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06:3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制;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6-0060-06
近年,随着中德职业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内关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资料越来越丰实,介绍德国职业教育的学者与专家也越来越多。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有幸亲临德国职业教育三个月,对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有了更多的理解。
一、双元制:一元突出,二元并进,行业统筹,政府分管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涉及的主体不只是传统上所介绍的“双元”(企业和学校),而是“多元”。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主体:企业、职业教育的学校、行业协会和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之所以称为“双元”,主要是基于《联邦职业教育法》中第二条第1款“职业教育学习地点的规定”[1],在该条款中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地点是“企业和职业教育的学校”。
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四大主体的职能和参与比重是不均衡的,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一元突出,两元并进,行业统筹,政府分管”。
(一)一元突出
“一元突出”是指在“双元”实施主体中,企业培训的比重和作用相对职业学校来说要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企业是学徒(学生)培训合同的签署方。个人(未满18岁者需要监护人参与)要自己申请或通过劳工局职业介绍,经过考核面试筛选,与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得到一个企业培训岗位。然后,到区域范围内专业相关的职业学校注册,取得职业学校的学习资格。这样就具备学生(相对于职业学校)和学徒(相对于企业)的双重身份。培训合同规定了学员学习的期限、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期间的报酬、学徒的权利与义务,等等。
学徒(学生)学习的主要地点在企业。职业教育期间,约2/3的时间是在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生产;职业学校学习时间所占的比重约为1/3。也就是说学徒(学生)大部分时间是与企业的培训师一起度过。
企业支付学徒(学生)工资和毕业考试费用。企业要根据学徒(学生)所处的岗位,按月发放学徒(学生)工资,而且随着培训年限的增加,要逐步增长。例如,一年级的月工资,花匠460欧元、保险公司员工830欧元、机电一体工850欧元、内航服务1000欧元。职业教育学徒(学生)的毕业考试费用由所在企业支付,每人约400欧元①。
毕业后绝大部分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学徒(学生)在申请企业培训岗位时,就已经开始考虑未来在该企业工作了。企业参与学徒培养的目的也在此。这一预期目标的存在,使得企业与学徒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二)二元并进
“二元并进”是指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学习是穿行、相互渗透,并没有时间前后的区别。
在双元制中,企业主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形式”;职业学校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其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学习场所实训设备非常好,实施的是理实一体化课程。
学徒(学员)在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培训时间与内容是培训合同中规定的,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和职业学校在学徒(学员)培养方面的合作是由《联邦职业教育法》第二条第2款,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分工如表1所示。企业培训的规定由联邦负责,职业学校教育由各州自决。
(三)行业统筹
“行业统筹”是指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特别是企业培训部分中所发挥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作用。
行业协会是《联邦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职业教育的主管机构。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运行的关键环节。
德国最大的行业协会主要有两个:一是工商界紧密联系的工商业协会(IHK),所辖行业主要有机械加工、酒店管理、金属加工等;二是手工业协会(HWK),主要涉及的行业有汽车、理发、木工、泥水工等。协会分为中央和各州市两级。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一是企业学徒培训资格的审查与证书发放,企业是否具有学徒培训的资质,以及资质的取得和取消都由行业协会审定;二是监督企业学徒培训,企业培训的合同是否合法合规,实施情况等都由行业协会监管;三是受理学徒投诉,如果学徒发现在培训期间企业有违法或违反合同的行为,可以向行业协会投诉;四是毕业考试的组织,牵头成立考试委员会,组织学员考试;五是举办行业学校,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完成各自企业培训所难以完成的内容,即专业通用技能的培训,以使学徒专业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
(四)政府分管
“政府分管”是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分工合作,企业培训主要由联邦政府主管,职业学校教育主要由州政府主管。
联邦层面主要通过《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中企业培训框架、各级机构的权限;通过《职业教育条例》规定国家承认的职业的名称、教育期限,职业的基本技能、知识和能力;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商确定《框架教学计划》,规定职业学校教学的全国要求,以便全国职业学校参考。各州享有文教,可以自主规定职业教育在“职业学校”的教育事务。各州根据《框架教学计划》职业教育的内容、教学大纲和框架的规定,制定本州相关专业的学习领域与考试大纲,组织职业学校考试[2]。
德国职业学校教育是全免费的,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承担,企业培训经费由企业承担。但是,如果学生找不到培训企业,由劳工局介绍和推荐的企业岗位,则学员在企业培训期间的工资由政府出资。
(五)协调机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四大主体,尤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机制运行的保障。
1.通过法律协调
通过法律协调全国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条例》对企业培训的内容作了规定,是企业人才培训方案的国家来源,企业可以根据条例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框架教学计划》对职业学校的教育内容作了规定,各州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来源[3]。
2.行业协会协调
企业之间培训的协调与监督主要由行业协会完成。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除法律方面有明确规定外,行业协会在其中也进行协调,行业协会可以把企业培训中的问题向州政府提出要求,州政府与所属学校进行沟通。
3.委员会协调
职业教育委员会由雇主(企业)代表、雇员代表和职业学校代表组成,是一个常设性协调机构,可以协调相关事宜。
4.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该会议是一个官方协调机构,协调《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协调各州职业学校教学的相关规定等。
5.学校与企业其他交流途径,见表2。
(六)证书准入
德国公认的职业培训有344项,都设置了培训证书制度,即上岗前需要完成相应的培训,获取企业、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如屋顶木匠、泥瓦工、理发师、面包师、服务员、收银员等都需要2.5~3.5年的职业教育时间,毕业证书门槛的设置,有效保证了“德国制造”员工的水平与质量。也是推动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法律保障[3]。
二、职业教育教学法:学为主,师为辅,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德国职业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并贯穿从招生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企业培训再到毕业证发放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定向分流,因材实教
在现实中,我国参与职业教育的学生总体上是文化课成绩相对(本科、重点高中)较弱的学生。在德国,学生职业意向的确定则完全不同。德国的中学主要分为三类,见表3。一般来说,小学毕业以后,孩子们就可以选择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上哪一类中学,主要根据教师的建议以及学生与家长的意愿进行选择。教师的建议主要依据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优秀会被建议上高级文理中学,其次是实科中学,最后是职业预科。选择进入职业预科学校或实科中学,可视为其接受预备职业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就读中学类型的选择,并不是“一锤定音”的,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还可以重新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三类中学之间继续进行转换。
进入职业预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在8~9年级时会专门安排时间到工商管理协会和手工业协会所举办的培训学校进行参观和交流,并在里面实习1~2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毕业后就能向企业申请培训位置。
进入培训企业时,在学徒试用期期间,学徒还可以选择适合的部门和岗位,培训师傅会给出建议。建议的依据主要是中学成绩和试用期间的表现。
(二)小组合作,行动导向
1.以现代职业教学法为主,传统与现代教学法共存
传统的教育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围绕着知识的传授进行,如报告法、教学对话和四步法等。现代职业教育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设计,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常称为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计划法等。这些教学法遵循完整的行动模式“信息―规划―决定―执行―检查―评估”六个阶段。
传统教学法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各有优势,应用的领域与对象不同,不能因为有现代教学法而抛弃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在当今课堂依然适用,而且面对一些情景和对象时还具有优势。例如,对于汽车专业初学者,就不能让其直接拆装发动机。一方面,发动机成本昂贵;另一方面,车上有可能存在高压的危险。在这种危险情况下,用传统的四步法比较合适。
2.分组形式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训
在学习和参观过程中发现,德国的课堂活动,几乎都是以小组方式呈现的,这与以学生为中心是相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不管是引导文法、案例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都需要在分组情况下进行。
小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在分组中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合作,养成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对团队负责,学会组织协调;同时,小组学习也有利于学员在学习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集体创造等。
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的教育在团队合作和企业培训师傅的“传帮带”中养成。在德国,没有专门直接开设职业道德方面的课程,职业道德与伦理更多的是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中形成。例如,责任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学会对团队负责;在企业培训中学会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负责;在与培训企业打交道中学会对所签的培训合同负责。又如,汽车专业学徒独立完成冬季换轮胎活动,可以展现两方面职业能力: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所换轮胎负责。职业核心能力中的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诸多能力,都可以在企业和职业学校教育中养成,亦即把职业道德等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能力方面的培养镶嵌在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中。
3.以“解决问题为主导”,充分展现学以致用的育人思想
德国课堂教学中,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主导。课堂开始时,教师会根据学习领域中课程内容,设置问题情景(即客户委托书),以解决此问题为目标和载体,组织课堂和安排学生任务。
教师要明确要解决设定的问题,学生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如何应用?如何解决问题?”即以问题为导向,划分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级。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分成小组,设定工作计划,讨论、修订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计划实施,直到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小组之间需要相互挑刺。
4.“学习地图”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
学习地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以一项客户委托为导向,通过图解的形式展现如何通过符合学习逻辑的结构来逐步让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养成针对的实践能力。学习地图体现了课堂教学和课程组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也有利于主讲教师理清思路,在国内课程中可以大范围推广。
5.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教师帮助我,我自己解决问题”,这些教育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任务的完成者,才是学习问题的解决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
理念运用中,要求教师把课堂的准备、组织、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大到课程整体设计,小到教案的撰写用词,都应当时刻注意体现以学生为主,切勿占据“学习的位置”。如小组在撰写学生技能类型时,写了“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当场被教师指出,这是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写法。应当改为“(学习者)对工作结果负责”,其主体是学生。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还要求教师不要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学生才是课堂时间的主要使用者。教师只是引导、观察和陪伴学生,当学生有问题时,教师给予引导,不可过多干扰学生的学习。
6.“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室设计
在企业,学生的学习就是跟着师傅直接在工作车间中开展,一些大型的企业,还有“学习岛”“学习角”之类的学习场所。在行业学会,学生的学习场是专用的学习车间,车间中分为学习区和设备区。在学习车间里既有教学设备,学习场所,又有汽车实训设备。当教师讲到某个点时,学生可以随时到汽车上试验,遵循职业教育的“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职业学校则以活动桌椅为主,配合行动导向教学法配置。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场所设计,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更生动。
(三)教考分离
统一的结业考试和教考分离,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考试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目的是确保考试不受培训机构影响,保证考试的独立性、客观性,使企业培训毕业证书更具权威性,是德国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保证,也是“德国制造”的重要源头。
1.考试类型与时间
统一的教育考试从时间上来分:分为中期考试和结业考试。以汽车维修专业为例,第二年培训结束进行中期考试,中期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从考试内容分:分为书面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结业考试是在统一时间内进行的。
2.考试的组织与评价
考试由考试委员会在行业协会下属的培训学校组织。考试委员会由雇主(企业)、雇员(员工)、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培训师、行业协会的代表组成。
《职业教育条例》中规定了每一位职业考试的最低标准。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结业证书。如考试通不过,学生就不能从事所学行业的工作,需要延长培训时间,再参加一次考试,补考费用由企业支付。学生考试通过率在90%-95%⑤。
(四)“学习领域”方案
1996年,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方案,代替原有的学科课程为基础的方案。
1.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能力型学习目标+任务型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领域依据工作过程开发为学习情景,具体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
2.职业学习领域
职业学习领域,是以《联邦职业教育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为基础,经过专家研讨,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确定。各州在各职业学习领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增加学习内容。各职业学校根据“学习领域”开发具体的职业课程,企业培训机构根据“学习领域”方案确定培训的内容。职业学校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开发的实施主体。依据“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路径开发具体的职业课程。
三、因地制宜,创造条件,逐步为我所用
