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8 22:23: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等教育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学生数量骤增,硬件设施增长速度明显与其不匹配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逐渐转型,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得到满足。在这种愿望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连年出台扩招政策,成千上万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校园。但是,这种变化的存在和产生却没有建立在配套措施和政策同步发展的基础上。如学生的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室等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最终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众所周知,学生管理工作是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的,而且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也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长,高校将主要精力都用在场所的扩大和设施设备的增加上了,真正用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小,限制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落后
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将学生置于被管理者地位,对学生采取的是高人一等的行政说教,完全是依靠硬性文件规范约束学生。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容易形成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是却不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最终根本是以学生为中心,各种制度的创设应当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着便于学生成长的宗旨,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管理措施。但是当前的管理理念却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在管理者的思想中,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是将学生管好,而不是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促其健康成长。
(三)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心理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孕育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而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首要因素。造成当前的状况,一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二是由于学校方面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指导不足,三是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制约。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新闻办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校的心理指导教师数量虽然实现了大幅增长,但是与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相比却严重失调。在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心理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这种学生数量变化大、教师数量变化小的趋势和特点使得本就不被重视的高校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更加严峻。
(四)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基本为相关专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他们以辅导员的身份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高校没有关于学生管理的专业,实际工作中也没有该领域的相关人才。而且在学生管理队伍中存在素质不高、数量不足、职责不清的现象,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性和科学性,管理者的素质亟待提升。此外,系统完善的学生管理体制尚没有建立,这对学生管理者来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抓手,只能在工作中凭感觉做事,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系统的管理体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是必要的保障,按章做事、循规管理才能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减少随意性,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且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支持力度较小的弊端,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来说极为不利。
二、新形势下解决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性矛盾,同时这些矛盾的解决也是高校实现下一步发展的契机。为此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建立新的学生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制定的教育政策和策略最终要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树立服务意识,高校应当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转变传统观念,建立新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大服务力度,通过服务和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健全。同时还应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高等教育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对一些不良思想的“免疫力”,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力度
加大物质保障力度的现实途径就是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分担一部分高校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后勤社会化是指师生员工的教学生活保障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要求来运作和发展,使他们按照市场的规律,配置资源,提供服务。高校扩招应当建立在雄厚的后勤保障的基础上,住宿、吃饭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安心工作和学习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序运作,既可以为高校扩招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又可以为学生管理工作分担一部分压力。
(三)管理应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
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在各种政策条文和具体执行中得以体现。学生管理人员应当在工作中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学校关心和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学生在高校各项工作中是最重要的因素。用制度对学生采取硬约束的思想和理念是不全面的,为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机制,使管理人性化。强烈的爱心是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工作的最有力保障,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此外,学生发展至上观应当在学生管理观念中树立起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应当致力于学生才干的增长、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管理模式的建立,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创造条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四)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压力正在随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加剧,而且由于家庭、社会等复杂原因,学生的心理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科学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工作帮助。为此,学生管理人员有必要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如可举办心理咨询讲座、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建立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学风和校风影响他们的心理成长。同时还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接触外界,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形成乐观、大方的精神面貌。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结语
毕业论文作为成人教育学历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成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最终目的是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全面提升。制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对毕业论文的完成实施全程监控,将有利于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和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一、当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特色无法体现,论文内容与学生工作脱节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从选题、实施、答辩的整个过程基本上按照或是参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流程进行的,无法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
选题的内容偏重基础学科研究。普通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基础和重点,长期以来影响着高校中其他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宏观教学内涵均是由高校普通高等教育衍生而来的,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毕业论文作为整个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前期教学的影响,论文的选题多集中在基础研究学科上,成人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薄弱,完成论文的条件有限,导致论文整体上选题差别很大,质量不能保证。
毕业论文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脱节。成人教育学生多为在职从业人员,多数人有着长期的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成人教育来补偿自己的学历和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毕业论文是所学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最好的结合方式。但是,成人教育毕业生的论文受所谓的论文质量的约束,很少能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相结合,将自己所学应用于实践之中。
毕业论文缺少成人教育特色。成人教育学生从事的工作多种多样,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应该是能够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工作内容和特点以及几年来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体现出来。但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为了应付毕业论文环节,内容很多与学生实际工作无关,成人教育中服务行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2、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
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管理部门为了方便,照搬普高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体系,导致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考核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相近,对论文的科学研究层次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并以涉及学术层次水平高低评定论文的质量;这种考核标准脱离了成人学生的工作实际,导致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出现了网上文献拼凑、他人写作、挪用别人数据等现象发生,完全背离了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宗旨。
