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时间:2022-04-30 09:22: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汶川大地震纪念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第1篇

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曾经学过的知识;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遗忘以往做过的事情;一年的时间,也许你会忘记往事的苦乐。但是,你我都不会忘记一年前的汶川大地震。 你可曾记得,灾后数周,汶川人民很快就从悲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开始重建家园。在灾区,你不会感受到悲伤的氛围,相反你会看到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灾区,你不会看到遍地废墟,死气沉沉,相反你会看到一座座房屋高楼拔地而起,如春雨过后的小草从土地中钻出嫩芽;在灾区,你不会看到医护和建筑等人员的短缺,反而你会看到百万志愿者在各个岗位无私地为汶川灾后重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灾后的汶川,如涅磐重生,将它的第二次美丽而富有生机的生命展现给世人!

2009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年里,汶川人民经历的太多太多,从失去亲人的悲伤到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从平静的生活到房倒屋塌,家破人亡。他们经历的变故太大了,也太快了,仿佛就在梦醒之间。汶川人民的噩梦早已过去,那么就用美梦迎接今后的美好生活。这一年,我们中华各族人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各路志愿者和战士齐聚汶川,帮助灾民重建家园。这一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重建汶川,各地方对汶川灾区进行对口支援。我想,几年之后,一个个崭新的城市必将在蜀地焕发着它们的光彩!

一年了,我们不该忘记在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人们。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战士武文斌;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张米亚老师遇难前用双臂护住两名幸存的孩子;我没有忘记在地震中,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护住襁褓中的婴儿……这些人我们不该忘记,我们要把他们永远地记在心里!这些人我们应该悼念,我们要把心中对他们的敬佩与感激传达给他们。这些人我们应该祭奠,衷心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够得以安息,都能在天堂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保佑亲人,保佑汶川,保佑中国!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小女孩李月,在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她面对世界重新起舞,感动整个世界。汶川就犹如一个身有残疾的,虽遭受重创,但却能焕发出它超自然的活力,依然能把它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等到汶川重建完成后,再次登上世界舞台展现其独特魅力时,必将轰动全球。

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我,也只有作此文章来祭奠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愿逝者安息,生者更努力!

第2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大家相聚在此参加拓展培训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蕴含着多重含义,它不仅是洛阳阳光男科医院09年度全体员工重要的团队拓展培训日,也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还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

为此,请首先让我们大家为汶川大地震的所有受难同胞们,致以我们最为真诚的祈祷和祝福!同时,也正是在这次举国同悲的大灾面前,像许多组织和队伍一样,护士队伍同样因为顽强的拼搏和卓绝的奉献精神,赢得举世尊重,这再一次印证了护士职业的天使魅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从事护士职业的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俗话说“3分治疗7分护理”,这说明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岁岁年年多少事,迎来送往何其多。有人算过,一天下来一个护士全部走下来的路就有四五十里之多,那么,年、十年、二十年呢?中国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之路,登极之路,那么我们脚下的路能与之媲美吗?我想回答是肯定的。因为这条路同样用热爱、执着和奉献刻写着里程和路标!

请允许我代表院领导向全体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幸福安康、节日快乐!

另外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我们举行拓展训练也有着一定深意,因为我们医院始终坚信“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因此组织全体员工轻松出游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借此熔炼我们的团队,其目的不仅为了实现我们团队更强的凝聚力,也为了增强每个员工生活的力量和成功的信心。这些正是我们精心筹备此次拓展培训所奉行的宗旨。

拓展培训能教会我们很多: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主动沟通、主动配合的工作方式;提高自我的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完善人格,磨练个人意志,培养毅力、勇气、责任心、荣誉感以及积极的价值观,以及强化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等等。

同志们!

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应当是充实的,请我们好好珍惜与同事,与教员相处的日子;请我们打破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狭小空间吧,投入到大自然当中,尝试着挑战自己能力的极限,突破自身固步自封的弱点,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我们希望这次拓展培训是一次开端,是一次可以全方位提升我们自我素养的开端。

希望我们在这里一起度过的日子,能够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重要而难忘的经历。

再次预祝各位同事幸福安康!谢谢

第3篇

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

在饱受罹难、满目疮痍的灾区,不少大人们的过度热情该止住了!

六年前,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所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堪称我们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六年后,当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寄托哀思、表达慰问和纪念的时候,我以为,最深刻的纪念是避免。

令人高兴的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单位到个人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即如何避免这样一场灾难的再次发生,即使难免,也要最低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如国务院制定了校舍建设标准,提出了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国家还拨出巨款支持灾区重建等等;成都市把灾区农村住房建设首次全面引入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同时,城乡资源互动对流、城乡文明有机结合;还有,在建设中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理念等等。值得庆幸的是,这场地震改变了不少人们的许多观念,如地震中的安全疏散与平时教育分不开;加强预测、系统建设和科学研究;自然灾害呼唤相关综合应对体系的建立等等。有报道说,花点钱学习,在关键时刻能捡条人命已成为普遍共识。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而采取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好!

在汶川大地震六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们特别不能忘记这一天也被命名为“全国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就是避免之意,如何避免当是这一天突出的主题。不应该有太多的喧嚣,也不必当红明星们过多凑热闹,表现自己不应该在这种时刻,灾区更不应该成为一道风景观。尤其是各类人士出于各种动机对灾区幸存者的无限制的采访、无节制追问以及一次次把人家拉入痛苦回忆之中的举动,让人烦。我想,灾区人民更需要的是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恢复以往的平静。

一位专家这样说,除了要祭奠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把活下来的人当人看。说得在理,值得深思。千万不要把灾区当成升官、发财和扬名的“秀场”!一场自然灾难之后,引发不必要也不应该出现的“新灾难”。更深刻的见解是对人们生存环境进行反思,增加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有评论称,众所周知,北京是缺水型城市,一方面还在北京建立不符合北方生态环境的巨型水景景观、建大型工业项目、建舒适的耗水住宅等等;另一方面,又号召小学生节约用水,老太太用洗菜水冲厕等,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这种思考可谓是自然灾难之后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建设理念的深刻反思。

我还认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和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从社会纷纭复杂的现象中辨别深刻与浅薄,庸俗与高尚。既弘扬精神和灵魂的伟大,又科学有效地对灾难进行反思,千万不要盲目地听呼悠、凑热闹,更不必人云亦云添俗趣。

诚如时任总理所言:“我们纪念那些遇难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最好的行动就是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建设美好家园。我们国家的灾难频仍而深重,惟有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和不懈的奋斗才能战胜它。”

的话是对孩子们说的,也值得所有人琢磨。在饱受罹难、满目疮痍的灾区,不少大人们的过度热情该止住了!

