单向知识传播为双向的知识交流与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发提问、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实践性。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源于现实世界,课程教学应体现实践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能运用理论知识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3.可接受性。课程教学方法要保证能够被学生乐于接受,单纯的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接受效果。教学方法要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与把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快乐的情绪,乐于学习,乐于参与,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启发式教学强调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与寻找答案,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与教师交流,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

2.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式教学强调以现实世界的经济事件为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载体,通过对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的效果。

3.以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快乐式教学法强调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在把握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改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体验学习的快乐。综上,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框架(如图1所示)。

四、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基于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1.提问式教学与互动性。提问式教学是指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时,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得以形成。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主动设定问题、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实现更高层次的互动与交流。

2.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推论式教学强调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原理时,如果该原理与前面学习的内容存在逻辑关联,教师可以采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然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已经学习过的微观经济学相关原理中推导出新的理论或结论。推论式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逐步演绎过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良性互动,使学生与教师的逻辑思维在理论推导与证明中相互融合,改善教学效果。

3.参与式教学与互动性。参与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实施过程表现为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研究问题,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查找资料、撰写报告、形成研究结论,并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与交流。在“双重互动”的基础上,教学效果能得到更有效的改善和提高。

4.讨论式教学与互动性。讨论式教学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不同的小组,围绕教学内容,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辩论、质疑,形成研究结论;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应的互动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五、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案例式教学的宗旨在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理论分析、轻联系实际的根本缺陷。微观经济学课程实施案例式教学,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案例本土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选取要坚持本土化原则,一方面是由于本土案例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近,便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本土案例具有与国外案例不同的体现形态与价值取向,本土案例的采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2.案例来源多样化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来源要体现多样化原则。案例的确定当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但不能单纯由教师进行设计,而应坚持来源多样化原则。案例可以从历史典籍中选取,也可以从热点时事中选取。对于不同来源的案例,教师应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改造,以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

3.案例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要体现关联性与综合性原则。案例关联性原则强调案例内容要与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不能仅仅由于提高学生兴趣等原因,忽视案例关联性,盲目引入案例式教学;案例内容要体现综合性,不能因为针对某一知识点,而采取过于简化现实事件的抽象案例,案例要有综合性特征,以更好地与现实世界相吻合。

4.案例创新性原则。微观经济学案例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类似,需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案例创新性原则不仅仅是要求案例本身的新颖性,而且包括分析角度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微观经济学本质上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从根本上需要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应强调分析方法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以更好地体现微观经济学课程实践性的要求。

六、快乐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

快乐教学法以对学生的心理把握为实施前提,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过程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由应试学习向兴趣学习转化、由接受知识向探索知识转化。快乐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实施快乐教学法,要注意从以下环节入手。

1.研究学生心理,把握学生需求。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学生心理,凝练学生的兴趣点,做到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需求密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认真设计课件。好的教材是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基础,目前微观经济学教材的版本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学要求精心选择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建立以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等为载体的立体课件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的展示形态,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效果。

3.创新课堂组织,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快乐学习应与创新性的课堂组织相结合,教师要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主动表现,教师应予以鼓励,实现“快乐学习”的目标。

4.优化考核体系,实践素质教育。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考核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学生学习受到考核方式的诱导,过于注重经济学习题的解题能力与技巧。在快乐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微观经济学考核体系应加以优化,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考试试卷的设计与考核方式的设定应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现实经济问题拟定考察内容,采用论文、报告、课程讨论、研究设计、书面考试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5.交流学习体会,完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要求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应注意与学生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与要求,总结课程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完善授课方式,探索更加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组织方面,以教师单向传播知识为主,缺乏互动性;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践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单纯讲授为主,学生接受性差。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以启发式教学提高教学的互动性,以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以快乐式教学改善教学方法的可接受性。经济学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综合性改革是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冬霞.基于启发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07,(10):135-13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2):11-13.

[3]项锐.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新尝试[J].经济师,2012,(1):147+151.

[4]张志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J].当代经济,2012,(4):108-109.

