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专业

化学专业

时间:2022-07-14 09:32: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专业

第1篇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25岁(1986年1月14日)

居住地:西安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 1年4个月 ]

公 司:XX石油开发有限公司

行 业: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职 位:生产/工艺质量经理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化学

学 校:西安交通大学

自我评价

曾在知名500强公司任职,专业能力强,工作态度佳,在职期间,屡次获得领导赞赏和先进称号。多年的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了自己的实验技巧和实验能力,现在已经能够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本人学习和应用能力强,思维严谨,思路清晰,善于总结,善于沟通。希望继续在化学领域工作。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周之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目标地点: 西安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部门经理

工作经验

2011/2—至今:XX石油开发有限公司[ 1年4个月]

所属行业: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质检部 生产/工艺质量经理

1、负责健全公司安全准则,保证生产运营符合安全标准;

2、提供生产员工安全指导和生产培训;

3、负责维护实验室设备,保证实验室工作运行顺利;

4、负责监督生产过程,针对生产工艺提供改进建议;

5、负责保证生产安全,减少设备故障率。

---------------------------------------------------------------------

2009/5--2011 /1:XX食品开发有限公司 [ 1年9个月]

所属行业: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品管部 化学分析师

1、负责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对相关问题做好预防措施;

2、负责测试生产设备的稳定性;

3、负责测试产品的安全性;

4、负责制定测试程序;

5、负责根据分析结果,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2008/7--2009 /4:XX材料加工有限公司 [ 10个月]

所属行业:原材料和加工

工程部 产品工程师

1、负责有害物质、原材料分析;

2、负责健全、维护质量监测和管理流程,保证工作有序展开;

3、负责不定期对产品中的化学物质做抽样调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负责对公司内部所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管理和质量审核;

5、负责设备校验和故障排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教育经历

2004 /9 --2008 /7 西安交通大学 化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第2篇

关键词杂环化学;药物化学;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

杂环化学(HeterocyclicChemistry)是关于研究杂环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化学反应、制备合成以及应用的一门学科,属于有机化学范畴。顾名思义,杂环化合物是环状结构中杂入非碳原子即杂原子的一大类化合物,常见杂原子包括氧、硫、氮、磷等原子[1-2]。杂环化合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起着各种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生命科学中,杂环化合物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血红素和叶绿素中含有的卟啉环,DNA及RNA中碱基中的嘧啶和嘌呤环,氨基酸中的组氨酸、脯氨酸及色氨酸均含有不同杂环,酶及辅酶中催化生化反应的活性部位以及在植物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类生物碱等。杂环化学与药物研究更加密切相关,杂环化合物的研究在药物化学领域中尤为突出,95%以上的小分子药物均具有杂环结构,这是由于杂环化合物特殊的理化性质所决定:①大部分杂原子可以与大分子形成氢键,这是小分子药物与靶标大分子(钥匙与锁)之间相互作用最重要的一种作用力;②杂原子的存在可以调整小分子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强分子水溶性,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即ADME;③利用杂原子替换碳原子,或者杂原子间的相互替代,促成了药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为临床药物使用带来了更多的可选择性。比如,近十多年发展迅猛的ATP竞争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化学家们在对ATP的嘌呤母核进行骨架改造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大类具有不同杂环结构的激酶抑制剂,并已有二十多个小分子药物作为肿瘤靶向治疗药物被批准用于临床。而在此过程中,对各类激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细胞内的重要生物反应过程和作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3];另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关于组氨H2受体拮抗剂的研究,组胺具有咪唑环结构,在体内与组胺受体结合可引起多种细胞反应,包括过敏,炎症以及胃酸分泌等。针对组氨H2受体与消化道溃疡发病的相关性,科学家们从组胺的结构出发,对咪唑环进行结构改造依次获得了西咪替丁(咪唑环),雷尼替丁(呋喃环)和法莫替丁(噻唑环),每一个药物的出现都是临床上对消化道溃疡治疗的一个飞跃,从根本上提升了消化道溃疡的疗效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4]。可以说,临床需求大大推动了药物研究的进展,在寻求有效小分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大类杂环化合物的认识。在此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药物化学的发展与杂环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深入研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中开设杂环化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杂环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尤其是在药物设计中的应用,无论是对人才培养,还是对药物化学学科建设,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开始,复旦大学药学院为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开设了杂环化学课程,笔者承担了该门课程的教学,经过几年的探索,设置并完善了课程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现将获得的一些经验与同行分享。

1开设杂环化学课程的必要性

1.1本科教学中对杂环化学学习不足

尽管杂环化学在药物化学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本科生阶段,由于课程专业性过强等原因,大多数医药院校都没有单独设立杂环化学课程,只作为部分内容放在有机化学中学习。有机化学作为基础核心课程,常常要求本科生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完成学习,在这一阶段,本科生对药物设计和药物化学课程还没有初步概念或者认识还比较肤浅。同时,在有机化学教材中,对杂环化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命名和简单环系的化学性质上[5],如六元单杂环吡啶和五元单杂环吡咯、呋喃以及噻吩的亲电取代反应,而对各类环系的制备以及复杂环系的性质涉及甚少。

