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故事演讲

儿童故事演讲

时间:2022-10-19 20:3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故事演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故事演讲

第1篇

    给孩子“饭桌演讲”的机会

    儿童到了五六岁时,一坐到饭桌前,就喜欢开始他的“演讲”,讲他和小朋友的故事,讲他看到的、想到的、甚至把大人给他讲的故事,再讲给大人听。有时讲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忘记了吃饭。遇到这种情形,许多家长总是冷着面孔、制止孩子,“有话吃完饭再说”。 但到吃完饭后,孩子又不想讲了,就连大人叫他复述吃饭时讲的故事,也讲不全了。

    其实,此时的儿童,智力开始飞跃发展,饭桌上的演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父母不应该对这种现象予以简单、甚至粗暴的制止。相反,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并将这种自发的“饭桌演讲”发展成为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自觉行动。比如组织“家庭演讲会”、“星期日家庭演讲比赛”、“邻里间的小朋友会聚演讲会”等形式,以培养孩子的观察、思维、记忆、言语表达等各种能力,并要指点孩子把事情讲清楚,把话说明白,可对孩子的演讲题目划范围,提要求,但不要限定过多过死,可通过录音机把孩子所讲的过程录下来,再播放给孩子听,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孩子刚开始演讲时,可能讲得不那么流畅自然,家长一定要耐心细致地诱导、鼓励,并注意克服孩子的语病,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提高口语表达的完整和准确程度。孩子初学演讲时的内容,应限定在儿童社会活动范围,注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可以利用一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儿童读物、录音磁带上的小故事让孩子复述、演讲,这对初学演讲的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出一些适于孩子知识范畴的演讲题目:如“夸妈妈”、“爱爸爸”、“我的小手枪”、“我的布娃娃”等。

第2篇

【关键词】TED视域;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简介】杨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语言革命”“思想爆炸”“风潮”,这些词语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TED演讲风暴”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将人类口语表达的力量推至了历史的顶峰。2011年,18分钟TED演讲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到了5亿次。网友们称“这18分钟,我们收获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将每天收看演讲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演讲者通过思想的碰撞,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使听众获益良多。TED演讲是一场迷人的语言盛宴,亦给小学语文教学刮来一阵清新的风。

以TED演讲者的语言风格与交际水观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强调了使用语言的文明礼仪,距离儿童生成稳定开放、富有生命、鲜明顺畅的语言体系仍存在很大差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口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设计。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视域观照小语口语教学的向度

在思考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体系该如何架构,内容该如何确定,教师教学方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效能该如何检测时,我们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与视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与观照。“假设我们的学生未来要登上TED演讲台,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应该形成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一些,我们才可能打开新的思路,形成口语教学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1.研制全新口语“素养模型”。

以培养“TED小演讲者”的目标为航向,我们约请了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研制全新的口语教学学生素养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轴,在思维轴的转动运转中,朗读模仿能力,叙述描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论证表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等五大口语表达关键能力在螺旋运转上升。在素养模型的最外层为“TED式小演讲者”的外显样态――反应敏锐、思想独特、谈吐有致、优雅从容。

(图1)

2.打破教与学的固有“模式环境”。

环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将“学习环境”定位为物质的基础设施,以及外显的文化氛围等。其实“学习环境”更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等。这些无形的和内在的“环境”,往往决定了口语教学的实际效能,是能保障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从而使得口语教学向着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向度发展的核心驱动程序。

在以往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以接受式、被动式和零碎式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基于儿童立场,遵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规律,凸显学生在语文口语学习中自主体验、自主实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地位,最终形成体验欣赏、合作学习、实践感悟、表达分享等语文口语学习方式。

在口语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师“如何教”的命题,往往决定着学生“如何学”的走向。我们打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问答式”口语教学方式,在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口语表达技巧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体验感受,互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陪伴、引导、互助、激发”式的口语教学。

二、结构化:以课程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维度

在进行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组织、运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语文口语课程的理性价值,必须对“教些什么”“还可以挖掘什么来教”进行选择,就如何推进口语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结构化设计。只有教师从内心生发出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我们的口语教学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稳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出迷人的维度。

1.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干”。

在TED视域观照下构建的小学语文口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绝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们互融共生,相互渗透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注重口语能力养成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课程的触角延伸向了课堂韧猓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架构必须有完善而系统的规划,才能避免课程的实施被弱化、淡化甚至边缘化。我们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国家语文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背景,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内容,完善小学语文口语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以确保本课程能稳定、持续地运转和实施,最终走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具有校本特有气质的“TED小演讲者”。

课程体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义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依托载体都在于严谨而科学、稳定的课程体系中。直观地表述,即小学语文口语课程这棵“大树”的繁茂生长,关键在于“大树”先行生长出稳健有力的“枝干”,能够支撑所有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拓展活动“有向可长”“有枝可依”“有据可循”。

2.以序列化的课程内容为“枝叶”。

在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口语表达能力素养体系”的支撑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关键能力生长点进行了侧重性设计。以第二学段为例,在一定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支撑下,重点发展学生的叙述、转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针对“复述、转述、讲故事、表演”等具体要求,研发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等精品课例群,并且针对“讲述、应对、即席讲话、问题讨论”等具体要求,研发了对应性的精品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学段各自的口语教学精品课例群落,这群落之间的内在隐性勾连便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这些口语精品课将学生口语表达的达成目标扎根于实在的课堂,细小的口语体验活动之中,随着学段的递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无痕教学”中得以“水涨船高”式生长,这也是在所有口语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核心阵地。

3.以精巧的实施结构为“导管”。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像一棵小树在土壤中的成长。儿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这必须依赖具有精巧结构的、立体状态的“实施导管”。我们以“口语实践活动”的分布格局为“导管”,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经纬”的构架,再到引爆口语表达高度发展的“爆破点”设计,最后以覆盖全局的驱动设计为关节点,全方位打造出激发语言生长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以“学科活动”为经纬度。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中,口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在阶段性向上延展的过程中,需要关键能力指向的各项训练项目互相有层递性,交融性。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状态与特点,将12个学期的口语拓展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以期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12次校级层面口语表达“大舞台”,在逐渐升级,逐层爬坡的口语表达竞赛、展演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节奏感的生长与发展。

