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9 09:0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都市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I01、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10-0120-06
一、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理念
席卷全球的城市化进程正对当今世界产生至为重要、深刻与全面的影响。从学理上讲,社会学一直将城市化定义为一种城市居民增长的人口现象。另一方面,尽管城市化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特大城市(都市)化三种形式,但依托于规模巨大的人口与空间、富可敌国的经济生产总量、发达的交通与信息服务系统而出现的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无疑代表着当代城市化进程的最高环节,对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当代城市化进程称之为“都市化进程”(Metropolitanization Advancement)。
如同国际化大都市或世界级都市群日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枢纽与中心一样,依托于其上而出现的不同于农村、城镇、中小城市的都市文化模式,对当代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首先,大都市不仅是经济、金融、商业、信息技术的中心,在精神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等方面同样具有霸权地位,并主导着当今世界文化市场的消长与盛衰。其次,依附于大都市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从其一出现就是全球性的主流话语,并迅速地淹没了不同国家、地区固有的也许已延续了上千年的地方经验与价值传统。正如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即是城市的历史”[1] (P353) 一样,对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当代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而言,完全可以将之引申为“当代世界文化,即是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本身即是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高环节,在它内部已摄含了前此各低级阶段如乡村、城镇、中小城市文化的要素与精华,因此当代国际化大都市为我们在更高的历史阶段、更全面的整体视角及更深刻的本质层次上研究城市文化提供了现实对象。在当代,不是一般地研究城市文化――历史上的城市文化或当代普通城市的文化,而是只有把研究对象放在作为中心及最高环节的大都市文化模式上,才能在深刻的思想意义与直接的现实意义上把握住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与规律。这是在当代研究都市文化的重要性所在。
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城市化水平低,农业文明传统沉重,以及它们作为物质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理论、观念、方法、工具等方面的制约与局限,使中国当下的都市文化研究显得相对贫乏,远不能满足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这是由于受西方大都市群理论影响而开辟出的新方向。尽管它好的一面是使都市研究作为一个重要对象进入到社会科学的学术视野,但由于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很少触及到,即使注意到文化要素,它们一般也停留在文化产业等实用与商业层面,对其深层的文化价值重视不够。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与前者相反,这些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影视、广告、网络、流行文化与时尚等都市的审美外观或文化幻像上,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社会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它们往往割裂都市审美文化外观与产生它的经济社会基础的内在联系,因而也不能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
因为国际化大都市不过是晚近五六十年才出现的,而全球性都市文化模式存在的时间还要更短,因而出现上述问题也是非常自然的。可以相信,都市文化研究要想真正成为一门成熟的世界性前沿学科,其道路也必是相当漫长与曲折的。在当下,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首先树立起对都市化进程的理性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当代的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主体角度讲,都市的出现使人类在整体上被“都市化”了。尽管一个当代人可能并不直接生活在大都市,可能对城市生活方式激烈地批判与否定,但无论现实中的衣食住行,还是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与精神享受,他们都不可能与大都市绝缘。因而,那些激烈反对都市文明的学术与思想,基本上都不是理性的产物。如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说:“企图从那些节奏缓慢的乡村中,或者是那些单纯的、自然状态尚未消失的地方寻找解救城市的良药或许会让人油然升起一种浪漫情怀,但那只是浪费时间。”[2] (P502) 从对象角度看,都市环境本身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存在的最新空间形态。在都市里固然存在着许多令人苦恼的问题,如社会学家讲的过度城市化、城市危机等,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能构成反对城市文明或大都市文化的理由与借口,因为它们不仅是当代人生存最重要、最直接的社会环境,也给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随着经济生产与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及世界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对人类及其个体的影响更是变得无处不在,要想脱离这个现实背景去谋求更高层次的生存与发展,是不可能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全面发展的个人”是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标,其内涵是“使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的痛苦的承担者”。[3] (P500) 这当然也是当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最高发展理想。但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特别指出的:“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4] (P21) 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不可能在低级的原始和谐状态或不发达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达成的。把这两方面的要求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当代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影响人“自己先天的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由中小城市转移到国际化大都市,另一方面,由于当代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更高阶段与历史的新篇章,因而,如何减少人自身在城市化进程的异化,如何在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背景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当代中国都市文化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最深刻的价值理念。在这个意义上,都市文化研究的目的就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以便整理他们在都市化进程中混乱的内在生命体验与杂乱的外在都市社会经验,帮助他们在“都市化”了的生命主体与迅速发展的都市现实世界之间建立起真实的关系与联系,实现他们生命的本质力量并在真实的世界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当下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各有不尽人意之处。对于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其问题主要是失之于“实”,忽略了都市的文化层面或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这是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表现。而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其问题则在于失之于“虚”,它们掩盖了都市文化繁华表象背后的本质或深层结构,充其量只能生产出各种时尚化了的知识与趣味。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 尽管两种话语都可以揭示出当代都市文化的某些侧面或局部,但又都是不全面的,因而不可能指望依靠两者之中的任何一者去建立一门具有相对严密的学科形态及较为纯粹的学理价值的都市文化理论;(二) 这也带来积极的启示,即,要想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理论与思想任务,必须在努力吸收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和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等学术资源的同时,又能够通过理论创新在这两大话语谱系之间建构出一种对话、交流的知识生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结构与学科框架上为当代都市文化学科的诞生准备好充足的条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座桥梁,以打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在分类框架与学术传统上固有的各种障碍。
从中国当代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就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具体语境看,我们认为,只有文艺学、美学最适合做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桥梁,这可以从原理框架与经验研究两方面加以阐释与论证。
从原理框架的角度,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中国文艺学从一开始就不是只关涉原理与知识生产的纯学术,它的一个具有理论基础性质的命题即“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尽管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从逻辑上严格考究,则直接混淆了“文学”与“人学”在本体存在、知识谱系与学科形态上的重要差异,以是之故,在文艺学近百年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中,与“文学”关系最密切的形式、审美、文学语言、文本结构等纯粹学术问题是相当边缘化的,相反却是作为“人学”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直接表现的阶级性、社会性、意识形态、生产与消费等外部研究一直是主流话语。对此中是非尽管难以一概而论,但这种学科形态与学术传统,给中国文艺学赋予了相当浓厚的社会科学属性与功能,则是无须做更多论述的。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在文艺学与经济学、社会学之间并没有过于森严的学科壁垒。在当代都市化的背景下,由于“文学”之“文”已发展为“都市文学”或“都市文化”,而“人学”之“人”也摇身一变为与农夫、小家碧玉等传统生命主体很不相同的“都市人”,因而从中推出“都市文化学是研究都市人的学问”,也是不存在学理障碍的。其次,从美学学科的原型结构看,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审美(判断力)一直是知识(纯粹理性)与伦理(实践理性)之间的桥梁。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的序言中,也把这个“判断力原理”称为“谜样的东西”。对此正如劳承万的阐释:“构成谜的是矛盾的双方。一方面,判断力是一个‘先验原理’,它能够‘运用于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同时开示着对实践理性有利的展望’,这似是逻辑理性之类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又能对主体产生‘愉快及不快情绪’,尽管不是直接的关系。康德补充说,‘从这些概念(即认识中的诸概念――引者)永不能引申出一个对于愉快及不愉快情绪的直接结论来’。……这就构成了审美判断的特殊性质。”[5] (P123) 引申一下,如果说纯粹理性是一切社会科学最必要的主体条件,实践理性是一切人文学科最深刻的价值基础,就不难推出,以判断力为学术对象与起点的美学研究――它一方面与认识论的概念、逻辑等有联系,另一方面又与伦理学的欲求、价值等相牵连――正是关注主体价值建构的人文学科与注重经验事实阐释的社会科学之间最具合法性的中介与桥梁。从学理上讲,以文艺学、美学为中介,正可以使文艺学固有的“社会―人生”意向与美学固有的“悟性―理性”意向,在当代都市化进程中开拓出新的知识境界与前沿学科形态。进一步说,以文艺学、美学为中介,在都市文化的学理架构中实现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建设,在充分保留前者的人文价值与后者的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互动,既有助于社会科学摆脱其僵硬的实证本性而变得灵动,也可为人文学科飘邈的审美天性提供真实可靠的地基。在这个新的学术空间中,实现科学性、人文性、审美性的良性循环与互动,催生出一门以当代国际化大都市及其文化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人文社会科学来,其现实意义也是自不待言的。
从经验研究的角度看,中国文艺学、美学与都市文化研究的学科亲缘性,不仅不偶然,相反还是以相当深厚与为数众多的经验研究为根基的。从学科背景上讲,中国都市文化研究与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都市文化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中国,尽管在学科分类上都市文化研究最应纳入的是社会学之下的文化社会学或其他学科下的艺术设计、城市建筑等,但由于中国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它就与中国文学、特别是其文学批评、文艺学、美学等结下不解之缘。一些西方的社会学家、城市规划学者,之所以对中国文学学者研究都市文化想不通,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都市文化研究与中国文学的学科渊源,可追溯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研究思潮。在某种意义上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运动,是中国文学从自身分化出文化研究的直接原因。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它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对寻根文学的阐释与评论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向文化批评的话语转型。由于文化批评更关注文学文本背后与外部的东西,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人种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性本能等,因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理论思维空间。而对当时以时代背景、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为三项指标的文学批评模式的反感,同时又不满于简单运用西方文艺观念与审美尺度解释中国文学现象,也是造成文艺批评方式发生变革的重要原因。(二) 在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观念与话语引导下,文艺学、美学研究者不再满足于做基本理论与纯粹学术研究,而是将有关理论成果直接运用于迅速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于是,非文本的影视网络、非文学的大众文化、非艺术的审美文化、非学理的文化消费与文化娱乐、非书斋的日常生活与超级市场,以及与经济学等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旅游文化等,就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成为文艺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思潮中,文艺学、美学既是其始作俑者,又是其学术重镇,既掀起了巨大的学术波澜,也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举其要者,如王岳川、王宁、徐贲等人的后现代文化研究,高小康、王德胜、肖鹰等人的大众文化研究,陶东风、姚文放、王纪仁等人的当代文化研究,吴中杰、陈炎、周宪、李西建等人的审美文化研究,王一川、尹鸿、戴锦华等人的影视文化研究,金元浦、花建等人的文化产业研究,也包括一些新的边缘学术方向的建设,如童庆炳、李春青等人的文化诗学研究,胡经之的文化美学研究,刘士林的中国诗性文化及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王杰等人的审美人类学研究等。从文艺学、美学学科发展出来的文化研究,在扩展文艺学、美学研究的对象与空间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传统研究方式与评判尺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对此中是非尽管至今仍有争论,但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它直接呼应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当代历史进程在中国学术研究范式与思潮上的具体反映,因而在生命力与影响力两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三) 它还具体体现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向。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大本营,古典文学研究向以老成持重、传承有序乃至相对保守为特色。但受“文化学转向”影响,特别是由于引进了西方文化人类学、现代民俗学等新思维与新方法,在这个原本平静的领域中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以叶舒宪、肖兵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人类学派,在“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的总名目下,对许多中国古代典籍作了全新的阐释与评估。尽管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打破古典文学相对封闭的学术框架、丰富人们的学术观念与研究的技术手段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其实,受“文化学转向”学术思潮的影响,文学的文化研究并不局限在上述二级学科,如当代文学界对都市文学题材的研究,现代文学界对海派、京派文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界对上海与巴黎或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文学(文化)的比较研究等,尽管道术各有不同,但都殊途同归于都市。对都市文化研究而言这些也都应予以充分关注与思考。
三、当前都市文化研究的特点与学术渊源
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也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新时期。首先,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更明确地定位在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上。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不仅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近现代大都市日新月异,一些新的中心性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出来。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与城市化开始淡出,各种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于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群,开始成为中国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这为都市研究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其次,都市生活方式与都市文化模式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中心。在都市的新天地中,生存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环境的巨变,使人们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趣味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都市化进程带来的新经验、新思想及新问题,也在寻找一种可以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论与解释框架。与中国当下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显然滞后了许多。而正是由于都市文化研究本身在学科上的空白,才为在文化研究中获得一定研究经验与方法工具的中国文学介入这个新的学科领域提供了契机,其在逻辑上仅是把研究对象从“文化”进一步确定为“都市文化”而已。
从文学学科背景出发研究都市文化,只是晚近十年才发生的学术转型,现在从任何角度做评价都为时过早,因而,这里仅就其发生过程中的特点与学术渊源略作说明。
当代都市文化研究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地缘性。当代都市文化(文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集中发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原因是这些城市本身及所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且与国际大都市的交流与联系十分密切,生活在这些地区的文学研究者,出于对当代以大都市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的亲身体验与学术敏感,率先开拓了以国际化大都市为学术背景的中国文学研究新方向,使城市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空间与有机构成部分。
