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时间:2022-06-07 04: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学校师德考核

第1篇

一、改善办学条件,力求在设施资源上求优

1.学生生活综合楼新建工程。2010年10月学生生活综合楼开工建设,2012年6月投入使用。学生生活综合楼新建工程标志着我校硬件设施建设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操场回填硬化绿化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操场低于四周环境一米多,直接影响污水的排放和校园整体的美观。为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2011年暑假学校对操场进行回填,2012年6月又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围墙新修及塑胶操场的改造工程,一个崭新漂亮干净整洁的校园现已展现在广大师生的面前。

3.水暖改造工程。学校及家属区的暖气是学校最头痛的一件事情,由于诸多原因暖气一直不太热,学生和家属叫苦连天。为彻底解决供热问题,2011年在市委政府、教育局、建设局、民政局、财政局以及瑞阳供热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终于解决了学校和家属的供热问题。另外,在改造暖气同时,市教育局和学校又合计投资7万多元改造了校园及家属区的上下水,极大地改善了师生的住宿、办公和学习条件。

4.内部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内部设施有了很大改观,教学楼全面粉刷,增添了理化实验仪器室,班班安装了多媒体,新购了学生高低床、食堂天然气灶具、学生餐桌餐柜、大型空气源热水器、舞台灯光音响及会议桌椅等设施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创新管理模式,力求在办学品位上求高

强化管理是实现学校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是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一剂良药。因此,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强化管理、科学管理、全面管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做到有情管理,无情考核

1.严格教学常规。学校以建章立制为切入点,以量化考评为手段,不断加大常规管理力度,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勤、教案、作业、教研教改、评教评学、教学成绩、业务考试等方面全方位考核、全过程管理,做到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晋级评模挂钩。

2.落实绩效工资。学校领导认真研读绩效工资改革的有关文件,严格按照市局的规定和要求,制定出台了《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细则)》。考核方案公开透明、人人皆知,把教职工的德、能、勤、绩等方面全部纳入到绩效工资考核中,既坚持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调动年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老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调节作用。

3.量化班级考核。为使学校管理进一步化整为零,分级管理,学校修改和完善了《班级量化考核方案》和《养成教育考核方案》,对班级从常规工作、班风建设、体育卫生、宿舍管理、养成教育、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等诸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做到日日有记载、月月有总结,并把考核结果同班主任的绩效、评模、晋级紧密结合起来。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都有了明显改观,为学生将来全面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4.细化安全管理。安全工作做到知责在心,履责在行,问责在严。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做到安全工作无死角,24小时内均有校领导、生活老师值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的行为始终处于学校与教师的有效监控之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有效活动对全体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

三、提升服务内涵,力求在教学质量上求实

教育科研是新形势下提高教师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它为教师的成长增添了有力的双翼,给教师带来自信和勇气,带来力量和智慧。为此,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引导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发展教育生产力,努力提高特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制定特教课程计划。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2010年9月,学校制定出台并开始使用《晋中市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计划》,填补了国家没有特教学校课程标准的空白,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的前列。

2.全面推进五步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学校永恒的追求,作为特教学校,更要立足学生实际,在充分考察、研究和借鉴普校课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问题导学、学生自学、交流展示、点拨解惑、当堂训练为教学环节的五步教学模式。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由最初的徘徊观望到逐步接受和主动参与,对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使得五步教学模式在学校教学工作已全面展开,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有效开展特教教研活动。学校坚持不懈地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业务考试四种模式进行创新性教研教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2篇

一、以办学条件短板补救为抓手,大力提升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1、补齐高中学校硬件短板。一是投资1000万元,按照省级示范高中配备标准,尽快为两所高中配足配齐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二是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完成县中学教师周转房建设和操场改造完善,大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2、抓好薄弱学校升等改造。一是按照国家关于义务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争取中省市项目支持,为全县村级小学按国颁标准配足配齐教育教学设备,使全县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基本实现标准化。二是争取中省项目资金1729万元,实施师生餐厅、学生宿舍、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体育场地改造等5类项目工程,进一步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3、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并落实省上“电子白板班班通”项目设备60套。

4、强化农村薄弱学校帮扶措施。切实加大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并将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之中,评选表彰一批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

5、加快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进程。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标准,整改完善、查漏补缺,认真做好各种数据审核和申报工作,确保各项指标全面达标,全力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二、以岗位培训为抓手,不断增强两支队伍素质

1、抓好各类师资配备。一是争取解决7所新建镇公办幼儿园师资配备问题,确保7所镇公办幼儿园今年投入使用。二是继续通过省考和人才振兴计划、免费师范生就业等途径,招聘一批短缺学科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强化教师业务培训。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教师专业标准,推动校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改进校长教师培训方式,切实加强岗位培训、交流培训等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培训,年内完成国家级及省、市、县四级各类培训3500名,同时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适时外出交流学习,大力提升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执教能力。

3、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校长、名教师评选奖励长效机制,年内评选县名校长10名、名教师50名,推荐市级学科带头人10名,并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优秀人才落实相关待遇,为真正干事创业的校长和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平台。

4、建立教师健康档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为全县教师逐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逐人进行体检,确保全县教师身心健康。

三、以深化学校管理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1、建立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根据《校长专业标准》等文件,建立完善学校班子综合研判制度,通过现场查看、工作述职、民意测评、个别谈话等程序,组织开展全县学校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将研判结果纳入学校综合工作考评,作为学校管理人员评优数模、提拔任用、交流轮岗的主要依据,建立起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机制。

2、建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探索县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办法,实行校长和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合理流动,推进师资均衡配备,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制定刚性激励政策,对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和轮岗交流教师实行倾斜支持政策,调动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积极性。

3、建立绩效工资分等发放机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和分配办法,按照中省规定,严格落实《县教育系统教职工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试行)》(政教发〔2009〕302号),将教师30%的绩效工资按照工作实绩考核结果由学校实行分等发放,从而规范学校财务支出结构,从机制上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4、建立学校管理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学校管理创新专项奖励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激励全县学校争创知名学校,年内创建省级知名学校1所、市级5所、县级30所,以知名学校创建活动引领全县学校实施管理创新、增强发展内涵、提升质量水平。

四、以高效课堂改革为抓手,全力提高教育质量

1、努力深化高效课堂改革。一是实施高效课堂建设深化年活动。深化课堂改革,提升课堂核心竞争力,不拘一校一法,倡导百课争鸣,百花齐放。加强备课环节,名师引领,教研跟进,促进交流,推出一批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试点校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评选表彰高效课堂示范学校30所、优秀教师50名,编印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系列丛书,全面推广适合我县教育教学实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二是组建“课改专家组”,以专题讲座、名师大篷车、高效课堂论坛等形式,科学指导学校课改工作,全面促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

2、扎实开展教学资源应用。一是抓好校校通、班班通项目及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管理和应用,大力开展常规多媒体教学、电子备课实效性研究,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切实提高电教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抓好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培训工作,组织远程教育设施使用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电脑制作辅导教师培训等,不断提升全县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三是抓好电化教学竞赛活动开展,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说课竞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评赛、现代教育技术优秀论文征评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3、不断强化质量提升措施。一是下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强对小学、初中之间教学质量相互衔接与促进的研究和指导,探索实施贯穿各个年级质量形成及评价考核的新机制,切实加大教学质量检测监控和奖惩兑现的力度,尽快在义务段学校之间形成个个强内涵、校校争名优的竞争态势。二是稳步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指导两所高中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促进两所高中形成各自的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文化特色和课程特色。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日常考核及学生管控力度,将日常检查考核结果纳入终端质量评比之中,强化质量形成过程管理,提升教学管理效益;改革高考奖惩模式,实施高一、高二、高三联动推进的激励措施,促使各个年级合力抓质量、保提升;科学优化高考备考策略,扎实搞好模拟练考、质量分析和研究指导,及时吸纳高考改革信息,切实加强与省内外质量名校的交流力度,学习借鉴外地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全力提高高考复课质量,力争实现2014年高考工作新突破。

五、以第二课堂活动为抓手,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德育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抓好“三爱”教育和“三节”活动,组织力量编写印发地方教材《美丽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争取省市县重视和支持,努力办好县青少年宫和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力争将其创办成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2、不断强化体育艺术教育。严格规范体育、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学,并将其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利用学校青少年宫,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积极开展兴趣小组、学生才艺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评选表彰100名优秀学生和50名优秀建设者。

3、努力改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抓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编印校本教材,扎实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积极开展学生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六、以学校骨干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幅提升职特幼教办学水平

1、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以县职教中心内涵升级为抓手,改革职教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年内完成职教招生1500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1000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000名,实现与2家全国职教名校联合办学,并创建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精品专业5个。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使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把县职教中心创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2、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县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特教特办,积极协调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和师资人员,提升特殊教育发展水平。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县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及特教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和安排,促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推动我县特殊教育迈上新台阶。

3、狠抓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奖补政策,完成省市下达的村级公办幼儿园改造建设任务。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城区和有条件的镇发展学前0-3岁早期教育。制定和完善幼儿园保教工作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考评办法,把“启智健体”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目标。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专项督查整治,改革幼儿园教育方式,推广游戏教学、活动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全县幼儿教育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大力开展示范幼儿园创建活动,年内创建1所省级、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及10所星级民办幼儿园。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覆盖面,力争年内使我县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上。