3、保障机制不完善,论文的完成缺少有力支撑
缺少论文指导课。论文指导是学生完成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节课,指导学生如何去开展相关工作,如何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文献,如何按照要求格式去撰写论文。很多教学单位都忽略了论文指导课的重要性,或是缩短学时,或是直接取消面授,改为网上自学,出现了学生的论文格式不规范,选题不准确,论文内容与题目偏差等严重问题。
指导教师的选择问题。指导教师是学生论文完成的关键环节,为学生配备合适的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的论文工作事半功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多为挂名,没有真正地去指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操作论文的完成,同时,指导教师多为高校教师,在帮助学生选题上多以自己研究的课题为基础,脱离学生的工作实际。
二、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
建立成人教育中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成人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满足工作单位对员工工作能力提升的需求,是保障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
1、在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下,论文实施的每个环节都具备相关操作制度和质量标准,各主体在整个过程中分工明确,各执其责,保证论文高效、高质的完成,确保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诚信度。
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某一专项研究的总结性材料,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多数是在本人单位实施,与其具体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内容相对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更加多样、复杂,论文质量不宜控制。建立科学可行、适用于成人教育需求的操作制度,在大的框架上对论文的方向进行把握,对具体细节内容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对论文的每一部分设置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此标准衡量相关的操作,达到成人本科论文的实施的制度化、标准化。
2、成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特色,将学生工作单位引入到体系之中,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技术和物质支撑。把高校、用人单位、学生三个主体有效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指导作用、质量保证作用和全程监管作用,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将课堂中所学理论知识与本职工作有效结合,最终为工作效力服务。学生的工作单位是学生学业完成的最大支柱,特别是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工作单位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完成论文的场所、仪器等硬件设施,还要学生配备具有一定资质的实习指导教师。因而,结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的学习特点,在毕业论文中引进工作单位,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
3、通过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论文质量,最终达到高校顺利、高质地完成论文整体工作;用人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培训员工、利于单位发展的目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成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学生理论学习与本职工作结合的最好体现。学生在完成学业,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工作单位。
三、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制定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标准,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组成因素,包括前期规范、过程控制和后期评估,通过对过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到适宜的切入点,寻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论文质量保障体系。
1、前期规范体系
前期规范是成教学生在实施毕业论文之前,学校对论文具体的完成形式和结果做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是学生完成整个论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线,学生按照此要求进行论文实际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主要根据各专业和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毕业论文完成的整体过程,研究建立一系列符合成人教育的毕业论文制度:
(1)教育制度,包括制定完备的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准备工作的教育、写作方法的教育、违反纪律的教育等。教育制度的建立,让学生明确论文工作如何开展和进行,对学生的论文过程做以框架式要求,约束学生在论文的完成中务必坚守诚信原则,以自己的真实数据编写论文。
(2)开题报告制度,成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论文设想、文献查阅情况、指导教师综合意见,形成具有可实际操作的论文构思,并以文字的形式向高校汇报,经高校专家审核通过施行。
(3)中期考核制度,依据开题的思路和步骤设计,对论文中期取得成果进行审评,根据前期情况规划下一步论文的具体实施。
(4)论文考核制度,对学生的论文完成工作进行考核,学校组织论文答辩,由学校老师和学生工作单位与论文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同时,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论文工作的基础数据进行检查和归档。
2、过程控制体系
过程控制体系就是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质量跟踪,是论文写作中的把关环节,对论文的开题、期中考核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保证论文高质量地完成。依据学校制定的开题报告制度和中期考核制度,学生以书面汇报的形式向学校汇报论文思路及阶段性工作成果,学校对学生论文思路是否符合要求及进展情况做评价,学生工作单位作为实习单位对学生论文整个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及时与高校沟通,依据学生论文完成期间的表现给予评价。
3、后期评估体系
通过对学生论文质量、基础数据真实性、论文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审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前期规范体系和过程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估,根据具体工作情况建立评估制度,同时验证上述两体系的合理性和实际操作性。
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三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由高校、学生工作单位按照各自的需求和要求共同完成,达到既能规范论文质量又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继续教育的目的,使成人高等教育真正成为各行业在职人员学历和能力提升的有效平台。
【作者简介】
朱国荣(1961-)男,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
内容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013年转摘的1 194篇教育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转摘论文来源杂志较广而相对集中研究领域广泛;90.62% 的作者来源于高校且多出自师范院校;49.50% 转摘论文为基金项目成果。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中于教育公平、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学前教育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凸显。在未来教育研究发展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均衡的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高考制度等主题将持续受到关注。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
摘 要: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2011—2013年转摘的1 194篇教育研究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转摘论文来源杂志较广而相对集中研究领域广泛;90.62% 的作者来源于高校且多出自师范院校;49.50% 转摘论文为基金项目成果。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中于教育公平、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教师教育、道德教育、学前教育等,关注现实的问题意识凸显。在未来教育研究发展中,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均衡的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高考制度等主题将持续受到关注。
关键词:教育研究;转摘论文;文献计量分析
作者简介:江波(1973— ),男,江西九江人,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管理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视角”(项目编号:2012ZDAXM 006)的阶段性成果。
我我国近三年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对2011-2013年四大文摘的文献计量分析.pdf
关键词:远程教育;毕业论文;指导;答辩
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为适龄青年提供了难得的教育机会,为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远程高等教育中的毕业设计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远程高等教育实行宽进严出,学生入学门槛较低,又是在职学习,其工作和学习矛盾较为突出。随着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质量指导把关和答辩审核,越来越受到重视。当前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大都采取指导教师或答辩小组写评语的方法,由于远程教育的校外学习中心、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关限制因素,论文质量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目前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加远程高等教育学习的多为在职人员,多种因素导致他们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学习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取得文凭。远程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都较为松散,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简单比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只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在师生沟通不便、时间紧迫等不利条件下,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1.选题
一是学生主动性较差。虽然指导教师提供了论文题目方向,但是由于对学生的岗位和爱好不完全了解,所以提供的题目不能非常全面和具体。对此,一些学生不是根据职业特点或个人特长对教师提供的论文题目作调整,而是依赖老师给出的论文题目。究其原因是学生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盲目崇拜指导教师的权威性,或者因为工作繁忙,难于搜集资料等原因,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撰写论文较为被动。
二是选题不规范,表现在选题超出规定的范围,不能结合自身职业背景选题,专业相关性较弱。很多毕业生来自中小学的教学岗位,常常忽略专业要求,而是以自己承担的课程为研究对象,选择教学改革类的题目。另外,大多数选题存在“泛、大、空”的问题。
三是选题重复程度高,没有新意,多数都是“老”话题。不仅是远程教育教学点间重复程度高,跨年度重复程度也很高。比如中国四大名著、“李”、“杜”等文学大家,已经成为每年毕业生的惯例首选,能反映中文学科热点或者新观点的选题却较少。
2.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包括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是写好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和依据。阅读文献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逻辑推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写过文献综述,对文献综述的意义和基本要求知之甚少,对文献的辨析和综合能力差,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对多数学生来说,互联网变成“互贴网”,大量复制粘贴,写出来的文献综述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古典文献,很多资料学生还没有读过,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文献综述中还经常出现明显的事实错误。这些充分说明学生不重视文献综述对毕业论文的意义。
