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6:2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课改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教育局和教研室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以课程改革理论为先导,总结课改经验,确保课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突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小学语文教研的思路,重视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牢固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思路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增强驾驭教研的能力。
2.拓宽教研思路,丰富教研形式,发挥各级教研网络的作用,组织内容丰富的座谈会、研讨会、现场观摩等活动。
3.继续落实教研室听课制度,经常深入到学校,深入到课堂,听课、座谈,倾听教师心声,指导教学研究。
4.不断总结教学质量监测经验,拟制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监测方案,提高监测的效度和信度。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评价教师,促进课程改革,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具体工作
八月份
2.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选工作。
九月份
1.做好小学语文论文评选上报工作。
2.筹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3.督促小语课题结题筹备情况。
4.2012年新聘上岗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会。
十月份
1.开展送教到村小活动(紫阳)。
2.开展“工人子弟小学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
3.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4.小学语文课题结题。
十一月份
1.做好课改听课、调研工作
2.开展城乡教研分会联谊活动。
3.2012年新聘上岗小学语文教师中期调研会。
十二月份
1.召开明光市特级教师、教坛新星、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座谈会。
2.开展2012年新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调研会。
3.深入村级小学开展听课、交流活动。
2013年一月份
1.做好小学期末监测教学进度调研工作。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县农村小学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角色正逐步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走向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但是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真正让素质教育占领高地,就必须努力与时俱进,强化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能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适时、科学地给学生以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课堂教学看
1、老师设计的环节多,许多环节值得深入推敲,使其更精湛。教学中老师浅的痕迹比较重,问的问题也多,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
2、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还不是很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教师唯恐讲得不全,讲得不透,所以,讲得还是多。学生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动嘴说的机会少。
3、重思想艺术挖掘,少写作思路剖析。
(二)从教师的教学理念看
农村语文教师,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由于长时间在农村,信息闭塞,教师走不出去,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部分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就是基础知识训练,缺乏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从教学管理层面看
1、学区中心教研组管理有待加强,教研活动实效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创新。
2、农村边远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学科教师年龄、知识结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工作进展缓慢。
面对我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研究工作情况与成果
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我县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紧紧围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结合实际,务实创新,服务教学,服务师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近年来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强化学习,促进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教研员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政策与文件,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探索学科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动向,并认真撰写理论学习笔记,为指导全县小学语文教学积累资源,奠定理论基础。为初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我们通过网络及时传递新的教学信息,帮助各总校、县直小学及教师了解教育前沿动态,明确教学方向,以实现集思广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及时组织教师业务培训,转变观念提高专业水平
为使课改健康开展,使教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的培训工作仍以新课标、新教材、新策略为主,努力使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组织全县语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培训活动
年3月,组织全县顶岗实习教师120名,对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进行培训,会上郝晓颖、王英华两位老师分别作示范课,内容是二年级《画风》和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年4月上旬,我们组织全县特岗教师和各学区中高年级语文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培训,会上请薛丽娟、冀月宁两位老师做观摩课,通过教研员评课,教师说课,大家议课,最后达成共识。县级培训后,各学校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乡校级培训。
2、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年8月,组织4名骨干教师到秦皇岛参加河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活动,并为教师购买了参赛教师课例光盘,由各学校组织学习。
年9月,我们组织语文骨干教师40余人参加了《语文周报》社组织的“小学语文名师优质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会上全国特级教师吉春亚现场作课《临死前的严监生》,课后与全场老师交流互动、解疑答惑。此次活动开展使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发。
(三)、积极开展学科教研活动,不断改进学科教学。
