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时间:2022-05-09 00:09: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认识图形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认识图形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机械制图 结合 职业教育 感想

《机械制图》是机电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职业教育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读图和制图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把一个具体的机械零件绘制成平面图形,再把一个平面图形想象成立体的机械零件,这一教学目标和要求,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难的。高职学生源大都是高中筛选后的较差生源,尤其是近几年由于生源数的下降,乡镇一级的高级中学也加入到职业教育竞争的行列中,生源的质量逐步下降,这门课程大学生学起来都有点难度,对于职校生来说就更不容易了。目前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在《机械制图》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尝试,普遍的做法是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了多媒体课堂,将CAD与《机械制图》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对教学质量改进很有帮助,但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过程中应注意几个结合。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制图教学中,借助动态旋转,切割,放大等功能,使操作得心应手,教学形象生动,节约了教学时间。但是很多教师往往是用电子教案代替了一切,电子教案中文字图像什么都有,讲授知识点、画图等整个教学过程都可以在电子课件上展示给学生,殊不知这样教学教师省了不少事,学生也跟着省了不少事,这样课上下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甚少。制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投影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是怎么投影得来的,没有动手的过程,只是眼睛看了精彩,那只能是过眼云烟,看了就忘,进不了大脑。机械制图教学既有直观性,又有抽象性,必须充分认识学科特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所谓“适当性”,即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之处,用于有利于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切不可单一以多媒体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图形式、搞花架子,其效果不是画龙点晴,而是画蛇添足。

例如在讲授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教者在分析组合体视图时,要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还可以让学生按三视图尺寸用橡皮泥、萝、土豆块等自制模型,师生共同分析组合部分的相对位置、组合方式。但对于相对复杂或模型未能表达清楚的组合部分,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难点,由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引导学生的思维,甚至可以进入其内部进行观察,研究哪儿需要有线条,哪儿无线条?从而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时必须“适当”地与传统教学方法相互渗透,以人为主,以机为辅,扬长避短,相辅相成,才能使机械制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二、《机械制图》与CAD相结合

CAD技术是现代化制图的需要,它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具有摆脱手工绘图的功能,但仍然需要有机械制图知识的支持,机械制图是训练学生的识图和制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树立三维图形和动手绘图能力的课程,是CAD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机械制图知识,即使会使用CAD,也将仅仅是一个描图员,因为他不可能创造出新的应用图形及机械图纸。目前基本上所有的职业学校已经将《机械制图》与CAD作为一门课程来教,但如何安排其顺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是学过Ⅸ机械制图》后再学CAD,这种教学的结果是把课程割裂开来,仍然是作为两门课程来处理,不能做到用CAD绘图及时地巩固所学的机械制图内容。而将两门课融合为一门课讲授,以CAD为主,《机械制图》为辅,以《机械制图》为线贯穿始终,在讲CAD时与《机械制图》结合起来,时时不忘《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用CAD带动Ⅸ机械制图》,每讲一节CAD时,对机械制图作相应的简要介绍,尤其是要按照机械制图知识建立三维立体图形去体会cAD作法,在CAD作图完成即初步检验图形,并应留一定量的作业,全部要用CAD来完成,最后训练出来的是能够结合机械制图且熟练掌握应用CAD的人材。这样做的优点是两者兼顾,既应用了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又适应了CAD的先进性,既在头脑中建立了三维立体图形,又应用计算机绘制了图形,并且可以较早甩图板绘图。使学生结合机械制图作图法,进一步深入与透彻理解CAD命令。

这样一种《机械制图》与CAD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法应是CAD与《机械制图》教法的发展方向,两者合二为一,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技能,形成职业技术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相结合

第2篇

1.引导式教学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由质疑到敢于发问。学习中,学生由“简”到“难”、由“质疑”到“领悟”,经过无数次的循环往复,最后呈现螺旋式的上升。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不会发问到敢于提问,由提出一般性问题到提出经过自己思考的有质量的问题,并由此逐步培养出一种探究的氛围和学风。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先看长方体、三棱柱、圆柱体、圆锥体的实物模型,再去看其三视图,让学生实物模型和视图进行配对,通过熟悉视图和所对应的空间形体,使同学的认识到从平面空间的转换,逐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讲授剖视图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一个内部形状较复杂(含孔)的机件画出其三视图。学生们绘制的三视图上存在大量的虚线,且虚线和实线交互重叠,要想标注视图尺寸更是难上加难。这时有的学生会问:这个机件的内部形状复杂,怎样才能清楚表达它的内部结构?由此引出剖视这一节的内容。在学习完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后,又有学生会问:全剖视图和半剖视图的区别?一个机件能否既能用全剖视图表达还能用半剖视图表达?对学生的问题,结合机件的投影画面进行分析、讲解,并要求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发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学习气氛热烈,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和流畅性,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立体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用动画直观形象的演示各种线和面的投影,易于学生入门。在进行基本视图的讲解时,可以用动画形式展开展示基本视图,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基本视图的形成及各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并且各种物体的三维图形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绘制,这些图形突破了黑板的限制能够在空间任意旋转,使得学生能够更立体直接的从多个方位观察它的形状结构,根据投影原理画出它的二维图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3.分组教学法

《机械制图》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绘图的技巧,具有识图和绘图的能力,单纯的依靠绘图定理的讲授不可能让学生掌握绘图的技巧,只有通过多动手才能提升绘图能力,进而提高空间的想象力和构思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制图趣味题和一题多解题,让各小组的学生进行实践,鼓励他们应用所学知识充分展开想象和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构想表达出来。还可以公布各小组的表达方案,让小组之间的比较讨论,选择最佳方案。分组教学方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之余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

