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03:3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士护理年度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目的为提升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在论证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制订中药注射剂输注规范化护理方案,对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在临床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中药注射剂药物相关问题(DRPs)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后,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注DRPs例次从实施前的1258次降至271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从7.79%降至2.46%(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减少DRPs发生频次,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规范化护理;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药物相关问题;药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技术和工艺,从中药材或成方中药中经提取、纯化制成的供注射入人体的无菌制剂[1]。与传统汤剂比较,中药注射剂既具有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又兼具注射剂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的优势[2-3]。但中药注射剂因其成分复杂,提取纯化过程存在杂质多、质量不稳定等因素,加上临床使用不规范,近年来频发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性问题[4-5]。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6]显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占上报不良反应总数的8.79%,占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的85.10%。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本研究中制订了中药注射剂输液的护理规范化操作方案,并用于临床实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前准备。成立中药注射剂规范化护理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和护士各5名、中药临床药师1名。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7]、各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临床路径和相关文献资料等,对医院心血管内科2018年1月至6月使用过中药注射剂的1073例出院患者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的护理相关问题及药物相关问题(DRPs)进行回顾性分析。1.2方法。1.2.1方案制订。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我院心血管内科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中存在以下护理问题:1)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缺乏标准规范;2)护理人员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相关知识不足;3)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4)护理人员对中药注射剂的药品不良反应认识不充分,缺乏预判性;5)护理人员对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巡视频次不够。研究小组在充分论证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初步制订了中药注射剂规范化护理方案,并在实际运行中根据临床护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整和完善,形成最终版中药注射剂规范化护理方案。主要内容详见表1。1.2.2方案的培训及实施。组织本科室所有在岗护士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通过现场集中授课、视频培训等方式,强化对中药注射剂输注安全的培训,并对每位病区护士发放《中药注射剂规范化护理口袋书》。从2018年7月至12月,按制订的规范化方案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加强对规范执行情况的质控监督和效果评价,护士长于每日早晨交班时重点强调,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床头放置醒目标识牌,加强护理巡视。1.2.3效果评定。按照程军等[8]建立的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DRPs分类标准,比较规范化护理方案实施前后DRPs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方案实施前后发生DRPs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合并症及平均住院日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2DRPs比较。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前,1073例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共发生1258例次DRPs;实施规范化护理后,1132例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共发生271例次DRPs,较项目实施前明显减少(P<0.05)。输注中药注射剂常见的DRPs在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后明显改善(P<0.05)。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后,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从实施前的9.13%降至2.74%(P<0.05)。详见表3。
3讨论
随着中医学理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剂被广泛开发,但多数中药注射剂是在实施新药审批制度以前完成审批的,受制于当时的制药技术和工艺水平,且未经过系统地考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3]。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原因为:中药注射剂在慢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和肿瘤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优势,超说明书用药现象较普遍[9];中药注射剂所含物质成分不明确,所含植物蛋白或有机物质易在体内形成半抗原,诱发过敏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监管不严,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如无适应证用药、超剂量和疗程用药、联合用药不当、存在配伍禁忌、溶剂选择及用量不当等[10]。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受到日益广泛地关注。DRPs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是指与药物治疗有关或可能相关的不理想事件[11]。回顾性研究发现,我院心血管内科常用中药注射剂主要为活血化瘀类,如丹红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血塞通、舒血宁注射液等。主要存在的用药问题:接瓶输注前不冲管、溶剂用量不足、无适应证用药或适应证不适宜、溶剂选择不当、疗程过长等。造成中药注射剂不合理应用的主要原因:医师均为西医师,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只要药品说明书上无禁忌就使用中药注射剂辅助治疗;部分医护人员及患者对中药注射剂的认知不足,认为中药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潜在风险没有预见性;医师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剂量随意性较大,溶剂选择及其用量未严格遵守说明书规定;护士执行环节不规范,缺乏质控标准,对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巡视不够。本研究中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中药注射剂规范化护理方案,并以此方案对护士进行系统培训,应用于临床,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修正和完善,有效地促进了中药注射剂输注安全性的持续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减少DRPs发生频次,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为历史对照研究,可能存在管理水平和质控要求的偏倚,未来可针对具体环节开展随机对照研究,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
