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时间:2022-09-21 14:02: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习观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学习观论文

第1篇

这些改革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单一的论文考试。即,每个学期学生只要写1―2篇论文就完成考试任务了。从1995年起,进入了第二阶段: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即,学生除了要完成规定数目的论文外,还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一获得相应的考查成绩。学生的总评成绩有论文成绩与课堂考查成绩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

一、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德语主动性的重要手段

德育课难上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共同问题。这个难字主要体现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有:(1)学生对改课程学习的意义的认识。(2)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3)教学方法的使用。(4)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影响大学生学习德育课主动性的因素主要是后三种。作为有较高精神追求的大学生基本能正确认识德育课的重要意义。他们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被动主要是因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能够激发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发现,在单一的论文考试不能全面地调动学生持久的学习主动性。单一的论文考试而且还是命题论文考试,学生没有选择的主动权,无论自己感兴趣与否、思考深刻与否都必须要完成。课堂教学中虽然有暴扣讨论、演讲、辩论在内的各种教学活动,但是,对活动的结果却没有相应的评价。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常常受到自身的兴趣甚至情绪的影响,不能全面而持久。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考查,特别是对课堂活动表现得考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受到自身的兴趣与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课堂活动表现评分的客观影响。后者有助于调动学生全面而持久的学习主动性。

为了检验改种考试方式的实际效果,笔者做了一项调查。中医专业与骨伤专业班为实验班,实验班采用论文考试也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对照班采用单一的论文考试。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方式相同。试验时间为一个学期。结果显示,(1)实验班的学生的主动性高于对照班。(2)实验班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且准备充分,质量较高。(3)实验班的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比对照班活跃。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结果表明,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确实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二、本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准确地测度学生学习德育课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人们的观念中,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能力的强弱、对知识理解的深浅是成正比的。但在实践中,考试成绩并不总是真实地放映学生学习情况。这种情况在高校文科的考试中比较容易出现。一方面,一般而言,在文科教学的过程中,作业量较少。期末考试(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学生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便能过关,甚至获得较高的分数。学生上课与否,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等等都很难从这样的考试得到准确的、全面的放映。这样的考试只能测评学生考试前那段时间的学习(或备考效果,而不能测评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文科的考试,大多采用卷面考试,这种考试往往侧重认知方面的测量。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论文考试,既考查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度,也考查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文字的表达能力。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分数,不仅在课堂上能认真听讲与思考,而且在课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唯此才能写出质量高的论文。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即侧读了学生学习态度,也测度了学生学习效果;即测度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也测度了能力水平;即测度看学生某一时刻的学习效果,也测度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效果。

三、论文考试与课堂考查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是实现德育启发的重要手段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感比较薄弱,这与长期实施灌输式的道德教育不无关系,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必须给予学生相应的自由和自主,让学生充当德育主题。唯启发式的德育能做到。目前,理论家们一致认为,一种无灌输的德育(或启发式的德育)至少应满足一下标准。首先,他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封闭、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为目的,而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特别是独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道德观为目的。其次,他是一种“发展的”教育。所谓发展道德教育是指承认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有自己特定规律的过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愿意接受的。第三,这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要培养大学生的强烈的道德感,必须实施启发式教育。启发式德育的实施,除了转变德育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目的、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要改革考试。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学术道德 问题与策略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仅败坏了校风和学风,扭曲了科学至上的学术准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进行规范,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项紧迫仟务。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涵和现状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术诚信即,学术态度要诚,学术行为要守信。就大学生而言,学术诚信主要体现在考试纪律的遵守,科研论文独立完成、不存在抄袭、剽窃。南京林业大学的陈勇、孙松平把目前我国大学生学术失信界定为:平时作业、毕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还有的学者对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获取高分或某些特殊的证书为目的而违反公平和公正原则的任何行为,比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剽窃等。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1. 修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大学生认真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为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往往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不愿做枯燥的、艰辛的实验或调研,以敷衍应讨的态度对待实验,致使无法得到合理的实验数据。为了顺利完成功课或者论文,只好“借鉴”他人的实验数据,或者依想象,轻率地修改、伪造实验数据,蒙混过关,搜索同类的研究成果,然后将别人的数据、图表略作修改就变成自己的所谓“结论”。

2.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当今学术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就是抄袭与剽窃行为。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学术蝗祸”。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抄袭别人的科研论文,不研读书目,不认真开展相关研究,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甚至直接从网络上直接下载,稍加修饰直接上交或者发表。

3.杜撰参考文献,不诚实地利用他人成果。学术研究只有建立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和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的结尾部分注明所用成果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适德,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有些同学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书比对参考文献做“伪注”。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管理的滞后性。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扩人,教师承担的任务骤然增加,由此造成了教学管理上的问题。一名指导老师需要负责几十名学生的科研学习,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配备指导教师,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科研工作上的茫然无助和措手不及,在进行科研创作中缺少领门人,这种茫然让他们只能把目光聚焦在电脑上的沾沾凑凑,其科研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业评价制度的片而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提高学习水平的保证。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学业评价却存在只重视考试成绩,无视或者忽视科研激励和科研创造,学生的奖励措施中也很少涉及到科研方面,学生的科研激情不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佳,科研行为不当等问题随之而来。

(三)大学生学术失范的惩戒机制不到位。

可以说,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各种学术不诚信行为,除了对考试作弊有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外,国内高校基本停留在对科研诚信问题持宽容态度,甚至学生自身对学术失信问题不当回事,调查中大学生对其论文抄袭的原因是因为不懂得引注规范,有部分同学表示是受老师、教授抄袭剽窃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不是专家教授,没有学术责任。

三、大学生学术失信的矫治

(一)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

改变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必须把大学生纳入学术共同体,承认大学生学术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学术诚信规范;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

(二)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激励机制。

对于大学生学术失信者而言,学术道德己经不再具有价值和魅力,只是实现自身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工具,学术道德已经失去了己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一方面,高校要改变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纳入学术共同体的范畴;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学术诚信示范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效仿的榜样。从而激励大学生成为学术诚信的坚守者与捍卫者。

(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学生学术主体地位。

对高校来说,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应是以大学生为本。在学术方面,也必须尊重与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始终未把大学生纳入大学生学术共同体的范畴,导致大学生没有承担学术诚信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缺乏学术理想和学术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始因。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基本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80-02

一、引言

本科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各方关注。作为专业课教师来讲,也应该深入思考,从自身角度发掘良策。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应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但是有些专业课教学中只注重“纯专业”,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基本能力较低,为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例如就业压力增加。因而如何增强和培养本科生的基本能力就成为高校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战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传递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协调起来。

二、目前现状

目前,把大学教育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学历教育,上大学就是为了拿一张文凭的思想很严重,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不勤奋,选择工作岗位时,追求大城市、高待遇,大多数学生不愿意下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对在校生及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本科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在表达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主动实践能力及外语交流能力等方面较差。

(一)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表现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课程设计(论文)和社会调查的能力较差。

1.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育环节的一个重要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独立解决本专业中某一问题的能力,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储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目前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情况存在许多弊端,有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较低,答辩中专业知识的表述和应用能力较低。

2.完成课程设计(论文)的能力。课程设计(论文)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的原理和方法,参照工程实例,完成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达到模仿性训练的目的。但是在设计(论文)成果的表达中发现,有些文字粗糙,写作不规范,图表绘制能力较低。

