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信息生产实习

电子信息生产实习

时间:2022-03-13 14:58: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信息生产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信息生产实习

第1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生产实习;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25-02

生产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过程。通过生产实习,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电子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并初步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调试和装配的流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亲身经历企业的管理与销售等各个环节,可以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组织与管理中了解社会,了解生产实际,锻炼和提高自我参与生产的独立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融入社会,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的综合能力,从事相关领域的生产、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一、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专业四个专业。根据专业培养计划,该类学生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初,时间4周。学校现采取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校内集中实习、校外分散实习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产实习教学活动。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2005~2007级学生共有1132人参加生产实习,其中校内集中实习461人,校外分散实习529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142人。其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4周的费用约700元/人,包括指导教师指导费,实习基地场地费、材料费、学生交通伙食住宿补贴。

二、生产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缺乏工程经验。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首先应很好地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但目前承担实习任务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刚刚走出校门,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加之学校未能科学合理地计算生产实习工作量,造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在实习期间缺乏有效指导,实习效果不佳。

2.实习基地不足。生产实习要求学生进入生产企业参与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因而实习企业选择的好坏决定着生产实习的质量。我院之前签订的一批实习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习基地已名存实亡。现存的一些实习基地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企业为了寻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生产任务都很繁重,担心学生实习影响正常的生产秩序,进而影响经济效益,不愿接纳学生实习。

3.实习经费不足。企业在接收学生生产实习的同时大多都会收取一定的指导费、耗材费等,加上交通费、住宿费,使实习费用剧增。经统计近五年学生实习费用发现,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明显滞后于企业收费、物价等因素的增长速度,造成实习经费相对不足,因而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参加统一的校外集中实习。

4.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在生产实习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实习目的认识的不足,导致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由于我校地处郊区,距一些实习单位较远,实习学生会以各种借口不愿参加校外集中实习。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只提供一般普通的生产岗位而无法提供一些如研发、工程管理等满足个人特点和未来发展的实习机会,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5.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分散实习是生产实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统计,有超过46%的学生以分散实习的形式完成生产实习教学活动。分散实习一般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因此存在实习地点分散、实习单位参差不齐甚至有部分学生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知识毫无联系等问题,使实习管理难度加大。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地点实习,指导教师很难面面俱到,导致实习检查工作无法到位,分散实习流于形式。

6.成绩评定随意性大。学校虽然制定有详细的生产实习管理办法,并明确了评定成绩的具体依据,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校外集中实习的成绩一般由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根据平时出勤率和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评定,主观随意性较大;校内集中实习的成绩由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的内容进行评定,使得成绩评定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主观随意性增大;而校外分散实习的成绩随意性也很大;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生产实习方式的成绩评定过程均存在较大随意性。此外,三类实习形式成绩评定标准的不同,使得成绩评定结果存在差异性,这也影响了学生生产实习的积极性。

三、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主要对策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层次的高低,对生产实习的质量起关键性作用。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建立一批能全面体现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和我校特色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首先,依托行业背景,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我校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签署协议由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三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学校和各省、市、自治区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建设“行业型实习基地”是重要的务实内容;其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主动与安捷伦、南京中网卫星通信、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江苏北斗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建设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选派学生到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开展生产实习工作,既能满足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最后,充分利用学校学科型公司资源,将一部分校内集中实习安排到学科型公司,既能解决学科型公司因人力资源不足难以开展更多业务的问题,又能缓解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实习需求的现状。

2.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院目前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通信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教学及科研平台,同时建有电子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大型微波暗室、电磁兼容实验室、毫米波实验室、超净间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等教学及科研实验室。学院通过对这些教学及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和统筹规划,在原有仪器的基础上购置一些新仪器,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生产实习教学工作,要求指导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了解实习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因此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才能保证生产实习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不仅包括高校专职教师、实验员,还包括企事业实习基地的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本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特点,学院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建立一支高素质师资队伍。即,一方面通过优秀青年教师挂职企业或气象局,产学研合作、科研课题合作等途径,有计划地选派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实习基地考察和学习,增强指导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教师生产实习指导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开展技术讲座和交流,并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教学业务培训后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技术专业特长。

4.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在生产实习中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主要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首先,在生产实习之前,辅导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征,并通过与学生沟通量身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针对校外集中实习,教师应根据实纲,结合实习基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在实习之前将基地的基本情况、实习计划和实习任务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针对校内集中实习,教师应结合实纲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如对于即将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同学让其尽早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同学,教师应着重让其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流程,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同学,教师则应加强其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增加其找工作的筹码;针对校外分散实习,在实习基地提供实习计划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其实习计划进行修订使其符合学生实习的相关要求。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分散实习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将实习计划落到实处。

5.改革生产实习成绩考核模式。生产实习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确定,必须做到严格、客观、全面、公正、公平。由于如前所述原因,生产实习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付出情况,为了在成绩中能体现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实习效果,应制定严格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方式采取不同类型的考核方式,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表现、出勤率、实习任务完成情况、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书等。具体如下:①校外集中实习和校外分散,成绩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实习单位成绩占20%(主要依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指导教师成绩占10%(主要依据教师巡回检查情况);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和参观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②校内集中实习,成绩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指导教师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习落实情况等),实习日志成绩占10%(主要根据学生是否记录当天的实习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占30%(主要依据实习报告能否全面体现学生实习期间工作及实习报告撰写的系统性、逻辑性),面试答辩成绩占30%(学院成立统一的面试答辩小组,采取随机答辩的方式)。成绩汇总后采取“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分级制,评定学生生产实习的总成绩。通过改革考核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男,徐战利.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1).

