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时间:2022-05-24 04:4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第1篇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第2篇

一、心系田园,让“美丽”的种子在福幼生根

校园是师幼生命成长、精神栖居最重要的场所,唯有让教师和幼儿在备感美丽的校园中工作、学习,才能孕育智慧的教师、培养灵动的幼儿。因此,美丽校园建设,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发展思路的转变。在福幼――这片正在从乡村走向城镇的土地上,我们用“田园”这样一个词语去追寻、导引:“田园是一种所在,生机勃发,万类竞自由……。”让福幼成为“自然、自在、自由”的田园,让教师和幼儿保持淳朴、灵动、本真的状态,从而创造一个教师天性充盈、幼儿灵心绽放、园所诗意盎然的幸福田园。在新学期首次教工会议上,我们福幼的首批教职工一起学习了“田园文化”的思想框架,美丽校园建设的种子因此在福幼生根。

二、共绘田园,让“美丽”的种子在福幼发芽

新办幼儿园,硬件基础有着优势美,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亮点,呈现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师幼真切感受到校园之美,让每一处都潜移默化地发]“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我认为必须从校园的人、景两方面统筹。

“人”是美丽校园的核心。新园的师资,由来自张家港市区周边幼儿园的骨干教师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组成;新园的幼儿,由来自周边农村幼儿、有来自周边幼儿园的转学幼儿、外来务工新市民子女组成,这样的一群新人成了福幼首批开拓者。新,就意味着相对缺乏经验,但这又能让我们跳出固守不变的陈旧模式,用更加开阔的思路、大胆创新的实践去探寻出一条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管理之路。教职工人手少,工作面广、量大,这是摆在我们二十多个教职工面前的客观事实。但,顶着烈日整理环境,洒着汗水搬运物品,披着星光踏上归途,这样的“景色”无不传递着美丽校园的正能量。短短一个多月,福幼这个大家庭已经是一个人心齐聚的团队。

“景”是美丽校园的主体。走近福幼,一步一景,一股清新自然的“田园风”扑面而来,校园的建筑风格,统一以田园风格为主线,门卫的造型是一架自然风力下转动的“大风车”,外墙建筑与泥土色的棕黄融为一体,就连空调外机也穿上了同一色调的“外衣”,紫藤花种已驻足于此;户外的亲亲果园、绿绿菜地、香香花圃,既是一个快乐天地,又是一个天然氧吧,教师与孩子们在这片童耕园中享受野趣、阳光,收获成长、快乐;流线型的内庭院,夏天是赏心的纳凉之地,冬天是悦目的阳光暖房;移步室内,紫色、绿色、蓝色的自然搭配构成了主旋律,宽敞明亮的大厅,吉祥物“田田”“园园”迎接着八方来客,爱心驿站”留给家长、幼儿小憩的空间,办园思想跃然于墙;创意美工坊、趣味建构室、国粹艺术馆等,各功能室布局合理,设施设备、材料正逐步完善,既是校园一景,又是幼儿活动的乐园;教工餐厅八人围坐的小方桌,典雅的窗帘、别致的灯具,营造了一个温馨、甜美、现代的餐饮环境。

三、守望田园,让“美丽”的种子在福幼开花

美丽校园建设,不仅要在自然环境、规划格局、建筑、绿化等直观视觉上体现美,在育人氛围上同样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直观视觉和育人氛围的双重渲染,才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陶研人的情操,激发人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师培养模式上,我们推出了“美丽田园工作坊”活动。

“田园文学会”――读好书、享好文:“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阅读的你更美丽”,在田园文学会中,教师谈诗歌、赏名家、析名作,也可以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幼教理论前沿的信息,在轻松、惬意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素养。

“田园艺术会”――品雅乐、赏名画;“艺术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田园艺术会中,教师交流各自的艺术创意,在音乐的世界中畅游,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与表现能力。

“田园技术会”――团队行、互为师;“幼儿教师是全能的多面手”,在这里,开展各项专题培训:信息技术运用培训、课堂经验交流……以此来提高教师各方面的教学技能。

“田园生活会”――乐分享、提品位;“品味生活,让幸福快乐相伴你我”,在这里,交流生活的点滴,可以是赏心悦目的美食烹饪交流,更或者是家庭生活的相处艺术……一杯清茶、一壶咖啡,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情趣。

第3篇

【摘要】都江堰鹤鸣村、新型社区、实施成效

中图分类号: S47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都江堰柳街镇鹤鸣村2010年被确定为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点之一,经过2年持续建设和公服配套完善,其安置区已有基本成效,在持续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已有大量农户入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先行点取得了不俗的规划建设成效。作为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鹤鸣村在改革思路和建设成果上都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作者此次主要针对其聚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进行调研,期望通过这些当前获得的建设成果传递更好的新农村生活模式和理念,更积极的乡村生产氛围,果蔬花香、生态绿意、悠闲充实的生活期许,也增强大众对乡村建设的认知与信心。

鹤鸣村将乡村地区特有的川西林盘风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农家生产生活、农作种植、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改造、建设结合起来,以实现更好的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改革和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做好宣传与动员工作以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并坚持保障信息的公开透明,尊重村民的自主意愿发挥他们主体作用并维护好群众利益,做好健全领导和合理引导以保障土地综合整治的推行,先行规划并逐步推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公服配套工作,以改善民生、提高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家庭收入为改革核心目标,这些都是鹤鸣村能获得较大社会认可和关注的成功前提。

此外,在规划建设的实施中,尤其是农村新型社区环境的营造方面,根据实践后的成效调研分析,有不少值得新农村建设思考和借鉴之处。它以自然肌理为本底,将农作种植、休闲旅游、田园生活、产业发展,结合良好的生态条件进行规划,初步展现了一个崭新、积极蓬勃的新农村氛围。文章以鹤鸣村土地综合整治、新型社区规划、聚居环境营建视角,实地考察调研了鹤鸣村在社区建设实践中值得借鉴的成效,重点对其规划实践的成效进行梳理分析,借鹤鸣村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以下这些方面,提出新农村规划和建设的思考。

(图1-4) 聚居环境的营造融入原生态林盘的自然环境,突出川西乡村的地域特色。林盘是川西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典型地域特色之一,其保护与建设是乡村规划中的重要环节。鹤鸣村将聚居环境的自然林盘特色融入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中,将“聚散有度,隐露相间,通透连贯,曲径通幽”的川西林盘韵味融合进新农村聚落特色里,在维系原有生态小气候同时也突出了川西乡村的地域特色。

(图5―8)大组团结合小院落的聚居布局,注重院落规划和邻里交流的传统生活感。规划建设中考虑安置点布局的组团化设计,以“小规模、组团式”为空间设计和总体规划原则,在增加进现代材质、生活元素同时亦保留农家建筑、设施、生活环境特色,继承部分属于乡村的生活传统和住家习惯。大组团套小院落,是川西较为典型的平面布局形式,院落生活感较强,居民交流与照应也较为密切,每组院落还包括有村民自家菜地,以自然材质打造的菜地、池塘等。以乡村农家的本底元素为主,将城市建设中的元素辅以其中。

(图9-15)“社区服务”以一个较大社区综合中心结合多个小型社区服务点,及时公示村社信息,提供便民服务也展现多彩民乡生活。由多组团和院落组成的新农村安置点,考虑布局的组团化与集约化,参考城市社区的建设原则,逐步完善公服设施的配套和均匀布局。在打造乡村新社区风貌同时也重点考虑参与村改的农民对社区环境的特殊诉求,尽量复合化社区服务中心的职能并逐步完善配套服务点功能。

(图9、10)综合型社区中心作为接待外来访客主入口,亦提供综合新闻、社区通知、村土地整治和规划方案等综合信息;配置几块菜地主植景观型农作物,工作人员及村民共用;

(图11)小型社区服务配套中心,处于组团院落之间,主要道路节点的沿侧,有简单的公共活动设施、公共卫生间和便民爱心店等;

(图12)社区再生资源回收点,空闲的建筑空间用于居民日常聚会娱乐使用;

(图13)书写在主要道路口建筑立面上的“鹤鸣新村”小诗,展现其丰富的村社生活;

(图14)(社区警务屋舍)采用特色的树皮材质进行立面设计和细节处理,后侧半掩于林盘植被间,正面则清晰的面向主道路口开放;由一系列木质材料构建,表面铺以多块树皮;

(图15)多院落共享的户外“休闲中心”;较大的户外活动区域,休息亭和配套公服设施,围合于乡村植被或农作景观间;休憩区以灰系的砖瓦和石块结合木质亭子与座椅;

(图16-21)在建筑设计上丰富建设形态,多元运用材质进行立面多样化的处理。在整体布局中,以大组团结合多院落组合,一般4-6户独栋建筑组构一个共享院落形态,再由多院落形成更大居住组团。多采用原植被包围建筑形式,在尊重川西林盘形态同时营造幽静清爽的农家环境。设计中建筑多样性特点有着重体现,为的是展现多样而更加丰富的乡镇生活风貌和建筑格局形态。在建筑立面、院落、楼台、构件的材质和设计中,都考虑了相应的多变化、多形式、多元素,在立面材质和色彩选择中,运用纯色系涂料配合木质材料的生态感,形成大面积拼贴起来的、柔和的暖灰色块。

(图16)现代田园风格的立面色彩,多样的形式配合较简单的暖灰色系,同时普遍加入了自然素材(多种木质材料,采用编制风格作立面处理等);

(图17)建筑形态设计中结合进村民习惯,强调设计感同时也增加生活感;灰砖、木栏、以农作物为主的院落景观,将传统民居的“砖”、“瓦”与现代涂料搭配;

