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2 21:14: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教育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投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过政策改革.吸收外资.宏观调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实际的改革,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政府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师资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捉襟见肘。就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农村经济仍处于被带动.相对落后的状态,由此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意识和比重相对疲软。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等已经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深刻理解.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农村地区往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如何,物质文明建设是否有提高,却忽视了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潜作用。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恶性循环。
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地区的社会文化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社会风俗和文化底蕴中存在的一些东西很容易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障碍。
西部农村地区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观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文化则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度和进程。西部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制度相对不够完善,而几千年的自然经济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这里所说的贫困文化”“与时下热门话题中的“文化贫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文化贫困”的着眼点,主要在于素质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缺乏等),它主要从量的关系方面反映人们的一种智力状态,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围。而“贫困文化”则是指人们所拥有的一种安于贫困的价值观。它主要从质的属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层精神状态,属于价值理性范畴。如果在这方面陷入贫困,要比物质贫困、智力贫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难以摆脱。
西部农村地区这种自有的文化体系,最直接的作用对象是处于教育中主体地位的学生群体。西部农村地区的学生群体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种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观念,和学习思维或多或少的在围绕着这种文化展开.进行。那么,西部农村地区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会是焕发生机的具有极大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了,而将是一种被动的疲软的学习。
2,基础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重点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存在着不平衡,这种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难调和,它受到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城镇学校明显感到底气不足,在校园环境建设基本满足学生就学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师资的良莠很大程度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而教师会对任教地区和学校进行选择,那些发达地区,环境待遇好,重点院校就成为其热门选择,对于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师,造成了西部农村地区师资严重匮乏,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带不进来,使得西部农村长期处于落后和蔽塞的状态。信息获取和交流机制陈旧,外面的教育信息动态获取很被动很迟缓,无法准确扑捉最新的教育动态信息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长期处在被动中。
但是西部农村地区的这种教育上的不平衡性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而会因着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存在。
3,西部农村地区学生自身状况: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题,教学质量的优略必将在学生本身得以体现,那么学生主题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观念也就微显得尤为重要了,但是各方面还未成熟的学生们很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的影响。
西部农村地区家庭中仍然存在封建残留思想,比如:“重男轻女”“学知识无用论”等,这样,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封建思想潜移默化的左右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把学习当成一种逃避不了的任务,对于学习没有自信和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是以教师的教授为课堂的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有思维的人,重在传授课本上的定理和公式,而西部农村地区的课堂更是把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师的教做为教学重点。这样的结果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片面追求教学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以及个体在不同方面的能力专长。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建议,甚至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某方面较差而被视为弱智,这样就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西部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这种现象很普遍,而由此造成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低下很严重。
二,寻找根源,创新方案。
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形势以及学生主题都存在自身特点,我们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盲目的“一刀切”,而是要分析,寻找其存在的根源和背景,把握实际,创新的制定解决的方案,这样才不会背离西部农村的实际盲目改革。
1,联谊,联教,资源网络化。
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不平衡很难调和,然若对西部农村盲目的进行“一刀切”式改革,势必无法达到预期的改革局面和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分清形势,联系实际的前提下,区别对待,创新.科学的去寻求解决之道。
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如何?未来教育发展走向哪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很少在意学生这个受教育者群体的感受。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赛区组委会目前的“2012-2013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显示,学生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独特而深刻,值得教育者反思。
刚刚落幕的第八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赛区有17个区县约30万中学生参加,经专家评审和网络评审遴选出150篇佳作参加全国总决赛。这一调研报告的基础正是这些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文,研究者试图通过作文这面“镜子”了解上海中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思想道德状况,而其中“90后”“00后”对教育问题的见解尤其引人注目。
一名初中女生在作文中讲述了自己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的经历。她在小组讨论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由于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尽管她把手举得高高,老师依然视而不见。由此,小作者发出感叹:“这样一节照本宣科、没有任何有价值发言的公开课,这样一节如此‘守纪律’却失去了‘灵魂’主旨的公开课,真的有意义吗?”对课前大家抄好老师的笔记和标准答案,小作者更是反感,认为“这是对思维、对思想的禁锢”,她认识到:“我必须保持思辨和质疑的能力,留点独立思想、独立精神给自己。”
“一个13岁的女孩,能对一堂课作出如此深刻的评判,真值得老师们深刻反思。”作为这一调研的主持人,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上海赛区组委会顾问王厥轩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大加赞赏。
上大附中一名高一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两个数据—“哈佛学生一周的阅读量相当于北大学生一年的阅读量”,而“美国一个小学生一个月所学的知识量相当于中国小学生一天的知识量”,他认为这两个数据恰恰揭示了中美两国教育深层次差异,并且,“美国教育的成功在于开启了孩子的智慧,而中国学生的智慧却都被中考高考所消磨了。”
复兴高级中学一名高一学生在题为《生活不止一条路》的作文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现在分数大过天,认为只要成绩好就可以复制成功,我不敢认同。”他以社会、学校、家长对教育的诸多不正确的说法为例,反复说明现实生活不乏被“主流”所支配,盲目地以“成功”为目标,结果造成众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所追求的“幸福”和“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
王厥轩认为,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未来之路怎么走,由于中学生“身在此山中”,感受更为真切,他们在作文中即兴提出的认识和思考,很值得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教师和广大家长深思。“学生不是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教师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应对这些‘90后’‘00后’,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摘自《文汇报》2013.5.27)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一、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主体背景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需要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学科专业化,这主要依托学科专业的系列课程来完成;二是教育专业化,这主要依靠教育类课程来打造,两者共同构成现代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教师职业与其他社会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双专业性”,即教师既要成为一名教学专家,也要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因此,在这一新的背景下,需要不断优化教育类课程体系,使教师教育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育,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2新课标的全面实施,需要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
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是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关键还在于教师。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必须对现有的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要求相脱节的现象进行改革,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实践的无缝对接。
3全国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推行,需要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是肯定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确保教师的专业地位和专业权威的重要保障。威兹(Wise)就认为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促进与维持教学的专业标准,以及促进教学专业化。我国自2001年实施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原来各省自行命题考试逐步过渡到目前的全国统一认证考试,全国认证考试大纲对师范生从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需要现有的教育类课程进行整体改革,以满足新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实际需要。
二、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内容及要求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背景,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及新的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实际需求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起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存的课程体系。必修课重在夯实师范生最基本的教育理论,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需要,以及为师范生参加一些必要的教育科研活动奠定理论基础。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培养师范生的从师素养。
理论教学要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学术性,同时在教学中更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以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为主,更要注重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以提高师范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满足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是从师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所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延伸。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校内、校外结合,综合的、衔接严密的有机整体。校内实体包括结合理论课所做的调研活动、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活动以及学生自主进行的教育活动;校外实习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