七、以法制教育为抓手,下势抓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

1、强化师生法制教育。一是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制教育的要求,采取专题培训及法制报告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10学时的法制培训,提高校长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施教的水平。二是切实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大力开展法制讲座、模拟法庭、法律进校园、宣传落实《教育部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活动,不断强化学生遵规守法意识。

2、狠抓学生安全教育。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安全教育制度,以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防踩踏、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伤害、防上当受骗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并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之中。指导督查学校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培训,定期开展各类安全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3、严抓隐患排查整改。按照《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落实教职员工安全职责,实行校园安全日查、周报、月汇总制度,坚持每天开展一次校园安全检查,每月开展一次集中整治,及时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中队力量,切实加大校车运行监管及城区学校上下学时段交通治理力度,全力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4、加大奖惩激励力度。大力开展学校安全管理评比表彰活动,年内创建2所市级“平安校园”,评选10个校车安全运行先进单位、安全管理示范学校30所、安全管理先进个人80名。同时实行学校安全工作“黑牌”警告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失误的学校进行黑牌警告,取消其评优资格,并对校长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通报,进一步促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

八、以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服务水平

1、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服务群众为重点,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解决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干部教职工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刻查摆,从严整改,真督实导,建章立制,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变作风,推动改进作风常态化长效化。

第3篇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7年,占地面积9532m2,建筑面积7226m2。校园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功能区布局合理,从一所单一的听障教育学校发展为集听障、智障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历经30年风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变得日益醒目,为每一个残障孩子的梦想奠定基础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用行动诠释了“爱心办教育,以德育新人”的要求,成为全省特殊教育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见证了张掖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真爱与尊重

以爱为源,去润泽特殊的生命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特殊教育而言,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爱。走进校园,一块“感恩”石矗立于校园一侧,“爱心创造奇迹”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在综合楼。不论是楼梯设计、卫生间设施、还是电梯的使用,无一不体现着对孩子们特殊需要的尊重与关爱。

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家庭,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有的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有的家庭甚至走上了破裂……但我们深信――“有爱无碍”,有无数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同行。为解决孩子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将全校孩子纳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几任校长奔走呼号,竭尽全力,最终,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孩子们享受到了各类政府资助及救助项目,真正实现了上学零收费,极大地减轻了残障家庭的生活困难。同时,机关团体、民营企业、个人等来自社会各界对孩子们的关爱也从未停止过。每年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来自不同单位的个人为孩子们捐赠校服、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书籍……涓涓爱心汇集成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温暖。学校党支部、妇女小组发起“爱心妈妈”帮扶结对活动,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第二个妈妈,这些妈妈时常他们添置换季的衣物,双休日带他们回家吃一顿可口的家常饭,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

特殊需要,享适合的教育服务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含三残儿童及其他有特珠需要的适龄儿童少年。2000年,学校领导赴北京一聋、三聋参观学习,看到了发达地区运用“双早”原则(早发现、早干预),及时为3~7岁听障儿童配戴适合的助听器,同时进行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解决听障儿童的听力和语言难问题,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自2001年起,学校在无师资、无场地的情况下,在全省特校中第一个开设了语训班,招收河西三地市3~7岁聋儿进行学前语言康复训练。2007年,学校被中残联确定为甘肃省定点语言训练康复机构,同年建成的听力检测室完全满足了各类听障儿童及成人的听力检测服务。2009年,学校购进最先进的启喑博士和启智博士工作台,有效地提高了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康复效果。学校开办语训班15年来,先后共招收学前听障儿童120多名,有部分学生经过训练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另有部分重度听障学生接受了很好的学前康复训练,为进入九年义务听障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年的听障学前教育,为120多个家庭解决了听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困难,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不再成为梦想,也使每一个特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尊重的教育才是最高理想的教育。

2009年起,全国听障学龄儿童普遍锐减。智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作为聋校,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培智班,学校向聋教育和培智教育并行的综合特校发展。聋教育与培智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但是特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时刻铭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特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学校就必需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样的办学方向引领下,学校克服了资金、师资困难,想方设法为培智教育建设各类功能室。至目前,学校建成感统训练室、物理治疗室、多感官训练室、情景模拟场景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生活适应操作室、心理咨询室、个训室等功能教室,为各类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运动、生活适应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2001年,针对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学校设立了职业高中班,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影响力,聋部职业高中班烹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很好地解决了残障学生的就业问题,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快乐与教育

体艺加特长,在快乐中度过童年

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目标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拷问着每一个张掖特教人。没有升学压力的特校,要全面落实属于特殊孩子的素质教育,这个答案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在这个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实施体艺“2+1”项目,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运动会上,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活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理念已演化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游戏,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味着运动的快乐。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各班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确定自选项目,虽然孩子们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以整齐的步伐和矫健的身姿展示自己,但老师们耐心细致地示范和教导,让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展示活动、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等。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手工等作品展,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

多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队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残疾人文艺调演并获奖,多次作为张掖市残疾人代表队参加省级残疾人文艺调演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多名学生被选送参加国家级残疾人文艺汇演,有2名学生被选送参加了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同时,有多名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名学生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中国画等多次参加省市各类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 “全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张掖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张掖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等荣誉称号。

个别化教育,帮助孩子找准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灵魂,“没有个别化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特殊教育”。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是每一位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学校始终以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评价为主线,努力为每一位孩子找准适合的目标、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找准进步的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班级授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很大的考量。学校着力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教材、教法这“三大元素”,提倡并牢固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学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思想;践行赏识教育,落实启发式教育,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量学生;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始终把学情的研磨做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一份教案都以详尽的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学定教,找准每个孩子发展的方向和突破点,为他们量身选择做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所有课任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家校配合教育的结晶,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结晶。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始终以快乐教育为根本策略,充分尊重残障学生的生理现状和心理特点,在快乐的游戏中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学校引进并完善了IEP个别化教育系统,建立了具有教学课件、教案、音频、视频、案例、课堂设计等丰富内容的教学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课堂表现等的单画面电影模式或多画面资源模式的同步录制,在枯燥的个训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肯定,他们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目标引导下,为自己的梦想奠基。

融合的模式

融合模式,把课堂搬到了社会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教科研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是,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周都有不同的班级要填写外出上课申请表,老师们把孩子带出校门,走向超市、医院、菜市场,他们把课堂搬到了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会购物、学会看病、学会乘车、学会处理突发事件。通过多次实践,老师和家长们达到了共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残障孩子最需要的高效课堂。

同时,学校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上海、宁波、香港等地,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融合教育为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能力,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为此,学校成立以骨干教师为牵头人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编写符合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资源库,使社会大课堂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社会的大课堂带给孩子们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也使老师们从学校走向家庭。暑假的“大家访”活动,每位老师都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感受这些不幸家庭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老师用“震撼人心”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回归主流,为特殊教育找到终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突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回归主流社会为最终目标,找到了一条适合的融合教育模式。近年来,面对残障学生中智力障碍儿童激增的现状,学校立足智障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依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基础上,选用多样化教材,将生活适应、劳动技术、综合活动、社会实践作为主要科目,整合各学科教育目标,构建了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体系,为智障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把课程建设视为发展的生命线。鲜明的提出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切活动、设施、要求都是课程资源”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根据智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推行 “2+x”教学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到了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式目标社会化的教育效果,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学的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文化以德为先

走进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使你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种类齐全又先进的各类功能教室;全方位为学生的各类残障提供科学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设施;排布在花草丛中的生物园、地理园;以最醒目的色彩和最直观的形体,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整洁素雅的文化长廊里,张贴着孩子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和家的温馨。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形象就是老师形象的折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大局意识、诚信意识、进取意识、奉献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用真诚关爱每个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始终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残障儿童认知能力差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探索出了“主题班会讲解,活动实践体验,搜集材料深化,班级板报提高”的品德教育模式,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养。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和感知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特色班级”、“文明寝室”、“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引导从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依据学生兴趣和特点成立的各种体育、艺术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让回归主流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学校秉承“尊重差异、开发潜能、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实现“自律、自信、自强”的德育目标。民主管理的模式唤起学生自尊,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从细处着手,从常规抓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以习惯养成提高道德素养的培育创新了德育工作方式,学校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形成了对内激励师生奋进,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的效果,在社会上影响日益彰显。

严格落实,管理品质决定效率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管理的贯彻落实,是学校发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以“ 管理科学,特色鲜明,提升内涵,争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全体教职工时刻铭记“尽全心,负全责,出全力”的工作作风,管理人员时刻铭记“沟通是基础,服务是根本,激励是重点,引领是关键”的管理要决,创造性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品质。

学校实施“统一领导――逐级配合――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实现“学校宏观决策指导,处室、年级微观管理”的扁平化分级管理模式。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坚持发挥教职工大会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重大作用,先后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学校对原有制度进行认真整理,对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前工作的发展形势,重新制定了《议事制度》《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办法》《评先选优管理办法》《财务制度》《绩效工资发放实施方案》等制度,涉及到人事、财务、职称评聘、师德师风等各方面,本着适用、可行的原则,共建立健全了4大项、64小项的工作制度,公示了学校13项重要工作的流程图,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与民主治校相结合,凡属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会议决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严格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并且成立了教师发展评价小组、常规考核小组、财务运行监督小组,成员由教职工组成,对教师考核评价、奖惩、经费开支等事项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保障教职工切身利益。