(图18)以淡土黄的大地色系石材为基底,整体采用接近自然的同色系,以“融入”林间;

(图19)(社区警务站)以“树皮”做立面,半隐于林间,突出自然木质感,从材质上将建筑与乡村的生态本底环境结合起来;

(图20)粉灰色系墙砖结合素白涂料,采用清淡色系的大面积色块,与多样又繁复的立面形态相辅助搭配,隐约于林盘间,能在村落中看到一些城市建筑的特点;

(图21)村户一家入口,篱笆式的二层护栏设计,小型建筑室外空间较多,外空间楼台的层次也较丰富,居家建筑的设计同时结合了城市与农村的风格,有种“乡村新居”的感觉;

(图22-27)结合地貌基底,将村民生产生活习惯考虑进聚居点规划中,采用多生态元素使空间更加自然灵活。聚居环境的营造应最大化考虑对现有生态资源、地形地貌的保留和利用,挖掘川西地域文化和地方民俗,展现以传统农耕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水文化、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等元素。将川西院落环境结合建筑和生产生活习惯来布局,各院落内外相应配置的菜地,由自然材料建造的花池、树池等,在新聚居格局中也保留下村民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集约规划的居住环境同时,也为喜欢田园生活的外来朋友们提供清新的乡间感受。在新环境中保留基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寄托,在较小的服务半径内满足村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传统和习惯,同时也是希望增添仍然区别于城市的耕作乐趣。

(图22)特色“五优”菜地;自建栅栏,村民为分管菜地的主人,自行耕种,传递他们“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社区精神;

(图23)将独栋居住建筑间的空间,配合“家园图标”设计为“农作物”式的绿地环境 ;

(图24)聚居点的边域仍然选择性的保留有部分现状的林盘环境,将较空旷的用地布置作大片的公用农用地,用于小型生活耕作需要;

(图25)新农村聚居点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产权改革中,坚持尊重村民“自愿”,对实在不愿搬迁的村户,不强行拆迁和改造,尊重其意愿同时,也为其营造更好的环境;

(图26)结合建筑形态的设计,在自家居住空间范围内,尽量合理的考虑农用地和停车空间的配置,为大小车辆留下遮掩的依托和停放的空间;

(图27)公服设施的配置与室外公共用地的布局结合,以绿地和土壤帮助环境排水,借助林下空间布局公共停车位置;实际社区中心停车率较高,但院落间的林下公共车位使用率较低;

(图28-33、34-39) 在细节设计中尊重村民生活习惯,选择性保留特色生活配置,保障服务设施配套。在规划中参考城市社区模式并将村社区生活服务半径缩小,更适应村民生活,尊重村民习惯,选择性保留下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生活习惯及生产、生活设施,对新聚居环境的营造有着积极影响。相对集中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形成了耗时更少的生活服务圈,为村民提供了可及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公服配置多集中于社区中心或组团中间地带,或院落、道路交汇开阔处,考虑具体需要,在公服配套区域,辅以田园式生活景观,以创造更加人性、生活化的空间感受,也将农田景观引入村民生活中,维护生态小气候亦净化住区空气。

(图28、29)考虑村民传统洗涤衣物习惯,保留乡村生活元素,在交通便捷的地方配置小范围生活配套区,沿环绕居住院落的沟渠,设置有传统洗衣板、沟渠、配电及垃圾回收等设施;

(图30、31)尽管生态植被的排水功能很好,但仍不可忽视市政污水设施配套的重要;主要道路与住宅院落间,依照村镇传统设置用于排流雨水和灌溉的沟渠;

(图32)较大院落的入口设计有廊道式的活动空间,为多户村民公用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室内用于聚会活动;廊道亦可遮风避雨,而由多户围合的院落中心则是大面积的“农作景观”;

(图33)社区中心建筑体,灰色系立面,2层建筑的楼台选用了木质栅栏搭配;主道路面设计为相对开阔空间,建筑是更高的树种,有半掩于林间的感觉;

(图34)“林下”停车;借助建筑立面凹凸的空间,在农作和植被间设置多处“林下”停车位,遮阳避雨同时也使位于路沿侧的停车位显得不那么突兀,远看遮掩于植被间;

(图35、36)在多个院落、组团之间的公共区域,设置有配套休憩设施;绿化环境以耕种的农作物和花卉植被为主,对村民所属农作地,进行了很好的用地划分;

(图37)住户利用自家建筑空间,开设便民店、打牌室,向邻里大众开放,既方便村民日常活动又增加自家收入;

(图38、39)组团中心的小型配套服务点,结合道路节点配置有便民服务店、咨询处、卫生间、垃圾回收点、报栏展板等,位于主道路交汇处开阔空间,方便村民也服务于外来人员;

(图40-45)社区“景观”与农乡自然环境结合,重视"生态"营造。将土地整治后新农村聚居环境与林盘肌理和农乡特色作物的耕种结合,区别于城市绿地景观,采用更原生态和农乡气息的绿化处理方式,将林盘植被和小型农作耕地结合其间,创造更生态化的生产、生活环境。除了自然景观,将生活型的景观环境结合生态本底和村民生活习惯考虑,以农作物的耕作为主,村民各户自理。尊重并维系村民生产、生活的习惯和浓郁的乡村气息。

(图40、41)考虑现状地形,将存在高差的地块与林盘肌理结合,选择性进行保留,以生态堡坎来围合,同时改善了居住环境的质量。堡坎处理很生态化,又便于施工和就地取材:空间外侧边界选择菱角圆润、体块感强、大小较均匀的石头半嵌入已压实土壤中,进一步夯实外侧土壤,也助于锁水和排水;

(图42)社区中心的公共环境,外侧由一圈规整过的地坪围合;地坪与中心活动用地间,结合渠系条件建有一条沿主要道路的沟渠,以规律化的石头夯实界面。同时也是生态化和简单适宜的集水、排水设计。

(图43)村民的居住楼与规划道路(普遍约6米,保证基本的小型车辆错车)间保留一定间隔,出于居家独户和院落环境要求,住户入口和道路间都进行了农作景观的规划设计,也相对围合出住户入口空间,可自行耕作简单四季果蔬;

(图44)多处设置开阔的节点式“农作”区,种植兼具乡村氛围的植物;

(图45)茂密的松竹做道路景观,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和绿地生态质感都很良好;

第4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环境在幼儿语言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创设包括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精神环境。

一、让丰富的物质环境成为幼儿口语交际的原动力

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

(一)墙饰成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

瑞吉欧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指出:教育由各种复杂的互动关系构成。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参与,才能使许多互动关系得以实现。幼儿是教育主体,墙饰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亦是以幼儿作为服务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设计制作墙饰的过程中,应全面考虑其布局的合理性、内容的教育性、时效性、社会性、参与性等。让各项教育活动真正融入到精美实用的墙饰之中。农村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有了它的渗透,墙饰立刻活动起来,幼儿的语言交往立刻频繁起来。春天,一缕柳枝,一束野花,一盆野草……孩子们有着滔滔不绝的议论交流;秋天,一串串红高粱,一个个大南瓜、冬瓜、葫芦,一簇簇棉花,一秆秆稻子……孩子们走着说,看着说,想着说。语言在环境中发展,在运用中提升。

(二)农村资源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挑起“话端”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儿童是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节生动的教育活动,如果有了合理的农村资源的运用,就会犹如清泉般叮当呼应。例如科学课《挖野菜》,如果一开始就带孩子去采摘野菜,孩子讨论的话题会由此展开,“我知道,这是荠菜。我和我奶奶挖过这种菜……”“我知道,有一种菜特别好吃,它叫马兰头,因为我家里就长了这种菜……”农村资源让幼儿会有更多的话题。

二、让丰富的农村资源拓展幼儿的主题活动

发展农村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农村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以促进农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农村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和特色资源,往往是城市所不具有的,这些农村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能够给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态。

(一)巧用农村自然资源开展主题活动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农村中有着各种形态的地形;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常年不断;四季变化特征明显;风霜雨雪后的乡村美景比起城里的硬性建筑更显恬淡和自然。这些丰富多彩的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能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我们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和孩子的心理特点,将这些资源进行了整合,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主题《好吃的荞麦面》、《香香的槐花》、《春天的野菜》、《美丽的秋天》、《香喷喷的树叶》等。每个主题的选择都立足孩子的兴趣,并能整合到各个领域。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丰富了教育内容,对促进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妙用农村社会资源组织社区活动

乡村幼儿园所处的地方集镇人口比较多,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只要幼儿园密切与社区村落的联系,农村的社会资源可以成为幼儿园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组织精彩纷呈的社区活动。例如参观医院,走走居民区,果园实践活动,参观生猪养殖场、食品加工厂等。还可以为幼儿语言能力提供运用的机会。同时还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三)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展开家园互动

乡村文化资源相对贫乏,但是乡村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乡村通常拥有的文化资源主要有婚丧嫁娶、节日生活习俗、童谣、民歌、民间故事、民剪纸泥塑、绕口令、顺口溜以及民间游戏等。利用这些资源广泛开展家长和幼儿的积极互动,增加口语交际的频率,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发展。首先,家长督促孩子养成在家也说普通话的习惯,多和孩子用规范的语言交流。其次,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进行口语交际,如经常带孩子走亲访友、经常参加农村中婚丧嫁娶的仪式,经常给幼儿讲民间故事,和孩子说一说童谣、顺口溜等。创设良好的口语交际条件,让孩子有所进步。再次,邀请民间艺人和家长入园指导和互动,以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幼儿口语交际的兴趣和互动机会。

