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时间:2023-02-24 00:13:11

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第1篇

经常制订工作计划,可以使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比较有规律性,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了制订工作计划,让人变得不拖拉、不懒惰、不推诿、不依赖,养成一种做事成功必须具备的习惯。可以让你脱颖而出。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1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我乡的具体实际,更好地发挥学校、社会、少先队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道口乡中心小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施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实行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辅导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信息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电话号码:_______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其他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广泛宣传,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尽最大努力,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班级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确保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3、积极发挥班集体作用,开展各项活动

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将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组织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定期开展各项活动。由教导主任汲广然担任班主任,拟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体育、读书等活动,也可邀请关工委领导来校上课,学校领导也可以不定期对班级授课,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自信教育,自强教育。

4、定期表彰自强留守儿童,进行榜样教育。

对于我校的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优秀学生、自强学生进行表彰,这是树立留守儿童自信的重要激励工作,拟在学期末表彰一批自强学生。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2当前,农村越来越多的家庭夫妻双双远家离乡,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有些儿童的家长不可避免地尽不了家长监护的责任,而他们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庭,由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这部分远离了父母亲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一、指导思想

以践行重要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落实_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和谐发展,服务经济,共创美好未来为落脚点,奉献一片爱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活动内容

目标任务针对我班30多名留守儿童得不到直接监护人的关爱,加之农村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因年老体弱或文化水平较低,无法担负起教育辅导孩子的责任,他们的生活习惯比一般家庭孩子差一些,有的成绩明显下降.如何确保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违法犯罪,同时让外出务工的父母安心挣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关注。

工作内容我们深深体会到大多数农村农民外出赚钱,解决了贫困问题,但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却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在建立和谐社会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儿童的教育困惑,逐渐凸现出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大事。

1、留守儿童家长教育能力与孩子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差距。

据调查,凡外出务工的夫妇家庭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的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更谈不上给儿童精神上的慰藉和知识上的辅导。

2、营造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妇联、团委、镇政府是社会群团组织,我们组织这一次活动,意在呼吁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以便影响本地区不在利用游戏厅、网吧、舞厅来坑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要与学校加强协作,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挥他们个人兴趣和专长,给他们创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留守、单亲儿童茁壮成长。

3、建立留守儿童的牵手扶助体系,确保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针对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状况,行为习惯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落实扶助措施,每个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其在外务工父母反馈,使我们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监护人,让孩子得到健康成长。

4、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

由于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许多困惑与疾病,因此学校除提供良好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更多的温暖,从而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和精神失落,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

三、活动要求及措施

凡牵手扶助联系留守儿童从初一开始,直至18岁之前,重点是初中阶段。联系要求:定期到学校、家庭了解留守儿童阶段性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校内外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工作;定期与联系的儿童父母交换意见,以便形成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化教育网络,确保儿童成人成才。要求参与这项工作的牵手扶助人员,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外出务工的家庭夫妇安下心在外赚钱,让留守儿童在“三位一体”化的牵手活动中健康成长,让家庭成员实实在在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群众团体组织力量的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党员、干部服务妇女儿童,服务经济建设,服务“三农”大局的意识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016年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四、活动步骤

1、调查摸底阶段

4月上旬

2、征求意见阶段

4月下旬

3、召开座谈会

5月中旬

4、拟定活动方案

5月下旬

5、实施活动计划

6月

五、活动的效果

群团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凝聚广大群众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活动的开展,要使广大群众认清形势,正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更多的农村家庭积极投身到富民创业致富奔小康的大潮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努力奋斗。

六、考核及奖励。

考核奖励分为两块。一块为牵手扶助志愿者、班主任。以初一第一学期期末学习成绩总分名次为考核基数,到第二学期期末,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每上升1个名次,被考核人加10分,保持在班级前5名的加10分。学生无严重违纪违法行为的,另加20分,学生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加10分。

依据上述加分的办法,每一学年累计得出的加分总分即为牵手扶助志愿者及班主任老师的考核得分,考核分是多少就奖多少元。牵手扶助人员所得总分等于包保留守、单亲儿童各自所得考核分的总和。学校班主任按本班相关学生所得考核均分为实际考核得分。

第二学年的考核就以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学生考试成绩名次为依据,加分办法不变。

另一块是奖励学生设有班级优秀奖和越位进步奖。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在班级前第一名的奖100元,2—5名的即为优秀奖,奖学生30元。

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比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总分名次进步达5名的即为进步奖,奖学生15元。

班级留守儿童工作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根据校关于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结合我班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

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

以此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了解父母贡献,感受父母艰辛,让学生懂得父母给予自己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亲情,让他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第2篇

工作计划是行政活动中使用范围很广的重要公文,也是应用写作的一个重头戏。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级机构,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都要制定工作计划,用到“工作计划”这种公文。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从计划的具体分类来讲,比较长远、宏大的为“规划”,比较切近、具体的为“安排”,比较繁杂、全面的为“方案”,比较简明、概括的为“要点”,比较深入、细致的为“计划”,比较粗略、雏形的为“设想”,无论如何都是计划文种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我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6、注重心理辅导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主任和课任老师要与学生多谈心,着重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规范校内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建设和管理,确保民生工程顺利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皖发〔XX〕32号)、《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民生办〔XX〕1号)和《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考核工作在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协调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条 考核的原则是:注重实施效果,力求客观公正;简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实地抽样验证,统一规范操作;公开考核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条 考核以日常常规工作考核和年终阶段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条 考核工作实行百分制,对照考核指标逐项进行测评打分,扣分以事实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第五条 考核指标主要分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政策性保障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软硬件建设情况、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等五个方面。

(一)领导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

成立留守儿童协调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立和执行包保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行了有效的分级督查、考核制度;规范档案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按要求及时准确报送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有关信息。

(二)政策性保障性措施出台和落实情况

结合实际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考核办法。

(三)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及其完成情况

制定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执行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四)软硬件建设情况

留守儿童之家内部建设情况符合省定标准,具体参见《安徽省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办法》(皖教基〔XX〕6号)。

(五)日常管理和活动开展情况

1.日常管理到位:明确专门人员;健全工作制度;落实管理职责。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全校小学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分析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狠抓落实。要加强领导,大力宣传,争取社会支持,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详实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并及时更新,确保无一遗漏,使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建档率均达100%;

2、创造“多方合力”的保障机制,促使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

3、创建“留守儿童之家”,以优越的条件,引导留守儿童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活动。

4、形成“三线相交”(家庭——学校线、课内——课外线、教学——活动线)的策略,加大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促进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杜绝未成年人犯罪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5、打造“三位一体”(书信、电话、网络)的沟通网络,帮助留守儿童通过多种途径与远在他乡的父母进行亲情,以经常的联系消除时空隔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主要措施

1、全面摸清情况,掌握留守儿童实情

在我校近千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四百多人,如此众多的留守儿童,如不全面摸清情况,是难以进行管理,难以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和关爱工作的,因此,学校要从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摸测开始,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实情,方可对症下药,开展工作。

首先,要结合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进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包括学生的学籍号、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父母情况、委托监护人情况、联系方式及号码等基本信息,必须全面掌握。

其次,要组织全体教师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切实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现状,特别是对三特生(特困生、特长生和残障生)要进行详细的记载,并将情况汇总到学校。

2、建立健全档案,规范留守儿童管理

为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要认真开展对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结合学生学籍管理,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实的专项档案。

