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9 22:2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医生事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过年前几天,经过我几天努力的不断询问和寻找,我终于找到了一名优秀校友。
雷验兰 ,女,28岁,大专文化,执业助理医师,湖南省蓝山县人。自2009年至今担任所城中心卫生院所医生,几年来,她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扎根农村,爱岗敬业
二、 崇尚医德,乐善好施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 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
三、 遵纪守法,规范管理
她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卫生法律法规,服从上级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检查。 她所在社区服务站,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各站内人员严格服从主管部门及村委领导,配合镇防保所,在那里她努力工作,与站内人员相处融洽。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有时还加班工作,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参加手术,增加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还获得了医院的一致好评。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四、与时俱进,支持医改
她们还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在谈的过程中她还对我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按上级要求还有不足之处,还要不断学习和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服务工作,使领导满意人民群众高兴。 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高新知识领域中的医务塔尖精英,虽然他平凡的像一滴水,但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他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
加快培养全科医生,
为基层注入合格卫生人才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戴秀英就全科医生培养及鼓励专家下乡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秀英委员首先从“全科医生”这一话题展开了她的观点。她说:全科医生是国际上公认的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的最有效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任何国家的医疗卫生系统若不是以接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为基础,注定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谈及我国的情况,戴秀英委员继续介绍说:我国基层医疗人才严重匮乏。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社区卫生人员有21.9万人,乡镇卫生院人员有107.5万人,村卫生室人员有105.8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量的32.6%。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执业(助理)医师为60.6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比例为29.1%。目前6万名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医生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 ~60%的平均水平,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数量更为不足;尤其是我国西部基层农村地区,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更为短缺,仍有部分乡镇卫生院无执业医师,24%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目前社区也缺少受过良好培训的全科医生。我国现有6万名全科医生,但是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素质比较低,因此,加快全科医生的培养步伐已迫在眉睫。
戴秀英委员说:“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不一样,医院在专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发展已经达到极致,但全科医生应该是受过良好训练的服务于基层的医生,它的模式不仅仅是提供诊断和治疗,而是预防保健、康复和自我管理一体化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人民群众大多数是在基层,而现在缺的就是全科医生的培养,要制定各种政策让全科医生留在基层,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
戴秀英委员建议:一要尽快成立“全国全科医生培训中心”,建立国家和省、市二级全科医师培训网络,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二是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西部地区任务更为艰巨、重大而紧迫,工作重心要向西部贫困地区移动。针对西部地区基层卫生设施薄弱、健康资源供给不足的弱点,东部地区要帮扶西部地区培养和输送全科医生,保证西部公众最基本的医疗与保健服务。国家要提供和加大专项补助经费力度,支持全科医师培养。第三、国家提出到2020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周期太长。建议国家在近两年内,在每个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都配备至少2名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全科医生,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加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培养数量,缩短培养周期。四要拓宽多种途径加快培养全科医生。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为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全科医生;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学师资。二是通过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等途径,加快建立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三是开展基层卫生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继续对社区卫生、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四是通过完善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提前晋升职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五是通过实施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全科医生特设岗位等项目,招聘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六是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和培训的双向交流机制,实施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鼓励一批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
“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大批适合基层需要的合格全科医生。力争近期内初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的矛盾,逐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戴秀英如是说。
建立村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让基层卫生人才“留得住”
戴秀英委员说:“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村医是‘网底’的唯一的守护人。长期以来,村医坚守在农村卫生最前沿,为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医疗卫生职责来看,村医是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村医身份不明、‘半农半医’、职责不清,工资待遇缺乏保障,社会福利没有着落,生存压力日益加大、队伍不稳定,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
目前全国有部分省、市、县政府解决了村医养老保险问题,激励了村医服务农民的工作热情。此举既解除了他们的养老之忧,又对留住和吸引了更多的卫生人才扎根基层,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妥善解决村医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及质量,更关系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大局。因此,戴秀英委员建议:一要加快建立我国村医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议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出台《关于切实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问题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务院2007年《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6号)等有关规定,按照“承认历史、合理确定、区县实施、自愿参加”的原则,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国财力,先从西部贫困地区进行村医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二要借鉴外地三方分担缴费原则的做法。借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新疆等地为村医建立养老保险的做法,制定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村医养老保险缴费标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合理负担,财政应承担的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按村医男60岁、女55岁为养老保险金享受年龄,未达到享受养老金年龄的在职村医,按规定由政府、用人单位、个人按比例补缴和续缴养老保险金。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医,可根据从业年限,由政府给予一次性养老补助金。
鼓励医学专家下乡,
缓解农民“看病难”
眼下,“看病难、住院难”依旧是百姓最强烈的呼声。“看病难”,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难,找专家看病难;“看病贵”,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贵。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庭冷清,农民进城看病更是难上加难。戴秀英委员说:“我国的优质医疗资源80%集中在城市,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名家教授都集中在几家大医院。乡镇卫生院是政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卫生服务的直接载体,担负着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农村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健康教育等大量繁重的工作任务。近几年,国家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很大,但农村医疗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很多农民不信任乡镇卫生院医生,无论大病小病一窝蜂往大医院挤,往专家门诊挤,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没有改观,农民‘看病难’问题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戴秀英认为,目前的乡镇卫生院大多处于“小病看不好、大病看不了”的尴尬境地。大医院的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现在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一般病患者。不合理的病人流向,造成“名医看小病,大马拉小车”,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加重了病人的医疗负担。
为了方便农民患者就医,免去长途跋涉,在家门口就找到大医院专家看病,合理分流大医院病人,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问题,戴秀英提出了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是专家下乡需建立长效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汇同卫生部、劳人部、财政部、宣传部尽快出台《鼓励医学专家下乡支援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研究城市医疗机构派专家下乡支援农村卫生工作,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采取有效措施,在基层培育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伍”,让农村老百姓放心地在家门口便捷看病。着力解决农民到大医院看病难、找专家难问题。