第4篇

自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震区的生活现状和震区人民的灾后生活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临近,北川等地震遗址成为许多游客五月出游首选的地方。

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一直备受海内外广泛关注,到受灾地区探访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游客自发前往成都、汶川等地震灾区参观凭吊;5月12日当天,北川县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等地更是人满为患,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所有警力维持秩序,甚至在进入北川的入口等地设置劝返点,以舒缓压力。

短短一年的时间,地震俨然已经成为北川等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有不少外地游客带着祭奠、好奇、休闲等截然不同的心态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有的游客开始脸上带着笑容在公墓、废墟前拍照,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在这些遗址上嬉笑打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有网民认为,灾区人民的创伤尚未痊愈,大量游客进入灾区旅游是对幸存者情感的一种伤害。而有专家认为,地震遗址中也可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也可切实地支持当地民众的生活。

日前,倍受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经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如何开发地震遗址旅游,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确实该建,但灾区重建本来就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花23亿建一座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直接拉动灾区经济发展。而灾区旅游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前进,似乎成为我们当下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正方:到灾区去旅游是对当地最大的支持李清

在我看来,对所谓的“灾区旅游”应持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首先,四川本来就是个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震中很多景区受到了破坏,灾区进行恢复重建,旅游业的恢复是重要方面。恢复和发展旅游业对发展四川经济乃至拉动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震后的四川旅游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伤痕累累的映秀、北川成了大家争相前往的地方。这些地方能否成为“景点”?我以为,其实绝大多数人去这些地方都不是为了庸俗的猎奇。地震给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非常地震撼人心,大家想到现场看一看感受一下,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而在重灾区,大家也不是只能看到惨状。事实上,很多人到北川老县城是为了去祭奠死难同胞,而在映秀,可以看到震中人民的顽强不屈,看到震区重建的勃勃生机。

对于震区的群众来说,游客的大量到来有着相当的意义。一方面,纷至沓来的各地游客给他们送来了关怀和信心。另一方面,他们也为灾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众所周知,灾区经济的完全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灾民就需要就业,需要获得收入,这些不可能全依靠国家照顾,游客的到来让这些成为了可能。在板房安置区,有人开起了旅馆和饭馆,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为灾区群众带来了收益。可以这么说,现在去灾区、四川旅游,就是对灾区群众的最大支持。

据媒体报道,在北川的“望乡台”等地,有当地群众摆卖地震题材的照片和光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但在我看来,这些群众绝非刻意展示创伤以获取廉价的同情,而是通过自食其力的经营行为,表明坚强的信念、坚韧的精神。事实上他们卖的照片和光盘,很多反映的也是抗灾内容,比如那幅著名的《伟大的握手》就在很多摊点上有展示。谁觉得不合适不买就是了,完全没必要谴责他们、给刚擦干眼泪的他们制造新的刺激与伤痛。

在不久前的一次活动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地震过去一段时间后,很多旅行社推出地震灾区短期游。他认为,旅游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要去看什么。如果是欣赏苦难、把苦难当故事,肯定对人性有害;但也可以通过旅游对公众进行灾难教育。他说,在我们的公众教育中,有关灾难的教育非常稀缺,而非常严酷的地震是进行灾难教育非常直观和有震撼力的场所。

如今在地震灾区,不但有纪念碑牌,一些地方还有导览讲解,地震遗址博物馆也在建设中,这说明灾区是欢迎游客的。当然,去灾区旅游必须遵守管理规定,尊重灾民情感,少数游客在废墟上嬉笑打闹就相当地不妥当。一些旅行社在给游客讲解时,过分渲染悲惨的内容,也是不合适的。但这些通过教育引导是并不难解决的,不能因噎废食,否定灾区的旅游业。

或许,要求所有的游客去灾区后都牢记住“多难兴邦”略有些嫌沉重了,但至少通过接待游客,灾区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震后的四川仍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是震不垮的。

反方: 我担忧灾难变成被消费的悲情廖保平

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会纷纷派记者进入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天有灾区相关的报道。

这是必要的,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想知道一年后的地震灾区怎么样了?灾民的居住安定了吗?生活有保障吗?妻离子散之后重组家庭了吗?他们的心理阴云还有多浓重?他们对未来有何期许?

然而,据四川那边的朋友说,地震周年之际,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媒体的记者,还有大批游人开着车蜂拥而至,他们游走在灾区,在喧哗声中与灾区的人留影纪念,脸上写着捉磨不定的表情。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人们去地震灾区旅游,旅游是好事,一可剌激消费拉动内需,二可给灾区人民带来旅游收入,一举两得,多多益善。但笔者并不认为周年之际进入灾区的人都是为了去旅游,笔者担心灾难、灾区的悲情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变成一种被消费的东西。

当记者一定要把受灾者采访得哽咽啜泣,当外来者一定要看到受灾者呈现和讲述他们的悲伤。总之,只有受灾者一次次当众“演示”自己的痛苦,大家才得到了对悲情的消费的满足感,觉得一场地震没有白白发生过,进入灾区不是白来,而是收获了沉甸甸的东西,那就很不厚道了。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除了揭人伤疤、掬一把同情的眼泪之外,我们还能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受灾者中肯定有不满足于悲情表演的,也一定有想要表达别样的情绪的,比如愤怒,比如控诉,比如疑惑,比如绝望。这些,记者们能否帮他们表达出来?游人是否能够理解并帮忙奔走呼号?究竟是要用自己的爱心去给予他们慰藉,还是要从他们的悲情中获得慰藉?

笔者以为,受难者要想获得安宁,不是一次次地表演悲情就可以获得,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调查的数字尚未公布,包括死亡、失踪、伤残的具体人数和姓名。只有做到这些甚至更多,生者才会得到安宁,逝者才会得到安息。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因此,对灾难最好的纪念不是消费悲情,而是反思,我们对地震灾区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周年的纪念日,而是持续的关注。

第5篇

重庆市北碚区年逾五旬的低保户朱某因病住院,所在社区领导前来看望,承诺帮助报销部分医疗费,朱某听后情绪非常激动,领导离开病房不到十分钟,便因血压升高导致主动脉破裂而死亡。(5月5日《重庆晚报》)

[点评]:从长期生病医药费无从着落的苦闷,到突然“部分医疗费报销”馅饼从天而降,这种“过山车”一般的情绪落差,或许只有朱老先生一人能懂。而朱先生或许到死也没有意识到:突如其来的“报销承诺”本不该是偶然性的恩赐,而是他本应享受到的社会权利――要让群众“病有所医”,是政府对每一个公民的庄严承诺。

事实上,现有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互助救急模式,并不能解决困难家庭治疗大病的现实。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降低医疗费用,给公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医疗产品。补齐医疗救助这块短板,显得十分重要。

关注弱势群体的现实生活状况,健全救助体系,特别是大病救助制度,帮助更多重病者、孤残人群、遭遇突发灾害者等特困群众渡过难关。让弱势群体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做到病有所医,是新医改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百姓的迫切期待。

在一个成熟的现代社会中,让制度更好地保障人的生存权力更好地为民生服务,这不是恩赐,而是每个人无论富人还是穷人应得的基本权利。显然,要让“低保户激动猝死”之类的悲剧不再重演,在推进社会保障以及各种民生制度建设上,我们仍须不遗余力。只有这样,底层的生命才不再脆弱,潜移默化中,权利意识才能变成一种常识。

假如讨薪没能惊动省长

去年冰冻雪灾,四川华兴建设有限公司带领34名川籍农民工前往郴州进行电力工程抢修。工程款及民工工资百余万元被湖南相关方面拖欠。维权一年无果,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批示后,20天后民工们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工资。(5月5日《成都商报》)

[点评]:34名川籍农民工是幸运的。他们幸运的是惊动了省长。如果不是省长批示,他们还会在这场维权奔波中折腾多少个一年?百姓手上,还有多少没能惊得动领导的民生怨情,在折磨着他们心灵?