三、农村资源丰富区角游戏活动,增加语言交际的机会

(一)农村资源充实了幼儿园的区角材料

幼儿园的游戏材料是幼儿亲密无间的伙伴。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充实幼儿园区角的环境和材料。如:自然角陈列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各种果实等;美工区搜集各式各样的种子做贴画材料,对蔬菜瓜果创意制作等;操作区利用草绳、藤条、稻草等材料让幼儿编织;体育区利用竹木玩具和乡村的树墩等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等。幼儿在这些常见的物品中更有口语交际的基础,更易发生语言互动。

(二)农村资源的利用丰富了游戏的内容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农村幼儿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大自然的优势,引导幼儿主动快乐地游戏。

第5篇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贵州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作为我国西部欠开发、欠发达地区,贵州面临既要 “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资仍然是贵州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主动力。

(三)发展和生态并重、百姓富和生态美有机统一日益成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独特优势。

(四)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贵州初步具备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条件。贵州处在规划建设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支撑带的中间腹地,并进入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范围,作为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双龙临空经济区等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和贵阳综合保税区、无水港、电子口岸等开放平台的设立,使贵州经济发展搭上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快车,一改过去封闭保守的状况,初步具备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条件,为贵州吸引外来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辩证看待新常态下贵州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和严峻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压力加大,“赶”的任务更加艰巨。现阶段的贵州仍然具有两位数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在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后,保持前几年的高增长已经不现实,“赶”的任务明显加重了。二是能矿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三是地方政府性债务等潜在风险加大。四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成“转”的任务的难度加大。

同时新常态也为贵州带来弥足珍贵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新机遇。贵州作为全国典型的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区、扶贫开发示范区,是中央在政策上重点扶持和倾斜省份。二是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一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和贵州“两高”(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经济带等区域发展规划,为贵州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机遇。2014年贵州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7个百分点,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贵州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四是生态优势进一步凸显的新机遇。在全国各地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集中爆发时,贵州的生态环境却“风景这边独好”,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在新一轮省际产业竞争中贵州已经占据了有利地位。

三、落实新举措,努力实现新常态下贵州经济发展新跨越

(一)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打造后发赶超新优势

抢抓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努力构建贵州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一是打造重点开放平台。加快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双龙临空经济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中瑞自由贸易协定》示范园、贵州・台湾产业园等平台建设,谋划建设贵州・韩国产业园。各市县要创造条件打造一批重点开放平台,力争贵安新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及时启动贵阳综合保税区二期建设,积极申建遵义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我国外事部门及驻外机构、外国驻华机构等对外通道,让更多外资、外经、外贸资源为我省发展所用。二是聚焦重点开放地区。加强与瑞士、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区域交流合作,更加重视与东盟、中东欧国家的交流,扩大与港澳的合作,切实取得一批交流合作成果。三是抓好重点招商引资。高水平办好酒博会、茶博会、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精心组织新医药大健康等产业发展推介会。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高度重视落实招商引资成果,跟踪督促签约项目早日实施、建成投产。大力培育外贸企业,促进更多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四是加强重点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认真落实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深化与成渝、长株潭、北部湾等经济圈的合作,以推动“两高”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等方面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构筑区域合作新高地。

(二)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重

大力培育壮大五大新兴产业,努力做优增量。一是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五是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建材产业。

在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迈进。一是提升发展能源原材料产业。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巩固提高煤矿兼并重组工作,提高煤炭行业机械化水平。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利用。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建成投产一批“四个一体化”项目。二是提升发展“五张名片”等特色轻工产业。培育壮大一批优强白酒企业,拓宽白酒销售渠道,巩固提高白酒市场份额。不断提升“贵烟”品牌价值,优化产品结构。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三绿一红”品牌建设。发挥我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三是提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提升装备制造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研发水平,加快发展民用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3D打印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汽车及零部件、能矿装备、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

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配套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现代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业,使之与工业化进程相协调。尤其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通道、物流网络、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企业培育,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要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生活业,使之与民生相适应。

(三)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道法自然,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路子。一是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优化城市结构布局。三是加强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妥善处理好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关系,因地制宜定功能,因势利导搞建设,让山水、田园、村庄、社区各美其美,共生共荣。三是增强城镇经营管理能力。合理划定城市边界,科学安排城镇建设规模,注重城镇风貌规划设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六个小康”与全省基础设施大网络、“5个100工程”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有机结合,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县为主体,整乡整村推进,集中连片改造,在贵州大地绘就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的生动画卷。突出山地特色,善做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草、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让更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让更多的游客在乡村留下来、深度游。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突破瓶颈制约

谋划实施一批大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基础设施大网络向面上覆盖。一是大力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水利工程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水利建设“三大会战”,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重点推进互联网出省带宽和贵阳到国家互联网骨干节点直达数据通道建设,互联网出省带宽突破3000Gb/s。四是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天然气管网及供气网络建设,为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保障和改善能源结构。

(五)以“5个100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重点发展平台建设

一是推动100个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把握好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节奏和力度。狠抓现有企业产出和新兴企业培育,支持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二是促进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增产增效。加快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推动园区特色产业与现代加工业、物流业、生态观光业有机结合。三是增强100个示范小城镇生机活力。注重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打造一批具有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的绿色小镇。推广示范一个小城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的联动模式,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四是提高100个城市综合体品质品位。运用智慧技术和贵州文化元素,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点、地域风貌的现代建筑。引入高端市场主体、专业经营团队,打造精品组团。五是提升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内涵魅力。留住贵州山水人文的本色和本源,重视特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成龙配套搞好服务,打造一批知名旅游品牌。

(六)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树立绿色GDP理念,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标本兼治,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一是着力在“治”上下狠劲。二是着力在“建”上求实效。三是着力在“管”上出实招。四是着力在“改”上有突破。启动江河流域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实施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扩大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扩大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广排污权交易。出台林业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问责办法。

(七)把科技创新作为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撑,努力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

一手抓制度创新,一手抓科技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实施科技管理改革行动。二是实施科技开放合作行动。三是实施科技企业培育行动。分类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型种子企业。四是实施科技金融融合行动。综合运用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专利质押贷款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带动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五是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引进行动。大力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六个一批人才、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八)完善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措施,切实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二是着力优化消费环境,真正让群众“愿”消费。三是完善个人消费金融服务,不断扩大信用消费。四是创新消费产品,推动消费升级。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网络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消费。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旅游休闲消费。完善民办教育收费政策,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教育文体消费。发展养老服务,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五是引导消费观念,培育健康、成熟的消费文化。推行现代、文明、科学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在不断满足消费需求前提下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向健康、成熟、理性的方向发展。

第6篇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48元,同比增长9.0个百分点。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当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水利设备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增效。二是农业经济类型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比较分散,种类也较为单一,生产规模也较小,质量普遍较低。此外,农业生产周期性较强,且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也较弱。三是农民的弱势地位。大多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及技能,获取知识的渠道欠缺,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四是农业生产成本高。近些年来,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升高,大大降低了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五是农业金融、科技等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土地流转、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不到位。导致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平台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动互联网模式仍面临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物流体系建设仍比较薄弱,各快递公司往往只能配送至市县一级,无法满足农村网民的网络销售及网络购买行为,农村网民只能借助中间商与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对接,而中间商的加入会导致农民在经营行为中丧失了话语权及定价权,并且这种间接对接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从而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

农村的互联网建设较为薄弱。由于地域的限制,农村的网络建设存在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工期长等缺陷,导致农村互联网基础较低。此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互联网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均不足,加之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对互联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均比较低,严重影响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为“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经济领域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为发展农村经济制定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及法规意见中,应鼓励农村互联网发展,以推进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战略规划下,各省级、市级、县级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办法,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及农业销售、流通、经营、发展等环节提供便利。

积极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意向及使用率。第一,继续推进互联网、宽带“村村通”工程,积极研发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宽带的村村通。第二,加大对智能终端的研发力度,智能终端设计应以操作简单、成本低为主,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在农村的应用率。第三,加大对农民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技术水平。第四,积极引进互联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重视互联网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积极培养引进互联网人才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使之成为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经济的推广奠定基础。

创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监管方式。第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程中,可将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信息与生产区域的光照、湿度、温度等自然因素有机结合,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大数据有效的整合,同时对整合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指导,从而实现农业活动向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第二,加强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尽量做到“从产到销”全程实时监控。同时建立实时资讯及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可以及时回答消费者的咨询,并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及监管,从而实现与消费者“零距离”交流。第三,完善农业生产信息披露及共享机制。积极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要素、成本收益、供给需求等监测预警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的制度。第四,建立互联网一农业产业诚信惩罚机制。在“互联网+”模式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同时建立清晰的奖惩机制,以推动互联网一农业市场的长远发展。

第7篇

今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近年来,针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基层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的历史现状,平塘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做成许多多年来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难事。

2015年,“四个全面”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虽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但只要平塘弘扬“追赶、领先、跨越”的FAST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特色规模强产业、东西并举扩城镇、项目投资打基础”的发展部署,把握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新机遇、把握对外开放合作带来的新机遇、把握“两高”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新机遇、把握生态环境优势带来的新机遇,就能在既要“赶”又要“转”更要“超”的三重任务中实现跨越,谱写同步小康新篇章。

与时俱进

加快平塘跨越步伐

2015年,平塘将坚定不移地实施“强产业、扩城镇、打基础”的发展部署,着力抓好“5个100工程”和28个省州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不断扩大投资规模,盘活存量,做大总量。

交通建设方面,着力构建“内优外快”交通路网大格局,逐步缩短与“半小时都匀经济圈”和“一小时贵阳经济圈”的时空距离。推进平塘至罗甸高速公路和平塘至独山高速公路建设,全力推进县境内国、省道建设,大力加快建设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管理现代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平塘交通网络以国省道和高速公路为主干线和骨架的科学格局。

