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4 08:10: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园林专业主要学习园艺设计、园艺花卉、园艺植物繁育、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园林工程等等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园林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工程、园林管理等。
主要实践环节:园林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课程数量较多,主要表现为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等课程实验实习;园林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综合Studio等课程设计;南方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园林专业主要培养园林设计、园林植物繁育等复合型人才。说的简单一点,每次重大节日,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大花坛,就需要高级的园林设计人员来设计好。
另外,城市中有很多花卉,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靓丽的风景,这些都是园林设计人员设计的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工程项目日渐增多。由于我国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工程建设人才条件限制,很多工程实际上是挂户承接,不少能承接工程的单位或个人实际上并不具备或完全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急需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助,因此,懂专业技术、善于经营管理、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国工程建设行业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是一种特殊的专业人才,其相关能力除理论学习之外,还需要大量专业实践,因此,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组织模式,根据市场需要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是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2. 设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
2.1创新实践教学理念。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传统的教学体系固然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然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动因,计划经济条件下按部就班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只有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根本性转变,才能真正理解整体实践教学模式的产生、发展和调整过程,按照人才市场营销特点,根据专业应用的实际过程倒推专业知识的获取过程和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精心设计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让学生在具体的专业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理解知识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产生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复合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应用性、专业性和创新性。
2.2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2.2.1课程作业。
课程作业是加深理解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及时性和典型性,将实际问题以案例的方式完整地提出来,以开放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分析和解决,并要求学生对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全面总结。
2.2.2课程设计。
课程作业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学生个人进行总结后进行的一项综合训练,需要在本课程的基础上综合相关课程的知识才能完成一定的专题任务,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工程造价、工程CAD等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
2.2.3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进行工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基础上进行的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工程实践活动,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对于设计、计算或绘图类课程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到教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对于需要在工程现场完成的内容,如工程测量、施工技术等内容,则需将学生分组到工程现场与工人一起进行实际操作,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工程技术的设计或施工任务。具体教学过程中,工程测量和施工技术课程应该安排课程现场实习。由于近年来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和工程现场的安全问题,现场实习实际上成为工程教学中的一个必须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工程建设单位各方协调配合才能很好地解决。
2.2.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在课程学习和课程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教学实习,实习目的不是解决具体的施工工艺操作问题,而是提高到对一个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学习和项目管理的层面认识问题。在毕业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维,明白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不只是知识问题,而是需要考虑技术、管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协调才能完成工程任务。
2.2.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在课程学习、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性、综合性专业能力训练。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将全部所学应用到完成具体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任务中,得到最全面综合的专业技能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完成一栋建筑物的建筑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程造价计算和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从功能分析到方案设计、造价计算等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与解决,要求学生特别重视方案设计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2.2.6学生科研。
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选择不同课程的内容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熟悉科研选题、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课题申请、试验方案设计与实施、论文写作、等科研工作环节,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2.2.7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进行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对问题的产生背景、问题的提出过程、问题解决方法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具有一定创新的观点,并撰写成规范的科技论文。
(2)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工程科研意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是一个专业教学之外的实际问题,一是需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二是开设专门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写作方面的选修课程;三是开展学生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型科研活动;四是开展学生科技推广活动。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实际科技推广过程中体会技术的形成和技术的应用,理解工程科技来源于工程实际,工程科技服务于科技的科研产业化过程。
2.2.8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是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完成之后,综合其所学专业知识和已经具备专业能力,根据指导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整理和回答的过程,其目的不仅是检查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如展现个人形象气质、清晰准确的表达能力、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3理清实践环节关系。
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理清各个实践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但能使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更有助于对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和整体把握,实现整体最优。实践环节关系如图1所示。
2.4制定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
在设计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实践时间、实践地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考核等方面设计教学质量考核表格,进行全过程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从内容完整性、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及时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
3. 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3.1建设实践教学指导团队。
实践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的师资队伍。
(1)教师分组。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工作经历等因素进行分组,将指导教师分为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制图、科研论文等组,按组设置组长,凡有特长的教师均可交叉进入不同的分组,发挥个人所长,指导学生。
(2)教师培养。通过组织教师到设计院参加设计、到建设工地实际操作或参与项目管理或相关高校科研访学等方式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
(3)教师管理。组织教师进行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团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交流与探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实行实践教学指导薪酬制度改革,设计刚柔结合的工作方案,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3.2构建实时指导模式。
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现场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方式进行实时实践教学指导,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个人实践管理能力,真正让学生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同时体验做人处事的实际效果,逐步学会主动、独立地进行相关工程实践。
3.3实施指导过程控制。
在实际指导工作中,实施指导过程控制,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目的、实践原理、实践方法、操作程序、实践时间、实践空间、实践材料、实践工具、实践质量标准、实践成本等方面进行专业实践过程控制,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系统性和创新性,让学生真实感受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性、过程性、应用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4. 结论
(1)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人才市场营销角度进行实践教学理念创新,为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根据专业定位和学校实际条件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整体最优。
(3)打造高素质专业实践指导师资队伍,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施全过程实时指导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3.
[2]刘荣桂, 蔡东升. 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21~23.
[3]郝贠洪, 曹喜,曹玉生,等.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20~23.
[4]周远忠.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 48~49.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点项目(黔教科2010023);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校教科2012010).
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应当是“一个以生态美学为指引,以环境科学为基础,以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的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立将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室内外设计施工及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中提道:“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由于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温饱问题,环境设计行业体现的是新的生存观念和审美情趣。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社会需要大量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现状分析
(一)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设置雷同
