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能力教育论文

能力教育论文

时间:2022-11-15 08:20:39

能力教育论文

第1篇

(1)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德。

加强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人生中很容易误入歧途。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丑恶事物的观念,树立接受美好事物,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

(2)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生活和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启发学生个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去思考,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趋多元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教育审美能力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化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认知事物的能力与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决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来评价其作品成功与否;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决不能一成不变,一套教学评价标准用上几年不变,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否有学生独特和新颖的表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走进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启迪艺术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沃壤。因此,幼师美术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论的束缚,更不能足不出户搞创作,要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激发灵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华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方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启迪人生。当学生走进自然,在观赏自然山水风光的时候,既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美、对社会美的遐想。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个人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状态,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美的直觉。

(3)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学校要把审美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留下来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让人欣赏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学会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感觉,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是感觉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的标准,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只有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科学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美术实践教学。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正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辨别美丑,乃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欣赏、写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产生艺术和创作的灵感。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束语

第2篇

本文作者:张军 单位:南开大学附属天津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改变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

在校学生步入临床前,对口腔医学知识的理解往往局限于理论,并且只是抽象的理解,与临床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生动具体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且可以非常直观地对一些难以用书面和口头表达的内容进行演示,如利用多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应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简洁易懂、直观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听教材,提高医学教学水平[2];利用标本或模具,讲解理论知识或演示临床操作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以“医生”的角色与教师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在学习完口腔颌面部感染疾病后,在对腮腺炎的诊断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现有的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颌面解剖学知识背景下作出诊断、列举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同时发挥学生想象力,设想对这一疾病从何种角度可以进行研究。

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

教师团队具有目标明确、成员互补、分工协作、有效沟通及绩效显著的特点[3]。建设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合理的教师梯队是团队建设的保障,有资质的教师教学工作中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多为他们创造机会,形成良性竞争环境[3],做到“人尽其才,各展其能”,提高教师教学教育水平。同时,各个专业课教师应该相互沟通,适当调整口腔医学的基础与临床课程的顺序安排,使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能有效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强化所学知识,而且能够融会贯通,综合掌握所学知识。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摒弃学术腐败

口腔医学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工作可以不断促进、丰富教师的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也可以吸引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求知欲[4]。教师要正确对待科研,不能把科研等同于名和利,否则会变成学术上的“腐败者”,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教师本身要注重自身品德及学术修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要真正做到育人的目的,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作为自己利益的牺牲品。同时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支持学生实施有创新的研究设计,不能让对科研经费的顾虑成为制约因素。

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地评价教师业绩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立重业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关键[5]。教师评价机制应为多元化机制,包括校方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对于临床教师来说还应有患者评价,临床技能评价。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艺术、品德修养、师生关系等方面均有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反思内容,为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能值得借鉴并尝试的新方法,更好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学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医学院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也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如图书馆建设、仪器、设备的购买等;“招贤纳士、不任人唯亲”,是学校管理者使优秀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及激励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用人准则;鼓励、帮助教师积极组织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是提高业务水平的一种途径。口腔医学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医学教育担负着神圣使命,我们应该认真履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义务,这是使口腔医学得到继承和发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使我国的口腔医学科技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习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深入理解学习力的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力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力?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一切的源动力。每一名职业教育对象都要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好风气,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地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2.符合时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社会在前进,思想在深化,观念在转变,如果我们用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指导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的“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崭新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区域、一个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创新,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

二、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刚刚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宏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常规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又有学习运用知识的本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提高学习力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个人都有了很强的学习力,就能够为发掘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和谐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2.提高学习力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的“新”就是创新,这是以学习力支撑的创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提高学习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对象所在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强化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也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对象要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典型,善于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力。

三、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关键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动因。学习力的大小与它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动因大,则学习力提高快,反之学习力则提高慢,甚至下降。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力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组织动因等等。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洁的政治作风,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增强学习力。学习力的政治动因是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对象提高学习力。

2.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力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工作就无法开创新局面,这已成为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迎接新挑战的共识。在人类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提高学习力对每一个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来说,已成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每一个单位组织来说也已成为参与竞争和领先一步的原动力。

3.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内在潜力的最大发挥。要形成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通过学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教育对象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创建重学习、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对象搭建价值追求和实现的平台,提供创造辉煌的机会和智慧外化的舞台,营造全新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精选应当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并适应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知识水平的原则来进行,重点要应用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员思想导向的教育,提高学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并为学员提供有关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组织与应变力和竞争力强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目前,社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由于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能够较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就更加匮乏。政府应重视培养有学识的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派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各级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魅力。

3.改进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种方法

(1)文件筐授课法。模拟现实工作情景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处事风格等。文件筐授课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公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与上级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会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与社会实践接轨。

(2)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测试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政治素养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学员较好地发挥其特长,展现其优势,并能在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检验。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学员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政治素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学员充分展现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潜质,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心态、品质和能力。

(4)差异授课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员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折每个学员,善于发现和开发学员潜在的闪光点,给学员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员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超级秘书网

(5)讨论演示法。启发学员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步骤、思路以及特点,使学员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实质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

(6)推演教学法。按照教学步骤,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讲练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应知应会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7)渗透教学法。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巩固学员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8)研讨答辩法。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选定题目,组织学员进行研讨答辩,不拘泥于课堂,将研讨的时问、地点、内容宽泛化,给学员充足的空间交流研讨,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研讨成果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报告进行修改、再研讨,并形成答辩方案。教师在组织答辩过程中,系统综合考察学员的政治敏感度、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学员的优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第4篇

(一)职业核心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差异我国教育部2011年编制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大纲》规定“: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②也就是说,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报告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道德、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法治观教育,可续发展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同基因

1.相同的价值目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全面发展的人”描述为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可见,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高职思政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两者都是培养使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二者的最终落脚点都在培养人才,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支撑。

