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学习论文

会计学习论文

时间:2022-04-07 13:59: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学习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学习论文

第1篇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 

(一)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分析 

通过对学院会计学专业2014-2016年应届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学院近三年某些会计学专业选题存在专业性不强、题目老旧以及范围过大等问题。首先,会计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对会计学专业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最终的总结概括和具体运用,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步入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某些题目专业性不强,例如:“腾讯盈利模式分析”、“淘宝网购双十一效应分析”等题目。这样的题目几乎很少用到学生四年中所学习到的会计学专业知识,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学生写论文就变得非常困难,而且论文得到的成果也不具有专业性,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工作和学习都没有太多益处。第二,毕业论文要求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为本科毕业生要多多关注本专业近期的新的研究动态、观点和课题,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研究热点的和近期的专业课题。但是有些题目显得过于老旧,缺乏创新。例如:“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某某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等。这样的题目已经写了很多年了,学生在碰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往往只是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缺乏自己的创新的观点。第三,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符合本科的要求,范围大小适中,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观点论述深入详实。但是有些论文题目范围过大,例如:“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等。企业的类型各种各样,上市公司也是千差万别,这样大的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本科生的能力范畴,这样的论文必定流于肤浅,只能做表面文章。 

(二)关于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分析 

按照本科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学生从第七学期的最后几周才开始撰写论文的开题报告,并且在第八学期的期初(一般是3月份的上旬)进行开题答辩,学期中期(一般是4月中旬)进行论文的中期检查,学期末期(一般是5月中旬)进行论文的答辩。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正好和学生毕业实习以及签约前的试用期相冲突,很多学生因为实习单位或者拟签约单位工作非常繁忙,而且有的学生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实习找工作,因此几乎没有时间和老师就毕业论文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只能在下班以后的时间通过电话或者微信以及邮件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非常的辛苦,而且毕业论文无法达到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提高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毕业论文题目库 

本专业早在2006年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题目库,但是论文题目库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同时指导教师最终确定的论文题目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专业以及研究背景确定的,并没有使用论文题目库中的题目。这样的题目库等同于没有。 

因此需要重建新的论文题目库,重建论文库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新的论文库除了要由现有的指导教师提供论文题目之外,还需要广泛的查找相关资料,广泛听取学校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这样不仅论文题目库的范围扩大了,而且所选题目也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同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学生也容易提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第二,每年都需要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来更新论文题目库。 

(二)加大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 

首先,应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就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导师在大四的时候也应作为该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这样,学生虽然是在大四的时候才真正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其实导师从大二开始就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技巧了。很多导师同时也是学生专业课的授课教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着力传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之外,在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论据加以论证,写成论文,并且在课堂上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逐渐获得了写作毕业论文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写作能力。导师可以在大四以前,就学生感兴趣的论文题目进行引导和必要的积累,这样当学生到大四真正写论文的时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和签约实习不再相互冲突,而是互相促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问题的思考,并且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将小论文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中。第二,在大学的后两年,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时间的企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实务操作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再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课程,会对专业课题有进一步的认识,这也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近几年来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获得了学校、市级、全国的一些奖项。关键是在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德宇.“导师制”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4). 

[2]程小红.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铜陵学院会计学院为例[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91-92. 

[3]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4]吴慧芬,任福海.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210-212. 

第2篇

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影响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模式也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存在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旨在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会计学;人才培养;现状;建议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会计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呈现上升态势。会计相关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进而,学生也对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青睐有加。根据可靠调查显示,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96%以上。然而,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尚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尤其是,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设置规模空前庞大,而进入职场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培养水平却参差不齐,更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如何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等正成为困扰会计人才发展的话题。

一、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动手能力差,教学培养环节、实习实训极度匮乏。众所周知,会计专业是一个特别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领域。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掌握会计账务处理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按照单位要求进行普通账务处理。但事实上,尽管大多数高校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都已经学习过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教授会计账务处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实际动手进行账务处理的经验,往往进入用人单位以后还需要一个岗位再培训和熟悉业务工作的过程。而且,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胜任具有较高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而我国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却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数高校在其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中较少安排有实践实习类课程,或虽然有会计实训等类似的课程,但也容易流于形式。

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失。目前,多数高校将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会计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上,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却关注较少。专门开设职业道德相关课程的高校更是少之甚少,即使开设,其学时也只占专业课程学时的极少比例。然而,因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而引起的一系列不良经济事件屡见不鲜,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表示,全国检察机关将在涉农领域开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而会计是重点关注的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反腐倡廉建设。会计信息质量与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具有直接关系,加强会计学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应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题中之义。