4.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有效的将实物模型、立体图、投影图三者结合,启发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例如“形体分析法”是分析组合体视图常用的方法,但在讲授过程中非常的抽象,如果泛泛而谈很难让学生掌握,因此教师讲授“形体分析法”时,可先对视图进行“形体分析”,然后分析各条线的投影,再对照实物模型进行讲解;或者是先展示实物模型,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对照视图分析讲解。以上两种方法,都要求教师运用基本几何体及有关投影规律进行启发,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投影规律进行“形体分析”。这样通过“物-图”双向结合,提高学生看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5.差异化教学法

第3篇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认识图形(三),米、千克的认识,表内乘法(一)(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求相同加数和的应用题),表内除法(一)(包括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掌握2~6的乘法口诀。

3、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能运用乘法口诀熟练地计算表内除法。

4、掌握乘除法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书写答案。

5、认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米、1千克的观念。

6、直观认识圆柱和球。

7、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

第4篇

第一学段(1~3年级)

1、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2、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 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三年级(1)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两班共有学生90人左右。从性格方面分析,大多数同学性格开朗,爱好广泛,喜欢和别人交往是他们的特长。从学习方面看,大多数同学能按老师的要求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并能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总体来说,班里同学相对比较听话,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是提高成绩的关键。

三、教材分析:

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教材的编排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

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

六、采取的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中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提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注重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

(1)加强直观演示,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2)加强开放性,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联系实际,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

3、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备好每节课的教案,做到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5、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7、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歧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分层设置作业,尽最大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8、加强书写训练,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览,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课时安排: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毕业设计;课堂教学;建筑CAD

中图分类号:TU201.4;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61-03

Auto CAD是一款非常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建筑CAD在各类建筑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勘察、设计、施工等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已经取代了手绘图纸,成为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必会的计算机软件之一,大大增加了绘图的精确度[1]。为了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和测量工程等专业都已经把Auto CAD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国家教育部门也举办了各行业CAD制图相关竞赛和CAD制图能力认证,但很少针对具体的设计和施工实践中审图环节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建筑CAD制图识图能力和规范制图势在必行。

一、建筑CAD的授课特点

Auto CAD是一个实践性极强且发展迅速的计算机工程绘图软件,利用它可使工程制图工作简单易行。这款软件不仅基本绘图命令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而且像其他软件一样有自身的语言和技术制图思维,绘图功能强大,几乎无所不能。在高校建筑CAD课程教学计划中,都会结合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和上机环节,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理解和掌握CAD设计的方法和技巧[2]。

师生都认为Auto CAD难教难学:对教师而言,难在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授课枯燥无味;对学生而言,难在工学矛盾突出和制图基础较差,一旦缺课学习更加吃力。

二、传统CAD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学得快也忘得快

传统CAD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本依次讲授绘图命令,而这些绘图命令又多又长,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自然学得快也忘得快。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起不到锻炼作用

虽然建筑CAD在教学环节设置了近60%的上机实践学时,但是多数学生眼高手低,认为绘图命令简单而疏于练习,因此虽然设置了上机实践教学环节,却起不到应用的作用。

(三)忽略了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

部分教师在考试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图形让学生绘制,却忽视了培养学生读图和识图的能力。于是,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好的学生在认真地绘图,其他学生却在伺机拷贝他人作品以应付检查。

(四)毕业设计环节对绘图质量没有要求

教师往往会关注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虽然要求学生绘制2~3张图纸,但很少有人关注绘图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学生由于缺乏对规范和规程的了解,图纸中的错误都是在工作后用到时才发现的。

三、建筑工程识图和审图要点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在开工之前都需先识图、审图,再进行图纸会审工作。识图、审图的程序是:熟悉拟建工程的功能、审查工程平面尺寸、审查工程立面尺寸、检查施工图中容易出错的部位有无出错、检查图纸有无改进的地方[3]。

设计图纸到手后,首先要了解本工程的建筑功能是什么,是厂房还是商场,是办公楼还是宿舍楼。了解建筑功能之后,会联想一些基本尺寸是否满足功能要求,分区布置是否合理,如:车间的装修后净尺寸一定要满足生产的需要,特别是满足设备安装的需要;厕所的布置一定不能影响办公楼的环境,且在满足消防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如厕距离,等等。当然,最后还要识读建筑说明,熟悉工程外装修情况。

建筑工程施工平面图一般有三道尺寸,第一道尺寸是细部尺寸,第二道尺寸是轴线间尺寸,第三道尺寸是总尺寸。审图时会检查第一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二道尺寸、第二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三道尺寸,并会留意边轴线是否是墙中心线。熟悉本层平面尺寸后,审查这些尺寸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如房间平面布置是否方便使用、门窗尺寸是否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功能等,还会检查它们与立面图、剖面图、详图等是否一致。

熟悉建筑工程尺寸后,会检查施工图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否出错,如:检查女儿墙混凝土压顶的坡向是否朝内,检查结构平面图中在梁表说明中是否全部标出了配筋情况,检查主梁的高度有无低于次梁高度的情况,检查梁的受力钢筋最小间距是否满足施工验收规范要求,等等。

审查施工图纸中有无可改进的地方,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审查并给出处理意见:一是有利于工程的施工,二是有利于保证建筑质量,三是有利于工程美观。如:若出现露台的女儿墙与外窗相接时,检查女儿墙的高度是否高过窗台,若高出则连接处不美观,会建议设计处理;当电梯大堂左边有一框架柱突出墙面10~20 cm时,会检查右边柱是否出突出相同尺寸,若没有,则建议修改成左右对称,以显美观。

四、基于工程审图实践的教学方法

(一)通过概论课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建筑CAD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有学好该课程的信心。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次上课介绍Auto CAD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特点,并选择一些示例来说明Auto CAD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阐明该应用在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要非常重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联系,把理论学习与实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搬进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这样,教师在讲清基本操作命令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战练习,一组命令结束后即可布置一个小的综合练习,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就可在旁边指导,即时掌握和消化。

