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5:28: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的关系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身心感到愉悦,陶冶情操,从而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更有品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们中无法缺少的内容了。人们参与文化活动,能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得到精神层次的提高,有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众文化生活对人民群众自我的发展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群众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中的重要部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在建设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和现代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困境
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定困境,首先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其文化系统机构相对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当前群众文化和现代公共文化建设所需。另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建设政策和经费投入目前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群众文化事业经费具有技术小、增长慢以及投入总量少的特点,虽然说目前其经费投入呈逐渐上升趋势,但是在国家财政总支出和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中,所占有的比重依然比较小,对其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最后现代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文化骨干不稳定,同时在加上人员流失比较严重,因此导致群众文化站多出现人员不足、无转业干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群众文化在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发展
无论是图书馆,文化馆还是纪念馆,这些公共文化都是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服务的,公共文化要真正转变思路,面对大众要突出“服务”,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工作思路必须改变。我们要从过去的人民群众上门转变到文化工作到农村、社区,到最基层服务,坚持将服务面向群众,走入基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大力发展城乡文化和校园文化以及军营文化等等,为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来服务广大社会。例如妇女家务劳动繁重,没有时间也没有经费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则可以适当的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妇女进行一些文化活动,以丰富她们的生活;少年儿童在进行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积极鼓励其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阅读不同书籍,以增强自身兴趣爱好等等。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由于民族种类繁多,使我们的群众文化也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各种文化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为了加快群众文化与公共文化共通过发展的步伐,就要进行全面的改革规划,建设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体系。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进入基层,建设富有发展特色的模范村。比如相关的文化政府部门可以定期的组织当地文化宣传活动,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引起人们对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的重视程度,鼓励建设新文化模范村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带动群众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群众广场文化活动,让其带动更多的文化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一个繁荣发展的和谐局面。想要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资源共享就是一条合理而且经济的途径,比如说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的公共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文化日益增长,仅仅一个图书馆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使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的共享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建立公共图书馆联盟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互惠互利,把若干个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源系统联合起来,以便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另外还可以在各区县大力推广“社区影视厅”项目,将公益电影引入到社区文化中心、村居委活动室,丰富中老年人文化生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创建示范区(项目)正发挥着“积累经验、探索示范”的领头羊作用。构建公共文化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以及文明程度的保障。公共文化体系的建立是为了确保人民群众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文化的基本权利,不仅仅是城市公民,还要包括基层甚至偏远地区的农村群众。
四、结语
现阶段,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建设发展中,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在现代公共文化发展建设背景下,推动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构建公共文化体系,发展群众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以便来促进我们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是公共文化的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的政府文化部门要在建立群众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规划,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熊安平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1.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指“以人为本”,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基点,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对医院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如何引领医院职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增强医院凝聚力,激励医院工作人员增强信心,奋发向上,加速自我完善和提高,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医院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构建医院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逐渐地成为医院软实力的证明,决定了一所医院能否塑造一流医疗品牌的关键要素,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起着重要作用。
2.医院品牌的塑造植根于医院文化的基因中。纵观古今中外,医院文化培育优秀的医院品牌,医院文化是医院品牌的根基和灵魂。譬如家喻户晓的同仁堂,何以历经3个世纪的风雨仍然保持勃勃生机?从最初的作坊店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公司,300多年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同仁堂的深厚文化底蕴。翻开同仁堂的历史,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同仁堂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企业精神、企业使命,还是堂训、自律意识、服务铭,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正因为同仁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自身的品牌文化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同仁堂文化,才最终成就了同仁堂今天的伟业。还有代表美国医学最高水平的梅奥诊所,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的圣地、医学的麦加,患者认为她是“最后能求助的法庭———医学诊断的最高法院”。“梅奥对于高水准服务质量的追求,对于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对于招聘员工价值观的重视程度,都表明梅奥是一所具有丰厚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底蕴的医疗组织,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梅奥经久不衰的源泉。”无论是同仁堂还是梅奥诊所,他们品牌的成功塑造,都源自长期积累和沉淀起来的传统文化和医院精神。文化是品牌最强有力的支撑,而品牌则是医院文化大树上最美丽的花朵。
二、品牌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
1.医院品牌的内涵。医院品牌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经营性或公益性活动中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承诺和形成的服务特征,更是社会、顾客对医院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往往是以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和组织文化为载体,来体现医院文化的一种无形资产。医院品牌作为一个医院的无形资产,它给医院带来的价值远远要高于创建品牌所付出的成本。医院品牌作为一种文化力的再现,它反映的是医院全体职工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将医院理念、医院远景等要素高度提炼并符号化,通过全方位的媒体渠道,有计划、准确、快捷地传播给社会公众,使之形成持久而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因此,建立医院品牌,在公众中进行品牌推广,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品牌形象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塑造医院品牌要重点表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组织文化、服务特色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集中体现医院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一个品牌推向市场直到被广大公众所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进程和途径。一方面,广泛宣传是实施品牌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特色,宣传名医、名科等公众需求的热点,唤起患者对医院的感知、兴趣、偏好、需求以及信任和依赖感,从而树立医院的外在和感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一所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要体现医院的品牌特色,要与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相契合,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医院文化是品牌形象的灵魂和根本所在。
三、如何塑造医院的品牌形象