[2]王嘉,段书凯,马忠平,等.关于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第2篇

针对传统生产实习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切实贯彻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方针政策,我们对传统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及其内容进行了改革探索,努力开辟出了一条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使生产实习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1建设校内生产实习基地

保证生产实习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有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考虑到目前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接纳性和容纳性,在保持原有企业合作单位不变的前提下,将校外生产实习基地仅作为学生生产实习课程中参观浏览的一部分,通过参观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通过建设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完成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部分任务。因此,为了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提高生产实习的效率和效果,建设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势在必行。基于此,我校专门建立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模式的生产实习基地,将原有的实验设备重新进行了调整,并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新的设备,使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形成一定的规模,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由于校内实习基地的仪器设备装置是非生产性的,学生可以进行多次、反复的观看和接触,动手操作,可以观察设备的运行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并能够从直观上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机理、作用进行判断。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本专业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主要仪器设备和技术管理有进一步的了解,见识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接触更多的技术知识领域,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完成生产实习,在组织、计划安排和管理上更容易把握,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更容易落实,在实习项目和要求上与校外实习相比更容易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调整。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不但满足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习任务,也为我校其他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同时,校内生产实习基地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训和展示的平台。

1.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严把考核关

保证生产实习高质量完成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生产实习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严把考核关,将生产实习的过程科学化、规范化。要想生产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从生产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实习教材的编写,实习的时间、地点、进程安排,实习现场教学内容与要求,学生实习纪律,管理制度,实习报告的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等方方面面,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生产实习体系来确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生产实习规程,保证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使培养的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要求。在生产实习的实纲、实习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将实际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熟悉并熟练掌握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组装及维修调试的整个生产流程。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充分理解其以往所学理论知识的用途。考核是整个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实习获取知识和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过去,生产实习的成绩只根据实习报告评定,无法全面体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程度,无法充分调度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助长了学生抄袭、不认真对待实习的坏风气。为了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客观情况在成绩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我们将考勤纪律、电路板焊接、调试与测试时各步骤的情况、产品成品率、实习报告各部分综合考虑给出生产实习的最终成绩。

1.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造适应学生能力

培养的教学模式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造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生产实习圆满完成的总舵手。生产实习要求指导教师不但要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保障和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注重对青年指导教师的培养,使他们在提高自身理论修养的同时,加强对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将生产实习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生产实习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相信学生想做好,能做好,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习教学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和专业教材中的各个结论,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向主动学习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的实践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在学生大三的第一学期开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相继学习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等课程。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熟悉实际工业应用中的生产管理流程及检验流程。在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的实践中,总结、复习、巩固过去两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为以后的计算机接口技术、可编程逻辑设计及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实行教学新模式后的具体内容如下。(1)理解产品模块的基本功能和原理,查找相关资料。(2)进行生产相关软件的学习及芯片下载练习。(3)按照焊接说明进行电路板的生产焊接。(4)电路板的调试。根据调试说明完成单个样机的功能。要求生产产品达到指标的要求并且稳定可靠,填写调试记录。(5)生产过程检验。对单个产品进行验收。(6)小批量测试过程。对单个产品进行分组测试,认真填写测试记录,要求成品率不低于95%,并撰写小组总结报告,报告要求包括合格率,不合格问题说明,并给出建议解决方案。(7)大批量测试。指导教师抽检,在成品中要求全部合格。(8)扩展功能实现。可通过修改软件扩展电路板功能。(9)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包括生产实习的目的、任务、所做工作、生产的过程及步骤、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心得体会。为了达到生产实习的最好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安排了4个学时的电子产品生产知识讲座及额外的操作演示环节,对系统设计方案做技术引导,对原来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鼓励学生创新并将创新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同时对一些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系统设计方法及系统实现的原理。纵观整个生产实习过程,学生们自始至终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认真地完成了实习的各个环节。采用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产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生产实习的质量,学生在生产实习中有很多收获,实现了生产实习课程开设的预定培养目标。

3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 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73-01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就要能够利用当前先进的通信、电子技术从事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维修、管理等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时,对实践教学以及配套的实验室进行改革与创新。目前,由于电子类人才的缺乏,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电子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但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自身的能力与工作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构建新的电子信息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通过“产、学、研”的结合,把教学与生产实际、与新科技的转化、应用、推广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针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改革的内容,构建具有明显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确立和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突出工程能力培养。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实行单独考核,实行明确的时间和学分要求;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周数为40周,学分为42,对实践教学内容设置进行了优化,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

(2)用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理论课教师充实实验教师队伍。

传统的实验课仅仅就是让学生掌握仪器的操作,按照实验步骤学会测量几组实验数据,而内部的电路原理根本不予理睬。这样就使得他们成了没思想的“机器人”,只会按部就班,死搬硬套,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仪器突然出点故障,他们束手无策。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需要对实验现象的原因、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通过现场操作对仪器的内部电路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实验室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

(3)改变传统的实验授课模式和内容。

传统的实验课设置主要以基础实验为主,大体包括电工实验、模电实验和数电实验等;讲课方式基本是沿袭老一套的方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注意事项等等。这样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实验内容大多是理论教材的复制本,内容陈旧、公式繁多,计算复杂、理论性太强,使学生看到就头疼。在未进行实验前,他们心里上就会产生这样阴影:电路设计太困难,太复杂,使他们心灰意冷。

为了能够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实践型电子类人才,高校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授课方式与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实验教学中,应紧跟时代,侧重新器件、新技术的运用。在相关理论课的章节中,理论课老师可以适当借助仿真软件引入实验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前感受实验内容,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利用诸如EWB等电子仿真软件完成简单电路的设计与仿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和掌握实验内容。在实验课上,实验老师应重点讲解元器件的选取、各模块电路内部的主要构成及作用、以及与实验内容相关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器件。在实验阶段,学生应独立制定实验方法与步骤,亲自调试电路,对电路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从而作出参数对电路性能影响的定性分析,达到改进电路性能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过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以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但是,学生还没有建立一个很强的系统概念。如何弥补这样的缺陷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始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应安排《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电路CAD课程设计》《单片机应用课程设计》《CPLD/FPGA应用技术课程设计》《DSP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以及《专业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认真贯彻执行实践环节,使学生通过系列实践环节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为了使学生具备现代电子工程师的基本素养,可以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中安排“交通信号指挥灯控制系统设计、简易CPU设计、PID控制系统设计、数字时钟设计”等8个专题,要求学生在EWB电子仿真平成《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利用PROTEL软件平成《电子电路CAD课程设计》,包括原理图、印制板图设计;使用MATLAB软件平成《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等。

