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2-10-03 06:2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新课程实施需求的一种潮流与趋势?这对于我国农村教师来说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农村教师怎样走好专业发展之路?又怎样才能使农村教师走上教育专业发展之路呢?本文试通过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教育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教育的硬件?建设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农村教育的软件建设仍然是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其中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本人一年时间的到农村支教与调查研究?对农村教育进行调查和深入的访谈?并对调查和访谈的内容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农村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农村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并注重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创造良好的环境。但是?影响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还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教师专业化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农村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待遇较低。生活艰苦。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即使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骨干教师?也因待遇低、生活艰苦、职称提升困难等而流向城镇或城区?这给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是目前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的头等问题。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师队伍存在高度年轻化或老龄化问题?缺乏有较大影响力的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专任教师数量仍然不足。“教非所学”现象依然存在。其任教学科与自己的专业大相径庭。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中小学中?语文、数学还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而像音乐、美术及综合实践这样的学科在学生看来可以说是一种奢求。

(二)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的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教育行政部门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但是?因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少乃至没有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经费?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或教师个人由于缺乏专项经费支持而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生学杂费后?地方财政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造成培训时间少、培训档次低。如广西河池市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从2003到2007年的投入没有多大增加。

(三)县、市级培训机构的师资严重不足。

教师职后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过程?是最受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但部分农村教师对教师专业化不甚理解?停留在旧有的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把教师行业理解为一种教书匠的行业。在县、市级培训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县、市级培训机构缺乏师资力量?没有发挥教师专业化再培训的功能?甚至“名存实亡”?而有的地方已经撤销教师进修学校?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十分严重?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接受培训?教师培训以学历提高为主。而学科专业、科研、教育理论仍然缺乏培训?培训的内容不是教师所迫切需要的?或者对教学实践的作用不大?导致教师的学习很被动?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缺乏良好的评价标准、激励和保障机制?培训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许多培训者长期脱离教学一线?所培训的内容没有具体教学案例支持?不能给教师起到示范作用。

(四)农村教师培训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目前农村地区使用的资源大多是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很少利用到系统外部资源?例如国际合作项目、国内的一些企业等培训资源?显示出农村教师培训对外部系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性。其次。当地高校与农村学校的合作培训较少。没有真正发挥高校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近十年来?高校开展支教活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有力地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也有些支教活动流于形式?有些支教派来的教师不全是优秀教师?而是存在严重职业倦怠或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或是以优先评高级职称为目的的部分教师?因此出现部分支教的教师要么是能力有限?要么是态度不够端正?从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和支教作用。再次?校本教师培训缺乏对校本培训资源的统一规划?导致校本培训资源建设目标不清晰。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二、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当代高等院校的三大主要职能?地方高校也不例外。具体地说?地方高校为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服务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二是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三是与农村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学校。在这三个方面。地方高校都有着其特有的优势。 (一)地方高校构建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依据当地农村教育的情况。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创新教师教育培养培训模式?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全过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应该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教育、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二是中学、小学、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打破原有教师教育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从教师的终生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师教育?使各阶段的教育形成有机结合的整体?有利于各类学校优势的发挥、资源的共享。

(二)地方高校应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的培训。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知识体系陈旧?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普遍存在课时总量太多。周课时太多?专业必修课太多?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不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不够明显?有教师教育之名。无教师教育之实。教师心理类课程陈旧?仍停留在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上?课时又较少?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教育实践的机会少。为了提高教师培养培训T作的专业化水平。必须从教师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做起。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应该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技术课程所构成。如何确定以上五个方面的课程各自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比例是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参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T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情况所作调查的综合结果来看?学科专业约占35??普通文化教育和教育理论课各占25??教师实践占15?。在整个职前教育中?学科文化课约占60??教育学科专业约占40?。因此?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比重可以设计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渤?学科专业课程彻6。教育学科课程为20??教育技能课程占1??教育实践课程为l o?。这样可以保证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质。

其次?根据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政策上倾斜。财政上扶持。地方高校利用教师教育基地的优势。按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分层分岗进行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设计。为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教师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培训。同时。还可加强开放式培训平台以及自选式网络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学员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课程、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的机制。建立教师学员学分累计和培训机构学分认证制度?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发展。