从现行专业培养方式及课程设置来看,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在办学之初的一套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均复制于母校。建校之初的模仿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弊端,在市场的导向和学院及专业本身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专业的原有培养方式,提出了必须变革的要求。环境设计专业借此契机寻求其他路径,改变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社会对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不仅需要其具备环境设计理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在环境设计实践中发挥创作的灵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作灵感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母校在环境设计专业“错开定位,配套发展”方略,建立属于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现存问题
毕业设计是独立学院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实现培养专业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就是毕业的一种计划、规划、设计、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毕业设计活动的过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不仅是一个完整的设计创作过程,还是一个毕业生对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及展示的机会。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现存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从培养方式和选题特点来看,无法与其他普通高校相区分
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都是沿用母体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没有创新,选题内容偏学术研究型,而不是应用实践型。由于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面的雷同现象,导致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偏理论化而非应用,使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应用型特点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也使学生的专业性质和特点未能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明显的区分,直接导致就业的困难。
2.题目宽泛,质量不高
由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均是由指导教师独立给出,大部分为模拟工程题目,未能完全考虑和照顾到学生的实际兴趣和动手能力,其实践性较弱、造成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类型趋向单一。并且题目都较为宽泛,学生不易深入完成。
3.研究内容多缺乏创新性和前沿性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因为需要,由教师给出多个模拟工程题目,而大部分教师从事的项目实践不足以满足多个题目的制订,从而导致部分题目所涉及的技术创新性不足,同质化情况严重,甚至出现很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过时技术的题目。
4.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脱节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一般是在大四下学期学生毕业前四至五个月开题,学生接受题目后自行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及撰写论文,期间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沟通不足。此期间,学生可能处于求职或考研阶段,所以存在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精力较少。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用少量时间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拼凑现象严重,抄袭内容较多。
三、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应用型”选题
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面较广,而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其应用型特点应当在毕业生进行选题之初就和其他类型高校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有一席之地。毕业生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时的选题,可以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的分类着手,从选题方向、选题范围、题目确立等方面出发,使毕业设计选题具有应用型实践特色和创新性。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应考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以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综上,解决独立学院毕业设计的应用型转型第一要务便是选题。选题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选题可以看出作者的毕业设计研究的方向和理论掌握水平,选好了论题,就等于完成毕业设计的一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好的选题是直接向大家展示毕业设计方案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的精确阐述。毕业设计选题范围的确立是指导毕业生如何使一个毕业设计的题目具有特色和个性。如何体现其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独特性,是先决性条件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涵盖面广泛,毕业生在起初进行选题时,就会遇到较大困难。而针对独立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定位,在毕业设计选题之初,就应当以应用型和技术型为方针进行选题,这也是和其他院校培养类型进行区分的一个关键。从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出发,其专业涉及内容包括建筑的内部环境(建筑内部功能的规划、室内景观、色彩、空间、材料等建筑基本元素的构成设计),外部环境(建筑之外与之直接联系的广场、绿地、水环境、交通组织等项目的组织与规划设计),小建筑设计(辅助主体建筑使用的小环境构筑物,如会所、活动中心、茶室等设计)的相关设计内容。毕业生的选题均以室内、室外或建筑设计为主,而无论哪一种类型,均应以实践、应用、技术为方针,教师进行指导,毕业生进行设计实施。以景观设计选题为例,景观设计的设计应用型内容选题可以分为宏观型和微观型两大类。从宏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中场所设计的红线范围和尺度大小,决定其所属性质。尺度较小的一般以场地布局为主,而尺度较大的地块一般就以生态理念考虑为先。从微观角度来讲,景观设计可供选择的题材较多。如小品设施、公共设施类,都是属于微观应用性角度来看环境设计的领域。
四、结语
唯物主义
自行车公寓,是展厅里最先被注意到的一个部分。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张永和在美国保尔州立大学罗德尼·普雷斯教授的“不定性实验室”的一些经历。当时,罗德尼要求大家观察现实生活中被“使用、滥用、错用”的事物。张永和选了自行车,但毫无头绪。直到某日他在罗德尼的引导下,发现了一群单车少年,后者对一成不变的游戏场不感兴趣,专爱借街头的台阶、坡道、路椅、停车场的水泥路障等进行各种惊险跳跃。自行车的故事,给张永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建筑设计中他付诸实践。“这个自行车公寓,其实就是讲人怎样使用房子,房子的用处不仅仅是吃饭睡觉,我设想的一个用处就是自行车的游戏场,大人或孩子可以骑着自行车在里面窜来窜去。住宅和游戏场,在这个概念里合二为一。”
而“无间造”这个名字的由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无间道》。张永和也表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关系。他说,无间造这部分,其实质就是建筑师对材料和建造的不断探索。1996年底1997年初,张永和辞去了莱斯大学的教职,工作重心从纯概念转移到概念与建造关系,开始了对材料和构造以及结构和节点的实验。
“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设计上海企业联合馆时,我们用了很多新材料、新技术,因为我们想在可持续发展或者叫绿色建筑这方面做些探索。比如我们在建筑表面大量使用的‘聚碳酸酯’,听起来好像很学术,其实就是做碟片的材料,全是回收来的。材料的重新利用,也包含了环保的概念。另外还有太阳能,跟平时看到的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是先把光能转化成热能,再把热能转化成电能,听起来转了两次,实际上它的效率比普通的光电板还要高,这些技术都是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一部分,我们的工作中在不断探索着材料和技术。”
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取材,这也就是张永和所理解的唯物主义。他说,在英文里,唯物主义写作materialism,这个词的核心部分material是材料、原料、物资的意思,所以materialism就是材料主义,“做建筑设计,就是要和材料发生关系,同时又与每一天的生活有关,所以我们也设计吃饭的碗,身上穿的衣服,这些都跟材料有关。希望大家看这个展的时候,不要去想艺术,而要去想每天的生活。看看我们设计的东西,哪些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并使用。”
在近20年的实践过程中,张永和与非常建筑完成了大量建成或未能建成的作品,参加过众多的国际群展及双年展,包括五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并获得了中外主办的多个建筑设计奖项,一些作品甚至被个人及机构,如伦敦Victoria和Albert博物馆、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三年展、中国国家美术馆及何香凝美术馆等收藏。
无尽院与不理想城
1984年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张永和迎来了提交毕业论文(一种介于毕业设计与论文之间)的环节。他选择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建筑与文学的关系作为起点。对于这篇论文,张永和的自我评价是做得不好,所以一直被该校教论文准备课的老师用作告诫学生的反面教材。
毕业后不久,张永和赴休士顿的莱斯大学任教。在教学之外,他主要从事理论设计,一种综合了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的建筑创作活动,并于1989年拿到了美国的建筑师开业执照。1992年的一场设计竞赛上,获胜的张永和得到了美国史戴德曼建筑旅行研究金,于是有机会赴欧洲旅行考察一学年。1993年初,不耐欧洲严寒的他提前回国,之前8年的工作以及漂泊异乡的生活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回到北京的张永和,“当即卷入商业实践”。他认为,商业实践是原来理论设计的继续和发展,但操作方法上终究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便是创作小组“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形成。而1995年底,他们凭借一个住宅群体设计获美国进步建筑奖,因为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工程,张永和与非常建筑“暂时有了足够的勇气去面临新的挑战”。
院子,在中国建筑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也承载着张永和对于北京四合院的记忆与怀念。所以,在他的建筑实践中,院子的概念似乎反复在不同的设计里运用,也因此有了“无尽院”这部分的展示。其中,位于京郊长城脚下的“水关”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例子。张永和本想把北京城里的院子直接搬上水关,后因与周围景致不合,于是决定一半采用房子围塑,一半则用山坡,最终形成了一半建筑一半山、两翼分裂的“二分宅”,入口的玻璃地板下,一条小溪穿堂而过,而中庭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间,“山水”意境就此融为一体。在张永和看来,“实际上就是一个开敞的院子”。这座分裂的房子或院子,彼此之间的角度是可以自由调整的,或整合成单栋建筑,或平行、互相垂直,以配合不同的山形地貌。
作为弹性建筑的一种形态,以土埆厝(一种流传已久的中国建筑形式,可以消减环境的冲击,隔热隔音)配合木头支架来做承重墙的二分宅,同时也契合了生态学的要求。他说,环境艺术的创造离开对文化环境的理解而存在是可能的,但恐怕只能停在涂脂抹粉的水平上。艺术可以作为点缀,但毕竟艺术的意义不是装饰。
通过系统地展示在建筑、设计、规划和艺术上的实践,张永和试图探寻在当下中国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中人们所遇到的困境,有关他们居住空间及在这些空间上形成的城市。 “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不太理想,可是很现实。在这个不理想城里,我们会遇到很多从建筑角度说来看也很有意思的情况,我们就想怎么在建筑中体现。建筑介入不一定意味着对城市的改善,而是要适应一个不是那么理想的城市——效率和政治高于环境、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就是张永和将展览的一部分命名为“不理想城”的原因。比如位于石家庄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厦,这是一幢功能非常综合、复杂的建筑,从办公室、咖啡馆、酒店、餐厅,到美术馆、篮球馆一应俱全,如同一座小城市。“我们的设计方法很简单,先想象一个平的12层楼,然后给它立起来,就变成一个垂直的城市,一个微型的、不理想的可是又非常真实的城市。”完成后,这个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等奖项。
非典型设计
对于张永和个人的建筑经历,可以这样归纳:建筑师父亲张开济先生对他的耳濡目染,他本人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度过的童年、少年以及些许青年时光,乃至搭积木、画画的乐趣与习惯。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建筑,却是“”后期,高中毕业后张永和在建筑工地当过半年小工。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张永和自费留美,先后在保尔州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美国建筑教育对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他后来在教学中的运用,也未尝不是对自己的再次强化训练。
在80年代中期写给学生的几份设计任务书中,张永和没有要求技术性的指标,而是重视对建筑的认识和理解,强调设计的出发点与方法。他认为,建筑环境是为着人们的活动而设计的,人造环境就是人们行为发生的舞台,广大使用者就是演员,但人往往并不是按照设计者的意图进行活动,而是依自己的生活习惯去扩展舞台,换句话说,建筑不重要,人的因素才是影响生活事件的关键所在。有趣的是,在这几份任务书中,张永和反复提到了一些小说或电影的场景、情节,比如把卡尔维诺某部小说中的一段故事作为设计课的开始,要求学生们打开记忆的匣子,写一段发生在印第安纳州或中西部或美国境内其他地方的故事。他还勾连起肥皂剧、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甚至美国电影中的探险家印第安纳·琼斯(美国电影中的主人公)的一些行为。
对于电影的着迷,令他从日本电影导演伊丹十三的作品《蒲公英》的线性叙事中获得了设计灵感,他甚至用建筑设计来分析希区柯克的电影《精神病患者》和《后窗》,并试图对电影进行建筑的再创作。相比电影,他认为,建筑具有除语言之外所有的叙事因素,空间也比电影多出一个相度。他在名为“后窗”的项目展示中,表达了他的思考和实践。 “这部电影是关于‘看’的,这部分展览也同样如此。在建筑里,在世界艺术里,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关心的是能不能设计如何看。”
展览中还有一部分叫“圣人书房”,《圣人》即基督教历史上的圣杰罗姆,他翻译了圣经。张永和说,他在这里面放的很多项目都不是典型的建筑设计,有一个实际上是本爱尔兰小说翻译过来的一个设计,他甚至还为这个设计写了一个剧本,“关于夹壁墙里的一个警察局和一个中国餐厅,不是一个要盖的房子,而是用建筑说了一个戏剧化的故事。”在此次展览中,张永和还首次公布了他的两个影像作品。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一般在大一进行,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设计概论,表现技法,建筑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等,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的课程上,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雕塑基础,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比如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对于环境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建筑构造,材料与力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但是与实践不合拍,无法实现,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7-218.