二是延续着文学的文化研究之学脉,在文学批评、文艺学、美学及古典文学研究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都市文化研究话语。早在文学的文化研究中,中国文学的研究对象就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主题即由传统的乡村让位于当代的城市,如文化研究涉及的大众文化、审美文化、影视文化、文化产业等,本就是当代都市空间最典型的文化形式,只是最初人们未能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已。随着当代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都市群的初步形成,特别是上海等182座国内大中型城市(截至到2004年)相继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以后,作为文化研究更高形态的都市文化研究,必然要进入到中国文学的学术框架中。在文学批评方向上,如蒋述卓、李凤亮等从1996年开始,先后承担了“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审美意识培养”(广东省“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城市公民文化素质与现代人格培养”(国家教委专项任务项目)等科研项目,出版和发表了《城市的想象与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文学:涌向都市的潮声》(《粤海风》1998年第1、2期)等著作与论文,认为城市文学应该成为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方式,并提出通过建立城市诗学,从积极的角度肯定都市文学、都市艺术的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精神人格的塑造作用等。在文艺学、美学方向上,如高小康、刘士林等从1995年开始,将文化研究进一步定位在“文艺与当代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上,高小康发表与出版了《论文艺活动的都市化》(《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游戏与崇高──文艺的城市化与价值诉求的演变》(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文化市场与文学的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第3期)等著作与文章,开辟了从城市生活方式角度阐释文学与文化的新思路。刘士林出版与发表了《阐释与批判――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异化与危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文学批评的终结》(《文论报》2000年3月15日)、《90年代的娱乐文化研究》(《东方》200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8期转载)、《当代文化趣味的粗俗化》(《天涯》2000年第5期)、《关于城市音乐文化的阐释语境问题》(《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当代江南都市文化的审美生态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1日)等专著与论文,从城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比较、文学批评被文化批评取代、文化消费与城市精神再生产、城市文化研究的中国语境、都市文化与审美生态等角度,推动了文化研究在对象上的具体化与在学理上的深入。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孙逊、潘建国等从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近代小说与晚清上海书局等独特角度入手,发表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象及其文化蕴涵》(《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东京故事”》(《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清末上海地区的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等论文,在城市生活背景与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典小说,为中国古典小说与文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学术空间。
三是以文学为学科背景的都市文化研究具有明显的前沿学科与交叉学科性质。就前沿性而言,如有学者指出:“都市文化研究具有前沿性,是因为它所面对的各种都市文化经验与问题几乎都是前所未有的,许多新问题都是传统人文社会科学没有遇到的;有些问题尽管在表面上看与过去的一些历史现象相似,但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结构的巨大变革,这些问题在性质、程度和范围等方面早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这也是在学科建设上之所以要提出‘都市文化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6] 将都市文化研究界定为“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是对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科归属上的首次界定,对于其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意义。就交叉性而言,以文学研究为学术背景,广泛借鉴与吸收相关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中国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如发表于《学术月刊》2005年第8期的《江南都市文化历史源流及现代阐释论纲》,一方面,它不同于对江南文化传统的文史研究范式,突出了阐释历史经验中的现代性价值,目的是“从城市化进程这个在当代具有全球意义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发掘与探索中国都市文化传统及其精神遗产的现代性价值,从而为21世纪的中国新文化建设提供一种本土性的理性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不同于当下一般的大众文化、审美文化那种宏大研究范式,而是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选择了江南都市文化――这个“以中国民族为生产主体、在本土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都市文化模式”,主旨在于“还原与建构出一种真正属于中国民族的都市文化的特殊形态与深层结构原理”。[7] 这不仅表现出都市文化研究鲜明的学科交叉性质,同时也在努力探索中国都市文化走向学科独立的经验基础与理论方法。
总之,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正在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学术发展之中。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现代化运动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学转向”及其成果构成了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而晚近十年开始的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中国文学研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再到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其现实原因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8] (P505)
[参考文献]
[1][德]斯宾格勒著,陈晓林译. 西方的没落[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2][加拿大]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5]劳承万. 审美的文化选择[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6]孙逊. 都市文化研究:一门世界性的前沿学科[N]. 光明日报,2005-9-13.
论文摘要:近年来以婚恋为题材的都市情感剧很受观众欢迎,比如《金婚》、《双面胶》、《蜗居》、《王贵和安娜》、《婚姻保卫战》。这些电视剧在取得了骄人收视率的同时,还引起了社会话题的热议。随着媒介重心的转移和视觉文化的强势崛起,中国电视剧逐渐摆脱了对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依附,获得了强势话语权和独立主体的地位,成为当今最广泛和重要的叙事艺术之一,其社会文化地位已是今非昔比,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时下最具影响力,负载社会文化意义最多的艺术样态。而情感剧热播的背后,恰恰折射出的是现代中国人婚姻城堡里种种不可言说的问题,记录的是中国人婚姻伦理文化变迁的无奈与希冀。
都市情感剧的概念
都市情感剧,指的是以现代人的恋爱和婚姻经历为主要内容,表现和挖掘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迷茫和困惑的电视剧。它反映的主要是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要内容——夫妻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因此从题材上讲,应当说是包含了部分家庭伦理剧以及言情剧。近年来,随着表现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和剧集数量的不断增多,这类剧越来越受到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们以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纠葛、婚恋故事为主题,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并做出不同的道德和价值判断,从而折射出现代人以恋爱观和婚姻观为核心的感情观和价值观的变迁。这些电视剧不同于青春偶像派的言情剧,走的是以理言情的路子,在关注现代人情感需求的同时,努力挖掘情感与责任、婚姻与道德等情感所具有的社会内涵;同时,由于所涉及的内容与伦理关系和传统的家庭伦理剧相比要相对简单一些,伦理教化色彩也并不十分浓厚,而代之以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也成为它能够同时吸引从青年到中年甚至老年等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原因。
当下我国都市情感剧发展所处的社会环境
马尔库塞在《审美之维》一书中指出:“艺术的使命就是让人们去感受一个世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大都市,成为中国人通向外来文明的窗口,同时由于工业化的逐步深化和商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其他中小城市的崛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都市商业文明开始迅速兴起。都市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所在,都市文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文化的重要阵地。新生的电视剧艺术也敏感地体察到了这个新兴世界的脉搏,感应到了这个新兴阶层的需求,一大批反映改革大潮中城市和市民生活变迁的电视剧迅速涌入人们的视野。同时,对于文学和艺术来说,都市的形成不仅以都市的经济发展为标志,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都市人出现了。这是一个伴随着现代化交通、通信、印刷和传媒一起成长起来的高智商的人群。城市人是复杂的,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机遇、陷阱、矛盾、选择、困惑、失落与希望。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也有在艺术形象中寻找认同的需求。都市文化的土壤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厚,人们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情感生活作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反映其情感需求就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这些都为以都市人婚恋和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都市情感剧发展反映出我国当下受众婚姻伦理观念的嬗变
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在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二、第三次科技浪潮,为现代人带来的绝不只是发达的网络技术、高效的通信手段和充裕的物质生活,人类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受到的冲击才更为巨大和深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人们在拥有越来越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精神生活,尤其是情感生活的匮乏。人们需要从艺术中汲取营养,吸取经验,有时甚至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与之相伴随,在商业化与世俗化的进程中,人们的情感世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荡。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使婚姻和情感的内容、地位以及表达方式都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区别。我们向来引以为豪的家庭稳固、婚姻稳定,也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白对婚姻家庭的幸福期望值不可太高。神圣的爱情受到挑战,家庭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艺术创作的动力往往来自传播的需要和社会的呼应。中国人的家庭和婚姻已经成为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再也无法隔绝于世界之外,被纳入现代艺术的视野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反映家庭、婚姻问题的电视剧也因此备受关注。这些作品往往不是简单地去演绎一个“陈世美”或移情别恋的模式,而是深入到伦理、文化的更深层次,表现当代社会在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多重制约下的男女两性性别心理意识及其复杂多样的情感问题,其中不少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比如《蜗居》,以海萍、海藻姐妹俩的情感生活与所需求的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作为故事主线,内容涉及房价、反腐、外来人员融入城市的艰辛等极具时代特点的话题,把当下民众所面临的区别以往时代的困惑一一展现,使观众在关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开始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价值取向。在当年获得了极大的关注,一时成为社会性的话题。
都市情感剧对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精神抚慰
电视剧从兴起到今天,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除了有社会的土壤、契合大众的需要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及创作者的努力分不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娱乐、大众消费的呼声渐涨,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渴望在疲劳的工作之余,获得情感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愉悦,大批的言情剧应运而生。”①这类电视剧从兴起伊始,就主要以爱情、亲情、友情这些人们最熟悉也最渴望的感情为讲述对象,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喜剧、悲剧、闹剧,有的以曲折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观众,为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有的则以情感人,滋润观众心灵,成为一剂抚慰心灵创伤的良药。
人类的爱情、婚姻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永恒题材,美好的爱情、完美的婚姻、幸福的家庭是人人心中的渴望。婚恋题材电视剧兼具言情剧与家庭伦理剧的共同特点,既具有时代感,同时又具备与传统因素的契合点,对观众有一种“圆梦”的吸引力。把叙事的焦点集中到婚姻家庭,也让它与电视剧本身的家庭收看方式相符合,更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同时,由于“该类题材的电视剧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政治敏感度不强,因而也就在创作上赢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是电视剧国情化、地域化、叙事化特色最重要的表现领域”②。
都市情感剧的发展也体现了创作者们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近年来,电视人对这一题材进行了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中国人的婚姻危机和情感危机,充分表现了他们高度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努力下,以都市人情感为题材的电视剧正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元化的创作风格以及直面现实的精神为越来越多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结语
任何艺术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艺术门类,对于当代社会生活更有着最为敏锐的嗅觉,它关注的焦点,往往就是社会的焦点和热点。处在这一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既是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同时也是这一时期的历史见证,“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这一特定时期的历史语境来观察和阐释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一时期的影视文化来理解和分析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语境”③。我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得以婚姻伦理精神为核心的我国婚姻伦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并存的情况。正是这种变迁,使得以表现现代人婚姻情感为核心的婚恋题材电视剧,从创作理念到价值取向都受到很大的影响,综观近年来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上对社会生活的强烈关注和贴近,创作视角的平民意识和强烈的现实主义再现风格,成为当下都市情感剧的特征。(本文为2010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都市情感剧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dgcyyds10)
注 释:
①曾庆瑞:《通俗电视剧艺术论——世俗生活的神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关键词:都市文化;精神文化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都市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早期在现代文学作家笔下被讽刺、诟病的都市慢慢地在中国成长壮大起来。然而,这只是相对于中国而言。虽然我们现在都市发展得很快,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我们在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都市化道路。
当今,后物质主义对于全球化的世界浸透,是消解人类精神世界坚定的信仰与简朴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在充分的利用世界有限资源,鼓励社会快速增长财富的经济自杀行为,重新分配现有生态资源与破坏环境。在全球化推广与蔓延一种狂热的消费主义思潮,使人们按照全球一体化单一生活方式和标准享受幸福的。
超过了个人实际消费能力,追求过度消费为特征,是后物质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全球化的经济理念造就的现代消费时尚观念,就是在营造更加浪漫式或更加快速的消费场景与氛围,去体验对社会财富浪费式消耗的快乐。而支撑这一理由的消费思想,就是生态资源的可替代性,或者说是世界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幼稚乌托邦空想。人们不是去关心自身是否有能力消费或是消费之后果,而是应该及时行乐的快速把握住消费的时尚,在体验性消费热潮中,人们经历着生命无足轻重的快乐冲动与流逝。后物质主义的快乐消费培养起来的情感就是冷漠的忘记一切后果,忘记自身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伦理。
人们在过度消费中放弃了精神纯粹性的追求。在后物质主义之外,人们的心灵好像已经麻木,难以接受来自精神的愉悦和幸福的体验。人们放弃了信仰和宗教的情感,去单纯的追求后物质主义的浪漫情景,构成了现代社会场面中最动人的激情;人们沉沦于物质财富的占有与消费中,幸福就是如此浅薄的表现为过度消耗中的快乐。人们满足于虚拟的场面所表达的消费的狂热与快乐,汽车、洋房、美女、权力、荣耀……在一片广告语词的诱惑之下,人们接受了当下世界输入给我们的一切价值选择。
一个无法忽略的事实是,今日中国的都市化浪潮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而提到都市,有人认为它是天堂,有人认为它是地狱。我却以为,都市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都市里的生活,常常面临着各种矛盾、误会、陷阱与背叛。换句话说,都市实乃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为我们提供便捷、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同时,时刻制造着冷漠、虚伪、欺骗与龌龊。因此,表现都市生存中的人情冷漠与人性缺失,也成为当下都市生存中文学书写的一大主题。
也许,我们谁也无法阻挡都市化进程浩浩荡荡的前行脚步。但是,倘若这种都市化报之以人们的精神缺失和生存质量危机为代价,那它的意义何在?在这里,无法从哲理上对都市发展的利益双方进行居高临下的思想审判,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或者一人一事。就当下的中国而言,对广大都市平民和正在融合的农民来说,除了在自身有限的资源上动脑筋,除了想方设法压榨自身潜力博取更多利润,还有什么更直接更迅速的捷径,能够解决现实的困扰和生活的窘境呢?如某些文学作品中所写:城里人听着多好多滋润,实际上很多都市平民都在为养家糊口,还完房贷之后争取把生活质量弄得好一点而不断奋斗着;对农民而言,外出打工有打工的难处;留下的还有留守妇女和儿童问题;精神信仰和婚姻财产问题等等……这就是当下不可避免的现实!