专业的力量

创新教研,教学研究更具魅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赢得教师,就赢得教育!张掖市特殊学校自建校以来,不断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根本,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让教师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科教学情境中,聚焦课改,聚焦课堂,确立了“立足本校,学科引领,以研促教” 的教研思路,推进学校学科研究发展,实现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形成了“学校――学科组――教师发展共同体――个人”的层级式校本教研平台,尊重不同年龄段老师对专业成长的需求,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梯次成长管理办法》,让不同的教师选择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规程》《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科研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课题管理等方面细化管理,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反思,确定微小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论坛”和骨干教师“传帮带”等形式,搭建教师互助学习平台,让老师们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此类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和凝聚力,让教科研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校还积极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将校本课程纳入到正式的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开放、多元的授课方式,让个别化教育落到实处。

拓宽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着全市三残儿童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还加挂“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牌子,负责指导全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工作。据2016年4月调查,全市共有残疾少年儿童1044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入学149人,随班就读853人。为更多的随班就读孩子提供服务,是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六县区教育局相继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站,逐步形成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乡镇学区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组成的四级管理网络和市特教中心(特教学校)――县区特教指导站――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支持网络。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根据《张掖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系统试点建设任务书》,相继出台了《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职责》《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档案目录》《张掖市残疾少年儿童筛查制度》等6项制度,各县(区)教育局出台制度明确规定,各学校不能拒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各学校也无条件接收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实现了残疾少年儿童就近入学“零拒绝”,确保了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进得来、留得住”。2016年,市特殊教育中心将全市随班就读学生纳入《IEP个别化教育系统》,通过教学支持网络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确保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学习内容。

第4篇

关键词:特校;文化立校;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2常言道,三流的学校靠人治,二流的学校靠法治,一流的学校靠文治。所谓“人治”,是以管理者的个人权威管理学校,处理校内外各方面关系,民主性缺失,事业发展难以持续。所谓“法治”,是以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学校,处理内外关系,决定学校办学行为,制度严明,奖罚严格,机制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有序,人文性不足。所谓“文治”,是以学校文化管理学校,推动事业发展,人性张扬,校园和谐,发展健康持续。实行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形态,从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由之路。文化立校,应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管理者的理想追求。

一、文化立校的基本要素

(一)文化立校,需要以依法治校为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基于民主法治的工作机制。规章制度、工作机制的确立,需要坚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办学实际,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认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规范办学行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开办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兼容的综合高中,保证所有适龄残障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开足开全各类规定课程,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保证所有学生获得应有教育和培养发展的权利;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规范教育教学管理行为,保证校园和谐、长治久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二)文化立校,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以公民教育传承主流文化,重在对青少年学生社会性的启蒙,培养有理性、有能力、有责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素质教育引领社会文化,重在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的基础上创造并培育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需要始终站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的思想制高点,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在全校上下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校园生活方式。科学总结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努力让每个生命都活出丰盛,让每颗心灵都矢志达成,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幸福生活、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立校,还要防止物表化、文本化、标语化的形式主义,要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成员认同的信念、观念、语言、礼仪和传奇的聚合体,成为共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仅体现在校风、校训等诗意化的表达上,呈现在学校的仪式、节日、庆典等学校活动中,更要体现在师生的气质上,师生的道德水准、课堂的氛围、师生的阅读生活及行为方式上。

(四)文化立校,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聚焦课堂。学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途径是有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校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中,更应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聚焦课堂,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策略,在日常的课程实施中构建并逐步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质,是构建学校文化的基本路径。对此,我的理解和思考是――

1.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紧扣学校的育人目标

特殊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缺陷补偿和人格塑造、能力培养,要培养残障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品性,培养孩子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及必要的职业技能,减轻或免除可能造成的社会负担,成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有用人才。

首先,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对于残障孩子,最需要的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定位,最需要培养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性,对于社会的正确认识,对生活的责任意识。据此,三类残障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都必须保证“思品”“社会”“生活”类课程的正常开设,必须与社会主流生活合拍同步,可以充分发掘地方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心互动、文明共建”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和爱心、责任,应该成为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最核心、也最基本的文化元素。

其次,保证课程实施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据了解,影响残障孩子未来发展的,其实并不是生理的残障,而往往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缺乏。因此,特殊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教学,努力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对于特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社会及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并没有明确的要求,给予“特殊”的照顾,但我们自己却不可懈怠,万不可真的将自己“特殊”了。教育必须追求高质量,教学必须追求高效率,没有质量的教育走不高、走不远,必将无法生存,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特殊教育,概不能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可能,正确安排各类科学文化课程,保证充足课时,并实施有效质量管理。让我们的残障孩子与普通学校孩子一样,感受人类文明进步的辉煌成果,接受熏染与陶冶,修养身性,提升综合素养。即使是高中教育,在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还需积极实施普通高中教育,让残障孩子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科学、进取、文明、雅致、博学、多才等等,同样可以成为特教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

2.课堂的动态环境应体现办学的理念、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过程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品质和习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中达成目标。课堂的动态环境千差万别,但都必然要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习惯,普通教育是这样,对于特殊教育也不例外。

不过,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生的残障程度各不相同,个体间差异性较大,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知识、技能,对于个别孩子可能需要几十、几百遍的反复训练。特殊教育尤其需要善待差异,倡导个别化教育,以充分发掘、发展学生的潜能。

因此,平等、民主、爱心、耐心是特教老师应有的基本文化素养,恒心、坚韧是特校师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特征。这些都必然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的动态环境之中。

3.师生的真实表现应彰显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构建学校文化的重点在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营造与培养,师生的真实表现往往是一所学校文化的最好展现。相对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常常有职业自豪感、成就感缺失的现象,倦怠、进取心不强,质量意识单薄。因此,构建学校文化的首要任务便是培养教师的职业自信,增强专业发展意识,并进而对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精神风貌产生良性的影响和推动。

二、文化立校,校长的职责与使命

第一,校长应该是一个智慧的思想者。我校作为一所地级特殊教育中心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新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命题是:往哪里走?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坚定信心、奋发进取,积极谋求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与内涵发展同步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教课程改革,健全办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提升办学质量品位,彰显办学特色,争创江苏省一流现代化特殊教育示范校,领跑全市特殊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特殊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资源中心和服务中心。

第二,校长应该是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想好了就干,大胆实践,勇于担当,以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带动起全校师生实实在在的作为。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校长的职能主要体现在选人、用人上,体现在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建立上。不拘一格,选好人、用好人;立好规范、建好机制。明确各岗位工作规范与职责、目标与要求;实施岗位聘任、目标任务招标、计划承诺;实行岗位述职、目标考核测评。并采取自评、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学校评价与学生及家长评价相结合,过程性、阶段性评价与学期、学年度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达标评价相结合。这些举措能有效促进办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目标的圆满达成,使事业发展步入良性运行轨道。

第三,校长应该是一个勤勉的学习者。保持潜心学习修炼的自觉,长期坚守不断修炼。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学校管理者培训活动,可谓用心良苦,“逼”着校长们不断修炼。相信,这样的“修炼”一定会对校长个人素质的提升、对管理效能的提升产生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第5篇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一、全市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中小学89所,其中小学42所,初中3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普通高中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

全市中小学现有教职工9345人,其中专任教师9173人。专任教师中,小学3314人,初中3397人,高中1918人,职中426人。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6.7%;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86.3%;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

占比9.5%;职中“双师型”教师占比8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13.7%,中级职称教师占比52.5%。

在职教师中,全国优秀教师11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2人,省特级教师20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8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师德模范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36人,泰州市、**市“名校长”、“名教师”26人,县级以上各类骨干教师1010人。

二、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教育系统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围绕“泰州第一、全省一流”的奋斗目标,沿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社会教育”的战略路径,切实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

我局先后两次被评为**市“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一次被评为泰州市“人事(编制)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建设先进县(市)”,2011年被评为“泰州市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市”、“泰州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市”,2012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把师德教育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一是坚持用思想教育引领人。扎实开展一年一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把师德建设与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起来、与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结合起来,**教育系统涌现出了无偿捐献骨髓的叶彪、勇救落水学生的杨向明、救人不留名的谢兵等英雄模范人物。二是坚持用实践活动培养人。深入开展“家访周”、“双诺双评”(“学校向社会承诺、教师向家长承诺”、“家长评教师、教师评校长”)和帮困助学“阳光行动”等系列活动,规范广大教师的师德行为,激发广大教师的爱生热情。三是坚持用规章制度规范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师德建设的意见》、《**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市师德建设十条禁令》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广大教师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四是坚持用快查严处警示人。切实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严肃查处和追究师德失范的人和事,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等不良师德行为的发生。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好学生、发展好学校的重要条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是开展全员化教育培训。按照全省所有教师每五年普遍轮训一次的统一规定,制定落实在职教师全员培训规划。2013年暑期,市教育局组织了6个类别、24个班次、2400人次的集中培训活动,各学校开展了以实施新课标为主要内容的业务培训。近三年,教育系统先后选派40多名英语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以及其他管理人员,分别赴加拿大、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接受为期四至八周的培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能力。二是组织常态化学养测试。建立完善市本、校本两个层面的教师学养测试制度,按学科、分层次、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把学养测试和基本功大赛的结果与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挂钩,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三是打造高层次名师团队。先后印发《**市“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评选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了骨干教师的评选、培养机制。市级层面组建特级教师讲师团,校级层面组建名教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帮带组,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四是发挥区域性教研作用。在全市小学、初中分片区建立了12个区域教研中心,放大优质资源,促进均衡发展。区域教研中心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教研活动,加强经验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实施随堂性学业监测。学校选拔精干力量建立课堂教学评价委员会,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随堂检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评比和公布检测结果,同时把检测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使之成为培养教师和提高效率的制度化、常态化抓手。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程度和水平。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举措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一是严控农村教师进城。严格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教育工作的意见》(泰委发〔2008〕58号)确定的原则和市人社局、教育局《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调配工作的意见》(泰教人〔2010〕8号)确定的规则,严控农村教师进城,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二是招聘计划向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最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新教师90%以上都安排到了农村学校,有的年份100%的招聘计划都下达给了农村学校。加大紧缺学科教师招聘的力度,2010-2013年,我市共招聘音体美学科教师

