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8 09:58: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专业技术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然而,县级医院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
1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现状
1.1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随着人力资源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有没有一套完整的档案收集强制性制度,造成部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不全面,加之,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近年来,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力资源档案时,发现有一些人才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流动手续。
1.2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力资源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医院政工科在一起。由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量大,人力资源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力资源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 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新修的住院部大楼投入使用和经济实体增加,人力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力资源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力资源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力资源档案开发
县级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力资源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人力资源档案有效利用
人力资源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力资源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健全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
(1)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
(2)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
(3)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
(4)其它材料: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这些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力资源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近年来,我院对自行引进的大中专紧缺人才的档案,逐步实行制度,将引进人才的个人档案托管给平昌县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源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以人力资源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力资源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新形式下要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学会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医院要配备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并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
2.5改革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手段
为促进我市通信产业发展,加强通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职称社会化评审工作,我市自2012年起,成立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负责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审范围
在北京地区从事通信专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可按规定参加评审。
二、评审原则
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的评审工作纳入全市职称社会化评审体系,按照“自主申报、科学评价、评聘分开、择优聘任”的社会化评审原则,开展相关工作。
三、评价办法
工程技术系列(通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即工程技术人员需参加专业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后,再进入评审环节,经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后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
(一)考试办法
考试科目为《通信技术》,考试时长为180分钟,采取开卷笔答方式进行。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法规,从事通信工程项目的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参加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的人员,由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核发《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该证书有效期为三年。
(二)评审办法
评审工作分为评议组评议和评委会评审表决两个部分。评议组由与申报人员同专业的专家组成,采取面试答辩的方式,根据评价标准对申报人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议。评审委员会在评议组评议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审,并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组织管理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负责对北京市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考试和评审工作的管理,北京市人事考试中心(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心)负责实施考试工作,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工程师考试办公室负责组建评审委员会并实施评审工作。
五、考试报名条件
申请参加《通信技术》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二)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获得硕士或本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3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专科毕业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5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2、参加编写省(部)级及以上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或生产操作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3、持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
4、获得本专业技术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4项;
5、公开出版专业著作,且独立撰写5万字以上。
(四)取得专科毕业学历或具有大学普通班学历满10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或讲师、助理研究员资格满8年,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五)已取得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以上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格指讲授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教师;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资格指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研究人员。
专业工作年限计算到考试当年年底。
六、评价程序
(一)参加考试:通信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完成报名,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
(二)参评申报:取得合格考试成绩人员可登录北京市人事考试网提交申报信息,并向评委会提交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合格证书、《通信技术》考试成绩合格证书,以及评审所要求的其它材料。
(三)评议评审:专业评议组对申报人员进行面试评议,评审委员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审,并票决确定评审结果。
(四)验收公示: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对评审结果进行验收,并在北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进行为期15天的社会公示。
(五)证书发放:公示期满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取得高级工程师(通信)资格人员,颁发《北京市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证书生效日期自评审委员会表决通过之日起计算。
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系浙江省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为公众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咨询、办事指南、信息查询等服务。因工作需要,本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合同制信息技术工作人员1名,用工形式为劳务派遣,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及人数
1.岗位:信息技术工作人员
2.人数:1名。
二、岗位职责
承担中心12333信息系统、微信、网站的运维工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较高政治素质,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
2.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具有两年以上与岗位工作相关经历者优先,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善于沟通与协作,服从工作安排。
3.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懂硬件维护,熟悉软件开发、网站维护、数据库运用等。
4.岗位年龄35周岁以下(198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不限。
四、工资待遇
1.按宁波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时间;享受带薪年休假及国家法定节假日。
2.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及公积金。
3.录用后,工资待遇按本人实际出勤、工作绩效、岗位系数等挂钩计发。
五、报名方式
1.报名办法: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报考者先登录中国宁波人才网(nbrc.com.cn),下载并填好报名表(见附件),并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将报名表和相关材料的扫描件发送至指定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件主题请标明“姓名+应聘岗位”。相关材料包含报名表、身份证、一寸近期正面免冠彩照、户口簿(集体户口人员持集体户口簿或户证中心户籍证明)、学历及学位证书(海境外留学生凭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劳动(聘用)合同或养老保险交费凭据、单位出具的工作经历证明等相关工作经历证明。
考生报名后应及时与招聘单位联系人电话联系,以验证邮件材料是否收到及完好。
2.报名时间:2018年2月24日至28日。
3.联系方式:罗老师,87178681(工作日,上午8:30—11:30,下午1:30—5:00)。
六、录取方式
1.采取集中机考、面试,择优录取。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 面试当天,招聘单位将对面试入围人员进行资格复审。参加资格复审者须携带报名表、身份证、户口本(集体户口人员持集体户口簿或户证中心户籍证明)、学历学位证书(海境外留学生凭国家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书)、劳动(聘用)合同或养老保险交费凭据、单位出具的工作经历证明、近期正面免冠1寸照片1张等相关证件的原件。
1.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整体管理水平。
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才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吊挂合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首先,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
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家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
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创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
其它材料:“三基”、“三严”考核及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档案的建立,为专业技术人中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其次,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是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是实现医院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是有效服务的生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使用资源,达到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析系统。
2.转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
提高档案管理人吊挂服务能力积极主动地为医院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服务,是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对此应注重强化三个意识。首先,强化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对此应注重强化三个意识。首先,强化档案利用意识。档案的管理不仅是收集、整理、保管,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利用,医院档案室应对现有档案进行归档整理,编写出一些适合利用者查阅的编研材料。其次,强化开放意识,将编研材料整理成册,并将一些文件通过计算机整理出专题目录,提高查阅速度。方便阅档。第三,强化服务意识将被动服务改为主动服务,随时了解工作动向,及时呢关需求的信息,使档案工作由被动存放、保管变为主动提供利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使档案的利用率得到提高。