2.重合的教育内容。职业核心能力从结构上划分的三大板块与高职思政教育内容高度重合:一是职业共性素质板块,主要包括法纪观念、政策理论、思想素质等,与思政课教育、国防教育、法纪安全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思政课堂教育内容基本一致。二是职业能力素质板块,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口才写作、外语应用、就业与创业等,往往在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三是职业行为养成模块,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礼仪、职业文化等,在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有所涉及。

3.相似的教育方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高职思政教育都要求“入心见行”,通过丰富教学手段来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理论—认知—行为—素质—能力”的步步提升。与理论灌输相比,社会实践是更重要的教育方法,在实践中训练、检验和巩固要求除了在显性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和校外实践活动,充分发掘隐性思政教育的辅助功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还要求师者躬身示范,以增强说服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现实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与用人单位的高标准形成反差2012年11月,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某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30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有两点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注意:第一,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排序”的调查中,受访单位认为“非常重要”的依次是“动手能力(61.25%)、创新能力(53.63%)、表达能力(53.29%)、专业对口(31.15%)、学习成绩(14.88%)”,说明用人单位关注高职生的重点在由理论向实践、专业特定能力逐渐向职业核心能力转移。第二,在“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近1/3的受访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1/3以上的受访单位对“英语水平”“独立工作及应变能力”“组织协调和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说明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形成了明显反差。虽然该调查受地域局限性和取样有限性的影响,未必完全反映高职生的真实水平,但其结果却与笔者近年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体会基本吻合。

(二)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表现不足折射出高职思政教育培养工作的不足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构建成熟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思政教育实际上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渠道。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不够高,其外因在于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高职院校既没有广泛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知识的宣传活动,也没有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师生普遍缺乏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科学认知,没有给予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应有的重视,表现在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关注专业教育和改革。

2.顶层设计缺失。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三无”状态,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工作无领导机构、无工作机制、无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的缺失导致思政教育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无章可循”,具体工作难落实、人力财力保障难到位、校园内有效教育资源难整合,没有发挥出“大思政”教育的优势,没有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效应叠加。

3.师资水平待提高。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整体疲软的大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积极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导致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知识、职业核心能力的手段匮乏。加之,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几乎都属于非专业教师,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对高职生的期望和要求,在开展思政教育时,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难免缺乏针对性。

4.分类教育需加强。第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虽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但其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仍未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步。第二,不少高职院校在“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成绩突出的良好局面,但是在活动中往往没有深入挖掘潜藏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会,培养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社会实践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巩固,但往往因为缺乏思政教育任务驱动,加上出于安全考虑,各校常常控制活动规模,最终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三、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行为从观念来,观念从学习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重要理论的学习宣传,一是在全校教职工中,通过党政联席会、部门工作会、思政工作会议、教研活动等开展自上而下的专题学习,发放自学资料,督促全体教职工熟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二是开设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专门课程,将其作为必修课,覆盖全院学生,利用入学教育和毕业实习动员等机会,召开主题班会、印发宣传手册等,激励学生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认知水平。三是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报刊、宣传栏等舆论平台,开展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事迹报道等活动,营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教育的浓厚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高职院校“一把手”担任组长,党委宣传部、思政教学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办公室、系(部)等负责人担任成员,保证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部门协同和联动,实现校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2.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领导小组下设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挂靠思政部,遴选思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与思政课、选修课组合,形成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系列课程,并积极开展理论教学、实践探索和课题研究。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统筹规划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总方案,将思政教育作为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明确以下几点内容:一是目标任务要以职业共性素质教育为主、以职业能力素质锻炼为辅,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教育内容和方式要实现分类推进:直接开展课堂理论教育;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培养能力训练途径;校外实践中附加职业核心培养能力锻炼任务。三是教育实施和考评要通过任务分解明确相关部门权责划分,并对其工作进行年度考评。四是依据政策,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资金保障、物质保障。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组织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就业指导、回访用人单位、参观学生实习基地等,鼓励他们旁听专业建设会、专家论坛等,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安排非辅导员岗位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兼任班级导师或班主任,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并在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里全程跟踪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状况,加强工作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一是要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多承担英语、语文、口才写作、法律、礼仪、心理等选修课的授课工作;二是鼓励他们积极承担学生社团、学生大型活动、比赛竞赛的指导教师及评委;三是鼓励他们获取专业领域的职业资质,争做“双师”,例如考取心理咨询师、律师、翻译、注册会计师、职业指导师等,通过提高自身职业化程度,进而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

(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

1.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基于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导向。在目标定位上,要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列入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注重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提高。在教学内容上,运用专题教学等方式,结合高职学生和地方行业实际情况,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导向。在教学方式上,通过综合运用理论渗透、任务驱动、行为导向、项目教学、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评价方式上,探索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指标多样化,以便更有效地考核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精心设计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深入挖掘职业核心能力培育的隐性教育途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④课外的科技艺术节、宿舍文化建设、党团组织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网络信息建设、各类比赛竞赛等都是隐性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内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接受度更高,不会产生排斥心理。开发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活动中的职业核心能力训练会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明显,例如,安排建筑类学生参与校园设施建设,安排文管类学生参与学院对外接待,综合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通过科技周、艺术节作品展示、体育比赛获奖队伍与学生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尚美情操、团队精神、创新意识;通过学生社团公开招募等活动,训练参与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激发关注群体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5篇

关键词:本土化;思辨能力;教育硕士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茶文化

茶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它包含的意义十分丰富,主要涵盖茶的生产、制作等方面,以及由茶而衍生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笔者所提及的茶文化是专指茶的精神财富这一方面,主要是研究茶在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现象。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不仅汇集了我国大量优秀的思想和哲学理念,还传承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最终形成了具有极高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的茶文化。[3]中国的茶文化不光是属于茶的文化,它与很多领域都有融会贯通的地方,这对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实现一体化的,反而更能促进本土化的发展,使得英语教学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性。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将茶文化这一本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辨能力和英语知识技能训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而且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生动。