(三)循序渐进,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讲解建筑CAD课程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讲Auto CAD的基础知识,如绘图环境的设置和对象捕捉等,再讲解图形的绘制与编辑、文字与尺寸标注等基本命令,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Auto CAD的使用技巧。如在编写多媒体教案时,可以设计许多绘图的例子,而且同一个例子要由简到繁,把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先简单化、单元化,理解起来非常直观,易于掌握[4]。

(四)综合工程案例,讲练结合

在讲解完基本绘图操作后,利用实践课组织学生到建筑施工项目部的技术资料室去看图纸,在看图的过程中去理解设计者的意图,让他们了解读图的顺序和方法,如先建筑再结构、先一般再特殊、土建要和安装结合等[5]。通过现场实践,可以让学生了解实践中经过审核后的真正的施工图纸和图纸中所描绘出的现实结构,这样,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其中的一些建筑施工图作为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为今后的课程考核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

(五)改革考核方式提高绘图质量

改变传统闭卷考试模式,由学生自己找图描画或设计图形。当学生完成描画或设计后,组织所有学生一起评阅找出该图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讲解或阐述自己认为的更好的经验,教师则主要从制图规范的角度进行讲解和纠正。通过这样一套完整的考核练习,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清晰的了解,大大提高绘图效率和绘图质量。

五、结语

建筑CAD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审核入手精心组织教学,尤其注意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各类图纸的绘制质量,在提高建筑CAD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光.《建筑CAD》课程教学方法与绘图技巧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3):9555-9556.

[2]赵冰华.高校建筑专业CAD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9(6):95-97.

[3]邵水松.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浙江建筑,2010,27(1):26-37.

[4]吕小师,唐胡丹.提高建筑CAD教学质量的实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87-188.

[5]常红庆.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审图体会[J].中州建设,2011(17):68-69.

Teaching method of architectural CAD based on engineering check of drawings practice

LV Xiao-shi, WANG Li-ping, PAN Wen-y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P. R. China)

第6篇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作为数学老师必须要付出更大努力,进一步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注重教学方法,培养能力。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坚持教育科学的发展观,积极贯彻执行教育局和学校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配合学校达成“安全校园”和“家长满意学校”的办学愿望。积极深入探索“分组合作”学习方式,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放眼于学生终身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习现代科技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十二章 数的开方由平方根和立方根开始,进而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第十三章 整式的整除主要介绍了幂运算、整式的乘法和除法、乘法公式、因式分解几个基本的运算,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十四章 勾股定理主要探索勾股定理及其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模型的建立为主。

第十五章 平移与旋转主要介绍了图形的基本变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总结规律。

第十六章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介绍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特征以及几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对几何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落实

通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能力的培养。钻研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抓住关键,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性,因人而宜,制定课堂上有效的辅导、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将“多媒体”渗透于教学

充分利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

七、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

将“合作分组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挂图,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

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

关注各类学生,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待转化三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2017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范文(二)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两班比较,83班优生多一些,但后进面却较大,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84班学生单纯,有大多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 平 行线是在七年级上第七章提出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后的延续,这章将继续学平行线的有关判定和性质;教学时把握证明难度,避免概念超前,加强形的建模。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说理的过程仍以填空为主,注意避免综合性较强的说理出现。

2、要避免证明、命题、定理、公理等词的口头出现,课本是以判定方法、性质、结论来描述。

3、要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情景抽象为相交线、平行线等数学图形的建模过程。

4、还应注意画图、探究性题的教学。

另外对教材中

(1)P8 例2出现了添辅助线的说明方法,教师需根据实际情况,不要作深入展开,

(2)P20 第5题:不是很明确其意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是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三角形的基础知识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一步熟练几何符号语言的表达、书写;教学时要控制证明的综合难度,侧重计算与形状的判定。本节与以往教材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加强了对等边三角形的学习要求;

2、强化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3、淡化了30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4、P28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说明、P36 例3,教师可简单提出辅助线的作法、作用、要求,但不要藉此来提高难度。

5、可以在勾股定理的知识上,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增强数学人文性教育。

另外教材中的

(1)P24—4、5两题的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教师要作提示、作小结;

(2)教师最好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300角的直角三角形性质;

(3)勾股定理这节中出现了不少“定理”一词,是否在教学时可改。

第三章 直 棱柱是从七年级上册提出立体图形概念后第一次对立体图形的研究,与原浙江版义务教材相比,是较新的一章(原教材有立体图形直观图的画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想像能力,也是为高中阶段立体几何中棱柱的学习做准备;教学时要借助实物、课件的展示,逐步构建空间想象基础能力,教材重点落在两处:

1、直棱柱特征及表面展开图2、画三视图,关键要理解“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法则。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1)充分利用实物、课件、实际动手操作等途径,使学生能慢慢的在实物与空间想象之间找到一些转换的经验,

2、在教学时对解答过程、说理过程不作过高的要求,避免过高的严密的要求挫伤学生学习本章的积极性。

第四章 样本与数据分析是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收集与图表的基础上,对科学取样、数据分析、合理化决策的研究学习,是实用性较强的一章;教材以生活现象为导入背景,以解决问题为达成目标,教学应注意

(1)避免对样本、总体、个体的定性的描述;

(2)增加了对某一事件研究抽样与普查的方法选择;

(3)加强了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标准差这些数据处理方法的决策判断,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在掌握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及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教学时应注重与方程、等式的迁移类比,发挥数轴工具性,建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习惯