3.社会调查的能力。学生查找资料只为了方便、快捷,不去深入、仔细、多渠道地查找,因而在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论文)的写作中数据陈旧,没有科学依据等的现象比较常见。

(二)知识积累能力

知识积累能力主要表现在实习中缺乏掌握知识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1.实习中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认识实习是参观各种类型的构造物,使学生对本专业有初步了解,为了学好专业课程做准备。课程实习是在野外使用仪器,验证性训练课程中实际操作部分的知识,达到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衔接。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在学习完成专业课程之后的实践性环节,使学生更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但是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实习,应付考核,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训练内容的掌握。

2.实习过程中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仅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

(三)外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主要表现在外文文献检索和外文摘要写作能力方面较差。

1.外文文献检索能力。一些学生不注重专业名词和外文词汇的积累,在文献检索中不去官方网站或数据库中查找信息,造成外文文献的可信度极低。

2.外文摘要写作能力。大部分学生外文基础薄弱,不注重终身学习,已学过的外文基础知识不去复习,外文写作水平较低,因而论文中外文摘要写作水平极低,有的只是利用网上翻译,准确率较低。

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一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较低,不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宁愿招聘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或者有至少两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这样的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应届本科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从专业课程教学角度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如下:(1)局限于教材内容。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局限,不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应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学生只懂原理、应付课程学习过程、目标为考试合格,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不注重扩充知识和知识的应用,不能灵活地将所学习知识加以应用。(2)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评价二者的合作效果是教师评价体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评价只有考试成绩一项。因而课程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中心,缺少对学生的评价,这样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改革措施

“学校经营”的理念和实践模式是把学校视为企业进行管理,认为学校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以“高速公路课程双语教学”为例,提出改革措施和步骤,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等人才。

(一)课堂教学方法

1.讲授理论内容之后,布置思考题目,要求多角度、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达到培养社会调查能力的目的。根据调查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培养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在课堂上宣讲课程论文,训练语言表达和演讲能力。宣讲课程论文后,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讨论结果写成报告。

2.为理解课堂理论知识,通过展示工程实例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学生观看后,按照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按照这些方法可以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充和深入学习,充分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改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真正体现“教”和“学”的主角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调查检索信息能力、写作能力。

(二)实习方法

在讲授专业课程之前安排对于构造物的实物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工程结构物的构造、组成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专业课程讲授完成后,安排一定时间到施工现场实习,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程中所讲授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习,达到训练学生工作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三)双语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双语授课,为学生提供外文专业名词。根据所讲内容布置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根据关键词,查阅外文相关文献。翻译外文文献,写出综述性课程论文。根据所写课程论文,在课堂上宣读,相互讨论,强化外文的表达能力。通过训练,提高本科生外文文献查阅能力、外文翻译能力和英文摘要写作能力。

四、结语

通过以上方案实施,可实现达师生相互交流,互动学习,扩大知识面,互相补充专业知识,培养表达能力,学生能够较好地训练和展示自我能力,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答辩能力。大学本科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就会增强,从多方面讲都是有利的,如从学校的角度讲,可以提高就业率,增强学校的知名度;从学生的角度讲,毕业后较容易地找到一份好工作,真正体会到学有所用;从用人单位角度讲,招聘的毕业生确实是有用人才,免去后期培训的费用,因此起到多方受益的效果。教改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专业课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学分制下高等教育水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朱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10).

[2]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33(1).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拖延 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0-02

近年来,高校狠抓学风建设,重视大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强调大学生应承担的学习责任。但随着大学的扩招,高校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普及教育”,大学生的个体水平参差不齐。大学生中学习拖延、上课迟到早退,甚至逃课逃学等现象屡见不鲜。

学习拖延,是一种不断延迟计划要做事情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在能够预料到拖延导致的恶果后仍然不断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拖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陈保华(2007)的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大概有20%的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业拖延。庞维国,韩贵宁(2009)对我国16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近4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拖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Solomon和Rothblum曾研究表明,学业拖延会造成考试焦虑以及较差的学业表现和学业成绩。因此,及时有效地改变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状况应该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借助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及其与自我评价的关系作深入的探讨,以期探索预防和减缓学习拖延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学习指导和高等教育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7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所,普通高校4所。剔除无效问卷后实际有效被调查者共695人,平均年龄19.3岁,其中男生245人,女生450人,分别占总体的35.3%和64.7%。从各高校选取被试时,兼顾到教育学、法学、文学、医药、艺术、理工等多学科的代表性,各学科被试分别为8.8%、14.9%、14.4%、8.1%、11%和31.7%。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开放性访谈基础上了解大学生对学习拖延的初步归因,在此基础上采用《大学生学习拖延量表》、《个人评价问卷(PEI,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在学习拖延方面,主要参考了Solomon&Rothblum对学习拖延的情境设置。本调研共设置了期末考试复习、课程作业完成、服从学校、院系或班级管理必须完成的任务和自定的三个目标共6种情境,以五级计分了解大学生学习拖延状况。在自我评价中,着重了解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与人交谈共六个维度。

1.3 统计方法

调查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

从学习拖延的总体情况看,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比较普遍,72.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16.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高度拖延①;而且期末考试复习和课程作业完成情况的学习拖延情况较为严重,详见表1。②

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大学生的总体学习拖延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F=6.584,P

2.2 自我评价与学习拖延的相关

本研究探查了学习拖延与个人评价中被大学生认为与学习拖延最有关系的三个方面“学业自我评价”、“交往自我评价”、“公众讲话自我评价”的相关,呈现了极其显著的负相关,详见表2。

进一步探查不同程度考试拖延者在个人评价上的差异性,结果发现学业自评、社交自评和公众讲话自评在不同程度的考试拖延者上都有极其显著差异,就这三个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2.661(P

2.3 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寻自我评价是否对拖延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研究者将学业自评、社交自评、公众讲话自评作为自变量,将期末复习拖延和作业拖延作为因变量,探查个人评价对拖延行为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中,回归模型的整体性统计检验的F值达到显著,学业自我评价、社交自我评价和公众讲话自我评价对期末复习拖延检验的F值为12.311(P

3 分析与讨论

3.1 大学生学习拖延较为普遍

本研究结果显示,72.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其中16.9%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高度拖延。这表明,学习拖延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严重性不容忽视。从具体学习任务看,期末考试复习和课程作业的学习拖延情况更为严重。一般而言,较之出席班会、填写表格之类的管理任务,兼职、减肥、恋爱等短期的自我决定任务,这两类任务的难度更大。难度越大的任务需要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因此学生也越容易产生拖延行为。此外,大学生“找一份好工作”、“幸福的婚姻”等长期的自我决定任务的时间周期比较长,时间紧迫性比较低,他们的拖延感受性通常不高。

本研究发现,医学、法学类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普遍较高。相比较而言,医学和法学类的知识之间的衔接性与继承性不是很高,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比较少,且周期比较长,这易于引发自控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拖延问题。而文学类尤其是语言类的学习,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其学习模式更接近于高中,布置的作业较多,而且要求学生在短期内就要完成,因此,他们的学习拖延情况较少一些。

