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22:10: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畜牧兽医核心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文名称:Poultry Husbandry and Disease Control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3847
国内刊号:44-1202/S
邮发代号:46-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以及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依据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就高职高专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畜牧兽医人才作初步的探索。
1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现状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地点偏远,条件艰苦,工作环境较差等,从而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愿下到基层工作,即便到畜牧生产一线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专业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拥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非常稀缺,大大妨碍了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发展趋势,急需既懂畜牧业生产技术又懂生产管理,具备较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
2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要与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要,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本专业的教学现状的分析,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优化本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措施等,二要,突出特色,做好人才规格的定位,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完成满足畜牧业生产实践工作。
3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改革
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当前畜牧兽医专业的行业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畜牧业发展需要,掌握动物养殖和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地完成养殖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
3.2 授课方式的改革
改变先前的以课堂讲授、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要求学生动手查资料,相互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幻灯片、录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并与案例示范、现场模拟、项目化教学等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
3.3 专业教师职能的转变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行业前沿知识的学习,还要把握和创造各种机会,加强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便出色的完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3.4 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把畜牧业生产实际和工作岗位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以应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准确把握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宠物的疫病防治和训导。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闭卷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考核标准的需要,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可以分为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理论成绩和实践成绩各占50%,理论成绩包括课堂的考勤、提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实践成绩包括实践课的考勤、表现、实践报告和实践课成绩等,课程实践成绩以采用现场操作为主,附以口述的方式进行考核评定。
4 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4.1 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
聘请校外教授、专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代表等成立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目的是:依据企业需求论证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规划;加强和协助院内外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专业技术岗位能力训练;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为学生讲授本专业最新知识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
4.2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加大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投入力度,已建成饲料分析检测与电脑配方实验室,模拟企业现场操作规程,能够完成学生实训和考核工作。现已投资建立了周口市动物防疫与检疫中心、兽医院、规模化的现代养猪场、养羊场和养鸡场等。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省内外多家相关专业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与一些条件成熟的畜牧兽医企业签署校外实`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的校外实训搭建平台。逐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与企业“互惠、互利、互动”的产学研运行机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和第六学期的时间相对集中到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饲料的配方、生产、销售,动物的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岗位进行实践,实现学习和生产实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进入提前职业角色,熟识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除了学习从事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必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还要现代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企业有充分的了解和适应,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畜牧兽医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工作岗位。
4.3 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畜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市场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一是,出台奖励、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本校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学位和学识;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各种机会,为本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锻炼等提供便利,定期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饲料加工、兽药生产、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行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践锻炼。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加强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的学习,为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4.4 实行“4.5+1.5”教学模式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行的是“4.5+1.5”教学模式。前四个学期和到第五个学期的11月中旬,学生参加院内的课堂教学和院内外的实习基地实训,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五学期11月中旬,学生参加学院召开的人才招聘会之后,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具体岗位技术能力的要求,将岗位实训分成饲料配方与检测、动物的饲养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方向,在企业的相对应的岗位进行实训实习,由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以产学结合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在实训中根据具体要求来完成。
4.5 加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定期聘请相关专家、教授来学院讲授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方法,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引导和支持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工作。科研立项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的理论研究向,转变为生产实践服务,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为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星.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完善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2009(5):117-119.
[2]徐小琴,孟婷.高职动物医学专业校企合作“三赢模式”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5):52-54.
[3]邓华学,张传师.推行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的几项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1(7):289-290.
[4]刘诗柱,毕玉霞,付森.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5-36.
医科技期刊在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中,畜牧兽医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的载体和科学技术交流的平台,记录了已有的科研成果,并为新的科技研究、科技知识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进入新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信息资源平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互联网逐步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也影响着传统的畜牧兽医科技期刊,这将是一场新老媒体之间的鏖战。在畜牧业大环境下,畜牧兽医科技期刊要想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这个新媒体,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就必须要求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管理者和经营者深入分析研究。
1互联网与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网络化
