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管理硕士

旅游管理硕士

时间:2022-08-29 01:1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管理硕士,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管理硕士

第1篇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第2篇

1、报考方式

(1)十月联考(已经取消)2016年与全日制研究生合并;

(2)同等学历申硕(单证);每年5月份考试;

(3)一月统招在职研究生(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旅游管理硕士MTA、工程管理硕士MEM、金融硕士MF、教育硕士及体育硕士。

2、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

(1)有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科有两年工作经历的人员。

(2)专科毕业5年,本科毕业3年,已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满2年后可报考(年限以当年考生入学时间为截止点计算),(根据《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十月在职研究生报考形式已经取消并入到一月联考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摘要: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MTA的研究方向设置的探讨具有实际的意义。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探讨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的研究方向设置问题。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国家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

第4篇

▶管理类联考考试科目:

包括“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与“英语二”两科,总分300分。

(1)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卷面结构:数学、逻辑推理、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共三大部分。满分为200分。

(2)英语二,卷面结构:语言知识运用(即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第一部分四篇、阅读理解新题型、翻译(英译汉)、小作文、大作文,共六个部分。满分为100分。

分值分布:语言知识运用(完形填空)20道题10分、阅读理解(PartA)20道题40分、新题型(PartB)5道题10分、翻译(英译汉)15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15分。

▶考试难度

(1)综合能力:

①数学,为高中、初中、数学知识的运用。考察有相当的灵活性,体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组合、建构、运用能力。

②逻辑推理,包含形式推理、论证推理以及综合推理三大部分。逻辑推理题题干及选项阅读量(字数)与信息量(信息点数)较大,阅读速度与抓取关键信息能力是做好该部分的基础能力。当然,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

③写作,含论证有效性分析与论说文两个部分。论证有效性分析,要求能较快地找出一段论证中的漏洞,是考察批判性思维的直接体现;论说文,良好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基础。

(2)英语二

难度与大学英语六级相近,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打好两方面功底。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这与考生的词汇量、逻辑思维能力直接相关。因此,应十分注意词汇量的拥有,实际上,你懂得词汇变形的意义是很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在完型填空中,直接考你背的词(原词),命题老师认为太没水准了,会给你加深难度。

其实增设难度的办法就在于单词的变形,包括词性的变化、时态的变化、单复数的变化等等,因此你手边要有一本英文词典,有事没事翻一翻,找找感觉,获得规律认识。记住,单词,考的一般不直接。

第5篇

[关键词] 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08B077)。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已成为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广西高校中最早设置并招生的旅游专业,2007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概况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开办于1985年,199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2000年获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招生权,2010年获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招生权。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良好效果[1]。现有专业教师43人,其中硕士生导师16人,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

专业建设愿景及思路

1.愿景

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广西,西南一流,全国有影响力,面向东盟”的全国品牌旅游专业。

2.建设思路

围绕一个中心(即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突出两大特色(“校、政、企、研”专业办学特色和民族旅游特色),重点发展三个专业方向(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四种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1234”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工程。

专业建设的实践

1.重点建设一支教学、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和基础[2]。现有专业教师队伍中,教授7名、副教授18名,讲师18名;博士16名,硕士21名。已派出8人次到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及国内的重点高校进行访问学习。

近五年,旅游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6项。

2.精品课程、特色应用型教材建设取得成效

旅游管理专业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4门,全面推动了核心课程群的精品化,同时积极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体系,与各出版社合作完成了10本专业教材出版工作,逐步实现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自编化工作。

3.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平台,实验室建设取得质的飞跃

2007年本专业成功申请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建设了6个功能实验室,被评为学校第二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实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实习实验平台。

4.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彰显,教学改革深入开展

全面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通过整合课程,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其次有效地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较好地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第三是创新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认识层次、技能层次和专业研究层次三个层次,最后是强调了素质教育体系,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2008年以来共获得2项省级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4项教育规划项目。

5.优选实习合作单位,扩展实习基地网络的宽度和深度

本专业先后与区内外30余家旅游企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拥有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网络。与一些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单位合作,使本专业拥有国际化、高标准的实习场所,还不断深化与实习基地深入交流,派出教师驻点学习,并邀请实习基地负责人来校交流及招聘。

专业建设成效分析

1.精品课程起到良好的推广示范效应

本专业先后建设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建立了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讲义、多媒体课件、习题试题库等,通过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数字化建设,实现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使建设成果能够服务于更多人群。

2.民族旅游办学特色在业界受到肯定

2010年,我院承办了首届民族旅游论坛大会,会上宣布了中国人类学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挂靠我院民族旅游研究中心为该委员会常驻地。

3.学生受益面广泛

自特色专业工程实施开始,逐步形成适合于旅游管理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受益的学生达580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累计获得各类科技立项共150项,显著促进了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4.社会效益影响大

通过特色专业办学模式,旅游管理专业紧密与地方经济实践结合,为地方完成了多个旅游规划项目和培养了大量的旅游行业人才。学生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积极认可,仅通过半年的生产实习环节,上海、广东的许多企业就对我院学生作出了较高评价,表示希望学生毕业后到他们企业工作。

参考文献:

[1]宫辉力,李小娟等.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41-42.