3.2 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表明,学习拖延程度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评价较低。越是自我评价(学业评价和社交评价)高的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社交方面的能力越有信心,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学习上能比较准时地完成学习任务(包括考试复习、作业等)。这与以往的研究(Eerde WV.2003;Harrington N.2005)结果“自我意象是拖延非常重要的变量,表现为负相关关系”、“自尊与严重的拖延呈显著负相关”等不谋而合。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三类自信与学习拖延的高度相关关系。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个人评价中的学业自评与社交自评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曾有研究者RM Klassen,LL Krawchuk,S Rajani.(2008)对456名大学生的调查后提出观点“自我管理效能对学习拖延倾向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Seo,Eun Hee(2008)研究发现“自我导向的完美主义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拖延产生作用”等结果,显示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拖延呈负相关。以上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也为我们找到了一条可能有效解决学习拖延的三步走途径:梳理克服意识―提升完成信心―训练认知重评。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象比较普遍;第二,医学、法学类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程度较高;第三,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学习拖延程度的关系密切,并对学习拖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学业自我评价、社交自我评价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由此,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拖延状况,可以从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着手,“帮助学习拖延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提升学习拖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将是解决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有效手段。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高校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象,要将帮助学生树立克服拖延的意识纳入大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入学教育和专题教育的契机,教授学生相关学习策略,有效预防高拖延的现象。

第二,提升学习拖延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教师注意把繁杂长期的作业分解成相互依赖的小作业,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减少学习拖延;教师布置的任务有趣、任务要求清晰、作业规范明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越高,学习拖延现象就越少。

第三,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拖延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在前两步基础上,探索训练学习拖延者的认知重评,纠正他们通过自我管理克服学习拖延的自我认知,将有效解决学习拖延。。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认知重评来重塑学习拖延者的自我评价体系,以此来改善学习拖延。

后续的研究可以从“认知重评在个人评价与学习拖延关系中的中介调节”的视角,进一步探索有效解决学习拖延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Joseph,R,Ferrari,J.R.Prevalence of Procrast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North,2005.

[2] Bilge Uzunzer.A Cross Sectional Study on Procrastination:Who Procrastinate More?The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Research and Innovation,2011(10).

[3] M Hen,M Goroshit(2012).Academic Procrastination,Emotional Intelligence,Academic Self-Efficacy,and GPA:A Comparison Between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Published online(March 21,2012)before print,January/February 2013,46.

[4] 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60.

[5] 陈保华.大学生学业拖延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张萍,毕重增.个人评价问卷的中文修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14-118.

[7] 杨媛媛.大学生学习拖延及其与成就目标定向、完美主义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高黎明,黄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的教学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2):30-34.

[9] 王环,党帅.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J].学理论,2012(8).

[10] 杨于岑.研究生学习拖延、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

注释

第5篇

(一)确立科学的论文写作理念

马哲认为,矛盾既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这就启示人们,论文写作作为一个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问题而试图对其给出科学认识或合理解决问题的活动,无疑须将“及时发现问题、深刻揭示问题和完美解决问题”视为写作者应该确立的写作理念。该理念表明,论文写作既要正视和分析问题,更应探索问题的妥善解决方式,因为任何不能在及时发现和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去完美解决问题的论文写作,即使它创造性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及规律,但如果此写作活动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规律性的科技价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价值,该写作活动就会因背离了“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一写作的真实追求,而难以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欣赏的高质量论文。

(二)提供必要的论文写作方法

论文写作方法是为完成论文写作目标所采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论文写作中,尽管写作者会采用一些具体的写作方法譬如分析与综合、想象等,但由于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这些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往往呈现出单一化或固定化的倾向。而马哲思维强调用整体、联系、系统和变化发展的视野来对待写作,可以为写作者提供必要的写作方法。

(三)指明具体的论文写作路径

首先,马哲的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为论文写作指明了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也指明了写作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唯实思维提醒人们,论文写作只有在尊重论文创作基本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辩证思维则告诉人们,论文写作只有运用辩证思维,突破单一性,实现多样性,突破孤立性,实现整体性,才能达到写作目的。其次,马哲的实践思维为人们标识出了一条“在写作实践与写作计划辩证关系的展开中完成写作”的路径。论文写作是一个“写作实践—写作计划—写作实践”多次反复的过程,人们只有沿着这一写作路径,才能逐渐接近写作目标。

(四)激发积极的论文写作精神

首先,马哲的实践思维和唯实思维,能够让论文写作者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拥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写作精神,使写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马哲的矛盾思维能让论文写作者在承认、分析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拥有寻根究底、勇对困难的开拓精神,使写作者能够把那些人们不大追究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和追问,为设计新的写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后,马哲的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能让写作者拥有对其写作的前提、基础、方法、过程或结论等进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写作者以独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构取代依葫芦画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独创的论文写作成果

马哲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哲学,其思维特征与致力于形成独创性学术理论成果的论文写作,在尊重实践、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这使得马哲思维一旦融入论文写作中,就会让写作者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一方面能够展现自觉进取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将自己置于写作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够以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态度去尽力发挥其作为写作主体的创新能动性,使论文写作目标由可能变为现实。这对于提升论文写作者的能动性并促其形成富有独创性的论文成果,无疑具有现实的积极影响。

大学生论文写作中的哲学思维缺失状况分析

为了解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马哲思维运用状况,笔者经过对湖南理工学院365名大学生的论文分析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马哲思维贫困”的现象,马哲思维的缺失状况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缺失程度较大

实践思维、唯实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是五种常见的马哲思维。为测定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运用这五种思维的程度,笔者将它们被运用的程度设定为四个可参考的项,即“运用很充分”“运用比较充分”“运用不大充分”“运用毫不充分”,并分别记4、3、2、1分。按照这种方法对大学生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五种马哲思维在论文中运用程度的平均数值分别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处于1分至3分之间。这说明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的缺失种类较多,而且马哲思维的运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学生论文写作中马哲思维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马哲思维教育

笔者在问卷调查中给每一个影响马哲思维教育的因素子项列出了四个可选答的项“很认可”“比较认可”“有点认可”“不认可”,并分别记4、3、2、1分。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马哲思维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体现为:(1)教师因素,包括马哲思维教育内容缺乏,马哲思维教育方法不当,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脱节等,影响均值为3.54分;(2)学生因素,包括学习马哲思维无兴趣,不用心把握马哲思维,不主动在论文写作中运用马哲思维等,影响均值为3.52分;(3)学校因素,如不重视马哲思维教育在论文写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响均值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为影响大,4分以上的为影响很大,那么可以看出,这三大影响因素的均值都处于影响大和影响很大之间,说明教师、学生、学校都是影响马哲思维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如果马哲教师只是一味强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论文写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学生学习马哲思维态度不积极,或者高校不善于处理马哲思维教育与论文写作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都将极大削弱马哲思维教育培养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对策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培养大学生的马哲思维以提升其论文写作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经告诫人们:“哲学思维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2]465问题是,我们在加强马哲思维教学的同时,切忌泛泛而谈,而须在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上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安排马哲思维培养内容