3.开题报告
它是毕业论文正文的框架,是开始进入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起结构谋篇、纲举目张的作用。但大部分学生很少有写论文的经验,常常理不出头绪,不知道如何下笔,开题报告往往缺乏逻辑性,人云亦云,有不少是东拼西凑,没有新意,只能依赖指导教师的指点多次修改。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1.调查学生情况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毕业论文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工作岗位和学习兴趣,从而明确学生最需要的指导内容,以便采用有效的方法,因材施教,确定毕业论文的指导计划。为此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作调查,了解学生在专科、本科学习阶段的成绩、工作环境、科研能力以及论文选题意向。
2.抓好论文指导环节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重点抓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写作、定稿、答辩等关键环节。
“开题”工作是做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召集全体指导教师和学生召开视频或音频“毕业设计动员会”。这样使全体参加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了解毕业设计的过程与要求。在此基础上分组进行师生网络间的咨询辅导,改变以往直接给学生提供题目的做法,帮助学生确定并审核选题。一方面体现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选题方向确定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双向选择,再正式确定题目名称,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和独创精神的培养。
教师与每个学生交流,分析题目的研究价值、难易程度以及工作量的大小。鉴于大多数学生对学术论文的陌生,教师为他们介绍相关范文,指导学生借鉴、学习成熟的论文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论文的规划和意见,最终形成评价报告,及时向老师陈述选择的题目、意义、写作计划等。指导教师逐一点评,明确学生论文的题目和内容,给出开题成绩。
做好“中期检查”,保证写作进度。随时调整教学指导形式,利用网络和视频会议,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检查学生论文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指导。
按计划审稿定稿。每一次交稿都是一次验收过程,教师会指出文中的不妥之处,给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学生在拿到反馈回来的文稿后,也必须及时修改、充实论文,再次反馈给老师。改变以往“一锤定音”的做法,更好地检查了远程高等教育学生的毕业论文成果,考察了学生的实际科研水平。这种系统的“修”、“改”,也有效地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定稿装订后,按照统一标准,公平评判成绩。为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专门建立“评分标准”和“论文初评制度”、实行多位老师审稿制。指导教师给出自己所带学生的论文初评意见和成绩,并将意见、成绩和论文送交其他教师再次评审。明确学生论文的水平,给出能否参加答辩的通知。通过的学生,抽签进入以教师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组。答辩工作安排在期末进行。答辩工作要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实行匿名打分,指导教师回避制度。
3.加强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建设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全过程中,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辅导资料。包括:开题报告样例、关于毕业论文选题的点评报告稿、中期工作总结报告样例、论文写作格式与要求、写作指导、毕业论文样例、如何准备本科的毕业答辩、答辩注意事项以及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等。
论文指导教师还在答疑界面给出推荐书目和网址链接,帮助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对远程教育的毕业生开放,为他们查阅文献提供便利。
4.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中之重。指导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具有技术水平高、指导经验丰富以及高度的责任感等。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汇集各系(专业)精华,实行以老带青,重视不同专业方向的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目的在于将各系毕业设计指导的成功经验与远程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远程论文指导、探索,总结出适合远程毕业论文指导和答辩的教师组织模式。
5.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辅导学生写出有水平、有质量的毕业论文,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目标。毕业生一般都参加过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广泛调研、深入学习和严谨论述的写作过程中,着重训练、深化和提高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能力:综合运用专业课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能力;与同学老师协作的能力;写作学术论文等能力。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路还漫长,“授之于鱼,不若授之于渔”,能培养他们的这些学习能力更有意义。
从几届毕业生的情况看,优秀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和学生的职业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由于题目相对具体,学生对论文的范围、深度较易把握,也较易体现创新性,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个性,还为学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由于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得到教师的指点,从而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个性化、探索性、协作性、终身化学习。
6.增加远程高等教育的辅助手段
实施一年两次的毕业论文指导、答辩以及存档工作,除了常规的在网上教学通知和教学辅导资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还可以通过E-MAIL交流及论坛互动,定期召开远程视频、音频会议。
高校图书馆作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平台,在场所、技术和设备上都具有明显优势。高校都有成熟的数字图书馆,在学校网络中心的技术支持下,利用校园网的服务器,各个学习中心的每台电脑都可以作为远程高等教育的终端,帮助学生接受远程高等教育,他们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西南科技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获得良好的资料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彪,蔡立军,等.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体系及其量化模型[J].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研究,2005,(6).
[2] 肖胜旗.开放教育毕业论文远程答辩的基本构思[J].湖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 2004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2004年以来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综述 2004―2014年10年间蒙古栎胸径生长规律研究 知识型员工激励研究综述 2004年 2004年 2004年~2011年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 2004年―2013年我国图书馆信息政策研究综述 景德镇市2004~2014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2004年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理论研究综述 灰色系统研究进展( 2004―2014) 2004年中国反腐热点综述 2004年世界军事形势综述 2004年台山市发展情况综述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 知识型员工隐性激励研究综述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管理研究综述 2014年古希腊史研究综述 2004年进入视野 2004年考试月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梁宏. 2012年中国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M]//李培林,等,主编. 2014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75-196.
[21]吴克明,赖德胜.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4(3):38-41.
[22]温海燕,陈平水. 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毕业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初探[J]. 生产力研究,2006(5):127-129.
[23]吴克明.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 江苏高教,2004(2):40-42.
[24]Lanvin, B. & Evans, P. The Global Talent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3[R/OL].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Skills For Employment. (s.d.)[2014-03-16]. .
[32]刘维奇. 收入分配对我国教育消费的影响[C]//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5:150-156.
[33]杨卫军. 当前“知识失业”是过度教育还是教育深化?[J]. 教育与经济,2003(9):63.
[34]陈晓燕.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55-58.
[35]杨竹节. 论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江苏高教,2003(3):52-53.
[36]吴回生. 知识失业现象、原因和对策[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8):19-22.
[37]杨青.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91-92.
[38]郑文力. “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19-121.
[39]许林,许丽. 国外“过度教育”问题研究对我国解决“教育深化”问题的启示[J]. 教育探索,2009(8):153-155.
[40]谭崇台. 发展经济学[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176-179.
[41]袁祖望. 走出高校扩招的认识误区[J]. 现代大学教育,2001(3):35-38.
[42]寇学臣,等. “知识失业”:从“教育过度”到结构调整[J]. 辽宁教育研究,2007(1):20-22.
[43]刘长亮. 从筛选假设理论浅析我国“知识失业”现象[J]. 学理论,2011(3):94-95.
[44]史越清,王效仿. 知识失业问题的总量性原因实证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4-98.
[45]牛风蕊. “教育过度”――知识失业的悖论[J]. 现代教育科学,2006(6):27-30.
[46]赖德胜,孟大虎. “知识失业”加剧凸显政府职责[J]. 人民论坛,2007(8):44-46.
[47]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 经济研究,2005(11):111-119.
[48]贾晔楠,李仙娥. 对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探索,2006(7):34-36.
[49]盛,周玉龙.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基于一个修正模型的分析[J]. 中国市场,2011(4):13-15.
[50]刘兰,肖利平. “知识失业”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0-53.
[51]耿永志. 基于内外市场分割的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07(2):68-69.
[52]卢菲菲,黄建如. 我国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探析――基于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角[J]. 湖北招生考试,2011(4):27-30.
[53]黄英良. 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54]李薇辉.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 上海经济研究,2005(3):75-82.
[55]冯浩. 知识失业凸显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J]. 青年教师学报,2007(11):99-102.