二是医生完成支农任务后方可晋升职称。贯彻落实国家新医改 “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申报晋升中级和副高专业技术职务前,必须到农村医疗卫生单位连续工作1年”的文件精神,并且规定,城市医生参加主治、副主任医师职称评审和考试的人员在报送材料时,要同时提报现聘任职称期间内的卫生支农证明材料,并提供现聘任职称期间内的《城市医生到农村服务鉴定表》后,方可参加评审;已经获得中级或副高级职称资格的人员必须完成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时间的支农任务后,方可予以聘任。
三是建立国家专项资金,保证下乡专家待遇。鼓励三级、二级医院在职或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卫生支农服务,并明确规定,所有下乡人员的工资、补贴、奖金由派出单位发放,福利待遇不变,不给受援单位增加经济负担,同时将下乡情况作为本人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本年度单位评先选优要优先考虑在下乡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补贴专家的下乡支援工作,充分调动下乡医疗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
四是明确城里医师“下乡支农”的主要任务。明确医生下乡职责:坐诊、带教、查房、会诊、抢救、指导诊疗方案、规范就医流程、组建新科室。具体帮助农村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并在基层锻炼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临床技术水平。确保城里医师下乡起到立竿见影的指导作用,提高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
卫生部近日决定授予邓长福等200名乡村医生“2008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并奖励每名优秀乡村医生人民币5000元,以大力宣传乡村医生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先进事迹,激励全国广大乡村医生爱岗敬业,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
据介绍,受到表彰的乡村医生是全国广大乡村医生的优秀代表。多年来,他们严守医学道德,刻苦钻研业务,为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卫生部要求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为榜样,恪守服务宗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弘扬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深入学习和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据悉,奖励资金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提供。
2008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名单:北京市邓长福陈加荣。天津市 朱家姝(女) 张同义 河北省马大虎 王辉颖 付亚丽(女) 白 良 史砚虹(女) 孙 阳(满) 刘建民 毕殿岗 李冬至宋香民 赵玉德 赵兵文 赵保忠 黄计贞 曹宪刚 曹勤录。山西省 于培元 王永平 田加旺 闫艮兰(女) 李志成 吴 栓 郑万年 郎成付 拜惠珍(女)(回) 康裕青。乌日图那斯图(蒙古) 安福久 赵艳山 董德江。辽宁省 宋兴岩 房纯杰 赵凤云(女) 徐源(满) 潘凤祥(满)。吉林省 张玉凤(女)陆玉林 岳汝华。黑龙江省 王海岐 刘学广 何宏继(满) 李革 林民花(女)(朝鲜)。上海市李凤珍(女)康银官。江苏省 于荣斌 孙喜干张立新 张宝生 吴军业 周玉兰(女) 赵正华徐贤俊。浙江省 李宏 吴锡荣 廖叶南。安徽省 王汤药(女) 方保智 吕玉宝 朱治国 吴公平 杜立东 周先凤(女) 赵纯清 袁加宏程新华。福建省 王亚能(女) 王钟农 郑阿奇彭金銮 赖和娣(女) 蔡龙凯。江西省 史春生叶益忠 张全茂 李智 涂文中 黄会平 彭元保 颜求明。山东省 马春天 纪小华 张仁中 李日进 张学营 邢祥申 杨万东 房立友明恒富 杨洪斌 杨瑞国 赵庆朴 郑廷华 徐 绍辉(女) 黄志成 韩建替。河南省 王天柱 王守文 王宏林 王信忠 王建学 卢记党 吴仲仁 轩德前 罗永芳 周太平 周银山 周书文秦红恩 桑银昌 梁奇广 魏国胜。湖北省 王麒鸣 邢芝兰(女) 张成高 吴振云 侯作清徐良红 黄碧清 雷有智 熊铁桥(土家)。湖南省 王国欣 宁顺好 左炳炎 刘礼文 向永专(苗) 李孟德 游罗保 黎双英(女)(土家)。广东省 许炳镜 张裕昌 张福亮 周伟诺 陈和寿 梁柏基 魏茂武。广西壮族自治区 王彬希陈泳 陆彩珍(女)(壮) 黄积群(壮) 覃文武(壮) 覃锦荣 熊智权(壮)。海南省 王智学张雄黎。重庆市 周月华(女) 梁长合 谢代明(土家)廖清。四川省 王远德 王德康 邓道敏 朱虹运(羌) 张立本 肖同忠(羌) 吴泽惠(女) 张树贵 岳万财 陈昌元 侯方杰 赵成亮 郝全勇 寇加财 曾维国。贵州省 李再敏(女) 张著坤(土家) 杨针(苗) 梅桂芳谢宇梅(女)(白)。云南省 王赛春 李自文(彝)李向东 周兰芬(女) 杨永寿(白) 罗时银 周贵勇。自治区 扎拉(藏) 阿旺群培(藏)。陕西省 刘海燕(女) 刘建辉 李纪海 巫春秋张新鱼 杨子江 赵兴辉。甘肃省 王文桂 王克珠 刘金凤(女) 温吉存。青海省 甘春旭(土) 谢 日(藏)。宁夏回族自治区 纳维林(回)张耀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孙芳红(女)哈瓦汗・依克木(女)(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驳克乃・开肯(哈萨克)。
(潘维华供稿)
一、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群众满意度这一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全力开创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以巩固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抓手,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提升亮点,以新形象、新标准、新举措服务群众健康和社会发展,打响健康新品牌。
(一)抓好重点考核项目。加快推进为民服务实事,从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高农合保障能力等重点工作入手,启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善中心管站模式,推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对柞村、路旺、东宋、苗家4处镇街卫生院就医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完成30处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巩固完善“先诊疗,后付费”住院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医卡通”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新农合特殊病种门诊报销和大病保险工作,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狠抓科学发展考核指标落实,确保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及增长率、万人拥有床位数及增长率、新农合住院门诊补偿比、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绩效指数等考核指标继续位列各县市区前茅。
(二)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一是重新组建市医学会,完善医疗监督体系。成立内、外、妇、儿、检验、放射、超声、中医、护理等专业委员会和质控专家组,依托医学会等社会团体,全面落实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和质控考核等工作。二是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行医疗PDCA质控循环管理,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手术患者安全目标管理、医疗文书及处方点评等制度。三是建立医疗质量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定期组织专家对院前急救、院内感染控制、病历书写质量、单病种质量控制、医技设备检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供应室生物监测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杜绝责任事故,最大限度降低技术事故发生。四是严格规范审批程序,强化医疗服务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资格准入和执业注册,严格审批管理。
(三)狠抓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实施“医疗技术提升年”活动,依托滨州医学院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快提升医务人员学历结构,推进重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建设,营造全员参与科研氛围,打造学习型医疗卫生队伍。推进市人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医务人员“三基训练”,完善中青年业务骨干培养机制,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启动“全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关键技术示范县”创建工作,参与国家课题研究项目,培养一批市、镇、村基本医疗卫生关键技术业务骨干。推进市中医医院“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开展中医特色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卫生室创建活动,抓好中医确有专长、中医带徒工作,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启动新一轮乡村医生培训考核工作,加快中西医适宜技术推广,提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巩固完善“卫生强基工程”政策,严格与职称晋升、干部储备挂钩,推动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合理流动,带动基层医疗机构项目开展和业务发展。继续引进200多名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完善人才梯队建设。二是实施“医疗服务规范年”活动,积极支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院分级评审工作,市人民医院筹备三级乙等医院创建;市中医医院完成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争取申报三级乙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二级综合医院创建申请,各镇街卫生院完成一级综合医院评审,不断完善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立市级信息化建设平台,基本覆盖市直医院、镇街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一体化管理农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统一标准化管理,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和规范化服务水平。三是实施“医患沟通建设年”活动,加强沟通能力与服务礼仪培训,认真纠正服务态度不够好、服务行为不规范、服务用语不文明、首问负责制落实不到位等现象,重大手术、麻醉、特殊检查和治疗、贵重药品使用、大额收费等不履行告知义务,各种知情同意书格式不规范、内容简单、语气生硬等问题,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实现医患之间良性沟通。通过全面落实三个“建设年”活动,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
(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理顺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分工,完善日常督导考核机制,强化专业指导团队绩效考核导向作用,健全三级工作网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质量。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为突破口,深入基层,走村入户,确保群众免费健康体检、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项目落到实处。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融入全市应急指挥系统,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全面落实传染病综合性防控措施,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以及手足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性出血热、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监测控制力度,确保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稳步推进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完善流动人口免疫预防管理办法,巩固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不断规范医疗市场、公共场所监管等卫生监督执法,建立起更加理顺的卫生监督协管机制。积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圆满完成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适龄儿童龋病防治、基层健康指导员培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婚前免费体检、已婚育龄妇女孕前、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改水、改厕和水质监测等项目任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参与城乡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国家卫生城市管理成果。