1.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要靠一定的硬实力。没有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塑造良好品牌就是一句空话。衡量一所医院的实力强不强,主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医疗设备以及一流的诊疗技术。一是建设一流的医技队伍。我们医院从实施“研究生人才战略”至今,全院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有高级职称人员346名,博士研究生23名,在读博士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32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临床医学专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有博士、硕士生导师40余名,为提升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引进一流的医疗设备。我院拥有1.5T核磁共振、双源CT、直线加速器等众多现代化诊疗设施,为提升医院服务功能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三是提供一流的医疗技术。我院在介入治疗、微创外科、辅助生殖、重症医学、移植技术等方面均获重大突破,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从2003年起,我们创刊了《和平人》院报,记录了和平人十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发展,多次被评为全国医院优秀报刊,成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同时利用电视、报纸开辟专栏,长期举办专家医疗咨询、预防保健讲座,积极参加义诊等社会公益活动。院内通过院报、橱窗、专栏、文艺演出活动等,有计划、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宣传,逐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举措扩大和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让患者成为医院良好口碑的代言人。患者对医院各方面的体验最深,感受最直接,每一名患者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他们既可以是塑造医院品牌的代言人,又可能是诋毁医院品牌的传播器。患者的评价最真实、最可信、最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病人更相信病人。因此,塑造医院良好品牌,一定要高度重视病人的切身利益和身心感受,坚持“以人为本”、“患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我院采取了以下便民措施:一是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医护工作站预约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缩短了候诊时间。二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在门诊楼、住院部的显著位置公示就医流程及科室分布示意图;实行挂号、划价、收费一体化管理;启动了门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叫号系统、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自动查询系统;开设节假日全天候门诊、午休门诊、方便门诊。三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志愿服务进医院”活动,为门急诊患者提供导医、咨询、陪同检查、取送检查报告单等服务。
4.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全院职工是医院品牌的代表者。人是医院建设的灵魂,他们既是医院文化的体现者,又是医院品牌的塑造者。医院的品牌决不是只靠院长、书记、科室主任就能塑造完成的,要靠全体医护人员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工作的每个人都是特定场合下医院品牌的代言人。当患者在对一所医院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他看到的医院员工特别是医护人员,就代表着医院的品牌。同时,医院的品牌也与每一名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像爱惜自己的荣誉一样爱护医院的品牌。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是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企业文化本身是企业管理文化、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的结合。两者虽然有不同,但是其核心内容都是价值观以及观念形态的形成和塑造,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的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的文化修养和工作素养,最终培养出合格的而员工队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来保障,这不仅能够保证了在社会主义发展中企业文化的形成态势,也能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健康;另外它必然要受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指导,要国家和党的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以及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解决好价值观建设的相关内容。2.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理论是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所在。现阶段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基础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存在科学等形成的。在实际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进行的工作内容是企业相关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对员工的各种思想上的焦虑、困惑、矛盾等问题进行科学的劝导教育,从根本上解决员工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帮助其树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员工的思想健全健康了,那么其生活工作灯就会积极向上起来,最终也就会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从根本上讲,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教育行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是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加强。
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在企业发展中开展思想理论工作,要以理论为指导进行相关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推崇服务意识。在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也比较重,随着现阶段的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员工的思想就会受到很多不利影响,价值观的形成也因此受到了很多影响。有甚者在利益的诱惑之下出现的现象,主席提出的“苍蝇老虎一起打”正是针对这种普遍的贪污现象而言的。人性的自私以及企业内部的利益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面临着很多的压力。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就要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利益,以服务意识为主,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顺利成功与否的标准,要从员工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员工解决实际的生活困难和生活需求,这样才能有效的化解矛盾,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最终也就能为企业创造更过的发展机遇和利润。2.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的态度推陈出新,保证内容、形式、方法的科学性,不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变成形式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汇总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讨论的新课题,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接的桥梁。企业文化是指能够为企业员工所接受的、能够反映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理念。企业文化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这对企业发展和管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要注意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3.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措施。首先,紧密联系实际,选准企业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结合点,选择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问题加以解决,从而打开工作局面,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其次,重视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个性,是这个企业在文化上与其他企业不同的特性。它只为这个企业所有,只适用这个企业,是这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及其历史延续的反映。通过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从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着手,结合企业的特点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选择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培育员工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精神,为企业发展服务。此外,在企业文化建设与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中要灵活应用软硬结合的技巧,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先导,积极强化,软硬兼施,相辅相成。在培育企业文化的同时,必须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些法则,通过现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信念和作风等要素,引导工作人员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问题,树立起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思想意识和企业精神。
三、结语
通过上文论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开展,以及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和和谐发展的措施等,都做了相关的分析探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指导企业的生产活动以及促进企业员工的身心发展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企业的文化建设也会反过来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焕建设是互相促进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走向,文化促进理论的完善。在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只有充分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开展,才能使企业的文化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希望上文的论文能够对未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企业的文化建设等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丕敬单位:菏泽市公路管理局工程四处
作者:张少君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趋势
