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勤工俭学

大学生勤工俭学

时间:2022-08-07 21:1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勤工俭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勤工俭学

第1篇

1.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要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高校学生群体勤工俭学涉及到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的法律保障。因此,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对于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大学生勤工俭学群体的广泛性,使勤工俭学法律保护具有普遍性的意义。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生在校规模日益扩大,目前全国在校高校学生已经超过3000万人,2015年毕业生就有749万人。勤工俭学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人数多,牵涉到的行业领域广,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保护,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其次,勤工俭学具有的特殊性,也需要加强对其“法律保护”。大学生本质上而言是学生,但大学生基本上均已成年,大学是大学生迈入社会的最后一道桥梁,起着沟通社会的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勤工俭学,并非全职工作,仅仅是校园学习的补充,因此,在法律适用方面,不能完全适用于劳动法等法律,更多地需要教育法律与法规来协调和保护大学生权益。而这对于维护勤工俭学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和社会进步的中坚,维护好大学生合法权益,对于培养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

2.维护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并由此实现多方面的收获。大学生勤工俭学收益,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理所当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公民权利保障法治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实现勤工俭学过程中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具有实际意义。无论是同工同酬,还是消除勤工俭学中的各项歧视,都是目前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保护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一方面作为具有较高学历的社会群体,但一方面又没有完全的社会民事行为能力,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到歧视,合法权益有时容易受到侵犯,这是公民权益保护不足的表现。而公民权益的维护,是我国推进现代法治的基点和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保护,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也是我国推进法制建设,实现国家法治,维护公民权益的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勤工俭学缺乏法律保护的原因

应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律建设的进步,高校学生勤工俭学权益越来越受到法律保护,但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学生勤工俭学不适用于《劳动法》。在我国的法律应用中,《劳动法》不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行为列入其保护范围,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保护。根据规定,我国《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形式比较单一,只保护传统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忽视了大学生勤工俭学这一越来越具有普遍意义但又带有特殊性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大学生勤工俭学不构成劳动关系,因此不受劳动法保护,从而导致勤工俭学得不到法律层面的保护。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保障存在空白的现状,有观点提议用非全日制用工进行规制,提议大学生勤工俭学可以适用《劳动合同法》中的非全日制用工。但是,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时间有平常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的差异,带有很强的弹性,因此,勤工俭学不能被非全日制用工所涵盖,难以适用《劳动合同法》中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2.高校勤工俭学本身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勤工俭学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高校大学生的勤工俭学目前大部分通过高校管理机构来实施,但也有很大部分没有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之中,由学生个体自行处理。从目前已有的情况来看,虽然高校均设有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心,但没有独立管理机构和专职老师,多由高校学工管理系统的教职工来兼管。这样,由于体制的不规范、不健全,管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保障到位,导致勤工俭学工作发展缓慢。二是勤工俭学秩序较为混乱。例如,校外勤工俭学多由学生自行联系,但自行联系的机会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很容易。因此,以提供信息与介绍打工而收取佣金的中介机构就产生了。由于政府对此类中介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规制,大多数中介机构市场很是混乱,形形的中介机构滥竽充数,混水摸鱼,势必严重损害广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权益。三是缺乏勤工俭的学校外救助机制。在校外进行勤工俭学很容易不受老师的控制,学生权益很容易遭受到侵害。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纠纷一般不适用于解决校外勤工俭学权益遭受的侵害。再有,政府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调解和管理,学生只能依据基本的劳务纠纷提起侵权损害赔偿的民事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因此有必要构建校外勤工俭学的权利救助机制。

三、完善高校勤工俭学法律保护的途径

高校勤工俭学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加以维护。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特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能够“有法可依”;另一方面,社会、高校等方面结构应加强相互合作,加强沟通和联系,形成联动机制,维护好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基本权利。

1.明确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地位。从目前实践来看,大学生勤工俭学权益得不到劳动法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对劳动者的概念界定不清晰。如何使勤工俭学作为劳动者的地位在相关劳动法中得以明确,是维护勤工俭学权益的关键。借鉴外国已有的经验和做法,笔者认为,我国的相关部门,应针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特点,在已有的《劳动法》中单独设立一项“大学生勤工俭学”,专门适用于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以此明确大学生勤工俭学劳动者的身份,并规范勤工俭学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从源头上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第2篇

2017大学生勤工俭学心得体会【1】

不知道是谁说的,只有经济上独立了,人格上才会独立。一直是靠爸妈养活,大学里也不会例外,没钱了就和父母要,这对很多人都很正常。虽然没有经济上的独立,但从没感觉到过人格上的不独立,毕竟爸妈没要求我们自给自足,而我们也确实正在上学,没有挣钱的能力和时间,总之就像很多人说的没到挣钱的时候。很奇怪这种感觉很像高中的时候,妈妈说,别的事没到你关心的时候,你只要学习就好了。

就这样过完大一,努力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小心安排着时间,反正还是乱七八糟,但从没觉得时间富裕过。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校内勤工俭学。回想起来我已经参加校内工作已有一年了。仔细品味这年的勤工助学生活,一幕一幕,有苦有乐,有得有失,那么亲切,生动而又真实。回忆往事,我想每一个人心中必定有种不安的冲动。或是因往事灿烂而激动;或是因曾经沧桑而感慨;或是百味交集,甚是复杂。但愿都能像品尝白族的三道茶一样,一苦、二甜、三回忆,人生百味,尽在其中。勤工生活的经历,有人说我的路坎坷,说我走得很艰辛。但我却相信,正是这段在挫折中前行的经历,才锻炼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我,才让我经历了蜕蛹成蝶三部曲,深味人间的美好。第一次在学校内工作,心里自然很高兴,但也有不少忧虑:勤工助学能提高自己吗?会影响学习吗?带着种种疑问,我开始了自己的勤工助学生活。最初有些不自在,但后来渐渐发现不是很累,生活节奏却明显加快了,精神状态也好转了许多,心里有一种紧张充实的感觉。

一起工作的还有其它系的同学,这让我认识了更多的朋友,了解到他们快乐和烦恼。听着他们的诉说,看着黄昏来来往往的同学,或是兴高采烈,或是面沉似水,突然有一种超然世外的感觉,清醒了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茫茫人海,作为其中一分子的个人的烦恼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正所谓:庸俗人的不幸来自对已有幸福的漠视和对自己遇到小小挫折的耿耿于怀。生活难免有很多不如意,但既已如此,愁苦地面对它,不如微笑着去面对。让自己快乐一些,也就会坚强一些。