当今,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艺术设计专业在本科院校开办的数量迅速壮大,众多院校在近十年的办学经验中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培养计划。设计类高校专业的种类满足了现有设计行业对人才专业方向的需求,但同时也提出了院校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欠缺市场的检验和及时随市场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许多开设多年的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生面对设计公司提出的创意和技能水平方面的要求出现了两种就业情况:第一种是进入设计公司对其通过一段时间培养达到实际操作能力;第二种是完全无法适应设计公司工作,无法从事设计或施工的具体工作而被迫转行。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设置无法指导设计课程的规范性和设计的可实施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设计高校的实践课程设计存在于市场接轨的缺口。
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一直被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安排课外学生自行完成一些调查和分析活动而往往忽略了其与社会、市场衔接的特殊性。通过分析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仅通过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课程是远远不能让毕业生进入设计行业就业和适应设计行业的激烈竞争。如何将毕业生进入企业过渡的时间段转入校内,分担设计公司培养的任务,减少市场对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年限的限制等问题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难题。基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方向性有待争议
众多艺术高校面对设计专业是否打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问题各执己见。老牌艺术院校本着基础课程作为迈入艺术类院校的门槛,主张保持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教学方式。但作为学院主创专业的设计院校以及综合院校中开办的艺术设计分院却开始探讨专业的设计知识是否应该作为传统绘画及三大构成的指引者。在专业联考为基础保证之上直接将设计专业所需的表现手段和设计思想贯穿其中。这两种极端的教学态度我们不妨站在院校历史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固然有扬长避短的趋势。
以笔者所在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将突出空间、体量,以及大尺度的比例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素描课程主体;将突出造型特征、表现场景以及运用其他工具表现色彩关系作为具有专业特点的色彩课程主体;将景观平面布局的色彩搭配、室内使用色彩的比例关系、建筑形体的组合关系作为引导,将专业特点置入三大构成中,形成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构成基础,建立多元的教学体系,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是高校艺术类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课程设置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让全中国艺术类高校将室内设计或景观设计等相关设计专业称呼改名为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命名在多年来不断受到专家的抨击和争议。一个可以涵盖室内外的专业名称是否能让本科艺术设计院校在四年时间里,完成全方位对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知识的培养。各个院校在效仿后也不断发现了诸多因更名而导致的专业教育问题。如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辐射面无法实现环境艺术设计包含的所有设计方向和专业知识;四年制本科无法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门类知识做系统、全面的,且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虽如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宽口径依然是很多新设立的艺术设计高校的重点专业。这一现象也说明了:一方面在宽口径下学校可以根据教师队伍情况、教学条件、市场发展倾向等等随时对培养计划做出相应的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下设分类的市场需求的修改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如今现实的膨胀性扩招的现状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笼统的称呼更有利于在考生心中提升课程丰富、专业全面等等信息。就笔者所在院校该专业涉及建筑、景观、室内三大主体课程的课时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加宽就业面与迎合市场需求似乎成了导致这一课程设置结果最有力的说明。
三、专业课程应对市场的关联性
从以上开课设置情况看基本已经将本科毕业生在面对市场时的就业选择都包含在内了。但经过多轮的教学来看,就业方向虽已明确,但是教学的深度如何控制、学生成绩如何经得起市场的检查,都无法得到最为客观的标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在指引学生完成各单元设计时都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但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以及学生的单元设计是否具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水准有两个关键的要素。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现如今绝大多数艺术设计高校的任职教师学历最低标准是硕士,众多硕士毕业生没有经过市场的跳板直接转变为高校的教师,位置的变化使这类教师没有经历设计行业中的行业运作流程、运作模式、设计的评判标准、设计完成的期限压力等等。这样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较为权威的或者是市场需求的设计思想。但是实践课程的介入解决的依然是将设计深入问题,并非能根据设计选题找到正好适合的施工现场给学生做现场分析,而且课程实践对设计专业课程的延续作用来看,教师的实际经验又一次成为该课程实践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评价标准。
二是学生在专业课程上表现出来的创意能力较差。创新思维的缺乏与面向全国大面积不断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艺术类招生的门槛设定往往被与大文大理无缘又想挤进大学校门的考生越踩越低。这类因此进入设计学院的学生对艺术的了解浅薄,审美的态度模糊,对创意的思考毫无道理,对自己的设计的好与坏完全无法评价。“创意毫无质量可言”是现在很多艺术高校教师面对学生的设计作品时给出的结论。专业课随后跟进的实践课程中,大部分学生又会因为实践课程并没有特别严谨的时间要求而对自己放松,只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完成课时。
四、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
常规实践课程对专业课的辅助作用是否得到充分体现需要根据以下三个层面判断。
1.实践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否得当
比如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举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总课时48学时,根据理论难度和范围,所需课时达到36学时,后续教师会用一个小型建筑单体设计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学生完成考核作业时间为12学时。从工作量看,12学时无法完成,按照该课程设计,结束该课程必须在后紧跟课程实践,用课程实践的学时数来完成后续考核内容。该教学方式的设计一是为了满足专业课程能全面但不超出应有的课时量,而是为了实践课程能有丰富的课程内容。该课程实践紧随建筑设计原理之后虽然解决了考核作业完成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设计作业依然只有教师作为单方评价对象,并不能通过教师评分确定该设计是否符合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以及该设计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仅凭完成该设计并得到了较高的成绩,依然无法证明市场对该生专业能力的肯定。
2.专业考察是否是专业课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元素的来源
一般专业考察为两次,第一次为第二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为期三周。行程前,学生小组拟定可能产生的调研课题,行程中根据课题收集相关信息、照片和访谈,返校后将研究课题制作成调研报告。第二次为第六学期中。行程中每日速写要求,返校后提取地方特色的传统元素,做以提取元素为符号的小型建筑单体设计。该课程实践安排在第五学期,本学期课程有房屋建筑学、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制图等。因此该实践课程的考核作业可以根据前期课程完成设计。总体来说该课程的安排能保持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但是问题同样也出现了,提取元素虽得到了运用,但是对于元素提取的准确性、运用的合理性以及建筑单体是否可以得以实施也无从考证。
3.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是否能体现本科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
毕业设计应能运用大学本科四年专业知识,通过有效的表现手段、丰富的论据支持,将设计主题表现得全面、深刻,有一定创意。根据毕业设计出图质量基本可以看出四年的教学成果和四年教学过程中的缺陷。通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通过毕业设计顺利找到景观公司并短期内进入设计工作阶段工作的只有少数。毕业设计没有实践经验的,转行从事其他工作的40%,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工作的毕业生,初进设计单位没有经过培训的几乎没有。
以上三个层面说明艺术设计专业(环艺方向)的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教学要求,也解决了专业课程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能让学生在考察课程中学习和掌握不同地区的风俗和人文,并提炼可以运用的设计元素。第三个层面,原因在于绝大部分设计单位对于本科毕业生的概念设计表示出的是无法使用和超出实际的评价,但也必须承认,对于某些国内知名设计单位和跨国设计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概念设计有一定的热衷度。但从最后多次修改才将设计真正实施,也同样说明了,常规实践课程,无论是否迎合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或是概念设计的被采纳,依然反映出了本科四年中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具有市场评判标准的实践课程用以提前检验学生的设计创意和综合能力。
五、实践课程项目应该适应市场需求
陈明达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是继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二位学科奠基人之后,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学者之一。陈先生的去世,是中国建筑史研究队伍的一个损失,我们后学一直在深深地怀念他。
