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23:05: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大二实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基础文明教育;校园文化;解决措施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20-01基础文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和交际的各种行为处境中所应有的品行和礼仪。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智慧和优越的化身,但由于其复杂的生活环境,近几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持续滑坡,上课迟到、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加强大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已成为各大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当代大学生生长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很大的差异,这对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养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与老师走访、学生交流,设计调查问卷,对我院大一到大五1383多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存在以下问题:
1.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我院62%的学生在教室课桌上看到课桌涂鸦,其中包括情感宣泄类、恋爱通告类、异友类、考试答案等;27%的学生曾因觉得"好玩"而参与到课桌涂鸦的行列。79%的学生将垃圾随手放在课桌上,没有将其带走的习惯。"无人灯"、上课睡觉、课堂上吃东西、穿着拖鞋出入公共场所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小学生都知道要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大学校园里反而变得常见。这反映出大学生基础文明行为出现大幅度滑坡,大学生文明礼仪意识淡薄。
2.遵纪意识薄弱
在被调查者中,高达81%的学生在临近考试之际选择长期占用自习室固定的座位备考,由此造成其他同学没有座位可用来复习备考;此外,校园内盗窃事故频发,5%的同学曾有过在校园内被盗窃的经历,包括电脑、手机、自行车、钱包等;大学城以及兄弟高校安全事故亦是频发。
3.勤俭节约意识淡薄
"90后"大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家长过分的宠爱往往表现为对其经济上的支持,由此造成大学生勤俭意识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计后果。在餐厅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遗弃。此外,大学生彼此间的生活攀比也时有发生。
4.诚信意识薄弱
我校制定了严格的考生考试行为规范及惩罚条例,一经发现有考试作弊行为,立即取消其毕业学士学位证书及大学期间评优评先资格。即使如此,考试作弊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更为甚者,部分学生在四六级英语考试中寻找,撰写论文时随意更改实验数据。有的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而伪造病历内容,求职时伪造简历,随意更改成绩,毕业后还贷欠费时有发生。
5.综合素质总体不高
调查结果表明,26%的大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以宅在寝室打游戏、看电影为主,37%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参加过一些课外活动。调查发现,学生大一时参加各项校级、院级活动积极性较高,热衷于加入校内各个社团,但大二以后(包括大二)学生们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骤降,更多的则选择宅在寝室。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管理、团队合作、组织等综合能力便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一文中写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丽至,不为而成。"大学对于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学习氛围浓厚,诚信监督机制明确,校德校风良好的大学必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下面简要谈谈如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大学生基础文明综合素质。
5.1利用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团体,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防止"二八"现象的出现。"二八制"即20%的学生参加80%的活动,这些能力突出的20%的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校级院级等80%的各项学生活动。而大部分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造成"二八"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校学生会、社团、院级学生会等应多举办各种特色活动,组织方在举办活动时可以同时举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活动,增加活动类型,尽可能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锻炼。
5.2建立大学校园中的物质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对学生的行为、心情等都有较大的影响。良好的自然校园环境可以更好地陶冶情操,如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前面的空地上、广场中布置一些雕塑,它们或具有纪念性意义、或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大学校园的"隐形"教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5.3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班级和宿舍为重点,具体到个人。发挥班级、宿舍的作用,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如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学习、科研小组,晚会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出节目,在班级、宿舍形成竞争中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
5.4从思想上入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在一个校风优异的学校里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的精神浸润到他们的言行中,深入到他们的头脑和心灵,直至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我校作为医学院校,一直秉承"明德博学、至爱致用"的校训,旨在培养一批具有严谨求实态度,德才兼备的医学生。老师以身作则,将诚实守信、大医精诚的思想渗入到学生的大脑中,校园中的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大学文化的驱动力作用。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完成物质功能的活动,更是一种传达信息的文化交流与对话形式,是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的通识教育场所。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这种校园文化理念深深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行动中去,影响大学生终身。参考文献:
[1]刘晓萍大学生养成教育刍议[期刊论文]-绥化师专学报 2002(3)
[2]阎华荣大学生养成教育初探[期刊论文]-琊台学院学报 2003(1)
[3]陈体令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0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全程式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但是受经济下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此情境下高校应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高校逐渐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临时抱佛脚。有学者指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施以全程式一体化教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在大学生大三下学期甚至是大四上学期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为时已晚。因此,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前的观念日渐受到重视。本文提出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使之贯穿在大学四年的教育当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试图为高校开展全程式就业指导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针对大一新生的就业指导
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笔者曾开展一项调研:关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与生活,新生最想了解什么问题、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帮助。在“如何平衡学业和学生活动”、“是否选择第二专业”和“大学课程少,课外自由时间多,如何安排课外时间”等问题之外,另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是“大学毕业后,我能从事哪些工作”或者“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因此,针对大一新生,辅导员应在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利用年级会、主题班会等场合向新生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重点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方向。
笔者所在高校,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性格、兴趣、价值观和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探索,从行业、企业、职业三个方面进行工作世界探索,在新生心中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以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为契机,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三、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大二学生,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综合能力培养,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提升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针对大三学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通过扎实的专业训练,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专业和综合素质。
(一)鼓励学生参加就业比赛与讲座
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申报”以及“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等活动。通过参加此类与职业规划、就业和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和求职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各场讲座和各项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企业的宣讲会,特别是学校举办的大型双选会,一是使学生提前感受求职的气氛,二是使学生尽早地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来调整个人的求职目标和规划。
