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国石拱桥教案

中国石拱桥教案

时间:2022-10-11 06:08:03

中国石拱桥教案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42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分别是:《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和《说“屏”》。由于五篇课文中有两篇都和“桥”有关,所以,教材把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为“说不尽的桥”。然而,我本人就自己教过的两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来看,让学生收集资料后介绍各种各样的桥,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架一座桥。

第一次教学时,我采用了传统的“说桥”模式。即先将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分别安排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个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设计”“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等各子小组。小组内的同学设计互动问题,准备好资料,教师参与安排指导。然后用2课时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分别把各自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展示,其中“中外名桥”小组还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名桥图片,两堂课安排得满满的,但却把很多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次教学时,我采用了“架桥”的方法。在将要教学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时,学生们对我说:“老师,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用石头架桥的游戏,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一文,我们也想自己架一座石拱桥,咱们学校离河边近,能不能让我们到河滩上去架桥玩?”我觉得这个提议很有创意,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到了那天,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门外的河滩上,4人一小组,让学生自己用片石架一座拱桥,架好后看能不能站个人上去。这个单元学了《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从课文中知道了中国石拱桥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个特点,如果试验成功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兴趣高涨。各小组找来片石、废砖头等材料开始架桥,第一次有很多小组都失败了。后来,他们采用了少数成功的小组的经验:先找两块大石头做桥墩,在这两个桥墩之间用细沙石磊起一个小土堆,然后用片石在小土堆上从两边桥墩向中间砌桥拱,拱合拢后,再用手掏掉拱下面的小土堆,这样,一座石拱桥就架好了。第二次,大部分小组的石拱桥4个人站上去都没跨,学生们忘乎所以地为他们的成功欢呼。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完成的杰作,欣赏着石拱桥那优美的弧线,直观的体验了石拱桥超强的承重能力,理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以上就是“说桥”和“架桥”两种不同的方法。相比之下,“架桥”方案明显优于“说桥”。不仅教学效果更好,而且我认为“架桥”方案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一些基本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综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内容综合”方面强调:“注重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综合”。“架桥”的方案中,“拱”涉及到数学上的弧形和物理上的力学方面的知识,是让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一个过程。

二、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学习要求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际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通过实践活动,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大自然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学习的特点: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在总结以往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架桥”的方案中,学生在学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后,自己动手架一座石拱桥,正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一个理解运用的过程。

三、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笔者非常赞同学者庞维国的观点。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的。“架桥”的方案从提议到实施全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架桥的过程,4人小组里的成员,有着细致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4个人中,有捡片石、废砖的,有安桥墩的,有磊小土堆的,到了架拱这个环节,则要4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可以说,合作是架桥成功的前提。

第2篇

关键词:泰顺廊桥;装饰;构造;艺术美

泰顺县是浙江省温州市下辖的六县之一,县名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意。泰顺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境内现存有各式各样的桥梁958座,保存完好的古代木廊桥32座、石拱桥266座、石平桥111座、碇步桥248条。被誉为"千桥之乡"、"中国桥梁博物馆"、"中国古廊桥之乡"。 先辈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过千百年的艰辛探索、锤炼,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廊桥文化。 廊桥结构形式多样,造型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泰顺廊桥的意境美

泰顺县内山水众多,造桥当然是为连接两山以便人们渡河之用,廊桥从功能上看,除了供人们通行这一基本功能外,还在桥上设神龛,成为先民们祀拜神灵的场所,有的成为人们农闲时聚集的场所,成为村民交流的信息中心,更有的廊桥是为了风水学上的意义建的,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廊桥还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木拱桥凌空飞架,似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石拱廊桥和木平廊桥端庄秀美。廊桥与周围的山水相结合,更显意境深邃、情趣流溢。桥屋灰瓦红身,飞檐走兽,桥旁千年古树掩映。青山、碧水、虹桥、古树,相互辉映,如临仙境之感。晨曦之H,倚廊壁而远眺,远山之间,晓岚升起,如梦如幻。与山水结合的廊桥,充满了建筑空间意象,犹如一件件展现在大地之上大型艺术品。

二、泰顺廊桥的装饰美

泰顺廊桥装饰取材于民间传说的。外部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工艺-雕刻作为其主要装饰。廊桥的内部主要采取绘画作为其主要装饰,以祥云、龙以及莲花作为原型进行雕刻。祥云作为祥瑞的象征,在能工巧匠的雕琢之下其形态宛如真实的云彩一般,使桥有了腾飞之势。 中国人民以龙的传人自称,龙也自然也成了桥上的雕刻装饰,龙是各种动物部分身体的组合,能让人感受到不同动物的体态之美,金色的龙身匍匐在桥上,宛如在作桥的护卫,使桥增添了神圣的神秘感。莲花在佛教中具有纯洁之意,代表佛以纯真之心感化众人,莲花在原有的形态上已极具欣赏性,被佛教赋予纯洁之意后,其美感更具特色。

泰顺的木拱廊桥大多在风雨板上刷红漆,而其他类型的廊桥则十之八九都素面朝天,不施颜色。在风雨板上刷油漆不仅起到保护作用,也增添了廊桥的美感--"绿水红桥白板扉,春生门巷最依依。"泗溪姐妹桥风雨板上的红漆更是运用得恰到好处,艳而不俗,从中可见工匠手工之不凡。红色的运用使整体色彩印象有别于周围呈绿色的自然环境,突出了主体地位,并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色彩融合起来,相得益彰。

开窗是泰顺廊桥普遍采用的做法,窗架将桥外的风光分割成若干部分。人行廊屋中,或坐在廊屋两旁的木凳上,视线穿过透空的廊屋,窗外的山光、水色、云烟、竹树,尽入眼中,使窗外的风景产生了图画一样的效果。这种开窗之法与古代园林中的借景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泰顺廊桥的结构美

廊桥亦被学者称为"木拱桥",在泰顺境内当地人则称为蜈蚣桥。对于木拱廊桥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1959年罗英先生出版《中国桥梁史料》,内收唐寰澄先生研究汴水虹桥的文章,而当时的学术界普遍认为虹桥技术已失传。七十年代末人们"发现"了在浙南的木拱廊桥。泰顺木拱廊桥的基本组合单元是六根杆件,纵向四根,横向两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压产生的磨擦力,构件之间就会越压越紧。这种结构,不用铆钉,只需用相同规格的杆件,别压穿插,搭接而成。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廊桥"的泗溪姐妹桥就是木拱廊桥建筑中的经典。在石拱廊桥中,石拱一般用打凿过的块石砌成,也有的是用天然卵石做的,工匠们称之为"满天星"。优美的拱券线条,倒映在清波之上,互相衬映,意境顿生。

廊桥在泰顺境内当地人则称为蜈蚣桥。廊桥采用传统的"贯木"造桥之法,不用其他材料进行固定,木材之间的相互穿插在桥的底部便呈现出蜈蚣之状。就仿佛一条蜈蚣匍匐在两山之间为人们起通行之便,当你站在桥下,看到如蜈蚣一般的桥型,将会不禁感叹前人的智慧之高深,桥的人工形态之美。

木拱桥并列的石拱桥,其代表便是著名的"赵州桥",桥身-道长拱,桥拱像一张弓。这种设计很富有科学性,不但节约了材料,减轻桥身重量,而且河水暴涨时,可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而廊桥的制作也是采用了此种方法,中国的木拱桥形状不一,但总体结构呈对称图形。在建筑中,"对称性原理是构成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对称可以赋予建筑形象静态美呈现出稳重、古朴之美。"如泰顺泗溪的姐妹桥的结构是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不但形成对称,而且显得均衡。这一结构形式,不但给人以对称美,而且体现出稳重的特点。廊桥不但结构坚固,而且给人一种富有"凝固的音乐"美的感受。

