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14:1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报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会计报表的意义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总括反映会计主体一定期间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报告文件。编制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等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已经进行了连续、系统、全面的记录。但是,这些日常核算资料比较庞杂、分散、不能集中、概括、相互联系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全貌。因此,不便于理解和利用,很难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方面了解该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也难于满足会计主体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很有必要定期地将日常核算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格式编制会计报表,总结、综合、清晰明了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经营成果。会计报表是提供会计住处的重要手段,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既是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等活动的依据,也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经济信息来源。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由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和经济管理的要求不同,其会计报表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对企业而言,可按照以下不同的标准将会计报表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1、按照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可将其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如损益表、利润分配表;反映企业业务收支情况的会计报表,如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
2、按照会计报表的编报日期,可将其分为定期报表和不定期报表。定期报表是按固定日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年度会计报表、季度会计报表和月份会计报表。
3、按照会计报表的用途,可将其分为主要会计报表和附属会计报表。主要会计报表又称主表,是指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表,其反映的内容比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全面情况,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附属会计报表又称附表,是指补充分说明主表中某些项目详细情况的报表,如利润分配表、主营业务收支明细表和应交增值明细表等。
4、按照会计报表反映的资金运动状态,可将其分为静态报表和动态报表。静态报表是指反映企业资金运动处于某一相对静止状态情况的会计报表,如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资产负债表。动态报表是指反映企业资金运动状况的会计报表,如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情况的损益表、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营运资金来源和运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的现金流量表等。
5、按会计报表编制单位,可将其分为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单位会计报表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根据本企业的账簿和有关核算资料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是指按照隶属关系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的单位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汇总编制而成的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是用来总括反映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情况。
6、按会计报表编制主体,可将其分为个别会计表和合并会计报表。这种划分是在企业对外单位进行投资的情况下,基于特殊的财务关系而形成的。
7、按照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可将其分为对外会计报表和对内会计报表。对外会计报表又称统一会计报表或财务会计报表。对内会计报表是指在财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部满足本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情况下,为了满足企业最高管理层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需要而编制的,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供的会计报表。
二、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和要求
企业编制会计报表的目的,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方面提供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便于他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1)通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和经营成果,以及企业执行国家财政、税收、金融、价格等有关方针、政策情况,以便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搞好经济预测和决策。
(2)通过会计报表报提供的信息,可以使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并以此为根据作为合理的投资决策;可以使债权人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以作为对企业合理投资、放贷的重要决策依据;还可以使银行了解企业对借款的使用情况和借款物资的保证程度,以监督企业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借款,按期归还借款的本息。
(3)通过会计报表报提供的信息,可以使财政税务机关了解企业对有关财经纪律和法规的遵守情况,应交税利指标的完成情况,以便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和税务管理。
(4)通过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审计机构查明企业各项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会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是否公正表达某特定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是否贯彻执行了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合同等,以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
(5)通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证券管理部门掌握企业分行股票和债券等情况,以便据此加强管理。
(6)通过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使国家经济综合管理部门了解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所需要的资料,并结合其它信息进行综合平衡,调整和制度经济计划,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三、会计报表准则简要介绍
我国截止到1996年底了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会计报表项目有五个,它们是资产负债表准则、损益表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准则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到目前为止,已经正式出台并施行的会计报表准则有现金流量表准则和资产负债表后发生的事项准则,下面将对每一个准则项目做简要的介绍。
(一)资产负债表准则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一般是企业月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是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按照一定的编制要求编制而成的。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了解企业在某一特殊性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及其构成、所承担的债务责任以及投资者所拥有的权益情况;评价企业的受理能力和负债能力;考察企业资本的保全和增值情况;研讨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财务实力;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变动趋势等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资产负债表(征求意见稿)》规范了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应提供的资料,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都没有单独制定资产负债表准则。本章的第二节将把我国的上述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第5号-财务报表应揭示的信息》以及美、日、英、法等国家的相关准则进行比较。
(二)损益表准则
损益表又称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利润(亏损)实现情况的报表。在损益表中,将一个会计期间内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成本进行配比,求出该会计期间的净利润(亏损),因此,损益表所提供的各项指标是企业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损益表可以了解企业某一新时期实现净利润或发生亏损情况;分析企业利润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利润增减变化的原因;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判断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盈利趋势。
除我国以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单独设立损益表准则,我国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损益表(征求意见稿)》规范了企业向外报送损益表所需提供的资本。本章第三节将其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30号意见书“经营成果的报告”和国际会计准则、德国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对比。
(三)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的流入和流出,表明企业获得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其主要作用如下:
(1)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信息,从而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
(2)它是在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供了新的信息。
(3)通过现金流量表,不权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已于1998年1月1日正式出台并施行。为规范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及其应提供的信息,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作和。本章第四节将对该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7号、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95号、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的相关准则进行对比研究。
(四)合并会计报表准则
合并会计报表最早出现于美国。在1888年,美国的新泽西州公司法中就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有所规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企业发展成为跨越国界的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最高管理当局为了解控股集团整体经营情况,就需将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合并,通过编制合并报表提供反映控股集团经营情况的综合信息。
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整个企业集团为主体,以组成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抵消企业集团内部会计事项以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合并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额而编制的会计报表。与个别会计报表相比,它具有如下特点:
(1)其所反映的内容是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对象是由若干个法人组成的会计主体,而非法律主体。
