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调查报告

科技创新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11 22:4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调查报告

第1篇

截至2006年11月,开发区拥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88家,培育认定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20家,还拥有国际知名商标或品牌60余个,累计申报专利2269个,其中部分专利获得国际、国内科技进步奖励。开发区目前共拥有各类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各种实验室82个。

开发区科技创新主要特点:

1、产业高端化。经过20年的发展,开发区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目前开发区已成为全国七大信息产业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IT产业从电子基础材料、电子零部件生产逐步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整机延伸,再向上游TFT-LCD显示面板生产发展,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层次不断提升。2006年笔记本电脑产量预计达到2800万台,数码相机产量近1000万台,分别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成为全球范围内举足轻重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预计可达1250亿元,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5%。精密机械产业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主体,围绕整车部件系统,不断填补产业链空白,逐步引进底盘、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制造企业,并在不断拉长零部件产业链的同时,成功引进三一重机、极东开发等工程车、专用车整车生产企业,实现了电子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等特种车核心部件的自产自配,有望成为国内特种车重点生产基地之一。民生用品产业科技创新十分活跃,从生产向两端延伸,研产销紧密结合,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引领全国乃至全球食品添加剂、果汁饮料、方便食品、食品无菌包装、运动型自行车、厨房电器市场的佼佼者。

2、研发本土化。在*投资的外资企业,已不再把*仅仅当作一个“大车间”,而是不断扩大研发团队,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实现研发与生产一体化。据对开发区百家科技型企业抽样调查显示,上述百家企业拥有博士学位的研发人员25人,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154余人,本科学历的达2376人,每年预计研发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开发区内外资企业在拥有大量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同时,产学研联合协作非常活跃。目前,已有50余所国内外名牌大学如清华、同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以及科研院所如中科院食品研究所、光电研究所、上海物理研究所等与*企业联姻,共同推进研发本土化。同时,在开发区内还拥有相当数量的跨国、跨地区性的研发机构,如恩斯克中国技术中心、艾利(中国)有限公司的亚太研发中心和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的食品添加剂研发中心等。

3、技术高新化。外资企业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在许多领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提升了开发区产业技术水平。特别是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有力地促进了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例如,龙腾光电引进的第五代TFT-LCD液晶显示板生产线,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量已超过上广电、京东方;利乐包装从德国引进全套食品无菌包装盒(袋)生产线,全部设备以电子轴取代机械轴,实现了高速低噪音,2006年产量可达209亿只,居世界第一。沪铼光电采用世界先进的蓝光技术制作空白DVD光盘,存贮密度比采用红光技术制作的光盘提高了近三倍,单张光盘容量达到15G。一些民营企业不断提升技术层次,生产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汉江机床厂*分厂开发的数控球面冲孔机能够在直径100毫米的喷丝板上冲出6万-7万个小孔,开发的卫星用高精微型丝杆,在太空条件下可实现6年免维护无故障,居国内第一;国力真空研制生产的多项陶瓷真空器件填补国内空白,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4、品牌国际化。开发区目前已拥有国际知名商标或品牌60余个。NSK生产的空调轴承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近年来开发的汽车轴承为丰田、本田等知名汽车厂商进行配套;丹尼斯克是雀巢、和路雪等知名食品制造商的固定合作伙伴,其主打产品食品添加剂质量上乘,占据着国内30%的市场份额,被誉为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宝马”;沪铼光电生产的CD-R、DVDDL,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前2名,是国内光盘第一品牌;丰田叉车稳坐全球叉车销量头把交椅,丰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第四大叉车生产基地;牧田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电动工具制造商,产品以全自动的机械设备生产和严格的品质、安全检测而闻名于世。此外,一批国内包括台湾注册的知名品牌如捷安特自行车、樱花厨房电器、正新MAXXIS轮胎、建大橡胶KENDA轮胎等都享有很高的品牌美誉度,占据着国内外较高的市场份额。