教育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注意突出操作性、实践性,强调知识、能力与实践的结合。注意突出师范生的自主性,强调教师的正确指导,师范生的独立操作。注意突出实践活动的真实性、有效性,强调教育实践活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有效衔接。注意突出质量管理,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能够落到实处,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卓有成效。
3强化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
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指在师范生教师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以教育类课程为依托,强化教育科研的意识、各种教育调研活动以及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教学活动,构成一个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进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前瞻性和发展性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需求,结合学生参与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对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科研素养,培养能够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实际需要的研究型教师。
三、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高师院校,在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逐步建立三维立体的课程体系。
(一)教育理论课改革实现“五个并举”
1实现必修、选修、自修的融合式并举
在课程形式上,为了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全国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实际需要,我校对原来“老三门”的教育理论课积极进行改革,初步实现必修课、选修课和学生自修课并举。其中必修课主要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选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史、教育法律法规、基础教育改革、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和选修课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而自修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自修课主要是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基础教育实际推荐师范生阅读一些书目或师范生自己选择阅读书目。
2实现继承、发展、创新递进式并举
在课程内容上,首先要强调继承性,积极吸收和运用那些传统的、对今天教育实践活动仍然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理论。同时还要注意发展与创新,要考虑时展要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反映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各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在教学方法上,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让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对师范生起到示范的作用,实现教育理论课程教学真正能够与社会发展同步。
3实现指导性、应用性与反思性并举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强调其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师范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重点在应用,而不是发展和创新理论本身,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强调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以及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如教育学中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案的编写等,既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还要求能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体现传统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创新性,实现理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4实现真实课堂、虚拟课堂、开放课堂并举
目前多数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课程都是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来完成的,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课时偏少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资源,建立教育理论学习网站,借助于校园网实现师范生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集中解决师范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重点给学生讲解理论的应用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实现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融合与互补。我校借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步建立了教育学学习网站和心理学学习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放课堂主要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让师范生更加深刻理解和领会教育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5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与评价结果并举
在众多的改革过程中,其中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教育理论课程改革过程中,须要对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实现多元评价。即闭卷笔试和开卷笔试并举,闭卷笔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鼓励学生撰写教育调研报告、教育研究论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及不同的反馈方式,并把此项活动计入到总成绩中。这样既缓解了学生考试的压力,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二)教育实践课改革加强“三项训练”
1加强教育教学一般能力训练
教育教学一般能力训练是在校内进行的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是合格的师资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训练活动要真正体现操作性,体现能力与应用的有机结合,落实到师生互动的模拟演练过程中。在训练方法上,不同的训练项目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普通话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主要训练师范生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流畅性。我校一方面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活动,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训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普通话测试和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实现自主训练。
“三笔字”训练主要是训练师范生的书写技能,目前我校重点训练的是粉笔字和钢笔字。新生入学之后,每人每天写一小黑板的粉笔字和一页纸的钢笔字,每周一次点评,学生书写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训练主要采取微格教学训练的形式。在微格教学训练室内,开展模拟课堂教学活动,每个学生依据所学专业编写教案,轮流试讲,最后进行统一考核。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可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例如,可以依据自己所在的班级轮流做兼职班主任,如果实习基地相对稳定,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做实习班主任。
2加强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训练
这项训练是在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这两门理论课的支撑下所进行的能力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在其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依据基础教育新课标的要求,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师对其成果给予指导、点评。
3加强教学直接经验获得的训练
这主要通过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来完成,这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过渡的重要中介和桥梁,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环节。改革中,一方面要增加教育见习的次数,另一方面要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严格教育实习的指导与监督。这就需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良好的见习和实习的空间和氛围;严格教育见习和实习的质量管理,为教育见习和实习提供制度保障。
(三)教育科研素养改革强化“三项能力”
1强化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
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是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加强对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科研的知识和方法,训练科研思维,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课后给师范生布置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论证观点,培养师范生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开展教育科研讲座活动,为师范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2强化教育调研活动的开展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调研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同时为他们将来从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教育调研活动可以和大学生假期社会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协商确定调查的内容和题目,设计调查问卷,指导学生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活动进行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把实践活动和理性的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深化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效果。
3强化教育类研究论文的撰写与指导
这是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此项活动的进行可以和大学生的各项自主活动结合起来。如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等。集中训练学生的选题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制度的实施、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客观要求高等师范教育类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既是教育特定发展背景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要求,高师院校“三维立体化”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彭红莉,谢丽丽,冯德军.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设想.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3).
刘培莉.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的现实路径.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
尹芳.强化科研意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成都大学学报,2007(4).
李方,刘晓玲.新课程实施与高师教育类课程变革.课程・教材・教法,2005(6).
罗明东.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科类课程结构整体优化的探索.教师教育研究,2006
第一,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指示精神,大力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吸收离退休党员进入干休所离退休党支部,过组织生活。进一步完善离退休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各项活动,与各支部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各支部每月按时开展组织活动两次,总支每半年进行一次通报。
第二,打造“五好支部”建设,给予各离退休支部一定的活动经费,并为老干部订阅金秋杂志,丰富阅览室藏书数量和种类,千方百计的为组织建设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按照省市要求,推动“五好支部”建设力度,打造“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
二、 着力解决老干部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推进所内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争取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多方筹措资金,为老干部生活创造必要物质条件。今年要将院内地平整治、花园维修、8号老干部住宅楼楼顶漏雨这三项工程抓紧、抓好,落实到位。特别是老干部住宅楼漏雨问题,关系到老干部日常生活,要特别加以重视,力争实现老干部生活、居住环境在今年内有质的提高。
三、 按照铜老干发(2011)9号文件要求,深入开展“大比赛”主题活动
我所将开展“大比赛”主题活动列为年度工作的重要内容,
以“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受到教育、人人得到提高”为基本要求,促进干部职工的工作能力明显提高、业务技能明显提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认真对照实施步骤,制定学习计划与内容,选拔能力较为突出的4~5名同志组建参赛小组。在认真组织好老干部工作者论文写作比赛的基础上,评选优秀论文报送市局办公室。结合年度课题调研内容(如何做好老干部、遗属工作),推选优秀调研报告,通过广泛的形式,抓好调研报告、优秀论文的交流、推荐工作。同时开展学习笔记展览、组织业务演讲、举办书面测试来做好学习的考核检查,并组织老干部参与。