为使全县小语教师深刻领会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策略实施教学,逐步把新的课程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除抓好教师的各种培训外,还重点探索了“研训一体”、“研训结合”的教研思路。
1、制定教研例会制度,促进课改深入开展。
从年开始,我县教研室为促进学校教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学校校长或主任参加的教研例会。汇报交流教研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课改专题,如“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等进行研讨,最后达成共识并以教研信息的形式下发。在此期间,我们还制定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促进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2、深入学校课堂,“研训一体”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每周三天深入学校,与一线老师一起摸爬滚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指导教学。近三年来我们先后深入到全县10个乡镇总校两所县直小学共计60余所学校,深入课堂听课近200余节,同时组织听课后的互动研讨活动,培训学校教学领导、教师千余人次。
3、抓好研训基地建设,开展校本教研。
年我们继续抓了研训基地(校本教研试点校12个)建设。与他们建立组织、研究思路,一起开展活动,先后多次与基地校领导教师一起开展课标培训,课例评析、案例反思等活动。并且及时总结基地校校本教研工作的经验辐射全县各个学校。
4、组织学科教学评价,促进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评价越来越引起教师关注,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教学评价。在各个年级尝试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期末书面测试评价,以及终结性、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由重点知识、能力向重视“三个维度”综合考察转变,以此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
(四)、以赛促研,促进教师素质提高。
为激励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按照计划我们每两年组织全县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语文学科教学标兵评选活动和教学设计现场答辩比赛活动。比赛活动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由学校到乡镇选拔出优秀者参加县级活动。教学设计比赛采取现场方式进行,规定时间,统一阅卷。今年我们将于5月下旬举办县小学第五届教学标兵评选活动。
另外,我们每年12月,还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案例分析、反思)评选活动,征集论文百余篇,评出优秀论文,然后参加市级论文评选。
通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使大批教师得到了锻炼,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逐渐成长起来。
(五)、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促进城乡教学和谐发展
年4月,我们组织我县语文学科教学标兵,青年骨干教师齐英坤、鲍慧琴、薛丽娟等老师赴山区神南乡、河口乡送教。送教前教研员根据农村教学现状,指导做课教师认真备课,把新课改的理念、鲜活的范例,送给偏远山区农村教师。课后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共同研讨,教研员坦诚评课,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互动平台。
关键词: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1-02
许多教育家教导我们,教师要经常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并指出: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就是对教师教学情景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假设和检验,进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经过反思进一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行为。在新课改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填鸭式”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要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的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工作的事后比较和反思,可以找到自身工作存在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认真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具有很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研究语文教学。这里“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学内容反复进行讲授、反复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开展教学活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的行为。
2.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下积极进行课改实践。为做好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授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性的东西,课后为学生布置好多习题,而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并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反思后的课改实践并从中寻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理念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思维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要及时更新不适合形势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处处体现着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师要努力丰富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与否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及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语文专业修养呢?我以为应该主要通过研读文学名著或著作、语文学术论文等。教师通过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仅可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可以从中学会许多研究语文教学的方法。
第三,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策略的探索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是广大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那么,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来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做好每一课的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工作。语文教学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教师如果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会使教师尽快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研究教师,因此,它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就是指教师在课后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的想法记录下来,并重新审核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行为。