1.2不同研究生生源的知识背景不统一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我国高中生的学习知识内容相对统一,而研究生本科学习所在院校的不同、专业的不同以及使用教材的不同,或者任课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侧重点不同,都会导致对某门课程学习的知识体系参差不齐。如复旦大学药物化学专业的研究生历年生源有药学、中药学、药剂学、临床药学、临床药理等专业,且这些学生往往都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有的学生在入学时对杂环化学几乎没有涉及。因此,为了使药物化学学科研究生更顺利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他们有必要系统地进行杂化化学课程的学习和探讨,为未来的三年或者更多年的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2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材料选取

目前大部分的有机化学教材,涉及杂化化学部分都比较浅显。而系统的杂环化学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李润涛等编译的《杂环化学-结构、反应、合成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原著作者EicherT.和HauptmannS.)[1],另一种是由业诚等编译的《杂环化学》(科学出版社,原著作者JouleJ.A.和MillsK.)[2]。除了这两种译本,基本没有用中文直接编写的教材,更没有针对研究生教学和针对药学生学习的杂环化学教材。上述两种教材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分类清晰、内容系统等方面,是非常好的工具参考书;但作为药物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教材,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针对性不强,内容滞后。因此,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结合药物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杂环化学在小分子药物设计和药物结构改造中的应用,这些知识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研究工作经验外,还需要查阅、跟踪大量的文献知识做支持。2.1基本概念和原理在与本科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加深对杂环化合物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比如对复杂杂环结构的命名,杂环化合物的波谱特点,杂环化合物的互变异构及结构确证等。这些知识在本科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研究生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遇到问题时,难免会走弯路。比如对于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当前存在Hantzsch-Widman命名法,置换命名法以及系统命名法和一些重要环系的普通命名法等[1],为了便于交流或者简化命名,一些化学家在发表文献时,也习惯于将几种命名法综合运用。当了解各类命名法的规则和特点后,不但可以加快文献的阅读速度,深入理解文献的研究内容,也可以更加规范表述自己在研究工作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

2.2常见杂环化合物的制备、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

在本科有机化学教材中,涉及常见杂环化合物的制备、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内容大多是拆分到各个具体的化合物介绍中,如吡啶的制备、吡啶的物理性质及化学反应等,而宏观的纲领性的内容较少。杂环化合物有其特殊性,但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均属有机化学范畴。经过本科阶段的训练,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学生大多掌握了基本的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和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在简要回顾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碳-杂原子的各类成键反应用以构建杂环环系[6],通过比较同一类反应在不同环系上的反应情况和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环的大小,杂原子的个数以及类型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更侧重于宏观知识面的学习,而不是各个零散环系知识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研究生提高解决各自研究领域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以上两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在参考几本工具书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通过文献检索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例。

2.3在化合物设计和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创新药物研发是药物化学学科的核心任务,而创新药物的设计和化合物合成又是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药物化学学科研究生的主要研究课题和重点培养方向。因此,培养研究生将对杂环化合物的理解和认识应用于化合物设计和药物合成中的能力,是本课程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部分内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药物化学背景,对化合物设计和结构改造有明确的目的和思路,对药物合成路线能够通过分析提供出更温和,更简捷,更经济的合理路线。授课内容主要来源于:①各类重要专著中提供的经典案例,如陈芬儿教授的《药物发现与合成途径》[7];②期刊文献,如JournalofMedicinalChemistry,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等期刊中,每一期都能够找到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案例;③本教研室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尤其有吸引力。2.4前沿进展具有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获得,以及新的合成方法和反应类型的发现都能够推动药物化学的发展,因此阅读文献,跟踪学术前沿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必修课。在杂环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给出需要学生定期浏览的期刊清单,如与杂化化学密切相关的期刊:JournalofNaturalProduct,JournalofHeterocyclicchemistry,Heterocycles,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及Tetrahedron等,让学生自选其中文献,或者教师指定文献,通过定期Seminar的形式来进行讨论。以课程学习为主体,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和跟踪文献的习惯,毫无疑问对其将来的研究工作大有益处。

3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

研究生课堂大多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各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尤其是Seminar形式的小组讨论。在经过本科生阶段的训练,研究生已具备了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体系,有能力独立地有目的地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追踪以及阅读专业英文文献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主动性,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开设真正成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3.1以教师授课为主体的学习

杂环化学是有机化学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有机化学的特点,内容系统且逻辑性强,尤其是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更是杂环化学学习的基础和根本,需要教师详细深入的讲解,将各个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依次讲解清楚,为化学基础程度不一的学生建立相对统一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推进小组讨论环节的进行。因此,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learning,LBL)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仍然以杂环化合物的命名部分为例,目前比较流行的命名法是Hantzsch-Widman命名法,但这一方法规则烦琐,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死记硬背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让学生自学,则比较晦涩难懂,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每讲解一条规则,都增加大量的实例,让学生在有更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去体会各条规则的含义,从而做到融会贯通。