第6篇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概述

上海旅游专科高等学校是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于1979年在上海成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开端。此后的26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此后,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教育形成了以国家旅游局为核心,以南开大学、西北大学、杭州大学和中山大学为龙头的格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由于受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使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有数据显示,1993年我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92所,在校生12266人;到2002年底,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407所、在校生达到157409人;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和在校生人数10年分别增长了2.4倍和 10.8倍。近几年设有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院校数又有所增长,到2005年底估计近500所,在校生人数已超过160000人。

从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教育20多年发展的数量和规模来看,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26.9% ,在校生年均增长120.1%。到2003年,全国旅游院校中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有94家 ,能招收旅游专业 (或方向 )硕士生的有33家,能招收博士生的有 4家,每年研究生的招生总数达到300多人。2004—2006年这些数据又有所增长。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增强,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所以旅游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投资的各大重点院校外,私立旅游院校所开始大量涌现,包括国外的资本也开始投资于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二是办学模式多元化,出现的新的办学形式有:企业办学或研究院所办学、 校企结合办学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

以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2003年10月对本专业学生进行的调查为例。调查结果如下:

由图可以看出:明确表示从事“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比例不足50%,虽然“彻底改行”的比例很低,但这种情况也是值得忧虑的。

三、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背景

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背景分为四个层次:大专,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60%的份额;本科,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35%的份额;硕士,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4%的份额;博士,约占我国高等旅游教育1%的份额。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教育现已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教育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处于量的扩张状态,需要向质的提高方向发展。

(二)目前国家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给各大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缺口很大,目前我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 万人。以上海为例,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旅游管理岗位就有1000多个。

(三)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况

旅游专业的职高生、大专生比本科生更受旅游企业青睐。

1、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的学生不愿从事与旅游有关的职业,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以浙江某高校为例,从2002年—2005年该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22%。

此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05年8月31日

2、酒店、旅行社对本科毕业生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

3、很多旅游管理硕士毕业生选择在中等旅游职业院校从事教师、考研、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

四、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仅仅是抱着对旅游的喜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来选择旅游专业的,而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更有的学生根本就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和兴趣爱好,仅仅凭“旅游很火”的感觉而盲目地选择旅游专业。

(二)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仅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应用。

(三)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不少家长认为,系统掌握了旅游理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将来应该从事的是比较体面的旅游企业经理、主管、旅游局公务员等职务。长期以来形成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思想,以及在社会、家庭的影响下,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生有较强的优越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挑就业地区、挑就业单位、挑工作岗位的“三挑”现象。

(四)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心理偏差。根据上面的调查图表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最注重的是个人的“发展空间”,希望在短时间里能有晋升的机会,而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要求管理者从服务员坐起,管理者需要知识,也需要经历,尤其是本行业最基本的工作经验。否则,没有经验很难作好管理者。毕业生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不匹配。根据调查显示,67.7%的学生能接受的工资水平在1000—3000元,加权平均后得到2051.98元,明显高于旅游企业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

(五)用人单位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旅游企业和部门在招聘人才时出现较强的功利性和短期性,迫切需要有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或是丰富从业经验的“熟练工”。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虽然缺乏工作经验,可是他们具备较高的素质、专业水平和发展的潜力。用人单位吝惜对人才的“培养成本”,缺乏“优胜劣汰”的选拔机制,造成了旅游人才的大量流失。通过对杭州市10家酒店的调查表明,在过去的3年中,酒店招聘本科生168名,到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高达66.1%。其中,进酒店不到1年就辞职的有81人,占流失总人数的73%。

五、对改善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一)毕业生要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来说,首先要从主观上增强对旅游业的认同。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如人际沟通的能力、技巧,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者大部分是初中、中专的文化程度,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者,本科生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从长远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其次,要转变择业观念,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积极参加老师的科研项目,从平时对旅游活动的组织、策划、公关、创新的能力提高中获得对本专业的热爱,获得本专业学者的认同。

(二)旅游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拓宽实践渠道

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增加学生实践培训的时间,拓展学生参加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

(三)旅游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用人机制

旅游企业要充分相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对他们实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想结合的办法,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试行的发展空间或的发展空间。

(四)在就业前对自己做一个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

建议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前对学校的声望、本专业的特点、自己的性格爱好等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避免盲目就业、避免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过于挑剔。同时,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短期择业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第7篇

旅游管理学科错位

(一)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

1.单一学科定位与办学依托多学科之间错位

目前我国旅游学的理论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各个研究机构(高校)都在各自原定领域内进入旅游研究圈子,多种学科进入旅游研究,造就“万马奔腾、齐头并进”的虚假繁荣。实际上,旅游专业在中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不合理,一直在单一学科还是复合型的交叉研究领域之间摇摆,在单一学科体制内寻求多重研究的突破和承认。从旅游专业在我国高校院系的实际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专业教育是依托管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建筑学,甚至依托中文、地质学、交通运输、农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等不同的学科背景而不断发展的。旅游专业在诸多学科、院系下皆有分布,既说明我国旅游学科自身发展的壮大,也说明了其他学科发展面临困局与自救。这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在经济管理类院系下开设旅游类专业,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系;二是因该学科在旅游研究和专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如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以及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三是由于某些相关学科人才需求下降,一些高校依托历史学、园艺学、林学、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进行专业开拓的情况,如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5](P9~15)等。这种专业的综合性错位既不符合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也没有客观反映旅游学的本质特点。依托其他学科永远使旅游学处于从属地位,得不到主流的定位和认可。这种学科地位问题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出现“小而全”的局面,开设课程涉及旅游各个方面,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是皮毛。而且旅游科研和旅游教育科研滞后,教师难以申请省部级以上的课题基金和奖项,难以发表权威性、高层次的旅游学术专业刊物,最后只能在经济学、民族学、哲学等学科中申请旅游课题,在非旅游的刊物上发表“权威”论文等。长此以往,球与边缘化最后将会严重影响高校旅游专业的师资水平、资金投入、院校评估与专业排名、办学层次与质量等,若不能确定旅游学科的定位属性,必将影响旅游教育与科研的发展。[6](P161~164)