2.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自然能全身心地认真投入工作,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年轻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在深层次上转变教育理念,并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教师要尽心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充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好充分的教学资料;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巩固好刚学的新知识。通过这些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并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刚所学的新知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学反思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特别重视的一项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它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我们广大教师要通过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全面而深入地进行冷静的思考,从而审视和发现自我,使自己经过认真反思得到的经验得以升华,不断弥补和改进自身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当然,目前新课改下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对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会使自身尽快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研究教师。
参考文献:
[1]王绍平.谈谈语文课后练习的处理[J].石油教育,2009,(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01-0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于当前的语文课堂改革,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思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改中的现状
1、观念的更新。一些地方领导对新课程的重要意义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在相当一部分教师、教研员中还存在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决不可因循守旧、消极对待。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2、教师自身方面。“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此次课程改革的旗帜性口号,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相比较而言,新课改对教师的关注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很多地区的教师培训方式陈旧,而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的培训,对教师没有产生根本的作用,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有的地区居然是这样进行培训的:给每位参与培训的教师发一本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手册,然后让他们做一张试卷,教师的任务就是到学习手册上找现成的答案。同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比如说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就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教材往往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师的课前准备时间增加了,甚至对教师的体力提出了挑战。
3、现实的落差。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需要教师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充足的发展空间。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虽然正在积极研究与实践,总觉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小班化教学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基本上很多学校都是人满为患,每个班级都有将近50个学生,甚至有的班级达60多人。有的教师说:“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补差上了,哪里有时间来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啊。”课程改革步伐太快,许多与其相应的配套措施跟不上,课改信息闭塞,致使课程实施在落实到不同学校的时候,效果往往是差异悬殊的。
4、教育科研急功近利。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对于教育科研,学校领导想的更多的是通过科研搞出学校特色,追求“宣传效应”,而教师参与科研很多都是为自己的职称评定捞取资本。而且学校之间进行评比时,教师论文的多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标。特别是从课题报告的撰写到开题论证,从课题计划的制定到课题研究的真正展开,有着许许多多烦琐的“程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点经验没有,存在“研而不教”、“教而不研”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科研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
二、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困惑的思考
1、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课程改革的实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以科研为手段,以规范化的工作规程为保证”,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快建立包括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推进课改机制的建立,尤其要重视对农村课改学校的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新课标”明确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新课标”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核心目标,文学素养是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全面、厚实的文学素养,能促使人在阅读、写作、人文、德育、美育、智育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育人。
一、文学素养的概念
新课程实施以后,研究论述文学素养的论文和专著虽然很多,却大多没有对文学素养的定义作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自浙江诸暨市牌头中学的陈蕾老师,对文学素养作了一个定义:文学素养,又称文学艺术素养,是指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即读者对各种文艺体裁、文艺发展史、文艺发展现状、文艺自身的技巧、手法、创作规律、艺术特征的熟悉和了解。方志范则认为:从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浙江大学的朱首献博士认为:文学素养实际上指的是人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培养起来的文学经验或素质,它包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从“文学”角度概括,主要包括语文教师对生活的感知力、对“文史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文学创作能力等。