5、路径多样化。开发区自主创新方兴未艾。目前拥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开发区科技创新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创业园内的软件企业表现比较突出。网进、双叶、三棱等软件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出一系列基础软件、支撑软件及应用软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应,推进开发区软件产业形成集聚优势。二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许多台商投资企业在OEM、ODM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了自创品牌。如微盟、昆达分别推出了自主品牌的MSI笔记本电脑和MIO全球定位手机。三是集成创新。华恒公司的“装载机车桥自动化焊接的柔性生产线”的加热系统、压装系统、自动传送系统、主控系统是华恒自己研发的,机器人和数字化焊接电源、焊烟收集处理系统分别从德国、瑞典引进,实现了在国外及自身先进技术和装备成功整合基础上的集成创新;三一重机生产的履带式挖掘机,通用性较高的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全部通过市场进行采购,而自已则专注于核心部件--挖掘机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从而成功实现了整车的集成创新。四是买断技术升级创新。为了抢占光电产业核心技术高地,开发区通过控股龙腾光电、参股德芯电子,买断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等,拥有了一批生产专利,再通过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改进,从而为光电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自主创新主要举措:

下一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从五个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取得突破,促进全区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1、制定科技创新中长期规划。在开发区“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

制定“十一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主导产业、种子产业的中长期规划。以规划为导向,定向招商选资,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增值含量更高的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过来。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引导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加快培育科技创新的种子产业,如生物医药、特种车辆、机器人及光机电一体化等。

2、重视企业研发机构的招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分工的推进,有远见的外资、台资企业纷纷把研发机构迁至开发区,实现研发与生产的紧密结合。研发机构的大量迁入,带来了各行业最新的科研成果,极大地提升了开发区科技水平。因此,作为提高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我们对企业研发机构的引进应予以高度重视,不应再重复以前“搬工厂”的招商模式,而应把招商重点放在对核心技术项目和对企业研发机构的招商上,特别是对已在*设立生产基地,具备一定规模,而研发机构设在外地的企业,要通过营造优良投资环境,制定和实施有关优惠政策,把这些企业散布在外的研发机构吸引过来,提高开发区企业生产研发一体化水平,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

3、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倡导成立主导产业行业协会,打破企业之间的壁垒,改变企业单兵独斗、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同行业企业的信息交流,研究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共同促进产业层次的提高;二是加强科技创业园区建设,在东部新城区设立科技创业园,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和各类研发中心向科技创业园区集聚;三是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孵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四是成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推行企业创新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进程相配套的各种中介服务业。

第2篇

铁路建筑企业如何有效化解施工困境

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创效能力

全神贯注打基础聚精会神抓项目

探寻项目专业化施工管理的新途径——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实施专业化分公司的调查报告

坚定不移地推行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中外联合监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狠抓事前预控,实现安全生产——宜万铁路大支坪隧道安全生产的启示

浅谈EDM三角高程测量技术及精度解析

和谐动迁,助推沪杭高铁快速建成——中铁二十四局沪杭高铁和谐动迁纪实

为了新疆的发展——中铁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建设哈罗铁路纪实

一道高铁时代命题的精确求解——中铁五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轨道板场科技创新侧记

“东方夏威夷”的超常规之战——十六局集团四公司泉厦项目经理杨继全和他的团队攻坚纪实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标准化的探讨

施工企业项目书记队伍建设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育是前提制度是根本监督是关键——再议建筑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理念的创新

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浅谈企业文化的“长”“宽”“高”

2010年《铁道工程企业管理》总目录索引

关于做好施工图招标前期工作的通知

铁路建筑企业如何有效化解施工困境

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全面提升企业创效能力

全神贯注打基础聚精会神抓项目

探寻项目专业化施工管理的新途径——中铁五局机械化公司实施专业化分公司的调查报告

坚定不移地推行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

中外联合监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狠抓事前预控,实现安全生产——宜万铁路大支坪隧道安全生产的启示

浅谈EDM三角高程测量技术及精度解析

和谐动迁,助推沪杭高铁快速建成——中铁二十四局沪杭高铁和谐动迁纪实

为了新疆的发展——中铁十四局集团电气化公司建设哈罗铁路纪实

一道高铁时代命题的精确求解——中铁五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轨道板场科技创新侧记

“东方夏威夷”的超常规之战——十六局集团四公司泉厦项目经理杨继全和他的团队攻坚纪实

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实施标准化的探讨

施工企业项目书记队伍建设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育是前提制度是根本监督是关键——再议建筑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理念的创新