陈先生是长辈学者,一生在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成果斐然,却又淡泊名利,对我们后学则平易近人,诲人不倦,令人钦敬。1978年我从干校到建筑工程公司工作10年后,回到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工作,那时陈先生已从文物出版社调到研究所里我很庆幸能与德高望重的先生一块工作,可随时求教。当时我们尊称他陈公,每天都戴着老花镜,站在高大的绘图桌前用鸭咀笔在认真绘制1/2开的图纸(今天早已不用这种老式的绘图桌和每次要添上墨水才能画的鸭咀笔绘制图纸因为用它绘图太费劲了),先生告诉我,这是绘制《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的图版,共49幅。先生绘的图很规矩、漂亮。我想,每张图纸从起草图、描正到图面注字,这么弓腰站着绘制即使我们年纪轻的人用一个星期也完成不了,何况是60多岁的老人啊,陈公这种艰苦勤奋的工作精神,令我们后辈肃然起敬。
1980年我做布达拉宫专题时去向陈公请教,先生先给我讲他做《应县木塔》专题的经验:开始觉得资料准备得很充分了,一动笔才发现不够再去补充调查和测绘,来回几次才做好。然后说“那边是另一种做法,另一种风格,在面上要广,多看一些,点上工作要细,深入一些。”确是如此若调查疏忽,等以后发现问题再去补测,谈何容易,我以前也有此教训。于是我们在第一次认真测绘了布达拉宫并出全部图纸,还调查了各地的古建筑作比较,当做完《布达拉宫》专题后,我还能继续做《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和《中国藏族建筑》等课题,这正是得益于陈公的教诲。
当我把以前的调查资料整理成《闽南民间住宅做法》及《广东民居木尺》,并用它们的做法原则去解读民间流传的《鲁班经匠家镜》一书,觉得它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结果写成《(鲁班经匠家镜>研究》一文,我带着题纲和一些原稿去向陈公请教,先生看后说,研究民间建筑设计与做法的方向对,像这样充分掌握资料,在事实的基础上去分析很好现在写的深度如何并不重要,可以再研究,要能让别人在你的资料基础上去分析、提高,把问题搞清楚,这才是目的。令我至今不忘的是先生在闽南原稿中指出“檐出”是多少没有记录,这问题虽不大,但说明先生看问题深入细致,关键处不容忽略,学风严谨。一天在陈公家中遇见王世襄先生来访,时王先生刚发表《家具条款初释》,陈公即对我说王先生已做了《鲁班经》的家具研究你是做建筑和其他部分,应有王先生的家具部分才算完整。还有一次,陈公与我们在院门口遇见建工出版社的编审乔匀先生,陈先生即向乔先生介绍了我正在写《研究》,尽管当时有一些客观原因,此文稿不能出版,但从以上可看出陈公对后学的热心教诲扶掖。
陈公原来住在人大会堂后面石碑胡同一座小四合院的两间东厢房里,房屋已很有些年代了,面积也不大里屋住人,外屋是客厅兼工作室、餐室室内有桌、椅、书架、柜,布置有点紧,但简洁。东墙外地势高,东墙下半部经常是潮湿的,所以室中央秋、冬、春三季都在生着蜂窝煤炉子,以避潮气。炉子上坐着开水壶,先生笑说这好啊,随时可以沏茶。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院在办公楼后面盖了三栋宿舍楼,陈公分到一套两室半的住宅,总面积不过70m2。先生搬过来后说:这比石碑胡同那边宽,家里有了餐室,厨房和厕所,好,够用就行,都是安居之地。在生活上先生要求不高,且从不计较,心情平静、坦然。
我们研究所与外面的一些科研单位和有建筑系的大学一直在学术上有着广泛的交流与联系,每年所里都有不少同事应邀忙于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这些陈公都不参与。除做自己的研究工作外,却对培养新生力量及为出版社出好书把关而倾注心力,如为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建筑系研究生授课、评阅研究生毕业论文;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筹备编写《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承担战国至北宋木结构建筑技术的撰写工作,为文物出版社主编《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丛书参与文物出版社的一些重要著作的编审工作等,先生一直脚踏实地勤劳工作,不尚虚声。
陈公离开我们已有十载,先生音容笑貌时时萦怀在我心中,抚着他送给我有他签名的《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及《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先生逝后,其夫人李淑其女士又送我有她签名的《陈明达古典建筑与雕塑史论》等这些著作而深深追思,经常学习,不断提高学识。想到先生的为人、学风极为钦敬,后学者正是会沿着先生的精神前进。
作者:陈耀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研究员
关键词:生态建筑;自然光利用技术;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其实就是一个建立在节约资源、以及减少污染的基础上的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生态建筑是以其从理论走向实践为技术方向的,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设计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当中,自然光利用技术在生态建筑的应用也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已经从对自然光简单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收集 、转化以及利用。一般来说,在技术方面通常会使用的就是将诱导式技术引入设计中进行设计。而所谓的诱导式设计,即不借助机械设备为辅助,而是采用建筑构造手法来调节小环境的设计,来达到建筑的节能和舒适的目的。
自然光利用策略
现今,生态建筑中自然光利用技术的政策:首先,要保证建筑低耗能、低污染的前提下,利用高技术手段(数字化精密分析及建筑技术等)创造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微气候(温度、湿度及通风等)。在建筑设计中主要有诱导式采光、诱导式通风以及诱导式恒温恒湿等设计。其次,通过高新技术,利用太阳的光能转换――热能、电能等能源、其他能量使建筑能量耗损变低,亦能使建筑本身对环境的负担减少。
自然光利用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应用
(一)诱导式采光设计
依据人的生物本性,我们了解到自然光照对人的生理、心理的健康特别重要,而且,衡量我们建筑内环境质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建筑的自然光照。因此,合理的自然采光能够大大的节约建筑因人工照明而带来的能量耗损,同时,也能够让人感受到更加健康舒适的建筑内环境。当今建筑界的生态建筑师或多或少的在自己设计的建筑中体现出对自然光的喜爱,并通过一系列的方案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透光材料的应用,这也是生态建筑中最显著的特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增加自然采光的面积。而诱导式采光的设计是以保证内部照明度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节约人工照明的能量耗损为目标。在这种设计中通常会用设置遮阳设施、利用反光天棚、采用光导纤维以及安装百叶窗等方法。诱导式采光可以提供给人舒适的自然光照,同时,也可以使得人工照明的能量耗损降低,特别是光导纤维及太阳光收集器等一些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普遍应用,推动生态建筑进入一个全新的高度。
诱导式恒温恒湿设计
主要利用太阳光热能和建筑构造手段,在尽可能不使用机械设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置以及选择材料来达到建筑内部温度、湿度舒适就是诱导式恒温恒湿设计。它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自然界的规律,同时,这也是一种能量耗损较低的生态设计方法,其主要代表就是现在在生态建筑中应用的“双层皮”玻璃幕墙。这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光的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享有“可呼吸的建筑皮肤”的称号,是根据过去建筑玻璃幕墙能量耗损高及室内空气质量差等问题而运用的一种节能技术。
(三)诱导式中庭气候交换系统
一般来说,利用诱导式通风与诱导式采光综合作用就是诱导式中庭气候交换系统,这种设计方法经常出现在现今生态建筑中,它的生态效益十分显著。透光中庭主要表现人们对自然光的向往、喜欢,最先由美国建筑师波特曼在20世纪60年代将中庭引入大型公共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庭本质已经改变,它不仅仅是公共空间,它是一个室内气候缓冲、调节的空间。在生态建筑中,通过温室效应、热烟囱效应和绿化引入等方式,在节约建筑低能耗同时带给大家一个舒适健康的建筑内环境就是生态建筑中的透光中庭。其温室效应及热烟囱效应都是利用自然光的热效应产生的新型建筑节能方法。详细的说,就是冬天时通过温室效应原理让建筑达到保暖的目的,夏天时利用热烟囱效应的热压原理加强通风使建筑降温。而绿化引入对中庭的空气质量优化,减少建筑对周围环境的负担,给使用者带来心理上的舒适。
低能耗住宅中多种引导系统的综合运用(OM阳光体系)
OM阳光体系,即多功能的太阳能利用体系。它可以使室内的空气冷却或者加热,还能温暖地面及供给热水,它属于被动式太阳能系统,只要通过有限的高技术就可以提供全年的室内气候调节。OM阳光体系的主要对策是运用低技术和高技术的融合,而不是人们认为的高技术,其主要特点就是简洁性。OM阳光体系主要原理:首先将室外空气引入到屋下的通气槽,并积聚在屋檐下,然后被屋顶上安装的玻璃集热板加热,致使空气上升至屋顶最高处,最后通过其它转换方式加热建筑中的地板和水,可以为家庭提供热水和暖气。高技术主要运用发挥屋顶集热板的效率,并有使系统工作更加高效的特点;在室内不同地点进行检测,以决定何时热空气应该导入室内或者排向室外。
设置功能区和缓冲服务区
功能区和缓冲服务区的合理设置,能够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室内空间环境对自然采光及通风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建筑工程的节能。这两者的设置既相互独立又方便联系,在提高了功能区的灵活性同时能更加有效利用资源,在建筑中,功能区通常是建筑功能里的一部分,而缓冲服务区则是建筑中的辅空间,功能区一般属于灵活的空间,这样设计在功能和使用上需要调整时,可以通过最少的时间及最小的消耗达到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然而缓冲服务区是高技术生态建筑中用来调节室内温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是为功能区服务的,在为功能区提供辅助功能的同时又为服务区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活动空间以及气候的缓冲空间。
自然光利用技术的推广存在问题与应对方案
自然光利用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世界各地,但其中可能有很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为此,我们又要如何去做,有什么应对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然光应用首要问题就是成本问题,这同时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其中包含初置成本和维护成本。
第二,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设计的完善与尚未健全的维修技术。
第三,从整体考量系统的安全性。
第四,建筑的位置与其和阳光相对的位置,不同位置的建筑接受日光的程度也是不同的,这点很难控制。
第五,成本回收和财务支出的不确定,让其不敢冒险采用自然光技术。
应对方案
首先,拥有更完善、成本更便宜的技术,包括调光策略、遮阳设计、空间对流设计太阳光热能量循环利用和新产品测试技术。
其次,专业的教育与推广,加大自然光利用技术应用的专业训练,并全力发展自然光优势。
再次,政府补助,制定一些奖励政策、电力企业回馈或是 专业授权。
最后,确定未来发展研究方向,以加强自然光应用的效益与产品化为目标前进。
结束语
随着自然光在生态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我国生态建筑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进而终于实现生态建筑目标,打造一个良好的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给人们提供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龙广,胡望社,刘力.自然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意运用――光[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8(03).