英国都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都市》中对都市化的问题提出了反思。霍华德认为,现实生活中,事实上并不像通常所说的那样只有两种选择——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而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都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都市的研究比较物化,比较看重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都市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而存在的。都市的主体不应该是物质,而应该是人。”
寻求都市困境的解决之道,并追求更高品质的都市生活,推动中国的都市转型成功。
一、直面现实,打造恰当的城市品牌
不少城市都乞灵于干一件文化大事,希望以此获得外界的关注与尊敬,从而摆脱内在的焦虑与空虚。标志性建筑是很多城市首选的品牌战略。
但正如古人说“百年而可以谈礼乐”,城市文化需要长期的积淀和传承,而不是只要有了钱就可以买来的商品。由于这个深层的问题,在很多城市的品牌战略与追逐驰骛中,上演的多是一出出暴发户附庸风雅的闹剧。特别是由于这个过程本身严重透支城市的文化资源、恶性损耗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态,因而表面上繁华和强大的城市躯壳包裹的却是一颗极为孱弱和发育畸形的文化灵魂。中国城市由此在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上日益陷入焦虑与危机中。因此,必须根据本地实际,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打造恰当的城市品牌,用其带动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前进,切勿贪功冒进,得不偿失。
二、避免城市异化,激发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的衰落、城市形象的扭曲、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和谐与精神生态的严重污染,是人们对城市产生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怨恨的内在根源。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城市文化病,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加以研究并通过制度建设加以疏导和化解。
对此,一方面以对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取代以竞争力、GDP排名、总部经济、投资潜力、百强等硬实力排行。尽管这主要是中国城市化“倒逼”的结果,但对疗救在经济发展中被恶性损耗的城市文化机能无疑是一方良剂。另一方面,激发城市文化觉悟,依据本地实际进行城市转型,把精神文化、城市文明等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化解当代人与城市之间日益严重的离异感或流浪感,集聚离散的人心和逐渐冷却的人气,把城市建设为平民的当代家园,精神上觉醒市民阶层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把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为都市化进程的“软着陆”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让更多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发达的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以及优秀的文化产品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能利用其商业网络迅速的传播城市文化,传承人文精神,加速文化输出与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因此,城市文化产业建设要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提供和地区教育产业,加大文化研发力度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中国当下都市生存背景中的文学书写》,《文艺评论》,2011年09期.
[2] 刘士林.《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层问题与文化自觉》,《文汇报》,2011年8月.
天津作为我国近代以来最早开放通商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在不断接受西方现代文明冲击和洗礼的同时,却又顽强地保留着颇具传统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称誉。单就民间美术而言,其在当代的繁荣与活跃程度远远超过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其他大都市。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为代表的天津民间美术“老三绝”不仅很早就享誉中外,而且至今仍代有传承,兴盛不衰;多种民间工艺美术绝活如石雕、木雕、彩塑、布艺、瓷刻、制钮、蛋壳雕、木榫工艺、葫芦烙画等人才辈出,在国内外民间美术展览中屡创佳绩;而与百姓生活、民俗活动结合紧密且又物美价廉的剪纸、面塑、灯彩、糖塑、糖画等多种传统民间美术形式更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保持着相当可观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
一、滋育于近代都市文化背景下的天津民间美术
天津具有600 余年的城市历史,而地处“河海之冲”“京畿门户”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军事要地和经济重镇。近代开埠通商以后,天津在数十年间迅速发展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性大都市,工商兴旺,富贾云集,文人荟萃,移民汇聚,逐渐形成了中西交融、南北杂陈、雅俗共处的文化格局。孕育、成长于斯的天津民间美术,也展示出有别于传统乡村乃至其他城市的独特面貌。
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漕运中心和贸易港口,天津自明清以来就显示出辐射三北的强大经济活力,繁荣富庶程度为一般城市所不及;近代开埠之后,随着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天津更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都市,富商巨绅盘踞,奢华之风盛行。《津门杂记》载:“天津无沃壤腴田,民多以贾趋利,人杂五方,俗尚奢华。”①《新校天津卫志》亦称天津“迩来五方杂处……习尚奢靡” ②,这种崇尚奢华的风习自然会浸染到民间美术的创作之中。且不说已为当时上层社会所竞相赏鉴、收藏的泥人张、风筝魏、灯笼王等作品,皆以立意精妙、工艺考究、风格雅致见长,体现出都市贵族追求华贵、唯美的审美倾向,就连一般市井民众消费的年画、剪纸、脸谱、绒花、灯彩等,也多无一般民间美术之粗朴气息,而透露出工巧、精致、华美的都市审美意蕴。清末民国时期,天津东门内大街文庙牌坊下的“进宝斋花样铺”,以刻制和经营绣花花样、节令花样和嫁妆衬纸为业,远近闻名,生意兴旺。铺内所售花样和衬纸皆精工细巧,品种繁多且时有新样推出,深受本城乃至外埠人士喜爱。“进宝斋之精工刻线,有时纤细如发丝,尝见其彩色蝈蝈、萝卜等帘花,贴之窗上,阳光透过,红绿相映,跃然得趣,尤以马尾为虫首、为须角,更为生动。”③“此前我见过的剪纸大都朴实厚重,极具乡土味儿,头一次见到这种剪纸,很小的尺寸,清新灵透,尤其阳刻的线条,简洁又精细,婉转自如,充溢着流畅的美。” ④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繁华都市,人们对于衣装鞋履、居室户牖的装饰花样需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有着趋时求新、尚巧好奢的特点。“精工刻线”“清新灵透”的进宝斋花样,正是迎合着都市市民阶层尤其是市井妇女的审美趣味而产生并得以兴盛的。
天津在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明初建立“天津卫”时,就有大量官员和军人携家属迁入,从而使人口骤增。其后随着漕运和盐业的不断发展,更有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河北等地的商人、农户和屯垦士兵陆续来津定居。近代以来,各方移民以“闯码头”的形式涌入天津,人口再次迅速扩大。“人杂五方”的都市人口结构必然会导致多元并蓄的文化格局,而由此派生出来的民间美术也具有很强的杂糅性。天津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且能够荟萃南北、集采众长,深受各方人士的欢迎和喜爱。昔日杨柳青年画作坊中的许多画师来自山东、辽宁、河北等地,他们的绘画风格难免会带有家乡画风的痕迹;清代晚期,著名上海画家钱慧安(1833—1911)曾在杨柳青镇住了一年有余,并为“齐健隆”和“爱竹斋”两家画店绘制过上百种画样,使杨柳青年画呈现出秀润、清雅的江南绘画特征,从而扩大了销路。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1826—1906)不仅出生于浙江绍兴,而且曾游历上海、南京等江南地区,并与上海画家任伯年(1840—1895)有所交往,其人物彩塑亦颇具海上绘画造型明快、设色简雅、雅俗共赏的特点。
天津民间美术不仅体现出地域风格的杂糅性,而且能够以其广阔的都市视野吸纳宫廷美术、文人美术乃至西洋美术的相关成就,从而显示出对不同派系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杨柳青年画受到清代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双重影响,甚至大胆吸收西洋透视画法,使人物活动场景呈现出真实的空间效果。灯彩本为大众性的美术形式,却因为文人骚客的参与而提升了艺术格调和文化品位。《津门杂记》载:“津地俗尚奢华,元旦至元宵,城厢内外擎灯出售者密如繁星,十色五光,镂金错彩……沿途除路灯外,又张挂壁灯,人物写生,竟有出自名手者。并有骚人编悬灯谜,倩人摹射,以遣雅兴。” ⑤有“名手”绘制灯画,“骚人”编写灯谜,灯彩为市井大众的民俗活动增添了几多文人雅趣。而这种“俗”与“雅”的结合与互动,正是开放包容、多元并蓄的都市文化的产物。
总之,天津民间美术是在明清尤其是近代以来的都市文化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在保留着一般民间美术所共有的大众性和通俗性的基础上又兼具精巧雅致、多元杂糅的都市文化属性。时至今日,在全国城市化乃至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时代浪潮之下,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都市文化属性,赋予天津民间美术在当展的内在动力和无限潜力。
二、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都市性特征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后工业社会的深刻转型,而城市化正是这一转型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作为农业文明产物的传统民间美术一方面正在因乡村原生态生存环境的破坏而经受着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另一方面,也在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而面临着新的空间和机遇。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城市未能及时调整民间美术的定位和发展策略,使城市中的民间美术普遍呈现出创作人员缺乏、消费规模不足、传承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由此大大制约了当代民间美术城市文化属性的形成。相对而言,天津民间美术在当代尤其是近年则呈现出日益活跃的发展趋势,不仅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在逐年增长,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都市传统的浸染和广大市民的参与之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当代都市性特征,从而显示出与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迥异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天津民间美术的都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主要为具有一定都市视野和文化素养的市民阶层。目前在天津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以天津本市或周围郊县的城镇居民为主,只有少量是来自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区的外省城镇或农业人口。他们或生长于天津城区,或很早就离开家乡定居于此,早已与这座城市的氛围相契相合,融为一体。同时,他们的文化水平一般也在初中以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接受过大中专教育。长期的都市生活背景和较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与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艺术家在价值取向、审美好尚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与后者相比,他们往往更能够准确地把握时展的脉搏和市场变化的趋势,创作出适应市井大众实际需要和欣赏口味的民间美术作品。
其次,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消费群体也主要为市民阶层。笔者春节之前曾数次走访汇集各种民间艺术品的天津古文化街,发现来此购买民间艺术品的消费者除天津本地市民外,还有少量外地游客。
其中老三绝杨柳青年画、泥人张泥塑、风筝魏风筝和石雕、木雕、彩塑、瓷刻等工艺较为复杂、价格较为昂贵的民间美术门类主要面向高端礼品市场,其购买者虽不是很多,但节日前还是出现了小的销售高峰;而剪纸、面塑、泥塑、糖塑、糖画等民间美术形式因制作简单、造价低廉受到了普通市民的广泛欢迎。由于临近春节,天后宫广场前的剪纸摊位人满为患,前来选购剪纸的天津市民摩肩接踵;周围的面塑、泥塑、糖画等摊位也是人头攒动,顾客以带孩子的家长为主,由于现场制作需要一定时间,许多人都在排队耐心等候。这种热闹火爆的景象让人感到天津市民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热情并未因生活方式的变迁而有所消退,而是在节令习俗乃至日常活动中得以很好地保留和延续。
第三,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和内容呈现出明显向高雅文化靠拢的倾向。如果说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注重表达最为原始、质朴的生存诉求,那么以天津为代表的都市民间美术则更偏重于表现生活情趣和人文关怀,从而使其题材和内容呈现出某种文人抑或贵族美术的特征。目前天津已举办过三届民间艺术展,从入选作品来看,很少有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所习惯于表现的生殖繁衍、吉庆祥瑞等内容,更多的是文学、历史、宗教甚或政治题材,如八仙过海、十八罗汉、高山流水、三贤观瀑、南市风俗、天津记忆、盛世升平等。这一倾向不仅在文化品位较高的历届天津民间艺术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是在普通大众消费的剪纸中也有所体现。春节前天后宫广场前售卖的各种剪纸,虽然以表现吉庆平安、福禄寿喜的内容为主,但也出现了很多类似“梅兰竹菊”“金陵十二钗”“关羽”等典型的文学、历史题材,且同样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都市知识精英参与创作使民间美术的“雅化”成为可能,而普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市民阶层又成为民间美术实现“雅化”的受众基础。因此,天津民间美术的创作题材和内容呈现出向高雅文化靠拢的倾向,是创作者和消费者(欣赏者)共同选择的必然结果。
第四,当代天津民间美术整体呈现出的风格意蕴也具有非常明显的精致、秀丽、典雅的都市审美特征,不同于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的粗犷和质朴。从历史上看,天津民间美术“老三绝”从一开始就浸染着浓郁的文人乃至贵族气息。杨柳青年画和泥人张彩塑暂且不论,仅就风筝魏风筝而言,也是以用料考究、做工精湛、设色典雅著称。而当代天津民间美术依然很好地保留了这一精工细作的优良传统。综观目前在天津古文化街、鼓楼一带展示、销售的各种民间美术品,不仅工艺精细复杂的雕刻、彩塑、烙画等精益求精,而且连街头售卖的糖人、糖画、面塑、剪纸等工艺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多有精美传神之作,非乡村或一般城市中的同类作品可比。这种风格意蕴的“精细化”“雅化”倾向同样是都市文化的产物,是都市中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的创作者和消费者(欣赏者)共同选择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创作群体和消费群体都主要来自市民阶层,其创作题材、内容和风格也表现出明显的“雅化”或“精细化”倾向,具备鲜明的都市文化属性和审美特征。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这种都市性特征不仅明显区别于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而且与其他城市相比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当代民间美术整体呈现衰微之势的情况下,天津民间美术的发展状况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三、当代天津民间美术的启示
虽然按照通常的定义,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应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群体” ⑥,这个“劳动群众群体”包括农民和市民两大群体,但长期以来,许多人对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还是主要局限于农村和生活于农村的广大农民,而对城市之中市民群体的民间美术创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的确,在传统农耕社会背景下,农村是滋育民间美术的原生性土壤,农民则是民间美术的主要创造者和接受者。但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迁,民间美术中的“民间”概念也在发生着转化,其地域由农村向城市扩展,创造和接受主体也由单纯的农民群体向成分复杂的市民群体转移。⑦在这种新的“民间”语境之下,重视城市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就成为文化决策者和研究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天津作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化都市,其民间美术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其他大型都市乃至中小城市都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当代天津民间美术不仅继承了近代以来形成的都市文化传统,而且能够始终以广大市民为依托,适应城市节令民俗和日常活动的实际需要而不断发展、创新,因此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同与喜爱,体现出积蓄深厚的内在活力和长期发展的巨大潜力。现代城市生活的人情疏离和物质挤压使人们愈发寻求精神调节和情感补偿机制,而既适度保留着古朴乡土气息又能满足现代市民审美需要的城市(都市)民间美术正好可以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在乡村原生态民间美术已不可挽回地走向衰颓、当代民间美术发展陷入迷途的现实情境之下,具有鲜明都市文化属性的天津民间美术,或许可以为我们思考民间美术的当代重生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注释:
①清光绪十年,《津门杂记》卷上《岁时风俗》。
②《新校天津卫志》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
③冯骥才主编《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第8 页。中华书局,北京,2009 年6 月。
④同上,第2 页。
⑤清光绪十年,《津门杂记》卷中《灯节》。
⑥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美术研究》2003 年第3 期。
⑦钟福民《新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1 期。
参考文献:
[1] 张焘. 津门杂记[M]. 刻本. 游艺山庄, 1884(光绪十年).