(二)思辨能力

一百多年前,西方国家就开始对批判性思维进行研究。在教育学术领域,现代批判性思维之父——约翰杜威最先提出了批判性思维。实际上,他提出的“反思思维”是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总结出来的,它的实质内涵与批判性思维非常相似。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模型和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因为知识不可能偶然获得,只有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称为有价值的知识。“思辨能力”这个概念也就诞生了。批判性思维在教育系统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是美国教育改革的主题。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发起了批判性思维运动,并很快影响整个北美和欧洲。80年代,它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许多大学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视为一项重要的使命。1945年,哈佛委员会将“思考有效和批判性思维”作为其目标之一。彼得法乔恩开展了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并就批评性思维的定义、技能、性格、指导和评估达成了许多协议。他将思辨能力分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两个维度。后来,美国的教育政策委员会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贯穿于所有教育目的。批判性思维也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为21世纪挑战做好准备的重要学习成果之一。自上个世纪初以来,随着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它才被引入中国。以此为契机,我国教育学术界围绕“思辨能力”展开深入研究。综合国内外专家对“思辨能力”的阐述与分析,本文所讨论的“思辨能力”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A.学生的主观能动性B.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C.正确、标准地提出重要问题的能力D.针对提出的问题,具有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和想法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F.能够正面、高效地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分析

2013年3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它指出,教师应重视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开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还强调,课程应在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并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那么,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教育硕士的思辨能力,就应当了解当前我国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

(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不足

在中国知网(CNKI)上,输入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结果显示,2004-2018年共有1884篇论文。这表明国内学者很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校考试主要侧重于让学生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是探索问题。社会上还没有形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关于对茶文化氛围很浓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很少。原因如下:一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和北部,师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二是大部分教师主要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课堂上,教师着重介绍背景内容、教授单词、解释语法、完成练习等,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水平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的思辨水平,改变他们思考和学习英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被知识所控制。

(三)学生缺乏思辨意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这些文本信息,而应该主动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它要求学生识别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区分意见和事实、做出预测、得出结论和提出自己的观点。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英文文章时缺乏思辨意识,他们经常只关注单词、句子、语法,进而推断文本之间的隐含意义,并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仍然处于文字阅读和解释性阅读的水平,在英语阅读方面缺乏思辨意识。

(四)教师对思辨能力的训练不够

教师希望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经常让学生阅读大量文章,并教授学生阅读不同种类的文章的方法。例如,教师通常会教学生如何分析新的单词、句子、隐含意义,并根据信息找出答案,以获得更好的成绩。然而,教师很少教导学生如何识别作者的意图、理清事实、做出预测,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或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一教法会导致学生的思辨能力偏低,教师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思辨能力是学生综合技能的体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思辨能力要想得到提高,社会、学校、教师层面都要引起重视,持之以恒地长期紧密联系起来。

三、基于茶文化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师生互议教学内容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学习一种文化。由于英语教师的思想多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有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理解不是很透彻。然而,中国茶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将茶文化引入英语课堂,是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通常情况下学生是很愿意主动地去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文章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针对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教师需严把关,注意资料的难易程度。通过搜集学习资料,一方面,锻炼学生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分享与沟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学习资料这一过程,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将茶文化引入说法、语法、词汇、阅读教学

学生搜集的学习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教师也要格外重视。学习茶文化,同时学习的也是语言,那么就离不开听说读写以及词汇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茶文化引入听说读写以及词汇教学,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些茶文化专业层面的深度交流,语法正确是最基本的要求,需透过茶文化的表象来研究茶文化其内在的规律,不仅是多掌握几个单词那么简单,而是要达到能够自由思维和品味的程度。通过对茶文化的广泛了解,最终达到一定高度的思辨能力。(三)茶文化与演讲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不论时间长短,都会珍惜每一次演讲的机会。由于内容是与茶文化有关的,学生都会很用心地去搜集资料,通过分析、整理、讨论、呈现等方式,将PPT分享给同学们。这一过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

第6篇

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就要将成语特点和幼儿语言特点结合起来,从而找出适应性。成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式简洁而内涵精辟,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凝聚了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可以称之为汉语词汇系统中一座璀璨的宝库。汉语成语是幼儿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习的重要基础和难以替代的资源。除此以外,汉语成语继承了华夏民族优良的传统与智慧,在汉语教学中地位突出,是多年来语文测试中的必考科目。分析成语特点我们不难找出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间相契合的因素。

一是简单的契合。幼儿这一发育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其思维简单、生性好动且好奇心强。但理解表达能力欠缺,对于意图倾向的表述往往只言片语,表达不全面、不完整。但幼儿期是口语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是口语学习最关键的阶段。幼儿的语言发展由于受生理机制成熟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双重制约,连篇累牍的复杂句式难以让幼儿理解消化。要强化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一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媒介才能完成幼儿语言表达培训的这一个阶段。成语语式简洁的特点正好契合了幼儿的发音要求,使得幼儿简单的思维能够通过成语简洁的语式表达出来,从形式上易于被幼儿接受。

二是趣味的契合。幼儿学习自主性差,多是由于好奇心或趣味性促动其进行简单意识的学习,而这种简单意识的学习也是经历由简到难的过程。常换常新的趣味性是引导幼儿坚持学习,进而促进语言能力发育的主要动力。汉语成语有许多故事情节或成语出处故事,具有情节生动、语言幽默、富有幻想的基本特点,因此通过满足幼儿猎奇心理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比空洞乏味的文字学习更能够引发幼儿的心理共鸣,所以能够得到幼儿的喜爱。同时,幼儿有逞强好胜的心理,期望有成就感和受到赞誉,把所学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得到老师的赞赏后,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浓厚兴趣。只因为成语具有语式简洁、趣味性强的特点恰好契合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好奇心理强的特性,因此将趣味成语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上,更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趣味成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任何好的教学理念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恰当的方法,趣味成语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细致研究将趣味成语教学应用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把握住如何将成语中的趣味转化为幼儿学习的兴趣,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了这样几种方法:即要求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氛围激发兴趣、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开拓思维增进兴趣、实践应用延展兴趣。