以“社团活动”为爆破点。儿童的生命成长是非一致性的,有着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样性特征。部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语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儿童更为突出,使得这部分儿童站到“最近发展区”的枝头摘得苹果。为他们建造更高平台,组建“精英”成长营开展口语社团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全力打造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级的口语体验社团。

以“微课活动”为驱动式。实行“课前课”“课中课”“课外课”等微课活动的推行。“课前课”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据点――第一学段为“课前故事会”,第二学段为“课前新闻播报”,第三学段为“课前演讲”,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型训练和即时监测落脚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课中课”指的是针对教材文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出适切进行口语表达的学生主w活动。而“课外课”则指向学生课堂生活之外的语言体验、实践时段。如每日的“阳光晨诵”,午后的“停云憩读”,每周家庭中的“亲子共读”时光等。

三、多样化:以立体的角度检测小语口语教学的效度

因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书面性,我们主要通过对语文口语课程的分析评价,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口语学习与活动的观察评价三管齐下来检测教学的效度,并且辐射课程成果。

1.数据监测评课程。

在每学年的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分析、专家把脉等方式,同时开发课程评价监测软件,对口语课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修改和调整。

以对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的监测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前课”的时间设置出现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时间安排中,出现了第一学段学生“吃不下”,第三学段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改为“两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弹性设置,并以此为“点”的依据,对下学年的课程推进进行“面”的微调和完善。

2.课例档案观教师。

成立口语课程开发与指导中心,为各位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每学年对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推进课程过程中的课例记录和研究,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积累至少一节研究课例,以孔窥豹,在课例的呈现中全面观察和监测教师对本课程的推行和再开发能力的提升。

3.多元评价促成长。

“线上线下双点赞”――丰富和完善“点赞行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的表现给予点赞,发放点赞卡,并充分尊重儿童意见,设置各类机会和奖品予以兑换。以奖代评,以评促优。

“校园双星促成长”――创设表彰“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机制。学校设立“春苗奖励基金”,对“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故事之星”“体验日记写作小能手”“成功之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儿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优于表达。

当TED演讲走进我们生活,并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儿童正是这些观念和行为的最大被影响者。因此,刷新我们的头脑,为儿童筑起语言活动的最大空间舞台,让他们生长在丰厚立体的活动场中,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生长在细致入微而又绵延悠长的口语体验活动中。相信这样的阳光少年,一定能向着TED演讲台的方向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第3篇

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在各中小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主题系列活动,通过活动展现我校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

1、小小真心话。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漂亮的贺卡,将自己想要对父母、长辈说的祝福语或最想表达的感谢语写到纸上并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长辈。

2、以中队为单位,班队课上各班开展以“念亲恩、感亲意、抒亲情”为主题的班队课,进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孝敬父母长辈,学会感恩。

3、三分钟小故事演讲。利用晨读课的时间进行“三分钟小故事演讲”。请学生讲述自己亲身感受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父母、长辈真心付出、无私关爱子女,以及作为子女真诚回报、感恩于行的感人故事。

4、开展“爷爷、奶奶的重阳节,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少先队员们开动 脑筋,为爷爷(奶奶)设计一个有新意的过节方案,向长辈们送上节日深深的祝福。建议少先队员可以为爷爷、奶奶准备一根拐杖,方便他们平时的出行;可以陪爷爷、奶奶锻炼身体,大家一起来运动;也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陪老人们说说话,谈谈心,还可以帮助爷爷、奶奶做点家务事,减轻爷爷、奶奶的辛劳等。用实际行动感恩爷爷、奶奶,旨在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意识,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风尚,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关爱。共同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5、学校大队部组织部分少先队员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为他们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主要小活动有表演歌舞、讲故事、打扫卫生、送礼品等。

6、孝歌我会唱。组织学生学唱一首以孝敬父母和长辈为主题的歌曲,曲目自选。

7、自选活动。各中小队围绕主题,自主设计,鼓励创新。要求:

1、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各中队要充分认识敬老爱老活动对少先队员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此项活动,利用少先队组织的优势,积极动员,广泛发动,使尽可能多的队员参与到活动中来。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音积累

一、在课堂语文实践活动中启迪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积累

1、建立读书角。在教室建立读书角是很有必要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读书角的书籍来源于师生的捐集,还包括师生订阅的报刊杂志。

2、编辑师生文集。把老师和学生摘抄的优美文句优中选优,编辑成册,人手一册,进行欣赏,然后小组交流,班内展示、辩论,鼓励形成不同意见。

3、办黑板报。确定主题,分组办黑板报,鼓励学生办出自己的特色。学生评选,教师适时鼓励。

4、开辟“名言”角。在黑板的一角,为学生开辟一片“名言”天地,让他们轮流展示,鼓励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⒈背诵优美的词、句、段。

选择文本中优美的词、句、段,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把知识储存在记忆里,训练记忆力。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后,可指导学生背诵文中描写趵突泉三个泉眼的句子,学生在说话或作文时可以仿照这样的写法,进而生动形象的描述事物。

2、在熟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为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明。古人学习,一开始只是读和背,先在头脑里装一堆“死”的语言材料。等读得多了,背得熟了,对书中的文与道似懂非懂的时候,老师才开始讲解。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就会产生如朱熹所说的“豁然贯通”的效果,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头脑中那堆“死”的语言材料一下子活了。这种读书方法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其实,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

3、在学生的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开天地》,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摘录到摘抄本上,然后让学生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开天地》的故事。说话前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列成提纲,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使学生在说中积累。

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学生语言空间

1、利用媒介,积累语言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收录机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媒介学习语言,大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引导学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新闻报道等各种活动,遇到一些好词佳句随时记忆,这样即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2、推荐学生阅读各种童话名篇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比如,从学生年龄出发,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童话、寓言、卡通等生动有趣的读物,向中年级学生推荐情节动人、曲折的故事,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向高年级学生推荐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绘声绘色地讲几段草船借箭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断,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要知道故事发展如何,课外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就会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着趁热打铁,向他们推荐《赤壁之战》、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等。又如学了《青蛙的眼睛》,推荐学生读一读儿童科普读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以及古今中外的各种童话名篇……这样不仅能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3、开展“演讲”活动