[2] 薛柱斗. 新校天津卫志[M]. 铅印本. 易社,1934(民国二十三年).
[3] 罗澍伟. 近代天津城市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4] 刘炎臣,于昭熙. 泥人张· 风筝魏· 刻砖刘[M]// 天津市委,南开区委,文史资料委员会. 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389-395.
[5] 天津通志·文化艺术志[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 冯骥才. 消逝的花样——进宝斋伊德元剪纸[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吕品田. 衰落与蜕变——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J]. 文艺研究,2000(2):96-104.
[8] 靳之林. 论中国民间美术[J]. 美术研究,2003(3):63-65.
[9] 钟福民. 新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2-156.
基金项目:2011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1CF106)
项目名称:天津民间美术发展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微文学是适合都市快节奏生活的文学体裁,这与大沥镇提出的都市文化相当吻合。作为大沥镇都市生活文化节的时尚活动,本次大赛将引领“微阅读”、“微写作”潮流,通过微博这个新媒体,亦进一步勾勒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大沥新印象。
微文学成“十分钟文化圈”新亮点
大沥镇素有“广佛黄金走廊”之美誉,是“中国内衣名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铝材第一镇”。大沥镇围绕“城市大沥幸福家园”的目标,推动“都市文化”、“伯奇文化”、“龙狮文化”等品牌发展。
大沥将同桂城、里水一起打造为“潮涌灯湖”广佛都市文化高地。把内衣产业打造成集工艺参观、创意DIY等为一体的创意文化产业,并设立摄影荣誉伯奇奖,加速广东书法园的建设等。位于广佛商贸城中心区的九龙涌文化长廊,将大沥的历史文化名人、姓氏文化、水乡文化等特色文化以河涌栏杆板、浮雕展现。商贸设施与文化设施融合在—起,体现了现代都市先进的发展理念。
大沥镇一直致力推动镇、居、组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形成了较完善的文化配套设施。全镇44个居委会现有文体楼(文体室)191间,文化广场近100个。其中18个入选南海区五十佳,在南海区率先形成十分钟文化圈。最近“广东诗歌之乡”及“佛山文学奖”双双落户大沥,微文学也将成为大沥镇都市文化新的亮点。
“缘聚他乡·情融大沥”,外来工文化融入见效
情暖外来工的关爱文化、创新社会管理的社区文化、促进城市转型的产业文化构成了大沥都市文化建设的三重交响曲。微博、微文学作为外来工表达诉求的载体,可以带动外来工在文化上尽快融入大沥镇这片热土。
2008年开始,大沥镇政府启动以“缘聚他乡·情融大沥”为主题的外来工系列关爱活动,即有中式烹调师技能竞赛、唱响他乡pk大赛,也有免费电影巡播、外来工法制知识竞赛,还评选并表彰奖励了十佳优秀外来务工者。
面对外来工带来的多元文化的激荡,大沥镇借鉴了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其社区建设是由政府倡导推动、基层组织主导、义工为基础、民众广泛参与的城市公共管理模式。大沥社区建设也提倡一种“社区精神”、“社区文化”,让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和谐共处,通过社区来探索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微文学实现“文化共享”,留下珍贵的集体记忆
大沥镇2008年启动“文化共享”工程以来,在南海区首创“文化共建共享”模式,推进基层设施、阵地、队伍共建,活动共享。形成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新气象。
“大沥镇文化义工队”于2008年组建,成为南海区首支镇级文化义工队伍。2010年,成立了“大沥镇文化义工艺术团”,首创聘任“社会文化指导员”制度。此外,大沥镇外来工艺术团、教师艺术团、青年合唱团等众多艺术团体,成为了大沥镇艺术人才的集聚地。佛山市首个镇级群众文化展演平台——“大众广场缤纷SHOW”自2007年3月启动以来,坚持定期、定点、免费提供给业余文艺爱好者展示自我。
“微文学·大生活”广东微博征文大赛为大沥镇提供了文化共享的新平台,鼓励市民挖掘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并将触动心灵的事情写成“微文学”共同分享,这将给大沥镇留下一份珍贵的集体记忆。
微博达人:微文学便于草根阶层发声
“微文学·大生活”广东微博征文大赛启动仪式邀请了四位著名的微博达人来担任传播大使,分别为“灯湖泛舟”、“佛山大叔”、“轩辕鸿鸣”、“陈荣彪”,这几位达人都是草根阶层成长起来的,微博的兴起让他们如鱼得水,在时代的众声喧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微文学为草根阶层表达诉求提供了便利。
“灯湖泛舟”7月6日在微博上发了一张千灯湖旧照,引起了大量转发与评论。“灯湖泛舟”与网友于7月19日晚“灯湖斗诗”。甚至有人将其与东晋兰亭雅集相提并论,一时传为美谈。别人微博约架,“灯湖泛舟”相约斗诗,品位确实高出一筹。“灯湖泛舟”认为南海的微博文化气氛非常好,这是一种正力量。微文学就要发挥这种正力量。
“佛山大叔”在新浪微博中的简介中说自己:单打独斗俺是草根,全能擂台我也明星。他参加了2010北京电视台、新浪网的网络互动春晚,以其创新的三语(粤、客家、闽南)串烧老歌,被新浪微博认证为播出节目中唯一的“网络春晚红人”。他开通“新浪微博”后,人气甚至—度超过—些当红的艺人。
“轩辕鸿鸣”、陈荣彪也一直是微博的关注者、参与者,他们认为微博的出现给草根阶层带来极大的便利,很容易通过微博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微博天然是适合草根阶层的媒体,微文学也是为草根阶层所喜闻乐见的体裁,“微文学·大生活”广东微博征文大赛理应吸引更多普通的打工青年参与其中,以微文学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青工作协力推微文学,拓展打工文学版图
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参与主办微文学征文比赛,是为了活跃创作氛围,鼓励青年尝试微文学的创作,让微文学这一全新的文学样式在打工文学园地中开花结果,丰富青年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打工文学开拓新的版图,增添新的光彩。
在基层一线有很多文学爱好者,平时他们工作繁忙,不能花太多时间搞创作,也缺少一个平台发表,只有会刊还是满足不了更多作者发表作品的愿望。微文学的出现提供了新的机会,同时解决了创作和发表的困难,更便于相互交流,如果充分运用这一文学体裁,将会重塑我们的生活,紧张的生活不再那么枯燥、单调。
就像精辟的格言,微文学要求在简短的内容中容纳丰富的内涵、信息,这需要高度的概括、提炼和构思的能力。触动心灵的话语往往是精炼的,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微文学的创作要考验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生活阅历的积累。
关键词:都市电影;婚恋观;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077-03
一、引 言
电影与都市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从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诞生,随着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都市的发展,电影也日渐成熟。与西方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从都市中孕育出来的,并在都市中成长。都市题材的电影又是见证都市发展的重要影像形式。都市题材电影是以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以展现都市中生活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为具体表现内容的电影。都市题材的电影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记录、一种反映。
电影《失恋33天》是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的电影,其上映后(11月8日),接连击败同期“重口味”好莱坞大片,自11月8日至11月30日以来票房收入超过3.3亿,创造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相对于动辄几亿元的大片投资,这部电影不足900万的制作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失恋33天》传播了正确的都市婚恋观,电影中鲜有直接表述“都市男女应该怎样”而是以其剧情和语言,将3段恋情所传播的婚恋观表达的恰到好处,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是非判断。其中主人公黄小仙的爱情经历了:昔日的闺蜜成为自己爱情的第三者,与自己的男朋友长时间进行地下恋情,最终被发现;而后,和男朋友分手,与闺蜜断交后的黄小仙与曾经的死对头婚庆公司的同事王小贱互生情愫;与此同时和黄专一、忠贞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小仙公司的客户陆然和李可,以物质为基础的恋爱;影片最后,以陈老师和玉兰阿姨的爱情经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既然做出了选择,有了问题就要修补而不是抛弃。这也是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所欠缺。
二、《失恋33天》对都市婚恋观主题的传播策略
《失恋33天》的上映后,突出的业绩表现不禁让人费解,影片是以何种传播策略为支撑从而获得如此佳绩。其实,分析下来不难看出,影片的多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本文将就从:剧本文本、影片人物的语言特征和大众文化相关性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传播策略分析。
(一)剧本文本对受众本位的阐释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中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抵制社会体系对它们的规训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关于自我及其社会关系的意义。“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向法兰克福学派所认定的那样的是从外部和上层意识形态强加的。因而都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市电影的文本多起源于都市,表现的就是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变化。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大众的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是大众文化。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要有观众的参与的,文本应来源于观众,真实反映观众曾经的经历。因而,真正“接地气”的电影,才能贴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引起共鸣。这与现行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吻合的,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发展,媒介传播的内容趋向于采集受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媒介传播的内容多是受众需要的信息。《失恋33天》正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失恋33天》本是豆瓣的一个直播帖,名叫《小说,或是指南》,作者鲍鲸鲸。可以说,从豆瓣开始,《失恋33天》就已经有了扎实的观众基础,同时,影片的演员阵容算是强大,这些演员基本上是主流观众所喜爱的。不仅如此剧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全国的重要城市,以一种类似旅行的形式去搜集“失恋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表现出来。因此《小说,或是指南》的意义在于反映出读者对于都市婚恋观题材作品的需求和兴趣,受众需要什么,影片就拍什么,正是受众本位的核心内容。观众生活中有什么,影片就真实演什么,影片基于受众需求和受众生活的文本选择策略,是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还指出,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其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不能确定,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和互文关系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义。而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电影《失恋33天》正是基于读者对原作的精神需求而改编的,影片的意义也随着观影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对于正处于失恋状态的人和热恋中的人来说,文本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同环境、心境的人其社会关系不相同:对于处于失恋中的来讲,影片是对曾经记忆的揭示,触碰到了与“失去”有关的记忆,影片有勾起伤感,引起共鸣的作用;而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影片文本是与美好憧憬相关的,影片文本的作用是善意的提醒年轻人怎样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二)从人物语言看婚恋观表达的生产性特点
费斯克指出,大众文化始终是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牵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而非支配性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这场斗争的胜利,无论将如何的转瞬即逝或受到限制,总能创造大众快乐。所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所能创造的一切,乃是为形形的大众制造出文本库存或者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者拒绝。” 就是说都市电影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都市生活的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它权且应付着体制所提供的东西。并借此寻找到了反抗和规避这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所谓的反抗机会其实是指,都市电影用其浅显、甚至粗俗的语言剖视都市现象(这是不为高雅文化所接受的),使人在愉悦身心之时进行反思。大部分的都市电影以轻松的语言,甚至是无厘头、怪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许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中的内容深思,这样的电影的作用只能是放松疲惫的身心,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失恋33天》这部都市电影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且取胜于影片内容对都市婚恋观的表达。费斯克称大众文化文本为“生产性文本”。这个概念是在罗兰・巴特对于“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区别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读者性文本”往往是读者被动性单纯的接受式阅读,其使读者单向听从并接受意义。“作者性文本”则不同,它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向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构建文本意义。费斯克所说的,“生产性文本”是指一种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其阅读并不难懂、晦涩,其阅读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度很大,并且具有“作者性文本”的开放性。对于大众文化分析来说,关键在于如何确认和阐释那些使大众有可能成为开放的策略和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大众文本都能激发多元阅读的开放文本。例如,大众文化文本有“挖苦”、“讽刺”和“浅显”的特点。费斯克认为,“这几种特征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
《失恋33天》的影片中除了有耐人寻味的道理,而且还有风趣,经典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不仅让观众发笑,也能让影片中传播的婚恋观以一种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参与进来,解读语言文本的意义。纵观影片的语言风格,不难发现影片的“浅显”特点。“浅显”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显”并不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解释,而是以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事情。