加强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首先必须明确档案室的管理职责,医院领导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医院办公会议的议事日程,对人事档案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研究及时解决,要明确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加强指导和管理,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考核制度,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落实。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加强对档案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业务学习和业务培训。通过在职学习,短期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不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医院的专职档案人员应有档案管理专业的技术职称资格。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档案的基础设备建设不断改善档案保管条件,要想实现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就必须满足档案室的办公用房,有相对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医院人事档案室应配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刻录机、数码录像机等,提高档案信息的基础质量。扩充档案的各类,使医院发生的重大事件,都有方字、照片、录像、多媒体等形式的记录。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人才资源在事业单位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促进事业单位保持技术领先,强化事业单位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服务保障功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要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激励,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有关概念分析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内部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也就是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激励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确保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与单位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钍侄沃饕有精神、物质、目标、晋升、薪酬、考核、培训、荣誉等激励手段。
三、当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1.激励机制设计不够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实施方面,激励机制设计不够科学合理,特别是工作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脱节,绩效考核过程不够客观公正以及评价激励机制过于机械等问题相对较为突出,整个激励机制设计不够全面系统,对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效果不明显,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能力发挥。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非常落后,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重视不够,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开发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精力,既不利于促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也影响了专业技术人员效能的发挥。
3.事业单位内部组织文化建设水平不高。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激励,很重要的一方面内容是事业单位内部应该有着非常好的氛围。然而,有的事业单位对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在事业单位内部还没有形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
1.明确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设计原则。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该重点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遵循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原则,既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注意以精神激励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遵循目标一致的原则,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发展应该与事业单位的组织目标具有一致性。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特别是薪酬、晋升等激励措施的落实,应该选择相对较为合适的时机。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也就是激励机制的设计,应该注重公平合理,能够让专业技术人员心悦诚服。
2.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机制方面,应该将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作为重要途径,通过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留心留人。一方面,应该注重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在内部的考核、培训、晋升、奖励等方面向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工作内容的丰富以及工作形式的多样化,通过对工作的再设计,让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专心研究,最大程度的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热情和内在潜能。
3.改进事业单位的薪酬体系。强化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效果,还应该注重薪酬体系的改进优化。首先,应该建立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相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体系,特别是要保障在同等环境同等工作条件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在同行业内应该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应该注意薪酬体系与绩效挂钩,按照绩效水平对应薪资,在薪酬待遇中充分体现出个人对事业单位的贡献度。第三,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还应该体现出一定的阶梯性,充分考虑岗位工作性质、专业技能条件以及实际工作绩效等,适当拉开层次,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
4.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评价管理。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以考核促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更积极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应该根据事业单位行业的不同,选取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个人素质、岗位性质、工作实绩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其次,应该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可以综合采取平衡计分卡、360度考核或者是KPI关键指标等进行考核,得到客观公正的考核结果。第三,应该注重加强对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将考核结果与事业单位员工的薪酬调整、岗位调整、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形成考核、激励的联动机制,促使更多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更好的发挥作用。
五、结语
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应该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共用,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设更加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科学准确的评价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绩效,改进完善薪酬和岗位调整激励,以充分调动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价值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吴艳萍:《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科研激励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1期.
1.1管档意识淡薄:
目前,在医院中普遍存在重视医疗业务的发展,却轻视人事档案管理的现象,对人事档案信息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人事档案没有多大作用,大部分职工档案管理意识淡薄,不了解档案的作用,甚至认为只要不调离医院,档案可有可无。
1.2管理方法滞后: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许多医院尚未见适应本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且在医院目标管理考核中,也未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考核中;许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仍停留在手工管理档案的阶段,没有配备计算机进行信息录入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检索、分析利用。
1.3内容不规范: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医院的人事档案的内容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如缺少履历表、入党登记表等,有些档案填写随意,并且存在信息不真实的现象,使档案材料缺乏可靠性;有些档案材料因归档不及时造成残缺不全,直接影响了人事档案的规范性、系统性。
1.4缺乏高素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
医疗机构人事档案工作岗位上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中途转行或兼职管理档案的非专业人士,知识结构不平衡,学历、职称较低,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对行政管理、医院工作不熟悉,一般只能应对简单的收集和装订工作,难以胜任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
2如何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管理
2.1加强人事档案收集与丰富档案内容
医疗服务机制改革加快了医院现代化建设,使得医院内部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调整,这些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化配置。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服务中心,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多方面的医疗保障,加快了新时期医院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人力资源作为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应当受到广大医院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对应的人事档案工作机制。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医院要重新整顿内部人事档案管理机制,改变早期守旧的操作流程,从档案信息收集开始提供可靠的保障机制。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入院救治就应该对其进行资料跟踪收集,并且建立数字化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库,方便日后对患者治疗情况的检查。考虑到医院每天患者的流动性较大,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也会面临很多的难度,这就要求医院注重各项科学技术的灵活应用,尤其是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要融入档案资料处理工作,这些都依赖于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改革。比如,档案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所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并且对产生新资料进行有效的补充,进而改善医院档案工作的合理化整编。
2.2切实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长期以来医院注重内部医疗工作的改革调整,对人事档案资料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导致人事管理工作处于落后水平,一些重要的人事资料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人事科是医院日常办公的主要部门之一,关系着医院内部人力资源调配与控制工作的执行情况,若人事管理不当则会影响到人事工作的有序开展。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应考虑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及可靠性,严格禁止虚假信息的收录与使用,避免对医院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对刚刚建立的人事档案资料,应坚持对原始信息的审核与考察,保证数据资料的有效利用率。若检查要人事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应重新审查且调整信息。
2.3加强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
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常规化经营的重要内容,注重认识管理有助于提升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快新一轮医疗服务机制的优化改革。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医院内部管理模式有了更多的转变空间,尤其是在内控管理体系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也有了新的转变,这些都依赖于动态管理思想的融入。所谓动态管理是相对于静态管理而言,早前医院坚持静态管理而处于被动状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一直保持原有的工作模式,这大大影响了整个医院人事信息的处理效率。为了改变旧管理模式的作业成效,以动态管理思想为指导理念,强化人事档案的管理策略,对医院内部调控具有多项指导意义。首先,医院要从观念上认可动态管理的应用价值,对医院办事工作流程执行动态化管理方案,解决早期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缺陷,建立更加多元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对策;其次,人事部门要尽快适应动态管理作业的要求,提供切实可行的办事管理机制,加快动态管理模型的创建与实施,解决医院内部办公作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例如,人事部门要积极调整原有的资料管理方案,人事信息收集、处理、考评、存储等方面优化,保证每一项数据信息资源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2.4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事档案工作改革的技术保障,以信息科技为办公中心件礼品现代化管理模式,这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医院要定期引入计算机设备作为调控中心,对数据资源实施可靠的调配制度,进而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效率,维持了各项人事信息的自动化配置,实现了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改革。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使人事信息由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转变成计算机处理方式,逐步实现个人基本信息的微机检索,不断扩大人事档案信息的内涵,以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规定相应使用权限的情况下,部分信息可以对部门和个人开放,并开展网上服务业务,如查询、搜索和评价等功能。这样不仅能增加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还能开发和利用人事档案信息资源,为医院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提供重要信息。