四、 活跃丰富老干部文化生活,开展各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组织老干部开展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以春游踏青、新农村参观的形式,并结合老干部身体状况,有选择性的前往周边地区,开展2~3次外出活动。同时,活跃老干部晚年生活,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并继续推进畅想夕阳老年合唱团的建设。
五、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老干部在实现铜川跨越式大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落实陕老干发(2011)11号文件的要求,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发挥特长、服务中心的原则,开展老干部座谈会,听取老干部对我所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老干部余热。同时,打造具有独特优势的“老干部讲党课”活动,引导离退休干部用自己的知识、专业特长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教育干部职工。
六、 着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不断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自身发展
按照市局要求,开展“学习杨瑞辉,做老干部的贴心人”活动,进一步提高老干部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做好老干部工作提供有利保证;认真巩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成果,努力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科室工作人员的指导,围绕“管理科办公室有机结合,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目标要求,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同时,要开展机关作风纪律整顿,努力提升干休所自身建设水平。积极响应市直机关工委开展“一人读一本好书”活动。改进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主动为老干部排忧解难。与此同时,完善相关财务制度,继续实行“三堂会审”的透明财务管理办法。并继续办好“红旗街干休所工作简讯”,加强医务所建设和今冬取暖工作,逐步将所内各项工作理顺。
编辑推荐与《2011年干休所工作计划》关联的文章:
“大数据”无疑是当下的热词。它真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正在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它变革公共卫生、变革商业、变革思维、变革服务……它基于数据预测未来,它囊括全体包容错误,它接受复杂放弃精确,它不固守因果而专注挖掘相关,一心只为让数据以可视的方式发声。”
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挖掘,人们发现:飓风来临时人们更喜欢草莓味的蛋挞;周五下午为孩子购买纸尿裤的年轻父亲,也更愿意为自己买上一两听啤酒;下午四点加油的司机,接下来更倾向于到附近商场购物或到餐馆用餐……如此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因为“大数据”而串联起来,人们从中寻找到了从未有过的商机,这不禁让人兴奋不已。
“大数据”已如潮水般淹没一切,教育也不能幸免。也许教育是“大数据”最后开发的“处女地”,最有潜在价值的“金矿”。这也导致当下无数IT公司纷纷涉足教育,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
就教育而言,笔者以为,单一的数字还称不上是数据。教育数据应是在数字基础上综合考察学生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状态及智力水平等相关“元数据”的基础综合而形成的。
数据、大数据,很热、很烫。对以人文见长的不少教师群体,被数据包围,被图标困扰,内心焦躁不安,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当下能真正采集到大数据,并实际作用于教育,提高或改进教学的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学校或区域缺乏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各自为政,至多就是一个个数据孤岛。
没有数据收集,教育的信息化也就是说说而已,更不要奢谈教育的现代化。当今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不少人已经意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但远远没有达到,把数据收集与归纳分析作为学校和单位主管判断问题与决策的依据,更没有去追溯基于问题或项目研究的数据是否过程中全面、全体和全程的数据。不少所谓的调研报告不过是按需抽样的数据分析,未必真正反映真实的问题。对这样的倾向,务必引起重视,否则,不全的数据,得出小众的结论,在大众群体中推广有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甚至完全不可控的结局,这都是不完整数据惹的祸。
对学校教育,我们希望在校园内能实现全面、全体、全程的数据收集。未来的教育必定走向个性化与定制化,分层跑班成为常态。学校里不同教师有不同秉好,专业上有各自独特擅长的领域;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知识储备,完全不一样的思维特质,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一样的偏好;学校每天同时会开设不同的课程;学校教室与功能室在同一时间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譬如有的教室是教师在上课,有的教室空着,原来是学生到操场上体育课去了;有的实验室在做实验,有的实验室正满足学生的专题研究之用;实验室中,不同的器材也处于不同的状态,有的器材正在使用中,有的器材处于闲置状态,或者虽然使用,但有多套同样的设备可供下一组继续开展研究所用,包括像化学药剂使用后,我们更想知道药瓶留存量是否能满足下一组实验所需,或者药剂什么时候到期,要提醒及时更换等。每一件体育设施、每一套桌椅、每一次学生用餐的菜品餐盘选择等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数据记录。
有了海量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就可以真切了解学生的需求,让教育从“漫灌”走向“滴灌”,就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画像,预测他的未来和发展。
教育是灵魂的唤醒,教育是青少年不断试错的过程,教育的美妙在于激发孩子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当“大数据”来临,籍由过去的数据分析,推送“成功史”的同时也会自动生成孩子的“错误集”,孩子们的隐私会一览无遗。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先生不禁呼吁:删除是一种美德。也就是说,面对未成人犯过的错误,要有一种删除机制,因为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带有点实验性质。对于求学过程资料,应明确能够储存和重复使用的期限。到时让资料完全删除。
教育是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终点。大数据是技术,是支持,实证是过程,也是目的。教育,尤其是大数据作用于基础教育,我们要有谦卑的态度和敬畏的心理。我们要尊重教育,对教育的解构也应慎之又慎。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在把一个人刻画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会让人体无完肤,无处藏身。基础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未成年人,他们在不断试错中成长,为此,基础教育更应该具有宽厚的胸怀和容错的气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真正富有爱心、懂得教育的人,才能最终引领这场教育的深刻变革,走向理想的彼岸。
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山区教育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八五”期间,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九五”期间,通过了省市“普九”达标验收,标志着洪山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五”期间,成功创建武汉市教育先进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整体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师资队伍得以较大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是由于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导致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而且在有些地方还有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如若继续扩大,势必产生更大的两极分化,并由此造成教育系统内部的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恶性循环。最终,可能导致政治、经济的不公,亦即社会的不公。那么,如何公平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要呢?
近年来,洪山区根据区域实际,按照“课题先动、人大促动、政府主动、城乡互动”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政研一体,合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中,能否把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方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同心同德,共谋发展,至关重要。
1 广泛宣传发动,课题研究先行,形成思想合力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思想合力的重要性,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所有的学生都充分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权利”为指导思想,协调全区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学习和研讨,广泛进行了宣传动员。
从2006年开始,我们启动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专项课题研究工作,成立了以教育局、老年科协为主体,人大、政协相关人员参加的课题组。两年多来,课题组按照“边研究,边推进”的基本原则,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总体目标,突出“深入实际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分析原因、针对原因找寻对策、依据对策督导落实”的工作理念,坚持“科学、有效、创新”的研究思想,通过深入基层学校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工作,从中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在认真筛选、整理和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完成了《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综合调研报告》《关于教育资源整合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管理体制和校长队伍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题调研报告》《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与思考》和《城乡学校教育质量的现状与分析》等多项基础性调研报告和相关对策研究,为区人大立法和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使我们走出了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观念上的误区,也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强大的思想合力。
2 人大立法促动,政府积极行动,形成制度合力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法是关键,制度是保障。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洪山区人大多次对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和督察,并专门召开人大代表会议,为洪山区教育均衡发展广纳计策。2007年5月洪山区人大主任会专门听取了区教育局关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题汇报。2008年6月,受区政府委托,区教育局又向洪山区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题为《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报告,并接受了审议。2008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促进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以战略的眼光和全局的高度,重申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政府的主导职能作用,强调政府必须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予以保障,从而,为洪山区下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贯彻区人大《决议》精神,区人民政府也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用3~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与洪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全区初中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区薄弱学校建设明显加强,区域内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教学手段、生均经费、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城区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超级大班现象,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各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省、市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显著增加,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的总体工作目标。《意见》特别就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基金、完善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落实扶助机制、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问责机制、健全义务教育督导监测机制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和措施。由此,我们深切感受到,全区上下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工作局面已经形成。
二、政策倾斜,大力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
教育均衡的最大问题是缩小城乡差别问题。缩小城乡差别,必须切实依靠政策的倾斜和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均衡资源配置,优化管理体制,从而带动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1 资源重组,优化农村学校资源配置
办学条件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实现办学条件的均衡化,首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上,减少甚至消灭弱势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教育环境。