岁月匆匆,稍纵即逝,五月份我就要离开工作岗位了,进入另一个学习的阶段了。回首起来勤工助学不仅解决的是学生的经济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的经历更是我们一笔难以忘怀的无形财富。首先,它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其次,勤工助学还让我们形成了团队合作的意识。第三,勤工助学活动还让我们树立了一切从小事做起的观念。

2017大学生勤工俭学心得体会【2】

工作是一种精神,也是一天三份之一的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力量。

今天,是我进入中国移动实习的第四天,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移动公司给予了我们勤工俭学者无微不至地关怀和耐心细致地指导。您好,欢迎光临。当你走进霞山人民西营业厅,就会听到一声声甜美的问候,看到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这里环境优美,窗明几净,中国移动特有的蓝色格调让用户身心放松,就象回到了久别的家中,渴了喝杯水,累了歇歇脚,雨天借把伞,等待办理业务之际可浏览宣传架上宣传资料,还有便捷的话费打印机,多媒体查询终端,残疾人、孕妇的绿色通道,到处都显现着对客户的尊敬和关爱。 追求客户满意服务 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因此,我用心学习,用真心、真诚与客户筑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每当我穿上工作服的时候就想起沟通从心开始这六个字,想要做为一名优秀的服务人员这颗心必得办到,无论用户是办理业务或受理业务与及投诉等等都要与用户面对面的相互沟通交流,沟通是一种语言行动,关键在于沟通能力的技巧。我深知,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营业厅是公司对外服务的窗口,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从小事学起,从点滴做起。用自己最大的热忱服务于用户。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及对用户负责的工作态度,圆满的完成每天的工作,在得到公司和用户评价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快乐和自信的人生。有人说,营业员的工作是枯燥的,但我说,营业员的工作是神圣的,我热爱它。

失去一个客户就失去一笔收入,失去一份信任。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遵循一切为了客户满意的服务宗旨,本着沟通从心开始的服务理念,我从自身做起,增强服务意识与水平。对于每天的用户咨询业务,我都能够认真对待,做到仔细询问,耐心的解答与解释,不厌其烦,热情而周到;每次遇到用户的误解和怨气,我始终会和风细雨,苦口婆心的解释说明,直到用户满意为止。总之,各种各样的人们来往交替,使我与许多用户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真诚服务换用户真情,使我们的工作生动而多彩!在工作中,我注意学习业务知识,刻苦练习业务本领,不断的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感恩广东,感谢中国移动,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喜欢看到客户希冀而来、满意而去的表情;喜欢看到客户在我们的建议下得到意外收获时的惊喜;满足于由于坚持原则而使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后获得的成就感;满足于客户得到称心服务后回眸的微笑。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我们每位人民西移动人本着客户至上、与客户心交心的前进方略,为社会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信息价值,将通信事业做得更具人性化、平民化。在服务方面更具有我们的特色,在我们的地盘上展示着我们特有的味道用心服务,沟通从心开始,认真做好每一天!

2017大学生勤工俭学心得体会【3】

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最初出发点是,挣点生活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一直推动着我对勤工俭学的持之以恒。随着我勤工俭学的逐渐深入,对我而言,它也已经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让我获点生活费那样简单了。它给予我可能更多的便是精神层面上的宝贵财富!

一、 勤工俭学的过程使我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已成年人的责任意识,通过课余时间的适当劳动取得理所当然的劳动报酬,这不仅仅使我认识到自身对于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我有能力去减轻父母的负担,强化了我自身的自立自强意识。这种责任的担当和自立自强意识的强化可能是我在图书馆勤工的最大收获。

第3篇

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

经过对500名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在校学生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有:为了金钱、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了增长社会阅历、为了学习一些实用技能。

从表1可以看到,“为了钱”而去勤工俭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7%,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家庭贫困,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去勤工俭学,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而去勤工俭学。经过调查,在这57%的为钱而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家庭并不贫困,他们去打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校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有的是为了追求时尚,有的是为了支付谈恋爱的开销,有的是为了兴趣爱好等。总之,这些学生将勤工俭学当成了挣钱和满足自己对物质需求的一种手段。

除此之外,“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性趋于简单和绝对,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也不难看出“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生实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手段单一,甚至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还反映出高校学生对学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信心不足。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

经过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提供的一些在校内为师生服务的岗位;另一种是通过招聘广告或他人介绍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成为“打工一族”。两者相比,通过勤工助学中心获得的岗位多在校内,安全、便捷、工作量小,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同时工资待遇也比较低;而“打工一族”一般工作地点多在校外,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量较大,常常会影响“打工一族”的学习和生活,但工资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诱惑较大。

三、勤工俭学的现状

1.高校学生获取勤工俭学途径单一,勤工俭学内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档次高低不一。从服务类型看有家教、服务员、广告传单的发放、推销、策划、设计、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助工等,其中最受广大学生青睐的是家教,从事勤工俭学人员最多的行业是服务、保洁和广告传单的发放。

2.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完善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多设在校团委或校学生处等下属职能部门,虽有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多因没有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和拓展,因此很难得到有序和有规模的发展。即便有的学校勤工助学中心较为正规,但要不就是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勤工俭学岗位的需求,要不就是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太少,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经济需求。因此,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勤工俭学需求远远大于勤工俭学岗位的矛盾。

3.勤工俭学的用工秩序混乱。一些公司或个人常常利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把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但肆意安排加班加点,还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甚至有打着勤工俭学“招工”的旗号进行欺诈和行骗的行为。而一旦高校学生在校外的勤工俭学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校方出面都无法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勤工俭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高校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个经济收入的平台,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今许多大学生已经将勤工俭学作为追求物质生活的一个途径,甚至因“打工”而旷课和夜不归宿的现象也在高校屡见不鲜。这不仅扭曲了高校勤工俭学的初衷,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师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勤工俭学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勤工俭学对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让高校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让社会、学校、广大师生认识到勤工俭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规则制度。勤工俭学既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其管理和发展就应列入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就应围绕如何让勤工俭学有序健康的发展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供需信息库,不仅与学校各部门,也要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及时有效地建立起供需双方的桥梁。最主要的是为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强大的后盾,不仅提供信息、提供维权等方面的支持,更对高校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进行监督。