2.5加强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档案管理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
1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人事档案是一个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文件组成的,其真实性、可靠性由该组织的领导及其人事管理部门负责。由于人事档案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医院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人员等方面尚存在许多问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保证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全面考察了解、正确评价和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1.1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随着人事制度的
不断改革发展,人才流动,医疗卫生单位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手续不断简化。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1.2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人事档案
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2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分院和经济实体增加,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事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2.1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医院
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事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2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2.3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2.3.1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建立卫生技术
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①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②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③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④其它材料:“三基”、“三严”考核及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建立,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3.2实行人事,促进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
管理人事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相适应、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事有利于促进单位人事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资源的比较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人才的流动数量和质量会逐步增强。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自1999年起,我院开始逐步实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将人事档案托管给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事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2.3.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
系统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实现医院行政管理一体化川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是有效服务的生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使用资源,达到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事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事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党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超级秘书网
2.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新形式下要提高档
案管理的水平,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多素质人才。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③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④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人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公正回报。
2,5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图增加资金
投人,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人事管理的一部分,我们也相应制定了人事档案管理平衡计分卡。通过愿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的设定,使我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及业绩。总之,平衡计分卡通过指标分解让职工参与管理指标的设立,让员工都了解医院的战略规划,认识到自身工作对医院战略及整体业绩的作用,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院 人事档案 管理设想
一、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
人事档案是一个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人事文件,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人事档案本身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所以目前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
1.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由于人事档案管理“终身”制,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和修正,阻碍了人才的流动。2000年,我院引进了数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在整理人事档案时,发现有两名国外留学博士因缺少原始档案材料,无法办理正常调动、派遣手续。之后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了人事,但也不能取得其在国外的人事资料。更由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在原单位停薪留职出国留学而扣留了档案),他们的原始档案至今没有转到我院,造成人事档案材料的不完整,给新录用单位在人事审核、审批工作中带来不便。
2. 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政治性、机密性很强的工作。人事档案材料需要专人管理,单独存放。我院因办公用房紧张,虽然人事档案材料份数多,资料复杂,多年来档案室一直和人事办公室在一起。由于医院人事管理人员编制不足,人事管理工作量大,人事档案管理都是其他人事管理人员兼管,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在档案管理手段上,因为没有单独的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管理人员还一直采取手工编辑、检索,致使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整理,存在档案资料不完整的情况。
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设想
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分院和经济实体增加,人事制度改革和人员模式改变,给医院带来了人事众多、管理多元化的特点,也给人事档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就体现了医院人事管理(含档案)的整体管理水平。
1. 增强对人事档案管理目的和意义的认识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应该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转化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档案深层次的开发,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如人才信息软件的开发,人事信息的共享都能为医院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开发人力资源信息,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将搜索到的人才信息以最快的时间传递给用人科室,为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服务。
2. 加强和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条例》和《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办法》,使档案的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行之有效。
3. 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干部人事档案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着一个人的经历、能力和品德等,因此人事档案是组织工作、人事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医疗部门结构调配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加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实行干部人事档案的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模式,才能更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1)建立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
建立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在职称晋升、干部选拔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卫生技术人员档案包括:①基础材料:个人基本情况;学历、学位证明;继续教育及专业技术进修证明、证书;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参加支边、支农和卫生下乡等医疗、防疫工作。②专业技术资格任职材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请表、申报表、考核表和审批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聘任证书和聘任合同。③卫生技术成果材料:著作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分级),专业技术成果鉴定书,典型病历、抢救成功的病案、手术分析等。④其它材料:“三基”、“三严”考核及医德医风评价材料;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证书、证明;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材料、证书和奖状;专业技术失误差错材料。卫生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的建立,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为医院管理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
(2)实行人事,促进人事档案的社会化
开放式管理人事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人事管理方式,是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相适应、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事有利于促进单位人事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而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深化,人才将成为一种没有任何政府色彩的产业,人事档案社会化开发式管理模式将成为一种通用的管理模式。自1999年起,我院开始逐步实行大中专毕业生人事,将人事档案托管给人才服务中心,促进了人才流动,促进了人事档案规范化、社会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管理。
(3)建立以人力资源信息为基础的医院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实施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实现医院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根本条件。人力资源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完整性,是保证信息准确可靠的基础,是有效服务的生命。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就是为了充分使用资源,达到一方收集,多方共享。以人事档案信息系统为中心,建立计算机网络分系统,如通过人事信息系统,完善财务工资系统,人事上的工资变动可以直接通过网络系统传发给财务科发放,医疗保健系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上读取职工基本信息,而其它的行政管理系统也可以直接从人事信息系统中收益,如院办、党办、工会、计划生育及后勤、医务、科研和教学更能因此得到众多的信息和帮助。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必须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具有“创造型、复合型、协作型”多素质人才。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知识、新技术,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②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工作业绩,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③引人竞争机制,通过择优录用,竞聘上岗,把真正优秀的档案专业人员选拔到档案管理岗位上来。④医院要将档案人员的培养纳人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关心他们的职称晋升和工作业绩,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公正回报。
5.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手段
增加资金投人,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硬件设备档次,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设置防火、防盗的自动监控系统。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实现人事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确保医院在人才培养、职称晋升、干部聘用等方面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微微,李秀艳.医院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档案管理初探[J].中国医院管理,2006,21(4):50.