2.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同时就业竞争之间错位

中国旅游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长迅速。由2000年底统计,全国拥有高等旅游院校(包括所有开设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普通高校)由1980年的4所增加到252所,拥有在校学生73 586人,已经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样一个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09年末,国内的1 722所大学(学院)中有旅游专业(系)的高等院校852所,在校生49.84万人;开设旅游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881所,在校生45.41万人。也就是说,全国有95万人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其中50万人在高等学府中。①十年时间,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都取得了惊人的数量发展,然而质量是否都同样得到提高呢?实际上,每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不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出路也应该不一样。首先,研究生教学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目标是将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管理人员[7](P10~11)。其次,本科层次旅游专业应培养具有“创造性执行及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的专门人才[8](P8~9)。再次,旅游管理专科是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能从事旅游基层管理,独立进行旅游服务与管理、项目开发、市场推广的经营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所以造成不同层次人才同时竞争相同岗位。多种层次人才培养与就业同时进行,竞争空前激烈,导致了学生更看重名牌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或者非旅游管理专业(如金融、会计、财税等专业),进而产生了极其严重的二级分化现象。

3.旅游多功能与旅游研究缺少基础理论之间错位

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是旅游的诸多功能之一,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体现在旅游活动可以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其与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旅游功能。[9](P13)从对旅游的社会教育系统要素分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能够发挥教育载体的功能,并为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导游人员和旅游解说牌是旅游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导游在讲解时存在缺乏生动性、科学性和讲解格调低下等问题;旅游解说牌设计呆板、内容空泛。停留时间是影响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交流的主要原因,旅游管理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有待加强。[9](P19)旅游研究在成果数量规模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如何构建旅游研究自身的理论内核尚需突破,旅游研究的基础理论不扎实,尤其是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短期性需求支持下,造成旅游研究成果数量的表面繁荣,实际上研究深度不够,一些关键问题始终难以得到解决,没有形成核心的概念与逻辑体系,对于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和研究的语言系统共识较少。[3](P239~248)以国家级科研项目中体现的旅游研究倾向为例,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自然基金项目倾向于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及演化、旅游流及旅游行为等,对区域旅游合作主题没有研究或者说较少涉及,旅游统计是研究薄弱环节;社科基金项目倾向对旅游产业竞争力、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等的研究,对旅游流及旅游行为没有研究,而在旅游地域系统空间结构、旅游生态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自然基金旅游项目中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乡土聚落景观、旅游环境影响、旅游统计、旅游信息等主题成为研究“新宠”;社科基金项目中旅游产业、民族村寨旅游、区域旅游合作、休闲旅游、青藏高原旅游等逐渐受到重视。[10](P78~84)旅游具有多种功能已经为人们所共识,研究缺少基础理论,国家项目支持少,旅游多是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借鉴,这种外在多功能和内在少基础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二)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

1.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之间错位

在旅游管理学科中,以应用为主的专业方向比例也明显高于以基础为主的专业方向,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靠旅游规划等横向课题支撑,部分学生和青年教师成为导师规划课题的廉价劳动力,这样势必削弱旅游基础性研究,导致论文产出、著作产出、纵向课题申请、研究生就业出路等向应用性倾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人才市场发生较大的变化,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导游员、饭店工作人员、旅行社计调等层面,更不是学旅游管理到饭店“端盘子”等传统偏见。许多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时代步伐,滞后于市场需求,依然只是停留在导游、餐饮、饭店管理等传统层面,缺少会展与会务管理、商务旅游、景区精细化运作、旅游产业融资、遗产旅游豪华包装、智慧旅游、金钥匙饭店高层管理、高尔夫管理、会所管理与业务运作、政府接待与旅游陪护等新业态。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结构不科学。部分课程因专业方向分化缺乏有效综合,甚至大量课程内容陈旧、重复,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比重偏低,学生限于一隅,自身知识得不到拓展,个性化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最后出现“难找工作、多人找同一份工作、找到工作难以坚持”的局面,进入社会后工作岗位得不到适应等结果。

2.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错位

与其他本、专科生专业相对完善、成熟、规范化的培养管理相比,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管理则松散得多,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依靠导师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一方面部分旅游管理导师招不到高质量学生,另一方面某些专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研究生。学科规模数量扩增与质量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已成为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以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水平评估、质量监控体制为切入点,逐步推行以校外专家为主的社会评估制度,改变放任自流为“依法管理”,应成为今后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知识传授与轻能力培养之间错位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薄弱,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虽然也召开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教学改革会议、创新争优学术会议等,但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新为荣的意识明显不足,难以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难以突破传统观念,也就难以超常规发展。