[56]冯浩. 知识失业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 才智,2008(9):20-21.
[57]冯浩,李华香. 从知识失业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 中国成人教育,2006(6):28-29.
[58]边文霞. 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与面临困境动因研究成果综述[J]. 现代财经,2010(4):92-97.
[59]翟娟娟.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知识失业问题分析――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为例[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6-42.
[60]袁祖望. 大学生失业问题的辩证分析[J]. 江苏高教,2007(4):90-92.
[61]王永莲,吴忠平. 内部人控制视角的“知识失业”[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5):24-26.
[62]林霓裳. 企业短视行为对知识失业的影响――基于北京市用人市场的调查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10(1):44-47.
[63]杨卫军. 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 教育科学,2004(2):1-3.
[64]陆万军. 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治理――基于职业搜寻的理论视角[D]. 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7-78.
[65]陈迎明.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顾: 2003-2013――基于 CNKI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 现代大学教育,2013(4):35-44.
[66]岳昌君. 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2004:23-32.
[67]王静珊. 当前青年“知识失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1-4.
[68]周鑫. 试论知识失业引发的社会心理效应及其对策[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202-204.
[69]郑元凯. 浅析我国知识型失业的成因与治理对策[J]. 华东经济管理,2007(4):74-76.
[70]杨冬民. 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J]. 经济问题,2004(4):22-24.
[71]王志凌,石实. 知识失业者的就业激励-保障体系探析[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2):196-198.
[72]王淑桢. 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之文献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88-90.
[73]黄芳. 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兼谈知识失业问题[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53-56.
[7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发展调查[J]. 教育研究,2010(9):107-36.
[75]陈依娜. 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3.
[76]田永坡. 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 高等教育研究,2006(7):103-108.
[77]林志强,祁琳. 知识失业时代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2010(9):215-217.
[78]常怿. 论媒介素养与大学生就业解困[J]. 云梦学刊,2007(12):84-85.
[79]梁清. 直面教育的“类发展困境”――对教育研究的社会学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5-8.
[80]张成武. 知识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2007(6):67-69.
[81]李豫黔. 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5):19-24.
[82]李豫黔.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视野下的文科知识失业分析[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5):34-40.
[83]武向荣. 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现象及其收入效应――基于中国现状的经验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84]张京京,张原瑞. 高等教育最优规模探讨[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9.
[85]尹希果,王燕飞,谭志雄. 中国高等教育深化问题及对策[J]. 教学研究, 2006(3):95-98.
[86]刘得扬,袁霁. 我国知识失业现象的“托达罗模式”解读[J]. 煤炭高等教育,2008(11):24-27.
[87]赵世奎,张彦通. 过度教育的预警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4):81-84.
[88]张源源,刘善槐.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11(9):51-55.
[89]郑勤华. 印度的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J]. 教育与经济,2005(1):55-58.
[90]骆四铭,王小敏. 印度“学位与职位相分离”政策及其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2012(1):88-92.
[91]吴军. 化解教育深化和知识失业之困的思考[N]. 贵州日报,2010-06-08(011).
[92]谢作诗,杨克瑞.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 教育研究,2007(4):45-48.
[93]付八军.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
[94]毛亚庆. 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 教育研究,2006(7):24-29.
[95]张少雄. 学习的永恒维度与永恒评价指标[J]. 大学教育科学,2013(6):88-91.
为配合“质量工程”的实施,深入研究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于11月22日至23日在江苏无锡联合举办了2007’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论坛。论坛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江南大学承办,全国高校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她首先肯定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果,同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高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吴启迪指出,教育界和全社会都很关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是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的良好契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较好的提高。吴启迪高度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意义,希望通过论坛深入研讨,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和办法。
无锡市副市长、江南大学党委书记张大良,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新世纪教学研究所所长刘志鹏也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刘志鹏介绍了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的基本情况、近期工作及本次论坛的筹备工作。他表示,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围绕服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工作宗旨,密切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在努力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中继续扎实工作。
国内十余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87岁高龄的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厦门大学教授、新世纪教学研究所顾问潘懋元先生亲临会场并作了《产学研三结合的理论探讨》的报告。潘先生提出,产学研结合不仅是教育方针,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从对产学研结合规律的探讨角度,阐明了产学研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王义道教授《对当前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看法》的演讲,从探讨怎样看待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切入,阐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含义,指出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是随着社会背景、时代特征和学校定位而改变的,是分方面、多样化和与时俱进的。他进而就如何评价、衡量和比较具体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些视角和准则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一些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措施的建议。
一天半的论坛紧凑、热烈而富有成效,论坛取得了预期效果。代表们充分利用论坛的有利时机,既有会上讨论,也有会下交流和学习。很多代表提交了论文。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将选择高质量的论文结集出版。
关键词:成人教育;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49-02
实践教学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加深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但是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往往追求规模效应,在理论教学上有所重视,而忽略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造成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后较难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因此,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对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成人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复合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越来越受企业的偏爱。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针对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成人的实际岗位,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日趋紧缺,招生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环节上,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具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多数人补偿学历的一个重要途径,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学历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办出自身特色,使其更贴近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
2.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截至2006年,累计招生2849.09万人,年均增长速率22.99%,毕业生人数总计1563.7万人。200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45万人,约37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4%;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人,大约有52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万人,约6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38万人,约7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6%。虽然就业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另一方面,据统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造成人才供需上的时间差,造成了当前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具备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制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在理论课时够用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交互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教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
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的规模和效益,更关系到办学的声誉。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结合成人的实践岗位及生产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教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岗位技能上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1.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构建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突出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在有些专业加入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人学历的同时,获得多门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专业上,将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相关职业培训的课程进行互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将专业实践课与职业证书认证考试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实践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2.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
成人教育学院一般要从各二级学院聘请老师,在老师选聘过程中,选择一些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中心去承接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任在公司、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
3.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创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毕业论文(设计)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论文(设计)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为突破口,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管理,是创新成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文题目的选择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设计)还可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整合各种经济、教育实体的优势资源,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增加与地方的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如送教上门型、随岗实习型等。