这主要是针对一些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诸如自以为是、探究问题能力不足、满足于即时求解等问题,借助相关的马哲思维教学,让大学生把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其一,学会对论文写作的正本清源。马哲的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主张人的思维必须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并且强调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活水源头,为人们写作论文给出了“本”“源”问题上的答案。所以,在马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揭示唯实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科学性、客观基础和必要性,引导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实践,自觉摒弃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以确保自己的写作活动能够立于可靠之本、始于本来之源。其二,擅长对论文写作对象的穷根究底,即将写作对象所涉及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发掘出来,以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为此,教师可以运用马哲的辩证思维,如整体思维、联系思维和矛盾思维启发学生。其三,在论文写作中展示具体理性。为了帮助大学生揭示论文写作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特别向大学生阐明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时是如何运用“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的,使大学生面对论文写作对象时能够从对该对象的感性认识出发,经抽象思维,形成对其某一特性的简单理性认识,再通过拓展和深化,达到对该对象诸多特性乃至本质或规律的复杂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大学生只有经常接受辩证逻辑思维的训练,其在论文写作中才能不为细枝末节所惑,而在反复的思维训练中求解出写作对象的本质与规律。其四,精于对论文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敢于对参考文献予以理性的质疑和评判,既善于发现其不足,又要确保其合理性,使大学生自觉摆脱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其运用参考文献的能力。而为了培养大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有必要向他们阐释马哲是如何运用实践的武器对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使他们在领悟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后,也能精于对参考文献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对基于批判他人文献而形成的论文,作者要进行合规律与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进一步完善论文思想。

第6篇

[论文摘要]怎样使学生学会学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低年级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揭示了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学习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健全学习指导系统,并将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五个方面的指导和培养,尤为重要。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怎样使学生学会学习呢?针对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也值得做些探讨。

一、高等教育和低年级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现时,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各国已转向经济和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人才的使用规格在不断提高,甚至出现人才盲目“高消费现象”。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西部地区经济还十分落后。像我区,“1998-1999年教育统计数字表明,按每万人平均,我区已拥有大学生18.18人”,在全国也算得上是中等水平,然而,这样的人才比例,并未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西部大开发运动正在兴起,这更为我区如何能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提出挑战。另外,我区高等教育正处于改革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方面在不断扩招,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教学设备不足,往往造成人才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等问题,这都为加强学生的学习指导提出紧迫性。再者,低年级大学生一般指处于青年初期末和中期阶段的大学生,此时大学生正处于两个关键转折期中,即由高中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和由大学一年级过渡到二年级,以适应大学学习环境后重塑自我期,他们在心里发展上往往存在两面性,如独立意识强与认知能力、自制能力发展不够高,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并存”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调查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方式、方法上,仍然停留在高中水平,习惯于“听课—作业”这一简单模式,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又不善于总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习惯于记忆。二年级的大学生由于熟悉了大学的考试模式——以复述型为主,易形成“临时抱佛脚”的不正确的学习观,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些学生上大学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定位太低,或仅为了混个毕业证,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因此学习缺乏动力。这些实际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都恰恰说明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指导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健全学习指导系统,并将工作落实到位

学习指导系统,不仅应包括学生工作处(办)的工作,还包括教师的工作。学生处(办)的工作,不仅要重视抓学生的管理环节,尤其应注意抓学生的学习环节。然而,调查发现,呼和浩特市几所重点高校(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医学院)中,对刚入学的新生,学校都进行过新生入学教育;但系统的学习指导及大学期间“过渡期”的学习指导问题,学校关注的极少。因此,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就必须要健全学生处(办)的工作。在时间上,学习指导工作,不仅仅体现在新生伊始,更应贯穿于几年的大学生活始终;在形式上,不只是制定几条处罚条例、几项奖励措施就足够了,还应包括关大学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讲座、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法指导系列讲座、学习研讨、前沿知识动态、热点问题瞭望、知识竞赛、技能大赛、校际学习交流、模拟择业和创业、新老生座谈等等,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学习指导方面的科普性质的书籍。再有,心理咨询机构不能形同虚设,应使其真正为学生服务。

至于教师的工作,除了协助学生处(办)做好相关工作外,还须注意围绕专业学习进行指导。尤其注意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五个方面的指导。在专业考试上,应尽量避免以考笔记、考复述知识为主,应注意拓宽学习内容的考察,包括对学科的历史、前沿知识的涉及,还有各种能力的考察等。再有,可以采取请高年级学生就大学四年的学习感受、择业问题等专门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交流、组织低年级学生参观人才交流会等等形式,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指导、能力培养。

2.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

(1)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

学习心理,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即学习的动力系统和学习的操作系统。学习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各种非智力因素所组成,如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等;学习的操作系统主要由各种智力因素所组成,如记忆、思维、能力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和改变。首先,针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要帮助其确立高尚的优势动机。其次,针对低年级大学生在有恒性、自律性、学习努力程度上往往高于高年级学生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继续维持其适度的认知性动机和成就动机及需要。第三,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态度。第四,要通过各种方式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所采取的措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顺利地由“学习期”过渡到“工作期”当中去。

(2)对学生学习道德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道德的指导,主要应从三方面进行。要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包括时间观念、考试观念、尊师重教观念等,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师可以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先确立现实目标和未来发展目标,然后再围绕总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课程目标、学士目标甚至学天目标来制定系统的目标体系。要注意使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估自我,制定的目标应切合实际,有实现的可能性。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做好定期总结和目标调控。这些方面的培养除了教师的帮助外,更需要学生强化自我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养成。

(3)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指导

在学习内容上,由于文理及专业的不同,学习的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应注意贯彻如下原则。

①教育性原则。低年级大学生的辨识能力并不足够强,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所以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倡导学生多去阅读健康、有意义的书籍,多上健康、有意义的网站。

②基础性原则。低年级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引导大学生加强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③综合性原则。一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被培养成掌握一定技能的“工匠”;而一些文科教育脱离实际,成为缺乏现实基础的“经院哲学”人。这致使学生技能单一,较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多样化的要求。所以,应使学生重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重视文、理知识的综合化。

④最新性原则。为防止学生在“故纸堆”中刨学问,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知识获取和运用的能力,尤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日本于1994年已有40%以上的大学将信息处理教育列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80%的大学设置了信息处理专用教育。”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所以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指导。

(4)对学生学习环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环节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课外阅读等几个阶段。学习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且贯穿在学习环节之中,所以对于这两方面的指导应联系起来。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完整的学习环节和系统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只有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学生才会真正重视并去实践它。其次,要使学生抓住各环节的主要学习方法。预习阶段,可让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在仔细预习、粗略预习和不预习三种方式中灵活选择。听课环节上,注意引导学生在如何记笔记、如何听课上下功夫。拿听课来讲,应引导学生注意结合思考与记忆过程,听基本知识、原理,听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听知识的来龙去脉,听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复习、作业环节上,要注意贯彻及时、巩固、理解性原则,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作业、复习不是在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学习方法方面除了以上结合学习环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法外,还应注意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各所高等院校都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概括起来,一般有这样一些做法:①举办学法讲座;②结合各科教学传授学习方法知识;③介绍杰出人物成功的学习经验;④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等等。这些形式可使学生能够自觉选择和运用其中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系统。

参考文献

[1]顾树森.学记今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2]林天卫.对我国高校开展学习指导若干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探索,1998(2).