学校安排专人负责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有关内容。通过留守儿童档案资料的建立,让教师掌握每位留守儿童详细情况,使关爱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促进我校留守儿童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全面提升我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成效。

3、多方合力保障,创造优越工作条件

首先,要根据国家政策,寻求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竭力争取各种留守儿童和义务教育工作的建设项目。

其次,要积极联系社会有识之士和社会团体,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中的互帮互助的作用, (工作计划 ) 让学生从小沐浴在爱的阳光中,从而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通过上述三项措施,形成留守儿童工作支持的多方合力,预计到2013年为止,完成以下任务:

为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必须的活动器材、图书和工具,让“留守儿童之家”成为我校留守儿童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灵上缺少关爱,对他们的关爱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努力把这项任务纳入常规管理,抓实抓细。

一要连通“家庭——学校”线,教师实行定期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要定期举行家长会、家教经验交流会、家教咨询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走进学校,了解学校对留守儿童采取的工作措施,了解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加大家教的力度

二是要连通“课内——课外”线,其一,学校采取师生结对子帮扶的形式,要求学校所有的教师不但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全面关注留守孩子的学校状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心理状况等各方面,都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获得长足的进步。还要把这种关爱延伸到课外,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课外时间,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通过电话、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课外辅导,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三是要连通“教学——活动”线,除了在教学上尽一切办法,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我们还必须看清,留守儿童虽然缺失了家的温暖和父母的关心,成为特殊的群体,但学校应该成为他们温暖的“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应该使他们成为“特殊”的“普通”学生,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予全面细致的指导,在学校各项活动中给他们更多展现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还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与其它学生共同体验、一起进步。

四是要强化安全教育。首先要加大乘车孩子的管理力度,对放学乘车回家的孩子,我们要将乘车学生人数、乘车方向、司机姓名、司机联系方式、车牌号码等都详细登记。学校适时召开学校、司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专题座谈会,要求司机严禁超载、安全驾驶、及时接送学生,请“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配合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最后,每学期,学校还将邀请交警部门到学校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不断增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些常规工作扎实细致地开展,特别是三条教育线的贯通交融,将会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享受到父母一样的爱护,稳定他们的情绪。

4、三种方式一体,促进亲情全面沟通

第4篇

项目名称:关爱留守儿童 助学助成长计划

执行机构:衡阳市南华大学晨光爱心志愿者队

项目背景: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进城打工的父母无法让儿女同行,于是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

2.据相关报告显示,衡阳市的留守儿童数量多且呈日益增加的趋势。留守儿童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仅仅由爷爷奶奶等亲戚照看着,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影响学习及健康成长;

3. 城乡差距的存在,农村小学教学资源有限,无法给留守儿童提供很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4. 留守儿童思想单纯,可引导行强。

项目实施地:大道村小学

项目服务人群:大道村小学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

项目目标:

1. 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工作,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开阔知识视野 ;

2. 积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真善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3. 帮助学校增加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备;

4. 培养在校志愿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丰富大学生活。

项目计划解决的问题:

1. 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工作,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

2. 矫正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看法,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孝顺父母等长辈,学会爱;

3. 与父母沟通,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

4. 为学校增加教学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项目周期: 从 2012.12 到 2013.7月

项目产出:

1. 收集的各类活动资料、照片、宣传PPT、志愿者的下乡感言等;

2. 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扩大留守儿童的知识视野;

3. 举办的活动获得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好评和支持;

4. 衡阳市媒体宣传报道至少1次。

项目进程:

前期调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① 完成大道村小学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

② 写策划书,制定有效有序的帮助计划;

③ 与学校老师,留守儿童家长沟通,得到他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并完善策划书和活动计划,保证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能够正常有效进行。

前期准备

2013年2月--2013年3月

① 用调查所得的资料等制作关爱留守儿童的PPT、展板、海报等,并在校进行摆点宣传,扩大组织的影响力,号召高校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

② 招募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在校志愿者;

③ 对招募的志愿者进行如何帮助留守儿童的培训,树立“服务他人,完善自我”的服务理念;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志愿者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行为;

④ 合理安排,配对活动部的志愿者和留守儿童;

⑤ 跟学校负责人洽谈,商量支教时间及相关事宜,制定下乡支教的详细计划

活动正式开展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每周周末定期下乡开展有效有序的“一对一关爱留守儿童”学习指导活动。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每周定期(跟学校商谈后确定周一到周五的某个时间段)下乡去大道村小学进行爱心支教

2013年4月--2013年5月

① 策划成立图书馆成立事项,进行宣传,开展爱心募捐活动,号召人们为留守儿童奉献一份爱心;

② 为留守儿童购买适合他们的书籍;

③ 跟学校沟通,用募捐所得有用的书籍以及我们购买的书籍,协助学校建立一个小型图书馆;

④ 举办图书馆成立仪式,邀请权威人士出席见证,并联系衡阳媒体进行报道宣传;

2013年5月20号--2013年6月5号

① 策划“陪留守儿童过六一”活动,进行宣传,招募一日志愿者;

② 合理分配一日志愿者的任务,邀请相关权威人士出席参加,购买相关物资;

③ 正式举办“陪留守儿童过六一”活动;“六一”活动内容包括:由一日志愿者和队内志愿者一起陪留守儿童玩;开展“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演讲比赛;借用志愿者的手机让留守儿童的父母打电话;给留守儿童发棒棒糖之类的小礼物等

后期总结

2013年6月10号—2013年7月

① 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学校老师分别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访问;

② 分析调查问卷,了解帮助计划实际实行存在的问题,效果,父母和老师的评价等,作出调查总结报告并存档,以供以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进行参考;

③ 队内志愿者写下乡感言、总结报告,整理并保存优秀的下乡感言或总结

本期活动结总

2013年7月初

① 整理保存本期活动资料,负责人总结本期工作情况存档

② 考虑并计划下期活动

财政预算:

前期调研

2012年12月--2013年2月

交通费 20 2元/人 ,10人

用餐费 60 6元/人 ,10人

矿泉水 10 1元/人 ,10人

资料费 50

前期准备

2013年2月--2013年3月

交通费 10 2元/人 ,5人

矿泉水 50 1元/人 ,5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一对一”活动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交通费 600 2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30人

矿泉水 300 1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30人

爱心支教

2013年3月--2013年6月10号

交通费 200 2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10人

矿泉水 100 1元/人/周/次 ,总计10周,总共10人

建立图书馆活动

2013年4月--2013年5月

交通费 100 2元/人 ,50人

矿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书籍材料费 500

图书馆装饰材料费 100

“六一”活动2013年5月20号--2013年6月5号

交通费 100 2元/人 ,50人

矿泉水 60 1元/人 ,60人

宣传资料费 80 包括海报、横幅、彩纸彩笔工具等

礼物费用 150 包括铅笔,橡皮,作业本等

通话费用 150

后期总计

2013年6月10号—2013年7月

交通费 20 2元/人 ,20人

矿泉水 20 1元/人 ,20人

资料费 50

本期活动结总

2013年7月初 资料费 50

经费合计: 3000

项目成员简介及过往项目经验优势:

1. 晨光爱心志愿者队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管理办法》,经校党委、校团委批准成立,由校团委直接管理的带慈善性质的非赢利性组织。其原名晨光助学爱心基金会,于2003年成立。2007年项目转型,以衡阳县及郊区地区为据点,开辟了三块关爱留守儿童的根据地。晨光爱心志愿者队自身优势明显,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

