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09:5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冬天景色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
刘长卿柳宗元
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
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柴门闻犬吠,孤舟蓑笠翁,
风雪夜归人。独钓寒江雪。
雨雪dd,见曰消
dd: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 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bài nián luó kuōng gǎn xiè wéi rào dòng jié ( ) ( ) ( ) ( ) ( )
wēn nuān jiàng shì xīn hěn shǒu là yáo tóu bǎi wěi ( ) ( ) ( ) (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下面画“_____”。
钻(zuān zhuān) 贴(tiē tēi) 敬(jìng jìn) 辣(là nà) 针(zhēng zhēn) 晾 (liàng niàng)
三、补充成语。
狐( )虎( ) ( )( )勃勃 半( )半( ) 东( )西( ) ( )( ) 心( )手( )
四、填上合适的词,把句子写具体。
1.少先队员在()的田野里,()地歌唱。
2.太阳发出()的光。
3.我发现林边池塘里开满了( )的小花。
4.()的海鸥在()的海面上飞翔。
五、补充句子。
1. 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在天上飞的。
2. _________________真快乐!
3.校园里种了许多花,____________________ 。
4.我喜欢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游子吟》是( )代诗人()写的,里面有这样的诗句:临行(),意恐()。
2.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 )成长。我们( ),等身上的羽毛长( ),就勇敢地( )飞翔。
3.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村子后面是()。
七、乱句重组。
( )河水清清,过了河是座山,山旁有竹林。
( )我的故乡是一座小村庄,村后有条小河。
( )秋天,我们摘柿子,吃葡萄。
( )夏天我们在河里游泳。
( )每到春天,我们上山采野花。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鹿长大啦,头上长出了角角。那角角,好象树上的丫杈(chà)。
春天到了,山青啦,水绿啦,草地上也开出了五彩缤纷的野花,为什么这些丫杈还不发芽,不长叶呢?
哦,我知道了,它一定喜欢冬天。要不,怎么身上开满了梅花?
1、短文有( )个自然段。
2、用“──”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3、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成语有: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九、小朋友,你知道那角角为何不发芽,不长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你一定很喜欢小动物吧!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说说它的样子,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有这样一座山,在一年四季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薛卫民爷爷来到他的家乡欣赏这座——五花山。
二、初读感知
1.小朋友,你想了解五花山吗?为什么叫“五花山”呢?秘密就藏在课文中,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了吧,快快翻开书本去找找答案吧!读书之前先做好读书的准备,再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请看大屏幕:⑴自由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大声朗读,还可以和同桌一起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⑵标上自然段序号。⑶认真想一想,为什么叫“五花山”呢?
2.检查词语
3.整体感知五花山的特点
填空:这座山,风景如画;
春天,她是(淡淡的绿色),(还带有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她是(浓浓的绿色)。
秋天,她不再是一种颜色,
有(金黄色),有(杏黄色),有(火红色),
有(紫红),还有(翠绿)。
如此梦幻的色彩,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幅画卷。
她就是——五花山
4.用课文第5自然段中一个词来形容五花山颜色多,那就是——五颜六色。
三、感受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1.边读边想,春天的山和夏天的山景色一样吗?
2.①“冒”:怎么样地长出来叫“冒”呢?使劲、着急……你们想啊,这些小芽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说话:“小芽刚冒出来,仿佛 。”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②“涂”“染”:大大小小的树叶都被涂成了绿色,在炎热的夏天,你看到这抹绿色,感觉如何?这绿色是多么浓烈,小雨点落上去,都被染绿了!
3.男女生合作读:请女生带给大家春天里绿中带黄的柔美。请男生读夏天的句子,让我们感受这绿色那么浓烈。
四、感受秋天的五花山
1.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大家自由读第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说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颜色?
(出示:图片+颜色)
2.这就叫“五颜六色”。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金黄色:读了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是呀,多么耀眼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指名读)
出示图片,师: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学生接读)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秋霜过后,留下的是寒冷,可是这一片金黄色让人感受到了——温暖。(齐读)是呀,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暖意。
杏黄色:远远望去,你看到了什么?——枝头都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指名读)
看着这些熟透了的果实,你闻到了?——甜甜的香味儿。(指名读)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丰收的喜悦吧!(齐读)
火红色:看着这片火红色的树林,我想起杜牧在《山行》中写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多么热情的颜色!(男生读)风一吹,火红色的树林跳起舞来,多么富有动感!(女生读)
紫红:剧场里的紫绒幕布一拉开,即将上演的是哪出好戏?(指名说)多么令人期待!(指名读)好神秘呀!
翠绿: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眼前的松柏与其他树木相比,他不怕寒冷,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就像一位位战士。谁像位小战士一样,不怕困难?(指名读)让我们向坚强的松柏学习,大家站起来,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我们!(站起来,齐读)
3.五花山的美已经印在我的心里了,你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五花山,感受她的美吧!齐读第4自然段。
4.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好的文字,就应该牢牢地记在心里。(出示填空,指导背诵)
五、我是小作家
1.渗透写作方法。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背出来,真是了不起!现在考考大家,你发现了蓝色的文字和红色的文字有什么区别吗?
2.当小作家。五花山就像一位神奇的小仙女,她带来了可爱的四片小树叶。(想象:银杏叶、枫叶、白杨叶、黄栌叶)
3.有了我们的想象,单调的色彩也变得如此生动。
六、畅想五花山的冬天
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春天、夏天、秋天的五花山这么美丽,那冬天呢?冬天的五花山又会是怎样的呢?(出示图片):冬日美景(教师讲解)
提供句式:
下过一场大雪,有的树林变成了白色,远远望去,就像 。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一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现象。从课堂教学的对象看,教师讲解多,学生阅读少。从学诗过程来看,往往是分析多欣赏少。从能力培养看,往往侧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而忽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三多三少的现象,使古诗教学表现出三个明显的缺乏:即缺乏以想像联想为形式的思维能力培养,缺乏以感悟和体验为手段的鉴赏能力的培养,缺乏以学习方法为内容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现代的语文教学应当摈弃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古诗五步学习法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设计的。如图:
知诗 说诗 想诗 悟诗 品诗 学习过程
知内容 说诗意 想意境 情 感 品特色 训练过程
理解力+表达力+ 思维力+感悟力+鉴赏力=自学能力
按照学生学习语文规律和古诗特色把每一首诗的学致分为渐进的五步,即依次为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和品诗,每一步都有一个训练重点,都侧重于一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知诗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诗歌的训练。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如诗的类型(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句式、句数、音韵、对仗、平仄、描写景物及景物特点等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教师要设计好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如杜甫《登高》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的是晚秋长江边的景色,理解诗歌时可围绕“秋”字来连续设问,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理解:“风急天高”说明了什么?“猿啸”为何“哀”?“渚”为何是“清”的?“沙”为何是白色的?鸟为何“飞回”?通过问题启发让学生懂得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岸边的晚秋景色。正因为晚秋,所以天虽高西北风却刮得又猛又快;正因为是晚秋,猿猴已感觉到冬天将要到来,它们又要面临饥寒交迫的考验,因而发出凄厉的长啸;正因为是晚秋,长江边的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在夜间凝结成霜,给岸边沙土蒙上了一层白霜,而使得空间变得非常清晰;也正是因为“风急”,连鸟也一直盘旋不能高飞。寥寥十四字,将一个晚秋写得淋漓尽致,而诗句中并未有一个“秋”字,字字是秋,处处写秋,却不见“秋”,真乃神来之笔。
说诗说诗就是说诗意。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一方面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为教师进一步教学提供依据。说诗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可详说也可概说,可直说也可泛说,可以个人说也可以分组讨论选代表说等等。
想诗在知诗、说诗的基础上,通过听诗而想诗,边听边想,想像诗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为悟诗奠定良好的基础。想诗训练一方面要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另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想像和联想的方法。如王维《山居秋瞑》描绘了一幅雨后的山中晚秋美景图画,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极富想像的空间,单就“竹喧归浣女”可设计这样的想像:先从竹子想起,一根、两根……一片竹林,然后想一群浣女,洗完衣裳,边走边说,边嬉戏边打闹地向竹林走来,最后再在竹林上面叠加一轮明月。这样一群洗衣少女边说边笑地走进了月光斑驳的竹林,竹林一下子热闹起来……
悟诗学生在知-说-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如前所述《山居秋瞑》,学生通过“知诗”了解了诗的内容,通过“想诗”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描绘的充满闲适和自得的山居生活,学生就会觉得王维笔下的“山”并不是“空山”而是充满了惬意,令人乐此忘返,留恋不舍。就连那些深受“王孙兮山中不可久留”影响的人见了也不得不改变看法。因而作者在最后写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由景生情直抒胸臆。再联系王维的生平和思想,学生不难悟出王维向往闲适田园生活,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思想感情,也不难看出他对人生和社会不是积极进取,而是有意逃避的消极思想倾向。在这里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很好。悟诗是学诗的关键和重点,教学时要做到:一是在想诗的基础上找好突破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悟诗阶段;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帮助学生感悟;三是抓准时机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使文道有机地统一起来。
品诗学生在对诗歌经过一系列训练,整体熟悉诗歌后就会自觉地去感受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带着感情,设身处地地像作者一样吟诵诗歌,抒感,受到启迪。同时,也会积极地总结自己学诗中的成功经验为以后学诗提供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怎么写呢?春天没有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纯净,但她有着花朵的芬芳,树林的淡雅,微风的清凉,阳光的温暖,春天是五彩斑斓的,春天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一“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清凉,冬天的寒冷。春天来了,燕子从南方又回来了。杨柳呈现了清翠,一切都从美好开始了!
我走出门,与春天的清风撞了个满怀。风中还有成千上万的花香,早晨,好清爽。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走到楼下,一片花海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樱花,桃花,梨花……万紫千红的花!燕子是人类的朋友。还有各种各样的鸟儿!飞了回来!
春天是活泼的。远处,几个小朋友手拉手。唱着《春天在哪里》,采几朵小花,躺在草地上。望着洁白的天空,默默欣赏着春天的良辰美景。
近处,几只小鸟伴着迎春花,唱着歌,祝福自己。在春天里快快乐乐的。有些花儿虽凋谢了,草儿枯萎了。但我相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又来到湖边,不禁想起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远处,有几个爱玩的孩子在绿色的江里游泳,而近处,有几个人,吃着草籽年糕,吃得满嘴黏牙!