[3]李山川.大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第7篇

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和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作为衡量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对教育质量具有导向、规范和改进的作用,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以学校声望、资源及产出为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质量,因而不能有效地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而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th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简称NSSE),因其设计严谨、资讯丰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迅速推广。该测量工具是一个针对全国范围内四年制本科院校学生投入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它通过对大学生学习性投入和社会活动的分析,弥补了传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缺陷。本文基于对NSSE的介绍和分析,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改进意见。

一、NSSE的产生背景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下,很多院校为了提高其排名及学校声誉,实施了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行为,如提高入学门槛、盲目扩建等。学校的资源尚未用到更有实际价值的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感受完全被排除在教育评价之外。面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由“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掀起了学生参与度与教育质量关系的研究热潮。

二、NSSE问卷的理论基础

“学生参与理论”核心价值的确认,为“全美大学生参与度调查”(NSSE)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泰勒(Tyler)就提出了“任务时间”(timeontask)理论,他认为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成效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阿斯汀(Astin,1984)提出了“学生卷入”(studentinvolve-ment)理论,他认为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效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关联的。因此,衡量一所高校的好坏,主要是看其能否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1]。而汀托的“社会与学术整合”理论认为好的大学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个体顺利实现学术整合和社会整合的大学组织实践行为和过程,他对泰勒的理论进行了完善,同时也是阿斯汀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在此基础上,1986年,齐克林和甘姆森(Chickering&Gamson)提出了“本科教育阶段有效教学七项原则”理论,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视角。而这时,库恩(GeorgeKuh)提出了“学生参与”(studentengagement)理念,并定义为:学生参与度是一个测量学生投入到有效学习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如何看待学校对他们学习支持力度的概念。他认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就是学生的参与程度”[2],并提出从两个方面考察学生的参与状况:一是学生做了什么(whatstudentdo),包括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与精力、与同伴群体的相处情况、与教师的互动等;二是高校做了什么(whatinstitutionsdo),指高校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或提供怎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中[3]。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全美高等教育管理中心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印第安那大学调查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了NSSE调查问卷。

三、NSSE调查体系和测评指标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方式,NSSE是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学习性投入”的一种工具。所谓学生的学习投入,其本质是学生学习行为与院校条件的相互作用。NESS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内部机制,它以独特的调查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参考。

(一)调查机构NSSE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跨校调查,由美国Pew慈善信托基金以及卡耐基教学促进会资助,对在校大学生学习性投入状况做年度调查。因合作方都为独立调查者的身份,监督委员会由教育研究专家以及公众代表组成,使得调查具有更高的的可信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二)调查对象及评价流程NSSE的对象主要针对大一及大四的学生,这两大学生群体能更好地反映学校的教学实际,因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在一些专业及课程体验上会有较大的差异,他们提供的投入学习活动的经历以及活动安排报告,具有更强的研究价值。参加NSSE的高校首先要签订协议,协议规定了参与院校对调查资料和数据的处置权,即可以使用调查结果进行本院校的研究,但是结果不能公开。协议签订后,根据参与院校提供的学生名单及个人信息进行抽样。在调查对象确定后,NSSE会以书面及网络调查的形式将问卷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填答时间约15分钟,问卷回收后,由评价机构对问卷进行统计,获得五个可比指标的原始得分,并将结果反馈给院校。

(三)NSSE的关注群体NESS因其科学的调查流程、独特的评价视角以及不同的应用价值,为学校领导、大学教师及职员、学者、咨询机构、政府机关、新闻记者、学生以及家长等关注和受益。

(四)主要评价指标

1.学业挑战度(levelofacademicchallenge,LAC)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为在校学生提供高期望值的平台,提高课程要求和标准,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LAC题项包括:专业期刊、杂志以及非指定书籍的阅读量,本学年写作长篇论文或报告(5000字以上),中篇论文或报告(2000—5000字左右),短片论文或报告(2000字以下)的数量等。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阅读量、所修课程对学生智力活动的挑战程度以及学生达到教师、学校要求的努力程度等。

2.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tiveandcollaborativelearing,ACL)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更不失为解决困难问题的有效方式。ACL的题项包括:课堂是否积极提问或参与讨论,课后是否和同学一起讨论作业或完成相关实验,课堂上帮助同学解疑释困、辅导学生以及做口头报告的频率等。

3.师生互动(student-facultyinteraction,SFI)正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所说:“真正影响教育质量的事发生在大学课堂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水平对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深远。SFI的题项包括: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和教师谈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生观和理想问题,学习表现得到教师及时反馈以及通过书面形式、邮件等多种方式和教师进行交流活动的频率等。

4.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enrichededucationex-periences,EEE)学生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不仅体现了自身学习体验的多样性,更是对学生认知的一种提升。EEE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语言学习、选修或辅修第二学位,参加专业设计比赛、实习、社会实践、田野调查以及社区服务等活动的频率。

5.校园环境的支持度(supportivecampusenvi-ronment,SCE)该指标从两个角度考察学校环境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力度,一是考察学校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情况;二是从学生与学校各类人员的关系来考察。SCE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就读院校是否强调对学生的学业、人际关系或情感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是否强调活动,是否帮助学生积极应对经济问题,是否指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和同学、任课教师、班主任或办公室行政人员的关系等。同时,NSSE通过检验教育过程的七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性参与情况,即:课程的教育认知目标,课程要求的严格程度,课程学习行为,课程外拓展性学习行为,向学和厌学,自我报告的教育收获以及在校满意度。

四、NSSE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的启示

我国现行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对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它更侧重对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财政资源以及科研状况等的考查及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质量。针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不足,NSSE研究则颇有启发及借鉴意义:

(一)教育评价应关注大学生这一高等教育质量主体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外乎两大方面,即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其中,外部评估体系是由国家对高校的认可、评定以及国家鉴定构成的,而内部评估体系的主体是院校本身,包括学校的自我评价、对在校学生学习情况的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等。而目前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表现为大学生作为评估主体的缺失,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参与者,始终都被排除在教育评估体系之外。NSSE作为针对在校生的学生参与度调查,其研究对象已从关注学校本身情况转向学生学习经验,侧重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以此为鉴,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将目光从高校主体投向学生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高校自我评估报告,通过了解学生的在读经验和发展状况来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

(二)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要以大学生为主体,更要以其就读经验为评价核心。因为,即使大学生被纳入到高教质量评价体系中,也往往“以最佳状态代替常态、以静态代替动态、以终点代替过程”,只看见大学教学资源的拥有量,而不了解其使用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而NSSE则注重对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的研究,关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增值过程”,如师生互动情况等,反映出教育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考试作弊 现状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4

1 问题的提出

考试作弊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议题。特别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大学生作弊现象就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各大高校也通过制定出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学业行为,最为明显的就是考场纪律以及对作弊学生的惩处措施 [1]。

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立态度对作弊行为的影响,也希望可以研究学业作弊是否存在年级、性别的差异。找出大学生们作弊的原始动机,有针对性地对作弊现象进行解决,这样既可以净化学校里的不良风气,又能对学生们做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让他们重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涯中。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法,以大学本专科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性别、年级、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及作弊的中立态度的关系。面向广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中山大学等11所广州高校,深圳大学等三所深圳高校,佛山大学等两所佛山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份数总和是400份,其中包括350份网上调查问卷,50份纸质版调查问卷。回收份数,网上问卷为300份,有效的纸质版为30份。其中男生164份,女生166份;大一121份,大二129份,大三41份,大四16份,专一15份,专二15份,专三13份。

3 结果与分析

从研究的整体结果来说,学生的学业作弊只有10%到20%是在“从来没有”选项中,超过80%的实验对象是存在各种各样的作弊行为,而作弊行为多的学生和作弊行为少的学生的作弊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纸质版问卷的有效数据分析显示,只有3.33%的被调查对象是明确没有考试作弊现象的,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有考试外的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盗窃等现象;而网上的在线调查问卷,超过96.5%的对象是存在作弊行为的,所以说大学生学业作弊问题不是一个“有”或者“无”的问题,而是“多”与“少”的问题。