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
首先,培养文学素养是语文课程性质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语文的低级阶段主要的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文学则是更高级阶段的语文,随着语文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不断提升,它的文学特性也会越来越强。
其次,培养文学素养是更好实现美育的要求。
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西方,早在1795年,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已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在中国,美育思想更是源远流长,“从孔子的‘诗教’主张直至的‘以美育代替宗教’,有一座丰富的美育思想的宝库。”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文学教育的核心之所以是审美,因为文学本身就是美的。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培养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
三、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
面对文学教育的现状,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就是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普遍偏低。
首先,许多教师自进入教师角色之后,已经失去了关心文学发展、文学现象的兴趣,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文学研究的进展,其知识仅仅停留在大学读书时的知识范围内,他们对文学的了解有的甚至落在学生的视野后面;其次,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习惯于现成的结论,一切以教参为依据,不愿也不去认真品味文学语言;再者,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相对较低,由于过分强调语文工具论,受其影响,许多语文教师长期不注意自身的文学素养的提高,时间一长,其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自然相对不足。由于高考、中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还没有真正到位地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和施行文学教育。
四、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多年的跟在考试“指挥棒”后头的技术性运作,使得我们的千千万万的语文教师远离了母语的美感,远离了文学经典的情感陶冶;多年对标准答案的精确解答,麻木了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所以,要把语文新课改“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原则坚持下去进行到底,还得依赖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学感觉的回归和文学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良好的文学素养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极大,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可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实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创设有生命力、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们需要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这才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需要。
加强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语文教师既要具备较系统的“史”“论”“体”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赏”“写”“教”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讲究读书的技巧和传授的艺术。文学素养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重要的,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的理论阐述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文学素养的培养有赖于长期、持之以恒的实践和探索,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学习来获得。同时,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是有效培养文学素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蕾,《谈文学素养与语文新教师的培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 2007年第4期
[2] 方志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州,2005广东教育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4] 汤树枫,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教师文学素养[J]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研,2007年第4期第9页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成了招人抨击遭人指责的最甚者?曾几何时,语文成了我们师生心中的伤痛?冰冷的墙壁,乏味的文字,落后的教学思想,简单的教学方法,机械枯燥的学习活动,如同绞索的评价方式,牢牢地禁锢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城市如此,僻远的农村更为甚然。如此不堪的现状与诗情画意的语文联系在一起,怎能不让人悲之叹之。如何在课改中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围一直是我们每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和管理者在苦苦探索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我们颇有收获,缀以陋文记之,仅供参阅。
一、锻造师资,实现教师自身的突围。
教师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实施者,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施课程改革便无从谈起。推行第八次课程改革绝不是对以前的语文课程进行简单的包装,引进几个时髦的名词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对语文教学理论的重新架构;是一场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什么是“语文课程”?“为什么要进行语文课程改革”?“其核心内容又是什么?”“语文的本质”又是什么?“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定位?这些命题都是走进新课程的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课题。农村小学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手段上可以落后于城区小学,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决不能落后。要想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突围,教师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突围,这是先决条件。因此,我们将教师的培训列为首要工程,并贯彻始终。通过各级培训网络,对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一方面不放过任何教师外出学习培养的机会,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级培训;另一方面架设空中课堂,请专家、特级教师“上门”讲学做课;同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通过学习培训,大多数教师完成“蚕蛹化蝶”“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实现了生命的飞跃。
