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园管理

文化产业园管理

时间:2022-05-03 05:2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园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江西 文化产业园 集群 定位 竞争力

以集群式可持续的产业园发展模式为核心

在我国经历了从工业园到高科技园区建设的高速发展阶段后,文化的产业化、园区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文化产业园旨在将文化资源以产业运作方式进行协作整和以达到资源规模化及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资源的共同促进和发展,是后工业园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历史较短,处于起步后的成长完善阶段,但发展速度快,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迅速增加。从全国范围看,文化产业地区发展不平衡。江西省,文化产业及产业园建设起步时间和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全国比重情况和全国文化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看出江西省文化产业仍然存在居民文化消费比重低、文化产业集群程度不高等问题。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式园区建设可以为江西省文化产业提供一个平台,能将政府、企业、科研院校有机整和,形成产业群落,保护资源、协同发展;还能促进同质企业的公平激烈竞争,深化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劳动合作分工实现规模效应;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方便供应商、生产商信息收集,缩短消费者产品和服务获取时间,提高其文化产业消费的积极性。因此,保持江西文化产业园集群式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改善文化人文环境,带动全省经济、文化、生态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明确具备比较优势的园区可持续产业定位

(一)合理规划布局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园设立的依托,是吸引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积聚于某一物理地块的重要依据,是文化产业园的灵魂;需求和消费市场是实现产业园经济目标使其保持可持续运作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文化产业园的整体区位布局上,可以综合考虑地块优势、文化内涵和市场支撑等多种因素,对于新建的文化产业园应避免再次出现野蛮开发、盲目模仿等一些产业园已经存在的问题。江西省文化产业资源以绿色生态、古文化、红色革命、动漫、影视为主,文化产业园区通常不能满足所有条件,因此,各地产业园区应依据资源禀赋的不同突出特色,差异化经营。江西自然条件优越,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县市能够直接与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相邻,交通便捷,利于吸引投资与客源。有的地区同时具备独有的传统文化渊源,这些地区本身经济不太发达,当地居民消费能力低,以外部客源为主的休闲度假区、民俗文化博物园等文化产业园在这些区域具有均衡分布的条件;井冈山、南昌、赣州等地具备红色文化资源;动漫、影视类园区在国内竞争压力大,园区需要人才智力支持,宜设立在教育、人力资源较为发达区域。此外,人均文化消费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城市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益保障。江西还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一些成熟做法,将城市内文化产业园的规划和运营与旧城改造、拆迁开发、地铁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不同主题的生活创意产业园区。形成核心城区的生活创意、城郊制造文化、旅游文化园区的三层级分布。

在单个文化产业园内部布局上兼顾功能性与环境。充分论证,立足长远,合理设计利用现有空间,考虑后期规划扩展空间,在初期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实施建设,实现园区环境优美、建筑层次分明、设施设备共享、园区企业经营成本分摊。

(二)发展优势园区类型

目前,国内外对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划分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外有研究将文化产业园按照区位特征的不同分为四类,分别是:提供设计产品、视听、电影、服装和时装的产业文化园区;以产权转让模式展示地方文明文化的机构文化园区,如葡萄酒节;以公共政策模式推广的博物馆文化园和以剧院、电影院、餐馆、画廊为代表的都市文化园区。国内有学者将文化产业园归为创造型、消费型、复合型、都市型、原生态型等。本文将江西文化产业园按照资源基础型、制造型、生活创意型进行了划分和竞争力分析。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依托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等,因本地资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这类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不可复制性。制造型文化产业园主营业务为文化产品制造,典型的是景德镇陶瓷商品研发设计产业园、文港文化用品产业园,主要由当地传统手工艺发展而来,还有部分企业为文化旅游产业制造纪念品、配套设备,包括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美术用品等。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主要涉及文艺创作和艺术设计,如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动漫作品的创作、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等。由表1可知,江西省的这三种文化产业园类型中,资源基础型与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数量较多,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较少。通过前期研究中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法对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四个外部竞争因素指标(集成密度、发展规模、基础设施、经济效益)和四个内部竞争因素指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进行专家打分和数据分析,江西各文化产业园竞争力总的优先分数的排序为:S资源>S制造>S生活,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的优先分数最高,其竞争力最强,其次为制造型文化产业园,最弱的为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其中,江西省生活创意型产业园主要由企业和民间组织自发形成,具备相对高的经济性和自由性,其建立和发展主要随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而调整。文章认为,规划发展江西文化产业园的类型定位选择上,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最具发展竞争优势,但因其数量多,在今后的核心文化价值定位和运营策略的选择上应注意避免同质化将导致的恶性无序竞争;制造型文化产业园虽然排名第二,但竞争力指数相差不大,在品牌培养和规模扩大等方面具备很大空间。

对于三种不同类型产业园而言,共同之处是整合可持续的园区产业链并突出其核心价值。江西的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园主要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由政府主导广告推广、提供外部环境和服务支持,配合行政手段实施环境保护;旅游企业和中介网络则将包括导游、餐馆等旅游服务和旅游工具、景区纪念品等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在这条由政府、景区主管、中介企业、服务企业、旅游商品制造企业构成的内部产业链外,产业链的外延尚有欠缺,辐射范围还可扩大化,旅游文化园区之间存在集结联盟、联合开发、整合营销的潜力。制造型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与工业园区最为接近,从文化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生产、物流运送、广告营销、售后服务,用价值链理念审视江西此类园区,区内企业更多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规模小、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向创意设计等价值链上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通过合并入股的方式打造领头企业,产生品牌效应,注重衍生产品的利用,泰豪动漫产业园、江西出版产业园可以借鉴这种运作模式。生活创意型文化产业园在江西处于起步阶段,餐饮、娱乐、游艺、休闲由各行业企业自发组成,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如柏林在新的城市空间设计中,以社区为单元,集聚时尚、媒体、建筑、设计、摄影等产业,定期举办摄影节、研讨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文化消费者。

重视影响江西文化产业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从竞争力指数分析的结果来看,在八个指标中,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社会效应在专家打分权值上排名前三,是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促进创新和品牌建设

江西文化产业园起步晚,部分园区只是简单借鉴了其他省市较为成熟的园区主题和运营模式,在产品和工艺、管理、运营业态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改善这种情况,具体应:首先,在思想上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园区竞争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次,在机制方面,一是建全政府投资、园区企业投资、社会投资的科研经费投入保障体系,拓展园区企业融资渠道;二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激励制度引进有出版、会展、演艺统筹、文化创意、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通过校企合作确定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向,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园区管理者以及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携手地方政府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针对性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产业园区设立知识产权部门。

文化品牌能够将文化产品附加值扩大化。在品牌建设上,一要打造区域品牌、二要扶持企业品牌,此外还要培育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区域品牌来看,江西拥有以庐山、鄱阳湖为代表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品牌、以景德镇为核心的陶瓷资源品牌、以南昌-井冈山-瑞金为轴线的红色文化品牌等;企业品牌则要求园区企业合理定位,集中精力能力培育实力雄厚、有龙头引导作用的领头企业,培育核心文化企业和核心文化商品,通过创意服务和运营带动其他企业的集聚,带动园区整体业务,引入优秀的品牌机构。

(二)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是交易成本最小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文化产业园的运行机构需要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障,包括成立具有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的管理机构、构建完善的园区规章制度、提供政务服务、物流服务、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平台服务。例如:在政务方面,提供银行、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一站式服务;物流服务上提供物流仓储平台,发挥园区规划选址的交通网络优势,与物流配送企业联手合作;通过金融支持保证园区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保障科研创新成果经费并使其能够及时转化为产能;信息平台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降低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销售推广成本、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三)引导居民文化需求并发挥社会效应

与传统产品价值与稀缺性成正比不同,文化产品越普及,文化价值越突显。随着江西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趋向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精神、享受的多层次消费,但是江西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与发达地区比较仍然存在差距,文化产业消费需求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园可以选择传播范围广泛、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介,做好前期文化消费引导,提高文化产品普及率,使门类繁多、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独具个性的文化娱乐消费品服务于大众。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规模优势和集聚影响力,实现文化传承,为社会规范、社会价值起导向作用,对居民的生活态度、消费习惯、情感体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有利于调整江西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扩张文化消费市场容量,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6)

2.吴志华.基于集群供应链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8(5)

3.陈瑾.生态位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想―以江西省为例[J].南昌大学学报,2012(6)

第2篇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福建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园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分别探讨了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国内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大众的视线。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运用创意能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模式。闽茶文化产业园属于福建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但兴于宋代,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统计,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选址不好,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注重科学选址,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完善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题,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构建产业链条,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2]员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

[3]张京成,刘光宇.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78-83.