从成就目标定向对学生作弊行为影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题目“做得比别人好很重要”,选择了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的人数占了57.3%,可见学生是希望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大部分的学生喜欢在课堂上激发自己的学习欲,希望对课程有深入的了解(42%),然而有超过60%的学生在考试前担心自己的能力,只有14%的同学完全不担心,也就表明,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在考验自己的智力。有43%的学生的目标是成绩比大多数人好,接近50%的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掌握学习内容,很多学生也看重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希望能从中学到尽量多的知识,这部分的学生占到42%,也有部分学生希望以好成绩回报父母。而超过59%的学生之所以努力学习,不是完全为了赶超其他同学,更多的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学习兴趣,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作弊并不能为他们提供他们所需求的东西,所以他们作弊的可能性较少。那么对于一些目标只定于成绩在班上的排名不太靠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定得比较低,所以对学习可能缺乏一定的动力,抱着不正确的态度,在考试时有可能导致作弊行为。

由学习自我效能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的问卷中可以看出的是,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是能取得好成绩的人数占了不少,分别是52%、54%。但是,当问到自己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跟同学比较时,这个时候有相当的同学(45%)表示自己难确定,选择完全符合的仅有少数,专业知识对比方面也差不多的差别,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同学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力,这样可以激励他们更努力的学习,超越对手。但超过71.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取得好成绩所必须的能力,也没有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也不能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而在这时,来自父母的期望、获得学分的压力等各方的共同影响下,可能迫使他们采取作弊这种形式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中立态度对学生作弊行为的影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大多数都持中立态度,每个题目都有50%左右的人中立,从C1可以知道大学的课程并不是很难,只不过是10%左右的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此外,由C4反应,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的监管缺乏力度,导致有些教师上课时应付了事,教学形式死板,不管学生听懂与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跟不上进度,失去学习兴趣,以致厌学。如此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作弊行为。

由“回顾大学生活,你有否出现以下行为”的问卷统计可以得出,参与调查的60.26%的学生有允许其他人抄袭自己作业的行为,46.13%的被调查者曾有抄袭作业的行为,这不仅说明学生对于他人的约束性弱,更说明大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严重,即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对作业的态度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曾从已经完成考试的同学处了解考试内容以提高成绩的占46.7%,这说明部分大学生较看重成绩且愿意违背诚信换取好成绩;只有30.9%的学生并没有在论文中著名参考文献的引用,表明大学生对于论文的写作以及对于版权问题的认识缺失;在研究中根据需要捏造或者修改自己的数据的占24.62%,允许别人抄袭自己的实验数据或结果占40.97%,表明部分大学生并不看重版权问题,学术造假问题存在,需要加强监督。超过80%的受访者曾借别人的文章当作自己的上交或曾借自己的论文给别人当作作业上交,表明部分高校的监管制度和教学制度还不够完善,是直接导致学生作弊的关键因素。

表1 目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手段有(可选3项)

由表一可以看出,大学生尝试通过偷看来得到考试试题答案的手段排第一位(占80%),57.78%、53.33%的选择考试夹带和考试抄袭,这表明偷看是最容易实施的作弊手段,大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是不反对且大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趋势,手段也越来越紧跟科技的步伐,所以,考场监管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此外,通过传递纸条作弊的手段,并不是单纯的个人作弊而是个人作弊的进化,是有组织分工的,表明部分当代大学生不仅不反对作弊行为更是积极组织作弊,反映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是有偏差的。

表2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有(可选三项)

由表二可以看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前三名分别是使考试失去公平(75.56%),不能正确反映教师教学质量(57.78%),以及不利于学生诚信素质的形成(55.56%)。其中,作弊导致不公平是大家认为最大的危害。尽管当代大学生清楚作弊是危害社会、危害学生本人的一种不良行为,但在各种荣誉的引诱下,还是没有制止这样的行为出现。归根究底,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水平,是学业作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诱因以及现状:第一,就业压力大;随着本专科教育的日渐普及,部分高校大学生为了毕业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当面临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时,为保通过,于是选择作弊。第二,教务管理不完善;部分高校在教务管理上存在明显问题,如:古板的教学管理模式、过于繁重的课程安排以及难以保证的教学质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作弊行为。第三,教学监考执行不力;考场纪律是考生必须遵守的,但如果单靠每一所高校为各类考试制定的制度规定,是不能真正发挥执行力度的。部分高校的监考老师并没有严格按照考场监考规定处理作弊学生,这也是造成考生作弊的主要因素。第四,教学评价系统不科学;虽然考试是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但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如今的教学则过多的着眼于考试成绩,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不惜选择作弊来获得虚假的好成绩;第五,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侥幸、应付、从众、虚荣等心理是大多数学生作弊时的心理状况。在压力与诱惑的双重影响下,部分学生就一步一步加入到作弊的队伍。

4 针对研究成果的对策

综合来说,对于大学生的作弊行为,已经处于极度危机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作弊问题,就必须掐灭使作弊成为燎原之势的火种。本研究针对高校大学生作弊现状和成因分析的结果,总结出以下对策:

第一,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通过奖先进、树榜样的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包括教学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在内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学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学风建设检查考核机制,把狠抓考风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考试的杠杆作用。学校要大力营造严谨治学的氛围,加强以诚信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讲信用、重承诺”的意识[2]。

第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诚信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引导学生不要有侥幸心理,并传达学校对考试作弊处理的严重程度。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学生考试作弊很大程度上与缺乏学习兴趣有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就要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工作,在前端解决问题。通过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预防考试作弊的积极措施。使学生学习的知识真正能够学以致用,使学生从“为考而学”到“为用而学”。只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减少考试作弊的可能性。

第四,规范考务管理,严格执行规定;通过严抓考风考纪,不断提高考试的严肃性、纯洁性和公正性。成立专门的考试巡考制度,督促监考老师做好监考工作,做到不松懈、不走神,在制度上保证一线监考老师认真监考。

参考文献:

[1]陈向丽.大学生学业作弊现状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10.

[2]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08:3.

作者简介:吴星(1985-),男,浙江衢州人,硕士,广州医学院基础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广东广州 510182

项瑜,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第9篇

1在独立学院中的“被边缘化”尴尬处境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垫脚石,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养的基础。但就目前,大学语文却面临着一个“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大多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适量增加实践课时,缩减理论课时。大学语文成为了被缩减的对象,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大多数专业选择砍掉大学语文,尤其是理工类院校,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意义,对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没有帮助,浪费时间。所以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从一门非中文专业应该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有些专业不开设或不再开设大学语文,甚至一些独立学院没有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但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这就决定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王蒙在其《语言的功能与陷阱》一演讲中提到:“语言的功能实在太大了”。王蒙在此提到了语言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问题,就是语言是否创造了人?语言是区分人与动物的界限,是文明是否发达的界限。所以学好语言,应用语言不光具有表意和交流的作用,它还有帮助学生产生思想、推动思想的作用。除此以外,对于文学的研究一般是从语言现象开始的,进而渗透到历史、哲学等其他学科层面。大学语文课程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分析这些文章作品,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面对独立学院中大学语文课程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从改变教学方法、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上来改善及解决这一问题。