4.社会需要与个性泯灭之间错位

许多旅游管理院校(专业)忽视了学校、学科的既定特色与形象,一味地追求“大而全”,一味地追赶潮流,与时俱进,最后迷失了发展方向,找不到自我特色,培养出来的海量学生,千人一面。同行对于这种以数量培养取胜的方式认可度不高。例如国内某高校一次性招收6个旅游管理本科班,一次性招100名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有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招收在职研究学员,以3~5万元/人学费搞创收,批发硕士学位证。这种为弥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忽视培养人才质量的办学方式,最后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旅游管理硕士点、博士点成为挣钱的工具。

5.效益与培养成本之间错位

据笔者调研所知,大多数学校未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各培养机构处于无成本核算体系的运行管理之中。尽管近年来实行完全国家拨款、委托培养、自筹经费三种类型的经费分担改革,但仍未摆脱经费短缺的困境,完善和拓展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是当务之急。

理顺旅游管理学科的错位,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基于中国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特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了适合于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战略定位,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11](P6~7)旅游学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应拥有一个独立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规范化的专业结构。因此,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规范化包括一级学科(旅游学)、二级学科(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地理学专业)以及研究方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与区域经济等)等在内的旅游教育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6](P161~164)旅游专业不是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它应该在目前的学科目录体系里体现更多的包容性,旅游专业应该成为横向联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旅游心理学与消费、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综合管理等,纵向联系个体旅游行为、社区旅游、区域旅游、全球旅游新论等在内“核心”学科。

(二)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然而目前各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存在通病,即笼统单一,跨度太大,定位过宽,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忽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崔伯(Tribe,2001)指出,教育项目中课程设计是关键因素。旅游课程的设计不仅要面向旅游企业,也要考虑到旅游业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12](P442~448)。也就是说旅游教育既要考虑实际意义,又要考虑到技术意义。优秀的旅游课程设计的最终得益人将是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同时学生也能受益匪浅。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时,教授很多经营层面的知识,但很少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13](P291~295)学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都注重课堂教育,但严重忽视了学生技能的培养。邹益民(2002)指出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加上学校实验设施不足,饭店方向的学生在进入饭店当实习生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实践经验。[14](P44~46)我国的旅游教育课程往往是基于老师擅长的领域来设置,其实理想的课程设置应当是根据设计好的课程来寻找相适应的老师。我国的课程设置方式是本末倒置的,这在学生的知识构成上清楚的反映出来,造成行业需求与学生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了能实现我国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教育项目中应当保证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课程设置的目标中,应当包含基本的技能、相关实践、相关知识以及如实际操作准则等。[15](P16~24)应该在旅游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层次体现学术差异和就业差异,学位与理论依次递增,同时从实操层面到学术理论层次也应该双向递增,避免学术与就业错位。

第8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

1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江西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大力实施旅游强省战略,旅游业成为江西重要支柱产业。江西旅游人才的培养是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江西各高校为顺应“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需求纷纷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并积极探讨各自特色的培养体系。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村文化多样,生态优势明显,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也最有条件开展生态旅游的业态和研究。行业领域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专业要求逐步提高,加强旅游管理本科创新创业教学已成为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江西农业大学作为江西重点高校和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既有鲜明的农林特色,又有雄厚的农林学科基础,为江西乃至全国培养独具农林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

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文科类专业,专业课程考试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居多,学生上课就是记笔记、记重点,理论教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实践教学技术水平又不行,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兴趣。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培养其创新精神,使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1.3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非常严峻,去基层旅游企业当服务员,大部分学生又不愿意,在就业中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自主创业(如自己经营民宿、旅游购物商店、旅游俱乐部、旅游网络营销等)成为许多学生毕业后的重要选择。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专业就业指导方向,为其提供462019年/第15期/5月(下)新的道路,让学生在当今社会形式下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场和社会。因此,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缓解了就业压力。

2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改的路径

2.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和以农林为特色的旅游专业课程

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于2002年开办,2012年获得旅游管理硕士点,2013年通过与婺源茶校合作办学的机制开设了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效率,学校不仅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毕业实习等课程,其中,就业指导课程2019年起从原有的“7+1”教学模式调整成“6+2”教学模式,6次课堂教学,2次实践课(包括校友企业进课堂和参加大型校园招聘会)。与其他农林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不同,江西农业大学旅游专业很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农林、创新创业”的特色。

