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3 04:01: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油气勘探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潜山 储集特征 辽河断陷滩海区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48-1
辽河断陷滩海区位于渤海湾盆地北部,属辽河断陷陆上向海域的自然延伸。其地质特点与辽河断陷陆上相似,具有典型的陆相断陷盆地特征。区内油气资源丰富,构造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样,并在新生界已找到非常可观的油气储量规模。在具备油源及盖层条件下,潜山油气藏主要受控于潜山孔缝的发育程度,所以探讨潜山孔缝发育规律、寻找孔缝发育带是潜山油气藏研究的关键问题。
1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由于其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圈闭容积大、单井产量高,正受到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而潜山油气藏的研究是随着其勘探开发进展而进行的。
1.1潜山油气藏的概念和分类
潜山油气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基岩油气藏,是位于年轻沉积层底部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地貌呈高断块或隆起的较老地层中的油气藏。
1.2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及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由于其油源丰富、储集条件好、圈闭容积大、单井产量高,正受到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而潜山油气藏的研究是随着其勘探开发进展而进行的。
1.2.1国内潜山油气藏勘探进展
我国最早发现的古潜山油田是1959年酒西盆地的鸭儿峡古潜山油田,储层为志留系千枚岩、板岩及变质砂岩,潜山高度500 m,潜山项部风化壳较发育。渤海湾盆地不仅是我国东部盛产油气的地区之一,而且以其富集高产的潜山油气藏著称于世。目前潜山油气藏的勘探由寻找大型的、明显的、简单的高中潜山转到寻找中小型的、隐蔽的、复杂的中低潜山,潜山油气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方向。
1.2.2潜山油气藏研究现状
潜山油气藏的早期研究多为已发现油藏的坳陷或盆地的区域地质研究,其后则侧重于潜山成藏条件及同类型坳陷或盆地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潜山油气藏。国外古潜山油藏注重于某一个盆地的潜山成藏条件、特点及分布规律,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理论。1960年,近年来,随着潜山油气勘探形势越来越紧迫,国内外涌现了许多成型的潜山储层研究技术和手段,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地应力预测技术、5700测井成像技术、多地震属性预测技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使潜山储层预测研究日益深化、完善。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论成藏动力学、含油气系统的提出和应用,使潜山油气藏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2变质岩储层
2.1储集空间类型
变质岩储层几乎都是裂缝型的,本区太古宇岩性是混合花岗岩,根据成因、形态,其储集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类
(1)构造裂缝:太古宙岩石经受频繁构造活动,形成构造裂缝创造了良好条件。特别是中、新生代剧烈的断裂活动,为刚性较强的混合花岗岩形成构造裂缝创造了良好条件。据辽河断陷变质岩潜山研究表明1mm,构造裂缝多受张性正断层控制。其中高角度裂缝(与岩芯横切面夹角大于75o)分布多与断层走向平行,缝壁规则,开度多在l mm以上,延伸长;斜交裂缝(夹角在15o~75o之间)数量多,在构造裂缝中占70%以上,开度一般在0.01--1mm之间。这两种裂缝是变质岩主要储集空间。而低角度裂缝(夹角小于15o)多是在压性应力作用下形成,开度多小于0.01mm,不发育,储集性差。
(2)风化孔缝:太古宙岩石在漫长地史中多次处于抬升状态,潜山顶部风化孔缝发育。多表现为裂缝错综,密度较大,网状形态分布,多为溶缝式风化淋溶裂缝。
(3)溶孔:溶孔在变质岩储层分布不普遍,发育程度差,大小不等,主要有粒间溶孔、晶内溶孔、蚀变溶孔等。
2.2储层裂缝物性分析
2.2.1物性分析
有关资料显示,变质岩储层孔隙度一般都很低,约为1.7%--8%。辽河断陷孔隙度平均值为2%--4%。通过物性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裂缝开度与孔隙度关系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裂缝的随机性及裂缝间距造成。从变质岩潜山油藏的试井资料到生产井的试采资料也都反映储层产能与孔度关系不大,推测是因裂缝的高度连通性和巨大的总体容积空间而造成高产和较大的地质储骚。显示渗透率与孔喉半径存在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渗透率随着孔喉半径的增大而增大,这就证明裂缝开度的大小是决定变质岩储层性质的主要因素。
3碳酸盐岩储层
3.1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
本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比较复杂,根据成因、形态,其储集空间大致有以下几类:
3.1.1构造裂缝:
A张裂缝:裂缝延伸较远,镜下宽度约0.03-0.08mm,多为方解石或泥质半充填。岩芯中可见长约8 cm、宽2~5mm的垂直层面张裂缝被方解石充填。这种高角度裂缝串通上、下层面,把各种类型的孔缝连通起来,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
B “X”型剪切裂缝:裂缝呈X型与层面斜交,缝面较平直,镜下宽0.02-0.1mm。可见后裂开的一组切割先裂开的另一组,为方解石半充填。岩芯中也可见有两组X相交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一组倾斜裂缝.与层面约40o~45o相交,与其共轭的另一组不发育。裂缝宽约2~8mm,比较平直,延伸长约10~15 cm。
3.1.2风化孔缝及洞穴:
风化裂缝网状分布、缝擘不规则。裂缝宽窄不一,宽度0.01-0.1mm,延伸较远,密度也较大,多为方解石全充填或半充填。
3.1.3溶蚀孔缝及洞穴:
一般较宽,缝壁不规则,呈弯曲状延伸,镜下宽度为0.05~0.1mm,呈半充填,充填物为方解石和石英。该类裂缝多在原有缝隙(如X型剪切裂缝、张裂缝或缝合线)基础上局部溶蚀扩大而成。
参考文献
[1]李文权.刘立.焦丽娟.王丽 辽河坳陷曙北地区新生代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期刊论文]-地质力学学报2004,10(2).