我来到了三月美花林园,来到这,满园都是满满的花香。才几朵花,闻了下。我立刻打开了被岁月封住的时间大门,我看到了儿时的春天,看到了未来的春日。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种“春”,是令人无法忘怀啊!这种春,是美如歌画啊!这种春,花儿纤弱,草儿坚强,海棠正艳,令人回味无穷啊!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勤”,春天的景色让我忘了其他三季的快乐。
春天啊!你的美!你的花香、青翠!我永远喜欢着你的!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二在不知不觉中,冬天已经悄悄地溜走了,春姑娘迈着轻松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身边的世界焕然一新:满眼的枯黄色变成了绿色;冬天稀疏的世界变成了叶子的世界,随着春姑娘的脚步,小草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在公园里,到处可以看见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从洞里钻了出来,在草丛里跑来跑去,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春风是春天里最精彩的节目,她像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垂柳的枝条被春风吹的飘起来,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梳着自己的头发,让我想起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来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在河边,用柳枝做成的柳笛在“嘀嘀” 的吹着,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不知什么时候,冰封的河面上泛起了阵阵涟漪,原来是活泼可爱的小鱼游到河面上来了,呼吸着新鲜空气。
春雨是柔和的,在树叶上蹦跳着,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好像一会儿功夫就会编织出一块比天还大的雨幕,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在春天下一场大大的雨,种子们喝饱了水,争先恐后的探出头来,探寻这陌生的世界。
操场上成了风筝的世界,天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风筝,有猪八戒的,有神舟七号的等等,操场上,孩子们拉着风筝奔跑着,蹦跳的,并发出了阵阵银铃般的笑声;人们都脱下了冬天沉重的衣服换上了漂亮的薄衣,在操场上舒展着冬天麻木的身体,霎时间,操场上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爱这美丽的春天,我也爱这春天里欢乐的声音!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三嗬,春天来了。
春风轻轻地吹,轻轻地吹,吹绿了大地,吹醒了小草,吹出了勃勃生机。
小草懒洋洋地从土里钻出来,细细的,嫩嫩的,品味着春风的细腻,春风的温情,享受着春天明媚阳光的温暖。
渐渐地,冬青的枝条上钻出了成千上万个像小豆豆似的嫩绿的小芽儿,渐渐地就变成了鹅黄色的叶子,不久就长成了绿色的树叶。柳树也在激情地庆祝着春天的到来,瞧,每条柔嫩的树枝上都长出了细细的叶子,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似的,使劲地在春风中当着秋千。迎春花更是调皮,它连叶子都不长,就是一心一意地想着开花呢!……
春雨也悄悄地来了,带着淡淡的云,伴着微微的风,悄悄地降临在大地,像牛毛,像细丝,轻轻地抚摸着人间的一切。
嗬,两只小燕子也来了,他们在细雨中快乐地飞着。麻雀也一改往日的吵闹,静静地在屋檐下欣赏着如油般的春雨。几个打着花伞的小朋友也快乐地在春雨中奔跑,嘻嘻哈哈地欢叫着……
我养的花儿也在阳台上开放了,有黄色的,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形形,五彩缤纷。嗬,竟然有一只黄色的蝴蝶飞来了,在花上盘旋起舞。我不由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
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四春天来了,又是一个花开的季节,阳春三月,自然是赏春的好时机,我迫不及待地跟着春姑娘来到了春的世界。
一进入这美妙的世界,一簇簇的郁金香吸引了我的注意,那郁金香像一个个高脚杯,优雅地站在那儿。往里走,一树玫红的小花,再衬上了点点绿叶,有的含苞欲放,在那儿沉睡,有的半开半含,睁着那双明亮的眼睛,有的迎风吐艳,展示着她的美貌。作为摄影迷,把他们拍的美美的是我的责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呀,这湖畔便是如此美景,满眼的绿色令人心旷神怡,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享受着微风和初阳,杨柳在眼前晃动,湖面被阳光照得更清澈、耀眼,嘴中轻哼这小曲,有什么比这更淡雅,更令人舒适呢?享受着温暖的阳光,站在桥头,任由轻风吹拂着我的脸庞,感受着春的芬芳,春的优雅。
来到幽深的林中,发现有两人深情地演奏着萨克斯,为这林子带来了别样的色彩,阳光从树叶中透过,斑驳地洒在那两人的身上,又调皮地跃上了金色的萨克斯,伴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我闻着树林特有的清香,听着音乐,看着阳光跳舞,幽静却不失欢乐,昏暗又不失光芒,阴凉又不失温暖。
泛舟江上,看着鸭子在水中优哉优哉地游着,鸟儿在空中一闪而过,远处的倒影一片翠绿,和岸上的柳树相互呼应,哪儿都是绿色。当然怎么能少了红色呢,一团团红色点缀在树丛中、林子中。
春天没有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丰收,冬天的纯净,但她有着花朵的芬芳,树林的淡雅,微风的清凉,阳光的温暖,春天是五彩斑斓的,春天是生机蓬勃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我爱春、惜春。
2021春天到了初中优秀作文五你看,旭日正在升腾,春姑娘来了!你快去用双手拥抱这个美丽的春天吧!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了,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鲜花次第开放。
春姑娘在封冻了的冰河上跳呀跳,踩呀踩,冰层裂成冰块,化成了水,鸭子在刚刚成水的河里游泳,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姑娘又在沉睡了的大地上跳呀跳,使小草感到春天来了。一棵棵小草从酣梦中醒来,他们破土而出,舒展着他那幼嫩的绿叶。小草一下子铺满了原野,举目远望,一碧千里。他们挺着身子,随风摇曳,那么柔软,那么娇嫩。
春姑娘还在覆盖着皑皑冰雪的陆地上,划了一下他的手指,使树和花儿知道春天离她们不远了。一株株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柔软的枝条,轻轻地擦过湖面,像美丽的少女在河边梳头。怪不得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把它写的那么地美,好一派垂杨柳的风景呀!
一朵朵桃花像喝醉了似的,满枝绯红。那盛开的梨花,一簇簇绽满枝头,玲珑,纤丽,如云似雪。迎春花像一道道抛物线,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抛去,而绝无横枝斜出一束一丛。
那里,一群群蜜蜂在飞舞,飘散着花粉的空气也跟着它的翅膀振动。青蛙从洞里钻出来了,活蹦乱跳。呢喃的大雁从南方飞来了,小鸟从巢中钻了出来,唧唧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赞扬春天的美丽……
种怎样如同神启的领悟和证明。
不断迁徙的命运
1911年,毕肖普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毕肖普的母亲深爱她的父亲,面对这个打击,这个本来就有逃避倾向的女人悲伤过度,无法解脱,精神上陷入绝望。五年后她仍然没有脱掉丧服,而且在一个夜里拿着利刀悄悄走近女儿的床边。这年毕肖普的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毕肖普终其一生没有再见过母亲。她成了事实上无父无母的孤儿。
这就是毕肖普人生的起点。这就是她“不幸的童年”。从开始,毕肖普就面对丧失和孤独,面对困惑和痛苦。从一开始,毕肖普就面对不断迁徙的命运。起初她与外祖父母和姨母生活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六岁时被祖父母接回美国麻省伍斯特市,七岁时又因她的哮喘无法适应伍斯特湿冷的气候,再次移居波士顿,和另一个姨母生活在一起。这似乎预示着她的一生都将在迁徙和奔波中度过。而我们似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她童年的经历得出结论说,她之所以写作诗歌是为了抚平心灵的创伤,她之所以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断旅行是为了逃离童年的灾难。
必须承认这结论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成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对我们的人生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童年是刻在我们手心的掌纹和打在我们脚底的烙印。毕肖普也不例外。她的《六节诗》中有房子,历书,壁炉茶壶,祖母,孩子(没有父母)。有眼泪,反复出现的眼泪。
九月的雨落在房子上。
黯淡的光线中老祖母
和孩子同坐在
厨房小巧的火炉边
她们读着历书上的笑话
有说有笑掩饰泪水
“该喝茶了”,而孩子
正痴望着茶壶浑浊的眼泪
如屋顶上滂沱的雨水
在乌黑滚烫的火炉上疯狂起舞
孩子用炭笔画了一栋歪歪扭扭的房子
和一条凌乱的走廊。然后
又添上一个小人儿一排纽扣
好似一串眼泪他骄傲地拿给祖母看。
这是毕肖普一辈子也无法从心底里擦去的眼泪。这个从小失爱的孩子注定了长大以后一天也不能没有爱,注定了要将自己的生放逐在寻爱之旅上。
但是我对毕肖普的诗歌读得越多,我就越认识到这个结论虽然并非错误,但却流于狭隘和肤浅。我感受到从她的诗歌里照射出来的光芒,像“一条河能携带旦反射后就封闭进水中的所有景象”,像“用我们婴儿的目光向外眺望,眺望”,像《早餐的奇迹》:
我的面包我的寓所
是奇迹为我打造的,
历经岁月,砖石是昆虫,鸟群,以及河流打造的。
童年的阴影固然浓重,童年的缺陷固然不可弥补,但毕肖普的心灵生来如此纯真和开阔,拥有热爱地理和生物的天性,天分中对生活和世界的细节都有独具一格的观察力和使之超越平凡的想像力。正如她自己坦言:“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确实,她的天才不允许她沉溺,她必定要超越自己的童年,进入她倘佯一生的和海洋一样浩瀚和星空一样辽阔的世界里。
像岛屿一样孤独的诗歌
我阅读了毕肖普的传记,我了解了她迁徙和旅行过的河流和城市,我知道了她爱过的和爱过她的人的名字,但是读过以后我感觉这些八卦的轶事是无趣的,并不能帮助我更加深入毕肖普的内心。我宁愿遍遍反复朗读她的诗歌。在她的诗歌里我才能读到她的爱在哪里,她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毕肖普对朋友说过,如果她是个男孩。一定会去做一名海员。她居住过的美国城市,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几乎全都是临海的城市。除了美国和巴西,她曾六度和她不同时期的同赴欧洲旅行,所到之处都是临海的国家。她留下过足迹的摩洛哥,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鲁,也都毗邻海洋。我相信就是出于同样的偏爱,她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岛屿,海水和海湾。
她在人生后期回忆起到处都是火山的阿鲁巴岛的旅行,于是以《鲁宾孙漂流记》里的克鲁索为主人公写下了《克鲁索在英格兰》:报上说,一座新的火山已经喷发,而上星期我又读到有一艘船看见一座岛屿正在诞生他们给它起了名字。但我可怜的旧岛屿的名字,仍未被重新发现,未被重新命名。从来没有一本书将它写对过。那岛屿闻到了山羊和鸟粪。山羊是白的,海鸥也如此,两个都太驯服,或者它们认为我也是一只山羊了,或是一只海鸥。现在我住这儿,另一座岛屿上,和哪一座都不像,但有谁区别得出来?我的血液里充满了岛屿,我的头脑养育了它们。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那些岛屿漂浮在毕肖普的血液里。1929年,毕肖普18岁,她和就读的胡桃山女子中学的两个同学租了一艘帆船,从普利茅斯出发,在海上漂了三天以后抵达缅因州的约克港,休息天后又顺着原路返回。1973年,毕肖普63岁,离她离世只余五年,她搬进了波士顿刘易斯码头的一座公寓,
直住到生命的最后天。这里让她最满意的是,从公寓的窗子和阳台可以眺望整个海港。她甚至有自己的航海日志,上面记载着她的窗外过往船只的名字、国籍船型、时间和桅杆的根数。毕肖普的血液就是海水。毕肖普的诗歌从海港到海港,从岛屿到岛屿,“漂浮在咸腥味的水里”,与生俱来是像海洋一样飘荡,像岛屿样孤独的诗歌。
她的诗歌就是她的宗教
从小失去父母,终生未婚,这使毕肖普偏爱细小的、迟钝的
脆弱的、温顺的生物。生物在她的诗歌中就和地理一样重要。在《克鲁索在英格兰》里,她写到树蜗牛。带着一只深紫色的薄薄的壳,爬过所有的事物
她写到她抓到而又“放走了”的《鱼》:挂在我的船边。一半露出水面,我的鱼钩。紧紧系住它的嘴角。它不反抗。它已完全不反抗。它沉甸甸地挂着,重重地咕哝,拍打着船板,显得随和而庄重。而最让我心弦颤抖的是那只在月光下呈现的《麇鹿》。起初我们看到的只是一辆“穿越黄昏向西旅行”的巴士。我们看到和七个亲戚告别的孤独的旅行者,农场和狗,香豌豆,夜晚。我 们路过沼泽、铁桥港口,进入树林。我们听到在巴士的后面什么地方,祖父祖母的声音。那是“在永恒中毫不间断地响着的”祖父祖母低声交谈的声音。那是关于死亡疾病分娩酗酒,生命的声音。那是毕肖普脑海里从没间断过的来自逝去的寒冷童年和想要拥有却从未拥有的平凡人生的声音。但是这时候麇鹿出现了。一只糜鹿从难以渗透的树林冒出来了并站在那里,赫然耸现,确切地说,是在路中间。没长角,却高耸,巍峨得就像一座教堂朴素得如同一栋房屋(或者,安全得像一栋房屋)。一个男人的声音向我们断言“完全不会伤人”