为此,洪山区坚持“既考虑长远,也立足当前;既全面发展,也重点突破;既全面规划,也重点推进:既全面整合、也重点扶持”的工作方针,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2008年采取“撤小、并弱、重组”等手段先后对17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资源重组,撤销了12所学校,完成了石嘴学校、花山小学、金鹤园学校等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缩小了初中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在办学规模、班额、教师配置、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差距,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也有力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2 加大投入,解决农村办学后顾之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问题是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投入机制,完善投入行为。为此,洪山区积极建立和完善新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初中标准化专项资金和农村教育专项经费,落实了“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和农村学校公用经费,逐步提高了农村学校教师医疗补贴、住房公积金补贴和远郊补贴,增设郊区教师特岗津贴。2007年,为郊区教职工实施免费体检,并投入4.8万元组织30名远郊学校优秀教师代表在暑期赴外地免费疗养。同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先期投入40万元,为左岭、花山片教师开通了上下班大巴,并报请区政府,将完善和开通远郊学校教师上下班班车线路列为政府2008年七件为民办实事之首。2008年,又投入150万元,全面解决了郊区学校教师上下班交通问题。从2007年开始,每年新增202万元,用于弥补农村学校生均人头经费不足,确保农村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切实做到了“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教育经费向农村、向远郊学校倾斜。
3 理顺关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在区域范围内实现更加合理的分配,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一个新的体制平台。为了全面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2年全区所有乡属中学被直接收归区管,同时,撤销了8个乡镇教办。2005年春季,全区农村小学被全部收归区管。为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教育局成立了教育视导室,设立了各乡镇教育视导员。至此,洪山区在全省率先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区乡共管,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为进一步理顺关系,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区人大《决议》和区政府《意见》中,又对区政府、各乡镇政府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主要职责进行了明晰的界定。由此足以凸显政府的主体意识和主导行为。
三、城乡互动,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要努力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在洪山区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城乡各自优势,建立起城乡教育互动机制,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也一直是我们深入研究、理性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1 支教、送教,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差异会直接影响教育的均衡发展。所以,缩小校与校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关键就是要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对于薄弱学校,当校舍和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接近好学校时,就应上下结合、内外结合,下大力气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我区因为典型独特的城乡二元化特点而导致的城乡师资配置不理想、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发展不均衡的局面,近几年来,我们先后选派了多批次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有计划地组织了市区级名师和骨干教师送教下乡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增进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交流和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也保障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不断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 挂职、任职,提升学校干部领导水平
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责任主体,其主要责任是推进学校内不同学生之间的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学校在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位次。而肩负这一重任的当然是学校领导干部,能否履行好这一职责的关键在学校干部的领导水平。为此,近年来,我们通过采取从城区示范校(如洪山高中、卓刀泉中学等)中分批选派优秀干部到农村学校(如花山中学、弘光学校等)挂职或直接任职等方式,将好的模式、成功的做法、先进的理念送进农村学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学校干部的领导水平。
3 捆绑、联体,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相比较而言,城乡教育硬件的均衡较为容易,而软件的均衡则较为艰难。在大力改善农村学校硬件条件的同时,为了更好、更决、更有效地优化其软件条件,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本着既输血又促进造血的目的,从2007年开始,我们把街道口小学等四所城区品牌学校分别与左岭小学等郊区农村学校“捆绑”在一起。目的是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农村学校整合、联体,并不断引进和完善目标引领机制、动态监控机制和推介激励机制,不断丰富学校间的思想交流会议、教育教学管理研究、集体示范指导等活动形式,促使两所学校实现办学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荣辱共担,促使农村学校迅速在观念上、管理上、思想上与城区学校广泛接轨。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
四、管理驱动,努力营造争先创优良好氛围
随着学校之间硬件与师资均衡配置的逐步到位,学校之间发展能否均衡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学校管理的优劣。学校管理对教育均衡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背景下,要真正达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学校必须做出管理的变革,加强教育创新,形成办学特色,树立教育品牌;必须通过管理的创新,驱动学校内在活力,促进争先创优良好氛围的形成。近年来,我们围绕创新管理重点做了两个方面的文章。
1 强化绩效管理,构建良性激励机制
绩效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正确的绩效管理之道,在于遵循设定目标、业绩辅导与沟通、绩效评估、绩效诊断与提高四个步骤的逐步展开。为此,我们在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指导,狠抓落实的同时,逐步完善绩效管理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构建梯次式动态绩效考核评价新模式。新模式注重把每所学校、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和发展趋势作为衡量和考评的重要内容,从而真正使绩效考核体现出发展性。让每所学校可能、可为、可发展,实现各得其所的适宜发展,让每位师生能获得自主发展的最大增量,并体验发展的快乐,最终实现管理流程的理顺、管理手段的规范、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学校竞争优势的增强等目标。
2 提升学校内涵,走特色发展道路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要义就是要努力促进学校持续的、特色的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此,洪山区始终把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特色形成,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一是建章立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乃学校的立身之基。近年来,我们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细则》《校本教研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在教学评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力求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教研体制方面,建立“学校――学科片――中心组――项目组”四级校本教研体制,形成了以教培中心为核心,教研基地为依托,中心教研组为载体,全区教师全员参与、整体联动的教研新格局。二是科研兴校。我们始终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方针,在中小学采取课题引领的方式融科研于教学之中,形成以课题带教学、以科研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科研局面。三是精细管理。我们十分注重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大教育教学管理力度,努力把追求教育质量作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和个人的工作目标,以精细化促标准化,以标准化促均衡发展。四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办好学校特色,创建独有的教育品牌。
编者按
2014年以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领导下,北京市基础教育展开了大力度、深层次、高频度、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改革始终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围绕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强化政府统筹,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四个项目为重要支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
两年多来,在政府部门主导、合作单位配合、专业机构助推和中小学校的努力下,“扩优”改革项目有序运行、有效实施、有力保障,取得了教育资源结构优化、投放精准、配置高效的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26所高校,21家市、区教科研部门,13家民办教育机构,支持全市230余所中小学校,惠及近20万学生。市级投入资金近5亿元。“扩优”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问卷调研中,88%的目学校对项目实施评价在“满意”以上。
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一处、四个“扩优”改革项目组推出“扩优”系列报道,以期让一线教育工作者了解北京市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总结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北京经验。
“扩优”设计思路: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供给
近年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教育的投入保障、普及程度和人才培养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过去一段时间,择校问题成为困扰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顽疾,特别是在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了首都基础教育的形象,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择校热,上好学难,究其原因,首先是首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其次是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向少数学校和群体集中;再次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和来源较单一。稀缺的优质资源供给与人民群众旺盛、多元的需求难以适应。
党的十以来,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在“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的理念指引下,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剖析,以“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为着力点,推动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明确改革思路和目标。
一是统筹资源,丰富基础教育供给层次和主体。充分发挥首都优质教育资源集聚的优势,打破系统和社会界限,打破公办和民办的界限,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界限,整合在京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不同区域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改革发展,横向上实现资源的联通拓展,纵向上实现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有机衔接。
二是发挥优势,增强优质资源供给能力和效益。充分发挥高校、教科研部门、民办教育机构等不同资源供给主体的优势,精确定位资源供给内容。高校引领和带动中小学提升办学理念、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学校管理、开发特色课程、推进学科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加强师资培养。教科研部门专业力量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领域,以课堂教学改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等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发挥民办教育机构的独特优势,在学法指导、教学研究、考试研究、社团建设等方面服务学校学科教学,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元需求。发挥高校和社会力量引进外教来源渠道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弥补普通中小学外教资源不足的短板,助力英语教学改革。
三是合理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精准投放与对接。坚持公平取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出发,将政府统筹整合的优质资源重点投放给百姓身边的、有一定发展空间的普通学校,向重点承担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任务的学校倾斜。坚持需求导向,尊重学校自身的发展意愿和内在需求,自上而下投放资源和自下而上选择对接相结合,促使供需有效衔接。坚持服务导向,以优质资源供给服务于师生发展、学校发展,积极促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扩优”项目管理:精细、有效
在明确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精细管理,把改善和提高项目实施效果做为重要的任务来抓,发挥教育行政部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主体责任,重统筹、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确保供给侧改革有实招,做实功,见实效。