【关键词】遥感影像;油气勘探;波谱特征
1.油气遥感探测机理
遥感影像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地表综合景观的几何特征和物理特征,因此,从遥感图像上不仅可以获得地表景观的形态及其分布组合特征,而且还可以获得物体的成分、结构和理化特征,从而实现识别的目的。
1.1油气遥感的间接探测
间接探测主要是分析遥感图像的几何特征,在油气遥感勘探中已广泛应用。主要是判别地质构造和隐伏的油气储构造。
(1)根据影像的形态、色调和影纹(形态的组合)进行判断,最主要的是线性构造的识别及环影影像的识别。
出露地表的线性构造往往具有明显的地貌特征,如断层、河流直线段等。对于隐伏的线性构造,在遥感图像上也可以清晰地显现,这是由于处于覆盖层下的原始构造对地下水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使之在线性构造发育带多为地下水充水带,直接构成地表土壤湿度及植物群落特征的差异,在遥感图像上表明为一条明显的线性影迹。
(2)根据水系发育的特征,来推断区域岩性分布及区域构造。
一般水系密度主要反映地表岩性特征,水系形态反映地下构造环境,在油气遥感勘探中,水系形态分析对推断隐伏油气储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
1.2油气遥感的直接探测
直接勘探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烃类微渗漏的地表标志,实现推断地下油气藏的存在。这些烃类异常的地表标志的探测机理就是捕获地物目标的分子或分子群的电磁波谱特征。
2.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地质地貌判读
2.1地貌判读
地貌判读对于地质找矿、石油天然气勘探、构造分析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地貌判读主要从地貌学原理出发,分析图形、色调和阴影等直接判读标志,再根据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的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判读[3]。
利用遥感技术可进行流水地貌判读、黄土地貌判读、卡斯特地貌判读、风成地貌判读、冰川地貌判读、火山地貌判读等。流水地貌判读主要有以下内容:河谷形态、阶地、河漫滩、洪积扇、冲积扇、三角洲、牛轭湖、古河道等。流水地貌判读对分析新构造运动和环境演变很有帮助。
沉积地貌的发育范围多在几十公里甚至更大,单靠地面调查研究其演变过程比较困难,利用遥感影像从宏观角度观察和分析其空间演变具有很好的效果。不同的沉积相因组成物质不同河后期地表地貌的不同,遥感影像上表现出不同的光谱特征[8]。因此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可以识别不同的沉积地貌。例如中科院崔卫国等对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演变的遥感研究,分析了该冲积扇的演变过程并对其形成和演变原因进行探讨。
2.2岩性判读
组成岩石的矿物在热红外谱域具有选择性发射的特性,同一矿物在不同谱域具有不同的发射率,不同矿物在同一谱域也有不同的发射率,因此,根据低发射率带的波长位置,可以提取和识别岩石的矿物组成信息,从而判定岩石类型。
岩石色调是岩石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引起的辐射差异的反应,岩石色调的深浅主要由组成岩石的矿物颜色深浅和它们的含量所决定的[3]。影响色调的因素还包括岩石表面的湿度、粗糙度、粘度大小。此外。环境因素如植被覆盖度、风化壳、土壤厚度都直接影响岩石色调。岩石色调实际上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结合实际作具体分析。在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影像判读中,形状是另一重要标志。
另外,很多时候水系形态、地貌特征、土壤植被等都可作为岩性判读的标志。根据不同岩性的热红外特征,利用遥感航片、卫片还可以判读三大岩性。
2.3构造判读
2.3.1岩层产状判读
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判别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水平产状的岩层层面界线与该处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水平产状的岩层在地貌上常常构成方山、桌状山。如果被开垦利用,常呈套环状梯田。倾斜岩层的解释标志是:地质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并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弯曲折转,或通过山脊沟谷等不同地形。
2.3.2褶皱构造解释
褶皱构造分背斜和向斜,在影像上表现为色调不同的条带且对称平行排列,其整体图像常呈闭合的图形,有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环带状等多种形态。
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利用岩层产状来确定背、向斜构造。还可以根据褶皱转折端的单层影像的出露宽度特点和组成折转端的岩层形态来分析分析背、向斜。
2.3.3断裂构造判读
断裂构造包括出露断层和隐伏断裂,前者许多断裂要素可以直接观察到,运用直接标志即可;后者则更多的运用间接标志,并结合其他方法才能确定。
许多断层要素都可以在航片和卫片上直观地看到,如地层、岩脉、矿体、褶皱等各种地质体被切断、错开的现象。
对已知油气田构造的研究表明,它们在地形地貌上均有特征显示,一个真实的隐伏构造应该在地表造成多种异常标志,如水系异常、色调异常,甚至会出现微地貌异常[9]。
3.油气遥感技术存在问题及展望
从油气构造的遥感解译分析,到综合遥感资料与物化探资料进行油气综合评价,再进一步发展到将遥感技术与油气化探、地面波谱测试、地磁、地温、能谱测量以及地电化学勘探手段相结合而进行的遥感方法直接找油,标志着遥感技术应用在油气勘探领域的一次次重大飞跃[5]。但是利用遥感探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遥感影像在识别岩性方面,由于火成岩的热红外光谱特性比其它岩类要清楚得多,所以对于火成岩的研究相对的较成熟一些。但是对于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研究则相对的较少,主要是由于岩石中的不同矿物对热红外光谱影响较大。因此对于岩石和矿物发射光谱特性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将热红外谱域的研究延伸到3~5μm和17~25μm,目前对这两个热红外谱域的岩石、矿物光谱特性还知之甚少。
油气遥感技术不断发展,不仅可以在前期油气勘探中发挥作用,并将会涉及到油气勘探的各个阶段。在隐蔽油气勘探、岩性油气勘探、水动油气勘探及老油气田的扩大、挖潜勘探中同样可以取得成效。
先进的遥感探测器是油气遥感勘探的前提,尤其遥感应用研究是基础。随着应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化,定会促使油气遥感勘探技术不断完善。油气遥感勘探是一种有希望、有前景的勘探技术[2]。
【参考文献】
[1]陈继福.RS技术在矿山地质工作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06,10.
[2]宋小宁.遥感影像复合与油气显示的相关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彭望琭.遥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云鹏,耿安松,刘德汉.鄂尔多斯盆地地表烃类的遥感探测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9, 19(6).
[5]余华琪,齐小平.石油遥感二十年[J].国土资源遥感,1999,No.3.
[6]靳秀良.陕北油田烃类微渗漏遥感化探特征[J].国土资源遥感,1999,No.4.
