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4:3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健康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自古以来,“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首要任务。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必先注意幼年的儿童”。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一、创造一个能激发积极社会情感的充满爱心和关切的环境
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能理解、接纳第个幼儿的特点,在一个班上,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有的热情大方,善于言辞,有的孤僻沉默,整天不语,有的活泼敏捷,喜欢歌舞,教师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一视同仁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实践证明,在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创造一个能调动和发挥幼儿潜能的尊重和期望的环境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育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要在不背离点的教育目的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幼儿的自由和个性,要善于把握教育的分寸,也就是说教师的言语和举动要能恰当地顾及行为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后果,教师的所有目的,不是简单的限制、管理孩子,而是有助于他们学会自我控制,明确自身的责任,愉快的给自已发出命令,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要求。能激发幼儿潜能的环境,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1、教师经常使用协商、启发、建议的口吻说话,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动作无不包含着尊重和信任的信息。2、教师能为每一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活动能力的机会和条件。3、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认知优势和创造力。4、能注意发挥期望效应的积极功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就是相信每个幼儿都有发展潜能,能根据各人的兴趣、爱好和长处,从原有的起点出发,鼓励启发幼儿,就越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三、创造一个能发展幼儿自尊、自信的信任和接纳的环境
自尊感是自我评价引起自我肯定和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尊重的情感,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情感和决心。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对幼儿的评价应在遵守《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如果成人经常公开议论孩子是笨蛋、小傻瓜、多动症、没出息,是“一分钟也不能安静”、“什么也学不会”的人,孩子就会失去自尊和自信,就会惶惑,不听话和自暴自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多适用积极的评价,这是发展自尊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2、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家长配合,改善幼儿处境。3、支持幼儿。
四、创造一个能引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的观察和有趣的环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人的行为常常由三种内驱力引起动机:一是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望;二是好胜的内驱力――成就欲望;三是合群的内驱力――交往欲望。教师在准备日常生活的物质环境时,要按照教育目的为幼儿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设备、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丰富,补充和更替交换设备、材料、玩具、物品以激发幼儿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幼儿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幼儿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五、创造一个能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环境
1.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活动中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总之,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园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应该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个幼儿感到安全,感到欢乐,感到被尊重,感到为集体所接纳,感到自尊、自信,感到获得成功,这就是幼儿所需要的心理环境也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心理环境的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
幼儿教育作为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教育方式,是孩子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形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今的幼儿教育里已经比较常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存在无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幼儿心理教育是幼儿园规范幼儿的相关行为、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和方式,同时也是幼儿园培养儿童规则、制度观念的萌芽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心理教育也存在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引导、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过于程式化,忽视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态度生硬、缺乏耐心可能导致幼儿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如何合理地利用幼儿心理教育,达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
1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教学制度。然而由于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多数幼儿园重视对幼儿知识、认知的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幼儿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局限于他们认为学生出现了心理健康或性格比较内向,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认知,心理健康不仅适用于中小学生、成人,同样对于幼儿适用。幼儿由于个体差异,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仅应当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幼儿的潜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1]。
1.2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与生活实际不符
许多幼儿园开设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科目,但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脱钩,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教学效果不佳。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数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在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上,而在日常生活的教育情境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则往往被忽略。