(一)将低碳文化融合于企业产品设计、生产与销售的各环节之中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期,十分强调节能优先。由于节能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备了一致性,也就适应了低排放发展的现实。对企业而言,应当从产业链各环节,产品的设计、生产与消费等过程中找到节能的渠道,从而推进节能技术的发展,将低碳文化融合于各环节之中。(二)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低碳经济重在倡导和鼓励人们立足于自身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控制或减少个人及其所使用设备的碳排放量。对企业而言,就是应当把该理念融合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之中,切实做到节约用水、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尽可能地减少一次性用品用品之使用,选择购买节约型商品,购买低油耗与低污染的小排量车,多用电话、邮件等通信工具而少用打印机、传真机。以上虽为细节,但是如果企业员工能切实形成上述行为习惯,终将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将低碳理念融合于企业技术创新之中企业文化必然会对企业制度安排与企业经营战略选择上具有引导与支持等作用,由于人的价值观会支配人的选择和行为。一旦企业的内、外条件出现了变化,企业文化也应当实施调整、更新与发展。一家成功的企业不但需要认识到环境,而低碳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建设刍议武汉理工大学 张少君且还需了解发展的方向,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调整,进而选择适宜的企业文化以应对挑战。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提升市场竞争力。企业将低碳经济理念融合于技术创新之中,肯定会导致企业员工价值观念之创新,且这一创新也将推进企业技术之创新,让企业能够处在时代的最前沿。
低碳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形成低碳发展的新型理念低碳发展理念主要是指运用实体经济发展模式之转型,以降低对于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依赖,特别是通过企业的战略转型以提升能源利用率,进而构建起低耗能、低排放与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因为理念决定了行为,所以企业在处于战略转型关键期时,更需要得到这一理念之支持。企业低碳理念之形成不应当来自于环境污染或者政府所给予的压力,而是应当源自于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在理性上的诉求,从而形成企业低碳发展的良好战略和长远规划。低碳理念可以说是中国企业实现战略转型之思想保障,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最终也是以低碳发展形式来加以体现的。就企业而言,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正好能够帮助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更好地控制成本,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应当通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让企业对现有的产品结构加以调整,并从以往的投资拉动切实增长至向依靠科技与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的新路靠近。要致力于倡导低碳经济,并以此为基础助推企业财富结构的晋级,政府的主导可以说是基础与前提。政府应当出台积极鼓励与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先政策,就减免税收与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来推进低碳经济之发展,对于研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要运用市场手段来积极探索碳定价机制改革,形成生产、消费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良好激励机制,加快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成本的内部化。要切实改革考核机制与创新管理理念,切实健全完善激励体制,将低碳经济、绿色GDP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等作为考核相关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应当构建起行业准入许可证机制,提升市场准入上的门槛,促使企业进行高起点的投入,确保节能环保财富能够得到良好的成长。如此一来,就能让企业感受到来自于政府的压力,从而全力加快财富结构之晋级与转型。要选用合理的时机来推出碳税方面的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依据行业有区别地依据单元GDP碳排放量加以碳税征收刺激,进而促进企业提升对于低碳技术之研究与开发,或者是通过对于研发资金之分配,不断推进低碳技术之发展。(二)落实低碳可持续发展策略企业作为现代经济之基础,是推进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力量。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对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要实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这是当前企业活力的源头,也是企业获得全社会和消费者普遍认同之根本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要条件是要确保环境资源的存储量于纳污能力不至于出现负变化,而持续发展的最低条件则是维护环境资源的总存储量与环境纳污容量会等或超出现有的水平。为了让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实施绿色生产与绿色管理策略,从而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管理、全民绿色管理以及全面绿色管理。比如,推行ISO14000组织或者维持、完成其所涉及到大气、水质、土壤以及天然资源的计划与运营等等。要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出发,为了将低碳文化转换为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理念再造的化过程之中,一定要加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强化对于企业环境在极限上的认识,进而开拓绿色生产与全程控制等。只有这样,低碳经济才能更好的推行,从而让低碳经济得到有所创新。(三)打造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实施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时代建立与发展之基础与关键期。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企业一定要强化国际交流以及国际合作,追踪全球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环保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要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技术以及主导产品,走出一条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相互结合之道路,实现产品与技术的升级和换代。技术创新机制主要是指企业运用减碳技术、无碳技术以及去碳技术等,努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就目前人类所掌握的各项技术来判断,最为可能成为低碳产业的只要有生物产业、太阳能产业、核能产业以及风能、潮汐能产业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下所孕育的新产业革命之重要机遇,并且在企业的战略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提前准备,从而运用新兴产业革命以促进原由有企业的战略转型。(四)建设现代企业绿色文化生态文明主要是指能够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所提供的各项基础,而生态文明观则为一种基础性的价值导向,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力量。鉴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的消费能力普遍处在升级转型的阶段上,这个房子很脏,让自然的生态能够确保持动态平衡与良性思路,并和其他单位的人们进行和谐相处,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所以,人们必须一定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以政府部门的采购为重要的切入点和推动力。建设要大力培育绿色企业文化。这一文化形式是企业员工在其长期的生产经营的实践之中而逐步形成的,为企业中的全体员工所认同、并且对企业的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企业在创建绿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考虑到生态环保因素。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低碳经济时代下,企业应当积极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宗旨的低碳企业文化,以求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与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之统一,进而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群众文化生活的辅导方面,要求相应的事业单位将辅导对象的文化需求作为基础,通过各类媒体的应用,辅以有效的引导方式和辅助手段,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求美、求知和求乐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要求,不仅能够促进群众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并且还能促进更高文化需求的实现。为促进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进一步完善,首先应确定辅导对象和辅导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辅导的主体和客体,找准辅导者的角色。要求辅导者具有足够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在主观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辅导者认清楚辅导对象与自身的真正关系。辅导对象在学习的过程中,需通过自身的作用、生活经验以及通过辅者给出的要求、观念和知识信息,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重组和筛选,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辅导者应基于辅导对象的领悟水平、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等进行辅导工作,明确二者之间为相互激励、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的关系。其次,辅导中传播媒介的选取,用根据辅导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然后确立辅导的主要内容。由于辅导对象的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为此,辅导内容的确定为辅导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并且明确辅导的层次要求,找出最容易被辅导对象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并选出最为适合的传播媒介,应用合适的听觉和视觉工具,促进辅导内容的传播。最后,应注重效果的反馈,若是缺乏对辅导效果分析,将会导致辅导效果的差异。通常,外在的表演水平,能够通过短期的辅导得到提升,但对于审美修养、艺术创作、文化素养和艺术加工等,则需要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才能实现。为此,辅导者既要注重短期立竿见影效果的实现,并且还需注重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促进群众文化整体素养的提高,并且根据相应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提升文化管理的效果促进文化活动的时效性
