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8-13 10:2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育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课程体系 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04

Inspiration of British College Geography Planning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WANG Qiaozhi, CHEN Yong, MIAO Zuohua,

ZENG Xiangyang, LIU Yanzhong, LI J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undergraduate modul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in 2012,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elected top-ranking British universities providing the related undergraduate module, analyzed their arrangement of module courses, and discussed their features including providing extensive human geography knowledge and training students' research idea and skills. Suggestions to modu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refore provided through drawing upon British experiences.

Key words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course system; research methods

0 引言

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地理学本科专业,在原来的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上分化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城乡规划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市建设管理机构、城乡规划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等从事资源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新分化出的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针对此现状,有必要借鉴国外相关专业培养模式的经验。

英国高校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育久负盛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英国地理规划专业属于地理系与规划系联合培养的专业,开设的学校较少。据统计,英国排名前30的高校中有四所高校开设地理规划专业,包括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前三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较为一致,主要是为城市建设、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行业输送人才,与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较为相近。伯明翰大学对规划要求较低,课程设置更多偏重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的方向,规划类课程较少,类似于我国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培养方向,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借鉴意义有限。本文着重分析前三所高校地理规划本科课程的基本框架与特点,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1 英国地理规划本科课程体系

表1汇总了纽卡斯尔大学、卡迪夫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地理规划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三年制的课程体系主要涵盖研究方法类、地理类、城市规划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总体来看,这几所高校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类型,主要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的思维、认识城市的形成过程与结构、了解规划的基本思想与过程、思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第二学年的课程种类更加丰富、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地理思维的历史、地理的经济文化分支、影响规划的政策因素、及针对环境问题的规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按照学校的要求选择地理及规划课程并开展一定的地理研究,了解研究的技术方法,为第三年的毕业论文打基础;第三学年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综合学习地理规划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模式注重了规划的思维与技能的培养,契合我国相关专业培养的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与研究技能培养非常关注,而这正是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所忽略的地方。

2 英国高校地理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特点深入分析

2.1 重视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知识面

英国这几所高校的规划与地理本科教育理念强调了地理知识对于规划者的重要性。比如,谢菲尔德大学认为,一个规划者不应只停留在办公与会议事务中,应该深入社区、询问、交流、理解、去感受地方文化;卡迪夫大学认为规划者首先应该弄清不同区域层面变化的过程,理解主要的环境、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趋势,在此基础上再去探索规划所起的作用;纽卡斯尔大学也强调规划者首先应学习社会驱动力是怎样影响我们所处的社会、空间、了解城市的空间结构,再去了解规划设计的实践并探索政治、社会因素对规划的影响。课程设置方面,这几所高校不仅给低年级学生开设概论性质的人文地理课程,还陆续开设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课程。高年级的地理类课程则更加丰富,以围绕人文地理某一领域研究而命名,例如纽卡斯尔大学的“气候变化的争议:科学、政治及公共观点”、“加勒比的社会:发展、呼声及日常生活”、卡迪夫大学的“城市与社会的公正”、“人口与健康”、谢菲尔德大学的“消费地理”、“选举地理学”。高年级的开设地理类选修课程注重结合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文地理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2.2 重视科研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英国这几所高校开设的研究技术方法课程,不仅包括了国内相关专业通常开设的数据分析技术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还包含了研究技能培养课程,如“地理分析”、“研究方法概论”。以纽卡斯尔大学为例,给大一学生开设的“地理分析”课程主要讲授地理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与哲学观,并开展分组项目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地理数据的本质,了解定量及定性数据的区别,进行地理数据制图,理解统计学在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空间数据,并对地理数据进行诠释。大二开设的“研究方法概论”课程介绍定量、定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过程,例如制定研究的目标、提出研究问题、缕清研究的背景、开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并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针对大三学生开设“学位论文”既是一门课程,又是要求学生提交的学习成果。这门课上,学生需根据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老师的指导下扩充文献阅读的综述部分,进一步完善研究问题、目标章节,并陈述研究中的道德注意事项,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并完成最终的毕业论文。由此可见,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方法类课程不仅让学生了解做科研,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能指导、监督学生有效地规划,完成毕业论文。

3 对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3.1 注重发挥人文地理教育在专业培养中的价值

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区别与联系、尤其关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在不同地域的表现。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人地协调的思想已经被现代地理学普遍接受,这与规划设计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异曲同工。规划设计的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但地理学强调区域性、综合性,为理解规划设计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的差异性提供重要线索,并且,地理学知识能为城市规划中物质实体空间、社会虚体空间的理解提供更宏观的视野。但是,人文地理知识覆盖面非常广,在城乡规划高等教育中应普及哪些具体的地理知识尚存争议。

我们认为,人文地理的课程设置应因校制宜,在开设地理通识、概论性质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规划专业的特色设置相关的地理必修课程,比如,以旅游规划为主的院系可以开设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等课程。另外,可以参考英国高校的做法,鼓励人文地理方向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开设特定主题的选修课程。

3.2 注重探索本科生研究技能培养的途径

在规划中融入研究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规划方案制定、评价的科学性,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然而,我国城乡规划本科层次的教育主要以职业训练为主、研究技能的教育非常有限。我国高等院校城市规划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城市规划作业竞赛,其中就含有“社会调查报告”竞赛。该竞赛的导向强调规划专业研究思维、技能的培养,参赛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城市问题、完成调研报告。但是,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思维、技能还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来支撑,在地理、规划知识的课程讲授中,不仅要讲解“是什么”,还应启发学生探索现有知识理论的来源。

*陈勇为本文通讯作者

课题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Z010、YJG201432),主持人:陈勇

参考文献

[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15,” 2015. [Online]. Available: .

[4] Sheffield Uni, “BA (Honours) Geography and Planning - Course structure,” 2014. [Online]. Available: http://shef.ac.uk/trp/undergraduates/courses/bagp/structure.

[5] Birmingham Uni,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BSc (Hons),” 2014.[Online]. Available: http://birmingham.ac.uk/undergraduate/courses/gees/geography-urban-joint.aspx#CourseDetailsTab.

第2篇

一、构建“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纵三横”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图1),以期充分挖掘各实习基地的科学内涵,指导各年级学生的地理野外实习。“一纵”是时间上:大一主要进行以认知为主的地理认识实习,大二开始是以学生野外技能调查训练为主的综合自然地理实习,大三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区域地理实习,大四进行为期10周的毕业论文写作,四年中穿插学生的自主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三横”是空间上:在三级不同的实践平台上实施学生野外技能的培养。

这种实习模式涵盖地理科学专业低、 中、高年级的不同层次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充分利用实习地丰富的资源,挖掘实习基地的深刻科学内涵。野外实习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科学而合理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

二、 搭建“以线串点、以点托面”三级野外实习基地

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组织野外教学工作,稳定实习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白城师范学院地理专业结合教学计划,建立远近结合、功能不同的分等级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三级梯度野外实习基地如图2所示。

地理野外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出满足不同需要的三级野外实习基地,分别是秦皇岛的点状一维实习、阿尔山的线状二维实习和白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三维面状实习。这三级野外实习基地,体现“盆地—平原—高原”、从海到陆、“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的地理景观立体实践教学特征。

第一级实习基地——秦皇岛石门寨。石门寨地区位于秦皇岛市北28km,实习区坐落在柳江盆地,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北、东、西三面为高山包围,属暧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侯,受海洋气温的调节。将石门寨作为“点”实习基地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其优势为:第一,在柳江盆地不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内容,被誉为“地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自然博物馆”,方便实习路线和内容的安排;第二,采矿和旅游开发对柳江盆地的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可在此考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第三,参观不同旅游景点,观察认识旅游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理解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第四,交通方便,登山便捷,学生食、宿、行较为方便和安全。该基地设有实习路线8条,实习内容主要是水文、地质、地貌、工矿企业、旅游地理、港口建设、城市结构等专项知识的认知实习,实习方式以“徒步考察、定点观测”为主。地理认知学习对低年级学生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强化了课堂教学中难以描述的地理要素,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级实习基地——阿尔山。阿尔山市位于东北部,地处连绵起伏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被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蒙古四大草原所环抱。阿尔山市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拔高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升高,全年主要受东南海洋暖湿气流与西北干寒气流影响,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又处于大陆型高山气候区,地方小气候特征明显。阿尔山在山地气候、火山地质构造、地貌、生物地理、土壤地理、生态旅游景观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将阿尔山作为“线”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不同地理要素串联起来,在“点”实习基础上,使学生从点扩展到线,整体上理解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地貌等各自然要素的分异、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要素的开发利用和影响,旨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从知识认知上升到理论实践。以阿尔山为第二级实习基地,主要强调对野外调查技能的培训,提高动手能力,传授地理野外考察的工作方法,使学生掌握各种地理资料的获取方法,加深对地理科学知识的理解。