(2)合并会计报表仅由企业集团中对其他企业有控制权的控股公司或母公司编制。
(3)合并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
(4)其编制方法独特,一般须编制抵消分录,运用合并工作底稿等一些特殊的报表编制方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合并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对企业集团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进行了规范。本章的第五节将对我国该项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以及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的相关部分进行详尽的比较。
(五)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
1.1数据来源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相同之处最大的相同之处就在二者的数据来源上,资产负债的部分是二者相同的数据来源,利润及资源分配的部分二者的数据都来自单位的利润以及利润分配表,对于其余的部分,不论是财务会计报表或者是统计财务报表,二者的数据来源都是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资料。数据来源相同,就是二者最大的相同之处。
1.2指标的名称在内容上,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数据来源是相同的,在形式上二者也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财务会计报表和统计财务报表的指标名称的设计上,二者的科目名称设计是相通的,除了个别的指标名称之外,两种报表的名称设置基本相同。
1.3审核关系审核关系中也存在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相同之处,虽然二者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某些审核关系上,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审核方式与会计公式是一模一样的。在“所有者权益合计”的科目上,二者的计算方法都是资产总计减去负债合计,这一公式是会计恒等式的变形,恒等式的公式为: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此外,还有营业利润的计算公式,统计财务报表的公式也是从会计报表的关系转变而来的,即使存在某些细节方面的差异,但是其本质都是会计的核算。
2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的不同点
前面我们说到,会计的适用范围是比较小的,存在于具体的企业以及经济体当中,统计财务报表的主要服务方向是国家等大数据的分析,这就为二者带来了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报表设计报表设计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报表的价值量计量单位的设置、定报报告期别设置上。价值量的计量单位的设置中,因为统计与会计服务对象与工作目的的差异,计量单位的设置有很大的区别,具体的体现在,财务会计报表的计量单位通常为“元”,而在统计财务报表中,计量单位是以“千元”为单位的,其原因就是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工作范围,会计报表面对的是小型的经济实体,统计报表则是大范围的数据统计,这造成了报表设计的计量单位不同。在定报报告的期别设置上,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统计财务报表的期别设置主要为几个月,例如1~2月、1~5月等,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企业的会计期间上,要分为年度、半年、季度、月度,并且按照公历的日期来进行确定,在这个财务的年报报告期上,二者是差不多的,关键差别就在上文的月季的报告上。
2.2数据取得的依据在指标数据的取得上,二者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根据会计账户的余额填报统计报表,虽然财务统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部分存在“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的指标,其来源也是取自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这两项指标并不能直接从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因为,“货币资金”的指标是包括了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货币资金的三项指标的合计数,为资产负债表上只有包括“现金”以及“银行存款”的指标,所以,这两项要根据单位内部的会计账户的期末余额来填写。二是要依据会计科目加工填报的统计指标。在会计科目当中,不存在现成的“本年折旧”的指标,在制作报表时,应该从“累计折旧”当中选取,但是,“累计直接”科目反映的是该单位在成立之后的所有的计折旧数,所以,在“本年折旧”之中的指标是“累计折旧”的本期折旧数额,如果是不存在固定资产报废的环节,本年折旧应该是累计折旧账户的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差,在有报废的环节中,以上的公式不成立。三是统计指标需要分析填报。“实收资本”是会计科目当中的按照具体投资者进行的明细分类,所以,在统计指标中,有些指标例如“法人资本”、“国家资本”、“外商资本”等不能够从会计科目中直接取得,应该将它们在性质上进行分类处理,按照国家法律来谨慎的区分,达到通过审核的目的。四是统计指标要从会计科目中计算。会计科目的明细是没有经过详细规定的,在各单位情况不同的实际状态下,各单位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请款对会计科目的明细进行划分,“差旅费”、“税金”、“工会经费”等指标应该从会计科目中摘算。
2.3审核关系的不同报表的审核关系不同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部分和利润及分配部分,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统计财务报表在上面两个部分中的公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应该关注这个差异。例如资产负债部分中,流动资产的合计公式,在利润及分配部分中,利润总额的公式,审核关系是有差别的。
3思考与建议
财务统计工作是一项很复杂但是相当重要的工作,掌握上有一定难度,很多人难以区分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进行工作时,区别对于加强工作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3.1加强制度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在面对着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条件下,完善统计报表的制度很重要。如今,每个单位都上报年定统计报表的义务,所以,必须得保证报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社会条件是出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很多问题会是企业单位从来没遇见的,所以,单位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保障企业单位持久稳定的发展。
3.2建立信息化系统制度建设不是一日即成的,在企业单位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信息的流通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统计工作的效率与真实性,因此,笔者建议不论是哪一个单位,都应该建设一个信息化平台,及时反馈单位内部遇到的问题,让领导者及时掌握信息作出决策,具体操作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一是建立不同部门的信息反馈专栏,及时反馈基层信息,方便决策;二是建立高效的处理机制,增强效率,在平台上公布需要解答的问题,减少工作重复,利用互联网优势定期增编新内容。此外,还应引进一批相关的技术人才,来维护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确保系统的良好运行。
3.3财务统计分析财务统计分析,就是要将财务会计指标充分的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要解决财务分析的准确性问题,就应该解决统计教材的问题,如今的教材专业化太强,很多教材关于日常的统计方法讲述的不是很多,并且大多是照搬统计教材里的课程,建议编写新教材,使分析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3.4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两个报表工作的基础单位,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财务报表的差异比较大,联系也很强,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们要具备分析辨别的能力,工作人员工作的准确性对统计报表的影响是巨大的,企业和单位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加强工作者对二者区别的理解,熟练地掌握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财务统计报表的运用。此外,企业还应该大力培养或者引进人才,不断提升单位自身的处理能力,不断地完善并创新报表的设置与使用,以保障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4结论
关键词:会计报表 舞弊 预警分析
一、会计报表舞弊的理论界定
1.会计报表错误与会计报表舞弊的区别。根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八号――错误与舞弊》的定义: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与漏报。错误行为没有不良的企图,是非故意行为,是一种过失行为。而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两者存在根本性的区别。
2.会计报表舞弊行为的表现手段。主要有以下十种:(1)虚假确认收入。指公司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而是根据需要提前或是推后确认甚至虚假制造收入。(2)虚假确认费用或将费用转为成本推迟确认。(3)利用财产评估调节资产和所有者权益。(4)投资收益不入账,成为账外资产。(5)虚拟资产和提前确认资产。(6)改变存货计价方法调整利润。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如果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会使销售成本降低,从而增加营业利润。(7)改变折旧方法。可以在计提折旧时用直线摊销法、双倍余额法、年数综合法等方法,自行确定使用年限,以达到其或多计或少计的目的。(8)利用应收应付账款影响企业业绩。应收账款常常用于隐藏利润,尤其是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而应收账款一般占一个单位相当大的流动资产比重,它的收回与否对企业的业绩影响也就很大。(9)制造假文件,达到舞弊目的。(10)隐瞒重大事项。如需进行披露的重大事项未按规定披露或故意隐瞒。
3.会计报表舞弊的分类。(1)根据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主要分为因企业管理所引起的会计报表舞弊和企业的经营失败而引起的会计报表舞弊。一般企业管理当局进行会计舞弊时存在六种动机:①确保职位和获取奖励。②募集资金。③逃避税收。④避免巨额政治成本。⑤操纵公司的股价。⑥为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2)从宏观角度,会计报表舞弊又可分为管理层面上的舞弊、关系层面上的舞弊、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上的舞弊以及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上的舞弊。(3)从会计角度看,会计报表舞弊又可具体分为销售收入舞弊、销售成本舞弊、负债和费用舞弊、资产舞弊和披露舞弊等。这是从各会计要素中的具体科目角度进行的分类,对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及危害
1.会计报表舞弊的现状。近几年的种种案例中,会计报表舞弊行为呈现四种趋势:(1)现金舞弊日益泛滥。现代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改变了以往简单地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来制造虚假利润,而是将矛头对准了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由于它的强流动性,一直被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列为重点对象,但他们却只注重货币资金的贪污和被挪用,且忽视了利用货币资金来粉饰会计报表。(2)舞弊数量直线攀升。(3)串通舞弊日益深化。独立懂事和上市公司,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相当微妙,导致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独立懂事不独立,只是形式上的独立,却无法对舞弊现象有任何阻止作用。注册会计师不诚信,不能依法对舞弊行为予以揭示。(4)舞弊手段日益高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在竞争的大浪中也日益高明,手段日益隐蔽。随着会计电算化等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更多的利用网络进行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使得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对相当多的会计报表舞弊行为也束手无策。