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能力,需要将软件仿真与现实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单片机是一门应用面十分广泛的实用课程,一味停留在几个基本实验或仿真实验无法体现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真枪实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系统设计的完整过程。为此,在教学计划中需要将《电路CAD课程设计》与《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经历了从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原理图、印制板图设计到元器件组装、焊接、硬件调试、软件开发与调试等完整的应用系统开发全过程。近几年来,我校电子信息专业教学实践表明,本专业实践环节的实施受到历届学生的普遍好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学生的就业优势也恰恰体现在这里,一到工作单位就能马上上岗,独当一面。

(5)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适应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努力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创建网上教学平台,建设校内生产实习和培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多方面得到系统的动手训练。通过改革实验室体制,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了现代电子综合创新实验室,为开放教学和创新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祖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3):76-78.

[2] 周鲜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6):117-119.

第4篇

关键词:实践;电子信息;教学效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实践,勤勤恳恳;勇于创新,善于反思,提高学生的个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电子信息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专业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电子产品与设计结合紧密、软件与硬件结合紧密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专业特点,突出重实践、有特色的教学思路,从来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实训设备、实践教学方法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改进。下面逐做举例。

一、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进

应着力改变过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如果仅仅侧重理论的灌输,而与实际例子脱离,学生可能在经过很长时间的学习后,依然无法真正理解课程的实际作用,在学习兴趣培养上是不利的。为此,应结合电子信息专业发展现状,基于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调整,重点突出应用性更强的信息系统、电子电路、通信工程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调配,将落后的知识或者没有应用价值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同时拓宽知识面,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网络等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纳入教学计划。把图像处理技术、数字语音、数字视频技术等信息前沿技术充实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专业当前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应坚持引导开发教学,适时采用多媒体将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例带到现场进行演示,让学生在演示和操作中提升兴趣,调动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二、修订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过程的改进

应结合社会用人需求,对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的项目,增加与实际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实用型课题,在课题选择上可以选择CPLD、 EDA、综合电子系统设计PCB绘图技术、DSP系统、、微机原理与接口等实践类教学内容,用精心选择的实验作为载体,把实验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地贯穿到教学之中。取材上力求新颖、先进、实用。在实验过程的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关键试验步骤,教师绝不过多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使其通过实验来获得更加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给学生自由的思索和动手空间。应根据需求,加速实验室的整合,专业课实验教学应单独设课,有计划地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并适当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

三、创新考核方式,采取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可以将实践教学方法在细分项目中心型、问题中心型、任务中心型、体验中心型、训练中心型、案例中心型和复合型。比如,在单片机的实践训练中可以采取任务中心型、项目中心型和训练中心型三种类型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方法,用来完成一个实践课题,带动训练和项目,同步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电子产品工艺训练可以采取训练中心型,对元器件的测量、元件的焊接、元件的装配、电路的调试、电路的维修等工艺进行连贯的强化训练,用大量实践来快速提高学生的动手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对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做出一定的改变,更多地强调素质考核和技能考核,缩减对记忆类知识的考核。实践课程笔试部分可以采取开卷考核的形式,允许学生使用懈怠和使用工具和仪器。某些特定的实践课程可以采取分段考核和实时考核。

四、加强实习,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室

生产实习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专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建立实际的生产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建立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为实习教学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而且会使实习的质量得到提高。当前各大电子企业几乎均有较为先进的流水线,在与之密切联系,争取学生到电子企业参观实习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在自有实训室动手组装电子整机产品。通过安装和调试,提高对整个电子系统生产体系的了解,尽快缩短教育与就业的距离。总之,要通过与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契机,增加学生将充分接触社会,了解产业,增强专业知识理解应用能力的作用。使之真正参与实际研发相关环节,了解各个层面的具体运作状况,这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建设特色专业实训室时重点开展设计型和综合型实践课题研究,需要与现代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能完成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需要综合考虑类似专业课程的整合,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

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和各级设计竞赛。对学生的创新科技活动给予正向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在学校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制作,在元器件方面也应当予以一定的支持,以此调动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采取实践教学创新后,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提升,实际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的踊跃,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基础知识扎实,在毕业也用人单位的对接上也更加顺畅,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秀英,张进明.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实践;指导思想;工作内容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必须完成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大都通过校企合作来开展顶岗实习,但是顶岗实习毕竟会占用企业资源,影响企业工作进度与质量,“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企业,和以哪种模式进行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同时,顶岗实习也受到地域、行业和专业的限制,开展适合成都地区计算机类专业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思路与对策

目前,成都地区从事IT行业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由于公司规模小,大都只能提供较少的顶岗实习岗位。为了适应成都地区IT行业的现状,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后顾之忧,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电子信息分院先后与多家IT公司展开接触、洽谈,分院先后与金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颠峰集团软件公司、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物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立方国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新达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睿尔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星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了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协议,为下一阶段“尽可能集中安排学生实习,尽可能专业对口实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表明,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时的思路与对策如下:

(1)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主动权、主导权在学校[1]。学校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了解职场、走向社会。学生毕业后,“在哪儿找工作,找什么样的工作和选择什么样的企业” 就会有一个初步的正确判断。

(2)学校要与有产品生产、项目研发的公司开展合作。有些IT公司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型企业,它们也不可能提供与生产型企业相符的顶岗实习岗位。

(3)学校要选择有用人需求的中小型、成长型公司开展合作。据统计,目前成都从事IT行业的公司有一万多家,绝大多数规模都比较小,几个人、十几个人的公司比比皆是。针对这种情况,选择合作企业时要十分慎重,尽量选择中等规模的公司。这些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基本站稳了脚跟,有比较成熟的管理运行机制,有独步市场的技术特长,有比较明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公司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不断递增的用人需求。公司也正好通过“顶岗实习”环节选拔优秀的毕业生。