3.2Seminar形式的小组讨论

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对研究生还更需要注重开阔学生科学视野和开拓研究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勤思考多借鉴的科研习惯,因此研究生的教学必须打破教师一味灌输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程中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就某一问题(Prob-lem-basedlearning,PBL)、案例(Case-basedlearning,CBL)或者体验(Experience-basedlearning,EBL)[8-10],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文献,准备PPT汇报材料,定期地进行Seminar形式的小组讨论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以下是笔者在讨论课堂中曾经完成过的一些案例。例一,在学习含有一个杂原子的六元环的时候,笔者将把吡喃的学习拓展到黄酮结构,而黄酮结构天然药物化学教科书中已有过比较系统的阐述。那么,近年来有没有含黄酮母核的新结构和新活性化合物报道呢?有没有新的更高效的合成方法?在指定的期刊中,学生对近五年有关黄酮类化合物的报道分头做了总结,包括生物合成途径、生理活性、药理活性、作用靶标、人工合成方法、用途等,完成两个学时的讨论课后,学生对这类化合物有个全新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局限于教科书的知识。例二,4-苯胺喹唑啉是一大类EGFR激酶抑制剂非常有效的母核结构,已有多个该类药物被用于临床,从而引发了科学家们对合成这个母核结构的高度热情,大量期刊文献和专利方法报道4-苯胺喹唑啉母核的制备。经过认真的归纳总结,笔者在课前罗列了几条具有代表性的合成路线[11]。围绕这些合成方法,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和体会到了一条经济便捷的合成路线的重要性,杂环构建在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以及专利申请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性。

3.3参加学术讲座

学院和教研室每学期都会定期邀请同行科学家做学术讲座,教师可以挑选1~2次与课程比较相关的讲座,要求所有选课成员参加,并在回到课堂后给出讨论和评价。这一形式能够拉近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杂环化合物在药物研究中的作用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科研热情。

4结语

第3篇

化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1、数理信息课程

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有的学校叫作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数学类课程是理工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

物理课程:大学物理以及大学物理实验。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过程主要是物理过程,一般不涉及化学反应,学好物理课程对理解这些过程十分有帮助。

电子信息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C++程序设计(也可能是C语言)、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技术等。

2、专业基础课程

化学类课程:本课程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等六大化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是化工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化学意识十分重要,但是缺少化学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化学(或量子化学)课程,建议同学在学有余力时自学。

化工类课程:本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开发、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基础、化工仪表等。这些课程主要讲授化工中“三传一反”的原理和设备,以及化工流程设计软件Aspen Plus的学习。

化学专业的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的毕业可以在日化、服装、石油化工、食品、制造医药、环保等行业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化学分析师,原材料检验、空气质量检验 技术工程师,企业的工程技术员 医药工作者。

还可以在化工相关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环境监测、质量检验、技术服务等工作。还可到相关行业从事化学品的应用研发、安全管理、质量检测等工作。

化学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专业是一个基础性的学科,在很多方面都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的。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化学专业以及他所处的这个相关的行业,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由此他受到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也就比较大。

化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们的就业方向很是宽广,就业前景也是相当的不错的,因为可以从事的行业很多。

在很多时候,我们在选行业、选专业的时候,都要讲究朝阳行业。因为朝阳行业意味着今后他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至少十年、几十年之后都不会过时。所以这也使得化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因为它的发展趋势摆在这里。毕竟是国家鼓励支持发展的一些行业。

第4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生活中化学意识 生活质量 饮用水

1 问题的提出

人类的衣、食、住、行、用、学、玩等各种生活和活动都离不开化学,如果我们对生活层面的化学知识,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则高度发展的化学科学就可以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然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用塑料袋买饭,吃烧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方便类食品、腌制食品……他们生活中的化学意识淡薄。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是双刃剑,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与益处的同时,也会有负面影响。为了明确目前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进行化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理解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及生活质量,我们于2010年11月16日-26日就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学生“生活中的化学意识”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

2 调查方案的设计及结果统计

调查对象为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含师范)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二至四年级学生(一年级初入学不作为调查对象)。依据调查的目的和实施的可行性,我们采取按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现场收卷的方式,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思考与作答。共发放问卷550份,收回有效问卷526份,调查结果统计见表1:

3 结果分析

约62.3%的大学生懂得隔夜菜的维生素C几乎全部丧失,硝酸盐成倍增长,且硝酸盐在几个小时内可还原成为亚硝酸盐而有损身体健康,所以应尽量不吃隔夜菜[1]。认为可以吃的学生是由于家庭习惯的影响。

认为葱拌豆腐、葱炒豆腐与菠菜炒豆腐的做法或吃法不科学的学生都不足半数。一些学生不懂得豆腐里含有Ca2+、Mg2+,而葱与菠菜中含有草酸,草酸很容易与钙、镁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草酸钙与草酸镁,不仅破坏豆腐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而且容易患结石症[2,3]。不少学生虽然懂得上述道理,但出于家庭习惯与从众心理,认为做法可以。

多数学生偶尔吃烧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方便类食品、腌制食品,常吃方便面的较多,常吃其余3类的少。以上4类食品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3]。常吃这些食品的少数学生,他们不懂得烧烤熏制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苯并芘等多环芳烃;油炸会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油炸食品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食用易导致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热量高、营养少,盐分高,含防腐剂与香精,会损坏人体肝脏;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亚硝胺,常食易患溃疡和发炎,导致高血压、加重肾负担、影响黏膜系统、对肠胃有害[3,4]。一些学生懂得常吃这些食品对人体有害,但认为少吃不会有大的影响。