第三级实习基地——白城市。将白城市区域作为“面”实习基地有其地域优势,也符合白城师范学院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白城市地处吉林西部农牧交错地带,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在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植被群落丰富,有较明显的土壤带谱,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有独特规律,各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密切,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特色明显。“面”(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实习内容以“区域地理综合研究”为目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方法,在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区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同时对实习区域的工业、农业、商贸、交通、旅游业做访问调查,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规划等进行评价,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使其深入了解地理学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实习以三、四年级学生为宜,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习过程的设置覆盖整个白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全方位,在全面认识基础上找出某个研究课题,作为学生深入研究的对象,为完成毕业论好基础,同时了解和认识白城市区域地理特征规律,锻炼学生对某地区“区域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改革野外实践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

改变“由因导果”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取“由果溯因”的探究式和互动式教学方式,在实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为避免出现“灌输式”实习教学过程,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指导教师首先简单介绍基本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考察,之后展开讨论和回答相应的问题。在撰写野外实习报告时,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写出一份实习报告,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研究,最后完成一份满意的答卷。通过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的互动能力有很大提高。

野外实习成绩科学而有效的评定,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手段。过去野外实习成绩的考核大多是通过评定学生的实习报告,这种考核办法以偏概全,难以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实习成绩的评定流于形式。

科学的实习成绩评定应根据野外实习特点,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与合作精神、野外观察与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第3篇

作者:万敏 施长君 周海瑛 马静岩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管理处

确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融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环节。基于以上认识,在多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科学、系统、高效的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构建“全程多维互动式”高师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这里提出的“全程、多维、互动”是对互动教学的全新理解和实践。“全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或“一门课程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4],而是强调对高师地理师范生自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之初到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整个训练和培养过程;“多维”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指导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保障体系;“互动”是基于构建主义倡导的,在教师指导下,不拘泥于时间和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实现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不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建立全程性、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实现训练内容模块化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实质性因素,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5]。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师范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在传统训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设置了“教师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层次递进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见图1),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技能训练和指导。针对地理教师职业技能的多样性,我们以学生需要和认知水平、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四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6],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分解,实现了训练内容的模块化。分别设置了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4个训练内容模块。(1)基础性训练模块。第1至第3学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基础上,进行包括口语训练(普通话培训、演讲与写作)、三笔字、简笔画、行为表达、行为礼仪、媒体使用(计算机基础与信息技术)等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内容的学习和训练。(2)学科性训练模块。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在传统单一的训练内容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地理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设计、教案编写、学案设计、说课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择与运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等)、地理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操作、观察、观测、调查等)、地理语言表达、地理CAI课件制作、地理解题能力训练、地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模块接轨、服务于中学地理教学、针对性强的地理学科性训练内容。集中在第4至第7学期开设。(3)综合性训练模块。现代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所以在注重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育人能力,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在第6学期(教育实习前),增设中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技术应用两项训练内容,突出班主任工作(班级集体教育、学生个体教育、与任课教师沟通、与家长沟通等)的模拟训练和能力提高,为教育实习做好准备。(4)应用性训练模块。第7至第8学期,为全面测查和评价师范生在第一至第三训练模块各项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进行教育见习(研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报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的训练。空间涉及校内、校外、社会等多个平台。通过应用性训练,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实践基础。坚持“一、三、四”原则,实施“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方法为了使训练课程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全程性,并充分发挥其在职前教育阶段对地理师范生“对象物模仿”能力有效训练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坚持“一、三、四”原则。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化的训练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三个依据:以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模块化训练内容和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为主要依据。四个贯通:①时间贯通,即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贯通;②空间贯通,即课堂技能训练平台与课下技能强化训练平台贯通、校内技能训练平台与校外教育实习基地贯通[7];③内容贯通,即基础性、学科性、综合性、应用性训练内容贯通;④能力贯通,即教师职业基础技能、地理学科教师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职业综合技能贯通。基于以上原则,我们不断创新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授课方式和训练方法,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微格教学和互动教学等高效训练方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能够情境化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大大缩短理论教学与模拟训练、高师教学情境与中学实际教学情境的差距[8]。在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时,我们创新地采用“三维度”案例教学方法。维度一:及时获取中学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创新性、反思性的教学案例,并采用“典型案例观摩—真实情境再现—现象甄别诊断—制定教育方案—践行教育方案(模拟)—评估教育方案”的训练方法[9]。维度二:阶段性聘请中学地理把关教师和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生代表做讲座或专题辅导。维度三:毕业生将掌握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运用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及时总结反思,将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案例整理并提供于新的高师地理案例教学,促进新一轮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不断提高。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具有“训练课题微小性、技能训练针对性、效果反馈时效性、记录过程真实性”等方面的优势[10]。在实训过程中,将学生组成5~10人的训练小组,按照“确定技能训练目标—训练前理论学习—提出学习目标—示范辅导—微格教学训练—重放录像、集中讨论—反馈评价—修改完善—微格教学训练……”的程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大大提高了训练效能。互动教学技能训练不拘泥于课堂这一基本场所,提出了“开放、共享、提高”的教学目标和理念。开放,即训练形式开放,训练时间开放,训练空间开放,即在第一至第四内容模块的各项技能训练中,进行师—生、生—生、人—机等多形式的互动教学,同时扩展训练的时间和空间,在课下亦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强化课堂训练效果;共享,即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互通共享;提高,即强调通过全程多维互动式训练,在不断的“教—学”相长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同时亦促进指导教师教学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改进和提高。长期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稳步增强,训练效果明显。形成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为保证训练课程的准确性和适切性、保证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接轨、保障模块化训练和贯通式培养的有效实施,设置了“一课两师”、“一生两师”的训练制度。逐步形成了由学院地理教学法教师、教学督导、省市重点中学地理名师和优秀班主任(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稳定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省市中学地理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兼相济、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11]。这些教师均具备扎实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动向、社会对地理师范生的多方面要求了解更为深刻。同时作为有成就的校外专家,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经历对学生更有新鲜感和吸引力,大大提高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全程、多维、民主的评价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包括学校集中考核(普通话水平测试、三笔字等)和学院自主考核。学院自主考核主要采取以下3种方式:①平时成绩:包括学生课堂状态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成长档案袋等,占每一训练内容总成绩的30%;②期终考试成绩:针对各单项训练内容的特点,结合教师岗位求职考核的主要方式,制定了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采用口试、笔试、操作、现场片段模拟等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70%;③综合考核成绩:每学期期末以班会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突出对学生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评价坚持“全程、多维、民主”原则,即校内校外指导教师评价、学生间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在所有训练内容上的能力形成和发展做客观性全程评价,并确定今后的改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学生通过各项技能考核后,方可参加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也才能具备申请教师资格证的资格。建立“三层面、五维度”的训练质量保障体系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托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可靠的保障机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学院、实习基地3个层面、5个维度的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保障体系。(1)思想保障体系。统一思想,提高学院领导、指导教师、管理人员及学生的认识,把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作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生命线。(2)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了上下协调的技能训练组织体系,制定教师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责任。(3)过程保障体系。针对各训练环节的任务、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实施全程全方位过程监控,切实保证训练质量。(4)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责任到人,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5)评价保障体系。制定了全面详细、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种评价考核方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结束语

“全程多维互动式”地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通过对地理师范生4年螺旋上升的培养过程,不断拓宽和夯实卓越教师的培养路径,为促进学生形成坚定的教师职业理想、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学习阶段只是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起点,地理师范生要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

第4篇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地理学是促进人地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的关键要素;它经历了自然语言、地图学和新一代以空间分析为核心的GIS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地理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着持续增长的人口与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总量之间的矛盾,这成为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地理学紧密地关注这一人类世界的永恒主题,RS、GIS等提供了有益的分析工具,空间分析的方法与理论模型为人类提供了问题求解的分析方法。于是,来自地理学、GIS、RS、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自发地共同探讨如何实现人类活动在规划之初即实现最佳的环境效益问题,即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但又不至于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ESRI公司的有力推动,2009年举行了第一届峰会,GeoDe-sign的概念得以正式提出。尽管目前理论界尚未就GeoDesign的科学概念取得一致,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GeoDesign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ESRI在其最新的软件产品中已经部分地集成了具有GeoDesign功能的模块。