(4)校企合作共建顶岗实习基地时兼顾企业利益。企业在当前的职教环境下,校企合作常常表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始终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对于顶岗实习,企业要付出时间、资源、管理的成本。企业不愿意加入到“教育”的链条上,“只用人,不培养”是很多公司认定的规则。同时,高职教育还没有获得广泛的社会赞誉,高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由于不熟悉企业文化,技术也稚嫩,而且计算机产业又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智力产业,所以,公司一般是不太愿意、也不太放心把重要任务交给顶岗学生。这也是当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走入困境的原因。实践证明,要想激活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企业只有获得利润或者至少不亏本才能调动积极性。学生才会有真正的顶岗实习岗位,避免有岗无项目的尴尬。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协议上,可以和公司约定把学校的投入资金部分或全部转移给学生。

2.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在顶岗实习的准备阶段,电子信息分院召开了多次党政联席会议,确定了顶岗实习安排的指导思想、实习方案与应急机制。结合成都地区IT业发展的现状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电子信息分院主要采用“集中为主、分散为辅”“本地为主、外地为辅”“专业对口为主、服从调配为辅”的指导原则来安排组织顶岗实习。由于分院对顶岗实习合作企业进行了甄别和选择,绝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基地是满意的,解决了绝大多数学生 “到哪儿找公司实习”的难题,也便于分院统一安排、集中管理。同时,分院也充分尊重少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允许学生自主创业,或利用自己的家庭社会关系自己找实习单位。实践表明,这种兼顾多数与少数的政策可以方便灵活地安排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学校、老师在时空上产生了距离,这给实习指导、管理和评价带来了相当的难度[2]。过去,顶岗实习管理过度依靠实习单位和企业指导老师,不少老师主观上也认为管理顶岗学生是鞭长莫及。尽管分院也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守则等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够深入,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简单、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体系。表现出来就是教管办、学管办、教研室、辅导员都应该管,到最后是都管的少,甚至于少数学生没人管。电子信息分院通过对顶岗实习的创新与实践,改变了对学生“放散羊”的现象。在整个顶岗实习期间,电子信息分院领导高度重视顶岗实习工作,对综合办公室、学生管理办公室、教研室、普通教师、辅导员等都布置了相应的顶岗实习指导任务,具体来讲,顶岗实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内容如下:

(1)给每一位顶岗实习学生安排一位校内指导教师,要求每位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电话、短信、QQ等多种方式与学生联系及时指导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其实是高职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还是应该以学校为主[3]。实践表明,由于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期间自始自终都获得了分院老师的指导和关心,改变了过去少人问没人管的情况,学生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注与关爱,加强了对分院、学校的认同。

(2)加强对校内指导教师工作的管理,形成了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定期汇报的机制[4]。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后,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想尽办法联系学生。在“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汇报”会上,指导教师要讲讲“学生在哪儿顶岗实习,在做什么工作,顶岗实习的收入是多少,或者学生顶岗实习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电子信息分院也由此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的初始信息,及时安排学生迅速进入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期,分院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疏导和技术上的指导。在“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汇报”会上,指导教师要讲讲“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在忙什么、学生要做什么”等问题,对顶岗实习曝露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顶岗实习后期,分院要求指导教师工作不松懈,并要求做好《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分院顶岗实习档案工作》的填写,对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总结。实践表明,在顶岗实习的开始、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定期召开“顶岗实习定期汇报”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人要做事,人人要汇报”的机制,保证了顶岗实习指导能落实、不虚假。

(3)加强顶岗实习的巡查。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期间,电子信息分院领导班子、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和普通老师都参与了顶岗实习巡查,先后走访了金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颠峰集团软件公司、成都三叠纪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物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立方国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中星电子有限公司等等。分院领导和老师跟实习学生面对面交谈,带给了学生亲切的问候与关怀,端正了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思想问题。对获得公司高度赞扬的学生,鼓励他们要更加积极认真工作,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对企业作贡献,为学校赢声誉。对部分还不能很好融入企业的学生,要求他们切实转换角色、转换心态,要求他们多从“我是社会人、要担社会责”的角度对待工作,避免眼高手低。实践表明,开展顶岗实习的巡查工作,分院领导与老师零距离接触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环境,真切地了解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内容,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学生、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弄虚作假。同时,巡查老师和企业技术员、工程师进行交流,也有利于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

3.结束语

电子信息分院对顶岗实习指导思想、实施方案、运行情况、成效得失等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划清了顶岗实习的五个阶段,确定了各阶段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职责[5],如表1所示。

实践表明,“认清顶岗实习的五个阶段,确定各阶段的指导思想,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利于顶岗实习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有利于厘清顶岗实习工作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刘畅.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教学策略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2,3:1.

[2]吴君,陈开考,谈黎虹,郑尧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3):1.

[3]华耀军.高职顶岗实习指导与设计[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11(1):2.

[4]孙百鸣,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5]王金岗,李玉香.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0,23:2-3.

作者简介:

周洪林(1971-),男,四川温江人,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LINUX技术、教育技术。

第6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培养 创新 实践教学

引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与操作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校偏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实践教学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实践教学的设置深刻地体现着一种教育指导思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能力、从理论向实践的飞跃。因此,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加快构建能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加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接受多个实践环节的训练,这不仅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对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尤为重要。

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其实践教学而言则存在着诸多问题,被称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的软肋。我们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立足河南、辐射全国,重点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成以工科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普通本科学校”定位,结合自身的条件,认真分析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改革措施。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全面推动教学质量提高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观念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较为严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忽视实践教学较之其他专业而言其后果更为严重。一些发达国家不但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我国现今社会普遍反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说明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确存在着较大问题。对此,必须改变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强化实践教学的地位,