群众文化管理,指的是文化管理者为促进相应的群众文化工作、设施、事业机构和文化活动可实现高效、合理的运行,进而所采取的控制和管辖活动。为实现群众文化的创新,需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充分调动财力、物力和人力等相应的资源,对资源进行宏观的管理和重组。在具体的实施中,应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规律作为基础,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通过解放思想和科学的管理,应用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监督等管理功能的应用,促进群众文化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促进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首先应结合行政方法的应用,对整体的结构实施调整。在召开之前,我国的群众文化生活基本为供给型和自娱型,与计划经济的特征相一致。市场经济实施之后,我国的群众文化逐步的转向供给文化、自娱文化和市场文化。在不断的文化结构转变下,要求政府需通过规章制度、命令、决定和决议等相应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将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打破,找出与群众文化和我国国情相符的发展规律,并且还需与群众路线的新型所有制相符,进而促进集体、全民、个体和社会共同创造群众文化的新局面。其次,可通过经济的方式,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调整。通过与群众文化相联系的部门,如工商管理部门、财政部门、银行和税务部门等,结合工资资金、利润成本、价格调节、经济罚款和税收监督等经济手段,对文化消费者与文化生产者,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进行调节,通过经济手段,促进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发挥,促进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共赢。最后,还可应用业务管理的方法。
二、促进群众文化的硬件建设
在群众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律同样适用。若是在文化建设中,缺乏设备的支撑和资金的支持,将会制约群众文化的发展。为此,群众文化应注重设备和资金物质基础的应用。
(一)促进资金的多元化筹集以满足基本的群众文化需求。群众文化建设为公益性和社会性的活动,大多数的资金源于政府的拨款,少部分源于企业和公益赞助。就我们有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五邑,海外华侨支持赞助的乡镇群众文化室(楼)、文体活动场所就星罗棋布,台山市多年来的群众文化艺术节均为华侨的大力支持赞助。但是,总体而言,其资金在投入群众文化建设,仍为杯水车薪,以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不适应。为促进群众文化建设资金的筹集,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需对群众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并将其工作的成效呈现出来。进而让政府意识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硬实力的存在需将文化软实力作为辅助,并且当处于某种特殊的条件下时,其作用甚至高于经济。基于此,提高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度,进而给其更多的拨款。在争取企业的援助方面,应促进文化和企业之间的联合。文化馆需结合去群众文化的宣传,突出区域文化和地方特色,致力于打造能够走出省和国家的文化品牌。在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为企业的投资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投资,实现文化馆和企业之间的双赢。在公益宣传方面,应争取更多的社会援助。通过慈善演出、书画义卖,以及和群众文化欠发达的地区形成帮扶结对等方式,促进自身对社会的影响,进而争取更多的社会帮助。
(二)完善设备促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包括应开展群众文化所需的系统、建筑、组织和机构等。基本的设施为群众文化机构能够得以开展和生存的基础,为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从群众文化建设机构的角度而言,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促进事业机构在群众心中的满意度和知名度的提升。从群众中的角度而言,较好的文化基础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从地区管理的角度出发,较好的文化基础实施,能够反馈出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对促进整体文化建设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设施设备的进一步完善,应注重其于城镇化的配合,提升其系统性。城镇化建设是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等相关联的复杂系统工程。为此,应注重其整体的发展,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到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建的人口变化、交通变化和文化活动等趋势,对其进行统一的规划。其次,应注重和地方特色的结合,促使其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发展基础上,对当地的文明程度和文化风貌进行反映,突出其文化艺术特征。如,建筑的设计应注重地方特色、传承性和历史时代特征,突出其地方风格和地域风情,并与大众审美相符。第三,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性,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群众文化管理机构在管理和辅导方面的快捷和方便,以不断满足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最后,应注重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发展,促使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其设施设备的建设中,应打破传统,通过电子游戏、电子教育等方式,增加群众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展开教育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人们的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束语
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但群众文化事业是一项需要集合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需要通过政府、集体、个人的合力共同建设的工程。只有同时抓好硬件软件建设,群众文化事业才能有质的飞跃,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蔡朝阳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文化馆
作者:马晓雪 王蕾 尚姝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文化最大的作用是教育人,航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当然也不例外,航标文化可以引导航标工作者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向高素质、讲文明同化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3)航标文化独有的艺术价值,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载体。航标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和灯桩带有不同时代的社会烙印,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渗透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航标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航标物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一批批灯塔和导标的新建、重建和改造,航标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改善了原有的航标低矮、破旧、简陋的落后状况,加快了数字化航标的建设步伐;AIS和VTS系统的建成,实现了航标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为航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奠定了基础。[3]另一方面,新时期航标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航标灯精神”和“劳模精神”。“航标灯精神”集中表现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正是有这种航标灯精神的鼓励,航标工作者们不断克服航标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层层困难,不断探索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科技提高航标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在航标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劳模,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艰苦奋斗、英勇作战、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航标系统内发挥了示范作用,形成了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成为航标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发挥着源源不断的激励作用。我国航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航标文化无法满足航标发展的需要,需要拓展其功能航标文化是实现航标服务功能的重要软实力。航标传统的服务功能是导航和助航服务,随着AIS和VTS等技术在航标领域的运用,航标的服务功能正不断向非传统领域拓展,同时航标在宣扬领土、环境保护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身是一种工作模式的转型。目前航标管理者只关注航标服务功能的发展,没有及时加强航标文化建设,长此以往将阻碍航标服务功能的发展。(2)航标制度文化面临着新理念的冲击,需要不断优化航标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理念经历了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发展,传统的航标管理制度建立在官僚制基础上,压抑了航标工作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航标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新的管理理念要求,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优化航标文化的制度文化,激励航标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航标事业的发展。(3)航标文化缺乏与时俱进性,需要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如前文所述,我国航标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一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航标灯精神,这种精神曾经在我国航标发展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航标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随着航标管理理念的进步,这种航标灯精神已经不能满足航标发展的需求了,需要吸收原有的先进文化内涵,并结合世情、国情、社情和舆情的发展,对航标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丰富。
加强我国航标文化建设的原则
不同的行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而且反映了本行业的特征,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因此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航标的特色,注意发挥航标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建设切合航标实际的航标文化。1.发挥航标的服务性航标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提供交通服务,创造社会效益,其服务对象包括从事海上活动的一切人员,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服务的方式既有面对面的海上行政执法活动,又有人对物的航标维护工作,航标的服务性是航标职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体现,也是航标发展的前提。在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航标的服务性,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将相对人的需要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以相对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航标服务的唯一标准。2.体现航标的开放性航标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非常广泛,客观上要求航标文化的价值观、价值理念等既要被国内服务对象接受,也要被国外服务对象接受,这体现了航标的开放性。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航标的开放性,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社情现状,塑造既符合国内需要,又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航标文化。[6]3.发扬航标的历史性航标在我国具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灯塔资源。这些历史灯塔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体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航标的历史性,通过利用灯塔资源开发灯塔的文物价值,也可以开发航标展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扩大航标的社会影响力度。