(一)强化政府主导: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为抓手,进一步强化政府及其研究机构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1.加快加大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力度
当前,我国一些省市教育管理部门正在着手推进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制定,这类似于德国所研制的各职业的“学习领域”。例如,广东省所推进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项目,其核心部分就是各专业的“学习领域”。
2.成立机构逐步推进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区域范围内实施
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使用和实施,是此项工作的重点。在德国,各州文教部统筹制定的“学习领域”,在所属的区域范围内的职业学校都必须使用,这有利于按标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教考分离提供基础。
3.以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依托,尝试“教考分离”
在专业标准和课堂标准实施后,为了更好地使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可以参照德国的作法,尝试设立“统一的结业考试”制度。结业考试的标准就是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或者依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大纲。
(二)力推现代学徒制:以现代学徒制改革为抓手,构建新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
1.加快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
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的现代学徒制,其做法非常像德国的“双元制”。例如,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学生在企业培训的时间长;毕业后在企业工作等。现代学徒制较好的搭建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沟通平台,明确了企业、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造了条件。
2.制定现代学徒制法规,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与义务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同时,可以尝试制定相应的区域性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学徒制的运行,约束企业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办学中的随意行为,进一步保障学生权益。
(三)推进教学法应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为抓手,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向纵深发展
教室需要革命。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室都是以活动桌椅为主,教室内配有三块以上活动小黑板,以及与小黑板配套的长条纸,这些设备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的基本条件。然而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室,大部分以固定桌椅和阶梯教室为主,这给行动导向教学法大面积的推广带来了困难,教室建设急需革命。要以教室的改革,实训室的建设,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为思考点,建设或者改造成相适应的教学场所。
分组学习方式需要改进。分组学习益处多多,但是我国学生人数多,50人及以上的合班上课情形经常存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分组学习,分组的组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协调的时间,但是单组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的参与度。这就需要在推进行动导向教学法时教会教师如何来克服学生上课班级人数多的问题。例如,教师在上课时配备和选定学生助教,分担分组指导的困难,协助完成教学。
制度约束与激励。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要大面积推广,不仅需要教师理解与运用,更需要学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进与鼓励,对使用行动教学法的教师和专业给予奖励。
(四)系统推进职教改革:“理念-制度-教学法-教学场所―教学设备”自成体系,需要整体设计、逐步实施
1.整体设计
学校职业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设计。理念先导、物质基础、方法应用和制度规范,缺一不可。学校教学改革推行者必须通盘考虑,有整体的方案设计和实施计划。
2.逐步实施
方案的实施,可以遵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思路,逐步推进。比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可以先行,受条件制约,教室和实训室的改革可以逐步进行,制度上的规范与约束可以尽早制定。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刘立新.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56-62.
[2]姜大源,刘立新.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49-57.
[3]杨雁.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政府主导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12):165-167.
Abstract As the two prominent feature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system and voc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make the German technicians the way they are. The dual system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one system while keep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demonstrating the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the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starting as early as high-school, advocate a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of teaching, which is reflected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micro level. The experiences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bring enlightenments to the administration, school management,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hina.
【关键词】广西交通行业 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99-02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国家建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的职业教育领域也因此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变迁,职业教育集团这类新型的教育联合体就此诞生。职业教育集团包括了企业、学校和行业等,是从多方面展开职业教育并进行结合的联合教育体。职业教育集团的优势在于不同组织间的教育资源能够进行共享,在集团内互相补充各自的不足,学习各自的优点,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随着多年发展与改革,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集团数量达到了320个以上,在校企合作方面以及学科产业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的资源共享作用。本文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对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进行探索。
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基本情况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依托,在获得了广西教育厅的批准后正式建成。之后开始容纳有自主意愿、希望加入集团内的其他铁道交通类职业教育学院,作为集团的校企合作单位。集团主要针对铁道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对现有行业技术进行更新和深度开发,以为行业服务为基本原则,是具有松散型和非盈利性质的教育联合体。
目前集团内部的单位有广西交通协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柳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南宁铁路局等,涵盖了职业教育院校、交通行业协会、相关行政部门科研开发机构等多个领域共计20个单位。集团对各单位的约束秉承“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遵照集团内部章程和规定,各单位具有相同法律地位,并且单位的内部结构组成不变,保障了各单位原本的管理模式不变。
二、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一)理事会制度。在职业教育集团中,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也是集团运行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担负机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职业教育集团内部的机构进行产生和撤销;优化集团内部的管理水平,对现有章程进行优化,改革不完善的管理制度;负责对集团的未来目标进行规划,制订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和专业建设计划,与各单位合作建设和讨论整体项目;年终对集团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制定年度报告并审核相关议案。为了准确掌握集团详细的运营情况,还需要每年召开理事会会议。
(二)工作委员会制度。集团内的专业建设工作、技术服务工作和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分别由不同的工作委员会负责,掌握各项工作的实行情况并负责工作的持续运行与开展。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对目前专业建设提出改进意见,结合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建设研究,同时实训基地等单位的建设也由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开展与监督;技术服务委员会负责集团内部的行业技术和人员培训工作,保证集团合理使用现有资源,并对集团内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鉴定;顶岗实习工作则负责与行业内部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调度,开展就业双选会,保证集团内人才的就业工作问题,也负责联合办学中的企业订单办学,安排学生实习工作并进行统一管理。
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一系列日常工作主要由秘书处负责,集团的网站维护、集团信息管理以及集团内会员的联络和管理都由秘书处负责。职业教育集团针对现有问题,展开各单位与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共享座谈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集团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目前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资源,及时会员信息,帮助单位与部门之间更加及时地进行交流与协助。
三、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做法
(一)职业课程和专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针对岗位展开职业教育培训,是教育集团的原则之一。在这种基础上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毕业生能够较快投入实际工作,为铁道交通行业建设注入鲜活生命力。而铁道交通方面则对铁路运营管理、通信技术开发和铁道工程技术等展开重点建设。这种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特点与优势。
在课程方面,教育集团集中有力资源,将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进行组合,形成了符合实际铁道交通行业情况的课程开发小组,课程教材的开发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已完成了34门课程,共计30余本教材的开发。
(二)实训基地建设。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积极联合集团内各单位和部门,集中优势,共享资源,展开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最主要的便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和新校区轨道交通综合演练实训基地。前者是由集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开发建设,为实训基地提供了数据库服务器、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杂费核收系统等多方面硬件设备支持,实训基地能够完成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包括货品调度、站台调度、货运核算、客运核算、售票管理,等等。后者则是由南宁铁路局作为技术支持,校企联合进行建设,南宁铁路局为该实训基地提供线路电缆材料、铁道接触网设备、通信设备、机车设备等多方面设备支持。多方合作资源共享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发挥着巨大教育教学实习作用。
(三)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实践。集团内会利用寒暑假等长期假期时间,开展大型周期性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志愿者活动分别在玉林、柳州、南宁、桂林等地区开展,提升了学院与企业以及社会的接触程度,同时青年志愿者活动帮助教育集团内部的单位有效地完成了暑运和春运工作,体现了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共赢原则。
四、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
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于2009年5月组建,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首,联合广西区域内的铁路相关院校、行政单位和企业人事单位等组建,面向铁路行业对集团内部展开综合性职业教育。教育指导由中国职业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和广西教育厅共同负责。从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可以看出目前教育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的几个成功经验:
(一)以契约为合作的基础与核心。教育集团的契约内容保证各单位之间的法律地位统一性以及确保单位之间相互独立,但遵照集团内部的基本章程。教育集团相比其他的隶属部门,与各单位之间是更加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关系,相互平等和独立。在单位进行合作之前,需要签订明确的资源共享合作协议或是合同,使合作内容能够有书面保障,具有法律效力,签订的协议或是合同能够划分不同单位在资源共享合作中的权利范围以及责任义务,在相互协助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不对其他单位进行干涉。
(二)集团内共享教育资源。为了最大限度提升教育集团的职业教育质量,各单位会将现有资源进行共享,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在共享的过程中,由其他单位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及补充,做到资源互动,将各单位之间的优势进行结合,并填补现有的不足之处。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中关于信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培训基地的开发建设就是充分运用了资源共享而达成的成果,实训基地内的硬件设备由南宁铁路局提供,而实训基地内的岗位培训工作则由集团内学院负责,最大限度提升了职业教育水平。
(三)积极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办学能够进一步提高集团内的资源使用率,优化教育结构。联合办学主要体现在订单办学的模式,企业结合目前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要求,学院针对要求展开相应职业教育,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输送到企业中,这种定向培养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对人才源源不断的需求。另外,联合办学还体现在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及企业对学校专业的建设方面,前者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保障员工的专业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水平;后者则能够帮助学院优化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按照实际的行业需求对课程、专业、教材以及师资团队进行改革。同时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提高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质量,增加学生的行业经验,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了根本保障。总之,开展联合办学可以最大化集团内部各部门的资源,做到合理整合,高效利用,共享成果。
综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趋势,能够有效地优化职业教育的环境和质量,在政策的支持下,保证职业教育健康且稳固地发展。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保障力度,并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集团当中,扩大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政策的引导、规范的集团管理、相关行业的支持与企业的加入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也是促成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变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健.创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 实现高职教育“四个合作”[J].中国成人教育,2012(5)
[2]胡邦曜.基于“以岗导学、多元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6)