2.2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在旅游业迅速发展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背景下,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对应用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急迫。按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培养,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其他学校雷同、实践实验平台欠缺等问题,因此,我校在充分发挥农林院校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情况,利用自身的区域特色,以校内外基地为依托,社会服务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富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具体如下:(1)增设实践课程。江西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与公共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在校内3年时间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累计1年时间,在旅游企业和实践基地完成。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期开设了2周的综合教学实习,形成了五大模块(包括休闲模块、旅游业模块、旅游文化模块、规划管理模块、康乐养生模块)教学实习,大四有为期6个月的旅游专业综合实习和创新创业与第二课堂实践,其中分布景区、茶文化相关企业以及酒店、旅行社等。(2)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从2010年至今,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旅游管理专业一直致力于校内教学基地的建设,把江西农业大学校友楼、校史馆、标本馆作为专业的实习场所,并建有近60平方米的茶艺室,近40平方米的餐饮客房实验室,近70平方米的旅游综合实验室。近5年学科逐步建立了江西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和南昌市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为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定期邀请旅游企业家举办学术报告,与学生交流,使学生及时了解旅游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开阔眼界,丰富知识。(3)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和各类技能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旅游协会、校礼仪队、大学生茶艺社、大学生花卉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学生专业社团的建设,比如面向对导游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群体,安排他们去车站接待新生并在车上沿途介绍南昌概况和校园概况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院举办的导游之星大赛及省内外各类旅游大赛,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服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赛促教的教学形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落到实处,使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加强。在课程实训中,还组织学生到南昌市星级酒店、国际旅行社、旅游景点参观,在此过程中掌握旅游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旅游企业营销策略以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

2.3加强创新创业互联网技术应用

“旅游+互联网”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开设旅游信息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CAD制图、智慧旅游、旅游市场营销、会展旅游等课程。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教育,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顺应新时展的需要,为学生创业提供扎实基础件。

3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的实施要点

高等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依托学校自身优势,结合旅游课程特点,从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增加案例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1三点一线开展教学

“三点”是指课程要在课堂、课下(校内实践基地)、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三个空间完成,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课下学生按结成的小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一线”是指学生在景区学习后回到课堂,在课堂上通过回顾学生们对教学内容的接收程度进行针对化教学,老师针对学生不足之处进行点评,从而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循环,培养学生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方法多样化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运用到旅游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结合江西旅游相关案例讲授理论知识;二是让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模拟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程将乡村旅游这章教学目标设计成:“认识乡村旅游”、“介绍自己家乡乡村旅游资源概况”、“体验一次乡村旅游活动”,课堂讲授时以真实案例导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讲到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时,可以以乡村旅游古村落景区、现代观光农业园、民宿等为例,来分析它们各自的市场定位,便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2)形象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有真实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例如,对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进行导游讲解,可在实验室内墙上可事先挂好关于导游带团全过程和要求,实验室课桌上摆放扩音器、旅游帽、导游旗、导游证、各种票据、旅游合同等,利用多媒体录像播放婺源景区概况。教师可随手指点以物示意,直观易懂,形象生动。(3)模拟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模拟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角色,如讲解《模拟导游》中“导游带团”一节时,教师和学生可分别模拟导游、游客、酒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模拟一个完整带团过程,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掌握知识。在《餐饮与客房管理》的“农家乐摆台”教学中,将学生带到餐厅,通过示范摆台的步骤和标准来教学生如何摆台,如何接待客人,为客人服务,融入乡村生态氛围;从而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4)分组讨论法。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旅游领域热点话题,如:“黄金周旅游生态利弊”、“乡村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教师主持,学生讨论,讨论时授课教师旁听之后作点评。教师在讲授其他基础课程时,也要有所侧重,加大论述农林生态旅游及创新创业的内容比例,如在讲述酒店管理时,着重对“农家乐”餐厅、民宿经营特点进行介绍;在讲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时,侧重研究“现代观光农业园的构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等内容。

3.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农林院校的“生态创业美”

运用摄影、录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雨课堂、慕课及翻转课堂教学等方式,使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教学效果。在利用课件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实例教学,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地理学”、“康乐养生管理”、“园林概论”等课程的教学,用多媒体教学形象更逼真,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学活用,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如导游证、饭店服务技能、茶艺师等证书)和相关技能大赛,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3.4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不能用传统的闭卷答题形式,应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比如,鼓励学生通过调查报告、项目策划、演讲赛等形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导游业务”课程考试的主要内容可以笔试和口试相结合,从导游讲解能力、导游规范服务能力、旅游接待殊问题处理及应变能力及学生自身的仪表、仪容、行为举止规范进行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还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多样化的考核,比如旅游企业招聘、旅游市场营销调研、导游带团、计调业务、旅游景区影响策划、景区产品开发等,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信心。

第9篇

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联合开办的机械工程专业属于交大密西根学院,招生时以学院名称招生,包括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一年半后根据个人志愿选择(不受高考志愿影响)和成绩要求进入相应专业学习。

该专业在学习课程方面,与国内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高校相近,涵盖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与振动、工程材料、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等课程。但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及实验要求均按照密西根大学相关专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和实验要求等方面都保持了密西根大学相关专业标准,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工作能力,以及英语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并不是所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都需要到国外求学,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西根大学联合开办的机械工程专业就有三种培养模式,不同模式培养方式不同、授予文凭不同,求学地点也有不同。其一是四年都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毕业后获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密西根学院本科学习证书。如果大学前两年相关课程的平均成绩达到3,0(4分制)以上并通过托福或雅思或MELAB等密西根大学认可的英语水平考试,可申请交大一密西根本科双学位,第二个专业可以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更多的领域选择,包括工程类的各种专业,如航空工程、船舶建造与海洋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与运筹工程、生物医疗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核工程与放射科学、机械工程、大气海洋与太空科学、电机工程等密西根大学优势专业,以及各种非工程类的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金融、社会、教育、心理等。本科双学位毕业的学生,则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密西根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密西根学院本科学习证书。还有一种模式是交大一密西根本硕连读模式,则可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密西根学院本科学习证书、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该专业在密西根学院学习的学费是3万人民币/年;双学位项目同学在密西根大学按其国际学生学费标准缴费,学费约3.8万美金/年,生活费约1万美金/年。