(三)地高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与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地高校与农村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应该是双向的、互助的。而不是单向的、指向式的。高校和农村中小学校组成学习共同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中小学与教育系统外部的合作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一种为教师提供专业训练和专业发展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PDS学校中的工作一般通过丁作组或行动小组来开展。工作组通常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组成。每个工作组有4-5名有经验的教师?2—3名教授。5一10名研究生?若干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及其他人员。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所采取的行动。开展的主要活动有?以现场为基础的学校改进活动、课程理论培训、短期研讨班、进行专题研究?等等。

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 教师整体素质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现状分析

笔者先引领大家看一组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的问卷调查的数据。

2004年6月开始,他们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问卷抽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在湖北、贵州、甘肃、湖南、浙江、吉林、重庆、江西和山东等9个省共发放问卷1284份,回收问卷1186份,有效问卷995份。所有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SPSS FORWINDOW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笔者把他们的统计分析信息进行了整理。

1.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农村小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54.8%,25.7%的农村教师仅具有中师及中专学历。

2.农村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有14.8%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只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3.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薄弱,仅19.7%的农村教师能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28.2%的农村教师没有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主要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等获取教育信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现状:44.9%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农村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49.5%的农村教师只能使用幻灯片和投影片来辅助自己的教学,还有24.9%的农村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仅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5.农村教师的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

我们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认真分析上述的现状调查,可以概括为以下突出问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自我发展意识差;职后教育和培训机会少;缺乏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教育评价影响专业发展的方向;专业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途径和策略;缺乏合理的师资输人与交流机制;培训制度亟待创新等。

以上问题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项利实施、推进的瓶颈。而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专家们所说的一样:保障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农村教育的需要,也是开拓教师教育最广阔市场的战略之举。

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农村教育事关“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农村教师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经济的振兴,农民的脱贫致富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难以奏效。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下面笔者将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谈谈对促进农村山区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三、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几点设想

1.搞活校级校本培训,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应立足于岗位实践的主动建构。校本培训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以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它弥补了培训机构进行集中培训所存在的远离具体实践情境的不足,有利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有利于加快教育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促进老师专业发展。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校都要制订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的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激活影响农村老师专业发展的内外因素,要求学校及有关部门关注教师的专业需求,调动教师参培兴趣,创设良好的老师发展氛围和有效激励机制,立体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 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我们习惯片面强调教师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蜡烛式”的工具性价值,相对忽视满足教师自身需要的本体价值,实际上,教师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和内在发展动力。

农村老师普遍希望培训分层次进行,改变过去培训中“大一统”的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使处于不同专业发展层面的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不愿听纯理论讲座,特别欢迎学科教学专家在教学真实情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提升。我们常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那么校本培训是不是也应该从教师的角度考虑如何培训,以需求为导向,把老师的需求作为培训的出发点呢?在尊重教师自尊心,不打击他们培训积极性的情况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即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一般教师、骨干教师。学校会同培训单位帮助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内容,这样培训的效果将会十分明显。

其次,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不可能离开课堂。过去,老师培训多采用讲授法的形式,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景,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普遍反映很难把新课程的理念运用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行为这种实践性知识难以通过别人的直接讲授而获得,只能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因此培训中应多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对优秀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观摩。这就能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在做中学”,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转贴于 我们花大力气搞的公开课,因表演成分过多而使形式主义成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诟病,正日渐脱离对日常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提倡教师之间彼此观摩教学,要求详细描写课堂所见情景,提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有哪些问题?教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我该如何做?然后整理形成课堂教学案例,在校内交流分享。

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个案形成后,交教研组集体讨论、研究、修改,形成案,用于教学,课后总结反思。如此集思广益,教学会更加理性。

第三,健全领导、督导机制。农村教师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当成教师个人的事情,要求学校及社会相关相关因子做出系统反应,使培训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切实推动老师专业发展。学校要设有负责培训的机构,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由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具体落实校本培训的开展。

依法治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对积极培训的个人要给予肯定,形成一个爱学习的氛围,变培训的“外铄性”为“内发性”。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的,使培训成为自觉行为。