[3]周群,邱同保.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以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高教论坛,2012(10)
[4]胡邦曜,郭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创建、运行与成效[J].高教论坛,2014(6)
一、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省扶持建设50个依托中职学校、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联合体依托专业建设,以产教研结合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各自优势,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建成当地新型产品研制基地、技术转移和推广中心,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龙头、以研发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符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学校教产结合水平和工艺革新、技术研发能力,鼓励学校教师创新发明,推动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职教育适应产业和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二、申报条件
1.高度重视产学研联合工作。成立由校领导、科研院所专家、企业负责人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2.具备良好的产学研联合基础。联合体拥有1个以上特色鲜明、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主体专业或专业集群,该专业须为省级示范专业,并建有省级及以上实训基地;参与联合体的科研院所应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能为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参与联合体的企业应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能及时有效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联合体内部形成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教学、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果推广等方面有实质性合作内容;联合体有能基本满足产、学、研需要的研发场所、生产场地、设施设备和专项资金。研发场所和生产场地总和不少于2000平方米,设备价值不少于500万元。
3.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产学研团队。产学研团队整合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力量,聘请社会能工巧匠和科技人员共同参与。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聘请的人员应占产学研团队的30%以上,其中60%以上应具有技师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并至少有一名享有专利权或是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
4.有稳健的产学研联合体运行机制。有明确的产学研合作工作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得当;有切实可行的产学研联合体章程,有符合相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培训方案;已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机制,参与联合体的学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技术研发、成品生产、利益分配、风险防范等措施清晰明确。
5.有效开展产学研活动。依托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组建生产型车间或公司,开展专业教学、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等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生产性实习,每年能为50名以上的学生提供岗位实践锻炼;开展产品生产或对外服务,其中50%以上的生产或服务有师生参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技术研发,积极为当地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6.有一定的研发成果。至少完成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或新技术推广,研发产品或技术革新具有当地先进水平,社会认可度高,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三、申报程序
申报中等职业教育产学研联合体的中职学校,应对照申报条件填写相关申报材料,经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报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各设区市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认真审核、择优推荐,并征求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意见后,将申报材料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在各地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成立评委会,以“公正、公平、竞争、择优”为原则,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建议名单,经公示无异议后,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认公布。
关键词: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职业指导
目前,高职高专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经营、销售、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自从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确定以来,“扛校企合作大旗,走工学结合之路”,就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校企合作”泛指以学校为主体,与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关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专业的设置情况、校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主动性、全面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不同,各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深度、层次、方法、形式、途径等多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别。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
最初的校企合作方式都属于这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对人才的培育主要是以学校为主体进开展的,合作企业主要起到辅助作用,处于次要地位。学校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小组,聘请行业内部著名专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等为合作委员会主要成员,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协议书,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实习实训资源,合作企业依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住宿条件、依据学生顶岗岗位工资确定实习报酬,协助学校完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达成既定培养目标。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均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该类型培养方法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专业核心技能型人才。合作企业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制定,并且参与全过程的实施与监控,能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予更正,保证全面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生的培养。学校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新员工入厂技术培训、企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团队合作拓展等服务,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人才培养,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体,创建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厂地、设备、资金、技术、行业影响力、专业技术队伍等多种方式向高等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校企双方投资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相互渗透,建设“校中厂、厂中校”,学校针对企业发展瓶颈问题,由校企双方专家共同创建核心技术公关小组,共同调研、讨论、研究、试验,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和新的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校企双方依据股份分享利润。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负责,企业以重要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依据股份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指引,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应用――推广”四位一体。
二、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问题
“政校企协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高等职业院校“政校企协合作”的形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横向联合宽度等多个方面还存在大量的不足之处,仍需继续探索、研究与总结,与高级阶段的合作相差甚远。
目前,政校企协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等职业院校自发的开展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企业主动邀请院校合作的少。政府没有强制要求以及相关对应的政策,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大,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参与度与积极性比较高,而行业中小型企业觉得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参与积极性比较差,缺乏主动性。目前,各省市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不多,使得国家开展的好政策无法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与沟通,部门间的政策与法规衔接不利,无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融合与开展。由于企业与学校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关系不同,管理模式不同,追求的经济利益目标不同,加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与企业用人制度的不同,致使院校人才与企业人才不能双向流动。在更深层次的认知方面,大部分院校没有真正的看清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与必须性,只是利用合作企业作为院校实践教学的暂时补充,迫于整体环境的要求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上上课,或组织学校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而绝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作为企业技术工人的储备库,与院校维系一定的浅层次合作,有用人需要时即到学校进行招聘,而学校客观的成为了企业人才招聘所。
三、政校企协合作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对企业而言,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合作体制机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人才招聘、新员工培训运营成本,又有利于选拔适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充实技术业务力量。另外,企业可吸纳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优秀学生参与企业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组建校企科研合作团队,借助学校的科研技术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共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有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1.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有效开展职业指导
在“工学交替”的模式下,企业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良好的职业氛围无疑是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源于实践。依托合作企业,以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大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工作力度,挖掘实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资源,让学生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参加劳动和管理,企业的各种制度、规章、准则直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成为企业优秀的后备资源。为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规划和建立开放的职业指导管理体系,让职业指导课教师、实习领队、企业领导和技术骨干共同参与学生的职业指导,无论是学生实习期间职业指导工作计划的制订、内容的选择、考核体系的建立,还是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都由这些人员合作进行。在实习过程中,企业领导、技术骨干是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力量,主要加强学生的遵守劳动纪律和严格执行劳动规范的行为规范教育、爱岗敬业和勇于创新的劳动态度教育、艰苦创业和建功立业的职业理想教育、诚实守信和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教育。以学生实习作为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校企合作、理论灌输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的职业指导模式,将能大大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下积极开展职业指导
“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基础,依据企业的用人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合企业的课程体系,实现特殊商品“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专项强化。“订单”不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知识、订技能的人才订单,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职业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内容、评价考核标准,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岗位要求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责任感,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
“订单式”模式下职业指导的具体做法:
(1)与企业联合制订职业指导方案。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要重点把握行业发展形式、趋势、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分析、总结经验,逐步实现面向社会、面向行业、面向专业的订单培养。职业指导应瞄准行业或领域去思考问题,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学校长期发展的能力。为实现目标,行业企业应参与职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实践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职业指导效能。
(2)充分利用企业的师资培养优势,解决职业指导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难题。目前,大多数职业指导教师都源于不同级别的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因而,对企业所需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相对欠缺,使职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企业可以作为职业指导教师培训或学习的基地,为其提供实践环境,解决教师实践能力和企业经验不足的难题,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请企业领导、成功管理者、岗位能手等对职业指导教师开展培训。
(3)“订单式”模式下的职业指导,应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双向对接:一是职业指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践教学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应在理论教学中得到体现与深化;二是专业技能与实习实训对接,专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技能在实习中应得到反复的强化训练;三是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将企业用人所需的职业素质,如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管理制度、岗位技能等纳入教学内容;四是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对接,让学生提前适应角色转换,按照企业标准和规范对实训室进行包装,模拟企业车间管理,加强学生到企业的见习和实习。
参考文献:
[1]谢恩魁.论职业指导在当前促进职教师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3,(5).