3.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奖学金制度,国家对高校学生也有奖助学金的制度。一个真正努力学习并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平均每年能得到学校和国家的奖助学金大概在3000~5000元左右,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的甚至能得到更多。因此,仅仅是为了钱去勤工俭学外出打工的同学就不如踏下心来好好学习,去争取奖学金。所得的奖助学金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荣誉。而出去打工所得到仅仅是那有限金钱,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大学的这些学习资源,更失去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美好的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的重要意义

1.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是顺应时展的需要

以往进行勤工俭学的学生多为贫困生,所以高校常常采取比较简单的方法进行管理。学校主要以救助作为主要的工作宗旨,无论学生的工作情况如何,均会付给相同的酬劳,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目前勤工俭学不再是学生获得报酬的唯一途径,但依然是学生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2.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是满足学生需求的途径之一

对于进行校内勤工俭学的学生而言,勤工俭学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要,因此学生会出现更高层次的需要。而进行岗位激励,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另外,当工作能力得到肯定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效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会采取各种方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进行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对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将其落到实处,使学生可以愉悦地工作。

二、大学生校内勤工俭学激励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1.加大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认同感

各大学只有加强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才能逐步获得学生的认可,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宣传。第一,需要向全校进行宣传,使老师和学生可以对勤工俭学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认可勤工俭学对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从而将勤工俭学的工作开展好,使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第二,需要加强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勤工俭学价值观。因此在开展勤工俭学的时候,不但需要让学生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责任心和劳动意识。第三,高校需要意识到勤工俭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对勤工俭学的支持力度。

2.实行人性化管理,创建良好的组织环境

为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变化,高校不仅需要进行物质奖励,还需要对其进行情感激励,使其提高积极性,得到更多的收获。

首先,需要对学生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确定管理内容,并且建立完善的组织文化,使学生在工作当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其次,需要创造愉快的工作氛围,开展各种组织活动。即在进行勤工俭学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适当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或者集体聚会,使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能够很好地交流,并且不断吸取他人宝贵的生活经验,从而掌握工作技巧,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最后,需要将民主管理落实到底。足够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学生拥有比较愉快的工作心情,因此具有较强的激励效果。

3.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实现全面激励管理

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可以使工作中的许多细节得到大家的重视,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第一,需要完善岗位竞争机制。在勤工俭学工作当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给予不同的岗位奖励,使其可以不断往更高的岗位提升。第二,需要建设完善的考评机制。通过对学生勤工俭学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可以有效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第三,可以开展评比活动,选出最优秀的勤工俭学典范,并且对其进行表彰。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不断积极进取,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结语

为了改变学生不愿参加勤工俭学的现状,使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加大勤工俭学的宣传力度,对学生进行民主化管理,完善勤工俭学管理制度,使学生可以从勤工俭学活动当中获得成就感,从而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图书馆 勤工俭学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8-01

大学生到图书馆勤工俭学是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做法,这既是高校扩招后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有效方法,也是缓解学生家庭经济压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1]。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

1 大学生参加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意义

1.1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勤工俭学学生在图书馆所从事的多是比较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图书上架、阅览室值班等。工作虽然简单,但是也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拿图书上架来说,如果粗心大意,将图书放错位置,就会造成查找困难。通过一些简单的工作,让学生明白能够把小事做好也是不容易的,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1.2 勤工俭学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积极影响

勤工俭学能使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共同协作,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2]。学生在勤工俭学过程中需要与图书馆的老师沟通,需要与在同一岗位的同学协作,有的还需要与读者沟通,这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另外,图书馆老师默默奉献、服务读者的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这都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有良好的影响。

1.3 勤工俭学有助于缓解困难家庭学生的经济问题

勤工俭学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可以解决部分生活费,缓解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

2 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对勤工俭学的意义认识比较肤浅

许多学生对勤工俭学的认识停留在打工挣钱的层面,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缺乏主动性,干活有数量没有质量,有的学生请假随意,临到值班了才请假,搞的图书馆非常被动;有的学生开始的时候还很积极,时间长了就表现的比较懒散,值班时间只顾自己看书、上网,甚至吃零食、擅自脱岗。

2.2 学生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大多数勤工俭学的学生都能很快掌握所在岗位的技能,学生工作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责任心上。比如图书排架,有的学生排的非常正确,基本不会出错,有的学生则马马虎虎,经常将书放错位置。

2.3 学生人员流动性强,对值班造成一定影响

许多勤工俭学的学生同时参加了学校的社团或其他组织,遇到值班和社团活动冲突的时候,就要找其他同学来替补;有时为了考试、培训等需要请假,不能按排班表时间值班;另外,经常有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请假,这经常会使一些工作陷于被动。

3 改进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

3.1 对勤工俭学学生要有明确的定位

不要把勤工俭学学生看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图书馆应该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内容,把学生看成是工作人员的助手。对学生的工作要有检查机制,不能放任不管,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合理安排学生的工作时间,实行轮班制,最好是每个岗位多安排1~2名学生作为替补,防止学生请假造成的被动。

3.2 做好勤工俭学学生的选拔工作

勤工俭学学生的选拔,有的是图书馆自行选拔,有的是由学校统一选拔。图书馆自行选拔学生时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主要是家庭情况、工作责任心、学习成绩等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与该生所在班的辅导员沟通、或者规定一定的试用期,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如果是学校统一选拔,则应该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一定的自。

3.3 做好岗前培训、教育工作

学生上岗前的培训工作尤为重要,培训的内容有图书馆概况、图书资料基本知识、图书馆主要工作环节和内容、图书馆规章制度等、各岗位的操作技能等。学生上岗后还要耐心指导,让他们熟练掌握所在岗位的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他们牢固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思想,热情对待每一位到馆读者。

3.4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到图书馆劳动是图书了解学生的极好机会,除了指导学生做好本职工作外,图书馆应多与学生交流、与他们交朋友。图书馆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阅读倾向、对图书馆的建议等,这对做好图书馆工作是很有好处的。

3.5 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机制

良好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勤工俭学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岗前跟学生签订相应的勤工俭学协议,明确他们的权利和义务[3]在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考评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的技术含量等方面的因素,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打分。对在工作中表现较好的要给予表扬,并有一定的物质奖励。

总之,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俭学工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会产生良好影响。通过对勤工俭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一定会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霍媛桃.论高校图书馆引进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意义[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91-92.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勤工俭学 学生 图书管理工作 探讨