(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
《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年度本科毕业生就业白皮书》指出,有26.2%的用人单位筛选简历时最看重毕业生的社会实践经历;而有46.9%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为社会活动和实践。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和专业实习,例如参与重庆市大学生暑期带薪实习、担任口笔译翻译志愿者,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和成长。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为例,学院搭建了实训实践平台。该平台由成都译采翻译有限公司等9家校内外翻译实践基地、外研社-川外翻译基地、环球网川外翻译工作站、“语言桥”翻译大赛等四部分组成。学院充分利用实训实践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翻译实践基地的实习实训,做到课堂“学”与课外“做”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就业意向普查
笔者所在高校在大三下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从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讲解、招聘信息获取、中英文简历制作、面试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大三下学期结束时,学院召开就业动员会,普查每位学生的就业意向(出国留学、国内升学、求职或自主创业),针对不同的就业类型提供相应的指导。
四、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针对大四学生,辅导员应在就业信息、困难帮扶、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不断更进就业进展,帮助学生尽快就业、就好业。
(一)设立就业委员,及时招聘信息,跟进就业情况
在班级里设立就业委员一职,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主动性。就业委员主要有以下三项职责:从学校就业信息网,同城其他高校就业信息网,应届生、大街网等网站搜集招聘信息,及时给同学;宣传基层就业政策,解说就业协议签订、派遣注意事项;收取就业材料。辅导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就业动态。建立应届毕业生就业档案,记录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并积极地更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近况,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档案。
(二)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
辅导员应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台账,加大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和帮扶。一方面,针对积极投递简历、参加笔试和面试而未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学生,辅导员一方面帮助学生寻找原因,找到失败的原因之后,再各个击破。另一方面,在求职的开始阶段,学生可能会因为简历无回音、面试被拒等原因而遭受沉重的打击,产生消极情绪。这时,辅导员应关心学生的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宽慰学生求职的过程是不断加深自我认识、不断接受挑战、并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重点在于不断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
(三)加强就业心理引导,开展择业观、就业观教育
辅导员应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开展择业观、就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择业、就业观念。针对被用人单位录用却仍持观望态度的学生,辅导员应向学生说明就业竞争激烈的严峻形势,建议毕业生不宜好高骛远,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针对抱有“啃老”思想的学生,辅导员应向其解释“应届毕业生”身份的重要性。在实际求职中,不少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采用狭义的概念,不考虑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社会舆论普遍会对大学毕业后尚未就业的学生持怀疑态度,质疑其不够优秀、不具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需要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前,贯穿在大学生本科四年的教育当中,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本科毕业设计;特征与问题剖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79-02
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对学生知识、文化、素质、责任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本科毕业设计是其中两个最为直接有效的创新实践教育环节。期望在毕业设计之前利用大创项目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可有效地促进后续毕业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加深学生对科研创新工作的理解深度。[1-4]然而,由于两个环节相对独立,在实践过程中两个环节难以形成连续性的统一培养模式,导致在两个环节实施过程中不能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5-6]由此,有必要深入剖析两个阶段的现状特征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主要特征及问题剖析
2007年6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为全国首批入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60所高校之一。石油工程专业是该类实验计划的主要参与与受益专业,自设立之初就充分体现出了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协作性、长期性、非功利性的特征。自2011年以来,我院大创累计立项国家级40项,校级143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提升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盲目性。参与大创项目选题的大多是大二、大三学生,其对专业课了解尚少,面对指导教师给出的研究内容条目式的申报表,短时间无法得出较为深刻的认识,存在较大盲目性。由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选题时已经深入了解研究内容的仅为2.3%,绝大部分表示仅有一般了解,且15.9%的被调查者表示在选题时对题目完全不了解。在对选题依据的调查中,主要的依据是选择认识的老师,或者别人的推荐,确实根据感兴趣内容选择的仅为11.7%,且有12.3%的受调查者表示为随机选择。
2.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由问卷调查可明显看出,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每学期参与大创项目的天数差别较大,其中负责人大多在5~20天,而参与者大多在10天以内,并有23%的参与者承认几乎没有参与大创项目。
3.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目前低年级学生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通过导师引导、文献调研、实验参与逐渐对课题有所了解,逐步参与到课题中去的时候,课题实施时间也接近尾声,难以对科研课题形成延续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致使创新课题成为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实习,难以达到预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效果。
二、大学生毕业设计特征及存在问题剖析
作为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学科和油气井工程学科)的石油工程专业,逐步形成了贯穿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全部规范化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法,由点及面的全程控制有效地提高了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其自身的客观局限,体现在:
1.参与毕业设计学生多、设计题目多、题目技术水平层次不齐。随着专业扩招,自2005年以来,石油工程学院每年参与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600人左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4~5人。如此大量的毕业设计题目的设置,在面对社会经济、就业自主化及其逼人的严峻形势,就难免存在着对其核心含义把握不好,设计(论文)选题及内容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脱离并落入俗套化,以及忽视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意识培养和训练等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问题导致其水平相差较大,调研性的、重复性的、相似性的、验证性的、总结性的题目不断出现,既缺乏创新性,又缺乏理论价值和应用背景。
2.学生选题欠科学,存在一定盲目性。毕业设计是完全区别于课堂课程学习的一种实践类课程,供学生选题的时间短、可参考的信息少,加之本科生对于题目的内容、性质与自身就业的工作、所从事的研究之间的相关性认识不足,自课题选择上往往存在从简性、盲从性、随意性,大都选择一些相对简单、选择频率高或比较熟悉老师的题目,而缺少从自身兴趣、从业类型等方面针对性地选择题目。
3.毕业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学生进入课题慢,难以达到较高的预期科研效果。毕业设计时间在三个月左右,但期间涉及到学生就业、考研复试、联系出国,甚至岗前培训等交织重叠,很多同学忙于考公务员,频繁外出找工作,参加职业资格证、TOFEL、GRE考试等等,毕业设计在时间和投入精力上很难加以保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毕业设计与论文工作的时间被大大缩水。
4.毕业设计缺少团队合作训练。毕业设计采取一人一题的方式,且题目之间相对独立,既不利于合力完成较高水平的设计题目,也不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石油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与毕业设计特征互补性分析
关键词:学生 师范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菏泽学院体育系2011级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师范院校师范技能培养的相关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对菏泽学院体育系2011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98%。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系学生师范技能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2.1.1 体育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师范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体育系学生在学习师范技能时主要途径是通过学院开设的选修课和班级组织进行学习,其次,学生还可以在系组织的比赛中进行普通话的学习。
在教育实习中的培养方式调查中发现学院很重视学生实习前的教育,在学生的课堂上充分地把实习的内容融入进去。如:在学习体操的队列队形变化的时候,就会让学生自己出来喊口号,带领同学自主练习,在技术课的准备活动中学生轮流做准备活动。体育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前准备,一般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给学生进行练习准备,在练习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足。