省长不是法官,省长有比法官更重要的工作需要去做。民情民怨什么时候都有,件件都由省长批示解决,中国的省长就配得太少了。一个需要领导批示才能解决问题的社会,是百姓的不幸,法冶的不幸。诸如讨薪这样的民生困难,人们通过法律的途径,能够同样在20天内得到解决,他们就会省却太多的上访,省却太多的精神折磨,就不会事事非找领导不可。他们会把维护利益的敬意和谢意,献给包括省长在内的整个社会,而不是单一的某个领导。

老百姓埋怨官比法大,问题的根源出在太多的部门眼睛只往上面看,心里没有装着百姓。省长批示20天解决问题,看上去下面的部门执行力很强,却恰恰反映了这些部门不会办事、不愿办事的官僚作风。实际上是让人民群众伤了心,给政府和领导的形象抹了黑。

让法律制度完善起来,让政府职能部门的心里装着老百姓,让百姓不找省长也能办成事情,百姓才会觉得真正走在了踏踏实实的正道上。

特困户享用城管罚没果蔬的悲哀

长沙芙蓉区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在处理罚没物资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罚没一送出一公示”腻度,这个制度据说还是全国首创。仅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为福利机构和特困户送去水果蔬菜110次,共计2460公斤。(5月5日《人民日报》)

[点评]:当那些特困户大嚼“城市走鬼”本小利微的那些水果时,却让人感受到双重的悲哀:一是小摊小贩的生产生活资料,似乎不能以这样黑色幽默的方式被轻松消费;再就是城市特困户的救济,也不能以如此杀贫济贫的方式推进,两者都是利益受损者。

在罚没果蔬通往特困户的路途设计上,其实存在着法律的困境。尽管长沙城管处置罚没物资形成了“制度”,但其也是内部的权宜之计。简而言之,城管无权自行处置罚没物资。

那种以为只要不拿回自家,且用于社会公益事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抄大罚的思路和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的僭越。出发点已经有些偏了,而过程更无法控制,失去监督的权力很难不在张扬的做好事过程中发生扭曲。

城市特困户和福利机构当然需要救济,那是一个文明国家的责任,也是一个健康社会的义务,但是,不应该以这样杀贫济贫的方式救济,更不能鼓励其形成制度化的行为。通过对―个底层群体的权利利益的剥夺,来补偿另外一个底层群体,小摊小贩已经“不服”,而特困户何尝又能“愿意”?不仅不能实现社会正义,反而会从根本上同时伤及这两个群体的利益。

应该认识到,罚没摊贩物资并非城管执法的唯一手段,“以罚代管”的思路应该彻底摒弃。总是治标不治本,麻烦将永无了局。破解罚没困局的最简单、也是最彻底的办法或许就是不罚没,而代之更有效的疏导和引导。

公务员享受长假的权利困境

今年遵循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全省各地各单位取消“五一”调休安排。但据了解,本次“五一”假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广东政府机关实行了7天长假。(5月6日《新京报》)

[点评]:从法律角度看,广东部分公务机关放假7天并无不妥,符合《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有关规定。问题是:为何公务员可以自愿带薪休假,而企业员工的这一权利却缺乏保障?显然,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务员的休假权与企业员工的休假权是多么的不平等。

显然,灵活而又自愿的带薪休假方式,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只有公务员梦想走进了现实,对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说,却是难以落实的“空头支票”。围绕“五一”休假之争,折射的其实是一种权利困境:原本作为职工权利的灵活休假权,在现实中仍高度依附于行政权力而存在一不经过权力的统一安排、领导传达,带薪年休假是很难真正做到自愿自主、灵活安排。

有关方面应该正视公务员能享受到自愿带薪休假,而企业职工却享受不到这一权利的现实问题。休假权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分成三六九等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休假权利,这样才能利于社会和谐进步。

此次广东部分机关的7天长假说到底,仅是权力依附下的偶然产物。如何将权力依附下的权利,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包括带薪年休假这样的休假权,成为每个劳动者可自主支配、自由享有之物。或许才是真正需要认真思考的。

让国人的心灵空间都有一片汶川

随着5月12日的临近,四川方面关于公祭的准备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在通往震中映秀的公路上,警力已经比平时多了一倍以上,而在通往另一个公祭地北川老县城的路上,自6日开始就出现了大批川0牌照的车队,车队是为5・12公祭做准备的,12日当天,北川老县城将举行规格几乎和映秀差不多的祭奠仪式。(5月10日《燕赵晚报》)

[点评]:位于映秀镇半山腰的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每天接纳着越来越多的纪念者。

汶川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又一次自然浩劫,同胞遇难,举国哀痛。我们不会忘记汶川人民的坚强抗争精神,不会忘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灾难的坚强意志,不会忘记数亿志愿者凝聚而成的“强大温柔心”,更不会忘记大地震哀悼日的举国哀思和众志成城。

纪念活动不拘一格,让我们每一位国人都能留下一片纪念汶川的“心灵空间”。纪念灾难,用纪念死者唤起对生者的呵护与期望,从而破解灾难,升华目人的凝聚精神和爱国情怀。

第6篇

论文摘要:最近几年学生伤害事件不断上演,地震、洪水、泥石流、火灾、车祸、传染病、人为原因等,一次又一次的不幸,不断炙烤着社会的神经。目前我们还无法准确、全面防止灾难的发生,却能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逃生教育,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的发生。面对这一紧迫而又长期的系统课题,学校体育教育责无旁贷。 

 

1 前言 

 

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成百上千的在校学生失去了生命(地震发生时正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上课之时,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在校学生伤亡惨重,经核实遇难学生有5335人),有些学生是因为在突发的自然灾害面前来不及反应而遇难,有些学生却是因为在灾害面前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知道如何“逃生”,以至于生命之花过早凋谢,令人扼腕。而在日本、新加波及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小孩就开始接受非常实用的应急教育与训练,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尤其是在是日本喊救命比赛、烟熏体验和攀绳跨越等是小孩的日常培训。所以人们很小就有了逃生常识。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融入逃生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基本的逃生意识和逃生技能,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应当关注的新课题。 

 

2 研究方法与步骤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走访法(映秀镇、都江堰等)、个案对比法、类比分析美国、日本逃生教育及我国逃生教育开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3 分析与讨论 

 

 3.1 灾难逃生教育的意义 

3.1.1 灾难的概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灾难的解释是:“天灾人祸造成的苦难。”可分为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两种。自然灾难主要包括天文灾难、地质灾难、气象气候灾难、生物灾难等。人为灾难包括家庭、工作、疾病以及人为制造的环境所派生出来的各种灾难等。 

3.1.2 灾难的特征:各种灾难,对当事人来说,大都具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突发的、极富震撼性、摧毁性的特点,常会造成过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对不到成人年龄的学生而言,伤害几率更大,影响更深远。 

3.1.3 灾难逃生教育的意义:当人们碰到紧急情况时,有无应急知识,能否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往往直接关系到其是否能够生存。学生在社会中属于弱势群体,自救能力有限,开设灾难逃生教育更显得重要。为减少或者防备灾难对学生身体、心理伤害,必然要通过相应的教育让他们掌握灾难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应对方式等,灾难逃生教育是增强个体生存能力的教育。人的生命权是人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人的生命安企能够得到保障,其他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维护。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21世纪教育提出的口号是“学会生存”,这表明生存能力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 

3.2 学校体育 

3.2.1 学校教育目的:我国学校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学校教育来讲,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就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工作与生活,这是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是如此。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言而喻,当面对学生伤害事件,教育部袁惟仁部长大声疾呼:生命没有,何谈教育! 