一是创设氛围激发兴趣。从主观和客观因素上分析,教师为幼儿创设氛围首先是选择教学成语要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接受能力,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心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幼儿喜欢数字、喜欢故事、喜欢动物等特点,可以选择包含数字的成语,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以一当十等等;可以选择典故成语,如拔苗助长、掩耳盗铃等等;可以选择包含动物的成语,如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叶公好龙等等。其次在教学环境的创设上可以通过创建成语学习角落、开展成语接龙游戏、进行每日一读成语比赛等形式,充分利用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达到成语教育和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无论是成语的遴选还是客观环境的营造,主要目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进行诵读,引导幼儿跟着教师的思维投入到成语学习中。

二是帮助理解培养兴趣。在激发了幼儿学习成语的兴趣后,要注重培养这种兴趣。但由于幼儿思维发育尚处在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认知上,抽象概括和理解表达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对教授的成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读,让幼儿理解成语的意义和内涵。在帮助幼儿理解成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故事片、让幼儿模仿表演或复述故事等形式,让幼儿在接受过程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教师在指导幼儿表演时,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成语故事情节中来。例如在学习掩耳盗铃这一成语时,教师要加强指导,辅导幼儿进行每一步骤的实际表演,让幼儿感觉故事主人翁的可笑,在表演中逐渐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方法,在故事情节的演绎中体验成语内涵,进而培养起浓厚的兴趣。

三是开拓思维增进兴趣。随着幼儿对所学成语理解的加深,逐渐开拓幼儿思维是成语教学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幼儿绘画构思,采用教学道具等形式,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极大地开拓幼儿思维。例如让幼儿描绘“守株待兔”、“狐假虎威”、“盲人摸象”等成语的画面情景,并在画面整体布局、人物形象上大胆创新发挥。同时给幼儿提供开拓思维的良好氛围,鼓励幼儿通过自主讨论在加深对成语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说出与之对应或相近的其他成语,在讨论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成语“百发百中” 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十全十美”;在学习成语“左摇右摆”时引导幼儿提出一些相对应的成语,像“上蹿下跳”等等,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发音来增强幼儿成语学习兴趣。

四是实践应用延展兴趣。在幼儿成语掌握成语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成语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不但能够起到及时巩固学习成果的作用,对于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可以随时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来向幼儿发问,例如幼儿在玩耍玩具后随意乱放这一现象,老师可以让幼儿们用成语形容出来,孩子们就会想到“乱七八糟”、“凌乱不堪”或“狼狈不堪”等。过春节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一些大家互相问候祝福的成语,如“吉祥如意”、“恭喜发财”或“五谷丰登”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让幼儿觉得学习的有用,这样不但能够巩固学过的成语,也积累了一些不知道的成语,实践应用进一步延展了幼儿对成语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兴趣。

第7篇

使得人才在专业知识与具体实践操作两方面得到综合的训练及良好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的现象是普遍的,中职会计的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2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会计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像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计算机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及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及素养,培养学生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及课程安排,旨在以专业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情况下,提高中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发展及训练智力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知识包括会计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一般性知识。专业认同指的是会计毕业生要认同其专业、乐于学习其专业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AEECC认为,学校是学者掌握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最重要的场所。在美国,会计学校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形成坚实的基础知识素养。

3把握开端,发展过程,掌握结果

中职会计教育方面的改进旨在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及学校应该对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重视,对于中职会计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模式,塑造新型教学观念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决定了其能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与品德的形成。改变传统教学下“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独立自主能力,提升学生积极进取的空间及时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恰当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参差不齐的具体表现形式,让学习成为学生终身运用的模式及自身的能力。

第二,恰当地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时间及空间系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其共同探讨、取长补短,也可助师生相互促进。只有教师对学生采取相对理解、鼓励的态度,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要使课程具有时代新意和自身特性,精简课程内容,删除交叉,清理课程间的关系。如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在在很多方面存在反复的情况。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实践模式,避免会计专业知识与实践相分离,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问题、发行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地对旧有的会计理论进行更新,恰当地运用外国的先进的会计思想理论,拓展学生在会计专业知识方面的广度及深度,让学生了解到外国会计方面的发展形势及具体政策。

第四,传统会计教学模式,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感到单一、枯燥,进而失去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能够及时地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乐趣,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及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同时发展。会计教学方法应该由单相交流转化为多向交流,由灌输式转化为启发式,由单一式转化为多元式,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不是问题解决的结论,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形成独具特色而且适合自己学习的模式及方法。

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科研能力幼儿教师

从2008年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已经从数量的补充过渡到质量的竞争,“幼教本科”成为相当一部分公办幼儿园招聘教师的准人条件之一。据市场调研,多数优质幼儿园将自己的招聘条件定位于具备学前教育本科学历、有丰富的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全面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和幼儿优化成长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于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视已由关注高考向前延伸至人生起点的教育,开始关注幼儿的教育,诸如幼儿智力的发展、潜能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关注幼儿身体的健康,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命能够优化地成长,即人们开始以人生发展的前瞻性高度重新审视幼儿教育。在这一视野下,要求刚走出校门的学前毕业生就具备如此深厚的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的经验是不可能的,但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的具备,却使这一切变得可能,通过不断地探索、研究,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日渐清晰,甚至为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尽相同的最适宜的教育。因此。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是促使幼儿教师具备无可限量后发优势的保障。

(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对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教师仍采用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捆住孩子的手脚,禁锢其思维,形成机械的思维定式,甚至连孩子们画笔下的太空飞船都是一样的,势必会阻碍儿童各种潜能的发展,错过儿童的敏感期,甚至贻误天才的成长等情况。而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则不但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其后发优势的动力,可以在今后的幼教工作中借助这一科研能力不断地学习、探索,诸如研究幼儿各种潜能的发掘、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各种必要生活经验的习得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注重个性的彰显,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用教育专家的准确判断力、恰当的教育方法来把握不同幼儿的敏感期等,将在客观上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历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可见,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是教师通过学习与探究不断完善自我,进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科研能力是这种学习与探究必备的一种能力。如果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看,涉及到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等方面,其中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高亦是需要科研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的。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自身发展的层面看,无论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还是走上其它工作岗位,只要处于这个学习型社会,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这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是使其永远走在时代前列,融入主流社会所必备的一种技能。