第3篇

永乐文化产业园公司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造甲街110号院,园区地处地铁9号及规划中的地铁16号线丰台南路站东北侧,紧邻规划中的丰台火车站、总部基地及丽泽商务区。永乐文化产业园的前身是北京京棉二厂丰棉纺织厂,60-90年代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主要房屋为锯齿厂房、库房、生产配套和生活用房,大部分建筑比较老旧。北京京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将丰棉纺织厂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园,2014年北京京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打造并运营永乐文化产业园,立志成为丰台区文化产业特色标杆园区。

永乐文化产业园占地面积总占地面27084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经过对老旧厂房的初步改造,在保留工业厂房元素的同时提升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功能,2014年9月永乐文化产业园成为丰台区企业集中办公区运营机构之一,建成了创业者、小微企业设立服务一站式平台。截止至2015年底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内入驻了一批创业企业,其中700余家文化创意类企业以及600家科技类企业,2015实现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2016年园区力争取得丰台区商委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分园和丰台区文化企业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园区正在打造文化创客空间、永乐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和永乐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北京永乐颐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一个O2O模式的企业服务互联网平台,通过线上的企业网站、移动互联网客户端、微信公众平台、支付系统和线下的集中办公区,企业服务提供商,形成一个集工商注册、集中办公区服务、财税服务、政策咨询、网络服务、管理咨询、管理培训、上市服务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企业服务链条。

永乐文化创客空间面积2000平米。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从创意、商务、办公会议、学习交流、咖啡书吧、创客食宿等全要素的服务系统,提供企业从种子期、成长期、发展期、转型期所需的资金、人力、市场渠道等全方位支持,实现培育、孵化一批优秀文创科技企业的目标。经过调研论证,目前规划设计基本形成,文化创意空间将从2016年内开始启动。永乐文化产业园区在助力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创意设计元素与科技元素的融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淘汰低级次的产业形态,网罗高端人才,形成高精尖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永乐文化产业园将为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就业和拉动区域税收做出相应的贡献。

第4篇

龙华新区地处广东省深圳市的中北部,自2011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政府推动了有效的政策,充分发挥下辖区域观湖、民治、龙华、大浪、福城、观澜6个办事处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当地文化产业,逐渐打造出创意与传统相结合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可谓硕果累累。今年5月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筹备之时,龙华新区的有关领导更是抓住机遇,积极动员龙华新区优秀园区企业申报该届深圳文博会分会场,意在不断完善发展当地文化产业政策,提升文化产业亮点,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面貌。

政策有力 激活龙华新区文化产业脉

龙华新区一经成立,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便得到了新区相关领导的重视,2012年10月,便成立了“龙华新区文化产业领导小组”。2013年7月,正式成立“龙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随后,为了摸清“家底”,龙华新区文产办组织委托专业统计事务所,对该新区文化产业情况进行了全面地摸底调查分析。截至2014年12月,该新区文化产业单位增至3654家,拥有从业人员13.6万人。拥有新区原有的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国瓷永丰源、观澜山水田园、127陈设艺术产业园、深圳广电集团清湖创意产业园和2015年新认定的特区1980文化创意产业园六家市级文化园,其中前二者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另有常年被评选为深圳市文化创意百强企业的利亚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永丰源实业有限公司、深圳报业集团龙华印务中心、深圳市冠为印务有限公司等领头企业。

在摸“家底”的同时,在已有的文化产业基础上,龙华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也在有序推进,2013年新区新完工项目有特区1980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第一期、深圳广电集团清湖创意产业园第一期与红木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美联、深发、万盛宇、友联四家红木博物馆、观澜版画艺术博物馆、锦绣大地康体文化创意产业园、中青影视音乐文化产业园等。

不仅如此,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与工作也全面、启动。首先,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3年9月,该区正式出台了《龙华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专项资金受理工作全面启动。细则对十七大项扶持项目,如文博会分会场(专项活动)活动、各级别文创园区房租补贴、原创研发项目启动及产业化推广,至2014年年底,共受理企业申报项目近200个,受理金额近4000万元,对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进行网站建设,搭建服务平台。2014年文产办已完成龙华新区文化产业网网站建设,并正式上线,其中专项资金网上申报系统已正式开始启用,实现资金申报数字化,为企业申报提供了便捷并节约了成本。2015年,将加速出台《龙华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认定办法》、《龙华新区文化创意十强企业及优秀作品奖评选办法》,研究出台《关于加快龙华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及其相关细则,完善项目审批及认定程序,以优化该区文化产业政策,实现对文化产业服务最优化。

自2013年龙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以来,在龙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着发展主题、优服务、强管理、提质量,努力完成重点工作,促进该区文化产业数据稳步增长,2014年底工作报告显示,2014年新区文化企业实现总产值350.62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增加值89.15亿元,同比增长7.1%;实现营业收入354.99亿元,同比增长6.2%;截止2014年底,新区文化产业共吸纳13.66万人就业,同比增长7%。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值从2012年占新区总产值的6.93%提升至10.3%。新区文化企业实现增加值占新区全年GDP比重为5.95%。另外,文化企业的规模也持续增强,其中深圳广电集团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建成开园,1980文化创意园二、三期改造工程稳步顺利推进,深圳书城2+1项目实现全面战略合作,红木文化产业集聚区四大红木主题博物馆均已建成开馆等。更值得关注的是,于2012年12月开工建设的中国版画博物馆在去年10月26日举办了开馆仪式,开馆期间成功举办了“2014首届中国版画大展”、“观澜国际版画论坛”、“中国版画进万家――深圳十大观念主题创作展”三个大型活动,参与中外艺术家学者近300人,成功打下版画博物馆未来版画研究、收藏展览的学术基础,逐步扩大了观澜版画基地的社会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该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创意加传统 打造“龙华”品牌

从龙华新区原有文化产业来看,以观澜版画基地、国瓷永丰源、闲云艺术、红木家居等一批国内乃至国际具有相当影响力行业领头羊为代表,以版画、陶瓷、油画、雕刻技艺等一些传统文化产业项目为主。且龙华民风淳朴,客家传统文化浓厚,拥有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及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船坑麒麟舞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还被誉为“打工文学”发源地。其地孕育的文化产业传统特色突出,品牌高端,影响广泛。其中,观澜红木企业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源于深圳早期的三来一补和港商投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原木进易集散地之一,成为较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支柱产业,是国内重要的红木家具展示交易市场和生产基地之一。如今,红木家具及其他工艺品经过设计师的创新设计,结合传统工艺美术红木行业现成为高端工艺美术业,是新区文化产业重点扶持行业。

所以,依据龙华新区各办事处辖区的区域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提出了新区文化产业“两极两翼”的空间布局:以地铁四号线及其延长线为中轴,北极在四号线北端观澜湖国际社区,依托高尔夫、版画、国画、油画、国瓷、红木等品牌文化,形成高端文化鉴赏体验消费区,打造“文化创意+艺术、旅游”的观澜文化高地;南极围绕深圳北站高端商务区建设,依托127陈设艺术产业园、特区1980文创产业园、万众城室内设计园等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陈设艺术、影视动漫、创意设计、精英宜居的创意文化产业商圈,打造“文化创意+金融、科技”为特色的民治创意商圈;利用两极的带动优势,在中轴西翼打造以大浪服装基地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时尚”大浪时尚之都,在中轴东翼打造深圳广电集团、深圳报业集团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娱乐”龙华媒体新城。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华新区文化产业不仅取得了可贺的成绩,其战略思想也日益活跃,与时俱进,2015年作为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分会场,新区便根据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深圳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重要部署,举办 “红动中意经贸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瓷提升国际竞争力高峰论坛等特色活动,积极对外交流,努力引进大型知名高端品牌项目,提高新区整体文化产业水平,彰显文化创意的“龙华智慧”,打造文化产业的“龙华”品牌。

第5篇

作者简介:帅志强,男,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朱志敏,女,湄洲日报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工作。]

摘 要: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其“长尾效应”开始显现,闽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出。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兼有;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在市场、人才、优势产业、资金要素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

关键词:闽台;文化产业;集聚;效应;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0-02

闽台“五缘”优势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两岸文化产业合作领域的延伸,合作深度的加强,闽台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集聚特征愈加明显。

一、闽台文化产业园区

闽台文化产业园主要是分为福州和厦门两个板块。福州板块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核心区,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规划占地约14.48平方公里,形成了以数字内容、动漫游戏和创意设计为闽台文化科技示范,以工艺美术、文化旅游为闽台文化交融示范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园区建立了包括金融、公共技术、展示体验、等服务平台的综合服务体系,拥有多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厦门板块按“一区多园”的模式建设,总规划19.55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数字内容与新媒体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影视演艺、古玩艺术品、文化旅游产业五大产业集群,于2007年建成数字内容和数字新媒体产业园一期并投入运营,之后陆续有龙山海文创园、牛庄文创园、灿坤文创园等陆续投入运营。

二、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性质的产业或具有相关性质的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高度汇聚在一起,产业的资本要素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不断组合的过程,尤其是指将某种产品的不同企业或为这些企业做配套等相关服务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1]。产业集聚效应指的是产业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集聚,在集聚区域内的所有产业会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关系[2]。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支柱性产业,指的是能给大众提供文化熏陶、娱乐性产品以及跟它所相关的服务性的产业集合,它具备高知识性、高附加值、无污染等独特性质[3]。文化产业集聚是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极其重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文化产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而产生的新态势,它所产生的集聚效应是指文化产业园区内部的各个企业根据其所独特的集聚方式,或因共同的市场导向、人才市场、文化因素等因素而汇聚在一起,彼此之间共同享受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创造它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入住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占80%以上,吸引东南(福建)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捷联电子设计中心、网龙、神话时代、九洲海峡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优秀企业落户闽台文化产业园。其次,随着产业集聚深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动漫设计、广告业、文化会展等行业逐渐增多,这些行业密切相关的边沿生产加工、制作业等也入住产业园区,以及相关培训机构、研究机构、市场咨询机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都集聚于此。最后,闽台文化产业园区已建成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创业孵化、融资中介、版权、技术、信息、展示与交易等服务平台,构筑起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特征

研究“产业集聚”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著述中,将产业区的产业集聚归纳为如下几个特征:与当地区域内同种渊源的价值观以及共同创新性的氛围;具有生产垂直性联系的企业群体;具备最优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拥有竞争与协作并存发展的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产业集聚区域内最理想的市场;带有别具一格的最优信用系统[4]。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有其自身的特征。