3.2.2 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作用。体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没有哪一门学科像体育那样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如此直接和紧密。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为了获得生存的条件,发展了走、跑、跳、投掷、攀登、游泳等技能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下具有优良运动能力成为种群或民族兴旺发达的象征。学校体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积极心理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为宗旨,自然顺应时代之需,理应承担灾难逃生教育的重任。 

3.3 灾难逃生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仅对个体而言,灾难逃生教育离不开对灾难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判断后迅速做出的应急行动,这点显然与学校体育教育培养目的不谋而合。促使学校体育成为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体育的日常锻炼,能提高学生的耐力、速度、柔韧、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为在突发事件到来时能正确判断,迅速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灾难逃生教育的深入,不仅发展学生的灾难逃生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又补充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手段,增添了学校体育教育在道德规范方面深刻意义的素材。在当前条件下,在我国,灾难逃生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密切相关,灾难逃生技能与学校体育教育所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相关性,如灾难逃生技能中的反应能力、动作速度、力量、灵敏素质等,甚至是精神层面的勇敢、果断、坚强、团结协作也不谋而合,一种灾难逃生所需的技能可以像球类比赛那样看作是一个新的课题,进行分析,练习。反之也然,灾难逃生技能的练习同样对各项素质的提高也有显而易见的效果。即如整日进行火灾抢险训练的消防战士,身体素质同样达到超高的水平。 

3.4 当前灾难逃生教育现状 

本世纪以来,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灾害数量增多,种类不一,尤其是2008年以后,我国灾害频繁,其中学生伤残触目惊心,凸显出我国灾难逃生教育的不足。有报载:汶川大地震当日,上海金茂大厦的中国员工也感到了摇晃,当他们知道发生地震时,连手机也不要,争相跑到电梯间拥挤推搡成一团,甚至出现电梯因超重而停止运行的现象,而日本员工面对地震的反应则是“立即拿起手机往桌底躲避,感觉会出现问题时往楼梯口方向逃生”。不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危机意识的认识,逃生常识的了解,逃生技能的掌握等方面都显示出很大反差。总体上主要表现有以下特征:第一,缺乏忧患意识,对环境变化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出现意外事件,应急反应滞后,如1980年哈尔滨天鹅饭店火灾报道,同一楼层有9个中国人和朝鲜人全部丧生,而一个日本人居然成功逃生,原因在于他住进饭店后,立即巡视了周围环境,记清了安全出口,火起后,他凭白天观察的印象在黑暗中爬到安全出口;第二,逃生常识匮乏,面对突发事件,靠本能地~拥而至较多,有效措施应用较少;第三,鲜有必要的自救和互救手段,一旦发生意外,第一时间内不能采取必要手段,延误救治时机;第四,升学率单一学校评价机制,导致学生锻炼时间减少,学生体质连续二十年下降;第五,学校教育在灾难逃生方面的常年缺失或不足,大多流于口头安排,或流于单调形式,效果可想而知。 

4 结论 

 

从农业越来越发达到工业越来越发达,人类面临的不安全因素越来越多。在缺乏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城市公共卫生与环境安全服务机制的情况下,面对高度风险的社会,最简单最有效的的方法,是提高对灾害逃生的认识,养成防范意识习惯,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显然不可一蹴而就。

4.1 灾难逃生教育列为体育课题,加快课程设置编排。灾难逃生教育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告诉我们,仅靠宣传栏,一次简单的模拟练习都很难达到实际效果。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层次、分阶段的设置为课程内容,有步骤有计划进行,结合体育课素质练习及合作练习,来有目的培养对灾难逃生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判断。期末也可作为体育考评一项来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 

4.2 灾难逃生教育纳入学校体育常规,建立多元评价体制。“5·12”中安县桑枣中学虽然紧邻地震惨烈的北川,但学校二千二百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却无一伤亡,归功于全校平时的紧急疏散演习。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都雷打不动,时间长了,疏散自然变得井然有序。地震当天,全校师生只花了1分36秒,就全部冲到了操场。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可集中利用灾难纪念日来进行逃生教育活动地交流,安排一校或多校比赛,甚至把灾难逃生技能列入常规运动会里项目,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逃生技能的提高。珍爱生命,珍惜生活,不是对逝者的最大安慰吗!不是对他们的最好纪念吗! 

4.3 提高危机意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社会环境之中,导致公众普遍缺乏危机意识;甚至认为安全是理所当然的事,危机不可能降临到自己身上,更没有必要为危机进行各种准备。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火灾隐患、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时刻提醒我们危机的存在,未雨绸缪并非可有可无! 

4.4 提高灾难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能力。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所谓的安全教育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其结果是,当突发灾难降临时,我们的学生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逃生”,更不懂得如何救助他人。有时简单的救助不说学生,老师真正能做好的也并不算多。原因所致,无非例证了我们在灾难逃生教育匮缺。经过多年摸索,经济发达的很多国家在灾难逃生教育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教育界认为要使青少年茁壮成长,健康与体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走、跑、跳、攀、爬、越等素质的培养以及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美国学校体育教育更是如此,每年设有专门的“消防月”,在这个月里,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培训,比如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灾难逃生教育已经演绎为一种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 

在许多事件中得以体现,从日本北海道的地震几乎无人员伤亡,到美国“9.11”事件有序逃生!我们看后唯能感慨:外国人的生命即使比国人有价值吗?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4.5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增强体魄。健康的身体,无疑使我们学生灾难逃生的最大资本。体育教育,无疑是灾难逃生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突发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灾害来临时能够跑快一点,应变强一点,如何让他们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逃生技能?始终是学校体育的紧迫课题。 

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便无可挽回。因此,把安全逃生教育纳入体育常规教学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懂得一些自救互救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者,四川省政府召开“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会[n],成都商报,2009-05-08(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邵瑞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3]凤淼,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之比较[d],南宁:广西大学,2007 

[4]梁晓刚,学校体育生存教育的理论研究[j],体育学刊,2004,11-2 

第7篇

5.12护士节演讲稿范文一

同志们: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日子。既是传统的国际护士节,又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首先,我代表卫生局向全县护士姐妹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祝大家健康幸福、节日快乐!

同时,向在百忙中抽出宝贵时间莅临会议的部长、县长以及县委学习实践活动第四指导检查组长局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工作中,全县广大护理工作者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亲切甜美的微笑,给患者带来安慰和希望;用怀真抱素的情操,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历史使命中,我们一部分护士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争分夺秒地救治受伤群众,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岗位,情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表现出可贵的拼搏勇气和奉献精神,展示了新时期“白衣天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涌现了一大批先进事迹和先进个人。最新xx年5.12护士节演讲稿题目

下面,我们还将对16名“明星护士”进行表彰奖励,这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希望全体护理工作者都要以她们为榜样,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时刻保持爱心、真心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更加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维护群众生命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志们,全县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即将结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牢记南丁格尔的誓言和自身肩负的神圣职责,发扬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和白衣天使的光荣传统,将我们的人生价值定向在卫生事业上,把我们的人生坐标定位在群众满意度上,用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去点燃生命之火,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做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5.12护士节演讲稿范文二

提起护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白衣飘飘、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影视作品里的护士形象也个个年轻漂亮。高翘的燕尾帽,挺刮的束腰白大褂,洁白的护士鞋,容光焕发,身轻如燕的地穿梭在病房里。美得不得了。人们把护士誉为“白衣天使”,然而“天使”的现实却不像称谓那么美好,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的艰难、辛苦,谁能真正体会到从事过护理工作的苦与乐呢?为此,我有着切身体验和感受。