麇鹿这种虽然拥有庞大形体然而性情温顺的动物出现在毕肖普的诗歌里,就像诗歌出现在毕肖普的起步之初就被缺陷和丧失界定的人生里。如果没有诗歌,我不知道毕肖普要怎样对付她的毫无安全感的人生。尽管未婚她身边从来不能缺少情侣,当她孤身一人时,她就毫无节制地酗酒,事实上她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徒。但是好在她发现了诗歌,诗歌发现了她。对孤儿的毕肖普来说,她的诗歌质朴,本真,就是她的房屋,是她为自己建造的归宿和家园,对无神论者的毕肖普来说,她的诗歌将自然存在的事物谦逊地展现,反而昭示出它们内部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引力。她的诗歌就是她的宗教。旅行对她的人生来说有着和诗歌同等的重要性。反过来她的诗歌可以说植根于她的旅行。
1971年,毕肖普60岁,和一生中最后个情侣,30出头的艾丽丝确立了关系。两人一同前往秘鲁的马丘比丘旅行。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印加帝国的古都。随后两人又来到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这里林木茂盛,礁石嶙岣,相对古老的印加文明,毕肖普显然对这座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到过的群岛喜爱得多。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读到的摘自《地图》的诗句中展现的毕肖普的偏好和倾向。(这首诗被毕肖普放在她每一本诗集的首页。)她对历史缺乏兴趣,能够占据她心灵的是地理,是她的敏锐的视力和更敏锐的观察力所能见到的景色和风物,是可以触摸和感觉的现时的生命。
关键词:艾青;新诗;诗美;诗美建构
中图分类号:1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5-0086-08
收稿日期:2011-04-0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项目(09XJA751004)
作者简介:程国君,男,甘肃武威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诗史上,自觉的诗美探索实践自新月诗人开始,象征派等现代诗人则以“象征”追求与“纯诗”实践,推进了现代诗歌的诗美建构进程。艾青的探索则以“诗的散文美”为标志。艾青对于“诗的散文美”的追求给新诗带来个性化的口语美和自由奔放的诗体美。
作为画家出身的诗人,艾青的自由体诗创作与诗美建构,还具有他强烈的主体性经历特征。他的绘画、美术经历及其修养,使他的诗学实践及其探索有了艺术学与美学的自觉引领。画家出身及其修养,使他从诗画艺术相互借鉴的角度,去寻找新诗诗美建构的突破口。他的诗具有色彩的美、意象的美、意境的美,把诗画融合实践意义上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造机趣带给了新诗,从而使他的新诗达到了“文字的画”的境界。
艾青是个探索实践性极强的诗人,他的这些探索实践成就了自由体诗,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和《我爱这土地》等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精工”程度,具备了现代自由体诗的三个最基本的审美个性与审美品格:一是体式的自由多变;--是诗体内部形式上的没有固定格式以及非格律化;三是注重自然的音节、自由的节奏和内在的韵律。艾青把、郭沫若、戴望舒以来的自由体推向了成熟,达到了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峰。本文就此略作探讨。
一、从诗的散文化到“诗的散文美”
从新诗诞生起,诗歌散文化一直是其追求的目标,或者说,散文化一直是现代新诗的“现代性”目标。近年就有学者撰文指出,散文化甚至是未来自由体诗歌的主要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诗歌散文化诗潮的主导趋势已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有方兴未艾之势。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新诗的散文化更有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其主要原因依然是,新诗语言、文体等诗歌形式的嬗变所带来的诗思的现代性转换。”诗歌散文化,是新诗诞生以来一个非常凸显的诗学命题。
最早提倡白话自由诗时,首倡现代诗歌的“散文化”问题。他的“作诗如作文”,即是对诗的散文化倾向的诉求。在等第一批白话诗人那里。这种“文”,首先是在诗文对立的文体意义上使用的,其次是对应古典诗的格律化、齐整化、规范化的一个新概念,再次也包含诗歌形式自由化的意味。对于来讲,他是把如作文一样作诗当作是新诗现代化的一个策略,诗歌革命的一个突破口的。他的《尝试集》就是在“作诗如作文”的散文化――非韵文化的要求下的产物。
“作诗如作文”,在新旧诗学转型时期,对于现代诗从古典律诗向现代自由体诗发展既有历史性意义,又有理论指导性意义,因为诗的规范太多,像“文”一样作诗,首先可以突破旧诗的那一系列规范,冲破束缚,为自由创造开拓新的路径。但是,与“文”一样作诗,导致的结果是诗美的丧失。《尝试集》存在这样的毛病,《女神》也存在。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具备自由体诗的散文化特性,但是,它的过分散文化,又导致诗的外在形体上的美学特性的散失。又如其《三个泛神论者》(我爱我国的庄子,/因为我爱他的Pantheism,/因为我爱他是靠打草鞋吃饭的人……)、《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我是个偶像崇拜者约!/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我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我崇拜苏黎世,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约)等诗,都是过分散文化的诗。本质上讲,它们是散文,而不是诗,是说明似的文字,而非诗的文字。艾青创作诗歌时,已经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诗的散文化的先决条件则是它首先是诗,必须要有形象思维。如《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叙述的,散文化的,但其有韵,用形象思维,因而是诗的。为此,他提出了“诗的散文美”的新概念。
艾青在其《诗的散文美》中论述到:
天才的散文家,常是韵文的意识的破坏者。
我喜欢惠特曼,凡尔哈仑,和其他许多现代
诗人,我们喜欢《穿裤子的云》的作者,最大的
原因是他把诗带到更新的领域,更高的境界。
因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
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而口语是最散文的。
我在一家印刷场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
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
安明!
你记着那车子!
这是美的。而这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
禀赋。这语言是生活的,然而,却又是那么新鲜
而单纯。这样的语言,能比上最好的诗篇里的
最好的句子。
语言在我们的脑际萦绕最久的,也还是那
些朴素的口语(对于韵文的记忆,却是像对于
某种条文的记忆,完全是强制而成的)。
我甚至还想得起,在一部电影里的几句无
关紧要的话,是一个要和爱人离别的男人说的:
“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或
是去理发店就好了。”
这也是属于生活的,却也是最艺术的语言。
诗是以这样的语言为生命的,才能最丰富的。
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
“诗”的那文学样式,韵脚不能做决定的因素,
最主要的是在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
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
不会由于它有好的音韵。
散文的自由性,给文学的形象以表达的便
利;而那种洗练的散文、崇高的散文、健康的或
是柔美的散文之被用于诗人者,就是因为它是
形象表达的最完善的工具。
新诗史上,艾青是第一个集中讨论自由体诗“散文美”等新诗诗美建构问题的诗人。从此文来看,艾青“诗的散文美”至少包含三层意思:散文美
即非韵文美;散文美即口语美;散文美即文学形象存在与美学意义上的“自由”与非齐整之美。艾青提出的“诗的散文美”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他把以来的白话自由体诗的文体建构策略性问题转化成了诗美的建构(语言美、文体美等)问题,使艾青为、郭沫若、戴望舒以来的自由体诗建构赋予了全新的美学内涵。因为,正是这种散文美追求――语言的散文美追求、文体的散文美追求,促进了现代新诗的“现代化”进程。
究其实质,艾青追求“诗的散文美”,其最内在的动因和旨趣与一致。如他们都把散文化理解成自然化、自由化,当成新诗进化的必然化趋势,对于和谐典雅的充满着秩序感的古典诗美传统作了突破。但是,艾青的创新则在于,他把的革新、方法论意义上的散文化――“作诗如作文”提升到了文学形象创造与美的逻辑上来:口语美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们是生活与形象化的,是自然化的、非雕饰的,是能够显示独特的审美个性的,也因此,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把韵文美与散文美对举,突出了诗的“散文美”的优长:首先,韵文雕饰,散文句自然,韵文句受束缚,散文句自由,具有天足美;其次,把口语美当作散文美的核心内容,认为散文美就是口语美,因为散文美有生活化的质的内容,单纯、新鲜,富于个性色彩;第三,散文的自由、便利性,是形象创造的最完善的工具。
“所谓‘诗的散文美’,只能在散文被用之于诗的语言形象方面去把握。在这种构成中,散文之美融入诗的语言形象中去,从而形成了一种不同于文言文、书面语、韵文所构成的诗的语言形象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诗的语言感觉。”从理论探讨角度而言,如陈增福所说的,《诗的散文美》的逻辑起点无疑是合理的。艾青从美学的层面来谈论诗的散文美问题,也使其诗美建构具有了实质性内容,即“诗的散文美”不仅在于诗的口语美,还在于诗的非韵文之美,非齐整与规范化之美和文学形象创造的便利性。对于艾青来讲,一方面,他不像那样,从文体角度入手来谈诗的散文化,而是从诗歌语言的角度来讲“诗的散文化”的,所以,他说“散文美”就是口语美:口语生活化,质朴,单纯,明净,自然;另一方面,在诗学实践中,他又侧重于诗体方面与文化美学方面的追求,“散文美”主要又是从诗体转换与诗美建构角度来讲的。它既指诗的非韵文化,又指诗的非齐整化的“散化”追求与以自由、活泼、个性化的文化与美学追求,还指以美学范畴意义上的洒脱奔放、开合自如、恣肆的崇高美追求。
艾青的诗美实践正是在这个向度上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诗的散文美”即诗的口语美,也即语言的个性美追求。艾青说:“我说过诗的散文美,这句话常常引起误解,以为我是提倡诗要散文化,就是用散文来代替诗。我说的诗的散文美,就是口语美。这个主张并不是我的发明,戴望舒写《我的记忆》的时候就这样做了。戴望舒的那首诗是口语化的,诗里没有脚韵,但念起来和谐。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的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这种口语美就是散文美。”究其实质,艾青这里的“诗的散文美”,实际上包含着两个向度的内涵。其一是自由体诗的口语美,其二是自由体诗的诗体形式美。由于有其“散文美”的理论认识的自觉,追求口语美,追求诗体“自由”美,因此;艾青的实践相当有艺术的功效。首先,他的诗的语言是真正达到了诗的“口语的美”的:“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爱这土地》);“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一/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艰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些诗句,达到了艾青追求的“安明!/你记着那车子!”,“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威是去理发店就好了”的境界了,真正做到了诗的口语美的境界。“安明!/你记着那车子”,“不要当作是离别,只把我当作是寄信,或是去理发店就好了”这类诗句,之所以美,是因为其无修饰,自然明白,日常性,亲切,在简单的陈述中包含口语的自然质朴气,所以,“口语是美的”。这与艾青特别称道的戴望舒的《我的记忆》的“散文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非格律化、生活化、质朴和亲切的意义上显示了诗歌的新的语言个性美追求。
进一步说,这里的诗的口语美追求,是既包含诗歌语言类型和方式(白话、口语、方言、书面语等意义上)的内容,又包含了对于诗的语言的独特美学个性(人间性、亲切、自然、质朴等)及其美学趣味的追求的。而这对于新诗的语言革新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的。一方面,人间性、亲切、自然、质朴等诗歌语言个性和创作的美学追求是适应“五四”个性解放和平民化的美学倾向的;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诗语言革新策略,它为自由体诗创作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美”的佳作。因为白话、方言入诗并没有创造出自由体的好诗,而追求诗的“散文美”――口语美,则出现了新诗史上名副其实的杰作,如《我的记忆》《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和《北方》等诗。
第二,“诗的散文美”,是自由体诗的诗体之美,形式美的追求。艾青“这是自由体的诗。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和“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论断,都是从自由体诗创作和诗歌文体革新追求出发的。这些论断根本上涉及自由体诗的诗体美的建构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的散文美”,不仅指诗的口语美,还包含文学形象工具性的意味和诗体这个符号体系内部独特的编码方式的内涵。“散文美”是自由体诗的一个编码方式原则,而其创作则是这个编码原则的实现。