[7]王云鹏,丁暄.川东某地地表土壤烃类蚀变特征及遥感机理研究[J].地球化学,1999,Vol.28,No.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油气管道工程涉及了其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油气管道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核心的工程,主要是让油气管道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够有效的贯彻到每一个环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企业的整体执行能力,来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目的。 因此,企业要高效运转,就必须推行有效的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管理概念
精细化管理则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企业对各类要素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通过程序化、制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达到在企业内部各组织间的高效和协调运转,以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作为企业最前沿的生产现场,最急需推行精细化管理。立足专业,关注细节,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精细化管理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首先提出。二战后,由于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生命周期逐步缩短,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很多管理理论(如决策学、系统工程理论等)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被广泛应用。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内涵又加以丰富,创造出“5S”这种独特的管理方法(具体包括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它们将人员、机器、材料、制度、环节等生产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甚至具体到要求企业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对“5S”理论的推广,以求在生产现场创造出一种干净整洁、清新舒适、分工合理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工作环境进行全面治理,可以实现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标。现代企业所推崇的“6S管理”由“5S”发展而来,在“5S”概念之上添加了“安全”这个项目,有的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除了增加“安全”,同时也用“规范”代替“清扫”。6S管理方法目前在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油气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细化到勘探、开发、净化、储运等项目的建设过程和环节,并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对每一作业过程进行优化配置,从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与经济、定额与合同等方面去深入挖潜。主要从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等实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工程造价,提高投资回报率。
三. 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要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对员工的个人素质、团体意识、专业技术能力等方面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其采用的管理工具是不是有力和有效,对于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的顺利推行也极其关键。
1. 管理机制问题
目前,石油企业的大部分油气资产为国家所有,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报废权,因此,导致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亟待完善、资产管理的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仍然处于静态管理阶段。
2. 管理责任不够明确
油气资产现行管理方法出现管理职能模糊,各职能部门越过资产管理部门,各施其责,直接代替或者取代了资产管理的职能,资产管理部门有责无权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其资产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完整的发挥。
3. 油气资产存量管理力度不足
由于石油企业的油气资产报废执行国际公认的按区块报废标准,油气资产报废按整个区块进行报废处理。
4. 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石油企业资产管理有着特殊的专业性要求,一个好的资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过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及现场实践学习才能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另外,管理人员的资产营运观念还不够先进,加之资产管理力度的弱化,致使油气资产无法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5. 资产考核机制不健全,经营机制未建立
固定资产提取的折旧和折耗没有纳入有限公司的考核范围,经营性资产不收取资产占用费;同时,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促使各单位开展闲置资产的调剂和低效、无效资产的处置。
油气资产在石油企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它为油田企业的持续经营提供了保证,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开采的主要生产物资,而且油气资产质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石油天然气的提升、收集、处理和储存,进而影响石油天然气的采油率、生产量、产品质量、销售额以及生产成本。
四.精细化管理对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1. 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施工,加强现场的全方位管里;节约材料,杜绝浪费;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从而达到利用科技进步的手段来降低工程成本。
2. 为提高工程结算效率、规范结算资料、统一结算标准,应从基础资料、计算依据、详细签证、统一装订以及严格操作流程等5个方面加强重点工程结算,与各项目的责任单位进行对接,按照工程实际开展情况,及时编制出工程结算计划,统一部署全年结算工作,确保竣工决算工作的全面完成。
3. 针对项目施工设备缺乏必要的日常保养,我们设立了设备整修基金(即按设备原值一定比率向使用单位提取设备维修费用),由公司专业管理部门利用该项基金对设备进行统一的整修维护,使费用承担与维修管理脱离,从而彻底解决了过去维修工作做的越多承担费用越多的“瓶颈”问题。
4. 优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流程。我们在满足管道局对资金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施工企业的特点,利用网络手段,自行开发适用的小软件,从细节入手,简化资金计划编制、操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5.标准化管理是复杂大系统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油气田工程造价管理标准化精细化的方法体现在:建立一套标准工程、标准化的工程造价项目、标准化的工程造价计算方法和模式。如一套单项工程从工程预算到结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一套勘探开发项目中油气田公司从投资估算到决算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编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
6. 合理编制年资金收支计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指导公司全年的资金流入流出量。资金收支计划按照公司当年经营规模、债权债务情况、上年实际发生收支事项对比分析和局政策规定等预测编制。若资金来源不能满足支付需要时,必须提出资金缺口解决方法加以解决。
五.结束语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到油气管道施工项目中能起到加强控制和提高油气企业经营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油气企业施工单位规范化施工管理,也为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的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油气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方杰. 试论精细化对提升油气管道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10年28期.
[2] 王春平,景龙亮,杜永平,李彬. 浅谈精细化管理在油气生产服务管理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年10期.
[3] 杨建坤.油气田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的途径――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 [期刊论文] 《天然气工业》 -2012年1期
[4] 赵学勤 浅谈油气集输管道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方略. [期刊论文] 《企业文化(下半月)》 -2010年5期
论文关键词: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层序地层格架,体系域,岩性油气藏
1区域地质概况
车排子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区划上归属准噶尔类前陆盆地前隆—隆后斜坡带斜坡带,是盆地西部隆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凸起面积大且长期继承性隆升,为西部隆起的主体。该凸起西北方向抬升邻近扎伊尔山,南部紧邻四棵树凹陷,向东以红车断裂带与沙湾凹陷以及中拐凸起相接。
2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的划分和界面的确定可首先在地震剖面上找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做全区追踪对比。然后采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层位标定,建立地震反射与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将地震剖面上的层序界面转到测井资料上,进行验证对比。