2.1.2 体育系大四年级学生普通话、粉笔字、考试通过情况调查
通过资料查询体育系大四年级学习委员处找到普通话、粉笔字、考试通过的统计表,发现体育学院2011级学生通过情况是,普通话 96.7%.粉笔字是9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菏泽学院体育系大四年级学生差不多都通过了师范技能的基本考试。
2.1.3 我校体育学院学生课外师范技能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态度
从调查问卷中归纳总结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65.3%的学生是在宿舍中跟舍友们一同完成的,全班一起学习的只有3.5%。原因是体育系的学生到了大二以后就没有固定的教室进行自习或者学习,课余时间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在综合教室里进行自学,而且很少班级会组织这样的团体学习。
2.1.4 体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前的准备情况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学生在实习前都很认真做准备,这部分体育系的老师、领导也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在实习前一个月学生就开始对实习内容进行准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角色在学生中互换轮流进行,练习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作示范能力,以及体育课堂组织能力。
2.2 影响学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因素分析
2.2.1 学习动机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是很明确,有60.9%的学生在进行教师技能学习时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如:普通话、粉笔字、这是学生拿到教师资格证的前提保证。这说明了一个被动的现象,没有体现出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动机不明确是影响学生师范技能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
2.2.2 考试通过后的学习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5.0%的学生在考试过了之后就不再进行师范技能学习。体育系学生的技能学习是一种流于形式。学生在学习中用的都是一种短暂记忆,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进行练习就会出现大部分失忆的情况,出现反弹作用。
2.2.3 教学因素
调查显示,只理论很少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访谈中了解到,在教育实习中,很多学生的教学方法是参照大学课堂中教师的行为,在教学中当遇到突况时,又发现自己缺乏应急机智,不善应对。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在教育实习中的薄弱环节。
2.3 体育学院学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对策
2.3.1 加强学生的三字一话的培训
2.3.2加强教育实习的锻炼
2.3.3 在学习中善于观察
2.3.4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光碟进行学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系的学生在学习师范技能时的途径还是很多,学院也很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
3.1.2 在师范技能的考试中大部分学生是在第一次考试就通过,课外学习的途径主要是在宿舍里跟舍友们一起学习;课外学习态度上,大部分学生还是表现出很认真。
3.1.3 学生在教育实习前都很认真准备、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少,在实习中还是会出现紧张的现象,实习中大部分学生觉得实习时间短,在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时候,实习已经结束了。
3.1.4 影响学生学习师范技能的因素有: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后学生大部分就不再进行巩固,所以有反弹的现象,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太少,在教育实习中很多情况不能及时处理好。
3.2 建议
3.2.1学院可以去请一些中、小学的讲课讲得比较好的老师回来给我们上课,教我们怎样进行教学,因为他们是站在中小学教育的第一线,经验比较丰富。
3.2.2 学院可以开设一门关于班主任工作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了解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何与学生沟通等。
参考文献:
[1]王春晓,梁桂英.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技能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6):118-119
[2]肖海燕,韦义平.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探新[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20-30
[3]杜林英.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有效途径[J]山东潍坊学院学报.2003(2):106-107
[4]陈诗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途径探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5-23
1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理论课课内教学总计学分120.5(不含课内实验、上机。具体分布:通识教育课程35学分,学科基础课程55学分,专业课程30.5学分),约占总学分(190学分)的63.4%;实践教学为69.5学分(包括集中实践教学40学分,课内实践20学分,课外实践4.5学分,综合教育必修5学分)约占总学分(190学分)的36.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分之比为6.34:3.66。综合教育选修10学分(课外)。必修课(含理论和实践)总学分104学分,选修课(含理论和实践)总学分41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之比为7∶3。
2课程体系
根据“卓越计划”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是:以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为主的专业技术型工程师;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研究型工程师;以多专业知识交叉应用为主的技术集成型工程师;以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创意型工程师;侧重市场的经营管理型工程师。故环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尽量贴合培养工程师要求。课程设置方向分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节能减排和研究应用。
2.1课程设置涵盖环境类注册工程师内容按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以工科基础知识为本,污染控制技术等课程为核心,构建环境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涵盖注册工程师考纲要求,对各课程前后关系和知识点之间联系进行通盘考虑并注意学科的完整性。对学生的选课进行专门的指导,在学生选课前配备教师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想法,针对其对未来职业规划发展为学生进行选课指导,进行注册工程师培养。
2.2课程体系设置为学生提供培养工程能力的实践机会创造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机制。高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制定方案,共同实施。目前与河南工程学院环境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河南康源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河南双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洛阳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豫源地质勘查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地热能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安绿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力欣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智绿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晶绿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用人单位。通过在大三、大四后让部分学生去企业实习实践(计算相应学分),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2.3课程体系体现对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培养计划中列出各种课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学生大一大二可以参加“大学生实验室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各种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接受基础实验技能培训。大三大四的学生可以作为教师“科研助理”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通过具体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科研意识,为部分学生研究深造创造条件。在综合教育模块中开设科技文献检索、阅读和写作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新华书目报》、《全国科技图书总览》进行新图书目检索;学习使用《中国科技资料目录》、《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科技技术研究成果公告》、《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I、CA、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进行科技文献检索等。关注教育部公布的网络精品课程以及同济、清华、浙大、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学术动态;注重河南本省兄弟院校环境专业发展动态,充分利用郑州市教学科研资源,扩大学校之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3结语
本文对河南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探讨说明,目前已在2011、2012级学生实行,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未来几年不断地摸索与完善、总结,最终制定出符合河南工程学院培养人才的课程体系,为郑州乃至中原经济区发展做贡献。
作者:李钢王珏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教务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应用性本科,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性训练,也是学生四年大学获取知识的深化和升华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原因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滑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整个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纵观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环境