据资料显示,2007年国内使用网络人数从10年前的62万增长了260多倍,到2009年底接近4亿。根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止2011年6月,国内使用网络人数比18个月前又增加1亿多,占全国人口36%左右,平均统计每周上网时间近19h,在近5亿网络使用者中,有3.90亿是通过家庭电脑宽带上网,有3.18亿通过手机上网。另据报道,我国期刊网络化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中国电脑新闻网络(CND)创办《华夏文摘》网络期刊,标志着国内中文网络期刊正式诞生。同年,《电子信息与网络杂志》在上海创办,并在China-Link信息网络上免费发行,成为国内第一家网上发行的期刊。1996年,为了加快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国家科技部开展实施了国内科技期刊集中上网工作部署,从而推进了国内科技期刊快速进入网络化时代。截止2007年,国内上网期刊已达6000多种,上网期刊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同时不少有实力的科技期刊开始在互联网上创建自己的编辑系统。在国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网络化也随之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2种形式:第一,纸媒体的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录入到检索全文数据库中,如: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供读者免费或有偿阅读。较早上网的畜牧兽医科技期刊有《中国饲料》、《中国畜牧杂志》、《饲料研究》、《当代畜牧》等期刊,几乎占150余种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的50%。第二,网络期刊。直接在互联网上进行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的大型畜牧业企业和一些行业网站定期出版电子期刊。打破时空的传播是互联网的绝对优势。它不分时间,不分地域,只要有互联网,大众就可以进行交流,并分享各类信息资源,这是传统纸媒体无法比拟的。大众也从被动的等待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并使用信息。因此,期刊网络化使得期刊读者成为最大受益者,及时的了解与掌握学术信息和科技知识。搜索、检索、检测的有效利用。在互联网上只要输入有关字词,便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相关信息服务。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3]显示,在发达国家,超过90%的互联网使用者习惯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信息;在中国,这一比例也高达70%。如今,国内搜索引擎使用最多的用户已达3.86亿。搜索引擎的普遍使用,使大众突破了传统期刊所限,更方便快捷的获取科技信息。这种快速搜索功能的实现,在数据库期刊检索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只要用户输入相应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年份、作者、单位等信息,便可从成千上万篇检索出所需要的内容信息。比如:创刊于1953年的《中国畜牧杂志》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从1963年到现在(除10年停刊没有收录以外)的信息。此外,基于收录的文献数据库,还可以通过检测系统,对来稿进行不端文献检测,不仅解决了抄袭、剽窃、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问题,而且也将编辑人员从繁重的查阅资料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可见,网络化给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带来一场革命。
2利用互联网实现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现代化
互联网是大型集成化动态数据库,有着显著的信息化特性,作为信息载体已经在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对于期刊的现代化影响巨大,改变了作者、编辑、审稿、发行、读者等之间的互动方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时编辑出版流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互动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工具是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等。目前,国内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实现了100%网络电子邮件投稿的形式。有的编辑部甚至在征稿启事中明确告知只接收电子信箱投稿,不再接收纸质打印稿件。对于来稿处理,编辑通过电子邮件或远程编辑系统与作者和审稿者进行交流,在网络上完成一系列编审工作,使过去复杂工作变成简单工作,提高了期刊编辑出版时效性。编辑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核心部分,包括采稿、组稿、审稿、改稿、编辑等环节,需要编辑与作者、审稿者之间建立密切联系。通过互联网传输稿件减少了稿件积压问题,解决了信件投稿安全性差、易丢失等问题。同时,根据科技期刊出版标准对来稿进行在线审阅,改变了传统的编辑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编辑效率,也使审稿专家的选择突破区域限制。利用期刊自身资源,创办自己的主页或网站,提高期刊知名度。目前,大多数国内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开发了自己主页或网站,从而及时有效的对外信息,还有部分期刊依托行业协会、学会网站优势,在其网站主页下开设二级页面,充分利用了协会或学会的行业信息资源,从而提升了期刊影响力与知名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二次服务。如:《饲料工业》利用微信和微博等方式,与关注《饲料工业》的读者进行互动,成为国内首家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利用此服务平台的期刊。传统的科技期刊要树立期刊外向化、走出去的思想意识,从而扩大科技期刊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尤其是畜牧兽医的学术期刊,重点提高期刊论文的引用率及影响因子,要广泛与国内外检索机构或部门建立关系,提升办刊质量。目前,国内的文摘检索机构都实现了信息微机管理体系,会定期将期刊文章具体引用数据发到编辑部。
3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网络化的缺陷
互联网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与经济收入、文化层次、地域关系等有一定关联。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网络期刊成本要高于购买纸媒体期刊成本,比如:要购置电脑、手机、连接宽带的费用,及从数据库浏览或下载文章的费用。这样不同收入水平的读者会在纸质媒体期刊和网络期刊选择。地域受限问题也影响了网络期刊阅读。根据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受众特性,读者大部分在农村、山区等偏远地域,网络基站及网速等问题影响了这部分人对网络期刊的兴趣。网络的信息量过大,很难从浩瀚的信息中找到准确的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此外,互联网上数据库中的内容良莠不齐,需要仔细筛选,这给学术研究工作增加了麻烦。一直以来,人们习惯阅读纸质媒体,一本期刊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随手拈来,可对重要部分进行圈点。相反,阅读网络期刊必须通过电脑、宽带等设备。另外,电脑给人们带来的健康影响也不容忽视,所以传统阅读方式在广大农村还有较大市场。研究媒体社会特性及特点可知,一种新媒体经历一段时期的社会实践后,都会产生相对的包容性、互补性、合作性,它不会孤立存在,它的发展走势符合辩证关系。物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就是这道理,同样也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纸质媒体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在读者心里仍然处于重要位置。由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不仅是竞争关系,更多的是互补与合作。传统媒体为新媒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新媒体也带动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消除了时空的距离,加强了读者、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了传统期刊知名度,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国内外影响。传统印刷版的畜牧兽医科技期刊有着较大读者群,虽然受到地域限制、发行周期长等问题的影响,但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的文章内容质量高,具有权威性及实用性强,符合人们日常的阅读习惯,只要畜牧兽医科技期刊管理者和经营者认真研究和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信息资源,我国畜牧兽医科技期刊不但不会走向衰退,将会以崭新面貌呈现给读者。
英文名称: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0-4440
国内刊号:32-1213/S
邮发代号:28-11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中科双效期刊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剂主要有银翘散和桑菊饮,是由辛凉清轻之品清解表热,解除机体的风热表证。但是,根据临床证候的不同,同样会有其它方剂出现,比如热邪雍肺的麻杏石甘汤、上焦气分热盛的双黄连等等。
在禽病临床中,辛凉解表剂与辛温解表剂的应用一样普遍,一样可早期切断疾病的发展和重大疾病的后续问题。在这类方剂中,使用药物多是由味辛、性凉或寒的药物组成,即便时有甘寒之品配伍,但总体方剂扔脱离不开辛凉解表,并针对于风热表证的治疗方向。辛凉解表剂的代表方剂主要有银翘散和桑菊饮,是由辛凉清轻之品清解表热,解除机体的风热表证。但是,根据临床证候的不同,同样会有其它方剂出现,比如热邪雍肺的麻杏石甘汤、上焦气分热盛的双黄连等等。
一、银翘散
银翘散是由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苇根组成。由于全方均为辛凉轻清之品,因此功可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要可针对于热病初起,证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银翘散证在禽群可表现发热,咳或哮,黄绿粪便增多,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多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些传染性热病的初始阶段。
银翘散的使用依据主要为外感温热病邪初袭于卫,内侵于肺,以热毒偏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类型。全方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为君药;以薄荷、牛蒡子协助君药辛凉透表、且利咽喉,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增强解表作用,共为臣药;桔梗、甘草清利咽喉,止咳化痰,苇根、竹叶清热生津,共为佐使药。由于银翘散的疏表力大,且偏重于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较重、热毒较甚的疾病特征,因此可应用于蛋鸡的喉气管炎、新城疫、温和性流感等的初始阶段的治疗。
既然银翘散是风热表证的使用方剂,那么里热证,或者表证已罢,里证已显的疾病阶段是不可以使用的。原因是,因为银翘散的组方用药都是轻宣透发,药物作用趋向于表;当里热证使用时,机体的正气也会随药物的作用而趋表,使得在内之邪无力可驱,疾病反而会生变相。比如,新城疫或温和性流感的中后期阶段等等。
二、桑菊饮
桑菊饮的组成是桑叶、、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功效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咳嗽少痰,体微热,口微渴之证。其方义为风热之邪外伤皮毛,内舍肺络,感邪较为清浅之候。方用桑叶、、薄荷、连翘轻清疏散风热,其中连翘兼能清热解毒;桔梗、杏仁、甘草宣肺止咳兼利咽喉,芦根清热生津。与银翘散相比,桑菊饮疏表力小,但却偏重于宣肺止咳,因此适用于风热较轻、咳嗽较甚者。比如鸡的支原体,某些病毒性呼吸道的初始阶段等。
桑菊饮随为风热外感咳嗽的主要方剂,但在具体临证中也不乏加减应用。比如咳嗽痰稠,甚至形成气管堵塞的,可加瓜蒌皮、贝母以化痰热;有咳嗽伤津口渴的,可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等等。
三、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是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组成,其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邪热迫肺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咳逆气喘等。方义: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化热,导致邪热迫肺,肺气壅滞。方用麻黄宣肺透热而平喘,重用石膏清泻肺热解肌热,均为君药。杏仁肃降肺气,止咳平喘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麻杏石甘汤虽然所用有麻黄、杏仁等的辛温之品,但石膏倍麻黄而用,一可清肺热,二可消麻杏之温而用,所以仍不失为辛凉之剂,临床应用也极为普遍。但是,就禽病而言,虽然肺热咳喘时有发生,但往往存在兼证和变证,因此,使用中又需加减运用,方能药到病除。比如,发热甚者,可加银花、连翘、黄芩、知母等,以清热解毒;咳喘痰多者,可加苏子、葶苈子、瓜蒌、贝母之属,以降气化痰平喘等。