1.3 忽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教学
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则常常被幼儿教师认为与游戏活动不搭边,因此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忽略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育需要引导,需要循序渐进,以游戏活动为主的趣味性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而这种好的教学方式往往难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呈现,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
2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2.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不应仅仅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行为存在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应当对所有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的必须,只有通过合理引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满足幼儿心理健康发育的需要,而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故事情景可以激发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2.2 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思维方式和与成人不同,因此不应当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应当用儿童的眼光和喜好去设计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例如游戏活动是幼儿们最喜欢的教学形式之一,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欢乐,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游戏活动提升儿童心理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在游戏策划时注重游戏的角色性和趣味性,设计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只有孩子们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其次,在游戏活动中融入语言教学应当将游戏内容与孩子们的世界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进行《四个好朋友》的故事教学时,让幼儿分别扮演成小白兔、小公鸡、小黄狗、小花猫分别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礼貌用语,如果扮演者回答不正确则游戏出局,余下的继续游戏。小朋友们在游戏中进行礼貌用语交流,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现实教育意义较强。通过游戏与故事的有机结合,不仅借鉴了游戏的趣味性,还通过故事对语言的锻炼,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语言交流、沟通能力,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幼儿之间的沟通教育,对一些思想比较自闭的幼儿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语
总之,要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幼儿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幼儿品格,除应当在幼儿日常教育中观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趣味性教学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自身教学水平,用耐心和关心去影响孩子,通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幼儿。其次应当关注幼儿的负面情绪反应,发现幼儿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①根据中医理论的相关内容对患者的体质、病情进行评估,然后遵循食物具有寒、热、温、凉四性及辛、苦、酸、甘、咸五味的原则,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理论知识,为不同体质、病情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严格遵守食物禁忌,避免不当的饮食习惯对其病情产生影响。例如,在夏季,为了防止患者出汗量过多,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避免食用辛辣类的食物,防止其体内津液的过度损耗。在冬季,患者的汗液较难排出体外,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排汗,指导其服用热汤药、服药后为其添加衣被,通过热捂的方法达到让患者发汗的目的[1]。②对于一些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推拿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灌肠、耳穴埋豆、艾灸、针灸、穴位注射、拔罐等,在使用以上方法为患者进行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根据治疗方法、患者的耐受能力及其体质、病情,为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③中药在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中药的具体作用、季节因素等给予患者适宜的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讲解用药禁忌、药食配伍禁忌、用药剂量、服药时间,通过以上方面的指导,增强药物、食物的协同作用[2]。④体育锻炼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促进其病情尽快好转。在中医理论中,有“导引”与“吐纳”的锻炼方法。“导引”指的是“摇筋骨,动肢节”。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打太极拳,通过有规律的呼吸和全身肢体的适量运动,达到疏通患者关节、调和气血、提高其机体抵抗力的目的。“吐纳”是一种“内养功”,通过静心思念,集中精神,配以特殊的呼吸方式,使患者的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1观察指标
通过我院自制的调查量表分别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两个调查量表的满分均为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上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好及对护理服务满意,得分在60分以下的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差及对护理服务不满意。
2统计学处理
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表明两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护理结束后,在对照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31例,为差的患者有23例,对照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57.4%。在观察组中,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为好的患者有52例,为差的患者有2例,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6.3%。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41例,对护理服务不满意的患者有13例,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75.9%。在观察组中,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有54例,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为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内科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情发展较慢、治疗时间长的特点。有研究发现,在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期间,对其进行中医特色护理及健康教育的效果不错[3]。中医特色护理联合健康教育主要是从身体调养、运动指导、用药指导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护理对内科疾病的防治作用,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病情的早日康复。