2.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快捷途径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全国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其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是我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新一轮教育改革向农村教师提出三大挑战:挑战一,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更新;挑战二,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提升;挑战三,农村师生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要想在短期内对全国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开放式的培训,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的学历、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仅靠一般的培训模式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代远程教育能够突破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可以克服工学矛盾,快捷、高效地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大规模地开展高水平的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的快捷途径。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跟传统教育相比,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开放的优势

现代远程教育是“无校园、无定所、无教室”的社会教育,其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场所、教育资源、教育环境、教学途径、教学形式均是开放的。

面广量大的优势

以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大容量、广覆盖、跨越式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快捷便利的优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及时、快捷、准确地把知识和技术传递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师无需离校、离岗,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

机会均等的优势

目前,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匮乏,使很多人失去了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现代远程教育通过重组教育资源,能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习媒体先进性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使学习信息呈现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媒体操作的简便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多媒体化等,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总之,现代远程教育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资源的共享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教学系统的开放性、教学手段和学习材料的先进性、学习模式和学习进程的民主性、学习环境的优越性和趣味性、学习效率的快捷性等特征,特别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需要。

3.借助“小班化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干部、教师是学校搞好小班化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着小班化教育实施的质量。搞好小班化教育没有成功的经验可搬,也没有现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供移植,靠先进的教育理念,靠集思广益、大胆创新。为确保小班教育的顺利进行,学校以《主体教育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研究《洞头县城关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课题研究方案》,并在全校对教师进行了滚动式培训。组织干部、教师举办教育新理念讲座,从实验方案学起,带领教师赴洞头县兄弟校考察、学习。学校也定期召开交流总结会推广典型经验。增强了教师搞好小班实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保证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的质量。

一段时间的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化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涌现出一支能够利用小班化教育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校里进行的课堂教学课例、案例以及班队会等评优活动中,教师表现良好。

小班化教育的实施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我们要牢牢地抓住这个契机,办好小班化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同时也借助小班化教育这一平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3篇

摘 要: 农村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现状的基础上,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教资源整合:内容、模式与路径 新型城镇化中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年人文化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失地人员就业问题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管理机制探讨分析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户金融服务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资金体系构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探究 农村教师长周期全脱产培训模式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就业质量提升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意愿问卷调查 浅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规划问题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探索 浅谈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转移人口的保障问题 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土地股份制的探索 探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党建现状及解决对策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新型城镇化中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成本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宋海英,陈瑞.关于提高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以吉林省实施“国培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27-129.

[4]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5]杨岚.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大邑县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29).

[6]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1):50-51.

本论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新型城镇化中教师资源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SKL-2013-2030)”成果。

第4篇

论文摘要:送教下乡不失为符合农村幼儿教育现实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本文探索了送教下乡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通过送教下乡实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教育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幼儿家长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愈来愈受到农村幼儿家长的重视。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是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任务。实现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途径,比如外出培训、园本教研、自我反思、业余自学等,但送教下乡不失为符合农村幼儿教育现实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送教下乡的含义

所谓“送教下乡”,是指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管理下,省、市里的示范性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到农村幼儿园进行教学指导,是城市幼儿教育援助农村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内部和外部作用下,为提升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素质不断学习提升的过程。一般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部分,这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目前送教下乡的基本形式有专题报告、名师讲学、观摩教学、说课评课、专家咨询、园本培训指导、交流互动等。

二、送教下乡有利于农村幼少七教师的专业发展

(1)送教下乡有利于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能水平的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由于接触面的狭窄和信息获得的相对封闭性,更新知识结构和了解幼教新动态显得较为困难。省、市里的示范市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可以通过举办教育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或者“传帮带”的传统形式,向农村幼儿教师介绍幼儿教育新动态、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促进农村幼儿教师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完善。另外,省、市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组织经验丰富,教学模式也各富个性特色,成为农村幼儿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学习资源。省、市优秀幼儿教师或者幼教专家可以通过开展观摩教学活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其中借班带教不失为送教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城里幼儿教师利用现有的农村幼教资源,了解熟悉本班农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