[5]张玲.微观经济学教学探讨[J].商业经济,2012,(6):120-121.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无痕 教学法 潜移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52-02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在山中茅屋里修行的老法师月夜散步归来,碰上一个小偷正从他的茅屋里出来。他知道小偷在茅屋里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便脱下身上的大衣披在惊魂未定的小偷身上,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回去呀!”望着消失在夜色中的小偷的背影,老法师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早上,老法师睁开眼睛,便看见那件披在小偷身上的大衣叠的整整齐齐的放在门口,老法师高兴极了,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读完这个故事我沉思良久,老法师采用的教育方法没有任何说教,点到为止,不露痕迹,太值得我们学习。成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滔滔不绝,而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让一切流淌于无痕之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的提出

无痕,从字面意思来看指不露痕迹,无痕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有痕教学提出来的概念,是一种教学的策略。对无痕教学法,理论界暂时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普遍倾向于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自然而然的、不露痕迹的引导,使得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境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藏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不教而教的无痕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国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说:“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这些都是对无痕教学法的精准诠释。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与师生发生交互作用,并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教材必然是有痕的,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思想品德课所追求的无痕教学法,指的是教学内容传递方式的无痕,教师在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内心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凸显对学生发自内心最深沉的人文关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必要性

1.无痕教学法符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兼具德育性质的课程。而德育的内化常常是悄无声息的,无法进行强制灌输,只能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无痕教学与德育的内化过程是一致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2.无痕教学法顺应了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指出:“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当学生发现你的教育是在教育他的时候,你的教育是苍白的。”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明显增强,要摆脱对父母、老师和教科书的依赖,急需从过去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不时会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克服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到不露痕迹,于是无痕教学法就应运而生了。无痕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内化于情境中,为学生提供践行的机会,同时淡化了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

3.无痕教学法弥补了有痕教学法的不足

传统的有痕教学法由于教学目的外显,教学手段直接并带有强制性、命令性等特征,面临困境。而无痕教学法由于其教学目的隐蔽,传递方式间接,教学过程情境化,教学理念人本化和师生关系伙伴化的特征,讲究启发与诱导,寓教于乐,因此日渐深入人心。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无痕教学法的策略

1.预设无痕

教学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用一生在用心备课。而要实施无痕教学法,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认真分析和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隐蔽起来,采取巧妙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连接起来,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预设。

例如:在讲授《换个眼光看老师》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记录班主任老师一天的生活;在讲授《认识差异 展示风采》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男女生的差异;在讲授《文化习俗 多姿多彩》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整理美国、日本、韩国、牙买加、澳大利亚、冰岛等国文化习俗的资料;在讲授《人生难免有挫折》时,课前我布置学生了解翟志刚的成长经历。

在课堂预设时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走进生活,把教学目标隐藏起来,做到预设无痕。

2.导入无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精彩,能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思想品德课无痕教学法要成功实施,必须要重视导入无痕,在不知不觉中吸引学生的注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五分钟,但是其作用不可小视。

把音乐引入思想品德课堂,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授《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时有《爱的奉献》;讲授《众人划桨开大船》时有《众人划桨开大船》;讲授《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雾里看花》;讲授《尊敬我们的老师》时有《好大一棵树》;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有《走进新时代》等,这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带入生动的学习情境中,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导入方式,例如,在讲授《诚实守信》时教师以曾子杀猪的故事导入;在讲授《与快乐相伴》时以《多愁的老奶奶笑了》的故事导入等,讲故事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积极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起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要求学生能关注时政,因此给学生讲一些时事新闻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也是一种无痕导入的方法。例如:用汶川地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导入《弘扬民族精神》;用北京成功申奥、“神七”成功发射等导入《感受社会变化》;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导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些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学习中。

初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表演导入也顺应了学生的特点。例如,在讲授《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时编排了“父亲让孩子辍学务工,政府下发〈入学督促书〉”的案例;在讲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编排了《IPHONE的风波》等,这些表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无痕。

3.生成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怎么精心准备,总有意料不到的“意外”,对于始料未及的意外,应该做无痕处理。