廊桥的韵律与画面美。廊桥的拱形是最为重要的视觉要素,拱桥的施工相对较为方便,但是那简单的形态却能让人感到宁静、简洁、稳定和优美。它所产生的弧形又能显示出强烈的动力感,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当人走在桥上移动时, 不能看见拱圈的形态,然而从侧面观察时便能看出拱圈产生的韵律之美,且当人们通过拱圈看另一边时便能惊喜地发现一幅真实的山水画呈现在你的面前。

四、古老廊桥的保护

中国廊桥历史悠久。廊桥,除了北方少数省份有极少的廊桥外,绝大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其中湘、桂、黔三省交界地区和浙南闽北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廊桥分布区。中国廊桥经过历代的重建、重修和维修,历尽沧桑留存至今。廊桥保护还存在很大的困难,由于廓桥大多处在经济落后的山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保护经费严重不足,还存在许多困难,廊桥破坏严重,潜在危险极大,所以加强保护迫在眉捷。泰顺廊桥现已经进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廊桥的制造技术正在慢慢的消失,重视廊桥的保护以及其制造技术的传承是当务之急。

木拱廊桥这一不可移动的文物,而且是的野外,经过上百年的风雨侵害,如果不加强保护很可能就会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所以筹建廊桥生态博物馆的形式给予保护,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做好保护规划,对廊桥实行原状的自然式保护。文物主管部门要做好每一座廊桥的详细数据调查,建立相关数据库和档案,并做好每一座廊桥的详细保护规划,按照生态博物馆建的要求,对廊桥的木结构做好保护。强调当地人们对博物馆的直接参与,关注当地文化遗产和文化特性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崔存明.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古桥.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5.

[2] 张睿智 , 聂炎 . 风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J].科教文汇 ,2008,( 2) .

[3]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第3篇

关键词 :石雕源流 范围 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第4篇

关键词:古桥,保护,加固

中图分类号:U4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古桥不仅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研究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政治、外交及经济等均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造型优美、各具特色的古桥,还是先辈们遗留给子孙“不可多得,失而不复”的宝贵人文资源,是发展旅游事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文化遗产。如何使这些古桥尽可能长久的保存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 工程概况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最大的跨世纪的水利工程。工程全部建成后,坝前水位将升至175米,水库总面积为1084平方公里,受淹面积632平方公里。按照有关方面的部署,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列入原地保护规划的62项,度生桥即属其中之一。

度生桥又名跳蹬桥、蹬子桥,位于巴南区双河口镇石门村跳蹬河上,为步行桥。建于清道光三十年。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37',东经106°53',海拔173m(规划报告资料)。地势北高南低,河水向南流入长江。

二、结构特点

度生桥为单孔石拱桥,建筑面积21m2,桥长30.73m,桥面高8.1m,桥宽6.61m,拱跨11.42m,矢高6.85m。桥为地方常见的双圆心拱,半径为6.35m。桥身由青石材料砌筑,纵联式。桥面中段平整,两侧有对称踏步各18级,形成两侧低中间高的高拱桥,即罗锅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板,高1米。桥在券脸石上用仰天石,仰天石做枭混线脚。起身砌筑基本整齐,以白灰填缝。

三、关键问题

度生桥在经历了100多年沧桑岁月的冲刷,加之年久失修,已明显的表现出苍老与衰弱。主要问题为:

1.古桥石材风化、剥蚀严重,严重影响古桥的耐久性。

2.古桥桥体表面块材松动、缺失,严重影响古桥的整体性。

3.古桥两岸护坡冲刷严重,严重影响古桥桥基的稳定性。

坝前水位升至175m后,度生桥处于半年水中,半年水上的两栖状态,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上述诸方面的问题。

从古桥的建筑技术看,拱石相互接触面主要以比较粗糙的斩刻痕迹相叠压,用灰浆砌筑。当古桥全部淹没于水中或部分淹没于水中时,桥体块材间的灰浆会逐渐被冲刷流失,由于水的浮力,上部块材对于下部块材的附着力必然会减弱。随着江水的流动,上部块材将逐渐迁离原有位置。周而往复,会使古桥逐渐解体。古桥的原地保护方案从解决上述诸问题入手,而有效加强古桥桥体的整体性,则是问题中的关键。

四、原地保护技术措施

基本原则:1.最大可能的保存古桥原有的环境、风貌及功能;2.最大程度的延长古桥存在的时间;3.技术简单,便于实施,经济指标较好;4.不致对环境造成污染,5.保护痕迹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与可辨性,即后人可以恢复或可以辨识。

1、提高桥体抗解体能力

提高桥体抗解体能力,关键是加强桥体块材之间的整体性。考虑到尚需保留古桥的原有风貌与使用功能,可以采取桥体整体性加固、桥栏整体性加固、桥基与护坡加固、 桥面覆土保护等措施。

2、提高石材抗风化能力

度生桥的保护采用德国WACKER公司的石材保护剂WACKER BS OH 100。

工艺步骤:①石材表面除尘清理与修补, ②压力喷涂WACKER BS OH 100。为要达到足够的渗透深度,在第一次喷涂2~3星期后,可再进行第二次喷涂。

注意事项:①石材表面必须是气干的和吸收性的;②石材喷涂保护剂后, 2~3天内不可被雨淋或阳光直射;③喷涂的最佳温度是10~20C°,相对湿度大于40%。

3、环境整治

环境整治是古桥原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有: 清除桥体寄生的灌木及其上垃圾,还古桥本来的面貌;做好桥面及桥周围排水;拆除古桥周围建筑,清除古桥附近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平整场地,组织好道路,对古桥边坡及周边进行植被保护,对古桥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建立古桥可视与防撞标志,以利古桥淹没后沿江船体航行辨识。

另外,建立古桥定期维修制度,监测古桥的变化情况,防止灌木寄生、泥沙淤堵等类似问题出现。

五、古桥原地保护实施步骤

现场复查,场地清理,平整道路,清除垃圾;桥体灌木清除,桥体灰缝清洗,灰缝注浆;桥体植筋加固;桥栏植筋加固,注浆,补缺维修;桥面覆土;古桥石材抗风化保护;桥基与护坡加固;环境整治,排水,建立可视标志。

六、保护效果

可给子孙后代保留一份比较真实且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坝前水位回落古桥露出水面后,古桥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利用,亦可以作为桥梁能继续发挥组织陆路交通的作用。

不会对长江未来的航运产生大的影响。

七、结论

度生桥尽管存在着风化、破损、构件缺失等诸多不良因素,但就现状而言,古桥目前尚不存在安全问题。只要采取适当的维修与加固措施,延长古桥存在的时间,使其不“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所产社的环境分离”是完全可能的。具备了原地保护的条件。原地保护技术方案,施工方法简单,施工工程量较小,可操作性强,易于实现。

参考文献:

[1] 罗英,唐寰澄.中国石拱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2] 潘洪萱.中国的石拱桥[M].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3] 闫斌.概述石质文物保护[J].东南文化,2005.1

[4] 郭宏.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8

第5篇

关 键 词 :石雕源流 范围 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WwW.133229.cOM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第6篇