总之,对内科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显著。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沈少彬 单位:东山县中医院内科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12月本院共收治产妇4100人次,自然分娩1570人次,剖宫产2012人次。入组条件:①年龄18~35岁。②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医疗文书。③单胎足月妊娠。排除标准:①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②存在智力低下、精神系统疾病等影响认知功能的疾病。③患有泌尿系统疾病。共入组200例产妇,采用SAS12.0软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8.1±6.8)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2例,高中及以上68例;孕周37~43周,平均(40.1±1.3)周;初产妇94例,经产妇6例;经阴道顺产(含会阴侧切顺产)38例,阴道助产(吸引产、产钳助产)6例,剖宫产56例。对照组: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8.3±6.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36例,高中及以上64例;孕37周~42周,平均(39.8±1.4)周;初产妇92例,经产妇8例;经阴道顺产(含会阴侧切顺产)35例,阴道助产(吸引产、产钳助产)5例,剖宫产60例。两组产妇在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同质可比性。
1.2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即在产妇入科及产后进行产后尿潴留预防方面的健康教育。观察组产妇主要分为产前、产程过程中、产后等进行健康教育,并采用PDCA循环管理的方式对健康教育内容进一步完善,具体内容如下。
1.2.1产前教育产前健康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排尿的基础训练。管床护士对产妇的个性特点、文化程度、对于分娩的态度、家属对分娩的期待和支持程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热情、细致对产妇讲解分娩的一些相关知识,包括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产道的组成、分娩的全过程及产妇应当配合的动作要点、产后常见的一些并发症及对症处理措施、产后的注意事项及营养支持方案等;同时应重点讲解产后尿潴留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同时对产妇床上使用小便器进行训练和指导,促进产妇掌握产后床上排尿的技巧。
1.2.2分娩过程中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根据产妇分娩方式合理安排,行剖宫产术的产妇重点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严密监测产程的进展,并适当合理的重复产后的注意事项;行经阴道分娩的产妇除了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外,还要注意胎动、胎心、宫底高度、阴道流血情况等,以及指导产妇在第二产程中配合宫缩正确使用腹力。
1.2.3分娩后的健康教育叮嘱患者密切关注阴道流血、手术切口、宫缩、宫底高度等情况,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或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合理膳食及饮水,尽量在产后2小时内解小便以防止尿潴留;尽量让产妇克服疼痛心理障碍,尽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复旧;产妇发生尿潴留时由责任护士实施腹部热敷、按摩膀胱穴,会阴冲洗等护理干预;若产妇发生不良并发症时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产妇积极接受治疗。
1.3研究方法
两组产妇按以上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统计并对比分析两组产妇产后4h内、4~6h、6小时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制定产后保健知识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了产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共20题,计100分。两组产妇均在出院时进行产后保健知识问卷考核,统计分析两组产妇产后保健知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定位α=0.05,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各时段尿潴留人数见表1。由表1可知,观察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11.0%);观察组产妇产后保健知识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附表。
3讨论
3.1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
诱发产后尿潴留的因素很多,但是总结起来主要因素有以下4种因素[2~4]:①精神因素:产妇特别是初产妇由于分娩时会阴的创伤(分娩时侧切、会阴撕裂等)、情绪紧张、焦虑等对产妇造成了较强的心理应激,直接导致产后产妇不敢主动应用会肌肉进行排尿,发生尿潴留。②膀胱壁功能障碍:妊娠期间由于子宫作用,导致腹壁产生持久扩张,而产后子宫的急剧缩小,导致膀胱壁暂时障碍,最终诱发了尿潴留。③分娩因素:产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第二产程延长,胎头长时间对膀胱和尿道产生了机械性压迫作用,引起反射性尿潴留;分娩时产妇体力的大量消耗,能量耗竭,产后不科学进食或补充营养物质,导致无力排尿。④药物因素:若产妇合并有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时,大剂量营养硫酸镁、地西泮等解痉、镇静药物时,极易导致膀胱张力降低诱发尿潴留。
3.2产妇产后尿潴留的护理措施
产妇产后(或剖宫产拔除小便管后2小时)一旦发生尿储留,产妇更愿意求助于护理工作人员[5]。此时,护理人员应充分把握科学判断、全面评估、正确处置三个原则,明确尿潴留的病因及正确处理措施。若产妇因生活条件优越,疼痛耐受性较差引起尿潴留,应加强心理疏导,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其多饮水达到自然冲洗尿路的目的,解除其害怕排尿引起疼痛的思想顾虑,使其配合治疗;若患者因排尿姿势不适应等原因引起,则应协助产妇采取适当排尿姿势进行排尿;若因药物、能量因素引起,则应予以相应拮抗剂进行治疗[6];若上述措施不能有效缓解时,可予以实施腹部热敷、按摩膀胱穴,会阴冲洗、听流水声等护理干预。
3.3分时段健康教育对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影响
在中职学校,有不少中职学生存在着心理偏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厌学与学习压力较大并存;(2)交往困惑增多;(3)任性、偏激、冷漠、孤独,以至于很多时候情绪调控不当,做出让人“想”不明白的事情;(4)自私、嫉妒,以至于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岗位,缺乏韧劲与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5)自卑心理严重,以至于严重缺失健康成长与前行的信心与动力。
二、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潮与矛盾对青年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社会竞争加剧、高校扩招、就业状况与学初预期心理差距较大等,使中职学生无所适从,形成心理压力。
2.学校原因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缓解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大多是习惯缺失、方法缺失、成绩较差,大多数人是在轻视、埋怨、斥责声中过来的,加之中考残酷竞争的失利、失败,使其原有的自卑心理更是雪上加霜。而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弊端,以及部分教师忽略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与特点、教育教学方法失当,致使学生没能在中职学校这一新环境中重树信心,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中职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诸如偏激、人际关系敏感、失望、自卑、忧虑、孤独的现象尤为普遍。
3.家庭原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而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自身行为不够检点、家庭结构的破碎与重组、父母不和等等,致使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持久,缺少温暖与爱,使学生性格出现扭曲现象。而且,家庭条件的好与坏、宠爱与粗暴,均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中职学生自身原因