影片开头黄小仙在和男友分手后一度陷入“绝境”,她对自己的状态描述为“我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都不单单只是蓬头垢面,温和点形容,镜子里的人是个姿色不佳的吸毒妇女,全身上下,只剩下眼袋还算丰满。我彻底颓了,真是,变幻的人生避无可避,想掩耳盗铃都有人拿着相机围观你。”当她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讽刺自己所面临的状态时,传递出的信息给多数观众并不是黄小仙失恋之后的可怜,而是因失恋变得颓废是可笑的。语气轻松,并未给观众带来沉痛的感觉。其他人确实是在围观,而且是以一种看“荒唐的人”的态度围观。当然对于这样的描述,观众的解读也是有不同侧重的,有的读者也会将解读的重点侧重到黄小仙前男朋友的背叛上,从而对黄小仙的前男友这样的人产生厌恶之感。黄小仙的情绪引起了老板大老王的不满,“回家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把自己好好整理整理,别搞得一适龄少女跟库存甩货似的。”这是大老王对于颓废中的黄小仙最好的规劝,这样的规劝看似戏谑、挖苦,但却鲜明的指出旁观者眼中黄小仙的形象。失恋只不过是对过去的整理,不至于变得如此不堪。
在责怪男友出轨的同时,黄小仙也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她也找到了自己问题,毕竟感情是双方的付出,前男友和自己的闺蜜在一起,说明自己在处理感情上还是有问题的,“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她曾经过强硬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语气,让他的前男友不堪重负。影片在此将都市年轻女孩的弊病一展无余,由于自尊心过强,强到不得不伤害男友,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男友,失去所谓的自尊。“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我令你没有尊严的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一定要对他说。我不再要那一击即碎的自尊,我的自信也全部是空穴来风,我能让你看到我现在又多卑微,你能不能原谅我?求你原谅我。”也是黄小仙关于这段爱情的最后独白,她幡然醒悟了,可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影片旨在提醒有同样问题的女孩。语言浅显,但其中蕴含着都市青年对待婚恋时出现的问题。由于观众的社会关系不同,对这个场景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大男子主义的男人看到的不是影片中的警示,而很可能是对这种女孩自作自受的结果表示嘲笑。当然每种解读都是受众在参与影片的生产,没有优劣之分。
黄小仙失恋的期间工作还是要继续的,但王小贱和黄小仙却经了李可对于婚礼的种种无理要求,王小贱忍无可忍的对李可说“临结婚之前两口子谈崩的情况,我也没少见,男的被女方那些二百五的要求逼得反了悔,女的悔不当初,拼命在人屁股后头追,这种结果一点也不梦幻,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前车之鉴,跟您分享一下。”王小贱非常直接的点出,像李可这样的女孩将婚姻建立在物质和炫耀基础上的多数结局,李可和黄小仙不同,黄小仙要的是完美的爱情,这份爱一定要要建立在真诚非物质的基础上,而李可的婚恋观是驻足在金钱上的,李可爱的更多是魏依然的钱,这样的婚姻同样不稳固。当然就这个问题,在豆瓣上也有过争论,多数男性认为,王小贱说的很正确,但是有女孩反对认为,结婚是一辈子就一次的事,要求多一点说明了对婚姻的重视,认为王小贱说的过头了。这也是由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虽然有观点与影片想传播的婚恋观有偏差,但是也不是原则问题。影片接近最后,玉兰阿姨在讲述他和陈老师的爱情也一度出现问题时说的一段话,这也是影片通过几段爱情的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并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每段婚姻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使观众更能接受。
(三)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
因上文提到了的都市电影剧本文本以受众为本位和其语言具有生产性文本的特点,所以都市电影符合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相关性标准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大众密切相关,不仅是指文本要来源于大众生活、反映大众实际需求,还指大众的参与度。 大众文化是大众能够高度参与的文化。都市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一样是大众能够亲身参与的。从《失恋33天》超过3.3亿的票房不难看出,大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到电影院观影是最直接的形式上参与的方式。更高层次的参与是根据语言文本的生产性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着眼于读者的社会情境。它是寄寓在文本中的一种潜力,而非固定的特质。其是由每一个特殊的解读时刻所决定和激发的特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为我们以相似性作为标准因而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一种解读好。《失恋33天》的大众文化相关性高,观众喜爱看或者不喜爱看都是根据自己的解读而选择的,即便是同是赞同此剧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社会地位、观影地点、陪同观影人员等不同。这正是由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所导致。此电影运用大众文化传递给受众的都市婚恋观亦是通过大众对文本缺位而产生的。
三、小 结
影片《失恋33天》的成功不是仅靠其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的,其根本原因是创造出了真正的大众文化,无论其剧本文本来源、改编形式,都是和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有意在影片文本上创造了文本的缺位,这种文本缺位给读者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这样观众能更好的吸收影片传递的观念。另外,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语言也都富有大众文化浅显、幽默等策略和手法,观众在观影时,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在电影院观影)而且是在解读中不自觉的深挖其中的涵义,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片的中传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性解读,最终形成自己对影片的全面理解,达到影片传播都市婚恋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关键词】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
西安是世界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是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在这里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在全国名列前茅丰富的文物资源、历史文化遗址、属于历史文化大省,有着得天独厚地文化优势。但是,西安虽然是闻名的历史文化大省,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东南沿海相比,却比较滞后。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文化融资体制滞后、成规模的文化品牌少、人才机制不健全是当下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西安在未来的五年中,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那么研究西安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策略对于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建设就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文化资源的立体开发策略
1、科学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西安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历史文物遗存十分丰富。这些深厚的文化资源,为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资源支持,也使西安文化产业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一区四线八辐射米蔓延”的整体整合战略。“一区”,即西安市城区。主要是对城区文化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排列、协调、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具有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价值的资源体系或系统。“四线”,即西安东线、西线、南线、北线四条优质旅游线路。可以说是每条线内部都进行整合,实现资源了的最佳组合。“八辐射”,即西安——北京,西安——郑州,西安——上海,西安——武汉,西安——重庆,西安——成都,西安——兰州,西安——太原。以西安为中心,将西安与国内的文化资源相整合。“米蔓延”,即以西安为中心,以“米”字形交通骨架为依托,将西安历史文化整合的链条延伸到中国境外,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推向世界。
2、人才资源开发培养
人才是西安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西安高校云集,教育发达,各种学科齐全,各高校开办的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旅游学院每年有大批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才荟萃,为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贮备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安应依托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高校、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形成梯队合理、管理有序、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文化产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制度留住人才,服务于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贡献聪明才智。
二、文化产品的市场经营策略
1、彰显古都特色,打造文化品牌
西安的文化产业特色并不明显。当前,应加快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西安临潼文化旅游,西安高新区现代文化、延安红色文化、黄帝陵人文初祖历史文化、法门寺佛教文化、杨凌现代农业文化、西安御苑生态文化、中国西部影视基地、西安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创建西安特色艺术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平台;打造一批文化品位高、体验性、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健身休闲及文化娱乐产品,创造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产品;推出特色鲜明的西安名小吃、名牌秦菜系;发掘一批富有西安民间文化特色的演艺娱乐节目,使这些能够彰显古都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
2、加大创意力度,提升科技含量
近几年来,西安开发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精品,例如临潼华清池大型唐歌舞剧《长恨歌》、反映盛唐辉煌时期文艺发展巅峰的曲江芙蓉园《大唐歌舞》、陕西歌舞剧院的《秦王破阵》舞乐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化旅游区:周至楼观台的道教文化区;扶风法门寺、西安青龙寺、兴善寺等佛教文化区。秦阿房宫、唐大明宫等宫殿遗址公园。西安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基本是文化遗址、文化建筑、历史文物、歌舞,要么是静态的陈列式展出,或演出,缺乏游客的参与性。多年来形成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旅游格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所以,当务之急,是要考虑如何加大西安文化产业的创意力度。要注重提升文化产品的广泛参与性与体验性,依托西安西部影视集团,可以通过影视、歌舞、游客参与及体验等生动形式来展现周、秦、汉、隋、唐文化。坚持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总体趋势。因此,要进一步运用高科技手段大力改造传统传媒业,完善信息网络,推进产业升级,使传统媒体得到优化升级。二是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文化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完成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数字基础工程建设,建立区域性数字存储系统,使西安文化产业更具竞争优势。
3、集约化经营,加强文化产业内部综合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强势来袭,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内部整合加强,文化产业集团的兼并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经营模式日益显现。而西安的各文化企业条块分割,规模小,品种单一,分散经营,缺乏竞争力。要加强西安文化产业内部整合,一是加强行业内部整合,如出版、影视、广播、网络、会展、文艺演出等行业要进行强强联合。二是跨行业整合,使优势互补的行业形成对接,如旅游业与宾馆业、文化餐饮业与旅游休闲业、文化会展业与文化传媒业等之间整合。三是跨地区跨国家产业整合,就是与其他省市、国外的相关文化企业进行联合,顺应文化产业国际化趋势。选择产业联合模式,既有利于为文化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节约社会资本,也利于西安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文化产业集群的构建,形成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保障策略
1、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扶持。要破除对旧有体制的依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财政投入政策、投资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等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投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二是要引导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性、原创性、开放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对重要文化遗迹和民间艺术做好发掘和保护工作。三要按照大文化发展的格局,完成文化单位的体制转型,为西安文化产业创造最佳的发展机制。四是建立健全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制定修正文化安全地方法规。
2、健全政策法律体系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依据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制定符合西安实际情况的文化产品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其次,完善对西安文化产业的扶植政策,按照《西安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健全西安文化企业财政补贴、文化产业投融资和文化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政策。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文化贸易优惠政策支持,使西安的文化产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西安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最后,创新服务配套政策体系,继续推广“文化基金+贷款担保+风险投资+财税补贴+房屋补贴”组合招商政策,培育一批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吸引更多文化企业入驻西安,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 刘吉发,陈怀平.西安古都文化产业化的理性思考[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6.