(五)提升农合保障能力。继续调整完善报销补偿方案,重点提高大病慢病保障能力,有效缓解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探索建立特殊病种门诊补偿管理机制,逐步将恶性肿瘤放化疗、重症尿毒症透析等病情较重、病程较长、需长期用药的病种纳入特殊病种门诊管理,统筹内药品费用平均报销比例提高到50%以上。开展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通过购买商业保险的方式,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在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给予二次补偿,形成多重保障机制。继续实行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严格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抓好新年度筹资工作,农民参合率继续巩固在99%以上。
(六)强化行业作风建设。完善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群众满意度即时评价系统,将医疗服务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让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客观评价,评价结果与医务人员执业注册、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等直接挂钩,切实激发工作积极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抓好专项整治活动,针对社会反映比较集中的拿回扣、收红包、开单提成等问题,实行“逐级承诺”制度,层层签订《承诺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做出承诺、层层兑现承诺的局面,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全体医务人员责任意识,解决好群众看病贵问题。完善药品总量监控公示制度,以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品及营养治疗药物为重点,实行使用情况“双排序”,结果及时公示上报。加大执纪办案力度,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风案件和商业贿赂案件,坚决给予组织处理。积极开展以“诚信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成为广大医务人员自觉行动。组织举办医德医风先进事迹报告会、诚信服务演讲比赛、文明服务礼仪比赛、新录用医务人员岗前宣誓等活动,培养医务人员大局观念。充分发挥模范带动作用,在全系统培养树立一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医德高尚、廉洁行医的模范典型,形成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良好氛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社会全面了解卫生系统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做出的不懈努力。
(七)统筹抓好其他工作。巩固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加快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搭建公正、中立的沟通协商平台,妥善化解医疗纠纷,严格落实领导包案及责任追究措施,最大限度结服积案陈案。完善医疗纠纷跟踪处理和案例每月通报制度,对发生的医疗纠纷,核实一起,处理一起。强化安全生产意识,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考核,完成市中医医院等7处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单位”创建,进一步提高各医疗卫生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厉行勤俭、反对铺张浪费专项行动,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思想,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良好的作风取信于民。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经济活动资金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管领导机制,严肃执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制度,规范业务经济活动行为,提高卫生经济管理水平。
三、保障措施
2013年卫生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各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思想和统筹发展大局观,解放思想,提标争先,鼓劲加压,负重奋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完善重点工作跟踪督导机制。建立完善重点工作督办制和责任目标管理制,全面提高贯彻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每项重点工作都要明确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和完成时限,包干负责,跟上督导,一抓到底,确保成效,力争在全市责任目标考核中赶超进位,争先创优。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质量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医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按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对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教育,以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品质。实现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仅仅是专业教师、两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培养高素质技能性高职人才的需要。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内在需求,职业道德的优劣和好坏与学生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第十二条指出“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文件)》又再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因此必须重视高职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第二,保障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需要。医患关系和谐是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仍然存在医患关系恶化现象,其产生原因主要是医疗体制不足、医方因素、患者因素等,如医疗体制改革深入不够,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不能适应患者的不同需求;医院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医生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正常收入偏低,新型社会角色转变不够;患者维权意识、健康意识、参与意识增强,对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等。但是其中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导致患者对临床医疗服务质量不够满意而引发纠纷。《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指出“着力于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显著提升是原则之一,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主要任务”。因此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第三,提高医学教育实效性的需要。医学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他们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精良的技术,而且需要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医学本身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高职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因此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生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利于医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合理的处理人际关系,增强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素,实现自我价值,并在职业中得到发展。
三、目前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而医学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医学面对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本身的崇高性决定了医学高职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培养。目前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尚未得到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灵魂”。所谓的缺乏“灵魂”是指职业道德教育本身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社会形势等严重脱离。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提倡的是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奉献、集体主义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任劳任怨、不计名利、不求索取等。但是现实生活中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不良风气和现象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认同感降低,认为其是空洞的口号,学生的担当感和使命感不强,职业道德崇高精神很难树立。[1]第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空泛化。目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类课程渗透于“思政课”之中,由于“思政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因此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够充实,尤其缺乏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对学生职业情感体验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学习后的应用。[2]第三,职业道德教育形式知识化。职业道德教育知识化,对学生职业情感体验重视程度不够。职业道德课程以说教性讲授性为主,教学设计、考核评价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培养工作难以取得实效,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
四、辅导员加强高职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部门共同的责任,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实用的授课方式是实现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途径。但是学生是否能够将职业道德内涵深入于心、幻化于行,更多的是需要生活中点滴培养,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紧密的辅导员任务尤其艰巨。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内容是否能落地有重要影响。因此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做好学生的表率。第一,辅导员言行“崇高化”。所谓“崇高化”是指辅导员自身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的职业理想信念,内心充满爱,在工作中用“心”,言行一致、公正无私,成为学生心中的道德楷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在工作中恪守职业道德,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作用。如在班级奖学金评定、荣誉评审、班干部选拔、党员发展、实习单位分配、就业推荐等工作中,要坚持标准,公平公正,让学习努力、成绩突出、品行端正的学生得到更多的机会。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秉公处理、以德服人。在与学生日常接触中,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宽容心,放下辅导员的“架子”,与学生一起迎接欢笑,一同承受苦恼。以此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思维。第二,加强职业道德体验。就医学职业道德教育而言,社会实践是医学生验证知识的重要平台,是医学生了解社会和工作领域、锻炼自身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加深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这是多数学者的共识。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工作与老龄化社会相结合,与第三教育相结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医疗实践活动,例如安宁服务、社区家庭服务等,利用专业特长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激发学生学好本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在实践中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内涵。第三,树立职业道德典范。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收集医德先进个人、先进事迹,通过先进个人事迹的宣传促使医学生道德内化为个人的医德信念、医德情感、医德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直觉。