(2)送教下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外出集中培训的工学矛盾,弥补外出集中培训的不足,不失为一种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力、法。笔者在“中部地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的课题调研中发现最近两年农村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规模大小不一,但由于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在农村幼儿园工作,很多初、高中毕业生加人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专业幼儿教师极度缺乏,农村幼儿教师急需培训。另外,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琐碎、繁忙,工作负担相对来说较大,一旦一个幼儿教师外出培训,可能整个班级的幼儿就只剩一人或者无人照顾、管理的情况。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农村幼儿教师工作太忙,时间和精力不够是阻碍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主要障碍。送教下乡,示范市幼儿园教师或者幼教专家送教到农村幼儿园、农村幼儿教师身边,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外出集中培训的工学矛盾,不失为一种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此外,送教下乡可以减少农村幼儿教师外出培训的费用。

三、通过送教下乡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笔者在调研时发现,许多农村幼儿教师对送教下乡并不怎么认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送教下乡脱离农村的实际。目前的送教下乡主要是城里幼儿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教育活动观摩课,然后由专家或者其他教师点评,有的连点评环节都省略了。城里幼儿教师事前精心准备的教育活动课,由于没有考虑到农村的现实条件,从内容到实际都脱离了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不利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学习。②送教下乡流于形式。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市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制定关于送教下乡的活动计划,也有“手拉手”“结对制”的扶持计划,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送教下乡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样使送教下乡落到实处而又符合农村的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1.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教育主管部门一要制定合理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激发与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二要统筹安排,策划好、组织好高层次、高水平的送教下乡活动;三要完善送教下乡的考核管理制度,加强对省域范围内送教下乡工作的巡视指导,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对送教下乡工作的评价机制。

2.对送教的省市优秀幼儿教师的建议

送教下乡的真正目的是帮教,是帮助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培训与研修一体化的过程,因而我们不能把送教下乡简单地理解为送一节教育观摩课。送教下乡的最大意义在于让城里的优秀教师利用乡下的教育资源,用乡下的教学条件给乡下孩子上课,乡下教师则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观摩学习、感悟城里优秀教师在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教育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等方面的长处。送教的城市优秀幼儿教师既要发挥自己的教育专长,又要考虑结合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把送教活动的效果发挥到最好。

3.对受援幼儿园的建议

一是受援幼儿园可以建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制度,对农村幼儿教师根据年龄、职称和学历等情况予以分类,提出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要求,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专业发展情况纳人年终考评体系,从外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二是筛选一批立志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幼儿教育,有着较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对其进行优先培养。他们接受能力快,成长迅速,有利于短期造就一批本园的教育教学与管理骨干力量,以他们为基础带动更多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5篇

关键词:课改;教师;成长;培训

作者简介:傅宗政,任教于江苏省宝应县泾河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几个年头,在实施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感悟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实现这样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需要提高文化水平等。所以,新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纵观各地开展课改的实践经验,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带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成为适应现代教育需求的教师,才能成就教师职业的理想境界。

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笔者对本县的一个乡镇教师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全镇有初中2所,小学7所,在职教师358人,其中由原民办教师“出生”的占72.6%。由于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中心学校地理位置的偏僻,布局调整难以到位,导致学校规模难以扩大,布点分散,制约了人、财、物的统筹使用。教师过剩新教师难进,使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6所村小学,平均年龄50.4岁。技能学科教师更是缺乏,连中心小学也很难配齐专职的音、体、美教师,虽然开足、开齐课程,但很难上好课程。而这种状况在农村是非常普遍的,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可能更严重。要推进课改深入,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培训教师上下功夫,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多种多样的的本领。学校为教师的多向多维发展创造机遇、搭建平台:帮助教师设计个人成长规划;帮助教师设计专业和综合能力规划,如帮助教师确立专业年档发展轨迹;培养与发掘教师的兴趣、特长。学校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为教师搭建展示才华、品味成功、实现自我的舞台。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教师思想也不同程度的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下降,众多的教师职业心态差,职业倦怠感强,许多人只是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职业,上班、下班、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平平淡淡,终此一生,这种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面对农村教师的实际心理状况,应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职业心态,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追求。