2.1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与层序划分结果
地震剖面的标志层序界面一般为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可以在地震剖面上找到不整合面。地震反射结构特征主要有:(a)削顶和冲刷充填;(b)地层沉积;(c)底超和顶超。在车排子地区沙湾组的顶部和底部的地层中界面上超和削蚀现象清楚可见。
合成地震记录标志在车排子地区的排字号单井中,主要等时界面在合成地震记录中,其层速度有高差异特征。
岩性标志沙湾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与下伏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或砂岩、砂砾岩等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岩性界面明显;而沙湾组大套泥岩的开始与上覆塔西河组粗粒岩之间也呈不整合接触,呈现明显的岩性界面。
电性标志层序Ⅰ底界面之下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中高值,界面之上自然伽马曲线和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均为低中值;界面之上一般呈钟形、箱形组合,而界面之下则以漏斗型组合为特征,其曲线幅度多呈突变关系,深中感应测井曲线变化尤其明显。
根据上述标志,将沙湾组划分2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进行了体系域的划分。层序Ⅰ大致对应沙湾组一段,层序Ⅱ大致对应沙湾组二段和三段。
2.2体系域的划分及特征
根据在湖平面变化周期中的位置不同将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初次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划分各体系域的界面。研究区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低水位体系域在车排子地区湖泊相层序中,低水位体系域形成于层序发育的早期,位于层序的底部,顶界为初始湖泛面,底界是层序的底界面。低水位体系域湖水范围较小,多分布于坡折带自之下,湖盆和物源区高差大,洪水期洪水携带大量物质迅速入湖,在盆地边缘形成冲积扇或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湖侵体系域湖侵体系域的顶界是最大湖泛面,底界面为初始湖泛面。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大至最大增长速率之间。这一时期湖泊最深,水体分布最广,厚层暗色泥岩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岩石类型。研究区层序Ⅰ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湖侵域沉积体系类型为滨浅湖沉积。
高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位于层序的最上部,顶界面为层序边界,底界面为最大湖泛面。高水位体系域发育于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最大至增长停止或开始减小之间的
时间段。
3层序与含油气性的关系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油气条件主要受层序格架控制。工区南部层序Ⅰ主要以砂岩、砂砾岩为主,夹薄层灰黑色泥岩,砂体百分含量高,是一套好的储集岩;上部泥岩较薄,盖层质量低,故形不成有效的油气藏。工区中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以中粗砂岩为主,是一套好的储集层;上部被初次湖泛面所覆盖,形成垂向的遮挡层,湖侵域的大套泥岩形成有效盖层,利于形成正常式储盖的油气藏,该层序是研究区内沙湾组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最有利的部位。
层序Ⅱ是车排子地区沙湾组湖盆范围最大时期的产物,泥质含量普遍较高,储集条件差。湖侵域内稳定沉积的厚层滨浅湖泥岩是车排子地区重要的区域盖层之一。层序Ⅱ为湖泊相层序,砂体连续性不好,若油源条件好,可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经实际勘探证明,在排2井区的层序Ⅱ湖侵域都发现有高产油流。湖侵域内滩坝、砂坝砂体是该层系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重点。
4结论
通过对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研究,可得出如下两点主要结论:
(1)研究区目的层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2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Ⅰ为辫状河三角洲层序,层序Ⅱ主要为湖泊相层序,每个层序可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2)对层序展布和含油气性的关系分析认为,在工区北部层序Ⅰ的低位域可以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在工区中南部层序Ⅱ的湖侵域可以形成岩性油气藏。
参考文献
1 纪友亮,张世奇.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年:17~29.
摘要:“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文章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提出了“精选学科基本知识和以问题为基础整合课程内容,课堂讨论+课外分组调研式地讲授油气田开发基础中的难点,加强野外地质实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石油工程;课外分组调研;野外地质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现状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团队的教师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但从近几年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反馈信息来看,“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还存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偏于勘探,石油工程特色不足。目前的“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内容中,半数以上的学时用来较为详细地讲解石油地质的“生、储、盖、圈、运、保”等全部内容。但生油层、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部分的内容,与后期的油气钻井和开发过程关系不大。2.实习与实践偏少。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只在大一学习完普通地质学之后有个地质实习,该实习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改变实习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机会,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有意义。3.考评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学校“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方面,期末笔试成绩占80%—90%,比例过高,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通过几天的考前突击也能得高分。
二、“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
结合“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的课程特点及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针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特点,积极思考和探索,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改革建议。1.兼顾石油工程行业特点,充实教学内容。(1)精选学科基本知识。要对准确认识油藏模型至关重要的圈闭、构造、储层、沉积相、非均质性等内容有所加强,在现有常规内容基础上,增加圈闭类型及其油气藏类型、圈闭特征参数及其与油气藏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构造类型和构造特征及其对开发的影响;储层类型及其对流体渗流的影响;沉积微相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决策的影响等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油藏模型的至关重要的油藏模型建立过程内容应该有所加强,重点介绍油藏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等内容;增加沉积微相和储层属性的井间预测算法;油藏模型在钻井实时监测、开发过程中流体动态分析等方面的应用。(2)以问题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将知识点以问题研究过程的形式来呈现,以问题研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可以设计与相关专业课相结合的综合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油气开发历史进程和现状,选择三类问题对目前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第一类为油气开发已经解决的实际案例;第二类为根据课程内容自行设计的反映油气开发科学原理的问题;第三类为油气生产尚未解决的实际研究课题。2.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1)研究式讲授油气田开发基础中的难点。油气田开发基础课程中涉及很多名词和概念,文字性内容更多一些,单纯讲授这些概念,会比较枯燥无味。因此,有必要针对石油工程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从石油工程专业对于油气田开发基础的需求角度出发,从他们已经了解的或者即将学习的石油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引出油气田开发基础讲授的知识点,实现该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对于难以理解的油气开发地质基础理论内容可以以讲授为主,以保证教学效率。但不直接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从问题发现开始,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得出要讲授的科学原理,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体验问题研究的过程。主要方式包括以问题引导出科学原理的问题研究式讲授[2-3]、案例分析式讲授[4]、实际学科前沿热点课题分析式讲授[5]。(2)课堂讨论+课外分组研究。在讲授中可以穿插课堂讨论。可以围绕关键油气开发知识点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学生可自由发言讨论或分组讨论。包括课堂实际案例讨论、问题讨论、实际前沿热点课题讨论等[2-5]。对于关键知识点和综合应用性、拓展性知识,组织课外分组研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研究能力。形式包括文献调研、油田或野外实践考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等。研究的问题包括已经解决的反应科学原理的问题、实际案例或者尚未解决的实际课题等。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专业,“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是学生三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该课程前,学生仅通过“普通地质学”和“普通地质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对油气地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充分发挥昌平周边地区山脉比较丰富的特点,激发同学们在平时的郊游过程中发现圈闭、构造和岩石类型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容易地接收和理解一些圈闭、构造和沉积相等方面的名词。在授课期间适当安排1—2次野外实习,让学生在野外亲自观察典型的地质构造、地层产状和圈闭形态实例,力求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所讲授的内容。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考核。将阶段测验、分组问题研讨、分组课外作业、课外自学等活动的成绩计入期末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超过60%。期末考试中采取论文撰写、论文讲解、闭卷考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方法。