第5篇

故事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它有着神奇的魅力,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始终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宗旨,创造性地利用丰富的故事资源,应用生动的故事传播方式来扩大儿童的视野,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从而推动儿童智力、情感和道德品质等整体发展。

一、以故事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养成

将抽象的道德说教以故事的形式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让孩子接受;用故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启发顿悟,效果也更好。为更有效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故事三进”活动,即“故事妈妈”进校园,“故事老师”进课堂,“故事少年”进社区。“故事妈妈”来自学生家长中一些富有爱心、能说会演的年轻妈妈,她们来到学校,走到孩子身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情感和文化知识等,根植于孩子的心灵深处。“故事老师”在“故事妈妈”讲完故事之后,定期走进课堂带领孩子领悟故事中的内涵。此外,我们还成立了“故事少年演讲团”,把孩子带到社区,为社区群众讲述故事,传播先进文化。如果说听“故事妈妈”讲故事是一种被动影响的话,那么和“故事老师”品故事、“故事少年”讲故事则实现了学生的德行培养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二、以故事教育促进儿童的课堂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要挖掘出丰富的课程资源,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解读,只停留在抽象的理性分析、公式化的运用,显然是不够的。将故事元素融入课堂,或引进简短生动、有趣、富有挑战力的故事补充教学,或将“故事性”与教学相融合,利用故事的表现方式组织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叫文包诗,把古诗词根据它的创作背景改编成趣味盎然的故事来呈现,这大大降低了学习语文的难度,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这也给了我们启发,对于其他的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教师也可以适时、适度引入与文本相关的人物故事、背景故事,增加故事的元素,用故事来点缀、包装或改造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灵动、立体。学习是天长日久的浸润与积淀,当故事走进教学,孩子就会爱学、乐学、会学。带着孩子徜徉在课堂,体味思维的乐趣,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三、以故事教育促进儿童的生活实践

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生活的外延有多大,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故事教育把儿童的视野引向广阔的大千世界和社会生活空间,故事的内容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可以是自然环境、社会现象、人际交往故事等,这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也是儿童成长的乐园,要让孩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有故事,让故事润泽孩子的童年,伴随他们的成长。星期一,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孩子们昂首聆听一个个承载着美好记忆的“国旗下的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去体味伟大祖国别样的美丽;星期二,当午间音乐响起,孩子们赶往“故事大讲堂”,这里为他们准备了一道道文化大餐,涉及文学、科技、艺术、历史、体育等多个方面的精彩故事,开启了孩子的梦;星期三,孩子们穿梭于图书角、阅览室、小书廊,寻找“童话里的故事”,童书亦如一杯杯琼浆玉露,使孩子的心灵得到由内而外的滋养;星期四,孩子们相约“学生书吧”,和老师一起“聊故事”,不同的学生因为同一个故事聚在一起,聊出了一片故事阅读的新天地;星期五,校园小喇叭开播“校园小故事”,这里汇集了孩子们采集的生活小故事、自编的童话故事和推荐的经典故事。教育需要故事,缺少故事的孩子不会有生气和灵气,也谈不上拥有健康向上、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实验小学校长)

第6篇

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年级:穿越水线2003

第7篇

关键词 说话能力 口语交际 情境识字 阅读 复述 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16-02

教育大纲指出:听话、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能说会道”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能说会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对学生说话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鼓励多发言,纠正学生的不雅语言习惯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话能力也是逐步锻炼出来的。学生在校时,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对纠正学生的不雅语言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多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说。起初,学生不愿说或者不敢说,怕一张嘴,方言和不雅语言就露馅了,被老师和同学们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努力消除他们胆怯的心理,鼓励其大胆说话。在课堂上,要尽量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学生发言时,抓住其闪光点,少一点批评,多一些表扬,逐渐地消除学生胆怯的心理。当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我也不训斥。“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真勇敢!”“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了不起!”这些赞赏的话常挂在嘴边,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渐渐地, 学生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想说、敢说,在说的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不知不觉中,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不雅语言慢慢减少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

二、注重口语交际,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

语文教科书中安排了一些听说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说话的有效途径,如一年级口语交际“贴鼻子”游戏,目的是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畅所欲言,“鼻子”贴在哪儿要做出快速的反应,思维也要极具敏捷性,再表达出为何这样做,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都很高,有的学生在活动中没机会参加,盼望在下一次口语交际中一展自己的风采。可见,学生心中有很多话要说,只是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说话的机会。

三、每天三分钟,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教师可以在每天上课前三分钟安排一个小演讲活动,一次安排一位同学,全班同学轮流演讲。其内容可以是英雄事迹、名人名事、寓言、童话、小笑话等。通过开展这种形式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并能逐步做到大胆、自信、大方地登台演讲,其他同学则担当小评委,听完学生的演讲后,要谈演讲者的优缺点,教师及时把学生说的一些好词写在黑板上,引起大家的共鸣,一起思考,一起学习。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学生们听着、说着、评着、学着,他们的语言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同时润物细无声地帮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真正做到了学生在“说”中长知识、增知识、练思维、训语感。

四、仿说课文句式,训练学生说话

教师在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的语言要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带领他们多读,鼓励他们多说。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课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你认为小月亮怎么样?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很美丽,有的说小月亮亮亮的,有的说小月亮圆圆的,还有的说小月亮像大眼睛。接着提问:这只明亮的大眼睛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有序地观察后,轻而易举地说出“月亮像玉盘”等,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适时表扬、鼓励,引导想象画面,读出语言的形象感。最后又提出:如果这只美丽的大眼睛就是你自己的眼睛,你还能看到什么?用“月亮倒影在______,像_______。”的句式来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先指导学生弄清句式特点,再进行仿说,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这不但便于学生掌握,甚至更好地运用比喻句,也让学生明白,小月亮的美,美在大自然,大自然的美除了要靠我们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体会、更要我们用语言去描绘。这样通过说话指导,由词到单句再到复句,展现了一个思维和说话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复述课文内容,引导具体讲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儿童对故事特别感兴趣,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编排了许多动物故事和神话故事,在吸引他们的同时都要求复述课文。根据课文所讲的内容,把故事复述一遍。这个过程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让学生在对故事初步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复述,把故事说完整和正确,也就是让学生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故事的大致意思复述下来;也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者联想,把故事说的生动些,并且有一定的创造性,或者补充原有故事的某些空白,拓展故事的空间范围,变更故事的某些情节和线索,从而使得故得更具有新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故事,使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