二、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些思考

1.开展多种形式的素养提升计划。在各地众多的人才市场中,会计专业的求职者比比皆是,高等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然而企业对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却一直有很大的需求。可见,掌握基本会计知识和核算方法的会计人员于人力资源市场来说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而大部分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其管理能力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工作,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高校需要在合理设置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外,还要注重学生的科研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现在课堂上所接受的会计基础教育都是已经成熟的理论基本的会计方法,而极少接触会计研究的最新领域。而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像《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会计研究》、《审计研究》等会计核心期刊应该成为学生的主要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学习写作方法。可以定期开展阅读与分享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除了会计研究,会计实践也是会计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训实习之余,应该邀请企业会计、财务总监等相关会计从业者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并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注重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走向工作岗位最重要的一次实训;毕业论文的撰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继承发展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已有的学者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毕业后多数选择就业,成为会计执业人员,需要具备应用能力;而继续攻读学位的学生则更需要的是学术科研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在人才培养环节上都容易普遍忽视这两个环节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近年来对于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临近毕业,选择就业的学生将精力基本都投入到求职上,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只能投入较少的时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们普遍采用一种敷衍的态度来应付和完成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使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也深知学生对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的态度,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进而容易放松对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不能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从而使这两个人才培养环节呈现一种流于形式的态势。针对此现状,我们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向毕业生提供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两种选择。比如,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的形式可以包括案例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等。案例分析可以是就实习单位的某一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或是可以改善的方面提出建议和想法;财务分析报告是学生在了解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企业的财务状况或公开的财务数据撰写的一份财务分析报告。实习报告的分数也由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给出。学校需要对实习报告的要求逐步形成规范性文件,并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修正和完善文件。这样就为毕业季在企业实习并直接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减轻撰写毕业论文的负担,同时在撰写实习报告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收集数据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如果能向实习单位提交一份有助于解决单位实际问题的报告,也将有利于学生在该单位的长远发展。

3.丰富并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如今,在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更加依赖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为了发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就需要优化人力资源,储备优秀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注入动力。对于学校来说,为了缓解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解决供需矛盾,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走访企业,选择一些信誉良好、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企业作为学生的主要校外实习基地。学校相关部门要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关系,与优质的企业成为长期固定的合作伙伴,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训、实习和就业机会,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运用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对于已经与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配备本专业的一名教师作为导师,及时为在企业实习的学生指导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成为学校和该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沟通、反馈信息的桥梁。

4.充实会计职业教育道德内容。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思想政治课程存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而会计工作的职业特点要求会计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比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首先高校应该为学生甄选和配备相关教材,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进行系统地讲授并且保证足够的课时比例。另外,也应在图书馆增加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相关书籍以供学生阅读。其次,作为教师,要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并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人格。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会并理解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

5.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培养。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统一培养目标、统一课程设置、学时间、统一培养模式的传统问题。按照市场化原则,和各个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同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千差万别,按照传统育和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化条件下各单位的差异化需求。这就要求我们高等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针对人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人才按照不同方法和模式进行培养,以适应逐步多元化的用人需求。比如,对于英语水平较好、有出国意向,且以后立志于到外资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组建“ACCA国际班”,以加强对国外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专业英语等专业知识和内容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能力和知识视野。或者,对今后有意于继续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走出去,通过课程学分互认,使学生受到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3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是对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考核。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衡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运行状况不容乐观,许多见怪不怪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使毕业论文回归它的初衷,改革和创新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传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一)写作周期太短,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很多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习惯于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写作周期约三个月。然而,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仅仅靠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短时间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一个完整的毕业论文实践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查找文献资料,写开题报告,制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和资料整理,撰写毕业论文,答辩等。如此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要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理解、熟悉和消化的过程。特别在此之前缺乏前期性的训练,部分学生就更加感到困惑了。比如,许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处于“什么题目都可以选,什么题目又都不能选”的矛盾之中;又比如,如何收集资料,收集哪些资料,如何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什么,一筹莫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学士学位,迫不得已,部分学生只好赶鸭子上架,走向另一个极端,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文抄公”、“掺水”现象不时而生。

(二)就业压力过大,论文写作应付了事

由于目前大多数院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八学期,且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求职的时期,所以二者的重合给毕业论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到好的工作岗位自然会把毕业论文放到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使找到了工作,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上班,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所以无论是找到工作与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毕业论文的撰写。

(三)写作基础薄弱,撰写论文力不从心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论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需要扎实的知识和理论的支撑。没有宽厚的知识和理论背景,就很难有什么新发现。目前学生缺乏写作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很多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论文指导课,在校时各门专业课的考试又大多以试题考试为主,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专业论文的写作训练。即使在毕业论文写作前,学校安排了几次专题讲座,但不少学生实际动笔时仍感觉到困难重重,不知如何展开研究工作。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教学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非常缺乏论文写作能力,在论文写作时对于自己所论的问题、论点、例证和论证步骤不清晰,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事无巨细的将一堆材料没有逻辑联系地堆砌在一起。

二、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创新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其中的矛盾,本文探讨了“3.8.2.1”毕业论文教学新模式,具体思路就是构建一套有理论支撑,有实践基础,具有渐进性、阶段性训练特点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见图1:

模式中的“3”是指开设《大学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和《经济文献检索》三门课程,开设这三门课的目的旨在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写作基础。其中《大学语文》安排在第一学期,《论文写作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经济文献检索》安排在第三学期。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课程先行后续的合理性,同时又保证时间上的衔接性,而且也体现了大学与中学知识的延续性。

模式中的“8”是指围绕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会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等八门主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论文训练,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达到毕业论文前期性专业写作训练的目的。课程论文的写作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读书体会、学习心得、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形式均可。具体要求可视课程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确定。比如刚学习《基础会计》时,考虑是专业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或读书体会即可;《财务管理》可考虑案例分析,等等。专业主干课程论文时间安排与课程安排同步。通过这一系列的写作,既可初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专业基础。