五、结束语
总之,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的引领者,是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导航者,面对思想纷繁复杂的新世纪医学生,必须更加重视其培养工作,使他们坚定“医乃仁术”的信念,承担起医疗卫生事业赋予他们的神圣职责。
作者:张虹 刘洋 魏冰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航.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及问题评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62.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08-0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此国际医学界已达成共识。2010年2月,上海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启动[1]。上海先行先试,建立了“行业内社会人”的管理模式[2],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考核”的培训模式,核心任务是把住院医师塑造成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医务人员,从而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临床医疗质量,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已逾4年,相关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然而,对规范化培训医师(简称规培医师)离开基地后就业去向的文献报道较少,仅严丽娟等[3]的研究对此展开论述,且偏向于论述和政策性建议。因此,现阶段亟需开展培训医师就业去向的系统分析,既是对既往工作的总结,也为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本研究聚焦我中心离开培训基地的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去向,通过数据直观反映当前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现状,为相关的管理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将2010年8月-2014年7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简称中心)离站的98名住院医师纳入研究,离站人员分为顺利出站和中途退出两类,顺利出站即培训按期完成并取得《上海市结业综合考核合格证》后自主择业。98名离站人员中,男性23名(23.47%),女性75名(76.53%);平均年龄(29.2+3.2)岁,其中25~30岁58名,30~35岁31名;本科学历44名(44.90%),硕士38名(38.78%),博士16名(16.32%);本地生源18名(18.37%),外地生源80名(81.63%);上海本地院校毕业51名(52.04%),外地院校毕业47名(47.96%)。
方法
建立数据库,分析98名离站规培医师的基本信息和就业去向,通过数据归纳对比,发现问题,寻找策略。
结果
中途退出与顺利出站人员基本信息对比
98名离站人员中,顺利出站66名(67.35%),中途退出32名(32.65%)。顺利出站者中男性占16.67%(11/66),中途退出者中男性占37.50%(13/32),可见退出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明显多于顺利出站者。顺利出站者中上海本地生源为19.70%(13/66),中途退出者为18.75%(6/32),两组差异不明显。顺利出站者中上海院校毕业生占59.09%(39/66),明显高于中途退出者的40.63%(13/32),可见上海院校毕业生的培训稳定性更好。顺利出站者中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占40.91%(27/66)、15.15%(10/66),中途退出者分别占53.13%(17/32)、18.75%(6/32),中途退出者所占比例较高;而在硕士研究生中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顺利出站者占43.94%(29/66),中途退出者占28.13%(9/32),说明硕士研究生对于培训的坚守性较佳。
就业去向分析
32名中途退出者中,去外地就业11名(34.37%),继续深造5名(15.63%),其他9名(28.12%)中,情况不明7名(21.88%)。退出的首位原因是前往外地就业,这与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未在全国全面实施有关,尽管培训没有完成,中途退出者仍可被外地医疗机构录用,直接成为“单位人”。
进一步统计发现,占就业比例最高的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主要集中于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12名)和浦东精神卫生中心(9名),占所有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就业数的63.6%(21/66)。最近4年顺利出站者就业的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仅7家,而对全市近20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而言,扎堆就业现象突出。
讨论
2010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上海市首批3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主要承担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住院医师进入基地,经过1~3年的规范化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取得《上海市结业综合考核合格证》后,自主择业成为“单位人”。相对于离开医学院校进入基地时的就业,我们将离开基地进入社会的就业称为“二次就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师,就业出口能否流畅直接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局。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精神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中心作为上海唯一的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每年招生人数占全市精神科规培医师的90%以上。规范化培训的初衷是让住院医师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临床技能,最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格的技能是二次就业的基础,就业是让第三方检验培训的效果过程,历年就业成功率高的培训基地可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加入,同时激励规培医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培训。
精神病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医学专业,必须经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方能胜任[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科医师代表着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明天的支柱力量。培训结束后,除了少部分规培医师留在三级医院,大部分将就业于不具备培训资质的基层卫生机构,他们带着三级医院所掌握的临床技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能否合理配置精神科规培医师对整个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搭建平台,促进精神科规培医师的二次就业
在离开基地的规培医师中,绝大多数通过二次就业进入用人单位,投身于精神卫生事业,实现治病救人的职业价值。培训基地管理者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规培医师和用人单位间搭建平台。2011年4月,我中心向全市20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发出邀请,召开专题的用人单位见面会,出席率达100%,以宣讲形式让规培医师对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了解,会上各家医院为吸引人才的加盟纷纷亮出优厚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心还定期组织规培医师参观青浦、松江、金山等偏远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实地勘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每逢就业季,将各家医院的招录信息及时给规培医师。在各方面的措施到位后,我中心除选择继续深造的规培医师外,其余的规培医师都能在出站前顺利拿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函。
积极引导,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资源
2010年上海医院实行了“人事基本冻结”,所有医疗机构都向应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关上了大门,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必须先规范化培训,后就业。规范化培训也减少了年轻医师在工作之初因进入低等级医院导致训练不规范和训练水平过低所造成的影响[5],有了培训质量的保证,整个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形势乐观。本文数据分析显示,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呈扎堆现象。当前,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是主流,但是扎堆就业后果无论是对医师个人未来晋升,还是医院的发展均不利。尽管很难改变住院医师择业的价值判断,如何调整这一就业格局,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户籍、晋升、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规培医师去郊区就业;另一方面,培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介绍一些郊区、冷门的精神卫生中心,做到详细介绍,耐心指导,必要时邀请已去这些机构工作的住院医师现身说法,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反思问题,积极寻求突破之道
2010年至今,已经有5名规培医师因执业医师考试未能通过,不得不退出培训,这意味着前期的种种付出、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一结果令人痛惜。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我中心向规培医师重申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性,希望规培医师思想上能够重视。其次,我中心作为精神专科医院,在一些执业医师考核项目上整体较为薄弱,我们积极联络兄弟单位,委托对方培训相关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我们合理调配轮转安排,让需要参加执业医师考核的规培医师,尽早完成外院内科的轮转,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临床轮转中夯实技能。
强化信念,减少规培医师的流失
培训开始至今已有32名规培医师中途退出基地,从前期的学校教育,到如今规范化培训,都凝聚着社会和个人的付出,一旦中途退出,都是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信念作为一种动力,可以支撑人们朝着目标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培训基地要积极开展信念教育,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访基层,体会那些默默耕耘在一线的医师为精神卫生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坚定规培医师从医的信念,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待能够从大环境上缓解医患间的矛盾,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医的氛围,让医生敬业乐业。
目前上海规范化培训模式和全国规范化培训模式尚未完全接轨,2014年2月13日,国家卫计委在上海市召开了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会上宣布2015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意味着全国一盘棋,所有住院医师都要参加就业地的规范化培训,否则将无法从事临床工作。可以预见,一旦政策全面实施,在上海退出基地的住院医师,特别是去外地就业的规培医师的比例将明显下降,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参考文献
陈英耀, 唐檬, 王婧妍, 等.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阶段性评估[J].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6): 358-360.