受伊安•麦克哈格的《与自然共设计》的启迪和斯坦尼兹景观变化模型的影响,GeoDesign的核心在于将设计的理念引入到GIS系统的框架之中,研究一种可以融景观规划和设计、环境影响与评价、过程管理和结果预测于一体的地理规划设计工具以及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问题。GeoDesign具有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前景,也必将给我国高校在目前的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eoDe-sign的核心理念就是建立“追求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程度最小的规划、设计活动”,这对我国广大地方院校的地理科学专业开展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启示,需要作深入、系统地研究。

2GeoDesign对地理科学专业的影响

2.1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地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运用地理学思考和解决人文、经济、社会领域的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锻炼运用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进行地理学实习、实验的基本实践技能。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的地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表1)。GeoDesign借鉴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地理学、规划学、再生研究及综合。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用于在地区和全球尺度上通过地理位置和取向的优化来解决突出的问题。显然,GeoDesign是新兴的地理信息科学与景观规划设计领域的相关理论、方法融合的结果,关注学生运用GIS技术和地理学原理来评估人类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图1)。可见,地理专业今后需要更加注重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形成更加系统的复合专业技能。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更加注重吸收多学科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的综合技能,掌握新兴的GIS、GeoDesign等专业技术并转化为自身的地理知识创新技能。

2.2对地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目前,我国各类师范类高校大都开设了地理科学专业,且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为面向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长期以来,这种定位为我国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这种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显露:(1)由于中学地理师资的相对饱和导致地理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部分高校的地理专业在招生、专业发展等诸多问题上面临困境;(2)相对集中的地理学基础知识的培养模式局限了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地理科学领域的新技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性较强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知识结构,最终影响到学生综合技能与就业取向;(3)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充分,很多学生毕业后即使是选择进一步深造也仍需继续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学习过的一些技能性、实践性课程;(4)没有构建学生的可持续创新的地理科学知识终身素养。这说明了地理专业的整体办学思路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广大师范类高校的地理科研工作者没有及时地结合国际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对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思考。GeoDesign是一种统一的、具有较强的空间规划能力但又不依赖于特定软件平台的地理科学整体思维方法,致力于解决复杂环境下的地理设计、分析、建模问题。因而,GeoDesign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设计规划能力、空间分析能力和数字表达能力,这对现有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2.3要求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地理专业的改革,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由于地理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很多科学理论转换到专业教学领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高校地理专业领域的教学改革仍然方兴未艾。目前,美国的宾州州立大学、北亚利桑利大学已经开始开设GeoDesign的相关专业,开始正式实施GeoDesign专业的相关教学。这对将GeoDesign纳入到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GeoDesign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紧密关注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所提出的“改变自然,设计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将地理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当中。GeoDesign以GIS作为技术支撑,以对空间活动的规划设计作为目标,对于很多设计过程的中间结果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虚拟重现,这样的特点非常有利于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可以观测到中间过程结果,而且还可以对设计结果进行预测。所以,如何将地理学的理论、案例、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地理信息技术新特色的GeoDe-sign教学模式,这些都是对当前地理专业教学方式的重大挑战。

3对地理专业环境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3.1设置学科交叉融合性强的环境保护核心课程

地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始终以人地关系作为学科的核心领域。现代地理学融合了地图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遥感、自然环境、地球表面过程等诸多学科,随着人类对地理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其他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不断被引入到地理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当中。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中应当突出并强化新兴的、综合性强的、能体现地理学最新理论发展方向的交叉课程的设置,并鼓励学生选修这类课程,以利于培育学生的环境素养并通过他们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如地理信息科学是地理学与测绘、计算机等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兴学科,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一般只开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这样一门较为简单的课程,而对于其它技术性课程则多数不开设,在环境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也不注新的学科理念、技术理念等的引入,这非常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地理学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新的学科和专业,如GIS和GeoDesign。所以,在保证学生掌握必备的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将新兴的交叉性强的地理类环境保护相关课程作为地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利于他们形成更加良好的知识结构。

3.2加强学生终身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培育

终身地理素养指的是学生能够掌握与日常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形成持续的地理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即使他们从学校毕业后仍然能够自主地、不断地学习新的地理学知识和理论,能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这实际上是地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对于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本科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地理学科学思维方法,掌握必备的地理学软件分析工具,构建运用计算机进行地理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学生一旦掌握了地理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基本的地理学研究工具,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他们就能够自主地围绕某一地理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这不但有利于增强地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也非常有利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师资水平。当然,对于如何构建学生的终身地理科学素养,既要开展相关评价方法的研究,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更加要求广大高校的地理学工作者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掌握某些地理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3.3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现代高素质复合型地理人才的必备要素。近年来,历经多轮地理专业教学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地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课时总数都被不同程度的削减。但是,地理学始终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现在地理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野外实践、课程实习和毕业论文构成,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有实验报告、考察记录和毕业论文等方式,加之现在很多实验课程依赖于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在客观上都导致了地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如有的学生甚至连ArcGIS、ER-DAS等主流GIS平台软件都不能熟练地进行操作。当今地理学走向跨学科交叉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GIS技术已经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因此,探索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工作的高校为例,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教师结合科研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研究课题,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或者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参加“挑战杯”等多种方式,使得很多有浓厚学术兴趣的学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此外,系部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有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地理信息工作室”、“制图规划工作室”等学习团体,开展学科竞赛,这些都为强化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GeoDesign代表了地理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也体现了地理学在数字化时代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特点。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但要突出课内时间的有效利用,更要求教师要善于精选科学研究的案例并指导学生从事难度适中的地理学环境问题的科学探究。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地类;创新能力;现状;培养模式;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55-03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民族需要创新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大学生是我国创新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2]。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核心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为此,诸多学者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针对具体专业、学科(特别是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有待继续深入。地理学科教育属于高等理科教育,是发展综合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依托和源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础学科。因此,掌握地理学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设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超出教材和讲授范围的、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操作、新方法,或是发现、发明新颖独特事物的能力[3]。笔者认为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

(二)问卷发放与样本选取

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60份,回收409份,回收率达88.9%。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达97.8%。样本在四个年级里按人数比例和群体差异发放,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表1)。

(三)创新能力调查指标体系

此次调查旨在掌握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包括创新基础、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三方面。问卷基本结构如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个体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创新欲望和创新技能

广博的基础知识和立体的结构知识是进行创新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4]。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5]。地理学创新型人才需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专业背景,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表达能力。

在学习方面,75.25%的同学认为目前最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其次是综合素质和数理基础知识学习。而在获取相关创新信息方面,多是被通知型,极少数会主动获取。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基础知识不丰富,主动获取科技创新信息的意识淡薄、途径单一,这严重阻碍了创新对学生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导致学生难于发现新问题,缺乏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形成创新认知差和技能的缺乏。受访者中仅有四分之一参与过创新实践活动,参与比例小且力度不大,性质和级别不高,多集中在校级和院级层面。参与角色和形式多样,多为查阅搜集资料、活动组织策划、数据统计分析等环节,这些分化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整体过程,导致学生出现整体创新思维缺乏、自信不足和技能缺乏的普遍性问题。

(二)教师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忽视学生个性培养

当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凸显。传统的课堂传授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多方面的需求[6]。60.50%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方法欠丰富、忽视个性培养已经是专业课程学习中阻碍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还有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方面。不同学生对不同培养方式喜好程度不同,65%以上的学生喜欢创新实验课、小组讨论、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等培养方式,而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参加科研项目、案例分析与听讲座报告、课堂教学等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较热衷于走出课堂、参与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现行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服务的需要,学生缺乏必要的选择权利,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知识,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研究性和主体性的教学氛围不浓厚,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和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致力于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是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推行素质教育的试金石[7]。通过调查发现,二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实行的教学模式并不十分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性不明确,促使学生对其认同性不强。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题目内部选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赋分和权重[8]。对目前学院开设的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选项有:很实用、实用、一般、不太实用和不实用,分别赋10、8、4、2和0分,十个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赋相等权重0.1。对大学四年课程设置评价选项有:十分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10、8、4、0和0分,四大课程设置即通识教育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赋相等权重0.25。参照学习成绩考核标准和已有的研究成果[9],确定大学生对课程设置评价等级,85~100为优,75~84.9为良,65~74.9为中,55~64.9为及格,55分以下为不及格。对现行课程设置综合得分的计算模型:Sij=10×■Qjp×Cjp/M