在推动模式上,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政策保障。一是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形成政府主导推进,部门协调联动,专业引领支撑,项目单位主体落实的立体式工作体系。二是完善政策依据,市教委和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三个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组织实施、责任分工、经费使用以及管理要求。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发挥市级财政资金对改革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扩优”改革项目所需经费纳入市级年度经费预算,有效保障了改革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注重部门协调,在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根据改革项目特点,经费投入向软件倾斜,激励和保障高校、教科研部门更多地输出智慧,加大智力支持力度。在市人力社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适当放宽了外教来华工作的条件限制,有效拓宽了外教来源。
在实施策略上,强化过程管理,构建长效机制。一是突出专业引领,按照转变政府职能、管办评分离的思路,实行项目委托管理制,四个“扩优”改革项目分别委托了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四家具有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机构,对项目实施进行专业引领、日常管理和指导推进。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培训调研、核心组例会、月报简报、绩效评估等系列工作制度。三年来,共组织市级培训23次,2300余人次参与;实地调研近60次,实现项目各区全覆盖;积极搭建展示交流平台,召开现场会、推进会13次;每月召开一次“扩优”改革项目核心组例会,定期研究会商项目工作;建立项目月报制度,在月报基础上,报送综合改革简报12期,政务信息专报4期。三是宣传及时跟进,和新闻宣传部门建立协商机制,主动提供宣传素材和线索。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扩优”项目被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媒体报道60余次,为项目实施营造了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扩大了改革项目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效果评价上,强化质量要求,加大绩效监督。一是构建项目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评价体系。北师大、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分别研制了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并组织开展了绩效评估。2016年,所有项目都开展了关于实施效果的专项调研,全面总结梳理了三年来项目实施的成效、经验和不足,完成四个项目共计5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二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益,“扩优”改革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范围。2015年,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接受市财政局组织的第三方绩效考评,取得了绩效考评综合“良好”等级。三是根据绩效完成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如及时调整了海淀区部分项目学校民办教育机构对接单位;外教项目及时补充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两家单位,调整年度实施目标等。
精细化的管理为“扩优”改革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支持单位和各项目学校主动作为,创造性地落“扩优”改革项目实施要求,逐渐探索形成了以尊重发展需求为重要前提,以优化资源供给为根本途径,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政策支持为有力保障,以学生实际获得为最终目标的优质资源整合新模式,推动优质资源扩大取得阶段性成效。主要表现为,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内容和模式更加丰富,学校师生实际获得不断提升,实施效果得到多方认可。调研数据显示:70.6%的“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学校认为“学校品牌显著提升”,超过80%的家长认为大学支持学校发展,令其更有信心。在教科研部门指导下,教师在教育理念、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方面提升最为明显。75%的民培项目校认为有必要继续合作。引进外教学校超过90%的学生在英语口语、听力和词汇水平方面有所提高。
“扩优”发展方向:
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尽管“扩优”改革项目取得了丰富的成效,但是在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项目推进力度不均衡。部分单位和学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加之项目单位本身占有的资源、特色、管理水平不同,逐渐出现较大差距。二是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源,对接中小学发展需求,将优质资源转化为办学优势,促进资源效益最大化。三是项目学校的主体作用需要进一步增强。“扩优”项目不是中小学对支持单位的路径依赖,而是要激活中小学的“造血”功能,从而实现自主、持续发展。四是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调动相关单位、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阶段,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要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提高质量,使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广覆盖、提水平、可持续。
一要坚定改革信心。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逐步形成了基础稳固、来源广泛的基础教育统一战线。下一步,要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坚守教育责任,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巩固和深化已经形成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模式。扩大项目实施规模和覆盖面,项目学校进一步向郊区、向一般校倾斜,着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优质、多元、丰富的资源供给。
二要提升项目质量。加强整体规划,把“扩优”改革项目纳入市、区、校、项目单位长期发展规划,与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将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增强自我发展意识,进一步处理好外援和内生的关系、重点和全面的关系、改革和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聚焦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系统研究、精准发力、整体促进,切实提升优质资源配置的效益,实现学校自主成长、主动发展。
三要健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市级统筹,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和财政、人力社保等相关部门以及高校、教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促进、合作共赢的改革合力。以修订项目管理办法为契机,落实改革项目配套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依据实际工作量和绩效情况实行差异化经费支持标准;调整项目拨付方式,进一步明确经费支出方向和内容,使经费使用更加切合实践和管理的需要。持续规范项目管理和项目运行,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设,形成规范、有效、顺畅的管理体系。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实践,认真到基层学校进行调研。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检查、指导等工作,特别是双语教学和农村学前幼儿教育的调研和指导。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
在教育局的领导和统一安排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一)教研方面工作
1、教学常规的检查指导
按教育局的统一安排,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对中小学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指导,每学期至少两次教育教学大检查,对教师的教案书写、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单元测试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通报,责令学校进行整改。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组织、实施
我县的汉语系中小学于xx年秋季全部进入课改实验,xx年秋季民语系学校也进入课改实验。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全县范围组织课改实验工作研讨会;组织教师参加地区到我县“送课下基层活动”等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加观摩、交流互动活动;及时汇集课改资料,上报课改实验工作的信息等,推进了我县课改实验工作的开展。
3、做好期末考试和抽考的组织及成绩统计分析
教研室将负责组织全县中小学的期末考试统考的各项工作,包括征订试卷、组织考试、成绩汇总统计分析等,同时每学期均对中小学安排进行了一次抽考,有效促进各学校的教学工作,客观评估学校教学水平。
4、组织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和学生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加上级部门安排的各种比赛活动。
组织安排全县中小学校的教学能手比赛。通过选拔,组织教师参加地区教学能手比赛。促进教师研究教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们课堂教学基本素质和水平。
5、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测试报名、组织工作
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安排和要求,认真做好全县教师普通话测试宣传、报名、测试、发证、统计等各项工作。
6、积极做好我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做好我县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结题后的继续实验工作,力争在地方艺术课程开发上有所突破。积极推动我县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7、实验远程教育教学工作的检查指导
每学期将专门对各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远程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至少一次检查,要求必须按教材规定完成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微机可要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相当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
8、认真做好hsk水平考试报考工作
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积极组织广大民语系教师参加hsk水平考试,认真做好有关政策宣传、报名、数据上报、办理准考准、参加考试、办理等级证书等各项工作。
9、认真做好中考工作
在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认真做好全县学校的中考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初三学生报名、考场编排、监考教师的抽调与培训、试卷运送和保密、民语系考生的阅卷和统分、汉语系试卷的回卷等工作。
10、做好双语教学的调研工作。
农村双语幼儿园已经初具规模,教研室牵头对农村双语幼儿园的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使农村幼教发展健康有序。组织专家对双语实验班的教学进行指导。
(二)教师培训
1、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工作
在地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要认真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主要包括: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申请教师的档案整理、初审和保管,全县认定教师的数据录入、上报,证书打印发放等事项。重点是新聘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全县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主要有:组织民语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汉语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地区的继续教育培训;负责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手册的统计、登记卡的填写、登记表的填写和统计,为教师完成管理周期内的继续教育做好各项工作。
3、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考核工作
按上级安排做好教师参加计算机水平考核的各项工作,主要有宣传报名、组织培训、数据录入和上报、办理准考证、参加考核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师的微机应用能力,安排在有条件的学校举办计算机强化培训班,使全县教师的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有整体提高。
4、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要求,完成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分类统计上报工作。
(三)、其他
1、参与各种大型考试工作
在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小学六年级和双语实验班抽考,初中毕业及普通高中招生考试等大型考试。
2、起草相关文件、材料、报表
在领导的安排下,积极起草有关教研、教师培训方面的文件、汇报材料、报表,还参与撰写教研、师训等方面的一些调研报告。
3、撰写相关信息
积极撰写相关信息,介绍中小学开展的教研、培训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及时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4、服从教育局领导和机关的各项安排工作
除认真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外,对局领导临时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认真完成。
附:麦盖提县教育局xx年年工作要点
教研室xx年年度工作要点
元月份
(1)准备和组织xx-xx年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考,保证考试的有效顺利进行。
(2)将各教育办、农村学校的一个教学点三和四年级班的学期考试卷拿来进行研究,找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供各级学校和教师们的参考应用。
(3)对双语教师进行评估。
二月份
(1)以全县各乡中学和教育办为单位,按年级分科目将成绩汇总统计发放给各学校,并作出相应的成绩分析报告。
三月份
(1)对各级中小学进行开学前教学工作的大检查。
(2)在两个乡展出优秀备课教案和优秀作业,以便推动教师的备课、布置作业等工作按照要求进行。
(3)对双语实验班的教学进行检查。
四月份
(1)在两个乡组织小学汉语优秀课活动, 规范汉语课教学基本要求。
(2)组织汉语系校本教研建设交流活动。
(3)对全县农村汉语系五年级学科进行抽考。
(4)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专项的教学工作检查指导。
(5)组织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等级考核报名。
五月份
(1)检查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配套手册、听课等情况。