(一)从产业集聚的方式来看特征

1.政府扶持型产业集聚。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政府在它的形成过程中的责任及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政府的介入无疑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得的一枚得以进步的“金牌”。据相关资料显示,政府主导型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归结为两种类型:首先是“旧城改造”,改旧城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非就是节省这些资本的好选择,它不仅可以保留城市历史进程的足迹,还可以节约旧城改造所带来的资本。福建著名的“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是福建省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它总占地面积近40公顷,基本上是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保存比较良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9座,它有着“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的美称。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三坊七巷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规定它的文物保护建筑遗产不对外招租,或者搞商业性运营,主要是供展览使用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及其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它的产业集聚化发展。其次是“产业园升级”,城市经济的进步,带动了各大文化产业园区逐渐转型的步伐,促使它们去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本身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与许多大大小小的产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联系,具有极强的产业链渗透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就会出台各种政策文件,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方式,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打破了以往那种空间集聚的概念模式,而是建立以品牌特性为核心的产业链,将品牌战略规划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被称作“后空间集聚”的模式,走的是品牌创新的道路,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独具特色,不断地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2010年,厦门市灿坤拟建设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油画专业市场,总占地面积有5.7万,总投资为5.7亿元。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将打造集海峡两岸设计文化创意与厦门油画专业市场(油画展示/销售中心)、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教学基地等配套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多功能性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孵化总部大厦、文化创意展演中心、美术馆、油画市场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灿坤海峡两岸生活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油画专业市场集聚在一起,形成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独有的个性特征,使得海峡两岸的油画在此形成了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发展,促进油画品牌在竞争中更快地发展。

(二)从闽台文化产业要素的组合看特征

1.市场要素组合。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的市场容量差异相当明显。在台湾地区,由于地域的狭小决定了其人口的容量,也致使需求量极其有限。长期以来,台湾是以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它们生产的产品在一半以上都销往岛外。面对此种情况,中国大陆的广阔市场无疑是台湾宝岛海销产品的最佳选择。而福建省刚好是连接台湾和中国大陆以及长三角等地区的核心地域,地理位置优势及其明显。加上其本身的经济辐射能力,台湾文化企业势必依靠福建市场容量的优势,开设福建为“经济文化窗口”,才能将大量产品销往内地,创造经济效益。闽地区所拥有的广阔市场容量也就成了闽台文化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生的“助推器”。

2.人才要素组合。就目前来讲,闽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率比较低,人才资源短板急需得到解决。福建地区的许多学校开始创办相关的专业,每一年毕业的学生也都上千,但是校园内设置的教学内容总是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这也对福建的高等教育敲响必要的警钟,找寻方法促进校园内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发展能齐头并进。相比之下,台湾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它们经常会由于招生资源不足的原因而降低招生标准,这就很明显地导致了教育资源的过剩。因此,引进台湾地区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福建地区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教学水平,弥补创意人才紧缺的偏差。在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中,海峡两岸人才培养资源的合作发展,势必会使得两岸文化产业变得大有作为。

3.优势产业链要素组合。当前,闽台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链在闽台两岸文化的产业集聚中显示出较大的互补性。以影视动漫制作方面为例,福建地区有着较强的动漫制作能力,一百多家相关大型企业聚集于闽,从事此行业的人员数量过万,分布在福州和厦门两个重要的动漫游戏产业基地,涉及制作动漫游戏及开发衍生品等内容。福建地区创作影视剧本的能力却偏弱。台湾地区的动漫影视市场相对内陆来说,是比较有限的,还要受到大陆等劳动密集型地区劳动成本低廉的影响,会使其一时萎靡不振。可是,不能忽略了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的本身优势,与大陆地区相比较而言,台湾动漫影视产业由于拥有长期代工处理的经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上都有独特的优势。再加上台湾加入国际分工领域比较早,在开发制作、策划营销等方面都拥有比大陆还完善的理念,台湾地区拥有大量著名的企业和品牌。将台湾地区的影视剧本创作能力与闽地区的制作技术结合在一起,无疑促使双方共同发展的最好方式。

4.资金要素组合。福建大部分的文化企业都属于中小型,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它们得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今后的发展。但是,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大量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不易实现有效融资,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而台湾地区,由于经济比较发达,它们的资金会比较充裕,资金流动能力比较强。1986年以后,台湾地区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让台湾经济在转型中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台湾也开始将大量资本抛向海外。这也正好弥补了闽地区文化产业资金的缺乏,因为仅仅靠闽地区自身的地方财力能力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包括台资在内的海外资金就是“雪中送炭”的待遇。

参考文献:

[1]高国伟.不可不知的1000个财经常识(经济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2]叶依广,葛海蛟,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第6篇

关键词: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问题与对策;河北

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问题研究”(HB16GL04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6日

一、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政府重视,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效果明显。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县域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早在2009年,河北省就颁布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对文化产业园区认定条件、申报程序以及对已经认定园区的管理和考核等做了明确规定。2012年召开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工作会议将重点聚焦在县域文化产业园区,会议提出在全省打造文化产业重点县(区)、创建文化产业聚集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领工程,推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效果明显,截至2015年,河北省共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2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文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呈现多样化。河北省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地域优势的县域文化主导产业。目前,河北省初步形成了以武强年画、蔚县剪纸、曲阳石雕等为代表的民间手工业主导产业园区;以吴桥杂技等为代表的文艺演出主导产业园区;武强县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乐器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以文化用品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同时,河北省部分区县充分利用当地独特自然风光,发展休e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县域文化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近年来,河北省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打造龙头产业项目方面大胆探索,县域文化产业园区中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河北中古红木文化产业园地处河北省青县,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家定位于红木雕刻技艺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经营业务领域包括红木原材料及艺术品交易、红木雕刻历史展示及雕刻培训、明清影视拍摄、校企联合产品研发、会展等十项内容。该项目总投资70多亿元,规划建设周期为10年,总占地面积5.3平方公里。园区全部竣工后预计可容纳2,000多家相关企业入驻,年产值可达110亿元,为全县提供数万个就业岗位。目前,石家庄市在正定县打造正定新区文化产业园、鹿泉市打造长城影视动漫旅游创意园等。唐山市重点打造迁西黄金文化产业园、迁安书画纸文化产业园、长城国家公园等重点县域文化产业园区项目。

(四)产业聚集度高,但同质化趋势明显。自2012年起,河北省开始实施文化产业“三个十”工程,即每年重点打造十个文化产业强县(市或区)、形成十个大型文化产业聚集区、评选出十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打造,全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集群效果明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全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园区在布局上出现雷同化现象,同质化倾向明显。

二、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困境

(一)同质化制约园区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河北省各县市区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上注意到要突出自身特色,并在民俗文化、动漫、文化旅游、乐器制造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发展优势。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全省各县市区在园区建设执行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率低、集群发展效应差、配套不完善、园区建设同质化突出等问题。其中,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布局同质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全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力较弱。区域文化的协同有利于各地区文化优势互补,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这种协同既体现在文化内容的互补,也体现在差异文化的共存,但应避免出现文化的雷同。河北各县市区文化资源丰富,各地也制定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但各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缺少协同发展意识。如临漳和磁县同为北朝要地和魏晋中心,临漳的叶城博物馆聚焦北朝,而磁县同样在磁州窑博物馆基础上建设北朝文化博物馆,两者因缺少协同而导致定位一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产业园区定位不准确,创意不足。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特色不鲜明、定位模糊及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部分地区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但园区发展仅停留在旅游观光层面,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缺少精品,旅游纪念品等开发不充分,导致园区产业链条过短。还有部分县市区依托当地民俗文化建设产业园区,但园区文化层次低、规模效应不明显,未形成完整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同时,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创意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剧了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

(四)县域文化品牌创新不足。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突出当地的特色,这就要求县域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方式,走特色发展之路,不能亦步亦趋的相互模仿。但河北省各县市区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缺乏、创新力度不够,大多数地区不能结合自身优势培植特色文化品牌,导致文化品牌知名度不高。个别地区甚至相互模仿,出现雷同现象,导致各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同质化现象。

三、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原因分析

(一)政府引导不足,规划执行不力。政府是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者,产业政策引导不足导致园区建设的同质化现象。首先,部分县域文化产业园区未做好顶层设计。由于缺少创造性思维,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时忽视当地实际,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经验,缺乏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导致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楚,特色不突出;其次,未严格执行园区规划。部分园区规划虽合理,但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严格,导致与主体园区不紧密的产业入驻,造成产业结构的同质化;最后,政策不够细化。园区规划方案需要明确的行动指南和政策支持,但部分地区未针对园区建设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照搬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加剧了园区的同质化问题。

(二)相关利益主体忽视长远发展。在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财政收入、GDP、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占了很多比重。而通过招商引资是迅速提升相关经济指标的有效途径,这导致地方政策在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选择上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利于提升政绩的大项目。部分地区甚至忽视自身特色,为业绩争抢大项目,导致园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园区竞争力的培育。还有部分园区为获得政策优惠,忽视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发,走低端竞争的路线,最终导致园区的同质化。

(三)信息不对称加剧同质化。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及园区内相关企业在做园区规划及筛选项目时未能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忽视了市场需求,部分文化产业园区甚至简单地复制成功地区的经验和上马其他地区已有的项目,导致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其次,园区间缺乏信息沟通。主要表现在同处一个县级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园区在项目选择方面相互模仿,不能突出各自特色,走差异化路线,导致园区各自为政,阻碍了文化产业园区间产业联动发展的可能性。

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破解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对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为河北省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仅是三地经济的协同发展,也是三地文化的协同发展,三地政府制定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这些顶层设计规划为进一步优化河北省各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的定位和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和政策上的支持。

(一)做好园区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河北省各级地方政府在做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时,应合理统筹审批园区发展数目,并依托当地核心优势产业打造文化a业集群,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发展理念,实行错位发展之路。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区县市更应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合理布局文化产业功能区,让区域资源流动起来,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同时,政府应严格文化产业园区设立标准,对同质化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予批准。对于已经批准设立的文化产业园区,要加强规划执行监管,引导园区严格按照规划执行,避免出现规划一张牌建设一张牌的情况。