首先,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是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的主要因素.应用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本科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用人单位招聘时间相矛盾,这种社会大环境必然导致本科毕业学生不得不分心于求职择业.他们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时间用在找工作上,而用在潜心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上较少.其次,考取研究生的过程对毕业设计(论文)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把考取研究生当作是自己的第二次择业,这些致力于考研的大学生,大三、大四正是他们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准备复习、初试和复试的过程中,做毕业设计(论文)自然成了他们的一个重要包袱,很少有精力顾及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2学生自身
首先,很多大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够扎实.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既是一个消化知识、整合知识、训练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对于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本科毕业生来说,要求毕业生设计(论文)具有创新性是一项重要挑战.因为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不是搞科研或学术研究,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在考试前一个月搞突击,平时很少去深入探究,所以这些学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时,往往由于专业知识的不精或能力的缺乏造成毕业设计(论文)无深度,或缺少新意,搬运别人的观点居多.其次,在大学生中存在对毕业设计(论文)不重视、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是其人生最重要的大事.许多用人单位在本科毕业学生大四的第一学期进行招聘,这正是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选题、调研等环节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因时间紧迫,觉得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坏,不会影响他们的就业,从而对毕业设计(论文)消极对待.
2.3指导教师
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引进较多的青年教师是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和学生实习的主力,由于大部分青年教师理论基础和社会实践能力缺乏一定深度和高度,致使这部分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其次,一些青年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指导一两次就定稿,指导基本是流于形式.因当前严峻的就业态势所迫,本科毕业生不得不奔波于各种各类的招聘会,指导教师出于学校学生就业考虑,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去做而不予理会,毕业设计(论文)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低水平拼凑现象,导致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每况愈下.最后,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重课堂教学,轻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倾向.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授课是其首要任务,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集中,有学校质量监控做保障,课堂教学得到了足够重视.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方式比较灵活,时间跨度长且耗时多,需要反复修改与改进,如学校过程管理监控不严,教师本身对自己要求松懈,投入指导的精力不足,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出现.
2.4学校管理机制
首先,学校监管不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尽管各高校制定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各环节流程均做了相关规定和评定标准,但在实施细则方面还很不完善,职责不明、执行不严,缺乏督促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执行力度不够,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调研、收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一系列过程性管理制度执行不严,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的优先监控.有的学校虽然对指导教师所具备的条件有明确要求,但在具体执行时,有学院因指导教师不足或其他等因素,仍存在老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或有不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指导的现象.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在职青年教师业务培训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与完善,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配套培训政策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部分青年教师闭门造车,未能得到较好的业务培训.针对以上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3提高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管理策略
3.1加强过程管理,使过程管理制度化,程序化
3.1.1制度化管理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集计划性和经常性管理为一体的基础性工作.为使我校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有计划、按进度科学规范运行,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修订)》、《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试行)》、《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暂行)》一系列文件,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机构、职责、选题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均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在此基础上,为使过程管理制度化,学校组织各学院根据其专业实际,按照学校统一标准要求,制定了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细则和标准要求来指导具体工作.3.1.2程序化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严格有序的进行是提高和实现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我校对此项工作的一系列环节均制定了规范、清晰的工作流程和脉络(见图1),使学生和指导教师在有序的程序框架下明确自己的职责.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具体执行,做到环环相扣、有章可循,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3.2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鼓励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为保证本科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我校特制定了《成都大学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暂行)》来规范校外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我校鼓励教师在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鼓励指导教师加强和企业合作.具体办法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安排学生深入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习与交流,同时聘请技术辅导老师,学校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这种做法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同时缓解了学生就业和学习的矛盾.
3.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与学生实践科创活动的结合
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资助、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科创活动.如大学生参加的学科竞赛有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大学生智能汽车大赛等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是按照自然年度申请立项,每个项目学校给予一定资金资助,以帮助学生完成科创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科创活动兴趣小组等各种实践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方向,为毕业设计(论文)提前打下良好的思想和专业基础.3.4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与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密切相关.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责任心等是影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我校实施了有效的奖励机制对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操作上,学校设立不同等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二级学院按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选出院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学校在院级评优的基础上,再次评出校级获奖等次,按照校级优秀等级对获得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和优秀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3.5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交流
为使我校一些新进的年轻指导教师能准确把握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要求,学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校内外培训学习.在此基础上,学校要求各学院分阶段定期组织指导教师交流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经验总结等多种方式互相交流和学习,随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总之,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机制.我校在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学生科创活动和校企合作等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李瑞瑾 单位:成都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治橙.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管理的改革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2(4):53-54.