(2)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等级考核。
(3)组织民、汉语系中小学教师送课下乡活动。
(4)做好我县上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各项工作。
(5)组织hsk考试报名。
六月份
(1)做好全县初中学校的中考报名等各项工作。
(2)做好全县小学的毕业统考即升学考试。
七月份
(1)准备和组织xx-xx年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考试工作。
(2)批改和总结初中毕业生的考试成绩,并结合报考内地新疆班和报考普通中专的学生成绩,按各级学校总结成绩。
(3)组织广大教师参加暑假期间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
八月份
(1)督查对各级学校的开学各项工作。
(2)组织教师参加基础教育课改培训。
(3)开展双语教师能力评估。
九月份
(1)对中小学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综合检查。
(2)召开民语系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经验交流会议。
(3)对各学校开学各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十月份
(1)举行中小学汉语教师综合技能比赛。
(2)举行中学生双语演讲比赛。
(3)组织全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计算机水平等级考核报名。
十一月份
(1)在一所中学和一所农村小学召开现场会。
(2)做好我县下半年教师资格认定各项工作。
(3)对全县中小学进行一次专项的教学检查指导
十二月份
(1)组织未过级的教师参加汉语(hsk)水平考试,做好汉语水平考试的报考工作。
调研报告不同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因为发生了某件事(如案件、事故、灾情)才去作调查,然后写出报告。下面就让最新小编带你去看看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1
一、调查背景
学校现有在校学生7000多人,到食堂就餐人次每天维持在5000余人次以上。因此,学生食堂的存在和发展状况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的生活问题,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然而,据调查情况所知,学生群体和食堂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不和谐因素,如果任由这些因素蔓延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
为了过更好的了解我校学生食堂整体情况,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水平,改善学生的生活质量和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现将我校食堂情况作如下调查。
二、调查内容:
(1) 菜品方面:
① 对于菜品价格,70%的学生认为能够承受。30%的学生认为价格偏高,其中,10%的学生认为荤菜的价格太高。
② 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而且在同一天中经常出现菜品重复的现象。
③ 菜品口味单一,时而偏谈或时而偏咸;用油少;没有地方特色;菜色不好看。
(2) 服务方面:
在对食堂各方面的服务状况的调查中,40%的学生对服务工作表示认可和接受,60%的学生认为不满意。究其不满意的原因,表现为:服务人员微笑少,表情僵硬;语言冷漠,缺少热情;耐心差;打菜量度不准确,偏少;刷卡错误次数多,经常多刷;还有存在经常打错菜等问题。
(3) 卫生方面:
关于食堂整体卫生满意程度的调查显示:50%的学生认为食堂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改进,30%的学生认为一般,10%的学生认为满意,10%的学生认为很差。其中问题有:
① 食堂卫生管理不规范,责任心不强,清洗力度不够。
② 用餐间异味较浓。
③ 个别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没有按规定穿工作服,戴口罩,工作服太脏。
④ 食堂室地板较滑,部分地方存有积水,周围环境卫生较差。
(4) 餐卡方面: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反映的问题归纳为:打错卡的现象发生比例高;对充钱数的最低限制跟很多学生带来不便;对非人为因素造成卡失磁补卡收费不合理。
三、调查总结:
在这一次调查中,说明我们食堂在很大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现针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对食堂改进有所帮助。
1、 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彻底做好食堂内部和外部卫生,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2、 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表现较差的给予处罚,直至开除。
3、 食堂应购置一套餐具清洗和消毒工具,保证餐具卫生。并由专人负责验收。
4、 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相应的菜品价格和种类。
5、停止使用一次性木块或竹筷,使用环保型木筷或铁筷。
6、取消充卡最低限制,为方便学生就餐,对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卡消磁,应免费更换。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2
一、调查背景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人们只有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才可能进一步地发展自己。在当今的大学里,食堂与学生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食堂是在校大学生一日三餐就餐的地方,是每个同学都必到的场所,根据调查96%学生的吃饭问题都是在学校的食堂解决。食堂紧密的联系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食堂既是学校的硬件设施之一,又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食堂情况,为学校更好的加强对食堂的管理,我们做了一次有关学校食堂的调查,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校食堂的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食堂监管工作提供了依据。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
基于食堂对学生群体生活影响的重要性,本社会调查实践小队制定调查方案,从本校食堂(大方人家)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三个方面来对食堂问题作出调查,并进行充分思考,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查时间
20__年5月25日-26日
三、调查地点
学生食堂(大方人家)
四、调查对象
在校学生
五、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观察、口头访问
六、调查成员
______ _____________
七、调查内容
A调查对象每月食堂用餐消费情况:
1、月均生活费500元-1000元(不含)的83人(22.6%),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450元,约占生活费的46.67%;每周有一、二次天在外改善伙食。
2、月均生活费1000元-1500元(不含)的54人(14.8%),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00元,约占生活费的32.00%,每周有一、两天在外改善生活。
3、月均生活费1500元-20_元的42人(11.4%),其中每月用于食堂消费金额平均值约为550元,约占生活费25.7%,常在外改善生活。
B食堂饭菜的价格:
1、认为食堂饭菜价格合理的223人,占60.76%;
2、认为食堂饭菜价格一般的108人,占29.43%;
3、认为食堂饭菜价格过高的36人,占9.81%。
c饭菜满意度
1、菜和主食的口味和质量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21人(5.72%),满意的257人(70.03%),一般的64人(17.44%),不满意的23人(6.27%),较差的2人(0.54%);
2、肉类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18人(4.90%),满意的164人(44.69%),一般的153人(41.69%),不满意的27人(7.36%),较差的5人(1.36%);
3、蔬菜的满意度方面:很满意的43人(11.72%),满意的228人(62.13%),一般的81人(22.07%),不满意的13人(3.54%),较差的2人(0.54%)
D服务及管理满意度
1、餐具卫生和环境方面:很满意的69人(18.08%),满意的259人(70.57%),一般的28人(7.63%),不满意的7人(1.91%),较差的4人(1.09%);
2、饭菜的保温及充足方面:很满意的23人(6.27%),满意的187人(50.95%),一般的136人(37.06%),不满意的14(3.81%),较差的7人(1.91%);
3、服务员态度方面:很满意的12人(3.27%),满意的233人(63.49%),一般的101人(27.52%),不满意的12人(3.27%),较差的9人(2.45%);
八、调查数据总结
从以上数据可得出:月生活费越低的学生用于食堂消费的金额所占比例越大,主要在学校食堂用餐,而生活条件相对好的学生用于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比例相对要小,并常在校外消费,改善生活。然而,不论是经济条件好还是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每个月在学校食堂消费的金额大都在500左右,同时,大部分学生对食堂饭菜的价格是可以接受的,对于食堂提供的饭菜基本满意,学生对肉类的需求相对高于对蔬菜的需求,可以看出,在服务及管理方面,对餐具卫生和环境情况从总体上达到标准。
九、其它意见
在调查表后附的意见栏中,学生向食堂提出了数条中肯而宝贵的意见,根据调查问卷,实践小队整理出以下主要存在的问题:
1、食堂饭菜的价格虽被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还有部分学生感觉偏高;
2、在早上、中午高峰期,会出现拥挤现象;
3、较晚到食堂时,饭菜品种少,饭菜的保温工作有待提高;
4、食堂的'菜品单一,同一价格上荤素搭配不合理,没有地方特色;
5、有时,食堂地板较滑,行走不便。
十、建议措施
1、加大对食堂饭菜质量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做好饭菜的保温工作;
2、尽可能多地满足学生对饭菜口味的需求,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时更换品种,并注意营养搭配;
3、加强对食堂员工的管理,对员工进行服务礼仪的训练,并灌输服务理念及强调责任心观念,从整体上提升员工的基本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4、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意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信息即时反馈回学生中间;
5、学生应积极响应学校所提出的文明用餐的理念,维护排队秩序,少用快餐盒和一次性筷子,节约每一粒粮食和每一滴水。
十一、调查活动总结
学校食堂是学生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吃饭的问题,更多的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正常运行。此次调查报告,我们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阐述、调查。因此,我们开展的调查,更多地从学生对食堂的具体情况入手,具体的从学生对学校食堂的饭菜口味、服务质量、价格、卫生状况、对食堂的意见和建议等多方面做了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食堂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方面学生对食堂存在异议,一方面食堂工作人员因自己辛苦的工作没有得到认可而困扰。此次调查报告,一方面着重对现状有一个客观真实的报道,一方面则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我们的调查报告仅是一种尝试,旨在使学生能够满意的就餐,安心的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用餐质量和生活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愉悦的、和谐的校园氛围。进一步提高食堂的工作质量,营造和谐的就餐环境和改善大家的生活条件,使同学们能够得到更好的饮食服务。
学校食堂经营调研报告3
近段时期,随着物价指数的大幅上涨,__市一些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出现了上涨的现象。为了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真正把学校食堂办成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的重要场地,按照__市领导要求,__市物价局会同__市教育局、__市卫生质量监督局组成工作组对__市部分学校食堂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实地检查、座谈、走访学生的形式进行,涉及大中专院校、市直城区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各级各类学校14所,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__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90多所,在校学生45万余人,90%以上的学校办有学生食堂。现有省A级食堂5个、B级食堂80个。近年来,全市各地各校食堂坚持“以生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宗旨,建立健全学校食堂各项管理机制,不断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作出了积极贡献。__市学校食堂在经营过程中有如下特点:
(一)提高认识,维护学校食堂的公益性原则。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始终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食堂提供的饭菜应该保质保量,价格适当,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切实维护广大学生的利益。
(二)科学统筹,积极化解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面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各地各校应积极应对,不能将物价上涨的压力一味转移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家庭增加负担。
一是要科学安排食谱,尽量避开高价,如东宝中学在物价高峰期,避开涨幅较大的肉类食品,取之以禽蛋、鱼类食品,提前让学校菜园的蔬菜供应食堂,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是实行大宗食品原料招标采购制,__市学校后勤管理中心近年来组织城区大中型学校食堂统一招标采购大宗食品原料,进入学校的食品原料比市场价低5%左右,既保证了原料质量,又有效降低物价上涨风险,各地各校要继续贯彻这一政策。
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校内养殖业,近年来,__市学校“两个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为学生食堂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原材料,对物价上涨也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特别是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种植蔬菜,圈养家禽,减轻物价压力。四是合理拉开饭价档次,至少要保证三个以上盒饭档次,一方保证贫困学生和普通消费水平学生在学校能吃饱吃好,同时可以满足家庭条件较好同学的需求,获取的利润用于平衡最低消费。
(三)加强监督管理,理顺食堂经营秩序。发挥社会舆论监督,职能部门行业监督,学校内部民主监督的优势,定期评定食堂的饭菜价格和质量,听取学生代表、工会代表的意见,定期公布食堂帐务,做到一月一核算,一月一公布,要坚决取消学校食堂个人承包制,教育、物价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学生的饭菜价格、饭菜成本、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检查,严肃查处种.种价格违规行为。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相当吃紧的前提下,改善农村中小学校食堂条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要通过逐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缓解公用经费的压力,同时对学校食堂进行适当补贴,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