三、结语
“油气田开发地质基础”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研究和认识油气田地质特征的有关资料获取,掌握油藏开发地质特征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些内容是学生将来从事油气田勘探和油气田开发不可或缺的,也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
[关键词]贝尔凹陷 埋藏史 剥蚀量
1前言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全面掌握研究区(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区域地质概况(工区范围,主要地名,地理特征,地层分布,生储盖组合,石油勘探历史,油气显示地区和层位,研究区构造分区)。
(2)深入钻研地层埋藏史研究理论以及各种方法(如回剥法、声波时差法、镜质体反射率法)的原理、步骤等等。
1.2研究区的勘探概况:
海拉尔盆地地质工作始于1865年。
建国后到1957年,盆地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煤田地质调查。自1982年大规模勘探以来,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
(1)盆地评价、选凹、定凹(1982~1984);
(2)断陷评价、优选构造带(1985~1990);
(3)区带、圈闭评价(1991~1994);
(4)区带(圈闭)、油藏评价勘探并举(1995至今)。
1.3研究区的勘探前景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晚中生代一古近纪的断一坳陷盆地,其发育演化经历了初始张裂阶段、断陷阶段、坳陷阶段和萎缩阶段。地壳运动导致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直接控制着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及油气藏的形成。不同的演化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前3个阶段主要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萎缩阶段和新构造运动主要控制着油气的运移与聚集。新构造运动存在3种主要表现,在盆地多阶段的演化中因应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不同方向的断层开启,开辟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的通道,构造反转尤其是北东向断层的反转则使油气得以封闭和保存,进而实现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的良好匹配。因而海拉尔盆地尤其是曾作为次级坳(凹)陷边界的北东向断裂带是一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2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2.1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区域地理位置
海拉尔盆地是大庆探区较大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属于中亚一蒙古坳拉槽的一部分,以德尔布干断裂为界,其西属于额尔古纳褶皱系,其东为内蒙一大兴安岭褶皱系,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南部,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15°30′~120°00′,北纬46°00′~49°40′,东起伊敏河,西达呼伦湖西岸及巴彦呼舒一线,北至海拉尔河以北,南至贝尔湖并延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是叠置于内蒙一大兴安岭古生代褶皱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总面积70480km2,我国境内面积44210km2,其中凹陷总面积为25260km2,沉积岩最大厚度为6000m。盆地内划分为三坳两隆五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分为16个凹陷、4个凸起共20个二级构造单元。
2.2储层特征
随着断陷盆地沉降幅度的增大,水体加深,湖面扩大,形成的还原环境非常有利于烃源岩组分的沉积和保存。贝尔凹陷泥岩烃源岩的有机质成熟度与井深的关系如下:井深850~1550m左右为低成熟阶段;井深1550~1900m左右属于成熟阶段;井深1900~2350m左右是高成熟阶段,井深>2350m,一般为过成熟阶段。
3盆地埋藏史研究的方法及原理
3.1地层压实原理
压实作用是众多成岩作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使沉积物厚度减少,地层的砂泥含量发生变化,又可使粘土矿物发生转化,同时脱去结合水。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还可以使沉积地层中大量的孔隙度流体受阻形成剩余流体压力。压实作用是制约沉积物在埋藏及成岩过程征变化的重要因素。
3.2埋藏史恢复原理
恢复沉积盆地的古埋深,其关键是恢复地层的古厚度。一般的方法是采用反演法,即“回剥法”。所谓回剥法,就是根据沉积压实原理,从已知的单井分析参数出发,按地层年代由新到老逐层剥去,其间要考虑沉积压实、单层剥蚀、多层连续剥蚀、沉积间断等地质事件,直至全部地层剥完为止,最终得到的结果是各地层的埋深与地质年代相互关系的历史。
4应用实例分析
为x井斯通利波与核磁共振资料估算地层渗透率的对比图,从图可以看出在4260.0—4263.2米井段,孔隙度在12%左右,井径规则,流体移动指数(QFM)值大,最大值为22.31us/fe,核磁共振的渗透率及斯通利波的渗透率基本一致,在4260.0-4263.2米上下井段扩径严重,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深度较浅,受井径影响大,由此计算的核磁孔隙度和中子一密度孔隙度也偏大,因此利用核磁测井计算的渗透率不反应真实的渗透率,而利用斯通利波计算计算渗透率能反应真实情况。
关键词:光栅检波器 信号采样 原理
中图分类号:TH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006-02
近年来,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作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石油是经济和民生赖以运转的血液,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为了缓解我国油气供应不足的现状,除发展新能源外,进一步寻找油气资源已迫在眉睫[1]。
地震检波器是地震勘探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决定了整个勘探系统的优劣,不管在地震接收系统方面进行多大的改进,地震检波器性能仍然直接影响到数据采集的质量。因此,高性能的地震检波器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经历模拟地震检波器之后,对模拟地震检波器的工艺进行了改进,发展到了超级地震检波器。随着油气勘探条件的变化,已有的模拟地震检波器或超级地震检波器在地震波探测频率范围、动态范围、分辨率及保真度方面已不能完全满足勘探的要求,进而推动了地震波探测新方法的研究,其中基于光栅测量的地震波探测方法就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地震波探测方法[2]。
1 光栅检波器测量原理
光栅式传感器是基于光栅检测装置测量物体受力作用下结构表面的线位移,进而转化为其它所测量。光栅检测装置关键的部分是光栅读数头,如图1所示,它一般是由光源、指示光栅、会聚透镜、调整机构以及光电元件等组成,本文中使用的是RENISHAW公司生产的RGH25型反射读数头。
常见的光栅都是根据莫尔条纹的形成原理来进行工作的。如下图2所示,当标尺光栅与指示光栅成一角度来放置时,则必然会使得两光栅尺上的线纹相互交叉,这时在光源的照射下,交叉点旁边的小区域内因为由于未产生线纹重叠,因此挡光效应最弱,由于光的累积作用而使得这个区域出现了亮带。与之相反,在距交叉点相对较远的区域内,因两光栅尺上线纹重叠面积减小,不透明区域面积也会逐渐变大,挡光效应变强,只有较少的光线能通过这个区域透过光栅,所以这个区域出现暗带,从而便形成了我们见到的明暗交替的莫尔条纹[3]。
本论文所设计的光栅地震检波器就是基于光栅莫尔条纹测量的基本原理来实现对振动信号的检测。为实现对光栅信号的测量,将光栅系统中的主光栅与弹簧组合成振子(惯性体),将指示光栅与外壳固定。当外部激励产生振动时,由于惯性,主光栅与指示光栅产生相对运动,从而产生变化的莫尔条纹,经光电转换得到被测对象的振动信息。
2 信号采样
光栅摩尔条纹信号在地震波的探测频率范围内以及动态范围内始终是等幅变化的正弦波和余弦波,为采集所需要的正余弦信号,我们针对MP426型数据采集卡进行光栅信号采集程序编写。
MP426采集卡以DLL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封装了用户在WINDOWS环境下编程需要的函数,如设备操作函数、AD函数、开关量函数以及EEPROM函数等,动态链接库可以被多种编程语言调用。本文采用VC进行编程,实现了对光栅数据的采集以及误差修正,图2为光栅数据采集程序的上位机界面。
MP426采集卡的采集频率可达到100 kHz/通道,光栅地震检波器输出等幅的正弦和余弦信号,则每秒需采集20万个点,数据量比较庞大。为验证光栅检波器输出以及所采集光栅数据的准确性,我们随机选取几组不同频率信号进行测量,对所测得的正余弦数据利用李萨如图进行观察比较。
通过软件设置采集卡进行数据采集,两路信号各采集一万个点,分别设置振动台振动频率分别为20 Hz和50 Hz时,根据所测数据绘制的图形如图3所示。
3 结果与误差分析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的波形图及李萨如图形可知,光栅检波器及采集卡所采集数据呈圆形。观察发现,在不同振动频率下,李萨如图形未能呈现标准圆,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采集数据误差的来源包括:
实验使用的电磁振动台输出波形与输入电压、使用环境以及振动台内部结构参数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能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正弦波,整个系统输入存在一定误差;光栅信号自身的幅值误差、直流误差和正交误差等;由于采集卡采用多通道数据采集,采集频率高,因此,不同通道采集时具有一定的软件延迟;由于传感器自身结构缺陷以及其它因素(传感器与振动台贴合、光栅读数头与光栅尺配合等)引入的误差。
4 结论
虽然光栅技术应用于地震检波器还只是一种尝试,但正由于光栅地震检波器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动态范围等特点,将会在未来高分辨率、大频带地震勘探任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 罗福龙,易碧金,罗兰兵.地震检波器技术及应用[J].物探装备,2005,15(1):6-14.