1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原因

(1)高校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不足:高校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不足一直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

(2)勤工俭学学生的图书管理工作任务量大,但相对简单: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一大优势便是此类学生吃苦耐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基层图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3)缓解特困生的经济压力:勤工俭学学生往往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大部分属于特困生,学费、生活费等必要的费用开支带给了他们较大的经济压力。学校通过聘用特困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一方面减轻了特困生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也让部分表现优异的特困生享受到学校给予的特殊福利待遇。

2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的作用

(1)培B学生的劳动意识:如今的大学生校园普遍是“空中楼阁”式的存在,大学生也普遍存在着虽“满腹诗书”但“五谷不分”,动手能力差、劳动意识淡薄的情况。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参与工作的学生加强自身的劳动意识,明白“劳动致富”的道理,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大学生做出好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2)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勤工俭学学生由于处理的都是基层的图书管理工作,属于专业图书管理人员的“助理”,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常常要与其打交道,而在我国高校中,部分图书管理人员也是校内教师,这就增加了师生交流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师生交流,师生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有效改善了传统大学师生关系冷漠的情况。

(3)为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推进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改革:首先,大学生普遍计算机能力较强,可以协助图书管理人员操作较为复杂的图书管理系统,其次,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工作内容,把握工作重点,工作效率比较高。最后,某些想象力丰富的大学生可以就目前的图书管理工作提出一些新奇的图书管理办法,提高图书管理效率。

(4)增长学生知识,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首先,学生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接触的各类书籍比较多,久而久之,学生可以学习到许许多多的书本知识。其次,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提升他们的工作意识,为他们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学生受书本知识的影响以及图书馆阅读环境的影响,自身的阅读品质会有显著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其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3图书馆如何做好勤工俭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1)管理好勤工俭学学生的图书管理工作:首先,确立学生的图书管理职责:即要根据图书管理工作的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分配不同的图书管理任务,做到责任到人。其次,加强管理,耐心指导:学生在图书管理工作初期,往往会出现各类错误,此时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应给予耐心指导,同时,要严格管理每个学生的图书管理工作,做到防微杜渐。最后,严格评价学生的图书管理工作,奖罚分明: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相关负责人应向学校申请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应给予合理适度的批评指导。

(2)根据具体岗位上的图书管理职责,做到合理分配:

A:图书馆图书流通日常服务工作:首先,对于图书借阅和归还工作的管理,需要做到“专人专事,责任到人”,其次,对于图书借阅和归还人员的接待水平,也是重要的人员分配标准之一。

B:传统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工作:此类工作涉及的管理方面较多,包括阅览室的环境卫生管理,图书收捡管理和图书馆阅读环境管理等。

C:维护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协助图书管理人员维护图书管理系统,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监控系统运行状态,此类的工作有较高的技术性,因此在分配人员时,往往要选用技术能力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

D:图书馆资料室管理工作:包括修补破损图书、做好图书资料的分类整理等工作,这类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因此在分配人员时,要多选用一些比较细心的女学生。

4结语

综上所述,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无论对学生个人还是对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来说,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仍然具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参与图书管理工作,不仅可以补充图书管理人员的不足,更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兼职大学生;勤工俭学;法律属性;保护

一、大学生兼职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兼职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但针对大学生兼职的侵权现象却频频发生。当前,大学生兼职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工资偏低

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兼职的工作多为一些专业性不太强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的重复性工作。此类工作灵活性比较大,时间可以调整,工资支付方式多样化:有的是按日结算,有的是计件工资,也有按月结算的。但日工资一般为50--100元,计件工资(如散发传单)为50-80元;按月计算工资的一般在800-1200元左右,往往还不解决交通、食宿等。

(二)人身权利保护有限

由于兼职大学生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无法享受到正式员工的固定福利和社会劳动保险,加之来去自由,其流动性比较大。很多用工单位往往都不提供岗前培训,致使兼职大学生匆忙上岗,不仅很难按质按量的完成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且有的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往往导致兼职大学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在实际中,兼职大学生往往与用人单位并无书面合同,致使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无法利用合同或其他证据顺利索赔,自身损失极大。

二、大学生兼职的立法工作存在先天缺陷

(一)“勤工俭学”和“大学生兼职”的区别

之所以出现对大学生兼职保护不到位现象,与我国长期的立法工作上存在偏差有关。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某些滞后性的法律作出修改。首先,我们可以参阅目前涉及到大学生兼职的一些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定。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对“勤工助学”有着明确的额规定:“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和管理。学生私自在校外打工的行为,不在本办法规定之列。”这是笔者能够查到的截至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关于“勤工俭学”和“外出打工”概念最权威的论述。可以看出,官方认定的“勤工俭学”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勤工俭学活动的组织方是学校,而不是学生自身的一种松散的自发行为;勤工俭学必须是在课余时间,不能影响和耽误正常的教学活动;方式可以多样化,目的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因此是有偿劳动。而除此之外的学生自发的个体的在外私自打工并不属于官方认定的勤工俭学。

笔者认为,《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如此规定也有其自己的考虑,毕竟当前的大学生还有较为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学校作为管理单位除了要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之外还要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免受不法侵害。因此,W校利用自身优势组织学生统一进行“勤工俭学”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一项部门规章,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在法理学的角度上,还应当起到很好的法律预测和法律指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用人单位更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可是,如果仅仅是“圈养式”的将大学生关在校园里,学生的工作经验又从哪来呢?毕竟,大学生迟早都要走上社会的。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中所提到的“勤工俭学”并不是本文所要表达的“大学生兼职”,二者相差非常大。这种区别体现在主体、客体、内容上。首先从主体来说,“勤工俭学”的主体是指经济上有困难的在校大学生;而“兼职大学生”指的是所有的大学生,这其中当然包括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需要通过兼职劳动活动经济报酬来补交学费、接济生活,但也有大量的大学生不在此列,有些大学生在外兼职是为了更好获取工作经验,有的是为了以后个人创业做积累,也有的是为了让自己尽快成熟、早日经济独立等等;劳动的客体和内容也不一样。“勤工俭学”一般都是由学校提供的岗位,主要负责教室和食堂卫生、图书馆书籍摆放、布置会场等等。而“兼职大学生”的工作地点主要在校外,基本上和企业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没有差别。