酒店管理——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办

天津商业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办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在建立之初就借鉴了美国相关专业的办学模式。2004年,在借鉴的基础上,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联合开办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该专业是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的招牌专业,历次各种排名中均居全美第4至6名。

在酒店管理专业合作项目中,天津商业大学负责前两年基础课及英语教学,FlU(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简称,下同)负责后两年专业课的教学与管理,即采用FIU的教学模式,使用原版教材,由FIU派教师全英语讲授专业课。学习期间,学生将完成1000小时的业界实习。学生还将受到行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西餐制作、餐厅服务、葡萄酒鉴赏和客房服务,以及酒店及餐饮业主要岗位的实习。

该专业主要课程有酒店业管理原理、酒店业市场营销战略、酒店业人力资源管理、酒店业资产管理、酒店业经营控制、高级食品生产管理、旅游学基础、国际旅行与旅游。此外,还有丰富的专业实验,如初级食品生产管理、高级食品生产管理、葡萄酒鉴赏等。

对于符合条件的学生,大学四年级时可以申请到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迈阿密校区继续学习,FIU将按照国际学生标准收费,费用较高。对于获得FIU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专业课成绩点数平均(GPA)达到3.0及以上的学生,可以免考托福和GRE,直接申请到FIU迈阿密校区攻读酒店管理硕士学位。

在天津商业大学学习期间,学费为前两年每学年16400元/人,后两年每学年32800元/人。本科毕业后,可获得天津商业大学管理学理学学士和佛罗里达国际大学酒店管理学理学学士两个学位。

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山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办

展览、会议、大型活动和节庆等与会展相关行业在国内发展较晚,该专业的设置也较晚,在目前招收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20多所高校中,有17所是2004年才开始招生。与国内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起步晚相比,国外高校由于会展行业的发展快,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具有较强的借鉴性和参考价值。于是,为了吸取国外高校的培养经验,国内高校开始尝试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与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不同,中山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联办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由双方院校共同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学生第一、二学年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就读,前三个学期内成绩合格并通过雅思考试(总成绩达到6.5以上,单科不低于6)的学生,第三、四学年到澳大利亚昆土兰大学旅游学院学习;第一、二学年学习结束后未被录取到昆士兰大学就读的学生,留在中山大学编入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习。

该专业主要课程均采用英语或双语的小班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均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外籍教师。学生修满学分、考试合格并符合学位条例要求者,可同时获得由中山大学颁发的管理学学士学位和由昆士兰大学颁发的国际酒店与旅游管理(会展方向)学士学位。

分别在中山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习的学生,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主要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旅游地理学、旅游概论、会展概论、微观经济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会议策划与组织等;在昆士兰大学学习期间,学习课程包括Event sponsorship&Fundraising(节事赞助与筹资)、SpecialEventManage-ment(特殊事件管理)、EntertainmentMan-agement(娱乐管理)、Event&SportTourism(节事与运动旅游)、ResponsibleTourism:Principles andPractices(负责任的旅游:原理与实践)等。

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的学费为30000元/年/人,昆士兰大学按照学分收取费用,需修32学分,约1800澳元/学分(随汇率等因素变动,每年略有调整)。

信息工程专业——上海大学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联办

信息工程专业是上海大学与法国技术大学集团联合开办的中欧工程技术学院的专业。

法国技术大学集团由三所工程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公立大学组成:法国贝尔福一蒙贝利亚技术大学(UTBM)、法国贡比涅技术大学(UTC)和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UTT)。

进入本专业学习,第一外语为法语,第二外语为英语。第一、二学年部分核心课程用英语讲授,第三、四学年部分核心课程用英语、法语讲授。学习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化学、计算机软件基础*、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数值分析*等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电工与电路、信号分析与处理、电子技术、通信原理、集成电路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论与实践*、操作系统*、网络结构及互联网应用*等专业课程。(其中带“*”标记的由外教授课)。

学生参照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CTS)进行学分管理。如果学生在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进行四年本科学习,达到规定要求将颁发上海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其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前三年学习成绩达到规定要求、法语达到标准,经选拔可参加本口硕模式,在上海大学读三年,在法国学习两年,攻读硕士文凭;或参加本-工程师模式,分别在上海和法国就读三年、2.5年,攻读工程师文凭。攻读本口硕模式或本一工程师模式,在获得上海大学的文凭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法国技术大学集团(或其欧洲伙伴大学)的硕士或工程师文凭。

第10篇

关键词:双证融通;专业建设;实践技能;技能竞赛

“双证融通”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衔接、融合与沟通。它是指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与沟通。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了全国职教会议精神,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广为推行。

“双证融通”是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酒店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始探索并实践“双证融通”,通过多年的摸索与探讨、总结经验,我们觉得酒店管理专业实施 “双证融通”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六大要素。

一.与学科专业建设的融通

学科专业是所有教与学活动的大平台,通过专业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就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来我们一直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希望通过专业方向的定位与职业资格证书选择,同时确定专业建设和学生进入酒店行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所有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规划、专业特色的打造,都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需要来进行。