[2] 李淑清,陶知非.未来地震检波器理论分析[J].物探装备,2003,13(3):152-156.
[关键词]中国石油 战略研究 供需
中图分类号:TP3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220-01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1.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2.存在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等因素。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1.当前石油形式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2.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1.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0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重点战略
石油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天然气发展战略的目标就是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 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 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就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与大力发展海权。
我国在“十一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参考文献
[1] 宗坚.国际油价超常波动逼迫大陆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J].中国国情国力. 2009(02).
【关键词】石油 学科信息门户 网站建设
一、前言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是对石油和石化学科领域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集成和深入揭示,提供信息分类和主题标引,构建分类浏览结构,并提供关键词检索等多种查询途径的专业学术性网站。展现石油和石化领域的最新事件、最新科研及实践成果,网站致力于将石油和石化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具有信息资源和服务集成性以及服务对象针对性、专业性等特点。
二、石油学科信息门户平台
一个强大的网站平台对信息门户的建设至关重要,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选用DSpace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美国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合作开发的以内容管理为设计目标的数字资源存储系统。该系统可以收集、存储、索引、保存和任何格式的数字资源, 包括论文、图书、数据集、学习资源、图像、乐谱、预印本、录音记录、技术报告、视频、工作文档视频资源。由于DSpace向世界公开了遵循BSD协议的开放源代码,任何用户都可以对该系统进行定制和扩展。DSpace系统采用灵活的位(Bit)存储和功能存储方式,实现上述资源的长期存储。DSpace系统中的数据描述默认采用DC(Dublin Core)元数据,同时该系统支持OAI-PMH2.0协议,通过OAI接口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对Dspace系统的元数据进行收割,通过对元数据的收割利用,加快和提高了相关资源的传播与利用,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交流和科研发展。
三、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内容与资源类型
(一)资源的内容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石油、石化专业研究人员, 也适当兼顾其他专业人员对石油、石化学科资源的需求。它是综合性的石油、石化学科资源导航系统。收集资源的范围是任何与石油、石化学科有关的、重要的数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 TI 3 7 4 5 一92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结合石油、石化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石油学科门户建设的领域覆盖范围应是石油主干学科领域,主要包括石油地质与勘探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石油地球物理测井 、 钻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油气田建设工程与设备、 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与设备、 石油加工与设备 、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等学科。
(二)信息资源类型范围
这是资源的内在属性,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类: 动态信息与机构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学科新闻、会议、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政府部门、企业、文献情报机构、学术团体、基金组织等; 文献数据库资源,主要包括石油专业的电子图书、中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科研成果、学习资料、考试资料、考研资料等;非文献数据库,包括石油相关的图集、实验数据等数据库,如全国石油地质构造图集、国内外油层分布图集; 人力资源数据库主要是指全国石油专家学者数据库;规则数据库是指与石油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各种标准、石油公司的内部规则;多媒体资源库是指与石油相关的各种视频资源库。
四、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功能设计
(一)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组织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应为石油、石化用户提供本学科领域最好的数字资源,即需要组织与揭示当前可用的最高质量的数字网络资源、揭示最新出现的新资源。因此学科信息门户需要探索确保有适当的支持资源发现的程序和方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资源发现策略,以尽可能多而高效地发现高质量的石油学科信息资源。
(二)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检索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开发是为使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高精度的相关学科数字资源,这主要依靠检索服务来完成。因此,提供学科资源检索无疑是学科信息门户最基本的一个功能。石油学科信息门户检索功能的实现应通过智能化的采集装置、挖掘装置和检索装置三个模块相互协作完成。
(三)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的浏览与导航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资源浏览是学科信息门户的另一大基本功能。用户可以按资源的学科分类体系或主题分类体系浏览资源。资源导航功能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将相关的信息集成起来,可有针对性地为信息用户提供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学科信息门户的学科资源导航功能最关键的是要在搜集、学科相关的资料时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网页的自动更新,确保导航信息始终处于最新状态.
(四)石油学科信息门户的参考咨询服务
石油学科信息门户要创造了一种分布式国际化石油、石化数字图书馆,可以提供最好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方式,扩大学科覆盖面积,并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提供服务。学科信息门户可以借助国际数字图书馆网络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给用户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电子解答、文献传送,必要时可以进行实时虚拟访问在线咨询员,利用聊天软件或网络视频会议软件,通过网络开展类似面对面的咨询交流,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入系统,实时进行对话和解答,为用户创造一个有效的信息服务空间,实现用户之间、用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
学科信息门户随着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相关技术的不断推进,在全面性、专业性、个性化、高效性、准确性、深层次等各个方面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最终成为用户获取学科资源的最重要的途径,但学科信息门户不论是从技术还是服务方面来讲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仍然需要优秀的信息人员继续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开辟出新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江晓波. 专业学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05,(4):31-34.