1.2 校内实训基地没有或被削弱,校外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电子信息专业大多只建部分课程的实验室,几乎没有校内实训基地,这就给学生在校内实训带来较大的困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虽然发展得不太迅速,各高等院校都建有实习工厂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及其他等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就近、就地到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和专业技能训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院校的这种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受市场经济和资金欠缺的影响,纷纷改为独立经营的企业化实体,并大多与学校分离,改变了专门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严阵以待重地影响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近些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到社会上的公司、企业实习,当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近些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暴露出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在电子行业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尤为严重,已经引起高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1.3 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之外一般都应安排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开设验证性、重复性、演示性的实验,表现对已有的理论、成果或现象的重复。实验教学还一直存在着学生“被动参与”这种观念上的弊端。学生按照提供的实验指导书,规定的详细实验步骤和细节,仅此操作而已。这种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在某种程度上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其实验课效果不佳就是必然的了。课程设计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毕业设计的题日大多是不与工程实际结合的虚拟设计题目;题目偏小简单,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要求不严,特别是近年来毕业设计在毕业前夕,学生忙于找工作而不重视毕业设计等现象的存在,使毕业设计的效果也不理想。

1.4 实践教学师资薄弱。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承担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的师资一直不被重视,特别是再扩招后,高校发展迅速,高校教师大多是年轻教师,从一个高校毕业到另一高校,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使整个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不高。

2.“双师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中加强锻炼,创建“双师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模式,加大培训力度,强化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依托全国重点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和科研院所、当地工厂建立培训基地,坚持在职培训为主、脱产培训为辅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根据我系的实际情况,在2003年前新进了一批本科学历的教师,为了使这批教师能够尽快符合本科教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他们读在职硕士学位,目前35岁以下的教师已全部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对现有专业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鼓励教师多深入工矿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社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项目、教育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3.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3.1 加强实验教学,减少或删除陈旧的纯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实验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对产生新设想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技能进

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达到开发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针对日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内容仅限于验证书本上的结论等弊端,为了加强实验教学,对于那些陈旧单一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减少或删除,以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对于那些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合并到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实验中去,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在课程中所在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3.2 加强校外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外实习教学是实践性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搞好实习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习、单元电路实习、综合设计实习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如办电工技能培训、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手机维修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训使学生不仅掌握单元电路的基本使用,也能掌握复杂电路的分析与维修,如电视机的维修等。单片机的设计也由原来的单一芯片向嵌入式、网络式、综合式的方向发展。

4.“赛课合一”的创新实践教学方式。“赛”就是参加学校或省或全国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我们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电子创新大赛、屯子设计竞赛等活动,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踊跃报名参加,成立专门的负责小组和评委,拟出竞赛题目、技术指标和具体要求,提供所需场所和经费,让参赛选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由评委进行评定,并予以奖励。通过竞赛,学生收获颇大,受益匪浅。我们每年举行一次竞赛,竞赛规模和质量出逐年提高。在学院竞赛的基础上,选拔并鼓励部分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和河南省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通过参赛,全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提高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对于参赛的学生在课程的上课、实验与考试等方面采用“合一”的方式,用比赛成绩可以代替该课程的考试与实验成绩,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5.1 加强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近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已建立了各类实验室。已创建了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有力的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环节和各类实验课程的开设,建立了开放性的实验室、电子综合实验室、电子创新实验室等几乎完全结合实际、的实验室,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有计划地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5.2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形式,借助计算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教学,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以使教学声、像、图、文并茂,可以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简便、灵活的特点,加大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

第7篇

关键词:学生 职业能力 培养

电子信息是无锡的支柱产业之一,我院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经历了几年的实践之后,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怎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显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1课题背景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我院较早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目前现状

根据教学计划,应电专业的校内总课时约1600,其中包括通识课近800(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进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课时就十分宝贵了,而一年级在马山校区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训练量非常有限,二年级是训练的重点,基本上要完成电子装配中级工的考核,三年级则进入顶岗实习,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重点是校内的二年级及校外的三年级,抓住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按照“进入、融入、深入”的认知规律,是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

3具体实践

①校内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就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训练放在实验室与放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实验室,更应该尽力营造相似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因为5S管理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在开展5S活动中,要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的方针要贯穿始终,尤其在我们规划新校区的校内基地建设时,必须将此模式引进。表1是电子实训基地5S规范示例。

②从战略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2008年10月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了原海鹰电子集团高级工程师黄交宏老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原有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基本上是近一两年刚踏出校门的研究生,我们实施“青蓝工程”,由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同时要求他们暑期自己联系或系里落实下企业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师柳亚平为例,去无锡捷普电子生产线上和实习学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产实际,又理解了学生实习的甘苦,感觉收获很大;

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高职院众多,我们经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请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郭再泉副教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系杨海祥副教授,无锡居里中央空调总经理李学树先生来校讲学,同时系领导带队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学习,通过交流,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③认真抓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方面,我院教务部门已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将整个第三年分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和在岗毕业设计四个阶段。我系对每个阶段又有明确要求,如我们对第一阶段岗位认知实习(3周)的具体要求是:联系实习单位(可学校推荐或自主选择),提供实习单位的常规信息;进行实习动员、实习分组,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领取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手册,初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认真填写实习周记,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通过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统一规范,有效进行管理。

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制度关键还是执行情况,为此,我们进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学生我们原则上要求一个月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实习进展和状态,对指导教师我们要求每周与学生的联系不少于一次,联系的电子记录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进行检查,形成实习学生——指导教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生的信息闭环系统,整个环节中的核心是实习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实习怎样?处于怎样的状态?进展到什么情况,可以说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各项工作的实施才能有保证。

想方设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施“2+1”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让学生在第三年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关键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多少适应?我们专业的生命力一是看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看在专业岗位上的可发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尽量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学校推荐的岗位自不必说,对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的我们也希望与专业一致,根据我们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查,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课题4个,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岗位选择2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课题时遇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同时系里基本上每一个月要求学生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给予当面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系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在业余时间安排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安排学生回校,同时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校外实习单位走访,以我系06级学生为例,我系老师走访了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学生实习单位近20家。

④加强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较多的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实习单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虽然我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但由于总体上的人才过剩,加之高职院校众多,用哪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由多种因素决定。以我系应电专业学生在无锡华润安盛公司实习为例,该公司同时录用了我院、江苏信息职院、南京信息职院三所学校的各20多名学生,一年以后,公司领导明确表态,以后只用我院学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①我们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断进行入职教育,努力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转变;