二、课题研究,实现“教”与“学”的突围。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我们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实践研究,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农村小学也可以走“科研兴校”的路子。但关键的是研究必须要直面学校实际,以改进学校实践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
首先是实现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布施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都实现了自身课堂角色的本位回归。其次是通过课题实验研究,我们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并初步构建了一些符合本校实际而且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等,如“自主质疑、读中释疑”的阅读教学模式,“低年级自主识字”教学模式,并且边总结边在全镇乃至全市农村小学中推广,再发展,再总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验教师撰写的论文、课例、反思等在全国、省市各级论文赛和省新课程改革成果评比中获奖。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在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的教师获得了群体成长。其间有多位教师在全市上示范课、研讨课并送教上门、做经验介绍,达二十多节次,其中程水生老师代表景市参加全省现场阅读课竞赛获一等奖,有两人成长为市小语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学能手、景市“511名师工程”骨干教师,多人在市县级教学比武中获一等奖,这些对于一个农村小学来说确是一个大丰收,这也是我们开展课程研究的另一个至关重要的目的指向——“透视一所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效,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要看是否借助科研活动,带动了教师队伍建设,促使一些教师脱颖而出。”(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三、追求本真,实现教学质量的突围。
先前的语文教学,由于思想僵化、钻牛角尖,已走进了死胡同。而走进新课程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让我们这些“乡巴佬”看花了眼,不知所从。这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也确实出现一种不务本真、盲目追求时尚的潮流。有不少教师或学校也跟着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其结果是头破血流地败下阵来,严重挫伤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我们也走过这段历程,但可贵的是在短暂的跟潮后,我们进行了冷静而深刻的反思,终于明白,实实在在才是真。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与手段,不能上出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课,但我们农村也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只要我们不求虚、假,只为真、实,牢牢地守住语文本份,实实在在地抓好学生的识字、写字、口语、阅读与习作,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突围。如学校的藏书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我们就发动学生家长为孩子建家庭书柜,号召学生捐,建班级图书角,以及开展毕业生为母校捐书活动,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在最边远的山区学校,我们就开展师生“每日一读”,用最优秀的文化浇灌孩子们的心灵。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没有精美的课件,我们就引导学生走进更为广阔的生活课堂,看田园风光,赏日月星辰,品劳动之乐,感生活真情,享受更加真实、生活、诗意的语文,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如此的美,农村的孩子也可以在实实在在的语文学习中获得语文素养的生成与生命的成长。
将本年度工作简单回顾如下:此。
一、深化网络教研。
二、深入一线。
活力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本学期是下乡范围最广泛、时间最长久、次数最频繁的一学期。正是这些活动中,教研员的生命在基层。耳闻目睹了大量最鲜活、最真实的教学现象,并及时撰写了教育随笔,空虚了自己教研员的经验。
1调研活动情况
参与了镇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2月2425日。
参与了实验小学高段语文组的现场教研。3月5日。
3月10日、3月24日、5月5日分别参与观摩了联校、联校、联校的拉网式听课活动。
随局领导分别到中学和联校调研。4月13日和6月16日。
督查防控甲型流感情况。11月3日。
2参与全局活动情况
3月25日,3月1720日。参与并协助组织全县小学语文教师美文诵读片赛和县赛,并作《奏响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小型专题讲座。
第二小学观摩了古诗文教学研讨活动。3月26日。
参与中学教学能手评选暨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4月823日。
参与并组织小学远程教育课堂教学团体赛。5月1115日。
进行历届小学教学能手考察评价。5月19日—6月5日。
参与了村招聘小学教师的活动。8月8日。
参与并协助组织小学教学能手送教下乡暨兼职教研员评课团体赛。10月20日—30日。
三、锻炼能力。
1参与了中国教育学会培训基地的五期培训。
9月13日—15日赴参与省实验研究课题培训暨观摩研讨会。23月13日。
3共听课160余节。
受县教育局之邀到小学作示范课,43月21日。并作《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专题讲座。
制丝小学讲示范课。3月31日。
8月22日、27日、28日分别在实小、联校、李家完小的教师培训会上做讲座。
参与省第13届小学名优教师做课会,9月26日。所做的示范课《艾滋病小斗士》荣获特等奖,同时做报告《课改中成长》
教育》第1期发表《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追问》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小学语文教师》第5期发表《三年级期末试题》学习报》教育周刊)第39期作了山丹丹花开—记县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江霞》报道。教研快讯《送教下乡促教研》发表在学习报》教育周刊)第45期。论文《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多种形式阅读培养学生语感》均荣获省级一等奖。5力争笔耕不辍。
6参与编写了省“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与检测实验研究”课题语文二年级上、下册工具书。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陈瑾. 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2]韩丽梅. 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失落[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4): 87-89.
[3]匡锦,易宏.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对东南亚汉语教育影响力的研究——以云南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为例[J]. 学术探索, 2010(5): 139-14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教学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适时运用“激趣、启思、导疑”,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好奇和求学的状态下,这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力用在课前