关键词:双曲拱桥;拱顶下沉;维修加固双曲拱桥,是我国江苏省无锡县的建桥工人,在继承石拱桥传统的基础上,并吸取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点,经过实践于1964年创造出的一种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新颖的圬工拱桥。由于这种桥梁具有节省材料,比其他拱桥施工简便等优点,所以一经出现,迅速在全国得到了大量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由于当时双曲线拱桥的设计荷载较现在都偏低,加上横向联系也偏弱。在长期重荷载、大交通量运营情况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对如此众多有病害的桥梁,如全部拆除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双曲拱桥具有较大的超载能力,它们中的大多数经过维修加固是可以继续运营的。作者曾经对几座双曲拱桥进行过维修加固,都已取得成功。本文主要介绍其中一种充分利用桥位特殊地形,因地制宜地对拱顶下沉进行维修加固的方法。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在对双曲拱桥进行维修加固时参考。

1、桥梁概况

东至县尧渡大桥位于206国道k1278+100处,为钢筋混凝土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设计荷载为汽车—15级,挂车—80,桥面宽度为净宽8.5m+2×1.5m人行道,单孔跨径30m,桥梁全长157.2m.该桥于1974年开工,1977年建成通车。2001年进行了维修加固,加固后的尧渡桥以崭新的面貌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好评。

2、主要病害该桥由于采用民工建勤,边设计边施工,以及通车后长期失养,外表损坏较大。主要病害除桥面网裂、渗水,栏杆、人行道破损及其他附属工程损坏等外,最严重的病害是东至岸桥台刚完工后就出现下沉,致使该岸边孔拱顶下沉,拱肋开裂,桥梁安全隐患较大。

3、维修加固方案选择据近几年观测资料分析,该桥边孔拱顶下沉无明显加重。在实施维修加固之前,技术人员请教了当年的设计、施工负责人,又对该桥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在检查中没有发现新的病害。针对该桥边孔拱顶下沉情况,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详细论证,提出了几套方案,因除拱顶下沉之外,其他病害均较为容易处置,本文着重就拱顶下沉的几套处置方案分别介绍。

3.1、方案1顶推方案该方案是在靠近东至岸桥台处拱肋上设置一道横梁,在横梁与桥台之间放置几台液压千斤顶,并在水平及竖直方向设置相应的定位装置。在解除拱座对拱脚的约束后开通油泵,使千斤顶推动横梁与拱肋一起沿着预定的方向移动,使拱肋逐渐恢复到或接近原有的拱轴线,再分别加固拱脚、拱顶部分,完成边孔拱肋的整体加固工作。

优点:材料用量少,可节省工程资金。缺点: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3.2、方案2:衬拱方案该方案是在东至岸边孔每片拱肋下再增设一道拱肋及基础,形成一座裸拱桥,以辅助有问题的上部结构共同受力。

优点:可避免上部结构坍塌的危险,结构受力明确,技术要求低,风险小。

缺点:由于新增基础必须承受一定的水平力,基础设置较困难;而且由于上部结构受力状况的改变,还有可能影响到邻孔的受力。再者新拱肋的施工也有一定的难度。

3.3、方案3:组合方案该方案是在方案2的基础上,结合东至岸边地基较高的特殊地形,在新形成裸拱桥的拱脚间增加几道纵梁及桩基础,以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并可传递邻孔的水平力。

优点:该方案可彻底解决方案2中的水平力问题,不但不会对邻孔增加水平力,而且可以承受或将一部分邻孔的水平力传递到桥台,对新增基础技术要求也可适当降低。

缺点:材料用量偏多,新拱肋的施工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以上三个方案,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一致推荐按方案3进行加固实施。笔者认为该方案既安全、可靠,又可完全解决东至岸边孔存在的问题,甚至还可适当提高其承载能力。

4、维修加固方案实施根据该桥东至岸边孔特殊地形,采用了在原拱肋底部增设新拱肋,并配以承台和挖孔桩基础的组合方案。新拱肋共分三段,拱肋下缘线由三个不同半径的圆弧相切构成,外观较好,并有利于桥孔过水。新拱肋和系梁形成内部超静定结构,除承担上部结构传递的荷载外,还可承受及传递水平力。

4.1、下部结构施工要点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情况,在桥台、桥墩内侧和跨中三处分别设直径1.4m人工挖孔桩各三根,桩长7m.为防止桥台基底以上土体发生向河道方向的位移,桥台处桩基先施工桥轴线上的挖孔桩,再施工两边的桩基,并采用混凝土护壁。余桩基可同时施工,在其施工过程中,随时观测桥台和第一、第二跨拱肋是否发生位移。

4.2、上部结构施工要点新增拱肋因按三段不同圆弧设计,施工时首先进行端部两圆弧段拱肋的施工,由于上述两段断面较大,可以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按常规进行。中间段拱肋采有万能杆件满堂支架支撑,拱肋混凝土采用弱膨胀50混凝土,施工在白天进行,并实行交通管制,采用单车道匀速通行,尽量减少震动;整个拱肋混凝土浇筑同时采用对称施工,合拢段混凝土施工完成时间控制在晚上7h左右,从完工时间起,夜间12h封闭交通,以便拱肋混凝土凝固,每天进行一个拱肋施工,直至所有拱肋全部完成。

4.3、其它东至岸边孔整体加固工程完成后,对全桥其它病害按常规方法进行维修处理,同时,为配合G206东至北段改建工程竣工,改善尧渡桥作为城市出口道路的形象,又对全桥上部结构和栏杆进行了全面整修和粉刷,并对桥头引道进行了综合处治。

5、体会

目前,我国公路上还存在不少有问题的桥梁,甚至是危桥险桥。由于财力所限,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全部拆除重建。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这些桥梁进行鉴定,有针对性地进行维修加固。因此,桥梁的维修加固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5.1、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应对桥梁的维修加固工作给予高度重视。省级公路管理局(处)应设专门部门负责桥梁维修加固的技术指导和宏观管理,市公路管理部门应负责本辖区干线公路桥梁维修加固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竣工验收工作。

5.2、桥梁的维修加固要工作认真、计划周密。加固前必须对桥梁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检测,必要时还要进行荷载实验,找出主要问题。随后再组织有关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选择有维修加固经验的施工单位,编制详实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必要时,需进行施工图设计后,才能组织实施。否则,会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

第7篇

学步桥  河北省邯郸市 曙光路小学四年级一班 崔薇

我家住在河北省邯郸市,在我家的旁边,有一座非常著名的石拱桥,叫学步桥,它原是古代赵国人建造的,后来又经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学步桥横跨在沁河上,是古城南北的交通要道,原为木架结构,明历四十五年,改为石拱桥,桥身全部用石头砌成。桥为七空,三个大孔,四个小孔。每个孔上都蹲着一个既像龙又像狮子的动物。桥长三十二米,宽九米,通高七米,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上面分别刻着: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胡服骑射、邯郸学步等许多和邯郸有关的成语故事,桥面两侧共有19个栏板,栏板中间共有18个望柱,每个望柱上都雕刻着一个可爱的小狮子,小狮子满头卷发,眉毛像火炬一样,后腿蹲坐,一只前爪抓着球,另一只前爪扶地,好像看桥也不忘玩耍,也好像在欢迎游人的到来。

学步桥是古城邯郸十大景观之一,是邯郸宝贵的历史遗产,特别是“邯郸学步”这个典故,更是家喻户晓。现在学步桥已经建成了一个带状公园,更成了人们早晚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指导教师:秦以欣

语句通顺,介绍清晰,语句优美,读后让人如亲临学步桥般。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师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1、增加了课堂的信息容量,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备课,教师可以准备有利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并利用多媒体便捷和清晰的字幕来代替板书,可以节省大量用于解释和板书的时间,使学生精神更集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接触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课堂信息容量。

2、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显现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可将文字、图形、图像等创新地整合起来,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出客观事物,呈现教学内容。这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通过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更大的开放性、民主性,这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拓宽了语文学习渠道,它使学生不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来学习语文,还可以在因特网这个无限广大的课堂里自主学习。每位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不受同班同学学习进度影响,多角度、多层次、可重复、可选择地利用已有的软件和题库,更好地巩固学习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个别指导,调控学习。所以,多媒体技术不仅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而且为学生学习语文开辟了新天地。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多媒体提供的现象清晰、直观、生动,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到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呢?