62人,每年音体美学科教师招聘计划均占当年教师招聘总计划的20%左右。三是要求改教人员回归定岗。由于主客观方面原因,部分音体美专职教师改教了其他学科,导致音体美学科教师愈加紧缺。对此,我们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让改科教师回归音体美学科教学。四是组织学校结对共建。研究出台《**市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共建工作考核办法》,按照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原则,在义务教育学校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要求结对双方学校互派一定比例的教师轮岗任教,对结对双方学校实行捆绑考核,充分发挥优质资源学校的辐射效应。五是安排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多年前,我们就启动了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工作,并把到农村学校支教的经历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今年起,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申报一级、高级教师都必须具备2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支教(任教)的经历。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在校际之间交流,已经成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六是进行师范生定向培养。2012年起,我市启动了五年制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委托泰州师专为我市单独编班定向培养五年制师范专科生。对经过培养、考核、测试合格的毕业生,市编制部门在当年我市教师招录计划中切块专项下达编制使用计划,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配备需要,安排到有关农村小学任教。2012年和2013年分别招录了18名、27名定向培养师范生。

4.创新队伍管理机制。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建立健全了四个方面的管理机制。一是绩效考核机制。2010年、2012年分别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逐步形成了务实管用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内在的进取动力。各学校不断深化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岗位、职务、职称、考核奖惩等管理手段,学校管理秩序持续优化。二是岗位管理机制。今年6月,我们根据省、市人社部门的统一要求,在教育系统事业单位部署了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所有教师进行岗位定等评级,重新签订聘用合同,实现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与绩效考核制度一样,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广大教师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职称评审机制。突出师德表现,进行满意度测评,把师德表现作为职称晋升的刚性要求,严格实行“一票否决”。突出工作实绩,扭转长期以来过于重视论文、课题的倾向,加大教育教学实绩在职称评审指标中的分值和权重。突出支教经历,把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学校教师在校际间交流,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推进队伍的大融合、素质的大提升。四是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出台《关于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后备干部队伍建设。2011年,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后备干部选拔、培养、任用的系统工程,通过公开报名、民主测评、学校推荐、笔试面试、组织考核,89人进入了学校后备干部队伍。经过为期四个月的集中理论学习、重点工作推进、学校管理实务见习等方面的脱产锻炼,23名后备干部被选拔任用到学校领导岗位。2013年,启动了第二轮学校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工作。

三、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矛盾和困惑

我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还客观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编制标准不合理。一方面,最近几年,小学增设了英语课程,普通高中增设了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而编制标准并未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职工编制,城乡学校实行的是两种标准,不适应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小班化教学的形势和要求。

二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最近几年,我们虽然已经通过公开招聘给农村学校补充了不少教师,也增加了农村学校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但是城乡学校在教师年龄、学科、学历、职称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而且这种不均衡现象难以在短时期内从根本上消除。

三是农村年轻教师不安心。一方面,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以及教师本身家庭的原因、婚嫁的需求等,都致使部分农村年轻教师人心不定;另一方面,吸引和激励农村教师的机制不活、力度不大,也影响了农村学校年轻教师扎根农村的坚定信念。

四是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五严”规定背景下,由于不允许统一组织学业质量测试,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尤其是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衡量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教师之间有效竞争机制的建立缺乏现实的、必要的基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队伍。

一是加大岗位交流力度。按照满足需要、有效激励、多措并举、动态管理的原则,通过组织调配、自主请调、校内平衡以及支教调节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片区内校际之间符合条件教师的调配和流动,逐步解决部分学校教师总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不断缩小校际之间在师资配备上的差距。继续深入推进城区学校教师支教农村学校的工作,启动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在乡镇校际之间岗位交流的工作,把支教经历和岗位交流经历作为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必备条件。

二是加大杠杆调节力度。根据课程改革、小班化教学以及城乡一体化的新要求,重新确定教师编制标准、核定教师编制总量,不断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调整、完善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绩效考核办法,切实强化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不断加大对教师师德行为、教学业绩的考核力度,真正做到优德优先、优绩优酬,从根本上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研究出台激励性政策措施,增强农村学校吸引力,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逐步消除城乡学校教师配置不均衡现象。综合运用绩效考核、岗位交流、岗位设置、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等多种措施,形成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合力,有效激发和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认真总结和发扬江西历史上办学的宝贵经验,不断推动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2007年与2011年相比较,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7%左右的高水平,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从95.5%提升到98.3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59.93%提升到77.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38.11%提升到62.34%,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二是基础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公平步伐明显加快。200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实施,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公办与民办同步享受“两免”的“四个同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济困助学体系实现全覆盖。三是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密集启动,优质资源不断扩充。着眼于教育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启动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2010年以来,完成投资51.8亿元,推进了93个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班化小班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维修改造建设工程、农村初中工程等,全省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四是基础教育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为重点,承担了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基础教育项目,实施了45个与基础教育有关的省级改革试点项目。以强化县级政府统筹本地教育为重点,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五是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科学规范,安全稳定持续发展。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提升质量年活动,各地各校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升,政风校风行风明显改善。始终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认真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校园环境持续稳定。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表彰奖励引导和日常管理考核并举,涌现了王茂华、蒋国珍、胡生贵等一批教师英模人物,展示了教育系统的良好精神风貌。

这两年我省教育投入增长的幅度虽然在全国位居前列,但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总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费投入总量仍很紧张,加上部分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使经费更加紧张,加大教育投入的压力很大。总的来说,我省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是不错的,高考分数居全国前列,但考试毕竟只能反映学科知识成绩的好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推行素质教育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家长苦帮、学生苦学”的“四苦”精神广为存在,如何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二、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抓普及。各地各部门要以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提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为根本任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为基本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按照国家要求,全省各地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2013年,全省将新建和改扩建1 200所幼儿园,每个县(市、区)城区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级示范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60%的乡(镇)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定标准的中心幼儿园。

(二)义务教育促均衡。最近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强化统筹部署,努力使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鼓励探索区域内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倾斜。

(三)普通高中强特色。从当前来看,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的多元办学、多样培养与特色发展。主要是通过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特色化、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资源多样化、管理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实现以上三大任务,要切实处理好四对关系。

——在育人理念上,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升学率,又不唯升学率,不能用升学率一个标准评价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短视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决克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错误做法。

——在发展模式上,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就全省看,经过这些年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程度明显提升,规模扩张不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下一步重点是在坚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在发展路径上,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起步有早有晚,起点有高有低,条件有好有差,步伐有快有慢,发展很不平衡。在整体推进中要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示范义务教育学校、示范幼儿园在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在学校布局上,处理好适度集中与就近入学的关系。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确定县域内幼儿园、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

三、切实抓好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五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安全管理。一是学生溺水安全。江西江河湖泊较多,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定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切实把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防止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持续不断发生。二是校车安全管理。国务院高度重视校车安全,今年4月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相关部署陆续确定,省里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执行,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三是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突出抓好三项任务。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需要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二是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实施教师教育资源扩充工程,加强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其他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益。三是有序推进三项改革。实施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探索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津贴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做好新进教师的公开招聘工作;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维护教师权益。

(三)抓好工程项目建设。一是学前教育项目。各地一定要按照《江西省财政农村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校安工程。各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要克服困难,加大力度,确保按期完成三年建设任务,今年要全部消除D级危房,进一步筑牢中小学校舍的安全线。三是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我省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7个县,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争取尽快在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努力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四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国家已下达我省项目资金近20亿元,为改善我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计划还将持续实施到2015年。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坚持应用导向,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加快推动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

(四)抓好特殊群体教育工作。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问题。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二是留守学龄儿童管教问题。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三是残疾儿童少年。各级政府要努力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孤儿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扶持儿童福利机构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四是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做好孤儿教育工作,保障适龄流浪儿童重返校园,健全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五是民族学生的教育问题。创新教育援疆、工作,办好内地民族班,加强内地民族学生散插班的内部管理。

第7篇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深化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加快实施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意义十分重大。我区作为中心城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显得更加重要。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研究区情,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认真落实“十一五”基础教育规划,确保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强化科教兴区观念,切实把基础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谋划,狠抓落实。科学制定全区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抓好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优先安排财力,用好教育附加费和各项教育经费。进一步完善教育执法责任制,依法治理农村中小学生辍学,规范中小学校收费,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按照“财政多投、社会多筹、收费专用”的原则,实行预算内外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教育财政拨款、教师工资和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拓宽融资渠道,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教,多方筹措教育经费。加强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把教师工资作为最重要的保障对象之一,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及时足额拨付学校办公经费,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运转。加强教育基建投资管理,支持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十四中迁建工程。加强教育设备投资管理,实现教育设备投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三、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普九”巩固提高工作