第六章 图形与坐标是函数知识学习的开始,与老教材比较也是较新的一章,重在突出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运用,其中也有一部分知识与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相关;教学时应重视场境模拟,降低坐标表达的抽象,侧重变换图形的坐标描述。 当然更应注意多利用实际场景图示,降低点的位置表达的抽象性,增加点与有序数对的对应性。

第七章 一次函数是在第六章建立直角坐标系后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变量间变化关系的刻画,侧重了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的又一数学模型。注重函数建模,降低函数抽象图形分析,融合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统一,教学中应做到:

1、突出了函数是生活中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刻画。

很多问题是以实际生活背景为载体。

2、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教学顺序做了调整。

3、要加强函数基础知识的练习,要注重解题时从应用中来到应用中去的理念。

要充分利用合作小组讨论,有足够形成建模的时间,切忌分析模式化,练习呈式化。

另外,本书的设计题(P95, P181)切合学生实际,容易操作,要好好利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题学习P181-182《怎样选择较优方案》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建议作为一堂较重要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综合应用课来讲。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

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第7篇

新课程改革数十年,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身为教师,我再次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一直以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教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种教学习惯于从预定的教案出发,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使学生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这样的课也许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但较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数学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这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缺憾。我意识到:生成资源的恰当把握是课堂的“灵魂”。

一、解读“生成”——为生成启航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生成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预设中。生成性课堂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追求真实自然的。它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课堂的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并且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

二、把握“生成”—— 展现灵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无论老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教师应该灵活地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综合把握,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捕捉不期而至的生成点,才能演绎不曾预约的精彩。幻化成最灵动的瞬间。

1.抓住时机、恰当利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并不缺乏教学资源,缺乏的只是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之外自然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需要及时抓取,恰当利用,开发其价值。例如:《认位置》认识第几排第几个。从前往后数、从左往右看约定好第一排第二个,让学生根据手中的座位号自己找到座位,学生找座位。有三个学生没有找到座位。谁来帮帮他们?说给大家听,怎样找?再让这三人自己找一找。这样全体就有了三次巩固的机会,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教学。上述片断中学生找座位这一活动,当三个学生没有及时找到座位时,教师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这三个学生找不到座位这一生成性资源,让他们的好朋友面对全体学生再教教他们怎样找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然后这三个再试着独立找到自己的座位,他们很快能找到。这样处理,虽然花费一些时间,却能事半功倍,如果改变处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全班的学生再次巩固,真正掌握了找位置的方法,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也就既省时又省劲了。如果不利用好这一资源,直接让他们的好朋友帮着找,然后带到座位上,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巩固,这一资源就白白浪费了。

2.抓住目标,引领生成

在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教学目标,引领学生生成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不能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迷失了目标,不顾实际,不顾价值,一味地听之任之,把课堂从原来的生成“”极端地变成所谓“生成””的“特区”,使一些生成性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应抓住教学目标引领有效生成!例如:《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老师的预设是先通过情境图让学生列出算式:43+31,然后引导学生用喜欢的如摆小棒、拨珠子(计数器上)等方法算出结果(这些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用竖式计算的算理的理解过程,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引出竖式计算的方法。根据情境图提问题列算式阶段非常顺利。43+31这道算式该怎样算呢?尝试探索、讨论后汇报,是怎么算的?学生(很是得意)列竖式的。教师(没有预设到这种方法出现得这么早,慌忙中接招)表扬:列竖式的方法还没有学呢就会了,真能干!下面有的同学一听表扬,不甘落后:“老师,我也会!”全班同学几乎都举起了小手。说自己也会列竖式,老师就顺势出几题考考同学们,自此进入了竖式巩固阶段……从课堂实况上看,很显然,学生的“提前”打乱了老师的阵脚,让老师盲目地放弃了预案。表面上,老师顺着学生的起点进行教学,但是,在全部小手的举起中能完全排除有些孩子那份单纯的虚荣吗?部分学生的“我也会”能代替全体同学对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说,教学是失败的!面对生成性的东西肯定不能不理不睬,但是在处理的时候,一定要心中有“标”有“本” ,试想,如果该老师能在表扬完第一个同学之后,话锋一转: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算吗?各种算法后,再追问怎样列竖式,讲一讲每一步的原因,效果岂不是更好?

3.抓住意外 ,生成精彩

第8篇

数学新课标强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征,而且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例子,而且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因为受到一些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与制约,很多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教育教学上。此外,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只注重单一的传授知识及训练学生解题技巧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锻炼。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了学生在增长知识、创新思维和全面发展方面不够同步,也导致了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等不良现象。这不仅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也不能很好地培养数学专业人才。

因此,创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实际上,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精心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励学生创新,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浅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

一、课前精心准备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以后,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并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努力学习、甘为人梯的博襟,公平对待每名学生。实际上,在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内容,积极引入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把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摆资格、凭经验,而必须结合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从零开始,刻苦钻研,把握尺度,严格按照教材结构,认真编写和设计教案,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编写和设计教案的过程中,不能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与约束,尽量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粗细有别,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特征,认真组织,精心设计,尽量把每名学生都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并使其全力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教师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鼓励启发,积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和强化学习。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梯度教学模式。此外,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生施教,积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练习,尽量使每名学生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关心、多帮助、多鼓励、多辅导、多启发和多引导,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用,不断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力量。比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时,笔者就设计了“在abc中,a为3,b为4,求c为多少”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学生回答c为5,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没有说明abc为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所以c不为5。这时,笔者接着说如果给它加上为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结果会是多少。此时,很多学生都回答c为5,几乎没有学生反对。而笔者接着说abc并没有说明∠c为直角。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个问题应当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c为直角,则c为5;二是如果∠b为直角,则c不等于5。最后,笔者又进一步提出了“为什么∠a不能为直角”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经过学生的一番交流讨论,终于得出了答案,即因∠a的对边为a,不能为最长的边,故∠a不能为直角。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启发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也加深了他们的理解。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情况,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积极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比如在教学“直线”一节有关知识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手电筒、探照灯等的动画图像,不断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关于直线的例子,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直线知识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这时候,学生都叽叽喳喳、激情飞扬,并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还列举了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联系与区别等。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了,但是笔者却趁热打铁,又对学生进行一些几何语言以及识图能力的学习锻炼,让学生逐步熟悉几何语言,进而准确地区别线段、直线和射线等图形,并通过让学生了解掌握线段、直线以及射线的概念、性质,使他们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行为和习惯。

