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认识图形教案

认识图形教案

时间:2022-05-09 00:09:10

认识图形教案

第1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2)一个长方体有()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个顶点,()条棱,()个面.

(4)正方体有()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条高,圆锥体有()条高.

(6)圆柱体有()个面,这些面中有()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面与()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第2篇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目的是育人,将民间美术引入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的核心目的仍然是育人。由于陕西民间美术具有独特性,从而产生了独特的育人效果。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主要因为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启蒙时期,身体的发育、认知、个性、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正在起步,由于民间美术的直观、形象的特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儿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此时让儿童接触民间美术不仅有利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儿童的民族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将来走上岗位所面对的必定是幼儿学生,所以必须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自身充实才能育人。培养爱民族、爱家乡精神陕西民间美术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存留下来的一种习俗、价值观、信仰的物质体现,民间美术属于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之间的一种身份符号。学前教育专业通过这些美术教育,可以深切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民族文化的优秀,从而增强其爱国主义思想。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将这些一、教学背景在我国,绝大多数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美术课程,由于它既非美术专业的美术教育,又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因而具有特殊性。如教学内容多(包括绘画、手工、环境创设以及玩教具制作等内容)、课时较少(每学期至多36学时)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优化教学手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收获。如,在图案课题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去户外收集自然物品进行图案拼贴,其次进行黑白和彩色填涂,最后设计、制作图案等活动,形成一个“过程好玩、结果好看”的课例。

二、教学过程

1.户外拼贴

图案也被人们称为装饰纹样,它是一种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趣味性和规律性。从广义上讲,图案是将物象的造型、色彩依据一定的实用目的和审美需求结合的设计方案;从狭义上讲,图案是指装饰在工艺品、实用品及其他各具用途的物品上的装饰纹样。如,要制作美观的图案纹样,首先要了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如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这些理论知识相对空泛,因此教师在教授这些理论知识时,应将它们与图例放在一起展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理解。在讲述图案基础知识后,教师布置第一次作业,让学生观察户外植物,完成一幅具有形式美规律的拼贴图案(图1)。

2.色彩填涂

(1)影绘勾勒及改写影绘勾勒法是在收集资料、进行拼贴的前提下,经过拍照、复写,抓住形象的外形特征,以简练、概括、剪影等方式表现对象的一种方法。图案改写即把各种写生素材创作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图案改写是从自然形态到艺术形象的创造,是通过艺术手法使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截取素材中最美、最生动的部分并予以加强,并使之成为符合装饰要求的纹样。(2)黑白灰填涂色彩中将黑白灰形成的对比称为明度对比。对色彩应用而言,明度对比是决定色彩搭配的光亮感、明、清晰感等的关键。这里的明度对比强调在黑、白、灰基础上的一种对比,可以把黑、白、灰看成是对丰富色差的最本质概括,将其简化为三个层次,以便归纳把握。黑白灰进入画面空间之后,形成深浅不同的节奏,将黑、白、灰填入平面图形,形成不同的视觉感受(图2)。(3)彩色填涂彩色填涂包括明度、纯度和色相的变化,但这里主要指的是色相变化。图案的色彩强调色相对比,色相环上任何两种颜色或多种颜色并置在一起时,形成的对比现象称为色相对比。色相关系包括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和互补色。同类色对比是同一色相的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对比。此类对比较弱,形成一种较为调和的效果。类似色对比是在色相环中,以某个色相为基准,把它左旋或右旋90度以内的颜色定为类似色,也就是在12相环上彼此相邻的四个颜色。如,以绿色为基色,那么顺时针方向的类似色为绿色、黄绿色、黄色、黄橙色。类似色的对比强于同类色,但仍然很容易调和。在色相环中,以一个颜色为基准,把它左旋或右旋间隔在120度至150度之间的颜色定为对比色。如黄色与红色、红紫色。对比色并置在一起时,由于相互对比强烈,因而视觉效果强烈、活泼。补色或互补色即是在色环上位置差不多彼此相对的一对颜色,如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等。互补色对比是最强烈的一组颜色差别,其视觉冲突强烈,色彩显得刺激、跳跃(图3)。(4)图案构成图案构成包括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学生解决了图案设计的问题,在本阶段中能很好地完成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图案纹样,掌握图案设计的方法及理论(图4、5、6)。

3.学习评价

本课题采用了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法、演示法、户外探究法等,在评价时采用了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手段。在作品完成后,学生分享涂色、拼贴和图案设计的方法和收获,对效果最好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评价。教师则从造型元素、色彩关系以及是否体现了图案形式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作业。

三、评析与反思

1.户外拼贴

在户外拼贴中,教师首先讲解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知识,如对户外物品的形状选择、色彩搭配及形式规律等,让学生掌握形式美规律,为接下来的户外拼贴打下基础。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物到图案线稿的过程,为最终效果的呈现打好基础。

2.色彩填涂

第3篇

[关键词]平面构成 基础教学 二维空间

所谓平面构成,是探求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是现代设计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研究在平面上如何创造形象,形象与形象之间怎样联系以及形象的排列有多少种方法等等。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设计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很早就被设计家和设计教育家所重视,并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起来。平面构成课是对各种平面构成形态的认识,各种构成形式与设计实践联系的研究,是对二维空间上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美学原理的学习与掌握,优秀的平面构成作品还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总之,平面构成课是对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亦具有重大作用。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的高低。从一些设计作品,尤其是毕业生的作品上看,许多影响作品质量的问题大都与平面构成没有解决好有关。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使之有效地应用到实际设计当中去,是我们教师需要认真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问题。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教学体会和感受。