计算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实践与创新模块课程比较赞同,认为其对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作用程度大,特别是社会实践、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和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得分均在79.17以上,处于良好等级。相反,毕业论文训练作用则明显不足。在对学校培养方案中大学四年课程模块设置方面,专业学科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方向教育模块得分最高,而与一般认识有所差异的是通识教育模块得分最低,仅处于及格阶段,这可能与学校过多强调公共课程而缩少对专业课程课时安排关系密切,使得学生对通识课程教育表现出不满意的态度,从而影响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驱动因子多样

1.限制因素。如上所述,60%以上的学生认为忽视个性培养和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成为专业课程教学中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因素。而学校缺乏良好创新氛围和实用技能指导成为校园学生创新能力整体不高的最普遍因素。

2.激励因素。学生对参与创新活动有很强的意愿,而且目的很明确。在进行互评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参与创新活动都是为将来发展做打算,比如接触社会、就业考研、和发展人脉等。当然,具体的个人收获也是激励学生参与的动力之一。调查结果显示,65.50%的学生认为参与创新活动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人际沟通能力,增加课外知识、开拓视野,增加对本专业的热爱。34.25%的学生认为应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导师制下的“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本次调查发现的地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将结合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位一体”培养新模式。

(一)以专业知识为主体,夯实创新基础

1.改革课堂讲授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地理第二课堂,在课堂上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留下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动手动脑,并通过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启发、点拨等形式使师生、生生互动,从而逐渐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生创新基础。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10],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一个切合实际、较为优化的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共同学习,处理好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基础知识为铺垫,专业知识为主体,文理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训练。

(二)以自主研究为牵引,培育创新精神

1.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主性。目前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够获取的科技创新类信息有限,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则会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同领域、不同导师会有不同信息的获取渠道,导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教会学生主动获取科研信息,并根据主客观条件来选择是否参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科研创新的挑战、乐趣和成就,这对于学生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

2.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实践,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在完善相应评价体制的基础上,将实践引入教学,鼓励学生敢与实干,培养创新精神。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结束后进行地理分科实习、地理综合实习并撰写实习报告。之后进入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的申报和实践参与,并能够通过组织管理部门的审核;指导学生独立设计毕业论文,根据已有内容资料进行论文实验和撰写。当然,需要强调学生的实践教与学的环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教育实习或者其他实习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学生自主研究必不可少的平台。

(三)以科技创新为平台,提高创新技能

1.完善创新活动规定,提供充分的实践条件。为保障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常年持续开展,学校、学院可以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规定,如课题申报指导、项目启动经费拨付、指派专业教师给予学生指导、完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立创新实践实验室等,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条件。

2.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技能。针对学生参与度和自信心不高的情况,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强调群众性和参与度,为在校学生提供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校方力量加大宣传,组织创新团队,让学生能够在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平台上施展才华,这不但能鼓励学生个人,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校创新氛围,逐渐形成一套具有长效创新科技成果的队伍组织机制。

参考文献:

[1]邹广平,夏兴友.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黑龙江省高教研究,2010,(3):128-129.

[2]蔡芸,郭名,叶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11-12.

[3]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20-23.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13-17.

[5]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10):23-27.

[6]杨蒙山.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措施[J].枣庄学院学报,2011,(1):95-96.

[7]张鹏,于兰,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3-25.

[8]周廷刚,苏迎春,杨晓霞,等.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1):56-61.

[9]吕君,陈田,刘丽梅.旅游者环境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地理研究,2009,28(1):259-270.

[10]宫丽华.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48-50.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JY005);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84-02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们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培养出来的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很多招工单位抱怨:很多本科生的动手能力远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重视。在以往的本科院校高等教育中,学校往往更注重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这势必要求相关高校加大对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众所周知,“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理工科各专业必修的、独立设置的基础实验课程,是学生在大学里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然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很多院校都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在物理实验创新实践教学方面就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而且成效显著。然而,国内各所高校在师资、财力、对学生培养的目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不能一律地追求“高大上”的推进策略,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物理实践教学方面的改革创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作为第一批省属本科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经验。在2012年我校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了物理创新实践平台,基于该创新平台,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创新竞赛、江苏省大学生力学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更重要的是,经过物理创新实践训练的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了视野,培养起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创新意识。下面就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及我们取得的一些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并对尚存在的一些困难予以描述,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大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大学物理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系统地学习了一些实验技能,而且为完成后续的其它专业课的实验奠定了基础。但是“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中所设置的物理实验项目大多数是经过反复验证的经典实验,一般都有确定的实验结果;而且这些实验项目大多数是每个实验仅仅涉及到某一方面的物理知识,比如“牛顿环实验”就只涉及到光的等厚干涉的内容,“霍尔效应的研究”这个实验只涉及到霍尔效应,等等。如何将“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容进行延伸,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实践训练是高校物理教育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再者,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里,在完成某一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基本上都是以个体独立完成的,而且指导教师也强调学生应该独立完成。对于小的实验项目,个人是可以顺利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然而,当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时,遇到的情况往往不是“单打独斗”式的工作模式,他们面对的更多情况是这样的:很多人共同参与一个大项目,每个人要与别人协调地一起来完成一个项目。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工作精神,然而这种能力在我们的一般实践课程中是无法培养的。此外,我们目前面对的状况是“由于多年的扩招和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只能保证批量化教育而失去了个性化教育的功能”,从而使得一些具有强烈学习欲望和想发挥创造力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综上所述,大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平台的建立是非常有

二、大学生物理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模式

1.实验项目的建立方式

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一般一个团队包含3-5名学生。我校的物理创新实践项目的建立方式非常灵活,不要求学生必须按指导教师给出的项目内容去选题。创新实践项目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给出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由学生们来选题,选题相同或兴趣相同的学生则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先选题,再组队);另外一种方式是学生自主选题,然后由指导教师审查是否合适(先组队,再定题)。我们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因为他们往往对于自己选的项目更感兴趣并能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而且当这个项目完成后,他们也更加能体会到愉悦感和能力的展示。选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物理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当创新实践项目确定之后,实行专业指导教师和学生结对子的运行方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创新实践项目的结束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延伸式的培养和教育过程的结束,实际上学生和指导教师在一个创新实践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有一个相互深入交流的过程,若是学生觉得指导教师有能力继续指导自己并且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这个学生可以跟着这位指导教师继续做毕业论文甚至直接攻读研究生学位。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更早地发现好的苗子,从而进行加速培养。

2.创新实验项目所需经费的碓

尽管学校和学院对于物理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很支持的,但是目前还没有给予直接的运行经费。物理创新实践项目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项: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包括校级和省级两类)、优秀毕业论文支持计划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课题经费、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运行经费等。由于学校每年都会有大量经费支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所以它也成为了物理创新实践平台运行经费的一项重要来源。

3.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场地主要包括两个场所:(1)专门的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室;(2)指导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对于教师的科研实验室是由专职教师负责管理,而对于大学生物理创新实验室则以学生们自己管理为主,教师管理为辅。一个创新实践项目立项之后,指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们安排一个专用的实验用品柜,用来放置该项目的一些文件及实验器材;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职。一般一个项目组会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表,项目组成员定期与指导教师讨论项目的进展情况。

4.创新实践项目的验收

我们建立这个新实践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增强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期望他们获得多少研究成果。因此,项目结题时,不一定非要有发表的相关论文、授权的专利或获得的奖项,但项目组学生对于该项目涉及到的物理思想的理解程度应该是大大提升的。不强调“实”的研究成果,是为了防止学生的功利性思想的滋生。总之,创新实践平台对于项目的验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与选题的种类有关系;最后提交的结题材料可以是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或者提交实物都可以。对于完成的质量高的实践创新项目,我们将在学院和实验中心的宣传板中给予展览报道,让参与项目的学生感受到荣誉感。

三、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1.资金存在很大缺口

由于创新实验中往往用到一些高端的设备或仪器,所产生的测试费或设备租用费都比较高。此外,一些特殊的实验用品也很昂贵。这些都导致了经费紧张。由于资金存在很大的缺口,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目前主要对本学院的学生开放,也对少量外院学生开放,现时还无法满足全校学生的需求。