约88.5%的学生偶尔或经常用塑料袋买饭。一些学生不知道在加工食品用塑料制品时,所使用的一些加工助剂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氯乙烯单体、增塑剂、稳定剂等易从塑料中迁移入食品中,对人体造成长期污染,用后的塑料袋还会造成“白色污染”[4]。不少学生知道用塑料袋买饭会带来危害,但图方便,对自己和社会不负责任。

牛奶的成分与人奶最接近,物美价廉,是“接近完美的食品”,人称“白色血液”。在发达国家中牛奶就像粮食一样、蔬菜一样,为一日三餐所必需[3]。然而,每天喝1~2袋牛奶的大学生仅约为9.3%。大学生日常喝牛奶少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紧张、喝不起。

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水烧开后即可饮用。这些学生中的多数,不懂得采用氯气消毒时,氯与源水中各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被氯化的有机物,其中三氯甲烷类物质是一种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合物。如果把水加热致沸后继续加热3~5 min,这样的开水亚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有毒物质含量都处于最低值,最适合饮用[2,5]。所以我们在饮用自来水时,最好是适当延长水的沸腾时间,使水中难挥发的有机物减少或消除,以保证健康。

多数学生明确人类应适当饮用纯净水和矿泉水。因为纯净水在把有毒有害物质清除的同时,也会把水中原有的对人体有利的矿元素一起清除掉[5]。矿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和游离的二氧化碳,但饮用过多矿泉水,会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消化机能,还会影响胆汁的形成和分泌,导致人体酸碱失调;矿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过量饮用会使这些矿物质刺激肾脏和膀胱,增加内脏器官的负担;如果钙质过量还会引起高钙症、肾结石等[2]。

约65.8%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早晨用自来水刷牙或做饭时,应拧开水龙头后放掉一些水再用。这些学生懂得自来水管材中含有铅,当自来水夜间停止使用,本来循环的水积存在管道内长达10 h之久,清晨拧开水龙头时水中铅的浓度最高,常年喝这种水,身体内的铅含量增高,储积在骨骼上就会发生铅中毒[6]。其次,水一夜停止不动,不仅水中残留的微生物会大量繁殖,其中可能有“军团菌”,而且水会与金属管壁及水龙头金属腔室产生水化反应,形成金属污染水。所以早晨刚放出来的水可能隐藏着“健康杀手”,不宜饮用,也不宜用来刷牙、漱口,可先放出一脸盆左右,再接水使用[2]。

仅有约36.1%的学生能够意识到正确食盐量。高盐饮食会导致人体摄钠过高,不仅诱发高血压,也是引发脑卒中、左心室肥大、肾病、骨质疏松、哮喘、白内障、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诸多疾病的原因,成人每天食盐以小于6 g为宜[7];医生建议每天最多摄入3 g盐[8]。

约71.9%的化学专业学生不染发(多数为男生),少数偶尔染发,极少常染发的。多数学生懂得化学染发剂和冷烫精,对人皮肤具有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市售染发剂对动物有致突变作用,其诱变强度呈正相关;实验冷烫精与染发剂前后对比,毛囊微核率均有极显著差异,两者同时使用其诱变致突作用更强[6]。

约78.19%的学生能够意识到蔬菜土生土长,不仅粘附着泥沙,还沾附着粪便、病菌等污物。蔬菜的液汁里,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不少物质能溶解在水里。如果菜切碎了再洗,不仅会损失许多营养成分,而且污物沾染到切口上,更难洗干净[2]。所以,应整洗蔬菜,先洗后切。

约93.7%的学生能够意识到炒菜加热食用油时,油脂经高温加热后味感会变劣,营养价值下降,甚至产生有毒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所以炒菜时对食用油应适当加热,不要加热到有大量烟产生[9]。

仅有约41.5%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味精在中性与微酸性食物中使用最好。原因是在pH为6的环境中,味精几乎全部电离,鲜味最强;pH>7时,形成二钠盐,会使鲜味消失。所以味精应在中性与微酸性食物中使用[7]。

仅有约46.2%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在厨房做饭时必须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因为“烹调过程中的炸、炒、熏、烤等,各种燃料如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煤油、煤的燃烧,尤其在不完全燃烧时,都排放着大量的多环芳烃、杂环芳烃、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一氧化碳、甲醛等[1]”。为了健康,在厨房做饭时,一定要开抽油烟机或排风扇。遗憾的是多数农村来的大学生家里没有通风设备,只能开门或窗通风。

仅有约15.8%的学生知道游泳池中的水之所以是碧蓝透明的,十分迷人,是因为在水中加入了适量的硫酸铜。水中加入硫酸铜后不仅可以使水美观,重要的是能杀灭泳池里的细菌[10]。

仅有约5.7%的学生知道体操和举重运动员,赛前手上不可或缺的白色粉末是碳酸镁。当运动员手上的汗液形成了光滑的“水膜”时,碳酸镁吸湿增加了手和器械表面的摩擦力而防止打滑;当手掌在器械上急剧转动时,碳酸镁又能起到衬垫作用,相当于在中间添加一层“小球”作“滚动摩擦”。碳酸镁同时还填平了手掌的褶皱和纹路,增加了跟器械的接触面,使握力变得更加实在和均匀。碳酸镁的总体作用让摩擦力在合理范围内易于控制,使动作更加随心所欲和擒纵自如[11]。