一、主张以手绘为主,加强动手实践能力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第4篇

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09-01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基本计算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知识教学方面尤为重要。采用更加生动、具有生活化特性的教学内容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将教学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经验就数学教学游戏的教学优势、教学实践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教学游戏的意义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游戏设计,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在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和个性特点。教学时,教师应亲身参与、亲自动手、努力思考,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游戏的设计要贴近于学生的现状,能够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延伸教学范围,培养其计算能力与审美创新意识。

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加法知识进行延伸与创新,组织“拼图”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学生十分喜爱的游戏图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小图案构成的,鼓励大家积极发言。随后,将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数字,让学生去充分观察与思考。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图形代表的数字,引导学生计算整体的数字之和,从而得出答案。最后,给每个学生发一个教学箱,里面放置各种游戏图案的组成部分,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并且每一个图形上面附有文字,组织学生进行拼图大赛游戏,看哪一组拼出的图案最丰富、数字之和最准确等。

第5篇

“变异理论”主张,只有从不同的具体事例中才能分离出普遍原理,因此,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性和差异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进行正反例的对比,识别生活中的非标准正例,能帮助学生有效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最终提高数学素养。

“轴对称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中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本文旨在以“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探讨“变异理论”对教学的有效促进。

二、教学内容分析与研究问题澄清

为了进一步澄清研究的具体问题和进行教学设计,须对教学内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学生的相关经验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的分析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属性是“对折”和“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具有一条以上的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其作用有两个:一是可通过对称轴的一边画出另一边,二是可通过画对称轴证明两个图形是否全等。

(2)“轴对称图形”的正反例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其相关的正例有:

建筑 天安门、天坛、故宫博物院

标志 五环、禁止停车、中国联通

动植物 蜻蜓、瓢虫、枫叶、花、鱼

生活用品 手套、眼镜

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菱形

“轴对称图形”相关的反例有(见图1):

2.学生的相关经验

变异理论强调,教学要以学生的经验和困难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应通过前测,以便细致地分析学情,最终为教学设计服务。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为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你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请画图表示出来。”整合学生的答案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已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比较清楚的理解(见表1),这为学习“轴对称图形”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为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教师可设置三个问题。一是“你见过哪些对称图形”。整合学生的答案可知,在全班34个学生中,有17个学生认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这表明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对称性具有一定认识,可将它们作为标准正例。二是“你怎么理解对称”。整合学生的答案可知,在全班36个学生中,有4个学生认为“对称是中间画一条线两边一样”,有12个学生认为“对称是两边一样”,有9个学生认为“对称是四边相等”,有11个学生不清楚“什么是对称”。可见,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非常模糊,“两边一样”是学生对“轴对称”最典型的感性认识。三是“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见图2和表2)。整合学生的答案可知,在全班36个学生中,40%的学生选择五角星,所以,该例子可作为标准正例。

3.明确具体研究问题

本次行动研究旨在探究如何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深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属性,并学会应用这一关键属性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基于此,教师应具体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创设情景(可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二是如何提供丰富例证(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活动中学习概念)。

三、教学过程与成效

1.首次教学

针对以上两个研究问题,教师可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教学计划,具体有三个教学环节。其一,欣赏、感受对称。教师应以“变异理论”为指导,采用大量不同的正例(不仅有教材提供的民间剪纸、脸谱图案和天安门城楼的图片等,更有教师课外收集的、学生感兴趣的图片),为本课教学创设美感的氛围。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找到图形的共同特征,最终得出结论: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其二,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折”的办法,证明图形的对称性,最终得出结论:图形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其三,认识“对称轴”。教师引导学生,把折过的对称图形打开,观察折痕并比较折痕的左右两边是否“完全重合”,最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对称轴”的概念。

2.反思教学

首次教学后,从完成练习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有了基本了解,但对“完全重合”的理解不够准确和深入。经过与课题组其他教师交流和讨论,我们总结出四个原因:其一,对“完全重合”的含义和“对称轴”的概念等分析不透彻;其二,反例运用欠缺,未能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清晰地把握“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属性;其三,“两边一样”的感性表述未得到有效纠正;其四,“完全重合”的反推意义未涉及,学生在辨析“轴对称图形”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3.教学修改

针对首次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我做了三个修改。其一,在利用剪纸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体验,又加强对作品的分类、对比和分析(见图3)。其二,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观察、实践、思考和讨论,以准确判断几个常见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等)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其三,利用典型反例(见图4)引导学生将“两边一样”和“对折完全重叠”加以区分,在认知冲突中对感性的前经验进行纠正。其四,要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的一侧图形画出另一侧图形,就要引导学生理解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以求更深入地理解概念。

4.反思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图案 二维构成课程 应用

少数民族图案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构成形式和强烈的色彩搭配,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代表,它是记录民族历史、表达民族信仰的渠道。而二维构成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它包含了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两部分,主要研究图形、色彩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少数民族图案应用于二维构成课程当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宣扬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当中的应用意义?

(一)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资源。我国除了汉族以外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通过刺绣、织锦、印染、木刻等形式将图案装饰在服饰、建筑和生活用品上。这些图案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和信仰,传递了对生活的期望。在院校二维构成课程中进行少数民 族图案的运用,能通过充分挖掘民族图案的深层意义更好地掌握图案视觉表达形式和艺术表现特征,进而更好地了解图案的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等知识。因此,应用少数民族图案,能够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源。

(二)推动课程教学的发展。就现阶段而言,很多院校设立的艺术设计专业都缺乏地域特色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严重受西方设计思潮影响,以至于学生一味进行西方艺术表达形式的模仿,设计出的作品大多缺少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而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少数民族图案视觉表达内容和艺术形式变化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并且通过解构图案重新进行传统文化的审视,从而给予这些图案新的设计意蕴。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有助于推动院校课程教学水平的发展。