模式中的“2”是指开设论文专题讲座和进行一次学年论文写作训练,时间可安排在第七学期前半学期完成。首先,安排论文指导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讲授2至3次论文专题讲座,主要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论文研究方法和论文规范性的培训,使得学生能够把握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查询资料的方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摘要的写作等。随后安排5~6周时间进行学年论文写作,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在写作学年论文时,可以由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和教学问题,事先拟定选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并通过师生交换意见,实现双向选择。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寻求学生感兴趣的科研切入点和师生之间协调的结合点。学年论文的写作目的旨在为毕业论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此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后期撰写毕业论文选好题。论文选题无论来自教学或科研,都应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行性,难度太大和太小的题目都不宜作为学年论文的选题。难度太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不成任务;难度太小,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达不到学年论文的质量要求。题目的难度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为基础。其次是深入实习单位,搞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如何搜集材料,如何整理材料等,此阶段要达到毕业论文写作前期模拟训练的目的。

模式中的“1”是指在最后一学期,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全过程。在操作上笔者建议尽可能围绕学年论文确定的题目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使研究不断深化升华,使内容不断充实。理想状态应是学年论文的扬弃而不是抛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最后一学期毕业论文的压力,使研究具有延续性,将毕业论文与学年论文连为一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能较好地解决就业求职与毕业论文撰写的矛盾。

按照上述模式组织毕业论文教学,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其一,能较好地解决目前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较好地解决求职与论文撰写的矛盾。其二,循序渐进,分阶段训练,有利于夯实写作基础,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其三,这种新模式能克服原来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滞后及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专业课程论文训练、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交叉性课题之一,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学校日常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以及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密不可分。只有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共识,明确思路才能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案。其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案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指导老师、学生和教学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只有三者形成共识,密切配合,实施方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太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其中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特别是规范各阶段具体操作规程,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难于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华,蔡晓波.关于提高财经类本科教育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研究[J].交通高教研究,2001,(1):54-57.

[2]徐群.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23-26.

第4篇

关键词:渗透理念 会计学专业 学生能力 多层次 培养模式

会计是一项专业项很强的工作,会计学专业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初步研究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具有学习、实践、创新、管理等多个层次的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典型事例的评说。课堂教学中穿插会计名人的人生历程讲解、教师个人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感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搭建会计协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平台,邀请全国会计知识大赛、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成绩优胜的学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报告会等,将其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经验,介绍给学生,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确立目标、坚持不懈、自主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三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研讨会。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iganization)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最早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在世界广泛流传的关于21世纪组织发展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持续获得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组织需要,即为了使组织能够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和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教师可通过主讲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特邀先进学习团队、单位或个人现身说法,对学生产生启迪与激励作用。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一是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述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在某些章节可适当引入实务教学。如《初级会计学》凭证与账簿的学习,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会计凭证与账簿等实物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掌握。二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会计课程设计即会计模拟实验,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学生模拟会计实务资料进行会计实验,对所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等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分散式实习,就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实纲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集中式实习,是对那些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学生,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毕业实习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基础上安排,是学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环节。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可以其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针对会计专业相关内容及国家社会经济的需要,由专业教师与团委辅导员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引发开展创新活动欲望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较高层次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迪。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其科研体会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悟创新的含义。教师通过剖析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明白创新无处不在,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在学习、生活、实践环节中捕捉创新灵感。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及在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等平台中设立科技创新讲座、征文大赛、辩论会等专栏,触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丰富的专业资料诱发创新能力。会计系可设置专门的会计资料室,供学生和教师使用;会计教师将其专业期刊杂志等资料与学生共享,有条件的可为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期刊;会计系各办公室可配备会计期刊杂志等最新资料。通过这些期刊资料,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会计学科发展前沿,阅读大量量学术资料,诱发创新思维。四是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会计专业教师授课中,可有意识地将其科研课题情况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移{极参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可选择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在导师的影响与指导下搜集整理资料、提炼观点、触动灵感,把握创新点撰写论文,培育学术素养与科研精神,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指导学生从事以下方面的活动来进行:一是成立“会计协会”等学生专业活动组织。在会计系和学院团的的倡议与关心下,由学生志愿者自主组织成立以t・服务会计,服务学生”为宗旨,以“会计宣传,会计研究”为目的学生社团组织。该组织的成立过程,从人员组成到章程撰写、与主管部门联系、聘请指导老师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筹划、写作、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参与会计专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的安排。会计专业各班级可轮流负责张贴海报、联系报告用教室、记录并报道论坛活动。会计专业学生与会计系教师共同规划会计科技活动月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活动通知,学生负责邀请嘉宾老师联系活动场地、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及时报道反馈活动情况。三是组织举办师生座谈会。由学生组织举办各种主题的师生座谈会。如课程学习、期中或期日末学习、四六级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PA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诚信考试等,座谈会的各项工作都有学生组织安排,这样有助于凸显主学生的人翁意识,锻炼其组织、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五)其他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除了应该具备上述主要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等。学校可在课堂内外都开设多种活动,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力争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建立