4 结论

目前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化学对人们生活与健康的影响,但就如何利用化学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身体健康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模糊认识或我行我素,化学知识的价值难以在生活中体现。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较少;二是家庭不良生活习惯影响;三是学生从众心理与对自己及家人责任感欠缺。

5 对策与建议

学校应通过开设“生活化学”等化学与社会生活关系相关的课程或讲座,组织一些有关化学与生活关系知识的竞赛、辩论赛、调查与研究,让学生从理论上、实践中去学习与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化学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教师在研究教材时,要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化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升化学的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与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任仁,张敦信.化学与环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76

[2] 清渠.生活百科小窍门.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 杨金田,谢德明.生活的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 朱珠.食品安全与卫生检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陈平初,李武客,詹正坤.社会化学简明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80-482

[6] 孙胜龙.家庭环保知识问答.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7] 黄梅丽,王俊卿.食品色香味化学.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8] (美)Lucy Pryde Eubanks,Catherine H Middlecamp等著,段连运等译.化学与社会.第5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66

[9] 蒋家新,竺尚武.食品科学与工艺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126

第5篇

1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1.1专业定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钦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的培养方案.

1.2化学知识需求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应过程,掌握基本化学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能够对日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做出科普的解释.通常需要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复杂的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和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即可.

1.3化学知识体系现状我院在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教材是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我们把教材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烃和烃的衍生物、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纳,并将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材料等知识体系.整个教材虽然只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识体系还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讲授.

2教学改革措施

2.1内容改革

2.1.1优化知识体系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各章节知识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归纳为无机化学体系、物理化学体系、分析化学体系、有机体系、材料化学体系等几个知识体系.教材在各章节均介绍得比较详细.教材中某些知识板块,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等,虽然理论非常经典,知识体系性很强,但这些知识可能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会很少用到.因此,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对知识体系重新梳理,建立一套对小学教育本科生针对性强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需求情况和目前化学知识体系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进行了以下知识体系的整合:第一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本科生将来应用相关性强的章节,如物质的状态、溶液、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农业等章节.这部分章节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契合度较高,将来工作中很多问题需要相关知识作解释,因此我们对该知识体系进行重点教学;第二知识体系包括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类及衍生物等章节,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能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多的章节,我们采用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原来按部就班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第三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专业应用的相关性不是很高的知识,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化学平衡等相关章节,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的理论性强、相关计算题多、知识更加抽象、与实践直接相关性差,因此,我们对这些章节的知识深度的浓缩概括,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只掌握相关概念就可,而对学生在这部分章节的复杂运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根据以上的原则,把《大学化学》中包含个知识体系的章节的讲授情况进行了分类,见表1.

2.1.2完善知识体系新世纪以化学为基础的各领域如环境、卫生、材料、医药等都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新型的材料被制备出来并在各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飞速发展的应用领域,我们经典的教材在与实际生产生活中各种新知识的结合方面却明显滞后.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把最新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化学知识不断地补充到现有知识体系里,以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培养更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激发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改革方案,在讲授下节新课之前,提前将要讲授的章节告诉学生,并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信息对该例子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2.2.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的走入了课堂.作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负载知识的信息载体,多媒体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某些不合理的应用方式也逐渐产生,照本宣读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对推导性知识学习时,往往对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只用多媒体往往对推导思路掌握不牢,此时如果结合传统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推导,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3对知识进行巩固在以往的化学知识巩固方面,任课老师一般都会非常注重计算相关的化学习题的安排,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生轻概念、重计算的问题,有时计算题能做出来,但是最基本的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计算过程很繁琐,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既很吃力又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布置作业,一般以生产生活中的例子为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锻炼了学生创新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3加强教学实践结合钦州学院现有丰富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室不仅有各种基础的传统实验,而且我们还整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建设有开放性实验平台.我们利用该实验平台为学生安排了“补钙剂中钙的测定”等开发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法和规则,通过开放性实验平台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创造力也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通过自己安排设计实验,学生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

2.4考核方式改革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在化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考核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和创新性实验成绩,该成绩的计算能够提升学生上课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2)考核期中成绩:期中考试我们不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形式,而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个化学现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形成论文,在这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3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3)考核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采取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试题安排方面,尽量安排科普类的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相关知识考查,这样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完成小学教学的任务.

第6篇

根据分析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课程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学习诸如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免疫学及检验、检验仪器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需求特点,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化验室、生化检验科室等。这些岗位需要的是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临床样品检测、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毕业生。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在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在实验教学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熟练度上均存在问题。后续专业课老师的反馈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掌握的不够牢固,不会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而且对实验技能未熟练掌握。因此,改革原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2-4]。

2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兴趣不高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属于第三批次,这一档次的学生除了整体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之外,化学基础也非常薄弱。进入大学之后,检验专业学生要进行3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很多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一些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因教学计划的限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基础课程压缩都比较普遍,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基本不变,导致教师讲课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知识点只能一笔带过,不能讲深讲透。另外因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上课人数多,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抱着反正教师也顾不到自己等侥幸心理,听课效率较低,导致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等,无法与后续课程很好地衔接。

2.2课程内容复杂性—理论课效率不高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又分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滴定分析又被分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而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每一种方法因为机理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仪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以及适用范围不同,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理论、技术、方法等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作为分析化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2.3实验教学刻板性—探究精神培养不够