(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民族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图案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该地区人民的风格和审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民生活习惯和审美都严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院校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则能发现过去被忽视的各种传统艺术风格和样式,从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传统文化才能被引入到现代艺术设计,并且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1]。而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到一起,则能实现文化创新。因此,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也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二维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的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材料都还是国内艺术设计专业设立初期引进的欧美国家的教学样板。课程内容在设计上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进行变化和更新,缺乏时效性。

(二)教学内容缺乏地域性。我国二维构成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都是千遍一律,仅涉及构成的基础知识,没有考虑学校所处区域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使得学生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概不知,无法将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中接触的民族艺术文化相结合。

三、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因我所在高校地处广西,为了使所探的少数民族图案与二维构成课程结合更加紧密,下文举例都是以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为例。

(一)通过收集少数民族图案开展课程教学。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加强“点、线、面”的观察和理解,并研究不同平面元素在色彩和空间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平面视觉形式产生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创意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开展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2]。而学生能否获得创造力,取决于其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接触与图案构成有关的知识,则能使学生通过开阔眼界获得知识水平的提高,并且形成更加丰富的思维,继而更好地把握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

(二)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平面元素开展课程教学。在开展二维构成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在二维空间中讲解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和形式法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些理论过于复杂和抽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拥有丰富的几何形体,并且有独特的构图形式法则。对这些图案进行解构,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平面构成”的知识。比如,对称是常见的构成形式,能够体现平衡的完美形体。在学习这一形式法则时,可以以壮族织锦被面上的龙凤图案为例,教师可以在图案的中心位置上进行垂直轴线的绘制,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两边的图案是完整对称的,能够展现力的平衡,并给人带来整齐、平和的视觉感受。而在学习骨格这一构图形式时,为使学生认识到骨格在构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列举瑶族妇女刺绣在背带或小孩被面上的菱形组合图案。该图案以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菱形为骨格,所以整个图案也是以菱形为基本形状,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此外,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还采用了较多的构图形式,能够为学生学习各种构图形式法则提供素材。例如,白裤瑶男子裤子膝盖部分的图案就采用了渐变的构成形式,竖线条的高低变化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三)通过解构少数民族图案色彩元素开展课程教学。“色彩构成”知识是二维构成课程教学需要重点教授的内容,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大多拥有绚丽的颜色,能够为学习这一知识提供良好的素材。在具体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解构图案色彩元素引导学生把握图案的色彩构成规律,并透过图案色彩构成感受少数民族的热情和勇敢的品性。例如,以壮族织锦被面图案为例,被面一般是为新婚的新人及刚出生的婴儿准备。婴儿被整体为红色,突出了新生命降临的喜庆,图案以黑色、蓝色、黄色和绿色线条勾勒。红黄蓝三原色的运用使得被面给人艳丽、活泼喜庆的感觉。小面积蓝色和绿色的运用缓解了大面积红色带给人的热辣感,黑色的均匀分布使得图案整体统一,不至于过分凌乱,局部黄色的使用突显了图案的活力。通过解构这些色彩元素,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启发,更好地理解色彩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此外,色彩构成讲求色彩情感的表达,所以需要注意色彩的使用是否能符合设计的目的。不同颜色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有着不同象征意义。例如瑶族服饰图案有很多都是使用红色刺绣。瑶民认为红色记录着一段久远的战役,表达了他们对英勇善战的瑶王的缅怀,象征着那场战役中瑶王负伤流出的鲜血。同时整个民族在瑶王的带领下从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存活了下来,所以红色也象征了再生的希望。通过学习这些图案,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色彩如何为设计目的服务。

(四)通过实现少数民族图案创新开展课程教学。在学维构成课程时,学生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点、线、面和色彩等元素的认识,并且学会运用这些知识。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的作业都缺乏新意,所以大量地开展练习也无法达到使学生灵活应用二维构成知识的目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图案创新设计,从而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例如在对少数民族图案平面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少数民族图案当中的不同元素进行提取,将它们分解成基本单元,在保持基本单元所蕴含文化含义完整性的基础上改变单元的原有骨骼构成方式,这样既保留了图案原始的寓意,同时在图案视觉效果上有所创新。或者可以指导学生将几个有相似寓意或相近形态的图案进行组合创新,创造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新图案;在对少数民族图案色彩构成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原本少数民族图案的色彩单独抽离出来,运用到现代图形当中,这样设计的图案既有现代装饰美感,又具有少数民族特点。或者指导学生保留少数民族图案样式,将色彩的三属性进行调整,使其符合学生的设计意图,更具当代化。

在二维构成课程中应用少数民族图案,不仅能够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也能够使课程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加强少数民族图案的应用,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因此,院校还应加强少数民族图案在二维构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便在推动院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服饰图案;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越来越丰富和优良,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和精致的生活品味,在衣生活上追求个性和时尚。在现代服装的设计和生产中,企业在追求服装款式变化的同时,将产品研发聚焦于面料功能和图案设计上,图案在服装设计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付给学生或学生小组自己处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全部或部分自主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项目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并能自行完成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法。