〔2〕张依凤等.地方高校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9):12-13.
〔3〕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1.1高职创业教育文献回顾
国内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王中军(2005)[1]率先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的双赢模式;李刚等(2008)[2]根据高职教育特点设计了“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胡伟等(2009)[3]认为,在创业教育中,创业基本素质是共性目标,开创型个性是个性目标;胡宝华等(2010)[4]参照国际创业教育经验和我国高职学生特点,依据创业流程提出了创业过程模式的创业课程体系结构;刘子明(2010)[5]构建了“KAB+SYB”的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李昆益(2011)[6]从构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模型。
1.2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述评
综观国内外高职创业教育研究成果,大部分文献和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过于侧重微观层面,而对宏观层面着手进行探讨则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创业教育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大学生创业的主攻方向,有必要结合这一背景对学生创业能力要素体系进行创新。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专业服务产业,将使我们的创业教育行为更具针对性,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2高职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兄弟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开展得较好的高校大都成立了创业学院。省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首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学院,该院成立于 2008 年 10 月,已经发展成为了集教学、实践、考核为一体的创业平台。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5月与共青团温州市委合作成立温州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该院以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核心,以科技创业实践基地为依托,通过工学和创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手段,推进高职学生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开始,实施“导师+项目+团队”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强调通过激励教师在创业团队中的引领作用。
2.2我院创业教育现状
根据《2014 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我院2014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仅4人,占当年全院毕业生人数0.32%。在课堂教学方面,以工商管理系各专业为主专门开设,创业课程总体上课时较少。作为公共课,我院各专业均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该课程属于基本素养模块,根据该课程授课计划,创业教育仅有4学时。作为专业课,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管理”课程作为素质拓展模块选修(三选一)课程,共计36学时;电子商务专业的“网络创业与创新”作为职业技能模块开设,共计72学时;投资与理财专业的“创业(风险)投资”课程作为素质拓展模块选修(三选一)课程,共计36学时;市场开发与营销专业专业开设“网上创业项目策划”实训项目,共计12学时。另有文秘、物流管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外实践方面,创业孵化中心近三年来累计仅有约20家学生创业开设的门面,在2014年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全院共有4支队伍参与,其中创业规划类仅有1支队伍参赛,学院及系部日常学生管理中难觅具备创业元素的集体活动。可见,创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3现代服务业及其对高职创业教育的影响
3.1关于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2012年2月国家科技部的70号文,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2005年,孙小中首开国内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研究的先河,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服务业人才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区域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研究等方面。服务业的概念与第三产业关系紧密,随着国内外关于第三产业理论的繁荣,我们可以借鉴第三产业的成果来探讨现代服务业。
3.2现代服务业与高职教育
现代服务业涉及通信、金融、物流、批发、电子商务、教育、住宿、餐饮、文化娱乐、旅游、房地产、商品零售等领域,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需要所设置的,相对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具有更强的耦合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尽管关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有诸多争议,但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得到了较为统一的认可。人才作为现代服务业中集能动性、创造性为一体的主体因素,以推进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高职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今天,可以有效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和缓解就业压力。现代服务业与高职创业教育互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土壤,创业教育则为现代服务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二者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
4现代服务业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发展策略
4.1发掘学生创业能力要素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应符合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体现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各项素质,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一种技能。可以通过对成功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和调查,明确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原因,以总结和归纳高职学生创业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创业能力要素,找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水平。
4.2创建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看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就业率不高、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定位面临困境,高职学院表现更为明显。为突破现实困境,高职学院可以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基础,发展创业教育专业,通过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该专业的发展水平。其他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按照大一突出通识教育,重点培养创业意识;大二突出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创业技能;大三突出创业实践,重点是出现创业成果,全程推动创业教育。各专业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营造创业型校园环境,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创业体系。
4.3构建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创业学院是当前国内创业教育比较先进的管理机制。高职学院引进这种运行机制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首先,要更新理念,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至时代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的层面,在高职学院中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深入到教学管理、课程设计、后勤保障等环节的全程创业教育思维。其次,要健全与创业学院相适应的制度。这里涉及传统专业教学中人才模式的设计、课程体系的调整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等问题,由于牵涉面广,应从制度上进行改进和调整。最后,还要引入创业教育评价机制,以创业学院为中心,对相关教学单位的创业教育开展成效进行评价,以促进创业教育的规范、有效的开展。
5我院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5.1优化高职学院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促进高职学院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营造创业环境有赖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我院现行课程体系条件下,日常教学安排与师生开展创业实践存在较大的冲突,学生周课时普遍在20节以上,另外大一、大二的学生每周还有5个早自习和2个晚自习,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2周的坐班、周例会、校外实训、企业挂职及科研等任务。高职学院可以尝试学生创业实践换学分、教师横向课题换教学任务等措施,促进常规课程教学和创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5.2成立创业学院