俗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到教学活动当中也同样适用。就是说备课一定要精心,力求实效,力求在教学过程中胸有成竹,做到有备而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备课活动中,我们教师首先要明白本节课的课型与文本文体,进而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型即新授,还是练习、预习、反馈、活动课,文体即文言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其次要针对具体学情,即上课环境准备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即采取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还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拓展,抑或学生展示,等等。再次便是课堂导语、过渡语、总结语,及一些课堂延伸、活跃气氛的点滴策略。此外,我们也应当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突破情况及过程预设做出种种充分的设想,并预备一定的活动方案,以免课堂上面对突况准备不足,慌不择路。总之,我们要想求得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基础,从宏观到微观,我们需做好充分的准备,把精力用在课前,为一节成功的、高效率的语文课堂奠基。
二、激发兴趣、人人参与
激发学习兴趣、人人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激发的巨大能量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一节成功语文课堂的保证,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一个基本途径。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主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应当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对于常见的成语典故、对联俗语能够信手拈来、出口成章,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感到在课堂上犹如在梦境里,在诗光里,这样,他们才会由佩服教师本人进而喜欢上语文课程,进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烈的兴趣。其次,是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的教学手段,很难想象,一个墨守成规、新循守旧的教师在课堂上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应当积极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地组织小组活动与合作探究,创设情境、积极展示,运用新课改理念来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一点就是教师要把我们的语文课堂的外延无限延伸,无限扩大,我们知道,语文即生活,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当积极拓展知识外延,通过语文课堂这个纽带来将其和生活本身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人人参与到生活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三、有效提问
在当前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精神的重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的有效保证,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教师不约而同地开始选择重视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环节,通过有效提问来引发学生思考,浸入课堂教学情境,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在如何有效提问的问题上,也是很有学问的,我以为,要做到有效提问,我们首先得摒弃一系列的无效提问,日常授课环节,许多教师有一些口头习惯,如“是不是啊”“对不对呀”“好吗”之类的话语,弄得学生答不是,不答也不是,笔者以为,课堂提问首先应精炼,问就是问,不问就是不问,没有模棱两可的中间地带。其次,提问应具备一定的启发性,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的问题其实毫无价值的,有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集体回答得非常响亮,似乎是教学效果良好,其实是教师提问策略不足的缘故,说明提问的问题没有思考的价值与余地。当然了,课堂提问也不易太难,所有学生思考起来都没有头绪的话,也同样没有提问的价值。另外,我们还应当考虑到提问的疏密相间等问题,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及时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2—0058—01
一、对中学语文的“文学”化构想
语文教育专家王富仁曾说:“我认为语文教育对儿童来说,必须从童话开始。”理由是什么呢?因为“童话的世界和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所以,他认为小学语文课本要多选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和一些通俗有趣的小故事,先读给他们听,然后教会他们自己读,写,放在读之后。可以先让他们自己讲,然后让他们把自己能说的简单地写下来,把书面表达作为口头表达的延续,而不是把写当成与说无关的东西。到了中学,“就应该以文学为主”理由是“青少年的特点是感受丰富,是在不断的感受中形成对世界的看法的,而文学作品是诉诸人的感情的。” 所以,中学时代,不要过多地写议论文,而应该让他们多去感受。感受多了,有了比较,有了区别,理性思考的需要就产生了。从这一点来说,中学时代应该是一个文学阅读的时代。
此设想不可谓不新颖、不美妙,就笔者看,第一,它完全符合当代语文对“人文性”教育目的的强化和要求,可以说是顺应世界大形势的发展的。第二,它不但注意到了语文课本中的稀有资源(即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还有意使这些稀有资源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并力图使其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二、对中学语文的“古文”化构想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童庆炳说,“语文教育是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是不是可以加重中国古代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这里主要有一个谁先讲、谁后讲的问题,现在我们是先让小学生从读最简单的白话文开始语文教学,其实浪费了小学生潜在的能力。我认为应该倒过来,小学和初中阶段讲古文,或者至少2/3的课文选用古文。”理由是什么呢?笔者将其条分缕析,归纳为以下两点。
理由1:小学生记忆力好,理解力弱。因此在这一时期应该让他们抓紧背诵,最好能背诵上百篇的古文,以打下中国语言最坚实的基础,这对将来的进步无疑是大有好处的。童教授用郭沫若小时候背《离骚》打了个比方,他说郭沫若小时候也不理解这些诗文,但先背熟,以后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逐渐就理解了。比如像鲁迅、、钱钟书、张爱玲等等的一些文学界名流、学术界大师们的成长历程,他们无不是先接触文言文,然后大量地背诵诸如《论语》、《孟子》这样的文化古籍,才使他们日后有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理由2:白话文是现代社会日常通用的语言,社会、家庭和各种媒介都可以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古文却只有在学校才能学习,所以童教授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应将古代文言文的教学放在前面。他认为,现在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前,已具有一定的白话文运用的程度了,甚至掌握了很丰富的词汇。从日常中,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不管是学龄前儿童在成人面前的话语表达,还是他们偶尔的出现在舞台上的有声有色的朗诵,都说明他们在白话文的理解和掌握方面已经做得非常的不错了,甚至,他们在某些时候,这方面的才能还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的成人。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
一、研究背景