2.指导教师人数不足

现在我校的大学生物理类创新实践项目不安排具体课时,而且这些创新实践项目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不算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参与该项活动的教师虽然前两年都还很有热情,但是长而久之就逐渐地缺少了积极性。这直接导致指导教师人数不足。一些国内著名高校,比如中科大,对于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已经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学校会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和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在很多高校,学校并没有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工作量,参与活动的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因此,物理实践创新平台的长久运行及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学校给予必要的政策和条件支持。

3.实验用房缺少

第7篇

一、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实证分析

1.调研情况概况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开展,随机选取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专升本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涉及基本情况、就业因素、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课程建议等方面。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99份,其中男生58名,占总人数的29%;女生141名,占71%;生源地是上海的180名,约占90%。所有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2.调查结果总结

关于学习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单位调查中,有37.2%的同学就业于民营企业;28.6%的同学在外资企业;20.6%的同学在国有企业;8.5%的同学在事业单位;2%的同学在国家行政机关。问及工作行政的问题,30.2%的同学选择行政类;7.5%的同学选择“人事类”;4%的同学选择“咨询类”;1%的同学选择“文职类”;55%选择“其他”。

关于学习者对大学课程设置满意度调查发现:约44%的同学表示满意;5%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9%的同学表示一般;但仍有2.5%表示不满意。问及对课程设置不满意的原因,29.1%的同学选择“缺乏与实践的联系”;13.6%的同学选择“内容太宽泛,缺乏针对性”;10.1%的同学选择“课程安排太分散,影响实习时间”;9.6%的同学选择“理论性太强”。对于“您在大学中所学知识能否适应您现在的工作要求”的问题,52%的同学表示一般;31%的同学表示适应;3%的同学表示非常适应;6.6%的同学表示不太适应;但仍有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5%的同学表示很不适应。关于实践课程评价的调查,18%的同学选择“实践形式单一”;16.6%的同学选择“实践基地太少”;12.6%选择“实践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低”;6.5%选择“实践时间太短”。

关于学习者对教学方式灵活性及教学手段先进性的满意度调查,按评分规则分值越高越满意,78名学生选择“3”,占39%;44名选择“4”,占22%;22名学生选择“5”,占11%。但仍有6名学生选择“1”,占3%;47名学生选择“2”,占23.6%。

在“希望老师如何改变”的问题中,部分学生表示了“希望老师能够加强实践课程”或者“增加学生主动性”、“与实际相结合”等愿望。个别同学表示“希望老师能够开拓学生眼界”等愿望。这表明老师在教授该专业课程时过多强调理论,缺乏实践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学生建议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及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这样可增加课堂互动性。

二、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出现的问题

通过对同济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情况的调研以及与其他高校的比较,不难发现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教学体系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与其他高校情况相同,同济大学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也存在重专业知识掌握轻人文素养培养、重定性类课程轻定量分析类课程的问题。在理论教学体系以外,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公共伦理教育。而且,目前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政治学、管理学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相当大,经济类、统计分析类等定量化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仅限于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社会学原理与社会调查和统计等几门定量类课程。这极大限制了学生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正确有效的定量化分析,不利于继续教育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应用所学知识。

2.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虽然近年来学校在教学方面越来越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来改进课程教学,但这些尝试仍处于探索阶段,是否真的有效提高知识掌握度还有待进一步验证。而且这些方法往往只是在某些课程或者某门课程的某些内容教学中得以运用,整个教学体系还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来构建的,课堂讲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

其次,教学方式未考虑到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与本科学生相比,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往往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更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简单注入式教学法已不适用于他们,亟需增加课堂参与度,进行师生互动、双向沟通。

3.教师资源有待开发

继续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获得学校在师资方面的支持,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着教师特长不能较好发挥及资源联动机制缺乏的问题。首先,学校不能很好按照教师的研究方向及专长来合理安排其担任的课程,这样不仅需要教师再投入大量时间准备,而且教学效果不佳。其次,教师资源整合不佳,与全脱产教育、MBA、MPA等项目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管理继续教育的发展。

4.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虽然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办学经验和深厚的文化氛围,但是特色不鲜明、个性不够突出。课程体系单一化和趋同化,未突出本校在城市管理方面的优势,导致行政管理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同时,当今行政管理专业尚没有摆脱政治学对它根深蒂固的影响,整个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等作为主干学科来进行架构,未能体现出世界各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再造政府流程、推行电子政府建设的发展趋势。并且在我国政治制度日益完善、行政活动日益高效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发展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虽然行政管理专业(继续教育)设置时间不长,但它一直以改革进取状态不断发展。作为工科背景的同济大学,公共管理系如能针对社会需求,突出培养城市发展人才的优势,依托上海大都市的地理优势和同济大学城市建筑、规划的优势资源,在公共管理领域走城市管理和发展的特色道路,将能大大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前文分析,建议在五个方面进行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借鉴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定位,把能力培养明确作为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之中。在修订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将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公共管理、城市管理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管理学、经济学、行政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能运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类城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涉外单位从事现代化行政管理工作。同时,培养目标也需要定位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严进严出”的制度,有创造潜力的人员才允许参加继续教育,否则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人才质量。

2.调整课程体系,推出精品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是模块式教学的重要内容,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科目安排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以理论性、方法性、领域性为三个基本模块,突出城市管理,强调工具及应用性,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了行政伦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和分析、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将社会调查和写作从选修课转为必修课程。同时增设了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教育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导论、中国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等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改变行政管理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重原理轻技能的现状,建议大量增加增加公共政策和方法类课程以及作为学科新基础或反映学科前沿和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打造精品课程。

3.更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

我系拟加强改革教学方式,重视夜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技能训练。行政管理专业由学术型向应用型的转变,要求更新教学方式。要积极尝试以下教学方法:一是讨论式教学法,即教师提出讨论题目或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指定相关参考书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对讨论进行归纳总结。二是专题式教学法,即老师将本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或最受关注的内容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突出重点,讲透内容。三是案例教学法,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典型案例,或要求学生就某一知识点写出相应的案例。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管理学科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案例教学法,辅之以理论讲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实习等。我系也可以通过城市管理中的案例教学,或是请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现实的或虚拟的案例,学习和积累实际的城市管理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坚持综合性与典型性有机结合的原则,综合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复杂程度,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辩证思考能力;典型性反映行政管理实践问题的规范化和针对性程度,在于重点训练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技能和定义问题性质的基本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培训

第一,对内做好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系里教师在城市特色系列即城市发展与公共政策、城市公共管理和城市社区管理三个模块中找到各自的学术发展方向,尤其是推动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每位教师可以在不同模块内就城市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就相关城市问题研究领域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对外引入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制,吸引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到同济任教、授课、培训。第三,鼓励并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进修、学术会议。

第8篇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优化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设置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镇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大背景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运而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新设立的专业,将原来的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两个专业合并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将原来以学科分化为特征的自然资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农业资源利用等专业,调整为以学科层次为基础、学科综合为特征的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专业。合并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中国伴随经济高速发展出现的一系列人口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与该专业的研究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资环专业自设立始全国高校争相开设此专业,尤其是很多有着深厚经济学、管理学研究背景的财经类大学都开设了此专业,至2009年财经类高校开设此专业的比例占所有高校的近9%。

从专业设立背景也不难看出,资环专业属于典型的通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涵盖面广但缺乏针对性技能训练,因此从开设这些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提高资环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资环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设置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能是针对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发挥专业特色,构建有自己特色并符合社会相关部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带动理论学习。最终使学生掌握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一技之长。

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指相对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课、实习课、实训课、模拟实习、野外实习、社会调查、实习等多种形式。而“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性教学目标、实践性教学方式、实践性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评五大要素构成,同时还包括制定专业技能规范与实践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方案;建设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室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实践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综合课程。资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室内与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此外还可增设第二课堂。

(一)资环专业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资环专业课程跨度大,涉及范围广,因此教学难度也较大,特别是需要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程型人才,则需要以扎实的实践教学为依托。因此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互关系,将实践教学与社会生产相衔接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满足社会专业人才的需求有重要意义。国内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以财经类院校为背景开设的资环类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自己先天的优势如经济社会学科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有着自己的劣势如地理类基础实验开展条件较差。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具体情况,如何开展资环类专业的特色教学,如何扬长避短,最终使得学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具有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革实践内容、更新实践手段、改善实践条件、强化技术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必然手段。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对促进该专业建设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在教学型大学中,本科生教育是“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是以体现“能力”为主的活动,所以本科实践教学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二)以往与实践教学的开展略显不足