四、激励学生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不断拓展其思维能力。要给学生讲一些有关数学方面的名人,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般情况下,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表现欲望也极为浓厚。只要教师认真把握,积极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激励与表扬,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就会很高。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有关内容时,笔者就没有直接指出三角形中位线同第三边的关系,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画出abc,在ab,ac上分别取其中点d,e,并沿de剪开,把abc分成两部分,然后让他们进行讨论,思考三角形的中位线同第三边的关系。这样,课堂氛围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得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日积月累,可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9篇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怎么写?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一、班级分析

(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名,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附近村子。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孩子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习,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麻彤彤、董雪芬、金伟信、董晓乐、董苗苗、吴高程、汤伟帆等学生。这些同学有的智力有些问题,有的则是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造成我班的学困生基本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3、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我们学校小学学生家长大多是在外务工,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明确,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甚至在"养"上都有问题。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的。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的。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的。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的,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的,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的,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的。

五、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七认真"的具体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的,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

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是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启智”教育为目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学依据。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操作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第10篇

一年级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十个大题。试题整体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其中:基础题占80%,稍难题占20%。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小青蛙说:“我捉了9条虫子”,另一只小青蛙说“我捉了20条虫子”,他们一共捉了几条虫子?=(条))

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也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3、体现了灵活性。

“围巾10元,衣服78元,鞋子比围巾贵的多,比衣服便宜一点,一双鞋子可能要()元

题目要求题意写出鞋子的大概金额,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灵活性。

二、卷面分析:

一、我做对了,花儿笑了。共8个小题。这道题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是有关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掌握得较好,部分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算错或漏题。

二、填一填。本题是通过编写日历的方式来考察序数含义,对序数的知识学生掌握较好,正确率为94%。个别学生失分的原因在计算日历的下面和上面的两个数相减得()时,没有理解题意或粗心造成错误。

三、写对了,气球就飘起来了。有5个气球,考察两位数的组成,第三道:十位是5,个位比十位小3(),此题错误率很高,原因一:不理解个位比十位小3的意思;原因二:做题目时没有仔细阅读,错误的直接看成是个位是3

四、趣味接力赛。考核学生的口算能力,掌握得较好,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算错或漏题

五、把能拼成长方形的两个图形用线连起来。该题出错较少,错误的原因是个别学生分不清哪个是长方体

六、班里来了新同学。正确率为72%,主要是考核学生对位置的分辨能力,造成学生错误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很好的掌握上下和左右及第几的概念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只忽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只能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

2、课上的不够扎实,个别学生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2、对差生关注不够多,注重大多数学生,虽然对个别学生有一定的关注,但不系统。

3、复习时关注到知识的广度,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可以弥补教师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4、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素质。课堂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除了备好课还必须具有多种课堂教学的艺术。包括组织教学的艺术、启发引导的艺术、合作交流的艺术、表扬激励的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练习设计艺术和动态调控的艺术等等。

(二)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比以往教材的思维要求高,灵活性强,仅用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的针对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

(三)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是每位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学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张好的试卷和老师们应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和谐共鸣,这套试卷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了释放,教师的教学思想得以流淌。全卷考查内容比例适中,知识覆盖面广泛,内容丰富,没有偏题、怪题,难易适中,但又保持了必要的深度。既注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还适当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套高水平的试卷。下面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对本次考试加以详细的分析:

一、数据统计

二、试卷结构

从整张卷面来看共计五道大题。第一题是填空题:和以往明显的区别是所占的分值较大,知识覆盖面广泛占53%,涵盖了整册书的重点难点;第二题:是动手画一画,主要考查学生认识钟表及分类的知识占9%;第三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占8%;第四题和第五题取材比较贴近生活,主要考查整体与部分间关系的加减法应用题占30%。

三、试题的特点

这套一年级数学试卷既秉承了往年调研考试的宗旨,又有新的改进,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跟往年相比,本套试卷题目类型灵活,考查范围广泛,采用不同形式检测学生所学过的知识。主要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关爱学生,体现了人文性

整张试卷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试题的要求不再是传统的填空、选择、判断……等一些生硬的词语,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你要认真哟!看图想一想,加油吧……”等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缓解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加激励学生去解决下面的问题,体现了命题人对儿童的关怀与鼓励。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科学理念。

(二)题型内容的选择上更为注重应用意识和能力型的题目

命题的原则既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例如:第二大题的第⑵小题“先仔细观察,然后画出最右边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力的题目,是个拉分的题,也有的老师认为这道题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偏难些。由此题让我想起了去年六年级升初中检测中的一道操作题:从A点出发去河边挑水,再到B点浇菜园。请你设计一条合理的行走路线。

据统计此题是全县小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目,绝大多数的学生都用画“垂线”来解决这道题,因为我们平时练习了好多这样的题目,只要找最短距离大都是画垂线,于是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更多的是一种“格式化”后的“复制”“粘贴”,而没有真正分析问题。当然说这道题从理论是有点超编用到了初中知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学生认真分析总不至于去画垂线吧!记得在上初中时的数学老师常说如果你只会做课本上的习题,那么你的数学成绩只能拿50分。正是基于这些,我现在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还需要有高等数学的视野,并补充一些基础的数学理论的养分,让学生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题型,以使我们所教的“数学”更丰厚些呢?