关键词:欧盟;欧洲资格框架;意义
作者简介:李建忠(1959-),男,天津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9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55-04
2007年10月24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关于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的建议》,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中教育、青年和文化理事会就建立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草案建议达成政治同意,欧洲理事会认为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旨在用一种共同语言描述资格,因而可增加资格透明度、增进可比性和促进在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里获得的各种资格的承认。2007年11月26日欧盟委员会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启动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简称EQF)。欧盟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语言多样化的委员扬・菲格尔(Ján Figel)指出,欧洲资格框架将作为各成员国资格制度间的转换设计,这将有助于全欧的雇主和教育机构比较和更好地了解个人呈现的资格证书。欧洲资格框架制度的核心是它的八级参照水平,覆盖了从基础到最高级水平资格的范围。欧盟委员会建议各国应到2010年把它们本国的国家资格制度同欧洲资格框架联系起来。到2012年,在欧盟范围内颁发的每个新的资格证书上都应注明相应的欧洲资格框架参照水平。欧洲资格框架带来的对流动和终身学习的益处会使每个欧盟公民都能看得见和摸得着。欧洲资格框架的实施将是欧盟教育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
一、政策背景
在以迅速的技术和经济变革和人口老龄化为特征的欧洲,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要。不断更新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对提高欧盟的竞争力和社会聚合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各国的教育机构和当局缺乏交流与合作,个体公民很难在欧洲劳动力市场流动,很难追求真正的终身学习和生活学习,很难通过在各国不同教育机构的学习取得完整的资格。为此,2000年欧洲理事会里斯本会议强调,增加资格透明度和促进终身学习应成为欧盟教育的两个政策重点,以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和不断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的需要。2002年欧洲理事会巴塞罗那会议要求引进工具保证资格的透明度,使欧洲的教育和培训系统到2010年成为世界教育质量的参照系。2002年欧洲理事会《关于促进终身学习的决定》,要求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建立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桥梁。根据博洛尼亚高等教育进程取得的相关经验,欧盟决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采取类似行动,实行职业教育学分转换系统,以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2004年欧洲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发表《关于实施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联合中期报告,2004年11月15日欧洲理事会《关于加强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合作的结论》,这些文件都进一步强调要开发欧洲资格框架。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2005年5月,欧洲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会议,会议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间互补的重要性。欧盟《2005-2008就业纲要》强调通过明确资格定义和增加资格的透明度,有效承认和认证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保证弹性化学习路径,增加学生和学员流动的机会。2005年3月和2006年3月欧洲理事会布鲁塞尔会议强调实施欧洲资格框架的重要性。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政策取向大大推进了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进程,可以说,欧洲资格框架对实现欧盟增长和就业的目标至关重要。建立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资格框架成为比较各国教育和培训资格的转换设计和中立参照点,加强有关利益攸关方之间的合作,增强互信。
二、欧盟资格透明度和互认的历程
欧洲的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欧洲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一种重要的资产。欧盟采取了许多重大行动以增加资格透明度,支持资格转换,重视学习结果。提高资格的透明度是将这种多样性转变为一种资产的必要前提条件。欧盟将资格的透明度定义为资格的价值被识别的程度,以及它在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领域和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可被比较的程度。可是,欧盟各国教育及培训系统和机构的运行相互隔绝,导致系统间和机构间极大分散化,对学习和工作流动造成诸多障碍。增加资格透明度是学习结果承认和资格承认的必要前提条件。
1985年7月16日欧洲理事会出台368号决议,决定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可比性制度。在这个决议的基础上,欧洲理事会对19个行业的219种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进行了比较,并将比较的结果公布在《欧盟政报》上。但这项工作属于资源密集型,费财耗力,且缺乏可持续性。因而,在欧洲理事会一级开展的工作对国家和行业一级的利益攸关方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该项工作后来被停止实施。现在的欧洲资格框架重视增加资格的透明度,运用分散化方法,各国间的合作考虑到了欧洲各种教育和职业资格日益复杂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欧盟采取了建立核心资格框架的措施。在1999年博洛尼亚会议和2003年柏林会议达成的协议的基础上,2005年5月欧盟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在挪威卑尔根会议上就实施核心资格框架达成一致,这包含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三级学位资格的描述,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学位引进学分制,各国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长还承诺到2010年制定高等教育国家资格框架,强调保证欧洲高等教育区资格框架和欧洲资格框架的互补性的重要性。
2004年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2241号决议,决定实施“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对公民个体在其他国家获得的资格和能力及相关的承认做了具体规定。所有的“欧洲之路”证书文件,特别是“欧洲之路”文凭附件和“欧洲之路”证书附件都将明确地对应于欧洲资格框架某一等级水平。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ECTS)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10多年,正在酝酿的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ECVET)不久也将正式运行。这两个学分转换系统都对拟跨机构和跨境转换资格或资格单位的个体国民提供了直接支持。
2004年欧洲理事会决议,规定了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若干原则,这些原则为加强认证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基础,鼓励各成员国和社会合伙人更为系统地实施认证的方法和制度。以学习结果为基础的欧洲资格框架将会促进对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
在资格互认领域,自1975年以来欧洲理事会了许多有关法定准入职业资格互认的决议。1996年欧洲理事会26号决议,规定对道路托运操作员和道路运输操作员资格在各成员国间互认。2005年9月7日欧洲理事会36号决议,规定在资格准入职业领域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36号决议调整、合并和简化了1975年至1999年间欧盟的关于职业资格相互承认的15个决议。36号决议规定在医生、护士、助产士、牙医、兽医、药剂师、建筑师等专业性较强的职业资格领域实行统一的训练标准,各国间自动承认。对于其他资格准入职业,则实行相互承认的制度,例如,在某一成员国有资格从事一种职业的人应有资质在另一个成员国执业。目前欧盟各成员国有800多种准入职业。欧洲资格框架和2005年36号决议的区别在于欧洲资格框架是在自愿基础上实施的,对各国不具法律约束力,而36号决议则对各成员国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广泛征求意见
2005年7月至12月间,欧盟委员会公布“957号工作人员工作文件”,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在全欧范围内向各国当局和社会各界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征求意见活动。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32个国家(含欧盟成员国、欧洲经济自由区和入盟候选国家)、欧洲一级和国家一级社会合伙人组织(雇主和工会)、各行业协会及教育培训机构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了书面意见,13个参加“博洛尼亚进程”但没参加“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的国家也通过“博洛尼亚后续行动工作组”转交了他们的意见。作为欧洲资格框架磋商活动的一部分,2005年9月22-23日欧盟轮值主席国英国和欧盟委员会在格拉斯哥举行“跨境学习”研讨会,就欧洲资格框架问题进行研讨,会议强力支持建立和实施欧洲资格框架。在汇集了各方的意见后,2006年2月27-28日,欧盟委员会和匈牙利教育部在布达佩斯联合举行了欧洲资格框架的研讨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了拟向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提交的欧洲资格框架草案。
四、八级资格水平描述
八级资格水平是欧洲资格框架的核心。每一级资格水平均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是对与该级资格水平相关的学习结果的界定。在欧洲资格框架背景中,知识是指理论的或事实性知识;技能是指认知技能(含运用逻辑的、直觉的和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技能(含动手灵敏性和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运用);对能力的描述是就责任和自治而言。资格水平从低到高,共分八级。
在第一级水平,具有基本的普通知识,具有执行简单任务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在结构性背景中在直接监督下进行工作或学习。
在第二级水平,具备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基本的事实性知识;具有使用相关信息所需的基本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运用简单的规则和工具执行任务和解决日常问题;能在监督下工作或学习,且具有一定的自治能力。
在第三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知识,能了解原理、过程和一般概念;具有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选择和运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来解决问题;对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负有责任感,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解决问题的环境。
在第四级水平,具有广阔背景中的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的事实性和理论知识;具有在某个工作或学习领域提出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所需的各种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通常可预测的但可能会发生变化的工作或学习环境里行使自我管理,能监督他人的日常工作,对工作或学习活动的评价和改进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第五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全面的、专业的、事实性的理论知识,具有这些知识边界的意识;具有开发抽象性问题创造性解决方案所需的全面的认知和实用技能;能在不可预测的、变化的工作或学习活动环境执行管理和监督。
在第六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高级知识,包括能深度知晓有关理论和原理;具有解决在某一工作或学习专业化领域里的复杂和不可预测的问题的高级技能,能展示掌握的程度和创新意识;能管理复杂的技术或专业活动或项目,负起在不可预测的工作或学习环境中作出决策的责任,能负起管理个体和团队专业发展的责任。
在第七级水平,具有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其中有些是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的前沿知识,能深刻意识到某一领域的和不同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问题;具有研究或创新所需的专业化问题解决技能,能开发新知识和方法,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能应对和改变复杂的、不可预测的和需要新战略的工作或学习环境,能负起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而作出贡献的和评价战略执行情况的责任。
在第八级水平,具有某一工作或学习领域最前沿的和各领域间边缘区域的知识;具有解决研究或创新活动重大问题的,拓展和重新定义现有知识或专业实践所需的最先进的、最专业的技能、技术和方法;能展示学术权威性、创新能力、自治能力和专业品质及在工作或学习前沿领域开发新思想或新方法的持续责任感。
五、资格框架实施的共同原则和程序
为保证资格框架的顺利实施,欧盟“2010教育和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在质量保障、认证、指导和关键能力方面加强合作。
(一)质量保障原则。实施欧洲资格框架需要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建设,质量保障应遵循以下原则:质量保障应是教育和培训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办学机构、有关课程计划和办学机构实施的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定期评估;执行质量保障的外部监测团体或机构应对有关办学机构进行定期检查;质量保障应包括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维度,同时重视产出和学习结果;有明确的和可测量的目标和标准;实施方案应包括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必要的资源保障;统一的评价方法,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有反馈机制和改进的措施;公布评价结果;加强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质量保障措施的协调,保证定期开展检查、标准的一致性、各国和行业间的协同和系统分析;质量保障应是不同教育和培训水平和系统的一个合作过程,要注重各成员国内和整个共同体所有有关的利益攸关方的参与;在欧盟一级的质量保障标准应成为各国评价的参照点;倡导伙伴学习,取长补短。
(二)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问题。许多国家正在积极建立有关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认证制度,这使个人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通过学习而取得资格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2004年5月欧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的欧洲共同原则的决定》,要求各国加强经验交流,增进各教育系统间的可比性,提高总体质量和可信性。欧洲共同原则包括:1.个人权利。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原则上应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应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尊重个人的隐私和权利。2.利益攸关方的义务。利益攸关方应依据他们的权利、责任和能力,建立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定和认证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利益攸关方应向个人提供指导、咨询和有关认证的程序和方式方面的信息。3.信心和信任。鉴定和认证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的过程、程序和标准应公正和透明,通过质量保障机制予以保证。4.可信性和合法性。保证相关利益攸关方的均衡参与,避免任何利益冲突。实施评价的人的专业能力应予保证。
(三)关键能力问题。关键能力在欧洲资格框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构成因素。欧盟认定了以下8种关键能力:1.母语交流能力;2.外语交流能力;3.数学、科学和技术能力;4.信息技术能力;5.学会学习的能力;6.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7.创业能力;8.文化表现能力。这其中的部分关键能力如学会学习的能力、人际交流和公民能力、创业能力和文化表现能力已整合进共同参照水平和欧洲资格框架表述中,成为资格内涵的重要因素。其他关键能力将写入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里。
六、欧洲资格框架的主要作用
欧洲资格框架被视为是个“元框架”(meta-framework),它可使国家和行业的资格框架同其他的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欧洲资格框架可促进资格的转换和承认,并能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它的主要作用是加强参与终身学习的利益攸关方的互信,是减少跨国工作学习障碍,更好地利用个体现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必要前提条件。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为学习结果和能力水平设立共同参照点(common reference points),简化教育和培训举办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可涵盖国家和行业一级现存的各种各类资格证书,能区分不同等级水平的资格证书。2.将作为一种转换设计(translation device),对学习结果进行定位和比较,这不仅在欧洲层面,而且在国家、地区和行业一级都是极为重要的。3.将作为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的共同参照。4.将为行业资格开发提供参照,实施共同参照水平和资格水平描述可使利益攸关方加强各种资格间的相互衔接、协同和联系。5.将成为在欧洲、国家和行业一级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动力,将支持2002年制定的欧洲教育和培训系统的后续行动计划和共同目标的实施。欧洲资格框架与决策者及国家和行业一级教育培训机构具有直接相关性,通过实施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欧洲之路证书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数据库搜索引擎)等共同工具和手段也会与个体国民具有相关性。这表明欧洲资格框架是个多目标、多功能框架。
