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代建项目论文

代建项目论文

时间:2022-02-07 19:26: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代建项目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代建项目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射箭;瞄准;方式;质疑

中图分类号:G88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64-03

Contradiction on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n Archery

GUO Pei, YAO Songping

(Shanghai Sports Bureau,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Collimation is the key factor in archery techniqu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athletes' collimation method, including archery athletes in provincial teams and national team and the top 8 athletes in 2004 Olymp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hery technique. The new collim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that through the post,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he target. The 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arget with the intention on their inside. Athletes look at target clearly, but need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precision. When feeling intense, athletes can broaden the collimation area.

Key words: archery; collimation; method; contradiction

射箭是我国的传统项目,长期以来,在我国射箭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射箭技术,为我国射箭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射箭竞赛规则的改变,从备战08年奥运会力争夺金牌的角度看,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观察训练,用新的观念研究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1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

人类眼睛成像的原理是:当人清楚地看着眼前的物体时,远处的物体是模糊的;当把视线的焦点集中在远处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是模糊的。我国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是目光视线的焦点集中在瞄准器的准星上,把准星看清晰,而使靶面模糊,即“星实靶虚”。“星实靶虚”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射击专家带来的步枪与手枪的瞄准理念,我国射箭界将其借鉴、移植到了射箭的瞄准中来。建国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1993、2001出版过3本射箭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上述3本教材中对瞄准的要求与规范都是“星实靶虚”。其理由是让注意力回收,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准星为边缘的“内环境之内”。因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与靶面,扩大了注意力的范围,一是会增加外来的干扰,二是会降低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技术易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用力停顿等问题[1]。从心理学有关部注意的理论方面来说,让注意力回收是完全正确的,但注意力回收是否要以“星实”为前题,从达到射箭动作高度一致、稳定准确、快速流畅的要求来说,是将靶看清有利,还是将准星看清有利,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射箭竞赛规则修改对瞄准方式产生的影响

2.1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

1987以来,国际箭联对在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射箭比赛中采取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其中重大修改有两次,一次是1987年起采用的淘汰赛(Grand FITA Round,简称GR),采取每一轮次未尾若干名运动员淘汰的方法;另一次是1992年起执行的奥林匹克淘汰赛(Olympic Round,简称OR),采取了“一对一”的单淘汰赛制[2]。在那之后,几乎每年都还有小的修改,使得决定胜负的箭支数越来越少,射箭发射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3]。从发射的时限来看,由原来2 min30 s射3支箭,改成2 min射3支箭(2005年7月1日起改成1分半钟射3支箭),即将平均每支箭50 s,改成40 s,并即将改成30 s[4]。此外,团体比赛的犯规,多以判罚时间替代原先的判罚环数。发射时限的缩短,意味着对射箭动作的动态性、连贯性、流畅性,即动作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的箭支数由双轮比赛的288支箭,减少到淘汰赛(GR)每一轮次的36支箭。实行奥林匹克淘汰赛(OR),后更是减少到以淘汰赛阶段每一轮次18

支箭、决赛阶段每一轮次12支箭的成绩决定胜负。箭支数的减少,意味着对命中精确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及比赛结果偶然性的增加。规则的修改使射箭所需的竞技能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即除原有的稳定性、准确性、一致性外,增加了连贯性、协调性、快速性,进而对射箭技术、训练及选材带来了新的要求。采用新规则后射箭技术发生的最大变革是“快速发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生及90年代中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同及推广应用。

2.2传统瞄准方式引发的问题

2.2.1心理方面引发的问题

射过箭的人都有体会,瞄准时如果把准星看得很清楚,其微小的晃动,运动员就会清晰的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安,动作用力便会产生停顿,瞄准时间会延长,快速发射难以实施,动作的节奏也易遭到破坏;而瞄准时看清靶面,即目光通过准星聚焦在靶面,靶面较清晰而准星相对模糊,同样幅度的晃动,运动员也不会真切、清晰地“看到”准星在移动,只会看到准星在“抖动”,只要准星晃动不出黄心范围,也就不会由此而引发运动员心理的不安,运动员就敢于做技术动作。

2.2.2技术方面引发的问题

“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对于射击也许是合理的,但射箭与射击项目特点不同,器材不同,技术要求也必然不同。两个项目最大的不同(飞碟除外)之处在于,射箭需要在“无依托”的条件下,将拉力在38~46磅左右的弓拉开,再优秀的运动员在精确瞄准的阶段微小的晃动都在所难免,无法,也不必达到射击瞄准的精度。此外,射击运动员(飞碟除外)多采用一只眼瞄准,而射箭大多数运动员采用睁两只眼,用优势眼瞄准的方法。因为用两眼瞄准较自然,不易疲劳,空间感觉较好,稳定感也较强。射箭中,仅2%~3%的成年运动员及3%~4%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掌握不好同时睁开两眼,但仅用优势眼瞄准的技术的而采用闭上一只眼或戴上眼罩,用另一只眼瞄准的方法。由于少了两只眼聚焦的过程,较易做到“星实靶虚”。所以不排除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能射好箭的可能。但对大多数采用睁开两只眼睛的运动员来说,强调“星实靶虚”就意味者在瞄准上投入更多的有意注意才能将准星看清。第三,射击瞄准技术要求为“准星、缺口、目标,三点成一线”,即“枪正了,才能射准”。对射击运动员而言,枪上的准星与缺口在近处,靶在远处,要将准星对准缺口,视线必须聚焦准星,靶自然就因模糊而变“虚”了。而射箭却不同,弓上只有准星,没有缺口。规则规定,运动员如果要在弓上设置第二个瞄准参照物,则被判为犯规[5]。因此,运动员只能靠合理的技术动作去构成“瞄准基线”。原韩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主任、韩国国家射箭队总教练朴敬来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多次谈到:“高水平射箭运动员盯着靶子的时候,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瞄准)”。

采用传统的双轮比赛赛制时,为追求稳定、准确,运动员射一支箭的瞄准时间普遍为5~6 s,有的还更长。当时对瞄准的要求是: 瞄、瞄、再瞄准,瞄得特别好再撒放,然而在新规则下瞄准时间长效果并不好[6],研究发现,随着瞄准时间的上升,有质量的箭却下降[7]。现行的奥林匹克射箭规则导致“快速发射”成为射箭运动员技术特征上的最佳选择,要求运动员在形成满弓动作后1.5~3 s内放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射,运动员从举弓开始前直到将箭射出后,目光都必须看着靶,直到看清射出箭后的着靶点。如果按传统的瞄准方式举弓、开弓、形成满弓动作时都看着靶,而瞄准时再目光移回到准星,不但瞄准时间易延长,还使得动作复杂化,易破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也易分散注意力。研究表明,肌肉保持高度协调一致的时间有限,拉满弓后继续用力时间(同是也是瞄准时间)每延长1 s,箭速会降低1英尺/s,当箭速差异在3英尺/s,准星与靶心的相对位置将有2~4 mm的差异。换言之,即使准星瞄准靶心不动,箭速降低而带来的箭着点偏低,也相当于准星调整2~4 mm[8],而这个幅度远大于优秀运动员瞄准时的晃动幅度。准星调整幅度2~4 mm,在30 m距离的靶上就会产生2~3环的误差,在奥运会比赛距离70 m的误差会更大,由此可见,运动员在保持动作连贯的快速发射、保持箭速中获得的效益,远大于保持瞄准精度带来的效益。

如果说,在过去射箭规则的情况下,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许同样能取得好成绩的话,在采用目前奥林匹克淘汰赛赛制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可能弊多利少,而采用“靶实星虚”的瞄准方式则已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趋势。