由于自身行为失当、自控能力较弱,加之学习习惯缺失、方法缺失,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进而不断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做法
1.以关心关爱为前提
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与点滴进步,助其消除自卑心理。可以说,中职生大多是在批评声、埋怨声、指责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习惯受批评、受斥责,使其慢慢地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己很难发现自身有什么长处与优点,使自卑心理逐步产生并“扎根”,致使严重缺乏一种内在的自我价值感,丧失信心、缺乏勇气,很难抓住接受中职教育初期环境转变的机遇,心理需求中自尊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逐步产生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而关心关爱、发掘其闪光点与点滴进步是助其解除自卑心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社团、竞赛等活动,让有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示自身阳光、健康一面的机会,从而培树其在其他方面向上、进步的信心与勇气。
2.注重关怀、鼓励
抓好批评教育这一环节,助其逐步消除戒备、逆反心理。中职学生大多成绩较差,使其无论如何也是经常得到家长、教师的指责、批评,甚至人格侮辱,即使有进步、做好事,也不能及时得到肯定和表扬,受表扬成为自身遥不可及的奢望。日积月累,学生对家长、教师的帮助教育产生猜疑、不信任的态度,其心理经常受畏惧、敌对情绪的支配,“你说东、我偏西”的逆反心理逐步产生、越来越严重。虽说戒备、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春期孩子思想活跃、自主自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绝非健康心理状态。在此,我们十分注重充分运用关怀、鼓励的方式方法,更多的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其在各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肯定,即使批评教育,也是更加注意方式方法与途径,力求做好批评教育的善后工作,使其排除戒备、逆反心理,进而提升教育的可操作性、可接受性与实效。
3.建立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
增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延续性。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成长记录、考核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心理辅导记录、体检表等。完善、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工作中,吸纳学生的参与、评价,一方面强化其心理素质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增强其自我教育和自省自励的意识与能力。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与使用,促进了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机制的完善,不断增强家校教育合力。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源于个体自尊的呼唤与激发,通过心理健康档案的正面激励、“闪光点”扩充与裂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了其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价,更注重教育过程的导向功能、强化功能、激励功能与调节功能。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载体建设
1.1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设立
2013年1月,我科根据科室情况,设立了1名专职健康教育护士,该护士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16年,泌尿专科护理工作9年,知识面广,应急能力强、综合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2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职责
评估责任护士在患者不同住院阶段所落实的健康教育质量;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强化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培养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为住院患者提供各种健康咨询活动、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更新健康宣教园地资料;做好患者出院后的延伸服务。
1.3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工作的方式、方法
1.3.1制做相关宣教资料
根据科室病种,制作了本专科各种疾病的电子宣教处方、视频宣教片、健康宣教手册、出院指导处方、主管医生、责任护士联系名片等。
1.3.2评估并强化健康教育内容
每天评估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情况,了解责任护士宣教落实的程度,并和责任护士一起制定宣教计划,及时组织实施。例如:集中同一病种的患者,观看视频宣教片;组织术前患者,集中示范训练有效呼吸、咳嗽、手术;床边指导术后患者的卧位、活动、饮食;对拟出院患者,进行出院康复指导,发放个性化出院指导处方,以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的联系名片。
1.3.3提供各种健康咨询活动
组织慢性病患者进行专题讨论,每周1~2次;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针对科室老年患者多、合并症多的特点,利用公休座谈会组织患者观看视频宣教片。例如: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糖尿病的饮食与活动、预防跌倒、坠床的有效措施等;根据季节变化及专科疾病特色,更新健康宣教园地资料;定期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电话回访。
1.4评价方法
评价2013年1—6月专职健康教育护士设立后,连续6个月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前2项指标的调查结果根据由医院护理部每月1次的调查结果统计得来。(1)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医院设计,共10个项目,包括疾病名称、治疗方案、辅助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药物名称、药物作用、手术名称、术前注意事项、术后饮食活动、术后疼痛的应对、出院保健知识,总分100分。(2)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包括对20个条目的评价,如健康宣教、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患沟通等。评分采用Likert5级评分,5分为满意,4分为较满意,3分为较不满意,2分为不满意,1分为很不满意,问卷满分为100分。(3)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由医院核算办每月统计分析后提供数据。
2结果
2013年1—6月,泌尿外科收治围术期患者共587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设立后连续6个月,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连续3个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高值,住院患者对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连续6个月维持在98.3%以上。
3讨论
3.1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有效地提高住院患者