对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可行性不强,对促进实践教学的建设作用不明显,另外也缺少特色。目前的研究多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讨论为主,郭文炯、王玉明提出应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建设三维立体结构的课程体系。邹家红等分析了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的对策。吴云清、张莉提出了立体化办学模式。宋戈、袁兆华分析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思路,郑拴宁认为数字城市建设是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发展的最佳方向。对于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的相关研究目前只有陈世斌探讨了财经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不难看出,资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就业等方向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中,有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如赵承美、钱宏胜、谢献春等的文章,有针对具体课程实践教学开展的探索如齐艳红对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分析及千庆兰等对区域与城市规划模拟实验课程改革构想等。另外,结合资环专业开设的背景开展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是另一个研究的角度,如何东进等对农林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但是资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中,对于财经类院校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研究还是一个空白。

三、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首先了解资环专业的现状,明确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分析该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而言,财经类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专业定位模糊,对实践技能重视不够

实践教学的水平与学生实践能力是关系到资环专业办学成败及学生就业前景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就读该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理解不够,缺乏就业前景的规划,存在重视理论知识轻视实践技能的思想。这使得在就业的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往往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

(二)与财经类大学其他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融合不够

财经类院校创建资环学院在实践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社会学的社会实践调查方法。资环专业毕业生以资源、环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环境评估、区域经济规划等专业领域为重要能力培养方向,必须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特别是社会调查,通过这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会以后工作的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三)理科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资环专业的实践教学往往欠缺开展地理类基本实验的条件,尤其是文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更是如此,因此要格外重视提高这方面的办学能力。有针对性地补充自然地理、环境科学相关的一系列实习仪器、设备,加强相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力量,使得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厚积薄发。

(四)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包括实践性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方式与社会需求不能达到无缝衔接;实践教学大纲不完善,实践教学方案不规范。在构建有特色的财经类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后,结合该体系的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层次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划分析。

四、财经类大学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可以从学科专业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入手,充分利用和借鉴财经类学校经济、管理学相关实践基地和社会学优秀的实验方法,发挥财经类大学的优势,再结合本专业毕业生以往就业情况、就业方向及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性的制定具有财经大学特色的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见图一。

参考文献:

[1]宋戈,袁兆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81-82

[2]郭文炯,王玉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2:77-80

[3]袁春,钱铭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3-16

[4]邹家红,袁开国,刘艳.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1):110-113

第9篇

作者单位:453003新乡市河南省新乡医学院护理学院

马晗:女,硕士,助理实验师

摘要护理专业大学生实习是实施临床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而目前的护理本科生实习基地多不能满足护生实习要求,笔者认为应从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建立临床教师队伍、制定带教目标和内容、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完善临床教学反馈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满足护理本科生需要的临床实习基地,从而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秀的高级护理人才。

关键词 护理;本科生;实习基地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6.06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生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实习,才能巩固所学书本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护理本科生是未来护理工作队伍中的主力军,其实践能力的高低与护理行业的整体素质密切相关,因此,他们的临床实习就显得更加重要[1]。临床实习基地是护生完成临床实习的场所,本文通过探析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构建措施,为不断完善和满足其临床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有效信息。现报道如下。

1临床实习基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断扩招的影响下,现在每年都有大批护理专业本科生到临床实习,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临床实习基地存在一定问题,无法保障和满足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实习需要。

护理专业本科生通过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不仅掌握了护理学专业知识,而且对临床医学、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知识也有系统了解,他们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且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和管理意识,逐渐成为临床护理的骨干力量。面临实习,一方面,他们对实习医院的环境、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对带教老师的整体水平也有较高的期待;另一方面,他们进入临床实习后,在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过程中,由于其对医院环境的不适应、规章制度的不了解、操作技术的不熟练等,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护生实习是实现由学生向临床护理工作者角色转变的过程,期间离不开完善的临床实习监管体系及具有较高学历、精湛操作技术、良好沟通能力的临床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目前,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基地在医院环境、医疗设施、管理制度、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受地域及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内地与沿海、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医院环境及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2)部分医院实习监管制度不健全,不利于对护生的监督、监管及信息反馈,直接影响临床实习质量。(3)现有临床实习带教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带教目

标不明确,部分带教老师存在与实习生沟通困难的问题,不能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所带护生。(4)由于带教老师自身工作繁重,工作压力大,部分带教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2新型临床实习基地建设对策

2.1确立临床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护理本科生接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掌握了较丰富的护理学及交叉学科知识,临床实习基地应在三甲医院进行,实习工作应得到医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另外,医院需要设立专门的临床实习示教室、实训室、学员交流室等供护生学习的场所。再次,医院所处的地理位置要交通便利,能够为学生提供住宿及就餐场所。

2.2建立临床教师队伍研究发现,在对护理临床实习带教老师的能力要求方面,本科生和专科生存在差异性,本科生对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方面满意度不高[2]。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护理本科生的实习效果,学校应与实习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责任心强、较好沟通能力、热情耐心的护理工作者,对其进行专业系统化培训,使其胜任临床带教工作,并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作为带教老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探索带教新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医院应对带教老师进行定期考核,并将其记入个人档案。创造机会增加带教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带教成绩优秀的老师应给予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奖励,树立榜样模范。

2.3制定带教目标和内容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结合本科生特点制定出具体的临床带教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和培养护生。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基本知识方面。要熟悉各种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护理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能够正确书写护理记录单。(2)操作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各种临床常规操作,操作要规范准确。(3)角色适应方面。护生要成功进行角色转换,能够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增强职业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2.4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对知识传播、理论向实践转化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从实习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充分利用临床实例进行带教[3-4]。还需要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规范带教制度,明确带教任务、流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带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能激发护生实习积极性,使他们取得较好的临床实习效果。

2.4.1分层次、分阶段带教此种带教方法以带教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能力和个人情况,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带教计划,学生在科室实习期间分管相对固定的患者,根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目标对患者进行有步骤、有计划地护理。这种带教方法既能体现整体护理,又能充分发挥带教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2.4.2导师制实行临床实习导师制是类似于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一种临床教学培养模式。导师可以对实习生进行系统指导,及时发现护生学习、生活及思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实习生可以更好地与导师进行交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学会分析、研究临床实际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在毕业时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具备护理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2.4.3建立教学病房教学病房为带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专门的教学场所,有利于开展各种临床教学活动,例如专科知识小讲座、护理查房训练等。建立符合本科生需要的临床教学病房,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2.5完善临床教学反馈体系临床实习质量的高低与反馈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可为实习生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其考核成绩、实习科室等,开放此系统,可由实习生自行查询,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定期巡视病房,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入电子档案,统计常见实习问题,给予针对性指导,并定期排查反馈问题的落实情况。组建学习小组,定期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临床实习基地应充分考虑到护理专业本科生的特点和优势,从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建立临床教师队伍、制定带教目标和内容、建立科学的培养模式、完善临床教学反馈体系等方面着手,尽可能满足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需要,帮助其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学校还要与实习医院签订协议,使临床实习标准化、规范化,更好保证实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玉杰.推行“导师制”-提高护理本科生实习质量的重要途径[J].现代护理,2010,14(1):117-118.

[2]陈凤辉,樊新霞,姚鸣.不同层次、不同民族高等护理教育临床实践教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12):3370-3372.

[3]郑海燕.反思法在护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11):3835-3836.

[4]沈艳.护理带教随笔[J].中华护理教育,2012,9(11):528.