1、巧用电教媒体,诱感体验

①借助音乐,引感共鸣

鲁迅的《故乡》,融合作者丰富的、真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离开故乡的恋恋不舍的感情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在讲课时,可以先请学生欣赏歌曲《故乡的云》。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顺势导情:“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人产生过‘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的慨叹。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求学,探求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二十年后,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小伙伴也变得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短篇小说《故乡》。”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在教师启发下又产生了不解与疑虑,探索答案的学习欲望也由此产生。

②显示画面,撞击情感火花

语文课不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且有发挥这种功能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一般来说,入选为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典范文章,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可通过显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撞击出情感的火花。

2、妙用电教媒体,剖析重点难点

①借助幻灯,点明文章题旨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PPt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②利用课件,理解课文内容

计算机CAI课件以它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优美,质量坚固,工艺精巧,就要分析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制作特征。但是学生,甚至教师连石拱桥见也没见过,无法对上述特征加以分析;课本上虽有一幅插图,却无法与其他拱桥比较,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于是巧妙借用《中国石拱桥》的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有名的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此外还附加一些思考题。学生们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比较、分析等过程,学生们终于得出结论:中国的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中国人民是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性的人民。

3、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写作兴趣

①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因生活而充满生机和活力。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如在植树节指导学生写作《植树》的过程中,可以作如下设计:在优美动听的《春天的旋律》音乐声中,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朱自清《春》一文的录音和画面,课堂上听到了“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气息。当学生身心置于自然之春的意境时,接着向学生播放一组男女老少植树忙的情景,把一幅幅声音、图像、颜色交融,人与自然内和谐一体的阳春植树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它们身临其境,心听其声,唤醒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栽种心中一片绿的行动。

②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9篇

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传播,自传入至民国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时期。明末清初平稳发展时期、百年教禁挫折发展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快速发展时期以及庚子教案后恢复发展时期。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到达北京后,在河北籍教徒的协助下,到保定的安肃县安家庄等地传教,自此天主教传入河北。清初,清政府对天主教采取了宽容政策。据记载,清顺治年间,直隶保定府、河间府、永平府等地有了少许或相当数量的天主教徒并陆续建起了教堂。1664年,直隶境内建有10座天主教堂,到1701年时,建有教堂27座。这一时期天主教发展相对平缓,是以一种相对平等的方式传入中国,并采取了本土化的传教方式。1704年,罗马教廷下令禁止尊孔祭祖,继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并最终激怒了康熙皇帝。1721年,康熙签署禁约,禁止天主教的传播,雍正继位后严厉推行了这一政策。大批传教士被驱逐,教会财产被没收,教堂被捣毁或改作他用。这一时期,河北的天主教会转入地下。张家口的西子湾村因地方僻静,受教禁影响较小,此时成为秘密传教据点。保定安肃县安家庄成为北京教区临时主教府,秘密进行传教活动。教禁期间,河北的天主教事业在地下艰难发展,至鸦片战争爆发前,河北地区的天主教徒达到7.5万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对华传教的特权。1846年,道光皇帝下令弛禁天主教,返还被没收的教产,至此长达120余年的教禁彻底解除。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续约》中不但规定有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内地活动的条款,还赋予了买地建堂的权利。自此,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对河北地区的传教活动更加紧锣密鼓,各处买地建堂,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发展进入空前鼎盛时期。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各地天主教会遭到严重破坏,多数教堂被焚毁,史称庚子教案。这场运动以义和团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庚子教案同“礼仪之争”一样,对天主教在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在列强的扶持下,河北的天主教事业很快得到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教会利用庚子赔款重建被破坏的教堂,并建造了更多的新堂。民国初期,天主教在河北地区的发展延续了这一势头,并很快达到顶峰。河北地区天主教自明末传入至民国的三百余年中,虽几经挫折,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主教深深植入了河北的城市和乡村,河北逐渐成为中国天主教徒最多的省份。至解放前,天主教在河北地区陆续设立了14个教区,累计建造了数千所教堂。

2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现存状况

河北地区近代以来建造的天主教堂,历经百年教禁、义和团运动等多次破坏,保留至今的教堂大多为庚子教案后重建的。这些教堂分布在河北的城市和乡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各具特色。保留下来的教堂中,多数经过修缮,仍作为宗教场所使用;还有一小部分教堂,由于历史原因,被闲置或改作他用,保存状况堪忧。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视,这些教堂多被各级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河北地区现存典型近代天主教堂状况如表1所示。

3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风格

一般地说,河北地区的近代教堂建筑大多是欧洲教堂的翻版。建造之初多为神父设计,呈现西方教堂的典型形制。然而受近代西方折衷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鸦片战争后国人对洋教的排斥,在许多新建教堂中,各种西式风格被融合,有些则加入了中式建筑元素。按照不同建筑风格,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可分为:罗曼式、哥特式、罗曼式兼具哥特式以及中西合璧式四种类型。

3.1罗曼式

罗曼式教堂盛行于西欧早期中世纪,由巴西利卡式教堂演变而来,形式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罗曼式教堂以厚实的墙体,半圆形拱券的门窗,半圆拱穹顶以及巨大的钟楼为主要特征,给人以庄重稳定的印象。河北地区近代罗曼式教堂以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图1)为典型代表。该堂始建于1905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教堂长54.3m,宽17.6m,高20m。主体建于台基之上,由城砖砌筑而成,采用砖木结构,高坡屋顶。外立面为半圆形拱券门窗,主入口为砖拱透视门,两侧对称的钟楼;堂内为三廊式的巴西利卡,一端有突出的祭坛,中厅侧廊之间由连拱柱廊衔接,门窗均为半圆形拱顶,均体现了罗曼式的建筑特征。

3.2哥特式

哥特式教堂起源于中世纪的法国,在罗曼式教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以轻灵的骨架券拱顶、尖券门窗、飞扶壁和立面上多彩的玫瑰窗为典型特征。外部高耸的尖塔和飞扶壁,营造出哥特式教堂雄伟的外观;内部修长的束柱和尖肋拱顶,使整个空间极具向上的动势,周围大而明亮的长窗镶嵌彩色玻璃,在教堂内部营造出一种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气氛。河北地区现存典型近代哥特式教堂以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宣化天主堂、保定南关天主堂为代表。这些教堂大多建造于清末,受制于当时财力和施工条件,建筑规制普遍较西方哥特教堂小,外部没有飞扶壁,玫瑰窗也没有西方教堂那样大而绚丽,在一些中小教堂中,立面也只设一个尖券门,但这些教堂仍能体现哥特式教堂的典型特征。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图2),始建于1918年,为法国传教士所建,主体采用砖石结构,堂高18.5m,建筑面积约1440m2,平面为拉丁十字式。堂外钟楼凸出,高46m,钟楼两侧建有两个对称的陪楼,陪楼上有尖塔,与钟楼形成“山”字形构图,呈现典型哥特式教堂的立面特征;堂内砖券尖拱顶,两排高耸的石制束柱将内部划分为三个空间,中舱上有高侧窗,堂顶用灰砖砌成十字拱,并在拱形的交叉处安装木刻圆形图案,堂内窗户均用彩色玻璃镶嵌,哥特色彩浓厚。宣化天主堂(图3)是宣化教区的主教座堂,现教堂为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大堂为砖木青石结构,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式,进深51m,堂高21m,建筑面积约810m2。立面采用哥特式双钟塔布局,钟楼高33m,上有尖塔,大堂正面有一个尖券拱门,上部为一组巨大的尖券玻璃花窗;从大堂正门进入,两侧各8根灰白石柱组成连续尖拱,与一般哥特式教堂不同,宣化天主堂堂顶是由木板拼合而成的尖拱形,平面十字交叉处的穹顶由四个石制尖券构成,仍体现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始建于1918年的保定南关天主堂(图4),为一单钟楼哥特式教堂,现废弃闲置。堂身长29.8m,宽12.4m,建筑面积约370m2。西立面现已被其他建筑堵住,立面原有三个尖券门,钟楼凸出,高15m,上有尖塔,顶部的十字架现已被毁;内部为巴西利卡式布局,6组连续尖券的柱廊,体现了哥特式的特征。经对比发现,保定南关天主堂与北京南岗子天主堂在外观和形制上基本相同,是一处典型的哥特式教堂。