健康教育知晓率表1显示:1月份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从1月份82.7%提高到6月份88.0%。专职健康教育护士进行日常质控检查,不但增强了年轻护士对求知、学习的欲望,也促进了她们对日常宣教的执行力。且由于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对健康教育质量的循环控制,使健康教育更有动态性、连续性、完整性。由于责任护士多以单纯的灌输式一般化教育为主,患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不易掌握,遗忘快。而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教育活动,既弥补了责任护士宣教落实的不足,也使患者对健康宣教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宣教园地更新的内容贴近患者、贴近实际,方便了患者及陪护随时阅读的需求。健康宣教手册因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简单易懂的特点,利于患者全面理解知识,增强遵医行为[2]。而分组讨论更激发了患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了教育效果。尤其是视频观摩,更因其图、文、声并茂,适合不同层次的患者,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视觉、听觉和参与热情[3],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增强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了满意度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内容包括:科室制度、疾病知识、手术知识、术后护理、饮食休息、康复知识和预防知识这几个方面。教育方式主要是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式对患者进行指导和教育。主要包括:①入院第1日,管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护人员,入院注意事项,院区及科室环境,病房管理相关制度。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尤其是职业和生活习惯,有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疾病,以及家族遗传疾病等。发放填写《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和《胆囊切除术患者行为依从性调查表》,并对患者病情和心理进行评估。②入院第2日,交代患者目前病情,就今后的常规检查和治疗给予说明,讲述胆囊的作用和致病的原因,重点讲述胆囊切除术是一项成功的术式,尤其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胆囊疾病,并且切除胆囊对身体影响并不大,排除患者焦虑情绪,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负担,介绍手术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信心。③手术前1日,向患者讲解胆囊切除手术的主要流程,包括接送病人、麻醉、手术流程、麻醉复苏、术后回病房等注意事项,签订手术同意书和麻醉同意书,并要求家属手术前后全程陪护,增强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勇气。④手术后1日,讲述给药的内容和意义,咳嗽排痰、呼吸、翻身、床上大小便、床上肢体活动、下床活动等方式方法;介绍腹腔引流管、胃管及尿管的原理和作用;要求必须有家属陪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排气后进行低脂半流饮食,危重情况及时汇报等。此外,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干预,增强患者术后康复的动力和信心。⑤手术后2日,重点讲解今后康复锻炼和生活习惯等内容,告知患者应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蔬菜水果及低脂低糖饮食,并且戒烟戒酒,优化生活作息习惯等。住院期间,注意患者的睡眠及通风保暖,使患者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状态。⑥出院前1日,完成《胆囊切除术患者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和《胆囊切除术患者行为依从性调查表》,并给予评估,交代治疗效果,强调胆囊切除患者和正常人并无明显差异,增强患者信心;再次讲解今后的锻炼和康复事项;鼓励患者家属监督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方式;制定复查就诊计划,预留联系方式,建立互相交流平台。
2结果
共调查11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4例,观察组56例。2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表1)。健康教育前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行为依从性在健康教育前,2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胆囊切除术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得到明显提升,7项知识内容全部优于该组健康教育前的掌握水平(P<005,表2)。此外,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所掌握的7部分知识均优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在行为依从性方面,2组在健康教育前未有明显差异(P>005),而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明显高于该组教育前和干预后对照组水平(P<005,表3)。
3讨论
健康教育是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和护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和自我行为认知能力,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认识,建立患者自主的健康习惯。国内相关报道指出[4],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严格地按照健康教育路径对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自信,提升治疗效果。首先,术前重点介绍胆囊疾病知识和手术知识,讲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应用广泛、治疗胆囊疾患的首选方式,以有效减轻病人焦虑恐惧等心理;其次,重点介绍留置导尿、腹腔引流管等器械对于术后治疗、康复的重要性,以及术后发热、肩部酸痛、腹胀不适等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等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效果抱着充分的期待和信心。此外,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正常的消化功能会有一定影响,应进低脂饮食,尽量少食肥肉[5],并且会有较低发生率的出血、漏胆等并发症[6],因此对术后饮食知识和预防知识的宣讲也不容忽视。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后,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均高于自身教育前和干预后对照组(P<005),与周燕等[7]研究结果一致,提示程序化、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如术前疾病、手术知识,术后护理、饮食、康复、预防知识等满足了患者的健康需求,对促进患者树立健康心态和优良习惯,加快疾病康复,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行为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自身教育前和干预后对照组(P<005),与陶芸[8]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健康教育可以消除患者因对手术康复效果无知而导致的负面情绪、行为,转而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较高的依从性配合治疗,从而促进疾病康复。健康教育的重心在于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并服务于患者[9]。在护理过程中,将完善的胆囊疾病相关知识贯穿在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全过程之中,能够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的科学认知和治疗依从性,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质量和健康水平。
作者:黄萍
1.1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脑梗死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安排好就诊病床,并保证患者治疗以及休息环境的安静舒适,同时也要确保病房内的干净卫生与空气流通性,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协同医师展开相应的诊治工作)观察组:在观察组的护理基础之上,为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可以通过健康讲座的形式定期向患者介绍脑梗死相关病症知识以及诊疗过程;指导并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脱水、溶栓、降颅压、营养神经以及改善脑部微循环的治疗。
1.2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问卷形式,设置20题,1题5分,总分为100分。得分在60以上(包括60分)可判断为了解,得分在60分以下则判定为不了解)。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主要评判患者的躯体功能、躯体疼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以及情绪功能等5个方面)。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利用Barther指数评分进行评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问卷形式,以非常满意加上满意计算满意率)。1.4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比较两组