在高标准通过省政府“普九”达标验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改革义务教育学制,实行“五四”学制向“六三”学制的过渡,保留九年一贯制学校。以2005年秋季小学一年级为重点,搞好新课程大纲教材的培训实验和教研。在学前教育领域,积极实行公退私进,鼓励社会力量办园,重点加强农村幼儿园的建设,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特殊教育方面,进一步规范****小学辅读班的建设和管理,建一所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特殊教育专门化,2007年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通过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等形式促进城乡教育教学交流,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做到教师、教材、专用教室、课程计划四统一,2006年全区中小学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小学英语课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实现小学全部开设英语课,并做好小学与初中英语课程的衔接。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探索建立新型学生评价体系,小学实行等级制和激励性评语,尝试无人监考和满意考试,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以信息教育、心理教育、英语教育等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积极构建教育信息网,到2007年,建成一个各校相互联通的区域教育信息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心理教育实验为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科学的教学方法,大力开展英语教学实验。把现有的社会实践基地建成集学生训练、科技教育于一体的活动中心,深入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学习培训,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师德建设。全面开展教师职务培训、校级干部提高培训、教师基本功和学历培训,系统学习新教学大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理论、学校管理、素质教育等有关内容。到2006年,全区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到98%以上,中学教师本科学历达到98%以上。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对区内国家、省、市、区级骨干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骨干力量。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体制,实行校长任期制,推行校长职级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规范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推行教师双聘制,实现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任的统一。

第8篇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军锋主持了会议。现将杨希文同志第二部分讲话内容摘要如下: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委厅2008年工作安排,团结一致,开拓奋进,扎实工作。特别是在遭遇特大地震和迎接奥运、维护高校稳定任务非常繁重的形势下,一手抓抗震救灾和稳定安全,一手抓教育改革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了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从上半年全省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整体进展情况看,全省教育改革发展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大,发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比预期的要好,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的目标。

(一)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深化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新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及资金的落实。截止6月中旬,共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资金9.42亿元。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每生每学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250元和385元,将小学、初中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每生每年的生活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500元和750元。据统计,今年春季共为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462万名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为53.87万名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资助贫困生比例达到了在校寄宿学生的55%。

“双高普九”和以教育强县创建为主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扎实开展。对全省10个市本级及杨凌示范区和32个县(区)的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查出去年不到位的教育经费2.31亿元,检查期间督促各县补拨教育经费2354.89万元。上半年,督导检查评估验收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和“双高普九”县区总数达到9个,使各县区及党政领导干部发展教育的职责进一步夯实。对灞桥区、三原县2个教育强县(区)进行了复查验收,指导了吴起县等4个县(区)教育强县(区)的创建工作,认定新创建的教育强乡镇14个。

中小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今年以来,我们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系列工程,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截止6月底,“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已完工项目6个,在建项目18个;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危险校舍改造建设工作总任务的80%;在积极实施的寄宿制项目学校建设工程中,在建项目学校34所,已经完工项目学校10所,完成土建面积1.3万平方米。从今年起,我们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城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截至6月,已下达建设项目7个,补助资金3500万元;安排部署了新一轮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今年计划在8个市区的165所学校实施新一轮试点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引导和重点支持了吴起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建设、平利县的“调整布局促均衡发展工程”建设,总结推广了石泉县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经验,为典型引路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制定了《陕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评价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印发了《陕西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实施意见》,对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进行了调研视导。下发了《关于加强薄弱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小学思品课、综合实践课、体音美课和小学英语、高中通用技术等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

科学制定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会同省发改委、省残联编制完成了《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及“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方案》,目前,该《方案》已进入教育部最后审核阶段。按照“十一五”中期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进度要求,确立了与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等工程项目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相结合的布局调整思路,指导帮助各市县做好布局调整规划的制定工作。

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2008年度陕西省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共评选出师德标兵148人,其中,中小学75人,高校73人。安排部署了今后三年全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培训提高工作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8个项目培训工作。上半年培训各类教师1.35万名。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基础建设水平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民生工程”职业教育项目顺利启动。在充分调研讨论的基础上,起草并下发了《陕西省“民生工程”职业教育项目规划(2008-2012年)》和《实施方案》,提出了今后五年“民生工程”职业教育项目的各项具体任务。即大力实施一个工程,着力抓好六个项目建设。一个工程是指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六个项目”是:县级职教中心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前,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与示范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四个子项目已于5月份全面启动,实施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进展良好,已完成全年项目任务的80%;“人人技能工程”已完成4.5万人的培训任务。我省88所中等职业学校与京、津等9个省市59所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计划招生1.73万名,全省31所中职学校春季招生6447人。

职业教育集团正式组建。4月底,正式组建了陕西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等五大职业教育集团。这是我省在解放思想,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中迈出的新的一步,对于探索新形势下我省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与企业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加快我省职业教育发展,打造陕西职业教育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教育部等12个部门举办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省代表队取得了4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1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奖总数及得分位列西部第一。

(三)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

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进展顺利。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08年起,连续五年每年投入1亿元加强我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今年,我们在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积极推行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制,加强了对重点学科专项资金的规划、使用和日常管理工作。“211工程”三期建设和“985工程”二期建设工作进展

顺利,25个学校的101个专业获准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专业。高校精品课程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今年,新评审省级教学名师52名,省级精品课程100门,省级教学团队50个,省级特色专业50门。切实加强了高校教学评估工作,对去年以前已通过评估的33所高校的整改情况进行了督促和检查。

高校科技创新取得新的进展。今年以来,我们启动了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在加快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组织高校申报2008年省“13115”重大科技创新项目92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6个。以推动高校科研与陕西经济的结合为重点,大力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组织专家对各校申报的产业化试培养项目进行了考察论证。完成了2008年高校科学技术奖评奖工作,共评出三等以上获奖项目107项。

认真做好高校设置和招生计划编制工作。制定了《陕西省普通高校设置工作若干意见》(初稿),进一步完善了高等学校设置标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升为本科正式挂牌成立。科学、合理地完成了包括全省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内的2008年度我省各类生源计划编制工作。

(四)切实加大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的力度,努力维护全省教育系统大局的稳定。

第9篇

这次全州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分析全州教育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今天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建设现场、清江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市、*县四个县市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各县市相互借鉴学习。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年全州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州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强化各项工作措*,全州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两基”目标全面实现。19*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后,全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州各族人民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20*年5月,我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面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二是教育管理体制全面落实。20*年,全州乡镇教育站实质性撤销,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20*年初,我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州、县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的经费保障机制得到确立。今年秋季城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全部由政府承担,真正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三是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年以来,州、县市政府连续为教育工作办实事,解决了584所农村中小学如厕难、227所农村中小学饮水难问题,在319所农村中小学实*污水净化处理及沼气池建设工程,消除、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35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79万平方米,建成寄宿制初中100所,全州农村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全覆盖。

四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通过对教师全员培训,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由20*年的96.52%、*.78%和68.15%提高到现在的98.48%、94.23%和91.38%,全州民办教师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是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稳步推进,高考上线人数逐年增加,2008年普通高考上线人数达到9364人,比20*年增加6608人。

由于历史、经济和自然等条件制约,教育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两基”成果巩固难度大。虽然我州在20*年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但在验收以后,抓“普九”的力度有削弱的倾向,措*没有验收以前过硬了,特别是初中学生辍学流失比较严重。

二是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距比较明显,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城区初中、小学“超级大班”现象较为普遍。20*年教育统计资料显示:全州城镇小学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945个,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9%,其中56—65人的“超大班额”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294和418个,分别占城镇小学教学班总数的27%和38.4%。全州城镇初中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922个,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96.6%,其中56—65人的“超级大班”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331和465个,分别占城镇初中教学班总数的34.7%和48.7%。

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20*-2008学年,全州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48.57%,远低于湖北省78%的水平,也低于全国66%的水平。20*年,我州人口391万,普通高中24所,在校学生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8所,在校学生3.4万人。20*年,咸宁市人口只有268万,普通高中30所,在校学生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0所,在校学生6万人;十堰市人口348万,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9万人。