从小觉得护士是圣洁而美丽的。20岁那年,我缘了护士梦。当穿上护士服第一次踏进病房,看见那一个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身影,看见那一双双乞求的眼睛,从那时起我就有了一种使命:我明白了护士的价值和“天使”背后的无私的奉献。每天我都以微笑、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在病房区不停地穿梭忙碌,为病人测量体温、打针送药,当给病人穿刺,一针见血时,心里是快活的;当病人被粘痰阻塞呼吸道,为其疏通,心里是舒畅的;当病人高烧,耐心地为其做酒精擦浴,病人的高热终于退下去的那一刻,内心是惬意的;当看到自己护理的病人康复时,心情真是无比的舒畅。当看到那一张张由陌生到熟悉的脸,由入院时的痛不欲生到出院时的神采飞扬,我感到一种欣慰。记得有位患者出院时对我说:你笑起来很漂亮,很好看。虽然只是很平常的一句话,却让我很感动。

作为一名平凡的护士,我不求感谢,不求回报,更不求鲜花和掌声,我只希望在我们付出宽容和爱心的同时,能收获一份尊重、理解和支持。

难道护士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吗?不,护士有自己的愁与自己的苦。当病人不理解时,我也会伤心落泪;工作操作失误时,我也会懊悔不已。年青时我是个爱美的女孩,也像普通的花季少女一样,追求时尚,想把自己打扮成天使。喜爱飘逸的长发,爱好那晶莹剔透的首饰。可是,作为一名和传染病打交道的护士,为了遵守护士礼仪规范,为了自身防护,不得不将自己长长的秀发高高盘起,将精美的首饰深藏闺中留于欣赏。往往是里三层、外三层,被裹得严严实实,大圆帽一戴,双层口罩一捂,只剩下两只眼睛眨巴,甭说别人不认识你,连自己都认不得自个儿。在护士这个特殊的职业中,频繁的三倒班,尤其是漫长的夜班让人身心疲惫。初来医院时,我脸蛋长红扑扑、水灵灵的,可几年晚夜班倒下来,又黄又蔫。由于生物钟的颠倒,饭吃不香,觉睡不好,个中滋味,只有自己心里知晓。xx年5.12护士节演讲范文

节假日更没有时间陪伴在家人身边,丈夫本来是个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宠儿,我俩恋爱时,他曾窃喜,找了个护士,以后的日子里可以继续过他 “少爷”生活。婚后,当我忙完一天的工作,总是筋疲力尽,经常是回到家就不想再做任何事了。他不得不挑起家务活的重担,洗衣,做饭,哄孩子睡觉。在家中,我不是好儿媳、好妻子、好女儿、好母亲。为此,我也会痛心难忍,暗自落泪...

第8篇

夕格距离汶川县城不远,四面高山阻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寨子,也由此成为了全乡羌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地震后,这里只剩废墟。乡里来的干部告诉村民:“政府也是为我们好。南宝山有公路,劳改农场有地。”

临行前,独立电影导演、摄影师高屯子给杨永顺一家七口站在家门前拍了一张全家福。这大概是这个羌族家庭留在故土的最后影像。那几天,高屯子力图用镜头记录下“夕格羌人历史上的第五次迁徙”。他想寻找那些敬天法祖、耕种劳作的乡土瞬间。

然而,他看见的,终究是“悲壮苍茫的历史和平庸无奈的现实”。

离别

搬迁前,乡里规定只许带走必要的食物和生活用具,马、牛、羊、猪、鸡、狗……所有牲畜都要就地变卖,不能随行。

杨永顺的父亲杨贵生不得不卖掉十多年来形影不离的那匹清瘦的红马。马被牵走的那一刻,两股晶莹的泪水从红马深黑的眼眶滚落而出,杨贵生忍不住跑上前去,抱住马头,痛哭流涕。

等家里的东西都搬完了,永顺想了想还是觉得要把铁锅圈背走。也不管别人怎么说,对未来他心里也没底。他总是难以想象没有了铁锅圈的家庭生活——没有火塘,怎么生火做饭、烧水取暖?甚至一家人聚在一起该怎么落座?

夕格羌人世代生活在山谷里,受着山神、水神、羊神、神树林等诸神的保护。老人们说,这么大一场地震,夕格只死了一个人,这得益于夕格人没有对天地神灵有过过分的冒犯。离别前一天,全寨男人一起来到了葳孤山上的玉皇庙,向神灵和沉睡在高山里的前辈先人一一道别。据说许多年前,夕格人从西北草地来到龙溪深沟,最先就在葳孤这个三面绝壁、易守难攻的山头落脚。葳孤山头的玉皇庙,现在已是废墟一片,没有任何房屋和塑像,只有野树荒草中,兀立着几截断壁残垣。

杨贵生兄弟三人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释比”。释比是羌族最有地位的人,他们通鬼事、神事、人事,能驱魔治病、祭山还愿。没有文字的羌人,正是通过释比把宗教典籍、法事技艺、天文知识、医药知识,世代口口相传。释比是羌文化的核心传承者,掌握着民族的遗传密码。

那一天,废墟中升起一团篝火。“释比”贵生头戴猴皮帽,手执羊皮鼓,脚蹬云云鞋,开始唱颂舞蹈,礼敬众神。末了,众人向诸神祭上了一只绵羊,一起虔诚祈祷。礼毕,在下山的路上,杨贵生双眼噙满泪水,唱起了关于迁徙和离别的歌。高屯子在镜头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说,“那是我至今听过的最为幽怨哀伤的曲调。”

坚守

当初,乡里来做动员的时候,杨永顺的堂兄弟杨永富一直不肯在“自愿搬迁书”上签字。他对永顺说:“下坝子有啥子好?我们又没有花花肠子,搅得过那些人?地少,我们靠啥子生活?那些山上,有虫草采、贝母挖吗?能养牛养马养羊吗?你一天望着公路就饱了?”

永顺说不动,只能请杨贵生亲自出马,贵生对侄子说:“我们都走了,夕格就更不可能通公路了。难道你要子子孙孙都跟你一样爬坡上坎过日子?”后来,杨永富还是跟着众人走了。

倒是有人坚守下来—大贵生7岁的哥哥杨水生。

担心自己不走影响了大伙,杨水生先是跟着全家到了邛崃南宝山。住了不到两个月,他就和老伴偷偷回到了夕格。他老早就做好了回来的准备。临行前,贵生和大哥德才带着儿孙去母亲的坟前烧纸磕头,唯独水生没有去,“我会死守在祖灵身边的。”

如今的杨水生住在断了电,孤岛一般的寨子里,没有邻居,就像回到了原始部落。天气放晴时,他会上山采药。偶尔,也会被别的村请去看病。儿子儿媳不放心去看他,劝他下山,他非但不答应,又反过来劝年轻人回来。可是,那些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吃饭喝酒聊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

生计

重建的速度令人惊奇。好像一眨眼的功夫,政府就给羌人送来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小城。如今龙溪乡的羌人,都从山坡搬迁到了河谷地带。杨贵生和家人也住进了统一营建的板房区—一座现代化的小别墅。

然而,自然环境的变化,让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折。过去在夕格自给自足的生活,到了邛崃变成了什么都要花钱买。生活成本增加,生计变得困难起来。这种情况,搬迁后的汉族村落也无法幸免。

羌人们再也不用在大山上放羊、砍柴,不用拾掇庄稼,不用去原始森林里采药,于是也渐渐地不再引吭高歌。村民们说:“以前上山多,山歌都是从老人那儿学的。现在如果唱起来,闹凶了,人家会说这是疯子。”