例如:在讲授“孝敬父母长辈”时,我在说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声音哽咽,一个女孩子举手讲了一个她好朋友罹患癌症坚强面对的故事,安慰我要坚强,我很感动,并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们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要善待身边人,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个意外在无形中唤醒了学生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还有一次在讲授《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一课时,当学生集体朗读完小诗《朋友》时,一个孩子主动举手要求我给他一分钟时间,我同意了,于是这个孩子主动走到班里一个孩子身边,恭恭敬敬的低头对这个孩子说了一句道歉的话语,然后回到座位。这一幕全班同学看在眼里,班级安静了半分钟,然后全班同学自发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个孩子行为的认同。

对于课堂的意外我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让意外变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在无痕中促成课堂的生成。

4.拓展无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要真正形成道德认知,产生稳定的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课堂真实的感悟,更需要课后拓展的延伸和巩固。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常常会布置一些课后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锻炼能力,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例如,在学完《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时,我布置学生搜集身边的交通标志,并注明其正确含义;在学完《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后我布置学生就“未成年人进网吧上网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小论文的形式递交成果;在学完《在责任中长大》后我送给每个任教班级学生一盆吊兰,让全班学生呵护吊兰的成长;在学完《孝敬父母长辈》后,我布置学生课后用一个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

第11篇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识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因为不属于书面考试范围而备受冷落和忽视,造成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的交际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就要求将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融合,从学生抓起,从小学抓起,小学语文教育则是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小学语文的开放性教学理念的一步步深化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实用型增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更轻松更务实。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嘴,使他们能谈;给以空间,使他们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给孩子以时间,使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就要求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语文论文去读课本、自己去提问、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说、自己去评价。而教师则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激励,起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而言,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性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实行开放型教学,通过改革传统教学中束缚学生思维的因素,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语文规律,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一、开放性阅读的基本原理

首先,“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读、分组读、齐读、个别读等多种形式,能做到认真读文、大胆提问、勤于思考、用心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其次,“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在读的过程中,一方面是课文的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一方面是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作出的多元反应,培养了语言的想象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再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的阅读训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潜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回答相互提出的疑问时,要采取开放式的补充回答方式,不要拘泥于单一的答案;最后,“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法使教师从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接触到更多、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创造性地组织、策划教学,有了更多发挥能力的机会,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因此,“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二、开放性阅读的实施方法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习方法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并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运用、提炼总结。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中去,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开放教学目标,突出个性。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其次,开放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再次,开放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是可以实现快乐教学的。

三、开放性阅读的积极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终生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信息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更快。一个人学习仅靠“苦”是行不通的,还得讲究有效地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变“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海无涯法作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其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而这个过程是学生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是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是学生感知的过程。其次,提炼在学生初步感知某一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或者由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交谈,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这一学习方法的精神实质提炼出来,使学生能抓得住。总结是理性的反思过程,是认识过程的又一次飞跃,也是学法形成的必要途径。再次,实践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学法去自觉地参与阅读实践,经过反复的阅读实践实现。从而形成可以延续一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及处世办法,这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12篇

论文摘要:介绍北大青鸟“3W1H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其中以在Excel的合并计算中应用作为案例,探索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知何通过3W1H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在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之后能够举一反三,学会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

一、3W1H教学法

1.简述

3W1H教学法是北大青鸟ACCP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3W1H教学法主要是将讲授内容总结为WHAT,WHY,WHERE和HOW,通过该教学法,使得教师保持清晰严密的授课思路,快速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清楚地知道它的应用环境和应用场合,能够更快地结合实际社会需要,投人到实际的开发工程中去,从而为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开发和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

在3W1H教学法中,第一个“W”是WHAT。应用时,要求教师讲解清楚所学的知识点是什么。如在讲解“Excel筛选”概念的时候,就会把它定义为把满足给定条件的内容过滤出来的操作。

第二个“W”是WHY。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为什么要引人这个知识点?用于解决什么问题?对于数据量非常大的一些数据表,要怎样才能够把符合条件的内容过滤出来,从而解决了因为数据量庞大而导致部分操作十分困难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筛选”这个知识点上。