六、激发想象补白,拓展说话空间

第8篇

一、重视听话和说话教学的作用

一般老师认为,抓好听话和说话教学其目的在于为读写打好基础,这种认识有失偏颇。我认为听话和说话教学是提高学生言语能力、感知和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1、听话和说话教学与言语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言语能力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即由书面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则以口头言语和书面语为主。听话和说话教学主要以听说为主,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语言的因素,抓住各个阶段听话能力培养的重点,对学生进行说话的完整性、连贯性、准确性以及普通话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言语能力。

2、听话和说话教学与学生感知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观察能力由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观察;情绪化观察向理智化观察过渡;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观察对象的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听话和说话教学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插图后,根据对图意的理解,练习说一、二句完整话。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感知与观察能力的发展。

3、听话和说话教学与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有意识记成分逐渐赶上并超过无意识记;意义识记逐渐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减少;抽象记忆逐渐超过具体形象记忆。在听话说话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练习时,一边自己动脑、一边记住同学们的发言,从中找出优点和不足。通过借鉴别人的发言,完善自己的发言。以此,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4、听话和说话教学与学生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他们在结合插图进行合理想象时,经常会说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这代表他们的想象力在不断地提高。小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在不断发展着。在培养他们注意听、动脑想、仔细辨的听话训练中,学生就能从中发现对错、好坏,听到好的词同学会赞扬;稍有差错,同学便会指出。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原则

1、主动参与,促进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或代替学生学。听话和说话教学正是迎合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心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其潜在能力。在听话和说话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给他们留下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思考时间。说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引起学生对生活材料的注意和积累,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教益和发展。

2、自主发展,平等和谐。能力的提高以学生为本,要使学生充分自由全面发展,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听话和说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说话的题材,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一展身手。唯有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3、激励竞争,人人成功。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急剧变化、高速发展、充满竞争的时代。这就需要实现每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追求那种具有全面能力的完善和健全的人。因此,需要我们在听话和说话教学中有意识地营造激励竞争的氛围,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平等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演讲的时间让学生夸夸自己;我还以演讲比赛的形式评选出我班的优秀广播员、优秀小听众等竞争机制。形成人人争、个个比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人人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4、教学梯度,因材施教。学生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重视因材施教。听话和说话教学中应对那些超常儿童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合理而又适当地允许其进行加速与加深学习。如开展“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鼓励其能力的超常发展。对常态范围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多关心、多帮助,实施具体辅导。如采取听后重复、先写后说等方法提高其听说能力。对所有学生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其特长。

三、教学方法

1、激发兴趣。兴趣是一种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训练效率的兴奋剂。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听话和说话训练中,应以引起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使他们主动听、积极说,从而提高训练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和内容上要新颖、富有情趣。在训练的方法上还可以采取“传口令”“送通知”“打电话”“讲故事”“配音”等多种游戏方式,使教学多样、灵活。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听说训练。

2、边看边听。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采用图片、幻灯片、录相、动画课件等手段,使学生记忆深刻。如进行《小鹿请客》这课书的训练时,我利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看挂图,听老师讲小鹿请客的故事,然后请学生自选一种小动物模仿着说。(2)一边看挂图,一边听录音故事,进行复述。利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环节是:①看小动物图,说说它们长得最可爱的地方;②看一盘盘的早餐图,根据颜色、形状等,说说什么动物爱吃什么东西;③看板书、看图复述故事。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听、说训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

3、结合绘画。根据儿童对听到、见到的事物能在脑子里形成一种表象,我便采取听、说、画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加深记忆和发展想象力,也有助于激发兴趣。如在进行《我们的教室》这一课的听说训练时让学生边观察、边听别人说,然后进行评价;第二步要求学生独立运用想象,画画你头脑中完美的教室并进行说话练习。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第9篇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是疾控中心的一名护士,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个演讲台上,用我的演讲来诠释护士这一崇高的职业。我演讲的题目是“一双手,一颗心。”

天使是传说中神仙的使者,是幸福和温暖的象征。我们的职业被誉为白衣天使,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美和内在美的深情赞誉。一袭飘然的白衣,是一颗纯洁的心灵。一顶别致的燕帽,是一项守护生命的重任。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你们选择了这一行,就是选择了奉献。”对于奉献二字的深刻含义,当时的我并不以为然,直到实习时第一次戴上白色的燕尾帽,穿上洁白的工作服时我才明白什么是奉献-----奉献就是用我们的双手服务于他人,为他人带去幸福,奉献就是用我们的心去温暖他人,为他人带来欢乐。

每个人都有过美丽的青春,有人的青春美丽在雪上哨所,有人的青春美丽在手术台前,有人的青春美丽在霓虹灯下,有人的青春美丽在工厂天边......而我,一个平凡的护理工作者,我将青春最美丽的年华,献给了我们祖国的未来----牙牙学语的幼儿,活泼可爱的少年。

计划免疫工作是抵御疾病的万里长城,疾病预防控制是我们的职业,预防接种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工作,这个行业并没有人们口中的那么清闲也没有自己想像的那样光鲜,每天要为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登记录入、预约告知、打针注射、宣传留观,一干就是一天。