加强我国航标文化建设的举措
现阶段加强航标文化建设是顺应航标发展、顺应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一方面,交通运输部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精神文明的建设,部署了“十二五”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也为航标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航标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变化,航标管理理念和服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为加强航标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为航标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载体。因此,应抓住契机加强航标文化建设,不断拓展航标文化的功能,优化航标的制度文化,丰富航标文化的精神内涵。1.拓展航标文化的功能(1)增强蓝色国土意识,维护国家华夏文明源自陆地,是一种典型的“黄土文化”,人们在提及我国的领土面积时,只知道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却忽略了300万km2的水域面积,“蓝色国土”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在对航标文化功能进行拓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航标的特性,通过在沿海基点及敏感岛屿设置航标,宣扬领土,为捍卫国家和作出贡献。(2)利用灯塔资源,开发灯塔的文物价值我国沿海灯塔一共有170余座,汇集了各国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灯塔保护的经验,充分开发灯塔的文物价值。灯塔管理当局可以与地方组织合作,将灯塔作为景点发展旅游业,在灯塔的空余房间办小型博物馆和档案室,展出跟灯塔有关的老式仪器、设备等,供游客参观,打造灯塔主题旅游岛屿。(3)开发航标展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原交通部海事局于2006年6月建立了中国航标展馆,集航标文物收藏、航标历史研究、航标知识普及、航标文化传播于一体,自开馆以来受到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7]为了使航标文化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以把航标展馆建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将航标文化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物展台,使参观者更加直观地感受航标文化,为宣传海事文化和普及科普教育作出重要贡献。2.优化航标的制度文化(1)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美国著名的公共行政学家登哈特在其《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指出,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其中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而通过合作和共同领导来运作的话,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个组织就有可能取得成功。[8]因此在航标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理论,在管理实践中应该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原则,重视人的多样化需求,塑造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组织的核心价值,从而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2)尊重航标工作者的公共服务理想航标管理通过提供导航、助航服务,行使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服务提供者是被公共服务的价值观所驱使,而从事公共服务。而传统的航标管理机构属于官僚制组织结构,通过控制来实现目标,并不能激发起航标工作者为了响应工作价值、忠诚、公民权和公共利益而行动的热情。需要我们培育和鼓励这些更高层次的动机和价值观,使航标工作者为了公共服务而工作,获得更大的行动热情。3.丰富航标的精神文化内涵研究航标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航标精神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航标行业特征和时代精神结合的具体化。优秀的航标精神应该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的脉搏。新时代的航标工作者是安全航行的守望者,是国家的捍卫者,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者,因此,丰富之后的航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恪尽职守,以人为本;高效服务,创新发展”。“恪尽职守”符合构建“责任型”海事的要求,是海事系统践行“三个服务”的重要载体。要求航标工作者积极主动、严格履行法定职责,牢固树立责任感,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确保履职到位。要求建立权责统一、科学合理的行政问责体制,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建立严密的责任追究体制,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失职渎职责任追究制度、监督失察责任追究制度。“以人为本”是航标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营造航标工作者良好的成长氛围,努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形成“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制度管理人才”的人才成长环境,还要注意规范人才引进手段,推进科学的社会化用工,优化航标管理队伍结构,并积极改革人才考核方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高效服务”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需要提供完善的服务,随着航标科技化水平的提高,航标的“利益相关方”发生了变化,要求航标服务向非传统领域拓展。其次,要求提高服务效率。航标部门作为船舶安全航行的保障部门,行使的是公共管理职能,高效是其根本属性,是对效率的正面评价,不仅指有效率,而且应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发展”是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创新驱动”的概念提出来的,强调要把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到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的发展,使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不竭源泉。在航标管理实践中,应该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创新平台,要让员工们提出的一切有价值的想法都得到充分的实践,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反馈、激励机制。[9]新的历史时期,航标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对航标文化的建设,对于增强整个航标服务系统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保障航行安全,保护海洋清洁”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科学监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都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论文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企业更要建设不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中国西电集团这几年文化建设,用“责任之道”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又好又快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在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具有抽象与具象两重属性。前者可理解为意识形态,即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可以表征为物质或非物质实体,即生态文化载体。生态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体对生态文化内化(共同的生态文化认同)与外化(共同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生态实践)的过程。生态文化载体作为社会主体与生态文化关联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了着力点。对一个具体地区,其资源与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生态文化载体的多样性。立足社会背景,依据公众需求,对依托自然人文资源的生态文化建设载体项目进行统筹而长远的综合性部署和安排,这一过程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它是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在新形势下从生态文明角度对城市各项资源与建设的整合。生态文化建设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其建设规划的范围体现在市域范围。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目的是:通过对市域生态文化资源基础、公众需求和社会状况的综合调查分析,制定契合于该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项目,兼顾资源优化和以人为本,保证生态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协调,使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统筹有序地进行,实现生态文化被社会主体内化,引领社会主体将其外化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相关实践力。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可分为长期规划与短期规划两个时间段[3],长期规划时间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符合,短期规划时间依据该地域生态文化建设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进度加以确定与控制。
二、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步骤
从规划开展的操作层面上讲,对一个具体地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大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分为资料收集、现状调研、规划制订、后期反馈4个环节[3-5]。
(一)资料收集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需要立足该地区的客观资源与环境情况,需要服从该地区的发展战略与总体规划,需要切合该地区的相关专项规划。资料收集应该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文本、电子、图片等图文资料的收集;二是实地资料的收集。1.图文资料收集图文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该地区相关发展战略与现有规划,主要包括①发展战略规划(五年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林业发展战略规划等);②土地利用规划;③城市总体规划;④重要的专项规划(如绿地系统规划、旅游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或文物古建保护规划等);⑤相关部委(国土、林业、园林、城建、旅游、水利、交通、环保、气象等)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应包括该地区相关环境条件与现有资源,如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专项性的基础资料。2.实地资料收集结合收集的书面、电子等图文资料,通过实地调研的形式,对该地区的资源重点分布地点与建设关键地点进行考察与记录,充分掌握该地区各项资源与建设的现状情况。
(二)现状调研