3有关心理学理论对此的解释

1) 视线焦点落在靶面并不意味着注意全都集中在靶上。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看清了靶面,注意就一定集中在靶面,而忽略了动作。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注意仍能在视野中转移,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9]。与此同时,视觉定位也不能保证信息获取,因为,“看”不等于“看见”。射箭最终是要将箭射中靶心,因此,目光指向靶心、瞄准指向靶心、看清靶是客观要求。

2) 注意理论中有关信息加工容量、选择性注意及唤醒与运动操作关系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运动员的信息加工容量或空间是有限的,应优先选择重要信息,忽略无关信息,集中注意与完成任务有关的重要因素。埃斯特布罗克(Easterbrook,1959)的信息利用理论对唤醒与注意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的解释是,唤醒水平的升高会逐渐限制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范围。注意能力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而下降[10]。要保证射箭动作的正确无误,应将注意集中到射箭动作上。瞄准时如视觉焦点落在准星上,微小的晃动使运动员清晰地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容易引起运动员的有意注意,致使由于比赛引起的原已较高的唤醒水平继续提高,其结果,或导致注意分散,运动员的注意会在刺激之间随机转换,即从注意动作转到注意瞄准;或使注意的范围大大缩小,有用的线索被排除,而上述两种现象都会造成运动员成绩突然和显著的下降。

3) 射箭比赛时由于其特殊的“一对一”淘汰形式,对运动员心理压力很大,自信心成为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不少世界优秀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注视靶面,将其看得很清晰,想象得比实际上大,从而建立将每一箭都射进黄心的信心[11]。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射线上,把70米开外的靶看得很大,感觉靶离自己很近,就会充满自信,坚定、果断地射出每一箭;如果靶很模糊,运动员就感到靶很遥远,比赛距离远不是70 m, 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以至带来一系列问题。

4目前国内外高水平射箭运动员实际采取的瞄准方式

在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射箭部、国家射箭队及全国各省市射箭队的支持、帮助下,2004年利用全国射箭大奖赛的机会,我们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我国20个省市射箭队的57名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国际级健将6名,健将46名,一级5名。

调查显示,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采取的瞄准方式都不是“星实靶虚”(表1)。57名运动员中,采用“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17.54%;采用“星实靶虚,视觉聚焦在准心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17.54%;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的37人,占64.9%。

表1中国射箭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101017.54百分比 17.543764.91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越是成绩好的运动员,越有采用“靶实星虚“的趋向:我国目前在役的全部6名女子国际运动健将中,4人采取“靶实星虚”,占全部国际运动健将的66.67%;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的2人,占33.33%;无一人采取“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

此外,笔者利用参加雅典奥运会的机会,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射箭个人前8名的女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显示,6人采用“靶实星虚”,占被调查总数的75%,2人为“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占被调查总数的25%,无一人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表2)。

表2雅典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前8名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0 62百分比07525在调查与访谈中,不少运动员谈到,初学射箭时努力按教练员的要求做到“星实靶虚”,后来经过一段摸索,改变了瞄准方式,逐渐就形成了“靶实星虚”。有的优秀运动员干脆不看准星,采用“套瞄”,即直接用瞄准圈去套黄心,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动作上[12]。在比赛紧张时,有的运动员则采取适当扩大瞄准区域的办法,以缓解压力,保持动作的流畅性、连贯性。

瞄准视线聚焦在靶上而非准星上,在射箭强国韩国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也许是韩国射箭在世界上异军突起并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在对原韩国国家队总教练,现澳大利亚队射箭队总教练李起式,原韩国队总教练朴敬来、金亨铎、韩国国家队的几位现任教练,及原我国国家队韩籍教练杨昌勋等人的访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射箭与射击不同”,认为应是“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把靶面看清”,或“焦点聚在靶上,但别太苛求瞄准”,“眼睛盯靶子,意念集中在动作上”。 “在关注自己动作感觉同时也盯着靶子”。杨昌勋谈到,到中国来执教,听到“星实靶虚”时感到大惑不解,从他当运动员起,就从未有此概念。韩国教练对运动员的提示(包括杨昌勋教练对中国运动员的指导)也大都是“看清靶面,把动作做好”。

5建立新的瞄准理念及方法

现代心理学理论及射箭规则修改给予射箭瞄准技术三点启示:1) 视线的焦点与注意的指向是两个概念,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2) 注意容量或资源是有限的,在兼顾好瞄准的同时,要完成准确、精细、平稳、流畅的动作,一定要使注意资源分配处于最佳状态。提示我们眼睛看着目标,但主要注意力应指向自己身体的内部,感觉动作。3) 射箭的瞄准应是一定的范围,而非一个精确固定的点。为保持连续、流畅的动作,不应苛求瞄准,应允许准星轻巧地、有规律地在黄心内呈圆形晃动。

因此,新的射箭瞄准的理念应当是:从本质上说无须化太多精力于有意识的瞄准上,或者说不应集中太多注意于瞄准;正确的瞄准方法应当是:运动员的视线通过瞄准器的准星将焦点聚在靶面上;瞄准的要求是:1、目光聚焦靶心,注意指向身体内部;2、眼睛看清靶心,但不苛求瞄准精度;3、比赛紧张程度高时,可适当扩大瞄准区域。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初浅的看法,还有待于不断的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徐开才,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32-133.

[2] FITA Olympic Round for use in the Olympic Games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1997.

[3] 郭蓓.射箭运动的发展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22-23.

[4]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2-443.

[5] Judge Guide Book[M].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2002.

[6]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

[7] keast,D. Elliott,B .Fin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cardiac cycle in archer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London)8(3),Winter,1990:203-213.

[8] 朴敬来.举弓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技术环节[J].中国射击射箭,2005(2):20-22.

[9]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2.

[10] 理查德•考克斯著,张力为,张禹,牛曼漪,江晓梅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79.

[11] 麦金尼著,郭蓓译.想象在射箭训练中的运用[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8.

[12]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9-30

第2篇

1.1利用“实验教学资源平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或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学网站。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普遍都有笔记本电脑,许多老师把教案、讲稿、和实验指导书等放在该平台上,学生不需要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随地的登录查看和下载这些资料,学习程度高的学生可以自学、先学。还有许多老师把要求在实验课上做的实验课题,事先放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在课下随时查看,并利用业余时间对实验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据了解,多数学生在课下就能全部完成或大部分完成实验。老师在实验课上根据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答疑、辅导,与学生交流讨论。利用教学平台,不仅激发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实验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把实验课上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多种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了以往实验课按照“讲实验、老师示范、学生仿照、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的模式,或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模式。显然,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实验形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智能的、网络化的信息平台。

(1)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所有实验室与学校校园网、中国教育网相连,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网络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还建立了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对中心的所有设备进行设备信息管理、设备借还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报废管理、以及系统相关功能。随时掌握设备的使用状态和所处的位置。

(2)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

随着校园网的迅速发展,我们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模式,并结合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开发了计算机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网址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包括在线答疑系统、网络测试系统、网络教学视频、光盘镜像系统、网络课程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并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实现了软件的超链接结构,启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网络化建设及应用。

为了直观形象生动地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所有授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搭建了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屏幕、音箱、话筒等硬件设备,并且各个多媒体教室联入了校园网,可直接访问Internet。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现代化以及网络化的教育手段,改革了教学方式,更新了教学内容。在中心内部网络内建立了光盘镜像服务器,能够方便地承载教师自己开发的多媒体讲义、教案和购置的多媒体教学素材,为学生通过网络实现选择性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力地支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育个性化的开展。