但欧洲资格框架的作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具有下列具体的功能:1.不会替代现有的国家一级和行业一级资格证书框架。它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定位,不应被理解为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总和”或“代表性平均”。2.不会对某一资格证书和学习路径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和表述,这是国家或行业资格证书框架的任务,有关国家当局和教育机构将继续行使管理和认证资格证书的职责。3.不会包含定义新资格的过程或向潜在用户表述各种资格证书,这也是国家和行业资格框架的任务。4.不会对具体资格直接进行与其它资格的或法定的工资标准的等值界定或比较。
七、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将对促进欧洲融合、建设欧洲人力资源强区和构建欧洲终身学习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负责教育、培训、文化和青年事务的欧盟委员扬・菲格尔在谈到欧洲资格框架的意义时说:“当欧洲人民从一个国家流动到另一个国家去学习或工作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遇到障碍。当他们从本国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转到另一部分,例如从职业教育转到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时候,他们有时也遇到障碍。欧洲资格框架将使欧洲各国间的不同资格更易识别,进而促进和增加学习或工作的流动。欧盟鼓励各成员国开发国家资格框架,使人们已取得的学习更为容易地获得学分,这将会促进终身学习。”
欧洲资格框架的建立和实施有着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有助于减少各国制度性体制性障碍,促进各国间工作和学习的流动,加快欧洲文化、社会和教育融合的进程。2.将大大推进欧洲终身学习的进程,进一步推动资格和能力透明度单一共同体框架(“欧洲之路”证书)、“欧洲高等教育学分转换系统”、“欧洲职业和培训学分转换系统”、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和“柏拉图学习机会信息平台”等共同工具的实施,构建学习型社会。3.增进各国间互信和合作,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博洛尼亚进程”和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哥本哈根进程”深度发展。4.促进各国间和教育系统间的资格的转换和使用,提高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格证书的性质、内容和相关性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使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Commission Staff Working Document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8.7.2005, SEC(2005) 957.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Implementing the Community Lisbon Programme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for lifelong learning, Brussels, 5.9.2006, COM(2006) 479 final, 2006/0163 (COD).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2008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此职业技能大赛开始受到各方关注。无论是各院校还是市、省、行业协会、部委乃至港澳台、国际协会组织都开始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自2008年,参加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E都市杯”首届市场营销大赛起,先后参加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市场学会举办的全国第二、三、四、五节高校市场营销大赛,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举办的第二节“海峡两岸”营销模拟决策竞赛,教育部商业教职委举办的首届“全国职业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2014年{“四川省职业院校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先后在以上赛事中取得过一、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回顾多年指导营销技能大赛的经历,笔者深刻体会到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和普及对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
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归属于工商管理大类,作为社科应用类专业,营销专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为重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强调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融入实践实训中来,突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界限,集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为培养目标
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指导思想的引领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实训环节要着重强调与理论知识点的衔接融合
高职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交替进行,它不同于单纯的技能反复操作实训,要求理中有实,实中有理。课堂教学应融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为一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特色。
3.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相关课程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念,以完成营销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立足点,教师指导学生以独立或团队形式进行信息收集、工作计划拟定、工作任务执行与控制等,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教学目标。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探寻规律,总结经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便今后更好的指导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综合以上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结合多年指导职业技能大赛的感受,笔者对职业技能大赛与专业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职业技能大赛是促进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好满足职业教育理念要求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更好的实现营销实践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认知与自我提高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三、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将职业技能大赛引入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平台作用,从以下4个方面推动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通过参考职业技能大赛的赛事内容和参赛指南,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
职业技能大赛的发起者、组织者多为各部委的专门机构、各行业协会专家及中国市场营销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他们和市场、企业联系更为密切,了解市场新动向、企业的实际需求。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赛事考核形式都是以上组织一线专家们结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而制定出来的。职业技能大赛的赛事形式多是,大赛组委会和相关企业合作周密调研后精心设计的题目,其内容要求不仅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因此,在进行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时,我院以全国最具权威性的市场营销技能大赛赛事--ITMC市场营销竞争软件对抗为依托,在原有专业实训课程体系中加入《市场营销模拟竞争对抗实训》课程,作为市场营销综合实训课程,使学生在仿真市场竞争中,完成对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和原理的运用。
2.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开发与职业技能大赛相匹配的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项目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
通过参加中国市场学会、教育部考试中心举办的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笔者发现企业更为关注营销专业学生的销售能力的养成和策划活动执行能力的提升两个方面,而这往往是我们传统专业实践教学所不足的,因为课堂上的模拟不如实际工作真实,体会深刻,而实际教学中,又很难引入企业真实营销项目进行教学。而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的竞赛项目均来自于企业的真实营销销售和策划项目。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将以上项目引入《营销策划计划》与《渠道开发与管理》等课程的实训教学环节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将其细化为一个个典型的学习任务,结合企业真实的工作要求设计学习情境。利用信息手段如QQ群、微信等平台,搭建校内教师、企业专家与学生能够及时互动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团队协同,在边请教边执行的过程汇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最终通过市场业绩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种改革可以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竞争环境中,感悟到“学以致用”的真谛,不仅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技能,还在真实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3.通过比赛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合作。
多数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在和企业合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学校掌握不到充分的企业资源完成学生的校外实训、实践任务。职业技能大赛搭建起有效连接校企的桥梁。企业借助大赛的平台,开始越来越多的以不同形式参与到高职技能大赛当中。有的企业作为乘办、协办方参与赛事组织、赛事项目的设计、制定;有的企业派专家担任赛事评委;有的为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提供硬件支持,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明确企业对未来营销人才工作的要求。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向学校表明自身的选人用人方面的具体标准和实际需要,不仅借助赛事可以帮助其选拔优秀营销人才直接为企所用;更让参赛院校了解和企业的真实需要,促使教师结合企业要求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不断完善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营销人才。
4.通过借鉴职业技能大赛的评分准则,推动市场营销专业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各种营销技能大赛的赛事评分标准,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专业实训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项目的考核提供了新思路。市场营销技能大赛各赛事所选项目都来源于企业第一线,它的评价标准完全是真实职场的标准,而且以上标准多涵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有些还设计职业素养和品质的考核。专业任课教师以此为依据作为学生实训项目的主要考核标准,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训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品质、素质比具体操作更重要,促使学生逐步适应未来职场的发展。
通过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方面实施了全面的改革,专业学生从职业技能到职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未来我院营销专业会结合我国营销职业技能大赛的新发展,对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及时调整,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一、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009年内审工作计划安排项目10项,现已完成11个内审项目,即:教育局4项(1)对凤城完小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内部审计,(2)对大兴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3)大河中心校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4)*县职业教育中心20*年1月至2009年9月财务收支和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内部审计;林业局1项对核桃三率建设抚育管护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公安局2项(1)对公安监管场所进行专项审计调查,(2)开展20*年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收费进行专项审计;水利局1项对*县*水厂20*年1月至2009年6月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县农业局3项(1)对*县种子管理站债权债务清理审计,(2)对20*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项目审计,(3)20*年*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项目资金审计。
2009年12月10日止,审结项目11项,其中:专项审计调查2项,财务收支6项,专项审计3项,针对存在问题共提出整改或审计建议15条,通过审计纠正了被审计部门的不规范行为和事项,健全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财务收支中,二级核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不够熟悉致使账制不够健全、核算不够规范;二是存在少量的白条支付和坐支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内审工作目前由于受经费、人员等因素制约,仍有少量单位部门领导未能将部门的内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及时确定或安排专人(兼职工作人员)从事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二是部分部门单位的内审从业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够,对开展工作存在凝滤或畏难情叙,效率不高,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三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内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促进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和行文不断规范。
三、下步内审工作安排
(一)工作指导思想
继续以贯彻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巩固和发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的新成效,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做好部门的年初内审工作计划,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内部审计监督职责,从保障国家、人民的安全和利益出发,以“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为目标,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中,着力推进绩效审计,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促进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创新和民主法制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
(二)审计工作思路