现状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以期充分掌握该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现状并分析存在原因,梳理生态文化建设对该地区的作用,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方向性参考。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现状调研中,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生态意识作为了解社会生态文化现状的视点,围绕公众对生态状况的态度、对生态危机的看法、对生态行为的选择、对生态影响的认知4个方面设计问卷并展开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西安公众生态意识的基本感知已经具备,但由于缺乏全面的生态认识、相关的政策、社会的带动及经济的基础4个原因,生态意识的引领作用还不明显[6]。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方向性亦能明确,即是生态文化建设要提供生态认知的影响力、生态决策的实效力、生态活动的带动力、民生改善的促进力。
(三)规划编制
在充分掌握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具体规划内容的制订。具体的规划内容分为3个大部分:一是结构布局,二是空间布局,三是重点工程。从进行的顺序来说,首先是依据该地区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研究,其次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研究,最后以此总体布局为契机,依据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实际背景情况规划对应的重点工程。三者在操作时间上相对独立,但内容上交叉叠加,最终形成规划地规划期内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四)后期反馈与评估
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通过评审进入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随时依据具体情况与实际碰到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反馈与调整,使之因地制宜,更加符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对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作用。同时,结合城市生态文化现状分析,对规划建设成效进行预测评估,说明规划的可行性与实施效果。
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内容
如前所述,规划制订的内容分为3个主体部分:一是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二是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三是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规划。3个主体部分的逻辑关系可以类比为庭院建设过程(见图1)。
(一)依据社会需求的结构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是以生态文化载体的塑造为切入点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结构布局是指以主导功能为类别体系划分标准,对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梳理,归并建立生态文化建设内容的框架[7](包括4大体系及其下包含的相关子项目,见图2)。依据社会需求是指根据公众对不同体系的认知度,确立各个体系间建设的大体定性比重,由此分析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对象。同时依据公众的偏好度,确定不同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和建设形式,由此分析生态文化载体工程的建设方式。依据社会需求确定的结构布局是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要前提,是空间布局与重点工程规划中需与资源基础及社会背景结合考虑的重要指向性依据。社会需求的了解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网络、电话等调研为辅。以西安为例,在西安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对公众生态文化认知的调研[6],主要从公众的理解层面和实际选择层面展开,调查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受与解读程度,分析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类别的接触与主动选择程度。调研表明,西安公众能够理解也乐于选择的生态文化载体,主要集中在感知体系和社会活动体系内,故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应该着力考虑二者的建设比重,在空间布局与对应重点工程的确立中,重视森林及重要森林公园、湿地及重要湿地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化社会活动的开展。对公众生态文化偏好的调研[6],主要立足生态文化建设内容元素的框架展开,以市域、建成区、自然林水环境、遗址空间为切入点,进行感知体系下观光、科普、康体、趣味、运动、文艺创作等具体项目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互动型、公益型、创意型、节庆型、体验型、倡导型、学术型等典型的生态文化社会活动入手,进行活动体系下不同活动类型喜好度的细分调查;以教育途径与教育内容为切入点,对传媒式、课堂式、户外式、展馆式教育等项目进行了细分调查;以目前状况与包括内涵、设计、属性、品牌、推广等在内的发展定位入手,对产品体系下的自然实物类、仿生类、传媒类、文艺类、保健养生类生态文化产品进行了细分调研,以此确定该地区公众对不同生态文化载体体系下所包含的子项目的偏好度,从而为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供依据。
(二)依托资源基础的空间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综合分析规划地区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城镇密度等的前提下,对生态文化载体在该规划地区范围内做出的“落地”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以南京为例,在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一是重点分析了市域土地利用布局、城镇体系分布等市域概况;二是重点分析了南京的森林、水系、湿地分布等区域资源分布概况;三是重点分析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城区绿地等在内的市域范围内已建成或规划建设中的绿色公共空间的分布,以及主要历史遗址分布等重点专项元素的分布。在分析完成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将所得每项内容的图件叠加,综合分析得到生态文化建设规划资源基础空间综合叠加图,主要形成4类典型色块区域(如图3所示)。红块,表示城镇建设较为集中的区域。以该区域为中心的范围即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范围,建成区中心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居民的日常游憩与郊野休闲,建成区周边郊区主要将生态文化建设与自然的回归与体验相结合。紫块,表示包括历史遗迹、地域文化用地等人文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该区域需重点筛选出核心人文资源,将生态文化建设独立而有区别地融于历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中。南京的人文资源禀赋极高,但就其生态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较之以历史文化内涵为核心、开发成熟度已极高的秦淮文化、金陵文化、红色文化遗址地,围绕中心城区的明外郭遗址与秦淮新河更具有建设意义和建设潜力;另一方面,南京文脉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花文化,典型代表如平顶山的茉莉花文化、梅花山的梅花文化、灵谷寺的桂花文化、固城湖的荷花文化,其发掘和文化基地的建设更能体现生态文化的本质。绿块,表示包括森林,及其重要的森林公园、城市绿地等绿色空间较为集中的区域。该区域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的森林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森林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蓝块,表示包括河流、湖泊,及其重要的滨水公园的水系区域。该区域是以湿地资源为载体的湿地生态科普、生态体验等湿地生态文化形式的重点建设地带。对于南京,以城镇集中区域为中心,包括紫金山、梅花山等在内的钟山风景区,玄武湖,雨花台等城镇建设用地核心地区,应该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一个极核。老山作为近邻极核的最大自然山体,自然与人居交融。而金牛湖、固城湖等远郊水域,山水自然风光保存完好,其均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区域。因此,南京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框架为:以玄武湖与钟山风景区为极核,一方面围绕极核形成一条秦淮新河—明外郭百里生态文化走廊带;另一方面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延伸,分别形成两轴:东西方向以老山—紫金山—雨花台和玄武湖—金牛湖为纽带,贯穿森林文化与湿地文化的都市自然文化轴,南北方向以平顶山—梅花山—中山陵—高淳为纽带贯穿花文化的名花文化轴[8](如图4所示)。
(三)立足社会背景的重点工程
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重点工程是指在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空间布局已确定的基础上,立足社会经济、生态建设的关注点,在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内,对应选取规划期限内对生态文化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建设点,确立在规划期限内重点建设的生态文化载体。以江西九江为例,在九江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中,依据九江的资源基础确立了其生态文化建设“两核、两带”的空间布局(见图5)———以贯穿其城市集中区的长江为轴线的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以鄱阳湖及其支流修河为轴线的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在此框架上,依据目前九江的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与发展走向,对应确立了4个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工程。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城市滨水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选取对九江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江沿线,以及目前大力投入建设的八里湖两个地区。其中长江沿线主要是以反映洪水的历史生态警惕为主题的已建成的抗洪广场、以九江浔阳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已建的浔阳楼和再建的琵笆亭为主要建设对象,构建长江生态文化园;对八里湖地区主要从人居角度考虑,集合公众日常游憩、健身、休闲、社交需求,创造城市居民勿需远行便可享受的亲水的自然环境,构建八里湖生态文化园(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鄱阳湖流域生态文化带,对应打造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工程。其关键建设点主要集中在自然水域气息浓郁的鄱阳湖与修河两个地区,以九江鄱阳湖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原生态湿地、候鸟、环湖的遗址与古镇等历史名迹,以及以修河代表性的河源性湿地为主要对象,构建鄱阳湖水鸟文化园、湿地古迹风情路线、鄱阳湖湿地博物馆、修河湿地文化走廊(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西海为主体的水域湿地生态文化建设极核,重点选取其休闲、游憩资源,建设自然捕风地、户外游憩地、天然疗养地、滨水运动地,对应打造西海休闲生态文化体验园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以庐山为主体的山体森林生态文化建设极核,立足庐山景区目前已经具备的知名度,以其生态建设现状与文化建设现状为基础,将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范围扩展至大庐山范围,整合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展开庐山森林浴场、植物教育基地、地质教育基地、森林博物馆建设,对应打造大庐山生态文化综合体建设工程(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九江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2)。
四、结语
(一)通过多元主体活动构建学生的精神
家园我们确立班级口号、班歌、班级誓言。以“我为我班,骄傲自豪”作为班级口号,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自主选择富有时代气息和他们喜闻乐见、青春励志的歌曲《奋斗》《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每周一歌,轮换歌唱激励。班级誓言在分组征集的基础上,经过语文功底好的学生加工完成:我们是莘莘学子,我们是班级一员;我们意气风发,我们激情飞扬;我们满怀理想,我们决不放弃;我们一定努力,度过美好中学时代!我们一定勤奋,奠定人生幸福之基!