一、服饰图案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模式

服饰图案设计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服饰图案,掌握服饰图案的基础构成、色彩搭配、形式美规律。并熟练使用图案平面的设计软件,为未来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课程。此外,了解不同图案工艺的表现形式,如:印染、数码喷绘、绣花、提花、及特种工艺图案技术等等,并将基础图案造型的表现技法中的点、线、面在服饰图案中以具体材料、工艺表现相对照并结合起来,为成为一名市场需要的设计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知识重点都不同,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服装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第一阶段:定位感觉,理解模式。结合课堂老师讲解基本概念和和不同风格、类别的服饰图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服装图案与色彩的流行信息,完成各种服装图案的收集和分析,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从感性上去认识和感受不同的图案所带来的视觉效果。第二阶段:掌握规律、设计模式。从原来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服饰图案造型规律的转换,通过课堂学习组合模式的规则,分析基础图案造型的表现技法中的点、线、面在服饰图案中的变化需求;总结不同图案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依据视觉形式美法则,合理使用设计规则,满足不同形态特征、不同风格的图案,和服饰图案审美要求的设计。第三阶段:综合提取,使用模式。这一阶段是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一个阶段,如何根据实际项目和模拟项目的要求,满足特定的服装设计风格以及相应的特色图案设计成为最终的关键。如何进行与服装整体风格相匹配的图案设计,必须在了解服装设计需要的实现程序前提下,图案与具体款式更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项目教学中根据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的特征及服装面料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服装图案的工艺加工,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服饰图案的认识和感悟,在第二阶段是基本结构知识,很难把握关键的核心部分,在第三阶段。教师可以根据项目课程的具体时间和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来安排和调整进度,根据时尚流行文化和趋势扩充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新的感觉。 因此,如何使服饰图案设计作品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来制作成品,这就需要对各种服装设计、服饰图案工艺实现过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二、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建议

1.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和细化的内容。突破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企业项目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使知识与实践项目紧密结合,真正做到教、学和做一体化,把图案设计和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如为某企业设计一些文化衫、进行比赛交流、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个前提下,不能盲目的设计激情创意,要适当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定位,对市场趋势要有准确的把握。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市场,关注市场的动态,把握市场的趋势。

2.转变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服装教学格局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很难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设计,在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课程中,很容易产生倦怠。所以,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程度,有一个梯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教师一般给予主题,让学生设计和制造,但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进行创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设计中去。在课堂上显示每一个设计的结果,学生可以给出意见或建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如果学生只听老师的讲课话,服饰图案这一课程就是一个纯粹的基础课,如果让学生从基本入门开始就了解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对设计的参与,这门课程就会成为学生热衷的事业。

3.教育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将数据、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声音等不同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显示出来。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为了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讲解图案的构成,也可用图形、动画、视频显示图案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将多媒体技术与图案教学的结合,多媒体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实现的功能,特别是图案的结构复制与色彩设计方面优势明显。改变教学方法,拓宽教学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获得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结语

我们始终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复合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意识为目标,为服装企业输送设计与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我们不断完善培养人才的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具体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研究整合,不定期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培养高素质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涂毅佳 基于产业需求的服装图案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亚太教育.2016.(03).

[2]付洁,李有为 新媒体环境下的服饰图案课程教学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3).

第8篇

[摘要】作为日常生活的哈萨克民族工艺的装饰图案符号体系,形态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出哈萨克民族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生活态度、生活观念等社会文化,蕴涵着哈萨克民族的民俗、信仰、审美等精神文化。对哈萨克民族图案符号体系文化的阐释,不仅要对图案符号体系艺术本体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对图案符号的创作者所存在的社会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理解哈萨克民族图案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哈萨克民旋;图案;符号;文化

柳宗悦在其代表作《工艺文化》一书中,对工艺进行了分类并提出工艺的基本特点,认为工艺是为了一般民众而制作的器物,以实用为第一目的。工艺在满足了实用目的后,就在工艺器物上进行图案装饰。这是不是就可以判断图案的产生是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用的目的之后,就产生了我们所视觉感知的图案艺术。我们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图案艺术的产生是非常复杂,要完全探寻它,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任务。认为图案的作用是为了装饰,这仅仅是图案作为装饰的审美文化之一,图案同时还体现着其制作者的社会制度、生存状况等社会文化,以及蕴涵信仰、情感、心理等人的精神文化。对图案的阐释不仅从图案艺术形式的本体角度进行审美文化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制作图案的人所生存的社会的社会学和人的情感、精神方面的人类学角度分析,进行图案文化阐释。对于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哈萨克传统图案,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哈萨克民族传统图案的文化阐释。

一、哈萨克民族图案符号

哈萨克民族图案艺术的发展过程实际是文化符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所有的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哈萨克民族图案符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图案符号的类型、形式的历史性以及图案符号的符号化过程都显现出本身的特点和内在的性质。

(一)图案形式的日常生活化和理性认识的符号化

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而艺术符号却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从历史性的角度来看,古老的哈萨克原始民族,将图案刻画在山崖峭壁的岩石和散落的石块上,随着工艺的发展,在工艺器物满足了哈萨克民族实用目的后,逐步的在工艺器物上开始刻画和制作图案。从出土文物和草原民族的实用物品中很容易看出,所有的工艺图案装饰都出现在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中,诸如毡毯、服饰、马具、床具、袋包、刀具、家具、器皿、乐器、首饰、帷帘等。图案的使用开始日常生活化,这种日常生活化的图案艺术就变成了艺术符号。哈萨克民族图案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哈萨克民族对自我的认识,个体的经验、感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和思维、判断等理性因素参与到图案的制作中,图案形式逐步成为蕴涵意义的艺术意象,具有了人的知觉意象、情感、生命特征和诉诸人的生活感受的符号形式。

(二)图案符号的形态类别与转向

哈萨克民族图案纹样从表现内容可分为几何形纹样、自然形纹样。几何形纹样以方形、圆形、菱形、三角形、多边形等几何体为基本形体结构,自然纹样包括动物、植物、人物、自然景观及其变形。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哈萨克民族图案的几何形纹样伴随着哈萨克民族图案形成、发展的始终,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艺术情境中,因哈萨克民族的认识、理解、情感、知觉、思维等因素,使几何形纹样所传达的意义因人的知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有所不同,而动物图案、植物图案与自然图案与哈萨克民族的地理空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哈萨克民族对地理分布上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形态的视觉感受,逐步形成动植物及自然形态的感觉和知觉,在精神和物质需要的驱使下,根据他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审美需求按照一定图案结构规律经过概括、抽象等方法逐步形成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物的心理图式,而后形成图案纹样和图案的符号化。从图案的生命史或图案符号的艺术发展史来看,动物、植物、几何形等图案形态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和交替性,并未因信仰宗教而发生断裂,也并未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模式,无论是构图、色彩运用,空间布局、图案纹样、适用范围、审美旨趣都不能证明现代人比古人高明。