1.用道德规范教育教师

引导教师树立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用典型去引导教师,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斯霞以及本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教育的先进事迹,通过师德教育来引导教师爱教育,爱学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去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把心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还要注意教师的思想动态,把握教师的思想脉搏,比如在目前教师因受市场经济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的情形下,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使教师守住教育这块净土,守住宁静的心灵,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用表彰奖励勉励教师

虽然我们从事教育不是为领导,不是为职称,不是为荣誉,但是通过表彰、奖励、职称晋升可以使教师感到对自己工作成就的认可,所以,学校应当每年都组织开展对优秀教师表彰活动,表彰的形式和内容应当是多样的,如对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校长等的表彰,或通过举办优秀事迹报告会,请优秀教师介绍自己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感到做一名人民教师是无尚的荣耀。

3.用地位待遇激励教师

落实好教师的经济和政治待遇,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落实确保教师工资正常发放,各种津贴足额到位;在大力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还要切实关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这些都为教师专业成长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和心理基础,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动力”。

二、加强理论学习,引导教师不断吸收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而且是学习者、研究者。大教育家孔子从没有对自己的知识感到满足,还告诫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新课改提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理念,教师如果不具备足够的知识,是无法满足,也不能带领学生去对知识探究的。所谓“名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如果他游走于繁忙的学校,繁琐的家庭,没有个人学习的时间和计划,那么这样的教师就会变成“教死书,死教书”的教书匠。在这方面,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

1.提高教师文化水平

尽管90%的教师已经达到国家法律规定的学历,但是,还不能赶上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的步伐,学校应该指导教师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对每个年龄段的教师的学历提升提出不同的要求。还要鼓励和引导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学校要经常对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进行考核。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

学校应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新课程改革方案》、《新课程改革理论辅导》等,必要时可以邀请县内外的专家进行理论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应就新课程强调的“四个注重”(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重整合)、“五个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教师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教学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也不适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一基本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编剧、导演、主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甚至是学生的欣赏者,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应有方法、能力、意识,更有教师人品和学品。学习讨论使教师对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方法、要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鼓励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文化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向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建立教育理论学习考核制度。

3.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教育学者波斯纳提出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足见教育反思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为了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现在许多学校采取了强行切入的办法,出台了教科研奖励政策,对在县级以上教育刊物刊登的或教育主管部门评选的论文进行奖励,把写总结、写论文作为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任务下达在年度工作目标中,在职务晋升、骨干教师评选考核中,论文总结占有一定的比重。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篇论文在县级以上教育论文评选或教育刊物中获奖或交流发表。为引导教师注重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可以在教师备课笔记中增设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等栏目,使教学反思行为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自觉习惯。

三、打造教科研平台,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

        “以研促教,以研兴校”是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共同认识,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最终落脚点在教学过程。所以,教科研是新课改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环,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1.建设教科研队伍

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有引路人,所以学校的教务处、教科室应配备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创新精神管理人员,规模大的学校可设立学科教研组长。

2.构建教科研网络

学校应建立上下联动的教科研网络,就农村学校而言,初中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片(乡镇)——镇(教导处、教科室)——学科教研组构成;小学教研网可以由县(教研室)——中心学校——村学校——学科教研组构成。

3.开展教科研活动

学校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学习业务。经常性开展教科研活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来说,他们能通过参加活动接受到更多的新方法、新理念,提高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给教师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学校每学期都开展“一人一课一评议”的活动,学科教研组学期初就将“一人一课”落实到每个教师,教师要拿出浑身解数来上好这节课,上完课后,还要向教研组成员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意图,大家开展评议。县教研室、镇中心学校教导处、教科室还应当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或者是送教下乡等活动,借此传递教改信息和教学经验,使教师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也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4.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集体备课是大家集体智慧的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这样的备课形式更有利于使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更能体现骨干教师引领作用,也是通过活动使教师借他力来提高自己的途径。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并采取了“三级备课”的方法,即个人预备——集体讨论——个人实施。形成了“备课即研究,研究即学习”的良好运行机制。