关键词:都市电影;婚恋观;大众文化
一、引 言
电影与都市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影从巴黎的一家咖啡馆诞生,随着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都市的发展,电影也日渐成熟。与西方电影一样,中国电影也是从都市中孕育出来的,并在都市中成长。都市题材的电影又是见证都市发展的重要影像形式。都市题材电影是以都市为故事发生背景、以展现都市中生活的人群以及他们的活动为具体表现内容的电影。都市题材的电影是对都市生活的一种记录、一种反映。
电影《失恋33天》是一部典型的都市题材的电影,其上映后(11月8日),接连击败同期“重口味”好莱坞大片,自11月8日至11月30日以来票房收入超过3.3亿,创造了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新神话,相对于动辄几亿元的大片投资,这部电影不足900万的制作成本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失恋33天》传播了正确的都市婚恋观,电影中鲜有直接表述“都市男女应该怎样”而是以其剧情和语言,将3段恋情所传播的婚恋观表达的恰到好处,很容易让观众产生是非判断。其中主人公黄小仙的爱情经历了:昔日的闺蜜成为自己爱情的第三者,与自己的男朋友长时间进行地下恋情,最终被发现;而后,和男朋友分手,与闺蜜断交后的黄小仙与曾经的死对头婚庆公司的同事王小贱互生情愫;与此同时和黄专一、忠贞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黄小仙公司的客户陆然和李可,以物质为基础的恋爱;影片最后,以陈老师和玉兰阿姨的爱情经历揭示了婚姻的真谛:既然做出了选择,有了问题就要修补而不是抛弃。这也是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所欠缺。
二、《失恋33天》对都市婚恋观主题的传播策略
《失恋33天》的上映后,突出的业绩表现不禁让人费解,影片是以何种传播策略为支撑从而获得如此佳绩。其实,分析下来不难看出,影片的多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本文将就从:剧本文本、影片人物的语言特征和大众文化相关性标准,几个方面进行传播策略分析。
(一)剧本文本对受众本位的阐释
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资本主义制度中居于从属地位或被剥夺了权力的人群,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抵制社会体系对它们的规训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体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关于自我及其社会关系的意义。“大众文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向法兰克福学派所认定的那样的是从外部和上层意识形态强加的。因而都市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都市电影的文本多起源于都市,表现的就是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变化。如果一个文化资源不能提供大众的切入点,使日常生活的体验得以与之共鸣,那么,它就不是大众文化。也就是说大众文化是要有观众的参与的,文本应来源于观众,真实反映观众曾经的经历。因而,真正“接地气”的电影,才能贴合主流观众的价值观,引起共鸣。这与现行传播模式的改变也是吻合的,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发展,媒介传播的内容趋向于采集受众日常生活的信息,媒介传播的内容多是受众需要的信息。《失恋33天》正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失恋33天》本是豆瓣的一个直播帖,名叫《小说,或是指南》,作者鲍鲸鲸。可以说,从豆瓣开始,《失恋33天》就已经有了扎实的观众基础,同时,影片的演员阵容算是强大,这些演员基本上是主流观众所喜爱的。不仅如此剧组历时三个多月,走遍全国的重要城市,以一种类似旅行的形式去搜集“失恋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表现出来。因此《小说,或是指南》的意义在于反映出读者对于都市婚恋观题材作品的需求和兴趣,受众需要什么,影片就拍什么,正是受众本位的核心内容。观众生活中有什么,影片就真实演什么,影片基于受众需求和受众生活的文本选择策略,是费斯克认为的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另外,费斯克的大众文化观还指出,大众文化始终处于运动的过程中,其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不能确定,因为文本只有在社会关系和互文关系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义。而文本只有进入了读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电影《失恋33天》正是基于读者对原作的精神需求而改编的,影片的意义也随着观影者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对于正处于失恋状态的人和热恋中的人来说,文本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不同环境、心境的人其社会关系不相同:对于处于失恋中的来讲,影片是对曾经记忆的揭示,触碰到了与“失去”有关的记忆,影片有勾起伤感,引起共鸣的作用;而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影片文本是与美好憧憬相关的,影片文本的作用是善意的提醒年轻人怎样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二)从人物语言看婚恋观表达的生产性特点
费斯克指出,大众文化始终是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牵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些意义是有利于从属者的,而非支配性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这场斗争的胜利,无论将如何的转瞬即逝或受到限制,总能创造大众快乐。所以“大众文化是由大众不是文化工业促成的。文化工业所能创造的一切,乃是为形形的大众制造出文本库存或者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的持续过程之中,对之加以使用或者拒绝。” 就是说都市电影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都市生活的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它权且应付着体制所提供的东西。并借此寻找到了反抗和规避这些宰制性力量的机会。所谓的反抗机会其实是指,都市电影用其浅显、甚至粗俗的语言剖视都市现象(这是不为高雅文化所接受的),使人在愉悦身心之时进行反思。大部分的都市电影以轻松的语言,甚至是无厘头、怪诞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许观众根本不会对其中的内容深思,这样的电影的作用只能是放松疲惫的身心,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是《失恋33天》这部都市电影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且取胜于影片内容对都市婚恋观的表达。费斯克称大众文化文本为“生产性文本”。这个概念是在罗兰·巴特对于“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区别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读者性文本”往往是读者被动性单纯的接受式阅读,其使读者单向听从并接受意义。“作者性文本”则不同,它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向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构建文本意义。费斯克所说的,“生产性文本”是指一种大众性的作者性文本,其阅读并不难懂、晦涩,其阅读和实际生活的关联度很大,并且具有“作者性文本”的开放性。对于大众文化分析来说,关键在于如何确认和阐释那些使大众有可能成为开放的策略和手段,因为并不是所有大众文本都能激发多元阅读的开放文本。例如,大众文化文本有“挖苦”、“讽刺”和“浅显”的特点。费斯克认为,“这几种特征提供了创造大众文化的丰富和肥沃的资源”。
《失恋33天》的影片中除了有耐人寻味的道理,而且还有风趣,经典的语言,这样的语言特点不仅让观众发笑,也能让影片中传播的婚恋观以一种讽刺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参与进来,解读语言文本的意义。纵观影片的语言风格,不难发现影片的“浅显”特点。“浅显”是对“有深度的”真理的拒绝,真理是一种控制性的话语,而“浅显”并不提供有真知灼见的解释,而是以简单的处理方式解决事情。
影片开头黄小仙在和男友分手后一度陷入“绝境”,她对自己的状态描述为“我看看镜子里的自己,都不单单只是蓬头垢面,温和点形容,镜子里的人是个姿色不佳的吸毒妇女,全身上下,只剩下眼袋还算丰满。我彻底颓了,真是,变幻的人生避无可避,想掩耳盗铃都有人拿着相机围观你。”当她以这样直白的方式讽刺自己所面临的状态时,传递出的信息给多数观众并不是黄小仙失恋之后的可怜,而是因失恋变得颓废是可笑的。语气轻松,并未给观众带来沉痛的感觉。其他人确实是在围观,而且是以一种看“荒唐的人”的态度围观。当然对于这样的描述,观众的解读也是有不同侧重的,有的读者也会将解读的重点侧重到黄小仙前男朋友的背叛上,从而对黄小仙的前男友这样的人产生厌恶之感。黄小仙的情绪引起了老板大老王的不满,“回家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把自己好好整理整理,别搞得一适龄少女跟库存甩货似的。”这是大老王对于颓废中的黄小仙最好的规劝,这样的规劝看似戏谑、挖苦,但却鲜明的指出旁观者眼中黄小仙的形象。失恋只不过是对过去的整理,不至于变得如此不堪。
在责怪男友出轨的同时,黄小仙也在不停的反思自己,她也找到了自己问题,毕竟感情是双方的付出,前男友和自己的闺蜜在一起,说明自己在处理感情上还是有问题的,“尤瑟纳尔说过一句我一直觉得无比刻薄但又无比精准的话:世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此刻我突然意识到,即便肮脏,余下的一生,我也需要这自尊心的如影相随。”她曾经过强硬的态度和咄咄逼人的语气,让他的前男友不堪重负。影片在此将都市年轻女孩的弊病一展无余,由于自尊心过强,强到不得不伤害男友,最终的结果就是失去男友,失去所谓的自尊。“我要追上那辆车,我有话要跟他说。我要问他,我知道我做错了什么,你可不可以在下面,再等我片刻?我令你没有尊严的一步步走了下去,为了惩罚我,我甚至愿意一路滚到你脚边,从此和你平起平坐,你能不能再等等我,前路太险恶,世上这么多人,唯有你是令我有安全感的伴侣,请不要就这么放弃我,请你别放弃我。我一定要对他说。我不再要那一击即碎的自尊,我的自信也全部是空穴来风,我能让你看到我现在又多卑微,你能不能原谅我?求你原谅我。”也是黄小仙关于这段爱情的最后独白,她幡然醒悟了,可是已经为时过晚了,影片旨在提醒有同样问题的女孩。语言浅显,但其中蕴含着都市青年对待婚恋时出现的问题。由于观众的社会关系不同,对这个场景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大男子主义的男人看到的不是影片中的警示,而很可能是对这种女孩自作自受的结果表示嘲笑。当然每种解读都是受众在参与影片的生产,没有优劣之分。
黄小仙失恋的期间工作还是要继续的,但王小贱和黄小仙却经了李可对于婚礼的种种无理要求,王小贱忍无可忍的对李可说“临结婚之前两口子谈崩的情况,我也没少见,男的被女方那些二百五的要求逼得反了悔,女的悔不当初,拼命在人屁股后头追,这种结果一点也不梦幻,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前车之鉴,跟您分享一下。”王小贱非常直接的点出,像李可这样的女孩将婚姻建立在物质和炫耀基础上的多数结局,李可和黄小仙不同,黄小仙要的是完美的爱情,这份爱一定要要建立在真诚非物质的基础上,而李可的婚恋观是驻足在金钱上的,李可爱的更多是魏依然的钱,这样的婚姻同样不稳固。当然就这个问题,在豆瓣上也有过争论,多数男性认为,王小贱说的很正确,但是有女孩反对认为,结婚是一辈子就一次的事,要求多一点说明了对婚姻的重视,认为王小贱说的过头了。这也是由于社会身份的不同导致的认知差异,虽然有观点与影片想传播的婚恋观有偏差,但是也不是原则问题。影片接近最后,玉兰阿姨在讲述他和陈老师的爱情也一度出现问题时说的一段话,这也是影片通过几段爱情的对比最终得出的结论,但是这样的结论并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而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每段婚姻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使观众更能接受。
(三)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
因上文提到了的都市电影剧本文本以受众为本位和其语言具有生产性文本的特点,所以都市电影符合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相关性标准是指作品的内容和大众密切相关,不仅是指文本要来源于大众生活、反映大众实际需求,还指大众的参与度。 大众文化是大众能够高度参与的文化。都市电影和其他形式的电影一样是大众能够亲身参与的。从《失恋33天》超过3.3亿的票房不难看出,大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到电影院观影是最直接的形式上参与的方式。更高层次的参与是根据语言文本的生产性特点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着眼于读者的社会情境。它是寄寓在文本中的一种潜力,而非固定的特质。其是由每一个特殊的解读时刻所决定和激发的特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因为我们以相似性作为标准因而无法说一种解读比另一种解读好。《失恋33天》的大众文化相关性高,观众喜爱看或者不喜爱看都是根据自己的解读而选择的,即便是同是赞同此剧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因为社会地位、观影地点、陪同观影人员等不同。这正是由大众文化的相关性标准所导致。此电影运用大众文化传递给受众的都市婚恋观亦是通过大众对文本缺位而产生的。
三、小 结
影片《失恋33天》的成功不是仅靠其明星阵容吸引观众的,其根本原因是创造出了真正的大众文化,无论其剧本文本来源、改编形式,都是和观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有意在影片文本上创造了文本的缺位,这种文本缺位给读者留出了大量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这样观众能更好的吸收影片传递的观念。另外,影片的情节和人物语言也都富有大众文化浅显、幽默等策略和手法,观众在观影时,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在电影院观影)而且是在解读中不自觉的深挖其中的涵义,将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片的中传播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了生产性解读,最终形成自己对影片的全面理解,达到影片传播都市婚恋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关键词]邯郸;地域文化;城市特色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相关概念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代,我国差别地区的文明。其中有学者提倡,地域文化特指中国特定地域内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时段形成的具有明显特征的考古学文化。对于地域文化,部分专家将其区分作广泛含意与狭隘含义,提出,在狭隘含义上,地域文化特指在先秦时段,中国不同地区范畴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泛含意上,地域文化专门指中国土地不同地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通过多次探究、重复讨论,很多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认可地区文化特别指的是中国特殊地区积厚流光、具备独特的特色,继承到现在依旧发扬沿用的固有文化体系。
2.城市特色
特色属于一个事物本就有的、特有的特性,是区别、识别事物的基础。城市特色,即用来区别都市的实质性特性。主要有细则与层级两方面的分类。就细则来讲,能够展现在环境、固有文化体系、社会金融等的一个方面,还能够是以上一些部分的重组展现。单层级来讲,能把城市特色细分成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本市特色3个层级。组成城市特色的因素关键包含生态情境、地域文化、都市面貌与都市职责等部分。任何都市均是在特定的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环境中形成的,都市中的土地和物质均深刻记录了过往时空都市生态情境转变与地域文化转变的痕迹,都市中许多具有意义的时空印痕就像生命的痕迹,是生长的源泉,是财富,是宝藏,是特色。生态情境与地域文化是组成城市特色非常内部、特别长久的根本因素,是城市特色产生的根基。以都市空间特点、建筑格调作为主导的都市形象及以行业开发作为基本的都市功能是都市内部特色的外部物质展现模式,是鉴于都市生态情境、地域文化的基础条件,另外还是都市特色极其直白,方便被认知的展现因素。
3.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分析