“双证融通”实施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行业企业人才市场的需要,选定职业资格证书。2009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颁布863职业标准,湖北省旅游局重点对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8个酒店行业工种开展技能鉴定。

二.与教学计划的融通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的先后顺序,在理论、实践方面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实现“双证融通”就要认真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将鉴定内容渗透于教学计划之中,突出职业标准所要求的实践操作环节。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融通

课堂教学主要涉及到教材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编订、教学日历落实和课堂理论与实训的结合等等教学环节。实现“双证融通”,就要使国家职业标准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材要与考纲相结合,课程标准中要突出职业标准的内容,把鉴定目标要求作为教学目标要求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特别是根据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对职业技能标准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深化到实践教学计划中,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准备教学内容课件时,要认真学习研究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和教材体系,力求把二者结合起来,并设计实训项目和练习作业,以符合大纲规定,既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又达到了课程教学与考纲规定的双重目的。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融通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特别是酒店行业实践性强,学生都要从一线做起,需要在学校学得扎实的实践技能,并着眼于未来,为学生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以便尽快获得上升空间,不然流失率高。这就提高了对专业教师“双师型”的要求。近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专业教师到酒店一线顶岗实践,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师100%的在专业领域方向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五.职业技能竞赛的融通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竞赛活动。各个行业每年都会组织相关职业标准的实践操作比赛。我们的学生学了相关理论、实践技能,拿到了证书,还需要通过与外交流、技能竞赛更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技能水平;以赛促学、以赛代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每年联合校企合作酒店开展一次“酒店服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武汉市、湖北省酒店行业举办的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并且每次都认真组织参加中国旅游协会教育分会举办的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饭店服务)大赛和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明星学生,成为企业争抢的对象,从而带动专业发展。

六.与实训室建设的融通

校内专业实训室是实现酒店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基本保障,近几年,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与校企合作酒店合作共建,实训室已经初具规模。实训室建设与运营中,我们始终秉承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对外经营四位一体的多功能运作思路。

现建设有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前厅实训室,12年还建设了对外营业的酒吧全真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这些实训室的建设,使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的鉴定都能在校内有效实现,从而为酒店专业的“双证融通”融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双证融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对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实力的提升也是多方面的。而对于学生,职业方向与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考核方式的改进,也使学习的结果更加透明、公正和直观,特别是毕业后持证上岗,显著增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基本实现了一两门核心技能课、一个职业资格证书、一个行业、一条职业发展之路,一个证书打造一个职业。

参考文献:

第11篇

文化产品和文化娱乐活动以商品的形式进入流通和消费领域而形成的市场,我们称之为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促成是消费文化产品的人们和生产文化产品的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随着越来越大众化的文化需求和越来越分化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使得现在这种文化大市场的逐渐生成。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方式的工业化和市场化,还有大众传媒与以及全民共享科技产品的现实,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文化市场的建设。下面就谈谈文化旅游与建设文化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旅游是文化市场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随着文化的消费而出现了文化市场。消费文化的人们对文化市场主要有两点要求,一个是文化产品,另一个则是文化服务。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可以把文化市场分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和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这两大类市场。像一些书报刊市场,演出市场以及音像、电影还有有线电视市场和美术、文物和集邮市场等这些我们都称之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产品的市场。而像文化娱乐市场和中外文化交流市场以及文化艺术培训市场和文化旅游市场等这些我们都称之为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服务的市场。除了文化旅游市场之外,其他的问题都被政府管理部门和文化社会学研究者所认识,现如今我们应该刻不容缓的来研究文化旅游市场的问题。

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旅游。我们知道,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无论是从近代来看,还是从现代而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赖以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交往”。交往可以是物质交往,也可以是精神交往,可以是存在于个人之间的,也可以是存在于社会团体之间,乃至是国家之间。自古以来,人类全部交往的基础就是物质交往,而我们应格外注意到精神交往在生活方式中的特殊意义。和旅游相联系的是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而且自身层次越高的旅游者,文化含量在其旅游消费里所占的比例就越高,这就是所谓的精神交往,抑或是可以说是精神交流。在古代,古人的游山玩水还不能称之为旅游消费,旅游也因为小农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形成市场。到了现代,随着旅游业的出现,旅游市场才慢慢地趋于成熟。

二、新工作制的实行给文化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受国家推行的每周44小时的工作制的影响,使得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人们的闲暇时间随着新工作制的推行而增多了,周末怎么度过是很多人考虑的。人们可以选择去走亲访友,读书购物,也可以忙碌第二职业,还可以在家随便打发时间,当然人们还可以选择旅游。但旅游知识诸多选择里的一种选择而已,那如何让人们在闲暇时间用于旅游,这还得旅游也自己想办法。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游客。