(二)发扬民主精神
班会放手让学生策划,由班干部主持,学生民主商议班内事务,班主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对班会做总结发言,点评优缺点。
(三)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制度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随意性,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核心作用,并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功能,使学生养成民主观念。
(四)利用多种载体构建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有:建立图书角,用积极健康的读物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培养学生形成竞争观念。提出“人有自信心,难事都变易”,利用学生各种闪光点激励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形成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提出“文明礼仪养大德,自主学习成大器”,每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日常抓好文明礼仪监督、检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以“知恩、感恩”为主题,进行换位思考主题班会,让学生站在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同学,乃至于学校餐厅的不同角度,理解对方,知恩、感恩,树立正确的公民心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博客、QQ群空间开通,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树立了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班规销售收集起来的饮料瓶、废旧作业本等,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班长负责书写不同于上交学校的《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成长、发展的点滴过程,给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珍爱友谊的思想情感。三年下来,《班级日志》成了班级丰富的生活学习缩影。比如,毕业时,住校生提出的押金问题在数额上产生了争议,最后,从《班级日志》中找到了证据,化解了矛盾。班务栏设置“风采录”“温馨提示”等板块,展示学生特长、获奖、文明风采;给学生友好温馨提示,养成良好习惯。每月进行手抄小报展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与审美情趣。班主任自己书写班级管理工作日记,示范、鼓励学生也坚持写成长日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日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教育。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交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每天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班级文化建设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方面面都在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鼓舞着这些学困生的信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感受是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确实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引导、提高的作用。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班级文化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力量之源。通过不断的文化影响,班级中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每年五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我班场地干干净净;植树结束后,学生自觉地将食品袋整理放到垃圾点,等等。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责任习惯。
(四)引导作用
1.党的政策咽喉
党不能没有党报,对于国家与省级党委来讲是这样,对于地市级的党委也是这样。党报要向人民反映党的方针政策,公开党的工作方向,反映党的工作成果,就需要党报这样一个窗口作为党的咽喉。国家大报反映国家大事,地市级党报同样反映地市级的大事,这是其他报纸难以取代的。例如:当地的建设规划情况,新闻动态,政策改变等等,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党报上。
2.党和人民的心灵纽带
在我国日益走向民主化、法制化的背景下,地市级党报要让群众了解政治、理解民主、把握党的方针政策与导向,发挥联系党和政府与群众的纽带的作用,反映群众心声。缓和社会矛盾,解释党的政策思路,都需要党报作为平台。
3.主流文化导向
在当前文化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党报承担着弘扬主流文化的任务,这是其他商业性的报纸所做不到的。党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前面,把先进文化的弘扬放在金钱的前面,能在低俗文化泛滥的今天,成为文化的中流砥柱,支撑起文化建设的大厦。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地市级党报在当前文化背景下面临的生存难题
虽然地市级党报必须把政策导向与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是在报纸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财政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其经济实力与其他报纸相比相形见绌,这实际上也反过来影响着报纸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地市级党报存在的自身问题主要有:
1.面目严肃,缺乏生气
党报在政策压力与党报背景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新闻为主,政策解读为主的形式,导致了内容过于单一,在表达形式与内容上过于拘谨,畏首畏尾,因为害怕说错话而不敢多说话,就像一个在中受到严重伤害而形成了综合症一样。极度缺乏吸引力,缺乏可读性,除了一些关系政治与政府动向的人以外,其他的新兴阶层很少对党报产生兴趣,这使得党报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而且是代表未来市场取向的重要阅读群体。
2.重复报道严重
当前报纸多,媒体更多,地市级报纸应该关注地市级的事情,但是当前很多地市级党报往往用大量篇幅去报道《人民日报》已经而且一定报道的内容,这样的报道完全没有必要,也不会有人去看。
3.部分内容浮夸,脱离实际
由于政府部门把党报当成宣传自身成绩的窗口,很多地市县乡及行政事业单位,无谓夸大自己的成绩,寻找所谓的“闪光点”,甚至设计了高额奖金鼓励职工写“闪光点”,然后千方百计发表到党报上,通过党报予以放大,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导致党报中最重要的一二版成为浮夸的基地,整篇空话废话,严重影响了党报的亲民形象。
4.脱离生活,缺少社会需求
党报上有政策,但是却没有生活。党报不能高估老百姓对政策性内容的关注度,其实群众真正关心的是与其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内容。党报当前在内容上高高在上,难以放下架子。导致了内容缺乏可读性,导致老百姓可看可不看的的态度。这样的报纸失去了群众基础,对于群众来讲就是可有可无的。这样的报纸当然面临生存问题。缺乏市场化运作,计划经济时代的机制。到目前为止,很多地市级党报还是要政府养着的,当然政府的部分支持是党报必须的,因为党报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党报在运作上的计划经济模式过于落后,实在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不仅是党报能否有效益的问题,更是党报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读者的大问题。
5.成为单位摆设,阅读的人少
很多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都会订阅地方党报,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为什么订阅——行政摊派。这些报纸往往在单位的报纸架上成为摆设,因为和它放在一起的还有更吸引人的《**晚报》《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这种摆设般的报纸实在是一种浪费,也是党报生存中的一种尴尬局面。
三、如何发掘党报的生存途径
1.改头换面,走亲民路线
党报的栏目必须进行改版,不同的栏目要细分市场与客户群,当前,党报的客户群主要有这样几种:政府工作人员、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者,但是却忽视了一般的市民,而这部分人群是最大的人群。如何抓住更多的人呢?在做好原来客户的同时,要增加一些与群众联系更加紧密的栏目,扩大客户群体。一方面,要进一步做好党的咽喉功能,及时报道地方的大事好事与坏事,先人一步做好报道,展示党报的信息优势,让一些关注国家政策的人首先到党报上找权威解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走向民众,做好一些老百姓喜欢的,关心的,又具有政策因素的内容,非常适合党报进行分析评说,例如:关系到房地产行业的政策取向,关于物价的动向,关于汽车购置税政策方向等问题,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当然,我们不鼓励去报道一些央视、《人民日报》已经报道的新闻内容,这些完全不需要地市级党报去重复报道。
2.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
市场化运作不仅是增加读者群体的基础,可以赢得广告客户亲睐的方法。栏目的开办要面向市场,面向市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面向群众。党报在坚持党的政策性的同时,要认真调研市场需要什么,然后依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部分市场需要的栏目。什么叫做市场需要呢?一个是信息提供,让人们可以从中读到适用的信息,信息又党报的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另一方面要迎合百姓生活与社会的需要,利用自己的党报政策先导优势,做好自己的几个栏目。例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房产、家居、汽车、美食、通讯、金融等,对这些栏目的编排,要结合政策优势与知识优势,打造权威性,用权威性塑造党报的良好形象。当然,这里的内容一定要注意其客观性,防止党报一些错误的,随意的甚至低俗的内容,影响党报的形象,进而失去党报的优势。
3.打造自己的个性,办好指导性、知识性栏目
党报需要打造自己的个性特征,区别于其他报纸,这是党报生存的必然要求,因为党报无法放下一切与《晚报》等竞争,那样就反而失去了党报的本质和优势。可以在靠后面的版面上开办一些指导性、知识性的内容,指导百姓生活,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栏目,如:养身保健、美食文化、服饰潮流等,增加党报的可读性。
4.建立政府刊物广告版面的良好形象
党报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政府背景,因而党报广告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背景优势,对党报上刊登的广告严格审查,确保每一个广告的权威性,达到党老百姓信服的效果,全力打造党报广告栏目的权威性。在这样的基础上,提高广告费用,加大广告推广力度,会为党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5.巩固已有市场空间
要做好对来客户群体的调研工作,行政事业单位是党报的根据地,党报的内容对于他们具有一定的工作指导意义,而且一些领导也注意到这个问题,经常从党报上理解政策动态。党报要巩固好这个市场空间,与这些单位建立联系,调查他们的需求,迎合他们的偏好。让他们不仅订阅党报而且还喜欢党报。
[关键词]医院文化核心竞争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热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设备竞争、技术竞争上升为服务竞争和文化竞争。而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必将成为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在长期的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院特色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为全院员工认可和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院文化的内涵包括医院精神、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中提炼浓缩的文化精华;制度是保证,精神文化只有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医院职工的行为准则;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优秀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医护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激发医护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医护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的医院绝对走不远。医院之间的竞争,起初拼的是设备和技术,但是到了最后拼的是文化。医院文化是一个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医院的“灵魂”。谁拥有了符合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先进的医院文化,谁就会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构建起自己的长久的竞争力。先进的医院文化,可以使医院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医院文化是医院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第一,支撑医院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院想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以适应医院现状的文化作支撑,只有拥有了文化优势,才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医院文化建设对医院发展战略构成强有力的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核心价值观来选择、判断发展战略是否符合价值追求,会不会偏离发展的基本宗旨;二是建立对使命、愿景、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形成统一的医院意志和行动模式,支持医院战略的实施。