构建和谐企业的几点思考

第3篇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96-02

、 一、改革的背景与目的

电气工程制造产业是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相关行业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以来保持平稳的增长,同时对相关人才的质量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为契机,对照认证标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深度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专业改革工作,其改革目标为:依托学科优势,注重专业建设,围绕工程教育认证试点工作专业的目标和要求,通过改革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与改革举措,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为正在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使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改革内容与举措

1.构建宽覆盖的课程模块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专业培养方案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特色方向”的原则制定,即以学生为中心,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与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建“电机及其控制”、“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和“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四个特色专业方向。通过调整和完善教学环节设置,构建了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框架。①前两年开设公共和学科基础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外语和计算机基础,同时获得一定的人文社科、企业管理、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及环境知识。②三年级开设一级学科主干课,进行统一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注重学生宽广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培养学生的知识面。③四年级根据特色专业方向分别开设2―3门专业必修课和跨二级学科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亦给予学生二次拓宽专业知识的机会。④按照专业方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培养学生具有某一特色专业方向上的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研训练,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并创建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2.构建层次多样的实践及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①学术科技竞赛平台。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个层次组织的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库,完善培训程序,健全激励机制,组建创新团队等有效举措,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地参与各级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例如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沈阳市福田杯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②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平台。构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一是完成实验训练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课内实践环节;二是培养计划以外的,以突出自主创新和个性培养的各类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实现途径主要包括:参加学院定期举办的“院士讲学”、“博导导航”、“行家行话”等大型系列学术讲坛,并撰写与报告相关的研学材料,扩大本专业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共同发表学术论文或专利。要求学生自主立项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并提交研学作品。

3.建立多方反馈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改革效果。

①督导专家、领导干部听课,相互听课。领导干部、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两次,督导专家根据“青年教师”、“重点跟踪/帮扶教师”安排听课,听课结果直接与被听课对象交换意见。②在校生座谈。学校每学年8―9周组织一次学生评教,学院每学期第3―4周,以班为单位组织搜集一次学生对所上课程的意见和建议。评价结果通过系主任反馈给教师,督促教师及时改进。③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座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分别安排在毕业生离校前一周和6―8月校友返校期间进行,座谈会形成记录,并将有关问题反馈给系主任、专业负责人等,并由相应人员落实改进。④用人单位调查。用人单位的调查每4年进行一次,通常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由教学副院长牵头,座谈形成记录,重点在培养方案修订工程中落实。⑤第三方调查反馈。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调查,每年进行一次,形成调查报告。专业收到调查报告后,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结果积极推进工作的改进。

通过参考内部和外部的评价结果,专业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①根据督导专家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通过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了任课教师的水平。②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进一步确定了毕业生的服务面向,改进了培养目标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未来要在电气行业的哪些专业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平时比较注意按照课程和实践环节的要求,注重培养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③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工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改进了教学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创新意识与方法、工程实验、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要求,相应的改革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可以从学生完成的综合型课程设计效果、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可以看出。

三、应用情况与实施效果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指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先进的教学规律,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针对该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措施实施近四年来,不仅受益学生达52个班(约1800人)推广后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成效,专业建设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本专业已经成为我校招生入学分数最高、就业率最好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受到国内同类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在同类高校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最近几年有数所国内同类高校前来取经。2015年,本专业被选为“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该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平台课,2014就被评定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优势,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展了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先后与“泰豪沈阳电机有限公司”和“沈阳鼓L机集团风电有限公司”合作建成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改革成果――“学生产品”畅销就业市场。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根据2014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毕业一年后非失业率达到了92%,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到94%,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质优良,我们的毕业生大多已成为国内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技术骨干或中坚力量,甚至走上了技术领导岗位。2012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在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评比中,我们专业已有3名同学获得辽宁省优秀论文奖。在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15项;学生授权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

第5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高中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高中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才能焕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有:

1.讲大势,明方向。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最需要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国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高中学生要成为国家的建设者,要成为振兴中华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明确当今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从现在起树立创新的紧迫意识。

2.讲改革,明目标。从我国高考改革看,为了贯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教改精神,近年来政治考试说明中都强调政治科高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背景,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过去重知识为主为重能力为主,把选拔考试焦点转向考查学生能不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精神的根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和高考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必须明确高考改革的目标,树立创新意识,适应高考要求。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看,用人制度也在大改革,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是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如果我们现在不具有创新意识,在未来社会竞争中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发展。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