几年来,我在工作中学到了许多用钱买不到的东西,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到一个可以为所有儿童家长提供接种信息,给孩子们做好接种工作的防疫人员,这其中发生了许多故事------以前的我意气用事,不懂的分析利害关系,也不知道该怎样能减轻孩子们的痛苦,现在每个家庭大多都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都是家长的命根子,所以难免有时会受到家长的埋怨。于是我用心学习,通过向前辈们学习经验,我学会了从每个孩子家长的角度出发,尽量减轻孩子们的痛苦,得到了广大儿童家长的信赖与认可。参加工作这些年里我们接种了数不清的孩子,从刚满月的婴儿,到步入义务教育的小学生,我们都有了经验,对小月份的孩子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当他们意识到疼痛时注射已经完成,这样就可以减轻孩子们对疼痛的重视度,也可以让家长不那样紧张。对大一点的孩子我们要鼓励,要建立他们坚强勇敢的自信心,所以现在注射时孩子们的哭声也少了许多。

人,也可以说是一种心态,总会想着享受舒适,但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岗位都有不尽人意的一面,护士也是人,也难免会有这样的心态,有时想着每天耳边都充斥着婴幼儿的哭声,甚至是儿童家长的埋怨,我们心中也感到委屈,但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磨难时,也曾经不止一次的想过要放弃,但每次想到我们工作的重要和必要时,我们放弃了这样的想法。于是我们依然和颜悦色,打针的手尽量的轻柔,用我们一颗爱的心为广大儿童和家长们提供热情的服务,取得他们的理解、支持与配合,从而达到防病灭病、保护群众的目的。这是感觉:这样的委屈同这样神圣的目标相比,个人的酸甜苦辣又算得了什么呢?

南丁格尔用一盏灯照亮了他们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就让作为后人的我们,紧跟他的步伐,用我们一双双温暖的手,驱散病魔对人类的侵扰,用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带给世界幸福、百姓健康,用我们不不懈的努力来构造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吧!

第10篇

面对这一串荣誉,同事、邻居羡慕得不得了,纷纷打听使了什么教子绝招。其实,我们并没有什么绝招,我们只不过是得益于故事――这个并不新式的教育武器。

儿子一出生,我就与妻子达成了教子共识――用故事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他智慧的大门。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3~7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我们是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孩子的。

儿子3岁时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识,他已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词语,并能运用它们表达简单的意思。这个时候,我们就教他读(唱)《大雪天》、《宝葫芦》等儿歌,念《挂铜铃》、《荡秋千》等绕口令,也背些《鹅》、《画》、《柳》等童味较浓的古诗,这样既能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又能给他积累一些高雅的词汇,为他以后的使用打下基础。

大约是4岁以后,我们就开始给儿子讲故事。开初的故事当然是很简短的,一个小小的道理,一件稀奇的往事,一次惊险的奇遇,一场短暂的矛盾……都可能成为儿子一顿精彩的精神快餐。渐渐地,儿子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听了《农夫和蛇》之后,咬牙切齿地说,蛇真是个大坏蛋,它怎能咬死救它的农夫呢!听了《实火柴的小女孩》,又为那个小女孩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很快,儿子成了故事迷了,每天不听一两个故事,决不上床睡觉。

我们趁热打铁,在故事里作起“文章”来。先是故事讲完了,向他提些小问题,如讲完《孙悟空大闹天宫》后,我就问他:孙悟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为什么要大闹天宫?孙悟空大闹天宫结果怎样……儿子听得津津有味,回答起问题来也就有鼻子有眼了。有些问题稍难,我们就作必要的提示,他很陕就能转过弯来。

有时,我们在故事中又有意无意地加人一些数字,让他加强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练习简单的数字运算。例如听完《黄鼠狼》的故事,我觉得儿子还不会利用数字去说明问题,就启发他黄鼠狼第一次吃鸡,只能吃1只,第一次不吃,第二次就能吃到6只鸡,6比1多5,所以狡猾的黄鼠狼就宁可第一次不吃了。

待儿子对数字的简单运算比较熟练之后,我们就在故事中融进较为复杂的乘除运算。

我们更多的精力,是花在培养儿子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上。从小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儿子5岁以后,我们在给他讲故事时,又增加了他“听”的难度。

先是将一个精彩的故事讲掉一大半,剩下结尾部分不讲,让他自己去想象出故事的结局,我们叫这为“找尾巴”。起初,儿子听惯了现成的,找不到,后来几经锻炼,他不但能找出一条较好的“尾巴”,有时还能找出两条或多条。有时找出了“瘾”,在我们的故事刚刚讲到时,他就要求暂停,找好几条“尾巴”,问我们哪条最好?很多时候的故事结局真的让他“不幸言中”。

伴随“找尾巴”之后是锻炼他编故事的能力。一个故事讲了个开头,就问他后面会怎样发展:讲到发展之后,又问他接下去应该怎样。这很像故事接龙。有时先讲个开头,后讲个结尾,留下中间让他用故事去“填空”。这样既锻炼了他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的思维想象能力,从儿童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创新,确能起到一石双鸟之效。

接下来我们又搜集了大量的训练儿童说话的图片,先是单幅的,要他用一句或几句话说明图片内容,然后是双幅的、三幅的、四幅的。甚至更多。要求他串联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或一个完整的故事,以培养他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及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时候,我和妻子就成了他的“忠实听众”。随着训练的加深,儿子的综合能力逐渐扎实起来。我们曾拿小学高年级的看图说话让刚入小学的儿子去说,竟也说得头头是道。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未成年人服务 英国

中图分类号: G259.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4-0029-05

1862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图书馆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成长于进步时代(Progressive Era,1890~1914年)[1]。可看出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比美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起步要早近30年。英国的伯明翰公共图书馆1865年就开始对儿童借书,1882年英国从诺丁汉公共图书馆系统中独立出来了专门的儿童图书馆。19世纪晚期在1870年《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 Education Act, 1870)的推动下,英国的公共图书馆获得不断发展,1891年伦敦大约有40个图书馆提供儿童馆藏。不过相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速度,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发展仍较缓慢。1898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300多个图书馆中只有108个提供青少年馆藏[2]。1915年亚当斯的报告《图书馆条款与政策》是英国公共图书馆正式发展的起点,在此之前是缓慢发展时期。文章分阶段对英国未成年人服务发展历史进行梳理。