(4)计算机文化长廊建设。

为加强计算机文化的建设,在实验教学大楼5楼B5-1和B5-2区之间的北部制作计算机文化展示柜,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展示各个年代至今计算机的各个主要部件,如CPU、主板、硬盘等等。特别是一些具有代表性质的计算机,如:学校所使用第一批计算机、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计算机。通过展示各个时代的计算机让学生们充分了解计算机的过去;通过计算机性能、价格及大小的对比,使他们感受到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并通过对各个时期对计算机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图像展示,全面体现计算机文化发展的魅力,激发同学们对计算机学习的浓厚兴趣。

1.2增加课下自主实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尽可能让每位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课题,多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部分老师在实验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堂实验的任务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课下自主实验。并在实验课上结合学校安排,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自评和互评。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自己亲身设计、独立动手操作所完成的自主实验,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养成“学中做,做中用”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

1.3充分发挥“学生技术团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愿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选择专业知识良好、责任心强、热心服务的同学,建立起“学生助教组”(或称“学生技术团队”)。这种学生团队的职责是:负责师生之间的联系,反馈教学意见;收交作业;实验课的内容都提前做,以便在实验课上和老师一起进行辅导。实践证明,学生助教组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学习的深化与发展,不断锻炼并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实验室对学生助教全面开放。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科研题目做实验;有的学生助教还和老师合作写论文、一起搞科研,共同开发软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1.4以课程设计为拓展,将实践考核制度化、规范化

在课程考核中,增大实践考核的力度,主要包括增加实验成绩的比重,引入现场实践考核环节,同时积极开展课程设计,提高课程设计的范围和力度。明确要求凡应用型课程,包括软件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实践等主干课必须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并纳入考核范围。同时对课程设计的选题、执行过程、考核方式也给出明确的规定。实践内容的考核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结语

第3篇

着力破解高校院所“就是硬道理、立项就是生产力”的科技评价机制扭曲难题。和科研立项是高校院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大多数高校院所将科研力量和工作重心放在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博硕士点建设上,把研究人员的职称职务与数、出版专著数、课题立项数挂起钩来,按成果级别量化累计并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科研奖励的依据。在“重发表、轻运用,重立项、轻转化”的评价机制导向下,高校院所更关心科技创新成果的“产量”,研究人员更在意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对这些成果是否为企业和社会所需重视不够。高校院所自身形成了相对封闭僵化的体内小循环,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企业界人士、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则反映,科研院所、高校自主申报课题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其现实应用价值和由此转化所能产生的效益,这种模式导致科技决策不科学、科技资源分散、产学研不互通等问题。因此,尽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数量与日俱增,但并非基于市场需求驱动下的增长,况且不少成果在职称评审、课题验收结项后束之高阁,最终导致科技成果雷同重复多,原始创新少;成果数量多,实际转化少,高校院所创新成果与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脱节。

评价机制扭曲是科技投入产出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着力破解。要尽快调整将数、课题经费数、项目专利数、获奖成果数与职称职务晋升挂钩的机制,不再以论文和项目论英雄,要将技术创新成果和转化应用实绩纳入考核体系,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要确保有一定比例的指标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员。研发项目特别是大型科研项目短期难以见效,要改变按年度定期考评科技创新成效的做法,适当延长评价周期或实施周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科技资源投向和力度,确保有限的科技资源用在刀刃上。要尽快改革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科技投入不能过于集中在研发阶段,要建立覆盖研发、中试、转化等全过程的科技资源支持体系,特别要加大对中间试验、转化运用等环节的投入;要改变单一按科研论文和项目配置科技资源的机制,哪怕没有论文或专著公开发表,只要创造出有市场价值的专利、发明、技术或产品,都要给予支持。科研链要紧贴产业链深化研究,高校院所要主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研究方向和项目遴选要遵循市场规律、瞄准企业需求,突出企业在科研立项方面的话语权,特别是应用型科技研究,必须紧扣市场需求,以服务企业和创造价值为宗旨,以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促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改革,高校院所利用财政性资金资助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至少50%归成果完成人或研发团队所有,让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享有科技创新带来的收益,有更充足的创造动力和创新激情。要建立重大科研创新转化成果利益均沾机制,对于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不仅要重奖完成者,还要给予其培养单位(培养人)荣誉,激励高校院所和博士(后)导师在培养和传承后人上多下功夫,在科研领域真正形成“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后继有人的局面。

着力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敢投不愿投,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的难题。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最贴近市场,对市场感知和产品需求最敏锐,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理应成为创新主体。但长期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条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创新,企业偏重生产运用的路子,这样的路子无法动态把握市场走向和产业发展趋势,难以有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科研投入动力和热情明显不足。再加上创新环境不佳,不少企业对创新忧心忡忡,担心投入产出周期长,沉淀成本高,创新风险大,特别是仿冒盗版成风。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假冒伪劣盛行,违法成本又低,必然导致科技领域“劣币驱逐良币”式的逆向选择,伤害企业创新积极性。具体而言,企业创新投入不足的原因各异。国企有创新实力,不缺研发资金,但由于市场占有率本身比较高,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又不受硬约束,创新动力不足。一些国企负责人对创新“不冷不热”,认为“创新时间较长、风险很大,不成功要自己兜着走,成功了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民企富有创新活力,但往往缺乏研发实力,资源和能力有限,创新实力不足。外企研发能力强,但严格控制技术转让,特别是对关键核心技术严格保密,技术外溢不足。

因此,当务之急要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资源投入优先向企业集中,创新平台优先向企业集成,科技项目优先向企业集结,高端要素优先向企业集聚,保护企业创新热情,激活企业创新活力,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上愿意投入、舍得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支持力度,着力发挥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效用,支持设立各类科创基金,加大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金融支持,推动产业资本、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更紧密地结合,使企业有动力、有条件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领军型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研究院、中试基地、转化基地、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由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进行科技项目攻关,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发展规划、科技专项规划等政策制定,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申报,高校院所必须联手企业才能申报。要尽快完善国企创新考核评价制度,将对主要负责人的科技创新考核作为硬性要求并加大考核力度,促使国企进一步加大从收益中提取研发投入的比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富有创新精神、极具创新活力的企业方阵,要千方百计帮助它们破除制约创新的一切瓶颈障碍,大力推进共性技术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辐射和扩散,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切实把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财税金融等相关扶持政策用足用到位,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承担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研发,让它们感到科技投入“投有所值”,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让真正的创新行为得到应有回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着力破解各类创新主体“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协同创新不力”的难题。科技创新力量多元,除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等三大主力军之外,还有中介服务机构、科技社团、投资机构、法律机构等大量辅助力量。长期以来,各类科创主体协作意识淡薄,“小作坊”观念较强,协作机制匮乏,甚至抱着“别人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不如独自有”的心态,彼此条块分割,独立运行,各自为战,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能互通,优势不能互补,即使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也是“各自保密,分别使劲”,攻克一项科技难题的实际耗费数倍于协作研究。而且科技资源分散在科技、发改、经信、教育等多个部门,科技项目申报、中试、转化等不同环节的科技经费来源均不同,导致一些科技项目多头重复申报,科技成果重复利用,科技资源重复获取,科技力量耗散流失,制约了有限科技投入效用的最大发挥。