(三)图案符号的形式意蕴

在哈萨克民族图案艺术中,对称的主导性原则源自于哈萨克民族对自然形态的视觉感知和主观意识的参与。自然中的节奏、比例、复合、简约、线条、色彩等因素成为图案的形式因素,白然形纹样和几何纹样体系不过是同一观照形式和文化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主观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将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相互交替整体布局在哈萨克民间工艺中,以色彩和线条追求各种纹样之间的对称、节奏、比例关系的视觉和谐。哈萨克民族图案形式的意蕴中色彩是重要的表现手段,色彩既是感觉的,也是心理的,同时也是生理的。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环境色彩的视觉感知,形成强烈的自然色彩规律,表现出饱和的色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的色彩形式。同样在心灵的深处内化为自我情感的色彩感受,也形成民族图案的色彩表现形式,生理上的色彩冷暖感受也成为色彩符号的形成因素之一。哈萨克民族图案的色彩形式整体上表现为色彩饱和、对比强烈、富有象征意义的色彩符号形式。在民族图案艺术形式中,还要讲究主次,考虑节奏、平衡等,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效果,而这一效果的实现是通过对事物认识中的简化原则而实现的。

二、民族图案符号的文化内涵

符号是意义的代码,实际上也是文化的代码。人们能用符号进行交往,根本原因在于那些作为信息载体的实物,在人的文化联系中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这些实体的意义,并不是它天然的就有了,而是处在文化世界中的人所赋予的,或者说,这些实体只有在人的文化世界中才会获得它本身所不具有的意义,它才能成为这些意义的载体。而这就是“文化”的意义。从以上符号与文化的关系来看,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哈萨克民族图案,既是哈萨克民族图案艺术的符号形态,也是哈萨克民族文化意义的外化形态。

(一)民族图案符号所体现的游牧生活文化

生产事业是一切文化形式的命根,他给予其他文化因子以最深刻最不可抵抗的影响……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生产方式是最基本的文化现象,和它比较起来,一切其他文化现象都只是派生性的、次要的。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看,生产方式决定和影响着哈萨克民族图案艺术。同时,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艺术是由人创造的,人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而,图案艺术也就展现了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生产情况、社会制度、民俗习惯等基本的生产文化和社会文化。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定性决定于各民族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哈萨克民族图案符号在形态上表现为植物纹样、动物纹样、几何纹样基本形式。以植物为主的各种自然植物再现性图像符号,如:石榴花、忍冬花、肾脏花等草原上能够见到的各种漂亮花卉而形成的各种纹样符号,这是一种最直接的母题图形的自然模仿;以动物为主的直接来自于“观物取象”,反映了一些动物再现性图像符号,如:羊、马、牛、鹿、天鹅、雄鹰等动物形象。在服饰和日常器用中动物图像符号、岩画和雕刻中的人物图像符号,还有一些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形,生产或制作的物体形象符号等,都是以草原上或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所常见的事物为主题内容。几何纹样也来自于草原上自然物体形态,然后将其抽象与概括后有规律性的加以应用。虽然纹样形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器物上的表现形态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体现出生活的历史性,造就了文化的一致性。所有这些纹样形式都展现出对哈萨克民族以高山、草原、河谷为独特生存环境为主的地理文化和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游牧文化。

民族图案在色彩上饱和的纯色、强烈的颜色对比,蓝色、红色、白色、黑色等色彩的使用,代表蓝天、太阳、真理、快乐和幸福、春天和青春等象征意义,给人一种浓重的草原民族气息,使我们感受到哈萨克民族草原上丰富色彩的地域环境文化和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哈萨克民族图案中有寓示生灵常在并代神佑畜的羝角纹(公羊角、鹿角、牛角等)、代表草原畜物保护神的鹰纹、表达丰收之意的花卉及果实图案(程式化的多瓣花、葡萄等)、象征吉祥美好的动物图案(孔雀、凤凰),有几何、花卉、飞禽走兽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等图案,这些图案的主体是自然主义的,体现了质朴自然的草原生活艺术文化。

(二)民族图案所蕴涵的审美文化

一种审美判断力并不意味着证明了这一审美标准在所有的文化中都采取相同的形式。从实际来看,一切文化都是对现实加以美化而构成的。博厄斯认为:我们不能把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倾向简单归结为任何其他的终极原因,而不归结为由图案所激发的一种情感,换言之,归结为对一种美的冲动。