四是学校条件依然较差。我州大多数中小学校条件依然较差,影响了全州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全州初中生均校舍面积8.17平方米,与国家标准相差1.33平方米,城镇中小学教学用房更加紧张。大多数寄宿制学校宿舍十分拥挤,生均宿舍建筑面积小学2.01平方米,初中2.18平方米,与国家标准分别相差0.39平方米、0.52平方米。50%的寄宿制初中无餐厅,90%的学生宿舍无洗漱间和卫生间,95%以上的寄宿制学校无活动场所及设*。中小学公用经费紧张,实验设备不能满足需要,体育和艺术教学设*设备较差,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五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配备不均衡,语文、数学两大学科教师超编,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艺体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州小学教师超编,初别是高中缺编较多,初中缺编268人,高中缺编1727人。小学教师严重老化,全州小学教师35岁以下的只占25.3%,51岁至60岁的占29.4%。中小学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还占一定比例,还有近5000名“民转公”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我们既要看到教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看到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是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是加快推进州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人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本质性认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重视教育、重视人力资源建设,谁就能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赢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我州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期,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各级政府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优先规划、优先部署、优先投入、优先检查、优先落实。优先就是要超前一点、偏爱一点、更加重视一点。我们要认真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时期新阶段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必须坚持教育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我州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如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素质教育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抓落实的全过程。以长远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教育发展,以科学方法抓好教育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挑战,有效化解突出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发展与稳定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提出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和谐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和谐发展,就要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原则。推进教育和谐发展,首先,要夯实公平的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教育资源配置入手,从义务教育机会均等做起,逐步实现社会成员均等受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当前,最应该关注公平的是政府,如果以前的不均衡是当时的政策问题和认识问题,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后,再不按法律规定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便是违法。其次,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教育是一项公益事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确保每一个孩子不管生在哪里、迁居到何处、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接受教育,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州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是:到2013年,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以内;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1.6万人左右,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城镇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学龄前儿童接受入学前一年教育的人数达到95%以上;完善特殊教育体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支持发展民办教育,高中阶段民办教育在校生达到10%左右。到建州30周年,初步建成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度、发展协调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两基”教育成果。我州“两基”工作虽然通过了国家验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能有松懈思想,还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巩固“两基”成果。一是要大力控制学生流失。控制中小学生流失是巩固发展义务教育成果的关键性的工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后,对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学生因贫失学现象已是极少数,造成学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升学无望、厌学情绪严重。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初中生辍学情况,要把控制学生流失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分析“控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生流失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把“控流”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一项硬指标和长远大计抓实抓好。二是要加大《义务教育法》宣传落实力度。要增强家长、监护人和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使广大家长认识到,不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价值取向,自觉接受义务教育。三是要加大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救助活动,让失学的学生重返校园。公安、工商、文化、劳动等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抓“控流”。教育部门要认真搞好调查,把中小学生流失的情况摸清,对症下药,下决心把中小学生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切实解决城区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学生逐步转移到城区读书,城区教育资源短缺、“超级大班”现象突出。“超级大班”不仅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而且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隐患也十分突出。各县市要高度重视城区“超级大班”现象,采取得力措*加以解决。一是要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市为缓解城区小学超级大班问题,市委、市政府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了*州民族小学,从动工到建成招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此举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委、市政府还决定在六角亭新修一所初中学校,缓解城区初中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各县市要像*市一样,筹措一定的资金,在城区分别新建或改扩建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切实缓解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学校建设上,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学校建设质量敲响了警钟,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积极实*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从机制上解决“择校”、“择班”和“超级大班”现象。坚持按照“硬件坚持标准,软件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高基础教育的办学水平,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三是要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高中要积极探索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农村中学,调动农村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农村学校读书也能看到升入优质高中学习的希望。

(三)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湖北省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0%,我州提出了70%的指标要求,到2013年达到80%。按照当时的人口数测算,届时将有11.6万人进入高中阶段学校学习,普高和职中在校学生分别达到近6万人,普高将增加1万人,职高将增加2万人以上,相当于要新建3000人规模的普高3所,中职学校7所。我州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不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突破性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一是要新建高中阶段学校。要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要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民族中学是州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向全州人民作出的承诺,并将其列为20*年向全州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首,州委、州政府将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平民化”的要求,加快*民族中学建设步伐,尽快建成招生。要抓紧抓好巴东一中搬迁、来凤二中的新建,高中资源短缺的县市也要根据需要新建或改扩建1—2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今年州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就是各县市要启动改扩建一所高中或职业高中,但部分县市还未启动,希望未启动的县市好好研究一下,确保实事全面完成。二是扩大现有普高、职高招生规模。要进一步挖掘现有普高、职高的内部潜力,不断实现外延扩张,增加招生容量。

(四)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全州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办学条件简陋。只有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学校,才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各县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做出具体规划,到2013年把所有的小学、初中寄宿制学校都建成班额合理、校舍配套、安全卫生的标准化学校。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不仅仅是盖一两栋房子的问题,要统筹解决寄宿学生就餐难、就寝难、洗澡难、行路难、新鲜蔬菜供应难等问题。鹤峰县最近推出了寄宿制学校“十有”、“六配套”的标准值得各县市借鉴。“十有”就是有标准的床铺,有学生用品壁柜或多功能摆放架,有设在室内或楼层内的厕所,有设*完备的洗漱、洗澡间,有开水供应设*,有餐厅、餐桌凳及餐具消毒设备,有洗衣机、晾晒架,有勤工助学发展项目,有常用应急药品,有蔬菜基地等。“六配套”是指食堂和餐厅配套,锅炉和浴室配套,宿舍和厕所配套,洗衣房和晾晒场所配套,学习和娱乐配套,生活和医护配套等,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州教育局要制定一个寄宿制学校通用标准,各县市按照这个标准来建设,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抓好。

(五)切实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一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扶持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要抓住当前职业教育政策和招生就业形势较好的机遇,对职教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合并、联办、划转等形式,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界限,统筹全州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使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招生就业两旺的骨干职业学校集中,使职业教育向市场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各县市新建或改扩建1-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建设一所办学条件较好、设*设备条件基本配套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使其成为县域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阵地。二是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0所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4所国家级重点或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示范院校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发挥示范作用。三是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全州重点建设8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0个省级实训基地,分别进入国家1000个和省100个重点实训基地。四是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产业兴州”的要求,结合州内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设置、做到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民办教育要以发展非义务教育和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鼓励、扶持发展一批办学条件好、师资队伍强、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学校,重点支持民办高中和民办职校发展,提高我州民办教育的整体水平。民办教育,不管是民办高中、初中、小学,还是职业技术学校、民办幼儿园,都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规模问题。现在总量还不够,我们要解决约3万初三毕业生读书的问题,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办民办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财政很难在短期内拿出很多钱来扩充高中,财政的钱还只能更多地集中投入到义务教育中去。所以我们要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本来办民办高中,使民办高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二是质量问题。民办教育要严格加强管理,不能把民办学校办成了一个薄弱的学校,办成了一个偷工减料的学校,有教室没有宿舍,有教室没有运动场,有教室没有实验室。政府部门不干涉民办学校办学,但要依法依规履行监管职责,用行业的门槛、标准把民办学校规范好,使其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公平问题。要不分所有制,尽可能为公办和民办学校提供平等发展、平等竞争的平台。

(七)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幼儿教育的责任。各县市都要办好一所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可利用小学布局调整的闲置资源,办好一所骨干幼儿园,鼓励、规范民办幼儿园,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要积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办好特教学校,保证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20*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计划在中西部的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建设特教学校,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矛盾。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扩大特殊教育学校规模,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

(八)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质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是要建立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继续做好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工作,新进人员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一定要合理。对部分边远、艰苦学校试行定向招录,统一考试考核,单独划线,录取后签定5年以上的基层任教服务协议。对于紧缺学科的教师,在招录时可以不受1:3报名人数的限制。凡师范专业二本(一)及以上的毕业生可以不经过笔试环节,经人事、教育部门考核可直接录用。2009年,重点解决好初中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为初中学校解决200名学历、专业、年龄结构合理的年轻教师,由州人事局、教育局具体落实到县市。二是要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制定和全面落实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有效开展校本培训,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教师多渠道提高自身素质。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各级政府要把教师的冷暖挂在心头,依法落实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要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住房条件,加快推进“安教工程”建设。要从政治上、感情上、工作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爱护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四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完善师德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学生评老师,家长、社会评学校”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重视师德档案建设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对那些业务不精、工作不勤、品行不端、教风不好的少数人要清理出教师队伍。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加大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经济社会整体布局之中,各级领导要深化对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牢固树立“为官一任、兴教一方”的责任意识,亲自抓教育发展规划、教育投入保障、教育政策落实和教育质量提高,努力成为熟悉教育、情系教育、善于指导教育、推进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领导者。要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县市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州政府将继续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县市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每年为教育事业办几件实事,解决一批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总书记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对公共教育的责任和对公共财政投入的要求,想方设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建立稳定持久的经费投入机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排忧解难。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增加本级财政中教育经费的支出,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特别是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性收入增长幅度。在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落实之后,县市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能上进下退,搞“挤出”效应,要确保本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必须依率计征,全部拨付教育使用。公用经费按国家、省、州标准落实到学校。农村税费改革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健全教育投入统计监测公告制度和审计监督制度,杜绝教育经费被挤占、截留和挪用的现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精打细算,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三)切实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导向,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等活动为载体,面向教师,组织实施以“师德教育、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培训,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增强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教师,倾斜农村。以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着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以农村教师作为政策的基点,在充分考虑农村教师实际的基础上,兼顾城镇和骨干教师需求,科学设定培训目标,采取适宜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全员培训的均衡发展。

——聚焦课堂,训练技能。以教师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围绕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需各项技能,运用学、练、评、改、考结合的方法,分学科开展训练,学以致用,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重心下移,校际联动。坚持校本研修为主、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为辅。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实践研究,使教师任职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发挥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基地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采用“典型引路——成果推广——评价促进”方式和课题牵动方式,加强校际间的合作共赢,变个体优势为资源共享,推进教师全员培训发展。