如果仍延续分散、封闭、孤立的科研工作方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单打独斗、各行其是、闭门造车,很难出什么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要尽快建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基金,统筹方方面面的科技资源和力量,协作实施一批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专项。要大力破除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创主体之间的藩篱障碍,加快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战略合作联盟。鼓励高校院所与开发区、工业区、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园区开展科技结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把经济社会发展急要的科技需求转化为重大科技任务,把与产业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关键共性技术转化为重大攻关课题,组织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技术力量进行协同攻关。特别是对于一些应用广、投入大、转化周期长的关键共性技术,要由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以股份制、理事会等方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或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整合行业相关资源进行联合承接和研发。对于面向中小企业、市场集中度低的行业技术研发,要围绕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建立研发机构,强化技术成果共享,发挥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辐射功能,服务块状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要打破科技人才流动的条块分割,打通企业和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流动障碍,鼓励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专家学者到企业兼职兼薪从事研究或自主创业,鼓励企业选派科技人才到高校院所参加技术培训或研发,允许高校院所和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留岗创业,并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岗位职级和工资待遇,支持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业,创业实践可抵扣学分,并允许其无限制接续学业。

着力破解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不专、孵化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的难题。创新的本质是将创造的知识和技术转变为经济效益的过程。只有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成功,创新价值才得以实现。然而,目前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只有25%左右,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科技转化效率不高,并不完全在于技术不成熟、企业不接受、扶持力度不够,也不一定是企业不愿投、不敢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科技中介服务不够。科技中介服务是孵化科技种子的“阳光”和“雨露”,没有良好的科技服务,科技“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就会很难。目前,各种冠名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等名头的科技中介机构琳琅满目,但这些机构不少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过来的,服务理念、市场化意识、专业化程度等都与现代科技服务需求有不少差异,难以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一条龙式的良好服务。更有甚者,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宗旨和目标有一定异化,不是以帮助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为导向,而是以帮助企业或科研院所争取科技立项为任务。据熟悉科技中介服务的人士反映,这个行业的不少机构主要精力不在于为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排忧解难,而是帮助企业“包装材料”向有关部门公关,争取科研项目经费。

科技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高不高,关系到科技成果能否尽快转化真正落到地上。在目前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突出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服务标准,规范科技服务市场,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技术评估机构等的管理,促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建设,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要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建设,扶持优质孵化器做大做强做实,加强孵化器规范运营管理和考核,进一步提高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鼓励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商标事务所等科技中介机构向科技开发区集聚,促进知识、技术、专利、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高效耦合,加快科技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如可探索建立“科技中介服务超市”,促使优质科技服务资源集聚起来,特别是把有质量、有信誉的中介服务机构串联起来,为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提供“量体裁衣”式的科技服务,降低科技成果转化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着力破解科技创新领域“冷板凳不甘坐坐不住,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难题。科技创新的“天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没有甘坐冷板凳的执着精神,是难以出大成果的。必须正视的是,在现有评价考核机制下,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一些科研人员不敢冒险、害怕失败,被功利观念束缚住了手脚,没有踏踏实实地搞研究,甚至向歪风邪气低了头,将严肃神圣的科研工作变成了“圈钱”的捷径。个别学术大腕、学界明星无心潜心学术,像明星一样频繁走穴,利用自己的人脉拉项目、跑项目,被称为科研界的“包工头”,这些人拉来项目之后又分包、转包给助手或研究生,搞出来的往往也是短、平、快的东西,最后再冠名发表或结项。在现行科研体制下,一般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创人员囿于资历浅,不得不依附于名家大腕,在科研子项目承包中“分一杯羹”,从而形成一条分工严密、职责明确的科研“生产线”。这样的科研体制,压制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致使他们无法将全部心思精力放在科研上,难以产生真正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第4篇

〔关键词〕期刊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手段

期刊市场化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办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期刊界应当正确认识期刊业的特殊发展规律,坚信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运用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障碍,使期刊生产、销售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期刊市场化的必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我国期刊虽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其可持续发展障碍重重。因此,无论是期刊全球化趋势所使,还是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所迫,我国期刊市场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1·我国期刊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作为传播和承载经济文化成果的传媒业也随之变化,国际传媒的发展态势呈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趋势.

在整个传媒市场中,80%的份额被时代华纳、迪斯尼等五大出版集团所掌控[1]。期刊出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刊出版全球化使全球优秀期刊能够被更广泛的读者分享,使期刊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与使用,推动全球期刊业朝着一个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新闻出版业已逐渐开放,人们在知识、信息上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增多,众多世界著名期刊如《商业周刊》、《财富》、《大众科学》等的中文版纷纷走进中国[2],我国期刊已处于全球期刊市场化浪潮之中,我们必须遵守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期刊生产和销售,实现其社会价值.

2·我国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障碍

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走入一个良性循环,就是在生产、销售的任何环节都不受阻。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期刊虽然置身于市场经济之中,但尚未真正溶入市场经济大潮,期刊想维系其良性循环,使其可持续发展已障碍重重.

(1)期刊主体市场意识淡薄。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期刊编辑主体的市场意识一直比较淡薄,并渗透于编辑工作的各环节。目前在众多的期刊编辑过程中,大多数期刊编辑策划意识不强,甚至没有,这已不能满足期刊的市场需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难得与作者沟通,与社会上知名专家联系,不利于提高稿件的时效性和学术价值。对刊后反馈的信息重视不够,不能及时掌握读者、作者对期刊的反应、要求,对本期刊在市场中的定位把握不够准确.

(2)学术期刊办刊经费尚未实行市场化管理。我国现有的8000余种期刊中,学术期刊(含高校学报)约占30%,绝大部分学术期刊仍都靠拨款[3]。对于经费的使用,基本上实行实报实销,不足部分年终补全,或延期至下年度,财务由主办单位统一管理,基本上未进行成本核算,不利于调动期刊社开源节流的积极性.

(3)学术期刊发行量小。我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是综合类期刊,刊发多个专业、多个研究方向的不同论文,而学术期刊读者受其学术性、专业性限制,只需要其中的部分论文,绝大部分内容与他们无关,使其订阅的积极性低。学术期刊同类型的较多,且质量差距不大,使得学术期刊发行规模较小.

二、期刊市场化能破解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进而实现其使用价值,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期刊社不但重视其社会效益,而且重视其经济效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能破解其可持续发展中的障碍.

1·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市场意识

期刊通过市场被读者购买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如果期刊质量高,认同并购买这种期刊的人多,期刊的发行量就会增加,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因此增加。可见,期刊市场化使读者的需求成为期刊主体必须研究的问题,他们必须尽可能早地把握前沿问题、更多地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策划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选题,生产出高质量的期刊。可以说,期刊市场化迫使期刊主体增强市场意识,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时刻拥有被市场淘汰的危机感.

2·期刊市场化有利于提高期刊经济效益

高质量的期刊进入市场后,将会被更多的读者认同并购买,其发行量就会大大增加,并逐步达到盈亏保本点,摆脱经济效益为负的困境。同时,随着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商或广告商会关注这种期刊,此时期刊编辑若创新思维,在期刊内容、版式设计、广告承揽等方面直接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使期刊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则经济价值会得到最大实现.

3·期刊市场化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化

期刊市场化后,期刊社可以直接瞄准市场,编辑们可以依托本刊的学科专业,关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前沿,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准确地策划选题,迅速刊发学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发现;及时刊发解决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期刊的内容直接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期刊的时效性,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及时满足,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学术期刊出版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

期刊市场化不等于完全市场化,任何一种期刊都需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学术期刊完全市场化就是将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追逐的目标,用市场取向替代学术取向,使期刊出版完全商品化,从而阻碍其生产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破坏其可持续发展. 1·较低的稿费和较高的版面费引致稿源枯竭

学术价值高的作品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资料整理、深入研究以及有关知识的积累,并且在写作过程中还要耗费巨大的脑力劳动,作者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得到的稿酬却远远低于其所付出的,仅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将会受到抑制。另外,期刊完全市场化后,作者在期刊上,占有期刊版面,按市场规律就应当支付版面费。可见,如果期刊完全市场化,较低的稿费、较高的版面费便是各期刊社的正确选择,在这一选择的影响下,一些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家和学者就不会在科学研究上下功夫,使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受影响,而且会使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减少,最终导致期刊社优秀稿源枯竭.