2. 晨光爱心志愿者队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长期以来,晨光爱心志愿者队秉承“同在一片蓝天下,共沐一片晨光中,携手同行“的志愿者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及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努力地动员更多的南华学子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孩子家长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3. 晨光志愿者队队内拥有着一大批有责任心,有爱心,积极向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志愿者不断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对留守儿童的爱。

第5篇

1.1干预方法根据赞皇县留守儿童基线调查结果和影响因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全县采取了实施预防接种新模式、定期查漏补种、加强督导、改善预防接种服务形式、健康教育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1.2质量控制本次调查的所有人员通过培训,统一标准和方法后方可开展调查。市级专业人员全程参与并进行质量控制,负责调查表的审核,凡出现下列问题之一者,均为不合格。(1)调查内容不完整;(2)调查数据或问卷出现逻辑错误。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接种率调查

2.1.1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分别为70.57%,9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单苗上看,8种疫苗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接种率上看,以新增“两脑”和甲肝疫苗接种率提高明显(P<0.01)。

2.1.2加强免疫接种率:干预后,留守儿童5种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在90%以上,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两脑”疫苗提高明显(P<0.01)。

2.2监护人情况

2.2.1监护人基本情况: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监护人均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分别占95.52%、94.78%。年龄在50岁以上分别占88.34%、85.22%,最大年龄为68岁。文化水平以小学以下为主,分别占80.72%、73.04%。

2.2.2监护人问卷调查: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监护人有效问卷分别为210份、219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知晓率较低,在62%以下,尤其是对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后个别人出现异常反应的知晓率,仅为10.95%。干预后,留守儿童监护人知晓率达到了73%以上,与干预前相比,所有问题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以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等问题的提升明显。从知晓率上看:对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预防接种证妥善保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身体不适不能接种疫苗、麻疹疫苗预防麻疹等知晓率高;对接种注意事项、百白破预防的三种传染病等知晓率较低。

3讨论

3.1研究结果分析干预前留守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除卡介苗为91.93%外,其他疫苗的接种率均较低,在87%以下,尤其是新增的“两脑”和甲肝疫苗更低,未达到卫生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要求的工作目标。这一现象说明:基础“五苗”中,除卡介苗在婴儿一出生就接种,其接种率较高外,其他疫苗接种率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目标,存在着免疫死角。尤其是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几年来,留守儿童监护人对新增的免费疫苗不了解,造成这些疫苗的接种率更低,最低的是甲肝疫苗,仅为23.15%。加强免疫接种率较基础免疫接种率相比更低,最低的是流脑疫苗,为20.00%。加强免疫接种率低的主要原因:(1)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认为儿童在2岁前就完成了疫苗的接种任务,不知道为儿童进行加强免疫,造成加强免疫接种率低,这也与有关资料相一致。(2)既往的免疫规划综合评审未调查加强免疫(复种)接种率,也使基层对加强免疫(复种)重视程度欠缺。为此,我们采取了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通过1年的努力,留守儿童无论是基础免疫接种率,还是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到了90%以上,实现了国家要求的免疫规划均等化的工作目标。由此说明,我们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3.2“预防接种新模式”的实施在提高留守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和监护人知晓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预防接种新模式”的内容为“一保、一网、双卡、双预约、三对接”。“一保”就是保证村医待遇落实。在目前各乡(镇)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还不足的情况下,依靠村医在各村的影响力,开展入户预防接种工作宣传,做好留守儿童摸底追踪工作尤为重要[9]。我们积极争取领导,制定了公共卫生资金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并以“石家庄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指导意见”下发至县卫生局,确保村医待遇按要求落实到位,解决了多年来村医待遇得不到保障的难题,充分调动了村医在留守儿童查漏补种、预约接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积极性。“一网”就是借助全市预防接种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向留守儿童监护人手机发送短信进行宣传、预约,并通过信息系统搜索本辖区应种未种的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保障留守儿童接种率。“双卡”是实行儿童接种信息乡、村两级建立统一的预防接种大卡,做到底数清,便于掌握和预约。“双预约”是乡级每月通过手机短信、接种证预约、电话通知等方式对应种儿童进行预约,村级每月根据乡级下发的“预约未种儿童信息表”进行上门预约接种,并及时回访、核查,避免漏种。“三对接”是每月疾控机构与接生单位对接,及时掌握新出生儿童数;每月乡、村医生对接,进一步核对儿童底数、漏种儿童数;每月村医和村计生人员对接,掌握未上系统的新出生儿童数。

3.3查漏补种对提高留守儿童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在全县开展了留守儿童查漏补种活动。为了使留守儿童查漏补种形成制度,我们在全县每季度开展1次留守儿童查漏补种活动。由村防疫医生主动搜索、登记所辖村新增和漏种疫苗的留守儿童,并于每度末20日前上报乡级接种门诊,乡级接种门诊核对后,及时进行查漏补种。

3.4加强督导为了确保留守儿童接种率,市、县疾控中心每季度以乡为单位开展1次联合督导,对留守儿童接种率进行调查及评价,并作为全年业务考核指标之一。

3.5改善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能力针对山区县赞皇各行政村居住较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特点,对离接种点>3km以上的村,乡级防疫医生在村医的协助下,走街串巷,每个月开展1次巡回、入户接种,为留守儿童监护人提供方便;同时可以减少漏种、迟种现象的发生。我们2012年初对全县乡级防疫医生从服务态度、服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有资料表明,无论在乡定点接种门诊接种,还是村级分散式接种,只要宣传到位、服务到位、措施到位,免疫接种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通过改善服务形式,提高防疫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患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服务氛围,为提高接种率奠定了基础。

3.6监护人干预干预前、后,留守儿童监护人均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为主,占94%以上,这些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在现场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防病意识淡薄,大部分代管者只能满足儿童的温饱状况,缺乏对其健康的关注,甚至还存在着生病后不能及时就医等现象,这与黄小娜等[11]研究的结果一致。这种状况使留守儿童的接种率受到很大影响。为此,我们在留守儿童干预工作中,登记其父母的电话,在需要注射疫苗前1周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让他们督促监护人及时为留守儿童接种疫苗。为了使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双方共同关注其预防接种工作,我们还设立了“妈妈课堂”。在课堂中,县、乡级专业人员定期对留守儿童监护人、适龄儿童父母开展健康教育讲座,提高他们对国家免疫规划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并确保这些儿童的父母在以后外出打工时关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据报道:儿童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和态度,是常见的预防接种的影响因素。在越来越多的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后,这一因素可能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为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多频次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印制宣传单,让村医发放给留守儿童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多的场所定期张贴宣传画、标语;利用农村广播,定期播放宣传稿等,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宣传预防接种对保护儿童健康、维护家庭幸福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免疫规划知识和政策的知晓率,树立健康观念,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预防接种服务。另有研究表明:监护人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途径60%通过接种医生介绍得知,说明接种医生在预防接种宣传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我们要求全县防疫医生在为留守儿童接种疫苗时,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口头进行宣传,并发放印有疫苗名称、作用、注意事项、咨询电话等内容的“预防接种卡片”,为其提供方便。知晓率调查结果表明,干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知晓率较低,在62%以下,尤其是对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接种后个别人出现异常反应的知晓率,仅为10.95%。通过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措施后,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免疫规划和政策的知晓率达到了73%以上。干预前、后,所有问题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对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等问题的知晓率提升明显。分析原因:(1)与干预前这些问题的知晓率较低有关。(2)干预后对此类问题重视,关注度高有关。从知晓率上看:干预后,对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预防接种证妥善保存、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身体不适不能接种疫苗、麻疹疫苗预防麻疹等知晓率高;对接种注意事项、百白破预防的三种传染病等知晓率较低。原因除对“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预防接种证妥善保存”等问题的重视程度有关外,还与相关知识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我们今后还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免疫规划知识的健康教育,尤其是侧重“接种注意事项”,“百白破预防的三种传染病”等难于掌握、知晓率低、却又实用的知识进行宣传和干预。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影响因素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都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大量因父母长期在外工作而不得不留滞农村的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在身体、心理以及教育中都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对儿童疫苗接种问题严重忽视,从而为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某县城为调查县,全县预防接种登记册记录了2012年~2014年出生的儿童,同时把整个镇区按照地理方向,东南西北中分为五个区域,每个区域抽取一个乡镇,每个乡镇收取5个村落,对每个村落中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调查2000例儿童中,有留守儿童1204例,非留守儿童有796例。对村落中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形成对照组,留守儿童为实验组。实验组儿童年龄在1~7岁,平均年龄为(4.6±1.2)岁。对照组儿童年龄在1~8岁,年龄在(4.7±1.1)岁。