(一)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主要体现:一是教师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敏感地发现会计、财务管理等热点、前沿问题的研究点: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报告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选题来源于专业教学,教师将研究成果反馈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感悟教师的科研过程,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二是教师将教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会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会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等,这些所思所想经过提炼总结成为教学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这些改革成果,晦涩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三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赛事,将其将其科技作品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贴近学生,科研成果“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参与意识与热情。四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渗透到学生毕业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因为会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于企业单位,目的是为了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导师的科研课题就渗透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等的渗透课堂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环节与实习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能更好达到学习目的。一是课堂教学与实习环节相互渗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与知识,实习环节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将课堂教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核算内容、财务与审计、成本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理论存在的不足,教师可在学生的实习反馈中完善理论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互渗透。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实验能使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感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完成,学生可以担当多个会计岗位,实践内容全面。但实验是模拟现场会计资料来进行的,与现场实习相比仍存在不足。

(三)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层次,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性等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培养,专业必修课侧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些课程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等公共基础知识,会计专业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课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会计学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会计学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如初、中、高级会计学,将会计学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与全面会计业务、会计高难及新领域等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方法与业务内容,把握前沿;会计学与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相互渗透,有助于专业基础课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开造和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会计学龟Ik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渗透。选修课以专业相关性为设置原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兴趣爱好,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另有一技之长,增力旷就业、学习深造的砝码和机会。专业课的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一般是将专业课的基本理论、方法等应用于新领域。

(四)学团工作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相互渗透学团工作服务于专业教学,专业教学促进学团工作更好的开展,两者相互相互渗透。一是将专业学习渗透到学团工作中。一般认为,学团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如思想工作、文体活动等、一般很少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与院团委相配合,将会计专业学习渗透到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如成立“会计协会”、协助组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这样的话学生参与率大为提高,学团工作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二是辅导员与会计专业班主任工作相互渗透。大学实行辅导员管理制,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会计系可考虑为每个会计专业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专业教师能有自然的机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与认同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增进师生情谊。

(五)文理渗透以山东科技大学的实践为例,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以理工科见长,采矿、地质、机电等学科专业具有优秀地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应有俱全,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会计学科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这些学科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一是特邀理工科教师参加座谈会。我校理工科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规范,科研实力强。会汁专业属于人文社科大范畴,属于后期学科,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受到学科范围及思维方式的限制,效果有时没有预期的好。举办座谈会邀请理工科教师参加,听取其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将适当的方面移植到会计学的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将理工科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数量理念、实证方法引入会计学方面,使会计学在这些方面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工科的教师也可以从会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吸收到认真、细致、定性分析全面等优秀做法,实现文理渗透。二是特邀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为了培养会i‘f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中,举办科技精英报告会、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征文比赛、学生科技作品展览等活动,特别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文理科学生发散思维与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三、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于全校前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考试,主要依靠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备考,通过率名列学校前茅,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硕士研究生入学通过录取率逐年提高。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研通过率也大为提高,表现了学生很强的自我管理时间与学习的能力。三是注册会计师通过率逐年提高。自国家允许在校本科学生有CPA考试报名资格开始,就不断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学相关的考试资料,参加CPA考试,成绩及通过率不断提高,显示了较

强的学习能力。如2004级学生中有3人一次性通过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三门课程,另有20多位同学分别通过了某一单科考试,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四是参加大赛获得佳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名同学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2007年举办的用友杯第三居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该校会计学专业组织了由会计教授带队、铭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第二赛程青岛赛区选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4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二、三等奖。第一赛程网上答题有60名同学以平均83分的好成绩通过。五是其他证等的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计算机能力考试等合格率、成功率的提高,同样表现了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高。目前学校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较满意的实习单位。由于认识实习、实验模拟实习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很快在实习单位担当某一工作,表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实习单位有意留下学生在本单位工作。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一是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佳绩。会计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年年取得好成绩。会计系教师常年负责“挑战杯”大赛“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讲座工作,学生每年均取得住绩,如2004级有三名同学获得省级特等奖。二是踊跃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毕业生将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设计。2008年有近10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毕业指导老师的课题。本科生接触到了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自发组织各种创新活动。通过创办“会计协会”、利用“会计科技活动月”、“财会论坛”等平台,学生组织了各种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本科;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65-02

随着多年来高等教育的扩招,一大批高校也升格为本科院校,而教育主管部门只是简单地将高校分类为“985”、“211”和普通本科院校。后起的大批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上长期以来也是沿袭传统本科院校,没有满足市场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更没有体现出不同高校的差异化竞争,使得人才层次、知识和能力结构趋同化,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所谓“人才过剩”现象。为了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十多年前有专家又将后期的本科院校基本归属到“教学型大学”之列。近年来又有专家将前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研究型人才,后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但是,具体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培养模式是什么,特别是具体到专业的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什么,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缺乏指导性目标的概念。笔者结合自己曾在国外学习和二十多年来对于会计教学历史的熟悉以及自身积累的经验,力图在这个方面有所探讨并加以具体化。

1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内涵

首先,应用型人才一定区别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研究性人才应侧重于基础和理论发展的研究和创新,是以学科为支撑平台的,而应用型人才则应以专业为导向,侧重于将现有理论应用到具体和变化的专业工作环境之中,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技术方法和手段的反复训练和操作,不强调理论的深度理解。如果,简单地将这三类人才定位的话,即科学家—工程师—技师的职业特征是其较为形象化的体现。