患者的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观察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为91.1%,对照组患者对脑梗死病症知识的了解程度为75.6%。观察组了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观察组患者Barther指数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比较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3%明显高于对照组8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老年人所占比例的不断上升,高发于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也成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杀手,而脑梗死更是其中最为常见且对患者损伤较大的病症之一。但是,患者出现脑梗死后,其脑部的部分神经干细胞还是有转化为新神经细胞的可能,并可能诱发神经系统功能进行重建以及完善。因此对于该病症而言,积极进行临床预后对于患者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预后情况的好坏除了与发生梗死的部位以及接受治疗的时间早晚有关之外,也同患者自身的治疗态度有很大关系。从大量的临床资料当中可以看出,脑梗死患者对该疾病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对治疗结果产生一定影响,该项研究结论在本次实验当中也有较为明显体现(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该项研究结论与王岩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不存在认知障碍的脑梗死病人进行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对于其预后身体各项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该疾病的质量效果息息相关,而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系统的临床护理活动。其不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同时也能促使患者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从而可以自觉规范生活中对健康有害的行为,最终达到提高预后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目的。
1定时集中授课及交流
我院产科2000年开办了孕妇学校,帮助孕产妇及时的掌握科学的孕产妇保健及育儿中的基本知识,课程内容丰富,举办十几年来,得到了社会及业内人士的认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让孕产妇掌握健康知识,我们把孕妇学校的授课时间和方式不断地拓展和丰富,从2012年7月开始每周三下午在产科病区对在院的孕产妇及家属进行集中授课,授课后增加孕产妇及家属间的互动和交流内容。鼓励孕产妇及家属在住院全过程及出院后有疑难和不解的问题进行咨询,带领孕产妇到游泳房进行新生儿沐浴抚触及游泳的指导;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告知产妇遇到乳汁淤积不畅时的处理方法等。让孕产妇自己动手操作,护理人员手把手的指导。孕产妇和家属比较容易接受此健康教育模式。
2建立妈妈QQ群
2012年3月我科建立了妈妈QQ群,群主是产科病区护士长,至今群员已近600余人次,在这个群里既有在我科住院的孕产妇加入QQ群,还有一些社会上准备怀孕的年轻准爸爸和准妈妈向我们咨询有关孕育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畅所欲言,有问必答,解决了许多群员的疑惑和顾虑。妈妈QQ群的建立不但拉近了医院与孕产妇的距离,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吸引了不少孕产妇来我院产科生产。我们也通过妈妈QQ群对在我科出院的孕产妇进行随访,了解她们对科室的治疗和护理是否满意有无意见等,对提高孕产妇满意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床头设立有机玻璃小视窗
玻璃小视窗大小约22cm×25cm,上端开口便于放置宣传资料。责任护士每天根据每张床位的孕产妇的需求放置不同的宣传资料。如第一天入院的孕妇我们会放入自计胎动的宣传资料,资料上有一副孕妇的卡通图告诉孕妇将手放在自己膨隆的腹部上触摸胎动的次数,告诉她们每天计胎动的时间与次数。孕妇产后我们会放一些有关母乳喂养的图片和资料,还会根据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放置一些产后形体恢复操的图片妇学习。
4主动与孕产妇沟通
责任护士不定时下病房与孕产妇进行沟通,评估进行健康教育后的效果,了解孕产妇在住院期间对我们所传授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沟通,大部分孕产妇对我们所提供的孕产妇健康指导感兴趣,但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有差别,责任护士会对不同的孕产妇进行耐心的讲解和技能指导。通过责任护士的主动沟通和指导,孕产妇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5小结
产科病区的健康教育更关系到孕产妇安危[2-3]。在产科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加强母乳喂养宣传,提高整个产科的护理质量[4]。产科从2012年7月开始开展多措并举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孕产妇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经过近2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健康教育的质量检查合格率显著提高,出院产妇满意率也明显上升。
作者:李海荣 许芸 万芙蓉 闫翠萍
1.1一般资料
本观察收集2013-03—2013-12我院儿科门诊(38例)和住院(32例)患儿70例,均诊断为儿童支气管哮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7.5±1.3)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8±0.7)年。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1.5~12岁,平均(7.2±1.2)岁;病程3个月6.5年,平均(3.1±0.6)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不监测PEF,按照医嘱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每日用上海丸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科卡牌KOKA儿童型(700mL)峰流速仪对PEF进行监测,先调试好仪器,指针拨到“0”位,患儿取站位,嘱深吸气后用最大力呼气,连续测3次取平均值。建立护理记录表格,连续监测7d,每日均把记录的数据提供给主诊医生作为调整用药治疗的客观依据,7d后绘制PEF变化曲线图,作为制订下一步治疗计划的客观依据。根据数据变化情况针对性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发病特点、治疗过程、治疗方法、饮食、休息、锻炼以及用药治疗等方面的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及家长建立疾病健康正确的认知观,增强治疗的依从性,树立治疗的信心。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后第7d和第30d观察疗效,采用量表评价方法,条目包括日间症状、活动受限、夜间症状/憋醒、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哮喘急性加重,评估并记录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观察组同时观察PEF值的变化。
1.4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订的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分级判断标准,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控制:无明显日间症状(或≤2次/周),无活动受限,无夜间症状/憋醒,无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肺功能正常,无哮喘急性加重;部分控制:任意1周出现以下1种表现,日间症状>2次/周,有1次以上活动受限或夜间症状/憋醒,对缓解药物治疗/急救治疗的要求>2次/周,肺功能正常值<80%的预计值;未控制:任何1周内出现部分控制表现>3项或出现1次急性加重。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第7d疗效比较
观察组第7d控制率、部分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2组第30d疗效比较