1.2方法

1.2.1完善信息 首先对乡级协查员进行培训,明确本次调查的目的,发放调查表。由协查员对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并标识出来,形成留守儿童调查表。询问儿童接生员、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政府人员对留守儿童信息进行完善[2]。

1.2.2现场调查 对抽取的研究对象,可以用交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非监护人进行问询,填写调查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疫苗接种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免疫规划认知程度调查,从而分析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和影响因素[3]。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儿童五苗接种情况对比 五苗中包括BCG、OPV、DPT、MV、HepB,2000例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为86.9%[4]。非留守儿童的五苗合格率明显高于留守儿童。1~2岁留守儿童有328例,接种五苗有284例,接种率为86.58%;3~4岁留守儿童有401例,接种五苗有329例,接种率为82.04%;5~6岁留守儿童有249例,接种五苗有203例,接种率为81.52%;7~8岁留守儿童有226例,接种五苗有189例,接种率为83.62%;共计留守儿童有1204例,接种五苗有1005例,接种率为83.47%。1~2岁非留守儿童有161例,接种五苗有142例,接种率为88.19%;3~4岁非留守儿童有107例,接种五苗有98例,接种率为91.58%;5~6岁非留守儿童有235例,接种五苗有215例,接种率为91.48%;7~8对非留守儿童有293例,接种五苗有278例,接种率为94.88%;2000例儿童五苗接种一共有1738例,总接种率为86.9%。

2.2不同类型儿童疫苗接种情况 2000例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合格率分别为,卡介苗(BCG)95.68%,脊髓灰质炎疫苗(OPV)95.24%,百白破联合疫苗(DPT)95.47%,麻疹减毒活疫苗(MV)91.36%,乙肝疫苗(HepB)99.1%,乙型脑炎疫苗(JEV)85.26%,A群流脑多糖疫苗(MenA)81.47%,甲肝疫苗(HepA)75.69%[5]。其中留守儿童BCG接种率为95.25%,OPV接种率为95.14%,POT接种率为94.25%,MV接种率为88.05%,HepB接种率为96.28%,JEV接种率为90.36%,MenA接种率为75.28%,HepA接种率为70.26%。非留守儿童BCG接种率为96.58%,OPV接种率为96.01%,POT接种率为95.87%,MV接种率为95.14%,HepB接种率为98.24%,JEV接种率为92.25%,MenA接种率为96.44%,HepA接种率为89.63%。

3 讨论

留守儿童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儿童不能随父母外出打工从而被迫留在农村的群体[6]。本次调查中,我市某县2012年~2014年出生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了总数的21.3%。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离家务工,离家时间每年至少在10个月以上,这种情况对儿童疫苗接种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7-8]。

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留守儿童MV、JEV、MenA、HepA等常规疫苗的接种率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五苗接种合格率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影响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包括父母外出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时间、家庭收入以及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等[9]。

儿童父母在儿童出生后不同年龄外出,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有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接种BCG、OPV、DPT等疫苗的接种合格率较高,父母在儿童6个月内外出与其他年龄外出疫苗合格率无过大差异,可能是因为儿童父母都在儿童完成疫苗接种后离家,因此对这些疫苗接种合格率的影响较小。按照规定,类似JEV、MenA、HepA等疫苗需要在儿童满6个月后进行接种,而留守儿童这些疫苗的接种率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预防接种工作也不如非留守儿童合格率高,因此做好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工作非常重要,要加大力度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对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的意识,对接种遗漏的儿童进行技术的补接,提高留守儿童的接种率。

参考文献:

[1]唐继海,陆志坚,刘丹青,等.皖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5):526-529.

[2]赵桂让,李蓬.漯河市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及监护人知识调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6):450-451.

[3]袁梅.湾里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现状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1):118-119,129.

[4]邱小兵,刘文武,石小柳,等.遂宁市射洪县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干预效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2):103-106.

[5]刘爱萍,孙秀梅.济宁市农村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调查及应对策略探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34(4):276-278.

[6]刘彩,王健.河北农村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4,30(7):861-863.

[7]廖立菊,刘名根.奉新县留守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调查[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9):168-169.

第7篇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去年9月信阳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下步工作,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局面,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稍后,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崔振亭要作重要讲话。我先把近年来全市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情况向大家作以通报,并就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做好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责任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日益突现。据统计,我市现有外出务工人员130万,留在农村或随父母进入城市的留守流动儿童27万余人,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20.8%,而且还呈增长趋势。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呵护严重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情感脆弱、自私冷漠等性格缺陷和厌学逃学、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最需要关注关爱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妥善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切实为广大农民做好事、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妇联组织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指示精神,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关爱和帮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齐抓共管,关爱帮扶合力初步形成。06年11月,由市政府妇儿工委办公室、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妇联、市关工委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工作总体思路和各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07年9月,全省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信阳会议召开后,我市迅速成立了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展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工作方案》,以强化政府行为、动员社会支持、提高家长素质为切入点,开展了“共享蓝天”全市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促进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题工作组,积极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