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在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新成效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公平公正,以涉及群众医疗、住房、教育、交通、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社会保障资金和专项资金的政策执行、投入、使用、管理情况为审计重点。二是突出发挥内审建设性作用为审计目标,通过内部审计检查、改进、完善部门单位的制度建设、政策执行,督促整改,促进规范行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管理行为。三是突出绩效审计,提高审计项目效率效果为审计目的,加强对资金的效益审计、分析评价项目涉及经济活动、投资行为等重点环节的各种价值因素、效益因素、效益指标,使经济投资活动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突出创建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审计方向,内审工作要更加关注能源矿产、水电、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财务收支领域扩张到宏观管理分析调控、决策领域,以审计促管理,以审计控制投资成本费用,少花钱,多办事,节约建设投资资源和能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少投入,多产出,营造和谐友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关键词:社会工作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6-03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共识。但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唯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管理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成长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路的迷茫和花花世界的诱惑。具体来说他们有如下特点:(1)心理特点。他们像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一样,面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更是一无所知。此外,他们又有一些本科生没有的特点。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强,却又十分渴望成功,渴望学有所成。他们希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制能力却较差,相比一般的本科生,他们的心理冲突更强,心理压力更大。(2)行为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有序性与多变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他律性、随意性、多变性与突发性,这与社会要求恰恰相反。(3)认知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知识面较窄,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专注力。特别是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管理者既扮演班主任、教师、“家长”的角色,又充当调解员、办事员、服务者等角色。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善于沟通交际,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其他突发事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建设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被提上日程。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有以下原则: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基础之上的。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辨能力、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冲突,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由单一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变,同时担负起教育者、实现者、赋权者、调停者、小组领导、协调人等多种角色,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在各个不同角色间切换,甚至需要随时做好扮演多重角色的准备。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具体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首先,尊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不要以共性泯灭个性。在传统的学校工作中,集体利益至上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现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观念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维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毋庸置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智是不同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信念、心理功能、兴趣、专长、行为模式等特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以自身的经验为界定标准,而是宽容地包涵、相信、理解他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平等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有成长、改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传统的学校工作依然保留着与传统学校教育同样单一的、强制的、封闭的方式。这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虽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却无法真正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起到有益的引导。因此,激发受助者改变的动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早已在我国教育界提出,并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着,这使得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有了观念上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起源于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涉及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咨询服务等等。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形式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较之下,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就是较晚的事情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政府积极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多所高校内部成立了非盈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香港杰出专上学生服务协会、扶青团、科大团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团等。我国内地学校的社会工作还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制度化和普遍化。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多年努力,有许多高校依靠本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起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分别对应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景的不同,分别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育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
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个人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班级成员各色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各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管理者通过“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甚或是未来规划,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恰当地运用移情与反移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案主自决”,管理者不但要充当实现者的角色,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管理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原因、要素、结果,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妥善处理,甚至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面对未来、面对挫折。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借助于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接着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新生适应小组、就业小组等。在小组工作中,通过组员之间的彼此角色、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变化实现成员的互助与自助,达到积极引导的效果。小组工作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组治疗,其“助人者治疗原则”使“助人者”感到自己已经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对“助人者”本身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而言,小组工作是构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组织工作 社区组织的目标是促进和帮助社区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在健康、福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学校、公寓、班级都可以是社区。职业院校管理者通过社区组织的方法以整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其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助、自助精神,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稳定社区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社区交流的范围,引导校园社区与校外社区接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为以后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2]任争锋.浅析社会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3).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志明,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易钢.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7]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10]魏卓然.社会工作理念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初探[J].华章,2012(34).
20年,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职业能力建设科以“一创双优”教育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围绕主线,服务大局,突出重点,稳中求进”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大人才、大民生、大就业、大保障、大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面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圆满完成了20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年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目标完成情况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全年共培养高技能人才6700人,完成3000人省定目标的223%。
(二)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完成技能培训57000余人,完成35000人目标任务的163%。
(三)职业技能鉴定。全年完成技能鉴定21600余人,完成0人目标任务的108%。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室工作的重点,也是其中一项创新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全体上下齐心协力,勤奋工作,走基层、进企业,强化宣传,广泛发动,共培养高技能人才达6700多人,完成省定3000人目标的223%,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了李明安焊工技能大师工作室、高建军仪表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肖彬化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3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动了一大批企业技能人才创新成长,脱颖而出,树立了典型,有效地促进了技师带动示范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企业发展环境,加快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二是通过“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强化了“校企合作”,促进了市技工学校、市第六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合作,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职工3000多人,有力支持了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三是以中原大化公司为试点单位,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仅这一家企业,全年共完成中级工、高级工鉴定800人,技师考评150人,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全面铺开。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7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河南省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20〕24号)精神,年初,我市制定了《濮阳市20年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企业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劳动力技能储备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六种职业技能培训,强力推进我市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一年来,在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中,我们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紧密结合促就业、保民生这一根本,以技能振兴工程为抓手,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方式,采取了“条块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以行业协会为“条”,充分发挥和利用行业、协会的组织力量,重点在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建筑等行业,积极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以重点企业为“块”,围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企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并积极组织各技工学校、民办培训机构,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开展了以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岗前培训、在岗职工培训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共完成在岗培训1.5万人。
(三)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成效显著。根据省厅《关于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按照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积极指导企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取贴近生产需要、贴近岗位要求、贴近职工素质提高的考核方式,对职工技能水平进行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今年,我们确立了中原大化公司为评价试点单位,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初、中、高级以及技师的评价工作。一年来,中原大化公司利用所属培训机构,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00余人,研究生培训80人,完成初级工鉴定200人,中级工鉴定550多人,高级工鉴定280多人,技师考评150人。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中坚力量,在企业科技创新、技术革新、技能攻关、传承技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为他们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才能有利于他们成长,使之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四)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加强。今年5、6份,我局以职业能力建设科牵头,劳动保障监察、就业办、市技工学校、餐饮协会配合,组成了专门的就业准入职业(工种)服务工作小组,为市直各大宾馆饭店、美容美发店、保健
按摩店、汽车修理厂等提供就业准入上门服务活动。服务内容主要是为中式烹调、保健按摩、美容、美发、汽车修理等5个职业(工种)提供就业准入上岗培训、提供技能鉴定服务等,达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此项活动,共走访服务企业60余家,登记培训达3000余人,开展技能鉴定人。
这次上门服务活动,是我局持续开展“一创双优”和“三比两争”大竞赛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优化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具体体现。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市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提高了就业准入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