(二)兼职大学生是否具有《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资格

大学生当然是劳动者,这既符合“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也符合我国宪法和劳动法的立法理念。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以下四种主体不适用劳动法,即国家公务员、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工作人员、农村劳动者、现役军人、家庭保姆等,但并未包含在校大学生。《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大学生属于中国公民,当然具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者的四个基本条件:年龄、健康、智力、行为自由。因此,大学生是适格的劳动者。

(三)兼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何种法律关系

目前,学界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论述:第一,认为二者形成了雇佣关系,应当归《民法通则》调整,不能由《劳动法》调整。第二,认为二者形成了劳务关系,属于债权关系,应当由《合同法》或者《民法通则》调整。

笔者认为,二者主要构成劳动法律关系。首先,兼职大学生有一部分确实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但这不是兼职大学生的全部。因为“雇佣关系”隶属于民法关系,而民法关系的基本理念就是参与者之间是平等主体,所以,雇佣关系的主体双方是地位平等的,不具有从属性。雇佣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提供劳动条件,另一方提供劳动或者劳务,双方按照约定取得报酬。而大学生兼职并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如学生在宾馆、饭店打工,往往需要统一着装、按时上班,按照用人单位指示和要求完成工作内容。这里边就体现了一个管理和被管理的劳动关系,即此时的大学生具有了法律上的“人格从属性”。而同时,大学生兼职靠出卖劳动换得经济报酬,构成了自己的主要经济来源,体现了“经济从属性”。而“从属性”是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所不具备的法律特征。其次,二者是否属于劳务关系呢?劳务关系的本质是一方通过向另一方提供劳动来获取经济报酬。这种法律关系的重点是“提供劳动”。劳务关系也是民事关系中的一种,劳动双方不具有人身从属性,地位完全平等。劳务者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用工方指派的劳动任务合同即结束,所以,双方是一种短期的、临时的、平等的债权关系。而劳动关系还涉及到“从属性”,双方不是一种完全平等的法律关系。其实,《劳动法》的制定正是为了保护在这种不平等的、管理和被管理中的法律关系中的弱势方―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兼职的大学生从劳动属性上来看和一般的社会劳动者没有本质区别。

三、如何保障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一)明确大学生的劳动法主体地位

原劳动部1995年下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2条规定:“在校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不受劳动法的调整。”我们要看到,此《意见》的出台时间是1995年,当时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上学基本免费,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无须到人才招聘市场东奔西走,大学生外出打工赚钱的现象确实很少见。但时至今日,国家早已实行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大学生要通过参加社会招聘,谋求一份工作;而且随着大学学费的增加,大学生兼职的想象已经习空见惯,法律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

(二)完善大学生用工制度

根据我国劳动法相关规定,全日制用工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对非全日制用工并无要求。考虑到大多数大学生在外兼职的主要劳动形式都是非全日制用工,为了更好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可以由人社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相应的部门规章,提供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范本,将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违约责任等合同细节体现在书面协议中。这样,一方面促使用人单位用工更趋规范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大学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劳动工作当中。

(三)完善兼职大学生的保险制度

因为大学生兼职就去改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短期来看不太现实,毕竟现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还有很多基本制度不够完善。但可参照交强险或旅游强制险,和商业保险公司合作。如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在保险公司投保,为兼职大学生购买责任险,以便更好解决大学生在兼职期间人身受伤害的赔偿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勤工俭学 图书馆 软实力培训 育人 心理疏导

勤工俭学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图书馆为大学生完成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硕大的平台,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将来就业和创业的实阵地。勤工俭学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尤其是家庭贫困的现实带来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自卑占据他们大部分心理,图书馆与勤工俭学学生如果仅仅是雇佣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会是什么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图书馆这个平台既让学生参与了工作实践又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充分的历练和成长是我们图书馆老师应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图书馆对勤工俭学学生的招聘管理流程

我们的管理模式是分为招聘、选拔、培训以及管理几个模块,以保证队伍的正规管理性。这种管理模式的标准规范系统确保了一个组织机构在运行过程中自觉遵守的管理规则,从而形成一个管理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同学在学院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二、图书馆勤工俭学团队编制建设和岗前培训

我们的勤工俭学团队人数现有17人,其中三名组长在高年级同学中选拔及老师认可为准,除了业务工作分工还监管图书馆勤工俭学团队的分工、调班,临时替班和老师沟通等管理工作,所有的分工及时间表都有表格在案并按计划执行,一切都是有条不紊的,体现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对于上手快的同学组长会提前通知其“转正”。图书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纪律性,需要对勤工俭学学生进行正式岗前培训,就技能培训而言,应包括文献种类、位置、馆藏及书库内书刊的排架规律等管理知识及图书馆规章制度;思想意识的培训尤为重要,让每一个勤工俭学学生都明白自己就是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爱馆爱岗,敬业乐业,积极创造能以主人翁意识去关注图书馆的运作,从而激发他们由主人翁意识转变为主人翁精神。

三、工作内容、时间、工资管理

图书馆所有勤工俭学同学的工作包括流通窗口,这是个纲性窗口,要求认真严谨细致耐心准确寸步不离接待借阅书读书的岗位,收书理架上书,统一将每日同学们的还书摆放到正确的书架的正确的位置上;报刊室每天午间将最新报纸粘贴到学院教学楼贴报栏为师生提供每天最新的报纸资讯,晚上提醒同学离馆,关闭图书馆各处灯、窗、门,期刊汇总,每学期末将所有期刊按照时间顺序打捆,制成合订本。在团队合作中也要分工明确,促进效率和互助。每个同学每周工作量为3小时至15小时不等,每小时8元,工作的报酬是工作本身,但工作本身产生的激励力量也是很强大的。

四、图书馆对勤工俭学生的软实力培养引导

软实力的意识首先是一点一滴的贯穿在图书馆老师的言行中才能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它时常是无形的但又是最有力量的,通过一句话一件事给学生的可能是终生受益的醍醐灌顶的作用。勤工俭学是一个学习型成长组织,这里不但可以有梦想,还可以为实现梦想去努力,在工作实践中引导学生为实现梦想产生执行力,我们一方面是进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是思想意识的培训,从小事看工作作风,让执行力强的学生做表率,参与校园竞争,激发学生的潜能,这里还可以相互帮助,以大带小,以大帮小,体现团队精神,这些年无论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都相处的融洽和谐,他们合理安排工作量, 管理上认真负责,形成一个良好的传、帮、带风气,一人有事后备力量及时替上,我们也和学生处配合将勤工俭学活动作为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内容,鼓励学生工作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到有关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充分发挥勤工俭学学生的作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图书馆和学生双方都产生最大化效应。总之学生们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的意义是既缓解了经济压力,又在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受事物的能力和自立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对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等软实力训练有着特殊的作用,这里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其他勤工岗位所不能替代的。