【关键词】建设 可持续发展 人才队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企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引,而科学技术在企业中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的正确运用,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课题。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实现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是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攻克的一个难关。
1 持续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是建立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的保障。
为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补充因人才流动而形成的岗位空缺,改善由于年龄增长而形成的年龄结构与业务需要不适应,持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是企业保证人才队伍稳定发展的需要。
人才引进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适用性。既不能因人才空缺而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能因人才过多而造成人才浪费,形成人浮于事现象。为了有效地达成人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中长期和短期的供需平衡,企业首先必须制定人力资源规划。
制定人力资源规划首先是获取企业内部现有人力资源信息。内部人力资源信息包括:现存人力资源情况:即人才总量、专业结构及年龄结构;即将发生的人才调整情况:即即将退休人员、有可能辞职的人员、不适合岗位工作要求而必须调整的人员;急需补充的岗位情况;现有人才的经验、能力、知识、技能情况等。要做好这项工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把建立完善的、具有时效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到日常化、正规化。
其次是预测企业将来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是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人力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组织目标服务,所以人才需求预测必须以组织目标规划为依据,同时结合其他部门规划综合制定。
最后根据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情况、企业所作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外部人才供需情况等信息综合制定企业短、中、长期人力资源规划,继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确保企业人才适度稳定发展。
2 精心培养现有人才是建立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的根本
人才为企业所用,人才是企业的软件资源,人才在企业中作用发挥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命脉。精心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是维持企业人才队伍稳定的内在动力。
精心培养人才首先应当指导人才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人才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综合考察人才素质,指导企业职工做好职业规划。尤其是知识型人才,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可以分为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其他综合素质型人才,通过对不同人才的深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可以获得哪些职位或具有哪些晋升的机会,使他们对前途充满合理的期望,从而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通过“评估”发现人才,通过“晋升”鼓舞人才,是企业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对人才综合素质进行合理的评估,不仅可以督促人才成长,培养人才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而且合理的评价也是企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有效手段。对人才的评价不仅仅指对人才个人绩效的评价,而且包括对人才思想品德、组织领导、协调能力等多项素质的综合评定。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单位领导要重视人才评价,有侧重的对人才进行培养,及时发现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当企业内部职位发生空缺或因企业业务发展需要选拔人才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晋升,选拔那些在业务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员工,这样既给优秀人才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其他员工起到示范作用、表率作用,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造就人才需要发展空间。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采取的是循规蹈矩的提携、按部就班的用人制度,那么就会给处于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才造成压力,影响他们的升迁机会,从而挫伤他们的进取精神,打击他们的锐利士气。有一种说法叫:人才具有保鲜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昂扬斗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正如鲜美的食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味一样,人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落空而逐斩消退。这样做的后果是: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从而造成人才浪费;更严重的会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隐患。而从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方法改进方面来说,按部就班地提拔人才很难给组织带来创新改进的可能;而打破陈规、不拘一格用人,给优秀的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让他们把新潮的思想带进组织管理层,这样做不仅会给企业管理队伍带来生机、带来冲劲,而且对人才能力的提升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对人才本身而言,能力的迅速提高往往是在有适度的工作压力的岗位上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所以说,强化竞争机制,不断改进人才观念和人才任用方式,才能给能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3 组织培训是建立一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的内在要求
学习培训就象吃饭,不吃饭我们的身体会力不从心;而不学习,我们的大脑在工作中也会“力不从心”,工作质量下降,工作效率不高。而对于企业人才而言,学习培训是不断补充能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最有效手段。
组织新聘员工入职培训是企业人才发展的第一步。新员工通过入职培训了解企业文化精神、企业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等各种知识,这样既能保证员工从思想上与企业建立统一的认识,又为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敬业爱岗,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岗位培训是企业管理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培训方式。为了使新员工尽快适应新的岗位,最快速、最经济的方式是为新员工找一个老员工做辅导员,通过面对面的辅导,老员工好几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以及很多花大代价才买来的更多宝贵的失败教训,没多久就会“复制”到新员工的行为体系中,这样的培训快速而有效。
理论知识的更新是一种提升式的培训。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付出,一劳永逸;而应该定期补给,定期滋养。对于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的老员工而言,定期的理论知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企业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而言,定期的理论知识的更新学习有利于指导思想的转变,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中运用新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指导企业的发展。
4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的手段
俗话说: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也是不一样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在人才的运用过程中,就不能不尊重客观规律,求全责备;而应当扬长避短,把每个人的长处发挥到极至。
有些人沉默寡言,但善于思考;有些人人前落落大方,但不能静下心来做细心的事;有些人粗枝大叶,但在同事中具有震慑力等等。把不同特长的人分为不同的类型:管理型、钻研型、外交型、执行型等。当相应岗位出现空缺需要人员补充的时候,把具有相应特长的人员选用到相应的岗位上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做技术工作的要求能沉得下心来刻苦钻研,而做工会工作就要求活动能力强,如果把这两种性格的人用反了就会谁都做不好工作,用对了会让各自把工作做得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所以说,把一个人放在一个最适合他而且能够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长处和力量的地方,就像把一条鱼放在水里一样游刃有余;但如果把一条鱼放在一个舞台上面,虽然舞台很大,对他却并不是最适合的。每一个人的长处不一样,“让贤者在其位,让能者在其职,唯有这样才能有序”。这样,我们的管理工作才能算是“管理到家”了。