1 1915年之前:缓慢发展时期

早在公共图书馆还没有出现之前,于18世纪晚期兴起的英国主日学校①图书馆(Sunday-School Libraries)就开始关心儿童的阅读问题,这类学校主要面向贫民家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因为贫穷,家长无法负担他们的学费,更没有钱来给他们买书,主日学校图书馆就成为这些孩子读书和学习的重要场所。1850年之前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没有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和设备,1850年之后尽管未成年人可以与成人一样使用公共图书馆了,但依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专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儿童/青少年图书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专门面向未成年人提供图书馆服务的是于1862年建立的曼彻斯特图书馆,尽管后来陆续有图书馆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但总体来讲,发展较为缓慢,服务也不够专业,这个阶段属于英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起步阶段。

2 1915~1927年:改变与挑战时期

1915年亚当斯的报告《图书馆条款与政策》(Library Provision and Policy)和1927年凯尼恩的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ies in England and Wales)在英国图书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以这两个报告的发表为起始点,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进入改变和挑战阶段。

开架阅读的出现使得儿童图书的借阅变得频繁,为了满足读者需求,馆内开始购进大量的图书,图书的增多使分类成为问题,儿童图书此时与书一样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图书也成为馆员关心的问题,1914~1916年《图书馆协会记录》杂志首次尝试列出了含有200本书的清单,供图书馆选书参考使用。男女性别差异带来了阅读习惯的差异,这个时期最受女孩子欢迎的是学校故事,最受男孩子喜爱的是冒险故事。图书选择的专业性使大家认识到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离不开熟悉图书馆业务并了解孩子心智发展、对孩子感兴趣的馆员。这个时期美国的布鲁克林、匹兹堡、克利夫兰等学校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儿童馆员培训课程,但英国的馆员在这个时期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仅凭自己的经验来维持图书馆的运转。这一时期的馆员以女性居多,由于战争的爆发,很多男性馆员被应征作战,女性馆员开始在儿童服务领域建立起重要地位。

以图书馆儿童服务为主题的文章在这一阶段陆续发表,1924年10月的《图书馆员和图书世界》(Librarian and Book World)和1924年1月、1926年11月的《图书馆世界》(Library World)都有刊载,但对于儿童服务的关注程度不及公共图书馆,Berwick Sayers想在利兹召开的图书馆协会年会发表《英格兰图书馆儿童服务的中心需求》(The Central Need in Library Work for Children in England),但由于其他发言已经占满了会议议程而被取消,可见在当时对于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一战的爆发使得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受到重大创伤,儿童服务也受到了影响,1916年伯明翰的图书馆委员会终止了每周的儿童语法课程,家庭阅读图书的购买量明显减少,1917年曼彻斯特的所有儿童阅览室都关闭。直到1919年《公共图书馆法》颁布,这种状况才得以好转,图书馆经费在该法中得到保障,儿童图书馆也首次获得了补助。儿童阅览室在20世纪20年代获得了发展,1920年克里登出现了一个专业的儿童阅览室,室内摆放了适合儿童高度的书架,墙上挂满了充满童趣的图画,阅览室内还摆放有绿色植物。1924年凯尼恩委员会统计,共有151家公共图书馆有儿童借阅部,87家有儿童阅览室。

1920年英国出现要求取消公共图书馆直接面向儿童服务的运动,要求学校为孩子们提供阅读的图书,很多馆员认为他们没有义务为在校学生提供服务。这个时期的公共图书馆限制11或12岁以下的孩子到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主要面向那些雇佣童工开放,这些孩子14岁就被迫离开学校,来到企业打工。公共图书馆往往将这类离开学校步入社会的儿童作为自己的主要对象,希望为他们提供各种图书,让他们不忘记在学校刚刚掌握的知识。

自1920年始,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开展了讲故事活动,图书馆的青少年服务迈出了第一步,馆员组织中学生在图书馆定期聚会、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创办报纸,很多青少年俱乐部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由于青少年聚会每次都是定期定点举行,慢慢地图书馆就为他们预留了特定的空间,图书馆青少年空间逐渐在图书馆内形成[3]。

3 1928~1942年:在逆境中求合作的发展时期

以1942年麦考林报告(McColvin Report)《英国的公共图书馆体系》(public library system of Great Britain)为截止时间段,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进入到了在逆境中求合作的发展时期,期间历经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二次世界大战。受经济因素和战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在逆境中前进,总体而言,儿童服务发展要优于青少年服务。1928年的《图书馆事业年度发展报告》(the year’s work in librarianship)认为“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工作已经在英国的土壤中生根,但从全英的整体发展来看,还处于比较表面层次的发展,没有十分深入”。麦考林报告指出,他参观访问的城市公共图书馆都已经开始提供儿童服务,但超过40%的中心馆没有提供专门的儿童阅览室。1920~1930年新出现的分支图书馆都有儿童阅览室,典型的就是兰开夏郡的Prestwich和德文郡的Paignton。1939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73%的图书馆提供了专门的儿童阅览室,不过通常只有一个房间,其中包含参考阅览室。馆内的设计开始考虑儿童自身的特点,光线明亮、座椅舒适、让孩子能够在这个环境里无拘无束的读书,暂时忘却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

20世纪30年代受战争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图书的复本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据统计,到1930s晚期儿童图书占馆藏总量的24%,平均每百人拥有8本图书,不能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不过这一时期的阅读书单却相对容易获取,1936年H.J.B.Woodfield在美国《角帜书杂志》(horn book magazine)的基础上出版了书评杂志《Junior Bookshelf》,1937年卡内基文学奖(Carnegie Medal)每年都进行最佳图书的评选。

1937年,在Ethel Hayler 和Eileen Colwell的领导下,指导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专业机构——儿童图书馆员协会(Association of Children’s Librarians)成立。该协会两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地点限于伦敦及其周围地区,所有对儿童图书馆工作感兴趣的人都能成为会员,为广大的儿童图书馆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机会。