三、积极开发人文资源,提高旅游的文化含量

要想旅游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那就需要对旅游资源不断进行开发,特别是人文资源,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魅力的特点把游客的游兴激发出来,引导游客的精神投入,从而吸引游客。随着旅游者不断提高的群体文化素质还有文化需求,文化含量成了人们在旅游时越来越注意的东西。来我国旅游的境外游客从改革开放以来变得越来越多,令人深思的是两座古都:北京和西安,一直都被国外游客追捧,比较热门且高居榜首。这与这两座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人们需要旅游?从社会和文化心理学来看,现代社会人们的情绪受密集的人口和巨大的建筑以及交通堵塞等环境因素影响而激发了想扩大空间的欲望,而去旅游,去到一些自然景观去欣赏它们的千姿百态正好可以缓解人们的这种拥挤心理。所以一些城市就比较注重对自然景观的重视,相对比而言,人文景观就没有那么热门了。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看,通过自然景观来满足旅游者缓解拥挤心理的要求的层次相对比较低,一些层次比较高的旅游者,缓解拥挤心理的方式除了寻求扩大空间之外,还有对时间逆向延伸的心理需求,所谓“故国神游”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和这种需求的体现。所以我们就要对旅游的文化含量要加大,这样才能满足“神游”的需求。因而如果是靠自然景观来满足显然远远不够。

作为旅游业,我们要意识到要想提高旅游业的品位,是需要靠人文资源的。它不但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而且是整个文化市场的一部分。高品位的旅游就是文化旅游。投入市场的人文景观就是文化旅游的消费对象。很多时候,自然景观融合了人文景观,但却没有突出人文景观。但是人文景观才是文化旅游的主要消费对象,或者说观光对象,随着这里的“消费”和我们生活中其他物质性的消费有点不一样,但是也不能使人文资源的品种显得单一,甚至是枯竭了。因此我们就要注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加上大力的宣传,以及“包装”,然后把它投放到旅游市场上。例如,一些古镇,云南的丽江,浙江的乌镇,湖南的凤凰古城这些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使得人们心之向往,每年去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学;教学改革;学生

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生态意识觉醒,引起的广泛争论为民间环保运动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传统大众的旅游对环境的负面效应表现在旅游给自然资源带来巨大压力,旅游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忽视了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生活方式、社会结构造成破坏。因此,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迅速兴起和发展的。

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65年赫兹用生态学理念提出的旅游应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目的地负责任,属于外来语,是Ecological Tourism即生态性旅游的缩写。在美国著名旅游学者豪金斯(Hawkins)于1980年编写的名为《旅游规划与开发问题》的论文集中收录了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的《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本文所使用的“生态旅游”是针对乡村旅游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而言的。1983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生态特别顾问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所使用的“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被赋予了两个基本含义: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方式是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1988年他又进一步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旅游者在欣赏和游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研究野生动植物和享受旖旎的风光”。随后,中外专家和各种旅游组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又纷纷对生态旅游作出了不同角度的定义。

《生态旅游学》是为森林资源保护游憩专业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本科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理念、消费意识。然而,由于我国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晚,《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也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学的教学质量是高校《生态旅游学》教学中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优势,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鼎湖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至2005年3月,我国已建成自然保护区2349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总面积约149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的14.9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3个(加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自然保护区有26个),地方级保护区中省级自然保护区773个,地市级保护区42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12个,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汇集了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的精华,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2001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到12个。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年总旅游人次近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一些自然保护区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以中国四川省为例,2012年四川省生态旅游接待游客1.8亿人次,实现直接收入412亿元,带动社会收入1350亿元。其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乡村生态旅游分别实现直接收入59.6亿、67.8亿、13.6亿、27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012年四川生态旅游直接收入较上年增长33.3%,占林业产业总值的24%。四川省把生态旅游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把生态旅游作为弘扬和展示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

二、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案

1.培养环保意识强烈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杨桂华、钟林生和明庆忠编写的《生态旅游》,本书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融合了作者们所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高度概括了生态旅游的四大理念内涵。生态旅游的最大特征是保护性,培养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学生首先要树立高度社会环境保护责任感,教学过程肩负使旅游从业人员具备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标准的重任。本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对环境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起学生对旅游活动中环境保护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因此本课程教学应侧重于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植于学生思维中,使其在今后工作领域内,有意识、有措施地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避免理论课堂教学枯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生态旅游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大量相关的图像和音响资料,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如果每堂课自始至终使用多媒体,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模糊,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由于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来不及对所学内容进行吸收、消化,影响了对后续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因此,应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动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多媒体授课中来,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可到某一景区进行实际调研,对现有景区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供本景区二次开发方案,学生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和学生对其进行点评,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同时鼓励将教师课件和学生作业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等。

3.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本教材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应根据教材编写实验实习指导书,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当然,开展实践性教学需要加强学校与政府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社区管理委员会等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设生态旅游教学的产学研基地,为实践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条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学习机会,促进生态旅游教学的高成效循环,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学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此外,为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性与参与性,还可以将实践教学基地选择到已开发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度假区、海岛、生态农业区、历史遗址区、国家公园等,或者到还未完全开发并具有山地、森林、草原、湿地、海洋、人文等地理特征的生态旅游地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对旅游高等院校而言,面向和服务于旅游产业,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4.考核成绩反映教学效果不全面,要完善考核方法。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生态旅游学》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多为笔试形式。统计成绩时,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这样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使得部分学生在考试前搞突击,死记硬背,最终也能取得优异成绩,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建议增加科研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如科研论文占到总成绩40%,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给予评分,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与展望

《生态旅游学》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为取得本科生最佳学习效果,其课程内容将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适时地调整生态旅游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扩大知识面,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云禄.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展望——以攀枝花市为例,西南财经大学[D].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3.

[2]马艺芳.大学本科生态旅游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论坛,70-73.

[3]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