2.会计报表舞弊的危害。日益猖獗的会计报表舞弊行为,已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阻碍了公平竞争,给国家和相当一部分企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对国家的危害。会计报表舞弊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也导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失误,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其次,对债权人的危害。如果债权人通过债务人提供的会计报表所获得的会计信息失真,即债务人少计、漏计收入或多计、重计成本费用支出,这样计算出的利润总额就会减少,会使债权人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相对少,对企业偿债期限、金额等做出让度,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反之,利润总额虚增,会使债权人误认为企业的净资产不断增加,偿债能力不断增强,而在原来债务基础上增加新的债务数额,而蒙受损失。再次,对投资者的危害。企业为吸引投资,筹措资金,从而进行会计报表舞弊,非上市公司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少计收入、多计成本费用支出等舞弊手段以降低利润总额而达到少分配利润予投资者的目的,而使投资者误认为公司经营利润相对少,对分得的利润毫无疑义,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上市公司则通过在会计报表中虚增收入、少计成本费用支出等舞弊手段夸大其利润总额,使投资者认为经营业绩优良,而对公司进行投资,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最后,对企业自身的危害。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企业的形象和信誉,也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影响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治理会计报表舞弊的重要性。企业会计报表是市场上投资者获取企业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虚假会计报表错误地向投资者及社会公众、政府传递有关公司的信息,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最终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给国家造成一定地损失。面对会计报表舞弊行为逐年猛增地严重趋势,治理会计报表舞弊已成为一项应该引起国家高度重视的系统工程,也决定着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会计报表的舞弊对国家、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绊脚石,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国有资产不被非法侵占,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治理会计报表舞弊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三、会计报表舞弊的预警信号分析
1.会计报表舞弊预警信号的类型。(1)一般预警信号。是从宏观角度对会计报表舞弊行为分类的基础上对预警信号做的进一步分类,可分为:管理层面的预警信号、关系层面的预警信号、组织结构和行业层面的预警信号、财务结果和经营层面的预警信号。(2)具体预警信号。从会计角度进行分类,具体预警信号又可分为销售收入舞弊的预警信号、销售成本舞弊的预警信号、负债和费用舞弊的预警信号、资产舞弊的预警信号和披露舞弊的预警信号。(3)关键识别指标。主要识别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指数、毛利率指数、资产质量指数、销售增长指数、应计总额资产指数、投资收益比率。
2.会计报表舞弊预警信号的运用。(1)利用分析性程序法对预警信号予以运用。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分析性复核》对分析性复核加以界定:分析性复核是指注册会计师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分析性程序是针对数据之间的“可能关系”,通过“可能关系”与实际关系的比较发现是否可能存在问题。因此,通过分析性程序法可以对存在数据间“可能关系”的预警信号予以更好的运用,对会计报表的舞弊进行更有效的识别。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分析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来说,一个企业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同行业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如果企业销售税金及附加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突然下降,或者显著低于同行业水平,就应当引起注意。②分析公司产品毛利率短期内是否发生剧烈波动或者大大超过同行业水平,尤其是上市公司。如果毛利率存在短期内剧烈波动或大大超过同行业水平的情况,则预示着公司存在造假的可能。③分析企业利润增长与现金流量之间的正向变动关系是否被打破。运转正常的健康企业,它的利润增长应当与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正向变动关系,如果这种正向关系被打破,则表明企业不是销售政策出现问题,就是存在舞弊的可能。利润高速膨胀没有伴随着盈利质量的改善,不是表明公司存在舞弊,就是说明公司的销售政策不当。④分析利润中所得税的比重,也可以揭示出许多潜在的问题。在应付税款法下,企业所得税费用是根据税法计算而得,由于税法与企业会计制度在收入和成本的计算口径和确认时间上存在差异,根据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与“所得税”计算的账面税率通常不等于法定税率。如果账面税率明显小于法定税率,则说明企业的会计利润质量可能存在问题。(2)利用其他方法对预警信号予以运用。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要发现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不仅要在微观上把握数据资料的“可能关系”而通过其中的预警信号予以识别,还要在如何实施报表审计程序时从宏观角度有效地运用预警信号。通过观察、讨论、检查和询问的审计方式来达到发现预警信号进而运用的目的。观察可以更准确的了解关于公司经营情况、内部控制和员工态度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有效的讨论和沟通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充分地共享信息,交换意见,从而发现问题。通过检查公司合同、重要的会议记录及其相关书面文件可以获取对舞弊预警信号的了解。询问是一种有效的审计舞弊方法。一般应向高层管理人员及内部监督部门和相关人员进行询问,而谈话中则要把握技巧,以引发被询问者说出重要信息。
四、会计报表舞弊解决对策
1.国家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首先,在法律制度方面,应加大会计报表舞弊行为的专门立法,使识别、严惩舞弊行为有法可依,对于会计报表舞弊行为从法律角度予以确认。其次,提高我国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国应当维护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充分肯定会计准则的法律地位。在认定财务报告法律责任的同时,以会计准则为基本依据。最后,我国的舞弊审计制度有待改善。我国当前审计制度在众多案例中,暴露出两个弊端:①在公司舞弊造成重大财务错报的案件中,注册会计师究竟应担负何种责任一直没有明确定论;②过于原则化的审计准则并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中缺乏对于如何审计舞弊报表的详细指南,也没有提供需要关注的舞弊风险因素,而使得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舞弊审计质量难以提高。
2.会计人员诚信观念的提高。首先,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对会计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使会计人员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并能运用法律手段来保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其次,在制度上也应为“诚信”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环境。一要减少会计准则制度中会计选择的弹性区间,二要让单位负责人完全承担会计舞弊的责任,以警示负责人对舞弊加强监管。
3.监管机构监管工作的加强。首先,应加强监管机构,包括国家监管机构和社会监管机构的诚信建设,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诚信自律。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设诚信档案和信用惩戒机制,改变当前的单一行政处罚,加大诚信教育的宣传力度等途径,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风尚,使监管机构依法执法。其次,在监管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工作时,应在关联交易、不良资产、异常项目、现金流量以及会计时间序列的应用上加大重视力度,仔细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对发表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重点关注,确定其是否存在会计报表的舞弊行为,从而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 栗国志. 对财务报表审核的及点思考.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0(3):55-57
[2] 秦荣生. 虚假会计报表的成因分析及其识别策略. 会计师,2005,(1):22-27
[3] 申草.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透视. 中国会计网,2006
[关键词] 合并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比较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在会计实务中对会计报表分类依据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下面对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两种报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1 汇总会计报表概述
(1)汇总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汇总会计报表是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所属企业各单位的会计报表和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整理、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汇总会计报表大部分项目可以根据所属单位上报的报表加总而得,但对于某些项目,由于需要反映某种指标的平均数或者要对系统内上下级之间结算、缴拨款项进行冲抵,不能简单地用加计总数的方法进行编制。
汇总会计报表可以分析和评价企业集团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变动。他能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还能帮助会计报表使用者对集团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进行了解,以助于预测企业未来发展趋势,评价集团及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
(2)汇总会计报表的汇总范围。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坚持规范性、科学合理和简明实用三个原则。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依据企业的隶属关系来判断,只应该把汇总单位本身的会计报表与其所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进行汇总,不应该把其附属企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纳入汇总报表的汇总范围。。
(3)汇总会计报表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汇总会计报表已经难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集团资产和经营状况。如: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大量涌现,在会计核算和反映不能及时适应的情况下,导致了报表汇总单位和汇总数字不断减少。租赁、承包和物业管理等多种经营形式不断出现,小规模的企业大量的涌现,漏统漏报的现象会发生。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和合伙、合作企业不断增加,汇总范围迅速扩展,现有的汇总办法己经难以适应。
2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
(1)合并会计报表的含义和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文中所指企业集团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具体而言,实质上,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企业之间兼并和投资创建,形成控股与被控股关系的企业联合体。只有混合经营型和控股管理型企业集团形成了母子公司间的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才需要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就是以母公司为核心,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经济实体,根据集团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经过合并抵消编制的,由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及合并权益变动表组成,反映的是企业集团整体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
合并会计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合并会计报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包括: 提供由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子公司的经济资源及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成果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满足企业集团管理者对被控股企业管理的需要;反映母公司股东在企业集团中占有的权益;揭示企业集团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2)我国合并会计报的做法。我国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目的是要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并满足报表所有使用者的财务信息需求,也就是不仅要满足母公司股东的需求,同时还应满足债权人和少数股东的权利。我国合并会计报表时,将少数股权以股东权益出现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根据财政部的《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控制”被确定为判定合并范围的基本依据。该种做法则充分体现出了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在其理论指导下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强调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控制权,而非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