二、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1.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

2.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

三、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延伸课堂教学,把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纳入教学活动,构建一个立体开放的课堂教学体系。政治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时代性,实践性强。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政治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的社会调查的实践活动。如:①在市场经济中调查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作用;②调查企业经营者的素质;③调查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的现状等。在整个调查活动中,学生对“价值规律”的调查是最成功的。如有的学生写出了“从保暖内衣的‘冷’与‘暖’看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调查报告。通过对劳动者遵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有的学生写出了“市场经营调查报告”,其中谈到诚实、信用是经营者的基本素质问题。

2.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外的实践中,除老师必要的指导外,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我要求学生思考,分子在西方国家大谈“自治”,其目的是什么?我还告诉学生,顽固的分子,坚持“台湾是一个国家”的立场,用所谓的“远亲近邻”的说教,鼓吹海峡两岸是两个华人国家,露骨地挑战“一个中国”的原则,引起学生的强烈愤慨。通过分析,学生对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校、教师要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家如.综合能力题析.中学生时事政治报,2005,1.

第6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学生不但兴趣爱好各异,个性也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单一化、成人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地考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二、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要形成良好的气氛

要搞好校园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感受到整个校园都渗透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从而使学生消除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良好的品质是创新的前提。因此,要以理想志向教育这条线,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法制纪律、道德品质等教育内容贯穿在一起,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课是师生共同投入的以活动为载体的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无论从活动课的目的,还是从活动课的过程分析,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展现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活动课就成了教师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这就要求建立一种宽松、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氛围。学生在活动课上可以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7篇

一、学校科技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的行动研究

科技活动是学生喜爱的学校活动,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如果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者注重设计科技活动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使创新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责任心。

小学教育应关注社会发展中公民必备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结合,从学校科技活动的设计、开展和实践,探讨研究科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以丰富科技教育的高度和层次。

(一)活动设计的方向和方法

1. 关注社会生活,把当前发生的违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创新事件放入科技教育宣传活动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借助创新案例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分析,引起学生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责任知识,清楚公民应承担哪些(创新者)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塑料袋这一创新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成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瘦肉精、美味剂等创新成果虽然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却成为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等。案例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社会责任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科技创新与人类生活科普活动”等,宣传普及社会责任知识,使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公民社会责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2. 对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人们健康的科技创新案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针对社会不法分子造假商品危险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了解讨论,进行科学调查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

如苏丹红事件,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食品添加剂是否都是有毒的,在选择食物时有什么标准;到超市查看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对销售人员和顾客进行访谈,了解人们对食物添加剂的认识;对学校同学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同学对零食中添加剂的知晓状况;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成果,把科学研究过程、数据、图表、结论、建议制作成展板,展示在学校校园广而告之。学生有了深刻认知,自觉形成不危害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心自然形成。

3. 关注网络的有关信息,把未经证实的说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做流言终结者,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轻易散播流言的社会责任心。

网络时代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涉及生活内容非常多,传播速度快,最受到人们关注。但这些信息五花八门、很多都未经验证,还有人别有用心散播流言。如果养成不经验证就轻信并继续散播的习惯,就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流言“转基因黄豆不能发芽,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四年级科学生命单元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全年级同学使用同一批转基因黄豆种子,控制同样的生长环境。实验结果是大部分都发芽了,验证了这一流言。流言“WIFI信号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对人体有害”。学生对照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在严格控制WIFI条件下对比多组实验对象,结论是,WIFI对植物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也懂得不轻易散步流言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二)开展团队科技活动

举行团体科技活动,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邀请家长参与,在科技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他人不够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成立“科技创新”、“爱迪生小发明”、“创意机器人”、“观鸟社”、“观植物活动”、“创意电脑小板报”、“电脑动画”、“模型”、“科普剧团”等科技活动社团。学生在社团主题活动中获得团队交流、建立关心他人、团队协作的精神,增进社会责任感形成。

二、学校科技教育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的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协和小学科技教育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跟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发现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具有全面发展、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的特征。