②学生的基础及职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与兄弟院校学生不相上下,但关键在于他们心态平和,有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这和系里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常跟学生讲:

原来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学生没有单位要,但接触企业后得知,企业最担心的是留不住合适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得到企业重用。正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教育,才使得学生在经历了基层的磨练后能够脱颖而出;

③我们经常利用讲座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④主动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带学生篮球队与企业进行友谊比赛,带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与企业搞联欢活动,有效的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以2009届学生为例,共有5个班级188名学生,除去40多名同学继续就读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开考的电子装配高级工考核51人参加,通过44人,合格率86.3%,在无锡市名列前茅。学生实习主要分布在无锡捷普电子63人,无锡强茂电子10人,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公司10人,苏州大智集团41人,上海响亿电子14人等单位。实习单位给予我系学生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成无锡市级示范性专业。

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261-02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于培养方向没有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落实在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最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视、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1]。因此,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是目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市场需求应是培养专业学生的指挥棒,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需求为标准构建高校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并行、交替地进行,着重突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科学合理的构建和不断调整。下面针对如何有效构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讨。

1 确立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科学研究素养、创新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系统分析、开发,同时对企业实用设计的运行流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使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系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为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 合理的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划分

围绕培养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应用能力这两条主线,根据专业特点及行业需求,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分成四个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项技能训练模块、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和创新技能模块。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培训,各层面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训练任务、训练时间和地点。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要求设置的“平台”课,是可持续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论(双语);微机原理;信号与系统等。专项技能训练模块主要包括:数字电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Ⅰ;计算机工程制图等。综合技能训练模块,在单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单项技能完成较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应用;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控制器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创新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并结合学生岗前的模拟训练和毕业设计来进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就业实习的岗位结合,在企业实习从事毕业设计,培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

3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

3.1 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教学应从课程所属能力模块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其中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和专项技能训练模块的实践多属于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是最基本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加强相关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对与实验内容相关的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指导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在这类实验课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准备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加深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理解。而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的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应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比如为了避免学生之间互相模仿,抄袭,真正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的目的,要求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不能完全相同,由老师对每个学生单独考核,让每个学生重点讲解自己设计方案的独到之处,鼓励创新和自主学习。

3.2 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工科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校外实践,能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实际,获得生产知识、操作技能,了解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社会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的优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最新的实用技术。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做事,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学会做人的能力。逐步加大校企结合的密度、深度和广度,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是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注意培植多层次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1) 量大面广的专业实习基地主要解决学生的工业参观和认识实习等教学实习基地;2) 解决学生毕业实习并结合就业的就业实习任务,学生在这类教学基地中可以参与实际的生产劳动,甚至跟班顶岗工作实习;3) 紧密型产学合作和战略伙伴型的产学研基地,校企之间形成了相互依托全面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背景的实习场所,而且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场所。

4 构建合理实践教学环境

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提供完善的实验实习基地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这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保证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与市场应用同步发展,确保专业实验开出率,支持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验设备与仪器的投入,主要用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建设,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不仅校内实训基地全天开放,还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实训基地开放时间和范围,实训基地的开放逐步从课外实验的开放过渡到课内实验的开放,从有时间的开放到预约开放,从局部实验的开放到全部实验的开放,并合理组织科研创新小组,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5 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现代高科技综合应用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专业,在构建和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过程当中,需要从实践内容、实践环境和实践组织上促进学生提高实际动手应用能力,鼓励创新学习,加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所以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我们将结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 袁健.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7):164-164

第9篇

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提到“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我院较早进行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实践,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在不断探索中,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随着现代化生产模式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目前现状

根据教学计划,应电专业的校内总课时约1600,其中包括通识课近800(这也是系科要求改革的原因之一),进行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课时就十分宝贵了,而一年级在马山校区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训练量非常有限,二年级是训练的重点,基本上要完成电子装配中级工的考核,三年级则进入顶岗实习,因此,我们认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重点是校内的二年级及校外的三年级,抓住了这两个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按照“进入、融入、深入”的认知规律,是能够取得明显效果的。

3具体实践

①校内基地建设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岗位认知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际上就是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一般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培养出来,训练放在实验室与放在真实或相似的环境中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有了实验室,更应该尽力营造相似的职业环境,引入企业普遍采用的“5S管理”,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修养(SHITSUKE),因为5S管理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在开展5S活动中,要实质性地贯彻自我管理的原则,“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的方针要贯穿始终,尤其在我们规划新校区的校内基地建设时,必须将此模式引进。表1是电子实训基地5S规范示例。

②从战略高度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据专业实际情况,2008年10月我们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了原海鹰电子集团高级工程师黄交宏老师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随着专业的发展,今后还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

原有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基本上是近一两年刚踏出校门的研究生,我们实施“青蓝工程”,由老教师进行传帮带,同时要求他们暑期自己联系或系里落实下企业不少于20天,以青年教师柳亚平为例,去无锡捷普电子生产线上和实习学生一起工作,既了解了生产实际,又理解了学生实习的甘苦,感觉收获很大;

锡的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高职院众多,我们经常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与同行交流。08年我系先后邀请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郭再泉副教授,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系杨海祥副教授,无锡居里中央空调总经理李学树先生来校讲学,同时系领导带队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学习,通过交流,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

③认真抓好校外专业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这方面,我院教务部门已有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将整个第三年分为岗位认知实习、专业顶岗实习、就业顶岗实习和在岗毕业设计四个阶段。我系对每个阶段又有明确要求,如我们对第一阶段岗位认知实习(3周)的具体要求是:联系实习单位(可学校推荐或自主选择),提供实习单位的常规信息;进行实习动员、实习分组,指定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领取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手册,初选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认真填写实习周记,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通过以上要求,在管理制度上形成统一规范,有效进行管理。