辛凉解表剂的应用适时与否,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内传深化。如果相机应用,疾病则会被阻断在表证阶段,否则,病邪将会内传入里,证候复杂,深重难愈。这是因为,风邪和热邪均为阳邪,很容易随机体阳气的出入而内传,而且,内传速度也早于寒邪,因此,准确使用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兽医导刊》( 下半月刊) 征稿启事
《兽医导刊》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新出报刊[2006]501 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优秀畜牧兽医科技期刊,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全国畜牧总站、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兽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全国数百万兽医从业人员,为他们提供行业政策导向、技术服务指导、职业技能教育等服务。刊号:ISSN 1673-8586、CN 15-1347/S。
本刊是全国优秀畜牧兽医科技期刊,《中国知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全国农业领域职称评定认定期刊。
【主要栏目】 专家论坛、实验研究、繁殖育种、健康养殖、疫病控制、临床兽医、营养保健、用药指南、教学研究等。
【投稿须知】 1. 观点明确、表述清楚、资料准确、文字流畅、注释完整。
2. 来稿请附带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或者QQ 等相关资料。
3. 来稿若有基金资助或课题经费资助的论文,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或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4.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5. 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所有来稿须是作者本人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引用文献应注明出处,对于一稿多投、抄袭、涉密、侵犯他人版权或其它权利的稿件,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作者文责自负。
6. 本刊审稿周期为3 ~ 5 个工作日,如作者未收到文章处理意见,请来电与本刊编辑室或者与您的编辑联系。
关键词:动物遗传育种;高职;应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089-02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较强,其中,讲授的知识要点和技能项目在种畜禽场的育种和生产过程中有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动物科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围绕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在深入开展。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组对畜牧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畜牧生产应用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具体要求进行了调研,同时,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调整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畜牧业生产格局的调整,我国种畜禽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日益明显,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时常出现种畜禽生产良莠不齐、代次不明、乱繁滥销、种畜禽性能监测手段落后等现象,致使假冒伪劣种畜禽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是一门涉及生物延续与进化、指导畜牧业畜禽品质改良的基础科学,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服务。课程团队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要求,结合畜禽企业生产现状制定了课程标准,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理顺章节之间的关系,去重、精简、拓展、增新,以达到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目的。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六大知识模块,分为15个教学项目,同时,针对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常用的遗传育种手段和方法,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技能训练。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项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
创新教学方法 本课程组以遗传育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为抓手,将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型”课程逐步改变为应用性的“技能型”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并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思、学、用”一体化,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遗传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活动中,安排学生课后查阅文献资料,鼓励学生撰写小论文,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其次,以科研带动教学,让学生参与育种。结合课程组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让部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并把科研成果作为实例带进课堂,避免纯理论化教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动物遗传育种》在畜牧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动物遗传育种的生产实际中。再次,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有计划地邀请校内外从事遗传育种研究的专家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工程、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性强,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21世纪优秀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已被社会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院动物遗传育种实训室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形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教学体系,加强了学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有计划地建立一支职教理念新、专业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我院“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团队每年组织选派1~2名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工作,联系引进科研项目,并根据企业人才需要情况,为专业和课程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教师,并参与课程建设,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重构实训课程体系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术、培养综合能力,因此,实训课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组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精心选择生产一线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选取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式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还原到感性认识。我们共设计了15个教学活动开展综合性、探索性技能实训,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推行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如在“动物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教学活动中,从实训材料的选择、材料的预处理、固定、水解、压片到显微摄影、相片冲洗、染色体的测量和排序等各个环节,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训操作技能。在“奶牛的线性评定”教学活动中,从奶牛的选择、部位的识别和体尺测量、线性评分、等级评定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训练,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将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更紧密地结合,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新技术与生产流程,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姜曲海猪保种场和国家级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并结合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进行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提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案,参与保种场畜禽的选种工作,制定合理的繁殖和配种方案等,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得以紧密结合,牢固掌握了与时俱进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机会。另外,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假期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地方品种的形成史、分布、数量、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及在当地农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锻炼了学生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勇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有效的联络途径。
改进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本课程充分使用多媒体、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拓宽了学生思路,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组教师精心制作的《动物遗传育种》多媒体课件,以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形象地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教学难度。同时,建立校级《动物遗传育种》网页,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学生能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与教师之间进行互动交流。
改革考核方法实现全方位评价 高职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考核方法应多样化,突出实践技能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训(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手段,加强实训(技能)考核。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题型丰富多样,覆盖面广,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状况,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本课程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改进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仍要继续探索,不断总结,及时注入新的教学理念和科技知识,进一步深化《动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婉涛,赵金艳,程璞.《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再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4):293-294.