五、勤工俭学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为了体现图书馆是自我成长的一块阵地,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积极性,图书馆的老师鼓励支持同学们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来增进感情。他们不定期的外出郊游,烧烤等小聚会一块玩游戏交流感情,通过拍照记录他们共同享受集体生活的片刻,他们还建立QQ群,毕业了的同学依然和师弟师妹们保持着沟通的习惯,分享着成长的快乐。

六、图书馆师生的心理交流和情感互动

人文化管理的核心是要融情感于理性当中,图书馆馆员具有多重身份,在指导勤工助学学生工作时是业务上的老师,在安排岗位布置任务时又是管理者,同时担负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责,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勤工俭学管理中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勤工俭学队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的自卑并渴望受到尊重意识更强烈,对他们最好的引导莫过于自信心的扶持和强化,然后用爱去感染他们,用感性的管理营造出一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的环境,跟学生进行心理对话了解其思想波动,让学生时时处处能感到被关注和被关爱被呵护的温暖,开创一种积极的协调沟通关系,通过情感关怀和心理引导带给学生成长的力量,在不断的交流、沟通中,大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走到工作岗位后还会不时的跟老师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这是师生互动的延续也是育人的一个良好结果,

七、历届勤工俭学生的去向跟踪

在图书馆勤工俭学经历是学生通向职业生涯的绿色通道,每年都有2名以上的同学入党,毕业生在就业简历中将在图书馆的勤工俭学部分视为引以为荣的经历,也是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参考条件之一,从04年至今我们图书馆勤工部走出去的学生分别有留校的,在企业做中层管理的,在中小学当老师的,有个人开公司的,也有在图书管工作的,在书店工作等不同的就业岗位,他们都认为在图书馆工作的经历对日后的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这个岗位令他们在校期间就积累了参与工作的实践体验和具备与人沟通的自信心,从心理上可以说是直接上岗的,减免了对新工作的适应期,这是最宝贵的收获。可以说她们是物质相对贫困时期进来,精神饱满后昂首挺胸的从这块沃土出去。希望越来越多的勤工俭学学生从图书馆放飞梦想。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首先大标题;接着是副标;主办方,承办方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对象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准备工作(要详细) 六、时间安排表(看情况决定要不要) 七、宣传方式 八、活动流程(越具体越好)九、资金预算

(假如是比赛类活动加上奖项设计,评分标准,参赛要求)

勤工俭学献爱心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宗旨:为了响应省劳动厅和省教育厅的号召,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我系在沐林公司的赞助下开展勤工俭学献爱心活动。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要让同学们真正走渗入渗出社会深入社会。

二、活动策划组:总策划:梁主任副策划:陈建刘益军孙勇审核人:李智辉负责人:数字自动化系学生会

三、活动方式:1.首先在学生中宣传本次活动的宗旨,学生以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参加者在本系同学中选拔。参加者首先到办公室报名。参加者需有一定的口才能力和较好的知识功底。家教对象为初中生全部课程。2.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再以传单的形式派工作人员到望城大街小巷宣传。3.沐林公司以献爱心为宗旨,让美食遍布社会,爱心温暖人间。4.本次活动经费开支由沐林公司独家赞助。

四、活动时间计划:1.本次活动计划开展一至两个月(从9月20日起至11月20日截止)2.9月20日至10月1日在学生中宣传并组织家教人员选拔。3.10月2日至10月17日向社会入行宣传。4.11月17日截止家教。5.11月17日至11月20日对本次活动入行总结。

五、活动人员安排:1.沐林公司赞助由主席团和社会实践部负责。2.活动策划由主席团和学习部负责。3.活动审核由团总之负责。4.活动通知由办公室负责。5.活动传单由网络部和宣传部负责。6.活动人员选拔由主席团,团总之及各部部长负责。7.传单发放由各部门派一代表负责。8.家教情况由生活部和体育部负责。9.家教情况由生活部和体育部负责。

六、活动总结:活动总结以文艺节目的方式开展。我们将邀请院领导,系主任,沐林公司负责人员及相关家长参加

。勤工俭学活动策划书

第10篇

以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例,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加强勤工俭学队伍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需求,做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各项服务,同时也为促进我国高校勤工俭学工作的发展和完善,为勤工俭学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管理模式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1.1 管理模式规范化对现教中心的意义

勤工俭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总结管理经验,根据已发现问题,做针对性的、全面的管理规划,从制度上要求勤工俭学同学需要做些什么,这样就需在工作中根据制度规定有序地进行操作和管理,有效地避免管理的随意性,提高勤工俭学的工作效率,有效加强管理。同时规范化建设对各岗位的人员配置、工作职责都做具体的规定,有效地避免了岗位人员的无序使用,节省了经费支出。

1.2 管理模式规范化对勤工俭学学生的意义

勤工俭学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到工作环境给予的压力和动力,积累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加强工作中时间、效率和劳动的观念,而且在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自立方面均可得到提高,另外还能增强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参与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经历过勤工俭学磨砺后,还能有效地培养职业道德,认识到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就本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学生来看,优秀的勤工俭学的学生,无论在学习和踏入工作后,表现都非常优秀,获得了学校和单位的认可。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勤工俭学学生素质及知识背景参差不齐

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一般均要求家庭贫困、学有余力、工作认真的同学参加。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同学的招聘有一大批是来自于新学年大一或者研一新生,对于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以及专业背景、专业能力都无从了解,往往经一段时间的初步考察,人员定岗后,发现某些人的素质不够,不一定适合现教中心提供的工作岗位,从而影响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2 工作状态不稳定、流动性大

首先,勤工俭学学生往往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的学习和生活补贴,但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被无故拖延,造成补贴不能按时发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学生辞职不干。

另外,有些学生刚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时兴致很高,以为工作很轻松,上岗后才知道工作比较辛苦,常常中途退出。因为学生从了解到熟悉一项新工作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中提供的这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再者,在考试期间,勤工俭学学生需要复习迎考,勤工俭学的同学们往往会出现中途辞职的现象,这样人员流动较大,而中途加入的同学需要一个适应和熟悉的过程,这些都影响各项工作安排。