[2] 玛丽・古佐夫斯基.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M].汪芳,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4(08).
[3]王建国.光、空间与形式――分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J].建筑学报,2000(2):61―64.
[4]安藤忠雄.光・材料・空间[J].世界建筑,2001(02):31―35.
现代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展示设计;视觉元素;展示空间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影响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可见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这一点在商业展示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课题是对鄱阳街一带周边的商业环境、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多方面实地考察研究,并结合该区位优势,定位于中高档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对鄱阳街一带改造后的建筑室内进行设计。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视觉元素方面着手,探求其室内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如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充分运用与体现,分析视觉元素语言在展示空间形象中所占据的位置与影响,说明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在现代商业展示空间中所发挥的重要美学价值,增强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效应,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实现商业效益。
一、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分析
商业展示是一种高效率的传播手段,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视觉元素是展示设计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课题从二维和三维两个方面分了视觉元素在展示空间中的运用。
(一)现代展示空间
现代展示空间是根据人们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与以往传统展示空间不同的是更重视展示元素的分析和运用。在本课题展示空间设计中,不仅采用动态的空间形式,序列化的展示形式和有节奏的空间变化的基本原则来表现所展示的物品,更多的运用了现在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比之传统的室内展示空间感受所不同的是,在本课题展示空间中,观众能将各局部的空间艺术把握后很容易的得出整个展示艺术特征的总体印象。
1、现代展示空间的概念
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空间必然的艺术设计的主导,展示艺术空间环境的创造,是对空间的设计规划,是对自然状态下无形的空间,通过概念元素(点、线、面)为基本要素和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有形结构加以界定,制定出“有形”的空间这样一个过程。
2、现代展示空间设计的基本规则
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使观众在有限的时空中最有效地接受信息。因此,展示设计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提高展示活动的效率和质量进行的。除了展示环境本身的设计之外,展示对象陈列形式的设计也是展示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研究一般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外,研究人在观赏展示对象时是视觉生理和心理过程是展示设计的基本前提。
现代展示空间中药遵循的基本规则:注重展示物的真实性、展示空间对观赏者的直觉效应和视觉元素的基本运用。本课题在对商业展示设计设计时根据所需要的功能,做到不只是仅仅看上去美观,更考虑到对消费者的心理及生理上的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商业环境更加多样化,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讲究个性化,但是“人”是基本的,我们应该更重视令人身心舒适的环境的设计,用美的、功能性的设计语言来创造现代商业展示空间。
(二)现代展示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基本概念
视觉元素是视觉传达设计(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的一部分,它包括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在空间艺术中的直接体现。现代展示空间中的视觉元素是一种通过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是大众最先接触的感觉方式。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实质是有关信息传播的环境设计,所以说视觉元素必然是艺术设计的主导,它丰富了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在本课题设计中必要的运用视觉元素的基本构成进行对鄱阳街老建筑的室内改造设计,使现今的新鲜事物被很好的运用到现实中去,达到展示空间应有的展示效果。
二、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
视觉元素在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视觉元素通过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达到突出空间艺术、塑造空间的目的,给大众强烈的印象。视觉元素在空间艺术中的体现丰富了展示空间中的信息传递手段。
(一)形体大小
视觉元素的构成要素之一形体大小,是根据展示空间的大小来决定的,主要体现在展示道具的应用上。在本课题中通过对形体的大小不一把展示设计与视觉艺术的最佳结合起来营造了一个动感的展示空间,这个空间展示道具的大小传递着空间中的主次关系,并能够带给观众以丰富的多样空间和强烈的对比印象。在处理形体的大小时必须满足一下条件(如图2-1所示)。
1、几何参数
说到形体大小不得提到数学关系也可以说成是几何参数。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由于数学是使人产生美感的基础,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的应用数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中,随处可见有数学的形式美。如图2-1设计中包柱灯箱是对角线满足勾股定理的矩形灯箱,其他形体的各项尺寸也基本符合几何比例关系。
2、人机工程学
形体大小的控制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这是设计的基本前提。从使用角度来看人机工程学必须满足操作、显示、安全、舒适等问题。如图2-2中的高柜采用标高2.4m,前台(操作台)0.95m高,这样既方便营业员的操作又能提供给客户最佳的视角。
3、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
符合力学原理和自然规律本身就是美的体现,只有符合力学原理,设计才是最合理的、可实现的。力量感是人的心里感受,而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将直接影响到顾客的消费心理。因此在设计中,作者尽量避免因力学问题带给顾客的恐惧感,毕竟极端主义只能被少数人所接受。
(二)形体形状
近代对视觉心理和艺术心理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方面的成果被广泛运用到现代展示的设计中。基于在视觉行为方面的共性,展示设计中引人了许多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方面的原理,并在展示设计的实践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设计原理和法则(如图2-3,图2-4所示)。
1、形体的外部轮廓
形体的外部轮廓是形体分割作为图像处理的结果,是人们进行图像理解、图像分析以及进一步图像识别的基础。在本课题设计中直线、曲线、圆形、三角形以及矩形等最基础的形体元素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直线在视觉中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展示设计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元素之一,使用得当的直线,会具有明确的视觉效果。在展示中应用得当的曲线,能丰富整体效果,创造出富于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效果,改变由单纯直线造成的冷峻、严厉的气氛。从几何学的角度说,圆是一个被连续曲线包围的形状,曲线上各点距与该形状的中心的距离相等。从展示设计的角度来说,圆是非常有用的形状,它既可以是实心的盘状,也可以是空心的圆环。原形的使用,应当使整体的各个局部都能有效地和谐。三角形或菱锥形等形体的运用,可在展示设计中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想象力与对比效果。
2、常见的形状
光滑表面,抛物面,球面,皱褶,螺旋,窄槽,微孔,穗,环,是展示设计中最常见的形体形状特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材料,各种不规则的形体形状随之而诞生。例如在展示道具中出现了很多仿生学的元素。而中规中矩的形状还是比较多见。
(三)色彩
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本课题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如图2-5,图2-6所示)。
1、色彩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原则
人的视觉感知占全部感知的80%以上,而视觉感知中最具优势的是色彩知觉,色彩是展示设计中最经济但又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因素。它会使展示活动变得生人。在展示中,展厅的环境虽不是展示的主体,但展厅的环境色彩与整个展示气氛及展示效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色彩调节能弥补空间、材料、陈设等方面的欠缺,使之锦上添花,制造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根据展示设计的具体要求,设计者要把握色彩的设计原理、色彩的视觉特性、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调和以及其对观众造成的心理感受,充分利用色彩来增强展示内容的视觉效果,使之与展示环境相互融合,使展示内容在观众众中获取特定的良好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效果。
2、创造和谐的色彩环境
本课题展示设计环境中的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也统一的对色彩基调用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避免了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对鄱阳街一带室内改造中色彩设计,虽侧重于每个展区的色彩基调的把握,但设计师对用统一的色彩基调来协调整个展示环境也颇费苦心。在整体色彩中,统一调配能使相互排斥、相互竞争的各展区从属于一种有序的色彩环境。对于各展区的色彩基调的选择,设计者认真分析了展示内容自身的色彩特点和烘托、陪衬需要,从而寻找、调配出最适合的色彩。在设计方面应使用与展品色相类同,追求高雅的色彩气氛,提高展品的档次,同时根据展品的种类,决定背景使明浅析视觉传达设计在综合展示空间中的运用第四章色彩构成的运用色或暗色。使展品得到清楚的视觉印象。通过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手法,更好传达出生产技术的质量,价值的可靠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并且设计师注意调整了各展区之间的色彩对比与过渡、变化与同意、呼应与联系,以避免产生色彩之间忽强忽弱的杂乱之感。
由此可见,在展示设计中,处理色彩的运用时,应充分考虑视觉元素、视觉心理两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一个展示空间,色彩耐用的好坏,所产生的视觉与心理感染力有明显的差异。展示设计的色彩运用得当,能够调节气氛,改善视觉环境,增强整个环境的信息交换的有效机会。
三、视觉元素在现代展示空间中运用的展望
我们所说的视觉元素设计是通过二维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形象的艺术,在空间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即利用视觉传达的形式做空间的艺术处理。“形式的一个有限的定义是:一件作品实际物理轮廓,是在空间中被认识的艺术设计师创造、刻划出来的体积或形态,或者是在一个平面材料上的轮廓、图形、色彩等要素”。事实上,无论创造的形式或是形态,都需要通过有限的视觉感受来体现艺术品美感。同时在合乎空间环境以及与人类生活方式是否和谐关系的前提下,达到视觉形式上,包括线条形式、块面形式、色彩形式、材料形式、肌理形式、凹凸形式的和谐统一。事实上,形式的视觉表现应该是关于形式的心理感受的内容,我们应该更多探讨形式的组织结构和最后表达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艺术展示空间或者商业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都将被运用在其中。同时,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无论是是展示物形体的大小、形态和色彩都将实现在现代展示空间中的使用。不仅是大型的艺术展览馆甚至小到简单的专卖店展示,视觉元素的运用将无处不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具有其特殊的理论体系与设计形态的视觉表达往往蕴涵着某种观念、意义、象征,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是勿庸置疑。它强调讲究自身的大小;注重形状、色彩、的运用;考虑环境的因素;强调创新的意识。这些因素与展示空间设计的特性结合便会产生一种特定的空间形态,这也使得视觉传元素成为展示空间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本课题进行研究探索的价值所在。
致谢
在完成毕业论文这段期间,感谢指导老师周笑对我论文的辅导与帮助,使我的论文大纲、结构等方面更加的严谨和完善。同时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最后感谢江汉大学图书馆为我提供了查阅资料的好地方,十分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晓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
[2]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
[3]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4]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4
[5]田原.室内设计与空间表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
[6]任仲泉.展示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
[7]【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I,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6
[8]吴爱莉.展示设计.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7
本刊记者:您从事建筑近二十年间,其间的思想历程也颇令人关注,从强调建筑个性、注重造型到重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再到关注地域建筑与旧城保护,请问这种变化的脉络是什么?是推倒重来,还是渐进的上扬?