水利建设方面,重点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加快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解决工程性缺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加强供水设施建设;加快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兴建一批规模合适、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基本建成全县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加快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结合产业园区和城镇体系布局,着力围绕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三个方面加强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湿地的保护力度。

推进城乡发展方面,推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建管并重、功能提升,结合各镇(乡、街道)发展定位和东西两个城镇集群功能区设计。一是突出做靓“玉水金盆”。东面以三棵树为中心,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为特色的综合新城;南面以新舟新区为中心,着力发展新型商贸、住宅为特色的现代新城;北面以上梭片区为中心,发展生态旅游、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新城,最终让“玉水金盆”成为黔桂国际旅游线上的明珠。二是着力打造特色集镇。以克度天文小城为核心,重点建好国际大射电科普旅游文化园,启动规划克度、塘边同城化建设,大力支持卡蒲、通州省级示范小城镇提质扩容。三是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好新农村示范村寨,努力走出一条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步推进的新型城镇化路子。

推进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围绕独特的天眼、天坑、天书“三天”奇观旅游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抓好抓实,打造旅游升级版。重点加快大射电―天坑景区的开发和国际大射电科普旅游文化园建设,发展大旅游。以承办2017年第十二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契机,发展民族特色餐饮、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突出打造以大塘为中心、其他宜茶镇(乡)为支撑的省级生态茶产业园区,抓好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建设,努力提升白龙、四寨两个供粤港蔬菜生产基地效益,着力推进打造平塘县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项目建设。大力加速工业转型。充分利用大理石、方解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精深加工度。以盘江龙盟为龙头,打造以碳酸钙粉造纸为主的外贸经济;借助牙舟陶的品牌,开发工艺陶、包装陶和生活用陶产品,加快陶土传统技艺产业化过程;推进铁皮石斛、茶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工、茶叶加工;开发克度藤编等民族工艺,大力发展新型材料、建材、陶瓷、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开放创新

绿色发展夯实民生

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和谐,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鉴于此,平塘县积极树立绿色GDP理念,走可持续绿色发展道路,强化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开展森林保护“六个严禁”执法专项行动,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严格执行“六个一律”专项行动,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新上项目“三同时”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启动实施县城二期污水处理和省级示范小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推进县城二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树立新型资源观和资源管理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管理效能。

加快镇(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动镇(乡)事权与财权统一;探索建立“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促进金融产品升级换代;稳步实施公共服务多元化体制改革,加快PPP投资项目建设,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林权产权登记制度试点改革,建立健全农村集体土地租赁、入股、抵押和森林资源抵押贷款机制;出台支持引入社会资本服务公共文化相关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模式转化升级,提升“幸福进万家”品牌;认真清理办事公开事项,健全政府权力公开机制,推进公开平台建设。

以大射电项目为平台,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重点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积极实施天文工程引资、引智、引才战略,倾力培育天文经济产业。加强与广州越秀区的合作交流,加大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周边地区协作力度。借力省州部门挂帮平塘的良好机遇,谋划一批项目,同时加强培育盘江龙盟新型环保材料及无公害天然食品等出口品牌。

围绕优势资源,策划、编制一批资源深加工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积极引进产业链关联项目及其配套项目,拓宽拉伸产业链,促进园区产业聚集,提高优势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从优惠政策主导向产业环境主导转变。

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和营养餐改善计划;深入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进人口计生“双诚信双承诺”和“三按月”绩效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民政救助、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殡葬改革和“平安平塘”建设;推进接待工作一站式运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事项一体化调处、解决问题一竿子到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及传统村落保护;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

蹄疾步稳

推进法治平塘建设

面对经济新常态、发展新任务、人民新期待,平塘将进一步以法治思维统领各项工作,推进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第8篇

驻村扶贫送温暖

2014年6月,为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和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联合下发的《关于向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的实施意见》,省林业厅先后4次派人深入到所包村――彰武县大冷镇大冷村进行踩点,党组先后召开3次会议研究选派方案,发动党员干部踊跃报名。经过层层选拔、认真筛选,组成了由吴永君任队长的3人驻村工作队。在驻村工作队派驻动员大会上,省林业厅党组要求驻村工作队要紧紧依靠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深入调研,积极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把扶贫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扶持林业种苗产业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制定和落实好各项帮扶措施,争取用3年时间,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让此次扶贫工作成为“造血式扶贫”,不脱贫就不脱钩。工作队3名同志换下西装,穿上便服,深入到农村,用脚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

沉下心思访民情

7月25日,工作队一行3人进驻大冷镇大冷村。工作队从做好贫困户的排查摸底入手,编制了“大冷镇大冷村扶贫对象农户登记表”和“驻大冷村工作联系卡”。每天伴着初升的旭日,工作队员开始了一天繁忙的工作,进村入户实地走访。每到一户,都对居民的致贫原因、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进行详细的登记,收集群众关心的农民增收、民生低保、社会维稳、产业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从群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中找路子,想办法,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心连心交流。他们将联系卡发放到每一户居民手中,联系卡上面详细登记每个人的职务、电话、意见、有何需求等。晚上,工作队员对白天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归类,仔细分析和研究各户致贫原因,掌握好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截至目前,工作队已完成大冷村6个居民小组、110户贫困户的走访工作,登记了每户的基本情况,发放联系卡120余份,筛选出45户生活困难的贫困户。工作队员对贫困户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归纳出大冷村居民导致贫困的原因有4类:因病致贫,当地农村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发病人口较多;陋习致贫,主要是儿女出嫁后,老人要负担债务;思想致贫,少数农户安于贫困的生活,养成了惰性;上学致贫,有个别家庭由于孩子上学,造成家庭负债累累。结合各自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工作队已着手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

扑下身子解民忧

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日记中这样写道:“下乡驻村的收获、感受是从文件、材料和汇报中得不到的,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能听到群众心声、摸到基层实情,才能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从改善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着眼,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和大冷村长远发展考虑,着手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

对于因病致贫的农户,工作队及时向厅里反映,与省内几家大医院协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因学致贫的家庭,由厅领导分别与贫困家庭结成“助学对子”,进行帮扶;对于摸不着致富门路的贫困户,工作队协调专业技术团队,对他们进行栽植、种植、驾驶、月嫂等专业技术培训。截至目前,工作队已筹集资金5万元,为3户房屋破损严重的贫困户维修了住房,其他帮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结合大冷村种植结构单一,种植一般粮食作物占全村总耕地95%以上的情况,工作队从调整种植结构着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结合林业发展需求,建设苗木生产基地。现已完成苗木、果树专业合作社的申报工作。

目前,工作队正抓紧编制一年工作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一年工作计划将以“庭院模式”为主,利用农户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计划发展苗木种植500亩至2000亩。三年发展规划将紧紧围绕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着重发展滴灌节水工程,规划发展5800亩;加强美丽乡村建设,解决400户居民出行难问题;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大幅增加农民收入。

第9篇

(一)政府主导机制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是关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的大事,这决定了该举措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政府化行为。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开发、研究、创新等整个过程都应以政府为主导。当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扩张的能力十分弱小,其组织形式普遍处于原始状态,表现为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市场指导。市场是乡村传统工艺品的发展载体,也是其生命力的体现。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市场的开拓是广大壮族乡村村民颇为关注的问题。对市场进行调查和预测是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因为村民们只有在了解市场动向的前提下才能及时调整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受社会历史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民众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狭窄,加之村民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仅依靠村民力量根本无法完成对传统工艺市场的调查与评估。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乡村传统工艺市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组织相关的专家学者及有关单位对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进行正确的市场指导。2.活动支持。壮族乡村地区普遍具备“文化丰厚、民风淳朴、风景宜人”的特性,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就素有“风景小桂林、气候小昆明”美誉,近年来有关调查结果充分显示,旧州的自然环境、文化遗存、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精神生活仍保存在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是一个难得的、活生生的、底蕴深厚、不断发展的文化整体[2]。壮族乡村特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政府在当地举办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当地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民俗文化活动,以“文化搭台”的形式实现“经济唱戏”的目的,如通过举办绣球文化旅游节、绣球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专家来调研、商人来考察、游客来观光,节庆带来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势必为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赢来商机与生机。3.资金帮扶。资金紧缺是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的桎梏,也是目前当地农民无法自行解决的难题。因此,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积极适当的资金帮扶,既要安排必要的研发启动资金,也要兼顾广告宣传、技术培训、技艺保护等方面的费用资助。对于资金的来源,政府除财政拨款外,还应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采取投资与受益相挂钩、民办公助等原则进行多渠道筹集。此外,还可借助乡村的传统信仰文化组织相关民俗活动进行社会募捐等。