2.3 态度消极被动,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差

勤工俭学的学生,在工作中都显出非常被动,需要值班老师指定安排工作,某一工作任务结束后,便采取躲避的方式,尽量少干活,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涉及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中,往往缺乏服务者的姿态,很少用劝诫、协商、请求的服务态度去规范学生与老师行为,而是用比较生硬、直接的方式。这样容易导致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不满,影响现代教育中心的形象。

2.4 缺乏岗前培训,不熟悉工作

很多勤工俭学的学生通常在上岗一个月后,仍不能单独处理在教学或者日常维护中的工作,这种情况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表现的尤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形象与工作效率,因此,对新进的学生工进行岗前培训是管理好勤工俭学学生的必要条件。

2.5 个人职责不明确,分工混乱

在勤工俭学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的职责不明确,有时多个人同时做一种工作,而另外的工作却很少人或者几乎没有人负责,这样在工作任务来临时,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学生们相互推脱,从而影响现教中心的工作效率。因此,明确和落实各岗位职责对于勤工俭学学生来说可以明晰自己的工作任务,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减少管理中交叉管理、重复管理、无序管理等的情况出现。

3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管理模式规范化的建设

3.1 加强勤工俭学学生的思想认识及安全教育

1)加强思想认识。目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工作往往被定位为一项单纯的解困措施,没有上升到培养人才及训练技能的高度。虽然大部分贫困生能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但仍有一些学生对勤工俭学活动在认识上有偏颇,认为参加勤工俭学会影响学习、有失自己的身份,对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不积极、不配合,还有些学生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只盯着困难补助、学院减免学杂费和社会的资助,对中心给他们安排的工作不能积极主动地认真完成,怕苦怕累、怨言很多,甚至半途而废[1]。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勤工俭学的组织管理中相当的重要。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勤工的目的在于助学,决不是“减学”,更不是“逃学”,使学生从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材的角度认识到活动对自我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勤工助学是提高学生应对市场应变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和自立、自强、自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观念,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价值坐标。

2)安全教育。对勤工俭学学生的岗前、岗中安全培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必须牢固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做好一些安全预防措施,避免不安全的情况发生,例如:在维修和检查多媒体教室的电路时一定要做好防止触电的措施;在安装、调整或者手动开关投影机时要注意安全;等等。这不仅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学生本人负责。

3.2 招聘方式、对象和要求规范化

1)招聘方式。招聘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做到招聘的规范化,重视审查考核、竞争上岗,这样才能让那些真正需要工作的贫困生得到机会,适应岗位需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社团等在勤工助学活动组织与开展中的作用,谋其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2]。

2)招聘对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勤工俭学的招聘,对象为:从专业上来看,一般较多的选择与计算机、教育技术、通信技术等相关的专业;从思想认识来看,一般较多考虑艰苦朴素、吃苦耐劳、态度积极、责任心强的学生。

3.3 确保实施岗前培训,加强学生的业务能力

培训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两大方面。

1)基本素质一般是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工作责任心,能准时到岗,能认真做好本岗位要求的工作,让其养成爱岗敬业的习惯[3]。

2)基本技能培训内容有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的流程、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与维护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基本程序等。在技能方面应该从简单的工作入手,手把手的指导,提倡采用“边干边教”和“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不断地实践体验来提高,直到能独立操作为止,使其能够快速地加入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队伍中。

3.4 明确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

1)明确岗位职责。学生的性格以及知识面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分配工作任务之前首先应对各类工作进行分析,明确哪些工作不能由学生去做,哪些工作可以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去做,哪些工作适合交给活泼好动的学生去做,而哪些工作适合交给有耐心的学生去做。只有做好这些分析、明确了学生的工作范围之后才能根据工作本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工作的积极性。因此,要明确划分工作岗位、合理定岗,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心的工作效率。

2)考核标准。实行激励机制,对于工作表现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表现较差者予以辞退。因此,平时各部门应做好学生的出勤、排班、计酬等工作,定期抽查学生工作质量。同时,中心有关人员应将其工作表现存入学生工学籍档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5 工作、上课时间冲突时的解决方案

管理部门对学生工作时间的安排要灵活机动,尽量考虑学生的课程安排。在期末考试临近期间,工作和学习会发生冲突,现教中心可适当减少学生的工作量,待其考试完成后再集中完成工作任务,平衡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3.6 健全管理制度

只有健全管理条例,细化和完善工作流程,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要认真制订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利于规范管理,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论高校图书馆勤工俭学[J].中国科学信息,2010(24):168-169.

[2]王志辉.试论图书馆勤工俭学工作的制度化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报,2010(4):125-127.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26-02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学生个人作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体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拟对大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一、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在我国实施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具有可行性的。实施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充分的理论基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成功实施,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1.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理论基础有:利益说、公平说和责任说。“利益说”将教育看成一种投资,高等教育可以为受教育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这些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都指引着人们投资教育,因此,按照“谁获益谁支付”的原则,作为高等教育最大受益者的学生个人应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公平说”认为每个公民都有同等的机会享受和支配教育资源,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教育活动。政府承担全部高等教育成本就等于所有纳税人都在支付高等教育成本,而上大学的只是社会成员的小部分,这是不公平的。学生承担一部分成本,可以节省一些教育资源,扩大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这样对全社会来说才是更公平。“责任说”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必须对他人对社会承担责任,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在社会中,人是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学生在享受高等教育带来的丰厚收益的同时也应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同时,通过勤工俭学或贷款的形式来分担成本可以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也可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认真对待学业。

2.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实践模式。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西方国家得到普遍的认可,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模式,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作为主要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该模式是基于高等教育利益收益原则,只不过是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共收益,认为教育是等同于国防一样的公益事业,理应由国家财政负担。比如德国政府拨款约占了大学经费来源的75%,法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计拨款达到了87%,丹麦、芬兰、挪威、瑞典、葡萄牙和希腊等一些高福利国家则基本实行了高等教育不收费政策,其中希腊不仅在1964年宣布免去大学生的学费,而且在1971年又宣布免去大学生的书费,成为免费高等教育做得最彻底的国家[2]。“美国模式”是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原则的最好典范。其分担主体包括政府支付、学生缴纳和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分担形式,而且美国政府构建了一套健全的助学金和贷学金混合补偿机制,如佩尔助学金、帕金斯贷学金等,增强了大学生自身的分担能力[3]。该模式不仅解决了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而且政府资助模式让大学生更加感觉到了一种责任,增强了其学习的动力。我国自1997年起开始统一收缴学费,拉开了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序幕。各级各类大学相继完善奖助学金、无息贷款等制度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实行免收减收学费政策。有相当一部分无法靠家庭提供帮助的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助学形式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完成学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这样的学生通常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拼搏精神和创新能力,他们往往更能获得成功,这样使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在我国全面实施具有了可行性。