对于文件的管理以及常用的系统维护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不知道,造成自己电脑用了一段时间就要重装系统或者要格式化,显然这个是最基本的,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知识,连自己的电脑都搞不定,更不要说到了工作岗位上维护自己工作的电脑,简单的系统维护应该是大学生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应该有的计算机教育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学校连最基本的技能都不能掌握的话,不得不怀疑高校的教育存在问题。首先应该要搞清楚非计算机专业如何学习计算机知识,应该要有什么样的计算机教育才以,其实很简单,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我们不需要太过于高深的计算机教育,例如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等,我们只需要让他们了解到最基本的知识,就像上面谈到的软硬件知识和系统的维护知识,或者最基本的办公软件操作,这些对于他们出去以后可以帮助到他们的东西,但是一定要区别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通过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下:
2.1对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要有一定的了解,对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部分的构成要掌握,对计算机组装和一些常用的零部件要了解。
2.2能够对系统进行日常的维护,能够知道如何安装软件和卸载软件,掌握文件的管理和备份,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了解,掌握如何安装操作系统以及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2.3能够熟悉利用计算机给自己本专业服务,例如课件的使用,网络的使用等等,能够帮助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的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一个工具来进行使用。
3、如何改变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水平
要想改变当前的现状,应该从多方面人手,诸如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等,是需要一个时间来进行消化的,我们不能够急于求成。我们应该要养成一个重要的计算机学习习惯,不能把计算机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娱乐,沉迷于游戏和网络,这样就起到了反作用,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学习的态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进行计算机教育。各个高校应该普及计算机教育,而不能仅仅把重点放在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身上,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是要普及的,这样对个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有好处,本人有几点设想:
3.1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教学首先应该摒弃传统的面面俱到的观念,舍弃令学生感到厌烦的与实际应用脱节的概念知识,以实际操作为主,适当加人学科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根据他们的学科特点,加人与学科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例如,对于营销专业,可以引人市场调研报告的案例,使用P*er-Point做报告,其中的分析数据可以用Excel实现,这样学生可以体会到专业学习中office软件的工具作用,从而知道自己该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
3.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高水平的教学手段,改变当前现状。通过教师对课程的熟悉,编写出适合各个专业的计算机教材,因地制宜的进行教学,这样的效果来的更好,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合理的分配好计算机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
3.3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每年都会淘汰一批破旧的电脑,这些电脑就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不仅仅可以真正的接触到实际的硬件,同时也熟悉了计算机的构成,对今后购买电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Key words: dual-mentor;subject teaching;education master;implementation management;status;analysis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8-0288-03
0 引言
2009年12月,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之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1]。而对于生物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双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生物学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从事生物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中小学教师。而目前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推行的双导师制,则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分别由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指导[2],其中理论导师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等,实践导师则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际教学的能力。一般而言,理论导师是培养单位为学生配备的校内导师,大多数由教学和科研能力突出且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担任,而实践导师主要由具有丰富的学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教育教师担任。
随着当前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不断强化,使得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师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要求的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双管齐下,探究教育硕士培养的高效、科学的方法。
1 实施双导师制对生物教育硕士培养的必要性
1.1 生物教育硕士培养现状
目前而言,现有的生物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主要由两个导师共同进行指导,其一是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的校内导师,由培养单位选派高校中教学和科研能力突出,且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所担任;其二是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校外导师,主要由中学一线具有丰富的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基础教育教师担任。校内外导师高效合作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能够有效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充分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从而为今后从事教学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生物教育硕士的学制通常为两年,其中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主要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由校内的理论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所有必修选修课程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修够所需学分;第二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主要是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实习,学生主要采取集中或散点实习的方式在中学开展基于前期理论学习的教学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一方面巩固前期理论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则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丰富教学经验,以为将来从事教学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学年研究生则主要从事教学理论的研究、学位论文的钻研、撰写,以及后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因此,第二学年的主要工作同样也需要校内外导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扎实地投入到相关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之中,以此为今后从事一线教学提供高效保障。
1.2 双导师制对生物教育硕士培养的优势
相对于目前的双导师制而言,教育硕士的传统导师制即为单一导师制,通常只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能力突出且具有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一力承担对教育类硕士的培养重任。由于高校教师通常有比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同时也承担着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因而花费在教育硕士培养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同时,还由于高校教师较长时间地脱离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学实践工作,因此对于教育硕士的指导也仅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这就使得培养的教育硕士也是重理论轻实践,更是出现学生对教学实践锻炼不足,承担基础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就生物教育硕士而言,由于生物学科发展迅速,各方面专业知识更新较快,实验技术方法层出不穷,很多知识点可以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进行对接,教育硕士研究生固然能够快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但是如何能够深入浅出地将相关知识传授给教学对象却是需要认真推敲和琢磨的,而在这一点上,校内导师明显是存在短板的。
因此,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双导师制培?B模式的优势不言而喻。其优势主要可以通过与传统导师制的对比窥见一斑。相对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而言,双导师制补充了具有丰富的学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线基础教育教师作为校外导师,共同参与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能完善教育硕士培养的不足,在校内外导师的联合培养下,教育硕士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又掌握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则能够更加迅速、更加全面的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并承担今后教书育人的伟大重任。
2 生物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建设现状评析
2.1 双导师制下的生物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各院校生物类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双导师制。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力图对每个生物教育硕士进行最大化的全面培养,校内导师充分利用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理论指导,通过授课、报告、学术交流、论文写作指导等方式全面深化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水平,引导学生与时俱进地追踪现行基础教育的理论积淀过程。同时,校外导师充分发挥自身多年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通过各种实践课程及活动指导学生,积极挖掘学生的教学潜能,提升其教学实践水平,为今后的顺利入职做足准备。
2.2 生物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现状与评析
2.2.1 生物教育硕士对双导师制的评价
通过对生物教育硕士的问卷调查与采访,学生普遍对校内导师的评价较好,主要是因为在攻读学位期间与校内导师的接触机会和时间较多,通过经常的沟通和学习,使得学生在教育理论知识水平方面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相对而言,由于校外导师多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平日的教学任务繁重,使得学生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为有限,交流沟通方式主要以电话、QQ或者微信为主,并且交流时间和次数有限,少有面对面的沟通,加之一些学生不善交流,则校外导师与学生的沟通就更加形同虚设。当然,针对校外导师教学任务繁重的现实,学生表示能够充分理解,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还是希望能够出台更加有效的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能够真正得到来自一线教师的切身指导,从而使得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游刃有余地承担各类教学任务。
2.2.2 校内导师对双导师制的评价
对生物教育硕士校内导师的调查和采访结果表明,校内导师认为?F行的双导师制对于学生的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学生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只有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与实际的切实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予以践行。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校内外导师有必要通过交流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诚然,校内导师既有教育硕士培养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学校各级各类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及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任务,如何更加高效地肩负教育硕士校内导师的任务,这也是当前生物教育硕士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2.2.3 校外导师对双导师制的评价
通过对与承担教学实习的中学、校外导师、相关一线教师等进行采访调查,发现校外导师对生物类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认识主要表现在:①校外导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一线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从而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传授;②在指导教育硕士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学生以及校内导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如此可以教学相长,不仅对于学生培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自身的教学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提升。