(3)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我国的新准则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确定应当以控制为基础加以确定。其中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控制具有以下特征: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不是两方或多方,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征得其他方同意,就可以形成决议,付于被投资单位执行。控制的内容是另一个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这些财务和经营政策一般是通过表决权来决定的。控制的性质是一种权利,是一种法定权利,也可以是通过公司章程或协议!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授予的权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包括增加经济利益、维持经济利益。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母公司应将所有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无论子公司的规模大小、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能力是否受到严格限制,也不论子公司的业务性质与母公司或企业集团内其他子公司是否有显著差别,都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4)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及其问题。合并会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第一,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虽然集中反映了企业集团的总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但却掩盖了行业性、地区性的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根据不同行业个别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是不符合可比性原则的,对于合并会计报表使用者是有误导性的。第二,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要反映的对象是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会计实体,并不具备法人主体的法律关系,虽然可以反映集团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却无法反映出集团内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赢利和风险。
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第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编制采用简单权益法,对内部交易未实现利润不予调整,如果子公司是母公司的非全资子公司,且存在逆销内部交易时,少数股东权益的计算会受到影响。第二,计算合并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合并金额。以子公司盈余公积的抵销及冲回为例: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抵销分录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权益性资本投资与子公司股东权益抵消以后,还必须冲回己抵销的子公司盈余公积金。因此合并报表应反映母公司的提取额和子公司提取额中属于母公司所享有的那一部分合并利润分配表中盈余公积提取金额应依据合并净利润进行计算,而不是将母子公司各自提取的盈余公积金数额相加,子公司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不能由母公司直接支配。如果冲回已抵销的盈余公积,那么对母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反映就会过低。对权益类科目,我国对合并价差不予调整,合并会计报表只存在与子公司报表的纵向平衡关系,缺乏复杂权益法下生成的横向平衡关系。据此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在反映信息上必然带有一定局限性,也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使用效果。
3 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比较分析
(1)会计报表的主体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企业,反映的是某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管成果,尽管这个企业的会计报表是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合并编制而成,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受母公司的控制,只是母公司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汇总会计报表的主体是上级主管部门,主体本身不是经营实体,报表主要反映的是由其管理下各企业总的生产经营情况。
(2)会计报表的作用不同。合并会计报表的作用是向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等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汇总会计报表的作用主要为满足有关行政部门或国家对整个行业或整个集团和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的需要。
(3)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不同。合并会计报表主要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汇总会计报表不仅要提供各企业的财务信息,还要提供企业生产消耗、产量、劳动工时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4)确定编报范围的依据不同。确定合并会计报表的范围取决于各国编制会计报表采用的理论,各国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并不完全按某一种理论,而是以某一种理论为主,同时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我国目前主要采用主体理论:即母公司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表明母公司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应当将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为依据,即以企业是否归其管理,凡属于下属企业则包括在汇总会计报表的编报范围之内。
(5)编制方法不同。汇总会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主要采用分行业、分地区简单加总的方法加以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虽仍以个别会计报表为依据,但必须在抵销内部会计事项的影响后编制,它比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要复杂。
综上所述合并会计报表和汇总会计报表的编制主体相同,编制的内容、范围、作用也就相同,因此就可以将其两者对比分析,研究哪种会计报表更能带给会计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1]郭伟力,郭云,李慧丽.会计报表、财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告区别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9).
[2]王剑秋,徐倩.多角度看财务与会计的区别[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3]孟晓宇.合并会计报表的国际比较--新准则下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比较分析[J].商,2012(4).
[4]李昕.对编制合并报表合并范围的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09(9).
一、会计报表附注、审计报告的涵义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其编制依据、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解释。由于会计报表中所反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规定性,只能提供定量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通过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可以对会计报表本身无法或难以充分表达的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完整地了解和使用信息。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它分为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四种类型。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从属部分或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对会计报表中三张主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重要项目所作的解释说明。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则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所发表的审计意见。很显然,会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是由不同的主体出具的,反映的内容不同,体现的责任不同。会计报表附注体现的是会计责任,审计报告体现的是审计责任。目前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将应当选择保留意见,甚至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而不对其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例如,企业重要经济业务处理不合规,重要会计差错未作调整等只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审计报告中仍然出具无保留意见,这是不合法的。当然,如果反过来把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揭示的事项,注册会计师却在审计报告中的说明段甚至在意见段中加以揭示,这也是欠妥的。但是,对于注册会计师认为某些重大问题虽已在报表项目注释中作了说明,由于影响较大,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扼要揭示,使报表使用人有所关注,也应是合理的,因此,会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应各司其职,互不替代,泾渭分明。
二、会计报表附注和审计报告的混同
(一)内容的混同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内容列举了十三项。1.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2.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3.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以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4.或有事项的说明。5.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6.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7.重要资产转让及其说明。8.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9.会计报表重要事项的说明。10.当期确认的各项收入的说明。11.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说明。12.合并会计报表的说明。13.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它事项。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或者当存在可能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且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的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并且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会计报表使用人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意见,这时能否以会计报表附注来取代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呢?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会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就是说,审计报告的说明段中会向我们详细说明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与或有事项。例: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公司控股股东变更情况,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事项,吸收合并事项,重大关联事项,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以及是否有巨额的对外担保责任等等情况。这时又能否以会计报表附注来取代审计报告的说明段呢?同样的问题是否也会同样发生在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呢?