学生在观鸟活动中懂得保护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遵守社会公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谴责。如2015年4月,观鸟社师生对流花湖公园花工破坏黑水鸡巢,偷鸟蛋的行为与公园管理处交涉,和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信息时报记者一起声讨,呼吁社会公众对保护鸟类,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6月,和流花湖公园管理处联合举办了公园爱鸟护鸟宣传活动,学生精心准备了印有爱鸟标语的扇子给现场游客小朋友涂色并赠送,现场讲解鸟类知识,用望远镜观察和欣赏鸟类形态和活动,受到游客欢迎。2016年5月,流花湖公园艺术展馆展出师生家长的观鸟文章和摄影作品,供游客欣赏和宣传保护鸟类。

涂益佳同学参加广州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获二等奖,展示的项目《论协和校园的生态环境和鸟类生存状况研究》和发明作品《方便寻找的近视眼镜》,研究来自对鸟类的喜爱与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对高度近视的妈妈经常取下眼镜找不到的关心。

郁凌峰同学以学校开展的“流言终结者”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的《卧室里有杀手吗?――WIFI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三等奖。

第8篇

学风是学生整体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的体现。学风建设,简言之就是学习风气的营造。学风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良好氛围的熏陶和感染。然而,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信息和网络时代在给大众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学习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主动成才意识不强,学习目标模糊,职业理想欠缺,治学态度不严,学习方法滞后;生活学习散漫,荒废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在从事课业学习、选择专业方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多是从是否容易取得学分等功利角度考虑,既想成功又不愿付出努力。

2科技创新促学风建设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专业课学习,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科技创新能力,对学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1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

高校大学生应该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有些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进取性,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创新欲望,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学风建设。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大学时间,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投入到科技创新实践中去,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锻炼技能的创新平台,也促使大学生多读书、多读文献资料、反复实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更使那些经常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学生被吸引到自习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活紧张有序,以此改善学校的学风。

2.2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把课内学习的基本知识和课外的创新活动有效地集合起来,学以致用。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并进行补充学习,这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激励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另外,在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学生从学术论文与发明等科技成果中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能力的证实,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并主动去思考、探索新问题,这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2.3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合作精神

在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或竞赛中,需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在试验条件摸索和论文的书写等一系列任务时,通常要夜以继日地工作,有的还要经历反反复复的实验测试,在坚持实施的过程中要饱受挫折的打击和探索的迷茫,需要有探索的毅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甚至是失败的考验,因而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抗压能力,这些能力将使大学生终生受益。另外,大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时,往往是要加入到一个团队,需要经常与指导教师、师长及同学进行交流,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改进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耐心听取并采纳别人建议。这将改变大部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4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校园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往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文娱及体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将加大其在校园文化中的比例。科技创新活动取得的是实实在在的成果,如学术论文、科技发明、技术革新、社会调查报告等,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也使学生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层次。在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和各类创新实验项目时,在选题、设计、实验、制作,直至论文撰写完成,这一系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加强科技创新的措施

3.1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关制度,是保障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制定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实施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教授组成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和评审委员会,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和评审工作。制定对大学生的激励政策。制定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在毕业前通过科研实践、竞赛等取得2个学分;把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与相关课程成绩挂钩,并与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挂钩,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面,通过制度规范,倡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提高科技创新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3.2浓厚创新文化氛围,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学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教育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不仅讲述科研成果,还要向学生讲述自己的科研之路的经过经验,以此培养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信心与热情。扩大宣传工作,把大学生科技创新当成一件普及工作来开展,使科技创新理念深入人心,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游戏”,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了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鼓励各专业学科交叉渗透,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充分挖掘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3.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高育人水平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培训,使其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前沿,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从大学生一年给就开始,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做全面的指导,并贯穿整个大学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全程。这样容易建立较强的责任心,使师生较早建立联系,有利于彼此了解,让学生更早更容易地进入老师的研究领域,成为老师的研究助手。学校应建立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与奖励制度,认可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量,把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和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与教师职称晋升、考核挂钩,设立科技创新课题,或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和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行为,进一步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3.4强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第9篇

加大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力度,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一段时间,群众对教育乱收费意见很大。2003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的报告,对全省教育收费和治理乱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加大投入、清理整顿收费项目标准等意见和建议,使教育收费做到了进一步规范,乱收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职业教育“一法一规定”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加强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发展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其他教育资源等审议意见,推动了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等一些制约我省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进一步解决。义务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2007年,常委会针对在评议省教育厅农村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结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出台,对全省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5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府为此专门转发了关于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若干问题的意见。