2·追求经济效益会降低期刊的用稿标准

期刊完全市场化意味着期刊社必须自负盈亏,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就会被列在首位,否则,期刊社将因负债经营而被市场淘汰。期刊完全市场化后,期刊社为了实现其既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可能会用经济标准取代学术标准,降低用稿的学术标准,刊发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的研究成果,刊发一些版面费较高的非专家学者拼凑的文章。完全市场化后的期刊社会增加广告的刊发,可能会顾不上考虑广告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地会刊登虚假广告。期刊社用稿标准的降低,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自己的形象,不但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社会效益也会受到影响.

3·无效率出版造成期刊业资源浪费

完全市场化的期刊社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便是一种必然。对于一些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期刊社可能会无视其他期刊已经刊发的事实,重复转发,致使许多期刊内容雷同,甚至重复,造成了期刊业资源的浪费,最终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

一些期刊社为了较高的版面费,可能会刊发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平庸之作,白白浪费国家资源.

一些期刊社出版的封建迷信、伪科学、唯心科学的稿件不但浪费了出版资源,而且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四、推动学术期刊市场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既然期刊市场化可以破解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诸多障碍,而学术期刊的完全市场化又会阻碍其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应当充分发挥期刊市场化的正效应,抑制其负效应,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1·强化期刊主体的市场意识,用市场化手段办好期刊

首先,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经济中,各期刊不再封闭,而是置身于国内外期刊之林,期刊编辑应具有开放意识,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以及新的行为方式,较快地适应并接纳社会的改革和变化。其次,期刊主体要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法制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学术生产与学术传播也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运作。学术编辑必须依据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坚决同侵权现象做斗争。再次,编辑主体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积极参与竞争的欲望和在竞争中战胜对手的自信心与勇气.

2·瞄准市场,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

首先,瞄准国内市场。期刊编辑应时刻瞄准国内市场,以新的能力、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就专业前沿、社会热点策划选题,组织优秀稿件,在自然来稿中精心挑选优秀稿件。其次,瞄准国际市场。在国际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学术期刊编辑应瞄准国际市场,及时快速地把握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策划具有国际先进性的选题。最后,瞄准基金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往往代表着一个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高的水平,编辑应瞄准这个特殊市场,重视学术水平较高的基金项目论文的组稿.

3·打造期刊品牌,扩大期刊的市场影响力

品牌是期刊的一种特殊资本,是最能吸引作者和读者的信号,其知名程度决定着期刊的市场影响力和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就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经济效益。因此,期刊主体应依托市场,发挥期刊的比较优势,开设特色栏目,努力打造期刊品牌。仅就学报而言,学校良好的声誉会为学报的品牌的形成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学报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壳资源”和“美誉度”,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磁场效应,形成某一学科、研究领域的信息中心。此外,学报可利用其所处的地域优势,开设特色栏目,打造自己地方特色研究这一品牌.

4·提高期刊社的经济效益,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财力

发行量普遍低于保本点是期刊社亏损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宽发行渠道。在不断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任命特约通讯员、举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扩大其影响,增加其发行量;增设学术期刊发行点也是扩大发行量的有效措施。在拓宽发行渠道上,不但要着眼于国内市场,而且要拓展国外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图书期刊发行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抓好专门机构建设,细化工作目标;开发薄弱地区,开辟与国外大中型期刊经销商的贸易关系,加大国外攻坚力度,构建辐射全球的发行网络;发挥驻外发行机构主力军作用,突出发行总和出版本土化两项职能,形成互为依托、辐射周边的业务格局;借鉴办书展的形式扩大期刊的对外发行,派出代表直接参加国际书展或一些国家和地区举办的中国期刊展,在会场设立展台,将我们的期刊展示在外国读者面前.

参考文献

[1] 刘琛·世界级媒体巨人是这样迅速成长的———解读新闻集团的保障体系[J]·出版发行研究,2004,(8):73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

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并且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具有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过去几十年中,创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美国新成长起来的创业一代不仅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结构,而且还将继续成为21世纪决定美国和世界发展的领导力量。

创业是21世纪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的兴起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社会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越来越呼唤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然而,由于起步晚、缺少理论支撑、重视不够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对滞后,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合适的创业教育模式尚未建立

目前创业教育尚未成为高校整体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业余教育”这一尴尬地位;同时,高校创业教育不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对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有力的回答。许多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时,重理论知识灌输和课堂教学传授,而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创业能力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培养体系。主动适应时代挑战,建立知识、能力、精神完美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仍须进行艰苦的探索。

2.重视不够,内外结合推动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系统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石。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想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依赖于学校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密切配合。然而,学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式的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机制和环境。目前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推广主要局限在高等院校内,政府引导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社会各界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有限,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和支持的力度不足,全社会对此还未引起普遍的回应,高校孤军奋战力单势弱,不足以形成声势,未能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3.组织乏力,推动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尚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组织领导的机制不完善,对开展创业教育的政策措施支持不到位,在某些问题上还处于无规范、无制度、无办法可循的状态。许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创业教育只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由此导致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造成许多大学生盲目跟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规划和定位,对学校创业教育计划的期望和认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现有的规范制度也缺乏相互之间的衔接和配套,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

4.主体缺位,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尚不到位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及职业教育、创业教育的缺位,大学生真正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对社会认识不够,许多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精神欠佳、创业能力缺乏,未能真正认识到创新和创业对国家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巨大作用,未能真正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创业理想的不到位,也使得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1.更新理念和观念,健全体制和机制

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改变那种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把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看成是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行为;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把创业教育作为促使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助推器,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改革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将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与培养方案的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高校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设课程、人员培训、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学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对学生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测评与指导;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师资队伍。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鼓励和扶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制定推行创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创业提供相应的法制和制度保证;国家和地方应共同设立大学生创业担保基金,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

2.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创业意识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辅导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大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大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根据社会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结合实际进行职业定位,同时搜索、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辅导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实际,运用创业成功案例分析、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讲座、组织创业计划大赛、进行模拟创业实践等形式,指导大学生完善生涯规划,培养创业理想,激发创业意识。

3.培养创业精神,完善创业动机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从创业精神的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入手,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诚实守信教育,结合专业学习,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与学习动力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实现价值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同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创业素质与创业潜力,正确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业动机。

4.锤炼创业心理,提升创业品质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新时期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它可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能合理确定目标,有坚定的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顽强的创业意志、鲜明的创业个性,即使在主观上出现困倦、松懈情绪或客观上遇到困难之时,也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其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应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两课教学中从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使其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职业辅导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剖析,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逐步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精神,明确创业目标。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中,应注意将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入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要不断锤炼大学生创业心理,提升大学生创业品质。

5.加强创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

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的分析,提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自我分析、职业分析,明确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着力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扩招后毕业生大量的涌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大学生们的眼光主要聚集在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岗位,成百上千的学生去竞争数个或数十个有限的名额;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城市里社区服务性工作需要大量人才。这种“高期望,高待遇”的择业心态令许多的大学生出现择业难、就业难的现实状况。那么,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如何,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如何?