严格进行过程控制。有了制度关键还是执行情况,为此,我们进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学生我们原则上要求一个月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检查实习进展和状态,对指导教师我们要求每周与学生的联系不少于一次,联系的电子记录或文字稿由教研室每周进行检查,形成实习学生——指导教师——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学生的信息闭环系统,整个环节中的核心是实习学生,这样一来,该学生实习怎样?处于怎样的状态?进展到什么情况,可以说系里是非常清楚的,也只有在学生离开学校后还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联系,各项工作的实施才能有保证。想方设法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实施“2+1”的培养模式不是简单让学生在第三年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关键是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有多少适应?我们专业的生命力一是看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二是看在专业岗位上的可发展能力,尤其是第一条。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的实践是:尽量要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一致,学校推荐的岗位自不必说,对学生自主选择单位的我们也希望与专业一致,根据我们对学生实习岗位的调查,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提供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设计的课题4个,每个专业学生根据自己所在岗位选择2个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主要针对学生在完成课题时遇到问题给予及时指导,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同时系里基本上每一个月要求学生回校一次,由指导教师给予当面指导;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打下良好专业基础,系里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同时在业余时间安排了一些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选修课,如PHOTOSHOP、3DMAX、AUTOCAD等,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不仅安排学生回校,同时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校外实习单位走访,以我系06级学生为例,我系老师走访了从上海到苏州到南京及本市的学生实习单位近20家。

④加强学生非认知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学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备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认为,高职学生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比专业技能更重要,特别是有较多的外企在招聘学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道德修养水平也被用人单位认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上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往往在培训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学生在追求较高报酬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等付出和多一点奉献的思考,不安心工作,跳槽频繁,不辞而别的现象越来越多。而实习单位是学校的宝贵财富,虽然我们学生也为企业创造财富,但由于总体上的人才过剩,加之高职院校众多,用哪一个学校的学生就由多种因素决定。以我系应电专业学生在无锡华润安盛公司实习为例,该公司同时录用了我院、江苏信息职院、南京信息职院三所学校的各20多名学生,一年以后,公司领导明确表态,以后只用我院学生,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

①我们将职业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断进行入职教育,努力让学生尽快实现由学生到学员到员工的转变;

②学生的基础及职业能力及岗位适应性与兄弟院校学生不相上下,但关键在于他们心态平和,有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这和系里平时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常跟学生讲:

原来我最担心的是我们学生没有单位要,但接触企业后得知,企业最担心的是留不住合适的人才,因此,只要你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一定会得到企业重用。正是学生有了平时的教育,才使得学生在经历了基层的磨练后能够脱颖而出;

③我们经常利用讲座引导学生准确定位,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提高把握就业机会的能力,避免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就业。

④主动加强和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们通过带学生篮球队与企业进行友谊比赛,带学生文艺积极分子与企业搞联欢活动,有效的缩短了与企业的距离,由于相互熟悉,感情日益加深。

4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职业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以2009届学生为例,共有5个班级188名学生,除去40多名同学继续就读扬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接本”外,08年5月份,我系首次开考的电子装配高级工考核51人参加,通过44人,合格率86.3%,在无锡市名列前茅。学生实习主要分布在无锡捷普电子63人,无锡强茂电子10人,无锡华润晶芯半导体公司10人,苏州大智集团41人,上海响亿电子14人等单位。实习单位给予我系学生高度评价,充分说明了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努力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办成无锡市级示范性专业。

参考文献:

[1]于贝.“对比演示实验法”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第10篇

关键词:工程型 培养模式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73-02b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构成:

一个核心就是以培养掌握“工程控制论”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为核心。

三个层次是:(1)以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前导、专业课教学为重点的工程知识基础构建层面,奠定工程实践的理论基础;(2)以课程设计为兴趣引导、实习环节为能力强化的工程应用基础提升层面,积累工程实践的经验方法;(3)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毕业设计为过程的工程问题分析解决凝练层面,形成工程型人才的创新能力。

三条主线是:(1)以电子电路为脉络的传感器适配与功能驱动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2)以信号处理为脉络的微控制器与可编程器件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3)以网络通信为脉络的嵌入式系统与数字通信分析设计的教学实践主线。

六个方向包含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和三个产品应用研发方向:(1)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2)全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3)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4)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5)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6)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遵循目标明确、脉络清晰、标准科学、约束合理、方法优化、过程完整、途径有效的原则来进行,通过各环节之间的关联,及时反馈调整,达到成效显著的目的。

1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着培养高素质工程型人才的目标,按照下列流程进行实施。

1.1 理清人才培养标准与实际教学操作的关系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1)具备工程背景――了解工程问题的特征: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

(2)具备工程基础――掌握扎实的工程问题解析理论与技术。

(3)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形成系统的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思路。

(4)具备工程实现方法――强化工程实现能力与构建工程实现的科学方法。

实际教学操作的任务:

(1)传道――讲解工程问题分析机理。

(2)授业――教授工程问题解决方法。

(3)解惑――解释工程问题的相互关联与系统解决途径。

(4)答疑――提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标准与教学操作的关系:

培养标准是数学期望,教学实践是逼近过程,学生是教学对象主体,教师是教学控制算法,培养模式是过程优化的约束,教学效果是算法实现的性能指标。

形象的说: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就是一个自适应滤波器的工作过程。

1.2 确定学生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约束

本着事实求是的原则,认清学生学习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分布呈现由正态分布向均匀分布发展的趋势,但均值较高;教师教学过程普遍呈现程式化的态势,高学历高智商,缺少工程背景与意识;针对这一状况,提出对二者的关联约束是模式创新的关键。

1.3 提出学生的普适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一致性准则

对于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学习方法采用课上听讲与课后研习强化的方法比较适宜,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采用课堂引导与课后思考强化的方法获得认同。对于教学来说,前期以基础知识和专业背景的强化为主,后期以知识融合和工程意识的方法构建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是普适的,据此,构成了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

1.4 调整教学与实践方式并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思维方式

在教与学的一致性准则衡量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和配套的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上,建立课程信息关联与反馈机制,通过三个层面与三条主线的认知与实践,做到解决问题时“瞻前顾后”、“统一协调”,逐步使学生建立并形成工程问题解决的系统思维方式方法。(表1)