会计人才最早曾经属于单纯的社会科学应用人才,但是,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实际上会计学科更属于复合型学科了,它是社会科学和工程及信息技术的结合。这不仅体现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体现在与行业、产业及生产工艺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了会计学、计算机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才,才能成为不仅发挥会计基础核算功能,更能发挥会计管理、控制、决策功能的高层次人才,也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会计人员不懂具体企业的经济业务流程,如何能设计出符合本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如果不懂生产工艺流程和作业环节,如何能将产品核算阶段、步骤划分,更不能进行作业动因分析和成本控制;如果不懂设备的技术经济功能和参数,如何能进行生产设备组合优化;如果不懂产品功能质量又如何能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应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求一个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必须是和上述知识相关的复合型人才。

鉴于上述要求,笔者认为,高层次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有些“工程师”的职业特征的,会计学本科的招生需改变以文科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加大理工科学生招生比重,使得招生结构更加合理化。

2与小行业挂钩的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学既然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则要求其课程体系应首先涵盖工商管理学科的基本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理论,同时要对工商企业的业务及工程技术背景有所了解。现在大多现有的本科会计学课程体系属于所谓“通识教育”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来说过于宽泛,缺乏行业针对性的深化,虽然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适用面,但同时也造成学生上手慢,缺乏对企业背景的深层了解。尽管应用型会计本科一般不能如职业学院那样,采用面向特定企业的订单式培养,但借鉴其思想也是有益的。我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所在地的产业优势规模以及本校资源优势,选择若干小行业作为专业方向来设计课程体系,如果是文理兼收的会计专业,应按照文理分班,即不同的文理科学生特长来因材施教。同时,每年根据市场变化来灵活确定当年的专业方向。例如:某校是建筑工程大学,并且当地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也很大,则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可以下设房地产会计方向,其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必要的会计学主干课程,应开设工程施工、项目预算及管理、材料估价、房地产开发等专业方向课程;如果某地区机械制造业较发达,则可以下设机械制造业会计方向,增设机械制图、生产现场管理、生产工艺、商品学等课程;再如:某地区会计服务业较发达,则可以考虑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增设或强化资本运作、CPA考试深化课程、记账业务、税务咨询申报等课程。由于许多专业方向课程并不属于传统经济管理类课程,就需要和其他相关系部加强合作和系际交流沟通。

总之,与小行业挂钩的应用型会计本科课程体系,既避免了不设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过于宽泛又避免了纯粹订单式培养过于狭窄的局限性。应是此类高校最合适且科学的选择。

3应用型会计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笔者认为:研究型大学的培养应采用本硕连读的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从一开始就不应成为考研的预备班,它应是为就业市场直接培养职业实用人才的。尽管,它不排斥学生学历的后续提高,但其深造也应针对专业硕士的方向进行。

我们常说“教学相长”,即教学存在两个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但两者有时也是互换的。应用型会计本科的教学首先要有适合于这个教学体系的师资。当前,许多普通高校的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自身缺乏会计工作实务的素质和经历,根本无法适应这种教学体系的要求。笔者曾经学习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hule),其教师除了学历要求一般为博士外,同时要求必须在相关企业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历才能应聘。为了改变国内这一师资现状,一是可以将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强制派送或挂职到相关企业去锻炼半年至一年左右时间;二是直接从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且在企业相关岗位有较长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三是大量聘用高水平的企业客座教授来兼职授课。

本科阶段借鉴国外MBA案例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局面。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后,或者有些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前,通过大量案例剖析来启发学生思维和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应是答疑、解惑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围绕案例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问题,由教师当场解答,这样一来,也就倒逼了师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了教学的机械、刻板和僵化,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了主动学习。当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课程。

加大实践和实验教学学时比重。可以考虑在每门具有实务内容的主干课程里,强制安排实践或实验教学计划课时,教学的方式既可以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或直接去企业来开辟第二课堂,尽可能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把学生放到那里去增强感性和情景化的专业认知。

改变一卷定成绩的学业评价方式。长期以来,许多课程就是期末教师出一份试卷,学生考一份试卷来直接给出成绩。造成学生平时学习松懈、临时突击背诵过关,考过就丢,基础不扎实的结果。应采取多样化的学习过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个成绩的权重。如:增加实验操作、案例分析、大作业、小论文、期中测验等考核形式。督促和鞭策学生的课下和平时学习。

毕业论文的改革。应用型会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论文。其论文选题必须是和毕业实习单位实际结合的选题,其选题首先是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想的课题。这类论文应借鉴研究报告的形式而非学术论文的形式,其数据资料必须有学生亲自获取的第一手材料,而非大量引用资料,要求学生有较长的实习时间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完成,可考虑提前一个月就安排实习,应用型会计本科论文篇幅上一般也应多于学术性论文,理论无须单独论述,只需将其贯穿和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总之,应用型会计本科教学的改革是可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每一个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第7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从目前会计专业就业来看,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快的毕业生,实际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把握不够扎实,特别是对会计实务的操作动手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强加会计实践教学。

一、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的现状分析

为了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

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目前会计学教学的主导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不能把实践教学穿插理论教学之中,

导至教师在讲授知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至使学生也不会把实践能力的锻炼放在首要位置上。另外,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堂讲授,学生没有感性认识靠自已去想象推理实践业务的处理方式,而实践教学严重依赖理论教学的按排,使教学内容、要求、目标不够明确具体。二者相互脱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脱节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开设了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会计的手工实

验在前,电算化实验是后,导致会计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互脱节。手工实验结果不能通过电算实验得以验证,手工实验与电算实验的相互关联得不到相应的体现。