从目前的情况看,少数高校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已走在前列,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从事心理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人才。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早已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诚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所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科学研究,获得的正是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产生创新的种子。”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育的科研现状

从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科研情况看,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O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至于教育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则更是较为缺乏。另外,从不同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基础条件好的发达城市的幼儿园,大多资金、设备不足的幼儿园甚至认为搞科研是一种奢求。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科研现状看,多数高校对于这一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是过多地关注于其它学前专业技能的培养,只有极少数高校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于“科研型”的幼教实践人才,并且在相应的课程设置、技能训练中有所体现。

三、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更新科研理念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前,应使其重新审视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新科研理念,即科研能力是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师必备的技能,是促进幼儿教师具备后发优势的保障,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推动幼儿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1.设置相关的科研课程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了解科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针对于本专业的科研课程即学前教育专业科研方法课程等。

2.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

在掌握基本科研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注意在实践中营造科研氛围,树立科研意识。日常的教育教学立足于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幼儿,发现实际问题,能及时收集材料,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注意幼儿教育研究的题目不一定要突出“大”和“深”,应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即在实践中生成的、较小的题目,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理论研究,应着眼于通过实践论证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这种科研意识的树立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反思意识、发现问题和行动研究的能力等。

3.全面、扎实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1)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除日常教学中鼓励、强化学生树立科研意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在作业中布置相关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第9篇

幼儿在父母的关注下逐渐长大,这是每个为人父母者最为值得欣喜和幸福的,但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生活上、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也纷至沓来,成为困扰幼儿父母乃至幼教者的主要问题。据生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学龄前阶段是孩子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高速成长发育的阶段,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等等问题让幼儿父母和老师感到伤透脑筋,但正是这种表象行为体现了孩子正在逐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求和创新欲求,正在试探性地摆脱家长、教师的严重束缚,运用自己的思维来指导行为方式,所以怎样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的学习意识在幼儿成长的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时刻关注幼儿这一成长阶段的心理变化,对幼儿的行为方向加以正确的诱导,使其在感觉不到束缚的情境下正确地发挥自主创造力和主观能动力,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当然,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充分掌握幼儿在接受知识和教育时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变化为前提,只有掌握了幼儿的心理变化,才能够对症下药,保持正确的施教导向。所以说,深入分析幼儿学习心理特征,并充分了解在这种心理特征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极大的影响。

一、幼儿学习心理特征分析

在幼儿教育中,正是由于幼儿学龄前语言和行为能力成长迅速的特征,导致幼儿思维方式异常活跃,从对日常和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对待学习和教育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学习心理,这种心理的外部表现形式虽然是因人而异、千奇百怪,但所反映的学生心理特征归纳起来无非以下几点:一是盲目被动型。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是深受家庭溺爱,家长对其行为过于关注。由于幼儿时时刻刻都在家长的监视下,事无巨细全部都由家长或监护人代为完成,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就直接导致了孩子对外界事物在判断和认知上缺乏思考和处理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盲目跟从的心理特性,对待新接触的事物多半等待别人给予解答或提示,逐渐形成了思维惰性。这样的孩子虽然能够对老师的话做到言听计从,但被动的接受心理导致创新能力非常欠缺,学习上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应变能力不足,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过于教条和呆板,长此以往将会成为常说的“书呆子”,可见,幼儿的这种心理状态不是学习教育的良好状态。二是玲珑乖巧型。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跟随家庭参与的各类社会社交活动较多或其他生长环境影响,在家庭小氛围或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逐渐养成处事圆滑的行为习惯,对事物甄别判断上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够主动迎合教师的安排或听从教师的说教等,尽量以服从的乖巧行为搏取教师的欢心,但往往存在阳奉阴违的学习心理。在学习上缺乏韧劲和耐力,多注重于表面而忽略了实质,尤其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上,多停留在表层或表象上,所以导致知识要点掌握不扎实,在课堂学习中尽管表现积极,但考评测试的成绩与其平时表现产生了一定的差距,甚至有很大反差。这一类型的学生具备很大的创新潜力,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则会发挥巨大的创新潜能,反之则会养成敷衍趋势或被动应付的不良学习习惯。三是固执己见型。这类学生在对待事物上有一定的主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独立的判断,在多数时候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当自己的判断与老师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时候,多会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路,并一直坚持自己是正确的。即便是争论结果明显趋于劣势或被动时,表面上或口头上会屈从于老师的强势,但内心的不服从也会表现在行动上,行动上仍然多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施。这种学习心理虽然在某种角度上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对的优势和条件,但在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上由于学生固执的心理而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一类型的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对别人的批评在内心会有很大的抵触,并会在很长时间记忆在心。外部表现多为行动孤僻、不太融入集体,在语言和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与学生的相处不是十分融洽。四是顽皮逆反型。这类学生的思维和行动多数都非常活跃,常常没有固定的模式,在解答问题时也经常不按照正常思路,常常会给人很多意外,对老师或家长安排多数都是反其道而行之。性格特征表现为表面上粗犷,但对事情的处理条理性很强。勇于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时会刻意违背老师和家长的意愿而特立独行,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与玩伴间的相互关系,在是非面前敢于担当。做事非常果断近乎于莽撞,对后果多数考虑不足,我行我素的性格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但这一类型的孩子的独立自主性很强,尤其是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尤为突出,容易形成两种极端,一种是加以正确引导将会成长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或者团队中的骨干中坚力量。但如果放任自流,则会养成其无组织无纪律的性格特征,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幼儿教育学习兴趣的培养