(二)改变园区考核模式。在进行文化产业园区考核时,要改变以往以GDP总量、园区入驻企业数量、税收、园区规模等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向园区品牌建设、创新发展、特色经营等方向转变。同时,地方可以对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分级管理,每年依据考核结果将文化产业园区分为若干等级,对于园区内盲目上马项目、入驻企业偏离园区规划、园区间相互模仿甚至搞低价竞争的产业园区采取降级处理,并在今后的园区扩建、土地审批、税收等方面予以处罚,增加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发展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园区间的合作交流。加强园区间交流,要做到鼓励文化产业园区间开展多层次的合作。首先,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间信息互动共享平台,实现园区间产业方向、项目立项、政策制定等信息的动态共享,在避免同质化建设的基础上,为寻求园区间合作提供可能;其次,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间开展务实合作,鼓励具有互补功能的文化产业园区合并发展,依据文化产业链发展规律,探索处于前后向产业链条的文化产业园区合并发展或合作发展,减少园区的同质化或恶性竞争。

(四)持续培育和提升园区品牌。通过品牌化经营,特别是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打造的高端化和精品化产品和服务,是有效规避同质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此,河北省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鼓励园区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对成功实施品牌化经营的园区给予政策方面的优惠。同时,文化产业园区自身也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认识到唯有品牌化才是走出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五)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专业化之路要求各个县域文化产业园区瞄准地域优势、深挖地域资源,培育具有专业化优势的产品或服务。例如,对于以动漫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园区,可以选择某个创意点带动整个专业化产业链的发展。此种模式不是依靠多样化发展,而是围绕创意点做足文章,不断围绕创意点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创意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振艳,陈鹏.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7.

[2]郝正亚,王丽霞.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未来英才,2015.13.

[3]张京,李清章等.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1.

第7篇

关键词:文化 产业园区 构成要素 发展演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81-02

1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原因与意义

文化这一发展要素提升到与资本、资源、管理等战略要素相同的地位,对文化的需求也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形成的“软实力”及其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经验显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园区化、模化,是一种文化产业发展在地理空间上的积聚,是整合生产、消费、创新、孵化、企业、投资、服务等一系列功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对外界具有一定吸引力[1]。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文化园区在承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储存和分配这一流程中的批量化、市场化操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同类园区同质化明显、服务平台不完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园区管理缺失、产业链不完整、对园区未来发展方向把握不清、园区竞争力较弱,盈利性园区比例少等现象[2]。对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的研究,包括对其发展趋势特征、功能、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脉络,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制定园区发展战略规划和相应指标,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及业态间合理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 国外与国内关于文化园区发展的演变

因资源禀赋等原因,各国及各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也各有不同,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及发展模式也各有差异。在文化产品输出大国美国,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大致经历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非赢利性机构的混合型园区;经营主体多元化、政府业界等多方协作建立的系统型园区;重创新服务型园区;创业孵化型园区。自由竞争、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版权保护及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由此基础形成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形式灵活、主体多元、目标明晰等特点。在台湾,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在“去工业化”的背景下,转换城市闲置资源、培育新经济名片而建设并逐步呈现相当规模。依托区域和文化特色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并协同发展,逐步深化内涵,进一步完善设施、更新定位,深化产业链条,形成各具特色和发展形态的文化园区是台湾文化园区发展的主要演变路线。未来世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也将逐渐呈现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的完善产业集群链,投融资建设主体的多元化、规模化、集中化、垄断化园区[3]。

在我国,从文化园区发展的阶段划分,从业态集中的产业园区、内化产业链生态的产业集聚区、到规划布局的功能性文化园区,专业化与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园区再到开启先锋探索的产业试验区;从园区发展形态上的实体型园区、再到建设速度增快的虚拟型园区至混合型园区,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与产值增幅一直较为明显。在以北京、上海为核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所形成的三大文化产业集群带,形成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园区如北京798、宋庄、上海田子坊、8号桥等。这些园区具有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效应,有效地推动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国文化园区的建设虽不断涌现,但较为成功的比例却不高,很多园区的经营陷入困境,人才匮乏、同质化竞争严重、设施不完善及产业链不足等原因都成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因素。因此,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与趋势,根据我国现有情况与资源优势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引导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切实经验,通过产业集群而形成的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资源共享等是推动整个产业提升的主要方式。在对国内外成功的园区发展分析中可以看到以下特点:一是园区内业态横向组合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增强。以产业园区较为密集的北京为例,通过对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综合服务的提升等手段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二是文化功能的垂直结合深度不断延展,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引发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作用越发显著。当园区定位后,园区产业链的核心资源便可与其匹配辅助资源进行结合,也就是园区的核心内容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形成更多条辅内部产业链,如,艺术产业园与动漫产业结合,旅游产业园与电影产业结合等。由此不仅丰富了园区内部产业形态,也可扩大产业集聚、深化产业链条,提升园区竞争力。三是布局与功能成为园区发展要素的主要基础之一,构建园区的基础体系不断完善。与初期自发形成的文化集聚区不同,园区的发展在聚集产业链优质产业群,形成松散合作的内部产业链上,园区的功能不仅为主导者,更是推动者。园区为集聚的企业搭建与政府、行业及市场对接的平台,帮助企业更为灵活地获取政策、补贴及业务等红利,更进一步促进内部产业合作,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四是金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参与种类逐渐增多,资本更为灵活,对市场反映更为敏锐。五是跨界合作不断显现,融合性越发明显。六是园区空间、形态等不拘一格,变化与适应性更为灵活。

4 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分析

根据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点,结合现实条件下政策、市场等变化要素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应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园区形态、空间多样化和开放性。在园区建设形态上,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催使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理念也从单一固定的实体文化园区转向为网络虚拟园区与实体园区双线运营发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及便利性特点,虚拟园区不仅具有操作的便利性,还突破了空间地理等固态形式的束缚,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运营方式将会成为更多文化园区建设的重点。在空间形态上,国际化园区将会突破单一地理因素更多涌现,文化品牌与服务的不同地域输出交易促使更多国际化文化园区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2)园区发展途径、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由文化产业园

区成立之初的自发集聚到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由单一投资方建设到政府、企业、机构联合建设,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与建设主体都在不断变化,其规律可总结为由元素由简单至复杂、范围由窄至宽,伴随众筹园区的出现,其投资主体呈现出更为灵活多变的特征。

(3)园区运营体系更具功能性和针对性。文化创意园区的运营趋势从招商引资向帮助企业孵化,参与企业发展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转变,促进区域整体转型,其运营体系也从基本的服务转为平台、孵化、再到市场参与者,在打造园区品牌的过程中,园区经营方要不断地适应内外变化做出调整。

(4)生产、生活、生态进一步融合统一。融合发展是文化产业园区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转变的方式,与所在地区域融合、文化融合、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等都是具体的一些做法。建设符合园区的产业生态,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氛围,将文化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流通环节与城市地域生活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园区环境,将会更好地促进园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174-176.

第8篇

从规划到现在,诞生仅仅三年的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年收入实现翻番,由2009年的694亿元井喷至2012年的1400亿元。记者从第七届文博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首个年产值超1000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今年又吸引了中联百花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中服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100余家龙头传媒企业落户。截至2012年8月份,走廊上聚集了1.5万家文化创意企业。

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从694亿到1400亿,我们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这不得不算作是一个文化产业发展奇迹。” 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朝阳区提出用五年时间将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建设成为文化企业年收入过1000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的目标,2011年传媒走廊实现产值1036.5亿元,用两年的时间提前完成这一目标,成为全国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功能区。

2012年,传媒走廊各项指标实现新突破,从实现收入看:预计全年实现收入超过1400亿元,比2009年实现收入翻一番。从企业数量看:企业数量由2009年的10000家增加到目前的15000万家,平均年增加1500家。从重点园区(基地)、项目建设看:重点园区、基地、项目数量由2009年的30家增加到目前的47家,占全区总数的56%,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39个。

“自2009年传媒走廊概念提出以来,重大项目、品牌企业和各类要素资源快速向这一区域聚集,国家广告产业园、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园、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园、国家科技文化孵化基地纷纷落户;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718传媒产业园、郎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等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北京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西京国际传媒产业基地、八里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正在加紧建设,凤凰国际传媒中心主体工程已经竣工,数字出版产业园区即将落户……”,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中心负责人如数家珍。

2012年,传媒走廊更是喜事不断,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一期)于2012年5月31日正式开园,联动文化、阿里巴巴等20余家知名广告和新媒体企业入驻。国家动画产业基地于2012年6月18日正式挂牌,目前该园区共有动漫类企业达83家。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完成一期建设。各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产业分工协同、业态互动、功能互补的目标,带动产业升级发展。

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政府的引导。据介绍,自2009年至今,朝阳区共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近5亿元,通过贷款帖息等方式,用于支持传媒走廊上的121个重点项目,并带动社会投资近60亿元。“专项资金向传媒走廊重点项目的倾斜,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和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人才到此集聚,才能推动传媒走廊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各项服务,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该负责人强调。

广告产业链条全覆盖

碧波荡漾的通惠河南岸,坐落着一个2012年刚刚建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虽然是CBD—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上的“后起之秀”,可是发展势头却丝毫不逊色于其它园区。“凭借中央、北京市和朝阳区各级的扶持政策,这里未来将成为全国广告产品交易、公共服务、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和企业聚集中心。”园区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的开园,标志着传媒走廊的广告业发展掀开一个新篇章。