让人尽其才对于人才本身具有强大的鼓舞作用,可以使人才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从而专职于本职工作以报效企业的知遇之恩;而对于企业本身则是一种挖掘,挖掘内部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它的更大的价值是它的模范作用,由此带来的在企业各阶层的鼓舞作用。
5 “情感管理”对企业建立一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能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物资的鼓舞作用是巨大的,增加工资收入往往能成为企业管理中提高士气的主要手段。然而,在物资文明日益增长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因此,企业在加大物资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大精神投入,也就是感情投入。一切智慧都是从实践中来,当管理者真心地尊重员工,爱护员工,信任员工,欣赏员工的时候,员工就会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对于企业的价值,这时,他们付出的将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更包含了他们的热情、心血和创造力。我们说,金融资本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思考;机器干活虽然比人工精细,但是,它不会创造。当员工运用智慧和能力创造性地付出的时候,员工既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更是企业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
情感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的管理者投入更多的真心和热情。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保证我们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理解对方、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真诚沟通与交流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为了使新聘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历史而进行的交流,还是平常工作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或是辞职员工即将离开企业的辞职原因交流及对企业管理制度的看法交流,都应当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日常化的工作。
6 结束语
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企业的资本和首要财富,企业缺少了人才就缺少生命力,也就无法挤身现代企业竞争的队伍,因此建立一支可持续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成长壮大的保障。然而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应当纳入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中,让这项工作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萧鸣政主编,《人力资源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2] 王绪君主编,《管理学基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3] 白山主编,《私营公司最新最常用的223个人力资源管理范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摘 要 近年来,监狱管理体制与以往相比逐渐完善,但在实际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较多问题,针对已有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和价值,同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本文在对监狱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解决监狱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监狱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措施
监狱要想深化管理体制革新,则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关键,结合监狱实际情况和社会变化情况,合理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促进监狱有序运行。由此可见,探究监狱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解决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监狱人力资源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一)工作职能不明确
虽然监狱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大多数监狱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存在职能不明确,形式化管理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监狱管理目标失准,管理效果不显著。例如,云南省M监狱的多数警察一人兼两职,即是私企领导者又是监狱行政人员,管理犯人的同时经营企业。由于警察自身精力有限,这种一人两职的工作特点会产生较多的工作目标,进而在实际管理中会经常出现目标混乱、问题百出、效率低下等工作现象。
(二)人力资源规划不科学
了解后可知,M监狱人力资源部门未独立设置,并且监狱人事的薪资均由政治部门核算、发放,该监狱的警力资源未能科学分配和规划。进而M监狱会因人力资源的不合理划导致工作程序冗杂、工作质量低下,并且人力资源的聘用、管理和培训等工作无依据可循,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弱化了管理效果。
(三)专业人才短缺
监狱要想实现统一化管理,首先要确保专业人才配备齐全,无论是医护人员、心理辅导人员,还是培训人员,均应合理进行岗位配置。但是,如今M监狱在此方面的表现欠佳,监狱医护人员数短缺、医护人员专业水平较弱;专业化管理人员数量较少、工作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和培训人员不能充分满足监狱发展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狱的信息化水平和警员的工作水平。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进而警务人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警务人员的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样得不到相应提高。另一方面,考核目标不明确,进而工作业绩不能被客观反映,考核意义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解决监狱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明确岗位职能
根据M监狱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能,优化警力资源配置。可以将该监狱岗位设置以下四类,分别是后勤类、技术类、管理类以及改造类。后勤类:主要负责监狱人员接待、室内外环境清洁、进出车辆停靠等工作。技术类:视监狱发展的情况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法律咨询人员、医护人员、培训教育人员、信息技术者以及科研者。管理类:主要有财务部、党委、安全部、纪委等相关部门。改造类:这一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刑罚类,主要负责犯人的记功、减刑以及申诉具体工作;教育改造:通过观察犯人在监狱内的表现,有针对性的对其改造教育、文化教育和技能教育。
(二)标准配置人力资源
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适当精简警力,避免领导职位冗杂;机关警力资源要合理分配,选择部分警员从事基础性工作和技术性工作,以此发挥警员价值,补充基层警力数量。现如今,M监狱警员工作压力较大,平均每一名警员要管理25名犯人,并且实施全勤制,为了补充警员数量,应适当减少机关科室领导者数量,与此同时,适当控制犯人在单一监区的数量,进而减少犯人间矛盾的产生。
(三)储备丰富专业人才
从上述介绍中可知,M监狱干警专业人才数量短缺,为了强化干警专业性,丰富监狱警员数量、优化警员质量,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在此方面的教育模式。首先,合理配置专业人才比例,如,工作人员总计200人,则狱警120人,技术工作者30人,社会工作者15人,医生3人,法律人员6人,教师4人,心理人员7人,其他人员15人。其次,公开、公平招聘干警人员。依据岗位空缺情况,明确招聘目标,并对符合岗位需要的干警系统培训,满4年试岗期后正式转正。然后,根据工作人员在监狱内的工作情况,提供多样性的培训方式,如设置培训班、岗位交流培训、参观培训等,警务人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同时,M监狱还要组织定期培训。
(四)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首先,创新考核方式。确保应用的考核方式具有可行性,同时根据考核需要选择适合的考核方法,如目标考核法、360考核法等。其次,完善M监狱考核体系。丰富考核内容,避免出现内容单一性的考核现象,同时,细化考核目标,避免考核结果失准。然后,优化考核程序。既要鼓励警员定期自我考核、他人考核,又要引导警员接受领导考核和部门间考核,只有全方面考核,才能对警员的工作成绩全面评价。最后,设置物质激励、培训激励和行政激励等多样性的激励方式。无论哪种激励方式均能激发警员的工作热情,促使警员端正工作态度、增强工作责任感,同时,警员能够发现工作乐趣,并且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岗位工作中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明确岗位职能、标准配置人力资源、储备丰富专业人才以及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强化监狱人力资源管理,这不仅能够减少管理问题的产生,而且还会提升监狱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监狱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监狱秩序化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勇.河北省L监狱人力资源管理优化措施研究[D].天津大学,2013.