(三)紧扣教材 突出重点、难点

第四题和第五题是本张试卷的一大亮点,命题人真是费了一番心思:考虑到低年级识字量少、抽象思维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主要安排了图文并茂、直观具体的问题,主要考查了加减法中整体与部分间关系,占了30%,也有的老师认为这些题中重复性的题较多,占的分值偏大了些,但我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一年级就是以“加减法”和“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数学教学为主,更是本册书的重点。“和”的概念又是小学生认识的第一个数学概念,建立“和”的概念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进行数学抽象积累的第一个数学概念,更重要的还是积累了第一个数量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数学语言。所以从“10以内的数的认识”到求“和”,求“剩余的应用题”以及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贯穿一年级教学的始终。命题人也把这类问题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意在提醒我们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此类问题关注。同时这些知识的构建奠定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显示着勃勃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觉得题量多些,占的分值大些是很有必要的。

(四)题型丰富 涵盖面广

第一题分为13个小题53个空,53分的分值。包含了:数的组成、认左右、序数、基数、比大小、比长短、认识钟表、分类知识、 口算、 认识图形等知识。命题人也是煞费苦心,虽然并不面面俱到的把这一册书的内容反应在一张试卷上,但已最大限度地考查了学生所学教师所教,老师们很欣赏这几道题。

总体上看整套试卷的好多题目给人以“似曾相识”但又让人不敢“貌然行动”的感觉。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更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是对我们教师教学思想的一种考查。

四、典型错题分析以及考生答题所反应出来的问题:

尽管平时教学中讲、练比较全面,但通过这次检测仍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会读题或读不懂题意,理解题意能力方面差,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这也是失分原因最多的一项的,经统计因不懂题意而丢分的同学占(80)%。当然这和孩子们年龄认知水平有关,但这些现象应该提醒我们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堂常规训练。例如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说的机会,

充分考虑每一层次的学生需求和学习能力,渗透数学语言并加强学生说的训练,是我们今后的一个教学思想。

2、由于粗心造成的丢分占(25)%。像加看成减,丢落题等。本来学生会做,但由于粗心而丢分,而这种现象又常常被老师们忽视,或只是抱怨学生狠狠地批评、指责学生的过错,其实老师也有相当大的责任。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劣对成绩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坏习惯是没有形成正确的技能和方法,像抄错数、符号看错、或忘记把最后结果写上等。有时我们反复强调也无济于事。所以学生的好多习惯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计算题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学生:第一,抄一个数、一个符号就要养成回头看一眼的习惯,这样为后面结果的正确提供了保障,第二,要求学生每计算一步要进行简单的验算。第三,做完后要看一下最终的结果是否写在了符号的后面。这样的要求在习惯形成的开始比较费时间,但学生的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3、第二题的第⑵小题丢分较分多占(40)%。这是一道找规律的题,我发现最近几年规律性的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无论是各县市的调研卷中,还一些辅导资料中这样的题目出现的多了。这也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吧,希望能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注意。

4、第四题的第⑵小题和第五题的第⑶小题,一部分学生列成加法算式: 11+6=17 6+7=13;正确的算式应该是减法算式: 17-6=11 13-6=7 ;这也体现出逆向思维的题目学生不容易理解,小学生对于求“和”的概念印象较为深刻容易接受。而对于已知“整体”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表现的差一些,所以我们平时教学中要注重算理以及相应的数量关系的教学思想。

5、填空题的第9小题: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及立体图形的认识,大部分同学掌握不错,能够准确认出图形,填出数字,但也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纠其原因主要有两面方面;一是个别同学对图形的认识不清或是丢落、而数错个数;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分析试卷给学生纠正错误时发现也存在客观原因,对于题目的要求我觉得存在漏洞,让学生容易产生误会。 有( )个, 有( )个 , 有( )个,部分学生只找出和图中完全一样的,尤其是找球体时大部分学生填(1)个。我想如果的把这道题的要求改为文字叙述也许更好些,圆柱有( )个,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球有( )个。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对本套试卷和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后,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以下几方面仍需要重视:

1、加强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培养。通过这次考试我们知道,重复性地做大量的练习题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更学不好数学,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整套试卷没有一个超编超纲的试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没有必要搜集太多的偏题,怪题,搞题材海战术,使学生反感。要精选、精编灵活多变、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有问题及时给学生指点,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前备好课,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虚心请其他老师。在教学中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通过这次检测让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教学中遗留的问题与其他教师的差距,也让学生们更清晰自己学习中的缺失,更让我深深懂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更要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一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

一、学生测试情况分析。

二、卷面情况分析。

本次测试内容为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内容,共九个单元。它包括数的认识和运算、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和综合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学习领域。

三、试题分析。

本次测试题共有七大题,66个小题。从数的认识、数的比较、基数、序数、数数策略、位置、时间认识、数的计算、图形组合、看图列式、用数学解决问题等方面对学生学习知识面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了解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对试卷中每一大题作一简要分析:

2、画一画。这一大题是要求学生根据题中内容来画一画图形,填一填时间,学生失误主要是一方面对题的内容没有看懂,另一方面在做题时思考时间太少做的草率。第4小题是综合题,是关于时间和填数找规律内容相结合。

3、比较大小。这一题学生得分率较高,能先把算式计算出来再比较大小,但有极少数学生在做题不够严谨,容易产生错误。

4、计算。这是两步混合加减计算题,学生计算正确率很高,但也有优秀生在这方面丢失少量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在混合运算中要牢记第一步运算结果带入到第二次运算中进行计算。