伴随图书馆员和对儿童图书馆服务感兴趣的人数增多,图书馆的延伸服务也变得丰富起来,一些图书馆设置了专门的延伸服务空间。讲故事和演讲是延伸服务的主要内容,1939年伦敦及周围各郡,更多的图书馆用演讲代替了讲故事,演讲的主题非常丰富,包括: “古老的切斯特①、印刷、马克吐温、诗歌艺术”等,一些先进的设备也被用于服务中,如胶卷、投影、收音点唱机、电子唱片等,图书馆还将英国播音公司的儿童时间(Children’s Hour)栏目拿到图书馆播放。最有创意的一个延伸服务就是读书周,1932年11月在全国图书委员会(National Book Council)赞助下,“国际男孩和女孩图书周”(A National Boys’ and Girls’ Book Week)举办,每个参加活动的家长和孩子都能获得一份纪念品。这一时期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员意识到青少年的特殊需求,针对他们的活动大多也是间歇性的,1934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只有5%的图书馆提供青少年服务。

4 1943~1959年:战后曲折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1959年罗伯茨的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The structure of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England and Wales)为终点,受战后经济紧缩和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的儿童服务受到了一些挫折。1939年伦敦及其周围各郡有85%的图书馆提供儿童服务,但到1944年下降到了76%。1950年开始经济出现好转,图书馆的儿童服务也相应有所改变,据图书馆协会1954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468家被调查的图书馆中,大约70%有儿童阅览室。1950年中期,各郡的分支图书馆数量增多,兰开夏郡有69个分支图书馆,每一个都有儿童阅览室或儿童部门。这个阶段公共图书馆开始取消儿童入馆的年龄限制,只要他们能够使用图书馆的设备就允许他们入馆。

这一时期儿童阅读指导图书大量出现,有Kathleen Lines的《四岁到十四岁》(four to fourteen),图书馆协会的《青少年的图书》(books for young people),1952~1960年期间不断被修订。1955年图书馆协会设立了凯特格林威奖(Kate Greenaway Award),为筛选图书提供了另一个参考依据。

20世纪50年代受电视机的影响,儿童对公共图书馆的使用在很多地方有所下降,电视使孩子们阅读时间比以前少了,光顾图书馆的次数也少了。尽管孩子到馆的次数明显减少了,阅读时间也明显缩短了,但他们仍然会到图书馆读书,促使孩子们继续到馆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需要完成学校的作业。

馆员的专业性逐渐受到重视,罗伯茨委员认为儿童馆员是两个最需要专业知识中的一个。尽管专业馆员对于图书馆儿童服务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但是当时各个图书馆对馆员的要求并不严格。图书馆协会1954年的调研显示只有168家图书馆对馆员进行了专业要求,189家没有进行任何要求。

这一时期的图书馆通常设置在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因为要过很多路口,过期图书还要罚款,因此很多家长不鼓励孩子到馆,延伸服务就显得非常重要。据图书馆协会1954年的报告显示,图书馆采取了很多延伸服务方式,在468所图书馆中有332所组织图书馆课程和班级访问,占到总数的70%;250所有图书展览,占到总数的54%;164所开展讲故事活动,占到总数的35%。到1944年,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内容变得丰富起来,除了讲故事、演讲外,出现了图书展览、电影放映、游戏阅读、猜字谜、象棋俱乐部、戏剧、木偶剧以及其他兴趣爱好表演等。

尽管如此,青少年使用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观,1959年Crowther Committee 报告中指出虽然有一半的在校生是图书馆的读者,但只有16%在离校两年后仍然使用图书馆。1959年英国只有18%的公共图书馆有青少年部门,图书馆协会不赞同给青少年开辟一个专门空间,他们只能使用儿童或书馆。

5 1960~1974年:逐步科学规范化发展时期

1974年英国政府重组,对公共图书馆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段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Standards of Public Library Serivce in England and Wales)和《公共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of 1964)先后出台(前者于1962年,后者于1964年),使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化的道路。

由于1969年英国经济出现衰退,所以这个阶段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比较曲折,总体而言,前一段比较辉煌,后一段比较平淡。政府拨付给图书馆的费用没有下降,但相对于价格不断上涨的图书、图书馆建筑和馆员工资,图书馆获取的补助不能与此保持同等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逐步规范化,对儿童图书馆的功能区间和面积、藏书册数等有了量化指标,伯明翰的城市馆员W.A.Taylor认为儿童阅览室应该包含图书借阅区、参考咨询区、读者自习区和延伸服务活动区,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该提供更衣室和卫生间。Bourdillon 报告指出一个大中型的儿童图书馆面积应该有1000~1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如有可能可另外附加一个学习空间。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最适宜的藏书量为4000~6000册。该报告还建议每个图书馆每年基本的儿童图书购进量为1500册,因为1960年出版的图书总数为750册,其中33%是儿童图书,因此要完成这个任务图书馆需要购置一定数量的复本。Bourdillon委员会1969年制定的《苏格兰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Standards for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in Scotland)建议儿童图书馆最多有8000册藏书,不要少于3000册。馆藏中要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图画书和简单故事书,在成人阅览室中放置儿童图书馆方便家长借阅。这些具体的指标,给各个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虽然不能全部达到,但却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从1972年开始,在英国的图书馆学院校中开始开设儿童图书馆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儿童文学、儿童发展学、社会历史学、交流与沟通、知识组织等,所有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都能选修,让每个馆员能够从课程中了解一个个体从婴幼儿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由于儿童馆员工资的提升,很多男性馆员开始重返工作岗位。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有所延伸,从学龄儿童到青少年全部都包含在内。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从童年向成年的转变,很多馆员建议将儿童阅览室设置在公共图书馆内,不要在单独的建筑中,最好与成人阅览室相连,中间用墙壁或是幕布隔开就行。学龄前儿童的讲故事活动变得非常普遍,夏天公共图书馆经常将流动服务车开到乡下的居民区或是学校。为了吸引更多的孩子参加,在开展的活动中往往穿插各种游戏或小测验。由于电视机仍然在与图书馆争夺读者,所以每个图书馆都想出不同吸引读者的方式,在塔尔博特港图书馆每个孩子借阅一本书就能获取一个小的硬币,集齐8枚就能在图书馆换取一本杂志。此外很多图书馆还制作书单、书签、各种宣传册等到学校或青少年俱乐部发放。