关键词: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现状;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确立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企业相关管理制度也随之逐步建立并完善。而随着企业员工对自身权益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对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不断追求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原有的薪酬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职工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特别是仍延用计划经济薪酬管理模式的我国煤炭企业,如何通过加强对员工的薪酬管理,在留住人才的同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使企业制定的生产目标得以顺利执行,是我国煤炭企业在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又一个棘手问题。
一、目前我国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现状
(一)煤炭企业薪酬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一是工资分配模式单一。煤炭企业按照生产工艺及行业特征,在分配工资时大多采用计件工资、绩效工资模式。这种分配方法未充分考虑到企业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工作特点,不能公平合理地评价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职工的劳动成果,无法调动技术员工的积极性。二是福利发放方式未适应不同类型员工。除法律规定的“五险一金”外,煤炭企业在福利发放过程中,未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阶段员工的需求,福利发放方式缺乏灵活性。三是员工考核体系不建全。企业在制定考核体系时,未征求一线职工的意见,导致员工缺少对指标的理解并易产生抵触心理;考核指标往往突出员工个人的业绩表现,未针对团队整体设计考核指标,导致员工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及出现个人英雄主义。
(二)煤炭企业薪酬管理者业务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企业领导只重视生产销售,对薪酬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使人力资源部门在开展工作时缺少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二是薪酬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多采用说粗话甚至打骂的方式,与员工缺少必要的心灵沟通。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易导致基层反馈信息无法准确及时上传到管理层,不利于企业政策的制定。三是缺少人力资源相关专业知识。煤炭企业薪酬管理者大多是煤炭专业技术出身,未掌握与员工进行心理沟通、调整员工工作态度的技巧,阻碍薪酬管理的顺利进行。
(三)政府对煤炭企业薪酬考核的标准缺乏创新。目前,我国政府采用工效挂钩考核方法对国有煤炭企业进行工资考核。这种方法是在核定每位员工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根据当年企业利润情况对员工进行奖励。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核定基数的随意性,导致利润水平相同的煤炭企业员工工资差距较大,考核标准缺乏创新及竞争性。
二、加强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国有煤炭企业在近几年依靠着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企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职工收人也比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因为企业运行环境逐步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高额薪酬制度,国有企业以“公平给薪”为原则的传统薪酬制度,已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日趋严重,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一)建立科学的岗位薪酬考核、评价、分析体系,有利于充分调动煤炭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煤炭企业成立由高级管理者、矿长、队长等成员组织的独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首先对其他煤炭企业薪酬水平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考核标准资料。其次,在考核过程中,加大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及公平性,通过提问内容的变换,使员工真正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与差距。最后,将考核结果在企业告示板公示,在全面听取职工意见的同时,使员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以调动每位职工的工作热情。二是在制定考核标准前,先制定出企业一定时期的整体发展目标及规划,作为考核的总衡量标准。然后,将总标准层层分解、细化,明确各部门、各员工的职责与标准。最后,将制定出的一切考核标准征求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使考核标准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公平性;考核标准还应统筹兼顾团队考核的需要,分别制定出个人考核标准与团队考核标准。三是制定多样化的薪酬、福利分配政策。首先,在考虑岗位工资制度的基础上,针对从事不同工作类型的职工制定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定,如,对于高级管理人员,企业可通过单独谈判或实行年薪制鼓励人才的发展;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可走薪酬水平与职务共同发展的道理;对营销人员及岗位工人分别采用销售提成制和计件工资制。改变福利发放的单一性,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发放符合自身需要的福利项目。
(二)加大对薪酬管理者培训力度,使人力资源工作发挥承上启下、保障职工劳动权益的作用。煤炭企业通过定期组织对薪酬管理者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沟通、协调技能。通过与员工的亲切交谈,可以疏导员工的情绪、调整员工工作态度,在充分调动员工热情的基础上,收集来自基层的政策制定数据及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议。通过培训,使煤炭企业薪酬管理者在成为煤炭行业技术专家的同时,成为掌握一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心理专家。
(三)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手段调节煤炭行业薪酬水平。通过政府职能的必要转变,在树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逐步摒弃旧的工资水平控制手段,以定期煤炭行业薪酬指导水平等市场手段调节煤炭企业薪酬水平。
(四) 创新薪酬管理理论。创新薪酬管理理论,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由于传统的薪酬战略无法适应企业员工的需要,因此必须根据新的经营环境和企业战略制定新的薪酬战略这种新的薪酬战略就是全面薪酬战略全面薪酬战略摒弃了原有的科层体系和官僚结构,以客户满意为中心,鼓励创新精神和持续的绩效改进,并对娴熟的专业技术提供奖励,从而在员工和企业之间营造出一种双赢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只有顺应发展形势,煤炭企业经营者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和文化,系统地考虑薪酬管理的内外竞争性、公平性和员工的主要需求、企业的支付能力等诸多的问题,经常关注某些因素变动对煤炭企业薪酬管理的冲击和影响,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使自己企业薪酬管理工作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我国事业单位力资源管理改革目标指向
1.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深层次问题我国事业单位数量众多,机构类别庞杂。作为为实施政府公共政策、向全社会提供公益而设置的机构组织,事业单位主要分布于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和经费等几乎都采用党政机关管理模式,由政府包办,政事不分,事企关系模糊,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短缺和浪费现象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多集中于职工总人数本不多的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又以教育、科研院所及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占多数,聚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而其中许多却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破除事业单位冗员充斥、人浮于事的积弊,是改革初衷之一,其基本取向是优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结构以强化其公共服务功能。但改革实施过程中,包括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内的许多人对此理解并不十分清晰,采取的做法只是简单化处理,即只做减法,一些地区和部门将此项改革的目标仅仅局限于机构编制部门减少编制、人力资源部门裁减人员和财政部门削减经费。实际上,更应认识到的是,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支非常重要的主体力量,就社会事业发展整体而言,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冗员等问题,又存在着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那种类似完成既定裁减任务的方式方法,易于形成避重就轻、顾此失彼的认识误区,以致实施中往往采取见物不见人的程序操作,将注意力更多放在甩包袱、减负担上,对事业单位的功能拓展和发挥其人力资源优势极为不利。随着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加强,事业单位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因而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能把这一重要改革的目标仅仅定位在消极的削减人员和经费上,否则难免落入过去劳而无功的“膨胀—压缩—再膨胀”的窠臼。改革推进过程中必须全面把握事业单位的性质类型、人员构成、人员数量、经费来源等相关情况,经过认真的利弊权衡进行合理取舍和布局。其方向应当是建立起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回归公共服务属性,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动态的管理调节机制,实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以最佳的政策导向和科学管理措施,促进大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人才合理流动,为扩大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基本社会功能和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基础保障。