幼儿心理特征直接影响到幼儿的为学兴趣、对学习的态度、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由于幼儿所处的年龄段的特殊性,导致其感性的认知多于理性认知,对于直观事物的认识多于对于隐性事物的认识。虽然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了幼儿在对待学习上保持着不同的态度,但从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上分析,其心理特征对学习的影响存在着共性。即在对知识的汲取上除了能够引发极大兴趣的事物外,都是尚处于被动式的接受阶段,因此运用怎样的教育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是这一阶段从事幼儿教育的关键因素。从归纳的上述四种幼儿学习心理特征上分析,对待幼儿教育的策略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够激发心理特征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够逐步由被动式教育转化为主动式学习,才能够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施教效果。经过对幼儿学习心理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找到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一是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其对于直观形象事物的认识比对说理性教育更能够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说理性教育方式往往很难在幼儿间产生共鸣,但图形符号类的事物很容易引发幼儿极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多数将一些推理运算过程演化为某种事物的叠加或递减,通过自身的行为的改变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数幼儿对动画片、画册等极为关注,这就是因为这些表现形式契合了幼儿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画面信息的捕捉,幼儿能够读懂其中的故事情节的变化。同时这种表现手法,通过颜色、光线、形态的变化带给幼儿一种直观的信息,从而在幼儿内心深处激发了极大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沿着作者的构思完全集中注意力,极大地开拓了思维空间,增加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幼儿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所以语言和文字对幼儿的吸引就很难达到动画等直观表现载体所能达到的这种效果。二是用不断变化的新鲜事物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幼儿正处于对一切事物都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段,新鲜事物可以说是点燃幼儿思维火花的导火线,就如同幼儿手里的玩具一样,即便是再爱不释手,但经过很长时间后也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因此用不断变化的新鲜事物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寓教于乐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这种在教学上实现不断变化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从教具的颜色、形状变化上来体现新鲜感,也可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将游戏教学、动画教学、图形教学、手工制作教学或体验教学等方法引入教学方案中,多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参与的机会,并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不断改变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用开放约束的双重措施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提倡以幼儿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压力,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和想象,是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手段。但这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特别是幼儿的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注意力相对不集中,一旦放任就很难再将思维重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因此给学生营造开放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度的约束,采取开放与约束并重的原则才能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活动进行的程序,正确对幼儿加以引导,将要实现的教学目标融入到幼儿活动中,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活动,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表面上放任的活动形式下有效约束引导幼儿围绕知识点来展开活动,通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标。

三、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前提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只有具备了自主创新的主观想法,才能促使学生去亲自实践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所以说,创新意识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具备了这种意识还要为学生创造必要的自主创新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这是实现幼儿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亲手操作,不断鼓励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归根结底是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学生特有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是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多鼓励学生去独立思考、去认真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喜欢看蚂蚁搬家,于是就以此为课题,首先引导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和认真总结,归纳蚂蚁的生活习性等特征,让幼儿探索蚂蚁在什么情况下才搬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多“问”。即在积极有效的引导下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学生思考中做好积极的引导启发,通过先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去解答这样的程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多向学生即时发问,让学生思考,这样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拓展问题多“想”。沿着一个问题的思路走向,不断提出一些启发引导性的新问题,这样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心理因素,例如在幼儿通过细心观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等有了大致了解后,进一步扩展学生的思维,把问题渐渐引向深入,适时提出“蚂蚁为什么会搬家?搬家前后的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这样逐渐将问题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意识。二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适度的自主活动环境,营造良好的自我发挥氛围,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机会,搭建发挥自身潜力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环境的创设作为实现学生创新目标的客观载体,使学生能够普遍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的激情指数,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收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或多种方式,例如:要使幼儿获得对蚂蚁搬家这一兴趣课题的感知,我通过自己搜集图片、文字介绍等材料来帮助幼儿加深认识,同时号召家长积极参与进来,配合幼儿选择不同的时段和客观因素来完成实践观察活动,这就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有益的文娱活动、开展适当的智力竞赛、维持正常的学习秩序等等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三是要采取适当的创新举措。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特性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入手逐步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教学的关键。多鼓励和肯定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去做并能够做好,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放手去做。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发挥个体优势,彰显个性特长。为学生动手操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同时,引发学生进行亲自动手操作的强烈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对学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进行适当的褒奖,既不使之骄傲,又能让其感到有成就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快乐和收获,在满足和兴奋中激发创造灵感,迸发大胆创造的激情。例如在幼儿对蚂蚁搬家在有了一定认知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通过展示幼儿的研究成果,对观点正确的幼儿给予适当褒奖,让幼儿感受到亲自参与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由此看来,将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引入到课堂上来,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把握住日常教学中点滴琐事,将培养创新意识、营造创新环境和采取创新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作者:徐华杰 单位:平度师范学校