2011年11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与北京市政府正式签署《关于推进首都广告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关于促进北京市广告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国家广告产业示范区广告业试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办法(试行)》等各级各项扶持政策纷纷落地,朝阳区专门成立了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的管理机构——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规划政策和产业促进,统筹和促进广告业发展,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建设和发展。

北京国家广告园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园区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正在规划,为什么广告企业抢着落户这里?抢先入驻其中的联动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和平说,广告公司一般会选择核心商务区,要离客户近,要离传媒平台近,方便经营。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地处CBD-定福庄传媒走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己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好不容易租到1千多平方米的办公区。

与一般园区相比,入驻国家广告产业园的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这样就能展开全产业链、全媒体的合作,相互之间自发寻找商机。此外,园区还将提供技术、信息、中介、展示、政府“一站式”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定期行业数据和咨询,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也都在园区内现场办公。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朝阳区还专门针对广告业的发展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包括设立广告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和购买版权等方式给予广告企业优惠政策。

按照规划,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将成为本市首个广告产业链条全覆盖的国家级重点产业集聚区,以“功能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引导产业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从而促进北京广告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正式开园半年来,新落户周边区域的广告企业超过1500家,截止到2012年12月3日,朝阳区现有注册的广告企业5688家,年收入超过350亿元,约占全国的1/8,是全国最大的广告经营市场和广告媒体中心。

700万平米建筑空间

支撑巨人再腾飞

“传媒走廊是朝阳区‘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十大发展基地之一,是首都实施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重要承载区域,怎么样在这个区域进行创新探索,实现人口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空间规划、生态规划‘五规合一’,这项工作我们正在抓紧进行。”朝阳文创中心负责人说。

据介绍,朝阳区正在研究编制《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发展规划》,进一步梳理传媒走廊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的融合衔接,科学引导传媒产业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经初步测算,下一步,通过改建、翻建、新建等方式,传媒走廊上可用于产业发展的建筑规模约有7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东四环以外定福庄区域,未来将集中发展传媒产业,吸引国内外传媒企业入驻。

第9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30-02

近年来,无锡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坚持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为主体,力争将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为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战略产业,促进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蓬勃成长,发展态势良好。

一、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各地发展各有特色

江阴金一产业基地、江阴书城、海澜马文化旅游4A景区、中凯―金马文化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宜兴重视保护、传承以紫砂为特色的“陶文化”,恢复“陶艺节”,“中国陶都”品牌,基本形成了紫砂陶艺、书画收藏、文化旅游、广告传媒等特色产业群体。锡山区制定了《锡山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印刷企业的技术升级,积极发展农家生态休闲旅游业。惠山区积极扶持手机游戏企业,拉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和汉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跻身全国手机游戏前30强,排名第二和第三。滨湖区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引进万达追梦城、凤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兰桂坊文化广场等重点文化综合体。崇安区成立无锡崇安电子商务产业园,并建立无锡电子商务协会培训基地和淘宝大学无锡网商学院培训基地。南长区大力发展清名桥古运河集聚区和N1955南下塘文化创意园区,以南禅寺观光旅游、南长街南下塘休闲旅游、清名桥文化旅游为总体定位,打造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两大产业集群。北塘区继续实施《北塘区促进城市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相关办法,以开办奖励、贡献奖励、项目建设补助等方式支持在北塘注册的独立核算的文化创意企业7家。新区注重打造产业链,培育了CNTV、易视腾等新媒体资源企业,艾德思奇、泛亚信息等广告运营企业,腾讯・买卖宝、拉卡拉等知名电商企业,以及数字广告制作、影视动漫、网络游戏及产业支撑机构,产业链逐步完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依托无锡已形成的制造业基础、江南大学设计学科优势和周围众多科研院所的人才支撑,创立工业设计特色园区,同捷汽车设计、尚格工业设计、中科芯集成电路、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南理工机器智能研发中心、艺术产业园等专业设计公司及研发机构相继入驻。同捷汽车设计13年销售超3亿元,税收超1500万元,龙头培育初见成效,集聚万象工业设计、托普瑞尔、九久动漫等一批拥有50人以上设计师团队的中型文化创意企业。园区作为协办单位参与先后9届“中国无锡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2013年承办了第二届届中国(无锡)工业设计大赛“太湖奖”,参赛院校300所,企业近100家,收到创意作品3200件,最终共颁发71个各类奖项。无锡(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信息中心正式运营,无锡市会展产业园启动建设,有力推动了国内外工业设计交流合作与产业对接发展。

2.招商引资成效突显

结合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无锡市采取“上门敲砖”的方式与目标企业对接,积极搭建招商平台。市文广新局、市台办成功举办2013无锡(台北)文化创意产业座谈会;会同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赴美加举办“无锡影视文化说明会暨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推介活动”,推进了美国卢卡斯、工业光魔、派拉蒙影业等著名企业与我市的项目合作、加拿大魔科影业公司落户无锡事宜,争取国际资源。全市先后赴美国、韩国、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及城市举办专题文化产业招商活动达14次,成功引进无锡海润盈峰影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艺谷无锡创意设计有限公司、拉卡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知名文化企业。年内引进了注册资本超2000万元的企业24家,投资额超5000万元重点项目39个,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其中最大的为总投资超36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

3.重大项目带动性强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2013年5月开园至今,完成注册企业103家;共有88部影视剧在园区拍摄,制作完成的达到55部,华莱坞5D光影秀正式开始演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辐射作用。广电集团加快推进全媒体媒资网建设,“无线无锡”移动客户端已上线19个功能模块,月下载量以30%速率增长,用户已超过60万户,入选“江苏省三网融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工程”。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项目完成桩基施工,主体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报业集团与北塘区政府在“559文化产业园区”共建“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无锡园区”,由上海圣博华康公司投资超1亿元,与北塘区双方投资共3亿元拟将无锡559园区打造成一个示范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亿唐动画的动漫衍生产品产业化平台通过了国家文化部科技司专家组的检查,平台在年内为超过50家企业服务,制作衍生产品上百种。

4.文化走出去和会展活动活跃

2013年,全市文化产品出口额达4.2197亿美元。其中无锡利特尔彩印包装公司出口印尼、俄罗斯等国家创汇254万美元,宜兴陶瓷工艺美术品远销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创汇2191万美元,江阴乐器、贺卡等工艺品出口创汇3241万美元。无锡凤凰画材有限公司2013年斥资200万欧元收购西班牙巴塞罗那一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画材经销商75%股权,建立了凤凰画材自主品牌进入欧洲市场的直接通道,一举覆盖南欧高端画材市场,公司出口总额4210万美元,排同类产品出口量世界第二。绿波美术馆的油画、泥塑精品出口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销售达600多万人民币。演艺集团演出走出国门,《绣娘》赴美国、加拿大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演出,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肯尼迪艺术中心主会场演出的艺术院团。广电集团投资拍摄的《不肯去观音》获得37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世界优秀电影奖”。海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10月份在法国卢浮宫举办无锡文化展览,紫砂、文人画、瓷画等与卢浮宫的油画和雕像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由省文化厅和无锡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年第三届中国(无锡)国际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交易会,坚持市场化运作,现场观展人数超12.6万人次,现场销售额达1.32亿元,是省内唯一的文博会品牌。另外,2013年第六届中国(无锡)国际汽车博览会参观人数超10 万人次,成交总金额7.76亿元,均同比大幅增长30%以上。

二、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无锡经济稳定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积极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困境和瓶颈。

1.政策环境滞后。近年来,尽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亟待提高,创新能力、专业人才、专业化程度和成果转化等,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的经济政策层面,包括政府财税引导扶持、企业发展和市场运营方式等,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利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省市级层面没有专门对于工业设计产业产业的扶持政策,工业设计企业获相关项目扶持比较困难。

2.园区缺乏文化内涵。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都是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部分园区存在定位不明确,入驻企业关联性不强。同时,由于运营成本和产值的压力,园区在“粗放招商,无为管理”,放宽园区进入门槛,允许一些非创意类企业进驻,导致园区内文化创意生态环境被破坏,园区产业链无法对接。产业集聚效益不能最大化。

3.企业聚集不合理。目前,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同构现象明显,产业链不完整、链化程度不高。区域竞争加剧,优势产业分散。无锡两市七区在引进和发展文化创意企业过程中竞争激烈,关联性优势互补性企业分散于各区,无法在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无锡文化创意集团公司和小微企业两端分化,灵山集团,凤凰画材集团,慈文影视,金一文化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集团公司分散在园区之外,但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微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在各种非文化创意园区内,导致创意产业总体集聚度偏低,产业聚集作用不明显,品牌效应有待提升。同时,产业优势不强,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业整合能力较弱,尚没有上市文化企业,无法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聚集优势,致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能力不足。

4.高端人才相对匮乏。文化创意人才是高标准的优质“通才”。目前无锡不仅缺乏懂文化,善创意,会经营的文化创意的管理型人才、文化销售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手段高科技型人才,更缺善于园区运营的领军型人才。占据产业链条前端和末端的创意和经营人才是链条上最为薄弱的两个环节。两类人才的集聚度不高,制约了创意产品、创新思维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无锡市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工作重点和建议

1.理顺和健全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涉及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的管理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同配合和顶层指导。完善政策体系,营造发展软环境,强化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规划指引,对《无锡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及配套文件着重就文化创意与科技融合和金融资本支持等几方面进行修正和完善;研究出台《无锡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现有政策扶持体系,用好用足国家、省、市产业扶持政策;搭建工商界人士和文化产业人士的沟通桥梁,鼓励更多的有识、有资之士积极投身于文化产业领域,不断促进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积极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软环境;尽快出台《无锡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无锡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认定考核管理办法》,遴选出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示范园区,并将该项考核工作纳入无锡市文化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参照《无锡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奖励发展较好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鼓励现有文化产业园区或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实施年度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考核,强化绩效考核督导,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反映无锡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层次