4.建立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制定的,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监控与激励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制,以督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干对实践环节进行管理,如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管,真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国外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的方式也值得我们借鉴和仿效,他们实践环节的教学一般采用实践交流项目、合作教育项目、专业学习与市场结合、暑期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通过整合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经验,把学生的学术目标和职业目标联系在一起。以真正的社会实践为主,从培养实用型人才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缩短了学生的就业磨合期。
一、国内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简述
1.国外关于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国外,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萌发于二战后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成形。由于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改变――从以学校为单位到以学生为单位,促发了学生消费者(StudentConsumer)的观念。[1]实际上,在国外学生消费者也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新墨西哥东方大学退休的人类学教授埃弗雷特・弗罗斯德认为,学生缴纳学费与病人在诊所看病,是由病人和参保的医疗保险机构共同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类似,学生支付的学费与教育机构提供的服务不是等价交换,因此二者都不能被看作是消费者。美国的学者Phillip・h・shelley认为,仅仅因为学生支付了学费就认为学生是消费者是不对的,因为教育具有特殊性,不能以学生对教育的评价来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将学生视为消费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更像患者而不是消费者。[2]目前,国外在观念上及实践中都有把学生当作消费者的做法,但是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论文不多见,更多的是一些零散的观点。
2.国内对学生消费者的研究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消费者”概念源于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实行。目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文也不多见,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陈敏在其论文《学生消费者之辩》中介绍了“学生消费者”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对其进行了定位,她认为学生是特殊的消费者。还没有见到其他人对这一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二、学生消费者身份的认定
笔者认为,正确界定学生的消费者身份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即从消费者的本质、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这两个方面入手。
1.从消费者的本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要弄清楚学生是不是消费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消费者。《现代汉语词典》对“消费者”一词所作的解释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的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做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由这一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该法所保护的消费者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属于生活消费。(2)消费者的消费属于最终消费。目前,我国对消费者的认定是以该法为依据的。但是这一规定在理论与实务上均存在很大的争议,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作为判断是否为消费者的标准在实践上毫无可操作性。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到底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还是用于投资赢利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之中,除非这个人自己承认,否则外人根本没有办法知道,更无从证明。不可否认,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中确实有一部分人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者纯粹是出于对某一专业的爱好而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办法把这一部分学生同其他学生区别开来。显然,如果任何一名学生声称他完全以学习充实自己为目的或纯粹是喜欢读书而读书,其他人并没有证据证明他在说谎。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种层次,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生活中不仅需要消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品以满足生存生理等低层次的需要,在这些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还有更高的如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3]而这些高层次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获得。因此,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一种消费需求。另外,在很多时候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并不能十分严格的区分开来,甚至可以同时存在。比如,某个人购买了一台电脑,他既可以用来上网、玩游戏、聊天,以丰富个人生活,同时也可以用来编程、制作网页赢利,二者交融在一起,此时就无法界定他的这一消费是生产消费还是生活消费。所以,以生活消费和最终消费为判断消费者的标准是不合理的,同理,作为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同样是不科学的。
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及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也说明了这一问题。英国1974 年颁布的《消费者信用法》规定,“消费者是非因自己经营业务而接受同供货商在日常营业中向他或经要求为他提供的商品或劳务的人。”泰国1979 年公布的《泰国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谓消费者,是指买主和从事业者那里接受服务的人,包括为了购进商品和享受服务而接受事业者的提议和说明的人。”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年会上,把“消费者”一词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将消费者的定义为“从事消费之人,亦即购买、使用、持有以及处理物品或服务之人”,“消费者是指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人。”《牛津法律辞典》将消费者归纳为“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住房)的人”。[4]由此可见,其他国家对“消费者”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考虑其目的、动机。所以,笔者认为以学生读书的动机或者目的为依据否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是不合理的。从消费者的本质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是消费者。
2.从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看学生的消费者身份
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取决于市场经济中高等教育的性质。[5]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分的标准在于产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上是否可以分割,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公共产品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而私人产品恰恰相反,他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的人消费,即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准公共产品则介于二者之间。目前,我们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当作准公共产品。实际上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因为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在既定的高等教育规模下,一个人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其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排他性。[6]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按照学生数拨款,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下,增加一个高等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具有竞争性。而且由于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其消费是可以分割的。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只是体现在其收益上,即接受高等教育服务有外部收益,既有私人收益也有社会收益。由此可见,虽然在习惯上把高等教育服务划分为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但是其在消费上完全体现了私人产品的属性,更加接近于私人产品。只是在收益上体现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高等教育虽然是准公共产品,但是在消费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私人产品。
有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远低于高等教育的成本,违背了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学费只能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者补偿,而不是教育服务的价格,由此认定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不是消费者。实际上,出现学费低于教育成本这一现象原因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多方交易,即学生和学校之间的交易以及政府和学校之间的交易。[7]由于政府支付了学生的部分学费,所以出现了学费低于成本的现象。但是,这并不影响高等教育学费的价格性质。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服务的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的性质。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的私人产品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费是高等教育服务的价格,而不是教育成本的分担或补偿。这同时也表明交纳学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实际上也是消费者。
根据上述分析,学生完全于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应该享受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国际惯例也承认义务教育之外的学生是消费者。如在美国,大学生可以就教育质量问题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教育也被世贸组织列入国际服务的贸易范围。
三、承认学生消费者身份的现实意义
1.承认学生消费者的身份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提出了这一口号。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许多学校对这一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上,在行动上仍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管理观念不放,填鸭式教学仍然是各个高校的主要教学方式。大多数学生仍然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依然是许多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管理上,高校也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仅仅是被管理对象,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迫切要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一要求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意味着从法律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保护,具有强制性。不能再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口头上和文件中。
2.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在我国,学生一直是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点根深蒂固。高校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有绝对的权威。高校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为了节约管理成本,经常以牺牲学生的正当权益为代价,学生对学校的管理稍有异议,学校便动辄以处分相威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不敢有任何异议。相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学生处于弱势群体,而又缺乏必要的法律保护,因此学生对教师、学校管理者的命令只能是逆来顺受,不敢有半点违抗。而且,随着高校办学自的不断落实,高校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办学自。高校以及高校管理者的权力不断集中,导致其滥用权力。因此,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侵害学生正当权益的成本极小,甚至根本不需要什么成本。这就迫切要求确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以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从法律上讲,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给学生以消费者的法律身份和保护。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管理者,可以不再逆来顺受,被动的接受教育活动中各种不合理的条款的约束。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理直气壮地依靠法律而非行政部门维护自己的权益。
3.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进行,许多高校不顾自身的条件,以牺牲质量来换取学校的超常规发展。如在师资力量、教育设施、硬件条件等不达标的情况下仍然盲目扩招。以降低质量来换取数量上发展的做法得以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指标,使得学校很容易偷工减料,钻质量的空子。而学校的教育质量怎么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最有发言权。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这就要求学校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学生的维权行为反过来又能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客观上必然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承认学生的消费者身份,在短期内会给教育机构带来一定的冲击,同时必然会损害教育机构的利益。比如,教育机构不能再随心所欲地乱收费,同时还要想尽办法提高教育质量。但是,改革的阵痛不能成为阻碍进步的理由。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任何制度的安排都要耗费一定的成本。但是这些成本是必须付出的,而且是有价值的。从长远来看,把学生当作消费者,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教育机构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从而提高我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最终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敏.学生消费者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2002(5).