帅湘:这肯定不是推倒重来,开始关注的可能仅限于自身,然后到小环境,随着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慢慢关注起社会这个大环境。关注范围的变化也是自身不停进步的过程,从关注自身到关注社会、关注周边环境,关注的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本刊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引起你这种变化的?
帅湘:因为刚从学校里出来时,只是蒙着头做事,只想把自己的那一块做好,无暇去关注自我以外的他人、他事,无暇去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想到的只是如何令自己更突出。当面临越来越多的项目、越来越多的设计,碰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单靠设计,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时,于是就开始思考与设计相关的问题,比如交通、人文、环境的问题。某些很好的建筑(有些还是大师的作品),建成几年后就被推倒、被炸掉,并不是建筑本身做得不好,而是它当初设计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没有看得更远,建在了一个很错误的地方,所以它的生命势必会过早地被终止。这些都引起我对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思考。其实建筑设计并不仅仅是考虑建筑本身,还需考虑外部的公共空间,需考虑建筑之外的东西,如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当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也慢慢地从“小我”向“大我”跨越。
本刊记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让你去做这种思考呢?
帅湘:特别的某件事倒是没有,不过我喜欢去旅游。
本刊记者:旅游中的感悟?
帅湘:对,每去一个地方,会觉得这个地方不错,感觉有一种很新鲜的东西刺激你,最初出去纯属好玩。后来出去的次数多了,不是某件事,而是一种现象在触动我。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可能你也会有同感,即“世界大同”,包括农村也变得越来越像。所以就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同”。建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建筑与环境存在何种关系。包括现在提到的旧城保护,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古城区,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在世界大同的情况下,能寻到自己的标签,能够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脉络能够延续。所以说并不是某件具体的事引发我的思考,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体会,逐渐地产生这些想法。
“‘和而不同’中的’和’,就是‘和谐’,即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
本刊记者: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而在您的设计理念中也提出了“多元共生,和而不同”,请问建筑设计中的“和”与“同”与为人处世的“和”与“同”有何相通与不同之处?
帅湘:其实这个昵。我觉得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前者是为人处事之道,后者是具体的设计,两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当然更多的是不同,这种不同也与我的个性有关。我虽然生性随和,但还是讲究原则,在与人相处时也秉承“和而不同”。我会去听从别人好的东西,也就是“和而不同”中的“和”,同时,我也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不盲从与附和别人,即求大同存小异。为什么说建筑“和而不同”呢,这个“和而不同”中,我特别强调的是“和”,也就是开篇提到的“和谐”,建筑与建筑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就是因为现在出现了太多的不和谐)即与环境、与自然的融合,所以这个“和”与我们为人处世的“和”还是有区别的。 不同”呢,既要与环境取得和谐、与周边取得和谐,又要体现自身的一些个性特色。也就是说既是多元的,也是“和而不同”的,即你的建筑在这个区域与周边环境是相对融合的,但是你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放在某个特定环境里,如保护古城一样,实际上就是强调“多元共生”。只有多元,城市才会变得立体、丰富、精彩。
本刊记者:您设计的星城映像外立面时尚、大气、国际化,在颜色上凸显建筑的品质感与活力,并于2009年荣获“2009年度长沙楼市普通商品房类综合竞争力楼盘”。请问设计之初是如何做到与周边的体育新城与武广新区融合的?
帅湘:其实星城映像这个项目,放在武广新区这个地方,并不难做,因为是在一个新区里做新项目。然后这块地也算是用地比较平整的,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与新区取得和谐与统一。新区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风貌,所以我们的定位取向就是比较现代的,但是这个地区的楼盘还是比较多元化的,新古典主义的、新中式的、现代的等等多种风格杂糅。我们既要与周边和谐又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于是我们选取了一个外观比较时尚的造型。由于针对的群体是年轻人,所以户型以中小户型为主,跟它的消费群体紧密结合。同时,外观利用一些穿插的线条,外挂的铝板,并对阳台作了相应的处理。然后在色彩上用得也比较大胆,这样就把它的个性凸显了出来。这个楼盘虽然不是很大,但个性独具。
本刊记者:如果放在旧区,恐怕就不那么好做了吧。
帅湘:对啊。在旧区做,交通、与周边城市关系的协调要相对麻烦一些。还有建筑形象的协调。如果不是放在太平街的话呢,也是比较容易处理,因为现在都变成新城区啦。单从住宅的风格来看,长沙的住宅还是蛮多元化的。
“做建筑设计时,设计师对地块、对地块的文化倾注了自己的情愫,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思想的表达。”
本刊记者:在您的项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就是“因地制宜”,您曾说过,“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请问在具体设计时,您是如何将“固地制宜”的理念贯彻到底的?
帅湘:因地制宜与“和而不同”中的“和”是一脉相承的,即要根据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做相应的布局,这与场地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应该让人感觉这个建筑本身就属于这个地方,而不是生搬生套一个东西放上去,所以说因地制宜,最后还是要回到“和”上面。为什么说设计不是手法而是思想,因为真正做建筑设计,设计师对这个地块,对这个地块的文化倾注了一种感情。城市建筑是一种类型,地域特征比较明显的建筑又是一种类型,做后一种类型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它周边的文化、历史,而不是做了一个房子只是去考虑它的细部,更重要的是要把建筑的灵魂体现出来,所以说设计并不仅仅是手法,更多的是一种思想的体现。
本刊记者:有没有具体的例子?
帅湘:比如说湘乡的镇湘楼。它地处湘乡,历史文化底蕴比较厚重,那个地方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楼,但是当时规模很小。现在之所以提上日程,是为了打造湘乡的城市名片,所以才规划一个风景建筑群,然后放在城市的涟水河畔,在新城区。不过,它们的地形比较特殊,不像我们平时建房子,一般是在堤上建,但是镇湘楼的地势却比防洪堤要低很多,它是沿着河的地势来建的,所以设计之初我们去现场反复地考察了很多次。
如何在那样的特殊地块里建一个相对体量较大的建筑,既要弱化
庞大的建筑体量对河道及沿江风光带的压迫感,又能满足它的功能需求。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因地制宜,就是要如何把建筑体量与地势结合起来。沿着河边,它的景观是依势而上,层层叠叠具有很丰富的层次感,亲水性也很好;从城市面来看呢,它也要显得有气势,但又不能体量太大,对城市造成压迫。所以当时做项目时,在这方面还是做了比较多的推敲。最后方案做出来,首先是跟用地结合得比较好,主体也比较有气势,然后两边由亭台楼阁形成的建筑群、多级观景平台,与河岸及防洪堤地形相结合,形成错落丰富的层次感。现在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从效果图来看,大家都认为与地形结合比较好,建筑也比较丰富。
本刊记者:外立面是什么颜色?