以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滨湖区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国家动漫基地、无锡数字动漫创业服务中心等为主要载体,以江阴经济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文化创意产业园、(宜兴)茶文化博览园、五大历史文化街区等为支撑,加快形成集创意、设计、动漫、网络游戏等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文化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形成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优势。

3.提升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水平和实力

坚持注重创意创新、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不断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充分发挥创意设计对实体经济相关领域的促进作用。推动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设计发展路径。促进创意设计与现代生产生活和消费需求对接,拓展大众消费市场,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为创意设计推广、交易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4.培育核心文化创意产业链

第10篇

中国文化创新范例奖推荐案例

曲阜市依托利用孔子及儒家文化的资源优势,规划成立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以孔子文化品牌为依托,以重大文化项目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旅游、会展、演艺等文化产业为内容,建设以现有城区和未来城区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区”,努力打造“济宁文化产业核心区、齐鲁文化产业集聚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区、东部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2008年,曲阜新区文化产业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新体制:加快公司化运行

体制和机制是决定园区成败的关键,经反复研究,园区确定了“分两步走”和“小政府大企业”的思路。“分两步走”就是先侧重于把园区做大做实,促进园区成型发展,再从大文化大产业层面进行整合融合;“小政府大企业”就是按照“政府服务,市场机制运行”,管理机构和文化企业实行一个机构、一套班子、两个牌子,以企业运行为主。园区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曲阜文化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和曲阜文化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集团公司既是文化产业园区领导下的产业投融资机构,又是国有文化旅游资产的出资运营机构,与管委会高度融合运行。公司集城市开发、文化旅游、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等与一体。先后市场化运作了春季祭孔,承办了全国第图书博览会曲阜会场,打造了大型舞剧《孔子》,承办了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孔子诞辰2560周年祭孔大典,完成了明故城等项目的立项、规划等,市场化融资取得突破,显示了新的体制和机制的活力。

项目规划:加强平台建设

规划先行,理清发展思路。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曲阜聘请全国10所大学编制了《曲阜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概念性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即面向全国做大平台,面向市场做大品牌,面向未来做大项目,面向发展做大园区;确定了发展重点,即以一条覆盖孔子文化会展产业集群、孟子出生地等为主的孔孟文化为大中轴线,形成明故城文化产业核心区、寿丘始祖文化旅游区等7个文化产业片区,打造孔子学院教育体验基地、传统书画培训交易基地等六大基地。

围绕《规划》和园区发展要求,园区成立以来陆续启动项目,加强平台建设。精心完成了山东省最大的游客集散中心、孔子文化会展中心、大成桥、新汽车站4个新文化项目,明故城恢复改造二期工程、孔子博物馆2个已经完成规划和立项的项目,一批改造和提升项目,如改造明故城东西两侧、杏坛剧场,全面维修论语碑苑,更名为孔子文化园并免费对外开放。

此外,园区还积极搭建平台,畅通融资渠道。园区召开银企座谈会,加强了与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和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密切联系,与省开发银行达成了10亿元的信贷协议,文化部已将明故城项目作为重大文化项目推荐给中国银行,世界银行对明故城项目支持资金手续进展顺利。另外,园区还与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建立了信贷沟通渠道。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九大产业

园区提出遵循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主打孔子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多元文化产业。到2015年,逐步形成并做大孔子文化旅游、孔府文化餐饮服务、孔子文化会展、孔府文物复制和文化商品、孔子书画、孔子文化图书出版印刷、孔子文化演艺、孔子文化节等九种文化产业业态。

社会管理创新

珠三角:推动建设NGO孵化试验场

2011年年底,广东表示将在省市县区设立社会组织孵育专项资金,实施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具体推动社会组织孵化。如今,这种培育社会组织的新形式在广东全省方兴未艾。

第11篇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12-02

一、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述

(一)园区数量众多,发展错落有致

自2000年以来,天津市已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海河西岸的六院,有十几家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来这里发展,如意库产业园区,凌奥创意产业园区、华苑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太阳城“建筑师走廊”等,天津各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及创意基地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政府主导聚集,创造新型园区

1、政府主导集聚,重新规划。

政府通过盘活现有场所及不景气的工业企业逐步建立、形成产业园区,比如天津意库创意园区。这种模式形成的创意产业园区有很多好处:(1)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节约了建设成本,解决了创意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2)园区内积聚了一定数量的相关企业,使他们在信息获取上十分便利;(3)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将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企业在园区内入驻、发展;(4)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园区发展,使入驻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节约成本。缺点是:该模式只适合于原有工业场地基础较好,并且在该场地已存有一定数量的创意企业。

2、政府主动规划,创建新型园区。

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划拨土地,创建新型创意产业园区,并通过对园区政策性的支持引导相关企业入驻的发展模式,如天津智慧山创意产业园区。采用该模式的创意产业园,其优点很明显:(1)基础设施建设及风格上很一致,企业入驻该类型园区手续简便,只需交纳数额不等的房屋租金,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创意企业入驻(2)新建园区通常会借鉴很多成熟园区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入驻企业的正常发展。缺点是:企业被动入驻园区的,产业链需重新整合,园区形成集聚效应也需要过程。

(三)依托业态差异,凸显园区主题

综合分析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可以概括为三个类型:资源依托型、文化创意型和科技引领型。

1、资源依托型。杨柳青文化示范基地的建立,就是依据浓郁的民俗文化,延伸千年古镇的历史内涵,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风物醇美、文化昌盛、商业发达”的杨柳青古镇。

2、文化创意型。如和平区的6号院创意产业基地,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打造,如今已有几十家从事创意产业的设计公司和艺术家在这里落户,并有不少外地机构对这里表现出极大兴趣。

3、科技引领型。中新生态城的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是国内规模最大、也是唯一由文化部确认的动漫产业园。目前入驻中新生态城的动漫项目有:“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动画学院”、“国家动漫国际交流与研究中心”、《读者》新媒体公司等。

二、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问题分析

(一)前期规划不完善,发展思路不清晰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够长。在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天津,由于前期规划不够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没有形成规模。政府发展思路也不够清晰,未能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不能指导相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3256”创意工场是在天津河北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天津美术学院和华津制药厂建立的。园区建成以来,由于缺少政府的正确方向指导,园区发展速度不尽人意。

(二)相关扶持政策不够到位

在国外的某些发达国家,政府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政策来确保文化创意产业的稳固持续的发展。在港澳台地区,由于长期吸取国外文化创意产业优秀成功的经验,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政策来扶持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而天津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和规划问题上政府还做不到位。“飞鸽——88”领飞文化是天津市内容种类较多的创意产业园区。天津市政府在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时,没有及时推行新的政策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阻止和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没有完整的扶持鼓励计划、合理的竞争机制以及吸引投资者的优惠政策,导致了现在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粗放式经济的经营状况。

(三)文化创意集聚区管理人才匮乏

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所涉及的行业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没有出台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案,定位也不够明确,园区内的企业缺乏对于现状及未来的探讨及研究,园区没有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案。太阳树创意产业园以休闲、办公、研发项目等来确立该园区的大体定位。该园区由于发展的项目较多,管理团队没有做到工作的及时交流,使得园区的管理相对落后。

(四)自主研发能力较低,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现今社会,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目前天津市缺乏经验较为丰富且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未形成“设计开发——加工制造——产品营销”式的完整产业链,创意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性太低。完整的产业链应该包括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和行业的相对独立,最终形成以核心产品为中心的衍生商品。而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对单一。就拿天津的数字动漫企业为例。他们基本是通过贩卖播映版权为主要的盈利手段。由此可见,单一的发展模式很难吸收更多资本投入,缺乏强大的资本支持。单一的靠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生存空间局限。

(五)发展规模小,无独特的本土创意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新兴产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迅速,尤其在沿海城市,已具有不小的规模,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发展名片。天津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流,缺乏有形资产。政府不能提供更多的福利政策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很大的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使得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2008年在本市西北部重点打造天津酿酒厂创意产业园、水西庄创意产业园区、估衣街民俗创意产业园区,以进一步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发挥了创意产业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但园区内的品牌走的是“持久”路线,多年以来都没有吸引人的卖点出现,使得创意产业园区的经济近几年都在持续走“下坡路线”。

三、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建议

近几年,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崛起了各种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需要向国内发展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北京798、中影集团、横店集团等学习经验,以创新和营销促发展。

(一)建立支持体系,创办交流活动

为了进一步促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天津政府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文化政策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信息,制定比较全面完整的体系,在融资立项、用地规划、知识产权等方面给予政府支持。尽可能多的举办文化创意园区的宣传交流活动,建立文化产业项目交易平台,促进文化产业与资金的有效对接。以国家级展会为平台,展示天津创意企业项目,加大交易招商力度,扩大经济效益。以此来巩固、稳定天津创意产业园的长期的、有效地发展。

(二)制定激励机制,吸引商家入驻

制定完整的激励计划,合理的竞争机制以及吸引投资者的优惠政策。设立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重点项目授信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基金,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资金需求。

(三)科学管理,集聚精英化管理队伍

目前,天津很多园区都缺乏科学的规划,盲目扩充加盟企业的数量园区,忽视入驻企业的规模大小、经营好坏。因此,在园区成立之初,应集聚精英化的管理队伍,在园区现有企业规模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对各个企业进行评选,并根据园区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目标,对园区企业加以整改。在日后进驻园区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制度审查。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制定园区的发展战略,确保园区的综合实力。

(四)打造天津文化创意品牌

文化产业创新应当提升本土文化产业的原创力。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创新能力较差, 真正属于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品牌非常有限, 导致其竞争力较弱。天津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将是天津在全国乃至世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竞争优势。为此, 天津各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应致力于本土文化的创新, 发掘天津本土的传统优秀文化, 走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 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这必将会给天津带来巨大的经济意义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各区县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概况[N].人民网, ,2010年6月14日.