(二)扎实工作,关爱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从2005年9月份开始,市妇联会同有关部门多次就全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调研,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及时了解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校内、校外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生活情况和困难。积极创办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四老”家长学校,发挥好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作用,向农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及监护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与服务。建立了村、校干部交叉任职领导体制,由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村妇代会主任兼职中小学德育副校长的通知》,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未成年人伦理、心理、生理“三理”教育网络。加快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滑县白道口镇第二初中、滑南希望学校、林州市河顺镇河顺小学、内黄县第三试验小学等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地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大力开展结对帮扶,组成“家庭”,设立“妈妈”,从心理、学习、生活上给予关爱帮扶,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针对家庭条件贫困、学习成绩优良的留守流动儿童,努力向社会呼吁,积极为他们寻找资助对象,极尽所能帮助他们解决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积极抓好示范点建设,目前市、县两级已建立或正在创建24所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示范点、75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7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示范点、75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点、79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示范点。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都确定了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联系点,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市委组织部向联系点——滑县四间房乡第一初中捐赠了价值10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市委组织部领导为13名困难留守儿童每人资助了600元生活费。市教育局拿出10万元资金,用于加强联系点——滑县白道口镇第二初中的硬件建设,有效改善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食宿条件。市妇联、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全体干部职工与联系点——滑县留固镇程新庄村44名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并开展了爱心捐赠活动。07年“六一”前夕,市妇联、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市文联联合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安阳”为主题的庆“六一”系列活动,全市1400余名留守儿童参与了“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征文活动,通过组织获奖的50余名留守儿童参加庆“六一”颁奖联欢会,到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进行游园,到肯德基用餐,使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难忘的“六一”儿童节。今年春节前夕,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在全市开展了以“亲子携手、关爱互助、爱心沟通、共迎新春”为主题的“新春送温暖,爱心助成长”活动,市妇联、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成员单位领导分别率队深入到安阳县铜冶镇北庄村、林州市横水镇焦家湾等村看望慰问留守流动儿童,滑县、内黄、汤阴县委领导同志率队走访慰问留守流动儿童,使广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祥和的春节。各县(市、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关爱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全市共组织570余场留守流动儿童家教报告会,培训基层妇联干部和家教骨干2200余名,结对帮扶留守流动儿童18000余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爱氛围不够浓厚,社会资源未能有效整合,部门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少,工作措施不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发挥各方优势,明确工作重点,强力推进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一个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六大关护网络”,推动“五四长效机制”的落实,强力推进全市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一)构建“一个工作格局”。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部门牵头、妇联协调服务、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党建、民生工程考核体系,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做好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的牵头、组织工作。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要强化协调,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教育、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明确自身职责,制定工作计划,狠抓工作落实。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献爱心、办实事,形成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二)健全完善“六大关护网络”。在构建“五大关护网络”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组织管护、学校帮护、法律保护、政府保障、社会呵护、家庭监护的“六大关护网络”。一是健全以各级党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护网络。各级党委要将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内容,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乡镇、村和城市街道、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作为党员承诺、设岗定责的重要内容。村党支部书记要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负总责,支持村委会、村妇代会开展关爱帮扶活动。要充分利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增加适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需要的服务项目。要广泛动员广大党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县、乡机关党员干部每人要结对帮扶1—3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村“两委”班子成员、有条件的无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每人要结对帮扶本村1—2名留守流动儿童,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党员要尽可能帮助留守流动儿童解决入学、入托等实际问题,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各级文明办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未成年人“三理”教育之中,作为有关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进行检查、指导。要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各部门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三理”教育工作情况,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三理”教育工作。二是健全以教职工为主的学校帮护网络。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学校综合管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农民工输入地要建立完善方便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后尽快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要降低入学门槛,简化入学手续,收费与当地学生平等对待,防止出现辍学现象。要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要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监测机制和档案库,建立教师、学生与留守流动儿童建立帮扶制度,并将帮扶情况列入教师、学生综合评价内容。要投入资金,整合家长学校、活动室、阅览室等资源,抓好“一校两室”(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三是建立以公安、司法等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各级公安部门要把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管理与保护纳入自身的工作职责。要准予具有合法稳定住所和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在当地落户。要进一步完善暂住户口登记,特别要加强对十八周岁以下留守流动儿童的登记,协助有关部门和当地基层组织摸清辖区留守流动儿童底数,为流动儿童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卫生保健、社会救助等提供方便。要推荐志愿者加入当地家庭教育讲师团,驻村、驻片民警担任本辖区法制辅导员,开展经常性法制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要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对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案(事)件要及时组织查处。各级司法部门要将留守流动儿童法制教育纳入“五五”普法计划,编印普法宣传小册子,结合“三下乡”活动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要承担起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由乡镇司法所长兼任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法制副校长。法律服务机构要设立法律咨询热线,解答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法律问题。发挥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作用,积极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四是健全以民政、卫生、财政、农业、文化、计生等部门为主体的政府保障网络。民政部门要切实保障有特殊困难的留守流动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要投入资金,帮助社区、村委会创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要建立特困留守流动儿童帮扶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留守流动儿童纳入低保范围,对符合当地规定的农村医疗救助的留守流动儿童及时进行医疗救助。要采取必要的预防、干预措施,防止留守儿童外出流浪,对已经外出流浪的农村儿童要给予及时救助。卫生部门要着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指导、计划免疫、儿童常见病诊疗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加强留守流动儿童“五苗”接种工作。组织编印宣传材料,开展“三下乡”服务,推荐医疗保健方面的专家加入当地家庭教育讲师团。有条件的村可以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卡,定期为留守流动儿童进行健康状况检查。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广泛动员留守流动儿童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充分发挥城市基层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要在留守流动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组织创建留守流动儿童看病就医“绿色通道”,并减免体检费用。财政部门要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并纳入预算,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农业部门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出台有关政策文件时,充分考虑到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必须有父母对留守流动子女履行义务、职责及其亲情联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指导,引导和帮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书下乡”活动,帮助建立和恢复乡村图书阅览室,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提供适合儿童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提供健康有效的精神食粮。计生部门要积极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及留守流动儿童的随访和服务工作,通过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和关爱女孩行动,关心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流动儿童。要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和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农民工工作管理中,统一部署、督导、检查。五是建立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各级妇联组织要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基层妇联要协助学校、村委会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详实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要选好载体,大力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重点推进“家长”、“妈妈”、“家长联系卡”、“一对一”结对帮扶、“亲情电话”、“亲情信箱”等关爱行动。发展儿童公益项目,发动社会力量对家庭困难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资助,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要依托“四老”家长学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发展壮大市、县两级家庭教育专家队伍,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组织发动农村团员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广泛建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注册亲情志愿者队伍,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站”,依托少先队组建“留守儿童亲情传递”工程,解决留守流动儿童亲情缺失和心理健康问题。扎实开展希望工程爱心助学、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救助计划、城乡手拉手等活动,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多办好事实事。大力实施“青少年维权工程”和“未成年人保护行动”,依托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维权中心等阵地,切实维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要推广实施“共青视窗亲情传递工程”,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加装视频通话设备,由辅导员统一申请一批qq号,指导留守儿童通过网络视频与父母面对面交流。各级工会组织要开展专项调研,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家庭及留守流动儿童生存状况。要实施送温暖工程,开展职工互动互济活动,通过多种形式为特困农民工家庭和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救助和服务。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发挥“五老(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十团”队伍的优势,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要积极参与农村留守流动家长学校建设和各种家庭知识普及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贫困留守流动儿童,优化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六是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充分发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家教讲师团、家教辅导员的作用,推广科学的家教知识,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的家教水平。要教育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责任意识,采取通信、打电话等方式,尽可能地与留守子女沟通联系,利用务工淡季多回家与孩子见面,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临时监护人在满足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注重道德教育,注重心理疏导,注重满足孩子的精神生活需求。