邵洁, 郑民华. 单位人-行业内社会人-行业内卫生人―上海瑞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初探[J]. 中国卫生, 2011(1): 78-79.
严丽娟, 姚智泉, 张明.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二次就业探讨[J]. 现代医院管理, 2013, 11(2): 53-55.
李曼颖, 王向群. 谈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5): 281-283.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知道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通过临床护理前辈的先进事迹介绍,让学生懂得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做到乐业、勤业、精业。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各种途径的道德教育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科目的教师在课中、课后要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人生观与道德观。帮助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需要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为了让学生树立对专业思想的认识,在新生入学之时就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如参观校园、校史展览、参观见习基地等,向学生介绍学校专业结构,展示办学实力;护理专业教师在传授护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护理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护理人员直接同生命打交道,处在生命的第一线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专业精神和人文性,要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在各专科护理课中,可教师可通过各临床的一些失职的案例,来教育学生以爱护、关爱病人,在工作中培养慎独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
班主任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如我校清明节组织学生到昆仑关抗日纪念碑,梁翰松将军纪念碑处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同学们中间起到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又如,我校在课外活动中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和全校性的运动会等,让同学们在竞赛中学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校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学习道德模范,倡导文明礼仪新风尚”的主题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组织引导学生摒弃校园中的浪费,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言行和陋习,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并以班为单位观看“道德模范基层巡讲”活动光碟,开展“学习道德模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主题班会,通过座谈和交流提升了道德的意识。在全校形成学习模范,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并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竟赛,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加强校园法制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我校每学期所开展的安全教育课中,加强法制教育,能使人从趋利避害的价值选择中确定自己的行为取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调整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防止和矫治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为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它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学习各专业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医生、护士、病人等活动,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转变,体会到病人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职业道德情感。顶岗实习,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我校实行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每次实习前,学校都举办了关于实习前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使他们切身体会到职业道德素质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强化了职业道德情感。中职生是我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作者:白舒冰 单位:南宁市卫生学校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卫生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卫生人才资源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随着__市建设“健康__”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围绕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我局对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积极推进我区“人才兴医、人才强卫”战略,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壮大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保障全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建设“健康__”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保障。
一、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我区是一个老工业区,现行区划历史不长,部分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从无到有,卫生资源几经整合或重组,人员组成十分复杂。截止20__年底,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211个,拥有床位数1338张,卫生机构人员17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拥有执业医师596人,执业助理医师158人,注册护士544人,药剂人员150人,检验人员55人。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中,3个卫生单位经区编委核定事业编制49名,实有48人,辖区每万人拥有卫生监督员、疾控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分别为0.5人,0.7人,0.4人,排名__主城区最后。3个区属医疗单位共有正式在职职工26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7人,执业医师75人,注册护士60人;从职称分类上看,具有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9人,初级职称145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7.93%、25.99%、63.88%;从学历层次看,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46人,专科学历122人,中专及以下学历59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 20.26%、53.74 %、 25.99%;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69人, 35至45岁98人, 45岁以上60人,分别占专技人才总数的30.40%、43.17%、26.43%。区属医疗机构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康复科、肿瘤科等重点学科,现有重点学科带头人9人;紧缺的专技人才涉及内科、外科、全科、骨科、五宫科、儿科、妇产科、中医、针炙理疗、医学影像等;年退休人员4-8人,年需补充工作人员10以上。
二、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__直辖以来,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启动了__区20__-20__年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尊重专业知识,重视专技人才在全区已形成共识,全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用“健康__”建设指标来衡量我区卫生人才功能定位,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五大困难”。
一是人才配置不合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与__主城核心区的人才定位不符,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纵观区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总的表现为:卫生单位严重缺编,医疗单位人才总量不足,有准入限制的执业医师所占比例太小。从知识结构上看,高级职称人才偏少,高学历人才比例不高,缺乏学课带头人,传统专业人才比重大,某些特科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懂专业、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从人员分布上看: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缺乏,造成人才资源储备不均,分布失衡。
二是人才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区经历几次区划调整,区属医疗资源几经整合,部分整合的人才来自原乡镇卫生院的一些土专家和赤脚医生,客观上造成区属医疗单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的现状。从区属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看,副高、中级、初级人才比例为8:26:64,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关于区县医疗机构高级、中级、初级比例12:40:48的定位相比,中高级人才比例明显偏低,甚至不及一些区县乡镇卫生院的结构比例;从学历上看,大学(含以上)、大专、中专(含以下)人才比例为20:54:26,硕士研究生仅2人,无博士;无__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无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高层次优秀人才极度缺乏。
三是进人机制不畅。现行进人机制主要有“公招”和“人才引进”两种方式。“公招”主要采取招录公务员模式,注重综合素质考试而忽视专业技能考核,用人单位缺乏选人参与权和用人自,造成用人单位被动招人。在“人才引进”上,由于我区引进人才门槛较高,要求被引进对象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者是博士,在区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用人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缺乏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实力,人才引进困难重重。20__年以来,卫生系统面向社会“公招”成功率仅为66.7%,一些专业出现因报名人员偏少,不够开考比例而被迫取消“公招”考试;“人才引进”上,除卫生单位成功引进3名副高级人才外,区属医疗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成功率为零。公招招不全,用人单位对公招人员满意度不高;人才引不进,符合引进资格条件的人才不愿意来,用人单位看中的人才引不进,导致进人机制不畅。
四是用人机制不活。受传统用人体制影响,区属医疗卫生人才在使用上缺乏有序流动,即使有所流动,也仅限于个别技术岗位之间,没有长远的有计划的统筹安排,缺乏应有的活力。卫生单位领导班子配备不齐,卫生人才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中,存在人员能进不能出,职称能上不能下,待遇能高不能低,这种身份上的“终身制”、职称上的“铁交椅”、分配上的“大锅饭”现象,成为制约卫生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专业技术人员受单位经济效益不好的影响,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