2.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趋势近年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实行和岗位设置及结构比例管理的制度安排,对改变以往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参照党政干部管理的单一模式以及职务、身份终身制和人员能进难出等问题具有解题意义,由此才能逐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竞争择优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在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法和主要适用于企业的劳动法的实施以及企业用人与分配自逐步落到实处、过去事业单位所依附的相关制度办法随之废止后,其人力资源管理中政事不分、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更显突出。事业单位专业化、公益性公共服务的特点,决定了其组织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与行政机关和企业单位均有所不同。由于缺乏一套系统明晰的人事管理法规,且存在自我约束机制欠缺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以致其机构膨胀、人浮于事、个别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公共服务这一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等老大难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并由此形成了制约其事业成长及专业能力提升的困局。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规格和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打破了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大幅度调整,触动面大,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不少由过去保守滞后的观念和既得利益者的抵触而形成的相应的阻力,机制转换任务颇为艰巨。为此,需要特别重视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和政策体系的完善配套,在改革总体方案框架下,必须明确细化改革落实的举措,对单位领导或中层干部职位实行公开竞职的聘任合同制,对一般岗位实行公开竞岗、双向选择的聘用合同制。分类管理职工,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管理制,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工人实行岗位等级聘用制。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全部纳入合同管理,员工与单位的人事关系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准则的合同关系,建立起用人和择业的双向选择机制,为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结构素质的不断优化、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必须落实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岗位的管理办法,构建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密切结合的分配机制。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不同类型和特点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而事业单位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不同类型人员亦应实行不同的分配政策,各类人员工资活的部分均按照工作条件、工作量、岗位性质、奉献大小确定,并建立正常的增资机制。为有效激发事业单位及其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不同的绩效理当实行不同的分配形式。特别是逐步形成和完善行之有效的专业领域内知识创新能力的社会化评价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重奖。至于领导和非领导职数比例、双肩挑管理、奖惩任免、破格聘用、考核、兼职、培训、退休、分流安置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具体政策,亦应相互衔接,构筑起新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规范体系,从而使整个改革过程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具有现实针对性并有据可依。
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导向
1.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改革中的难点问题事业单位是专业技术人员荟萃之地。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历来对提升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和促进专业技术人员成长具有重要激励作用。经过多年职称改革,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整体结构有所改善,但数量和质量仍有明显不足,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级职称人才相对较少(见图1)。总体上各层次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结构基本上呈高少低多的正常状态。如重庆市对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情况进行的统计和实证调研显示,截至2008年10月,重庆市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2.6万人,其中事业单位(含国有企业)已评职称51.38万人:正高级职称0.36万人,占0.70%;副高级职称3.96万人,占7.71%;中级职称19.61万人,占38.17%;初级职称27.45万人,占53.42%(见图2)。在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行业分布方面,则存在不合理现象,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系统和国有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而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等具有各类职称的人员呈匮乏状态,呈现出短缺与积压并存的突出矛盾。如重庆市2008年事业单位(含国有企业)已评职称人员中,教育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22944人、117568人、132916人;卫生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10762人、36059人、89017人;农业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1308人、4449人、9755人;其他系统高、中、初级分别为9236人、34001人、445779人(见图3)。多年来,各地都进行了一些职称评审的改革与创新,如打破所有制、地域、身份、学历资历、职务档次限制,修订各个职称系列的评审及破格评审条件,推行“考评结合”、“以考代评”等,对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职称评审改革的部分重要指标以及评审方法与过程等,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社会人才职称数量过低。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者明显偏少。二是对职称“含金量”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职称本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促进其水平和能力提高是职称评审根本意义所在,但现实中某些方面却显示出与职称评审初衷相悖的情况。职称的社会公信力不如考试取得的执业资格,譬如高级会计师职称与注册会计师资格比较,社会往往更青睐后者。三是职称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本职岗位能力的力度不够。相当一部分人员具有的专业技术职称与其岗位职责并不匹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脱离一线的现象。同时职称评审导向中过多强调数量,也致使许多专业技术人员疲于应付论文,难有专注于提高自身本职岗位能力的长远打算。
2.影响职称评审和改革的因素分析我国现行职称制度是1986年还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制定的,经过20多年运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往的制度设计与当前形势发展已呈现出不相适应之处。在职称制度实施方面传统体制影响较深,改革滞后,以至职称评价机制建设缺失、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导向功能不强,已逐渐成为阻碍职称评审和改革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1)资历条件因素现行职称评审制度设计对参评人员的资历条件有明确规定,实践中也严格掌握。以大学本科生为例,走上专业技术岗位定初级需要1年资历,晋升中级至少需要5年资历,晋升副高至少需要5年资历,晋升正高至少需要5年资历,按年资条件满足即晋升的理想状况,取得正高级职称至少需要16年。在专业技术人员密集的事业单位,如教育、卫生等行业本科生从初级职称到正高职称平均需要25年左右。由于职称制度集评价、使用、待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以前实行严格的指标管理,晋升通道很窄,竞争性太强。有的事业单位为了解决人员待遇问题,在职称评审推荐时,进一步强化资历要求,加剧了论资排辈现象,而从破格通道通过职称评审的比重极低。如2008年重庆市申报高级职称评审的有7683人,按特殊人才破格条件申报评审的仅31人,最终评审通过的仅18人。由于职称评审过程论资排辈现象突出,以致向中青年优秀人才倾斜的思路及相关政策难以兑现。