关键词 起伏地表 波动方程 叠前深度偏移
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在我国西部或南方地区的山地、山前带地震勘探中,起伏地表是影响复杂构造成像的重要因素。在这些区域进行资料采集,激发点和接收点都是随地形的变化而变换的,现有的偏移方法主要是从静校正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会使波场发生畸变,严重影响了偏移成像的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基于Reshef的“逐步-累加延拓”的概念,本文将开展直接从起伏地表进行波场延拓与成像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本论文研究了基于起伏地表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基于起伏地表进行波动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此方法将非水平观测问题转化水平观测,消除地表起伏的影响,具有较好的成像效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方法提高了成像精度,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波动方程法叠前深度偏移
2.1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思路
基于共炮集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每一炮进行单炮偏移成像,然后再把各炮成像结果在对应地下位置上叠加,从而得到整个成像剖面。对于每一炮,标准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可以分为三步:震源波场的正向延拓、炮集记录波场的反向延拓和应用成像条件求取成像值。
2.2频率-空间域有限差分法叠前深度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对叠后偏移和时间偏移无法正确成像的对复杂地质构造成像的重要的和有效的工具。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法偏移能自动适应速度场纵横向的任意变化。该方法可进一步在方程形式、差分格式等方面加以改进,以便减少频散和提高成像精度。
2.3分步傅里叶(SSF)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SSF法是在相移偏移方法的基础上,把速度场分解为变速扰动和常速背景两部分,对层内的变速扰动则在频率―空间域采用时移校正(进行第二次相移);对常速背景在频率―波数域采用相移处理。
2.4傅里叶有限差分(FFD)法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1994年Ristow&Ruhl提出的傅里叶有限差分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在从速度场分解的思想出发,由单程波方程频散关系与相移偏移频散关系的差异研究,得到对相移偏移算法加以校正和补偿的Fourier有限差分(FFD)偏移算法。该算法兼具相移算法和有限差分算法的优点。理论和实践都证实该方法是目前成像精度最高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
2.5逆时深度偏移
逆时偏移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波动方程偏移技术,主要思路是延时间方向对地震波场进行反向延拓,它的优点是避免了上行波和下行波的分离,偏移过程中不受地层倾角的限制,所以它能够对复杂地表条件和复杂地下构造的双复杂构造情况进行精细成像,对于使绕射波收敛,干涉带分解,回转波归位等偏移效果都较好。目前逆时偏移应用范围较广,方法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在频率―空间域偏移成像,波阻抗成像等方面都有不少学者做过大量的研究。
3结论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地震资料的偏移成像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勘探复杂地质构造油气藏时,所以进行基于起伏地表的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研究是做好实际地震资料偏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基于起伏地表条件下的叠前偏移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它是将基准面的校正同时包含在波场的延拓过程中,省去了高程静校正的基本假设,更符合波场的传播特性,对比高程静校正的偏移结果,可见基于起伏地表的叠前偏移成像效果较好。波动方程偏移其算法的精确性、稳健性和其计算的高效性使它不同于其它偏移方法,它保持了地震波的波动特性,是解决复杂地质构造精确成像的重要工具,是以后重点发展的偏移方法。波动方程的逆时偏移技术具有不受倾角限制与高保真等优点,主要优势在于能在起伏地表直接成像,从而能使目标体的成像清晰、精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微机群的普及与推广,逆时偏移技术必将在油气藏勘探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文辉,李振春,张辉,等.起伏地表条件下的波场上延法叠前深度偏移[M].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23-27
[2] 李江,金溪,胥汉铮.起伏地表条件下的逆时偏移成像研究[J].陕西煤炭,2012.
【关键词】石油;地址;专业教学;改革
1、石油地质面临的教学改革形势
我国目前的石油工业化在快速度的发展中,石油勘探延伸向了海洋、复杂和深层的地区、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逐渐的走向了国外,并且参与到了国际竞争中,这对我国高新技术和掌握高新技术人才有了进一步的需求。为了适应21世纪石油勘探的需要,要求石油地质专业教学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随着人才市场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方式。迫使在人才质量方面,高校必须要进一步的提高和改革。
目前由于快速发展的石油工业,我国矿产资源勘探部门人才需求是供大于求的状况。很多地质类的高校开始转向石油方面,新增了很多石油勘探的专业和方向,并且深化了石油勘探的教学改革。给石油勘探人才市场加大了竞争的力度。同时,冲击了计划经济下石油地质专业人才的就业。要想立足于人才市场的竞争中,需要我们对教学改革要加强进一步的深化,在改革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增强改革的意识和危机感。
2、石油地质专业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改变教育观念,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准确性
转变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教育思想和观念。它们的内容广泛。关于培养地质专业人才的质量,涉及到了培养人才的规格和目标以及定位的问题。而高校在培养然才目标的问题上,定位于培养“地质工程师”上,但是经过实践证明,大学四年的教育很难让学生们在石油地质教学上,同时出现全面的专业教育和宽厚的基础。这就需要石油地质教学的改革,应该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目标,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要以综合能力和素质为标准。
(1)培养石油地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基础理论以及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为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的政治素质;培养具有勇于挑战,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毅力以及自我控制和承受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严肃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以及严谨的学风、良好的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道德文化修养;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
(2)培养石油地质人才的综合能力
主要包括培养从事外语语言、专业业务活动、开发计算机和应用、表达文字等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自学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开拓的能力;培养管理组织、应变、表达语言等的社会活动能力。
2.2对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理论、专业和基础的关系要正确处理
石油地质专业的改革教学中,要摆正实践和理论教学的关系,避免重实践轻理论或者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发生。要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扩宽专业知识和领域。通过国外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在教学总量里,20%的军训、野外现场学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80%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总时数里,50%的理论基础课,30%的专业选修课和基础课,20%的其他选修课。
2.3坚持创新改革新路,把石油地质专业教学办出自己的特色
对于石油高校教育改革,石油总公司在1984年的时候就提出了“办出特色”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未来社会和石油企业的发展,为了培养一致目标的人才,对办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北京石油大学可以提高对北京地理、师资和生源的优势影响力。使北京石油大学称为研究生的预备基地,办成新型的特色鲜明的地质专业学校。
2.4更新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
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堂体系的优化,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的调整、删减、充实、更新受到课堂体系优化的影响。(1)大学的课程内容出现了高中的内容或者硕士研究生的内容,严重的影响了四年本科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上提”和“下拉”的状况,是课程内容变得复杂,混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2)课程的内容出现重复,门数过多,对教学内容片面的强调了体系和系统的完整性。(3)跟不上科技的新发展,课程内容陈旧。因此对石油地质的教学内容要进一步的改革优化,采取“删、增、合、建”的方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增加教学新内容,减少不要必要的门数和课时,以及删去重复的、繁琐的、陈旧的课程等。