实验内容一般都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好的,并采用比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并把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到的仪器一个接着一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操作要领,后让学生依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如何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所学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上获得双赢,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2.4成绩评价体系粗线条性—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评价缺乏

以往分析化学的最终成绩分两大模块:实验成绩为30%(主要是实验报告的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为70%。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便学生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等考试前一周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高分。这样的考核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的原理、方法等知识的储备情况,但不能很好的反映所学知识的灵活分析与运用,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

3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分析化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制订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3.1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学时数不断减少和学生化学基础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在上分析化学前就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代表组建QQ学习群,在群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讨论对前面所学两门化学的感想和学习经验,教师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师与学生在群内已经有了很好的互动,对后面的分析化学教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上了分析化学课程后,教师每次都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听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及时提出。每次的小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并引领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上的一些错误,鼓励学生提出教师在PPT上的错误。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发现教材与教师的PPT上的错误的学生平时成绩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QQ学习群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学时数越来越少和对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差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好的辅助。针对一些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课抽象、无聊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介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事件。例如,2008年毒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就是可以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完成;现阶段浙江省提倡的剿灭劣五类水中一些重要指标,如反映水质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的检测,就是利用氧化还原滴定这一章中其中的一种应用方法即高锰酸钾法。虽然教材没有具体提到这一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增加COD的测定方法的介绍。刚学过的知识点,能马上应用到实际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所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

3.2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少、课程内容较杂,教学安排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要突出在实用性和专业性上。进一步精简与优化课程的内容,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学过的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在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这一章节中的酸碱滴定曲线讨论时又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以往教师总认为学生已经学过,加上学时数又有限,所以总是一笔带过,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总抱怨这部分的知识难于理解。通过调查发现,PH值的计算是一般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所以,近两年我们充分利用QQ群,提前将有关分析化学要用到的PH值的计算公式等发到群内,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会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及时在群内集体解答。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例如:可精讲滴定分析中的酸碱滴定这一章,特别是对滴定曲线、滴定突跃等共性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这样在讲解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可以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融合与贯通,达到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作用。加深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不仅节约了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化学分析相比,基础知识更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灵活授课。以往教师一般仅仅在教室里讲授某个仪器的原理、构造以及仪器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因为缺乏具体的实物,很难在学生脑子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我们通常会让学生去仪器室上课,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样的教学比在教室里空洞的讲解更富有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好地巩固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3.3强化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特别重视物质“量”的概念。为此,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化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的管理:即每次实验结束前让学生将自己记录的原始数据拿给教师批阅,教师在这些原始数据上分别打上红勾,并签上名字。学生做实验报告数据计算时,只能按照打过勾上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这样的方法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学生随便记录数据等不良习惯,同时也杜绝了学生为了实验报告成绩获得高分而随意涂改数据或抄袭其它同学数据等恶劣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步骤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加强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近几年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构建分析化学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10%、实验成绩占30%(包括平时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实验操作考试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践证明,将多种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些年通过调查比较后发现,以往粗线条的成绩评价体系时每小班(30人)都有4~5个学生要补考。通过各种改革以及改变成绩评价体系后,每班(30人)一般最多只有1~2人要补考。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达到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曾经对2013、2014、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等方面作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分析化学教学中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为造就时代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阳明福,王云霞.从PBL教学方法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3,18:25-27

第7篇

摘要:自新教学体制改革以来,所有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动。在药学专业中,药物化学是一门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以及药学等本科专业必修的课程。它在学生知识的结构中,占有主要位置。它以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为基础,对化学药物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理化性质等进行研究,对工艺条件进行不断的选择和设计,对化学药物的产量和质量方面进行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科内容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的学科知识,对现有的药物结构进行了改造,希望从中创制出指数高并且安全性能好的新药。

关键词: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践教学

        1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据现阶段的教育改革理念,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分析能力,同时掌握药物组合最基本的技能与方法,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要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们进行训练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对药物方面传统的化学试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以设计性试验为主的教学试验新模式,并结合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新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们传授知识时,要以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从那种验证性质的试验着手,使学生灵活的掌握更多基础的操作技术能力,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比较高度性质的设计实验,将实验逐步深入,从而最终实现药学方面的教学实验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方面的试验极其广泛,其不但坚持每年更新一部分实验内容,而且还融入了目前药物研究成果及教师的研究科目,这样一来使其更加具有综合与前沿性,其对药物化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不断的运用并充实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从而更好的保持药物试验在内容方面不断的进步与创新。依据每个试验环节,可以有效的模仿出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并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药物知识与化学理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2药物化学实验在教学方面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改革是学生在试验指导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步骤的操作试验,这就需要教师详细的将具体操作过程与试验原理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的,对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有很大的限制,其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现阶段实验教学中新型的教学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对不同种类的试验进行分别讲解与指导。特别是在基础性的试验阶段中,老师的任务主要是把学生领进实验的“大门”,而后,实验的基本理念和每个主要环节注意的问题都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讨论以及相互的指导学习,课后的学生总结之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们所得到的成果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精神的表扬,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老师可以给予稍微的暗示,进而得到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们实验教学的个性化指导。在设计性实验时,教学方法一定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时间都要实行弹性制。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并对实验的要求一一提出。学生们就可以从文献资料中,对实验的要求进行查阅,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进行交流,最终取得完善的试验结果。学生在进行药物试验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指导,同时检查其试验结果。以上所介绍在新型教学方面的措施,把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联系到一起,而且还是有效的把研究与教学连接起来,从而最终实现药学方面的人才目标——高层次与创新型的模式。