帅湘:暗红色。
本刊记者:会不会因此而显得厚重?
帅湘:湘乡是一个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方,也出过很多人才,也有一些老的建筑,如东山书院、东山寺等,里面都有很多当地元素的东西,有很多东西可以提炼,做这个项目时就要考虑当地的地方元素。既有地域特色同时又显得古朴。设计时我们也提取了一些元素放到建筑中去,作为政府投资的项目,建设者非常喜欢,因为他们觉得这座建筑就是为他们而建,并非搬了外地的一个建筑摆在那,就是属于他们当地的。从建筑的色彩、建筑的屋项都沿袭了老楼的一些形式,这样既有传承,在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同时又赋予了它特别的韵昧。当地人特喜欢,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建筑是他们特有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也达到了最初的预想。
”作为历史街区,街巷的格局保存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再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人寻找到回忆……”
本刊记者:美国的哲学家诗人爱默生(R・W・Emerson)曾经讲过“城市靠记忆而存在”。而历史街区中和谐的归属感,源于其稳定、独特的城市记忆,贵院规划设计的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曾很受市民称赞,请问在保留街区的历史记忆时,城市肌理、街道、建筑等物质性要素是如何与记忆相联的?
帅湘:太平街,我当时在写研究生论文时,就是关于太平街的地域性表达。本身我也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当时写毕业论文时,对于长沙的太平街、坡子街、潮宗街(这是长沙改造的比较有名的三个区域),我都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太平街在这里应属于做得最好的。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遗憾,这不是设计所能解决的。太平街为什么会保留得比较好,是因为它的城市格局还在,它的脉络、街巷的格局都在那里,“文夕大火”之后,这一块尚未被烧掉,所以还有些老房子仍在,那就是城市的空间尺度感还在,还有就是建筑的界面,是砖房子的还可以看得见,另外一些木房子也隐隐约约可以看出历史的痕迹,作为历史街区,它的街巷格局保存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的脉络必须在那里,然后你的空间尺度,街道的尺度必须要有,还有就是界面看上去,能让你找到回忆,主要是这些方面。其实在太平街改造时,应该还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因为当时毕竟是一个棚户区的感觉,新老居民都混杂里面,搭棚子啊、消防隐患等等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新建的,什么东西都有,混杂不堪。虽经整治,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房子实在拔不掉的,还是留在那里,只不过给他贴了一层皮。坡子街就不一样,因为它的尺度完全被破坏了,潮宗街完全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方式。它没办拆除边上新建的一些房子,因为它们尺度太大了,而这条街,政府投入的力度也不如太平街,所以你感觉不过是现代的女子穿了一件古装而己。你感受不到太多的历史空间、肌理脉络,你只会觉得这里曾经有过一段历史,有过一段历史的空间。也许从麻石街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除此之外,没有了,有些建筑可能只能寻找到某一个点。而太平街相对这两个街而言,保存得比较完整,有自己的空间节点,如古戏台、放大的贾谊故居等其他重要的建筑。它的空间很有层次,而不是某一个单调的胡同穿进去,没有一个再往深里去的感觉,它还是比较有层次感吧。所以让人走到那里有比较新鲜的感觉。现在长沙已经变得很现代了,只有去那里才可以找到一些曾经的历史痕迹。
“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
本刊记者:读了您的文章,看了您的独白,我觉得您思维发散、对建筑追求不止,您的经历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切,请问:身为女性建筑师,相比男性建筑师而言需要承受更多,请问在困惑、纠结之时,您是如何释压的?
帅湘:作为我个人而言,从来没有给自己定一个框子或者模式,也没有按照一个既定的道路去走。虽然我的思想、我的阅历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不说释压也好,或者是坚持也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中间曾经有过放弃的念头闪过,也曾经想着在这个行当,只关注建筑而不再去做建筑,但是蓦然回首,发现最爱还是建筑。其实出去旅游、观光或者是走在街上,都会去关注建筑的形态,关注建筑的材料、关注建筑的空间,实际上它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实建筑本来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是我们生活的舞台。所以我觉得还是继续做建筑、做设计。这是我比较真实的一个想法。
本刊记者:其实很多人选择了放弃。
帅湘:我当时写那个独自的时候也想过放弃,好像是对自己某段时间或经历的一个总结,但是调整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还是做设计。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找不到自己愿意付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说当你的爱好与你的设计合二为一时,有时候觉得可能是一种幸运,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庆幸。
本刊记者:你是怎么调整自己的?
帅湘:每个人都可能有疲倦期,只不过时长不一样:每个人都会调整自己,只不过选择的方式不同。像我们从事设计的,除了设计本身同时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去应对,有时就会有心力憔悴的感觉,让你觉得做设计很累,这时就需要去调整。就如像皮筋,如果长期紧绷不止,势必会拉断,那么适度的放松,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弹性,拉得更长。当我觉得累时,我会选择走出去,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也是一种放松,去旅游,看看异地的风土人情,看看他们的建筑民居,虽然不是一味地盯在这个上面,但是换了一种环境和心态。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喜欢出去旅游的原因,建筑已经成为我旅游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刊记者:出去旅游也是一种休整。
【关键词】铁路客运站站房建筑节能节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关乎民生,更关乎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筑作为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必要资源,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越来越严格。由于工期的要求,往往是在短期内就要完成施工任务。同时,由于建筑行业自身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情况下,对于施工工期成本及施工进度要求的控制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1/4。铁路客站站房作为交通型公共建筑,其空间复杂、人流量大,能源消耗巨大,故建设节能型客车站是铁路客车站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车站建筑节能设计工作在其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二.我国铁路客运站站房设计在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火车站周边交通混杂,站前的广场人口比较密集,用于疏散的硬质铺地面积很大,而绿化以及水体面积很小,如果室外环境过热,对建筑室内环境会产生很大的热扰动,由于我国传统火车站的人流疏散都是通过站前广场来进行,在春运等客流高峰期间广场可以作为大量人流的集散地,所以用于疏散人流的广场面积比较大,同时公交车以及的士和社会车辆需要占用一定的停车面积,也给站前广场的交通面积增加一定的负荷,而用于景观的绿化、水体以及结合休憩而设置的绿化面积就相对的大大减少。
2.一些火车站周边建筑混乱,没有形成良好的自然通风与采光环境。
火车站大多数坐北朝南,其周边环境围绕站前广场布置,车站前有站前广场,后有轨道及站台,只有东西方向的建筑布局对站房具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临近站房山墙两侧的建筑影响最为直接,周边建筑对站房室内的热环境影响很大,良好的周边建筑布局有利于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在用地紧张的条件下,有的车站为了满足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将两栋建筑牵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栋,同时也造成了山墙两侧间距过小,采光与通风间距不够的问题。
3.大多数站房建筑外窗无遮阳设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酷热,如果没有遮阳设施,日光直接照射室内,将大大增加空调负荷,对于节能极为不利,由于在四季时间分配中夏季时间所占比例较大,再加之降低1度室温是提高1度室温所耗能量的4倍,夏季制冷所耗能将占据建筑总耗能中很大的比重,在建筑设计中,要把遮阳设计贯彻实施。
4. 大多数火车站候车厅自然采光条件差,白天也需要借助人工照明。候厅开间和进深都较大。许多候车厅的一侧都设有便民的商业网点。成排的商店往占据了候车厅的主要采光面,使候车厅光线差。若将商铺设置在适当的位置,不遮挡主要采光面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然采光,提高室内舒适度的同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三. 铁路客运站站房建筑设计节能措施。
1. 被动节能措施在站房设计中的应用
(1)总平面布局.