3.3罗曼式兼具哥特式

随着19世纪折衷主义在西方盛行,其影响也随着传教士的活动传到了中国。清末民国以来,河北地区建造了许多兼具罗曼式和哥特式特征的教堂,其中现存的典型代表有张家口土尔沟天主堂(图5),涿州石家务天主堂(图6)。这两所教堂的形制虽较为简单,但仍可看出罗曼式和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土尔沟天主堂,始建于1923年,立面为单钟楼,其顶端立有十字架的尖塔(塔尖现已被毁),拉丁十字式的平面,显示其哥特式教堂特征;外部的半圆拱形门窗,内部的半圆形拱券柱廊,则彰显其罗曼式教堂特征。建于1922年的石家务天主堂,由青砖砌筑,长18.6m,宽12.5m,建筑面积232.5m2,解放后曾作为粮库使用,现废弃闲置。其立面采用典型的哥特教堂式样,主入口两侧各有一个钟楼,上有尖塔;而门窗则采用了半圆形拱顶,内部为巴西利卡式布局,两侧连续的圆拱柱廊,体现了罗曼式的特征。原教堂外观虽已被严重破坏,仍能看出其兼具两种形式的特征。

3.4中西合璧式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中,中西合璧式的教堂不在少数,它们是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从建筑学的角度而言,中西合璧式教堂平面仍采用西式教堂常用的形式,从而保证了宗教仪式的需要;立面多设在山墙面,当中间开尖券窗或玫瑰窗,入口往往是门斗式,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式样。河北地区现存中西合璧式教堂中较为典型的有献县云台山圣若瑟堂和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云台山圣若瑟堂(图7),始建于1881年,教堂仿照中式宫殿建造在台基之上,主体为硬山屋顶,立面为中式硬山墙面,中间开玫瑰窗,体现中西合璧。内部为传统抬梁式构造,柱梁刷成红色,柱础和砖雕的装饰均采用中式做法;半圆形拱券门窗,巴西利卡式布局,体现了西式教堂的特征。南单桥圣母圣心堂(图8),始建于1899年,东西长15m,南北宽8.2m,建筑面积123m2。教堂主体为上覆硬山屋顶的平房,其入口的中式门斗,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其立面顶端的十字架钟楼以及四角的尖塔,拱形门窗又体现西式教堂的特征,可谓中

4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特征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遗存,其单体往往采用了典型的西方教堂形制,如哥特式、罗曼式,或者两者兼具的风格;还有一部分教堂体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在各种风格的表征下,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整体性分析,总结群体的建筑特征。

4.1选址布局

西方教堂多采用开放式布局,往往建造在城市中心的广场旁,多为城市的地标,与街道及城市关系密切。虽然中国传统城市空间中没有广场的概念,河北地区的教堂延续了一些西方教堂选址思想,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民众活动的密集场所,以方便教徒聚会,同时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如宣化天主堂,位于宣化古城中心的牌楼西街;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位于河北大名县城内东街;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位于保定市中心(图9),毗邻直隶总督署。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建筑的总体布局多采用中国传统院落式,由教堂主体和附属建筑构成。教堂主体按照西方教堂的形制建造,在整体布局中位于中心地位;附属建筑如主教府,宿舍、食堂、医院等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的合院式布局,并在建筑形式上也多采用中国传统式样。

4.2建筑朝向

按照天主教的传统,西方古典教堂多为坐东朝西,以保证礼拜仪式的需要。就现存的典型实例来看,河北地区天主教堂的朝向并非严格遵守西方传统,多数仍遵循中式传统坐北朝南。而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式传统,首先满足特殊的基地环境,与当地的路网和院落布局保持一致,且将主立面朝向街道或主要居民聚集区,方便教徒的朝拜。河北地区天主教堂的朝向主要可分三种:遵循西方传统的坐东朝西,如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中式传统的坐北朝南,如保定天主堂、宣化天主堂;因地制宜朝向街道的,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为与路网保持一致而朝向北方。

4.3平面形制

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在平面上延续西方教堂传统,主要采用改良的巴西利卡式和拉丁十字式。此外,河北有些天主教堂由于规模较小,而采用简洁的矩形平面,大厅内部不设柱子,没有中厅与侧廊之分,只通过座椅的排布划分中间的走道和两侧的祷告空间,如献县南单桥圣母圣心堂。河北地区的中小规模天主教堂多采用改良的巴西利卡作为平面样式,这种形式结构简单,平面规整,易与中式传统的坡屋顶结合,从而创造出满足宗教活动的空间,例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保定关西街教堂、石家务天主堂、云台山圣若瑟堂等均采用这种平面形式。其表现出的主要特征为:入口往往设有三门,中间为主入口,单钟塔式教堂平面入口凸出;教堂内部为长方形空间,根据教堂规模设定进深间数,两排柱廊将内部分隔为中厅和侧廊空间;平面尽端为祭坛,祭坛有半圆形、多边形和矩形等形式,两侧围绕祭坛对称布置有储藏、更衣等辅助空间。典型代表为保定关西街教堂(图10)。拉丁十字式平面,是在巴西利卡式基础上,在祭坛前增加一道横向空间,从而形成一个中厅长、横厅短的平面形式。由于拉丁十字象征着耶稣受难,并且较为适合宗教仪式的需要,所以一直被天主教会视为最正统的教堂平面形制。河北地区的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宣化天主堂、土尔沟天主堂等采用了拉丁十字式平面。其主要特征有:入口一个长方形大厅,两排柱廊纵向划分为一条中舱和两侧舷舱,大厅尽端正对半圆形或多边形的祭坛,凸出于十字平面尽端,祭坛背后放射状地排列几个小礼拜堂,小礼拜堂前有半圈环廊,两头和大厅的舷舱对接;祭坛前有一道横厅,两侧的空间作为小的祈祷所。宣化天主堂平面(图11)形式为拉丁十字式的典型代表。