3.校内实践综合性不足

校内实践综合性不足表现在:首先会计学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大多数高校都是围绕

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设计的,很少深入到会计预测、决策、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会计检查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同时,会计核算类的实践缺乏系统性。这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挖掘现代会计处理方法。其次会计在校内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一般先开设手工会计实验,学生毕业之前开设电算化会计实验。两种实践教学形式没有相应的结合,学生不能通过实验来认识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之间的关系。最后高校没有开展会计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校外实习效果不理想

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是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但是目前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中由于校

外实习基地难于开展、学生得人数较多,实习经费和教师有限,至使会计实践教学中的专业认知实习、专来见习都是走马观花;学生的毕实习、社会调查等外校实践环节一般采取学生自我进行的方式,缺乏监管,实习质量难于保证。此外,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中,由于担心账务处理过程中会出现错误所以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只是接触原始凭证等一般常识性业务,因此实习中普遍存在“只看不干“的现象,学生实际动操作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效果不理想。

5.实验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的会计学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的实践经历。而且高校没有把教师

参与社会实践例入教学管理计划或形成制度,在经费、时间、组织上没有相应的保证与安排,导致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的现象存在。由于上述原因,致使会计学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少、课时不足、实践系统性差,缺乏一系列完整的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不于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

习基地为依托,以手工实验与电算化两种形式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完整理的全方面的教学体系。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

1.以实验环节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会计学的实验环节是由课程实验、综合实验组成,会计的实验环节可以结合会计学专业

课程进行,按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与理论课程相结合进行。会计学专业主要实验课程有《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财务报表分析实验》、《审计学实验》、《纳税会计实验》等,通过实验课能达到每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以实习环节为依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与大中型企业签订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基地的财务总监、财务主管等作为会计学专

业实习的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认知学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职业技能竞赛进行指导,与基地领导协商按排学在实习期间或寒署假期间到企业实践学习,用专业知识协助指导老师做一些具体的财务工作,解决业务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以科研环节为补充,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高校应从大二开始实行学校教师与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制度,用来指导学生学积极参

会计职业技能大赛、挑战杯竞赛、企业大赛、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社会实践项目,深入企业调查,编写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中;学生参与创新性与研究性项目,学校教师负责课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最终教师指导学撰写课题论文;组织学校教师与企业实践指导老师共同参加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4.以毕业论文为综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论文撰写训练是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

过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使学生初步熟悉科研过程和科研方法, 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索未知、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供锻炼机会毕业论文的选题要与会计学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实践指导老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要运用大学期间所部的全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综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科手动能力。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要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本专业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专业实践

经验并能掌握本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要具备明确的创新教学理念和创新精神。会计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自身会计运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通过多种路径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动手能力。高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人员担任实践老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8篇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管理会计应用型人才

会计学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大多数科研型和应用型高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并通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自己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已建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在科研型人才培养、国际化合作、信息化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各高校以会计准则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考研考证为核心的教学引导,使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现状渐行渐远。目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程式,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并不复杂,而且大量核算工作都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完成。企业迫切需求会计人员能够参与企业的过程控制、能够挖掘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控制分析、能够设计会计管理的创新模式,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模式。因此,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为适应社会的需求而做出变化,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法等方面为更多地培养学生的管理应用能力做出变更。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实力较弱、服务区域局限于二三线城市、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因而在培养模式的设定上更应符合自身特点和紧贴社会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急企业所需,分析学校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行业或企业集群特点、主要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典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详细梳理企业对会计能力的需求点,突出分析管理会计能力点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与地方重点企业和特色企业合作建设管理会计控制类课程,编写案例实训教材,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及深入企业的情景式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将重点培养学生“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的建设特色。

二、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构建能力导向型课程开发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上。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地方中小企业的基于业务流程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能力,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方式和已有的课程板块做出改革。突破培养方案中固有的程式化课程,重新梳理会计学专业能力点,以能力为导向,按照“能力点理论课程实训课程”的开发路径设置课程(见表1)。应用型会计学专业学生可以细分四大板块一级能力点,包括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创业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四大一级能力点基础上再细化二级能力点。明确该能力板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设置相对应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从表1的理论教学课程来看,基本涵盖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这些理论课程设置无法看出各学校的办学特点,与科研型大学没有太多的区别。而真正能体现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是实践教学课程。表1中将实践教学课程分为课程及模块周实践、综合实践两类。课程及模块周实践包含三个层次的课程:第一类为模块周实训课程。如基础会计学模块周实训、会计综合模块周实训、财务管理模块周实训、纳税申报模块周实训、会计信息化模块周实训、审计模块周实训等。这通常就是指一般学校的模拟实训,采用小学期制的方式,安排专门的实训周进行模拟的模块实训。第二类为校本案例讨论训练课程。旨在提高成本核算能力、管理控制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税收筹划能力、涉外业务能力、不同业务流程核算和管理能力等。样本案例课程可在对应理论课程开设学期的后半学期开课,或者直接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半数以上课时作为案例讨论课时,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能力。第三类为专项训练课程。如提高专业知识更新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的专项理论讨论和专业小论文训练、提高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能力的会计政策及内部控制设计报告训练、各种专业证书考试训练等。这些训练可采用讲座、课后小论文及短期培训的方式实现。