《中华人民会计法》第20条第二款规定,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及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应当随同财务会计报告一并提供。也就是说,会计报表附注应该由被审单位自行编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由注册会计师代为编制的情况,这就使得会计报表附注成为不同审计报告强调、说明事项的“代言人”,使审计报告的意见逐渐趋同为一种类型即无保留审计意见。中注协最新《审计快报》显示,187家公司公布的2004年度审计报告中,181家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
会计报表附注作为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使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从中得知企业全部重要的信息,以便于他们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因此,决不能以此设局把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有保留事项、否定事项、无法表示意见的事项与会计报表附注中的十三项内容相混淆,本末倒置。
(二)责任的混同
会计责任是被审单位对其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应负的责任。包括选择和应用适当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完整的会计记录,建立健全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合法;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应负的责任。其应按《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且保证出具的审计报告合法、真实。由此可见,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应是会计责任,也就是说,会计报表附注应该由被审单位自行编制,这是现行有关法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要求,也是会计人员在编制会计决算中应负有的责任。正是由于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不同,为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行标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多处强调:“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会计责任。”目前实际中存在的责任混同有:1.审计报告后附的会计报表作为附件在正文中列示。在行文中,附件是正文的 组成部分,是由同一个发文人签发的,因此将会计报表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就混淆了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2.审计报告后附的会计报表加盖事务所的公章。审计报告是对被审单位附送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会计报表的编制是被审单位的责任,是一种会计责任。因此,没有必要在会计报表上加盖事务所公章,反之就混淆了这两种责任。3.会计报表中无编制人和负责人签字盖章。财务会计报表的真实、完整应当由签字盖章的负责人来保证,因此签字盖章是明确会计责任的重要标志。
三、重整会计责任,履行审计责任
会计报表是财务人员将日常的财务信息进行汇总、转换成会计语言的综合结果,是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旨在为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某一时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以更好地帮助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常见的会计报表按照编制时间可以分为年度报表、半年度、季度报表,其中月报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使用较多,对外公开提供的主要为年度、半年度和季度报表。由于会计报表可以提供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因而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当下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如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财务报表来进行财务、经营决策,包括筹资、投资、利润分配决策以及战略规划等;债权人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的资本机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进行更为合理、明智的决策;投资者通过对会计报表了解企业盈利状况、资产质量等,决定是否投资以及具体的投资策略。可见,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都要依靠财务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尤其是身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是企业以及利益相关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利用会计报表进行决策,就必须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而有效的分析又是建立在会计报表准确编制的基础上,但是目前我国企业“重业务、轻财务”并非个别现象,报表编制和分析形式化的情况十分普遍,为了更好地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二、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关注点
(一)报表编制依据前后统一,满足可比性要求
根据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原则,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要具有可比性,同一期间的会计报表要与同行业的企业可比,这也是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重要基础,如果会计报表没有按照统一的原则进行编制,那么计算的财务比率就失去了意义,决策者难以通过对比全面了解必要的决策信息。报表编制依据统一主要体现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两个方面,在实际情况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会计政策、进行会计估计,这种自主性就为企业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留下了空间,如为了满足利润的要求或出于其他考虑,变更资产的折旧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使得某些项目前后的核算口径不一致,这使得报表的财务数据失去了可比性,因而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企业要注意对相同或类似的会计事项进行一致的账务处理,没有充足的理由、未经严格审批不得随意变更,如为了提供更准确的财务信息或者为满足相关法规的要求而不得不进行调整,企业需要说明变更的理由,并按照现在的账务处理规定对相关的会计事项进行调整,更好地满足可比性的要求。
(二)重视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加强日常监督
所谓功夫在平时,会计报表作为对日常财务数据处理的最终结果,其质量取决于日常账务处理的准确度,所以,要想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日常账务处理的真实、准确、可靠,加强日常监督。一方面,企业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聘任专业知识过硬的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向全体员工传达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的重要性,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流程,说明每一环节所必须的财务信息,明确每个员工在环节中的职责,共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此外,企业还可以考虑建立起日常监督机制,加强对账务处理的审核,对于复杂、重要的会计事项,可以由会计主管进行检查监督,避免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
(三)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统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业务规模逐渐扩大,内容也日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各部门间进行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十分重要,例如对于一些复杂的交易或者借贷情况,相关的部门对具体的内容更为清楚,加强部门间的沟通有助于财务人员更好地理解相关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职业判断,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不少企业都开始着手建设信息化环境以提高经营效率,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成为了重要的财务信息传递者,财务数据的同源化便显得十分重要,很多企业也纷纷选择构建财务信息系统,于是,经营环节中的各个部门共同对财务数据的准确性进行维护,部门间的沟通便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其他部门提供的说明信息,会计报表的编制可能难以全面反映经济事项。
(四)重视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编制
作为对会计报表重要事项的说明,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会计报表主表的编制,而对报表附注的重视程度不高。相较于主表中单一的财务数据,附注可以提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也是进行判断的重要依据,传统的报表涉及包括企业的一般情况(有时还涉及资产改制、剥离重组等)、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利润分配政策、存货的计价基础、对主要报表项目的说明(如应收账款账龄、报表项目的异常变化及其产生的原因)、或有事项、关联方交易情况等,随着报表内容的复杂化,用文字进行辅助说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财务报表的信息,所以,企业要重视会计报表附注内容的编制,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重要信息以及异常信息。
三、企业会计报表分析要素
(一)确定分析目的和分析内容
会计报表提供的数据涵盖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一个明确的目的有助于决策者有的放矢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而在进行报表分析时,首先要明确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哪些数据才能达到分析的目标。例如,企业的管理者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那么就分析的内容就包括了资产的分布与构成、各个产品的盈利情况、应收账款周转情况、营业现金流量等;股东一般较为关心企业的盈利水平,从此目的出发,报表分析主要涉及利润率、权益净利率、股利分配情况等;债权人较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那么分析内容就涉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盈利能力以及是否涉及担保事项(从报表附注获得信息)等,不同的分析目的决定了分析的侧重点,这是进行报表分析的重要基础。
(二)建立分析框架、建立分析反馈机制
关键词:会计报表 失真 原因 对策
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是对财务信息数据进行处理的系统,其中财务报告,尤其是会计报表是会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将加工好的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决策者。所以,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决策有着直接影响。
一、会计报表失真现状
现阶段,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出于一些不正当的经济或者政治目的,利用营私舞弊等非法手段,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修改或粉饰,使其严重失真,对国家利益及公众利益均造成极大负面影响。并且这种情况还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隐患之一。按着很多现实情况来看,企业会计人员修改财务信息、弄虚作假以及做账外账和私设小金库等作法,或多或少都和企业经营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其目的基本都是为偷税逃税、为政绩考核、为筹资融资、为一己私欲。财务会计报表的粉饰行为指的是会计在进行核算以及报表编制过程之中,违反会计制度等相关规定,使用一定方法人为地影响企业会计报表,导致企业会计报表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成果、采取状况和现金流量,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其实很多情况下修改会计报表信息的行为主体并不是相关的操作人员,而是企业的经营者,或者其它的单位、个人等,例如企业的总经理、厂家,或者企业的上级部门、一些大股东等等。对会计报表信息进行修改、粉饰的行为,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的决策者是一种误导,使其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从而使该行为主体从中获取一定利益。
二、会计报表失真原因
(一)为获取信贷资金以及商业信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考虑到信贷的风险,为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通常都不愿意向亏损企业或者资信较差的企业贷款,因此一些经营状况较差、业绩不良的企业为了取得其它商家的商业信用或者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就会对会计报表进行一番修饰打扮。
(二)为业绩考核造假
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除了企业整体的经营情况外,对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也要作出评定,这涉及他们的奖金福利及升迁。因此,为了使经营业绩的评价结果更“漂亮”,就出现了粉饰、包装会计信息报表的可能。
(三)为减少纳税数额
出于偷税漏税或者推迟纳税时间的考虑,一些造假企业就会对会计报表做修改。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操控股价和基金筹划的目的,有可能会对利润进行虚构,把企业所得税的税额提高,以显示其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
(四)为推卸责任