[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产业园[M].2012年3月.

[3]李凤香.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2011年5月.

第12篇

〔关键词〕 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集群生态;创新网络;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G124;F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1-0035-07

①2013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合并,成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10312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60039);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简介〕解学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092。

一、 问题的提出

2012年5月,科技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①联合公布首批16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8月,《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颁布,文化与科技融合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位,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所谓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理空间内汇聚数量众多的文化科技企业与机构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模式。

2004年以来,文化科技类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从6家增至2012年的18家,地区性的园区截至2012年6月则超过2500家;<sup>〔1〕</sup>特别是2012年以来,网络游戏、动漫、数字出版、移动互联网等行业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顺势崛起。总体来看,虽然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数量多、增速快,但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集而不聚”、“产值大而利润低”、同质化与企业生命周期短等现象突出。追根溯源,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生态尚有待优化:适合文化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环境尚不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未能充分释放,“重孵化基金与孵化企业数量、轻孵化质量”;“重招商、轻服务”,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的能力弱,等等。鉴于此,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战略载体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如何在把脉园区企业集群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园区整体生态环境、提升园区管理绩效,完善文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与配套政策,不断提高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度与园区综合竞争力成为重要而迫切的现实命题。

二、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生态化:

四大动力要素的交融

文化科技企业集聚生态化的形成,不仅要有相似的文化科技要素条件、相似的文化市场需求状况与相似组织结构的企业个体在空间上汇聚,以此降低交易成本、强化专业分工与协作;还需要通过良好的集群生态环境的形成,延展文化科技产品价值链、提高文化领域技术创新频率与技术扩散速度、缩短技术升级周期,提升整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技术创新水平与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具体来看,自组织、地域根植性、创新网络以及发挥助推器作用的创新驱动构成了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核心动力因素。

1.自组织演化

所谓自组织,是指不通过外界指令能够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与自主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序走向高序、从一种有序到另一种有序,形成有结构系统的演化过程。<sup>〔2〕</sup>从演化的自组织特点来看(见表1),诸要素的优化组合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衍生融于整个发展演化过程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演化动力具有差异性,自组织与他组织发挥作用的阶段也呈现不同,但从整个演化历程来看,自组织动力与他组织力量是有机融合的。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反映了文化科技企业在依赖内部诸要素优化组合稳步发展的同时,与外界科技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相关组织进行信息沟通、交换、技术资源共享的流程里不断进行自我创新的过程,是文化科技企业自行创生、自行演化、有序发展与政策扶持、制度优化、管理、市场体系建设等他组织的有机耦合。随着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与文化市场环境的纷繁复杂,一个企业很难独立完成所有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必须依赖企业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

表1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特点<sup>〔3〕</sup>

演化要素演化动力演化趋势

演化活动文化生产要素不断优化、组合,衍生出新的业态,形成创新的共识和创新性的产业文化。

技术要素致力于自主创新,在新技术基础上形成新的竞争力。

产品要素根据文化市场变化开发新的文化产品或新服务。

产业关联相关企业之间、文化科技企业与产、学、研之间相互作用,沟通、交易频繁,产生协同效应。自组织动力稳步提升,与他组织力量有机融合

此外,在集群化过程中,自组织与文化科技企业自繁育相互关联。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呈现出自繁育的特征――在集群演化的生态大系统里,集聚带来文化科技企业在空间上的汇聚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各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与成果的共享、信息的流通与观念更新的加速及互相协调,形成了彼此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非正式关联,并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建立供应链、开拓行销市场等,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推动着集群内企业的创新,形成了发展的自我衍生与自我强化机制。此外,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持久生命力在于能够不断吸引园区外部企业的融入并衍生出大量新企业的自我繁育能力――集群内创新文化的开放性、融会性与弹性生产系统,促使文化科技企业创新细胞的扩散,在集群内寻求各自最佳的创新生态位,而那些具有专业化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获取最优的创新生态位,并且在集群演化生态系统里不断自我衍生、自我繁育,分化、重组技术创新资源、促进相关科技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或者弥补原有文化企业的技术空白与产品空白点,或是搭建起完整的文化技术创新链,从而促使新企业层出不穷。

2.地域根植性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适应的文化生态土壤往往具有一定的特定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价值理念、文化政策法规环境、社会网络等相协调、相依赖,形成了共性的文化氛围、认同的制度生态与社会资本,这是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形成长期协作共生关系的纽带,是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的地域根植性驱动力量。所谓根植性,特指经济行为深嵌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之中,这是经济活动对信任、交际、诚信的内在要求的反映,也是对经济活动与交易市场少些欺诈、多些诚信的必然要求。地域根植性与社会资本关联在一起,良好的社会资本建筑于人和人之间的高度信赖、互惠性规范与社会网络,反映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地域根植性层面,则需要集群企业之间打造一个高度信任、达成共识的关系网络,促进文化信息资源与文化科技资源的快速传递、互通与合作,降低不确定性与耗损,提高创新效率、创新整合与创新扩散效益。<sup>〔4〕</sup>

地域根植性之所以成为集群化的驱动力量,还在于文化科技企业对本土区位文化资源的依赖,即利用集群所处地理位置的便利交通、丰富的文化资源、宽松的制度环境与文化产业政策优惠等形成弹性文化生产能力、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此外,地域根植性还反映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基于共同利益产生高度依附性、相互信任这一形成集群的基础条件上,并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等技术方面实现共享与传递。

3.创新网络

迈克尔・波特将产业集群界定为“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与相关法人机构,形成彼此共通与互补的现象”。<sup>〔5〕</sup>对于文化科技企业而言,其集群意味着不同规模、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机构遵循一定的组织规则形成密不可分的创新网络。

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孕育在企业整个日常运作流程与频繁的文化信息交流过程中。文化科技企业及其周边生态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生态系统的创新网络系统,系统里的主体,包括产业园内的文化科技企业及其与产业链相关的科研组织、技术平台与相关组织体系,形成了一个良性联系机制,例如新文化产品投入与文化生产联系机制、技术创新与知识共享、知识溢出机制等,成为助推园区企业进行可持续创新与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

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融合于创新网络和创新系统之中,在整个创新网络中发挥着驱动作用。而创新的各个主体被协同整合在一起结网而行――文化科技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研究中心以及文化科技中介、文化管理部门等,都在创新网络中发挥着应有的创新积极性,并形成了相互协作、互相信赖的密切关联,推动着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向更高阶段的演化。

4.创新驱动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扩散是文化科技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生命线,也是推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演化的关键力量。文化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对文化科技资源进行加工、创造新知识、新技术的过程,涉及创新文化产品性能、构建技术路线等。拥有技术先发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文化科技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整合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以致力于创新活动,特别是在面对文化市场的动态复杂性与出现新竞争对手时,其创新力度会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文化科技企业之间也会掀起以创新驱动为路径的创新模仿、创新扩散,从而将创新思维扩散至整个园区,进而提升整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创新水平,推动文化企业集群演化到更高层次。

实质上,实现创新驱动需要建筑于两个前提,一是具备文化要素资源,包括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信息、文化市场需求、资本、科技资源、智力资源、硬件基础设施、软件环境等。二是创新协同,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微、小、中、大型等不同规模的文化企业组成协同创新的联合体,实现各种要素资源的高效、快速流动,例如资金与新技术的融合,文化产业链上端与中端、下端的快速融合。只有满足这两个创新驱动的基础条件,文化科技企业的集群化才会真正走上依赖创新高速发展、演化之路。

综上,文化科技企业是园区的核心与主体,其集群生态化的过程是园区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企业基于内源动力与外源力量融合推动的结果,两大主体不是相互独立的因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状态,其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推动了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深度生态化。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初期,自组织、自繁育与地域根植性等内源要素往往发挥基础作用,对文化产业集群演化产生核心的驱动效应;当集群生态化发展日益成熟时,创新网络、创新驱动等外源因素则日渐成为推动其发展演化的主导力量。

鉴于此,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要更好地为园区企业服务,需要在深谙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内源力量与外源动力基础上,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改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文化科技企业的效能。

三、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

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1.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相关研究回顾

总体上,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的研究文献很少,占绍文、辛武超(2013)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特征与功能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等五大层面设计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sup>〔6〕</sup>张凤娟、陈书龙(2013)认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评估应该包括经济类指标与社会类指标两类,其中经济类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园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权益净利率、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社会类指标包括文化产业园的GDP、员工收入增长率和文化产业园的社会贡献率。<sup>〔7〕</sup>范玉刚(2011)认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运行、结构及效应等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但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客观数据统计,可尝试从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及政策创新等维度开展定性的、导向性的价值评估。<sup>〔8〕</sup>2011年11月,文化部公布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针对204家基地构建了文化内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3个一级指标,内容原创性、获国家级文化奖项数量、著作权和发明专利总数、品牌知名度、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员工人数、社会捐赠额、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净资产总额、年主营业务收入、年税前利润、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等12个二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体系,这是我国对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估的一次重要探索。<sup>〔9〕</sup>此外,廉锋(2012)从园区硬体设施功能、软体服务功能、创新驱动功能、投资驱动功能与综合效益功能等五大维度,19 个基本要素与71 个子指标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sup>〔10〕</sup>

从上述研究现状来看,真正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集群评估的研究还停留于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评分标准的讨论,关注评估排名,忽略更需要关注的基于评估方法缩小与目标差距的问题,即如何将园区的评估和园区绩效管理规范化结合到一起。

当前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总体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也存在大量问题,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改进。然而目前国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层面,关于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基地绩效评估的研究成果还太少,尚未建构起园区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的关联体系,也没有成型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有效管理。