[2]马发顺.《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2):14-17.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2(2):111-112.
[4]赵金艳,李婉涛.动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3):63-64.
[5]魏晓玫,苏力华,欧阳清芳,陆杏华.高职《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形式改革思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04-18305.
[6]王利红,袁旭红,吉俊玲,张伟.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8,(11):40-42.
[7]李婉涛,程璞,赵金艳,李新正.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7(4):55-58.
[8]唐雪峰,李建柱,乐涛.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6):90-91.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能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事实上是对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的指定…,奠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高职教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l就业导向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在灵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表现,也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指高职教育必须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目标,以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建立与社会就业价值为导向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就必须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瞄准产业的发展进程,以行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依据,对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全面素质来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诚信素质的教育,而且要重视以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就业价值观的培养。再次,以就业为导向,必须以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科学设计有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针对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加大设置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在内涵上体现职业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三性原则"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针对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贴近学生未来岗位(群)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对学生所需要的实践技能的要求,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框架,做到目的明确,既体现高等性,又体现职业性。
2.2系统性原则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系统性,就是指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要形成一个系统,做到梯度化、层次化、阶段化;要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形成规律,使不同特点的实践教学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有序地向纵深发展,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2.3实用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上,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整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对于有职业工种的社会化考核,一般按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进行,使考核方式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
3以职业能力分析为起点积极构建高职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
按照《意见》的要求,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旨在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技术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建立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行业企业特色的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体系重组,内容贯通”的原则,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内容,形成一个贯穿“三个阶段”(基础阶段、专业阶段和岗位试就业阶段)、依托“四个平台”(基本技能实践平台、专业技能实践平台、综合技能实践平台、岗位技能实践平台)的实践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科学合理的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而且使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也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促进学生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1)认真剖析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例,课题组从社会调查人手,围绕行业发展前景、人才素质(从业能力)需求、课程设置建议这三个重点,兼顾调研对象的不同区域分布、不同生产规模以及不同经营类型和产品结构,采取与企业专家访谈,设计问卷进行调研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经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了近阶段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基本定位,见表l,
掌握了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在主要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又请相关企业或单位的生产一线的技术经理、技术厂长、技术员、工程师按照丁作任务分析表设计的内容进行作任务分析,并对其进行能力分解,见表2。
(2)积极构建“四位一体”梯度式的高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思想和观点等的总和。对于实践教学内容来说,它是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因为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为此,基于建构主义的“实践教学”理论、杜威的职业“主题”轴心论、职业能力观和行动导向等理论,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横向和纵向”整合},形成相应的模块结构。同时,根据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建了一套以“项目包”为主体,融基本技能项目包、专业技能项目包、综合技能项目包和岗位技能项目包“四位一体”和由“项目包——项目——模块——任务”梯度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这样,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的技能不再是零散的,而是“职业人”具备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技能。
4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关键因素
4.1树立面向21世纪的全过程实践教学观
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要围绕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建立以“项目课程”为导向的现代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体系,摒弃传统的“三个中心”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新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和以岗位职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树立适应2l世纪需要的高职实践教学观。
4.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劣是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一只有建设好一支“双师型”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确保很好地根据实践教学大纲和专业技能规范的目的和要求,实施实践教学方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此,要实行专业教师企业的蹲点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鼓励教师参加工程师、技师等专业技术职务的培训、考核,逐步实现向“双师型”的转换。要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校联系,稳定兼职教师队伍,从而使教师群体达到整体优化。
4.3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
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要面向企业,依靠企业,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同时,把“课堂”与“工作问”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企业干中学,学中干,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融通”。
最稳妥的方法是登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网站,首页>办事服务>便民查询>新闻出版机构查询>期刊/期刊社查询,输入期刊名称,从“媒体名录查询详细”能看到期刊详情,包括媒体名称、单位地址、刊号、类别、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语种等详细信息,从主办单位判断就知道了。
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国家级期刊同时又入选了核心期刊目录,比如《商业时代》,1992、1996、2000、2004、2008、2011年连续六届入选北大中文核心要目总览,如果能发表在此类入选了核心目录的国家级期刊上,更能体现作者的学术能力,但发表难度比较大,如果论文的创新点不够新颖,论证方法不严密的话,是很难录用的。
二、常见问题
提防假冒的国家级期刊
有的非国家级期刊在征稿启事中声称是国家级期刊,并煞有介事的在期刊封面中印有国家级期刊的字样,对此,作者们一定要注意,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各省的新闻出版局、中国记者网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上查询该刊物的准确资料。
三、个别期刊的主办单位不好区分
举个例子,《文理导航》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乍一看以为是国家级,但仔细一看,其主管单位是内蒙古科学联合会,而内蒙古科学联合会显然不可能主管着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只有一种可能,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是一个省级机构,所以《文理导航》是省级期刊。
四、国家级期刊目录
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博览群书》、《基础教育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建筑类国家级期刊