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这种编码原则把文化的内涵转化到了具体的诗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了。“段无定行,句无定字,既无标点,也不押韵”和“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这样的诗体美追求倾向,是最能体现“五四”以来的自由、解放和个性主义运动的新文化内涵的诗美追求倾向的。换句话说,诗歌诗行长短的无定,诗节句数的无定,诗行的分割、跨行、断裂等诗歌语句的“散文美”,最能显示自由体诗的“自由”品格了。因为在、郭沫若和艾青这里,“散文”的内涵已经与自由相一致,它具有超越古典对称、齐整为特点的和谐美向对立、冲突、多样的现代美学转化的新倾向。艾青及其现代中国的一批自由体诗人的自由体诗,就在这个新的美学逻辑转化前提下大量出现。
进一步来说,从审美形态角度而言,美的形态及其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因此,美的形式并非齐整划一一种,某种程度上讲,长短交织,参差错落之美也是美的形式。在这样的诗美形式多样化的理念下,艾青“诗的散文美”就被特别重视了。诗的散文美建设也由此有了美的依据。艾青就是这种诗美建
设的最主要的倡导者,也是最优秀的实践者。他依据于这样的美的观念,创造了现代自由体诗诗体美建构的范例。
比如,《我爱这土地》首先是以深沉浓烈的土地情怀与爱国情怀的抒发而感人的。但是,这首诗对诗的诗美建构――“散文美”建构上的探索,却是新诗史上最有实践意义与先锋性的创新性实践了。这首诗全诗共10行,分两节,前8句一节,后2句一节。诗节的句数、行数不一致,不齐整。这种自由安排,就是“散文美”,因为,这种自由安排,包含着对应诗的比兴抒情结构的美学逻辑。第一节诗前8句,以土地意象为中心,以象征、隐喻和暗示书写土地遭受的灾难和土地的前景,并以鸟的比喻来写对于土地的忠诚、深情,暗含复杂的情绪内容。因为意象多,要铺排,所以多行并置,“散文美”的意味就出来了。后2句一节,与前8句很不平衡。这仍然是其“散文美”的表现。因为,前8句是个假设句,内部8行,后2句是个因果句,内部2句,也不对等。这种散文化导致的不均齐,是为了呼应强烈深沉的情感,为了使结尾的抒情掷地有声,这样,散文化就不是缺点问题了,而是一种美了。
又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它不仅写了大堰河对于一个地主儿子的无私哺育,她的任劳任怨的劳作,并以她的“笑”与梦的书写,展示了其心灵的崇高,而且也是这种“散文美”实践的典范。它的节数是不定的,它的各节的行数也是不定的。第1节,4行;第2节,3行’;第3节,3行;第4节,6行;第5节,3行;第6节,6行;第7节,10行;第8节,4行;第9节,13行;第10节,7行;第11节,7行;第12节,1l行;第13节,ll行;第14节,5行。该诗108行,14节。诗的内在抒情结构是先交代人物大堰河及其与我的关系,然后列举大堰河的美德,优良品质,从行为的美到心灵的美,并借以赞美。依据这样一种抒情结构,作者尽情地随诗意表现需要安排他的诗行,为自由体诗树立了样板。该诗的散文美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诗无定节,诗无定行,节无定句。诗不是4行、8行或14行等传统格局,而是108行,14节,完全是按照情感表现的需要而定的新格局。第二,各节长短不一,同一诗节内部诗句长短不定。如诗的中间部分,重在列举大堰河的种种美德,因为列举的层面不同,不同层面包含的细节不一致,因此,诗节内部的行数就不一样了。又如第5节――“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8个“在”字句长短完全不一致,但被置于排比性句式中,却显得颇具艺术性。第三,诗句句型多样,多种句型交错使用。如第5节的8个“在”字副词句,第7节的10个“我”字句,第8节的6个状语后置句,第11节的5个状语后置句,第13节的9个谓语强调句,句型变化多样,显示了自由体诗句型的繁复与多样之美。第四,有意识的跨行、断裂。如14节――“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第五,诗歌中标号、点号使用的不定。如最后一节不使用标点符号,而在第9节则有意使用省略号。第六,细节繁复化,多样化,也是其“自由”意义上的“散文美”的重要体现。该诗有6组细节,分别展示了大堰河对于我的哺育、对于我的深厚感情、大堰河悲苦的人生。这些细节,都是回忆的。丰富丰满的细节,实际上惟有这些“散文美”的诗句能够包容,格律化、象征化就体现不出这样的美学效果来,而且,也根本不具体、不形象,也不自然亲切了。
如前所述,既然美的形式并非齐整划一一种,某种程度上讲,长短交织,参差错落之美也是美的形式,那么,该诗的这种安排,导致的长短不定,参差错落有致,整体上就显出自由体诗的散文的美了。这并非文字游戏,而是一种变化之美。作为“初期白话诗”的代表作,茅盾所言的三个优点,《大堰河,我的保姆》全部具备,而且,该诗还具有其他白话诗没有的“深入的表现和浓烈的情绪”。这“深入的表现”不能不说就是这种诗的散文美追求。该诗也真正达到了自由体诗“散文美”境界了。
从诗的散文化到“诗的散文美”追求,标志着自由体诗歌美学追求的积极进展。因此,如果说,“格律美”追求是格律派诗美或者古典诗歌诗美建构的重要步骤的话,那么,“诗的散文美”追求实际上是自由体新诗诗美建构的重要策略。艾青的这种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以“诗的散文美”建设为契机,为自由体诗带来亲切、自然、生动、新鲜的口语美的诗语言;也带来错落有致、交互变化样态的具有“自由化”倾向的自由诗旨趣的“诗的散文美”,实现了提出的“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和废名倡导的“我们写的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的自由诗(新诗)语言转型与美学个性凸显的根本诗学目标。现代自由体新诗,因为艾青、戴望舒等诗人的这种“散文美”实践而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散文美”品格:语言的口语美,体式的自由多变,诗行的参差错落,交互变化之美,非格律却具有自然的节奏和自然的韵律美。
二、从“文字的画"到诗美追求
莱辛在其名作《拉奥孔》中认为,由于艺术的媒介不同,“绘画能够、也只有它能够摹绘身体的美”,诗人却不能像画家那样描绘。然而,诗人(像荷马)能够靠“影响力”和魅惑力描绘出美来。“文学追赶艺术描绘身体美的另一条路,就是这样:它把美转化成魅惑力。”美学家们的这些探索,诗人艾青把它转化成了实践。画家出身及其修养,使他从诗画艺术相互借鉴的角度,去寻找新诗诗美建构的突破口。他的绘画、美术经历及其修养,使他的诗学实践及其探索有了艺术学与美学的自觉引领。
在艺术美学的意义上,诗歌、绘画这两种艺术有许多共同的追求。所谓诗情画意颇能说明这一点。诗追求画的情趣,画追求诗的意境,两种艺术相互融合发展,提升了它们的美学境界,精神品格。艾青明确地提出了自由体诗的“诗――有诗的意境”的问题。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实践首先在美学境界意义上与“诗情画意”相通。事实上,现代新诗的发生、发展,也是与绘画、美术有很大关联的。明显的事实是,开启了新诗诗美建构的先河的新诗史上的第二个准诗刊《诗镌》,诞生在闻一多的画室;闻一多在探讨新诗诗美建构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诗的“绘画美”命题;西方印象派绘画给予现代派诗歌描绘、刻画景物的启示与方法,李金发等象征派诗人也由此基点实践了印象主义绘画派的“绘画美”。对于艾青来说,他的绘画修养,首先给予他的诗创作以画面感,使他描绘出了在灾难中国下南国的受难灵魂和
北方荒凉、死寂的原野的画面;绘画对于“形”与物的外形的细节的重视,使他的自由诗极其重视意象的营构;画家对于色彩的重视,使他造就了自由诗的语言美及其色彩美。
画家出身的艾青从事诗歌创作,纯属于历史的机缘。因此,有人问艾青,“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艾青的回答质朴而现实,掷地有声:那是历史的机缘!监狱中,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不能画画从事美术活动,只能以笔从事诗歌创作。对此,他无怨无悔,并有相当的理性的自觉。所以,他说:“同样都是在为真、善、美在劳动。绘画应该是彩色的诗;诗应该是文字的绘画”。作为画家出身的艾青,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的机缘与艺术美学的自觉,把“绘画美”的追求引进诗歌创作,对于现代诗歌的诗美建构做出了积极探索,把以来的自由体诗引向了成熟的境界。这在以下两个方面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第一,绘画出身及其修养,美术家的角色造就了艾青作为一个艺术家――诗人的基本素养。艾青《诗论》里有一部分内容,是《诗人论》,重点谈论的就是一个诗人――艺术家的主体素养问题。这可以看成艾青对于艺术创作主体精神品格重要性的认识。就是说,绘画的、美术的修养,为他从事新诗艺术和他把诗当作“艺术”来经营准备了基本的主体条件。他的艺术感受力、他的艺术的坚守精神,都来自绘画美术的素养。我们今天回溯现代文学的那一代“革命家”作家的艺术道路,可以发现一点:艾青没能像后来的“革命家”作家一样,把创作单纯当作宣传等功利的东西,相反,他始终坚守诗歌的艺术及其美学品质,于此有很大的关联。
艾青有篇奇特的文章《母鸡为什么下鸭蛋》。该文是研究本问题最有说服力的文章了。他的生平经历、他的艺术爱好、他的艺术情趣以及诗画理论,都可在这篇文章中找到。这里,可以发现他的生平经历造就一个艺术家的秘密。何谓艺术家?柯林伍德说:“我一直在说‘艺术家’,仿佛艺术家是些特殊种类的人,他们或者是在精神天赋上或者至少在使用自己天赋的方法上,以某种方式不同于那些成为观众的普通人。……任何技艺都是一些专门化形式的技能,因此,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就和其余人区别开来了。”……因此,如果说艺术是情感表现的活动,那么,读者也和作者同样是一位艺术家,艺术家和观众之间并没有种类的区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根本的区别”。艾青从小喜欢美术,尤其是工艺美术,后在国立西湖艺术院(现浙江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王月芝、潘天寿、孙福熙、林风眠等一代美术大家给过他指点,后又留学巴黎学画,在真正的“艺术之都”――巴黎接受现代西方绘画教育。回国后从事美术教学,并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所有这些经历,实际上已经造就他成了一个艺术家。因为艺术家是那些融集深刻艺术思想、饱满情怀、纯熟艺术技能和创造丰富作品于一体的人。艺术家也是那些具备思想的主观开放性、生命的多维体悟性和首创精神的人。艾青已经具备这些条件。绘画的经历与技能的掌握,造就了艺术家的艾青。
骆寒超认为,艾青艺术个性的形成,就与他的绘画素养有关。“艾青是从画家转到诗人的,他的创作个性是从接受西洋画开始形成的。19世纪下半叶法国出现的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画家首先为他打开了艺术的迷宫。”他也认为,艾青诗歌创作中具有的高超的捕捉感觉的能力,就来自于他的艺术家修养。他以翻译家黎央和其儿子的回忆证明了艾青的美术家素养与其创作个性的关系。黎央回忆到:
那是一个阴天,他推开自己所住房间的东
窗,指着烟雾迷蒙的天空对我们说:“你们看今
天没有强光,但让一位印象派画家来画这个天
空,他还是能抓住它的特点的。”
过了一会儿,天气有了变化。
他站起来,又引我们到窗口去看望
了,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屋顶不同程度地显露
出来。虽然,天气还是阴沉的,但和刚才见到的
显然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他说:现在不同了。
事物在不断变化,不断给我们新鲜的感觉。老
是用一种格调来写诗,画画都不行。要观察,要
能抓住霎那间的感受和变化。因此,正是得益于他的画家的才能,艾青在“诗的散文美”追求之外,又一次对于现代新诗的诗美建构做出了许多探索。艾青把一个画家的艺术感受力变成了自己的诗人的天赋,创造出了新诗史上具有鲜明个性的新诗语言,即是对此最好的说明。
中外诗歌史上,首先是现代派诗人创造了一套表现现代人复杂微妙感受、感觉的诗歌语言体系。如兰波的“紫色的丧钟声”,艾略特的“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的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袁可嘉的“故乡是一块橡皮糖”,“迎面是打字小姐红色的哈欠”。它们把通感艺术手法运用到极致,充分地表现了现代人幽微复杂细腻微妙的感受。对于艾青来讲,他的语言不仅仅来自现代派诗人的启迪,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美术家的修养,即这种捕捉感觉的能力。艾青诗中的有些典型诗句,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大堰河,我的保姆》)、“又以金色的梦/和磷光的幻想/吸引了万人”(《浮桥》)、“这歌里/以溅血的震颤祈祷着”(《画者的行吟》)、“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北方》)、“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辉煌了整个天穹的时候”(《吹号者》)“村,/狗的吠声,叫颤了/满天疏星”(《透明的夜》)、“饥饿的颜色染上了他一切的言语”(《老人》)等,其感受性的语言的创造,皆得益于他的美术家和艺术家的经历与素养。
第二,绘画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文化实体,通过点、线、明暗、色彩、形象、构图等造型手段,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形象的艺术。绘画艺术的基本的语言要素是点、线、面和色彩。诗则是文字语言艺术。文字是其材料和物质外壳。但是,它们同为展示心灵性的艺术,在其创造方面的追求又是共同的,如形象塑造、构思立意、意象营造及其意境的创造方面。艾青的艺术经历,使他对于两种艺术的互通、借鉴似乎相当自觉。他曾经说其在有些诗歌创作中,是用了绘画的手法的:“在表现手法上,可以看到诗中绘画的手法,如速写:《乞丐》《补衣妇》,素描:《刈草的孩子》《冬天的池沼》《水鸟》,用油画的手法写的:《旷野》《公路》”。绘画的手法的采用,使艾青的诗,具有了图画感、美感。研究、分析艾青的诗作,可以发现,就他的绘画、美术修养及其绘画技法在诗中的运用而言,是相当自觉的。他从别的艺术如美术绘画借鉴不同元素,开拓诗美的范围空间,确实是比新月诗人的“绘画美”追求进了一步。