——分类指导,评价跟进。充分考虑各学段、各层次和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不同要求,根据各自特点科学实施全员培训。指导工作应根据培训工作的需要,分层分类,及时反馈,及时指导。通过建立“教师自我管理专业发展档案”对教师全员培训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不断调控培训进程,确保全员培训任务的有效完成。

二、对象和目标

(一)对象

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在职专任教师,包括各级各类中小学、区县教师培训、教研机构、特殊教育机构、校外教育机构等在职在岗中小学教师。

(二)目标

总目标:通过全员培训,使广大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整体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稳步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班主任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具体目标:

1.现有在岗中小学教师到2013年底前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训。

2.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100%的中小学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技能15%达到优秀;教师师德年终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3.2013年12月31日前,男不满55周岁、女不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50

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使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三、课程内容、培训方式和考核

(一)培训课程内容及五年学时、学分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实施

说明:本周期全体中小学教师完成240学时的培训;所列课程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后,每10学时记1学分,共计24学分。

(二)培训方式

以校本研修为主,以集中培训为辅,由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本周期的培训任务。

1.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包括: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1)自主学习

教师有计划地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培训方式审视、分析、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把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教育融为一体。每个教师都要制定与学校发展目标一致的“个人发展目标”,并依据目标制订个人学习计划。

(2)同伴互助

教师以教研团队(教研组或其他学校内部的组织)为单位形成互助学习团队,在学校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每一位参训者的才智,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切磋、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合作式学习,或以校际联动的方式参与其他学校的教研活动,以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专业引领

培训机构专兼职研修教师建立专业指导团队,提供专业引领菜单,采取讲座、现场培训(听评课)、现场指导、个性问题解答(电话或网络即时应答)、提供网络资源支持学习等形式进行专业引领,与教师共同完成相应的培训任务。

2.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定位在问题指导上。要坚持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根据教学需要,调研教学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设置专题辅导,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条件开展远程教育的培训机构,应通过实时远程教学,以视频、音频共享的方式进行远程实时专题辅导和交互研讨。

(三)考核

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制度,实行培训单位培训即时考评加校本培训考查和达标验收制度,实行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考核分统一考核和校本考查两种形式,分年度进行。统一考核由各市(州)教师继续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实施;校本考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实施。考核实行分级制度,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基本合格四个等级,作为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新技能的学习考核按照《xx省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另行下发)实施。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县、乡、校应健全各级工作机构,优化网络,精心组织,分级指导,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教学技能大训练” 为活动载体,确保培训质量。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院校主要负责人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强化中心学校和中小学校长在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制度,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把制度落到实处,保证校本培训的有效开展。

(二)优化业务指导

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分年度制定年度全员培训计划,确定年度培训专题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主要学习形式和考核要求,指导各市(州)开展年度专题学习活动,并对各地全员培训情况进行评估。

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整合高等院校、师训机构、教研部门、电教部门和中小学骨干教师资源,建立校本培训指导团队,切实把校本培训抓紧抓实。

要积极开展关于远程、集中和校本培训的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现实问题,创造性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工作。

(三)提高培训能力

加强培训者培训。继续实行培训者培训制度,省教育厅继续实施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员省级培训,各市(州)要做好培训者市级培训和集体备课,切实提高培训者能力和水平。

建设培训精品课程。省教育厅根据年度培训专题,精选课程资源,下发课程资源推荐目录,各市(州)在推荐课程资源目录范围内,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自主选择。省教育厅将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需要,组织力量积极开发符合地方特色和培训需要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

构建有效的校本指导网络。各校本培训基地要建立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专兼结合的校本指导团队。

(四)继续实施继续教育证书制度

第11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进我区“三新”建设为目的,以建设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基础教育水平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实力,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福建省教育强区。

二、创建教育强区目标

通过开展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力争用2年时间,使我区教育在教育管理职责依法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水平提高、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教育经费法定增长等福建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的9项A级指标都达到或超过省评估标准;使我区教育在管理职责、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育经费、事业发展、教育质量六个方面的45个B级指标和95条评估标准都达到或超过省评估标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教育多元化的具有海沧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力争在年顺利通过福建省“教育强县”评估验收,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强区。

三、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任务

1、成立区创建教育强区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教育的副书记、副区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镇(街道)和区直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领导、协调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成立创建教育强区自评工作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担任组长,负责督查、指导各镇(街道)和区直各职能部门落实各自承担的相关任务。

2、各镇(街道)工作任务: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做好年—年涉及教育工作的有关统计和总结;重点抓好社区教育、校园周边环境维护与整治、扶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关心“三残”儿童、依法动员辍学生复学等工作;加强社区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文娱、体育活动;开设成年人教育课程,营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根据《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意见的通知》精神,对照《海沧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标准和计分方法(修订)》,开展每年的教育工作自评,做好备查资料的整理归档,并于每年月日前把自评报告和工作总结送交区创建教育强区自评小组。

3、区教育局工作任务:负责创建教育强区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合理进行各专项工作小组分工;规划、落实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及配齐、配强学科教研员;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做好年—年期间教育发展的全面总结;按照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认真做好自评工作,抓好薄弱环节的整改;做好各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协调、指导全区各镇(街道)、各部门开展创建教育强区的各项具体业务工作。

4、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工作任务:负责收集年—年期间区委、区政府关于教育工作的文件、照片等资料;督办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的相关事项;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对贯彻落实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总结;审核海沧区申报教育强区自评报告并送区委、区政府审批。

5、区委宣传部门工作任务:负责对年—年期间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进行总结;协助制作海沧教育专题片、画册;协调新闻单位大力宣传海沧教育的成果;指导区直单位、镇(街道)、社区宣传建设教育强区涌现的典型和好人好事。

6、区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任务:把创建教育强区列入《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计划;按照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有关要素,对教育发展计划、改善教育设施等工作以及在年—年涉及教育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

7、区财政局工作任务: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达到法定“三个增长”;及时拨付上级下拨的教育专项经费;按规定征足城市教育费附加并做到全额拨付教育使用;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的2.5%拨付;不截留、不平调、不挪用中小学财政专户预算外资金;保障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及其它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落实各项经费补助政策;对涉及教育的财政工作、经费管理以及年—年区财政对教育投入情况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对每年度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分析报告。

8、区司法局工作任务:负责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学校普法工作为重点列入“六·五普法”计划;加强法制教育,检查、指导学校普法工作。

9、区综治办、区公安分局工作任务:按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重点做好整治学校周边环境,配齐综治副校长,预防青少年犯罪以及防火、治安等工作;建立健全学校师生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予以有效实施;严厉打击扰乱学校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区公安分局为镇(街道)完善文化户口册提供居民户口和流动人口资料。

10、区文体局、科技局、民政局、残联、科协、工会,团委、妇联、关工委工作任务: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科技、文体活动;加强对学校工会、妇女、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学校工会、团队组织和家长学校工作水平;协调做好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扶持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11、区编办、建设局、人劳局、卫生局、审计局、城管和执法局、地税局、工商局、国土房产分局等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任务:根据教育强区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本部门职能及工作实际,为教育工作、辖区内学校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支持。

镇(街道)及有关部门教育工作职责按厦海委办[]82号文及签订的创建教育强区工作目标责任书遵照执行。

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措施

(一)履行教育管理职责,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制定并实施《海沧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布局、结构与规模,办好民办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在更高水平上的均衡发展,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街道、职能部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教育工作政务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依法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和文化市场的治理,维护学校周边环境。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建立教师调配交流、考核任用和补充机制,保障教师权益。按照中小学布局规划配置教育发展用地,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办学条件。把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问题,为教育办实事,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海沧教育的发展,宣传创建教育强区的意义,形成领导带头、各方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重教兴学良好氛围。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规划建设好区青少年宫等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多渠道、多形式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辖区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偿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条件水平。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用2-3年左右的时间,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工程、学前教育工程、信息化工程、教师培训工程、社区教育工程建设。力争年6月前,建成双十中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京口岩小学、霞阳小学二期、锦里小学二期,建成东孚幼儿园、霞阳幼儿园、海沧中心幼儿园。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确保教师进修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按省定标准配备。加强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软件和硬件建设,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电化教育装备水平达省级示范学校(园)标准。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以学校为单位,8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各种设施、设备达到省颁标准。教育部门要全面统筹、合理配置,用好用活资金,各有关部门要把创建教育强区摆在优先的位置,做到特事特办,为学校排忧解难,保证有关工程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三)推进各类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实现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均衡。消除“大班额”现象,解决好城区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资助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推进学前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有序推进0~3岁早期教育工作。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质配置。教育教学适应新课程需要,学校内涵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完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健全保障机制,大力普及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规范学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就学保障制度、义务教育档案资料制度、义务教育学额巩固制度。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

(五)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省定编制标准配备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特殊教育教职工配置满足事业发展需要。配齐配足紧缺学科教师,根据需要开展教师转岗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与年龄结构。有序开展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工作。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业务培训活动。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养计划;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加强校长的履职考核,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培养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校长。教师进修学校切实履行教师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和服务的职责,不断强化教师培训、教研功能。定期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建立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制度,完善师德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全体教职工师德水准。

(六)强化课程改革实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办好每一所学校,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政策、经费保障与社会引导,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化素质教育社会环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重视以班主任为主体的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加强养成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教学常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探索建立、逐步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各个阶段教育形成一批办学特色鲜明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优秀成果,能起到辐射示范、优化整体作用的学校。