(二)民众参与机制

扎根乡土、依附自然的乡村传统工艺是源于乡村、基于乡村的草根文化。广大乡村民众是乡村传统工艺主要的创造者和传承人。离开乡村民众的广泛参与,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将无从谈起。为此,应该注重落实民众参与机制,通过激励、抢救、带动等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民众的力量推动乡村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开发。1.激励创业。为了树立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信心,激发其创业热情,进而壮大乡村传统手工技艺的人才队伍,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应该着手组织建立乡村手工艺人档案,收藏他们的作品,同时组织策划相关活动,如乡村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竞赛、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品牌创新人物评选等活动,通过设立相关奖项和颁发证书,使人们树立尊崇乡村文化艺术的人才价值观,激发人们在手工艺产业方面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积极推荐农民艺术家申报“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让乡村传统手工艺人的技艺及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业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抢救人才。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文艺家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3]对于壮族乡村绣球技艺,乡村传统手工技艺能手往往是绣球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绣球产业化开发的主力军,但一些手工技艺能手多是年迈老者,年轻能手寥寥无几,如不采取相关补救措施,必将造成“人走技失”的局面。例如,最具特色的旧州绣球绣制工艺“堆绣”,目前只有极个别老人掌握,24股的堆绣技艺目前已经失传。而从总体上看,旧州年轻一辈绣工的技艺与老一辈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可见,抢救技艺人才势在必行。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鼓励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跨代传承,如动员开展家族(庭)式传承,即鼓励祖辈与父辈将技艺传给子辈与孙辈;组织实施师徒式传承,即乡村传统工艺协会通过办班培训或通过资深艺人招收门生,将技艺传给学员或学徒;等等。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及时深入采访年迈的乡村传统工艺能手,通过调研—整理—归档等程序,建立乡村传统工艺能手的资料库。3.带动学习。目前,乡村教育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广大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部分义务教育学校不达标,青壮年文盲仍然存在。以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为例,目前当地村民的文化程度大多为小学或初中水平,其薄弱的文化基础及思想意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旧州绣球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如巨型绣球的制作,巨型绣球的造型设计涉及代数、几何等知识,球体的巨幅图案也需要更高的设计、绘画与刺绣技艺,而当地大多数手工艺人因缺乏必备的知识,所以对绣球制作显得力不从心。对此,当地有关部门可以针对绣球生产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通过文化培训等形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带动民众学习。

(三)专家指导机制

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开会研讨、撰写论著等方式,对乡村文化进行针对性、全方位研究,既有助于人们了解乡村文化的个性特征,继承发展和开发利用乡村文化,又有利于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文化的知名度。构建专家指导机制,应该落实以下两点:1.创设研究平台。所谓的“研究平台”,一是研究基地,如依托专项试点项目建立的“政府主办”式研究基地、由政府联合科研机构或高校共建的“官学合作”式研究基地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自行选择某一乡村作为研究点的“民间自办”式研究基地等;二是生态博物馆或生态保护区,如2005年在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建成的壮族生态博物馆,这为专家学者研究旧州壮族绣球手工技艺及其保护开发提供了平台;三是经济文化示范点,如2008年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村被文化部选定为“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为旧州绣球技艺的保护开发创造了积极的环境。2.实施对接指导。研究成果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智力支持的作用。对于乡村传统手工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接指导形式:其一是“专家—民众”形式,即专家启动其研究成果直接指导乡村民众;其二是“专家—政府—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提交当地政府,再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指导乡村民众;其三是“专家—企业—民众”形式,即专家把研究成果转让企业,再由企业通过培训等方式指导乡村民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旧州绣球为代表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开始走向市场。受其所处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仍然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生产和销售均有待改进与提高。要打破当前的发展桎梏,应该启动创新理念,着手对“产”和“销”问题进行调整。

(一)生产策略创新

目前,绣球产业的开发经营者缺乏对市场的敏锐观察与理性分析,这导致绣球产品的生产缺乏针对性,商品种类相对单一,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绣球产品的销售面,制约了绣球产业的发展。要解决以上问题,最主要的应该从绣球的功能入手。从文献资料看,绣球最初是壮族男女求偶传情的产物[4]。以绣球传情求偶的习俗至今在壮乡仍有所保留,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年代的更替,当今绣球已不仅是壮乡男女的爱情信物,更多情况下还可以充当多样化的商品角色。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了解并拓展绣球的现代功能,有针对性地对绣球进行分门别类的加工制作,例如可生产成双结对的“情侣用品”类绣球、囊括挂饰、摆饰、香球、贺礼等多种形式的“生活用品”类绣球、用于点缀装饰盛大节庆活动会场的“节庆饰品”类绣球、附属于当地旅游业的“旅游纪念品”类绣球、附属于民族体育赛事和民间游娱活动的“体育用品”类绣球,等等。如上所述,通过丰富绣球的产品种类来扩大绣球的市场功能,而绣球市场功能的扩大势必为绣球赢来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更多的消费者。

(二)营销策略创新

当前,手工艺品开发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手工艺产品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营销问题理应成为开发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文化促销。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作了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5]由此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产品一旦被赋予文化因素后,其身价就不仅仅是物质因素的总和,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将随之提升。如旧州绣球是当地壮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这是制造绣球销售亮点的重要筹码。为此,产业经营者应该注重挖掘绣球的文化意蕴,如在颜色上,绣球的主色一绿色象征着壮族世代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文化———稻作文化,主色二黄色反映了壮族古老的信仰文化———土地膜拜,主色三红色体现了壮族民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鲜艳的色彩搭配彰显了壮族人民热情勇敢的性格、自然纯朴的感情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观念,等等。将绣球的文化意蕴融入销售环节,通过文字图片的宣传介绍和促销人员的讲解,势必能让无形的文化价值转为有形的产品价值,从而提升绣球对消费者的吸引力。2.平台促销。构建多样化的产品销售平台是广开产品销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借助当前科技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日趋丰富的大好形势,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依托当地发展势头良好的旅游业,以旅游为销售平台,将壮族乡村传统手工艺产品融入当地旅游文化产品的销售行列。此外,举办壮族乡村手工艺品展销会等标志性节庆活动也是构建绣球销售平台的有效途径。3.广告促销。在众多促销手段中,广告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广告界有一句行话:“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你推销商品就已经成功了一半。”[6]因此,在对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进行宣传时,应该策划好可以唤起人们注意的醒目标语和响亮口号,如旧州绣球可以将广告语设计为“购旧州绣球,游美丽壮乡”、“旧州:精美绣球眷恋的地方”、“好绣球、旧州造”等。另外,广告代言人的选定也非常关键。物色广告代言人,其重要的准则之一就是在产品与人物之间找到一种价值诉求与文化内涵的融通,使广告代言人与产品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旧州绣球广告代言人的遴选,在影视圈中因扮演“刘三姐”而声名大振的艺人可考虑列入人选的范围,因为绣球与刘三姐是一脉相承的:其一,绣球是壮族民间传说中刘三姐送给阿牛哥的定情信物;其二,电影《刘三姐》的重演是绣球脱离“四旧”、逐渐被社会认同的新起点。

“品牌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将产品与消费者的认可迅速连接的时尚文化;是一种能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多重财富。”[7]要实现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经营者应当树立起品牌意识。

(一)落实商标

落实商标是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也是通过法律途径树立和保护自有品牌的重要手段。商标是品牌最光荣的象征,一枚好的商标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商家创造利润。旧州绣球商标的设计,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特色化。壮族乡村传统工艺是特定乡村地区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可将这些特性考虑成为其商标设计重点凸显的优势因素。第二是提高知名度。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因素融入商标设计中,有助于商标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消费者所熟悉和认可。旧州绣球在商标的设计上就具备有利的知名因素,如具有“中国绣球之乡”美誉的产地旧州,再如在当地技艺精湛、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的杰出绣球能手,等等。第三是具有合法性。近年来不少商标的设计尤其是区域民族产品商标的设计引来了诸多非议和官司,因此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商标的设计应注意吸取前车之鉴,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完成。

(二)优化包装

商品包装是附属于内装商品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又是实现内装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重要手段。目前壮族乡村手工艺品普遍没有采用正式的商品包装,这使其商品价值大受影响,非常不利于产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如何给乡村手工艺品设计合理有效的商品包装,首先是凸显特色。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的包装既要体现民族特色,又要兼顾地方特色,如可以在包装的正面,将工艺产品的精美形象、关于传统工艺文化意蕴的文字介绍以及山清水秀的壮族乡村图景,经过现代技术处理,整合成情景交融的广告图,以吸引消费者。其次是注重适用。壮族乡村地区众多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材料都不具备防潮、防尘及抗污染的功能,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的包装要适用于抵抗外界环境的破坏。另外,介于绣球的购买者有跨省份,甚至是跨国的特点,所以包装还应注重迎合目标市场的接受需要,如包装上的产品文字介绍应同步体现壮文、汉字、英文三版说明。再次是体现美观。基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外形精美的特点,可以在包装盒的其中一面设置由透明材料作成的视窗,这样既不影响密封的效果,又可以让购买者透过视窗欣赏到工艺品的精美形象。

(三)有效宣传

创新的宣传方式对塑造、打响品牌至关重要。传统的宣传方式,如文字、图片的纸质介绍或影视、网络的立体传播,在宣传的广泛性、深刻性和持久性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所以,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寻求更合理有效的宣传方式。例如,借助会展进行宣传。“所谓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并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8]通过会展宣传新兴产业或特色经济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壮族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展经济在当地发展迅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年一度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该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和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的壮族文化与东盟诸多国家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文化特性,抓住博览会这一有效平台,深入宣传特色鲜明的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与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业,将壮族乡村传统工艺融入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轨道中。再如,借助高校进行宣传。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推动了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率的提高,广西高等教育形成了“立足东盟、面向世界、开放—合作办学”的新局面,高校的国际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与高校对接的宣传即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宣传壮族乡村传统工艺,如可以选择广西的部分高校,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之际向外国留学生赠送壮族乡村传统工艺产品。首先,此种做法属于公益行为,没有商业气息,更易于产生宣传效应;其次,投资少但却可以产生跨区域跨国界的宣传效果;再次,宣传活动对象是高校的师生,他们是社会上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其产生的社会内化力比一时的直接销售力意义更深远。此外,还可以借助名人、借助节庆、借助活动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均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10篇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大振兴,其中首要着力点就是产业振兴。在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农产品供求失衡,产业竞争力持续偏低,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等突出矛盾前提下,亟待重新审视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加快转换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发展新路径、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动特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结合培训内容,我将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发展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和几点建议谈谈我的感受:

一、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意义

中国地广物丰、资源禀赋区域差异较大,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差异化发展路径,是当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与传统大农业相比,特色农业的特点十分鲜明,除具有资源、产品优势特色外,多数还蕴含社会、文化、历史等特色元素,因此特色农业也具有功能多元、价值多重的突出特征。发展特色农业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对加快打造农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发展特色农业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依托地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科学布局,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提高我国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推动农民脱贫增收的现实途径。特色农业多集中在偏远和资源贫瘠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多是贫困落后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促进这些地区产业发展,实现精准脱贫。发展特色农业也是满足消费需求升级的重要举措。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有利于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多元化、优质化农产品消费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加速农村人才集聚、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全面振兴。

二、我国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从产业内部障碍来看,首先是特色农业生产规模有限。受目标市场区域相对集中影响,特色农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小,多集中在区域内。盲目扩大规模易导致市场饱和、产业 效益受损。 其次是要素配置效率偏低。突出 体现在技术、资金、主体、信息、基础 设施和装备等有效供给不足。特色 农业普遍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机械 化水平偏低的问题。 再次,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精深 加工开发不足。特色产业开发仍以 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和全产品 开发较为欠缺,产业产品价值挖掘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最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 内打响品牌的特色农产品不少,但 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 的特色农产品屈指可数,特色农业 普遍存在资源和产品特、优,但影响 力不够大的问题。 再从产业发展外部制约看。一是 特色农业面临外部竞争。部分特色 农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面临国内 相似产品的竞争;部分外向型程度 高的特色产品面临进口产品的替代 和冲击。 二是特色农业市场风险较大。生 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引发产量波 动和价格波动,“蒜你狠”“豆你玩” “姜你军”等均是特色农产品市场风 险较大的体现。 三是特色农业保障机制缺乏。国 内尚缺乏针对特色农产品实施生产 保险或市场保险支持政策,生产主 体和产业发展保障水平较低。

三、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需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一是加强特色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充分认识和挖掘地区优势特色资源,合理开发和布局优势产业,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例如《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提出 到 2020年,10大重点产业综合产值 达 8100亿元,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 综合产值 10000亿元以上。全省农业 增加值达 3000亿元。近年来,云南发 展高原特色农业,精心打造粮食、畜牧、烟 草、蔗糖、橡胶等,迪庆、丽江、怒江、大 理等州市凭借三江并流区域和相似 的高原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优 势,依托河谷地带大力发展高原渔 牧、高能食品、高原旅游等产业,打 好“三江并流”牌,效果凸显。

二是强化特色农业发展科技和装备支撑。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开发,强化精深加工技术、设备研发和深加工产品开发,有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产业附加值。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机装备、仓储、加工、物流、冷链等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现代农机工业不断发展 壮大,到 2018年,我国农机装备产业 企业总数超过 8000家,其中规模以 上企业超过 2000家,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 2600亿 元,能够生产 4000多 种农业装备产品,市 场规模占全球的 45% 以上,国际贸易总量 占全球的 20%,成为 世界农机装备制造和 使用大国。技术和产 品不断优化升级,攻 克了精细耕作、精量 播种、高效施肥、精准 施药、节水灌溉、低损 收获、增值加工等关 键核心技术,满足 90%的国内农机市场 需求,支撑农作物机 械化水平达到 68%。水稻精量直播 机、60行大型播种施肥机、精量植 保机械、智能采棉机等重大装备与 国际先进水平齐平,基本解决了水 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大 豆、油菜、甘蔗等主要农作物高质高 效机械化生产技术瓶颈及装备制约 难题。 湖北随州、钟祥的香菇产业企 业,在新技术、新产品、高品质的引 领下,与全国行业知名院、所、校联 姻,研发食用菌冻干食品工程技术, 并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真空冻 干生产线,生产 7大系列 50余种产 品,在全国香菇行业中,保持龙头地 位。今年一季度,湖北全省农产品出 口逆势增长 6.8%,其中蘑菇罐头出 口同比增长 4267.3%。

三是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解决生产发展规 模有限的同时,通过多功能拓展和 利用,深度挖掘特色农业蕴含的文 旅、历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加速 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显著 提升产业综合效益。浙江省户均耕 地不到 4亩,低于全国户均 7.5亩的 水平,从 2011年开始,浙江提出进一 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和农 业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联动发展。目前,全省农村产业融 合已进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推进 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 的基础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 体化发展。如安吉的竹产业,已形成 从竹资源到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 纺织品以及竹叶黄酮、竹醋液等系 列产品;桐庐、德清的美丽乡村旅 游,武义、开化的创意农业,义乌、遂 昌的农村电子商务,嵊州的现代农 业综合体等大展宏图。

第11篇

一、绵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一)重点资源价值分析

1、文化资源来自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绵竹年画。“中国年画之乡”的绵竹目前已经形成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研究、交流于一体的产业链。众多能满足人们审美情趣、求知欲望、修身养性、参观博览的旅游产品。2.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中的生态资源是民俗文化的背景与依托,绵竹区域内的优美乡村田园风光,北有人民渠,南有射水河,中有马尾河蜿蜒穿过田间,池塘分布,鸟鸣虫唱,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水系与田园耕地共同构成项目地的景观骨架,这给人以良好的心境去感受年画艺术的魅力。3.乡村田园风光、生态植被、河流水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年画文化资源为核心的吸引物,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基础,有利于文化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打造,其独特艺术价值使旅游产品上升至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高度。川西民俗的文化在个性特色的包装元素项目提供上,不仅具有地方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教育学习体验价值以及品牌价值。

(二)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及整合

旅游文化资源是旅游主体、客体、媒体相互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以一种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物态为载体,以智态因素的活性内核与基因为精髓和灵魂。智态因素具有裂变性的无发性特征,可使旅游市场更良性地可持续发展。

民间艺术对异质文化的求索与猎奇是文化旅游的动因之一。通过旅游开发,实现民俗文化与外部社会、经济、文化的融合。针对年画特征,坚持分类开发,采取“结构+元素”的手法,强调元素提炼、使用和整体改进。不仅实施精品化开发,注重内涵质量的提升,为实现旅游市场效益最大化打基础,而且要分析年画特质与旅游市场现状,对技术、理念、人才、投入成本、操作技术、艺术效果、游客的接受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使游客在游览美丽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体味被文化所裹挟的人文旅游内涵精神。

实现旅游文化资源市场价值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要在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给予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差异定位、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做到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旅游文化的整合利于提升文化品位,可使文化形态之间展开交流和互动。在考察旅游者需求、动机时,了解地脉、史脉、文脉,塑造旅游地形象。

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

(一)绵竹年画产业现状

绵竹年画文化的发展是从“千家万户贴年画”到“千家万户画年画”质的飞跃,可以像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深圳大花油画村那样的国际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经营集散地。绵竹年画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实到每项具体的项目中,就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与再就业的社会问题,可成为绵竹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绵竹年画将继承、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捆绑在一起,使独创的文化价值转变成商品价值,从而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年画衍生品催生了新型的文化业态,年画超市的兴起,拓展和丰富了销售渠道与模式。随着市场理念的融入和民营资本的参与,不仅丰富了绵竹年画产品种类,而且树立起了以绵竹年画为代表的本地文化品牌。“绵竹年画村”对绵竹年画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开发和利用,在年画的材料、功能、工艺、产品种类上进行了改进。增设年画主题餐馆、农家乐、家庭旅馆、DIY年画体验区,让游客和普通大众了解绵竹年画的制作过程,感受绵竹村的美食,亲手绘制年画,增强其娱乐性和参与性。苏州投资4800多万援建中国年画村,注重点(旅游景点)、线(道路、桥梁)、面(功能区块)三结合,建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精品型文化旅游景区。促进了绵竹年画产业和苏州桃花坞年画的产业对接,绵竹年画的创新,扩大了绵竹年画生产规模,构建了营销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年画村”入口综合接待服务区、年画民俗文化体验区、乡村田园风光区、年画商业交易区四大板块。

(二)绵竹旅游市场趋势及产业发展分析

以创新、和谐、集中发展原则为主线,抓住绵竹年画这一生命线,整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创建“中国绵竹年画村”年画文化产业基地,带动了景区的全面发展。管委会和村委会首先紧密合作,分工协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景区开发,通过外来企业发展壮大景区,组织村民自主创业。

1.景区的发展带动了年画村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在景区从事年画制作、销售14家;餐饮、农家乐,农家居共100家;直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纪念品的销售,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2011年,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副产品销售105万元,其它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乡村旅游就业人数占全村劳动力的比重是58.84%。景区实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苏州援建和政府资金扶持,景区首先解决了基础设施配套。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年画企业,引导当地年画从业人员加入企业,或者将村民制作的年画通过企业进行销售,整合有限的资源,做到规划引导、技术创新、法制保障、人才支撑、品牌引领、产业集聚、开放带动,景区的整体规划为引导企业按照规划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在年画屯和年画街坊形成年画产业园区。

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年画村景区的发展,年画村由村两委搭平台,成立了健全种植和世鹏养殖专合组织,带动全村村民积极参与到景区的建设发展中,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居等第三产业。通过把年画历史融入到景区开发建设中,丰富游览的内容,给游客以传统文化熏陶,扩大了景区的影响力。2.当前绵竹规划区内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并设工业园区对未来规划区服务业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使绵竹与成都、绵阳、德阳联系更加紧密,基础客源市场进一步扩大;区域交通条件不断优化,面临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但还存在旅游项目还较为单一;配套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商业、地产业等其他相关产业发展较弱的问题。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改变惯有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文化利用向走文化竞争之路转变,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有形化。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清晰思路是贯穿文化资源优势到文化产品优势再到文化产业优势这条主脉,全面提高旅游衍生品的档次,建立良好健康的旅游文化发展支持系统,达到文化产业意识的超前化、文化消费的规模化、文化资源开发的市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系列化。大力推出旅游专线,设计合理化旅游线路的结构顺序。