2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以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师既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了解学生对教授方法的意见。另外,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文学欣赏,理论性知识的把握,很难让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学的实用性,继而忽略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面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几点思考,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2.1渗透式双向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独立学院的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低,自信度不高。针对这类学生群体,要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知识结构,根据实际情况对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另外,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与高中语文要有所区分,大学语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延伸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知识结构。要达到以上效果,首先要使学生与教师思维互换,充分利用双向思维。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意见建议,及时修改教学方式。另外,设置学生模拟课堂环节,学生会产生参与感,对学习内容产生重视感,在准备环节中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其次要针对学生的专业情况对大学语文的知识进行渗透式引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我们可以将文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引导学生转换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学科交叉的现象十分普遍,并最终实现科技整合。社会对于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趋势,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教授大学语文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下,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文学与其他学科比较研究的相关课程,如电子科技大学公开课,文学与科学:英美文学作品新读;南昌大学的现代汉语与社会生活;以及杨振宁、莫言的科学与文学的对话等等。这些课程在欣赏文学的过程中又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如对卢纶《塞下曲》的不同角度理解:“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诗动静结合,唯美展现了唐代边塞场景。但从科学的角度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提出质疑:“北方大学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渗透讲解,学生在接受大学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转换思维看待问题,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所学专业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2应用型教学内容提高大学语文实用性针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应用性与素质性。除了分析理解文章作品之外,针对大学生未来的实际需要,可以增设应用写作相关知识的学习。无论是什么学科,学生最终都要通过毕业设计检验四年的学习成果,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不可避免,但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方法,可以将此内容纳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当中。除此之外,大学生对于社会接触尚浅,但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求职信、简历等等,应用文写作相关知识对于不同专业学生都有所需求,既然如此,可以将实用性较强的应用型语文知识纳入到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中,提高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问题及建立新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应该尝试着纳入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以期改善大学语文在独立学院中的尴尬处境,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增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作者:范雨杨玉玲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问题;人文精神;对策

在物质利益和需求不断膨胀的今天,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动。因此,人文精神的教育尤其重要。

一、人文精神和高校理论教育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思想观念,表现为人类对价值、财富、命运、追求、生命等一系列内容的高度关注和重视。高校理论中蕴含着人文精神,它们之问不可分割。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人文精神是高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理论的追求和人文精神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说明了两者存在内在的统一。

二、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1.从高校方面看,高校对理论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总是把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虽然也设置了理论课,但是从大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似乎只是一种形式。由于很少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因此高校大学生都认为学习理论对自己将来的成长和发展用处很少。高校总是在新生刚入学时对他们进行理论的教育,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却很少组织这样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2.从学生方面看,部分大学生缺少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值得我们重视。第一,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重视和追求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这使得他们认为学习科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是为了过上高物质享受的生活,导致了人文精神的缺失;第二,在高校中,更多的大学生都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断的努力,往往忽视了人格和道德的成分。他们经常埋头苦读,经常在为考英语,计算机和其他等级证书而苦恼,总是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抛在脑后,从而对生命、对自我价值、对自由等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认识不够深刻。因此,在高校中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  三、加强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把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高校领导和教师要提高对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样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对理论人文精神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其次,大学生不能只靠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引导,我们自身也必须对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重视起来。作为高校理论教育的最主要接受信息者,大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对理论人文精神这一课题的热情,并且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2.从高校课程的设置着手,加强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

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上,应改掉过去只重视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给高校理论人文精神教育更充足的时间。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填鸭,而必须结合各种科学活泼的方式教学。除此之外,高校领导和相关人员应经常组织开展有关理论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论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理论的不断熏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加深自己的人文素养。

3.加强理论人文精神的宣传工作也是重中之重

第11篇

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大批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一,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能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对于其个人意志品质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挑战权威、挑战自我,积极进取以及注重团队合作的精神,使其最终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是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作为一个国家教育、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培养、输送的人才所具备的科研能力及水平是有最大说服力的。学生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因此,如重庆科技学院这种有悠久办学历史,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行业优势的院校,但升本不久,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较大不足,探索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成了必要且重要的工作,相比于重点院校更显迫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重教学、轻科研,特别是专科院校,更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谈不上主动有效的科学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普遍存在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欠缺的问题。在一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仍没能充分发挥,个别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完成整个过程。

(二)制度有待完善,实施缺乏力度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也推出了导师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等措施,但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投入产出比,在搭建学生科研平台方面的人力、设备等投入还不够。科研训练缺乏施展空间,实验室条件不够完善,有些实验不能顺利进行,实验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许多普通高校都实行了导师制,但因为导师人数过少,基本上是一个行政班(40人左右)配备一名导师,致使指导方式主要为集体指导,师生个别交流少,欠缺互动,科研指导有流于形式之嫌。因为导师的选聘是由学院根据个人自荐或推荐来确定名单,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对导师只有被动接受,以致部分学生会因研究兴趣不同而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三)缺乏激励机制,学生科研热情不高目前的激励机制重视获奖成果,对于完成了整套训练计划但没有获奖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激励措施,致使部分学生参加科研的功利性太强,一旦遇到困难就失去完成项目的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投入的时间多、精力多,即使没有获奖,也引导着学生完成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等一系列科研环节,其发挥的作用也应受到重视和鼓励,从而稳定人才培养队伍。

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导师制,引导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15世纪初期由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首创的,其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相继采用。中国的导师制长期以来是针对研究生教育的,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浙江大学于2000年初开始在本科生阶段推行导师制。重庆科技学院则于2008年制订出《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导师制办法》,并开始实施于2008级。该办法所指的导师是指本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专兼职辅导员职责不同,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学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担任学生专业、学业、就业上的学习顾问,侧重于学术指导和引导。同时,也负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导师的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原则上应参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的辅导、指导工作”。鉴于之前导师制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实行双向选择,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方式,从学生大二开始,由学院公布符合导师资格的教师名单,并公示个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拟指导学生人数、条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公示的教师名单中选择,向导师提出申请,最后由导师确定并报学院。所以选择大二才开始确定导师,是因为大一的学生接触专业知识较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大二确定导师后,导师要完成对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几种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指导学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定期给学生指定参考书或专业领域内较新颖的国内外文献,组织学生撰写读书报告,交流读书心得,了解学术动态、进展等。大三阶段,导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试着让学生独立完成科研的某个环节,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接受系统技能和科学素养的严格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大四阶段,导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撰写;另一方面,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扩大视野,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为考研或就业做充分准备。

(二)利用创新平台,加强科研能力训练学校在2010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目标:通过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促进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有:赛课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等。自2006年开始,学校实施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至今已完成了5届。通过这个平台,部分成绩优良的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了立项、项目答辩、评审、实施、撰写研究论文、结题验收这一全套的科研训练过程,他们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校相关部门加强训练计划过程监控,通过中期检查、年度检查、评审答辩来督促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部分学院对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教师和学生,不管是否获奖,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个人等评定时均作加分处理;凡立项成功的项目组,除学校给予的经费外,部分学院会再追加配套经费,以尽量保障训练计划的实施。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不但做到以上方面,还自设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对参与学校项目申报但落选的项目组纳入院内评审,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计划中来。