作业是语文教与学的重要环节,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整体素质的必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语文作业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续,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进生活中,解决现实的语文问题,了解语文的意义,体会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在大部分的语文作业还是沿袭着传统的作业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遏制了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进步,也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语文新课标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旧式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语文作业的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笔者采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现行语文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试图探索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创新性,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相应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语文作业现状分析
笔者经过对100位来自不同小学、不同年级段的小学生(18人为1~2年级,30人为3~4年级,52人为5~6年级)及21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初步得出现在小学语文作业存在如下问题。
1.作业量普遍过多。为了“检测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往往会采取题海战术,类似于《每课一练》、练习卷等,让学生叫苦连天。在调查中发现,有76%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反映每天要用30到40分钟来完成语文作业,而部分基础不好或是写字慢的学生则用时更长。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能力有限,作业则相对较少。
2.题目质量偏低。①内容局限,形式单一,没有趣味。调查结果显示,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口头作业少,动手作业更少。内容中大部分是带有简单记忆性质的知识巩固题,应用实践题寥寥无几。最常见的题型有:抄写、默写,组词,造句,填空,背诵等,有些学生甚至一听到“回家作业”,就说:“又是先看‘拼音写词语’,然后‘比一比,再组词’、‘选词填空’、‘按课文内容填空’、‘照样子改写句子’……”学生对题型倒背如流的现象也折射出现今语文作业的单调和重复,这些机械枯燥、要求简单且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不仅加重学生负担,日复一日地消磨掉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文的热情,而且也是一种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很少有学生能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技能。②作业布置一刀切,缺乏相对层次。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差异,不管是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还是天赋较好或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要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一分量、同样内容、同等难度的作业,学生自主选择少,得不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锻炼和提高。③作业内容多为现成的。86%的学生反映目前所做的作业主要是教材和练习册上的;95%的教师平时会布置配套练习册上的作业,只有10%左右的教师经常会自编习题。现成作业虽然为教师省时省力,可对于学生来说,并非始终有益,首先市面上的教辅或练习册质量良莠不齐,当中的题目时常会出现过难题、过易题,甚至错题、超纲题等;其次设计作业必须做到结合重点、结合难点、结合学情,而现成题形式单一呆板,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设计,不能预计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另外这类题基本都是学生独立做,学生互动交流、分工合作的机会不够。④应试教育色彩浓,传统作业观根深蒂固。受调查的21位小学语文教师几乎都承认,他们的作业都会涉及到需要考试的知识点,目的也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解题能力,69%的学生认为做作业就是为了考试能考好一点。当然练习设计是应该考虑考试要求的走向,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完全以应试的标准对待作业的观念实在需要改变。另外根据观察和访谈发现,尽管小学生对于传统的作业感到厌倦,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了做这类作业,当笔者设计了一些新式的题目,如实践活动题、续写故事等,学生纷纷表示不理解、不明白,带有较强的消极、抵触情绪,从他们的完成质量上看,也是非常的不如意,鲜有出彩的作品。天真活泼的孩子沦为没有个人思想的“做题机器”,要扭转这种畸形的态势,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综合来看,小学生的语文作业量大,内容乏味重复,缺少创造活动和思维训练,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探究性和互动性,应试色彩浓厚,学生厌烦,教师无奈,失去了作业本真的意义和效果。
三、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针对以上调查、观察结果及分析研究,笔者提出了几条策略,以提高目前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
1.精简作业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老师布置太多的作业,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因为作业过多而产生烦躁情绪,做作业也是应付敷衍,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有51%承认不能坚持认真专心地完成作业。著名的学者洛克曾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对于作业也是这样,做得越多,效果却不一定越好。因此,要求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适当、适量,单科作业不要超过15~20分钟,同时要注重学科间相协调,以保证达作业总量的适度。特别地,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在保证他们能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使他们易学、乐学,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 转贴于
2.提高作业的质量。①形式要多样化。整合多学科,具有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和学习的持久。因此,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所以要从单一的“写”中走出来,把听、说、读、写、做、唱、画、演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将多学科的知识渗透于语文作业之中,同时将单独作业与合作作业相结合,这样既符合儿童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又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陶冶了情操。讲究发展性。40分钟所学的知识毕竟有限,所以课后作业应引导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阔的生活,可设计延伸阅读:如读完叶圣陶的《荷花》,可以去读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两篇文章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可创编课文:教师可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改写、仿写等小练笔,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又开拓了思维,丰富了想象力。