1.年画村旅游的同城化时代:十二五期间,成都经济区将加速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成德绵乐同城化战略,随着成绵乐“城际铁路”,成德绵高速路复线的建设,德阳将步入半小时经济圈。自德阳融入成都经济圈的开端以来,就标志着绵竹年画村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国家主体功能区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大功能区域;年画村作为龙门山的山前地区,具有成为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外拓区和桥头堡的机遇。在生态脆弱和自然灾害危险性大的地区严格控制工业化城镇化的政策控制下,龙门山生态旅游功能区适时而生,作为国家的重点生态功能区,龙门山开创了我国建设旅游主体功能区的先河,功能区先已进入启动建设阶段。3.成都经济区的旅游业发展必将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道路,形成主题互补、功能互补、产品互补的旅游产业区格局。年画村有望成为成都经济区成德旅游合作区,古蜀文明从山地部落到都市城邦的过渡区。4.中国年画乡村旅游以年画文化来包装休闲农业,提供乡村独特休闲体验方式,成为乡村景区、农业经济与城乡要素整合的平台,成为乡村农业、文化、休闲等产业整合的典范。打造三大国字化品牌。旅游品牌表现为以年画文化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化品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园;度假品牌为以非物质文化和农业景观为特色。发展成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产业孵化基地,通过它来带动成德绵旅游带的发展,推动成都经济区旅游目的地建设。5.形象定位,年画村是龙门山麓最美艺术村。它依托龙门山的知名度和未来发展愿景,提升年画村对游客的认知度和吸引力。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乡村风景画,规模成片的农业景观。田园诗意的乡村风情画、林盘栖居的村落景观,千姿百态的乡村风俗画及丰富多彩的年画景观,构成别样的乡村形态。6.功能定位,进行年画体验:突出年画的观光体验功能、面向中高端人群,打造中国第一个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的国家乡村旅游区。打造由乡村度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四川最美的乡村旅游。结合年画景观和生态农业的产业特色和景观,丰富艺术度假内容,打造川西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乡村艺术度假旅游区。7.孝德新城的功能定位,年画村与孝德新城相距4公里,孝德新城是年画村的综合服务接待基地、大型节庆活动场地、未来作为产业发展延伸用地,提供餐饮、住宿、工艺制作、度假等功能。产业定位为由旅游业、年画文化产业、有机农业、旅游地产业等四大产业组成可持续地、可循环的近郊乡村产业生态链,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8.产品定位体现在年画体验与乡村度假旅游区。依托年画文化+农业资源的乡村主题度假地产品档次:大众乡村旅游产品、专项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中高端文化度假产品。突出绵竹年画的独特工艺和乡村农业景观。休闲度假注重突出年画文化新业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和乡村度假产业。会议会展方面要引进世博会的南非展馆和其它地区的年画精品馆,构建非遗博览中心。9.市场定位是按客源地划分为基础市场――成都经济区游客;主力市场――成渝两地城市群游客;机会市场――到四川来旅游的外地游客。进行“四化”升级,地集约化是将农村的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从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转化为高效集约化利用。从现在单一型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为立体化的城乡综合产业区。乡村景区化是从景观与功能比较单一的自然农庄发展成为国家4A级乡村旅游景区。社区参与化是从公司经营转化为社区高度参与的联合经营与当地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四)典型农业地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开发

1、生态旅游中的观光农业

观光生态农业是旅游业与农业合二为一的新兴产业,是以农业为载体的新兴旅游业。既有农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也有旅游接待服务活动。既具有农业生产的基本功能,又有游客提供观赏服务、品尝服务、务农服务、住宿服务、疗养服务、购物服务、度假服务的功能,生态农业旅游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旅游提升农业价值、促进产品就地销售;农业为旅游构建景观环境和特色吸引力。人们在反思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时,往往关注传统文化的一些理性和可取之处。绵竹政府规划以高科技农村观光园作为旅游主体,设置了吸引周边市县镇的游客在不同季节来体验观赏、采摘、休闲游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2013年清明踏青的游客人流如织。

绵竹年画村利用乡村旅游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兴建农业高科技园区,鼓励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打造食用菌、有机土豆、黑鸡、草莓、放养土鸡等优质农产品种养殖基地:积极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布局,促进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仔猪生产销售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莲藕产业及经济果园项目:总投资1960万,占地1000亩,年实现经营收入1600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1250万元。目前建成规模30亩,分别是桃园10亩,梨园10亩,葡萄园10亩,投入资金达100万元,带动农户90余户。生态家禽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65万元,占地规模:80亩,建设后效益:年出栏肥猪1500头,年实现经营收入414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249万元。2010年9月该项目的各项硬件设施全面竣工并正式启动,现目前存栏数150余头,实现经营收入45万,带动农户110余户。水产养殖项目:总投资680万元,年实现经营收入43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320万元。目前建设规模80亩,投入资金200万元,已带动农户80余户。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占地规模:80亩。年实现经营收入100万元,年利润总额预计58万元。草莓种植10亩,截止目前已投入资金50万元,其中草莓亩产达2000斤,截止今年5月实现销售收入60万。带动农户140余户。

2、子项目策划与实施

⑴年画文化休闲体验区:游人集散中心年画广场、游客管理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年画统销区、年画定制服务区、年画自营服务区、乡村陈年旧物集市、年画艺术涂鸦墙、年画沙雕、亲子活动区、年画艺术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游艺园乡村婚俗、乡村戏剧、乡村动物乐园、乡村民俗展演、年画皮影剧场、忠孝文化园景观喷泉、游学体验园。年画创意研发基地:大学生文化创意园、动漫年画创意基地、年画时尚创意基地。年画博览中心、年画创意产品交易中心。年画新工艺作坊区创意管理中心、年画工艺生产基地、中国年画影像制作中心、年画工艺传承基地。社区艺术培训中心:企业会馆会所商会俱乐部、独栋奢华办公群落、文化奢侈品总部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农业基地、传统农业基地、有机葡萄园、有机蔬菜园、有机农业租种体验中心、景观农业基地。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游人集散中心。乡村滨水湿地休闲带近期:滨河湿地景观、日月风情湾、马尾河休闲水街、水上运动区。农民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培训基地。九龙镇农业生态示范园、滑草场就很具代表性。

科技农业基地保健蔬菜园、世界珍稀果树园、奇异瓜果科普园、农业科技博览园、森禾茶梅园。景观农业基地四季名贵花卉园、薰衣草园、香草玫瑰园、红叶黄连树园、花卉苗木迷宫、红梨蓝梅园、绵竹园。传统农业基地稻作共生养鱼区、桑基生态鱼场、油菜花基地、乡村农夫体验基地。汽车营地区帐篷营位、拓展活动地、度假木屋、汽车之友俱乐部。乡村主题酒店室外健身运动场、室内康体馆、四星级乡村主题酒店。文化艺术社区SOHO社区、艺术家村落。乡村安居社区、乡村低碳生态木屋、文化养心庄园。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游人集散广场。乡村美食区、野奢生态宴、乡村音乐美食节。

⑵绵竹立足农业文化的原创性和民族性,培植发展农业文化旅游的“黄金走廊”。在管理上引进调节机制,对产品经营区进行导向性的调节,使农业文化旅游真正“特”出味道来。打造全景产业链,推动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将创意、产品和市场有机连接起来,大力发展与旅游专业市场关联度紧密的旅游品制造业集群,开辟农业特色产品销售区专业销售中心。

⑶保护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权保护和推进文化旅游产权改革,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增加文化旅游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创新管理机制、养育创意产业的文化锐气,实现创意的市场价值,健全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与功能设施服务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广义创新系统耦合。

⑷生态旅游模式的的设置与功能分区。生态旅游指的是以自然生态、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为取向进行的旅游活动。休闲观光农业文化旅游是为了满足人们在节假日回归自然的新兴的旅游项目,体验农业生活的文化旅游。通过对乡村风貌的改造整治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栽培推广,将年画文化、农业景观、乡村风光、江河水系等四大资源有机整合,构建乡村载体、年画灵魂、农业血脉等三位一体的乡村产品体系,打造出四川唯一的年画文化与四季花果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区。把年画文化和农耕演化成为时尚的主题农庄休闲方式,把每个主题农庄与周边的有机农业、特色农业、景观农业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三区两核一带一轴。年画文化创意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村滨水休闲度假区,两核为年画文化休闲体验区、乡村休闲娱乐服务区,一轴是中国年画景观轴一带乡村湿地休闲带、假期生活方式。

(五)旅游产业资源开发“品牌优化”

1、年画节的感召力

节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有效的促销手段。旅游节庆是综合表现区域旅游文化特色的最佳载体,它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绵竹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年画节”, 每年从2月1日至21号为年画节时段,在此期间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的热情参与,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兴的民俗活动,年画节体现了脉承性、时代性、氛围性、程式性及社交型、综合型、经济型、竞技型的特征。以节庆带动年画交易,活跃了年画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其它商贸交易.