另一个“W”是WHERE。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这个知识点用在什么地方。

在3W1H教学法中,"H”就是HOW。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讲出如何使用这个知识点。

2. 3W1H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校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传递一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上,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传统的教学通常都是“三部曲”,即:提出概念一解释概念一举例说明。

3W1H教学法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法的基础上。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在3W1H教学法中,教师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3W1H的教学理念把知识点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创设相关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接受相关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也处于传递一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索。计算机有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在传统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而在3W1H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这个知识点“用在哪里”和“怎样运用这个知识点”,并且通过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后能够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更多相同或相似的知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认知”和“应用”。

二、3W1H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关键就是看教师怎样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学习。下面就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合并计算”来阐述3W1H教学法的应用。

围绕学生在学习Excel合并计算的相关内容,采用3W1H教学法,运用WHAT , WHY, WHERE和HOW对合并计算的内容先划分成三个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三个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以下是具体的过程。

1.发现问题(WHAT )

什么是合并计算?这个就是我们在教学中第一个要讲到的问题。进行课程讲授的时候,通常都是通过列举一个简单的案例来引人什么是合并计算。

举例:目前大部分的公司或企业在对职工进行年度绩效考核的时候首先就要看职工的考勤情况,因为如果连最基本的考勤都不及格的话,那绩效就肯定达不到及格以上。对于考勤,每个部门在每个具体的时间段内都会有相关的数据表,因此在年度考核当中要对所有数据统计的话,就要把所有的表单里面的数据合并在一个表格内然后再进行相关的计算。

提问: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高效地完成统计?

先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而且讨论也是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的一个比较好的手段。在讨论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接着引出知识点—“合并计算”,并对其概念进行解释。

合并计算:对多个分散的表格内的所有数据进行汇总的过程。

2.提出问题(WHY, WHERE )

在清楚了“WHAT’,之后,就要了解“WHY’,以及“WHERE”了。

例如要统计某个月份的员工出勤情况,一般的做法就需要在出勤统计表中对员工的出勤天数、加班天数、请假天数等表栏项目进行调整,然后将数据全部复制到一张表中,再按照某个特定的字段进行分类汇总。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做法效率如何?可否用另外的方法?

学生思考:做法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

引出:为了有效地减少错误,在此情况下使用Excel的合并计算功能。因为在合并计算中,不管需要统计的数据是否都在同一个工作表或工作簿内,都可以进行运算而不需要把多个分散的表格中的数据整合在一个工作表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

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合并计算用在什么地方?不直接回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HOW )

当掌握好3W之后,接着要做的步骤就是H(HOW)了。在本例中,1一12月份的出勤统计表是源区域数据。要进行合并计算,先新建一个汇总表,设定好需要汇总的分类项目。在“出勤统计表”中,选择菜单【数据】/合并计算】,【函数】选择“求和”,【引用位置】选择第一张表“1月份出勤统计表”表中需要合并计算的所有列,按[添加J。此时在[所有引用位置]栏中应显示添加进来的第一行数据。依次添加“2月份出勤统计表”、"3月份出勤统计表”直到“12月份出勤统计表”12张表的数据。经过运算后就得到了全年的考勤统计汇总,步骤与结果如图1、图2所示。

“HOW”是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演示操作,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深刻的了解,但在演示操作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状况,引导或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以3W1H教学法为指导进行教学,会使教与学的逻辑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即教师教得胸有成竹,学生学得清清楚楚。图3所示为3W1H教学流程。

三、评价与思考

学习效果评价既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阶段,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绝好时机。评价3W1H教学法成功与否,可以看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已经掌握的合并计算的方法再结合其他的一些知识点更好地解决数据统计的问题。

如在Excel中,对重复数据的值进行汇总的方法有很多,除了合并计算外,还可以用数据透视和分类汇总的方法进行数据合并。至于使用何种方法,关键就要根据数据的格式去选择。

3W1H教学法应用的范围其实是非常广的,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可以应用得到。对中职的计算机教学而言,对于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应用软件的学习,如Office系列软件,Internet操作等,运用此教学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础知识等,则不太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