   3学生通过毕业专题来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有质的飞越

        (1)在专科学生将要毕业实习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并由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地指导。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每个学生们对药物化学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实验思路都十分清晰,在进行实习时,教师就会给所有的学生各布置一个比较独立的课题任务,使学生主动的全面检阅文献与资料,在综合分析之后并确立好初级阶段的方案,之后与教师探讨试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结合在实验室中具体的现实条件,制定出可行的合成路线。

第8篇

1.办学特色不明确。自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招生以来,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在专业建设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专业学科定位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建立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还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有雄心的智者。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侠义专业概念的限制,只要求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对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市场前景等考虑不周等问题。

3.实践、实验教学条件欠缺。实践、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起初,我们以三、四十人组成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实习。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小型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加上实习经费的短缺等原因,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开出部分专业课的实验。

4.专业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以来,虽然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数名博士研究生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地域和待遇的局限,专业教师数量有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以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今年,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新制定“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借此契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作了重新修订,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等措施进行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教学计划是一门课程授课的整体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教学计划也必须不断改革。在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材料化学专业也调整了教学计划,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1.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他们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学习方式的关键时期。在本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论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元素部分是辅助内容。在调整教学计划前,我们就无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对本专业三届(90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不赞成讲解课程的全部内容,认为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

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以典型元素的性质进行讲解,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种元素、一族元素以及一类元素,逐步了解元素的结构—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另外,我们在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和手册等,这样,其余元素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

2.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为“生化类”《高等数学》。随着材料化学学科的知识量迅速增加,对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等技术的要求,需要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知识的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材料的性能、组成和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和仪器操作。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测定材料结构和性能的仪器,然后学生到仪器实验室进行观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学习操作。另外,还可借助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部分高档仪器进行学习。

4.专业前沿知识讲座。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科学知识总结。为及时补充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我们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用前沿的材料科学研究内容去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专业前沿知识专题讲座课程,及时传授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二)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般的创新能力[3]。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等内容[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材料化学实验室基本具备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条件。学院倡导请相关的知名企业家、工程师指导部分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与地方大中小型企业的对接。

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按照学生意愿分成由五至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实习。材料化学专业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和分流培养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撰写模式,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从业需求选择毕业论文课题,可以在本学院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业、经济实体中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增设自学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当今,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学理念和观念的提升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创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内容,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进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一重要措施。如“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我们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这样给学生创造自学的机会和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医用化学;护理专业教学;学习兴趣; 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好后续医学课程,如生化、药理、生理、临床检验等学科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护理专业的主要课程是护理学,医用化学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护理专业岗位对相关化学知识、技能需求的联系,淡化化学学科意识,注重化学与医学的相关关系,从知识性、趣味性、关联性、渗透性、实用性出发,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化学知识,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化学基础更弱,且层次不一,有上过高中的,也有初中未上完的。最头疼的是,不少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高。很多学生对医用化学不够重视,认为医用化学课不重要,觉得这门课的知识在以后护士工作中用不到,护士只要会发药、打针、输液就行了,没必要学化学,甚至有些学生对化学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学生对医用化学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更谈不上可以认识到医学和化学的关系,对为什么学习医用化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上好第一节医用化学课就尤为重要。教师可先列举一些日常及医疗上的实例,使学生意识到化学在医学中以及在护理专业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化学知识有紧密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之后讲授每一个知识点时,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或内容作为切入点,再逐渐引入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医学离不开化学,学护理更不能不具备化学知识,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内容,更要备学生。教材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少,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而与医学相关内容偏少,缺乏与医学的密切联系,这使学生不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实用价值,因而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调整教材的内容,打破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降低学习难度,注重化学与医学的关联性,突出化学在医学上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尽可能地把化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围绕化学与护理专业的相关性进行教学,努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与医学相关,并能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产生兴趣。如讲到碘的性质时,注重讲碘酊的成分与用途、人体缺碘的症状及生活中如何补碘。在讲到分子的极性及相似相溶原理时,着重讲水分子的极性及维生素C、维生素B的水溶性和维生素A、维生素E的脂溶性。讲到配合物时,从NH3与H+可以配位形成NH4+,NH3也可以与Cu2+配位形成比较复杂的离子,同时联系学生熟知的血红素、煤气中毒、VB等讲解配合物的知识及应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领悟化学的魅力及化学与医学的关系。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化学与医学无处不在。如甲醛对人的危害人所共知,劣质的衣服中会含有甲醛,装修材料中也含有甲醛;饮食上营养元素、微量元素的摄入,碳酸饮料不宜多喝;家里的肥皂、洗涤剂、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等等。

四、及时充电,补充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素养

医用化学应以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性为重点,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化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护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及护理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教师都应通过书籍、期刊、网络等搜寻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医学知识水平。教师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提高,有助于将医学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中去,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医学知识。五、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有认真、踏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10篇