第二,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核心竞争力是指医院长期形成的、蕴含于医院内质中的、独具的、支撑医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使医院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权的核心能力,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员工的精神支柱。加强医院的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使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拼搏进取、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二,医院文化是医院理念创新的基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塑造与建立人本思想,推动员工观念和思路不断创新,促进员工不断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推动医院发展战略、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经营方式等的不断变革,从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其三,医院文化是医院精神的升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忠诚度,不断弘扬和升华医院精神,使员工达到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人到人”,这二者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近年来,以“看病难、看病贵”为代表的热点问题使医患关系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一方面,历史上形成了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局面,患者在医疗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过去医院文化展示的大多以临床技术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患者的感受。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要求日益提高,认为患者一旦到了医院,就应该“包治百病”、“药到病除”,不知道几千种疾病,被医学真正发现和掌握的只有几百种,还要求环境好、自尊、维权等。所以在如今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世界医学进步潮流面前,医院难以适应广大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医院文化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是“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职工建立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发展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和“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管理理念,推行人文关爱与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在医患之间架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桥梁,才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先进的医院文化能够增强医院的活力,促进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生存力和无限的发展力,因此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对未来医院的发展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医院文化的建设?
第一,建立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医院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医院管理体系应包括管理体制、医疗安全管理、医院形象、信息系统和医院组织及人力资源等内容。一个科学的医院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职工的荣誉感、归属感,而且能够提高职工素质,引导职工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战略是医院发展战略的首要战略,因为医疗市场一切要素的竞争,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经营、管理,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在如何配置人才、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上,要求医院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的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竞争激励制度、全员聘用制度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人才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第三,提高医院管理者自身素质。医院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文化,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经营思想、行为准则,甚至个性特质都直接影响着医院文化的培育和发展。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院管理者起着工程师的作用,既是医院文化的设计者,也是医院文化的塑造者和传播者,没有医院管理者的设计和塑造就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医院文化。
第四,确立“以病人为本”的理念。病人是最需要服务的人,医生和护士是直接为病人服务的人,必须确立“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医院的一切行为,都应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医疗质量、优质服务为立足点,以换取患者满意感动为目标,这应是我们的服务理念。所以我们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理解病人、帮助病人、感动病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让患者到了医院就有回家的感觉,心理的创伤得以慰藉。
第五,发扬“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通过爱岗敬业教育让员工知道无论多么平凡的工作岗位,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关心医院的发展,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反馈医疗质量、医院服务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六,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是医院的无形资产,优秀的品牌体现了医院的文化、管理、质量、服务、效率等要素,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医院精神在医疗实践中的凝结与体现。医院核心竞争力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优势,是医院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医院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保持原状就是后退,不思进取必然被无情淘汰。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医院文化建设必然要随着医院管理的创新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新的内涵。医院文化的创新体现在医院管理的创新之中,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观念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是重点,制度创新是保障。
著名企业文化专家孟凡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医院同世界接轨,许多领导和医务人员还只能从博弈规则的技术层面去实践,看不到博弈规则的深层——文化层面,因而使许多技术、制度、设备等先进的东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国家新医改的试点,极大地推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进程,日益深化的卫生体制改革,为医院文化搭建了更多的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建设医院文化从认识上、组织上和实际工作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医院把医院文化作为医院发展的制高点,制定医院文化战略,实施医院文化工程,构建医院文化体系,努力开创医院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卢伟,姚碧文,段宁等.我院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2007,11(11):442-46.
[2]侯庆中,孟庆春.关于构建医患关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77-78.
[3]李国强.试论医院文化建设[J].现代医药卫生,2008,(3):461-462.
一、多种活动形式实现二者结合
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彰显将二者有效结合的优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进行思想工作时,可以利用企业文化进行有效传播,凸显二者的相辅相成,尤其是在气氛及组织各种活动中表现明显,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凝聚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有正面的推进及辅助作用。
二、企业员工和机构的有效结合
企业员工及机构的设置里,要切实体现企业文化策划管理人员的作用,并且要做到与有关的部门有机的结合。不仅仅可以减低企业非必要部门的设立,此方法不失为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现在企业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与企业文化宣传者之间存在隔阂,并没有有效的结合,企业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的现象。此种组织机构极易出现双重管理或是有事情无人管理,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的现象。如果可以对二者进行很好的整合,让其形成统一的管理,不单可以使企业文化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还可以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带动二者的工作效率。
三、打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当今企业成功的标志是其是否具有学习能力,其成功不单显示在业绩、竞争力、活力上,而是通过学习渐渐提升思想的过程。知识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及个人对知识、精神的追求愈来愈高,也从线性思维转向创新思维。这时就要求思想政治的管理者从一定层次、水平出发,要融合多种科学知识,既要体现我党现阶段的政治方针及政策,还要突出科技性及文化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的文化素养,方能提升企业的思想政治水平。在此过程中党员要发挥其表率作用,做到精神上的高度统一。
四、加强员工的归属感
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能够使自身企业员工对本企业文化全面认同,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当重要的部分,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要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给员工学习的机会。除了有效利用企业内部的培训课程,还可聘请专业的培训讲师定期进行培训。以此来满足员工对知识的需求,不仅可以让员工提升归属感,也会加深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此不仅有利于企业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保证企业的人才不会出现流失,并能充分体现企业文化产生的各种良好效果。也是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传统认识上的枯燥、乏味,而是向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地位。但是二者结合是个相当繁杂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这就需要管理者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推进二者的有效结合。
作者:杨涌 单位:山东星之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