作者:邓艳任丽玲涂谭红邹剑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师;优化实践
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作为临床药学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临床药师通过在ADR监测中的优化实践,能积极推进医院ADR监测体系行之有效的运行,促进医院合理用药,降低医疗费用,有助于药师与医护人员之间相互协作,能切实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
1优化医院ADR监测体系
1.1成立医院ADR监测管理小组。成员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及医院行政、药学、临床等各科室负责人组成,常设办公室在药剂科,临床药师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向管理小组成员汇报工作情况,得到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支持,为ADR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1.2制定规章制度,对ADR上报情况进行目标考核。临床药师协助医院制定下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及《药品不良反应上报鼓励制度》等制度。医院将不良反应上报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方案中,临床药师负责考核指标的制定、收集、汇总、评价。
1.3建立ADR监测信息平台。临床导致漏报ADR的原因之一是纸质报表填写繁琐,为方便临床上报ADR,应建立ADR监测信息平台。目前较多医院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为实行院内ADR监测系统提供了硬件平台。药学人员经过对软件开发的培训,结合专业实践经验,开发出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用于ADR的在线上报[1],做到上报数据省时,省力。
1.4进行ADR监测的专项培训。据郭淑英[2]等报告,影响医务人员上报ADR的主要因素是医护人员不知道报告程序(54.55%),这说明ADR培训宣传工作非常重要。临床药师下临床及时宣传ADR监测有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知识的认知度,使ADR年报告率由0.93%增至5.19%[3]。
1.5在临床科室建立多个ADR监测点,由临床药师负责指导医护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及时完成上报工作。实践证明,护士在ADR监测中起着重要作用,她们不但是药物的领取者和管理者,而且是药物治疗的直接实施者,能最早发现患者用药后的异常反应[4],是完成ADR监测工作的重要力量。
2优化需进行ADR监测的重点数据
将以下情况作为监测的重点,如新的未预期的不良事件,尤其是严重的;在说明书列出的事件的严重程度明显增加;在说明书列出的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认为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的极罕见严重事件;新的药品-药品、药品-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一类以前未认知的高危人群,如特殊种族、遗传体质或并发疾病的人群;药品名称、说明书、包装或用法的混淆产生的不良事件;用药错误导致患者伤害的不良事件;的初报告、动态报告和终报告[5]。
3优化需进行ADR监测的重点药物
3.1对抗感染药物的监测。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道,该年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120万余份,其中抗感染药物的例次数居首位,占48.8%,鉴于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高,应将其作为重点监测品种。
3.2对中药注射剂的监测。随着中药制剂发展的多样性及应用的全球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因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应是临床药师实施监测工作的又一重点方向。
3.3高危药品的监测。针对上年度不良反应的监测结果,上报率位于前列的药品应院内重点监测药品目录,进行重点监测。
4优化需重点监测的目标人群
针对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通常高危的人群主要包括下列患者:小儿科患者、老年患者,有器官衰竭的患者(如肝脏或肾脏衰竭)、营养不良者,需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史或出现过严重ADR的患者等。临床药师应重点关注此类患者,力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漏报的情况。
5优化ADR监测的整个过程
应对患者的治疗进行全程监测,包括进行治疗前的前瞻性监测、治疗中不间断动态监测和治疗后的跟踪监测[6]。
5.1治疗前的前瞻性监测,目的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①针对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药学监护,告知患者所使用的药物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②为医生提供用药信息,告知医生该药物用于治疗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结合专业网站、期刊、媒体的相关ADR信息,发现和提取机构内部的ADR信号,形成预警,通报,从而降低院内临床用药潜在风险。凡近期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或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警告或撤出的药品,应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充分权衡利弊。
5.2治疗中的动态监测①临床药师直接接触临床诊疗工作,在每天的临床查房和其他的药学服务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防范、识别并及时上报ADR。既往的ADR一般多由医务人员上报至药剂科,药师仅是负责收集、统计、上报至监测网,药学监察人员看不到患者,这样容易造成ADR漏报,致上报滞后。临床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参与ADR的处置,确保了ADR的工作的即时性、实时性、真实性[7]。据文献报道由临床药师参与查房后相关科室ADR报告率显著增长,由0.63%上升为4.73%[8]。②临床药师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分析查找,发现ADR信息。工作程序主要是通过查阅住院患者的病历,重点关注上级医生的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等,如有异常,再查看患者的生化指标和体温等变化情况,结合变化前后的用药情况来分析是否与ADR有关[9],发现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的ADR,及时上报,弥补自发呈报方式漏报率高的不足。③临床药师通过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寻找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利用PASS中的筛选功能主动发现已经发生但临床漏报、未报的ADR。将某些疾病的治疗用药作为关键词进行条件筛选,分析用药原因,从而来发现ADR[9]。
5.3治疗后的跟踪监测
对于出院患者,临床药师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对其进行随访,确保收集到ADR的全程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用药隐患[10]。
临床药师的本职工作包含了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监护,而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是药物安全性监护的一个重要环节[11]。据美国相关资料分析,在致死性ADR中67%是可以防止发生的,其中57%可通过临床药师在工作加以防止,在致残性的ADR中,有84%是可以防止的,其中41%可通过临床药师的工作加以防止[12]。通过临床药师在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优化实践,必将使医院ADR的监测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范红春,甘克苏.药品不良反应院内监测系统的设计.中国药房,2010,(21)33:68-72.