如笔者将《小鹿的玫瑰花》课后作业设计为改写故事,导语是:假设小鹿没有把脚跌伤,而是亲眼看到了栽种的玫瑰花开放,那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你可依据课文描述,也可凭自己的经验描绘一下玫瑰花怒放时的样子,并想象小鹿此时的心情、感受、行为等,写一段话。②作业设计要突出层次性。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生动的、独特的个体,知识基础、学习需要、智力发展水平和个性特长等都各不相同,学生之间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为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作业。教师可把作业分等级:A类作业比较基础,浅显易懂,主要目的是用来巩固新知,属于必做题;B类作业相对较难,可设计一些观察探究、动手操作方面的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是探究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③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设计作业。因为只有教师能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授课情况、学生特点,所以任何教辅、练习册都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给学生布置作业,也决非从教材和练习册上随便找几道习题让学生做做而已,笔者认为,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设计作业,认真地自编题目或是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精心选择。教师应充分注意作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重点选择那些能够紧扣教学重难点和极易被学生忽视或做错的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一道或几道题而掌握一类题,尽量减少同类题的重复,提高作业效率。④巧妙改变应试类的传统题。由于目前考试依然是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最关键标准,所以增强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还是非常必要,而且学生也无法立刻适应新式题型。所以也要关注传统题的设置,但要注意与素质培养相平衡,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常规作业与特定作业相结合。常规作业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完成时间可灵活安排。内容是每天花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并做好词佳句的摘抄,背诵几条格言警句或谚语、歇后语,每周能至少熟记一首古诗或词。特定作业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布置的配套练习。两者相结合,若能长期坚持,集腋成裘,必有丰硕的收获。改变传统题的展现方式。比如造句,一直以来的形式都是直接给出某个词语,学生常常会为理解词义或创造一个怎样的语境而想破脑袋,所以造出来的句子过于简单或是干脆使用错误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忽然,天下雨了。”(用“忽然”造句)“我家门前开过一辆火车,况且况且况且。”(用“况且”造句)等类似的例子让老师捧腹的同时也颇为无奈。笔者觉得可以将造句题做一些改良,如: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的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 经验
一、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轻松、活跃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淋漓尽致地发挥创造力。由此,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认为,良好的课堂环境应该包括宽松的氛围和创新的情境,二者分别构建了课堂的“大环境”和“小气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有效创新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员,与学生和平相处,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具有丰富反映的、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主体教育”,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真正把学生当做一个自主的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和平对待。因此,学生们有发问的权利,有说“不”的权利,有不同于他人的权利,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且我经常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时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最大限度地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创新活动。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求知欲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兴趣和刨根问底的欲望。从而将“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二、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1、引导要巧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又如《秋天的思念》一课,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学生根据课题找出题眼,大胆发问:“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为什么是秋天的思念?”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
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2、点播要巧妙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又如《草地夜行》的最后一段,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提出问题:课文开头写小战士饥饿疲劳,走路只是一步一挨,后来他既没有休息,也没有吃东西,怎么会“迈开大步”向前走呢?这个疑问的产生是由于对课文的前后联系缺乏连贯的思索。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从哪里来?它来自于学生的探索。来自于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学生“动”起来的具体表现。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方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
1、积极鼓励主动探究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主体的参与,教学工作很难有所成就。小学语文课堂要广泛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多元的,而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他们通过独立的学习活动,面对同样的问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各样的结果,正如“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讨论、交流机会,在互动、互助、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
2、注重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语言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的创新精神,我在课堂中开展实践活动几乎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从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到续说、续写课文;从根据课文绘画到表演课本剧;从提建议到写调查报告;从办壁报到做导游等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锻炼技能,从而挖掘潜质,掌握创新的本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