4.4立面形制

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的立面基本上沿袭了西方教堂立面的基本形制,采用单钟楼或双钟楼布局,立面多为三段式,而在细部上呈现哥特式、罗曼式以及中西合璧等混合样式特征。具体而言,教堂通常建在台基之上,立面底部一般设三门,象征天主教“三位一体”;入口一般为半圆形拱券或尖券门,门洞层层出挑;门洞上方为镂空玫瑰窗或抹白灰的圆洞,也有的为尖券花窗或者窗型壁龛;再往上一般有中文书写的匾额,顶部一般以三角形山花收束,也有的以钟塔的高耸塔尖作为顶端,山花和钟塔的顶部多直接立有十字架。河北地区现存的典型教堂立面,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图1),罗曼式的立面上三个厚重的半圆形拱券门洞逐层挑出,上有圆形花窗,两侧为高大对称的钟楼,顶部有三角形山花;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图2),立面哥特式单钟楼形成的高耸向上的体量,入口的透视门、墙面上的尖拱状装饰线脚,钟塔上部为一尖券型壁龛,内安放圣母怀抱耶稣的雕像;土尔沟天主堂(图5)的立面的半圆拱券门窗和单钟塔钟楼则混合了罗曼式和哥特式的特征;南单桥圣母圣心堂(图8),西立面为一中式硬山墙面,入口采用中式大门式样,中间开罗曼式半圆拱门洞,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立面特征。

4.5内部空间

河北地区天主教堂内部空间在规模和宗教氛围渲染上虽远不及西方天主教堂,但仍有其自身特点,并呈现多样化的风格。根据大堂空间有无柱列,可以将礼拜大厅分为两种:有中厅和侧廊之分,如宣化天主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等;而一些小型教堂如献县南单桥天主教堂,内部没有柱列,无中厅和侧廊之分,空间形式较为简单。有中厅和侧廊的教堂,往往内部空间高大,根据其剖面形式又可分无高侧窗(图12)和有高侧窗(图13)两种。无高侧窗的教堂规模一般不大,这些教堂室内空间结构大都比较简单,中厅和侧廊的高差很小,多呈现罗曼式教堂的空间特点,其中以保定圣伯多禄圣保禄主教座堂、土尔沟天主堂、石家务天主堂、云台山圣若瑟堂为代表。教堂内部的中厅和侧廊之间几乎没有高差,侧廊略低于中厅的拱顶,室内空间比较简洁,采用交叉连续拱顶,由侧廊长窗采光,窗洞一般较小,在内部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一些中小教堂,拱顶并非砖石拱券结构,而是在木屋架下作拱形吊顶装饰,故没有强烈的厚重感;中厅拱顶的拱券和两侧列柱形成的拱廊共同营造出交替向前的趋势,将人们的视觉引向位于中厅尽端的祭坛空间。河北地区有高侧窗的教堂,以宣化天主堂,大名天主教宠爱之母大堂,保定南关天主堂为代表,一般呈现哥特式教堂礼拜大厅的空间。柱廊的侧壁依次由尖券拱廊、三拱式拱廊和高侧窗构成;整体呈现强烈向上的动势,镶嵌彩色玻璃的巨大侧窗,消弱了罗曼式建筑的厚重感,从而产生轻盈向上的神秘感。高侧窗的出现,一方面出于在教堂内部创造出神圣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哥特教堂结构发展更趋于合理的表现。教堂室内中厅和侧廊形成的纵深狭长空间和昏暗的光线也在教堂内营造出了静谧、幽远的的宗教气氛。

5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与中西建筑文化交融

自天主教传入河北以来,在西方教堂形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制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中国多扮演被动的角色,尤其鸦片战争以后,所建教堂多直接采用西方教堂形制,体现了入侵的文化特征。随着鸦片战争后民众对西方文明的反感和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后建的教堂多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式样。主观上,外国传教士为了迎合中国百姓的心理,在教堂的设计中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客观来看,由于教堂建造多出自中国工匠之手,由中国工匠采用当时的建筑技术与材料进行建造,他们会不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融入教堂之中。河北近代天主教堂融合了西方教堂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有的教堂主体采用西方教堂建筑的形制,而在细部构造上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如云台山圣若瑟堂;有的教堂主体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制,而门窗采用西式教堂样式,如南单桥圣母圣心堂。这些教堂是中西建筑文化碰撞的产物,对近代河北地区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具有独特意义。结语教堂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都深远影响着西方建筑的发展。河北地区近代天主教堂所展现出的独具特色的教堂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力。河北近代天主教堂建筑遗存,展现了西方宗教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互接触、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漫长历史,是河北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晓丹.康乾期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各级政协.中华文史资料库第18卷•民族宗教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715-734.

3赵建敏.天主教研究论辑第二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4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宗教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203.

5杨豪中,孙跃杰.宣化古城近代天主教建筑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38(3):390-394.

6董黎,杜诚.清末教堂建筑的风格与类型研究.华中建筑,2009(11):140-143.

第10篇

【论文摘要】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为母体的美育,其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以美乐群。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ol(ta}a)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各自为阵而忽略了五育的整体性。人是一个整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德、智、体、美、劳课堂教学是相互融合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见图1 } o c21(r}2s)

美育的途径十分广阔,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学科教学是美育实施的一条重要途径,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sl(e}ss)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以中学文科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为母体的美育”,是指有计划地通过具体的学科教育所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美育具有重要的功能。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4)(1’}t)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sl(v}as)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基本心理特征,它包含着审美感觉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思维力等要素,是一个各部分相互关联、渗透与融合的整体。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综合性的。

在学习《语文})(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通过以我国古代石拱桥的典范—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要求学生掌握赵州桥和卢沟桥各自的特点及与中国石拱桥特点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课文、掌握了中国石拱桥特点诸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延伸提问:“赵州桥美在何处?”学生的注意力被集中调动到“赵州桥的美”上,从而引起审美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教师和学生归纳总结其“美”在于:(1)赵州桥的圆弧拱形式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形式优美。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2)采用敝肩—设计巧妙。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两个弧形的小券,与实肩拱桥相比显得分外轻盈秀丽。这样桥体大约节省了180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佼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3)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在桥的主拱顶上、桥两边的栏板和望柱上,雕刻有蛟龙、兽面、竹节、花饰等各种图案。石雕的刀法苍劲古朴,刻工精细,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的石雕风貌。整个大桥堪称是精湛的艺术珍品,隋唐艺术的精华。宋代赵州刺史杜德源有诗赞曰:“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元代刘百熙有诗赞曰:“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二、有利于以美育德

美育对人的思想、意志、情感有重大影响,而思想、意志和情感都是品德的重要成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外表上的美有其内在的道德根源n。 (6](p1a1)0

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和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抗敌、视死如归,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李鸿章等人避战求和、妥协退让,加之许多官兵临阵脱逃,导致了败局的出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归纳这两方面的史实,如英勇抗敌的—左宝贵、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徐邦道等;临阵脱逃的—叶志超、赵怀业、龚照屿等。在此基础上,对比两类行为,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对此,学生的情绪体验具有对立的两面:尊敬一轻蔑、热爱一憎恨等。对英勇抗敌的行为产生尊敬、热爱的情感,对临阵脱逃的行为产生轻蔑、憎恨的情感。英勇抗敌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行为肯定了人的真诚、勇敢、持之以恒、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这是真善美的形象和表现;而临阵脱逃反映了人的虚伪、怯懦、自卑、半途而废、冷漠等人格特征—这是假恶丑的形象和表现。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用美的事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通过潜移默化过程来实现,就如杜甫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受美育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通过美育形成的道德品质,深刻而稳定,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三、有利于以美启智

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研究思维科学的重要内容,是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音乐思维和美术思维都是形象思维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引起重视。”川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所需要的深刻细致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科学家所需要具备的。

学习高中《中国古代史》的《秦汉时期的文化》时,教材中有这样的表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题材丰富,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请同学们看从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文物《弋射收获画像砖》a