2.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作为绩效管理机制的核心,是对实现绩效管理全面、客观与准确的探索。<sup>〔11〕</sup>根据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特点与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状况,本文鉴于统计数据的可得性与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生态化的四大动力,立足科学地反映园区发展实际状况,建构了一个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自组织、地域根植性、创新网络与创新驱动四大维度、11项评估内容与33项评估指标(见表2)。

实际上,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大背景下,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聚绩效评估体系仅是基础,如何提高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管理水平则更为重要。一方面,通过绩效管理可以综合而直观及时地了解园区企业集群动态,提高文化科技产业园企业集群效能的辐射力;另一方面,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可以帮助园区管理者与相关政府部门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合理性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四、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

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1.园区:建立四位一体的动态绩效管理机制

在绩效评估基础上完善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企业集群绩效管理体系是评估目的所在。园区应立足提升整体效益的目标,建构四位一体的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动态绩效管理机制:一是建立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承诺机制。按照集群绩效指标体系,科学编制年度绩效计划,向政府和社会作出集群绩效公开承诺。二是建立过程绩效管理机制。所谓过程绩效管理是指绩效管理主体以绩效计划中确定的管理节点、阶段目标为依据对绩效管理对象的日常和阶段性绩效表现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机制。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不是考评,而是发现绩效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适时协调资源,提供培训辅导,从而确保年度绩效目标的顺利达成。三是建立综合绩效评估机制。综合绩效评估是对绩效管理对象各项绩效指标和绩效计划完成情况的多维度、全方位衡量。在园区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的评估中,应着力构建“内容全面化、主体多元化、程序规范化、结果公开化”的综合评估体系;在评估组织上,应建立由园区主管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估工作组,负责开展综合绩效评估工作;在评估类型上包含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主观评估应注重引入外部公众评价,以有效避免内部考评的“人情因素”与“操纵控制”<sup>〔12〕</sup>,但要注重园区文化科技企业评价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sup>〔13〕</sup>最后,建立绩效评估结果动态应用机制。绩效评估结果应用是绩效管理机制效能发挥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绩效管理机制长久生命力的保证,也是绩效管理的真正内涵所在。<sup>〔14〕</sup>通过结果的应用,实现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的持续改进,完善与优化相关科技文化政策和园区奖惩激励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绩效考核的重要目的是强化孵化器功能,推动园区内的文化科技企业致力于创新使命,将创新贯穿于整个文化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的全过程。要立足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交融的创新网络,一方面,促使园区内关联企业拥有相似的文化、形成文化科技企业共同成长的价值规范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活跃的创新生态,释放创新资源根植性对园区集群整体效力与效率的高度整合,创造持续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文化科技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可以及时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新资源以及相关文化科技政策的支持,并促使技术创新知识与信息在整个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内的迅速传播,构建起集群内外的联系网络,加速知识流、信息流的汇聚,产生创新溢出效益。

2.企业:深化集聚机理实现文化科技资源共享与文化产业链延展

文化科技企业是最具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最具活力与潜力、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其创新活动与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密切关联,且对于创新扩散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创新模仿机制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不管是文化科技企业内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还是整个创新网络中,创新、模仿与扩散共生共存。鉴于此,应充分利用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之间关联性与互补性所产生的共生效应(大都能够得到比集群外企业更多的效益),吸引大批文化科技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1+1大于2的整体效益;同时,利用园区内文化资源共性优势――从空间维度来看,具有产业关联性的文化企业之间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为中小文化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提供技术交易与创新产品交易的商业机构等)在特定空间区域内的合作式与竞争性并存的集聚生存方式,不仅促使文化产品交易成本降低,还推动了专业化知识、信息与技术人才的集聚并反哺文化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利用文化科技企业间的互动性关联实现互动式模仿创新与技术扩散,加速文化产品与技术的创新流程,提高文化科技资源集群化的运用效率,促使文化科技企业形成强劲、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创造高于单纯个体资本成本的收益。此外,需培育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内源创新动力,推动创新行为与创新文化在文化科技企业间的模仿与扩散,提升文化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吸引具有产业特色的国内外高新技术与高增值文化企业,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走出“外包”与模仿生产的老路,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推出新产品、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走中高端发展道路。

推动文化产业链的拓展是园区集群效应提升的重要方式。文化科技企业应加快参与到由文化科技产品设计开发、研究咨询、文化内容生产、营销策划、文化消费与文化版权服务等构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一是横向维度,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建立专业化协作关联,形成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同(合作方式见表3),促使相关产业与企业的衍生;推动高等院校与相关科研组织、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组织、金融服务机构等与产业链的融合,打造一个推动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的大产业链系统,立足主动创新、及时创新,加速缩短新兴高技术产品的创新周期,提高文化产品创新的频率,实现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二是纵向维度,在文化科技产品研发与创作阶段,要实现数字传输和影像处理技术、3D技术、网络引擎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等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应用与突破;在文化科技产品传播阶段,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新媒体突破时空限阈的优势以提高传播范围与推广效率;在文化科技产品流通阶段,则需要积极研究数字化存储、编码、加密、授权、保护等共性技术的应用,加快文化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增值。<sup>〔15〕</sup>

此外,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快速变化的文化市场环境,还应积极发挥龙头文化科技企业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引导文化科技企业积极对接高新技术。

3.政府:完善文化科技政策支撑体系与优化角色定位

政府需根据文化科技企业发展动向不断做出新的制度安排。一方面,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金融土壤”,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与鼓励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积极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建立风险资本退出机制,为文化科技企业提供资本扶持,为其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由于高风险的存在,资金匮乏是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为适应文化市场的快速变化趋势,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信息、科技、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用于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创新过程风险大,如果没有金融服务的支持,其技术创新与创意活动都将无法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完善文化科技企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可以学习美国硅谷的制度创新经验,优化无形资产参与分配股票期权制度、稳定产权制度、放宽创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开放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法制环境等,充分调动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此外,文化科技企业应积极利用“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文化科技产品与服务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对文化科技企业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专项发展资金,鼓励更多的文化科技企业致力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际上,推动文化科技高度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还包括针对性的制度安排,例如,江苏实施《江苏省重点文化科技企业管理办法》①,重点支持掌握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效促进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转化应用的企业;天津初步提出“关于科技支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文化科技产业聚集区与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sup>〔17〕</sup>上海则建立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并颁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着力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实施“互联网原创影视创作及传播、立体电视内容制播设备和系统、数字出版的内容创作和投送发行、数字高清电影创作管理系统、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等七大示范工程。<sup>〔18〕</sup>

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的不同阶段,政府的角色定位是差异化的。在园区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初期,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文化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完善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基础设施,高配置的通讯、网络设备和金融、培训、市场配套以及稳定的政策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等生态环境;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成长期,政府需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构建技术服务平台、打造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以及高效的制度供给,推动园区创新网络的形成;在文化科技企业集群化成熟期,针对集群化稳态形成的路径依赖与刚性,政府应在遵循集群发展机理与企业特性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领域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革新、产品研发与文化品牌打造以及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sup>〔19〕</sup>以上三个阶段,都应加强支持、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一是构建产学研知识产权平台,促进知识外溢,围绕集群化发展模式,推动不同规模的文化科技企业资源共享;二是完善包括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在内的多层级的政策支撑体系,如在财税政策方面,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与投资人充分的知识产权保护,以此鼓励创新、激励永续创新。深圳正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培育了腾讯、华强文化科技集团、A8 音乐、华视传媒与环球数码等龙头文化科技企业。

五、结语

我国文化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还存在“集”、“群”分离的窘状。要尽早建构一个科学、动态的柔性绩效管理系统,在拥有灵敏的技术、知识信息网络以及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高端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网络生态环境中,积极引导园区文化科技企业围绕核心资源进行源头创新,实现文化科技企业规模集聚与创新性内源要素的扩张,提升园区整个文化科技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伴随新一轮高端高新技术浪潮的到来,应充分尊重与利用市场机制,突出园区的文化科技产业特色,发挥政府的引导优势,利用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倾斜――鼓励创新的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优化文化空间布局与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文化资源支持与文化市场对接等,降低园区内文化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本与运营成本,为文化科技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土壤。

〔参考文献〕

〔1〕乔申颖.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拉动大 收入年均增幅超40%〔N〕.经济日报,2012-05-31.

〔2〕段存广,高国武.科技园区企业集群演化动力与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7).

〔3〕王辑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朱建荣.高新技术园区的创新网络效应与企业集群化相关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

〔5〕 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8.148.

〔6〕占绍文,辛武超.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府新论,2013,(1).

〔7〕张凤娟,陈书龙.关于文化产业园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2).

〔8〕范玉刚.对文化产业园发展的战略思考〔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9〕文化部公布2011年度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影响力评价结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文化产业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1-11-25.

〔10〕廉锋.标准化使文创产业园有了方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标准化评价体系研讨会纪实〔J〕.创意世界,2012,(8).

〔11〕卓越,孟蕾,林敏娟.构建整体性绩效管理框架:西方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视点〔J〕.中国行政管理,2011,(4).

〔12〕Gao,J.,Governing by Goals and Numbers: A Case Study in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Build State Capacity in China.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9,29(1):21-31.

〔13〕Yang, K.& Callahan, K.,Citizen Involvement Efforts and Bureaucratic Responsiveness: Participatory Values, Stakeholder Pressure, and Administrative Practicality.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7,67(2):249-264.

〔14〕刘旭涛,邱霈恩.关于改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议〔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15〕章迪思.文化业,突破关键技术势在必行〔N〕.解放日报,2012-08-23.

〔16〕吕玉辉.基于企业集群的科技工业园区创新优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17〕张伟.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