五是人才培养滞后。个别医疗卫生单位对待人才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经费得不到保证,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只重使用,不重培养,致使部分人才出现知识老化、能力退化,思想僵化、应用新知识、新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无法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和品牌医疗卫生机构,难以提升我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医疗救治保障能力。
三、探索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当前,我区卫生事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卫生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基础设施不
断改善,人才因素成为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人才市场的放开,对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竞争日趋激烈,为深入推进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促进人才队伍迅速壮大,我们着力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上下功夫,确保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确保卫生人才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广辟渠道,培养选拔人才。充分尊重人才个性,用人所长、容人所短,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才成长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继续医学教育,积极组织专业人才参加业务进修,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二是鼓励医疗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职称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力争用三至四年时间,让80%的专技人员取得执业许可,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接近或达到12:40:48。三是抓好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定期开展二级班子成员竞争上岗,交流轮岗;选派一批有培养前途的科级后备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炼;积极与市卫生局联系,争取选派部分医疗单位领导到市属医院挂职。努力培养一批有思想、懂业务、善经营、会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四是实施__区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部分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科研能力强、具备较高学术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卫生技术骨干作为培养对象,通过送到“新桥医院”、“大坪医院”、“西南医院”等重点市属三级医院或著名高等院校对口进修学习,给予参加境内外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快速成长。五是实施人才发展工程。把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优秀的“双高”人才(高学历、高职称)培养成党员,把“双高”人员中的党员培养成医疗卫生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把医疗卫生科研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中的党员培养成党的后备干部;树立重德才、重公认、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二)合理利用,盘活现有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着眼于现有在编在岗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卫生人才评价机制。加强卫生人才的考核和奖惩,规范卫生管理人才的推荐测评,规范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评聘、执业资格注册,以及工勤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评聘等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二是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医学科研、攻关创造条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积极听取高层次卫生人才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三是配齐配强区属卫生单位科级领导班子成员,与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在区属医疗单位试点公推直选一名不占职数的科研副院长,负责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攻关,并在职权和待遇上给予政策倾斜。四是加强人才的合理流动。放宽医疗卫生单位人才流动限制,加强医疗卫生单位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增强卫生系统干部活力。
(三)增核编制,壮大专技人才。一是适当增核卫生单位人员编制。建议按辖区服务人口的万分之一配备监督、疾控和妇幼工作人员编制,使我区卫生人才资源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有效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二是大幅提升医疗单位人员编制。区第一医院迁建后,医院业务用房将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15000平方米,按500张床位配置,着力打造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建议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80名增核为600名;区第二医院将随着建茄地区工业园区的拓展,打造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建议区第二医院人员编制由原来的90名增核为200名;区中医院与跳磴镇卫生院合并,在跳磴地区兴建区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建议人员编制由原来的35名增核为180名。初步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导,企业医院、社会办医为补充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
(四)拓宽视野,积极引进人才。深入推进卫生形象工程建设,加快区第一人民医院迁建、跳磴镇卫生院、区疾控中心建设步伐,改善工作环境,“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增强人才吸附能力。一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协调有关部门尽量简化手续,充分尊重用人单位的自,落实“用人单位选人,人事部门审查”的进人机制,建立起引进中、高级人才的“绿色通道”。对一些特科冷门适当降低引进人才标准,引进部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才俊。二是公招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以“人事部门主导,用人单位参与”的公招新模式,特别是医疗单位要加大医院自主择人的权限。协调有关部门逐步完善公开招聘医疗卫生人才办法,使其考试、考核方式和内容符合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实际。三是按照“侧重高级,兼顾中级,严控初级”的原则,采取公招或引进的方式,分步实施解决紧缺人才、突出拔尖人才的储备工作,面向一流高校,双选有学位的拔尖基础人才;面向全国,引进中高级在职实用人才。四是广辟才路。引导各单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树立柔性引才引智理念,积极采取讲学、兼职、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凭等方式灵活引进国内外优秀卫生人才与智力,建立有利于人才流入的引才机制。五是继续实施“三名”战略。积极争取引进三级医疗机构落户我区,充分利用其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名医、名科、名院。整合中医资源,努力打造我区中医特色专科品牌,做大做强中医专科医院,壮大中医人才队伍。
[关键词] 医学生;医德培养;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60-03
The meaning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morality under the situation of medical reforming
WANG Juelei
(Grade 2005,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s in living standards of people,especially a new round of health care reform package's being put into effect, People's standard requests to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are higher and higher.Medical staff’s medical moral accomplishments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dealing with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doctor-nurs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and clinical services-society relationships. Thus, as those medical students who have not yet been in the medical post learn expertise,skills and techniques,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e medical morality. Only having morality and skills,can they be excellent reserve talents under a new round of medical reforming,can they lay good premise foundation on building high quality of clinical team and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s of mutual trust,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Medical morality; Meaning; Measure
医学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一般指医务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可简称为“医德”。它是社会一般道德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表达,是医务人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调节医务人员与患者、他人、集体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的总和。它存在于从事医学职业的全体人员以及与卫生事业相关的人员之中,是长期的医学文化积淀而成,并且总是围绕医学工作者的职业活动和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展开[1]。医德在医学生道德品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医学生来说,无论将来是否成为合格的医生,或在科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都起着核心作用。
1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传承传统的医学道德观
高尚的道德素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医学道德观念是以“仁爱”、“孝道”的儒家思想为核心,也包含“重生恶死,以生为乐”的道家生死观,还包含“布施得福,因果报应”的佛家善行观。几千年来,这些观念相融相通,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医学道德观。当今,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首先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的医学道德观,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孝道”之情,培养学生“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思想,达到“厚德载物”、“厚德载医”的目的。