近年来,国内多所高校先后成立了创业学院。关于创业学院有诸多争议,大多集中在创业学院的功能定位、机构臃肿等方面。笔者认为,创业学院是落实上述几条建议的基础,通过创业学院机构的设立,围绕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创业实训实习活动来确定创业学院的功能。同时,应避免兄弟院校的失败教训,在机构设置上要尽量简化人员配置,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的基础性作用,借助校企合作基地的外部力量,发挥我院创业学院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3探索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尚无权威模式,但部分先进院校形成了可供借鉴的一些特色。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网络创业、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团校合作创业园区以及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驱动是高职学院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可能有通行的模式,各学校须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先进院校的成功经验,在创业教育工作中探索适合各高职学院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疾病康复期 支持性团体辅导 法律困境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73
出院后的精神疾病康复期(以下简称“精康期”)患者经过专业医疗帮助,症状得以缓解并且自知力逐步恢复,但仍与发作期患者一样具有安全与健康的风险。高校学生工作中发现,由于经济条件、康复医疗资源缺乏等现实原因,复学的精康期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未在住院期间和出院后接受药物治疗之外的康复训练。疾病带来的“病耻感”、发病对社会人际关系损害的遗留影响以及社交技能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复学后的孤独与自卑感、获得与利用社会支持的状况都处于不利的水平,这成为疾病复发和高校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支持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来探索构建高校环境下对精康期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招募2013-2014年在校就读的精神疾病康复期大学生自愿参加支持性团体辅导活动。入选标准:①经专业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精神疾病的;②康复期或慢性稳定期的,住院历史≥3个月,药物种类及剂量维持不变≥4周,且医嘱未来1个月不需要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⑨被试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复学在读时间超过1个月且目前能正常完成学业。排除标准:①精神发育迟滞障碍及器质性精神疾病的被试;②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被试;⑨未按医嘱服药或未定期寻找专科医生复诊的被试。研究过程中,一例精神分裂症症状未完全缓解的女性被试脱落,最终入组6人,男女各3人;疾病类型包括精神分裂症康复期2例,情感障碍(双相、单相)康复期2例,偏执型精神病康复期1例,焦虑障碍(惊恐发作)康复期1例;被试平均年龄22.25~1.75岁。年级分布状况,大二年级1例,大三年级3例,大四年级2例。
1.2方法
1.2.1建立支持性团体
相比强调改变成员的认知与行为且自我暴露程度高的干预性团体,支持性团体更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以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焦点而非疾病和症状,辅导过程中主要关注成员社会适应状况而非创伤性经历、早期成长经历的自我暴露。团体领导者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及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实习经历,具有400小时以上个体咨询经验和100小时以上团体咨询经验。
1.2.2团体辅导方案
首先确立团体的核心工作目标是“为成员提供人际与情感支持,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长期目标是“降低精神疾病复发风险,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精神健康水平”。依据该目标,选取深圳大学卢宁教授等人开发的“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与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为辅导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课程是卢宁等人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高校心理健康临床工作经验开发的一套结构化教育课程。该课程以大学生常见生活主题如“人际交往、恋爱、职业生涯发展”等为主线,通过“自我认识、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交往技能训练”等十二个章节结合纸笔练习、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心理咨询技术来实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由于其适用于团体、低强度的自我暴露、灵活有趣的活动形式等特点,对本研究的辅导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利伯曼康复训练疗法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Liberman教授及其同事基于精神疾病康复工作经验创立的结构化训练方案,主要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和回归社会技能训练三大模块。药物自我处置技能训练重点在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症状自我健康技能训练重点在于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复发的先兆,回归社会技能训练重点在于通过职业康复和兴趣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技能培训改善患者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
以上述理论基础结合康复期大学生团体的实际,研究者制定了为期14周,每周2小时的团体辅导方案。方案内容具体如下:
依从性训练与团体规范建立阶段(第1-3周):第一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降低病耻感,激发参与动机,树立团体规范。具体活动有:①热身游戏“齐心协力”;②分享与讨论成员共有的因疾病带来的困扰;⑨讲解精神疾病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复发的危害及预防方法;④签订团体契约,互爱互信,保密保护。
第二周,辅导目标为帮助成员正确看待服药及药物副作用;增强遵医嘱服药和复查的依从性。具体活动:①热身游戏“君子善假于物”;②分享与讨论对遵医嘱服药的看法、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经验与方法;⑨讲解抗精神病药物服用的特殊性与一般规律。
第三周,目标为帮助成员学会识别复发的先兆并了解寻求帮助的途径。具体活动:①分享回忆发病过程与表现,总结发现先兆;②讲解预防复发和及时寻求帮助的方法与途径。
社会技能训练与团体动力形成阶段(第4-10周):第四周,辅导目标为加强自我探索,依兴趣爱好帮助成员结伴。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纸笔训练“灵活的我”;⑨基于人际沟通分析疗法中PAC人格理论设计的自我认识活动,帮助成员了解个性的多面性;④纸笔训练与分享,应用PAC自我探索;⑤结对活动:结对共同参与课外娱乐活动。
第五周,目标是继续利用PAC理论促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意识。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热身游戏“自我大乱斗”;⑨应用PAC理论分析理解自身的行为及相应认知特征;④家庭作业:PAC日记。
第六周,目标为增强成员情绪管理意识,了解情绪管理的方法。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与讨论家庭作业PAC日记(该两项活动持续至第12周,以下简列为“①②”);③热身游戏“情绪传递”;④讲授情绪管理的行为与认知管理法。
第七周,目标是掌握情绪管理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活动:①②,⑨讲授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④ABC练习;⑤放松训练。
第八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应对因疾病造成的丧失。具体活动:①②,③分享与讨论疾病对自身人际关系的影响与破坏。
第九周,目标是学习人际沟通的一般。具体活动:①②,⑨热身游戏“你说我听”;④教师讲解人际沟通中听与说一般。
第十周,目标是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结交新朋友。具体活动:①②,⑨角色扮演“如何与陌生人开始交谈”;④讨论如何结交新朋友。
希望建立与团体告别阶段(第11-14周):第11周,辅导目标是培养希望。具体活动:①②,⑨引导想象“十年后的我”;④分享对未来的憧憬。
第12周,目标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具体活动:①②,③教师讲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与方法;④家庭作业:制定职业规划报告;⑤预告团体即将结束。
第13周,目标是职业规划指导。具体活动:①日常生活事件分享;②分享家庭作业职业规划报告;⑨角色扮演“模拟面试”。
第14周,目标是处理分离情绪;将团体经验迁移到生活中;结束与告别。具体活动:①回顾总结团体历程;②分享与讨论团体中获得经验及如何迁移到生活中;⑨成员间彼此告别,确立团体结束后彼此联系互相支持的方式。
2干预效果与讨论
2.1干预效果
由于实际中高校精康期大学生群体规模较小,导致本研究的样本量无法采用量化分析来对干预效果进行研究。后续跟踪结果支持了实验干预的积极影响:团体结束后1年,6名团体成员学业状况良好,疾病未有复发或恶化,并且成员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人际交往而形成了深厚的友谊。