传统民族图案在历史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他是审美与实用、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物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是审美观念文化纹样化的表现。哈萨克民族图案中自然纹样和几何纹样是哈萨克民族对自己现实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视觉感知,形成视觉形象,将视觉形象进行思维的活动,转变成视觉图案符号。在这一视知觉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哈萨克民族对自然物象的整体感知能力,几何图形的概括性和对几何图形在思维意识中的组合能力,对自然中所表现的对称、重复等自然秩序规律的运用,将自己的喜好、高兴、悲伤、怀念、崇敬等情感因素参与到图案艺术的制作中,诸如宗教、法律、制度、习俗等在心理上的制约因素参与在图案创作的视知觉艺术活动中。如几何图形样式简洁,色彩朴素鲜明,图形线条相对的粗犷豪放、淳厚大方;在木制器皿上的几何形、日月形和简单的花卉所体现出的简洁、朴素雅致;在房屋的房檐上或大门的门头上连续的花形纹或连续三角纹所具有的韵律;在木箱或木柜上规则的几何纹和现实自然纹的结构;在服饰上图案丰富多变,图案的位置分布和形式多样;重复、繁华的花草纹、三角纹装饰在地毯边缘、屋檐、窗帘等物品上统一而又美观。虽然图案样式各异,它们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对称和重复。而哈萨克图案中的对称既表现为整体图案的对称又表现为每个单独纹样的对称。这些图案所显现的审美特点都是人的视觉活动转化为心理活动,然后又内化为审美意识,显现为审美特征。因而视觉图案符号艺术是一种文化活动的力量,包含了哈萨克民族的视觉感知、认识活动、心理感受、思维活动、审美感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哈萨克民族图案符号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哈萨克民族图案艺术表现出和谐、朴素、雅致的整体审美特点,而在具体的图案符号以及符号的不同使用和组合形式上又表现出具体的审美特点。图案中自然动物、植物纹样的表现,是哈萨克民族追求生活和谐的幸福美和对自然物的崇尚美;哈萨克人特别喜欢红、绿、蓝、白、黄几种纯净的颜色,特别是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集中反映了哈萨克族善良、勤劳、健康、愉快的思想感情及朴实的审美观。刺绣图案中动物纹样的生动形态、植物纹样的千姿百态、抽象纹样的概括简洁以及各种图案的巧妙组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韵,显现出单纯、生动、简洁的美感特点。注重图案中自然规律对称、重复、大小的运用等,把抽象和具象、自然形态和加工变化的图腾纹饰、严密紧凑地构成格式以及艳丽的色彩统一为整体,显现出图案艺术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服饰图案中的图腾观念,是一定物质基础的产物,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并借助于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创建的服饰艺术观念,也就赋予了图腾新的意象。这些被“分化”出来的人的意识和精神,一旦复归并结合至具体的个体身上,形成强化的心理导向,就会产生一种特定的形象,由此就会产生相对稳定的审美追求。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哈萨克织绣艺术在工艺、图案、色彩等的运用上,部分上保留了传统原始宗教的特点,更多的是体现了伊斯兰教的宗教特色和统一、单一、运动的伊斯兰美学形态,图案的整齐、重复、规则的排列,对称、均衡和节奏的置阵的审美特征。

三、民族图案中的宗教、思想文化

哈萨克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景教、佛教等,现在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遵奉逊尼派正统主义。在宗教信仰的突出表现上就是对图腾的崇拜和禁忌,这些图腾崇拜和禁忌既有原始宗教的遗迹,也明显表现在对信仰的伊斯兰教的教义上。图腾是超日常的集体仪式中,对社会性的情感和表征的有形表达,因此,群体成员在集体活动中常常用有形的和具体的物体来表示它们。如哈萨克人的图腾表现为对火的崇拜,他们认为火是家庭的恩人、明灯,具有生命、灵性和某种神圣的力量,把火称为“阿拉斯”,意即“夜间的火、神圣的火”,认为火是世界的本源之一、火是太阳在地上的化身。哈萨克族中有“我们的火母亲,使挨冻的人得到温暖,使挨饿的人吃饱”。哈萨克人还对草原动植物进行崇拜,哈萨克族认为马、牛、羊、骆驼都是各自有其主宰的神。这些图腾崇拜物就会以图形、图像的方式表现在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在哈萨克民族的图案符号中,呈现出一定的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图案特征。这些符号图像的能指即为本身图像形象,而作为所指和内涵意义则表现为自然现象的崇拜、神灵观念、图腾观念、祖灵观念等原始意识,同时也是原始哲学思维的萌芽。

民族图案符号中的水、火、土、云等自然现象,以及将其抽象化的符号的频繁出现与使用,自然天象图形的具象和抽象符号的相互组合、符号化形态的出现等,显现出哈萨克民族朴素的自然万物观和宇宙观念,他们在对世界的本原的看法上,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念和现实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图案中将不同形态的动植物纹样、几何纹样,不同种属的动植物形态类别,不同空间的物体图形符号组合和建构在统一图案体系中,显现出哈萨克民族期望的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图案中具体物象的图案化,表明哈萨克民族认为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普遍的本质和共同的属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道理,具有丰富的辩证因素。

哈萨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在图案符号艺术表现内容上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动物纹样和有生命物体形象的禁止,日常所见的自然景象如花卉、果实、云彩、水波纹等,体现出伊斯兰教朴素的社会生活观念和态度。纹样形式由自然形态的具象形式逐步走向抽象纹饰,枝叶为螺旋状纹,后又出现弯曲茎蔓的葡萄纹,自然纹样与天象图形相结合构成图案形态,孕育着伊斯兰教天地融合的观念。色彩的使用更为复杂,整体色调沉稳,象征宇宙万物的深奥精神和生命力顽强的伊斯兰思想。

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古老的哈萨克民族将生活中的所感、所思、所想转化成图像符号,创作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呈现出来,即富有图像符号所表现的显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充分体现了哈萨克人的艺术审美特色,也体现出哈萨克游牧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

注释:

本文为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新疆哈萨克族传统工艺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CB126)科研成果。

①[美]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导言[M]上海艺术出版社,1989

第9篇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脑所受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眼睛是视觉器官,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眼睛:有意注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发生,有心洞察决定了学生学习发现需要,有识创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法设法创造各种机会,创设多种机关,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敏感、敏捷、敏锐的眼睛,让学生不再雾里看花,把所学知识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机关之一:稍现即逝,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教学案例1 《三角形的认识》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课的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考眼力"的游戏情境。课件出示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2个三角形、1个圆等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4秒后,画面隐去,教师发问:"这些平面图形中,什么图形的个数最多?"学生回答:"三角形个数最多。"课件再次呈现,与上次不同,呈现的画面缺少三角形,观察几秒后再次隐去,教师再次发问:"这次少了什么图形?"学生:"缺少了三角形。"......