(1)地域文化中技术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技术文化,主要是对都市建造特色的干扰,表现的直白且明显,其涵盖了在地区都市建设中各种特有的技术措施,在策划中的观念源头,以及有关艺术文明的模式,用来描绘与表述都市建造的特色。因为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建设技术力量不断的增强,能够不断扩大地区建筑的尺度范围,颜色更加丰富多彩。在国际化的大环境背景下,优良的技术能够快速在地区间进行传播,一方面,推动了建造技术的国际化,导致了城市特色被埋没,同时,优良的技术同样供应了和本地化联合后越来越大的概率。(2)在地域文化中民俗文化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民俗文化的种类多样,地域文化体系中的民俗文化部分,主要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来往、民俗习气及节庆活动等等。对于民俗,其为人们日常活动中非常直白的展现形式,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其为人们日常活动本身,民俗文化基本上不需要任何点缀,具有十分纯正古老的特征。而城市特色与人们的日常多动密不可分,静态的物质情境仅是特色的表面,某个城市特色的实际意义是人们日常活动内容的总和,因此民俗文化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属于隐性的,然而同样是非常基础的,同时由于民俗文化通常意义上来源于人们的自主性活动,所以对城市特色的感染同样带有较强的持续性,其特点具备渗入性与长久性。(3)地域文化中体制文明和都市建造特色的关联对于某个国家与区域的崛起,源自经济开发的效率和政治纯熟程度的相互适宜性,体制文明,想要符合个人生活和社会开发的需要,人们应当自主创建的有秩序的规则系统。其涵盖政治体制及各类别的体制,比如金融体制、司法等,然而当中的政治体制十分首要和关键。体制文明通常具备3个特色:由权威制定;具备确切的目标或导向;对社会具有威望的价值实施分派。在文明的平稳性方面,体制文明十分容易改变,在体制文明中,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展现的十分显著,另外,其还是地域文化系统中的主要架构,都市体制文明干扰了都市运行的寻常性,对于行政,其体制的优劣与运作效力的大小确定了都市开发的速率和利润,在都市中,对各种职责的分工实施调整,对体制和规则实施完备改良展现了都市体制文明的好坏。和都市开发彼此适宜的体制文明可以推进城市特色开发,反之,会变成都市开发的约束和牵绊。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与城市特色的传承危机
1.邯郸地域文化的主要特征
(1)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在磁山文明遗迹被挖掘出来的文物说明,远在8000年之前此处便出现了人们行动的痕迹。产生半地穴房子,喂养家鸡,培育粟,种植胡桃,产生精致有用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日常物品,均为人们的文化史掀开了崭新的页面。(2)宏伟的王城遗址对于如今保存的赵王城遗迹,作为古城遗迹,其为中国现在保留极其完备的一个战国年代的遗迹。赵邯郸故城到现在为止已有2000多年,尽管饱经磨难,然而它的都市方位没有改变,名字没有改变,遗迹保留完好,此在国内外都市史中都极其少见。但是在以赵邯郸故城作为核心的周边50km范畴中,仍然保留了大名城、邺城、易阳城、王郎城、固镇城、广府城、店子城、午及城、九龙口城、讲武城及界侯城等,这十几个或大或小的古城遗迹,民间曾经称为“十二连城”。(3)以赵文明为首的丰饶多样的多样性文明邯郸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兴起在殷商末期,昌盛在战国与秦汉,中原文明与草原文明融合成一个整体,构建了赵文明旷达豪迈、激昂放歌的基本格调,另外邺都文明、磁山文明、广府太极文明、北朝佛教文明、成语故事、大名府文明、晋冀鲁豫边区文明、磁州窑文明以及革命文化等构建了邯郸多种多样的文明层级,其时代更迭较长,细则丰饶,层级显著,网络完备,在中国著名古城中较为少见。
2.邯郸地区地域文化现状分析
(1)文化产业观念落后目前,在邯郸很多区县意识到开发文明行业十分核心,并迫切需要,并且主动制作整体计划或专门计划推进文明行业的开发,然而有些县政府文明理念相对陈旧,以为缺少天然山水、历史遗址便无法开发文明行业、“民办县域文化产业无所作为”、县区文明行业缺少前景、县区文明行业极难步入全球墟市,对文化业开发的因素、样式、途径、前景等产生了含糊与延迟的认知。此外,邯郸市目前对于文化业开发的计划、方针、举措早就相对丰饶,然而贯彻方面仍然具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情况。(2)文化能源丰富,然而采掘、转换、开采欠缺对于邯郸,其文化史是7500多年,其建城市3100多年,此外还拥有年建都史,滋生了“十大文化脉系”,并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到现在为止,在邯郸的文物保护机构中,国家级的是34个,省级的是98个,市级的是340个;在已经建好的33处开放景区中,A级18处,涵盖4A级11处;在非物质文明遗产中,国家级的包含25种、省级的包含种。在丰饶的文化能源本性的前提下,邯郸市产生了部分特色区县有关文化行业的群与商标,比如永年广府“古城•水城•太极城”、馆陶黑陶、磁县磁州窑、大名草编、武安京娘湖•七步沟•长寿村旅行产业等。然而,整体而言,邯郸文明资源转变成文明行业的纵度与宽度十分欠缺。邯郸文化古迹“地下多地上少”“名气大景点少”,具备可见化物资媒介的文明能源不多,而且缺少新意,推广不到位,对于邯郸有关文明的能源,其采掘较浅,转换量较小,开采较少。比如磁县北朝墓群,丰饶多样(134处墓穴,有天了冢、兰陵土墓等)、特点鲜明(比如水声台阶)、质量较佳(是国家A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事丰饶(比如曾被传为曹操72疑家)、周围文明能源丰饶(比如溢泉湖、西门豹祠等)、交通便利(107国道旁边),这样具备研发意义的文明旅行能源,现在则十分沉默,著名程度与赞誉程度十分受限。
3.邯郸地区城市特色的传承危机分析
在改革开放以后,邯郸都市的数目增加快速,都市的范围逐渐增大,同样,都市化的速率逐渐加快,很多昨日的县区就成为了今日的城市。摩天大楼、立交桥、及大的公共建筑充斥着都市空间。然而,都市策划的办法、思想,尤其是都市策划完美理论的延迟与都市开发脱节。开采商想要谋求商用收益就会毁坏历史文明遗产;都市领导者想要追逐成绩就会莽撞模仿他人,毁坏生态情境;都市经管者单单符合于都市部分区域表层的点缀与美化;很多都市舍弃了特色,失去了方向,很难找出能够代表自身特色的广场、标记物及建筑。仅是重视效仿他人,用来自己使用,追逐所说的当代化都市,都市开发最终定然要被掩盖在都市化的浪潮中,至于都市美感,根本无从谈起。主要因为其都市空间建造缺少坚定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根基,在起初的新奇感结束以后大家就会对其失去兴趣。
三、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传承的思考
1.深刻采掘邯郸地域文化资源
邯郸地域文化是广博高深的中国文明构成的一份子,经过了数千年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更替,具有特别厚重的文明内涵。唯有深刻采掘文明资源,方可对其传承与发挥,以开发邯郸地域都市的特色。
2.发扬地域文化的主动作用
克制负面干扰邯郸地域文化和全部国家文明相同,对当代城市特色开发一样具备正面和负面两部分的差别干扰。比如邯郸文明中的重视教育兴办学校的习尚,兼收并蓄和开辟革新的精神,此类对推进邯郸都市的建造及金融的开发均具有显著的主动效用,是值当大家在文明建造中全力发扬的。但是在邯郸地域文化中,重视文化忽视科学、重视成绩轻视金融、重视经历忽视理智及道家文明中的潜隐退守思绪等部分理念与思考样式会在某一水平上对邯郸都市及社会的开发形成了负面干扰,这些则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
3.综合维护邯郸珍稀的历史文明遗产
对于邯郸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其内容丰饶,种类繁多,关于此类具备地区特色的历史文明遗产,对其进行维护的价值要比“完成都市的现代化”高很多。集成体现在具有文明史的老街道、古城遗迹、文物古迹及老旧居。长久以来,此类文明遗产被当作是都市的标记,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此外外观优雅,对丰饶都市情境,建造城市特色具有正面价值,还对都市的空间状态具有核心的美学价值。
4.以行业计划为方向,开发主流文明行业
确认邯郸县区文明行业开发样式,也就是需要制作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计划,科学定格各个县区文明行业开发的方针目的,确定行业布局,确认主流与关键行业,制作实际有效的保护举措,加强核心项目的执行。当中核心是处理好主流文明行业的开发,这些具备确定性价值,能够发扬“以点成线,以线带面,一面突起,众面拱之”的作用。
四、结语
目前,全球迅速开发,在这种情境下,急切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对综合的地域文化观和开发观进行确认,对都市的地域文化传统和文明遗产进行确切的尊敬与维护。因此,此文主张社会各方尊敬都市文明传统,建立综合准确的都市地域文化价值观,来维护都市文化,使其避免受到好大喜功的开发进程的毁坏。另外,策划者务必意识到都市地域文化的核心性,在都市建造时,联合都市整体计划把都市的地域文化融进至各项现代化的建造中,在这个前提下持续进行开发、革新,建造出新式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都市格调。
参考文献
[1]何小娥,阮雷虹.试论地域文化与城市特色的创造[J].中外建筑,2004(2):52-54.
[2]江保山,段晓惠,王红霞.构建生态绿网,塑造古赵文化——邯郸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分析[J].中国园林,2004(7):82-85.
[3]何川.探寻城市文化的建筑表达[D].重庆:重庆大学,2012.
女性驴友消费心理导向分析
都市旅行中,女性驴友主要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休闲购物、饮食干净卫生、住宿安全舒适等客观条件的倾向性。无论从年龄、职业、教育层次还是收入水平等差别来看,女性旅行消费都具有人数规模化、方式科学化、态度理智化、表现个性化、动机休闲化、思维开放化的特征。与此同时,都市女性旅行消费行为在未来将会表现出更独立、更自由、更高档、更普遍、更精致的发展趋势。
都市旅行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大都市不仅成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变成旅行活动的中心。在中国,“都市旅行”的概念首先在上海提出,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都市中潜在的、未被认识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格调以吸引更多的旅行者。而在都市旅行产品上,则提出发展都市购物旅行的新理念:“寓旅于商、以商促旅、商旅互动”,分析了都市购物旅行发展的新模式及切入点,和都市旅行与文化牵手的必要性。并且依照都市文化旅行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提出“突出独特的文化个性、结合现代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专题旅行、树立创新意识”的四个开创性思路。
女性驴友三大消费心理诉求
现代女性在经济、人格上的独立,使她们更加敢于创造和消费,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由于都市女性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超前的消费观念和自由的消费选择,使她们表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成为当今城市经济中的新亮点。
青年白领女性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她们需要自我放松,寻求自我发泄的方式。而旅行是达到自我放松、自我提高,增加不同体验的一种极佳方式。所以要想设计出符合她们需要的旅行产品,必须了解她们的旅行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要注意在旅行活动中表现出多样性、时尚性、挑战性、自立性和愉快性的特点。
都市旅行过程中,女性驴友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特点,主要集中在追求文化、追求和享受时尚、追求自我强调个性三个方面。
首先是追求文化。在都市旅行中大部分是现代白领女性,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她们更注重修养和学识,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追求,所以大部分女性驴友更喜欢参观历史文化遗迹、漫步或购物旅行。她们极力挖掘隐匿于都市的文化内涵,希望借此充实自己。
其次是追求和享受时尚。美是女人的天性,由于现代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生活品质,消费行为个性化,因此更容易了解最新资讯和时尚动态,并通过追求时尚、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商品或用奇异、超俗、典雅、洒脱的消费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是女性共有的一种消费心理和个性化表现的形式。而旅行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领域,同时又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的商品,非常容易受消费流行的影响而成为一种时尚,并自发地形成“消费导向”。因而都市旅行消费为众多的女性所接受或趋从。
再次就是追求自我,强调个性化。在都市旅行中,表现出现代女性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比较强,追求自我,对外界反应敏感,不再趋从于大众,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她们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喜欢以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行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女性消费的个性化趋向比较明显,她们往往不拘泥于价格,品牌等外在因素,只要适合自己就愿意购买,所以一些标新立异的旅行纪念品深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针对女性消费心理开发都市旅行
都市旅游中的吸引点,无疑是特有的都市文化。无论是百年来形成的城市景观,还是与时俱进的城市生活,无不呈现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会交错、兼收并蓄的特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因此都市旅游不仅仅是在地理空间内或在历史时间中的位移,它还是一种文化的位移。现代外出旅游的女性恰恰追求一种文化与时尚的结合,因此发展都市旅游,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诉求。
作为旅游产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女性驴友追求时尚和新奇的消费心理,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线路时不能遗漏具有城市代表性质的景点。在路线设计上需要注意三个要素:开发时尚与文化并存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风光与文化商业并存的购物旅游产品;开发中西交融的美食旅游产品。
此外,女性市场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殊市场,女性旅游消费者有自身独有的消费心理,所以应针对这种心理提供各种无形服务。
首先是服务的无歧视,即提供没有性别歧视的服务。因为女性旅游者希望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研究表明女性商务客人喜欢服务人员用姓名称呼她们。女性商务客人在旅游途中或晚上独自就餐时会有一种孤独感,服务人员应关照这些女性商务客人,陪她们聊天,让她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中。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都市意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32-01
《疯狂动物城》讲述了一个典型“美国梦”的实现过程,缔造了一个富有现代多义性的都市意象。本文着重论述导演如何在都市文化语境中建构影像空间,并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输出与传播。
一、人口混杂与差异文化
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加之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世界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加,产生了现代都市,并且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对现代化进程中都市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迅速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画电影作为现代文化重要的一个纬度,都市影像的建构形成了表达这一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