猪膘肉和咂酒本是羌族的特色食品。每逢祭祀活动的第一个程序就是释比出场,开一坛咂酒,敬天地鬼神。祭祀中的最重要程序则是杀鸡宰羊,向神灵和祖先献祭。但是南宝山并不出产酿造咂酒的青稞、麦子等杂粮,村民也没有条件饲养家禽家畜。而且地少人多,没有宽敞的院落,没有羌族村寨的玉皇庙,厨房也容不下火塘,就连婚礼葬礼的规模再也不能和过去同日而语,程序越来越简单。祭祀活动减少,杨贵生祖传法器也已经发霉了,只能静静地躺在屋角。

好友毛明军忧心忡忡地告诉高屯子,从松潘高山之上迁到河谷的羌人,也把原本恭敬放置在房屋高层的耕牛头骨、避邪面具,随意弃置在了墙角野地。自打政府施行退耕还林和灾后重建政策后,村民们忙于去河坝建房,忙于向山下搬运沙发、电视等东西,便顾不得信仰和传统了。

高屯子曾去南宝山看过。重新开始的新生活,并没有在村民脸上留下光彩。他记得,村民们只是无所事事地坐在门口聊天,或者打麻将,再也感受不到那种在崇山峻岭奔跑的山民气息。

有一年,杨永顺告诉高屯子,自己开始学种茶叶。定居成都的高屯子赶忙推荐熟人去订货。可是左等右等,茶叶一直没送来。一问才知道,因为不懂技术,收成很不好。

邛崃市一直想把南宝山打造成羌族旅游基地。“释比”杨贵生偶尔会被请去表演羊皮鼓舞、唱经等原本只有在祭神仪式上才能看到的表演。演出收入成了他的主要经济来源。他偶尔也会给高屯子打电话,让帮忙介绍点演出机会。

第9篇

《南阳日报》去年以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围绕相关主题策划特刊,对重大时政新闻进行集中报道,充分发挥了特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独特作用,不仅能使主题新闻凸显亮点,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从而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做好重大主题性特刊需要把握的关键

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相比。特刊的采写、编排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高屋建瓴地拿出报道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资源的优势,将掌握的新闻资源“吃干榨净”,是决定特刊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特刊策划者和编采人员在实施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具有全局意识,齐心协力,形成集体合力。

第一,精心策划选题。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突出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刊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之点在于其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上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策划是不是做得到位。

《南阳日报》的特刊选题分两种情况:一是可预见性的重大选题。2008年4月下旬,南阳市举行第七届玉雕节暨宝玉石博览会,这是市委、市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南阳知名度的一项重大举措。经过多年的探索,节会已成为南阳扩大开放的一个品牌。为了配合本届节会的举办,南阳日报在一星期前就组织专门人员精心策划,在节会开幕当天推出《玉博会特刊》,受到了与会嘉宾和读者的好评。二是临时性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的热点选题。这方面,要特事特办。敢于打破原有报纸的正常出版计划,确定选题后即刻执行。譬如《南阳日报》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特刊和8月的北京奥运会特刊,都是临时决定停出原有报纸部分版面,组织人员连夜紧急编排推出的。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从8月8日开幕到8月24日闭幕,《南阳日报》先后编发12个《奥运会特刊》,全面记录了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历史。

第二,发挥资源优势。特刊最大的优势在于整合资源、其实施过程也在于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作用。南阳日报除了拥有自己熟练的编采业务队伍外,还在南阳13个县市区建立了记者站,发展了一大批特约记者和资深通讯员,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中心和南阳新闻网建立了媒体资料库。这些已成为南阳日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特刊的特色内容采编提供了坚强支撑。2008年8月下旬,河南省第三届豫商大会在南阳举办。为了配合大会宣传,向与会客商展示富饶、开放、充满魅力的新南阳,南阳日报提前介入,充分发挥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在豫商大会开幕当天推出4开16版的《豫商大会特刊》,给与会客商和社会各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三,讲究编排创意。重大主题性特刊的采编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它不但要求采编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篇幅的报道,还要求参与者对采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做足准备,这样才能及时调整、排除困难,保证特刊的编排过程从容有序、井井有条。

2009年3月22日是《南阳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早在一个月前,报社编委会就精心策划,几乎调动报社所有编辑记者,采用尽量丰富多彩的编采手段,陆续以“激扬南阳60年”为主旨推出纪念特刊,每日一两个到多个版面不等。在一个月时间里,先后有40余个亮点突出、设计精美的版面与读者见面。这些版面回顾了报社的自身发展,向读者全面介绍了《南阳日报》在记录南阳风云中逐渐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充分展现了南阳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独特优势,对宣传南阳日报品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创新是特刊走向成熟赢得读者的不竭动力

新闻姓“新”,报纸永恒的话题是变化。所以每一次特刊的出版,对编采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新的考验:如何出新?如何变化?如何做得更好更有影响力?解决这些难题,南阳日报编委会的思路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适应读者的新需求,从求得最佳宣传效果人手,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走向成熟。

就拿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来说,创新成为媒体竞争和报道提升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理念。经过多年的努力,南阳日报的“两会”报道形成了独特的框架结构:正刊重视大会程序性报道和领导活动新闻;早刊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读者的互动;特刊则往广度和深度延伸。三者之间既相互配合呼应。又各自分工明确,特色鲜明,在整体上提升了“两会”服务的水准。

尤其是“两会特刊”,已经成为南阳日报的一个品牌。2008年南阳市“两会”是换届会,特刊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刊发不少既有深度又新鲜活泼的报道,受到代表委员的欢迎。一是对市领导参加代表团活动的报道压缩篇幅,并注意提高程序性报道的质量,在版面处理上注重突出重点,讲求效果;二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A2和A3两个版面打通处理,通盘考虑报告内容,按主题分篇处理,配发相关图片,版面形式大气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读者阅读方便;三是对每一个版面的报眉冠以“南阳信心”的大字,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和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沉着应对,加快南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心:四是开辟“两会新视线”栏目,刊发一组系列报道,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南阳“四大工程”,探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真知灼见,提出一些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增强了报道的深度。

《和谐移民・吻别故土特刊》的报道内容以首批移民在“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活动为主,而搬迁过程和在移民新村第一夜的生活又成为重中之重。内容上,特刊从“迁出地”和“迁入地”两大视角进行全景展现。“迁出地”主要以“倾情关注”、“渠首慰问”、“大全家福”3个版面,主要记述各级党委、政府关怀移民,南阳日报志愿艺术团赴移民试点村慰问演出,记者为首批移民拍摄大全家福等动人的故事和精彩的瞬间。而“迁入地”内容则主要是“新村安家”图片版,通过典型瞬间记录了首批移民进入移民新村第一天的不平凡生活。与此同时,特刊还通过“全程直击”专版和“难忘瞬间”图片通版(两个版面打通)的全方位报道,将“迁出地”与“迁入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和谐移民・吻别故土特刊》从受众的需要出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迁出地”、“迁入地”新闻与全程直击式报道有机地融为一体,多视角展现了首批移民搬迁的方方面面,详细的文字和精彩的照片相得益彰,权威性与鲜活性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深入浅出的报道模式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念的创新、内容的深入和报道方式的多元化,使得《南阳日报》特刊的版面新颖、形式活泼、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既有可读性,又有收藏价值。《南阳日报》的实践证明,如果特刊能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体现独特的创意,就能在与其他媒体的竞争中,赢得更多读者的关注,从而提升媒体的自身形象。