将加快创新吉林建设步伐作为科技方面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专利制度在保护知识产权、占领技术制高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常委会书面审议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我省贯彻实施专利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专利战略等审议意见,省政府及时安排100万元专利发展资金用于重要科技成果专利申请和重要专利技术、专利产品转化实施推介费用补贴。科技进步工作是“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常委会对全省科技进步“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提出了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建议,促进了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明显提高。

通过对文化、体育工作的监督,提高文体事业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农村文化建设,事关农村致富奔小康全局。2003年,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农村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时,结合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等审议意见,促进了我省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体育工作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4月,常委会主任会议听取了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对我省参加“十运会”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情况审议意见的汇报,连同主任会议的意见转省政府后,促进了多年来存在的退役运动员安置、编制等一些问题的解决。

将医疗收费、药品食品安全和计划生育方面的监督作为加快改进民生工作的着力点,提高它们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药品安全、医疗收费、食品安全事关民生。2003年,常委会对全省药品管理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使一些部门的违规做法得到了纠正、一批违法行为得到了查处。2006年,常委会结合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医疗收费情况报告,对全省医疗收费情况进行了调查,促进了全省医疗服务价格(试行)方案的出台。2007年,针对我省食品安全状况,常委会又把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督列入工作重点,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报告,促进了我省食品安全状况的进一步好转。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2005年,常委会对计划生育“一法一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计划生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第10篇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已经引发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研项目、R&D经费等教育资源的突发性短缺,在短期内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培养力度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通过强化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与交融日趋明显的情况下,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基本功扎实;能力结构合理;独立批判力;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特点。下面以社会或相关政府、学术机构界定的杰出人才特指创新人才。

(一)高校正加快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平台建设并初见成效

1.实验室建设快速发展。高校的创新活动,大多数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的,近年来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通过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各高校都在强化实验室所具有的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在过去5年中,依托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一直占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65%左右,数量从2000年的87个增加到2006年的120个 (资料来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网:chinalab.gov.cn/labsite/Site/index.aspx)。截至2005年底,科技部共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个,其中分布在高校的有34个,占23.0% (资料来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信息网:cnerc.gov.cn/bulletin_01.aspx)。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依托地方高校建设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达117个,占总数的33.2%,依托地方高校建立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5个,占总数的26.3%(资料来源: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70328/t20070328_225246.shtml)。

通过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竞争性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实验室已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2005年共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8人,分别占到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总人数的28.1%和12.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12人,占全国总数(1500人)的34.1%,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1人,占全国总数(1248人)的30.5%,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7人,占全国总数(829人)的23.8%。2005年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站的博士后、毕业的博士和硕士人数分别是2002年的1.40倍、2.14倍和2.02倍 (资料来源:chinalab.gov.cn/labsite/Site/index.aspx,国家重点实验室2002、2005年度报告。)。

2.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方兴未艾。团队协作已成为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条件,也是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体看国内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不容乐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团队并不多见。推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等政府创新支持项目的实施,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2004-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共对94所高校的244个科技团队实施了为期2年的资助计划。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共对139个创新研究群体实施了资助计划,其中分布于高校的有73个,占52.5%。以北京大学为例,至2005年北京大学有10个科技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至2007年有14个科技团队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

当前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加大了对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资助力度。例如,2004-2007年进入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2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117人,占49.2%,45-54岁的有112人,占47.1%; 2000-2006年进入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138名学术带头人中,45岁以下的有72人,占52.2%,45-54岁的有54人,占39.1%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委相关公示信息统计。)。总体看在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成为主导力量。

(二)高校正在成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

第12篇

1.1实验教学方面

验证性实验比例高达80~90%,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比例很低或缺无;部分地方高校虽然设备更新很快,但不注重实验内容的开发,重硬轻软;实验师资队伍不稳定,加上学生多,分组大等因素,教学效果不佳;实验考核环节简化,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测评.

1.2生产实习方面

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建设较为困难;实习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实纲的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相对缺乏,且队伍不稳定,难以满足实习需要.