1.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与思索

2006年4月,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数据结果表明:①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在1年内更换工作;;2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② 33%的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第一份工作仅仅是由学校到社会的跳板;16.3%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③正确的职业选择应兼顾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空间,但事实是仅有17.5%的人在择业的同时考虑了这两个因素。由此可以看出:

1.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一进大学就准备考研,较少考虑择业,认为找工作是遥远的事情,对于集体和团队的活动不想参加,怕耽搁学习时间,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少于思考。一看到社会某种职业收人高就想从事该职业,看到其他的职业地位高就又想从事其他的职业,甚至有的认为职业规划是家长的事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形式没有实际的效用。

1.2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倾向明显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形成,学生能选择的角度和层面增多,部分学生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考证或参加培,成为“考证一族”,他们在择业时没有考虑,跟着感觉走,也有学生盲目从众,容易导致频繁的跳槽。

1.3大学生价值观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表现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模糊,自我定位、自我设计不客观。部份大学生对于职业有着“高期望值、好高鹜远、见异思迁”的倾向,这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客观现实有着显著的不适应,令学生本人择业难,也让用人单位选择学生充满犹豫。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转变为一元为主、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新结构和新格局。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不在是单一的考虑社会的需求,而是增加更多的自我选择,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人为标志的价值取向。以“利他”为核心的一元价值观向多元取向的价值观转变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复杂性的基本表现。如何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正视社会现实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

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特点

2.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共性中兼具鲜明的个性特色

上世纪80年代前的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强调信奉集体、国家利益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以服从集体和国家需要为特征。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在择业时敢于追求个人价值、成就欲望明显增强,然而择业的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从“关注社会”到“关注个人”,逐步形成“利义并重”(集体与个人兼顾)的合理的功利主义倾向的价值观,在择业时将发展前景、成长的机会、薪酬福利、自我需求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有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与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建立了信奉拜金主义和信奉极端个人主义的错误价值观,为了满足自己的择业意愿,不惜一切手段,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以社会本位兼顾个人本位的共性中突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使高校教育要注意关注群体教育和关注个体教育,突显人性化、个性化和细致化的特征,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2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

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设计等职业人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在大学低年级时,由于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模糊、摇摆,常会把报酬看成最重要的职业价值标准,希望自己毕业后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对职业的进一步了解,“三观”教育的逐渐内化,学生择业观会有改变。高年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逐渐确定时,会思考职业与自我的人生价值的关系,关注职业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从职业生涯来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是有阶段性的。大学生价值观处于在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在这种快速多变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

2.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尽管职业价值观可以随着某一阶段的自身需求满足后,随之产生并确定新的职业价值观。但是大学生形成一个自身认同的职业价值观,在没有大的事件的影响和干预下,这种内化的职业价值观会保持稳定性。而各行各业都会对员工进行职业教育,就是强化、固化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它的稳定性。作为高校教育者和就业指导人员,要促使学校培养的“产品”个体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3大学时代是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希望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也是个人对某一项职业的希望、愿望和向往。目前,Schwatz通过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一般价值观的四个维度相对应,即文化的开放态度(与内在价值相对应)、保守(与外在价值相对应)、自我超越(与社会价值相对应)、自我提高(与威望价值相对应)。也就是说,个体价值观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派生出了具有相似结构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确定,就能让他对各种职业价值拥有基本的认识,能调适自己的择业心态,坚持自己择业的行为以及信念和理解等。大学生所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对自己、对社会和未来的看法,也影响着他们的前途,因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相当重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建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一方面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另一方面却面对很多用人单位而不知如何选择。出现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大学生没有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经有so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较完善的学说理论和系统的教育机构。国内学者、许多的高校以及学生本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目前国内一些高等学院也将就业指导的机构转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要使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有效地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价值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5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5.1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将职业价值观的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出发,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从职业的角度做好未来的人生规划。培养大学生在择业时立足本专业,放眼社会,把“爱一行干一行、干一行爱一行”作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态度,在各个不同的岗位发挥作用,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无论在城市、乡村、西部、边疆,无论在国有企业、在集体的、乡镇的、合资的、民营的企业,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应是个人目标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

5.2坚持职业道德的教育

针对当前各个行业出现的违反行业法规的事件,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职业道德。高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加强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倡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要让大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职业道德操守是一个职业者应具备的基本品格。

5.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高校在教育中应多引人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如2004年,在企业人才需求专题研讨会上,美国毕益辉系统(中国)有限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的人事经理称:“我们不要高校的尖子生,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过强,与别人的磨合能力差,会造成整个团队协作出现困难。企业不是找最优秀的人,而是找最合适的人。我们要的是人品好、踏实的年轻人一个经历团队训练的人,能协作并互通有无,懂得信任和欣赏合作伙伴。可见,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就是提高学生参加竞争的综合能力。未来的人才只有具备谦虚谨慎,懂得尊重、关心、团结他人的素质,才能有所建树并得到社会的承认。

第7篇

一、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一)完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形成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和完善了《县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意见》、《县实施“绿色富县”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县人民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试行)》、《关于在全县开展“农村万名党员农业科技入户行动”的实施意见》、《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县招聘引进人才暂行办法》《县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三年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及贯彻落实,加强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了全县农、牧、渔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宏观上为全县科技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的方针,着力推进农业“一特两化”进程,进一步调整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和布局,使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业科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肉羊产业优势突显。近年来,我县引进了世界著名的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肉用种羊共186只。利用引进的优质纯种无角陶赛特、波德代、白头萨福克、德克赛尔种羊累计繁育达到2036只。种羊场参与承担的《提高绵、山羊颗粒冷冻品质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代集约化羊肉业主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担省科技厅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获科技资金10万元;承担市列科技项目《绵羊颗粒冻精制作及授精技术试验示范》等2项。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多渠道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成省肉用种羊省级示范园区。省农牧厅确定省肉用种羊场为省级农区种羊场、省肉羊新品种选育和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中心、试验基地。肉用种羊场是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教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中的20个综合试验站之一,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县、县、区、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肉用种羊场已在专家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种羊系谱档案、饲养管理规程和管理措施,按照饲草料配方科学化、种羊生产优良化、选种选配系列化、防疫消毒程序化、饲养管理工厂化等一系列肉用种羊生产管理标准。

近几年,全县肉羊产业以肉用种羊场为依托,德赛羊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全县十个乡(镇)为基地,建立了标准化舍饲养殖示范小区14个,标准化舍饲养殖专业村80个,建立种公羊站280个,累计培训养殖户3万人(次),杂交改良地方羊80万只,发展规模养羊户10866户,年饲养量达120万只,年出栏达40万只,养殖户户均增收8000元,肉羊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民致富的优势产业。县被农业部《全国肉羊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15)》列为全国肉羊优势区域优势县(153个)之一。3月,全省牛羊大县建设工作会上,省委、省政府对我县肉羊产业发展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将我县确立为全省10个养羊强县之一。

食用菌产业迅猛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我县沿山冷凉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列入县财政资金投入发展的重点产业扶持。起,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实施了四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合作协议》,以农科院蔬菜所任爱民主首的6名专家常年驻点,技术服务我县食用菌产业。县政府及时采纳省农科院专家提出的“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化”建议,建造双孢蘑菇栽培专用设施,极大的降低了建造成本,同等面积的蘑菇棚造价是日光温室造价的1/2,缓解了农民建棚成本压力,栽培面积从的5万平米扩大到目前的 100万平方米,呈现迅猛发展的势态。在工作中采取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措施,并制定了生产相适应的无公害食用菌生产技术规程及生产标准,推广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截止目前,引进新品种42种、新农药21种、新技术36种,培训种植户4万多人(次),编写培训教材11本,印发30万册。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棚达到7049座、栽培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户均增收约1万元。从起,先后参加实施了省科技厅星火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提升了食用菌栽培种植技术水平。全县食用菌不仅种植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加工、流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县建成菌种繁育、产品加工、营销龙头