第10篇

宋代的朱熹说:“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答吕子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必矣。”(《尚书引义》)意思就是“离开行必然不能获得真知。”“知”是“行”的结果,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但必须回到“行”中才能得到检验和提高,“行”是“知”的源泉,“知”“行”合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古代文学教学之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就是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表现就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书轻育人,学生的发展与所学内容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联系。近些年来,尽管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始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对于技能性、技术性课程而言,实践教学不在话下,但是像古代文学这样的人文类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的实践性,论者大多语与不详。要使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清晰,具有可操作性,真正对古代文学教学起到促进作用,还必须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以及古代文学课程实践的情况,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有观察实践、阅读实践、赏析实践、表达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人文实践等六大环节。这些环节的共同特点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古代文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是观察实践。观察是人类最为基础的学习方式,那些具有突出才能的人都是观察能力特别强的人。高职院校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善于观察,向他人学习。

古代文学的观察实践主要有以下一些:一是教师课堂上的授课,这种授课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如何学习古代文学,怎样分析作家作品,如何将思维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等等,如果是学习的有心人,完全可以从教师的言行当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二是聆听讲座,无论是本系教师、本校教师还是外校专家的讲座,必定是讲者关于某个主题的研究或者整理的成果,不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讲者的学识、水平,而且还能从中窥见讲者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分析方法等等,不清楚的地方还能与讲者面对面近距离地对话与交流;三是影视观摩,这里观摩的影视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最大的特点是可视性、形象性,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形象地接触到部分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影视本身已经包含了编剧、导演的理解,学生在观摩时更多的也是在接受一种现成的结论,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既可以是把中小学教师请到高校做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公开课,也可以是学生到中小学去具体观摩教师的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主要是观察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处理教学突发事件,如何有效使用教学语言等等。无论何种观察实践,教师事先都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讲清观察的角度,怎样得出观察的结论,如何利用观察的结果等等。第二是阅读实践。阅读是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如果连作品内容都不甚了了,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肯定都是在做无用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了。阅读是古代汉语所学内容的实践,也是自己多年所学习的阅读方法的实践。

就古代文学而言,阅读实践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浅层阅读,追求读通、读懂,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要弄清楚,整个作品是什么意思,表达的是什么主题,使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要大致知道;二是中层阅读,追求对作品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读“情”悟“理”,“涵咏体会”,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情感上的升华;三是深层阅读,是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化”的境界,获得思想智慧的启迪,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感染,得到语言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借鉴,成为自身文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对于经典作品,不仅能够达到读懂、理解,更重要地是要能够背诵,做到张口即诵。第三是赏析实践,主要就是鉴赏分析,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文艺理论的具体运用。古代文学中优秀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作品的鉴赏就是要发现和甄别古代文学作品所表现的思想美、情操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而这些美存在于栩栩如生的形象、情景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动人的形式之中[1]。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建立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识别标准,引领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分析和鉴赏密不可分,鉴赏的过程也是分析的过程,赏析实践不仅要对作品本省进行鉴赏,还要联系作品出现的年代与作者的身世背景、创作理想和创作风格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进一步的欣赏美文,陶冶性情,抚慰心灵,善待人生。第四是表达实践。观察、阅读是信息的输入过程,表达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表达实践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实践。口头表达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故事复述、师生问答、课堂讨论、专题辩论、读书报告会等。

故事复述主要是培养学生抓住故事要点的能力和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这种实践形式在教学中应用时间长(小学已经开始),在大学教学中不常用。师生问答是最为基本的口头表达实践,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正确回答,或者给出合乎情理地分析,再进一步,学生能够在师生问答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课堂讨论一般都是分小组进行,有两种形式:临时小组讨论和正式小组讨论,临时小组讨论就是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临时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代表报告讨论结果;而正式小组讨论是事先就布置讨论的问题,划分好学生小组,由小组推选出小组长,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查阅,课下组织讨论,上课由小组代表报告讨论结果。专题辩论主要根据教学需要设定,先根据辩题把全班分成正反双方,由学生自己准备材料,推选主持人一名,推荐正反辩手各四名,按辩论赛的组织程序组织辩论,组织专题辩论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和团结协作意识。读书报告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定向读书报告会,由教师事先公布阅读篇目,规定好时间,由学生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一种是非定向读书报告会,由学生自行确定阅读篇目,并在约定的时间向全班汇报读书心得。这两种读书报告会的参与人员最为广泛,报告人既可以事先确定,也可以临时确定。书面表达实践有两种类型:一是研究论文,包括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二是创作尝试,包括诗词创作尝试,小说创作尝试,剧本创作尝试。

专题小论文一般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如讲《三国演义》,要求学生写统计报告:第一,统计曹操的笑、刘备的哭,写出具体回目、事件过程;第二,叙述西蜀“五虎上将”的一生事迹,写出具体回目、主要事件;第三,统计三国主要战事的谋略、得失关键。第五是教学实践,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基础教育所需要的教育者,教学能力就是合格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综合实践,它基本上可以包括以上所有的实践。教学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试讲;二是试教;三是实习。试讲中,学生面对的是自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这种教学带有模拟性质,主要是实战前的演练,其目的是让老师和同学帮助即将实习的学生在出校门前进一步地查漏补缺。试教就是尝试教学,是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的教学尝试。实习生到了实习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听课,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就需要走上讲台,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将自己所有学习和掌握的古代文学的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展示和练习。实习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实习生经过指导老师的引领,慢慢地自己逐渐熟悉了各种技能技巧,而且开始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第六是人文素质实践。人文素质的核心是思想道德素质、情感素质、心理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的人文素质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实践、赏析实践,已经能够与正确地理解这些素质,并且能够对这些素质进行恰当的分析,也能把这些素质正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即使学生在这个层面上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人文素质没有与学生本人发生联系,没有对学生有所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要求我们讲文明、讲道德,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情感素质要求我们心中有爱,爱国家、爱人民、爱家人、爱环境,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心理素质要求我们积极进取、珍惜时间、善于计划和安排人生,正确地面对人生不利的局面和人生逆境,知足常乐,时刻保持健康和快乐的心态。这些都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为人处世的具体细节之中。其实,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都身处人文素质的实践活动当中,关键是要将相关的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学习与学习者本人以及当下的社会语境结合起来,感同身受,不断地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以上这些实践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实践环节,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直观接触、现场感悟、开展表述,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文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理论分析与作品鉴赏的互动。”[2]

而且这些实践活动大多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截然分开的,我们这里将其分开,纯粹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古代文学教学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的时候一是要考虑实践的整体性,要做到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比如各个实践环节开展的形式、开展的次数都要考虑进来;二是要注意实践的层次性,这是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决定的,要注意因材施教,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每一次实践教学完成之后,要进行总结和反思,要看实践目的、教学目的是否完全实现,要看各个环节是否顺利,有无值得改进的地方,以便于进一步完善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实践的水平,从而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教育 教育质量 提高措施

职业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也可称之为“体系质量”。所谓体系质量实质上是指其与系统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之间的协调问题。也就是说,它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亦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当前五年制高职教育在规模上取得巨大发展,但是其质量仍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五条提高措施。

一、科学调整课程设置,拓展特色专业

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社会对职业学校的期待也是这样,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在探索中慢慢成长起来的,专业方向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慢慢形成。如何调整课程设置,提高高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面临的突出问题。

1.实行质的转换。

目前五年制高职的课程设置有很多不科学的现象出现,例如:对学生的德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措施,科目的选择幅度不合理,教学方法成旧及考核机制还不是很完善。从职业学校课程间的比例来看,普通科和职业学科的构成比例要维持在1:3,加大职业课程的实效性教学是必须的。

2.加大对外合作交流,加大特色专业质量。

加大特色专业的投入,延伸对外合作途径,实行互换交流制度,国内的学生到国外去,国外的学生也来国内职业学习专业进行学习交流;职业学校要根据地方经济拓宽的特色专业质量,进行选拔,实行局部“金牌”学员教育,可打破年级制度,形成特色专业班级,使特色专业变成产业的必需品,实现地方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嫁接市场的桥梁作用。

3.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增加实效性。

没有市场就没有教学,没有良好的教学也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两者关系相辅相成;闭门造车无疑是慢性自杀,市场经济瞬息变化,把握市场动态,超前思考,才能把握课程设置的方向,培养才能达到实际作用;规定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要求,获得市场的最新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为教学服务。这要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覆盖面。但是职业学校的教师工作任务大,很少有时间外出挂职锻炼,学校要把教师挂职作为一种制度,提供机会让教职工到企业进行锻炼。

二、强化专业信心,引导学生行为习惯

1.正确认识五年制高职的地位。

五年制是江苏联合职业学院独创的办学模式,专业由弱变强,已经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特色。在学生心目中,高职教育的一贯制概念还不是很清晰,加大五年高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坚定学生的信心是必须的;从高职教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引导时常出现自信心不足的情况,引导不到位、不及时的现象时常会出现,部分教师缺乏对五年制高职未来发展的信心,在教育教学中会流露出信心不足的情况,所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五年制高职的特殊地位和就业前景,教师要加大信心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高职在市场中的地位。