画家是注重物质形体的,尤其是对于具有“形”的事物,他们的观察能够达到细致入微的境界。艾青是有这种高超境界的诗人。这一艺术修养,影响了艾青诗作意象选择的倾向及其诗艺创作的境界。如在其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里,艾青几乎写遍了与一个农村妇女一生相关的一切物质形体:坟墓、瓦菲、园地、石椅、灶火、炭灰、酱碗、桌子、荆棘、衣服、柴刀、衬衣、虱子、鸡蛋、家具、睡床、檐头、匾、纽
扣、炕凳、衣服、菜篮、麦糟、炉子、团箕、大豆、小麦、冬米、糖、灶边、墙上、婚酒、堂上、棺材、稻草、土地、纸钱、灰、烟里、山腰里、田野上、手、唇、脸颜、。正是这些平凡的物象――意象,代表着大堰河,代表着一个农村妇女。艾青以一个画家注重“物象”的能力,以一个农妇、母亲一生接触过的全部物“形”,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及其意象世界。意象是诗歌艺术元素的中心元素,它以实物性“物形’’或象为基础,通过主观赋意构成独立的艺术世界来传情达意。艾青的诗歌创作,正是因为他以画家的捕捉“形”的能力出发,抓住了这个中心元素,才使其诗歌创作首先在意象意义上引人注目,从而在“美在意象”意义上达到了诗艺的美的境界。
画家是关注色彩的,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我们看到,艾青在诗中对于色彩就异常关注。在诗里,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俱全:“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画家艾青给新诗带来了色彩,而这也使艾青诗歌的艺术境界骤然上升了。在现代诗人中,艾青诗歌的这一特点异常明显。
众所周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首先是以展示平凡下层劳动者的行为美及其精神心灵美而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的,但是,这首诗作为伟大的作品,也完全是依赖于其艺术上高超的手法的。如艾青揭示大堰河内在美品质的方法,就是很高明的。大堰河的脸颜是泥黑的,却又是温柔的,她使用的“乌黑的酱碗”里盛的却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堰河虽是平凡,灵魂却是洁白的,所以,“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是用色彩的对比突显其心底明亮洁白的。“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一句,则叫我们更能看出艾青利用画家的色彩感受力勾勒人物灵魂的高超艺术。大堰河这个灵魂,是痛苦的,她的痛苦是我们感受到的,但这个灵魂又是高贵的。因为,尽管她只是个母亲,一个平凡的生命,她的心里却满含着奶母对于儿子的关心。对于儿子的爱,而且这种爱是那样的浓烈――梦中都想让儿子娶个好媳妇,叫她一声婆婆。正是这种高贵的人格品质,所以诗里便有了“紫色的灵魂”的巧妙表述。紫色是高贵的,黄土是平凡的,大堰河的灵魂在黄土衬托下更为高贵。这种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极其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内在特质。“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作为该诗的“诗眼”,依赖于这种色彩的象征性意义顿然生辉。色彩帮助艾青造就了新诗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北方》一诗,书写和日本掠下的北中国的凄惨景象。该诗的第二、三节,则把一个画家构图立意、刻画景物的手法在新诗创作中运用的淋漓尽致:“不错,/北方是悲哀的。/从塞外吹来的/沙漠风,/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一片暗淡的灰黄,/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带来了恐怖,/疯狂地/扫荡过大地/荒漠的原野/冻结在十月的寒风里;/村庄呀,/古城呀,/山坡呀,河岸呀,/颓垣与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脸颊,/在风沙里/困苦了呼吸,/一步一步地/挣扎着前进……/几只驴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它们厌倦的脚步/徐缓地踏过/北国的/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河底已画满了车辙,/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着/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与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阴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见太阳,/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惶乱的雁群,/击着黑色的翅膀,/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这里,艾青实际上描绘了三幅颇具诗情画意的北方的画面:荒漠化的、寒冷的、风沙肆虐的原野;漫长的寂寞的路上行走的农人、驴子的孤苦画面;灰暗天幕下的荒凉、阴郁、寒冷而骚乱的自然画面。这三幅北方冬日图景的勾勒,也是艾青得益于他的善于摄取大自然景色的形态、光线、色彩的画家的才能的。本诗的构思立意,对于画面的构成组合,意境的营构,特别讲究,完全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宗白华在《中国艺术三境界》一文里说:“任何东西,不论其为木为石,在审美的观点来看,均有生命与精神的表现。画家欲把握一物的灵魂,必须改变他的技巧。就是不能再全部地纯写实底描画,而需抓住几个特点。”艾青在诗中描绘军阀、异族侵略下的北中国的真实存在状况时,为了传神地写出它,就用了超越写实达到传神境界的抓特点的画家手法。这样,诗才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北方》一诗,在这个意义上成了新诗里自由体诗的艺术典范。
扩展语句,即将结构简单、内容贫乏、表达不具体、描述不生动的语句通过扩展变得丰富、充实、鲜明、形象起来,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题型分类】
1.组词成句。要求按顺序将词或短语组成一个语气连贯、意思完整的句子。
例:把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40字)
土壤生命
解析:这两个词都有具体和抽象两层含义,所以解答该题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可以实写,暗含哲理;可以虚写,适当引申;也可以虚实结合,由实到虚。
示例:在生活的土壤里,花儿是生命之树的第一次甜甜的微笑,果实是生命之树的收获,果核则是新的生命之树的孕育。
2.简单单句扩展成复杂单句。原句的表述太概括,需要添枝加叶加以具体化、形象化,增加一些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修饰成分,并保持原句的意思不变,基本结构不变。
例:扩展下面的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解析:这个句子只有主语和谓语,要扩展它,需要在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添加修饰成分,这样才能体现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此类句子的扩展方法有四种:
①前扩式: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梅花开放了。
②中扩式: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然开放了。
③后扩式:梅花开放了,迎雪凌寒,昂首怒放,明丽峭拔,独具风采。
④综合式: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凋谢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然开放了。
3.单句扩展成复句。在句子前后增加分句,使单句变成复句。
例:将下面的单句扩展为并列复句。(不少于40字)
写好文章的途径就在于多读、多思、多看。
解析:要把上述句子扩展成并列复句,首先要仔细观察原句,不难发现,“多读”“多思”“多看”可以构成并列关系。
示例: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多读书,没有丰富的知识,写出的文章就不会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要写好文章,还要多思考,没有多角度的思考,写出的文章就没有较高的思想品位;要写好文章,还要善于观察,没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写出的文章就会缺乏真情。
4.自由扩展。给你一个话题,让你自由地加以阐释、发挥、引申、想象、联想,从而写出一个意思明确的语段;或者提供一两句经典古诗词,让你根据诗句的意境进行想象描述,扩展成一段描写细腻生动的话。
例①将“执著,是一条小溪。”扩展成一段话。
解析:这是一道要求阐发抽象道理的扩写题。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在阐发时可以借事说理,也可以比喻说理。
示例:执著,是一条小溪。它顺着既定的路线淙淙流淌,不因鹅卵石的阻挡而停滞,不因沿岸柳枝的依依不舍而眷恋,不因溪边野花的召唤而回头,它不喧嚣、不犹豫,欢乐而勇敢地向着大江、大湖奔去。
例②根据诗意进行扩展,要求不少于80字。
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中有一句,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来作者是写山间水畔的景色的。读了如此流畅绚丽明快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__________。当然,后人把这两句诗已经扩大了。
解析:这需要发挥想象能力,根据诗歌的意境描绘一幅画面。
示例: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汩汩流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依稀难辨。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有几间农家茅舍隐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5.情景式扩展。提供一个具体情景,要求考生根据情景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想象的内容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
例:根据以下两种情景,以“掌声”为重点,将其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放假前夕 同学们 掌声
情景二:总结会上 同学们 掌声
解析:题目提供了两个不同情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答时要注意题目对扩展重点和字数的要求。
示例:情景一:放假前夕,同学们欢聚一堂,畅谈收获,总结经验。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抒发了每个人心中的激动和喜悦。
情景二:总结会上,有六名学生被评为三好学生,那一片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全班同学对他们的鼓励和赞扬。
6.续写、补写式扩展。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考生据此续写或补写一段话或一句话。这既不同于仿写,也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它不仅要求表意正确,语言形式与前后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能与前后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在给定的句子后面写两句话,构成以给定句为中心的小语段。(限80字以内)
品茶,就是品味人生,品味世态。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中“构成以给定句为中心的小语段”,提出的是一种隐性要求:一是要以茶喻人生;二是扩展部分要围绕“人生”这一话题,阐述对人生的态度。
示例:茶有香甜苦涩,人生就是这样,只有饱尝各种滋味,才会真正懂得生活;茶有冰凉温烫,世态炎凉原本如此,只有宠辱不惊,才算保持平常心态。
【解题策略】
1.仔细研读原句,把握扩展的基点,然后“丰富”其内容。
2.明确答题要求,把握扩展的方向。扩展语句要仔细阅读题干中的“提示和要求”,把握扩展的目的,充分考虑语境对陈述对象、语意、语气等的制约。
3.展开联想、想象,合理扩展语句。在明确了扩展方向后,要运用再现想象、创造想象,进行合理扩展,从而使描写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
4.掌握扩展方法。扩展语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连缀法。即对提供的一组词语加以连缀,按要求有重点地加以补充。
②插入添加法。即在指定的句子前或后直接插入、添加一些语句,使语意更丰富。
③重组法。即对所给定的内容,按特定的要求重新加以组合。
④情景再现法。即运用发散思维,设身处地地感悟情景,要充分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扩展语句不是句式变换,因此不能删减原句字词,不能变动原句语序,不能随意改变原句句型(除题目要求外)。扩展后的语句要合乎事理、合乎语境、合乎原句的风格和意境,扩展后的语句要比原句内容更具体、更形象。
【跟踪训练】
1.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两个词语,并以其为扩展中心写一句话,要求句意明确,含义深刻。