(五)国家统一鉴定考试进展顺利。5月21、22日和月19日、20日,分别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二次全国统一鉴定考试,参加考试的共有950多人,涉及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秘书、理财规划师等七个职业(工种)。省厅选派了督导员参与统一鉴定考核。这项考核工作组织严密,进展顺利,得到了省厅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表扬。
(六)技能鉴定机构评估取得成效。根据省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人社厅函〔20〕33号文件做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豫人社职业〔20〕19号)精神,我市对家鉴定机构认真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查、专家评议等评估环节,有8家技能鉴定机构被评为合格,1家被评为优秀,3家被取缔。市技工学校鉴定所被推荐为全省示范性鉴定机构。通过开展技能鉴定机构评估,规范了鉴定机构的鉴定行为,促进了鉴定机构的内部管理,强化了鉴定质量的提高。
(七)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今年6月份,我们根据省厅的安排部署,组织安排了全市各技工学校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并及时向省厅进行了推荐。9月份教师节期间,有1个先进集体、3名优秀教师、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得到了省厅表彰。同时,我们还组织各技工学校开展焊工专业优质课评选、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育教学改革探讨等活动,积极加快我市各技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7、8月份,利用暑假,我们组织各技工学校教师10余人,分别参加了省厅举办的“一体化”教学研讨会和优质课研习会,让教师们不断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方法,获得新信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八)自身服务能力得到强化。一是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贡献力量,我们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了强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落实在职职工培训补贴、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10条工作措施,积极支持和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为了支持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我们积极促进各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 采取 “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为产业集聚区提供培训服务,做到了把培训和就业、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并按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培训课程,扎扎实实地为企业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三是我们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为动力,建立健全了职业能力建设科工作制度,各项重点工作实行了台账管理,强化了时间节点,规范了办理流程,提高了办事效能,切实提升了我们自身为企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
三、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技工学校和民办培训学校招生工作难度加大。今年,全市各技工学校秋季共招生427人,其中,市技校220人,第二技校187人,第六技校20人。连续两年技工学校招生形势严峻,招生数量锐减,严重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招生更加困难,很多学校举步维艰。
二是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仍难以惠及各技工学校。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已经实施三年,但是,各所技工学校至今仍没有得到项目支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这项工作由市教育局主导,我局和发改委、财政局共同参与,教育部门所辖职业学校近水楼台的优势。二是我市各个技工学校在全市评比中不占优势,个别条件达不到要求。市技工学校是全市最好的一所技工院校,由于占地面积、学校规模、在校人数等条件欠缺,至今仍得不到项目和资金支持。
四、20年工作计划
20年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就业为本、人才优先,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标,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人力资源优势培育为重点,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进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动我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工作目标:完成技工学校招生1000人;职业技能培训4000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0人。
(一)以实施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总结中原大化公司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方法和内容,健全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营造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20年要在全市重点企业广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酒店业 职业点菜师 工作特色 岗位开发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市场对餐饮的要求越来越细。因此酒店酒楼的菜品时常翻新。消费者面对五花八门的菜单常常无从下手。于是点菜也成了一门学问。什么菜品是这家酒楼的特色菜?点哪些菜会在预算之内?“职业点菜师”应运而生。
一、我国酒店业点菜师概述
(一)职业点菜师概念
点菜师的含义,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餐饮企业专职为就餐宾客推介菜点、落单订制、提供消费的点菜工作人员。
(二)点菜师的基本素质
1.掌握广博的菜肴知识、酒水知识与食品营养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点菜师,要了解本餐厅内每道菜的名称、味道、做法、价格,特别是对于招牌菜的特色、所用原料、配料搭配及烹饪方式更要熟知。
2.拥有较强的营销能力
推销菜品是个短平快的过程,因此点菜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熟练的推销技巧,通过简短、准确的询问和谈话了解其请客的目的、消费预算、宴请客人的身份和口味需求等,从而作出适当的推荐。
3.能够把握客人的消费心理
点菜师要会察言观色,体谅客人,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点菜,让消费者信任。点菜师应揣摩不同客人的就餐目的、观察不同的就餐人员组成、不同的就餐时间,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菜品的组合。
(三)酒店设置点菜师的重要意义
1.从顾客的角度分析
(1)职业点菜师能指导顾客科学点菜。
(2)职业点菜师有利于顾客减少浪费。
(3)职业点菜师为客人提升了消费层次。
2.从餐饮企业角度分析
(1)职业点菜师加快了新菜推出的频率、增加了特色菜的销售量。
(2)职业点菜师提升了餐饮企业品位,促进了销售。
(3)职业点菜师有利于菜品和菜单的创新。
二、酒店业点菜师工作设计
(一)点菜师工作内容设计
当前职业点菜师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接受顾客点菜、主动推荐酒菜或提出建议,灵活处理各种情况,认真准确记录顾客点的菜点与酒水;复述并确认客人所点菜肴和酒水;送达各联点菜单,务求沟通确认。
(二)点菜师工作流程设计
点菜的基本程序从形式看比较简单,包括:递送茶水手巾等候点菜点菜记录菜名重复菜名。然而,要将这些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客人满意的效果,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的客人对菜食的喜好程度不同,饮食习惯、方法不同,对餐厅供应产品的熟悉程度不同,对产品风味和产品价格的要求不同,这些都需要在点菜的过程中予以注意,并得到妥善解决。
(三)个性化推销设计
(1)按顾客性格设计推销方法。
(2)按顾客年龄设计推销方法。
三、酒店业点菜师岗位开发策略
(一)酒店自主培养点菜师的策略
1.企业内部培训
点菜师这个职业是餐厅服务员的“升级版”,酒店应该注重对优秀服务员的选拔和培训,鼓励员工积极深造,对有点菜专业知识的优秀服务员在薪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化和支持。
2.鼓励员工参加社会培训
社会培训主要是指各级餐饮饭店协会、餐饮俱乐部以及专门的服务培训公司等开设的短期职业点菜师培训班。社会培训能够快速满足目前职业点菜师的需求。
3.与学校合作的订单式培训策略
从长远来看,客观上需要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职业教育结构,将点菜师纳入技工学校学历教育专业设置,实施有序规范的教育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点菜师。因此,我们应该考虑通过学校来培养点菜师。
(二)规范点菜师的工作模式
(1)在推销菜品上的规范。餐厅的经营特色需要通过菜品来体现,而推销菜品就需要点菜师起牵引作用将餐厅经营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客人,因此点菜师为客人推荐新菜品的时候要尽量规范的表达。
(2)为消费者出谋划策,选择合适的菜肴上的规范。一名合格的点菜师要能根据客人的性别、年龄、口味、身份、喜好、预计消费金额及就餐目的等因素来“量身定制”地进行点菜。
(3)在收集实用市场信息上的规范。点菜师在点菜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客人用餐情况可以看出哪道菜比较受欢迎,通过Small Talk可以了解到某些菜品不受欢迎的具体原因,这些信息都可以反馈给后厨以期改进或对菜单进行适当调整。
(三)完善点菜师的考核体系
按照企业的人才培训计划,在一段时期后,可通过调查受训者的工作效益来评定其培训成效。如结训后每隔6个月,以书面调查或访问的方式,调查受训者在工作上的获益情形。
1.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主要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销售额三个方面。
2.考核方式
实行职能部门经理评分和考核小组确认的两级考核方式。
3.考核依据
主要分为年度销售目标计划、常规指标计划、月工作计划和部门工作职能及员工岗位职责。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点菜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一些有餐饮专业的院校已经开始注意到职业点菜师这个新兴行业,也在做这方面的培训准备。同时,在培训中采取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聘请现任酒店经理人、点菜高手现场进行一对一辅导,力图全方位培养能够满足餐饮业急需的职业点菜师。总之,职业点菜师必将成为餐饮业中一个前景十分看好的新行当,相关的培训,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应该紧跟社会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润常.秀色点餐——点出美食新风情——职业点菜师悄然兴起[J].烹调知识,2011(9):48—49
[2]李珊珊.浅谈我国餐饮业的经营策略[J].当代经济,2009(4)
[3]李惠.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85—87
[4]李志刚,伍竞艳.餐饮企业服务人才开发管理体系设计[J].现代商业,2010(20)
关键词:聋人 毕业生 就业指导
指导帮助中职聋人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改善其生活状况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但由于听力缺陷,对外界社会和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认识,虽然具有中等学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但聋人毕业生在就业问题的认识上比较简单,不能给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导致就业困难,质量低,稳定性差[1]。
因此,克服种种影响聋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帮助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聋人毕业生顺利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多数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重要任务。
一、影响聋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聋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流障碍。
这是制约聋人毕业生就业的最大问题。由于交流障碍,一些企业、事业单位要安置聋人,需要为其配备专门或兼职的懂手语的翻译人员,或者要求管理人员和共事的人员学习手语,并且在管理及工种的安排上都必须考虑聋人的特殊性[2],许多单位感到为难。
2、认知缺陷。
由于受到生理缺陷的制约,多数聋生难以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不能理解一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工作中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容易钻牛角尖,表现为敏感多疑。因此许多企业事业单位为了减少麻烦,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基金,也不愿接收聋人毕业生。
3、安全责任重。
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旦遇到伤害,一般免于承担主要责任。这一规定是本着维护和保障聋人切身利益制定的,本无可厚非,却成为许多企业难以接受聋人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3]。
4、行业单一。
目前,聋人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落后,适合聋人开设的专业相对较少,只有美术类、计算机类、机械类寥寥几个,而且聋人所能掌握的技术远远达不到精熟的地步,因此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就业竞争[4]。
因此,聋生毕业后必须顺利跨越多个就业障碍,弱化以上影响就业的因素,通过就业指导,提升职业素养,增强适应性,使自己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二、就业指导方法
针对中职聋人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学校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大量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通过课程指导、课外指导、实习指导、应聘指导、社会适应性指导五种就业指导方式,让聋人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相应的就业指导。
目前实际操作中,具体有以下几种指导措施:
1、课程指导。
目前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除了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外,重点就是就业心理指导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1)就业心理教学[5]:主要指导聋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怎样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包括认识自身的职业素质、职业理想,以及职业适应、职业发展、职业安全等内容;制作设计一些聋生就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重点引用一些已经毕业的聋人学生的就业经历,让学生产生认同感。
(2)就业技巧教学:主要指导毕业生设计制作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6],规范毕业生的推荐材料内容,同时附加请假报告、工作计划、总结等方面的实用性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帮助做好学生个人的自我宣传和包装,为毕业生在招聘单位面前充分地宣传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2、实习指导。
在实习刚开始的阶段,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不了解或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节奏及管理制度,不能理解单位领导的要求与意图,所以要求专业老师、班主任、就业指导老师不间断地穿梭于各实习点,重点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1)积极了解聋人学生的思想及心理状况,稳定学生思想,消除因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安定因素。
(2)主动了解和听取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在工作纪律和专业方面的意见,重点强调安全问题,帮助学生在专业上尽快适应单位的要求。
(3)积极鼓励学生勤奋工作,以得到单位的肯定,主动与所在工作岗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4)希望实习单位给予学生更为明确的工作要求,以减少误会的产生。
(5)提醒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单位递交自我推荐材料。
通过实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任务,赢得了公司的认可,在毕业前实习单位表示了录用意向。像王星记扇业公司、金星铜工程公司、都锦生丝绸有限公司等实习单位,就分别批量录用了我们的实习生,很多实习作品也直接变成公司产品推向了市场。
3、应聘指导。
要积极动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收集报纸或网上的信息资料,参与各种人才交流大会、招聘大会、招聘市场或自己直接去应聘。虽然在健全人的人才交流大会找工作如同大海捞针,收效甚微,但对于过于高估自己实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和实践,能让他们对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对于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另外,如何取得招聘单位的认可,是聋人毕业生就业成功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招聘面试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由专业老师、班主任和学生管理科老师组成的队伍,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择合适的单位以及合适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聋人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培训聋人学生应聘面试时的职业素养,使得他们在其他残疾人中脱颖而出,赢得了招聘单位的青睐。招聘单位大都对我们学生的满意程度比较高。通过这种形式,也让部分过于自卑的聋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4、社会适应性指导。