(2)评价标准因素现行职称评审工作已运行多年,在评价标准方面有过一些局部调整,但总体改变不大,似乎形成了一种套路,导致参评人员循规蹈矩甚至为适应这种套路不惜弄虚作假的问题。评审条件重理论、轻实践,论文作为职称评审必要条件的权重太大,将论文作为大多数专业的必要条件,没有区分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性质、岗位特点和工作条件。很多专业技术人员是为评职称而写一些与其岗位职责不着边际的论文,实际上可应用推广的创新成果很少。重庆市2008年11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论文条件备受关注(见图4),反映出论文条件在衡量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同时,职称评审标准和指标体系亦多有不切实际之处,如要求获奖的条件较多,但获奖者毕竟很少,以致让多数专业技术人员望而却步。问卷调查中,62.3%的人认为应该将评审指标量化(见图5),但实际中相当一部分职称系列并没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以致职称的“指挥棒”作用不灵,难以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一线工作。
(3)分类因素现行职称制度设计具有政府直接管理、模式高度统一的特点,分类管理不够。如职称外语考试的政策规定宽泛,一直存在外语条件过高的反映。近年各地已适当降低了外语考试难度,但在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仍缺乏统筹兼顾。从事农村农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职称外语考试反映强烈,认为外语在农村用处实在太少。现行职称制度承担了应由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职能,其评价、使用、待遇等功能甚至自相矛盾,如评价功能要求同一职称水平差距不能太大,而待遇功能又要求城乡之间不能“一把尺子”,否则工作条件艰苦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很难提高待遇,而这些都没有通过加强分类管理予以解决。又如随着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多样化,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发展,吸纳了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而现行职称制度对这些“体制外”社会人才缺乏分类管理,评审条件、标准和管理办法不能适应其特点和需要,没有解决在职称与待遇不挂钩的情况下为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中介组织提供评价服务的问题。
(4)评审方式因素现行职称评审中,大多数职称系列主要采取的是资深专家“看材料”后作出其评论、评委会审议定夺的传统评审方式,其他如考评结合方式等只在部分系列施行。传统评审方式采用票决制,但评委会的自由裁量权大,实践中出现人为因素的问题仍然难以完全避免。近年职称改革强调了重视能力与业绩,也作了一些有关业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条件的设置,但没有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指标进行量化,评审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对参评人员业绩好坏的真实情况难以了解和掌握。现行职称评审方式存在的另一个突出矛盾是,只管评上,不管评后。专业技术职称一旦评上后就成了实际上的终身制,致使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因职称晋升无望便一蹶不振,而另一些则是在晋升了职称后便坐享其成,进取心消退,跟不上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进程,知识老化甚至不如后起之秀。由于现行职称评审方式缺乏职业水平的长效监督,因而对专业技术人员整体上能否保持旺盛活力缺乏激励和约束。
三、事业单位用人和职称改革思路与对策
1.改革重点在于增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事业单位改革在一定程度松动了以往刚性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方法的根基,激发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动服务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过,由于事业单位领域广,类型多,性质各异,经费来源不一,单位层次相差大,人员类别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在改革涉及广泛、各类人员的利益调整也较为敏感的复杂情况,对所有的事业单位均用一把尺子衡量并不现实。因而,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政策制定和具体操作不宜简单实行“一刀切”方法。重要的是,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注重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事业单位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时因地制宜,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真正引入和形成竞争激励、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进入退出机制。众多事业单位行业不同、专业复杂,公开招聘录用标准不一,存在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进口关的公平竞争择优争议较多,必须把好。新进人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凡进必考,规范招聘行为,以利优秀人才引进。而疏通出口,缓解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满为患、积压浪费的问题则更加棘手,更需要明确具体措施并稳妥推进。对于在实施全员聘用制中的未聘人员,视其具体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理意见,分别以正常退休、提前退休、提前离岗、辞职辞退、自谋职业或进入企业以及下岗待聘等途径予以安置,实现多渠道合理分流,从而保证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在与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其他配套改革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优胜劣汰在具体操作中阻力很大,因而畅通出口,建立与聘用制度、退出机制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等体制机制,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提前退休、离岗退养等制度安排,均须尽快加以完善。
二是加强政府主导及相关领域改革同步协调。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牵动许多相关环节,难以单兵突进,在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的过程中,政府需要从大局着眼,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配套。事实上,管理体制、机构编制、财政供给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都对人力资源配置及其分配制度改革进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如社会保障便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改制和分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虽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人事、编制、保障、财政等部门对改制为企业和分流出去的人员统一纳入养老保险,即离开事业单位的全部入保,留下的则暂不入保。大部分事业单位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员工此前未曾参与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存在历史欠账且欠缺具体方案,“视同缴纳”的年限及具体由哪级财政埋单等问题也缺乏刚性规定,除“老人”外,改制分流的“新人”的养老待遇势必低于转制前。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尽快完善,改革后劲则必然不足,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只能算是不痛不痒的小改小革,一旦出现反复和反弹,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将更大。显然,事业单位改革与各相关领域改革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改革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多方参与,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进行综合协调。
三是强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事业单位的人员进出、考核奖惩、收入分配、培训晋升、解聘辞聘等,均涉及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出现各类人事争议在所难免,申诉控告、人事调解和仲裁等配套政策亦需相应完善,对人事争议进行妥善处理,维护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人事争议仲裁与司法接轨。在事业单位人事监管上,需要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形成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内部与外部的绩效考核与评价机制,调控专业技术资源合理流动及其流向,积极营造事业单位成长发展的适宜环境,切实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
2.构建公正、公平、科学的职称评审评价机制由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大,具有“指挥棒”管理职能的职称制度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理顺思路,对症下药,打破职称评价标准陈旧条款的束缚,探索有利于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
(1)完善职称评审标准职称评审标准的修订,应注重引导专业技术人员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第一线。其一,将完成基本工作量作为必备条件加以强化,对各行各业基本业务工作提出定量规定,按不同档次要求,评审时在用人单位公示申报者基本工作量。其二,评价指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探索准确衡量能力和业绩的评价标准,尽量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增强评审的可操作性。在能力衡量上,主要侧重于衡量创新能力和技术工作经历等相应指标。在业绩衡量上,注重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情况,主要考核指标量化为不同获奖等次和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等数量质量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