2、重点建设旅游项目

在全面分析旅游文化产品格局的本地旅游文化资源赋存状况的基础上,考虑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文化项目,实施跃新发展战略,构建旅游文化产品体系需从立体开发的角度推出一系列可行措施。旅游文化开发部门可与当地事业单位联合建设展示区域,应将文化思想贯穿在从业者思想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将旅游文化宣传纳入对外宣传之中,在外贸的活动中审时度势地进行促销,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绵竹旅游要加强统筹性和整体协调性,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在科学统一规划指导下进行。震后苏州投资4.8亿元援建中国绵竹年画村,统一按照四川民居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打造,采用年画上墙的方式,将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六大主题表现在农户的院墙上,年画展示馆、民间年画作坊、引景入口、年画湖广场,景观年画大道为创建中国年画产业示范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

3、绵竹年画的衍生品既突出文化的传承性又具创新元素

既注重了产品的创造者又看重使用者,是一种活化的、生动的。突出本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中保持原生性和观赏性。

(六)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升级”

对绵竹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首先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满足旅游者对文化旅游的消费渴望;二是保护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与环境,建立乡村民俗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我调节机制。保持乡村民俗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改善乡村民俗旅游增长的质量。通过发展乡村民俗旅游来不断满足乡村居民对生存、就业、教育、休闲、娱乐、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引入标准化管理体系,提高乡村民俗旅游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建立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的保护与保障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传统文化传承功能内涵及文化发展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逐步积累和规范化的,并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形态。采取分级、分期开发的原则,优先建设重点项目,加强和提高“文化修学旅游”、“生态旅游”、“参与性休假观光旅游”的能永续发展的意识,注意目标市场对旅游资源类型的需求,实现旅游资源合理化分配。在文化艺术带动下,突出生态旅游的特色,不断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查检当前存在的缺漏,合理有效地配置旅游产品结构,达到产业升级应该用各产业的产出的数量对比指标及各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比较上说明产业结构情况。产业升级应表现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共建旅游网络系统,实施区域联动战略

现在的绵竹正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文城一体化的战略,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合作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增强整体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某一种环节的供应商牺牲自身的利益,产业链是在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长期的战略联盟关系。重组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强投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要素完整,产业链本地化与经营者共生。绵竹并没出现“飞地”情形,其乡村旅游,能够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持着原汁原味的年画风貌。

第12篇

“县乃国之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靠“市”来拉动,而是积极融入到周边城市的发展中,并找准地方特色,把县域蕴藏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庄园经济”起源于欧洲,是农业发展精品化、标准化的体现。“庄园经济”背后承载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形态,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些都是现代农村富裕的发展之路!

哀牢风光 魅力新平

新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西南面。境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为新平县的支柱产业。目前,新平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利用“哀牢山中绿宝石”“人与生物圈”“世界花腰傣之乡”三大旅游资源宝库,全面打响文化旅游牌。

哀牢山连绵蜿蜒近千公里,其主峰磨岩峰位于新平县,是哀牢山旅游资源最为富集、景观最为独特、人文地理最为神秘的区域,新平县因此有着“哀牢山中绿宝石”的美誉。

生态资源是开发旅游的基础。哀牢山中的新平县就有原始森林29万亩,被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国际候鸟保护基地。哀牢山里有许多珍奇异宝,是动物、植物繁衍的天堂和基因库。新平县哀牢山里奇妙的风光构成成了“哀牢四绝”和“哀牢八景”的美丽景色。

山和水的交融,形成了美丽的山水画卷。滔滔红河水从山脚下呼啸而过,滋润着流域两岸的641万亩土地,流经新平县114公里,最后由河口县注入邻国越南。新平县境内的红河段,是云南省内最安全、最生态、最神秘的河段,也是漂流爱好者最佳的选择地之一。

新平县的旅游在云南属于后起之秀,由于清晰的旅游产品定位及线路开发,再加上“中国花腰傣之乡”的民族风情文化,让新平县迅速成为了云南乃至全国的新兴旅游市场。

从2008年开始,新平县对其境内旅游精心打造,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让众人知晓新平县的魅力。新平县“千桌万人磨盘宴”“彝族文化长廊”的活动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获得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宴席”和“世界最长的彝族浮雕文化长廊”称号;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荣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2011年,新平县荣获“中国最美风景线云南十佳”,国际文化旅游品牌上荣获“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2013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品牌节庆”称号;戛洒镇先后被评为“云南省旅游小镇”“云南省省级文明风景旅游区”,2011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浪漫栖居地”并位居首位。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的巨大财富;旅游开发,是保持原有风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旅游文化,是以人为本形成的多资多彩的氛围及习惯,这些民族文化为云南的旅游业增添了春的气息与自然的灵性。

农业时代 庄园锦图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一线发达城市已经可以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相媲美,中国和国际上相比落后是在县域,县域发展的根本在农村。于是,以农村为载体的庄园经济模式孕育而生。

新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庄园经济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升级,发展以“庄园经济”为主的创新农业将是新平县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最有力的方法。

云南是产烟大省,且以滇中地区为主,“玉溪庄园”,将一个除了青山绿水,再无其它经济支柱的彝族凤窝村变成了一个现代化新农村。庄园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将改变着云南的广大农村面貌,同时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旅游资源宝库。

新平县在发展庄园经济上制定了发展战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科技支撑、效益优先”原则来发展庄园经济,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标准,着力打造精品庄园,并发展新型庄园。新平庄园经济已成为带动全县发展的又一动力,庄园时代经济的序幕将从新平开始拉开。庄园经济也称为农庄经济,它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产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云南立体气候分明;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必备的天然条件。云南还有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农业加文化的模式,将会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美丽乡村 美好生活

庄园经济模式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现代庄园经济的出现,则成功地改变了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状况,并创造出了美国新奇士橙、荷兰花卉等产业经济奇迹。

新平县是在全省率先启动庄园经济的县份,自褚时健2000年在新平种橙子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新平县目前已有两个省级庄园,五个精品庄园。

其中两个省级庄园,既褚橙庄园和琴淮酒庄。褚橙庄园是以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为基础,以种植冰糖橙为主的旅游观光农业园,现种植面积3100亩,其中挂果2400亩。目前,褚橙庄园的“云冠”冰糖橙在全国市场已打开,因褚橙的品质好,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其它产区。2013年1月以来,“褚橙庄园”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投资2.72亿元,将建成功能区、生产基地、选果厂及果汁厂建设,全面提升品牌形象。褚橙的成功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目前以运输业为主要代表。

另是以生物酒生产研发为中心的琴淮酒庄。是以酒产业和旅游文化的综合发展模式;是工业兼农业的特色庄园,以原料种植园区以酿酒原材料为主(如:小麦、高粱、玉米、苦荞、蓖麻等)。无公害蔬菜、各种水果的种植等为主,发展原料基地。

新平县以“褚橙庄园”的发展取了成功的经验后,新平县确定了以“庄园经济”的模式来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发展精品庄园农业,其中在建的庄园有以下五个:

一是新平樱花庄园,以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为目标,是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形成万亩樱花博览园、森林木屋、四合院、美食城、悬崖幽谷、杜鹃花海、森林养生休闲度假区。让游人可以畅游在花海中,一年一度“新平・中国樱花节”的举办,将会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以花腰傣风情为依托的生态农庄。规划面积为3.098平方公里,包括戛洒江西岸、新平至三江口二级公路以东、速都路以南、小槟榔园以北的区域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大槟榔园、小槟榔园、曼理、曼秀、曼湾、旋涡、速都7个傣族聚居的村民小组。

三是红河谷生态西柚庄园。项目建设以戛洒镇、漠沙镇为重点,依托现有的4000亩西柚基地,预计再投入1700万元,用于标准化西柚1500亩基地建设。红河谷生态西柚庄园是以云南玉溪金土地绿色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努力建成集艺术文化交流、健康休闲疗养、科普教育、农技推广等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

四是猫哆哩庄园。以云南省玉溪市甜馨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以漠沙镇建设的3000亩酸角原料基地为基础开展建设。

五是以烟、核桃、蔬菜为主的玉溪烟草宁河园。新平宁和园位于平甸乡宁河村委会小马塘片区,是玉溪庄园之分园,规划面积3000亩,其中:有机烟种植面积1000亩,有机核桃种植1000亩,其他有机蔬菜或配套产业作物种植1000亩。

当然,庄园经济模式在中国才是一个开始,它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发挥重大作用。我们期待着如法国的葡萄酒为代表的“拉斐庄园”,以美国工业化为代表的“福特庄园”可以在中国登场。

园区经济 助推发展

工业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云南省的工业发展主要分为烟草工业和非烟草工业两大类,其主要代表产业有电力、制药、建材、化工、茶叶等行业。

二十年前,云南省从建立的第一个园区经济开始,拉开了园区建设发展的帷幕。现今,云南的园区经济尤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云岭大地的大多数县域板块。

产业强则县域强,县域强则市强。新平县本着“工业强县”的战略方针,以产业提升为导向,着力推进工业发展,把工业园区作为加快产业集中效应群。

新平县有着丰富的矿藏、水能等资源,就金、银、铜、铁等37种稀有矿藏,水资源储量57亿立方米。

新平县规划了以矿为主,以农产品及服饰加工区为辅的工业园区。新平县工业园区规划用地约42平方公里,将园区按“一园三片区”进行分布,从而带动戛洒片区、扬武片区、桂山片区的经济发展。新平县工业园区从2008年开始筹建,到2012年,新平县工业园区已被省工信委列为“省级工业园”。

新平县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新平县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加快推进了以园区集中效应群,加速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园区经济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平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通过开展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让新平县的领导干部重新领悟了党的思想教育,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在新平县党政干部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把党的方针具体落实到每个单位、部门的工作中。

在记者一行和新平县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的接触中,新平县领导干部们的质朴、真诚、大方给了大家一致好印象。在和当地领导干部的交流中,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那种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