第10篇

一、加强师德修养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幼儿,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质的人才。根据我园教师思维活、观念新的特点,我们幼儿园向教师提出“我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规范教师的言行,为幼儿起到榜样作用。同时,我们还号召全园教师开展“微笑服务”的活动,现正在全面进行中。业务学习中,我们还通过学习和讨论,对青年教师进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敬业、爱业、乐业的思想教育。

二、与环境整合

环境的教育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我们努力在环境创设和管理中,让幼儿参与到其中。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班级环境的创设来促进班级德育工作,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我们有意识地将各种品德思想融于班级的环境中,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德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我园各班就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作为教育教学的重点来抓。从幼儿早晨来园开始,我们就注意在各个活动环节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如要求幼儿来园后先自己放好杯子、挂毛巾,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在每天的午睡前我们都会利用一些时间给孩子们讲些童话故事,而每次讲完故事,和幼儿分享故事带给我们的情感。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防碍他人,爱护公物的教育。

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幼儿园一日教学活动中,为幼儿良好的个性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中,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四、德育延伸到家庭

我们利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因为家庭是幼儿个性率真表现的地方,而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是最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首先应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利用每学期的专家讲座、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为使家长明确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我园取得共知,我们各班定期更换家园专栏、向家长发放各种资料,定期家访,大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时帮助家长了解我园的教育工作和重点,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到幼儿的品德教育中。让品德教育走进幼儿的家庭和生活中,让幼儿的各种品德认知和品德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幼儿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

五、与时事新闻和重大节日整合

我们还把国家和本地区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德育活动,如:神州五号载人航天的时事,奥运会的开展,我们都引导幼儿及时关注这些时事,请幼儿每天收集相关资料,在班级布置成时事专栏,利用每天早谈时间鼓励幼儿上台播报相关新闻,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还利用这些时事生成相关的德育主题活动,如:《为中国加油》《中国,我为你自豪》等,这些活生生的教材,总能使我们的品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及时引导幼儿观看新闻,观注灾区,观注同伴。孩子们为了帮助灾区的小朋友,自发地把自己的压岁钱捐给了灾区,体现了孩子们从小学会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的高尚情操。他们在奉献的同时更从中体会到了帮助别人的的快乐,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温馨的情绪氛围。

除此之外,一年当中有许多与幼儿相关的或对幼儿来说是很重要的节日,围绕这些节日主题,我们设计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德育活动。如:三八节,我们将妈妈们请进课堂,直接与幼儿面对面地对话,她们带来了幼儿成长过程的照片,声情并茂地向幼儿介绍妈妈养育子女的辛苦,提出了对子女的期望,孩子们则向妈妈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祝福;国庆节,我们向幼儿介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战士们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从小树立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此外,三月五号雷锋纪念日,三月十二日的植树节、中秋节等等,我们都会抓住良好契机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六、进社会实践,导之以行

我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应该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让幼儿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

我们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操作性强,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教育性。如:结合植树节,我们组织幼儿及家长,开展了以爱护环境,美化家乡为主题的“志愿者植绿护绿亲子活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向来往路人认真耐心地宣传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在广场、公园和幼儿园院内,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与“亲子种植”,孩子们还在小树和草坪上放置了警示牌,告诉游人要爱护花草树木,孩子们还自觉捡拾垃圾、纸屑。这样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还培养了幼儿从小爱护环境、热爱家乡的良好情感,使孩子在体验快乐的同时身体也得到锻炼,促进了孩子健康成长。

第11篇

【关键词】青年组织;志愿服务;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长期以来,青岛市热心于志愿服务事业的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秩序,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这些组织开展志愿活动,本文对这些志愿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和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管理和引导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青岛团市委统战部备案和登记的青年社团组织和自组织,而重点是由青岛团市委通过青岛青年家园社团组织服务中心(团市委主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全省首家服务青年社团和自组织的机构)实现管理的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和志愿者。不管是这些组织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还是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数量和参加人数都呈现上升趋势,为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们对这些组织开展的志愿活动情况、开展志愿活动的类型和参与志愿活动志愿者等基本情况进行的现状进行分析,为做好引导和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据青岛青年家园社团组织服务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上半年,本服务中心共联系了300多家青年社团和自组织,其中128家为青岛市青年社团理事会的理事单位。这些单位组织大都具有一定规模,能够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在本文中简称“青年组织”。本文中的志愿活动是他们开展的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包括其没有在红十字会注册的志愿服务活动。本文所称的志愿者是指定期和不定期参与这些“青年组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

2、研究方法

我们基于对青岛青年家园社团组织服务中心联系和管理的青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和对个别志愿组织及志愿者的深度访谈,探讨对志愿组织、志愿活动和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的动机和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

二、青岛市青年组织开展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分析

(一)青年组织和青年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角度对活动动机进行分类

从青年组织和青年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角度对活动动机进行分类,其开展志愿活动的动机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纯公益类的志愿活动;二是公益事业与企业发展兼顾类。

1、纯公益类的志愿活动

纯公益类志愿活动是指组织志愿活动的宗旨就是为了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奉献爱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青岛青年家园社团组织服务中心的128家理事单位中,公益型青年组织、自组织就有25家,占理事单位的四分之一。这些组织的共同特点是:志愿组织的目的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大都是一些经营成功的企业或是一些经济条件良好的个人;志愿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以以企业、俱乐部、车友会的名义;志愿活动的参与者是一帮志同道合的爱心人士。例如:市南区青年志愿服务队,其宗旨是“加强交流、提升自我、回报社会”;笑姐爱心助残志愿者团队,其理念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即墨曙光公益组织的宗旨是“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爱心互助志愿者团队的理念是“用我真心,换你微笑;世界一家,需要你我他”等。经深度访谈发现,参与这些组织的志愿者通常都会给出“帮助别人我很快乐”、“善有善报”、“许多人帮助过我,我也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等类似的答案。

2、公益事业与企业发展兼顾类

公益与企业发展兼顾类是指有的组织,在热心公益事业的同时不忘宣传自己的企业文化,通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扩大社会对自己企业的认知程度,赢得老百姓的口碑,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带动企业企业的发展,实现盈利的目的。例如,开发区铁骑俱乐部,其宗旨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弘扬自行车精神”,其发起者和组织者就是一个从事自行车销售的企业家。他通过无车日宣传活动、迎奥运北京骑行活动、参与开发区志愿服务活动等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倡导人们骑自行车绿色出行,从而宣传了自己的公司,带动了自行车的销售。

(二)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角度对活动动机进行分类

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角度对活动动机进行分类,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也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公益事业与个人成长兼顾类的志愿活动;二是好奇心引导参加公益活动类。

1、公益事业与个人成长兼顾类的志愿活动

个公益与个人成长兼顾类是指参加志愿活动的青年除为社会提供公益类服务外,还兼顾为自己创造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平台。参与这类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的主体一般是新生代外农民工和在校的大学生。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兼顾了公益和了解城市、融入城市两个方面。如:参与“小陈热线”的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就是这类志愿者。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的志愿活动的目的是如此。例如:青岛科技大学爱心社,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社会实践,了解社会,丰富社会经验。

2、好奇心引导参加公益活动类

对于很多的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青务工的新市民来说,他们或许只从教科书上听说过志愿服务活动,很少有人亲身参与过志愿服务活动,这一领域对他们而言充满了新鲜感,出于一种好奇的心理,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好玩”“没接触过”“新鲜”“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等等,通常是这部分人给出的答案。