《中华建设》、《工程建设与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城市建设》、《建筑遗产》、《铁道建筑技术》。
医学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实用医药》、《健康大视野》、《中国临床研究》、《临床医学工程》、《当代医学》、《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国医药指南》、《中国医疗前沿》、《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卫生产业》、《中外医疗》、《中国保健营养》、《中国继续医学教育》、《中华眼科医学杂志》、《亚太传统医药》、《中国医学创新》。
生物技术类国家级期刊
《生物技术世界》
经济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经贸导刊》、《中国经贸》、《现代商业》、《中国集体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财经界》、《商场现代化》、《中国连锁》、《中国外资》、《房地产导刊》、《中国科技投资》、《科技创业家》、《经济视野》、《消费导刊》。
物流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市场》
会计类国家期刊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交通财会》、《国际商务财会》、《商业会计》、《中国总会计师》。
旅游类国家级期刊
《旅游纵览》
质量、监督类国家级期刊
《商品与质量》、《轻工标准与质量》。
管理类国家期刊
《管理观察》、《管理学家》。
计算机类国家级期刊
《信息安全与技术》、《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计算机系统应用》、《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农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农资》、《中国果菜》、《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园艺文摘》、《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农业与技术》。
林业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林业》
交通类国家级期刊
《交通世界》、《交通标准化》、《公路交通科技》、《交通建设与管理》。
图书档案类国家级期刊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中国传媒科技》。
电子类国家级期刊
《电子制作》、《电子世界》、《消费电子》、《中国电子商务》。
机械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机械》。
综合类国家级期刊
《科技创新导报》、《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与企业》、《今日科苑》、《中国科技纵横》、《中国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社会科学类类国家级期刊
《今日中国论坛》、《祖国》、《神州》。
艺术类国家级期刊
《艺术与设计》、《中国艺术》。
水利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水运》、《水利技术监督》、《水利规划与设计》。
化工类国家级期刊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中国化工贸易》、《化工管理》。
思想教育类国家级期刊
《现代企业文化》、《东方企业文化》、《中国职工教育》、《政工学刊》、《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体育类国家级期刊
《文体用品与科技》、《体育科技文献通报》、《运动》
近五年来,我旗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技为关键,以发展教育为基础,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为核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实施科教兴旗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一、全旗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每年,旗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农牧林、水利等部门,充分发挥自业务、职能优势,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宣传周”、“科教兴旗宣传周”、“三下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在活动中,通过悬挂过街横幅、张贴标语、陈列科普展版、发放科技资料、技术咨询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在旗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广泛深入地宣传我旗科教兴旗取得的成就和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引导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加强了科普阵地建设。全旗9个乡10个村设置了固定科普宣传栏30处,17个乡镇全部按标准建起了乡镇文化站,全旗413个自然村实现了电视“户户通”,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3.5%,全旗范围内基本形成了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并存的立体传输网络。对宣传普及科技、指导农业生产、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各乡镇中学都建成了占地10亩以上的以农业科研为主的劳动实习基地,各中小学校均配备了专兼职科技辅导员,三年级以上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全旗中小学校现有计算机总数达到1000余台,部分学校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在教育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各中小学通过开展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以及“生物百项”、科普知识竞赛、演讲赛、科普宣传报告会、“科技在我身边”主题中队会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从小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
二、科技兴农、科技兴企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兴农方面:
一是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种养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每年利用冬春农闲时节,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邀请内蒙古农业大学奶牛养殖、林果方面的专家教授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各乡镇为农民讲课、实地进行指导。每年培训农民都在3万次以上。各乡镇均配备了电视机、录放机。通过培训,全旗全旗70%的农户至少有一名农民技术员,80%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
二是乡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各乡镇都建成了500亩以上的园区,对我旗发展高效农业起到了积极的幅射带动作用,正在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全旗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且,突出名、特、新、优,一些成功的高产、高效的经营模式不断扩大推广面积。如地膜西葫芦系列、葵花套种西葫芦、麻子套种系列、地膜贡豆套种玉米等。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基地建设,形成了分管领导主要抓、农办人员具体抓,村干部带头抓的工作运行机制,保证了基地建设顺利进行。旗农业部门抽调技术骨干,深入到各乡镇,实行包乡包村责任制,直接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指导,为基地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是秸秆养畜技术的推广和牲畜种子工程建设取得新突破。全旗已建成各类青贮池约2000个,共计12.1万立方米。每年进行玉米秸秆青贮1.亿公斤左右。已建成牛冷冻精配种点60处,培训冷配技术员46名,引进良种公牛冷冻精5万枚,冷配奶牛2.6万头,胚胎移植奶牛32头。
四是甜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无公害瓜菜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全旗每年甜菜种植面积都在13000亩上下,亩产量3.5吨以上。在沟门、美岱召、大城西等8个乡镇完成无公害瓜类生产基地21120亩,无公害果类生产基地22300亩。并在沟门的后湾、美岱召的沙图沟完成杏、李子示范点2400亩,在大城西的五盛开公、明沙淖的杨家圪堵完成西瓜示范点2100亩。为今后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五是新型节水灌溉建设成绩喜人。建成沟门乡板申气村“包头市节水灌溉示范区”300亩;在将军尧乡后荒地村农业四期开发项目区内完成渠道衬砌43.5公里;在毛岱乡八犋牛营村新增节水灌溉1万亩;实施了团结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干渠衬砌11公里,灌溉面积30万亩,通过实施节水灌溉,使水资源利用率由原来50%提高到75%以上,极大降低了灌溉成本,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
六是农牧业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向前推进。共累计推广玉米新品种农大108号5万亩、陕单911号30万亩;玉米覆膜栽培技术30万亩;小麦套种玉米技术5万亩、小麦套种向日葵技术45万亩;玉米套种豇豆技术5万亩;小麦套种食麻栽培技术5万亩;玉米套种西葫芦栽培技术10万亩;向日葵套种西葫芦栽培技术10万亩;小麦综合丰产技术45万亩;向日葵覆膜种植技术13.5万亩;甜菜纸筒育苗移栽种植技术4.5万亩;甜菜综合丰产技术6万亩;甜菜覆膜种植技术6万亩;西红柿错季秋熟种植技术4.5万亩;西瓜无公害生产技术6万亩;果树无公害生产技术3万亩;向日葵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3万亩;向日葵拌种防病种植技术3万亩;向日葵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1万亩;淡水养鱼(成鱼养殖)丰产技术0.3万亩;牛皮蝇蛆病防治技术7.5万头;
科技兴企方面,狠抓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实施了雄师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造气工段节能改造和设备添平补齐”和“全旗38个煤矿风井安检设备改造”技改项目;名泉泵业公司开发了系列潜水高扬程潜水泵,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成林钢木构件公司开发了“秸杆胶合人造型材”新产品开发。同时,为了充分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了华盛食品、瑞仁制药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帮助其尽快做大做强。另外,为支持企的技术开发、创新、改造,旗财政每年都在预算中列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近年来,旗委、旗政府大力推动工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了工业园区。目前,已有包头瑞仁实业有限公司、包头日新科技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第三制药厂、包头恒鑫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包头振荣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包头新元塑料管厂、包头华盛食品有限公司7家企业进入园区,总投资将达到23856万元,这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产品为龙头,通过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产品的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张,中职学生结构也相应地随之改变,这就给中职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阐述了对增强中职英语教学效果的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广大英语教学同行共同探讨,共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英语教学已经成为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而中职英语教育对英语教学有着比较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对中职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发展,中职学校也在积极扩大办学规模,中职学生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学生,知识水平良芳不齐,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跟随老师的指导学习一些知识,在课下则不能做到独立预习、复习、完成作业。这就要求中职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强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比较丰富、有用的知识,最终将每堂课的重点内容用最高效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记忆、最终掌握。