1.5 强化工程控制论对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理念的影响

理论问题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根据选择或改变研究途径、设定假设或约束来绕开难点往前走,寻求解决方法,得出指导性原理与方案;

而工程问题的解决由于受到可实现性、可操作性、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价比的硬性约束,必须做到模块化与系统化的统一,即模块要做的精细,系统要做到优化,模块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系统中各模块的相互协调来解决。

这一思想在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中得以阐述并成为中外系统工程界的思想基石。这一工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工程创新理念产生影响,通过专业教学与实践不断深化工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法的理解,形成系统工程意识。

1.6 形成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途径从以下三点上体现有效性:

(1)从课程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实践环节的建立与完善上,根据学生的能力与特点,不断调整与更新,达到针对核心培养目标下的有效。

(2)从教师教学工作与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上,根据专业培养主线与方向的归结凝练,不断强化与更新,达到适应三个层面教学实践的有效。

(3)从提高学生工程知识学习能力与工程问题系统解决方法的实践上,根据依托背景来学习与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思路,不断优化与更新,达到构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有效。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经过近五年的不断探索和反馈调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面向电子信息学科的、工程型培养方向的、具有系统思维方式与工程实现方法的人才培育方式方法,培养出大量适应电子信息工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印证了模式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提出了掌握“工程控制论”、具备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做为支撑在年轻教师队伍中倡导踏实进取、勇于奉献、团队互助、乐观向上的精神,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践工作任务,创造了宽松施展空间与创新氛围。

构建了由一个核心、三个层次、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组成的全新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架构;

做为支撑先后公开出版了四本针对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凸显了专业培养层面、主线与方向,形成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系统工程教学水平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做为支撑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内容、认识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业务实习、生产实习内容、毕业设计内容上,针对能力培养和水平提升逐年进行了调整与优化,编写了系列实践教材。

3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 实践成效

数字验证了电子信息工程三个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光电传感检测机理研究方向、数字电视架构研究方向、在系统可编程芯片研究方向)和三个应用产品研发方向(汽车电子应用研发方向、网络终端应用研发方向、智能家居应用研发方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在专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上崭露头角的杰出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数已达到专业人数的15%以上,成为学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业务经理和部门负责人。

毕业生信息反馈显示,一个核心、三个层面、三条主线、六个方向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和技术上的前瞻性,在人才素质与能力提升上的潜在作用显著,工程意识与系统工程理念的潜移默化,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参与的大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表2)。

3.2 建设成果

(1)形成了针对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网络终端、汽车电子、智能家居。

(2)编写并出版了系列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工程师―制图与制版技术》、《电子系统―仿真分析教程》、《ALTERA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技术》科学出版社,《实用电子电路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电视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构建了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工程背景建立――理论教学知识传授――课程实验验证强化――实习环节能力培养――设计环节建立工程意识。

(4)高素质教学与实践团队的形成与凝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充实,已形成一支由年轻博士组成的工程型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团队,并经历多年繁重的教学与实践环节锻炼,凝聚成为踏实进取的团队作风。

(5)构建了高效的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创新与实践,凝练出工程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并经受了人才市场变化的检验。

(6)杰出人才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有香江学者1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科研精英12人,科研骨干16人,教学骨干4人。

4 结语

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多年来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与凝炼,反映了电子信息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的创新。

近五年来,按照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显著,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杰出人才不断涌现,这一点印证了“具有系统思维方式、工程实现方法”的培养核心以及从三个教学层面、三条专业主线、六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型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与创新性。

坚持工程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强化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培养模式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争取各级建设资源,将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王效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2):85-89.

[3] 李学农.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188.

[4] 万丹梅.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7):174.

[5] 李松松,郭显久,曹立杰,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51-52.

[6] 沈献博,姚文华.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见习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9):91-93.

[7] 潘君.浅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46.

[8] 覃焕昌,潘大胜,颜锦.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1):131-133.

第11篇

为了满足社会对新时代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1]为目标的教学内容的整合势在必行。

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将所有的专业课程糅合起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模拟真实的工厂环境,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穿插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由于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求知;从以往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知有何用,转化为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学有所用;将以往的严肃的课堂教学转化为轻松快乐的实践教学;学生对电子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项目式教学“内容依次递进、能力培养递进”的学习过程[2],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各门课程的知识及技能目标要求,并且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进一步地训练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由于教学改革的效果较好,学生和教师对电子类课程整合改革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

高职电子类课程进行整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坚持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素质为核心、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1]“工学结合,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改革理念,按岗位需求、企业操作标准规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整合教学内容。

在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坚持引入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标准,同时参照电子信息行业标准,将职业导向及典型项目驱动的教学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之中。积极推行“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仿真―实训实习”的教学体系,满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具体内容如下:

1 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

以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为基本原则,将原有的《数字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等几门相关课程糅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完成这一任务的工作过程的要素特性,将每个工作任务再划分为几个学习情境;解析实际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以实际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1];以电子信息行业标准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能力;根据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对电子类核心课程进行整合,重构。通过网络平台将优质教学资源提供相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共享;通过人才交流与培训,扩大社会影响与示范效应。

2 采用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2.1 “教、学、做理实一体化”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练、做融为一体,贯穿于整个项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中,将实训室与授课室合为一体,将讲课内容与实践内容合为一体,采用“边教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的方式开展教学,保证了“教、学、做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反复的教、学、练、做,达到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

2.2 实习与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实习、实训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校的实习教学和企业的生产项目有机结合,与合作企业共同实施“实习与生产”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由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学生自主完成生产任务,达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的效果。

第12篇

基础课程:有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线路CAD、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

主要课程:电子产品项目管理与营销技术、电工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PCB设计与制作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制造技术、传感器应用技术、电子信息专业英语、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小型智能玩具设计与制作。

核心职业技能课程:有单片机及嵌入式微机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工业计算机及工控组态应用技术、电子产品生产组织与管理、现代电子生产线设备维修维护技术。

职业技能拓展课程:智能卡技术、现场总线及工业以太网、过程控制技术、智能楼宇及中央空调技术,机器人技术等。主要实践环节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工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