三、青年组织和青年自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类型

1、纪念特殊节日类

纪念特殊节日类是指围绕重要纪念日、节日和重大事件等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儿童节来临之际关注经济困难家庭、关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看望慰问老年人等等。开展上门服务活动,赠送一些过节物品,或是奉献一场文艺演出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生活的压力,帮助他们度过一个愉快祥和的节日。还有一些专题活动日的宣传,例如戒烟日宣传戒烟,艾滋病日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无车日骑上自行车宣传绿色出行,植树节义务植树等。

2、帮助特殊群体类

帮助特殊群体类是指关爱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为对象的志愿活动。许多青年组织定期开展的尊老敬老、帮扶留守儿童等主题活动,帮助弱势群体融入社会。例如:笑姐助残团队的“爱心助残”主题活动。青岛市心之言手之语志愿服务队专门以服务聋哑群体为主。即墨曙光公益组织举行的“关爱老年人,金秋送温暖”活动,为敬老院的老人送上“一条围巾,一副手套”。青岛绿飘带志愿者团队开展的“关注盲童,触摸春天”主题活动等都是这类志愿活动。

3、围绕特定场地类

围绕特定场地类是指围绕社区、长途站、火车站等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社区弱势群体,向社区“三无”老人、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伸出援手类,维护社区治安类等。在客流集中的节假日的火车站、长途站等人员集散地,组织志愿者维护现场秩序,帮助旅客提行李,指引方向类都是这类志愿类活动。

4、确定特定主题类

确定特定主题类是指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关爱春蕾女童等主题开展的各类特定主题开展的志愿活动。例如:青岛市青年低碳环保促进会,秉着“低碳、环保、共享生活”的社团理念,开展一系列的低碳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讲文明树新风”学雷锋活动,曙光公益“低碳环保,爱心助学”活动,平度义工“义工与春蕾同行----平度义工关爱春蕾女童视力健康行动”等。

5、跟随突发事件类

跟随突发事件类是指在发生破坏力很强的自然灾害时,为救助灾区为对象的志愿活动。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时的志愿活动就是这类。如:胶南爱心飞扬志愿者团队得知玉树地震消息后,组成七人小组赴玉树现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6、掌握专业服务技能类

掌握专业服务技能类是指掌握医疗、法律、机械维修、家电维修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开展的志愿活动。例如青岛东晖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年人义务理发,为“夏日送清凉”活动提供免费化妆服务等。

经过实际调研和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志愿组织和志愿活动的规模小;二是志愿活动创新能力差;三是组织不稳定,人员随机性强;四是活动形式不规范,缺乏专业指导;五是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六是沟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参考资料:

[1]朱丽亚.中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指南.[M].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由温洛克民间组织能力开发项目修订.

第12篇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立足中学地理课程的学科优势,试从课堂教学、各项活动开展和形势政策教育三方面论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

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一项新内容,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关心地球、关心其他物种,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自觉践行环境道德的“理性生态人”。环境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绿色消费观教育。环境道德教育的提出,使道德价值观从当代人之间、人与之间扩展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的希望,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就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打下深刻的烙印,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都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前环保局长威廉瑞斯利曾说:“全球环境的威胁是现实地理的反映,未来环境问题要从地理教育开始解决。”《地理教育国际》也确立了地科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方面的基础学科地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挖掘教材内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我国现行的地理课本均以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整个知识体系都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而自然地理方面则着重阐述了宇宙、大气、海洋、陆地四大环境的性质、特点、分布、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为培养学生具有环境道德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地理方面则着重论述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突出了工生产、城市乡村、、商业贸易、邮电通讯、观光等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人地和谐”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区域地理方面则阐述了某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地关系,蕴含着丰富的“因地制宜”的环境道德教育资源,最后又都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使得环境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整个教材的始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例如讲“逆温现象”时,可介绍世界公害事件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讲“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时,可利用课本与课外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的理解;讲“气候资源和海洋资源”时,可让学生明白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要节制、适度利用,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气象灾害、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人文地理教学中,更要注意每一课都蕴含的人地关系思想,每节内容都要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例如讲“工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可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讨论影响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以及可能造成污染转嫁问题,深深懂得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人地关系思想;讲“逆城市化现象”时,可进一步讲述国外许多人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主动摒弃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恬静的田园生活而导致的逆城市化现象;讲“湿地、森林、草地既有经济价值又有生态价值,而且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大得多”时,可以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算的两笔不同的账为例:其木材等经济价值最多值300多美元,其涵养水源、调节大气湿度、产生氧气、吸烟滞尘、降低噪音等生态价值却高达20万美元;讲“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时,可结合一些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规定主人剖鱼宰牛等时,必须使动物无痛苦地死去,否则就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理解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还可以1993年菲律宾的45名儿童由他们监护人的代表为诉讼代表人,代表他们这一代及其下一代向法院提讼,指控菲律宾政府环境治理部门所签发的木材许可证超出了森林的采伐能力,要求政府停止大规模地出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采伐权的活动的案例,让学生浅显地理解代际公平原则。

二、理论联系实际,寓素质于各项活动之中

在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课堂理论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让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寓生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实践中,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其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同感。一方面可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1]如为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可在学校的每个水池、卫生间、食堂等地方醒目地张贴一些温馨提示,如:“水是生命之源”。为唤起学生勿踩草坪,保护植被的意识,可在学校的草坪上竖起如“走路让让道,小草微微笑”的提示语。为倡导学生拒绝白色污染,开展自制购物袋、禁止带一次性饭盒进校园等活动。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另外,可充分利用学校 宣传拦、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等各种媒介,开辟环境专栏、环境专刊、环境30分、环境专题网站等;举办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摄影、漫画、环保资料剪报、论文、诗歌朗诵等展览和比赛活动;举行环保主题班会、环境专题讲座等,结合教学内容请本市环保单位有关人员开展环境保护专题讲座,普及环保科学知识;每学期可组织学生适当观看有关宣传环保的经典,如《可可西里》、《后天》、《地球停转之日》等,让学生幼小的心灵在震撼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中一次次地受到洗礼。

另一方面,可组建地理课外兴趣小组或环保社团,利用节假日开展环境现状与保护、环境观测、野外考察、郊游等活动。如参观本市垃圾场、有代表性的工矿企业、气象站、水文站、自来水厂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或游览本地名山秀水,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良好的环境中陶冶情操,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在更现实的活动中了解环境,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通过这些知行统一的各种实践活动,能使课堂渗透的环境道德意识内化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动。

三、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

当前,各类媒体上常有生态环保的报道,这些报道既具有时代感、新鲜感,又具有教育性,易被学生所接受,因而把握时政热点,寓环境道德素质教育于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是提高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结合地震、冰灾、沙尘暴、水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具体的国际国内生态灾难时政,国际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会议、新出台的各种政策和法规,国家采取的诸如环保风暴等行动,师生共同探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办法,促使学生经常性地关注各阶段的环境大事。如观看上世纪90年代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黄河断流,200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蝗灾,2008年元月席卷我国南方的冻雨,“5·12”汶川大地震和京津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等影像资料,使学生在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下,树立环境忧患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保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无车日、水日、及植树节、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环保纪念日,开展环境道德素质教育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如9月22日各大城市举行以步行或乘坐公交车代替小汽车上下班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响应这一活动,自愿步行上下学,使他们懂得在面对现代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诱惑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和短缺,能够依照生态及生态道德的理念自律,自愿体验简单化的生活,形成生态化的简朴、健康的风气。以各种时政热点渗透环境道德素质教育,既能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发展,关注世界变化,树立科学的环境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