对精康期大学生的团体辅导强调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而非改变症状,其原因在于:一是疾病造成的社会功能损害导致患者获得情感与人际支持受限,创造出一个成员能够被充分理解与接纳的交流平台是预防复发和疾病康复的重要环境基石;二是高度自我暴露潜在的诱使疾病复发的风险,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精康期大学生遵从医嘱、改善生活质量而非聚焦于消除症状。
辅导中为成员提供情感与人际支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团体成员本身的普同性,作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疗效因子”,具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成员可以帮助彼此接纳自己,减轻病耻感和孤独感;二是在社会功能训练中,占据每次辅导至少40%时间的例行“日常生活经历分享”环节,为成员生活中经历各类大小事件提供了分享与支持的平台。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是结构化的,但活动过程并非是完全“被设计”的。在团体活动的中期,随着团体动力的形成,成员愈来愈主动地投入到团体生活中来,成员会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与需要主动提出讨论话题。例如第13周“模拟面试”活动,领导者制定了“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学业发展”的工作方向,但成员在前期活动中已主动提出要进行求职面试演练。这种“半结构化”的团体辅导形式,增加了成员的主动性,通过部分地实现成员的领导与控制权来增加其对自身生活的控制感与自信心。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个性化 素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49(2010)05-0133-02
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旨在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了解职业特性和社会需求,思考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人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职业生涯有初步的思考和规划,但对于学生而言也有学习一门课程完成一定学分之嫌,对于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如果学校没有相应学生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其作用也非常有限。多数低年级学生对大学学习和素质培训等自我潜能发掘缺乏合理规划,没有个人培养目标,一些学生有目标有规划,但由于学习习惯或学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本文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思想下的大学期间的个性化素质拓展做简要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自己兴趣、爱好前提下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未来所从事工作做出的方向性的发展方案。按照著名的职业规划大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发展五阶段中的探索期,在职业探索期大学生依据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的分析,结合大学这个职业生涯发展特殊阶段特点,确定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具体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和行动方案,并在确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
二、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指导下的个性化素质拓展
个性化素质拓展是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对学生在校几年的发展进行引导并指引学生进行规划,既有统一的要求,又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准备时期,是人生的加油站。通过深入了解职业特点,在大学阶段合理、科学地规划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旨在引导学生完成“个性化素质拓展”任务,即培养一种职业精神,养成两种意识,学会三种本领,为辉煌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目标:个性化素质拓展就是让学生年年有目标、步步有规划、人人有本领,实现阶梯式接近职业理想。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发展让全体学生成长为有目标有计划、综合素质强、个性化特点鲜明的毕业生。
(二)基本内容
根据职业规划的思想,大学生不同年级应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基于低年级学生的发展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对当前发展任务的不明确性,个性化素质拓展针对大学生从大学第一年到第三年确定三个具体的“123计划”。
大学第一年的“123计划”:突破“1个弱点”,发展“2个特长”,参加“3项活动”。
大学第二年的“123计划”:争获“1项荣誉证书”,达到“2项过级”,至少参加“3项活动”。
大学第三年的“123计划”:探究“1项专业成果”,锤炼“2项专业技能”,实现“3项拓展训练”。
(三)实施的原则定位
导航标:作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航标,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的开展引导。坚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个性,为其个性完善、人格健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实施学习上自主、行为上自律、人格上自尊等有效的人生导航。
反馈:结合专业特点,以Turbo c++、SPSS、MicrosoftExcel软件为支撑,通过对反馈信息的横向、纵向分析,即同一时期不同年级间的反馈信息分析,同一个年级在不同时期间的分析,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间的分析,同一个班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分析找准实施对象的切入点,让资源得以充分整合,真正做到“谋个性之发展”。
调整:从高年级的反馈信息中总结经验并及时调整针对本年级和低年级的“个性化素质拓展”,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得以在实施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个性化素质拓展的具体内容及措施
(一)大学第一年探索期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专题讲座等给学生介绍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促使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性格、兴趣等选择和设计职业生涯,并围绕这个主题确定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业规划。学生要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统一安排下,认真分析自己的个人价值取向,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相匹配的职业特点,发掘需要突破的1个弱点,探寻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2个兴趣爱好,初步完成职业规划,计划参加与职业发展相关的3项活动,初定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填写出《学生个性化素质拓展“123计划”项目登记表一》。
(二)大学第二年定向期’
通过第一阶段初步的职业规划和一年的实践,学生工作人员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号一次脉,认真分析学生初定职业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对部分实践效果不太好的学生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对人生的理解,针对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对学生初定职业规划的修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规划。学生要主动刻苦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丰富自己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结合辅导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初定职业规划,最终确立基本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人生确立方向,切实加以实施,争取实现至少1项荣誉证书,实现2项过级(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至少参加有助于职业发展的3项活动,并在这一阶段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并填写出《学生个性化素质拓展“123”项目登记表二》。
(三)大三冲刺期
根据学生大一和大二的职业目标选择和两年的大学学习生活实践,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继续引导学生强化自己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素质进行进一步强化,拓展职业能力。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和学生要重点围绕这个选定的职业目标去制订并实现大三的“123计划”。
1.探究“1项专业成果”。对选定的职业进行专业研究,并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专业成果的研究与整理,形成至少1项专业成果。
2.锤炼“2项专业技能”。特定职业需要特定的职业技能,选定职业目标,就必须具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要通过定向培训、专业技能学习等方式锤炼出至少2项专业技能。
关键词:空乘;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3]Gonyea J.C.(1995).The on―line job search companion[M].New York:McGraw-Hill,Inc.