公共图书馆在这个阶段开始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关注,他们会将自己的服务送到医院、监狱等场所,还会为移民儿童提供他们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图书,如《多民族课堂图书》(Books for the Multi-racial Classroom)和《儿童图书:移民者的家园》(Books for Children: the Homeland of Immigrants)。

学校仍然是图书馆的重点合作对象,公共图书馆被当作是一个教育机构,担负起给学校提供图书的重任,除了印刷版图书外,其他的一些非书资料也被包含在内,公共图书馆能够获得教育部门的资助。

这个阶段由于相关法律和标准的颁布,图书馆儿童服务开始规范化和科学化,建筑逐渐现代化,馆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有所提高,面向各个年龄段的服务在图书馆中开展,涵盖了从学龄前儿童到青少年的多个群体[4]。

6 1974年至今:低幼儿童服务成特色的发展时期

近些年来英国的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非常重视低幼儿童这个群体,从阅读起跑线(Bookstart)、确保开端(Sure Start)再到每个孩子的事(Every Child Matters),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促进低幼儿童阅读的发展[5]。公共图书馆将学龄前儿童看作自己主要的服务对象,据统计2006年大约有55%的0~14岁儿童是公共图书馆的注册用户。图书馆以孩子为桥梁将家庭的其他成员吸引到图书馆中来,基于“儿童服务驱动图书馆”的理念,以孩子为核心的家庭读写活动在英国开始兴起。专业馆员数量增加,2005年整个英国共有专业儿童馆员970名,平均每13628名儿童一名专业馆员[6]。截止到2006年3月31日,英国的公共图书馆有2530万册图书,每个儿童平均2.3本,总体消费5010万,2810万用于员工开支,2000万用于图书和其他资源,190万用于具体的活动或宣传推广[7]。不论在馆员数量还是在资金获取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为图书馆中的重要资源,到2006年78%的公共图书馆提供计算机设备。

图书馆除了与学校继续保持合作外,还注重与其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99%的公共图书馆与幼儿园有联系,93%与健康中心有联系,发达的合作网络成为英国未成年人服务开展的一个重要保障。除此之外,公共图书馆还积极参与国家促进儿童阅读的项目,Bookstart 项目在85%的公共图书馆中开展,其中74%的图书馆是Bookstart图书包裹发放点。

7 结语

受经济、外部环境、新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百余年来英国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发展历史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迂回曲折的。总体而言,儿童图书馆服务要优于青少年图书馆服务的发展。伴随图书馆对未成年人服务发展的重视,图书馆服务越来越丰富,儿童馆员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在相关法律和规范的指导下英国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越来越科学化。为了吸引更多儿童,图书馆积极与其他机构开展合作,学校始终是公共图书馆最亲密的合作伙伴。近些年来,英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触角不断延伸,低幼儿童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个特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英国也已经成为世界上儿童图书馆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J.迪纳.萧易译.非常时代进步主义时期的美国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Alec Ellis.Library Serivce for Young People in England and Wales,1830~1970[M]. Oxford: Pergamon, 1971.

[3]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15~1927[J].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0,(2):92-106.

[4]Alec Ellis.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for Children in England and Wales, 1960~1974[J]. 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74,(6):10-27.

[5]Anne Goulding.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21th Century :Defining Services and Debating the Future[M].Great Britain: MPG Books Ltd.Bodmin, Cornwall,2010.

[6]CILIP start with the child[EB/OL].[2010-03-04].http://.uk/get-involved/special-interest-groups/youth/publications/children/start/pages/startwithchild2.aspx.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口语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何谓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运用最生动、最有效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听者,对听者产生最理想的影响效果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种会议上的演讲能力;对不同对象的说服能力,以及面对复杂情况应付各种“对手”的答辩能力。

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时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大语文”原则。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使说话训练无时不有,无地不在,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和因素,进行语言能力的反复实践。

2、循序渐进原则。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比读写能力更复杂的能力,它的构成中还包含有举止风度、语调音色、应变机巧等等因素,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进行科学的训练。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培养,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3、灵活多样原则。

“说”的教学有着自身的优越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即随机性,说话训练可以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活动等领域随时随地进行。朗读、复述、提问、讨论、故事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活动、演讲、辩论、交谈、口头作文等都属于说话训练的范畴,体现其多样性。有趣的活动形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不断变换形式,以竞争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指名说、抽号说、串说、四人小组选代表说、小组选代表说、自由争议等,增强他们的表达欲和争辩意识。通过训练,使学生由“厌烦说”到“愿意说”,由“要我说”到“我要说”。

三、提高小学语文的口头表达能力的策略

1、重视课堂说话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的思维活动也凭借语言进行。因此,一个人的语言越丰富,思维就越发达,越成熟。如果一个人的语言贫乏,他的思维也很难得到发展。所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毫无疑问地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其间儿童记忆力强,模仿性强,而悟性却相对比较差。我根据这一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丰富他们的语言,重视课堂上多说的训练。

2、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通过教师语言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在课堂合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势必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教师自身要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伙伴,努力营构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轻装上阵,敢于表达并乐于表达。

2)、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往往会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表现出极大兴趣。

3)、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口语交际训练生动化。毕竟学生和老师一起的时间多在课堂上,受时间和空间条件制约,有时无法创设情境。但是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可以将教师无法描述,学生没看过的东西或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兴趣,对口语交际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传授说话技巧,让学生善说

教师要结合教材中说话训练技巧知识的传授,给学生一种比较系统的关于说话技巧方面的知识。如表情的恰当运用,动作的灵活处理等等。其次,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提高,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读写”材料,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诸方面的技巧。当然,一个语文教师,更要身先士卒,力争做个优秀的“说话者”,让学生在教师的“说话”熏陶中,通过潜移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4、丰富课外活动,对简单的口语表达进行延伸。

1)、开设说话课。先从诗歌朗诵入手,因为诗歌读起来,音律和谐、节奏明快,学生好读,也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我的要求是: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语句流畅,尽可能地富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