(三)健全完善“五四长效机制”。在基层进一步督促建立健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五四”长效机制,即:成立一个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所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组建一个家园(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制定一套制度(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各项制度)、推广一本教材(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建立四支队伍(一支管护队伍、一支家教师资队伍、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一支关爱志愿者队伍),真正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四)加快加强各级各类示范点建设。要整合资源,继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将市级30所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30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30个标准化心理咨询室、3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5所留守儿童寄宿学校示范点真正建设成为硬件设施好、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活动内容丰富的高标准、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县、乡两级要制定规划,确定目标,投入资金,在创建市级示范点的同时,抓好县、乡级示范点建设。各级各类示范点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结对帮扶制度、督促检查制度,并结合留守流动儿童需要,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一校两室”(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示范点要做到“八有”(有管理机构和人员、有固定场所、有固定标牌、有规章制度、有师资队伍、有总结计划、有档案记录、有活动效果)。要加强对示范点的督查考核,今年6月中旬,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对市级各类示范点进行检查、考核、命名、通报,县、乡两级也要定期对各类示范点进行检查、考核。要及时总结推广示范点的经验做法,发挥示其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

(五)深入推进“春暖行动”。针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资金短缺的问题,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市教育局等18家单位在全市范围内联合推出“春暖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冠名建设项目,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个人奉献爱心提供平台。该行动共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爱心学校(每所学校1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每个2万元,用于购置电视机、文化体育器材、书籍等)、阳光操场(每个2万元,用于为农村学校建设乒乓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及购置器材)、爱心书屋(每个1万元,用于为农村学校购置书架和图书)、爱心亲情电话(每个5000元,用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安装亲情电话,建立亲情电话基金)、“手拉手”好朋友(发动城市儿童与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手拉手交朋友,并利用零花钱为农村贫困留守流动儿童捐书)、爱心结对卡(每张100元,可以与一个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结对帮扶,此卡募集资金将用于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等7个公益活动项目,这些公益项目可以由妇联承办、企业冠名,也可以由妇联牵线协调,单位、企业或个人自建并冠名。本次行动所募集的资金专款专用,将建设一批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爱心书屋、阳光操场、爱心亲情电话等,切实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办好事、办实事。市、县两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带头作用,实行“一对一认项目”,每个部门从“春暖行动”系列公益项目的前5个项目中任选至少一个项目。此外,教育局要负责实施“手拉手”好朋友项目,妇联要负责实施爱心结对卡项目。要强化宣传,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或冠名建设项目活动。要利用党委组织部门远程教育网络,开办《爱心在线》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讲座,各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讲座内容组织好相关人员进行收看。

三、全力推进,扎实工作,确保关爱帮扶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任务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关爱帮扶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县、乡两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政领导班子及有关单位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基层领导班子目标管理体系,明确年度工作目标,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各乡镇、有关涉农办事处和村两委要指定一名班子成员专门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办公室要严格工作制度,建立联络员例会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做好组织、协调、督导工作。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安阳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工作方案》的要求,明确职责,理清思路,细化任务,加大人、财、物投入,切实把职责范围内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成员单位的有关负责人作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工作任务的落实,成员单位联络员也要切实负起责任,积极作好联系、沟通、协调等具体工作。要抓好各自的联系点建设,要将联系点建成高标准、能起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点,切实推进全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二)深入调研,狠抓督查,严格考核。市、县两级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准确把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广大家庭、儿童的需求,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督查、考评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行督促、检查、通报,对领导重视、推进有力、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甚至因主观原因导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出现严重问题的,要予以严肃处理,直至追究责任。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立了督查组,每年对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特别是示范点、联系点建设情况进行2次以上督查考核。县(市、区)专题工作组也要建立相应的督查、评估和激励机制,定期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进行检查、考核、通报。市、县两级专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也要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考核、督导。

第8篇

概念是由各种感性经验组合而成的认知体系和思维形式,并反映着事物类的一种本质属性,因此在给某一事物正式下定义前,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各种经验。我国最早的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出国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后来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现,才逐步将由此造成留在原籍的儿童称之为留守儿童。1994年,上官子木在《神州学人》上首次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当时只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没上升至学术层面,直至2001年起,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才可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研究。当留守儿童引起学术界深入研究时,学者们首先须对其作出严格的界定,而且为了保证概念的权威性,还须确定3个基本要素:外出父母的数量,父母外出的时间跨度,以及儿童的年龄界定。围绕着这一原则,学者们给出了留守儿童的详细定义,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并且外出时间在半年或以上的15周岁之内的儿童。客观而言,上述的界定虽然解读出了留守儿童类的本质属性,但是稍显笼统,造成了一定的歧义。在留守儿童产生的3个“资格条件”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和“儿童年龄”都已达成了共识,而唯一存在争论的即是“儿童留守的时间跨度”。在我国人口普查中,对流动人口的界定通常是以半年为参考跨度,为此,将儿童的最短留守期限划定在半年或以上是有现实依据的。如上所述,笔者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由其父母单方、他人、抑或自我监护,并且“亲子分离”时间跨度超过半年的15周岁及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和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在此,笔者并未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延长至18周岁(国际标准),是出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现状的考虑。从受教育的年龄段来看,15周岁之后的儿童大多已进入到高中阶段,而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离家又相对较远,因此出现“亲子分离”并不足为奇。同时,一般高中阶段孩子的独立性要强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即使远离父母,也不会对其造成多大的影响,鉴于此,他们已经不同于弱势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了。另外,倘若他们没有继续读书,可能会外出学习技术或从事独立劳动,因而这种状态下的“亲子分离”与留守儿童式的有着质性的区别,我们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划归到留守儿童的范畴。事实上,作为尚不能离开父母而独立的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应该是未成年人,即处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主体应该是15周岁以下的儿童。总之,本文的界定涵盖了儿童所在的区域,留守状态,监护类型以及年龄范围,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域性特征。因此,这一界定可以成为研究该群体的重要理论支撑。

二、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原因的理性思考

1.社会转型: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动因

当今中国大陆,任何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讨论和解决都离不开对社会转型的分析,〔1〕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首先将视角聚焦于“社会转型”这个重要的时代背景。“社会转型”,源自于西方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主张从传统向现代进化的社会发展观,如,大卫•哈利生即多次运用“社会转型”一词来论及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及过程。〔2〕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转型”开始被引入我国社会学界,并逐渐发展为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的理论范式。〔3〕同时,我国社会也开始处于转型之中,社会形态从封闭、半封闭性状体向开放性状体转型,产业结构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经济体制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进而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交织在一起。对此,目前国内学界公认为,社会转型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纵深性的变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即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升,农村开始出现少量的剩余劳动力。不过,这一时期,国家主要的经济运行模式仍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主,兼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因此,城乡人口流动还未完全放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国家开始尝试解除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限制,准许农民进城务工,如当年颁布的中央“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政策支持,于是便出现了初次“民工潮”。此后,各地民工潮不断涌现,而农村从事非农劳动的人数也随之增长,至1990年,农村中从事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的比例达1∶3.93。可见,短短5年内农村转移剩余劳动数量不断增加,而城镇吸纳的农村人口规模也相应扩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即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而成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至此,农村人口才可以自由、频繁地流动。事实上,农民进城务工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提升农民增收,而且城市也可以借此吸收农村廉价劳动力,解决自身发展的用工问题,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然,民工潮的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远走城市后,迫于经济、教育、工作等弱势因素,多数人选择将子女留在原籍所在地,于是产生了“早期的留守儿童”。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的理论是“一步转移理论”,即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时即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4〕这种状况下的农民被称之为失地农民。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城市化进程也开始起步,并且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与土地的需求规模成正比例的关系,换言之,城市化程度越高,需求的土地就越多,为此,我国进入了大规模、快速征地的时期,失地农民、留守儿童也相继集中出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计算得出,2000~2007年间,全国耕地面积持续减低,8年内共减少了0.43亿亩。依照传统惯例,人均占地低于0.7亩,每征用1亩耕地即产生0.35个留守儿童,据此推算,2000年以来,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约为2127万。同时,根据有关部门估算,预计未来10年将继续征用0.6亿亩左右的耕地,若按农民人均占1亩耕地的比例计算,即意味着至2020年,全国将新增约1470万留守子女。再加上2000年前所产生的留守儿童人数,预计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将高达7500万左右。概言之,我国近十年出现的人口流动是伴随城市化而发生的,而这种由农村到城镇的单向迁移,则造就出失地农民和特定的“时代孤儿”——留守儿童。事实上,失地后的农民往往选择外出谋生,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和脱贫致富,当然也是出于对子女未来成长的考虑,期盼能为其发展创造出更好的条件。总之,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已累计达2亿左右,并且正以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从年龄结构角度看,流动人口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这就决定了其子女基本未成年,而这些孩子被留在原籍,被祖辈、亲朋好友所代养,自然变成了留守儿童。依目前社会发展形势分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规模非但不会缩小,还会进一步扩大,面对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2.制度设计之缺陷: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深层根源