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齐一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要求。传统钢琴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设计好的,而且这种设计的根据往往是学校音乐课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一般性规定,能够体现出授课班级的特点就很不错了,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体特点。其实,象钢琴这种专业程度较强的艺术学科,由于潜能本身及开发程度的不同,学生表现在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方面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仅就一般的社会钢琴考级学生而言,有一部分考生有把音乐作为自己专业理想的考虑,更多的考生只是作为爱好兴趣来培养,这两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投入度上差别很大,那么,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当大的不同。即是对于同一类学生,比如,学校班级的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倡导的照顾一般的原则,对于钢琴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容易进一步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基础较好、天资较高的同学则差不多窒息了他们潜在的发展势头。从连续几年的钢琴考级情况看,经常看到同一个教师培养的学生,从考级曲目到弹奏要求和风格往往基本类同,这与音乐和教育的本质,以及学生的个性实际都是严重脱离的,绝对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钢琴教育。单纯依赖钢琴学习专业本身的兴趣性,不注意探讨教学过程中对创造力形成同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形式的多变和活泼。从学科特点而言,钢琴学习的确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使一些教师忽视了在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去借鉴国内外普遍性的新教育教学方法,长期下来,在古板单一的授课模式下,钢琴学习应有的生动活泼的鲜明特色被遮盖,那些有序而规律的钢琴理论知识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规则和要求,而多姿多彩能引发人们多元审美体验的艺术作品变成了音高音程的机械连续。长期浸润于这种环境,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大脑的抑制状态,连该掌握的内容也学不好,根本谈不上什么优化思维。我们比较熟悉周广仁、赵晓生等大家的钢琴教学,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而又生动有趣,很多复杂深奥的东西在她们的讲授示范下,变得一下子简单起来,而且使你对其他内容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极高的专业造诣,还在于她们的教学贯穿了先进而科学的方法要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动活泼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为学生的思维拓展了空间,使学生在音乐之外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第四,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偏重于从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考察学习效果,不注意从人的发展角度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作为一门专业课教学,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固然应该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师要求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还应该进一步考察学生在音乐学习能力方面的提高,比如,对音乐知识的自学能力,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对陌生曲目的处理能力等等通过一般的考试方式无法反映出来的因素。在此之外,更应该从人才成长的角度考察学生通过钢琴的学习,是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为钢琴不单纯是一门技能课,还是对学生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无意以钢琴音乐作为自己主要发展方向的学生而言,仅从狭窄的专业角度,很难使其认识到钢琴课学习对于成长发展的全面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宽泛的背景上对学生的学习作出科学的多元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我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在钢琴上无甚造就,但他们及家长都依然充分肯定学琴的经历,这主要是认可了孩子钢琴学习过程中音乐之外的收益。总之,当下的钢琴教学受传统音乐教育思想以及教师资源瓶颈的影响,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现代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解决教师资源瓶颈不是朝夕所能奏效,在现有的资源背景下进行教育模式的优化是可以立竿见影的,这需要钢琴基础教育自身在集体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到运作模式都有一个大的调整,从单纯技能教学的狭窄思路上解放出来,拓展出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天地。自1996年开始,我任职的钢琴教研室先后承担过中师、幼师及高中音乐专业班的钢琴教学工作,为了寻找钢琴教学的合理策略,我曾多次参加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学活动,并利用社会考级的机会有针对性地研讨基础钢琴教育中的困顿,但使我形成思路的主要还是十几年来基础教育新课改给我的启发,我没有形式化地构建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明晰了几条基础原则,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令人满意的效果。近五年的学生中有二十多人被国内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录取,有五十多人次在地市级以上钢琴比赛中获奖,其中有两名学生参加青岛市施坦威钢琴比赛获金奖,这对于专业钢琴教学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们所从事的基础钢琴教学而言,还是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在专业之外,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反映,通过钢琴学习,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成长都与钢琴学习相得益彰,实现了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我的教学策略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体现贯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教育思想的民主化原则。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张扬的结果。钢琴教学中一些专业层面的东西确实需要承认权威性,基础钢琴教学应该不折不扣地遵循这些经验和规定,但在尊重权威的前提下,钢琴教师还是要尝试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让学生的意见参入其中,鼓励学生自行探索,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不一定给予完全消极性的判断,而应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误中获得经验。后现代课程理论提出课程的不确定性,也是倡导教学中民主参与的程度,使教师的“权威”转入情境之中,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后现代构画的课程情境中,教师不再是解释者、他人价值的强加者、外在的专制者,而是对话者、转化者、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这些教育思想都要求钢琴教学展现出新的景象,使其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谢玫瑷教授谈钢琴教学体会时提到要重视学生的钢琴自学能力,她说:“当学生掌握了自学能力以后,他们学习的思想和方法都比较灵活而富有独创性与钻研的精神。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钢琴事业上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二是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在对学生整体要求的前提下,要充分体现到学生在学习品质、兴趣特点、天赋能力甚至身心等各方面的个性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帮助学生合理设计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绝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除了鼓励音乐天赋高的学生在专业造诣方面突飞猛进外,对那些专业修养基础差、接受能力低的学生也第1期徐华杰:钢琴基础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正确评价。只要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能达到提高修养、有益身心、激发思维想象等目的,就应该加以肯定,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级别的专业水准。即使在技术的层面,钢琴学习也不提倡模仿,真正的钢琴教学还是要求学生找到自己,肖邦当发现学生模仿他时,直接让学生回家。从作品内涵上讲,钢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意义肯定是多姿多彩的,充满着个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学生进行统一性的解读,其实与音乐背道而驰。三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原则。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一劳永逸不求变通,都会使学生的求知欲疲倦和弱化,因此,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借助多种教学媒体、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创造创新能力就体现为多维多向的变通思维。许多当今流行的教育思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成功经验的积淀浓聚,应该广泛地汲取,并结合自己的个性优势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我曾借鉴过施坦威音乐教育家弗朗西斯科?雅巴拉的做法,他的钢琴工作室包括了一种令人着迷的技术,可以促进和鼓励学习,录音设备、在线课课程和网络短信都成为提供给学生学习音乐和一些途径。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局限于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把教学上升为一种艺术,从而完成从“工匠型”到“专家型”的转变,“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型的实践。钟启泉主编的《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方式”、“合作性学习方式”同样适合于钢琴基础课程的实施。四是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原则。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钢琴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从这一层面上讲,钢琴学习中的许多内容就不应该变成机械唯一的符号堆砌,而是内涵丰富的美的因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固然应该有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传授,但很多不可言传的内容只要学生自己运用想象力去进行艺术再创造。施纳贝尔经常告诫他的学生小心风格和一般化,他说:“老师只是为学生打开一扇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进去。”同样的道理,即使在技法上,除了要正确对待前人的经验外,也需要人们不断探索,一味地拘泥于前人古人的规则,只能使学生变得匠气十足,闪现不出灵感的火花。五是学习效果评价的全面性原则。对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会影响到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学评价是技术性很强、很微妙的环节,对学习过程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技能的范围,那么,很多人的钢琴学习将变得失去意义或意义很小。施忠老师在《试论钢琴演奏者音乐结构整合能力及其培养》一文中认为:“钢琴演奏者的音乐结构整合能力不仅仅是对乐谱音乐结构外化的技术整合能力,更是一种将音乐作品与演奏者自身生理结构协调、统一成和谐整体的创造性能力。”这说明在专业层面,正确的教学评价也不局限于音乐本身。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将学生在钢琴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进步与学习品质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整体人文艺术修养的深化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只要能够优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就应该鼓励肯定学生继续把钢琴学习作为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坚持不懈。今天的世界,没有创造力的民族和国家很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近代中国创新精神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衰退,曾给整个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和痛苦的回忆。钢琴基础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从宏观上实现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价值目标,也是钢琴教育自身的境界追求,每一位钢琴教师都应从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出发,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一种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创造思维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二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君子不器。”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当然,他决不是想通过音乐学习来把学生培养成乐师,而是非常高明地看到了“音乐”在人的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钢琴基础教育与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毕竟是一个非常艰深复杂的课题,尤其在国力竞争日渐向文化倾斜的大背景下,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当代大学生“发现和捕捉商机,将各种资源组合起来,并创造出更大价值的能力”。[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2] 我国也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因此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教育论文,引导大学生走创业之路,把大学生培养成未来职业的创造者,为一个新世纪培养有创业能力的新人,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活动中,许多大学生的创业举步维艰,往往因创业能力不足和缺乏管理知识而以失败告终。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创业能力的提升,而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发展。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创业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于1990年下半年,由当时的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劳技处牵头,在北京、江苏、四川等地开始进行创业教育的实验和研究。2002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虽然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但综合来看,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中西部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缺失,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还相当薄弱。突出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认识不到位。对于创业教育,部分高校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更没有从行动上重视起来,无非是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重新包装。