书 水龙头 月亮 狮子 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使句子所表达的感情符合句后括号中的要求。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急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关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走吧!(鄙弃)
3.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感情”为重点,分别把它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 车站上我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景二:在课堂上 老师突然点名表扬 我 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在画方格的地方,续写一个句子。(要求:①续写的内容要与上下文衔接,句子通顺、连贯;②不得超过45个字。)
吕叔湘先生说了个比喻,他说教育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工业是把原料按照规定的工序,制造成为符合设计的产品,农业可不是这样。农业是吕先生这个比喻说得好极了,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部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
5.以“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要求:①所写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②语言要有文采;③不少于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下面给出的文字开头,以“笼子”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个字。
①让鸟不能高飞的是有形的笼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让人难以前进的是无形的笼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顺着下面几句话(出自一个中学生的习作)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正反论证法加以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结句,运用假设推理法进行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首句,运用因果论证法加以拓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照画线语句的句式写三句话填入第一道横线上,在第二道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话结束这个语段。
其实人生也如四季: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进行联想,用反问句的形式、抒情的笔调,扩写一句结束语。
太阳露出笑脸,树梢上有一抹朝霞,田野里绿莹莹的秧苗又悄悄地抽出一片片嫩叶,新叶上挂着晶亮的小水珠,水珠在朝阳的映照下,一闪一闪的。我无限深情地凝视着眼前的景色,再看看身边这群少先队员,不禁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以“风雨”为表达重点,辅以“小草”“树木”等景物,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按下列不同要求扩写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60字)
①表现“喜悦”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现“忧愁”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地准备修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棵千年古槐正巧处在设计的路线中央,各界人士就古槐的去留问题争论不休,纷纷上书有关部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请根据下列人物的身份,分别拟写一句话,说明他们反对砍伐古槐的理由。
①历史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植物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美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以“白云”为重点,扩展下列语句。
情景一:当一位生活上的失败者看到一朵白云时,他感慨地说:“_______。”
情景二:当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看到白云时,他不屑地说:“_________。”
14.假设你是某餐馆老板,年终了,你的店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终于转亏为盈,为了表达你对员工们的感激之情,更为了来年生意的兴隆,你想当众说几句激励的话,请把这几句话写下来,不少于60字。(必须用第一人称,且需符合老板的身份,要带有感谢和激励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上加一些承上启下的话。请你帮助他们在下面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
①沈阳人要不了多久将有第二个“身份证”,因为沈阳市公安局将把市民的指掌纹集中起来,建立全民指掌纹数据库。(《华商晨报》)
②上海市灾害天气预警信号自下月开始实施,凡遇有台风、暴雨、高温、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将统一预警信号,以便市民及时调整衣食住行等活动计划。(《解放日报》)
③发生在广东揭东县、湖南武冈市、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2师的4起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被扑灭,昨天疫区封锁被解除。(新华社)
【孟晓东/设题】
参考答案
《扩展语句》
1.示例一:水龙头不打开,再清亮的水也只能关在水管里。学了书上的知识不运用,再先进的理论也只能束之高阁。
示例二:月亮骄傲地对狮子说:“你虽是百兽之王,但你却没有我辉煌!人们对我都是仰面相看。”狮子说:“是的,你很辉煌,但你沾的是别人的光,而我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赞赏的。”
2.①离上课只有十分钟了;
②雨就要下了,再迟就要淋雨了;
③真想不到你是这样蛮不讲理。
3.情景一:第一次独自远行,置身于陌生的车站上,我的感情如涌动的潮汐,不能平息。
情景二:在课堂上,老师突然点名表扬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我,我的感情如骤起的波澜,是高兴,是惭愧,还是内疚?道不清,说不明。
4.把种子种在地里,给它充分的合适的条件,让它自己发芽生长,自己开花结果,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5.示例:登山,你可以读到浑厚雄奇;观海,你可以读到博大深沉;游林,你可以读到物竞天择;访古,你可以读到沧桑演进。
6.①笼子约束了鸟的翅膀,遮住了鸟的视线,改变了鸟的习惯,它使鸟不再有觅食的本领,不再有翱翔的志向。有形的笼子使鸟不再像鸟。②死板的教条,保守的观念,僵化的思维,都是无形的笼子,是它们捆绑了人的手脚,限制了人的思维,阻碍了人的创造力。无形的笼子使人失去了应有的聪明和才智。
7.示例: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
8.①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的经验;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战胜怯懦的勇气;没有失败,也就不会品尝到胜利后的甘甜,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如果爱迪生没有999次试制灯丝的失败,他就不会有第一千次试制的成功;如果司马迁没有在仕途上的失败,他就不会有在史学上的辉煌的成就……所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失败是成功之母,因为任何一次成功都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之后获得的,失败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伤痛,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不敢面对失败的人或经历一次失败就退缩的人,那是永远看不到成功的彩虹的人。害怕失败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9.①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重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蹒跚佝偻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②人只要能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10.这些新时代的幼苗,不也正在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下茁壮成长吗?
11.①微风吹拂,春雨如牛毛,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让漫步其间的游人感觉出春天的柔和、温暖、细腻。小草也贪婪地吮吸着雨露,柳条在轻轻地摆动着。②风乍起,就将几片枯黄的树叶从树上刮下来,雨点像一颗颗雪粒,打在肌肤上,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灰蒙蒙的,不知何处是我的归程。
12.①不能砍伐。这棵树是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见证,是本地的象征。②不能砍伐。这棵树是研究物种多样性及物种遗传的最好标本。③不能砍伐。这种树的挺拔遒劲的风姿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极大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13.情景一:命如浮云,飘忽不定,最终化为雨,消失得无影无踪。
情景二:云即使再厚,也挡不住太阳的光芒。
我在这座焉支山下生活了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中,我走遍了这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河流。这些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周氏先祖在这里生活了六百年。山脚下的坟院里,埋葬着我的十几辈先祖,坟院上空的灵魂,就是这片土地的岁月轨迹。我很小的时候,在山坡上放羊,或者做别的事情,无意间发现这些山坡上有耕种过的痕迹。我惊悸于自己的发现,问问父亲,才知道这座山下的坡地里,在很早的年代耕种过庄稼。那是什么年代呢?父亲也说不清楚。翻看县志,也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具体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屯田者的遗迹。
这个地方就是匈奴故里——河西走廊中部的焉支山。
匈奴在这座山里生活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的时间不算短暂,但两千年的岁月更长久——匈奴离开这片土地已近两千年了。两千年的岁月,足以把一些珍贵的记忆冲刷得荡然无存。我曾经询问过一些喜好历史和传说的老人,他们都有一肚子的故事,但唯独聊及匈奴,却往往是茫然无知,或片言只语。
我曾在焉支山的西南寻找据说是匈奴时代修建的一座规模很大的城,但现在已踪迹难觅。我在山坡上仔细端详过很早的年代里使用过的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具体使用的年代已无法考证。水渠修建在山坡上,依山盘旋,逶迤而去,山就像扎了一根腰带,或一道彩练。这样的彩练在焉支山的坡地里随处可见。那些最初的修建者,是怎样在这高低不平、回环曲折的山坡上找出最佳水平位置的呢?这就是人类的智慧。
其实,焉支山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曾有过“中国十大文化名山”之誉。
这事必须回溯到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焉支山是乌孙、大月氏、匈奴等民族互相争夺轮番盘踞的草原,这片草原以盛产骏马而著称。传说中的火焰驹,就出于此。秦时,焉支山落入匈奴之手。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匈奴却是一个极富开拓进取精神的民族,留存于世的仅有两首歌谣,一首是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另一首就是匈奴退出祁连山脉时的那首古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首古歌中把祁连山和焉支山并列在了一起,其实,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祁连山东西长约1000公里,而焉支山则不到50公里。焉支山首次以战争的形式,被写进了《史记》。这首歌如泣如诉,如若一咏三叹的反复吟哦和咀嚼,其间的苍凉哀婉,可谓怆然涕泣,寸心欲碎。
匈奴消失了。一个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数百年的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一个让大汉王朝“谈匈奴而色变、窥胡马而远遁”的民族,就这样消失了,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无痕迹。匈奴最后去了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历史也不知道。现在所有的考证都只能是考证,而无定论。这就是历史。但历史总会留下些什么,来证明这件事情的发生,这个证明者就是焉支山。