三、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表1中的校本案例课程讨论训练,最大特点是需要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校本案例库,且必须由学校老师到所在区域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进行调研,搜集包括不同业务流程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等成功案例,根据调研结果编写出适合教学的案例库校本教材并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案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出于成本和商业秘密的考虑,不愿意接纳学生和老师来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有效地校企合作机制,老师很难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所以,要从学校层面主动联系目标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签订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要求企业付出,学校要提供给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校的老师也要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在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或为企业培训员工。二是要制定专门的案例课程开发规划,结合会计专业教师的科研和专业技能专长,按计划安排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学习所在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流程,总结所在企业在管理控制、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所在调研企业的财务总监一起研究课程内容,获取所在企业的一些基本信息,以案例形式编写专项管理控制训练教材和不同行业类型的成本控制训练教材,构建具有真实应用背景和最新应用成果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同时,还需要注意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后期维护,老师要定期回访合作企业,获取他们在实践中的改进经验,不断修订校本教材。三是要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由于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老师承受着较重的科研和教学双重压力,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没有太大的积极性。为了能够鼓励老师主动地深入企业参与案例教学的改革,就必须改革教师的考核方式,将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作为职称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改革研究类论文作为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

四、改革教学方法,以导学结合的科研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一,理论教学课程要突破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一些应用型高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的课时不断增加,但教学任务还是不能完成,学生也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导致该弊端的主要原因。所以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中小企业基本不会出现的内容的教学课时,如复杂的金融工具问题、资产减值问题、所得税的纳税影响会计法等。适当引入一些案例和讨论式教学,将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课后选择性学习内容,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在约定的时间在线辅导。

第二,在提高学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专业知识更新、信息搜集、新设企业会计政策设计等方面能力时,更多采用专业小论文和专项报告的形式进行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更多关注最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多利用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

第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在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性地选拔优秀且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课程和教材建设中来,以学生申报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为抓手,建立学生与项目指导老师共建课程机制,以学生的科研活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已经建成的课程可以让学生参与后期的课程维护工作,寻找新的企业进行调研,形成更新的案例教材。

第四,独立开设校本案例课程,一方面由案例编写老师担任该案例教学任务,由老师在课堂中设定案例中的工作情景,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聘请共建单位的财务总监走进课堂,以讲座的形式介绍所在单位的管理经验和实施经验,并就工作中产生的困惑与师生一起研讨对策。

第五,鼓励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结合所在实习企业的真实情况,就会计政策选择、成本控制、内部控制、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税务应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背景及原因,设计问题解决的方式,在问题阐述中要强调可行性及与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实习企业在某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详细阐述其原有的问题,新的核算和管理策略,对企业价值产生的影响等。在毕业考核环节,要对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方面严格要求,毕业论文须经答辩委员会的答辩。

第六,改变松散的毕业实习方法,选择一些表现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规模较大、业务类型相对齐全、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专项指导,由校内和实习单位的资深老师共同组成指导小组,制订模块实习计划,按模块进行轮换实习。学生实习过程中要有周记录、月报告,校企双方指导老师都要在实习日记及报告上签署意见,评价进程效果。指导教师必须全程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和效果,特别是校内指导老师要与校外指导老师保持沟通,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对学生工作中遇到的职业难题一起研究解决方案。学生实习结束后必须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答辩,由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给予评分并评选出优秀实习生。

[本文系江苏省高教教改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3JSJG263)、盐城师范学院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YCTCJY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9篇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原理 教学改革 沙盘 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 A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会计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原理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学生、老师甚至会计教育届的忽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我们去提高和改善。

会计作为“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和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其就业方向是经济管理及企业管理部门,其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懂会计、能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的管理人才。因此,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应有别于会计专业课教学,如何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引导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学,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及知识的学习,使其能够认识会计信息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是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并且需要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及教师对此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并改革,但就课程改革的实践结果看,问题仍然存在。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借助实际调查方式,探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学生态度的问题:无用论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很多都认为会计就是企业里做账的,学会计就是学做账,既然自己的专业和志向不在于此,学来也无用,因此普遍对这门课程不重视,认为只要考试及格拿到学分就行,没必要好好学懂、学通,用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程性质方面的问题:严谨性、枯燥性再次削减学生的学习热情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包括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计核算程序等,内容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其他专业课程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内容还是案例的应用性讲解上,都显得相对具体而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有较强的枯燥感,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老师教学的问题:不分对象,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大锅似教学

从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教学的老师一般都是来自会计专业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忽视了非会计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这进一步影响到了教学的效果,也违背了非会计专业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

(四)会计教育界忽视的问题:极少关注和研究,缺乏针对专业特点编著的教材

本人在学校电子图书馆里用模糊搜索的方式输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原理这两个关键词,只搜索到寥寥数篇的论文,且内容重复性更高,而如果只输入会计学原理,论文则数不胜数。另外市面上的《会计学原理》或者《基础会计》教材种类虽多,但是即便是注明非会计专业适用的教材,内容体系和会计专业所用的基本相同,或者是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缩略版,无法体现出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在教学目标上的不同,无法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

二、改革的措施与办法

(一)帮助学生科学理解课程设置的目标

根据教育部学科设置的有关精神,会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通才”和“专才”两种,“通才”是指能够适应专业化工作的要求,具备适应环境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才”是指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能实践操作的专门人才。显而易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原理就是为了培养通晓会计但偏向其主专业的“通才”。消除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会计无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会提高很多。