也有一部分企业,为了推卸自身责任就修改会计报表信息,其造假行为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如果比较高层的管理人员需要更换,在做离任审计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或者公司新任经营者任期一年内,为了明确责任或者推卸责任,会对之前旧账做比较大的清理;再者,如果大环境中的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一些造价公司也会在这个时候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和包装,对潜亏进行提前消化,并把责任归于新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或者高管层卷进经济案件时,会计报表也有可能被粉饰。
三、改变会计报表失真的对策
(一)对公司行为和经理人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
人才市场对在约束经营者行为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并形成了一个竞争机制。但是为了个人以及小团体利益,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经营不善时会擅自修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报表失真。单位的会计报表失真大多与单位的经营者有关,主要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偷税漏税、政绩考核等等。因此,明确了单位经营者是会计报表失真的责任主体,也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会计报表的质量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会计监督制度,其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稽内控制度,例如财务与会计相容职务的分离与制约;其次,制定诸如对外投资或者处理重大资产等重要经济事项的监督程序;最后,要建立起内部审计制度或者财产清查制度等等。因此建立起内容真实客观、标准规范科学、反应及时迅速、能满足市场运行和国家宏观调控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其对于职业道德观念的认识;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最关键的做法就是做好会计人员的入职再教育,帮助其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新要求。会计报表的质量是否得到保证,是以严格的会计核处为前提,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严格审核会计人员的上岗资格,对其职业道德进行严格把关,是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宋巧玲.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会计,2006(01)
[2]徐勤玲.会计信息失真解决办法浅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4)
[3]洪锋.会计报表失实问题应得到纠正[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9(11)
[4]徐贵丽.会计信息失真――基于博弈论观点的分析[J].英才高职论坛,2008(02)
一、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确定时存在的问题
(一)尽管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已明确规定了是否应根据过半数的表决权作为确定合并范围的依据,且其中包括直接拥有及间接拥有两种情况,然而目前对于间接拥有表决权的计算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定,目前间接拥有表决权有两种计算方法,即“乘法原则”及“加法原则”,对于同一股权关系是否会拥有过半数表决权资本,采用这两种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就会对合并范围产生影响。此外,这两种方法也不够完善,在具体操作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对合并范围的确定。
(二)合并范围的变动问题目前,我国企业合并范围主要有以下四种变动方式:第一,为了扩大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企业可以收购其他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从而使其成为控股子公司,从而帮助企业快速地扭亏为盈[2];第二,为了缩小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企业可以把控股子公司的部分或者是全部股权转让出去,这样可以帮助企业把一些盈利能力较弱的子公司转让出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及盈余管理;第三,曲解准则规定,任意更改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第四,通过资产置换方式将业绩下滑的子公司换出去,并换入一些比较优质的资产,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改变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同时这易于导致所编制的会计报表和会计主体的范围出现差异,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三)合并报表的编制基础问题尽管在合并会计报表准则中明确规定,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个别的报表作为基础,而且规定要将通过间接控制方式而获得超出半数表决权的企业纳入到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当中,然而在准则中却没有明确指出应该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结构的具体层次。除此以外,尽管从理论上分析,不管是采取一次合并的方式,或者是采取逐层合并的方式对企业集团合并范围中的全部对象进行分析,都可以最终实现报表的合并,然而针对一次性编制合并报表而言,在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的状况下,报表合并编制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多,这就难以充分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同时还极易会产生遗漏或是失误的现象。
二、对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多层控股合并范围确定的改进建议首先,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明确规定合并范围的确定依据与方法。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在处理多层控股合并范围问题方面有着非常科学与丰富的经验。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从而更加准确地完成多层控股下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第二,合理地选用间接拥有表决权的计算原则。可以在对子公司持有实质控制权的前提下,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所拥有的权益资本而选择加法原则,而对于那些非控股的子公司就不可以采用此原则。而在合并报表的实际编制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乘法原则[3];第三,在合并报表中应该真实地披露出多层控股的关系,而且要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控股比例与交叉控股的情况准确地披露出来。只有这样经营决策者以及投资者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集团的内部情况,从而保证所做出决策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二)合并范围变动的改进意见第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控制标准,从而准确地界定出合并范围,同时还要运用定量标准以及定性标准来判断出实质控制的存在性与否。除此以外,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相关的准则,从而在合并范围出现变动时可以有效地规范会计造假以及会计操纵的界定标准,并且能够及时有效地修正会计信息;第二,要对合并范围的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地披露,而且要及时地披露企业新纳入或者退出的子公司的财务信息,要深入地研究合并范围变动将会对企业利润所造成的影响,从而有助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第三,由于合并范围的变动一定会影响到合并会计报表中涉及的各种财务信息,进而对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产生影响,所以要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工作,要充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健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目前,在我国很多大型的集团企业中均选用逐级编制合并报表的方式,这主要是由于此种方式能够充分保证合并会计报表相关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科学性。而与此同时,此方式也使得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必须要突破原有的个别报表情况,而是要把子公司的合并报表作为最终的编制基础。针对此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措施:第一,要为实务操作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就是对于相关的准则必须要充分明确层层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第二,要采用逐级合并法,并且将一次合并法作为一种备选的方案;第三,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定合并对象范围,,例如在采取逐级合并法编制合并报表的时候,如果母公司可以直接持有子公司下属控股集团的股权,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准确地判断出应该怎样抵消相应的直接与直接拥有的股权。
总之,在2006年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更加规范地界定了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也使得我国的相关准则更加接近国际先进的会计准则,从而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我国的相关部门与企业也要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从而不断完善合并范围的相关原理与方法。
作者:刘欣单位: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基于财务会计报表具有反应单位或企业财务好坏、偿债能力、运营风险以及经济效益作用,因而成了相关利害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等)进行预测以及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其分析对企业或单位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投资的项目进行综合的评估我们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报表了解短期投资之后企业或单位的偿债能力,以及预测后期的盈利情况、资金流量以及发展方向。再者就是借此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对市场的占有率等。
提升单位或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会计统计报表了解内部的运营状况,从而合理的调整工作方案以及安排企业的资产结构,并处理好获利与偿债之间的关系,如固定资产的比例、偿债的比例以及流动资金的比例等,使之达到最佳的运营状态,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对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以及盈利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对竞争单位的财务统计表进行分析,可以充分的评估它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地位、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以及管理成效等,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地改进和调整经营策略,制定出新的高效性的营销方案,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或单位经济效益以及资产利用率的目的。
借以了解客户的各项财务情况主要可以通过财务会计报表了解现阶段企业或单位的盈利状况,从而评估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若呈现递减或者是亏损状况,则应及时的回笼资金,以免增加投资的风险。再者就是对供应商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综合评估,了解它的毛利率以及续存的能力。
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具体方法、流程以及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种类有很多,主要是根据分析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检查分析、总结分析、日常分析以及预测分析。检查分析主要是对调查的主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分析主要是对目前的经营状况做系统的分析;日常分析主要是对每日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与目标的差距或者是超出目标的量;预测分析主要是针对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外部分析以及内部分析。外部分析主要指的是关乎利益关系的企业外部单位或个人对企业的分析,分析的内容可以局限于某一部分也可以是全部的财务状况。内部的分析主要是有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或管理者个人对各项财务情况进行的分析,有助于企业针对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各项财务结构,并为后期各项财务情况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财务会计报表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分为国际会计报表以及国内会计报表。国际会计报表的分析难度要比国内会计报表的复杂,难度也大的多。主要表现在内容、格式、会计环境、会计惯例、语言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国际会计报表的资料主要由国外企业所提供,而国内的会计报表主要由国内的企业单位提供。