[2]Phillip.H.Shelley,田园.高校如何对待学生:消费者?病人?[J].世界教育信息,2006(5).
[3]抗红.消费者概念的法律思考[J].行政与法,2005(1).
[4]王利民.关于消费者的概念[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3).
[5]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0(6).
[关键词]现代教育管理 研究热点 可视化 图谱
[中图分类号]G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01-05
[作者简介]团云庆,李国良,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吉林长春130022)
通过对《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以来(截至2013年第5期)刊文情况的关键词、作者及作者所在机构的可视化研究,能够建立起该期刊的研究热点、核心作者及所在机构的可视化图谱,从而准确反映这一时期所刊文献的共现情况与发展趋势。
一、刊文基本情况
1.刊文数量
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现代教育管理》共刊发论文1806篇。其中,2009年462篇,2010年440篇,2011年426篇,2012年343篇,2013年135篇。
2.主要作者情况
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在《现代教育管理》上数量超过3篇的作者有21个。其中,葛继平和邓晓春最多,分别为13篇、12篇。葛继平曾任大连交通大学校长6年,2011年6月开始任该校党委书记,不再兼任校长;邓晓春曾任辽宁省教育研究院院长,出版著作《高等教育管理学》,现为《现代教育管理》副主编。此外,林莉(大连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和吴伟(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各发表9篇,蒋园园(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教研部讲师)发表8篇,刘伟(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发表7篇,其他较多的有陶青(6篇)等人。这些作者都是教育管理、尤其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新兴中坚力量,刊载他们的文章,对未来教育管理方向的发展有一定的预测功用。
3.作者所在机构情况
表1是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在该刊超过10篇的机构统计情况。通过表1可以发现,超过10篇的36所院校中有12所是师范类高校(排名前五的机构全是师范类院校),即从《现代教育管理》的稿源来看,中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师范类院校;除辽宁教育研究院外,其他35所院校都为国家公办高校;除“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外,还有一些并不为人所熟知的院校也在现代教育管理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公办院校是现代教育管理研究的主体,师范类院校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与学术基地,普通院校在高校办学自逐渐下放的过程中同样能在现代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博得一席之地,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不再是重点大学的垄断产业。
二、刊文关键词分析
在运用Citespace II进行资料分析之前,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转换,同时还需要对软件的一些操作键进行设置(如时间段选择为“2009到2013”,时间分区为“一年”,剪切连线选择“不剪切”等等)。
将Citespace II软件的阈值c/cc/CCV分别设置为(3、2、20)、(3、2、20)与(3、2、20),表示关键词满足出现次数大于3次、共现次数大于2次、之间相似系数大于0.20这三个条件。通过前、中、后这三个时区的阈值设置,由软件选择出了175个关键词和373条关键词之间的连线,构成了图1所示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共现的频率,节点越大则共现率越高。从图1可知,“高等教育”是共现率最高的关键词,达到116次,说明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管理》期刊关注的热点领域之首。其他如“高校”的共现率达61次,“大学生”达49次,“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各达29次,“教育政策”达27次,“职业教育”达24次,“高职院校”、“大学”、“影响因素”各达23次,“教师”、“民办高校”、“高职教育”各达21次,“校企合作”达20次。这些关键词同样支持了高等教育是该刊关注主体的结论。
另一方面,通过Citespace II计算节点的中介中心度,可以反应这个关键词节点在整个知识图谱中作为“媒介”的能力,即占据其他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能力。中心度在整个网络中起着战略性的中介作用,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越强,意味着其控制的关键词之间的信息流越多。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辽宁省”的中介中心度为0.30,位居第一,说明在2009-2013年5月之间《现代教育管理》的关注主体虽然是高等教育,但在高等教育这个主题里研究最多最相关的却是辽宁省当地的高等教育。同时,“民办高校”是《现代教育管理》关注的第二大研究领域,而“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也是该期刊研究热点的集中之处。
综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高等教育”作为图1中的最大节点,表明《现代教育管理》刊文高度集中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这也与其1980年创刊时名为《辽宁高等教育研究》相关,说明该刊的高教专业特色明显。从“高等教育”这个节点来看,与其直接相连的“国际化”、“入学机会”、“特色”、“公平”、“教育模式”等是该刊在高等教育这个主题之下深入关注的高教具体问题。另外,围绕“高等教育”节点的“内涵”、“价值取向”、“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近年来该刊栏目设置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结合关键词共现图(图1)、关键词中心度图(图2)、关键词聚类时区图(图3)可以基本判定,2009年至2013年5月,《现代教育管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辽宁省”、“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等五个方面。
第二,“辽宁省”这个聚类周围会聚了“大学生”、“高校”、“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学学科”、“博士生导师”等关键词,而且与“规划纲要”、“基层学术组织”、“高等教育管理学”、“现代大学制度”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反映出了《现代教育管理》期刊在“辽宁省”这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一些主题和重点:(1)“大学生”、“高校”是辽宁省在研究并实践现代教育管理过程中关注的对象主体,虽然也偶尔提及普通教育,但其比例无法与高等教育相提并论。(2)在辽宁省具体的现代教育管理操作中,教育学学科建设、规划纲要的制定、基层学术组织的设计等都成为其实践层面的重要支撑点。(3)除了对大学生与高校有所关注,辽宁省还将现代教育管理的对象延伸到准毕业生、毕业生及民办高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技能培训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4)虽然“辽宁省”是《现代教育管理》期刊中最为重要的连接词,但可以通过其引用历史曲线图(图3)得知,“辽宁省”这个聚类的共现率随时间延伸呈现减弱趋势,尤其是在2011年之后。这显示了该期刊的地方特色在逐步淡化,正在从地方性的精品期刊向国家性的主流期刊转型。
第三,在“民办高校”这个聚类下汇集了“高校”、“大学生就业”、“职业教育”、“教育公平”、“地方高校”、“调查研究”、“教育管理”等关键词,并且直接与“困境”、“政府”、“指标体系”、“路径选择”、“高等教育研究”、“实证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等关键词相连,显示该刊在“民办高校”这个重点关注领域所涉及的具体研究问题:(1)民办高校作为打破国家垄断高等教育的顶层缺口,对于推动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毫无疑问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2)地方高校与职业教育在紧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其学生就业具有技术与技能方面的优势,同样可以促使政府与相关高校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来反思教育管理的政策执行与发展困境,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找到可供选择的路径。(3)将民办高校作为该刊对现代教育管理的研究重点,是其转型并走向国家主流期刊的有力工具,凸突显了该刊的研究方向与热点领域的走势。由图4中的历史引用折线可以看出,若去掉2013年的不完全统计,“民办高校”这个主题的影响是稳中渐强的,中介中心度也达到了0.24,成为该刊的一个王牌栏目。
第四,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聚类节点下,周围聚集了“教师教育”、“农村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教育资源”、“教师角色”、“创新人才”等关键词,另外还与“高校”、“高职院校”、“研究型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高职毕业生”、“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直接相连,显示了该刊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中的一些关注重点与热点领域:(1)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类型上涉及到各个层面的教师,包括研究型大学、地方性高校、高职院校,甚至把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也纳入到了研究范围。(2)在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层面上涵盖了“教师的角色”、“资源分配”、“创新培养”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等方面,在教师的“专业”维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介绍。(3)作为该刊的另一重点栏目,教师专业发展同样可以给现代教育管理这个主题内涵的发展增添稳固的支持平台。
第五,从图1、图2、图5可以观察到,除前述一大重点、三大热点研究领域之外,
“影响因素”、“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美国”、“国际化”、“路径选择”、“困境”等等关键词都是该刊重点研究的内容,它们的中介功用表现在为期刊的栏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并将期刊的研究内容进行集中化的聚类,为期刊走向国家性刊物提供了支持。
三、结论与展望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这一理论批判过去仅仅关注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数量,却忽视劳动者智力因素的影响,认为“人的素质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即人力资本的作用要比物质资本的作用更大”,“教育投资的收益率比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高”。贝克尔还认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这种投资可以提高人力的智力、知识和技术水平。正因如此,一些高等教育评价将人力资本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其突出代表是安东尼•马斯拉克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俄罗斯学者安东尼•马斯拉克等为测量各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从人力资本视角构建一个有13个指标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利用联合国教科文整理1994年的统计数据,对全球39个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排名。在13项指标中,其中4个指标比较常规,即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经费、高等教育经费和生师比,它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要素,其余9个指标均与人力资本有关,其中1个指标是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数量(在该指标体系中人力资源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其他8个指标均针对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即未加权的毕业生人数占人力资源的比例、加权毕业生人数占人力资源的比例、人文学科毕业生比例、自然科学毕业生比例、数学或计算机科学毕业生比例、医科毕业生比例、工科毕业生比例和商学毕业生比例。也就是说,在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中,人力资本指标比重将近70%,成为评价一国高等教育系统优劣的最重要考量指标,可见对其重视程度。舒尔茨曾指出:“教育远不是一种消费活动。相反,政府和私人有意识地做投资,为的是获得一种具有生产能力的潜力,它蕴藏在人体内,会在将来做出贡献。”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一国经济发展对于人力资本的倚重。通过投资教育获得人力资本,帮助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从经济的角度彰显了高等教育的价值。