赏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结合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为了做好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教师巧妙设计了"考眼力"的游戏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对比性的观察后脑海中浮现三角形的表象,自然的与旧知联系起来,有延续了新的知识点。这一招"稍现即逝"的训练学生用眼机关,很好的凸现了学习对象的导入功能。

教学案例2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练习课上,课件呈现一堆铺开的草莓的图片,要求学生"先猜一猜是多少,再数出来。"实际教学中,没有几个学生先行猜测,而是直接到书本上去数草莓的个数是20个。

赏析:这个案例中,教材练习题的用意在于通过学生的猜测活动,来估计草莓的个数,根据"猜一猜"与"数一数"的结果比较出数量的多少。学生由于认知的局限性,第一反应会采用直接数的方法,这样无形就降低了本道习题的有效功能。如果这位教师通过课件让呈现的图片"稍现即逝",让学生无法直接数草莓的个数,只能通过想象去估计草莓的个数。这种有目的训练多了,一定能培养起孩子的数感与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机关之二:眼见不实,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

教学案例3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量长度》教学,教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利用课间呈现图片(如下图),让学生目测哪条线更长一些,哪条线更短一些。学生凭借直觉得出第二条比较长,教师抛出标准答案:它们的长度相等,学生在半信半疑中开始要求用尺进行测量......

赏析:上述案例中,学生观察图形长度时产生的错觉,与教师说出的标准答案不符,激发了学生要求通过实际测量来解决"相信标准答案"与"相信自己的眼睛"之间的矛盾。指教教师顺势而下,趁热打铁,本课新知教学定会水到渠成。眼见不实训练机关,强烈的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动机。

机关之三:管中窥豹,给学生交流的平台

教学案例4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时,手里出示的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先让班里的女同学闭眼后男同学观察图片画有(6×3)18个方格的纸片的一面,然后然男同学闭眼后女同学观察画有(4×2)8个方格的纸片的另一面。男生女生在汇报交流这个长方形面积时,结果不一样。教师这才为全体学生展示长方形纸片的两面,所有的学生恍然大悟,授课教师这时隆重推出统一的面积单位满足了学生的"心的呼唤"。

赏析: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长方形纸片的两面,人为制造了男生与女生看到的"相同的事物不同的结果"的现象,产生"两面派"的局面。教师在学生各执一词的争执中魔术般的揭示谜底,让学生明晰了问题症结所在,全班表决通过教师提出的"统一大业"。这种"半睁半闭"的用眼训练,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案例5 一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课的练习巩固环节时,手持一个大大的圆形纸片,行走于教室里课桌之间的过道,分别让过道左右两侧的学生只能看到教师手里圆形纸片的的半边,教师让学生列式计算这个圆片的面积。讨论交流时,学生发现所列的算式不一样,让另一边的学生根据对方所列的算式推断他们半边看到的圆片情形:圆片的半边标注的是圆的半径,另半边标注的是圆的直径。最后对圆片"验明正身",事实果然如此。

赏析:上述案例中,教师故意做手脚,让过道两边的学生看到"相同事物不同的方面",有相同的答案不同的算式产生冲突。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有话要说",想知道长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据待查"会根据对方的算式进行逆向推断,"有物待验"对圆片实物进行过细观察。在这个查明真相的过程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巩固了已学的已知半径或直径求圆面积的新学知识。这种让学生观察"半壁江山"的用眼训练机关,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机关之四:指错纠错,给学生预防提醒

教学案例6 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示范时故意出错--漏写(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漏写1/2,圆锥体积计算漏写1/3),误写(体积单位误写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让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改正老师的错误,对发现、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给以一定的奖励、表扬。学生的纠错能力大大增强了,同时,这些学生自己以及接受了的学生在自己练习时"明知故犯"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第10篇

关键词:基础图案 设计艺术教育 严谨性培养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告别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之后,经过连续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一支经济力量。“made in china”走向全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企业正经历制造出和国外接近或一样的产品提供给国内外市场到做有意义的自主设计创新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从不断的引进、购买、模仿、抄袭国外的不断更新的技术和产品概念正逐步走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市场需求,用自己的头脑进行产品创新。这样,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与转变对现代高等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专院校开始设立“工业设计”专业。在这二三十年的发展中,我们经历了渐进式的发展,也经历了爆发式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国内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由当初的20来所增加到400多所,每年毕业的学生有几万人。随着扩招而来的师资短缺,带来了教育上的缺失。大部分院校的老师为刚毕业的研究生,自身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必然在教学上带来纸上谈兵与理论设计和竞赛设计的教育模式。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大家开始对现代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进行各种探索和改革。

基础图案是现在四大类专业设计所需要的造型基础之一。早在20世纪初,我国艺术学校就设立了图案科,培养美术设计人才。老一辈图案教育家陈之佛、雷圭元等先生为我国的图案教育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图案课程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科目体系。目前已经成为了我国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所有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生所必修的基础课。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日益丰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带来了设计的正对性也越来越强,设计分类也越来越多。加上多年来,设计界对于图案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处于设计教育专业基础位置的基础图案教育却面临发展和深化的困境:设计分类的丰富对图案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在整体设计中的定位和要求各不相同;对图案认识的差异化带来了对课程所涉及到的词源、释意、发展变化的鉴定和阐述的不同。于是,图案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传播西方新设计思想的窗口,近十几年来,在知识体系和教学形式上出现了有意思的相对淡化,被以陈旧、单调而被搁置不前。重新树立新型的基础图案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基础的意义,在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以拓展和延伸,构建基础与专业教学之间的桥梁是现代基础图案设计教育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的设计,其理念是“在符合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兼具特色”。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它是20世纪初工业化社会产物。工业设计被称为“创造之神”、“富国之源”。他一直被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作为核心战略予以普及与推广。