观察组第30d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肾移植病区择期行肾移植手术的132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男性72例,女性60例,年龄19-57(中位数37)岁。以不同病区为单位随机将病人分为实验组58例,对照组5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病人年龄无差异(F=0.029,P>0.05);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组病人文化程度及职业无差异(χ22=9.635,P>0.05;χ2=13.451,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评价指标项目表[5]:该项目表参照美国MarionandMeriolean的2000年护理评价分类系统(NursingOutcomesClassification,NOC)及国际通用的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是以健康教育“知、信、行”理论为基础,以一般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系统框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的[6]。2003年由国内学者包家明等[5,7]引入,经信效度测定,已广泛应用于我国腹部手术病人健康教育的评价研究中。它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及健康知识、健康信念、健康行为3个方面的42项指标项目和4个效果等级。其中健康知识23项包括疾病知识项目1项,即发病因素、症状、常见并发症、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手术前检查项目2项:1)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波检查;2)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检查。术前准备项目7项:1)手术方法和麻醉方法;2)手术用药(如镇痛药、等);3)备血目的、血的来源;4)个人卫生准备(包括皮肤、肠道的准备);5)禁食时间及要求;6)贵重物品保管(如饰物、假牙等);7)术后特殊卧床方法、床上大小便训练。手术环境及时间项目4项:1)手术小组成员;2)手术时间及等待地;3)手术准备室、手术室及手术恢复室环境;4)手术所需时间及术后麻醉清醒的时间。术后镇痛方法项目3项:1)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2)药物镇痛方法(如麻醉镇痛包、止痛药物的使用方法);3)非药物镇痛方法(如加压法、放松疗法等)。术后功能恢复项目4项:1)有效咳嗽、咳痰方法;2)早期床上活动及下床活动方法;3)术后各阶段功能锻炼方法及进程;4)自我照顾(如饮食及生活起居护理、伤口护理等)。术后进食项目2项:1)进食时间及方式;2)饮食调理过程(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调理过程)。此外,还包括健康信念8项;健康行为11项。效果等级判断:健康知识项目判断为四个等级: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或演示)、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或演示)、不够明确(少部分能叙述、描述或演示)、不明确(全部不能叙述、描述或演示);健康信念及行为项目判断也为四个等级:积极(全部能主动参与或执行)、比较积极(大部分能主动参与或执行)、不够积极(少部分能主动参与或执行)、不积极(全部不能主动参与或执行)。
1.2.2实施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肾移植围术期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没有明确规定,在病人出院后7d内由责任护士对病人进行满意度和评价指标的调查;实验组:接受专门针对肾移植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该计划是笔者在全面评估肾移植围术期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8-9]。宣教时间包括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出院时四个时间点;宣教内容包括饮食、生活、疾病、药物四个方面;宣教方式包括床旁讲解、健康讲座、发放资料等;宣教的理论参考为以肾移植围术期住院日为横轴,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为纵轴,自行编写的“肾移植围术期健康教育计划指南”书籍[8-9],由接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进行围术期健康教育工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对健康教育效果评价采用非参数统计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健康教育知识的评价结果
两组23条相关健康知识内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健康教育信念的评价结果
两组对手术及治疗有信心、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这三个项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10.44,19.45,21.21,均P<0.05)。2.3两组健康教育行为的评价结果两组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寻求控制疼痛方法、伤口自我检测及沐浴、更衣项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变病人不健康行为,健康教育计划实际就是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时间表和计划表[10]。它为护士提供了一个具体可参考的健康教育计划,可促使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的知识信息,增加患者的依从,提高患者满意度[11]。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全面评估肾移植围术期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的肾移植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能显著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健康教育知识的评价结果中,两组23条相关健康知识内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健康教育计划实施方案基本符合肾移植围术期病人的健康知识的需求,这也与该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依据肾移植围术期健康教育的需求相一致的[8-9]。其中,两组手术环境知识项目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这项内容在常规的健康教育内容中很少涉及,以往认为手术环境的宣教与病房护士无关。而事实上手术室陌生而又充满神秘感的环境是术前病人十分想了解的知识,在我们进行肾移植围术期健康需求的调查中,这方面的需求也一直排名靠前[8-9]。两组术后恢复及饮食的相关项目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这与在对实验组进行的肾移植健康教育计划实施中,在围手术期四个宣教时间点均重点强化术后活动、自我护理知识,并针对性的发放相关饮食手册有关。
在健康信念的评价结果中,两组表达自我感受项目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和比较积极的选项中所占比率均在70%以下,可能与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复杂多变,病人很难充分把握有关。对手术及治疗有信心、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知识的意愿项目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0.01),这说明肾移植病人对康复知识的需求及手术的期望值是很高的。对家属及医务人员的依赖项目没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还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及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下,绝大部分围术期病人的照护还是主要依赖家属有关;而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积极和比较积极的选项中所占比率均在90%以上,这也与文献[12-14]报道相一致:与其他健康教育的提供者比较,肾移植患者更希望能从专业人员得到能解决健康问题的相关知识;最受肾移植患者欢迎的是教育获得方式,它与医务人员的沟通有关。两组愿意接受术后康复锻炼及对社区医疗服务的信任项目没有显著差异(P>0.05),主要原因还是与目前国内普遍缺乏专业的与移植相关的康复锻炼服务,而目前的社区医疗不够完善,在涉及器官移植等专科性比较强的医疗社区服务方面还非常欠缺有关。