自古以来,“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5〕建国后,我国长期施行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最终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分治格局。具体而言:我国城乡实行着两种独立并存的户籍制度,即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国家根据户籍性质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两类人群,并以此来进行管理和资源分配,所以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同时,资源配置过程中“城市优先”的战略影响至今,这直接造成了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权益、社会保障方面存在重大差别,进而扩大了城乡之间差距,而反过来则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矛盾。现展经济学理论认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制度性产物,即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下所形成的特殊社会形态。客观上,在城乡分而治之的管理制度下,二元结构造成的社会问题颇多,如扩大了城乡差距,破坏了社会公平,将城乡居民分成了两种社会身份等等。面对这些消极问题,政府也多次尝试破除城乡壁垒之举,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分割局面出现了局部性的松动,但整体而言,城乡二元结构的种种现象仍充斥着整个社会,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进一步突出的趋势。以城乡收入为研究指标,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逐渐增多,但两者的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拉大,由此反映了二元结构的矛盾随之扩大化。〔6〕根据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中3个假设前提之一的“工资水平”分析(如图1所示),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但各项指标的差距却逐渐拉大。首先,从纯收入增长幅度方面看,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年递增幅度分别为1294.1元与393.7元,即城镇人均纯收入的增幅是农村的3.29倍,考虑到2000年的基础别,两者之间的纯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其次,从纯收入绝对数之比的指标看,2000年城乡居民纯收入的比例为2.79∶1,到2011年两者的比例增至3.12∶1,由此反应城镇居民的绝对纯收入数仍高于农村。最后,在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来分析,尽管两者的系数都呈递减态势,但是农村的系数仍高于城镇。2000~2011年间,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平均为0.371,而农村的则高达0.445,农村平均高于城镇7.4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以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划分标准,0.4~0.5为小康、0.3~0.4属于相对富裕,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为小康,而城镇的则为相对富裕。通过以上各项指标的对比发现,新世纪以来虽然农村发展加快,但“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仍未得以转变,其结果是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而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也随之扩大了。鉴于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移居城镇,但是由于身份的差别,直接造成了其不能平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在基本生活保障、再就业、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权利,所以城乡之间“二元型”的特征依然明显。客观而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最根本的壁垒在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过去该制度一直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进而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流动。时至今日,城市化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突破,而当前的户籍管理制度较计划经济时期也略有所松动,因此,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渐趋于正常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根基依旧存在,农民虽然能自由进城务工,不过其实际的社会身份并未发生改变,即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为此,不仅他们自己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等同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福利,而且其子女也难以获取相应的教育保障。进而言之,由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使流动儿童无法获取公平的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难以进入城市公办学校读书;而另一方面,父母则无法承担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加之后续非义务教育的升学压力,他们往往不会将子女长期带至身边给予照顾和教育。鉴于此,在制度和经济的双重困境下,他们唯有将子女留在原籍所在地的农村,请人代为监管,由此造成了亲子分离的局面。此时,真正意义上的留守儿童便产生了。西方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弱势人群不仅在就业中受到排斥,而且在社会保障领域里也会受到排斥。〔7〕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的特殊现象,户籍的壁垒不仅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保障体系之外,而且其子女也必将随之一起被排斥在外。作为制度性的“孤儿”,留守儿童只能无奈地承受亲子分离的痛楚,在故乡默默思念着自己的父母,对此,制度设计之缺陷何时才能终结,我们将拭目以待。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范畴”划分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或其中的一方外出务工而导致“亲子分离”的一种现实状态。在“亲子分离”的具体现状中,笔者将儿童视为考量主体,围绕“留守”范畴展开详细的内涵与外延之分。

1.留守与非留守

在研究留守儿童时,必须充分考虑一个与其相对应的概念——非留守儿童。相对于留守儿童而言,非留守儿童,即是父母双方均没有外出,能够长期跟随父母亲生活在一起,且保持“亲子团聚”的儿童。在任何关于群体对象的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相对的参照物,将研究对象与之进行比较,以借助于参照物的功效来突出研究对象的特性。客观而言,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时,农村非留守儿童一直是我们无法回绕的对象,只有详细比较两大群体之间的异同,才能更有效地把握留守儿童内涵的某些特性。与此同时,由于两类儿童群体都生活在农村,他们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倘若研究遇阻不前时,笔者也可以尝试将农村儿童之间的共性与留守实际相结合,从中演绎出留守儿童道德情感方面的某些特性。

2.农村留守与城镇留守

在以往的研究中,一些学者简单地将留守儿童等同于农村留守儿童。其实,留守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并非同一个概念,而持“等同观点”的学者通常忽视了儿童户籍或区域的因素,其研究成果有以偏概全之嫌。依据籍贯或来源区域划分,留守儿童有农村与城市之别,而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可以分别作为不同的群体加以研究。当前,城镇“留守儿童”数量约占全部留守儿童的13.5%(周福林,2006),显然,劳动力转移和留守儿童并非农村特有的社会现象,许多城镇地区亦存在大量类似于“异地转移形式”的外出务工居民,因而其子女也可以被称为“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民工而言,城镇外出务工的居民不仅在社会福利、子女受教育、劳动条件、薪酬等方面能获得基本的保障,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鉴于此,他们的子女也可以随自己享受一般市民的待遇。可见,既然城镇外出居民的子女能够平等享受普通市民的“殊荣”,那么,他们自然就被排除于社会公认的弱势群体之外。同时,由于城镇留守儿童的规模和影响度远不及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所以他们不仅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反而易变成学术界研究的“盲点”,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来否定其客观存在性。

3.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

一般意义上,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包括父母、子女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亲属。作为一个以团体形式而存在的社会单位,家庭“亲子分离”意味着“家庭聚集”功能的某种缺失,而留守儿童则是“家庭聚集”功能缺失的直接衍生物。从父母外出的数量而言,笔者将留守儿童分为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单独留守是指,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亲子之间完全处于异地相隔的状态;而单亲留守则是指,父母中只有一方外出务工,留下一方兼担双亲的角色,并履行监护子女的职责,也有学者称之为“半留守”。其实,单独留守与单亲留守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同质性,无论是选择何种留守方式,其家庭结构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换言之,家庭结构的残缺以及父母监护责任的缺位,对于留守在家子女的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都是一种“折磨”,可见,“亲子分离”是家庭结构变化的一种典型负面功能。〔8〕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承担的教育责任不尽相同,缺失了任何一方的教育都会导致儿童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4.短期留守与长期留守