[2]郭淑英,谭敏秀.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认知度的调查与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668-670.
[3]朱曼,郭代红,刘皈阳,等.临床药师对我院呼吸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的影响.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3):178-181.
[4]傅孟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6):90-91.
[5]陈超,郭代红,刘皈阳,等.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优化实践.中国药物警戒,2010,7(3):164-167.
[6]杜瑜,王美芳,王晓贤.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专业作用.海峡药学,2011,23(1):153-154.
[7]蔡长春,李景苏.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学监护方法.医药导报,2007,26(1):90.
[8]庄权权,赖淑华.临床药师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海峡药学,2010,22(6):248-250.
[9]谭兴起,郭良君,孔飞飞,等.借助医院电子信息系统,主动发现药品不良反应.药学实践杂志,2010,28(5):381-382.
[10]计成,葛卫红,初琛荣.临床药师参与内分泌科药物不良反应处置的体会.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1):64-66.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近几年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大学毕业生达338万,比2004年增长20.7%,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495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人,加上前两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10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而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对社会来说,一方面大学生失业较一般的失业形式造成的浪费更大,它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和半闲置状态中,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本来教育扩张就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学生失业使得人才资源配置不当或处于闲置状态,这意味着教育的社会投资回报率和劳动力本身的投资回报率不对称,在我国当前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这显然会造成全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可能会使一部分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挫伤另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同时也向劳动力市场发出了一个错误的信号,即人力资本积累无法在劳动力市场得到回报,这必然会造成社会、企业与个人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从而直接影响社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个人发展、社会稳定与经济长远发展等突出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这种就业压力来自于金融危机对两个群体就业的影响。①对于农民工就业的影响;②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数量上看,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农民工远大于大学毕业生,然而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村成为城镇就业的蓄水池,发挥着缓冲器的作用,失业农民工短期内可以返回农村地区。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急需在走出校园之后找到工作。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这两大就业群体中,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提升而迅速缓解,甚至会再度出现民工荒的现象,当前国家推出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民工的就业压力。然而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形势并不那么乐观,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尽管我国经济形势良好,然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较为突出。所以,金融危机并不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而是使本已积重难返的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我们还是得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分析。
二、从供需矛盾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从大学生就业需求来看
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会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我国自2003年至2007年长达5年连续国内生产总值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中国经济在困难中保持了9%的增长,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尽管如此,但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较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是我国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配置,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以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
1.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在劳动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关系的指标是就业弹性。所谓就业弹性,就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的百分比。
表1中国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整理计算
表1是“六五”至“十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表中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就业弹性下降的趋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十五”期间,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下降到0.1左右。
另外,从横向来看,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也严重偏低。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度报告,低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37,中等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78,高收入国家的就业弹性为0.84,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大约是0.3-0.4。我国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起码应该在0.3左右,可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总体就业弹性仅为0.1左右。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出口、投资拉动为主。从出口来看,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由2001年的2661亿美元,到2005年增至7620亿美元,年均增长30.1%。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首次超过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18.8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年的8.9%,升至2000年的43.8%,到2007年高达70%。按理说出口型国家与大学生就业应是正相关,德、日、韩等也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他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却没有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中国为什么会在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就需要分析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
我国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属于典型的加工贸易。它的优点是简单、快捷,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迅速发展经济。但这种经济模式又有它的局限,很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以单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流水生产线。由于对文化和技能要求较低,农民工通过培训之后就可以胜任,因此许多企业宁愿招聘农民工而不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从5.58%提高到7.53%,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农民工在制造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则从57.74%提高到66.47%,显然,制造业中农民工的增长远快于大学生。而产业链中诸如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渠道销售、订单处理、服务跟踪等需求大量较高教育层次的岗位却几乎都在国外,所以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对大学生所能提供的岗位相当有限。从长远来说,只有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条才能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