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企业运用设计的关键环节,它实现了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工业设计师通过对人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一切关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

现代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图案教学也应当围绕工业设计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不但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工业设计特色的基础技能,同时也应当培养其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风格和设计风格。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图案也就具有了自身的性格特征。

工业设计的最后产品需要通过工业生产来实施,从而最终通过销售给客户使用来实现设计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在生产、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中都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严谨性是工业设计的一个性格特征。

严谨性的创作态度

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图案教学也应当首先培养学生严谨的基础图案创作的态度。现在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设计专业招生都属于艺术类招生。由于扩招等因素的影响,速成式的、画室式的艺术培养模式带来的不但是学生在基本技能上存在严谨性的缺失,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上严谨性的缺失,这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方向的发展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严谨性的创意思考

基础图案的设计主要是把握一定的造型,一定的色彩,用艺术的手法组织起来,使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统帅局部的工作。我们在进行基础图案学习的一开始,就必须明确这一点,逐步养成全面思考的整体观念,是十分重要的。造型、色彩、组织三者如果不联系,孤立地各行其是,矛盾不能统一,结果是很难产生满意的图案。

图案的造型、图案的色彩、图案的组织,顾名思义,一定是“图案的”。这个观念,在一开始学习基础图案的时候在思想上也要首先明确。不同的设计艺术在形式上各有区别。图案的造型,不等于绘画的造型,图案的用色,不同于绘画的用色,图案的组织也不会和绘画的组织一样,不能混为一谈,而且绝不可以混淆。通常,我们可以在图案的领域中利用一些像绘画的手法之类的东西,加强图案的艺术效果,就像绘画也可以利用图案中某些因素,加强绘画的艺术效果,其作用相同。但是图案服务的对象对图案的设计有限制。它不像绘画那样不受拘束。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图案受到生产条件、生产工艺、产品原材料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个局限性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也产生了它本身的规律。

同样,在图案的设计创意时对于前人所创造的图案资料的学习与借鉴也要具有严谨性。拼拼凑凑集成一种图案,就像八股文章,味同嚼蜡。这样做会带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贫乏。古代的图案资料,真像宝库中的珍宝,造型、色彩、组织结构,千变万化。然而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的美感也在变化。古人的图案创作,主要的源泉是来于自然,取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一代超过一代。同时,图案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学习中,要养成对遗产中的精华和糟粕具备敏锐的辨别能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丰富自己的图案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从而推陈出新。既不能把遗产奉为惟一的典范,创作图案处处要“对证古本”,也不能片面地把博物馆中一些好花样搬到群众面前,以求万事大吉。

严谨性的图案设计表达

图案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构图,二是纹样,三是色彩。这三方面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在产品设计中构图是指整个产品的造型,上面的花纹为纹样,填充的颜色为色彩。离开了造型,纹样和色彩就没有依据,而只有构图的话,产品就会单调,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三者是处于一个严谨的统一体中。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时刻考虑到三者的协调统一。

其次图案构成的严谨性还表现在形式法则运用的考究上。大自然中有着无数美的事物存在。人们通过长期的探索,希望发掘其中的规律,总结出美的形式法则。虽然它不能代表所有的美的形式,但是它不失为一种解释美的工具。对形式法则运用的考究其实是一种工具使用的严谨性表现。对于形式法则运用的考究,一方面是各种元素对同一法则下的考究,另一方面是同种元素在不同法则下的尝试和探讨。

总的来说,对于基础图案设计的严谨性的培养,不但需要在绘制图案的过程中要注意,在观察赏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在写生变化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随时随地地学习,随时随地地锻炼,从而培养出一个严谨的头、一双严谨的眼睛和一双严谨的手。

当然,在追求严谨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另一个方面的几个问题:

(一)在基础图案教学上过分强调法则,科学的分析完全取代艺术形象思维。图案的美的法则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有必要理解熟悉它。对称与平衡、对比与调和、变化和统一等等,都是通过基础图案的学习后所必须懂得,还有单独纹样、适合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构成方法等等。这些法则都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同时规矩只是工具。工欲善其事,必须利其器,因此,学习的时候,必须严格、认真学习基础图案。并且要善于利用工具。工具是由人来掌握的,图案是人的理想之物,人的理想不是由工具来决定,是由人的世界来决定。所以,科学的法则不能代替艺术形象思维。对于基础图案的学习,如果不在艺术修养上下工夫,图案可能画得很合乎法则,循规依矩,合乎古典的规范。但是缺乏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也仅停留在技术的熟练而已,无法更深地打动别人。

(二)在基础图案教学上把写生变化看成惟一的创作依据,过于强调自然规律,忽略了意境。人们之所以要创造图案,其动机是由于生活中需要某种图案而又缺乏某种图案。假使古已有之,自然也有之,那就不必创造了。所谓写生变化是把自然之物,改变为理想之物,这是图案艺术的特点,它不同于绘画。如果能做到思想上不依赖自然,不依赖古人,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了解古人,超过古人,这才叫在思想上起了变化。思想变化走在前,图案变化也就越来越明确了。图案是人类装饰当时生活的理想之物,理解自然物的生长规律是必要的,因为通过它可以认识美的法则,但不能误解为写“真实”。

(三)产品的图案设计过于追求欣赏与装饰效果。产品的整体设计,包括使用方便在内,以造型、色彩为主要构成条件,必要时加些花纹。产品设计中图案的装饰是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是富有时代性的。它具有时尚性的特征。

基础图案是工业设计专业本科教育所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从严谨性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相关的基础技能和知识,对于协调和融汇整个专业学习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孟丹.基础图案教学略论[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5-96

2. 金萍.关于图形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9,(5):83

第1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案 作品 著作权 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

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

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优质教案可以出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著书立说。

第12篇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