(七)构建终身教育运行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完善“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社区教育经费筹措、资源共享、队伍管理、考核评估、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开拓、整合社区教育的硬件、人力和信息资源,健全以区社区教育中心为龙头、街道市民学校和镇文化技术学校为骨干、社区居委会教学点、村文化技术培训点和各类学习型组织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建设一支“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为主体、广大志愿者为基础”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捷教育服务,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基本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区。

五、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步骤

1、组织动员阶段

(1)开展创建教育强区的调研工作,制定工作方案。

(2)成立海沧区创建教育强区领导小组及自评工作小组,建立机构,明确职责。

(3)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党员、干部和全区人民积极支持、参与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4)召开教育系统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全力以赴投入创建教育强区工作,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为创建教育强区多作贡献。

(5)教育系统各基层单位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有关文件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理解内涵,认真做好自查工作,查缺补漏,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把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落到实处。

(6)针对全区自查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抓好整改落实,积极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

(7)东孚镇年教育工作接受市督导评估。

2、自评、督导阶段

(1)迎接市政府对我区学前教育进行专项督导。

(2)区政府年教育工作督导自评(“对区督导”)。

(3)区政府年教育工作接受市级“两项督导”复查。

(4)区政府创建教育强区工作自查自评。

(5)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教育强区核查申请。

3、市级核查、整改提高阶段

(1)区政府接受市级核查评估验收。

第12篇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切实增强抓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两年来,我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各相关部门及全县教育战线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经费保障有力。全面免

(三)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两基”工作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99.1%,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小学和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4%。严格实行了“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就学管理制度,均衡生源配置。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平台,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把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模式作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制定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在学业考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县三中代表队在全省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五)其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规范办学行为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下发了《铜陵县教育系统加强师德建设“九不准”》等一系列文件,加大了教育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招生工作管理体制,继续推广“五个开放”的中职招生政策,鼓励中职学校跨区招生和联合办学、合作办学。据不完全统计,2008、2009连续两年,我县高中入学率增长2.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职扩招任务圆满完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保持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县职成教中心的北大青鸟、智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已成为我县职教品牌专业,并带动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提升,近几年均保持在98%。“留守儿童关爱工程”顺利实施。外来投资兴业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享受同等待遇。农村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试点工作成功实施并逐步推广。

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三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不愿承担学校分配的工作,不愿承担研究课公开课,不参加

教研教改活动。课前不备课,课后不思考,下课铃响就走人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工作时间参与赌博、私自兼课及有偿家教现象屡禁不止。对此,学生家长有怨言,教育主管部门有规定,但这些老师仍坚持在课外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并且乐此不疲。四是职业教育总量小,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与先进地区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五是优质生源流失。由于我县与市较近,因我县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与市区有较大差距,从初中乃至小学起就有相当一部分优质生源流向市区学校。六是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够深入,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村中心学校管理模式有待完善,校际之间存在权责不清问题。与此同时,也还存在投入不足、农村学校教育装备落后、教师老年化结构加剧等问题。这些已经引起全县上下的高度关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奋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均衡教育,打造教育强县”的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强教育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具体目标是: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全县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教育工作机制更趋完善,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新格局;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达到全市平均水平,高中教育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下一步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教育管理,统筹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没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就得不到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群众也不会满意。因此,要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力争教育质量每年都能上一个新台阶。

加强学校管理。要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职能。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的督查,县教研室要定期不定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通过组织听课、查看资料、调查访谈等形式全面视查学校和教师教学常规落实情况,及时加强引导和指导。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更要加强学校内部教学常规管理,建立健全听课、学习、教研、检查等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并认真加以落实。要加强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从一定意义来说,对学校,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对教师,有一个好校长就有许多好老师;对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批好学生。要建立对学校校长行之有效的管理、评价、奖惩和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定期进行业务考核,以工作实绩为主,从办学思想、队伍建设、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校长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绩和工作作风,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动态管理机制。

提升教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县-乡-校三级教科研网络,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校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教科研质量问责制度。县教研室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指导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广泛组织开展校际教研和联片教研活动。要深入开展教研员上示范课、研究课,教师上合格课、优质课话动,积极开展竞教、观摩、课件展评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要注重教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新课程、新技术,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着重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教师争相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活力。要积极与市对接,加强与市级科研交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学前教育上,重在规范与引导,按幼儿园设置标准加强动态管理,制止和取缔非法办园现象,创造良好的学前教育环境;继续强化政府行为,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在义务教育阶段,着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高中阶段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取得突破。在职业教育方面,以职成教搬迁重建为契机,坚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模式,面向市场,面向农村,增强教育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力争办出特色、办出品牌。

规范办学行为。各中小学校要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今后,凡未经县教体局批准,严禁学校利用假期、双休日或休息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严禁学校指使、默许、授意、纵容班主任、科任教师在校内收费办班补课,严禁学校将校舍和场地出租、出借给校外人员开展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有偿补习活动。同时,要严禁教师借举办各类兴趣班、辅导班等名义在校内收费补课,严禁教师以家属名义从事有偿家教、违规办班补课活动,严禁教师未经批准接受校外教育教学聘请,私自到民办学校、各类短训班、有关教育机构及社会团体组织中兼职兼课,参与有偿教育教学活动,使广大教师主要精力用在本校的教育教学上。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师德师风优化结构,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敬业精神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就很难提高。要全面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要通过开展“园丁杯”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树立师德楷模,发挥榜样作用,努力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今天会上印发了《铜陵县关于加强教师师德

师风建设的若干规定》,目的是通过常态化管理,不断规范教师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要建立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在绩效考核、年度考核、晋职、晋级、评先选优过程中,实行“一票否决”,并将考核结果同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同时要大张旗鼓地表彰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争做人民满意的良师。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全面实施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帮助教师开拓视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要创造条件,为农村地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提高的机会,真正从内涵发展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县教体局要有计划每年地从在编教师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通过再教育或脱产培训等方式进行转岗培训,培养一专多能教师,解决英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县教育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城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工作。逐步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超编学校教师到编制过紧的学校支教的机制,建立县域内“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巡回授课、同一区域内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县级以上教学能手、教坛新星、特级教师、教研员每年必须到农村学校教授一定数量的示范课。通过互相交流、帮扶,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当前教师年龄老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继续落实农村学校男满56周岁、女满51周岁初级职称教师退出教学岗位计划,分流消化中小学年龄偏大和不宜从教人员。要加强编制管理,认真清理被占用的教师编制,对各类在编不在岗教师要限期到岗,对不能按期到岗的教师根据政策规定予以辞退。县人事编制部门每年要按照教师自然减员数和紧缺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核定选招人数,通过公开选招一批新教师充实师资力量,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第三,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活力。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县教育主管部门每年要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一次考评,对考评成绩优秀单位给与表彰奖励。各学校也要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年度教育质量考核考评工作,对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公开表彰奖励,对教学质量考核连续三年处于末位的教师实行待岗处理。待岗期间,停发绩效工资30%部分。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和教学能手评比工作,明确上述人员的职责和待遇,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达到真正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完善中心学校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深化义务教育“以县为主”体制改革方案,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理顺中心学校人权、财权、事权的关系。针对中心学校校长和初中、小学校长权责不对称问题,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模式,理顺中心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制,并逐步建立健全系统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同时落实校长的中层干部任免、教师聘任、教职工奖惩各项权力,并根据任职年限和工作实绩,定期予以交流,真正使校长有责、有权、有干劲,努力形成调动最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运行机制。

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的原则,把教职工工资待遇与岗位职责、工作数量和工作绩效挂钩,出台具体的岗位管理办法和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把绩效工资与岗位、成绩、贡献挂钩,彻底打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体制,真正改出活力,改出干劲,形成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工资分配新机制。

第四,加强软硬件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在高度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快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别;高度关注学校安全、维稳等工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不断改善教育装备水平。县财政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城镇中小学、农村初中理化生、音乐、美术、体育、劳动技术等教学仪器达到ⅰ类标准,中小学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和20册,生均计算机比例达到12:1,并分批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桌椅进行更新,从而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办学差距,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教育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自已的重要职责,对校园内外饮食经营摊点,要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加强治理,努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加强校车管理,在总结钟鸣镇校车统一接送学生试点的基础上,创造条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提高学生交通安全程度。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当前的n1h1流感防控工作,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希望各相关要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广大学生的防控工作,为广大教师的学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此外,对于县职成教中心搬迁、茶林中学搬迁以及五松地区学校优化配置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县教体局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稳定教职工队

伍。

三、加强领导,强化保障,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做好教育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当前我县教育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投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教育齐抓共管新机制。为切实提升全县教育质量,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铜陵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任第一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宣传、教体、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建设、房产、安监、公安、卫生、食品药品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切实加强对全县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教体局要切实发挥主管和主导作用,制订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学校的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全县整体办学水平。其他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努力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二是落实乡镇政府责任。自从“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先后从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物力、人力保障,但乡镇对支持教育发展的职能并不能因此而削弱。各乡镇要结合属地原则,切实加强对本辖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各乡镇要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分管领导为常务副主任,乡镇中心学校校长为副主任,相关部门为成员,切实强化对辖区内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担负起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发展幼儿教育、保障学校安全、加强学校周边综合治理、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责任。各学校要主动争取乡镇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县委、县政府每年对乡镇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并把督导结果作为乡镇目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