2.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分离。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开展得还不普遍,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

3.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我国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缺乏多样性、系统性,教学模式局限于知识传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是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基于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体制

1.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传统的教育是以它的知识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在教育教学中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建立在这种知识观点之上的传统教育,是束缚和压抑学生创新精神的教育。[3]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教育要向学生提供创业的知识和机会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要强调培养创业能力,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形式的就业还是自谋职业都是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已为所有发达国家普遍认同。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教育理念。“从教育观念上看,器具型教育应被智慧创造型教育所取代;从教育目标上看,知识型、专才型应被复合型、创造型、发展型和国际型培养目标所取代;从教育过程看,知识灌输式和知识习得式教育应被知识激发式和知识识得式教育所取代。” [4]

2. 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大学生和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教师,不容易树立创造、创业、创新等观念。因此,特别要加强对教师创业教育观念的培养,使之建立教育服务的管理思想。要从观念上改变仅仅为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的思想,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

3.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和科学技术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期,我国高校办学要改革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可实行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沟通,为学校培养人才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根据实用化、共性化教学的要求,聘请创办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也可请工商税务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专家,解答创业政策问题。同时,学校内部加强部门之间、员工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合力,资源共享。

(二)整合校内资源,构建创业教育的实现机制

1.加强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

高校要在自身的特色定位中推动创业教育,与传统应用型专业和新办应用型专业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特色人才。

首先,依据创业型人才培养标准来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时素质教育论文,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大力推动适应创业教育的新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开设专业课程、创业案例课、模拟创业过程的活动课、实践课程。

其次,要根据创业培养要求,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建符合创业能力要求的培养体系。要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到培养体系中来,加强课程融合,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创业课程体系。

2.建设适应创业教育的师资

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素质,并通过教学、科研、实习和技术开发、企业挂职锻练、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创业教育教师。应从当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封闭的格局,积极进行创业师资的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教育指导的科学性。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认真记笔记,教师主要是传授知识。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教师应主动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体现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并充分表现出其创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少讲结论,多讲过程,多讲方法,多提问题,让学生多思考,多争论,多实践。

4.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训练

社会实践环节是培养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措施。高校要改变以往刻板单一、学用分离、简单管理的传统,要让学生利用见习、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社会调查等各种方式,直接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发展学生谋生的真本领。

此外,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比赛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参与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开拓了知识视野素质教育论文,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 提高了创业的思想素养,培养了创业能力。

5.积极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活动平台。一方面,学校积极创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业实践氛围。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有前景的创意融入到校办企业中去,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商务活动。

四、结语

着力打造提升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只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加强创业教育,措施到位,当代大学生一定会激发创业热情,迅速提升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等.创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蔡志勇.迈向知识经济时代培养持续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14.

[4]邓和平:从就业型教育到创业型教育[N]光明日报,2004-03-24(C).

第12篇

课改后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转变教学理念,顺应教学目标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健康第一”的新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只教授学生技能不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教书匠”转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进行互动,相互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让学生愿意与教师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悲伤,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于体育方面比较自卑的学生,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势,并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拥有健康的体魄。对于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要与其更多的交流与沟通,活动或一些趣味性较强的体育游戏让其参加,使孤僻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的乐趣,改善其人际关系。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身心发展特征,以更生动的语言、更丰富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而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及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育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真实的例子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意志品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身体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提高创新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以往的体育课程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按照规定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新《课标》的实施,赋予了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更大的自,使体育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属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原教学内容进行改造,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的自然资源开设课程、根据学校现有的设备条件安排课程、根据学校多数学生的需求开发课程。教学中应有自己独特的设计,树立特色教学、个性化教学,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改变以往教学中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诉求,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帮助、指导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本身对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体育方面的爱好,使教学情境更加开放,更有助于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游戏,学生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其擅长的方面更进一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在体育课中的成功与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教师的创新精神也会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因此,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开发者,创新能力是新型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

掌握评价方法,合理评价学生

课程改革要求体育教师掌握发展性评价方法,在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改变了原来只关注终结性评价的状况。强调把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体系中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同学之间的互评,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之间的互评,小组评价促进学生相互了解,促进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生除了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外,其他时间几乎在学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考虑到可能会对学生带来的影响,看到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以及上课积极主动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认可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这样也有助于调动其他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评价内容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运动成绩,而要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还应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及运动技能合理安排评价方法,对于部分身体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找到学生的发光点,对其优点表示肯定,并鼓励其继续保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全面发展,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身体练习和单调的理论知识上,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一个新动作的形成需要通过“看”来获取主要的信息来源,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向学生介绍一些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更深刻的理解动作技术,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掌握动作要领。

从心理层面来讲,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达到了更直观、生动的视觉效果,动作技术在学生脑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模仿技术动作,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应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育知识、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同行互相交流与学习。因此,新型体育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掌握现代技术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