这个见证者就是霍去病。
霍去病是这片土地上功勋卓著、名垂千秋的大英雄。这位少年将军出身低微,但军事才能超群,他不满二十岁就带兵打仗。汉元狩二年春,将军率奇兵出扁豆口直取焉支山,一举攻占了匈奴的核心草原——焉支山牧区。数年之后,将军再次率兵北上,剑指漠北,直抵贝加尔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华版图最卓越的开拓者,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之一,霍去病、卫青、李广、班超等,是大汉星空下最耀眼的将星。
霍去病的英武气概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永远是这片土地上人们敬仰的楷模和尚武精神的化身。焉支山下的山丹县城里,有霍去病立马沙场的塑像。焉支山南面的霍城,原名黑城,人们为了纪念霍去病而改名霍城。
二
焉支山因何而得名的呢?《五代诗话·稗史汇编》里有这样的记载:“北方有焉支山,山上多红蓝草,北人取其花朵染绯,取其英鲜者作胭脂。”“焉支山,原名胭脂山,或燕支山。”这些解释仍不能令人信服和满意。最近再次翻阅很多资料,我对“焉支山”有了这样的理解:焉支山是匈奴族语,“焉支”即“阏氏”的同音字。“阏氏”是匈奴皇后、王妃、妻子的意思。“祁连”也是匈奴族语,即天山、最高的山的意思,这里有阳性、雄性、男性、丈夫之意。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相对较小,那么,这座山自然就是“阏氏(妻子、女性)山”了。胭脂山、燕支山、焉支山都是汉语谐音字的表现形式。
然匈奴远去,阏氏盛装不再。三百年的马蹄,敲击不出永世的绝响。
焉支山的名字,在汉唐时期,可谓如雷贯耳,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仿若销声匿迹。
焉支山的名气,远不及敦煌的那片沙漠。焉支山的名气,甚至还不如山中那个寺院的名声响亮。那个寺院叫钟山寺。
钟山寺是焉支山最富盛名的一处人文胜迹。钟山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并着令时任河西节度使的哥舒翰在山上修建了“宁济公祠”,由当时的名士杨炎作《大唐燕支山宁济公祠堂碑》以示纪念。
焉支山风景非常秀丽,在当地有“小黄山”之称。也正如唐代名士杨炎在那篇极尽赞美焉支山的文章中所言:“连峰委会,云蔚岱起;积高之势,四面千里。”山上峰峦叠嶂,林海莽莽,山中奇石耸峙,溪流淙淙。冬天白雪覆盖,气象迥然,夏天繁花似锦,赏心悦目。那些花朵中哪一株是可做胭脂的红蓝草呢?这就是女孩子们的事了。故旧时有“北地胭脂”一语,代指北方美女。据传,匈奴族的女子就是以此敷面的。那些匈奴族女子是非常喜欢打扮自己的。那些丰满俊俏甚至有些野性的匈奴族女子,妆扮之后,该是怎样的一番惊艳?焉支山里有一种俗名叫“指甲草”的植物,我女儿四五岁的时候,就和她的玩伴们一起采来包指甲着色,那独特的色泽经久不褪。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
长安遥在日光边,忆君不见令人老。(《过燕支寄杜位》唐·岑参)
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调笑令》唐·韦应物)
这是唐代有关焉支山的诗句,也是历史赋予焉支山的文化形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朝代,所以它的诗歌是那么地雄浑刚劲、自信迷人。岑参是位大名鼎鼎的军旅诗人,两度西行数万里,三次出塞数十载,醉酒河西,仗剑天山,诗写大漠,笔雕边陲,为边塞诗的崛起,增添了新的高度。这些优秀的篇章,保留了焉支山的原始风貌,也拉近了我们和焉支山的距离,让我们从另一个朝代、另一个角度,对焉支山做了一次全方位的观察。
焉支山,西北名山。其山势之雄健、景色之妖娆、气象之迥然、花草之芬芳,在西北地区,无出其右。
三
焉支山和祁连山到底与匈奴有着怎样深切的渊源,致使匈奴失去焉支山和祁连山之后一蹶不振,从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直至消失了呢?这里,我作为一个在匈奴故里——焉支山下生活了数百年的汉民族的后代,谈谈自己的一些观察和发现。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个支脉,也是祁连山的核心草原。在冷兵器时代,这里相当于一个快速部队的后方基地。焉支山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横亘甘凉古道,是古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而祁连山是青藏高原和内蒙古草原之间天然的分界线,也是南北诸民族的交会点。所以,得到了焉支山、祁连山,就等于得到了战争最有利的资源和西北地区各民族的联络交通枢纽;反之,则先逊色于人了。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断匈奴之右臂”,意义正在于此。翻开《史记·匈奴列传》,你会发现,匈奴部队的每次胜利,都是以“来如闪电,去如风”的作战方略取胜。快速出击和瞬间形成合围之势是匈奴部队的一大特色。在汉初的一次战争中,匈奴首领冒顿有过“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祖于白登”的辉煌战绩。冒顿是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奇才,他凭借阴山草原和祁连山草原装备精良的骑兵部队,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就闪电般地消灭了东胡和西戎诸国,占据了整个北部草原和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成为和大汉王朝分庭对峙的军事强国。匈奴族的强盛,迫使汉王朝多年来一直以和亲的形式维持双边关系。元狩二年春,汉王朝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发动了河西大战。骠骑将军霍去病奇兵突出,占领了焉支山,歼灭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部队。数年后,将军再接再厉,以顽强而果决的战略措施,彻底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力量。战争的失败,导致精神上的损伤,致使匈奴一步步走向衰败,最后消失和灭亡。这就是焉支山,这就是祁连山,一座和一个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山脉。
焉支山,一座神秘的山,也是一座神性的山。焉支山不但是中国最大最好的养马基地,也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原始松林地带之一。“三十六道沟,七十二个嘴,每个嘴底下都有水。”这是流传在焉支山的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是焉支山水资源充沛、百溪争流的最好例证。
但焉支山现在的森林覆盖面积已经很小了。据说,是清朝末年的一场大火,把焉支山的松树烧掉了很多。我家住在焉支山北麓,要到有松树的地方,还得爬行一两个小时的山路。父亲说,那场大火之前,坐在我家的土炕上,能清楚地看到焉支山里的松树。那片苍翠茂密的松林,现在成了我们的奢望。有一年夏天,我们家的羊群转场到了焉支山深处,我在那片原始森林里度过了七八天的时光。我不能说那段时光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多么富有诗意,但绿意盎然却是实实在在的美景。那是一个我正处于叛逆和对放牧十分不满的时期。事实上,放牧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那是一个碧绿得让人留恋、苍翠得让人一生都在回想的地方,那个地方,我渴望生命有一次重来。
焉支山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再懵懂无知、再索然寡味的人到那里也会被感染得心生画意、心生诗意。我到沟底去背水,来回数百米的路上,看不到一寸“土”地,一路上,到处“犹如大城市里人工种植的绿毯子”。那漫山遍野的山丹花,就像无数个天真烂漫的女孩,笑逐颜开。那水是真正的“静水流深”。水在地底下流一段,再露出地面流一段,时断时续,忽隐忽现,打老远里望去,宛如一串串晶莹闪亮的珍珠。喝这样的水,是人生的福气。我真的有些轻视矿泉水之类的东西了。六月的焉支山,一点也不感到燥热,早晚还有些凉意呢。现在流行氧吧、休闲、放松、养生馆等等,那些东西在这里反倒显得有些俗气了。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福祉,更是大自然赐予焉支山的福气。
我现在突然理解匈奴的哭泣了。
焉支山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主峰却高达3978米,是河西走廊最高的山峰之一。我从焉支山之西绕半圈到过焉支山之南,那里就是闻名世界的山丹军马场。马场草原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一览无余。那里也是看不到松树的,焉支山的松林覆盖率已不足百分之二十了。但就是这座山,千百年来,一直默默无闻地养育着她的子民。我们喝的每一口水,我们浇的每一亩地,其水源都来自焉支山深处。焉支山六月飞雪的情景我没有看到过,但“六月焉支冰不化”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情。还是那次放牧,我在一处茂密的松林深处的岩壁下,看见了六月冰雪,我当时真的非常震惊,但随即又为这座母亲之山释然了:这就是焉支山一年四季源源不断流出乳汁般的甘泉,滋养她的子民们的原因。
四
1990年前后,焉支山迎来了生命中的又一次风华年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焉支山里的人民全部外迁。
迁徙是艰难的,但也是坚定的。这是一次有关生态与生存的大事情。这是历史赋予时代的使命,也是大自然敲响给这个时代的警钟。当然,也是这个时代有这个忧患意识,这个时代有这个远瞻目光,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有这个经济能力。
我们应该铭记这个时代的这次壮举。
我们应该讴歌这个时代的这次壮举。
去年秋天回家,我照例去了父母的坟地。在焉支山下的一个朝阳的坡地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没膝的牧草。这是我四十多年的岁月里不曾见到过的情景。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早晨,我们照例去了历代先祖的坟院,最后来到了父母的坟前。山坡上牧草丰茂,点燃纸钱的时候,大哥说,“小心点,不要把草点着了”。这是一句随意的提示,在我听来,却像一句对焉支山的赞美。这是这座山下几十年来水草最为丰茂的一个年景。多么茂密的牧草啊,碧野苍苍,绿色无边。我们何曾有过山坡上的草被点燃了的担心?那些年放牧,别说山坡上,就是沟洼里,一到秋天,就地净草白了。回去的路上,也是来祭祖的一辆小车抛锚了。走近了一看,是同村的车辆。“嗨,这草长得太高了,连路都看不见了。呵呵,车开进了坑里。”那个小伙子说。这与其说是对牧草的抱怨,毋宁说是对焉支山的赞美。焉支山变了,焉支山真的变了,这是退耕还林的结果呢,还是种草种树的必然,还是自然环境的转变?或许兼而有之吧!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焉支山确确实实变了。
回京后的一天,我搜索有关焉支山的文字资料,在一位西北旅游爱好者的博客里,我看到焉支山的一组照片,我当时真的很激动,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激情。从照片上看到,在通往焉支山钟山寺的路口,竖立了一块巨石,上书“焉支山”三个大字,那首传唱千古的匈奴歌谣,也镌刻其上。
这是沉默了两千年的焉支山,第一次勒石为记。
旅居纽约后,有一次去俄裔移民社区“布莱顿海滩”书店买书和CD唱片,见与柴科夫斯基作品放在一起的是格里格的多盘钢琴曲,就都买了回来。多年来常听,陶醉于他的有如心灵歌唱的抒情曲调。
去年撰《艺术家的心灵―柴科夫斯基、契诃夫和列维坦》一书,发现柴科夫斯基格外尊爱格里格。一八八八年,他在莱比锡与格里格相识,觉得从内心深处喜欢他,说他和他的妻子都很“善良、朴实、单纯、厚道”。与勃拉姆斯的音乐相比,柴科夫斯基说他更喜欢格里格的作品,并在《国外旅行自述》中写道:
听格里格的音乐时,我们本能地意识到,写这种音乐的人是一心愿意用音响来表露一个诗意盎然的人所怀有的丰富情感。这个具有深刻诗意的人服从的不是理论,不是原则,不是因某种偶然的生活环境而扛上肩膀的旗帜,而是依靠活生生的、真挚的艺术感。在这位著名的挪威人身上,我们不必去执意寻找形式的完整、主题处理的严整和绝对合乎逻辑;然而却是多么感人,多么朴实,具有丰富的音乐创意!他的动听的乐句多么温暖、热情,他的和声多么生气盎然,他的机智有趣的转调和节奏多么独特动人,还有其他种种始终新颖有趣的东西!
柴科夫斯基后来将其《哈姆莱特幻想序曲》题献给格里格,他的《第一交响乐》第一乐章的主题则令人联想到格里格《钢琴奏鸣曲》的主题,他还曾指挥演奏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一八九二年,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同获英国剑桥大学荣誉音乐博士学位,柴科夫斯基前去伦敦出席了颁发仪式,格里格因病未能前往。德沃夏克也喜欢格里格的音乐,一八九六年在维也纳听了格里格作品音乐会,感到心情欢畅。
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和格里格都出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分别成了俄国、捷克和挪威最杰出且具世界影响的作曲家。
不久前,笔者终于有挪威之旅,除了去峡湾观赏自然风光、去首都奥斯陆参观许多博物馆,卑尔根这个挪威第二大城、“欧洲文化之都”是一定要去的,因为那里有格里格的故居和博物馆。
格里格一八四三年生于卑尔根一个苏格兰裔商人家庭,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因出国留学深造、从事音乐活动而离开家乡,也有很多年生活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一八八五年,他终于想回老家,便在卑尔根郊区特罗尔德豪根定居下来,在那里与妻子妮娜一起生活了二十二年,直至去世。他的歌曲《回故乡》似可表达当年他不想再颠沛流离,而愿叶落归根的心情:“我重又回到我那亲爱的故乡,我从小就在那里成长,遥望那白雪皑皑的层峦叠嶂,春天里山谷依旧飘花香。……艰辛的漂泊岁月从此过去,我仿佛又变得年轻力壮,亲爱的故乡,我的亲娘,你儿子今天回到你的身旁!”