(二)尽可能让教学方法多样化,让枯燥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1.将沙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比如,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概念我是这么讲授的:在沙盘赊销按订单交货的这个环节:学生交给我产品,我付给他们代表现金的币,但是要求他们放进应收账款的池子里,而不是现金的池子里。我会适时问学生:“销售实现了但现金没有增加,如果你是老板,你觉得你是否增加了收入?”肯定有同学回答是,也有同学回答否。如果你认为即使现金没有收到,只要销售完成你就会确认收入的这种做法就是权责发生制,反之,就是收付实现制。

2.巧用网络资源设计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原始凭证”时,考虑到教材内容比较单调、抽象,就事先要求学生完成下面作业:(1)查阅网上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感观认识);(2)对所查阅的原始凭证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3)明确原始凭证应具备的几大要素(设计意图:练习审核原始凭证);(4)学习如何填制原始凭证(设计意图:学会填制原始凭证)。

3.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原始凭证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不要平铺直叙告诉学生作用有哪些,而是用提问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如可以问学生,采购人员采购材料,需要用什么来证明他没有以次充好、以少充多,中饱私囊?材料入库后,仓管人员该如何证明自己没有监守自盗?学生通过思考,自然很容易理解涉及到的支票、发票、入库单等原始凭证的作用。

(三)老师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的目的最主要是分析应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而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应该过分强调会计核算,而应该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侧重会计与专业特点的联系。比如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涵盖票据的填写和审核、出差人员差旅费报销、应收账款的确定、纳税的基本知识等;而针对工程管理专业,重点介绍建筑业企业会计的特点及工程成本的项目核算。这样将会计知识与学生本专业进行联系,既增加了学生对会计课程的亲切感,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会计教育界要引起重视,针对非专业特点编著合适的教材

坚持有用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的教材应该定位于如何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坚持形象性,强调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原理应以企业实际案例为主导构建教材内容,尽量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甚至是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会计知识,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形象、感性的感受到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魅力。

总之,我们应该针对非会计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尽可能让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垫脚石,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品。

参考文献

[1]蒋大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财会月刊,2011,21.

第10篇

论文摘要摘要: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客观上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应否进行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0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征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向,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把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摘要: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征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索。

1《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摘要: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轻易,用英语授课学生轻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轻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把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喜好,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重,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和英文的“accrued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把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和实务、和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假如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和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具体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第11篇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第12篇

刘峰教授,安徽无为人。1983年考取厦门大学会计学专业,1987年毕业留校,任葛家澍老师的科研助手并兼任专业课老师。1991年考取葛家澍老师的博士生,1994年毕业,1997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获教育部出国基金资助到罗切斯特大学访学一年。2000年被中山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任中山大学现代会计与财务研究中心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2010年回到母校,被聘任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会计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刘峰教授博采众长,在大学期间读了大量的文学和哲学名著,为其日后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学和哲学素养。在刘老师的课堂上你时时刻刻感受到他的风趣幽默。比如,他现在和同学在课堂上讨论“三国”、“水浒”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并将其与会计学的内容或学习结合起来,给难懂的会计学注入了神奇的魅力。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会计学、经济学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并将这种理解也融入到教材的编写和课堂讲授中。比如他在教材中融入“资源稀缺”、“经济人”等概念,这些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这种写法到目前为止在同类教材中仍然较少。在读刘峰教授的文章时也时刻感觉到逻辑的严谨和语言的简洁。

刘教授在过去十多年的教学中,反复尝试各种方法,力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授课内容,为此,他不仅改变了“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授课内容,也力图将这种改变贯穿到教材中。他所主持编写的《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在内容和结构编排上对传统教材作了较大的变革,特别是第一章,从人的自利性出发来讨论会计存在的必要性,进而讨论会计学科的整体架构。2005年他主持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开发组,凝聚多年教学经验和成果整理集结成《基础会计学》,荣获该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科研上,刘峰教授兢兢业业,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目前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我国会计准则制订与实施效果的验证等问题、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与监管的案例研究等。通过资本市场案例研究,学者们可以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特征,以便更好地进行资本市场实证研究。通过资本市场案例研究,可以培养问题意识,更好地寻找理论研究的主题。刘峰教授擅长股利政策、公司并购、资本结构、审计质量等领域的资本市场案例研究,他强调在我国资本市场研究中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前沿理论,否则就会做错研究。我们应当根据中国资本市场特征对于国外前沿理论进行吸收创新,创立出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案例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地挖掘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者可以掌握我国具体的制度背景。刘峰教授早在读本科期间就在《会计研究》上发表文章。此后,在《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和《中国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国会计评论》等学术期刊上70余篇,出版《会计准则研究》、《会计准则变迁》、《信息披露——实话实说》等著作多部,《会计学基础》、《会计学导论》等教材多部;主持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多项其他层次课题,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几年来,刘教授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奖励。先后荣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奖”(1997年)、教育部首届高等院校优秀青年教师奖(199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2001年)等全国性奖励与荣誉。论文获中国会计学会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专著或合著先后获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参编教材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

刘峰教授常说:“做老师最大的乐趣就是在讲台上跟同学交流,把你想到的东西,你的读书心得、体会拿出来跟同学交流,得到同学认可,觉得你讲得对,这是当老师的一个很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