1.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德水平,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良好思想基础
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五大要素: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2]。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临床医生工作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也应该是尚未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原则。医学生在丰富自己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提高自己的医德水平。这是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一种责任意识和生命意识。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重视是他们拥有高尚医德的最朴素最核心的内容。在精神力量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和层次时,就具备了较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能够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1.3有利于提高专业课学习质量,为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良好业务基础
崇高的医德决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使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追求,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无论在课堂上、实验室里,还是在实习场所,都能有条不紊地,扎实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本领,并积极认真听取老师的指导意见,与同学探讨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医学道德的作用贯穿于他们学习活动的始终,为他们今后走上医疗岗位时尽快进入医生角色、早日成为德业兼优的医疗工作者打下良好的业务基础。
1.4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素质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3]。医疗行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医改方案的实施,医学道德不仅具有导向与衡量作用,还具备了稳定与促进医学人文环境,甚至促进社会环境和谐的重要作用。
在《医学生誓言》中明确了医务人员的神圣责任是:“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一个医学生的内在医德品质,仅靠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是不够的,因此医学院校中的医德培养与人文教育具有其内在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潜质和深度决定并引领着未来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21世纪社会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当前实施医改方案的形势下,医学生医学道德的培养至关重要,它小到关系一个人的生命,大到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学道德,有利于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巩固了医疗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我国医学道德所面临的现状
医学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有:公正与平等地对待患者;诚实与慎言守密;信任、尊重与爱护同行;热爱医学事业,不断进取,钻研与发展医学科学技术;廉洁奉公与文明行医等[4]。
2.1医疗机构的医学道德现状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义利并重”、“利重于义”的拜金主义思想开始蔓延滋生,这在医疗机构中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红包”现象、药品买卖行为、医生态度冷漠恶劣、私自扣药,进行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等,有的甚至编造病历,敷衍病情,置患者生死安危于不顾等等。这种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某些医学生的思想。因此,加强重视医学生医德的培养不容忽视。
2.2医学院校的医学道德培养现状
当前,一些医学院校只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医学道德的培养。就拿医学伦理学这门课程来说,有的医学院校不重视这门课程,课时量严重不足,课堂氛围也枯燥无味,导致了学生不爱学习此门课程,甚至放弃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些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影响着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程度。他们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学,却忽略医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如,在医学实验中,有的医学生由于好奇或是无知而出现了虐待实验动物,不尊重实验尸体,损坏实验器材,浪费实验药品的现象,这正是医学生缺乏医学道德的具体体现。还有的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待患者不尊重,实习操作不认真,与患者发生口角或冲突等等,从这些现象看,医学生的医德的培养不容忽视。
3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对策
3.1 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
3.1.1提高医学道德的认识医德,就医学生及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主要指四个方面的美好品德,即:爱心,正直,敬业,合作[5]。因此,医学院校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教育学生要怀有爱心地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和对待患者,在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正直以待,热爱并尊敬自己的职业,与他人努力合作等,逐渐形成一个医学生所应具备的良好品质。作为一名医学生,更应该主动、自觉地加强医德修养,遵守人类发展所必需的道德规范,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进行医德的自我完善。
3.1.2 培养医学道德情感 医学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医学生对患者的怜悯仁爱之情,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敬仰之情,对“红包”等现象的不屑与愤怒之情……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医学道德情感。
3.1.3 树立医学道德的信念要坚定信心,培养医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进取心,进而形成崇高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崇高的医德可以使学生自身行为习惯得到改善,为专业技能施展提供稳定的保障,自身的生命本质也会得到升华。生命责任感要求医学生医德高尚,人生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也需要有医德的推动。
3.1.4 养成医学道德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要从点滴处、细微处进行培养。如,化学实验中,在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同时,尽量不损坏、不浪费实验器材和药品,并保护自己不受到化学药品的伤害。在生理、病理生理等课程实验中,不虐待实验动物,尽量减轻实验动物的痛苦……医学道德的培养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3.2 在临床实习中培养医学道德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是专业技能迅速提高的阶段,也是医学道德培养的最佳时期。医学生要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训练自己的检体技能,掌握辅助器材的使用技法,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程,同时也要安抚患者紧张焦虑的心态,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反映和表现,要给予恰当的应对处理和耐心讲解……这些都是医学生责任心和爱心的体现。
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培养医学生的医学道德。
3.3.1 实施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医学院校实行贫困生费用减免政策、贫困生勤工俭学政策、贫困生就业指导政策等,会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坚定他们在就业后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决心。
3.3.2 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医学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日本的一些医学院校,上解剖课前,师生还要佩戴白花以示对遗体的尊重。在台湾慈济医院,首次解剖前,医学院校的师生和家属都要举行庄重的追思祝福仪式,以后每次解剖课前,学生们都要在遗体旁默祷30秒。1年后,由上过课的同学亲手为教学遗体缝合,包裹白布,穿着长衫,然后火化入殓。每个同学还要为这位‘无言教师’献上一封信和一束花。捐献者的照片和生平事迹将永久地摆放在解剖室内。”[6]日本和台湾医学院校的做法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重视。
3.3.3 特殊时期的人文教育特殊时期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心底的道德品质,医学道德同时能得到更深刻更广泛的普及。在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自发地踊跃地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献血站献血者早已排满,捐款活动随处可见,医务工作者更是奋不顾身奔向前线……全民族以实际行动对医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医学院校要善于利用这样一些契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4 开展医学生的人文活动开展医学生的人文活动,如开展医学道德方面的讲座、辩论赛、书画展等,促进了医学生与周围人的合作与交流,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本专业的浓厚兴趣和对医学道德更深层的认识。
3.4 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医学道德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医学生医学道德的必要途径。走进社区,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居民免费测血压,验血型,做心电图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又更加帮助社区居民及时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走进老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开展疾病治疗活动和疾病调查活动,帮助这些地区的居民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通过见习的形式,走进医疗机构,感受和体会未来职业的庄严与神圣。通过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在服务居民百姓的同时,丰富自己的医学实践知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从基层做起,是医德最本质的体现,在实践中成长,是医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慕义.医学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2]陈垦,龙友明.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1768.
[3]马博,吕世军1.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4(2):4.
[4]孙慕义.医学伦理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5]沈云佳.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25.