二、系统效能视角
系统理论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他认为,系统就是“过程的复合体”,“具有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等三大特征和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环境适应性及综合性等五大要点。”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系统或整体均有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纵向层次意味着每一级指标就是—个层次,而横向层次则指各个指标之间互不包含与兼容,指标与指标之间层次鲜明。系统效能是指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满足定量特征和服务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它综合反映了系统的可用性、可信性及固有能力。应用到教育领域中,系统效能理论认为学校也是一个系统,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社会这一大系统则综合反映了教育系统的可用性、可信性及固有能力。也可以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一个大系统,其下还有一些子系统(一级评价指标),每个子系统下又有子子系统(二级指标及下一级指标),而同时学校本身也是一个整体,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能够测量学校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协调和内部结构的稳定合理的状况。在实践中,也有高等教育评价采取系统效能的视角,其代表是21世纪大学协会的《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
21世纪大学协会(Universitas21,简称U21)成立于1997年,由欧洲、北美、东亚和大洋洲21所研究型大学组成,旨在协助成员学校实现全球化的教育与科研。2012年5月,U21《U21国家高等教育系统排行》(下简称《U21》),其评估对象包括全球48个国家。《U21》构建的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评估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资源、环境、连接性和产出,比重分别为25%、25%、10%和40%。其中“资源”下有5个二级指标,包括高等教育政府支出占GDP百分比、高等教育总支出占GDP百分比、高等教育生均支出、高等教育研发支出占GDP百分比和高等教育研发人均支出;“环境”下有4个二级指标,即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女研究员比例、数据质量和政策监管环境定性测量;“连接性”则包含高等教育中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合作文章比例两项二级指标;“产出”下有9个二级指标,为高等院校论文总数、高等院校人均论文数、影响因子指数、一国好大学密度、一国好大学卓越研究指数、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占符合条件人口的比例、24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历比例、研究人员占总人口比例和24~65岁中有高等教育学历与中等教育学历人口失业率比值。
这种评价模式继承并发扬了以往高等教育评价对于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重视。《U21》的评价中一级指标“产出”高达全部权重的40%,其下设的9个二级指标中,有5个指标是对知识资本的评价,主要是对高校论文、好大学、好大学卓越研究指数的评价,另外4个指标是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及比例的角度评价了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与此前的评价模式不同的是,《U21》明显体现出系统效能的理论视角。譬如,在“环境”这一指标中,既有从性别角度评价高等教育的系统内部情况,也有从数据、政策等方面评价高等教育的外部运行情况;一级指标“连接性”更是直接测量高校与国际的联系互动。进一步分析发现,《U21》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投入———中间过程———产出的全部过程。在一些子指标的构建上,也蕴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念,如通过“连接性”这一指标突出了国际视野,通过“环境”中一些子指标如女性比例体现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或许可以说,系统效能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是对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扬弃。
三、结论
(一)国家高等教育评价模式有不同的评价视角国家高等教育评价模式的不断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人们更加重视高等教育在一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渐认可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富有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这一观点。目前高等教育评价模式采取的不同视角,主要是知识资本视角、人力资本视角和系统效能视角。知识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突出了高等教育促进知识创新的功能,与“大学是产生高深知识的地方”这一古老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模式侧重于培养人、并将人的培养转化为生产力,突出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颇有威斯康星理念的痕迹;而系统效能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评价则凸显了系统的思维和高度,彰显出一种更为广阔、宏大的视野,表明了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在社会大系统里二者之间的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并且,一些先进的价值观念,也反映到评价之中。三种评价模式的立足点也不尽一致。知识资本视角与人力资本视角的评价均立足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微观考察其内部情况;而系统效能视角的评价则立足于社会系统的高度来评价高等教育,更为宏观。一言以蔽之,三种评价模式,各有侧重。
(二)系统效能视角将成为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视角与知识经济视角的评价的局限性逐渐显露。知识资本视角的评价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评价,而是寓高等教育评价于国家的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之中,独立性欠缺。而人力资本只是高等教育价值的一部分,单以此来评估高等教育质量不免狭隘,并且它也没有考虑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在系统性方面存在缺陷。比较而言,系统理论视角的评价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这种评价更全面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情况。系统理论视角克服了评价对象与评价者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对二者中介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环境的评估,试图更全面地反映这一系统的状态。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监控督导体系;长效评价机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过程。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多个专业进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学研究素养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毕业论文也是本科生毕业、申请学士学位的前提和依据。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规也对毕业论出了原则性规定,指出完成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本科学生取得毕业资格和学位资格的必备条件。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质量下滑现象,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因此,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和提高地方医学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原因
1.学生对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重视,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不合理。
2.论文的选题不科学,存在选题过大过小、论文题目与研究内容不符、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偏低等问题。学生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薄弱,观点、见解缺乏创新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整体偏低。论文基本格式、图表不规范,分析方法欠科学,抄袭现象存在。
3.指导教师带教学生多,投入精力有限,不能对毕业论文进行详细和深入的指导,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扩张的招生要求,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难以保证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质量。
4.教学资源经费投入不足,现有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环境不能满足学生收集、查找资料和获取实验研究数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5.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制机制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和监控欠规范,毕业论文答辩要求不严格,对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管理和监控力度不够[2]。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探析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五年制学生大四上学期即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搜集查阅文献、开题等工作,并定期开设论文写作专题辅导讲座。
2.建立研究生、本科生互助机制,提倡团队合作完成有意义和有难度的论题,强化大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基金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和数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全面实施导师制,实行校内外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研究方向,及时发现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选择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强化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责任心的培养力度,强调指导教师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实验调研、撰写答辩的全过程指导。