二、当前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主体是家庭,而非学生个人,要真正实现学生个人承担高等教育成本是任重道远。主要有二个方面的困难:

1.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在我国父母强烈愿意供子女上大学。另外大部分学生是高中毕业后直接接受高等教育,在本科阶段经济尚未独立,父母因心疼孩子而自己承担学生的学费。在传统家庭观念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女普遍缺乏自立自强意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在西方家庭环境下,父母从小开始让其子女树立经济独立的观念,并从小教育子女通过劳动赚取生活费,因此西方国家子女具有很强的自立自强意识与能力。成本分担主体意识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实施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成本分担方式难以落实。在美国模式的分担体系中,政府具有健全的管理系统,能准确地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实施调查,并能对学生的贷款进行有效地回收。从我国的实践来看,贷款的回收机制不健全和一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够,贷款的回收率很低,造成银行担心风险而减少贷款,同时学生积极争取奖学金、补助不愿贷款,导致政府负担转移的效果不明显。另外,学校提供勤工俭学岗位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勤工俭学仅限于贫困生,且在学校内部,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受益者的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能力较弱,无法承担责任。

三、在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建议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为促使作为高等教育最大受益人的学生尽快承担责任,借鉴“美国模式”的优点,提出三个方面建议:

1.转变传统家庭观念,树立自立意识。学生没有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观念造成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必须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立的氛围。首先政府要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导家长改变传统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其次学校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其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家长要明白自己无法代替孩子成长,必须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和养成自立习惯。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关键是长久坚持,如此定能达到效果。

2.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突出政府作用。助学贷款可以帮助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对他们带来的困境。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机制,帮助贫困学生提高教育成本分担能力。政府、银行、高校都要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系统,保证资方、贷方的权利及义务,做好贷款的发放和回收,使得助学贷款走上规范化道路。建立助学贷款的还款诚信制度,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贷款的咨询、引导,增强学生的还贷款意识与责任,化解银行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政府在助学贷款制度中要承担一定风险,在保障毕业生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量力还款,不能因还款让学生无法正常生活。

3.拓宽勤工俭学岗位,落实资助政策。勤工俭学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在经济上有能力分担部分成本,履行分担的责任。学校要提高勤工俭学在资助方式中的比例,保证勤工俭学资金充足到位;成立大学生勤工俭学中心,统一管理,强化岗位培训,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岗位范围、审批程序、时间和学习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在校内外开辟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文化知识及自身的能力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高校还要逐渐实施弹性学分制,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缓解兼职工作与课程时间冲突的问题,通过做兼职工作,既能锻炼自己,又可承担分担成本的责任。另外,高等学校还应建立资助学生工作的专门机构,扩大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加大助学金的发放力度,保证国家各项资助政策落到实处,使资助政策真正做到为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施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具有可行性的,但也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政府、社会、高校、学生、家长需共同努力为真正实现学生分担成本创造条件。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助于最大限度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是一种良性的理论与制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一个环节,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 大学生发展 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勤工助学是各院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它为广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培养并提升自身能力的空间,不仅能为其解决一定的经济困难,同时也锻炼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了其社会与工作责任心。近些年来高校一直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机会,但在当今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扩招使大学生就业形式愈加严峻。而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为在校大学生解决了经济困难,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并提升了其就业能力与素养,使其将来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各大院校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也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勤工助学机会,在校内通过建立和完善勤工助学机制,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将勤工助俭学与提高实践能力和掌握成材主动权相结合,同时拓宽勤工俭学渠道,加强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进而促进勤工助学学生由简单的劳动实践向技术型、能力型、管理型岗位转变。当下学校不再拘泥于学校内部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社会,进而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各高校都别出心裁,本着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各院校经过严格考查校外企业情况,在确保学生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如上海某高校专门成立“自强社”这样一个学生团体,社团根据职能划分了不同部门,商务部是其中之一,专职负责与校外企业联系,登记其用工需求,安排校内贫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

各院校如此重视大学生勤工助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更可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推进与发展。

一 勤工助学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素质,使其快速融入社会,尽可能快地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首先,锻炼学生思想素质,提高学生素养。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其实是从逆境中成长的过程。这种经历可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进而增强其自我约束和管理,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

其次,增强并拓宽个人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勤工助学是学校课堂教育外的自我补充与拓展,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在校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还可开拓学生眼界,让其在校期间便可多方位学习并补充所需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走进并认识社会,使自己所学知识与自身能力得到社会认可,进而在实践过程中磨练意志,提高自身竞争能力。

最后,勤工助学可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进而促进其顺利就业,缓解了社会就业难问题。据调查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上学期间的经济困难,保证其完成学业。国家现有的勤工助学政策虽不是很完善但也有效地实现了贫困生生活方面的经济自立。这不仅减轻了学生思想压力,同时通过真实的社会劳动实践可有效定位自己将来就业。

二 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可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勤工助学降低了家庭负担,减轻了社会压力。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大部分家庭经济较困难。勤工助学是有偿性劳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可获得报酬,另外,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样可有效缓解家庭负担进而减轻社会压力。

第二,勤工助学可增加学生经济收入和经验,更有利于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勤工助学可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同时还可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并拓宽专业技能,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进而可有效缓解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

第三,勤工助学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为毕业后自主创业提供经验,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经济贡献

第四,大型企业可以借勤工助学,低成本的培养适合自己的人才。大型企业通过适时招聘在校学生勤工助学,可低成本的培养适合单位长期发展的人才。勤工俭学可以使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由于勤工俭学工资低,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而用较低的成本培养员工,给企业以后的发展带来潜在效益,通过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加入企业工作,直接带来效益,增强了企业的长久竞争力。

第五,勤工助学非正式工作,一些制造型或低技术性企业可以解决用工荒。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少,各中小民营企业如制鞋、服装、电子、眼镜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均出现用工荒现象,大学生勤工助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现象,为企业正常运营发展出一份力。

第六,勤工助学在增加学生收入的同时,可提高学生消费水平,这种良性循环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