一、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赡养是老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传统的养老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日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不仅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留守老人还得照顾孙辈及忙碌耕作,过着贫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生活质量差,劳动强度大
据笔者对豫东陈村留守老人的调查,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6%的留守老人仍需下地干农活。他们生活极其简朴,往往只求温饱而不求吃得好。虽然子女外出务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庭经济生活,但大多数子女自身经济状况不佳,还要抚育子女,所以,给予父母的经济帮助十分有限。此外,很多子女挣钱的能力有限,没有能力给父母提供赡养费,以致许多留守老人不得不靠自身劳动来维持生活。原本中青年农民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但由于他们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父母不忍心责任田荒芜,于是,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不得不重新拾起农具,成为务农主角。这样,外出务工的子女间接加重了留守老人的劳动强度,他们外出务工虽然挣了钱,但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所以,留守老人普遍面临生活质量差、劳动强度大的困境。
(二)就医难、费用高
看病难、看病贵更是目前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豫东的农村尤其如此。虽然实行了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但在豫东农村地区,医疗结构尚未完善,医疗水平、人员及设施的配备也极为有限。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有乡镇卫生院仍以盈利为目的,门诊费用不能报销,而大多留守老人经济窘迫,一两百元的门诊费对于一些老人们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因此“看不起病,吃不起药”是留守老人常有的现象。根据统计数据,留守老人生病的医疗费用主要靠自己承担的占76%,主要靠外出子女承担的占17%,主要靠未外出子女承担的占13%,主要靠其他家庭成员和村集体或政府承担的比例也很低。医疗费用的支出对于原本经济条件就比较糟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多留守老人因为无钱看病,只能拖着,遭受病痛的折磨。据笔者调查,有些病人由于没有钱在正规的大医院看病,而只能选择在家让那些乡村医生治疗以延续生命。
(三)隔代教育增加了留守老人经济与精神负担
据统计,豫东陈村76%的留守老人需要照看孙辈。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不得不承担起对孙辈的教育重任,这样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给留守老人带来了极大的经济与精神负担。一般来说,外出务工子女应该在经济方面给老人一定的补偿,以利于老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据笔者调研,部分外出务工子女确实使他们父母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但绝大多数留守老人依然是通过自身劳动来获取生活来源,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非常有限,很多外出子女给老人寄钱都是为了农业生产投入或者自己小孩生活和教育费用的支付,很少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水平,只有在老人患了重病时才给予支持。通常情况下,子女汇的钱并不是很及时,留守老人不得不把自己劳作、用于改善生活的钱补贴在孙辈身上,这无形中加重了老人的经济负担。对许多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最令他们头疼的是孙辈的教育问题。通常,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受“隔代亲”这种传统风俗的影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往往都溺爱这些留守在家的孙辈。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他们养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同时,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是文盲,对孩子的功课根本无力辅导,对他们的学习只能放之任之。这样又可能使孙辈们养成弃学、厌学、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
(四)精神慰藉缺失,娱乐活动单调
传统文化中的“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情结在农村老人观念中根深蒂固,子女的精神慰藉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由于儿女长期在外务工,留守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在外打工的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围绕在家的孩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孤独无助。另外,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更好的消遣活动了。还有一些老人为了省电甚至连电视都不看,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五)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小型化,家庭氛围逐渐消失,“儿孙绕膝”的现象也不再出现。子女不在身边,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家庭氛围缺失,生活无人照料。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灯泡坏了、电线断了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当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时,子女不在,老人更是觉得失落、孤苦无靠。
(六)法治不健全,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治安较为松懈,法治人员不作为情形较突出。加之留守老人对犯罪分子的警惕性不高,又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使一些不法之徒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他们。据笔者走访了解,这些不法之徒利用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程度低、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不多、心地善良等特点,对他们销售过期或假冒伪劣药物以骗取钱财。另外,犯罪分子还利用花言巧语,上门编故事,说老人在外打工的子女出了问题,急需用钱,并谎称自己是他们的朋友,来骗财骗物。所骗对象多是男主人或子女长年离家打工,仅有老人留守的农村家庭。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犯罪分子利用农村治安防范力量薄弱的特点,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抢劫。如在陈村多次发生不法之徒在夜间砍伐村民院子周围的树木,留守老人一旦报警,这些歹徒就直接对他们进行人身威胁。更有甚者,有些歹徒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把老人饲养的羊给抱走。
二、留守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已达1亿多人,留守老人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有关留守老人的报道频频见于报端,作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留守老人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留守老人的大量涌现,必然伴随出现上文所谈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的老龄化加剧
目前我国老年人数量逐渐增多,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到1.7亿,其中70%以上的老龄人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可以说,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以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口已超过1.58亿,并以每年6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亿人口。农村留守老人的存在,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付出的成本代价,是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
(三)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
代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差距越来越大。随着“代沟”加深,子女要求有独立的生活空间,而老年人大多具有深厚的恋土情结,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进城生活。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而年轻子女因工作繁忙,经济条件有限,对留守在家的老人关照也必然有限[2]。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策略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着经济供养条件差、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精神慰藉方式短缺、生命质量保障力度薄弱等问题。为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12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1]。
(一)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养儿防老”是我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及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为了保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应做好“凤还巢”的工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外出务工、求学人员回乡创业,不仅有利于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更主要的是让留守老人过上真正幸福的晚年生活。毕竟家庭养老在情感、心理上是其他任何养老方式都无法替代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在农村建立完善集中赡养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适当增加农村养老院的数量,促进家庭养老社会化,将因子女外出打工、求学、定居而无依无靠的留守老人吸纳进去,实行“补位”养老服务,真正解决留守老人无人管理、无人赡养的问题[2]。随着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高龄、失能、独居老人逐渐增多,除了要紧紧依靠家庭和社区养老外,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服务不能全靠政府投入,应实行社会化。其中,政府投入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性老年服务项目的建设,同时要通过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兴办老年设施,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投入。中国红十字会曲阜医院院长姜健建议把专业人员服务和志愿者活动结合起来,尝试建立时间储蓄制度,鼓励低龄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护理照料,为自己未来的护理需求进行时间储蓄。他认为,政府对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和社区托老机构的建设应作出明确规定,新建社区或规划城镇公共设施时,需按一定比例建设托老机构和老年人活动基础设施。同时,他还认为,为应对国家资金不足,应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吸收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已经是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1]。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社会各界对其关爱的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首先,注意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节日,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其次,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第三,逐步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3]。
(二)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就要不断提高农村老人的就医保障。要不断加大财政及各地方财政补贴比例,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推进新农合医疗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1]。一是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财政补助水平,对老年人治病产生的门诊、医药费按一定比例报销。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大政府调控力度,把城市富余、闲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向乡村转移,支持农村卫生室建设。同时要改革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推行乡村卫生机构管理一体化,向老年人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贴,要侧重于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或招聘一些医术较为高明、医德较为高尚的医生到农村医院工作,以提高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三)增强敬老养老意识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孝敬老人一直受人尊崇;老人们也都希望子女赡养他们,希望从和谐、温暖的家庭中获得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而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要想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主力军。然而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薄弱有关。所以,政府、社会要大力宣传孝道观,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等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为此,子女应该时时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爱,需要儿女们的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并重。所谓精神赡养,就是在外的儿女们要多和老年父母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沟通和安抚慰藉。要关心父母,经常回家看望,听听他们的心声。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经常回家的,也要经常写信、打电话,嘘寒问暖,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构建的是永久亲情的和谐,这其实也是一种美德。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承“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让更多的人来关爱农村的留守老人,让普天下的家庭都和谐相处,无疑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