在健康行为的评价结果中,两组定期有效咳嗽、主动早期活动、洗漱及保持口腔卫生等与预防感染相关的行为项目均有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0.01),这与笔者在进行肾移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即发现预防感染的相关知识持续出现在肾移植围手术期各个时期[8-9],在健康教育临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始终不断强调相关知识有关。两组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及控制疼痛的方法项目没有显著差异(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肾移植术后伤口位置及相关并发症(如移植肾破裂等)导致临床医务人员自身在处理病人术后活动及疼痛控制方面趋于保守态度,宣教工作中未落实相关的具体措施有关,这也是以后工作有待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2014年1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19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其中试验组98例,其中男47例,女51例,平均年龄(47.21±8.83)岁,平均病程(6.74±2.78)年。对照组95例,其中男5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0.21±5.42)岁,平均病程(6.11±3.5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相应疾病的常规检查和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在采取常规检查和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为期5个月的健康教育,措施如下:①慢性疾病知识普及:通过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以及义诊等活动,详细介绍慢性疾病的防治知识,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等;②教育患者养成经常性体检的良好习惯:向患者强调经常体检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及时准确地把病情向医生反馈;③增强患者接受治疗的信心:通过举行各种患者见面会,让病情控制较为理想的患者向其他患者介绍成功的经验,使患者获得更加实际的疾病防治建议,增强患者的生活积极性和乐趣,有利于病情的好转;④对患者进行随访: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提醒并指导患者及时进行体检,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1.3评价标准: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评价主要有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等指标,主观评价指标则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的认识程度以及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进行总结。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慢性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分别为83.74%和15.62%,而对照组患者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4.69%和68.9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实施健康教育,患者对慢性疾病主要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均有明显的提高。
3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疾病谱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严重健康威胁之一。慢性疾病大多会造成患者心、脑以及肾脏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使患者伤残,影响其劳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且病程较长,长期治疗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健康教育指通过系统性的宣传和讲解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教育活动,增强人们对慢性疾病的病因、致病因素以及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从而自觉采纳有益于恢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各种不良习惯及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影响,大大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健康管理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慢性疾病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研究发现,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患者与仅进行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疾病控制率和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对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也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更能为广大患者防治慢性疾病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作者:张震单位:天津市河北区宁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对照组对病人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对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采用自制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了解患者家属心理状况和最想要知道的内容:疾病知识、疾病的预后、治疗方法、康复常识、营养知识等。
(1)了解家属的心理状态,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康复患者由于病程长,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给家属在精神、生理、经济上造成了很大负担。同时,由于对疾病知识认识缺乏,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未能对家属进行心理评估和掌握家属的心理状态,在健康教育时,家属的接受能力受影响,易导致健康教育无效。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护士热情迎接,介绍主管医生、护士、环境,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沟通,倾听述说,了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家属心中顾虑,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2)了解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满足家属需求。正确评估不同时期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由于患者的病情不同;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不同;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不同。以家属能够接受为前提,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先急后缓、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家属的需求。
2.方法
(1)人员配备。4名责任护士(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负责3名患者。负责护士均接受过康复健康教育培训。
(2)根据病情、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制订教育计划。组织、实施教育计划。
(3)采用分发健康教育宣传册,做到每室一册;建立健康宣传栏,图文并茂;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医生、护士共同参与讨论、个别指导等多种健康教育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展开健康教育。
(4)及时教育,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由于患者及家属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接受健康教育能力不同,常规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及时教育,即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病程进展,动态掌握病情信息,及时、不断与病人和家属沟通。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治疗、护理过程中,及时将治疗、护理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面对面与家属交流,将教育随时贯穿于每一项操作,始终以真诚的态度配以操作示范,使病人及家属从视觉上直接领会、掌握教育内容,减少不足因素,维持教育的连贯性,提高教育效果。
二、结果
两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生命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