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共性教育覆盖面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行之有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指方向,要满腔热情,诚恳坦率,以理论事,并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更新:2014/6/30 栏目:财务论文 【热点导读】: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文献综述 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更多精品源自文秘站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明确,但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不利于学生的分级分类管理,不能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方向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应提升层次、拓宽专业、提高素质、注重实践、面向市场,体现层次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实现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最佳组合。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核心专业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按财务管理的层次来设置、按资金运动的阶段来设置、按财务管理的主体来设置以及按财务管理的环节来设置几种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1)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相似度高,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课程设置缺乏方向性。(2)专业课和专业特色课程缺乏深度和广度,个人理财规划课程、公司理财规划课程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等相关专业特色课程缺乏。(二)双师型师资队伍资源丰富但后续师资实践培训平台缺乏。(三)实践教学意识明确,但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以及效果落实监控手段匮乏。(四)校外实训基地数量稀少,建设效果不明显。(五)学生能力目标体系仅限于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六)实践教学以课程实践教学为主,手工实训、电算化实验和实验室实践比重较轻,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优化路径分析
(一)建立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关键点就是将教学质量管理提升到学校战略管理的核心地位。以战略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制定战略实施计划。战略规划中要谋全局,谋重点,谋长远。2.充分利用机制的灵活性和办学的自,突出优势把握社会需要的发展机会。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创设特色专业奠定社会地位,扩大社会影响力,集中力量创特色专业。在理论研究型大学和实践应用型大专之间找准自己的定位3.教学科研人员、课程与学生的质量及基础设施和学术环境的质量对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组建高效的教学管理团队,加强对教学秘书、教务干事的教学管理培训,在明晰的政策、制度指引下,使教学管理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研究化的方向发展。5.突出企业等用人单位在独立学院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落实校企结合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战略。(二)积极合作开发校外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构建,形成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的三层次的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遵循时效性、规范性和稳定性。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和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规划和创业方案设计并提供财务管理相关内容的咨询。2.校外实训季度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资源整合,结合市场机制的导向结果,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完善高校的培养技能和目标,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图1-校企合作就业机制框架图(三)构建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效率 性为原则的实践教学体系。1.整体性原则。建立计划—实施—评价的循环式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财务会计作业、财务报告评价、财务管理认识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等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总结来监控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监督学生对会计整个循环过程的认识程度以及独立完成会计数据生成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具体问题分析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决策方法运用能力等。2.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将实践教学目标分为整体目标和分级目标,整体目标则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分级目标则包括了基础目标、技能目标和方向目标。层次性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要结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两地办学的特点,对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体系。3.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就是通过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学生的考核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特点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1)构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根据质量评价指标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管理。(2)利用课程体系专业课的方向性对学生进行分类分级培养。4.效率性原则。通过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为本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1)优化实践教学考评维度。在课程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案例教学、手工实训、电算化实验、实验室实验等多种实践环节中完善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维度,全面监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质量,确定合理的成绩结构,改革课程考试题型。(2)明确考核标准,细化和拓宽考核内容。对实践环节中的内容细化、量化,通过明确的指标体系展现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后续教育即业务提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是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水平。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应用型强的特点,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起着重要保障作用。双师型教师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通过宣传教育、校企合作岗位培训、教学实践、社会实践见习、学历进修、技能培训与考核等手段,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多用途教师队伍,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财务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教师讲授为主导,缺少学生自主学习体系,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模块,通过教师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六)培育精品课程,持续抓好重点课程建设。(七)通过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分向引导和培养。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大二结束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考评,根据学生个人意愿以及学生家长、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考研、考证、实践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针对性培养。使学生能够心中有目标、实施有计划、行为有动力、结果有预期。(八)继续加强教改和科研建设,以改促学,以研促教。(九)通过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进行多方面培养。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财务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到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接受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即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快速获取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专业应用能力的灵活应用阶段。这一阶段的能力包括了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竞赛、财务管理案例设计大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技能大比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十)完善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监督与激励机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体现了专业对学生的认可,毕业证和学位证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认可,助理会计师、助理理财规划师等含金量颇高的资格证书则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认可。通过完善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证书通过率,提高专业、社会对毕业学生的认可程度,提高社会对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程度。(十一)多途径增加手工模拟教学、电算化教学、实验室教学、校外实训等实践教学模式的比重。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每个年级学生人数众多,按照年级统一安排手工模拟教学、电算化教学、实验室教学等实践教学压力较大,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应充分发挥多种途径实施上述教学模式:1.根据学生专业课成绩按照一定标准进入实验室教学。2.发展学生手工实训、电算化教学的教师群体。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具有较高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操作水平和手工实训经验,可以通过电算化操作以及手工实训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考试筛选出水平较高的同学对大一、大二的同学进行小组式教学。3.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资源联系校外实训基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综上所述,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服务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定位的课程设置体系、学生能力目标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师资力量的作用,并通过对以上方面更深入、更专业、更精准的补充和强化,继续构建和完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独立学院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更多精品源自文秘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