从投资来看,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铁路、能源、化工等重大基础设施领域,而这些行业创造就业的能力都比较弱。如重化工的特点就是对资金的需求非常高,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低。
2.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相同的,即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但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有着明显的不协调。
表2各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就业人员在各产业中的分布(%)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2可以看出,尽管第一产业的产值在GDP中的份额快速下降,到2007年产值份额仅占GDP的11.3%,但其吸纳的劳动力就业人数却是最多的,达到40.8%。第二产业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将近一半,但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高,该产业吸收劳动力占其全部总量的1/4多一点。而第三产业在劳动力比重增加的幅度大于其在GDP份额中的增加,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其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容纳能力。例如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是第三产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行业,同样由于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比例同样非常低,2005年大专以上从业人员仅占8.73%,农民工则占了51.74%。而金融、保险、审计、会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及高端服务业发展更是相对滞后,这些行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度高、能创造的高端就业工作岗位多。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有效地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矛盾。
(二)从大学生就业供给方面的来看
理论上说,劳动者可以通过不断流动、调整薪酬水平等来实现就业。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供给不能得到充分实现,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在我国由于不完善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经济等制度层面的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被分割成高级劳动力市场(如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等)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如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等)。同时我国城市内部还存在两个隐形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用工市场,另一个是在旧体制外发展起来的民营中小企业用工市场,带有完全市场化特征。这两个市场是两种用工体制,前者是体制内的,后者属体制外的,其劳动者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待遇差距很大。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局面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正常流动,一旦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初始就选择了低级劳动力市场,那么以后如果想流动到高级劳动力市场的话,在户口档案迁移、职称重新评定以及家属安置、孩子就学等方面,都将面临诸多障碍和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人力资本收益要大大低于在高级劳动力市场中可能获得的收益,其表现就是他们知识价值的相对“贬值”。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割导致人才流动成本过高,使大学生偏好于高级劳动市场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恶化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此次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越是经济动荡,前景不明朗的时期,越会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向国有企事业单位,涌向政府机关这类典型的高级就业市场,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今年报考公务员人数急剧增长,从去年的80万人,突破105万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所以金融危机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割性。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解我国经济增长 与扩大大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需大量减少,客观上为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巨大的“倒逼机制”压力。在经济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结构调整更加紧迫,要抓住机遇,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主体产业迈上更高的发展阶段。
1.采取有力措施拉动内需
在外需受到较大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拉动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岗位极为必要,而且扩大消费需求本身将进一步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有利于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发挥消费需求作用,有必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努力使我国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转变,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
政府应加快推进垄断服务行业改革,建立民间资本准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逐步消除一些行业体制性、政策性、管理,推进体制创新。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目前我国服务业正面临新一轮服务业跨国转移的重大机遇,引导外资投向我国现代服务业,更好地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3.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在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产业链传导效应下,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保持产业链各环节间合作的稳定意义重大,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也是当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走出低端产业链,创造更多高端就业需求的有效路径。
(二)大力发展的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尽管目前很少大学毕业生对这些企业或行业并不热衷,但从长远看,这些企业或行业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最多的地方,是解决劳动力就业的方向。但是这些企业或行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障碍,对所有制的歧视仍然随处可见。如何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对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减少对它们经济活动的政府管制,这些都是政府可做的事情。而民营企业发展了,那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会自然化解。
(三)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在就业市场下,政府要做的最为重要的事情主要是制定市场公正运作的规则,清理与整顿影响就业市场有效运行的制度。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四)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政府各部门要积极优化大学生的创业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己创办中小企业。要通过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业实践见习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为大学生迈开创业第一步提供有效的帮助。
(五)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
我国中西部地区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东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比例高,此次金融危机中东部沿海地区恰恰成为重灾区,这使得在该地区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更大。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比例较低,受到的冲击相对缓和,加上这两个地区大学毕业生数量较少,就业竞争没有东部地区那么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到中西部地区显然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如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年以后还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晓嘉、刘 鹏.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5).
[2] 刘明新.我国经济高增长下的就业问题[J].现代经济探索,2006,(1).
[3] 谭斌.大学生就业弹性提高与就业压力缓解 [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4).
[4] 黄敬宝.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 .改革与战略,2007,(1).
[5] 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此文受到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立项号:2008q146)的资助,项目名称:高等教育的就业配置功能与劳动力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