在一块砖面上,分上下两个画面,其上描绘的是池边弋射,其下则是田间收获。(上部画面)池塘水中群鱼游动,莲蓬高高挺立水面;一群碎然惊觉的水禽有的急速游避,有的仓皇飞散。池畔两位猎人引弦搭箭,仰天而射。整个画面无论猎手或水中飞禽,都处于由静到动的瞬间变化中。(下部画面)五位农夫正在挥镰收割。其中左侧的一组三人弯腰割取稻穗;另一人则荷担提罐,看来好像是一位送水未归却被这丰收场面吸引得暂时立看片刻的农妇。右侧一组二人高高地举起镰刀砍割稻茎。两种对比强烈的动作幅度正好形成了画面明快的节奏。

通过细致人微的观察,学生基本能说出画像砖所表现的内容。那么,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学生能联想到什么呢?(1)汉代盛行厚葬之风,地主阶级幻想死后继续享受像生前一样的富贵荣华,于是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工物力,把墓室布置得好像人间一般。这一风气的盛行,却为后代留下了包括画像石、画像砖在内的无数艺术珍品。(2)射猎在原始时代是人们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但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汉代,却是有闲阶级带有练武性质并乐于从事的游乐活动。《弋射收获画像砖》像一面镜子,反映了地主阶级穷奢极侈的剥削生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封建经济的发展。(3)汉代豪强地主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脾千群,徙附万计。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自然也是地主豪强聚集的地方,因此,这里有大量画像砖发现也就不足为怪了。(4)东汉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王充从无鬼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s)汉代刻印在石、砖上的形象所展现的那种大胆想象的浪漫境界和纵览古今的广阔视野,反映了统一王朝雄大恢宏的时代精神。

以上的联想显示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联想内容越多,越能说明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力。

四、有利于以美健身

欧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腊。在古希腊,各城邦国家提出了强健体魄与完美心灵相结合的公民素质标准。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即断臂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是集神或英雄的精神、尊严与人的形象于一体的完美的典范作品。

爱神的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腆,面庞典雅,微微扭转的站姿使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这尊《米洛斯的维纳斯》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掷铁饼者》是古希腊米隆创造的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形象。雕像静止中蕴积着强烈的运动引发,动态中又体现着和谐的平衡,男性发达强健的肌体在复杂的运动中展示得尽善尽美。整个雕像给人的印象是:健美、庄重、和谐、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古代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选手在竞技场上奋勇拼搏,向神和观众展示他们超人的体能、健美的身体和良好的教养。现代奥运会已不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体育竞赛。“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的响亮口号。现代体育在增强了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强了其艺术性,因此,现代体育越来越具有观赏性,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的信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就展示了许多美:福娃,“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祥云火炬,金镶玉的奥运奖牌,等等。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品味北京奥运会的美,挖掘她的深厚内涵。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健身”主要是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状态和活泼灵敏、富有激情与活力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其身体发展。

五、有利于以美促劳

劳动创造了美,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陶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还让我们领会到创造性劳动的美:远古的人们把粘土加工做成坯子,再烧制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陶。在陶器发明前,人类对自然的改造都是改变材料的形状(如制作石器只是改变石头的外形,使其出现刃口等),并没有改变材料的性质,陶器的出现以及后来瓷器的出现,都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和智慧。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几千年来,古代匠师们创造了无数技艺精湛的瓷器珍品,遗存下来成为文化宝库中的巨大财富。"china”不仅仅是瓷器的代名词,也是中国的代名词。

在中学文科教学中的“以美促劳”主要是让学生间接地分享人类的劳动成果从而获得内在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审美创造兴趣,培养其热爱生活和劳动的情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六、有利于以美乐群

孔子说“诗可以群”。第一个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理论阐述的是18世纪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认为审美可以给个人与社会带来许多好处,他说:“只有美才能使整个世界幸福,谁要是感受到美,他就会忘记自己的局限性。”他又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于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共同的东西。"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应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就是学会如何和他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进行合作、交流。

第11篇

关键词:景观桥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ization, landscape request of the bridg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oject example, located within the park a landscape bridge scheme is selected and analysis.

Keywords: landscape bridge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桥梁建设背景 思路 设计 自锚式 桥梁 桥型

该景观桥处于东部中心公园内,公园为集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康体休闲、城市广场为一体的高品位现代化城市中心公园。在功能上分为“自然健身公园”、“休闲活动公园”、“湿地文化公园”,有广场、休息长廊、园林,而景观桥恰好位于湖以及整个公园的中心,起到了贯穿南北的主轴作用。

公园的周边规划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景色优美,桥梁应融入公园和城市的景观之中,不能单调重复或是喧宾夺主。

2、总体思路和设计原则

2.1功能性:桥梁应首先满足行车和通行的功能要求,同时重点考虑景观。

2.2协调性:目前有众多桥型可以选择,梁式桥、悬索桥、斜拉桥、拱桥理论上均可满足功能要求,桥型或恢弘壮丽,或小巧精致,或古雅拙朴,应根据桥所处的环境选择适当的桥型,桥型外观应简洁明了、富于力学美和创造力。避免单一追求桥梁的美学景观而忽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过度装饰而显得轻佻浮华。

2.3创造性:桥梁是不同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体现,桥型设计应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精神,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桥型初步比选

3.1梁式桥

连续梁、简支梁桥均属梁式桥范畴,适合于中小跨径的桥梁。由于本工程桥梁总的跨径不大,且湖中可以立墩,为了降低梁高,可以考虑采用先简支后连续。

梁式桥本身的力学结构简单、安全,施工技术成熟、可靠。其缺点是结构形式单一、呆板,可通过对其进行装饰,从装饰结构、色彩、灯光等方面设计,达到经济、美观、适用的效果。

3.2自锚式悬索桥和斜拉桥

自锚式悬索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其缆索几何形状由力的平衡条件决定,一般接近抛物线。从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在桥面和吊杆之间常设置加劲梁,同缆索形成组合体系,以减小活载所引起的挠度变形。

斜拉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其可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建筑高度,减轻了结构重量,节省了材料。斜拉桥由索塔、主梁、斜拉索组成。

自锚式悬索桥和斜拉桥均适合于大跨径的桥梁,虽然建筑造型丰富多彩,但是施工过程复杂,造价高,且塔高影响公园的整体效果,无相应的景观空间来体现桥型的美感。

3.3拱桥

拱桥桥型优美,曲线圆润,富有动态感,是我国传统的桥梁造型。根据行车道的位置,有上承式、中承式、下承式拱桥,适合于80米以上跨径的桥梁,结构型式有钢管混凝土或钢结构,施工方法可以先梁后拱,也可以先拱后梁。

拱桥方案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拱桥梁高较高,对于湖面而言,显得笨重。拱的高度约有13米,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以本桥结构尺寸为例,主桥上部采用下承式混凝土系杆钢管拱,拱肋轴线为二次抛物线,为降低拱的高度,采用计算跨径60米,矢跨比为1/5,计算矢高12米,相当于拱有4层楼那么高,在整体标高较低的公园中非常突兀。

3.4结论:根据景观桥的桥位特点和建设条件,我们认为,结合本地区的环境景观条件,本桥型宜选用20米跨径、梁高0.9米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轻巧,再辅以适当装饰,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美观、经济、合理,并能与周边环境融合,经济、合理。

4、桥梁重点方案设计分析

根据以上对各种桥型的分析结论,重点选择梁式桥加装饰的方案进行桥梁方案设计。

从结构上考虑,结构形式简洁明快,安全可靠。上部结构采用四跨20米先简支后连续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桥墩设计必须要与上部结构相协调,采用V型墩。承台横桥向尺寸35m,顺桥向尺寸为2.0m,桩直径1.2m。

从空间上考虑,一种方案向上延伸,与天空相连;一种向下扩展,与湖面亲近。

从造型上考虑,从大处着眼,使桥与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并与文化背景相和谐,从而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精神,成为城市的标志。