企业,蘑菇产品远销国内市场,产业链条得以延伸,“科研单位+地方政府+公司+基地+农户”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的发展。我县食用菌栽培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省第一,已发展成为全县具有优势的“阳关产业”和“戈壁产业”。7月底我县承办了市人民政府、省农业科学院、省食用菌协会主办的“河西冷凉区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研讨暨基地观摩会”,来自省内外的食用菌专家和天水、武威、张掖、酒泉等地的农业科技人员现场观摩食用菌产业基地,研讨河西冷凉地区双孢菇产业发展、标准化生产、贮运加工、产品销售等问题。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霞、昆明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高观世、四川省农科院土肥所研究员王波、甘农大食品科学院教授余群力等国内知名食用菌专家应邀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办强有力的影响和宣传了我县食用菌产业,也将促进我县食用菌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啤酒大麦产业稳定发展。县是全国啤酒大麦集约化生产基地之一,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生产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近年来,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共引进新技术19项、新品种14个、新农药11种、啤酒大麦专用肥5种,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年总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约3.6亿元。实施《垄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等科技项目为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不断加强科技培训,利用科技之春(冬),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培训种植户约6万人(次),编印资料约30万份。以标准化生产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按照国家级啤酒大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健全技术规程体系,全县形成了以铧尖滩为主的清河区,以东寨为主的东河区,以红山窑乡姚家寨、夹河为主的西河区三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啤酒大麦的大量生产也带动了我县麦芽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至今己建设并投产的万吨以上麦芽加工企业有9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28万吨以上,工业增收值达到2亿元以上,麦芽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工的麦芽优级率高,产品畅销省内外。

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成效显著。我县境内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有机肥源充足,祁连山雪水浇灌,是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最理想的区域之一。,省把我县列为全省高标准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我县生产的胡萝卜、西芹、花椰菜三个露地蔬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认证,成为全省首批办理了绿色证书的露地蔬菜产品;取得10万亩蔬菜面积的产地认定;又注册了“胡萝卜”商标。截止目前,全县种植以胡萝卜等为主的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日光温室种植面积达到5600亩,蔬菜总产量达35万吨,蔬菜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30%,蔬菜产品的80%以上销往国内外大中城市。以科技项目带动,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12项。引进新品种80多个、新农药40余种,新技术30余项,培训农民约10万人(次)。今年,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

玉米制种产业不断壮大。从起,我县玉米制种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促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全县的玉米制种产业以清河两乡镇为主,辐射带动周边农场以及六坝乡,适宜进行玉米杂交制种的耕地面积达20万亩。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玉米制种科技支撑,引进新品种8个,开展新技术9项,培训农民1万余人。目前,全县玉米杂交制种面积达到10万亩,产种量3400万公斤,产值12亿元以上,亩均产值约1400元。有12家省内外知名制种企业,把我县设为制种基地。玉米制种产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由于我县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小,气候干燥,作物干物质积累多,制种隔离条件好,病虫害轻,有河水和井水互补的灌溉条件,能够保障种子旱涝保收。所生产的玉米杂交种,籽粒饱满,色泽鲜亮,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加之种子生产过程中严格的质量管理,使种子的纯度较高,商品性好。我县所生产的种子主要销往陕西、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玉米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玉米对外制种产业化格局,

(三)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来,共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83项,其中实施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6项、实施县列科技项目85项,26项科技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优质肉羊集约型舍饲养殖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和“县高原无公害夏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项,“县肉用种羊场科普示范基地”、“城关镇金川东胡萝卜协会”、“县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获国家科协列项并表彰奖励。“新农村科技示范镇建设(城关镇)” 等23个项目被、省科技厅列项。

(四)推进科技示范,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

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省列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通过验收。胡萝卜、西芹、花椰菜、德赛羊肉、河西走廊牌麦芽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西瓜、辣椒、蕃茄、甘蓝等6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和县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认定,胡萝卜、西芹等16项质量标准和栽培技术规程已经省上颁布,作为地方标准开始实施。县啤酒大麦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已被国家质量总局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项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已建成啤酒麦芽生产加工、羊肉制品加工、无公害蔬菜保鲜储运加工等三大龙头企业。全县建成万吨以上啤酒麦芽生产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8万吨。全县已建成大中型蔬菜恒温库8座,年吞吐周转蔬菜10万吨;已建成春芽公司、新地公司吨优质冻干、烘干脱水蔬菜生产线,新地公司被科技部列为科技专家大院模式企业。

(五)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强院地院企合作,推进创新源头建设。近年来先后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开展了“国外肉用种羊引进、纯繁与杂交改良”、“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 “食用菌产业开发”等15余项技术合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实施“县高原优质无公害蔬菜生产”项目,集成创新出优质、高效蔬菜生产新技术23项,开发出高原夏季无公害蔬菜专家系统,示范推广项目获经济效益7.33亿元,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78%。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合作开始实施“食用菌产业开发”项目,以双饱菇为主的食用菌发展到的7049座,100万平方米,产量达1万吨,产值约8000万元,因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食因菌栽培面积有涨有落。与省农大合作实施的“国外肉羊引进、纯种繁殖与推广”项目,由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有璋教授牵头,从国外引进肉用种羊无角陶赛特、波德代,依托肉用种羊场开展科研和推广工作。在赵有璋教授的带领下,有4名博士生、硕士生和学士常驻开展冷冻技术攻关与胚胎移植研究工作,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我县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世界著名的肉羊新品种德克赛尔、白萨福克103只。目前肉用种羊场已初步建成集生产、科研、杂交改良为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和全省最大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全县肉羊产业的发展,已完成地方羊杂交改良80万只,培养了一大批畜牧科技人才,促进了全县现代肉羊业的发展。

在院地科技合作的良好基础上,经多方努力、积极争取,我县四大农业特色产业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肉羊产业:肉用种羊场被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列为综合试验站(全国20个),辐射带动五个县区(县、山丹县、民勤县、金川区、凉州区),主要开展肉羊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地方羊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食用菌产业:国家现代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设在省农科院蔬菜所,县为示范县,主要承担我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引进与研发,体系内所有全国专家最新研究的新品种、新技术、

新工艺等技术的示范推广,基层技术人员培训,解决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支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蔬菜产业: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兰州试验站将设为设施蔬菜、高原夏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等引进集成试验点,大宗蔬菜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将首先在试验推广,带动河西走廊国家内陆蔬菜出口基地的壮大发展。啤酒大麦产业:国家现代大麦技术体系建设岗位科学家潘永东研究员(全国10名)的实验研究基地设在县,主要开展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优质胡麻产业:国家现代胡麻技术体系建设首度科学家党占海研究员的实验基地设在,主要开展胡麻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示范,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近年来,我们把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解决“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积极探索科技人才发展农村经济的新机制。以来,全县列入市科技特派员94名,实施科技项目68项,市科技局列项科技资金98万元,带动农户9000户以上、5万余人,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39项,各类种、养新品种43个,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点52个,培养科技示范户600多户,带动发展示范面积近10万亩。科技特派员所在村农民人均收入比下派前增长500元,驻点村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达到了15%以上。