2.5积极地调动教师参与到教改中,建立激励政策
广大教师的精力投入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有些高校的教师仍旧延续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忽略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一部分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精力还不够,重科研、轻教学的态度很普遍。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激励政策和措施,积极地调动教师的教师对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改革,并且加以高度的重视。学校领导和总公司相关的人员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2.6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改善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方式
(1)利用多媒体的电子教材
把石油地质教学内容挂在局域网上,让学生们在课后、课前也能阅读使用,加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要点,通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疑难问题,采取这样的方式方便了学生对巩固的复习和阅读。
(2)利用电子教案,改善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尹娜问题,长时间的得不到解决。随着科技的反战,教师们可以利用电子教案,把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进行图片处理。如:分布模式、典型事例、勘探情况等,通过图片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3)利用录像
利用地质背景。勘探状况的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和讨论,增加它的学习情趣,加深某些问题的认识。
(4)课堂讨论
积极地引导学生们进行课堂讨论,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让他们公开的叙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形式提高了学生对石油地质问题的表述和思考能力。
总结
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改革不是一劳永逸和立即见效的。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取得石油地质专业教学的圆满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凤奇,王凤琴,赵卫卫.油气勘探新形势下“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钻井废弃泥浆 生物处理 微生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石油的依赖和需求也逐年上升,勘探开发的石油井数量也逐年增加,随之产生大量的钻井废弃液带来的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不加以处理就直接排放,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一、钻井废弃泥浆的污染物组成及危害
废弃钻井泥浆成分复杂大多呈碱性,pH值在8-12之间,甚至达到13以上,且色度大,外观呈粘稠流体或半流体状,具有颗粒细小,含水率高,不易脱水,粘度大等特点,由于钻井泥浆中含有多种有机和无机类化学处理剂,个别污染指标甚至超出国家允许排放浓度的数百倍,其中的主要污染物有:(1)悬浮物(2)酸碱物(3)有机质及其分解产物(4)油类(5)重金属(6)盐类(7)其他化学添加剂。
由于废弃钻井液成份比较复杂,钻井废弃泥浆对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表现为:(1)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2)各种重金属滞留于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繁殖(3)过高的pH、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及石油类造成土壤板结,危害动植物的生长(4)废物中的有机处理剂使水体的COD、BOD增高,影响水生生物的正常生长。
二、钻进废弃泥浆的主要处理方法
目前国内外对钻井废液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固化、注入地层、处理后直接排放、回注、焚烧、填埋等化学和物理方法。化学固化法被固化后的有害物质不再向环境扩散和迁移,但固化处理需一定的成本,一次性处理量大;回注法是废弃泥浆经化学絮凝等方法处理后应用于配制泥浆或将其注入井中,但是优良的絮凝剂较少;焚烧法处理成本高,而且会给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填埋法易对地表及地层水产生污染。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钻井废泥浆进行了处理,但是钻井废泥浆中的有机污染物并未分解,依然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
三、钻进废弃泥浆的生物处理方法概述
广义的生物处理技术指一切以利用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包括利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扩散。目前钻井废弃泥浆的生物处理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作业技术中的研究热点,根据生物处理技术所利用的生物种类,可分为动物处理、植物处理、微生物处理以及微生物——植物联合处理技术。目前,以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和利用的最为广泛,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四、微生物法处理钻进废弃泥浆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处理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利用自然环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人为投加的特效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分解污染物,微生物对物质进行各种转化作用的生理学基础是其新陈代谢活动,即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可用于生物处理的微生物有很多,包括细菌,真菌等。
1.微生物法处理钻井废弃泥浆的影响因素
人们对微生物处理废弃钻井泥浆的研究较多。主要是从废弃钻井泥浆中筛选出高效降解微生物,然后将其投加到废弃钻井泥浆中,调整微生物作用环境,如温度,营养元素,pH值,盐度等。部分地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生物降解速率慢,通过提高温度,施加营养元素,接种专性细菌等方法促进生物降解。
2.微生物法的室内研究
崔靖园等利用从平湖油田钻井废弃液中分离的一株菌株对废弃液进行处理,使COD和TOC的降解率达到50%以上;樊琳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假丝酵母菌株Y2,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培养温度、pH值、营养因子构成,使废弃泥浆中的石油烃降解率达到91%;廖玲通过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高低从四川井场中筛选出六株高效降解菌种,并对其中五个菌株做了16srDNA分析,构建了系统发育图。
3.微生物法的现场应用
通过向废弃泥浆池投入菌剂以及必要的营养物质,达到使废弃物降解和富集的过程。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生产的复合菌剂在长庆油田应用,陈立等利用目标泥浆池筛选优化的复合菌剂,处理陕北地区58个油气田的废弃泥浆,经30-60天的微生物处理,治理效果完全达到国家标准。高磊等从废弃泥浆池中筛选出四个优势菌种,利用正交试验确定菌种最佳配比及培养最佳条件,在目标泥浆池投入菌剂,经四十天处理后,废弃泥浆完全固化,残余烃含量明显降低,龟裂度较高,pH值由碱性恢复中性。
五、展望
目前低污染低成本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处理效果好,生化处理后污染物残留量低,对环境影响小,对人体无害。但是目前的微生物处理技术还不完善,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
1.如今多数降解菌是从污染物中直接分离出的,广谱性不强,具有降解多种污染物的基因工程菌的研究还比较少。
2.研究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降解废弃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相互协同,从而达到高效降解有害物的目的。
3.微生物处理废弃物的时间较长,如何提高菌种的降解速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建立已有降解菌的数据库,研究每一分支的降解机理,建立废弃泥浆组成的数据库,研发二者相关联的应用软件,以便为目的废弃泥浆快速选择相应的降解菌。
参考文献
[1]崔靖园,李辉,牟伯中.生物法处理钻井废液的研究.[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1.41(12):56-60.
[2]黄汉仁,杨坤鹏,罗平亚.泥浆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4.
[3]丁克强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降解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1,20(4):16-18.
[4]陈立.陕北地区油气田钻井混合废弃物的微生物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9.
[5]廖玲.钻井废弃泥浆降解菌的分离及特性研究:[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0.
[6]徐同台,王奎才,门廉魁.我国石油钻井泥浆发展状况与趋势[J].油田化学,1995;12(1):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