5、拼图活动。大部分学生能按照题中的要求进行答题,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对立体图形认识。学生能够直观上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如果看懂图完成的就比较好,少数学生图意没有看懂就只做了一部分。

第11篇

1传统的图学课程教学状况

在以往的传统图学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辅助教学工具主要以模具及教学挂图为主,运用辅助教学工具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空间立体形成直观、清晰的认知感受,进而辅助学生理解相对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课速度、内容受多方面的影响。在课堂上进行黑板作图,不仅费时,而且准确性差,尤其是立体图在黑板上绘制既耗时,又受到准确度的限制;另外,辅助教材的挂图不配套,教材中大部分视图没有挂图或图形小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观察和记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向学生传播知识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则处于“被填鸭式”的被动地位。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课上“你听我讲”,课下“云里雾里”作图的恶性循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途径便是通过学生课下的图样练习。长此以往,此种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碍于课堂气氛的营造,如若呆板沉闷的课堂氛围持续蔓延势必会危及本学科的教学效果,阻碍学生制图能力的进步,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很困惑,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言以蔽之,课堂上,教师必须把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论述上。以粉笔、黑板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不适用于科技信息时代以及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高标准。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必须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

2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衍生出的现代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相关特性,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媒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多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展示给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工程图学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是将课程所用图形、制图过程、模型及分析步骤等置于其中,便于学生和老师根据学习和授课需要进行直接选用。多媒体课件往往是与教材配合制作而成,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增强理论知识的表现力,使教师快速且直观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将其视觉、听觉和思维等多种感知方式共同参与学习,保证知识获取的精准、系统。多媒体课件在图学课程中除了辅助制图之外还可通过设置判断题、选择题等,在课堂之上让学生即学即练,以便反馈当堂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多媒体课件还可将语言文字表述不清的课程内容进行转换,可通过动态与静态、宏观与微观的转化让学生对教学过程有相对连贯的认识过程,并凸显出教学对象的实质性特征,将课程中的重难点、细致入微的要点信息以动画演示、色彩分类、图文并茂等手段展示出来,节省时间、增强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更能保证教学质量。以组合体及其组合方式这一章节为例,PowerPoint可以把组合体的概念和它的组合方式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多媒体课件演示组合体的组合方式过程中,更能进一步理解组合体的概念。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中,学生能够通过这种“直接接触”的方法,更好的理解组合体,如下图所示。

这种直观的展示方式既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教材及老师的讲解有充分的感知,活跃了学生的空间构图能力,提高其观察的效率,也能够使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件演示过程中,授课教师须因势利导,结合学习要点及重难点信息进行授课,运用便于学生学习记忆的方式已达到授课目的。工程图学课程中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应具备较强直观性,至少展示的每组平面图形都应有三维立体图形与之相对应,辅助学生快速地建立起空间概念,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投影法是图学课程的基础性理论,在讲授这一理论知识时,多媒体课件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平面转至立体,立体转至平面的整个过程,进而掌握投影法的相关理论。在工程图学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节省了老师课堂板书、画图的时间,当课程信息量较大时能减轻教师的授课压力、工作强度,也有益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图形是工程图学课程的灵魂,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这一特性决定了课堂教学中避免不了各种图形的绘制。每一堂课程时间有限,教师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较好地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辅导学生绘图、指导学生识图。同时,高质量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的编制一方面可以考察授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研究得是否透彻,教学态度是否认真、严谨,另一方面也能因此而鞭策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除此之外,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也要求师生对多种电教媒体的使用和操作做到熟练掌握,以便从中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环境及最能表达教学内容的媒体,辅以灵活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唯有如此方能凸显出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本质特点。

多媒体课件在图学课程中的应用会使课堂知识容量以及教学实际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多媒体课件在图学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同样更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样态,学生们也可根据自己的绘图基础、学习兴趣等来自由选择所需掌握的内容,如可选择适合自己当前学习水平的图样进行绘制,这一可选择性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找寻自己能力中的薄弱环节,准确定位自己的学习动机,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学的全过程,以达到提升学生绘图能力的初衷。总而言之,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广泛应用为图学课程构建了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教学新环境,也因此衍生出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顺应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开辟出了多种新颖的教学资源,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更催生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多媒体课件在开发和运用时更是对授课教师自身素质的考验,相信因此也会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为构建活泼的课堂环境,提升已有的教学水平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3须注意的问题

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尤其是在工程图学课程中。精彩即时的动画设计、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加之原有知识点的随时再现、局部效果图样的实时放大、重点难点的清晰展现等功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比拟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入无疑是工程图学课程授课方式的一大变革。但不容忽视的是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授过程,换言之,不能因此而弱化教师的作用。在图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的讲解,有步骤地示范、演示,深入浅出的板书呈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都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师的教学手段,它的出发点是将教师从原有的大量的机械绘图、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授课主体即学生的切实感受,最终保证学生能有所感有所悟,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到初、中、高等教育,正在对人类的精神文化、学习模式、教学手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样,现代多媒体课件也在对工程图学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图文并茂、直观真切的特点对于制图课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媒介,多媒体课件的这些功能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而且也让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是教学思想有了本质上的飞跃。在工程图学课程的发展前景之中,我们相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高超,越来越有效果。