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通过基地示范带动、技术培训推动、招才引智促动等工作的开展,科技特派员已经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领路人、实用技术的播种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人,有力地推动了实用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使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加速了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加大科技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技意识。近年来全县以《科技进步法》和《省科技进步条例》为重点,通过悬挂横幅、散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到农村讲课、现场咨询、组织“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既注重宣传法律本身,也注意科普宣传和典型宣传,为科技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注重加强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征集青少年小创作、小发明、小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自以来,全县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65场(次),参训人员达21.5万人(次),编写印发科技资料57万份,赠送科技书籍19500多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科技电影232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43场(次),聘请专家讲学82场(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280人(次),举办科普画廊19场(次),有55项青少年创新作品获奖。通过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了全县公民的科技意识和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科技工作的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强科技推广服务,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按照“提高县一级,充实乡一级,完善村一级”的原则,加强和完善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县各乡镇都有完善的科委组织,并配备了过硬的领导班子,建立村级科技服务站111个,配备农民技术员355人,建立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28个,培养科技示范户3947户。与此同时,还积极发展骨干企业、中介机构和农户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完善了以农民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企业为龙头、以系列化为纽带的区域服务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实现了区域第三产业的功能综合化、产品科技化、服务社会化、组织网络化、经营实体化。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全县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技投入不足,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科技政策落实不够,科技投入不足,致使许多科技项目无法实施。科普经费少,硬件投入不足,手段落后,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大众科普传播基地。

2、科技人员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专业技术干部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3、企业科技创新不够。企业的科技工作尚未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4、信息化建设及服务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投入少,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全县经济建设做的还不够。

三、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强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全县经济建设进程。

二、全县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科技创新不够,行业技术发展不够平衡。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科技工作尚为作为一项整体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坚强。研究开发、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企业技术改造尚未有机结合。企业科技装备水平、工艺技术有的还较落后。

(二)激励优秀人才,鼓励创新创业的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全县科技队伍人才总量不足。据调查底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16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总人口25.73万人的1.36%。二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问题尤为突出。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县现有农、林、牧、农机、农经、水产养殖等农业科技人员590人,其中:县、乡两级221人(县级132人、乡(镇)级89 人),村级农民技术员369人(农业技术员257人、专职村级防疫员112人);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3216的6.9%。三是人才使用与浪费并存。近年来,尽管全县上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日渐浓厚,但由于受设备、经费、项目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能量未能充分发挥。同时,乡镇农技中心人员有的交叉任职,由于忙于乡镇中心工作,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花费精力少,造成人才的浪费。四是继续再教育工作受限。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现有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

还存在农业科技人员“所学非用”的现象。五是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还未得到很好落实,特别是县级农业科技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对外语、计算机要求较严。乡(镇)级农业科技人员职称评定也还存在一定问题。(三)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形成。科技投入不足。-县级科技三项费累计投入仅为100万元,年均32.5万元,未能按《科技进步法》中关于科技三项费投入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的要求。按照《科普法》、《省科协条例》科普经费人均0.1元的政策标准,一直没有得到落实。科普手段落后,硬件投入不足。科普人员编制少。我县城乡科普工作阵地简陋、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科技馆等大众科普传播基地,跟不上时展的节奏,制约了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需求。

(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全县人均电信业务消费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宽带数据通讯业务还未覆盖全县,且传输速率低,使用费用昂贵;信息产业规模小,总体上不具备优势;广大农民的信息素质低,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市场需求薄弱。

(五)防震减灾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我县位于青藏高原块体的东北缘,河西走廊地震带中东部,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河西走廊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带从我县境内穿过,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我县地震烈度为7度区域,部分地区达到八度,多年被国家列入重点监视区,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潜在可能性,加上我县境内长期以来未发生过中强地震,广大群众没有经历过地震灾难,居安不思危,不少人产生侥幸、麻痹思想,甚至把防震减灾工作当作多余的事。二是群众防震意识不强,农村民居设防标准不高;三是在城乡建设中,对建设工程在场地选择、抗震设计等方面的管理力度不够严格、不规范,使部分工程设计建设达不到抗震防设的要求。四是地震行政执法难。由于种种原因,地震主管部门依然有法难依,执法难行,违法难究,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和服务的实效。

三、科技工作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对科技的紧迫需求,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要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施“绿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全民艰苦创业” 四大战略,壮大啤酒大麦、高原无公害蔬菜、肉羊、食用菌特色产业,大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以新技术、新成果引进推广为主线,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48%以上,促进全县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民科技素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科技进步条例》以及国家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及时宣传取得的科技成果、引导全县人民依靠科技、振兴经济。二是全面贯彻落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搞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及技能培训,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每年完成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次),同时进一步强化以农村科技示范户为重点的主体培训,根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应用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政策、法规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科技素质。三是搞好“三下乡”活动,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四是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以高校、院所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入户工程”为主题的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以农村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示范服务体系;以农技协为主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以科技项目为支撑,壮大科技实力。加大特色产业基地(星火密集区)建设力度,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每年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和申报3—10项重大科技项目,向市推荐申报15—20项重大科技项目,以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壮大自身实力,并通过对外科技招商、经贸洽谈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自我开发、创新,筹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产业化前景好、风险小、产量大、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1)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优质粮食产业体系;高效蔬菜园艺产业体系;健康养殖业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生物质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产业体系)。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设施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保鲜储运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每年引进农作物新品种50个,使全县良种覆盖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每年推广农业新技术10-20项以上,啤酒大麦面积稳定在35万亩,建设高效日光温室500-1000座,无公害蔬菜面积稳定在10万亩,每年新建食用菌大棚座以上。加大养殖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每年引进推广畜禽良种50个,抓好品种杂交改良,使全县牛、羊达80%、猪、鸡改良率达100%,羊只饲养量达到120万只。(2)依靠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为农业生产服务,开发、示范、推广新能源技术,发展高新能源技术产业。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体系,以科技示范入户工程为切入点,创新科技推广机制,科技示范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50%以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综合试验示范区(点),使之成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载体。四是认真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每年选派10-15名科技特派员,切实将实用技术送到广大农户

。(三)以科技为动力,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

一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同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二是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用新技术推动矿产、冶金、建材等具有资源优势行业的发展。三是广泛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装备工艺。四是大力培育经济实力强、产业链条长的支柱产业和市场容量大、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名、优、特产品。五是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引进加工新技术,积极发展农副土特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科技型龙头企业,组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团。

(四)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建立政府引导、项目实施单位及群众自筹、银行贷款、招商引资等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乡(镇)、各部门逐年提高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三是农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挥小额贷款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实施项目上来,为农村“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实施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五)进一步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增强科技进步创新动力。

一是继续搞好与省农大、省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合作,力争将建成科技项目开发基地、产学研基地。二是进一步建立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长期的协作关系,积极开展项目论证、技术咨询和技术攻关,共同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技术培训和开发基地,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示范园区,争取一批高科技项目在我县联合研发和中试,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

(六)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依托特色优势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市场化;依托小城镇发展,建设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因地制宜建设农村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现代化的农村综合信息传播体系。以现有县级网站为依托,以信息化服务为重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深度加工、快速传递、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七)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建立科技人才保障新机制。

一是开发人才资源,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资与引智并重,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科技人才信息库。积极引进省内外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地方型懂科技的实用人才。二是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专业技术队伍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进行开放式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依托各级培训机构,坚持自主参加培训与有组织办班相结合,分层次、分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大规模培训各类科技人才,鼓励和支持现有科技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经过3-4年时间,实现现有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和充实县、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编制,增加总量、提高层次。乡镇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尽量做到专职,各乡镇有一支比较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对伍,充分发挥乡镇农业中心的服务作用。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达到850人以上。农业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8%以上;农村一线科技人才达到全县农业科技人才总量的60%以上。真正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村都有技术员”的农技推广网络格局。四是积极落实农业科技人才的政治待遇,高度重视在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把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组织培养的重点对象,及时把他们吸收到党内来。注重科技人员的提拔重用,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及德才兼备的原则,对有知识、有组织领导才能而有年富力强的优秀科技人才,推荐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委以重任,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五是认真解决科技人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组织要切实为科技人员排忧解难,使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六是积极落实知识分子优惠政策,对符合“555”政策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推荐上报并得到审批,使他们享受到党的政策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