1.3毕业论文方面

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进行,时间较晚;选题面相对比较窄,虽然能够满足每生一题,但真正原创性的选题比例较低,验证实验论文选题比例偏高;另外,综述性论文相对较多.

1.4课程见习方面

课程见习还没有形成综合课程见习体系,单门课程见习课时较少,多数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一般只需完成一份参观体会或调查报告即可,对课程见习的考核流于形式.

1.5社会实践方面

很多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共青团组织,没有设立全校层面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利于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部分地方高校未把该环节列入人才培养计划,自主性较大,且考核不严格,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参加,效果不明显.另外,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内容与专业的关系往往不密切,仅仅停留在调查层面,缺乏专业性或者探究型的社会实践.

1.6科技创新方面

多数地方性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有的高校即使列入了人才培养计划,也只是抵其它模块的学分(譬如公选课学分),而大部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不多,且参与时间一般都在三年级以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又归属于团委管理,这种管理归属不当,导致组织不力,考核不严,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参与率均较低,不能培养大部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交叉融合、功能互补”,也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调宽口径专业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更要加强动手能力培养,重视应用性技能培养,突出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要求为主线,构建全程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即构建以实验教学、知识应用、素质拓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等模块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完善和丰富每个实践教学平台中的具体内容.使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及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均达35%以上.

2.1实验教学平台

将生物技术专业的传统实验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构建实验教学平台,按照“基础-应用-综合-创新”的四层设计思路,设计生物学基础实验、专业应用实验、综合运用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等,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平台包含形态结构模块、生物分子与功能模块和及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模块.在保证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方法的前提下,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该平台由基础交叉学科课程实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实验及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工程学及生物技术大实验专业技能实验等共计15门实验课程构成,各门实验课程既相互独立,又交叉互补,实验内容得到优化和整合.

2.2课程见习平台

由动物生物学、植物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及生物制品学、生物技术制药基础、生物工程设备及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等18门课程,构成课程综合见习平台.每门课程设置9~12学时的课外实践课程,各门课程根据内容的相近和关联性,实施单一或综合课程见习.

2.3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该平台体现出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的协调、基础与专业能力的融合、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整体要求,以实践教学全程化、实践环节课程化为途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业能力及创新精神.该平台学生需修满34学分.

2.3.1知识应用模块

按照生产见习与职业岗位、生产实习与就业、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与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生产见习、生产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对“实习”教学,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建设校内外优质实习基地及实践教学基地,增加实习经费投入,保证实习时间和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与产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实习期限由过去的6周增加到21周(一个学期).该模块学生需完成20学分.

2.3.2科技创新模块

课外科技创新包括专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项目、科研论文等内容.设置科技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模块学生需完成4学分.

2.3.3社会实践模块

积极鼓励学生面向行业,走向社会,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增强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主要在暑期进行与生物技术产业相关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现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提交产业调查或发展规划建议报告.本模块学生需完成2学分.

2.3.4素质拓展模块

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精神品质、身心健康和延伸专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通过实施厚德计划、博学计划、创新计划、远航计划、笃行计划及铸魂工程、治学工程、培英工程、励志工程、沟通工程、心理工程,实现学生能力训练的规范化和全程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模块学生需完成8学分.

3结果

3.1实践教学所占比重

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完善及实施,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累计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为35.6%;专业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比例为38.8%。

3.2实施后的成效

1.实验、见习及实习教学大纲得以完善.修订完善了实验教学大纲、课程见习及专业见习、实纲.

2.制度得到完善.形成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和考核等管理制度;完善了专业技能竞赛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措施.

3.学生取得成绩.该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后,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011~2013年该专业学生在河南省生物基础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在第九届挑战杯赢响中原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获得国家级创业设计大赛项目7项;毕业数量逐年增加,该专业学生2011届毕业生毕业率为12.2%,2012届毕业率为16.4%,截止2014年4月15日,2013届毕业率(包括录稿)为16.9%.

3.3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保障.由于实践教学往往需要占用较多的时间,因此,在不占用日常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挤出时间来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规定的内容,有时候占用了周末时间,使得学生略感学习紧张,产生抱怨情绪.

2.实习见习基地保障.实施中发现,没有充足且与专业方向对口的实习、见习基地是阻碍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