一、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虽然近几年国家在大力提倡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历史和人们观念的原因,大家对中职教育存在一些误解,甚至存在着一些偏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职生源的参差不齐,目前中职生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初中毕业生,经过中考和录取,二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高考但未被高等院校录取。这两类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一旦涉及具体的语法、长篇的阅读、应用性的写作及地道的口语表达时,都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抗拒的状态。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使学生觉得学习起英语来无从下手,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导致对学习英语产生厌烦心理,乃至谈英语色变,甚至产生想放弃的想法。同时,随着中职教育的连年扩招,教师授课太多,基本没提高进修的时间,更没有精力研究白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技能,教学质量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因此,如何增强英语教学效果,成了广大中职英语教育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才能增强英语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2.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众所周知,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负责、悉心指导和严厉的管教。学生愈是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就愈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从内心去接受,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产生良好的教学气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学生自信的源泉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肯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够促使学生建立自信心,从而帮助其学习进步。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不要吝音自己的表扬,不论答案正确与否,首先都应对进行回答的学生表示肯定。如:"Goodvolunteer.”如答案正确,我们更要进行表扬,如:" Well , howclever.”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耐心给予帮助:"Youare brave , but I don ’ t agree with you. come on , next time.”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回答下面的问题。
4.将启发性思维教学贯穿于英语课堂。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师在讲解每一个新知识点时,都应当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在给予鼓励的同时,再进行正确指导。
5.突出语言与专业结合。
通过调查与研究,大部分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是由于感到学习英语无用,对所学专业没有帮助。鉴于此原因,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就要最大限度地将所学英语知识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这也是中职学校英语教师不同于初高中英语教师的突出一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及所在的年级,适时渗透专业知识。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提高,可以在英语课中增加专业知识内容,比如,在畜牧兽医专业班级在讲到operate一词时,除了课文中的操作意思外,就一定要渗透该词还有“开刀,(对……)动手术”的意思,且为不及物动词,其后面需要加上介词on,表示“为……做手术”。实践表明,学生对该词的记忆效果会更好。
6.积极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一、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一)开展专业现状调研,找准各环节切入点
从生物技术专业定位现状、培养方案开发现状、课程建设现状以及校企合作四方面展开调研,每项调查由专人负责,撰写详实的调查分析报告,找准每一环节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见图 1)。
(二)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制定专业建设目标
建设思路:从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分析入手面向地方,立足学校资源优势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群及所需技能与职业标准确定专业所需知识技能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建设的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目标以专业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教学模式以行动为导向,学习情景以企业环境再现为基础,课程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突出多方评价。达到目标:以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改良传统畜牧养殖业为方向,校企共同开发与构建适于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需求重组优化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组织教学,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制,构建多元化考核模式,以此推动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对接、教学质量高,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较强辐射和示范作用的专业。
二、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方向,定位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6]。经过广泛的专业调研,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定位为:立足河南省畜牧业资源优势,依托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环境优势,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改良传统畜牧养殖业,培养具有分离纯化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生物制品生产技术、生物检测技术等四大专业核心技术,能够面向动物生物制品生产和动物疾病生物诊断等岗位生产一线就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构建“44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在一定的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的问题[7]。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职业素养形成规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五要素,构建了“44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4”是指四层接轨,即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接轨、技能培养与岗位标准接轨、素质培养与岗位素养要求接轨;第二个“4”是指品德培养四阶递进,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从感恩教育、诚信与敬业教育、责任感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四层次逐步展开;“2”是指双向互动,校企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见图 2)。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高职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8]。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
1.岗位所需职业技能分析
基于调研的成果,分析专业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剖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方法等信息;对所需知识进行优化、序化,确定专业岗位所需技能(见图 3)。
2.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具体载体。确定课程内容、研究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9 ]。以就业为导向、以品德培养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以“公共基础 + 专业基础 + 专业能力 + 品德培养 + 能力拓展”五教育模块课程体系(见表 1)。
(三)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与抓手,我们始终坚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使课程体系趋于动态、多元。
1.开发课程教学内容
与企业合作,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构建课程学习情境,下设若干工作任务,围绕岗位技能要求与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完成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教学指导书的编写。
2. 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组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导,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引入企业培训形式和竞争机制、模拟再现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探讨、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召开工作反馈会,进行小组间、成员间的自评与互评,形成竞争机制;以课程学习为主线,以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成立课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融教学做于一体。
3. 建立服务于学生学习和就业的专业共享资源库
建设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网站,包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专业技能模块,实践知识问答,视频、图片资料及学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建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建设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2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生物制品技术”2 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免疫学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建设了毕业生资源库,可以帮助生物技术及相近专业的学生在网上进行咨询、交流;以建立学校合作发展联盟为契机,加强行业企业资源库建设,为充分利用校外办学资源、加强产学合作提供信息保证,实现了技术教育的网络互动。