从心理上考虑:以人为本,使人远观之向往,近游之怡然。

从经济上考虑:造价经济,便于后期维护。

4.1方案一:展翅桥——梁式桥(拱肋装饰)

展翅桥方案构思过程

创意源自海鸥,“搏击浪花,展翅沧海。”其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与城市的人文精神相合。经过抽象演化,形成展翅桥方案。

桥型简洁明快、轻巧纤细、连续流畅 ,整体造型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桥型灵动,富有生气。同时暗寓城市拼搏奋进,大展宏图的前景。

桥型远近景效果好,远眺具有标志性,象征性。近观,拉索的布置使水面上的空间半透半隔,增加水景的层次和水面的宽阔感,游人行走在桥上可领略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与系杆拱桥相比,装饰拱肋高度适宜,无突兀感。无需设置横向风撑,游人行走在桥上无压抑感。景观及心理效果均优。

4.2方案二:水晶桥——梁式桥(水幕装饰)

水晶桥方案构思过程

创意源自瀑布,“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如水帘挂于桥上,湖面溅起水花,如水晶晶莹透明,光芒四射,顾取名“水晶桥”。

桥型简洁明了,借湖水成一新的水景,突出了公园的休闲、生态概念,是公园景观的点睛之笔。

桥型近景效果好,桥面视野开阔。行人可驻足亲水平台观赏公园景色,通过水幕的连接,桥与湖有了沟通,也使园区多了一道飞流直下的景致。

4.3综合比选

5、结束语

第12篇

1、独木桥的材料很特别,但它有很多类形,有的是专门加了工的,还有的是直接把树的树干砍下来,有的是四四方方的,有的是圆圆的,独木桥虽说人可以行走过河,但一次只能乘一个人,所以也不是很方便。

2、翠湖紧靠柳河之间,有一座凹形的踏水桥,桥面用78个长4米,宽50公分的石板组成,桥的东面是奔流直下的柳河,西面是从翠湖溢出的孱孱流水。特别是夏天,河水淹没部分石板,行人走在桥上仿佛走在河中,十分惬意。

3、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举着你,细细柔柔的炊烟笼罩着你,双双深情的明眸挂念着你。啊!亲情之桥--友情之桥,纯洁的色彩,矫健而有不失优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缕春风,一抹阳光。

4、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转的生活车轮带走了我的童年和无邪。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点点惆怅的涟漪。

5、夜晚是大桥最美的时候,桥上灯光闪亮,两岸灯火辉映,五彩缤纷的色彩吧大桥装点得更耀眼,更夺目。

6、长江大桥在长江的正中央,更加便利,可容下几百人,几百辆车子也不成问题。它非常坚固,可使用二、三百年。它上层通汽车和行人,下层通火车,江上还可通行大轮船、客轮……但做起这座桥来,至少也得花几年的时间吧!可现在交通不便,容易堵车。有什么桥能在陆地上过马路呢?对了,是立交桥!下面就来看看立交桥吧!

7、翠湖西面也有两座用鹅卵石铺的桥,其中一个拱桥的两端有3颗大榕树,把桥面遮完了,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台阶状,栏杆是用石条和石板砌成,石柱上还雕了12个云、龙的图案,桥面和栏杆都做成天然的岩石形状。到公园里游玩的人,都喜欢在这里摄影留念。

8、遍布水乡的古桥长途不一,风格各异,有手板石梁,有拱形环桥,还有踏在桥上后吱吱作响的小大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根据门道的宽度来设定,桥孔一般都是成绩单数。

9、家乡的桥,美的不光是桥本身,就连桥下也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大川河的桥底下,被颇具匠心的人们种满了花草,从桥上走过,一年四季都有怡人的美景。春天的嫩草刚给河床铺了一张柔滑的绿地毯,夏天的花儿就迫不及待将它装点成五彩。秋天,河床里的芦花汀草茫茫一片,给你以走进大草原的错觉,在这样的前上走过,连心也为之开阔。而一座座汾河桥的两岸,循堤岸建起了秀丽多姿,风采迷人的汾河公园。或红或绿的灌木被修建成美丽的造型;椰树般的路灯摇曳着南国的风情;花砖拼砌的小路延伸出一个个甜美的憧憬,整个的汾河两岸,就是一个风情绝佳的长廊。

10、故乡的小桥是有青石砌成的,桥面是十分平整光滑,桥的两旁是抚摸光滑了的小石柱护体,小桥离水面很低,似乎一伸手就可触摸水面,其实还远得很,河底历历可数的卵石,小虾在石间嬉戏、鱼儿在石上休憩和卵石旁长着绿油油的丝草在水波中荡漾,与倒影在水中的柳影相互辉映。

11、兴隆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表介汇金旺里自然村,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东西朝向,全长9米,高3。47米,宽2。4米,孔跨4米,拱矢高3米,金钢墙用花岗岩条石缝平砌。长系石镌有楹联,已模糊。

12、我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踏上了步月桥,首先感受到的是那如同仙镜般的感觉。步月桥的两侧横挂着许多五颜六色的灯管,有的红如火,有的黄如金,有的绿如草,有的白如雪,有的蓝如海它们还学会了变脸术呢,一会黄变蓝,一会儿蓝变绿,一会儿绿变红,一会儿红变白这些色彩变幻着变幻着,把步月桥装点得花枝招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如同进入了一个神神奇的童话世界。()

13、还记得那座古韵悠悠的小桥么?我记得,我们记得,我们这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一伙年少天真的伙伴、一群朝夕相处的同窗记得。我们曾同行,带着真诚,怀着希冀,揣着梦想,走过风雨中的古桥,走过艳阳下的古桥。

14、长江大桥对于石拱桥来说,肯定又要高一个层次,长江大桥长,还很雄伟,并且上面能通汽车和人,下层能通火车,江面上还能通大轮船,相对于石拱桥来说,那真是方便多了,这可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啊!

15、啊,步月桥,你是南靖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更是南靖人民的骄傲!我希望人们好好爱护它,让它的美丽永远驻留在南靖人民的眼里。

16、在江南没有哪座城市的古桥能像湖州这样千姿百态、奇巧绝伦,湖州的古桥中,气势磅礴的大作。如双林三桥,湖州的潘公桥,菱湖安澜桥,南浔通津桥,永丰塘桥,洪济桥等。也有轻盈灵巧的小品,如菱湖五圣桥,双林金锁桥,履泰桥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几座匠心独运,个性鲜明的古桥,堪称古桥绝品:先说潮音桥。

17、远远望去,两座塔架高高耸立在南北两岸,120根从塔架伸向桥面的巨大斜拉索,组成了四张巨伞似的形状。那高耸的桥塔,强劲的拉索,与舒展的主桥面相连着,如同是两个巨人伸出那无数的手臂把桥从水中拉起。眼前的葑溪大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运河上,又像天上一道绚丽的彩虹,把运河两岸连接起来。

18、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石桥当中更有大工业桥,桥上行人,桥下堤岸也能行人,具有现代立桥桥的雏形。再说双林,三姐妹桥,三姐妹指的应该是三魁,化成,三元,三座三孔桥,她们相踞很近,总间踞350米,同跨双林塘上,雄伟壮丽,可谓天下奇观,更让人感叹的是“三姐妹桥”的建桥工程在800年间曾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展现了湖州先民的执着和顽强。此外,湖州新市还有座当桥前,它与千年古刹觉海寺相连,从选材造型都渗很着佛教文化风格,又如湖州东南的“八字桥”,它说是两座桥,桥长50米的石梁南北跨河,平石桥则东西跨河,两桥相踞数米,一长一短,构成“吧”字形,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