财务会计报表的具体分析方法。分析法主要是指是对其分析的基本流程一般为:明确分析的目的、收集相关的分析资料、选则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的分析预算以及书写最终的分析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明确分析的目的基于不同的对象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具有差异性,即分析的重点或想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此在分析的时候必须先明确分析的目的,如管理者对其分析是为了从中发现管理工作的不足,并针对性的改进;企业对其分析主要是评估经济效益;银行等对其评估主要是为了掌握企业的偿债能力并降低投资的风险。
收集相关的分析资料通过财务会计报表只能片面的了解当前的企业经营状况,并不能很好地找出根本的原因,因此,为了借助财务会计报表有效的避免和改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应该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并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如行业信息以及宏观的经济形势等。
选则适宜的分析方法不同项目在进行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时候,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的方法、比较的分析法以及比率的分析法。其中趋势分析法主要是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的趋势、会计报表构成的趋势以及报表的金额趋势进行对比;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对实际指标、本企业与先进企业之间的指标以及本期指标与最佳水平指标之间的对比;而比率分析法主要是对相关比率、构成比率以及效率比例的分析。除此之外还有框图分析法、假设分析法以及因素替换分析法等。
进行准确的分析预算其预算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择的分析方法而定,将所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资料,采用事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准确的预算,从而得出所需要的指标,从而更进一步的对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达到最终的分析目标。
书写最终的分析报告主要是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兵书写成相关的分析报告,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做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以及点和面的结合。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会计报表成了当前对企业财务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对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决策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短时期内的偿债能力分析。重要是凭借速动比率以及流动比率指标的衡量。一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大于债务则说明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速动比率越低,则说明偿债能力偏低。
长期的偿债能力分析。其衡量的指标主要用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以及产权比率等。其中还包括了对固定比的分析。固定比主要指的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资产的累积量所占的总资产比率,其比率越高则说明偿债能力越差。
.对运营能力的分析。对其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有总资产周转率、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期率、营业成本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并将算得的数据同同行业以及历年的相对比,找出差异性和存在的问题。
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主要的衡量标准有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销售毛利率、非经营性益损比率、关联交易比率、存货、折旧、营业活动收益质量、应收账款、净值报酬、主营业务现金以及计提等。
财务会计报表分析需要改进的之处
增加对企业运营的风险评估。每个企业的运营均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只有对这种风险进行定量定性的评估,对企业的发展则将会起到很好地促进效果。
增加指标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其增设的指标有以下几种:对市场的占有率、职工文化程度的比率、科研费用、创新产品的销售比率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等。
加大表外数据的分析力度。可以通过分析相关的资料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如政策变化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企业与同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率和市场占有率以及企业宏观调控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及网络都一直都成为了企业日常管理的战略手段,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并不是单纯的将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还包括通过将企业的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使企业能够进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增强,这是一种必然的手段和企业实现自身管理的必经之路,本文对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报表信息化分析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到了一个崭新信息化的时代,这一种信息化的世界趋势,不仅仅为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很多全新的机遇,更加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多挑战,企业面对当前十分强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将社会环境很快的变动,企业就需要大量的客户和信息,还要更新自身管理的观念,本文就探讨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
一、信息技术时代对于我国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手段产生的影响
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手段逐渐实现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现代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已经计算机逐渐成为了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手段,我们通过应用现代技术,使得企业的全体员工和管理人员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专用信息处理器来对任何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进而达到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资源能够充分、准确并且及时的应用。
(二)信息技术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
那些纵横交错的电子信息网络已经将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了改变,使这些方式从阶层等级型转变成为了水平自由型,那些和信息传递的方式紧密联系的企业财务管理组织结构也就逐渐从尖顶金字塔的类型转变成为了扁平的矩阵类型,过去传统起到上传下达重要的作用中层的组织也就消失或者被削弱了,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能够和基层的执行人员建立起一种直接的联系,基层的执行人员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及时的决策。
(三)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报表管理产生的影响
现代的信息技术将会使得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报表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轻松,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也会从自身每天繁琐的财务工作里面得到解放,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然而,企业的高层领导也能够更加容易和方便的获取企业的会计报表信息,进而促使自身做出确的决策和选择。
二、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分析
(一)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建立起组织结构
所谓的企业的组织结构就是指企业为了实现经营总目标,通过进行各个级别行政组织以及职能部门的设置,规定企业管理人员各自责任、应有利益以及权限,对企业各个部门和相互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进行协调,对企业整体活动高效率进行谋求的一种全新的管理关系,过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包括矩阵式组织结构、事业部式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职能式组织结构以及直线式的组织结构这五种,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中,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在当前形势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竞争力十分强大,社会环境快速变动,顾客的需求也逐渐个性化和多样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寻找更加有效和快速的企业运作的方式方法,因此,也就出现了我们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使其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整个过程成本进行一定管理的全新的方法,我们称其为企业的全成本管理。
(二)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运用全成本的管理方法
所谓的企业全成本管理方法就是指企业着眼于成本文化长期的一种成本管理方式方法,这一种方法对企业竞争的战略、投资计划、资源配置计划、劳动力计划以及技术决策等等都进行了综合的考虑,为现代企业总体持续并且长期的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综合的以及相互协调的重要基础。这里所说的全就是指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参加,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因此,企业的全成本管理核心内容就是要对顾客成本的要求进行确认,并且要对这些要求尽最大全力去满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具有一个良好成本管理系统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全成本管理要求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必须要参加到协调之中,还要求将其从上到下贯穿在整个企业里面。全成本管理实施的关键就是人的目标、信念和价值,基本的思想就是企业的管理所有资源以及对这些资源进行消耗的行动,虽然企业的全成本管理对于我国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一直都在不断发展,再加上企业的信息系统逐渐得到完善和建立,企业的全成本管理方法一定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三)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要求企业充分授权
将企业知识型人才责任感和参与感进行提高,要求企业必须要根据自身任务的要求来将授权充实,允许这些人才对他们所认为最好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行自主的制定,不应该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过细的监督和指导,更加不能够采取一种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施强制性指令,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为企业的知识型人才所独立承担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保证他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还可以让知识型的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相关决策里面,能够将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尊重和信任进行充分的表达,知识型的人才往往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通常情况下他们是最了解问题蔓延的情况以及对问题能够改进的措施和顾客真实的想法,企业通过充实授权能够使知识型人才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参与感,知识型人才对于工作的责任感就会大大增强,进而能够实现用低廉的成本换取更高的效率。
结语:近些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高速发展,全球也都掀起了信息化的浪潮,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已经在世界各个地区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实现财务会计报表信息化管理能够增强会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最终为企业决策人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一、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从会计发展史来看,资产负债表的产生要先于收益表。早期的复式记账法只编制资产负债表,却很少编制收益表,对收益情况的了解是通过直接查对收益类账户完成的。这一时期的会计报告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的,它与人们的观念、规定等密切联系。具体而言,资产负债表中心论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第一,尽管当时已出现财产委托经营管理的方式,但是人们对委托管理责任的认识只限于对委托财产的关注。早在中世纪,贵族的庄园就已交由“管家”进行管理经营。作为受托责任人,管家的责任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相类似,承担着保护委托人财产完整、并使之增加的责任。但当时的财产所有人只关心其财产的安全性和增值性,对于保值、增值的过程和手段并不重视。换言之,人们并未清醒地认识到收益才是资产增值的原因,从而造成人们只关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情况,而并不关心收益表所揭示的收益情况。在这种观念下,会计报告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就不奇怪了。