第一,学校在化学课程教学硬件上存在一些不足。我校教学设备仪器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分析实验目前是两人一套仪器,两人共同完成实验的全过程;而仪器分析实验开出率比较低,721型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自动电位滴定仪的仪器实验部分学生能亲自操作仪器,但也不能做到人手一台仪器,动手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比较少。同时,大型先进仪器匮乏,如高效液相等等。

第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实验操作内容单一。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所占比重较大,而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开设较少,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积极性不高,在实验中只是一味地模仿在实验中边看报告边操作,敷衍了事,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在实验中不能发现、提出问题;部分学生对失败实验不能积极、正确地分析,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办学理念不相妥合。

第三,应当建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拒用危害品原则,废弃药物做到定期处理。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只要有可能,可以把有害试剂合理替换成无害试剂,将某些易产生有害物质的实验合理替换成无害物质的实验。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

2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设想

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其基本理论、方法,为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

2.1结合科学发展前沿,加大现代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现行的“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两门课程,使其成为结构科学、内容严谨、突出创新的“分析化学”课程,既保持分析化学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迅速发展,药物的分离分析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是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能对复杂体系进行分析。另外,如射线衍射、多维技术等各种新的分析方法、仪器技术等在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开设高水平的选修实验的现代实验设备与实验技术就成当前教学中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比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的相关实验操作。

2.2化学实验室可以从化学教研室独立出来,专门成立药学专业的化学实验教学小组,并由专业学科统一管理化学实验教学,参与药学学科集体备课,更好地了解专业需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更好地为专业学科服务,能更好与专业学科知识相接轨。调整教材内容,重视专业应用,有关教材内容的调整是实现改革的实体,也是重大而复杂的任务。需以分析化学与药学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分阶段逐步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删节不必要的内容,增强化学知识与各专业应用的穿透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3开展实验技能比拼,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实施实验技能考核。例如,学生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化学实验仪器正确操作方法;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等等。同时,有利于发现了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思路。实验操作考试具有考核与培养学生的自学、思维、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种综合能力的作用,是促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更是传统笔试所不能及的,严格实验操作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有导向作用。因此,围绕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我们首先在药学专业中制定化学实验项目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其次将化学实验操作融入到最后理论考试试卷当中,加大实验操作技能考试在化学科目总成绩中的权重,从考试这个终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4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学习过程比较单调乏味,缺乏积极性。教师实施教学工作之前,可以查找文献,增加与药学专业、日常生活相关的知识或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爱好,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得以应用,让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不再单调呆板,不再是一种压力,而变成一种乐趣,这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5开设化学选修课,满足各专业部分学生对化学内容更广泛和更深入的需求。除开设针对专业特点的化学课程以外,还可以开设美容、保健、环境、营养等有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生活化学课,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第11篇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第12篇

【关键词】食品化学 双语教学 食品专业 本科教育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使用汉语和英语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手段,近年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教育部[2001]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的要求。教育部[2007]2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此外,国家教育部将双语教学也纳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趋势,在此形势下,食品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开设有食品化学课程的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部分院校对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做了相关研究。总的来看,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但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英语水平相对不高、学生英语基础不同以及缺乏适用于我国食品化学教学要求的英文教材等一些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开展本项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材的选择

对比国内外食品化学方面的教材,内容上各有侧重,以阚建全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教材为蓝本,结合参考Owen R. Fennema等人编著的《Food Chemistry》(Forth Edition)和John M. DeMan等人编著的《Principles of food chemistry》(Third Edition)这两本国外比较流行的教材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和完善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内容的教案及课件,可相互补充。同时课件中的部分内容参照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Cornell University等著名院校的食品化学课件及国外一些食品化学相关网站和英文文献中的较前沿的食品化学内容制作成了英文内容。

2 教学模式

目前, 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术语引导型、交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术语引导型一般指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汉语讲解为主, 部分关键词汇用英语表达,这是最简单的双语教学模式; 交叉渗透型是在教学中对于易于理解的内容用英语讲述,不容易掌握的内容用中文表述;完全渗透型是采用英语教材、英语授课和英文讲解,难理解的内容借助汉语加以讲解;对于英语教学,最初时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因此,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激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时调整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听懂;实施过程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慢变快、由短至长,让学生在最初较简单的几次授课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为双语教学的后续实施营造轻松的氛围。

3 教学手段

我们在食品化学实际的双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反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使用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1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作为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的辅助式教学中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而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单一、模糊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表述出来,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件中加入标准的原版英文解说,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2 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教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的学;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分主次。所谓的师生互动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一个动态的互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师生之间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教学互动,以产生知识点的交流和落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3.3 反馈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实际教学条件限制, 学生不能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掌握过多的专业英语,对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通过汇总学生所反馈的教学信息的反思,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不断的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问题与思考

良好的教学模式离不开精湛的教师队伍,虽然课程负责人在课程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以及组织策划能力,课题负责人在《食品化学》的授课中已尝试采用了双语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队伍中受过英语母语教学的教师较少,对英语教学的把握还有待提高,急需引进具有食品科学背景的外语人才充实教学队伍,弥补双语教学队伍的不足,提高食品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清丽. 高校英汉双语教学特点与模式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0.

[2]韩兆柱, 高凌风. 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与对策[J]. 教学研究, 2004, 27(5):417-419.

[3]张建平, 韩丽. 区域性理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07 (6):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