格里格显然怀念层峦叠嶂中的峡湾,将定居地选在索尔峡湾的诺德斯湖之畔。挪威最杰出的画家、名画《尖叫》作者蒙克也爱峡湾,一八九七年在小镇奥斯高特兰买了一个面临克里斯蒂安尼亚峡湾的小屋,他说:“我在这里得到画画的灵感。”
挪威是峡湾之国,在漫长的岁月里,似有鬼斧神工的冰川不断磨蚀山岭石壁,以致切割出许多峡谷,海岸边的峡谷一旦被海水倒灌,便形成了长长短短、宽窄不一的峡湾,也便形成了挪威的极为曲折、犹如百足龙的海岸线。峡湾口一般都有由冰碛石堆成的水底屏障,峡湾的水面便能保持平静如镜。清澈碧蓝的海水,两岸的崇山峻岭,峰顶上泻下的股股瀑布,成群飞翔的海鸥,还有岸边村镇的多彩房屋,构成了挪威独有的壮美景色,确实给艺术家们带来了丰富的灵感和想象。
格里格的故居是一栋两层小楼,室内墙上挂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他弹琴伴奏、妻子妮娜唱歌的留影,他俩是嫡表兄妹,因是近亲婚姻,所生女儿只存活了一年。客厅里靠墙放着一架斯坦威大钢琴,墙上有一幅很大的油画,显然是挪威的森林,欣欣向荣、常绿乔木的森林。挪威境内多山,山上山下布满葱茏林木,峡湾之国也是森林之国。也就是森林、峡湾,就是挪威壮丽的大自然,赐予格里格艺术灵感,让他在钢琴上弹奏出他心中最美好的旋律和情感。
由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畅销小说,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挪威的森林”。不过,这本书的题目其实应是《挪威木柴》,小说叙述者前往汉堡时在飞机上听到的披头士演唱的“Norwegian Wood”(歌中唱道:“有挪威木柴,这不是很好吗?”),在日本被误译为《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将错就错,倒因此有了个诗意盎然的书名,也使挪威的森林资源像石油、海产资源一样名满天下。
在格里格故居的下方,沿一条下坡的窄道走,你会走到一所红色的小木房跟前。这是格里格的“创作小室”。我隔着玻璃窗往里瞧,只见一张小书桌(面对索尔峡湾)、一架小钢琴和一个小沙发就把小屋放满了。据说,格里格和妮娜都很好客,时有宾朋来访,妮娜是歌唱家,没有客人时要练声,格里格有时为耳根清净,集中心思谱曲,就躲到这小屋里来。我因此猜想,他为安徒生词谱写的《茅屋》这首歌或许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写出来的,歌中唱道:“在那海岸上有间孤寂的小茅屋,只见天空、大海、峭壁、悬崖……茅屋又小又破烂,伫立在岸上多孤单,里面没有金和银,却有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同在。”我想,在伫立于峡湾边孤寂的简陋小屋里作曲,应是这位“创作小室”之主的最大幸福。
在他故居附近,现设有纪念馆(名为格里格博物馆),馆内的音乐厅据说是全挪威音响效果最好的室内乐音乐厅,舞台上放着一架大钢琴,四周没有幕布,后墙是尖顶的大玻璃窗,正对着格里格的那所尖顶的红色小木屋。每天在这里举行午餐音乐会,有一名钢琴家演奏格里格的钢琴曲和其他作曲家的名作。我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有点遗憾的是,音乐会的时间不长,在这么漂亮的音乐厅里听如此美好的音乐,半个小时是绝对不能过瘾的。
博物馆内展出作曲家生前用过的物品,他的照片、雕像、手稿、语录,出售他的传记、画册、唱片。还有一个电影室,放映用他的作品配乐的挪威风光片,那是络绎不绝的宜人风景:大海、峡湾、峭壁、瀑布、雪山、森林、大江、渔村、破冰船、石雕柱、大钟楼……而格里格的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幽婉,时而壮阔,为美景增添了更多的诗情画意。我想,正是挪威的山山水水、民族文化哺育了格里格和他的音乐,而他的音乐又把斯堪的纳维亚风光、把挪威独特的文化艺术带给了世界。
博物馆墙上有多段概括介绍格里格生平的挪威语和英语对照文字,其中一段是:“格里格很早就意识到,他想成为一个民族音乐作曲家。音乐将是他对挪威建国计划的贡献,是他对建立一个独立国家的斗争的贡献。对格里格而言,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化阵地十分重要,这有助于他写出优秀作品。他有崇高理想,追求淳朴和真诚。当他明确自己的目标,他也就把淳朴和真诚写进了音乐。他创造的艺术将永远与其名字连在一起。”
这位艺术家的全名是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生长在一个音乐气氛浓郁的家庭,母亲是音乐教师,他六岁时就开始跟母亲学钢琴。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布尔是他家亲戚,十五岁时,他听布尔的话去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毕业后又去哥本哈根随丹麦作曲家、指挥家加德学作曲。一八六八年,二十五岁的格里格写下力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李斯特为此给挪威教育部发了推荐函,希望挪威政府给格里格拨发旅行经费,以便他能在欧洲各国演奏钢琴和当音乐指挥。一八七年,近六十岁的李斯特终于和二十七岁的格里格在罗马相会。第一次见面,两人研讨了格里格的小提琴奏鸣曲,李斯特表示很喜欢。第二次见面,格里格带来钢琴协奏曲原稿,李斯特随即演奏起来。弹完后,格里格坦率地说,第一乐章他弹得太快,李斯特则建议将第二主题旋律由小号在第一乐章里呈示出来,一老一少,其乐融融,切磋琢磨,陶醉于琴韵乐声之中。
在莱比锡和哥本哈根的学习使格里格受到门德尔松、舒曼浪漫主义乐派的影响,但在结识诺德拉克之后,他开始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诺德拉克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主要倡导者,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挪威民间歌舞曲风格,其无伴奏男声合唱曲《是的,我们热爱这片土地》后来成了挪威国歌。格里格和他心心相印,两人曾成立专门的协会,一起倡导发展斯堪的纳维亚民族音乐。可惜诺德拉克英年早逝,二十四岁即去世,格里格为之谱写了葬礼进行曲。后来他因此更全力以赴创造挪威民族艺术,屡屡拜访农夫、渔民、伐木工人,收集大量民间歌曲并加以整理、改编,然后创作出含有民歌风味,又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钢琴曲和管弦乐作品。
格里格曾说:“在风格和形式上,我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舒曼乐派,但同时我又尽情吸取了祖国民歌的丰富宝藏,并从挪威人民的心灵―这个迄今未被探讨的源泉中,力图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我们从他作品的一些标题似乎就可看出他的创作意图:《挪威民歌和舞曲集》《挪威舞曲》《古挪威浪漫曲和变奏曲》《出自挪威曲调变奏曲的叙事曲》《民间生活素描》《赫尔堡时代组曲》(赫尔堡是挪威戏剧家),等等。
在格里格博物馆墙上,我还看见格里格的一段语录:
在我站着指挥《春天》之际,我听来就如我家乡的整个大自然想把我拥入她的怀抱。是的,我确实为自己是一个挪威人而感到骄傲和快乐。
我因此立刻在博物馆买下包括《春天》(英译为《最后的春天》并不准确)在内的CD唱片。此曲起初是格里格为一首诗谱写的歌曲,后来又把它改编为管弦乐曲,全曲热情歌唱春天,是一支洋溢着拳拳乡情的“春颂”。歌中唱道:春天把隆冬赶走,我又看见冰雪融化、溪流湍急,又看见绿茵茵的草地、樱花开放的枝干,又听见鸟儿向着太阳歌唱,我呼吸着春天的空气回家乡,春天带给我的一切,我自己采集的鲜花,似乎都是我祖先的神灵,他们在跳舞歌唱!在白桦和松树的粗干下,我发现了春天的神秘故事,我刻制的笛子发出的声音,仿佛是我自己在隐隐啜泣。
格里格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深情,表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由他配乐的诗剧《培尔・金特》似乎是一个荒诞不经的民间故事,讲述乡下破落弟子培尔・金特爱做白日梦,甚至想当皇帝,他曾抢人新娘又把她抛弃,又误入山妖王国迷上山妖之女,知悉母亲奥塞生命垂危后赶回家,母亲死后,他抛开妻子索尔维格浪迹天涯,靠在世界各地贩卖黑奴、淘金、走私珠宝发财致富,生活放荡不羁,结果钱财被骗,还被送进疯人院。但该剧的终极目的显然是要告诉观众:别在世界上冒险乱闯,别忘却自己的根和真正的爱,培尔・金特浪子回头,归心似箭,乘船返乡,遇风暴翻船,死里逃生,终于回到挪威,回到老家。忠贞不渝的索尔维格在茅屋里纺着纱,唱着歌,耐心地等待着他,尽管她已从芳龄变成白发苍苍。培尔・金特,这个“挪威的浮士德”,终于被爱所救赎,最后在索尔维格的怀中离开人世。
这部诗剧是大戏剧家易卜生的作品。易卜生比格里格大十五岁,彼此钦佩对方的艺术才华,互相见过面,但似因易卜生的冷傲性格,两人未能成为好友。格里格的诗人朋友帕尔森回忆说,一八七六年他和格里格在意大利拜访易卜生,见这位戏剧大师面无表情,态度冷漠。帕尔森写道:“他完全正颜厉色,我似乎站在一堵没有门的石墙前,感到一种捉摸不透的神秘感。”
我在格里格故居看到一幅易卜生和格里格在一起的照片,不是并肩合影,而是在一个空旷庭院里的偶然留影。两人都不具备当代挪威人的高大身材,都比较矮小,格里格更矮,据说易卜生还因此取笑过他,但两人都以“艺术巨匠”的形象留在了后人的心目之中。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易卜生写下了《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国民公敌》和《野鸭》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力作,人们通过他的剧作可以感受到一个艺术家内心的理智和热忱。他初见格里格时或许有点冷淡,但对格里格的印象很不错,觉得他才华出众,前途远大,在致友人信中称他为“一个很棒的老兄”“一个为未来开创事业的人”。有一次,他甚至在格里格的签名册里留下诗句:“以最纯朴的音调,奥菲斯(希腊神话中的竖琴手)奏出野兽的灵魂和卵石的火花,我们挪威不缺少石头,也有成群成群的野兽。弹吧,石头也许会发出惊人的火光!弹吧,兽皮也许会裂成一片片碎花!”
一八七四年,易卜生从德累斯顿发给格里格一封信,表示希望两人携手合作,请他为《培尔・金特》谱曲配乐。这是一封长函,详述剧作者对每一场音乐的具体想法:何处需要配乐,哪一场可少配,第四场培尔・金特流浪世界各地,故需先后出现欧洲、美洲和非洲风味的音乐,索尔维格在何种环境下唱歌,最后幕落时应有圣歌响起,等等。他问格里格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工作,如果愿意,他会把剧本寄给他,今后稿酬两人平分。他还写道,该剧除在奥斯陆演,还可能去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演,对此暂时要保密。
格里格开始很是犹豫,觉得为诗剧配乐不易,但他有为挪威作家比昂松(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戏剧谱写插曲的经验,所以最后还是答应一试。后来他下了很大功夫,花一年多时间为该诗剧配乐,共写了二十三首曲子,其中包括前奏曲、舞曲、进行曲、独唱曲、合唱曲等,结果真是锦上添花,为全剧点染神韵、丰富色彩,增添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先后在挪威、丹麦和瑞典公演都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尽管易卜生并不很懂音乐,可看一下格里格的总谱,你会发现他基本上都采纳了易卜生的建议。
十多年之后,格里格把配乐改编成两部管弦乐组曲,各有四首曲子。第一组曲包括《晨景》《奥塞之死》《阿妮特拉之舞》和《在山妖宫中》,第二组曲包括《抢夺新娘》《阿拉伯舞曲》《培尔・金特回乡》和《索尔维格之歌》。
不论是配乐还是管弦乐组曲,也不管当时萧伯纳的粗暴否定,《培尔・金特》是格里格的成功之作,其旋律质朴动人,和声、配器新颖别致而富于色彩,不愧为艺术瑰宝。尤其是《索尔维格之歌》,那源自挪威民间音乐的清纯旋律,那寄托挪威人情感的深挚歌声,确实感人肺腑,令人百听不厌、百唱不厌,至今仍有许多人在咏唱:“冬天早过去,春天不再回来,夏天也将消逝,一年年地等待。但我始终深信,你一定能回来,我曾经答应你,我要忠诚地等你回来。”
格里格一生并无大型的音乐作品,不像别的音乐大师谱有不少交响乐,这或许与他的健康状况有关。他十七时就罹患肋膜炎和肺结核,后来时好时患,使他常觉得身心疲惫,羸弱不堪,也就缺少精力创作大型作品。但他的中小型管弦乐组曲、钢琴标题小曲和大量抒情歌曲都是艺术精品,在挪威和世界各国一直拥有众多演奏者、演唱者和听众。他的作曲技巧对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曾有启发,他的和声手法对法国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很有影响,故被称为“前印象乐派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