2.强化职业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和职业道德是当前高职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同时这也是职业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高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增加学生动手的操作的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才能实现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德国的职业学校的建筑专业,毕业时让学生自己造一座房子,这就是“毕业论文”。

3.健全行为习惯纠正的长效机制和分层教育。

从育人过程看,要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整合纠正的内容,分学期进行不良习惯的改进,既有针对性又可操作性。例如,新生进校第一学期,要以纪律意识教育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为主线开展主题教育、第二学期开展以职业素养和礼貌礼仪教育为主线的主题教育。

三、加大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

职业教师应当是个高尚的人,是照射在学生心理的一束灿烂的阳光,让从中考独木桥上掉下来的孩子们感受温暖,从而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职业教师不问学生“为什么不懂”,而应想“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明白”。

2.储备丰富的知识。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学习的习惯,落后要挨打很适合他们;高职学生追求前卫,关注时尚和社会热点,自身尽管存在很多缺点,但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却很高;高职学生的个性张扬,有较强的思想和见解,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瞬息发展的需要。

3.培养特殊的能力素质。

职业学校教师要具备四种素质:一是“朋友”。“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你就成为他心目中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所以职业教师就应该走进学生群体,与学生打成一片,彻底改变中学时代教师的严厉形象。二是“医生”。职业教师必须勇敢地承担“医生”的角色,开展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四是“模特”。职业教师的形象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性,教师的仪表、工作作风、言谈举止和良好习惯都是教师良好素质的外化,同时也是形成学生良好素质的动力。四是“侦察兵”。因为高职学生头脑聪明灵活,机动性强,很多隐蔽的问题需要教师有较好的识别和观察能力才能发现。

4.提高心理素质。

要让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就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职业教师要当好教育者的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克服由焦虑和压力所产生的心理挫伤,增强工作自信心,培养乐观、豁达的精神,多与学生交朋友;保持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一种对事情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

高职学校身兼行政工作的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表现在既能善于在教师中发现和培养骨干力量,又能及时关心和帮助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情绪不稳定的教师。要提高职教质量,提高职校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个人主人翁思想和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学校的发展壮大才有可靠的基础。

四、提升人文环境,创造书香氛围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文化是学校的魅力。如何提升高职学校的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突出优势特色。

高职教育要提高优势集群,提高内涵文化层次;可以让教师在学校里展示一门特长,能创立一种风格;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会一门艺术技能,擅长一项体育活动,获得一次登台机会;通过墙报、网站、荣誉室等展示这些文化,突出各类活动的师生共同参与率,形成互动互进的有效载体,从而形成良好的高职教育的校园文化的内涵特色。

2.发挥班级文化角作用,充分渲染职业氛围。

班级图书角不只是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供服务,更是传递书香教室,形成良好书香氛围的良好效途径。高职学校的班级图书角可以分两个图书角专区:一是人际交往处世区;二是专业图书区。专业区要显现职业味道,围绕职业特点进行文化布置,例如,旅游专业可设世界旅游地理专区,烹饪专业可设世界风味菜肴专区,等等。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传递书香文化。

高职不等同于三年中专,高职的前三年不是中专教育教学模式,高制教育就是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的极好方法,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业余时间多,必须用第二课堂来充实学生充足的业余时间,发掘他们的特长,可开设艺术、体育、兴趣班及提高专业学习班等,以特色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书法、十字绣、舞蹈等,限定学分,这样可以于无形有中激励学生参与学习,而不是逼迫强压,营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第12篇

如何写开题报告?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 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 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 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 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如:“应用信息技术构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听读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和学习策略形成之影响”、“借助信息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清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

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 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 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 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 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 综合、 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 注) 、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 。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 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 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4、课题组力量如 何或分工是否得当;5、资料准备如何;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 需的其他条件;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

开题报告范文

学生姓名:

所 在:院(系) 音乐学院

专业:音乐学

论文题目:论钢琴的即兴伴奏

开题报告内容应包括课题研究意义、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度计划等.

研究意义: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舞台表演艺术中,由于伴奏要与歌唱者一道共同进入“角色”,因此,必须与歌唱者一同研究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表演时,行腔、换气, 伴奏者不仅要能“跟”好、“托”好、“带”好,还能做到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处理,作品的内在意境,体会其轻重缓急的特点及乐句呼吸的深浅,敏捷的细微的感情变化,以便作出快速反应,为演唱者展示音乐的烘托,提供丰富音乐的氛围与再创造,最终与演唱者达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它除要求具有钢琴技巧、和声基础外,还要求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旋律分析、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能较有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文献综述:

①刘聪、韩冬 著《钢琴即兴伴奏教程新编》 1999年8月北京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②凯斯特莱尔·略林茨著 张瑞、邹国昌、徐振华 译 《键盘和声学教程》 XX年8月第一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③立斐岚 著 《钢琴伴奏艺术纵横》 1996年8月北京第一版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④谢耿、陈雪慧 著《钢琴即兴配弹教程》 XX年1月第一版 花城出版社

主要内容:

钢琴伴奏是一门特殊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对于完美表达一个作品的内涵,起到与演唱者同等重要的作用。钢琴伴奏与歌唱两者就象是鲜花与绿叶,既有各自的特点,又必须有统一的平衡关系,只有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才会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高,才会推动声乐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们以系列片《共和国之恋》的主题曲《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为例,具体详细的展开讨论,看看钢琴的即兴伴奏都需要注意些什么。

一、 熟悉、分析歌词、旋律:

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旋律的风格、情绪、调式、等方面内容,把握住旋律的内涵,对旋律有总体的了解。

二、 和声布局:

和声设计是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灵魂”地位的重要部分。和声选配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整首旋律伴奏处理的目的性、合理性和完美性。我们要根据对旋律的理解及和声进行原则开始总体布局。

首先进行开始部分、部分、结束部分的和声安排,注重和声的功能性及色彩性,安排好半终止及终止式。然后根据和声进行的规则及效果安排其他和弦。安排和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以正三、三度叠置、原位和弦为主、副三、转位、变音和弦为辅,多用第一、四、五级的连接。

2、旋律开始部分以主和弦为主,以强调调式,部分选用不稳定和功能性强的和弦、变音和弦,以增加动感。

三、选用适合的和声伴奏织体:

根据旋律的内容、情绪等设计、选择适当的伴奏织体是即兴伴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要求伴奏者应掌握各种风格、各种情绪、较多类型的伴奏织体:。

⒈抒情优美类乐曲,多让人感到精神放松,顾而常用分解和弦

⒉坚定有力、庄严宏伟类乐曲,常用柱式和弦

⒊欢快跳跃、节奏感强的乐曲,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和弦

以上三种形式是伴奏织体的基本形式,常常在伴奏中使用。当然,它还可根据旋律表现之需要进行变化,产生出更多、更适合的音型织体。伴奏音型的使用应统一中求变化。单乐段可只用一种织体,其他曲式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织体,伴奏音型之间有个对比,会在听觉上更舒服好听。

四、 旋律中重点部分的处理:

1、长音地方应进地填空:(a)、把旋律进行加花。(b)、把伴奏音型及和弦进行理复。

2、部分应加强处理:(a)、反向的八度、音阶、半音阶进行。(b)、根据风格使用震音、琶音等。(c)、选用动感较强的变化和弦、色彩和弦以加强紧张度、烘托气氛。

3、对前奏、间奏、尾声进行较细致的处理。

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正在于“即兴”,它是在没有正谱伴奏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旋律即兴编配伴奏织体,要求凭借伴奏者的智慧与灵感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思出合乎逻辑的伴奏方案,保证演唱的顺利进行,有时,灵感横溢时的钢琴即兴伴奏还能弹奏出比正谱伴奏更有光彩的效果。因此,即兴伴奏者对钢琴演奏技能、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分析、作曲理论方面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厚实的键盘和声基础和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的编配。

进度计划:

xx. 7. 8--xx. 7.15 完成论文选题

xx. 7.16--xx. 8.31 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和前期调研

xx. 9. 1--xx. 9 10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

xx. 9.11--xx.10.20 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

xx.10.21--xx.11.19 进行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审查及开题答辩

xx.11.20--xx. 1.20 进行课题调研及论文撰写

xx. 1 21--xx. 5.10 进行论文评审和修改

xx. 5.11--xx. 5.31 准备并进行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