作者:曹文龙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心电图;课程组织;教学方法

1 明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抓住要点,提纲挈领

1.1明确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临床本科的心电图理论教学时数为12学时,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和心电图的临床使用价值。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常见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所致的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要使学生在12学时里达到大纲的要求,必须认真组织和安排课程内容。每门学科就像一颗大树,有树干、树枝和树叶。如果首先对树的枝干有了认识,再去分析树叶的营养状况和病理表现,就不会使学生感觉太难了。假如心电图学是一棵大树的话,12导联的定位机制就像树干、那么周而复始出现的P波、PR间期、QRS波、ST段、T波就像是树枝和树叶。心电图的核心就是分析周而复始出现的P波、QRS波、T波、PR间期、QT间期、ST段来明确引发心脏跳动的起源部位、心室肌内肌纤维数量体积的增减和有无缺血损伤及心室肌绝对不应期的长短。而引用标准12导联的目的是为定位判断出心肌缺血和损伤。因此,在开始授课时,从介绍正电极探测到的正向波,标志着除极方向是迎着正电极探头,而负向波标志着除极方向是背离正电极探头的。同理,负电极探头探测到的恰相反。由此再引出,在体表任何部位接了正负电极就可任意引出个心电图(ECG),但这样引出的ECG不便于同行交流,更不便于定位诊断。因此,必须设定标准导联。这样学生就能时刻围绕教学目的而有效学习。

1.2抓住要点、纲举目张

当学生明白了,临床心电图必须要求有可比较的标准导联后,接下来就提出问题,该如何设定导联呢?至此,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立体的球形心脏,在心动周期中,通过有节律的电活动,引发心脏节律性的机械收缩的多媒体图象展示出来,并提问:这种三维空间内的电活动,能否通过物理学的知识描记到二维的三个平面上:即冠状面、横断面和矢状面。然后,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引申出:由冠状面可以得知心脏上、下、左、右侧的信息,横断面可以得知心脏前、后、左、右侧的信息,而矢状面所能告知的心脏(上、下、前、后)信息,则可由冠状面和横断面推导出。当同学们在这一方面得到共识后,再提出我们的下一个问题:能否有方法测量我们体表的冠状面和横断面的电活动?并及时地结合学生的具体回答引导思考,象:两点决定一条线,两线决定一个面等,得出临床心电图肢导可显示冠状面的心电信息,而胸导可显示横断面的心电信息。并由此再次体会前人设定导联轴的智慧。有了这个概念后,再将六个肢体导联轴的方向和六个胸导联轴的方向给予进一步讲解。这样通过提示和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推理,哪些导联可告知心脏下壁、侧壁、前壁、后壁的信息。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设定12个导联,而且也就明白了哪些导联对右室高度敏感,又有哪些导联对左室病变更敏感,于是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就铺平了道路。在讲解这部分时,不拘泥于教材编写内容的前后顺序,只要抓住要点,就能纲举目张地掌握要领。

2贯穿赏识教育,以互动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2.1贯穿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明确了用12个导联判断心脏不同部位的概念后,接下来的课程组织以介绍每个心动周期中周而复始出现的心房除极波(P波)、心室除极波(QRS波)、心室快速复极波(T波)、PR间期(心电通过房室结所需时间)、QT间期(心室收缩期的时间)、改变类型,激发学生踊跃思考和大胆阐述观点,同时,有意识地遏制(制止)个别学生对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表现出的讽刺或讥笑,而是应当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见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思维活动。

4.2在和谐的氛围下展开讨论式教学

有了和谐的氛围,再要求同学分组讨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这种心肌血供减少随时间延长而演变的病理改变会在心电图上出现何种变化特征。这部分所花费的时间与教师讲授这部分所花费的时间相当,但学生的掌握程度远较单纯由教师讲授的要高,而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这一教学要点。同时我们坚信这对学生将来借助心电图来协助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将有非常大的帮助。这种由学生讨论,教师给予疑难点提示的方法,对起源异常型心律失常部分的教学,也有很大帮助。例如在与学生共同回顾了心肌细胞的生理和心脏的传导系统,尤其是房室结生理特性后,提出:由窦房结发出的兴奋引起的心房、心室除极波及P-R间期必须具有什么样的心电图特点?此时,用多媒体技术演示窦房结起搏、沿房间束传导、经过缓慢的限速结构房室结、快速经过西氏束、传至左右束支、出现心房收缩、紧接着心室收缩的不断循环的心动周期三维动态图,并配上额面轴的六个肢导综合的P向量环和QRS向量环,学生就会很容易地归纳出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使所需的学时减少,而教学效果突出。同样对主动性异位搏动和被动性异位搏动,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5教学改革的效果

虽然心电图图形理论抽象,但学生对每一门新课程都怀有期待和激情,大三的学生又比较喜欢讨论问题、喜欢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我们顺应着学生的这一特性,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挂靠这一具体点,再利用过去已形成的知识结构,通过提问、引导、假设结论、讨论、解答论证等方式,使学生自主归纳、引申和扩展出抽象的心电图概念。如:针对心电图在不同导联上的波形的讲解,我们先采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个具体的直观的有节律的心脏电活动引发的心脏节律性的机械收缩的多媒体图形,以此为出发点,再通过回顾过去已形成的知识结构--矢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触类旁通,就很容易引导学生归纳出抽象的心电图图形。这样的教学方法,虽让人猛一看感觉牵扯面很广:不仅要涉及到高中的数学几何、物理的相关知识又囊括了基础部分的生理、病理、病生理的知识。但细一想这些都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对回忆这部分知识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反而创造了提升新理论的支点,还使我们能够在削减授课时数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判断新知识的能力。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学方法且教学效果奇佳。

6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激发学生这一主体的认知过程。但如果课程内容或顺序设计不当,反而会制造混乱。另外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是课程顺利进展的前提,为此需要授课教师用自己的激情和表现出对学生的热情期待来诱发出学生的联想激情。学生的联想激情被激发后,如何驾控联想的方向和深度就极为重要了。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回答和表情中快速理解和把握学生联想的切入点和角度,适时地调整授课策略。否则就会被学生牵着走,出现拖堂和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比如,我们在让年轻教师多次观摩这种教学改革模式后,虽采用同样的教案授课,却达不到同样的教学效果。这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要求不断地累积教学经验还要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周密的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