第二,当时以资产为税基的税收法规也使人们更加关注资产负债表。例如,15世纪至18世纪,欧洲许多国家的税法主要是以财产税为主。税法规定以业主的应税财产为计税基础,并以业主的净财产确定税率来和征收税负。计算财产税所需要的数据完全集中在资产负债表之中,企业经营者、业主以及税收管理当局都的将资产负债表视为企业报告的重点,对其反映的信息特别感兴趣。
第三,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偿债能力的信息倍受人们的关注。20世纪以前,欧美国家无论是政府借款还是商业借款,多以短期借贷为主。短期债权人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求债务人按期提供有关短期偿债能力的详细信息。当时,人们受传统观念的,认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资产就具有强的偿债能力,其贷款就是安全的。所以债权人也会更加注意资产负债表的信息。
此外,存货资产存在多种计价,人们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资产计量上,也使得资产负债表成为会计报告的中心。出于对资产负债表的关注,人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表,使之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满足其使用者的需要。
二、收益表中心论
20世纪后,资产负债表中心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冲击,收益表逐渐成为会计报表的中心。这一变革是会计观念的变化直接造成的,并与经济、等因素变化密不可分。
首先,随着委托关系的深入发展,受托责任人的地位不断突出,并逐渐成为会计信息的最重要使用者之一。受托人希望更多的了解企业经营运作效果,以此作为管理决策的依据。而此时的委托人也关心企业的经营效果,因为它可以用来评价受托人工作业绩,成为实施激励机制的基础。同时伴以人们对配比观念的更深刻认识,会计逐渐从以所有人(即财产委托人)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兼顾委托人的会计模式。与此相对应,收益表中心论逐渐代替了资产负债表中心论。
其次,人们逐渐意识到资产负债表所揭示的企业偿债能力并不全面,它是以企业破产为前提的,即企业只有在破产清算时才会直接以长期资产等来偿还债务。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企业的收入才是按期偿还债务的安全保障。不仅对债权人如此,“对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保障也总是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除非企业的生产努力是成功的,否则企业的资产对任何利益集团都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各利益集团都更加重视损益表,希望通过它了解企业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信息。
再次,税法的变化使资产负债表逐渐退居次席。近现代的税法不再以财产税为主而是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企业所得税以企业收入或净利润为应税对象,企业税务的计算和征收需要依靠收益表所提供的信息。因此收益表在税收管理上的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最后,现代资本市场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司收益指标。政府和资本市场都偏重于对公司以往业绩的监管;对公司的评价,也主要以相关利润指标为基础。针对个别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铤而走险的行为,会计准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提供的基础,其规范的重点自然的偏向利润表,而非资产负债表。
另外,其他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促成了这一转变。例如,20世纪中期,美国企业的融资方式不在以短期借贷为主,融资方式更倾向于长期资金的筹集。对此收益表要比资产负债表更能帮助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
三、会计报表中心的新变化
会计理论是不断发展的,正如会计报表中心的第一次变迁一样,收益表中心论正受到新观念和新理论的挑战。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人们对会计报表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到20世纪70年代,FASB在着手起草概念框架时,又开始运用资产/负债观念来决定收益,似乎再次把财务报表的中心从收益表转向资产负债表。”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进入知识。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实物资产的作用已退居第二位。投资者已不再只关注现在的经营业绩,而是更多的关心企业未来的趋势。在股票市场中,高企业股票的市盈率相当高,尽管其中许多企业并不盈利,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其股价却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因为投资者更看中其未来的盈利能力,相信高科技企业拥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潜在的创造利润的能力。在此观念下,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再偏好于现在和过去的经营业绩,而更希望了解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情况,因为资产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因此,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
人们希望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由于无形资产在盈利中的作用,资产负债表必须能详细的提供企业无形资产的相关信息,例如企业无形资产中人力资源的情况,开发费用的情况,自创无形资产的情况等。但现有的资产负债表很少提供这样的信息,投资者难以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进行预测。这也正是会计报表体系中收益表仍占有重要地位,资产负债表的中心地位并不明显的原因。因此,改进资产负债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的改进应尤为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详细揭示无形资产的有关,改革无形资产的计量方式。我国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的内容列示非常笼统,其种类、组成结构、质量等重要信息未得到反映。而且无形资产多以成本计量,无法展现无形资产的潜在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详尽的揭示无形资产的组成情况,并以无形资产未来所能创造的经济利益的现值加以计量。即使出于对信息可靠性的考虑或受计量技术的限制,难以直接在报表中反映现值价值,也至少应在附注中加以补充说明。这将有助于揭示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
2.突出人力资源的内容。对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其他各种无形资产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在资产负债表中人力资源的信息更应详细、突出。利用未来收益的净现值法对人力资源计量时,其价值中有一部分体现为创造其他无形资产的能力,这部分价值已经在其他无形资产的价值中加以核算了。所以,人力资源的核算应与其他无形资产相分离,以免发生重复计量。
3.充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信息。自创无形资产的本质与外购无形资产并无差异,但是目前会计中对两者的核算有本质的差别。这不但违背了会计的客观性原则,而且不能全面的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信息的相关性受到极大。为了提高资产负债表对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测水平就必须合理反映自创无形资产的内容。
另外,研究开发费用、兼并商誉等都直接影响着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质量。
一、常用的几种粉饰会计报表的方法
1、对应处理的当期费用长期挂账:这里面比较突出的是应收账款(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一般而言,应收账款占一个单位的流动资产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也就很大。特别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更小。有人曾计算过,如果按规定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转为坏账的话,1997年深沪上市公司亏损数将由42家改为114家,亏损面将由5.2%扩大至14%.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情况是在建工程长期挂账。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都会对外部分融入资金,而借款需按期计提利息,按会计制度规定,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没有办理竣工手续之前应予以资本化。如果企业在建工程完工了而不进行竣工决算,那么利息就可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费用减少(财务费用减少),另一方面又可以少提折旧,这样就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2、改变折旧方法: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
3、利用关联方交易: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例如,1997年广电股份1.13亿元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两处:一是土地开发补贴4000万元;二是将其全资子公司上海录音器材厂有偿出让给自己的国家股大股东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双方协商收购价9414万元,从而使广电股份获得净收益7960万元。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明确指出:该项业务虽已经产权交易所鉴证,但未经资产评估确认价值,并指出此项关联交易对其1997年损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4、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一般使用两种方法核算投资收益:一是成本法;一是权益法。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下列情况下应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2)不准备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3)被投资单位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例如某公司1996年对深圳光大木材有限公司的长期投资所持股权为7.31%,远未达到当时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对被投资单位持有25%以上股权时方能以权益法核算长期投资。因此,对被投资单位持有7.31%的股权并不符合采用权益法的条件,公司对被投资单位也未拥有经营控制权,但当年该公司却对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导致当期投资收益增加687万元。1996年其主营业务利润本是巨额亏损,可由于该会计方法变更和其它保留事项虚增的利润,竟然最终变亏为盈。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即使是实际上没有红利)。同时,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5、存货计价不当。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润。如按定额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应该将定额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按比例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摊,但有的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定额成本差异只在期末在产品和库存产品之间分摊,本期销售产品不分摊产品定额成本差异,从而达到虚增本期利润的目的。也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如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把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以期达到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更有甚者,故意虚列存货,或隐瞒存货的短缺、毁损。
另外,还有诸如把当期的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列为递延资产,从而达到减少当期费用的目的;通过在当期漏计、少计或不计利息费用或少估应付费用等来减少费用;故意混淆会计期间,把下期销售收入提前计入当期,或错误运用会计原则,将非销售收入列为销售收入,或虚增销售业务,以增加本期利润。
二、鉴别不实会计报表的几种方法
综上所述,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分析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与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如较高,说明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又如,主业利润除以总利润,接近1的,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主体性;数值远离1的,就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缺乏效益;大于1的,说明发生了其它业务、投资收益的亏损或营业外收支不抵。
2、分析财务指标。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与变现能力,一般地说,以流动比率接近2,速动比率接近1为宜;以净利润分别除以总资产、净资产、可以得出公司的资产贡献与净产收益率,从而反映公司真正的投资价值。
3、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研究。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点,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
4、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断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