《疯狂动物城》重点营造了人口混杂、分工精细的都市意象。影片以动物世界作为背景,通过构建一个动物种类繁多的动物城来隐喻现代都市人口混杂的现状;同时又以不同动物在动物城的不同谋生手段来暗指现代化大都市中精密的社会分工。
影片中,朱迪这个来自兔子镇的乡下姑娘想要“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对“美国梦”做了生动的影像描述。同时又通过多个“第一”勾起了广大观众对”美国梦“的向往。在都市化进程席卷世界的今天,迪斯尼将动物世界建构为展示都市文明的平台,从而创造了一个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都市意象。“动物乌托邦”几乎构建了“美国梦”蓝图下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的所有特质,如移民和多民族聚居所带来的差异性、人们为了和自然抗争而聚集在一起组成社会之后的融合性,以及代表现代化的改变和创新性。
同时,都市充满着多元文化的差异,电影中极力表现着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这其实也是大移民时代都市的一大特点。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狐狸尼克和兔子朱迪两个城市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间的差异。原住民在这里有着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城市生活经验,尼克多次强调“我从小就在这混,我认识任何人。”他的经验也大大推进了案件侦破的进程。但是,因为他们对这里太了解,看得更为透彻,理性告诉他们,所谓的“美国梦”并没有那么美好,在这里追梦并没有那么容易,致使尼克身上带有类似后现代性的表征。新移民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梦,他们有着原住民所没有的拼劲,但是经验的缺失让他们的奋斗看起来极具外来移民的特色。
二、都市创新语境中的美国梦建构
上述论及了该片所呈现出的都市人口混杂与文化差异,这都为都市的创新提供了契机,这意味着建立在都市文化的基础上,都市拥有多种创新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变化,这种改变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就个人而言,都市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一只兔子想要成为警察,就要去城市,因为那是追梦之地。第二,就社会来讲,出现第一个兔子警官(后来还有第一个狐狸警官)这种“零的突破”也发生在都市。这种改变归根结底所体现的是都市的创新性,现代化的创新在动物城里随处可见。
影片开头对动物城不同区域的展示,其实就是对都市现代化和创新性的一种展示,如动物城里有为不同动物量身定做的各种设施。正是都市的创新性吸引着无数观众进入到好莱坞创造的“美国梦”中。
为了实现“美国梦”的输出,该片的人物设定带有指向性和隐喻性。影片将所有角色大致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种,其中将食肉动物设置在“强势”地位,这几乎就是美国本土白人的隐喻;而朱迪所代表的很明显是从某个欠发达地区所来的移民,影片将其设定在符合传统观点的“弱者”的位置上。
从叙事上来看,本片的叙事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朱迪的追梦之旅。片中反复强调朱迪在警校的刻苦努力以及进城之后对警察职业的热情和不放弃。另一条线索是“午夜狼嚎”的犯罪线路。本片的处理方式是让表面强势的食肉动物作为受害者,而犯罪的主谋清一色全是食草动物。如此,就将本来处于优势地位的人设定成了受害者,而将那些想要打破这个大格局的人描述成了施暴者。实际上,影片依然维护了社会的现有阶层划分与稳定状态。
由此可见,《疯狂动物城》延续了孤胆英雄对抗邪恶势力、努力拼搏取得个人成功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套路,但是暗合“美国梦”的普世价值观在不知不觉中被植入了观众的意识之中。
关键词:旅游;都市旅游;基本路径
都市旅游将都市风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示给旅游者。我国的城市旅游发展伴随着正在加速推进的城市化进
程,开展得如火如荼。福州市是福建省省会,“因州北有福山”,故名。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省会城市,都市旅游应该成为福州旅游发展的龙头。
一、都市旅游的特征
(一)依赖性
都市旅游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和高水准阶段的产物,它完全依赖大规模的目标化的城市景观的兴起,依赖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依赖各种服务行业的繁荣和精细化。所以,要发展都市旅游,必需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不是任何城市都能发展都市旅游的,就算是大城市,也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展都市旅游。
(二)时代性
西方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到工业化后期,城市逐渐摆脱工业的污染,成为环境优美并有着丰富内涵之地,城市观光游开始兴起。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复合型的都市旅游才开始萌芽。我国城市化进程比国外来得晚,都市旅游的起步也比较晚,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产生于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国际交往最密切的大城市中间,这种旅游新形态的时尚、典雅、海派、狂热、处处折射出以巴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等为代表的海外大都市或世界旅游名城的巨大影响。
(三)综合性
都市旅游的魅力不在于旅游区(点)的单体形象,而决定于大都市的整体形象;不是以单一产品系列满足市场,而是以复合型旅游资源加工的多样化产品创造需求;不是受限于某一旅游季节,而是全年接待运作;不是让外来游客孤立活动,而是与广大市民的休闲活动交织相融。都市旅游的兴旺不仅需要较高的社会各界及相关各行业的介入度,而且需要较高的外资和外商介入度。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旅游活动内容包括城市观光、购物、就餐、娱乐等,且上述活动往往交织在一起。
(四)随意性
都市旅游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决定了都市旅游行为的产生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较为随意,旅游者往往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计划和准备。
(五)隐蔽性
由于都市本身人口密集度高,而都市旅游的地点往往较分散,购物、娱乐等地并非只为外来旅游者开放,外来旅游者和本地消费者通常分不出彼此。因此,都市旅游的形式具有隐蔽性。
二、福州市都市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福州市都市旅游产品现状
1、都市风光风貌旅游产品。拥有“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称号的福州市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宜居城市。2007年,福州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山体、重要街区景观整治等规划,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2007年,福州市还实施了闽江两岸、西湖周边等重点区域灯光夜景建设,整治改造国宾大道和西二环等12条城区主干道沿线景观,建成环西湖步行道一期工程,改造晋安河、白马河等公园。2008年,福州市将进一步加强城市景观设计、地下空间利用和新区商贸网点布局,续建工人文化宫,建成新动物园,启动温泉公园、金山公园樱花园、左海公园改造和“大梦松声”景点恢复重建、环西湖步行道二期等一批园林工程建设。另外,福州市将积极推进南台岛12条内河和东西河、茶亭河等城区内河整治,加大内河截污力度,打造内河景观带;改造城区主干道沿线1000幢建筑景观,实施一批城区小街巷改造等。
2、都市文化性旅游产品。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鼓山涌泉寺、西禅寺等著名的佛教文化,马尾船政文化等。城内的三坊七巷正是这个千年古城历史和文化的精髓所在。但是,长期以来,福州市并没有对这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整合营销,有些甚至已经遭到破坏。2006年6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首次详细地通过强制规定,表明了政府对三坊七巷的保护的决心。目前,三坊七巷修建工程已在有序地进行。
3、都市购物性旅游产品。为满足都市旅游购物需求,福州市商业发展也越来越国际化,从老牌的东街口商圈、台江商圈到新开发的万宝商圈以及正在施工中的茶亭街商圈建设,都陆续在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的入驻,从而提升都市商业的品质。
4、都市康体娱乐旅游产品。福州金汤国际温泉度假村,利用福州特有的温泉品牌,其规模档次与国际并驾齐驱,是国内顶级的一家都会时尚温泉度假村。以树兜澡堂为代表的旧式澡堂,少则几十年,多到上百年的历史。没有现代的装修,着的颜色沧桑的木头与现代都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5、都市休闲旅游产品。福州台江滨江旅游街区日前已开始动建,其定位为以经营高档商品为主,历史人文景观相互交融,集休闲、旅游、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商业休闲游憩街区。2007年10月开始动工的茶亭街改造工程,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将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商业水街,茶亭河水街主要是2-6层建筑单体,整个街区充满福州韵味,市民可体验古闽都人的经商消费娱乐趣味。整条街将亲水、邻水、戏水、小桥飞渡、木舟轻摇,到处都能体验出闽文化的气息。
(二)福州市都市旅游存在的问题
1、受城市发展水平制约。福州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的省会,具有较大发展优势,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发展水平与其他沿海大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长期以来,福建作为“”的前沿阵地,福州更是深受影响。在战争阴影下,投资严重不足,经济社会得不到充分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市发展进步巨大,但由于基础条件较为薄弱,思想不够开放,福州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都市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都市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都市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都市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目前福州所拥有的具备吸引力的针对都市旅游的产品的开发明显不足。如文化性产品“三坊七巷”,长期得不到重视,保护修缮工作不久前刚刚起步。特色购物产品如寿山石、角梳等,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的福州温泉,虽然久负盛名,但慕名而来的游客并不多见。
3、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福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而颇具特色,但福州的旅游品牌却十分匮乏。来此观光的游客,鼓山、涌泉寺为其首选。在一段时间里,甚至成为唯一的去处。改革开发以来,都市旅游有了长足进步,如马尾船政文化,但都不具有全国知名度。而全国最大的古街坊“三坊七巷”,在众人心目中只是不适合居住的破旧民房和一些古老牌坊。全国唯一的城市温泉,对福州民众来说,与普通大众澡堂相差无几。究其原因,一是这些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宣传力度不足,无法让游客充分认识它的固有价值,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二是这些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有效而有力的保护、开发和整合,不能形成高品味、高档次的拳头产品。
三、福州市发展都市旅游的建议
(一)继续加强福州城市建设
发展都市旅游,福州市必须成为一座美观、体现现代都市风貌的城市。要对城市狭窄,不利于通行的老旧道路进行拓宽整改。道路两旁的沿街建筑必须体现都市风貌,整改破旧、杂乱影响都市市容的建筑。城市整体绿化和谐,包括道路行道树、绿化带以及社区、公园的绿化。城市夜景亮灯工程必须美观,布局要到全市,而非几处小范围内的改造。城市必须保持整洁。调节交通工具比例以及公交车、出租车的便捷性,使它们恰当地发挥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宣传,使全城居民做到主人翁的待客精神,热情接待外来游客。
(二)加强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
1、都市购物旅游产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明显提高,购物成为都市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素有“购物天堂”的香港,旅游者的购物支出高达61%,特别是奢侈品消费则为典型代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调查发现,我国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的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奢侈品的消费者主要是房地产老板、IT公司的老总、高级商务人员、工程承包商等高收入人群,月薪至少在一万元左右。他们都有一种紧跟时代潮流的消费观,以前那种只赚不花的观念早已一去不复返,他们觉得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另外,一些白领也已逐渐成为奢侈品的忠实信奉者。加上近年来经济快速、强劲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新一代富商,他们讲究生活品味,很多有钱人都是不远千里地跑去香港、深圳、北京等地消费。要发展高端都市旅游购物产品,必需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而福州的百货也已经意识到了这点,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入驻福州,如东方百货的定位就是高端品牌。不过,跟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相比,福州的奢侈品消费算是起步阶段,市场有待发展完、善,且假货泛滥。
2、都市康体娱乐旅游产品。福州是全国三大温泉区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福州有条件开展别的都市所欠缺的都市康体娱乐旅游产品。但福州城区温泉开发十分有限,仅一家有规模的温泉度假村和几家早已与时代不符的破旧澡堂,而主打产品都是周边县市结合自然风光的山林农家温泉游。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以走针对旅游消费者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场所。如适合老年人的澡堂,可结合一些传统文化表演;适合年轻人的SPA会所,可结合舒压按摩放松式服务;适合家庭亲子的则要带有一定的游乐设施。
3、都市休闲旅游产品。2008年动工的福州台江滨江旅游街区将改造台江码头,引进高档游船,打造全新的闽江黄金水道观光游;把江滨路台江段改造成为滨水休闲娱乐带,恢复台江路的交通干道功能,将步行街区移至滨江路段;拆除台江电影院,拟建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以解决游客私家车的停车问题;建设提升苍霞公园至闽江大桥之间滨江路段沿江堤岸的夜景灯光工程,展示街区靓丽夜景;结合福州第十三中学、市财政金融职专学校教育预留地的危房改造,将青年会近代建筑修葺,作为滨江餐饮、休闲、商务场所;在元洪东百拟建设“新天地广场”――风情酒吧城;将南星澡堂改造为南星温泉会所和福州老字号餐饮酒楼。这样的滨江休闲旅游产品是可取的,但福州不能只有一处这样的产品,可以把西湖-左海区也改造成都市休闲旅游产品。目前,西湖-左海的基础建设已较为完善,如夜景、步行道等,欠缺可供旅游者放松消费的一些设施及场所。
(三)打造温泉城市品牌
其实,泡温泉不一定要去山林间体验自然,福州市内温泉是全国唯一的处于城市中心的温泉。把温泉和都市结合起来,打造全国唯一的都市温泉,享受都市气息带来的不一样的温泉体验。
参考文献:
1、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1999(2).
2、郑敏.城市旅游及其产品开发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1).
3、黄秋昊,赵媛.略论都市旅游的发展[J].城市经济,2003(2).
4、马晓龙.从市场需求特征看西安旅游产品市场的发展[J].西部论坛,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