4.加大对教学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尽量满足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必备的物质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平台。
5.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观,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督导体系,建立健全质量监控长效评价机制[3]。①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完善毕业论文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质量评价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价表,严格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将质量标准作为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和评定的依据,注重论文的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②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中期、后期“三期”检查指导,实施学校、教学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督导,抓好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强化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三期”检查指导:(1)毕业论文(设计)前期。优化选题设计,做到选题新颖、难易适中,密切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重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从宏观上判断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及时调整难度和工作量。(2)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加强中期检查与指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抽查指导教师工作记录、定期研讨情况及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进一步拓展学生研究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毕业论文(设计)后期。做好预答辩及正式答辩。预答辩是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的基础,正式答辩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状况的全面检查和检验。实行答辩资格审查制和全员答辩制度,统一答辩要求,严格评分标准、规范论文答辩程序。建立健全评优制度,做好成绩评定工作,对不合格者督促帮助其整改,促进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提高。“三级”监控督导:教研室通过把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调研)、写作和答辩等环节,注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监控督导,扎实做好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教学院系通过精心组织和安排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及成绩评定工作,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过程监控督导,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校定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的专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专项检查工作,主要是针对毕业论文质量和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质量: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及完成情况、学术水平,毕业论文格式的规范状况,以及各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情况及管理措施。学校组织专家组以随机抽取、集中检查评价的形式,对各院(系)、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督查评估,并以现场督导调研的形式参与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发放指导教师、学生调查问卷,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专项调研。重点是检查毕业论文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依照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综合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并及时提出和反馈整改建议。学校通过建立抽审机制、现场调研、问卷调查和反馈制度,形成“检查—反馈—改进—检查”的闭合循环监控系统和长效督导评价运行机制,实施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全程监控督导,从而强化管理与监控力度,推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毕业论文质量[4,5]。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及学生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着力加强毕业论文各环节的科学管理,提高全员意识,不断完善、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增加指导教师的责任感,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不断优化、逐步完善毕业论文全过程监控评价保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波.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探索[J].科技信息,2008,(14):536.
[2]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11):69-71.
[3]乔瑜.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高校教学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7-9.
[4]王蜀磊.试论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的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1):20-23.
[5]吉文华,周畅.本科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6):62-63.
参考文献是说作者对某一学术研究所收集的资料然后进行分析写出的论文,简单点说就是给研究者提供同一方的学术研究资料。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旅游论文英文参考文献,希望可以在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
旅游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邓伟根.产业经济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07
[2]潘懋元.教育的基本规律及其相互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88(3):1-7
[3]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4
[4][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5]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76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18
[7][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结构[M].东京:日本玉川大学出版社,1986:12
[8]高素英.人力资本与经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94
[9]潘愁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5-70
[10][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张明德,夏遇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48-50
[11][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52-153
[1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2
[13]李锋亮,袁本涛.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匹配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3):78-84
[14]吕连菊,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城市面板数据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14
旅游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
[2]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3]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4.
[4]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5]朱跃龙.情境设计与问题解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
[6]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自林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7]阿摩斯.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M].黄兰谷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3.
[8]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25.
[9]王进.大学校园人性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08-14.
[10]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2010,(13).
[11]荆其敏,张丽安.情感建筑[M].北京:白花文艺出版社,2004.
[12][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M].黄炜,陈芳其译.外国教育研究.2003(002):35-37.
[13]王美娅,曾慧芳.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J]-学理论2010,(13).
[14][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场所精神[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版社,1984:12-16,35,78.
[15][苏]霍姆林斯基.论校园环境建设[M].黄炜,陈芳其译.外国教育研究.2003(002):35-37.
[16]到克莱尔.库帕.马库斯,卡罗林.弗朗两斯.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第二业出版社,2001:15-19.
旅游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05(3):23-25.
[6]高存.旅游文本翻译“改写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2):29-34.
[7]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2):35.
[8]黄忠廉.变译理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J].国外外语教学,2002(1):19.
[9]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