(三)设置科研助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每所高校都对贫困生有一定的扶助政策,其中最普遍的措施就是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所有的勤工助学岗位均由学校各部门提供,由学工部统筹安排。这些岗位都是在各部门协助工作人员处理一些办公室杂务等,因所学有限,薪酬也并不高,致使这些岗位对于贫困生来说如同鸡肋。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项目时常常需要助手协助完成,有些教师会从自己所教的学生中选择,给予一定报酬。但这往往会因为学生个人安排或者兴趣转移导致人员不稳定,甚至影响项目进行等。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去年开始设置科研助理岗位,由教师向院学生办提出用人申请,学生办再从院内符合条件的学生中选拔推荐,教师通过考查后予以确定。科研助理除了学院支付一定的劳酬外,教师还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根据学生表现给予奖励。科研助理岗的招聘不仅限于贫困生,只要是有科研热情、表现优秀的学生都可加入到这个队伍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教师结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助理队伍稳定,对于科研项目的顺畅开展也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四)制定激励措施,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奖励制度,对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优秀学生、指导教师、分别给予奖励,使从事科研工作的师生都既有目标又有压力,努力完成科研项目。把科研纳入更多范围的考评系统,使之成为常态性的工作。通过奖惩措施,强化科研管理。对教师,除了毕业设计指导计算工作量以外,对担任导师、指导科技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等均计算工作量和科研业绩,纳入年终考核,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评比职称、推选先进、评聘学术骨干等方面均作为重要参考指标。对学生,设立科研学分,发表科研论文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可以替代部份专业选修学分;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奖学金评比、毕业分配、免试推荐研究生、国外留学交换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给予一定奖励,对参加市级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资助经费;对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差旅费等资助。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和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师生荣誉激励。这里所说的荣誉不仅指评比获奖,更多的是对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鼓励及肯定。这就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校园科研网、科研群,方便师生沟通交流,及时公布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以及成果展示,从而满足人更高的精神需求———价值体现。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对学生科研成果进行评比和表彰,组织举办各类科研竞赛、科研论坛等活动,激励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分级引导;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45-03[作者简介]李政(1975―),男,湖南宁远人,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学生、用优秀的方法引导学生、用高尚的精神激励学生、用美好的品德感染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大学生在各年级阶段有着不同的培养任务、学习目标和发展需要,必然要求教育方法和引导措施与之相匹配、相适应,也势必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按年级、分层次、有侧重地采取教育引导策略,以便有的放矢、切中要领、扎实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一、重适应,重体验,抓好一年级学生通识素质培养

大一新生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新的教师和同学群体、新的学习目的和要求,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更需要在大一期间培育整个大学阶段必备的通识素质。为此,辅导员一要精心组织好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授富有本校特色的爱校教育、适应教育、养成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发展成才教育等内容,使新生一进校门就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上好大学生活的第一课,使他们今后的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二要着重抓好新生军训工作。深入新生群体,了解新生状况,掌握其思想动态,配合军训教官,着力培养新生的团队合作观念、遵章守纪意识、良好行为习惯和吃苦耐劳精神。三要积极带领新生参与课外活动。介绍他们参与或观看大学校园中的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点,指导其有目的性、选择性地参加学生课外社团,以利其兴趣爱好的良性发展和日后自身特长优势的形成。四要注重新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提高。针对大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分别邀请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高年级学生介绍和讲解学习的方法、要领和意义,引导新生提高自学能力;针对新生思想活跃、富有朝气的特点,利用主题班会、宿舍会议等,组织发动他们就校园内外的新鲜话题、新奇事物展开探讨和辩论,引导他们提高观察、思考能力;针对新生表现积极、富有热情的特点,开展系列专门性的读书、写作、演讲、辩论比赛,引导他们提高信息搜集、文章写作、口头表达等能力。五要努力抓好新生的健身与健心工作。辅导员应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走出户外,培养其爱好体育锻炼的习惯,强健学生的体魄,为人生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根据新生可塑性强的特征,注重对新生心理问题方面的调适与辅导,有效引导他们培养谦虚平和的心态,打好奋斗的心理基础。

二、重学习,重实践,抓好二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大二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成熟,熟悉学校环境,对专业的了解也更加深入。辅导员需要更进一步地加强引导,着重抓好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加强引导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有针对、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各类座谈、沙龙、研讨、辩论等活动,就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专业上的难点难题、优秀校友的事迹成绩等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和辩论,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以此引导其培养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培育并强化创新思维。其次,加强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及专业主攻方向,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项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并指导他们制订可行的参赛方案书、活动策划书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运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各项创新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再次,加强引导学生树立更加理性的远大理想,结合专业教育重点对学生开展党史国情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注重对学生进行新时期荣辱观、法制观、诚信观、价值观的熏陶和培育,并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外参观红色基地、人文景点、科技园区和创业场所等,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和正面引导,用以上方式促进其道德品质与智慧、能力、专业素养均衡发展。此外,还要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学习上存在悲观厌学、方法不当、毅力不足、网络成瘾等问题,及时进行个别思想谈心,耐心引导教育,并积极与家长沟通,努力化解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其勇气和信心。

三、重思辨,重创造,抓好三年级学生的成才教育

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大三学生需要辅导员着重抓好成才教育。一方面,辅导员要在大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团队项目的开发与运作、活动方案的策划与实施、专业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情况调查的研究与分析等创造性过程中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创造才干,培育有序思维,逐渐形成一定的组织、策划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配合专业教师,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同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的先期准备工作。引导学生着手论文研究资料的收集、专业发展动态的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补充、优秀毕业论文的参考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初步形成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再一方面,要重点加强成就动机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渴望成功、有所成就是人之天性,青年大学生对此愿望表现更加突出和明显。辅导员对他们的愿望要给予大力鼓励和支持,并结合学生个人的专业特长、能力素质、兴趣爱好、生活习性等情况,给出合理性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岗位进行调查研究、可行性分析和愿景式规划,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同时要开展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达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及寒暑假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实习、周末校外兼职等,让学生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四、重理性,重提升,抓好四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和人生价值教育

大四阶段是大学生从潜人才、准人才到实人才的过渡阶段。辅导员要着重抓好就业指导和人生价值教育。一是配合学校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士、高校人力资源研究专家等进入校园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前往人才市场或直接去用人单位应聘,通过讲座、培训、测试、应聘等形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及其实现方案。二是因势利导指引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的关系,宣传和解释国家针对大学毕业生推行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参军入伍计划等,从社会需要和自身才能发挥两方面来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求职选择。三是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观、行为观、方法观和创造观,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合理的就业目标和多次就业、逐步到位的职业发展意识,促使学生降低期望值,珍惜就业机会,大胆竞争,获得岗位。四是引导学生利用毕业前的实习机会,在实习岗位强化交际沟通、协作配合、尊德明礼、诚实守信等自觉意识,重点加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力的培养。五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标准在于他是否为社会做贡献和贡献的多少,而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薪资的多少和财富的多寡。引导毕业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五、结语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实施分级引导策略,要主动发掘校内外有利的教育资源和人脉资源,为工作的开展助一臂之力。要注重与专业教师加强沟通,形成紧密合作、合力育人的良好关系;要注重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获得理解和赞同,要建立家长支持、协同育人的友好关系;要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得到大力协助与配合,形成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管理能力、服务质量和教育水平。基于此,辅导员可结合自身所在高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对学生开展分级引导,切实有力地引导学生成长,培育学生成才,促进学生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国艳,王金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98.

[2] 袁磊.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点及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3(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