从节能规划的角度出发,车站总平面布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1 以站房为主体的建筑群布局,宜采用有利于建筑群体间夏季自然通风布置形式。我国传统火车站站房建筑大多采用U 形、一字形、L 形三种布局方式。U 形和L 形布局中,候车楼与售票厅、行包房往往分成多栋建筑,所以必然有部分建筑( 包括周边商业建筑) 位于东西方向。部分建筑的前或后处于负压区,通风不好,U 形最适合于寒冷地区的建筑群体布局。一字形平面布局主要立面采光通风良好,不易受到周边建筑的干扰,在用地充足的条件下,比较合理。
1.2.站房建筑应采用本地区建筑最佳朝向或适宜的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根据冬、夏季节太阳日运行规律,南向垂直表面在夏季太阳辐射时间较短,冬季太阳辐射时间最长,而东西方向垂直表面在夏季太阳辐射时间最长,因此利用这一规律,避免建筑主体朝向为东西向,将主要朝向定为南向等适宜朝向,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自然风等减轻建筑采暖空调的能耗。
1.3.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等自然能源,减少环境设计中的刚性地面,种植植被绿化。植被的草本和乔木结合布置为宜,但车站站前广场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主站房立面容易被遮挡,同时容易产生视线上的干扰。绿化面积适宜分布,尽量使每个地块都能享受到绿化生态效益。
(2) 自然通风。
铁路客站建筑常见的平面形式有圆形、矩形、T 字形。气流涡旋区产生的位置取决于建筑物的外形和风向。涡旋区大,正压亦大的部分,通风最有利,圆形建的涡旋区最小,因此圆形建筑通风相对不利,但是这种建筑形式最有利于抗风压。建筑物高度越高,进深越小,面宽越大时,背面涡旋区就越大,对通风有利。矩形平面通风效果良好。车站建筑大多数属于多层建筑,高度在24 米以下,因此要加强通风关键在于确定好平面形式。T 字形综合了开间大、进深小以及开间小、进深大两种矩形平面,气流涡旋区较大,通风效果较好。通过更好地掌握基本规律,设计师应在具体的设计中选择最合理的平面形式。
(3) 建筑日照。
为了满足建筑夏季隔热与冬季保温的要求,应当争取主要房间在平面布局中的最佳朝向,为建筑冬季争取日照和夏季避免日晒提供有利的条件。布置建筑房间时,将候车室、售票厅与办公用房等主要用房合理布局。候车室人口最集中的房间,宜布置在南向等适宜朝向。目前大多数传统火车站中,普通厅进深与主站房进深等长,南、北向通透,形成一个大空间,可集中照明、送风采暖。南向立面冬季可获得较多的日照,而夏季则南、北向日照很弱,减轻了设的冷、热负荷。售票厅是流动人口最多的房间,绝大多数旅客都处于站立等候状大门基本处于开敞状态,在空调与采暖的季节依靠门口的隔离物防止冷、热气散为了给售票厅创造稳定的热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应尽量将售票厅布置在有利的最大程度地弥补由于使用原因而造成的不足。办公用房则结合不同的功能分别设在建筑各处。集中设置的办公用房也有许多使用单体空调,如果将用房放在适当朝向,也可以节约能耗。行包房主要用于仓储和物流,除解决好通风与采光问题不需要空调与采暖,因此可以搁置在北边等次要朝向。
四.结束语
铁路客运站站房建筑的节能设计,应当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个专项来紧密的配合,希望我国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都会以节能的出发点来考虑,合理的配置资源,利用资源,运用科技的力量,提高资源利用率,认真贯彻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建筑风格逐渐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余庄. 建筑智能设计.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年
[2] 郭晶华. 我国大型铁路客运站站房改造与更新设计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年6月研究与应用[J]. 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2(4):72- 91.
关键词:单元式 宿舍
关键词:建筑设计理论 功能 单元
一、不同空间模式特点对比分析
按交通组织方式的不同,宿舍的空间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单元式三种。
1.1内廊式
概念:公共交通走廊位于建筑中间,房间布置在走廊两侧,各户毗邻排列。
优点:外墙完整,容易做出规整简明的结构布局,抗震性能好;其楼梯服务户数较多,用地较节省;建设成本较低。
不足:楼(电)梯服务户数较多。由于两排房屋并列相对,无法开门开窗产生穿堂风,采光和通风都大大低于外廊式住宅;由于走廊内没有自然光照明,因此过于黑暗;同时各户之间共用走廊,户间干扰比外廊式住宅要增加一倍。
1.2外廊式
概念:公共交通走廊位于建筑一侧,走廊的一端通向楼梯和电梯。
优点:分户明确,每间或每套住房自公共走廊有一个出入口,每户均可获得较好的朝向,采光通风好。
不足:外廊作为公共交通走道,所占的面积较大,建筑造价较高;同时,每户的门对着公共走廊,相互干扰较大。
廊式的宿舍按居住管理方式可以分为公寓式(有独立卫生间)和兵营式(无独立卫生间)。
1.3公寓式
概念: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宿舍单元。
优点:每间居室带有独立卫生间,相对公共卫生间使用上更为方便。
不足:经济性不强,建设成本较大,运行费用(水电)高;内置式的卫生间由于没有直接对外通风,居室和走廊常有异味;外置式的卫生间使得居室自然采光和通风受到影响,白天也需要人工照明;独立卫生间的卫生状况需要依靠居室成员来维护,实际操作性不强,因此卫生状况往往比不上有专人负责清理的公共卫生间。
1.4兵营式
概念:有公共卫生间的宿舍单元,
优点:经济性稍好,建设成本和运行费用相对于公寓式而言要低;公共卫生间有专人负责清理,卫生状况比较容易得到保障;居室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相对要好。
不足:卫生间使用上不如公寓式方便,居室空间相对单调。
1.5单元式
概念:宿舍单元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一般每个单元由卧室和客厅组成。
优点:打破了廊式空间的单调格局,各单元的组合可形成灵活多样的总平面布置,立面造型也因此而富于变化;各个寝室与公共活动空间做到了动静分区,因此各空间的功能更加明确,从而保证了个人学习休息与居室其他成员活动的互不干扰,使用上更加合理和舒适;单元内易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成员间的交流,加强成员间的团聚感。
不足:经济性差,建设成本高。由于两或多个单元共用一部楼梯以及每个单元拥有一间公共客厅,使得公共建筑面积增加,人均建筑面积在10~15左右,从而房租费较高;卫生状况难得保证。单元式宿舍的卫生清理有赖于单元成员间的分工负责,但实际运用中很难得到很好的落实;不利于不同单元间学生的交往。由于单元的内聚力过强,以及交通空间的独立性,这种空间的组合不利于更大范围内交往空间的形成。
二、 单元式高校学生宿舍特点
2.1功能组合多元化
单元式学生宿舍包含学习、休息、交往空间这些不同功能的空间,动静分区明确。学习,交往、用餐、娱乐属于“动区”,满足青年学生丰富多姿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公共性的要求。而居室则相对安静、独立,主要是休息、睡眠,空间较封闭,私密性好,属于“静区”。单元式宿舍使各功能使用更加合理、充分,有机的将多元化的空间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2.2生活环境人性化
传统的廊式宿舍,功能和空间形式单一,居住环境较差,缺少人情味和亲和力,更无家庭气氛可言。单元式宿舍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营造出了一种和谐的家庭气氛,一个客厅(学习室),二间卧室(寝室),卫生间、阳台、贮藏空间的组合方式给人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创造出一个安静、整洁的有家庭气息而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2.3管理模式科学化
单元式宿舍将除楼梯以外的公共空间(走道、淋浴、卫生间等)均划到单元内部,将公共空间转为私有空间,解决学生往往对“公共空间”环境、卫生不够重视,而对“私有空间”则较为注重的问题,同时,单元式宿舍将整个宿舍楼分成若干单元,可以每组一个单元,每个班一层,一个系一栋或几栋的模式来安排学生住宿,便于管理。
2.4设计创作高效化
取消了长走廊,减少交通面积,提高了有效使用面积,提高了有效使用率。同时,单元的拼接、灵活组合,打破传统宿舍单一、呆板的形象,可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外部形象。
三、 总结
传统的学生宿舍往往是由一条长长的内廊,串起一间间的房间,几个楼梯、卫生间,这种模式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年代,因其经济、适用且能满足最基本的“就寝”的要求而被大量采用。一批又一批学生在这种模式的宿舍中度过了他们的大学时代。但是这种单一的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宿舍多元化的功能需要,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的需要,更不能满足青年学生对居住文化、家庭气氛等精神上的需要。因此,我国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建的学生宿舍中,逐渐出现了符合现代多元化功能要求、富有人情味和家庭气息的单元式学生宿舍,到了近几年单元式学生宿舍已普遍被学校和学生接受,成为高校学生宿舍的一种发展趋势。现代的宿舍概念不仅是为单身提供栖息之所,也不只是一个生活居住用房,它的功能已由单一的“寝室”功能朝着综合多元化的功能发展,它应该包括人们的学习工作、休息、交往、睡眠、活动的多方面的内容,传统的集多种功能于一室的,彼此并联的旧宿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多元化功能的要求,单元式宿舍已成当今高校宿舍发展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浅析学生公寓中的交往空间
[2]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1
[3]当代单元式住宅户型设计研究.湖南大学.2003.11
[4]高校学生宿舍的建设、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6
[5]我国大学生宿舍空间模式与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