3 双导师制对生物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作用
3.1 理论指导方面的提升
自2009年在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以来,学生成了校内外两位导师之间沟通与进步的桥梁。针对于教育硕士的培养在实践方面的需求促成了理论指导的发展方向,而立足于基础教育实际的理论指导则更加具有针对性。相对于孤立的理论学习而言,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相关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并有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有利于今后的基础教学实践过程。
3.2 实践经验方面的提升
对于在校接受较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生物教育硕士而言,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教学实践经验指导,可以更加高效地促进教育硕士的进步和成长;并且在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大环境下,凭借更加高效的创新实践平台(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促成了生物教育硕士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机会,这也使得学生在攻读学位阶段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基础教学理论研究探讨和实践锻炼机会,因而也进一步提升了本校教育类硕士在同领域内的有效竞争力。
3.3 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
通过对已就业的多所中小学的教育硕士的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各学校比较一致地认为,相应教育类硕士在承担基础教学的工作后在教学和日常管理方面的表现较为突出,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教学研究潜能,这对于一线教师提升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生物教育硕士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确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效果。
4 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双导师制的有效提升策略
4.1 加强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
虽然双导师制在生物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校内外导师沟通不畅的问题,同时校外导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发挥校外导师的指导作用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因此,迫切需要建立校内外导师的有效沟通渠道。鉴于此,作为教育硕士的培养单位,有必要出台针对于教育硕士培养的双导师履行的相应管理条例,以使得校内外导师充分明确自身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从而更加高效地激励双方导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此外,还可以考虑让校外导师为研究生开设教学实践的课程,或者不定期举办教学实践沙龙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尽早且充分地与一线教师接触,汲取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加油充电。
4.2 以教育教学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
同样地,以双导师制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生物教育硕士的培养可以考虑借助于校内外导师的教育教学项目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的个性化、具体化培养。对于校内外导师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承担一定的各级各类教学教改项目,而导师则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自己指导的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实施的不同环节。这些项目可能涉及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或者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导师则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让指导的教育硕士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工作,相信通过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学生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获得教育教学方法或者技能的提升,这种项目导向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是对相对空洞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同样也更加有利于生物教育硕士的成长与发展。
4.3 充分发挥导师专业优势,侧重实践能力培养
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生物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备较强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的中学生物教师,因此,对于生物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更加注重教?W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作为承担教育硕士培养任务的校内外导师而言,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尤其侧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从事紧密联系基础教学实际的教学实践训练,诸如,增加学生教学实践的时间(除了在校实习半年以外,增加平时课程实习的机会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习期间充分参与课程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各项教学事务等等),采取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包括教材分析、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设计等)。
微课短小精干,极其适合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区域开展微课资源研发数量大、周期长、不确定因素众多、难度系数较大。江苏省南通市借鉴其他市经验,整合区域优势,集中力量,开发优质微课资源,为本地区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微课;优质资源;区域
一、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的意义
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指出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要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优质资源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必须依托地方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打造高产量优品质有特色的微课资源库。
二、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的具体条件
1.完备强大的组织架构
以市为单位,大规模建设微课资源,投入大,周期长,未知因素多,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来全面组织和协调。[1]南通市将微课资源建设列为民心工程,教育局局长总负责。教研与电教部门联手,强化对教学资源研发的业务组织、业务管理和业务协调。研发队伍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组成;技术制作团队则集中了全市在资源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有技术特长的高手。
2.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
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研发和应用,能够让学生课外通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培养和提高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能力,使更多的学校、家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为此,研发原则可以遵循以下几点:(1)同步性原则。坚持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实施微课和现实课堂教学同步配套,做到主干知识、主要知识的全覆盖。(2)针对性原则。坚持微课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训练现状和年龄特点,遵循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过程性原则。视频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向教学问题的转化,通过过程性的辅导与训练,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4)创新性原则。重视对课程标准精髓的理解,整体把握教材,并通过对教材的重组、整合等二次开发,凸显本土特色,使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严谨缜密的工作流程
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周期较长,确定研发的工作机制并严格执行,是决定研发效率、创作质量的关键。[2]南通市在制作过程中制订了研发工作流程规范。
三、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技术与方法
1.疏通教材,准备把脉重难点
(1)主讲教师在梳理教材时,不只是单纯地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还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教材的编撰思想———进行梳理。梳理编撰思想时,不仅要挖掘出这套教材编撰思想的优点、长处,而且要发现它的缺点、短处。挖掘出缺点、短处后,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把对原教材具有弥补、优化作用的东西整合进教材,排列出“知识点清单”。(2)梳理完教材,明确了“知识点清单”,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教学设计。与传统的视频录像课不同,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种“非正式”的、短平快的学习,需要讲师将大量内容集中在5~8分钟之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研发项目的特点,教学设计的总策略是“问题驱动”,即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的诠释就是把教学内容里的重点、难点、疑点转化为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达到突出重点、廓清疑点、解决难点的目的。突出重点:即这一讲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这是一条红线要贯穿整个这一讲的始终,在教学过程前前后后都要不断呼应强调,以让学生明白通过这一讲的学习自己要掌握什么。围绕重点对教学内容详讲、略讲甚至不讲。廓清疑点:即学生面对某一章节、某一例题,可能会怎么想、可能会怎么解;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又可能会出现哪些疑点、出现哪些思维障碍;解这道题时可能会进入哪些误区。这些地方主讲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设计多种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辨析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解决难点:即对这一讲某一章节、某一例题的教学难点,教师更要心中有数,精心设计教与学的形式,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些思考或解题的“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突破难点。
2.技术引导,科学录制微视频
微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观赏度和学习兴趣。微课由于制作数量庞大、时间较短,直接使用“PPT+录影棚”(或微格教室)录制更符合要求。(1)采用录影棚摄录微视频。微视频的特点是短小精干,所以很多时候可以不用在专业的录影棚里进行录制,而是教师用“计算机+摄像头+录屏软件”就可以录制一节微视频了。但是我们经过考察发现,让教师自己录制微视频,会有两大缺点:一是噪音大;二是图像不清晰。为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精品视频,我们决定采用专业录影棚进行录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录制的视频质量,也便于后期加工制作,对将来将视频转化为移动端等提供便利。事实证明,采用专业化设备录制的成品,视频清晰稳定,规格统一。(2)实现课件制作动静结合。课件优差决定了微视频质量的好坏。除了内容,课件设计的方法也很重要。在研发过程中,课件多以PPT形式展现。这就对教师制作PPT能力有所要求。如果整个PPT都是静态的,充满了文字,会很快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产生视觉疲劳和思维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动画或者辅助视频使用过多,又不能突显教师的教学目标,微课变成了观赏课。为此,我们采用统一风格的模版样式与个性化音视频相结合,简单图文与丰富内涵相结合的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3.量体裁衣,完善配套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
除了微视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后有较准确的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在开发资源时,同时开发了微课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1)微课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建议以及配套学习资源推荐。(2)微课进阶练习。进阶练习与微课视频配套,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能力目标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知识能力目标,实现学习的查缺补漏。
四、区域研发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应用前景
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研发,要立足课程教学的改革,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精髓,创新教学辅导资源的视频形态。南通市的微课资源研发项目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范例;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支持。它的应用,将来不仅在构建开放的学习社区、展开教育教学服务,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也会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
作者:陈夷秋 单位:南通市电化教育馆
参考文献:
[1]曾祥翊,蔡耘.泰州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研报告———“江苏泰微课”建设与应用经验[J].中国电化教育,2015(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