海伦·凯勒说:“盲,隔绝了人和物;聋,隔绝了人和人。”记得有一次,笔者带聋人学生去一个实习单位,兴高采烈的同学们刚上公共汽车,立即有人在议论:“看,好多哑巴。”许多人的眼光齐刷刷地看向我们。我发现,有的学生立即停止了手语交谈,有的同学脸红了,有的同学拉长着脸望着窗外。别人不经意的一眼,就认为别人在议论他们、在说坏话,停止交流的学生,内心一定自卑、畏惧、伤心、难堪。但是,假如他们在公众场合不敢抬起头,将来如何能走入社会顺利就业呢?笔者就立即微笑着,大方地找话题用手语和他们交谈,让他们觉得聋人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状态,并不丢人。同学们看见老师泰然自若地使用手语,也慢慢地继续交流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与常人的差异,为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心理基础。
之后笔者会尽可能多地带他们进入社会,如去银行存款、取款、兑换零钞;去文化广场、运河边等地方,指导学生认识事物和写作;到医院参观有关科室门诊流程;和健全学生交流;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带学生乘坐公共汽车、请别人代打电话、向陌生人问路、到医院看病等,培养他们承受别人异样眼光的能力,帮助他们越过这个心理门槛,从而顺利地融入社会。
这些活动,促进了聋生与健全人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聋生与社会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聋生也逐步学会了正视残疾、接纳自己,提高了就业适应能力。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通过以上一系列就业指导实践,一方面聋人学生对就业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大部分聋人毕业生建立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就业理想,对就业、对社会、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而且对自我有合理的规划和相对准确的定位。
另一方面聋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更加充分了,心理承受力增强了,基本能够识别一些招工骗局,学会了综合使用手语、文字、图画、指示等方式与健全人进行交流,与外界有良好的沟通,就业适应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毕业后绝大部分聋人学生均能顺利就业。
根据就业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约95%,专业对口率约82%。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创业典型和残疾人就业典范,有3位毕业生自开个人美术工作室,2位毕业生自开网店,经济效益都比较不错。有一届5位毕业生成为当地行业协会的主席,3位毕业生走上了单位管理岗位,去年一位工艺美术专业毕业生被当地评为全市十佳残疾人行业能手。
四、结束语
应该说,从事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可能像普通学校的老师一样桃李满天下、出现很多成功的典范让老师引以为傲,作为残疾人教育工作者,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理念,帮助聋人毕业生生顺利就业、自强自立,就是最好的工作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繁玲 河南省聋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分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2、贾益芹 王其虹 影响聋人就业的不利因素及解决方法.《现代特殊教育》,2001年5期。
3、庆祖杰 周春梅 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7期。
4、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五”重点课题.聋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可行性研究,2006年6月。
关键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职业生涯规划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较大陆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资本,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教育传统与美国学生事务工作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这种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集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传统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并吸取美国学生事务工作的经验,由1994年以前的“重训导”改为“重辅导”的学生工作模式。这种工作理念的改变形成了当今台湾技职院校“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由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主动出击,争取认同”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注重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处事成熟、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一、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
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事务处一般设有下列机构:(1)生活辅导组,主要作用是维护校园安全,预防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和出勤考评;(2)卫生保健组,主要作用是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服务;(3)谘商辅导组,也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学生心理测验,提供就业咨询服务;(4)课外活动指导组,也称作“社团辅导组”,它受理学生社团设计及活动申报,组织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社区文化服务。①
与大陆高校很不相同的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生事务处作为学校统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学生除学业以外的所有事务,直接面对学生。这种扁平化的机构设置以学生发展为要务,做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短、平、快”,保证了学生事务工作的连贯性和规范化,防止了多头管理,议而不决等问题的出现。
全员参与也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制的鲜明特点。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专职学生事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的专职学务工作者占职员总数的12.1%,学务工作人员与在校生之比约为1:600;(2)兼职学生事务工作者。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和校级学务工作者,如学务处长一般由教授兼任;以及普通教师,如班级的指导教师(类似大陆高校的班主任);(3)校外兼职学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在校生为640926人,高校学生住宿率平均为29.3%②。也就是说超过70%的学生住在校外,这些学生很大部分是在学校周边租房。而学校与校外租房业主和校外住宿学生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实际上将房东变成了编外的学务工作人员,纳入了学生管理事务中。(4)工读生。相比大陆高校勤工助学省在公共服务机构兼职以获取相应报酬,台湾高职院校的工读生有相当一部分成了学务工作者的助手。
二、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台湾高职院校学务处的每个工作部门进行的常规工作,从工作计划、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到经费使用与管理都有详尽的制度。并且学生申诉制度和改过迁善制度也十分健全。学生和学生团体对学习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可以通过申诉解决。成立有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务,根据评议结果进行决议,并上报校长核定,之后报审评会,评议决定书经完成行政程序后,学校立即实行。学生若遭受退学活开除学籍的处分,可向学校提出申诉,表现良好这可获得救济。台湾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推行惩罚销过制度,处罚较轻的学生于接受处分公告后一周内可申请填写销过申请表,由导师担任辅导,按照一定标准引导学生从事爱校服务工作,接受考核,考核期满后可办理销过手续。
台湾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务处均实行行政标准化,对各项工作和服务内容办理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制定,公布在校内或公共服务机构,供学生随意取阅。各学校编制的《学生手册》中,包含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作业流程、各种健康提示,以及对学生办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请假手续、宿舍申请与设备维修、勤工俭学、保险理赔和器材借用等各种业务标准化流程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较好的融合,提高了行政办事透明度和便捷性,极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行政效率。
三、生活服务和心理健康方面
1.生活服务与住宿辅导
台湾各高校只有部分学生入住校内公寓,主要分配给外地学生、经济困难生、上学年住宿表现优良者和一年级女生等。其余学生一般住宿于学校周边。校方与出租房屋业主及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这样的规定既把繁重的住宿管理程序简化,并分流给自愿履行这一义务的广大出租房屋者,明确了房东的管理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租金了校外学生住宿资源及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校内外安全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开展宿舍安全演练、卫生讲座、急救训练、校外活动辅导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2.卫生保健
台湾各类学校均设有卫生保健机构,推广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并与附近医院签约为学校特约优惠医院,使学生就医方便。有些学校把体育室设置在学生事务处下,由主任、组员、技士、救生员和工读生组成。体育室有教学与行政任务。其中行政任务的目标是以学生个人兴趣为主,个人技能为辅,满足学生的个人保健需求,以利于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台湾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处设置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称为“谘商辅导”。辅导人员学历较高,辅导中心主任学历以博士居多,占53.33%,其次为硕士,占41.21%。③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业务包括团体心理测验及辅导、个别心理测验及辅导等。学校在新生适应性辅导和定向辅导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向新生介绍各行政单位的业务内容,让新生了解在校需求及权利义务,并有“与校长有约座谈会”之类的行政单位主管和学生的面对面沟通,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些适应性辅导措施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台湾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身心障碍学生的辅导,每学年均召开身心障碍学生座谈会2次,以系为单位,了解此类学生各方面适应情形与需求,安排相应的辅导。以简讯、电话和e-mail等方式与身心障碍学生保持联系,使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重拾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学校同时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008年3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台湾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所有大专毕业生综合的54.63%,其中80.93%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就拥有工作经验,其中有21.3%有全职工作经验。这得益于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举措。
1.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
台湾职业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全台有完整的竞赛体系,项目繁多,贴近产业行业的现实状况,社会认可度高。每年举办一次的全台大专院校绩优学生社团评鉴暨观摩活动,各院校均据此开展社团评价,获得优胜者,学校颁发奖牌、奖金,并可参加台湾“教育部”主办的绩优社团评鉴,其负责人及社团干部和指导老师均可获奖励。这样的措施一方面把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特别是专题制作相衔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注重相关竞赛咨询的,便于相关院系和学生组织申报;同时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加以报道宣传并予以奖励,这样营造出职业技能竞赛良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较早接触行业现状,有的放矢地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针对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对学业做出调整,为未来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孵化氛围。
2.新生生涯探索与定向辅导
自大一起,台湾高职院校便开始注重全程性的培养,鼓励生涯的定向探索,以期学生能在主修领域内外的生涯目标进行更完善的规划⑤。首先由学务处组织对新生进行适应性定向辅导;其次由谘商辅导中心提供一定时间的生涯探索课程,为学生了解自己兴趣和选填志愿作参考;最后由教务处修正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课。并且学校的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训练,与校友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挥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从以下几点开展:(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台湾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内容丰富多样;(2)开展职业生涯心理测验与训练。各种心理量表由学生填写,使学生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增进对职业的了解,积极探索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生涯信念。
4.就业能力竞争
台湾高职院校会根据市场就业环境的变化,面对学生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应对策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在台湾很受青睐。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资格证级别越高,就业后薪酬越高。各高职院校也鼓励学生努力取得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谋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职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毕业生就业跟踪辅导
此方面包括毕业后的就业辅导,协助毕业生就业,跟踪学生就业动向等。其中校友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校友在得到较好发展后,主动帮助校内毕业生就业,这样良性循环,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手段。各高职院校建有校友资料库,详细记录校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校友帮扶就业已成为台湾高职院校常年推行的就业措施之一。
此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设有产学合作平台,其与企业间建有产学联盟,每年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合作成果展,加强产学资源整合,并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台湾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清晰,重视方法,重发展和预防,服务先于管理,这于我们在学生工作管理实践中,有借鉴意义。在学生管理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和吸收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创建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教育及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新时期对人才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广阔视野的人才。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不同制度下的学生工作高效管理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
注释:
①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②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③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④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2]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3]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4]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