4.建立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
科学的考核评价模式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载体,更是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作为课程基本考核标准;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本位,考核模式体现“四个结合”,即技能评价与品德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四)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10]。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一切为了企业、一切服务企业、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为理念,多元化开展校企合作,创新了校企合作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企业岗位技能需求,分别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 5 家企业建立实质性订单培养班,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管理;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有效破解了学生实习就业难题。第二,针对学生品德培养,与郑州天宇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天宇品德班”,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第三,灵活调整教学时空,结合企业季节生产,给学生搭建生产实习锻炼平台,2009 年生物技术专业 110 名学生参与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期 5 个月的甲流疫苗生产;同时与行业企业结合,针对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或专题调研活动等。第四,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校企互聘互派,创建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12 个。第五,与郑州天一高科、广州瑞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动物疾病生物诊断实验室,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三、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
专业定位明晰,立足地方、依托校情,围绕动物生物制品生产和动物疾病生物诊断展开教学改革,形成学校办学集群优势;把学生品德培养分层次、分阶段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彰显专业品德培养特色;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开发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彰显专业职业特色。
(二)教学研究成果显著
通过项目研究与实践,“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生物制品技术”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了《生物检测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实训教程》《动物生物制品技术》等校企合作教材 5 部;获得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7 项;发表教研论文 13 篇;2010 年,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学团队被遴选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层次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在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06 级、07 级、08 级三届 9 个班 516 名学生中试点,同时把形成的经验及时在本专业 09 级、10 级、11 级学生中试推广。实践效果表明: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一次性对口就业率由 61.5%增至81.6%,订单培养学生企业录用率达 92.3%以上;企业对学生的满意率由 72.8%增至 95.1%,实现了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对接。
(四)成果的应用推广
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成果应邀先后在全国高职生物技术专业研讨会、全国高职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做专题报告,同时也应邀到部分兄弟院校开展成果经验交流。此外,成果所形成的教研论文、校企合作教材、共享性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了应用的范围,使该成果不仅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了辐射和示范作用,而且对其他类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高职;农业类;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32-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将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根据高职教学、学生、专业及产业就业岗位的实际,培养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经济增长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准确定位农业类专业群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 农业类专业群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适应农业生产与经营需要,具备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经营管理水平的懂生产、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构建农业类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应始终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方面,培养三种精神,掌握四项技能。即围绕培养农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突出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针对农业生产的需要,培养吃苦耐劳、扎根基层的敬业精神,善于沟通、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四项核心技能。
创新办学体制
要建立专业理事会办学新体制 依托酒泉市农牧局,联合酒泉多家龙头产业,搭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实施”的多赢办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开门办学。构建政、校、企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为酒泉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提供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建设,使其成为信息反馈平台、质量监控平台、辐射带动平台和开放办学平台,整体提升高职教育水平。
创建并完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探索实践了“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四合一”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和“专业+公司”人才培养特色,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习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伴耕伴读”平台就是将学习与工作耦合在一起,工学交融、耕(做)读(学)一体;模块是指预就业岗位群。
开展全真情境教学,有效实践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第一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综合技能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第二、第三学期(含暑假),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完成农业生产全过程,提高单项职业技能。第四、第五学期(5~9月,含暑假),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协岗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返校后完成学习内容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第六学期,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进入预就业单位顶岗实习。该模式的运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学期制,取消了暑假,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教学,实现了学习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岗位锻炼时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完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技术指导及顶岗实习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实验在基础实验实训中心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技能实训在校内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技术指导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顶岗实习在企业生产基地预就业单位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体系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质量监控。以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主,开展工学结合的运行管理研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方法,建立以院企合同化管理为主,以企业绩效考核为学生实习评价主要依据的管理机制。在实习期间,按照“八定”的工作要求(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数量、定质量、定效益、定奖罚、定成绩)完成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根据评定结果,成绩合格者颁发企业经历证书,不合格者重修。
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并完善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机制保障体系,强化质量监控体系。注重“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功能,重点构建以过程管理为核心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即实习期间的管理以学校为主体,考核评价以公司为主导,由学校、企业共建顶岗实训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质量监控系统和人才质量评价系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为服务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实施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教学创造条件,形成多元评价和校内、校外双重考核,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
辐射带动专业群发展