第9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一)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4、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5、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主任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第10篇

一、扎实稳健推进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目前新建的13所留守儿童之家都已经启动。各新项目学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按照《琅琊区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和管理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了档案资料。

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活动

各项目学校紧密围绕留守儿童之家这个主题,通过多种宣传等形式,营造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争取关工委、妇联、团委、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爱心妈妈、志愿者,积极投入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担任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兼职老师和知心朋友。

建立和留守儿童谈心制度,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加强交流引导。通过互通信息、相互交流,学校、家庭均能够了解留守儿童在家或在校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

学校经常开展一些品德教育、文体活动、联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人的关爱,充分体验“家”的温暖。

5月25日上午琅琊区妇联主席闻梅、西涧街道办事处妇联主任许明祖与“爱心妈妈”赵颖梅、吴萍等一行,来到城郊中心小学向31名留守儿童奉献爱心。妇联首先向“留守儿童之家”捐赠图书100册,并向全体留守儿童捐献了礼品(礼品包括书籍、食品、生活用品等)。教育局赵颖玖、吴萍等四位“爱心妈妈”和江志伟、桂贵四位留守儿童结了帮扶对子。双方建立了“爱心联系卡”和“爱心活动登记表”,架起了亲情的桥梁。“爱心妈妈”详细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融融的亲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留守儿童情不自禁从心底里喊出了“妈妈”。

4月24日东风小学少先队组织16名留守儿童,到共建单位——73091部队参观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和军营内务,并为战士们带去精彩的慰问演出;6月3日下午,东风小学“欢度端午,关爱留守”实践体验活动在东风小学留守儿童活动室举行。活动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了解艾草,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分工合作创作龙舟,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有关屈原的故事和诗歌。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科学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月18日清流社区医院的医生们来到工农小学留守儿童之家,他们给留守儿童上了一节特殊

第11篇

为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取得成效,乡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切实为未成年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现将乡整改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加强法律知识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乡司法所大力开展“送法下乡”、“法律知识进课堂”、等活动,利用法制课堂、专栏、图片、广播电视、等形式,广泛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基本法律知识,切实开展关爱未成年人的宣传活动,营造保护未成年人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活动的开展,提升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品味,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好评。发放资料宣传资料600余份,张贴横幅20条。

二是实施普法教育,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狠抓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工作的督促检查,要求乡中小学把法制教育课同思想品行课融为一体列入教学计划,排进各校课表,选用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教师授课,增强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尤其是留守儿童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做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保证课堂法制教育主渠道教育的作用。

三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法制教育实效。针对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的特点与教育实际,在抓好学科教学、专题法制教育的基础上,首先,抓好课外活动教育。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法律知识演讲等多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培养爱法、敬法的情感,增强守法、用法的能力。

四是加大工作关注力度,全方位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充分发挥乡妇联工作的基础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严格依法履行教育、督促的责任。乡妇联和学校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留守儿童的普查统计工作,并督促村委会、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保证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控制留守儿童辍学率。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监护人联系、管理教育责任、情况报告、结对帮扶、沟通交流、寄宿优先等制度,保证留守儿童学校管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加大工作经费投入,落实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为确保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顺利展开,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工作的经费保障标准,做好专款专用。

经过整改,乡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取得已一定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未成年法制宣传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12篇

11月19日,雷沃公益内蒙古站助学金第二次发放暨“梦想课堂”公益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城川完全小学如期举行,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教育局、农机局及雷沃重工领导出席参加本次公益活动,为内蒙古地区留守儿童发放助学金、捐赠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与此同时,雷沃志愿者与内蒙古地区留守儿童共同分享了“梦想课堂”知识,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的梦想。

11月21日,雷沃志愿者辗转至甘肃省礼县。雷沃公益甘肃站助学金第四次发放暨“点亮心愿”留守儿童心愿征集活动在礼县王坪村举行,甘肃省农机局、甘肃省慈善总会、礼县农机局及雷沃重工领导出席了本次公益活动,为甘肃省230名留守儿童发放了助学金。雷沃公益经典活动“点亮心愿”留守儿童心愿征集活动同时开展,征集了每一位接受捐赠的留守儿童心愿,雷沃重工员工将于2016年元旦前全部认领并完成他们的心愿。

前不久,中国首部以6100万留守儿童心灵关爱为主题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性格缺失、行为缺失和价值观缺失,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针对于这一现象,“雷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于2015年推出以“亲情关爱”的系列公益活动。其中,“梦想课堂”公益活动是由雷沃青年志愿者担任讲师为儿童授课,通过现场讲解、现场互动、播放视频等多种形式从农业发展、城市建设、健康成长等几个方面为儿童普及知识,拓宽儿童视野,关注儿童成长,为留守儿童描绘“梦想”,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梦想观、学习观和价值观。

“孩子们,希望今天的这个课堂能成为我们梦想开始的地方。你们能跟我分享一下你们的梦想吗?” 雷沃志愿者讲师胡召银的一个问题打开了孩子们关于梦想的“话匣子”。“我想成为一名老师、我想当一名医生、我想做一名警察……”

听完孩子们一个个朴实而又美好的梦想,看到孩子们对于成长与梦想的认真劲儿,今年23岁的雷沃公益志愿者胡召银有些动容。第一次走上讲台做梦想讲师的她,也跟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梦想――与雷沃公益一起继续为这些留守的孩子实现梦想做更多有益的工作,与孩子们一起播种梦想,帮助留守孩子们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梦想课堂”后,雷沃志愿者们还组织了现场“梦想签名”活动,孩子们在早已准备好的“梦想课堂”条幅上写下了自己的梦想和姓名。这次雷沃志愿者带去的是一份爱心和温暖,带回来了的是孩子们纯真的梦想。同时也呼吁社会更多的人去关心这些留守的孩子们,让他们的梦想展翅飞翔,让他们的梦想都能成为现实。

志愿者在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发现每个儿童内心几乎都有一个小小的心愿,由于父母的远离及爷爷奶奶“隔辈带”的弊端很难满足儿童的心愿。雷沃公益于2015年积极拓展、丰富雷沃公益活动内容,策划开展了“点亮心愿”留守儿童心愿征集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内心的小心愿。本次活动现场征集留守儿童心愿230个,并于2016年元旦前由雷沃重工员工进行认领并帮其实现,心愿礼物直接邮寄至儿童手中。

“雷沃公益・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于2011年10月份在郑州国际农机展上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走进河南、安徽、甘肃、宁夏、黑龙江、云南、四川、山东、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多地,开展公益活动35场,爱心旅程达7.7万余公里,直接受益儿童达7500余人次。

2015年雷沃公益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推出“暖冬计划”,给予物质捐助的同时,更注重儿童精神层面关怀,积极开展“点亮心愿”儿童心愿征集活动、“梦想课堂”等更具有创新性公益活动。同时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及单位,积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把更多的爱心汇聚成强大的力量,为提高儿童教学条件作出应有的贡献,改善其学习、生活条件,让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