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和畜牧专业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种植、养殖、加工三个行业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食品加工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技术、动物营养与料以及园林技术专业组成一个集合。由于专业群内的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围绕专业群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化,可以大幅度降低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不同岗位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开展农业行业岗位调研,解构和重构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231”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农业类专业群“两体、三层、一主线”的课程体系。“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是平行构建的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位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人文素质、能力素质、行为素质三个逐层递进的模块,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分设岗位基础学习领域、岗位核心学习领域、岗位拓展学习领域三个逐层递进的学习领域。能力培养主线贯穿其中,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的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与开发
多数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积累不多,对生产实践知之有限,单独进行课程建设及开发必然定位不准;而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第一线专家虽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需求也掌握透彻,但对教学规律却不甚了解。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建设计划,便可结合并利用高职教师与生产一线相关人员各自的特点,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模式。
突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两个方面。应重在内强“筋骨”,外引“活水”,共同构建示范性高职师资队伍,由以单一教师组成的队伍,转向由教师和技师按照技能实训教学要求比例组成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创新人才引进和聘请机制,强化“双师”结构建设 要引进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技术开发能力的高技能、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以改变教学团队的结构,提高整体实力。
对校内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快速解决“双师”素质问题,优化“双师”结构 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完善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对于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在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政策,从而形成示范效应,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强化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每个专业要确定1~2名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社会教学资源整合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具体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工作。骨干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清晰的课程开发思路、优秀的课程建设团队感召力,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与实践教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突出技术名师建设 高职院校之大不在大楼,而在技术名师。所谓技术名师一是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开阔的眼界、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容事的气度,体现出人格魅力;二是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能不断追踪技术前沿,做到既能教,又能做,教做合一;三是要具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和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引领教学团队不断进步的核心力量。
引企入校,共建共享,
深化实验实训条件内涵建设
以专业通用、资源共享为原则,整合实验实训资源,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使本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在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要建立并实施“一院两制”,即教学目标责任制,科研、生产、服务经济承包或股份制,解决管理体制的后顾之忧。要引进甘肃昶荣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在校内投资共建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并健全制度,高峰运营,促进校内实习基地良性发展。
校企文化融合,强化校风建设
通过政、校、企结合的长效机制的运行,使高职院校文化多元素相融,丰富多彩,建立充满关爱的人文精神及文明素质的校园。要让学生以一种感恩的心态面对社会,在实实在在的感恩活动中,学生更会有所触动,想到父母赚钱养家的不容易,从而感谢父母恩;感恩不仅是回馈,更是一种感激、乐观的生活态度。要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素质教育、精神实质教育以及深刻内涵教育。
要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以及教师与学生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学校还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基础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礼仪教育亲和学生,用感恩教育感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建设
要以“分类指导,引导就业”为就业工作指导方针,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在教学计划中专门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设立专门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和推荐程序。以学院与企业搭建的平台和推荐就业为基础,以自主就业和创业为主,构建毕业生双渠道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分类指导,引导就业。要实施毕业生使用情况跟踪调查,据此修改教育教学培养计划与措施。要通过定期对就业不稳、创业力不强的毕业生招回培训补课的方式,构建终身教育和服务体系。
有效开展社会服务,发挥高校辐射功能
全体师生要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建设,开展农业技术、种苗服务、兽医门店以及社会培训等,使学校与社会相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变化明显的培养效果
变化一:师生关系及社会关系悄然改变 过去学生只在学校实习,与社会大生产脱节,实习和实训内容少,时间短,实习结果只有教师的评判。理论与实习难以融合,不容易理解。另外,教师只管学生考分,片面地认为学生难教,教师的不良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恶性循环。以“伴耕伴读”为平台,以顶岗实训预就业为模块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于克服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的传统教育弊端,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化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向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农户学习,定岗实训,实训结果与公司和农户受益产生直接关系,评判标准更真实、更有效,而且公开、公正,一目了然。学生可以提前接触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学习兴趣高,积极性大,理论与实训有机融合,效果好。使师生了解社会,使用人单位了解学校、了解教师、了解学生。使社会关系发生明显变化,使学院真正成为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这种转变促使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与质量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创优势,以人才创品牌”的新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平台+模块”培养模式和专业群建设中。教师的观念转变也促进了学生潜质的释放。
变化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使学生认识到生产的艰辛,熟悉了工作环境,明确了专业目标和就业岗位,专业、行业、产业、学业、事业有机地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形成正确思想,美化心灵。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磨练意志,体验生活,了解国情、市情、民情,深化了解人生意义,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改造世界观。有利于学生调节心理状态,塑造完美形象。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大有改观。学生了解了生产过程,掌握了生产技能、技术,巩固了专业理论,增加了专业知识,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据统计,每门课程成绩平均提高了6.5个百分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好教、好管、好就业的良性循环。
变化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按照“平台+模块”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成为各大企业等用人单位争相订购的“抢手货”,就业形势十分喜人,每年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年底,就有多家农业企事业单位预订毕业生,有88%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到毕业前的五六月份,毕业生更是一抢而空,甚至出现了一人可选择多家用人单位的喜人就业情形。学生熟悉就业单位和岗位,就业稳定性高,岗位和报酬提升快,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变化四:办学的社会效果明显增强 我院2010、2011届两年农业类专业群的428名学生,通过“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次就业率达88%。就业单位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普遍良好,部分单位反映学生表现优秀。陕西石羊集团和敦煌先锋种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我院的毕业生文化基础扎实,专业技术过硬,又勤劳朴实,深受各部门的欢迎。
参考文献:
[1]张晓华,等.略论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的衔接[J].江西农业经济,2006,(3).
[2]彭世华.职业教育发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3]王杰恩,等.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4]孙琳.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取向[J].职教论坛,2004,(2).
[5]卢宁宁.刍议“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行为教学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