5.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学校应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展教学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的能力,目前,在农村学校对课题研究采取的办法是:乡镇中心学校向县、市申请课题研究项目,经过论证批准后,中心学校再将课题分成若干子项目,分配给年级组、备课组、教研组,让教师带着目标去学习、探索、研究,以此来引导教师用理论去武装自己,做研究型教师。

四、建立常态的培训机制,让教师接受新理念

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培训活动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增强教师理论素养,改变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制定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发展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培训经费、培训目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时间和物质保障。目前,对教师的培训大致分为这样的情况:

1.校本培训

由本镇中心学校牵头,制订适应本乡镇教师特点、教学需求的培训计划,并通过教研、讲座、学习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

2.通识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教材教法培训活动,一般利用暑期进行。

3.学科培训

主要是培训技能科教师,由于目前技能科教师紧缺,有必要对在职的教师进行专业学科知识培训,特别是对音、体、美、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进行培训。

五、打造名师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

课程改革必须有一支改革的主力军、领头人,这样才能全体教师在专业化成长道路走得更远,让教师与名师交流,与专家对话,才能找出差距,反思自我,模仿创造,超越自我。

实施“一三五”工程。所谓“一三五”工程就是针对青年教师成长采取的一项措施,要求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三年达标,五年成为骨干”,这项“凤凰涅槃式”的活动开展以来,使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得到了锤炼,每个阶段的考核都要经过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的严格考核, “一三五”工程考核已成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必须逾越的门坎。

开展骨干教师评选。通过评选骨干教师的形式,来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也是我们的成功做法。对名师的培养应该注意层次和梯度,让教师逐级而上,在有些地方将骨干教师命名分为培养对象、教坛新秀、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等六个层次,对已命名的不享有终身制,每年进行考核,优秀者在下次评选中可以自然晋级。笔者所在的县已经评审了四批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领军人物,在课改中应充分体现其价值,他们必须每人帮扶一个教师,每学年开设4—5次示范课或讲座等,参与研究一个课题项目,读2—3本教育理论专著等等。凡是被任命的骨干教师,在教研经费上给予资助,在晋升职务上给予优先,充分调动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只有靠自己培养。学校领导要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既要照顾当前教学急需,又要看长远需要。只顾眼前,不下决心有计划培养提高教师,是缺乏远见的领导者。”⑸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提高教师的重大意义,这既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要求。目前,有的学校领导,因为经费紧张,怕影响教学秩序,对教师培训不重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方法和途径,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出了高要求,我的想法和看法也不一定正确,只是我对此项工作的粗浅认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一、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现状

目前,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待遇偏低导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学习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青年教师缺乏专业人士引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绊脚石”。

(一)骨干教师严重流失。目前,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因各种原因而选调入县城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高超的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他们都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制约作用。

(二)教非所学,学非为教。由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使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越来越少,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而且大多数是教龄不到5年的新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一大部分“教非所学,学非为教”。有的教师在学校里学政治专业,但到了单位里却要教数学,这中现象十分普遍,这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教育十分不利。还有,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明显凸出,在大部分农村学校,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80%以上,而英语、计算机、艺术、体育和综合实践课教师严重缺编,很多学校都把音乐、美术、常识技能课程看作是次要科目,随时放在一边,任课教师也都是其他教师兼任。此外,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

(三)专业研究意识淡薄。由于地处农村,各种信息闭塞,农村青年教师学习机会较少,很多老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许多农村青年教师努力进取都是为了自己职称评审,为了自己能加到几百元的工资。等到职称评审通过后,这些教师的进取心一下子消退了,他们都不再去研究,也不再去写论文,很多时候都是在应付各种检查。很少有教师为了能成为学校某学科的带头人而去努力的。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的专业研究意识淡薄,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欠缺,将严重制约着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影响了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途径

由于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多、知识广、理念新,为了尽快调整我们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以及提高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途径。

(一)通过培训获得专业成长。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除了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国培计划”培训及青年教师培训之外,我们还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研组内部互相培训。做法是:先通过教研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给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然后我们再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进行教研组内部教师培训,有时我们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的老师来参加我们的培训活动。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总共有36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

(二)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专业成长。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感觉到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推动教学。努力实践“用智慧打造充满活力的新课堂”。同时,我们每堂课下来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及其结果作深入的反思,反思该堂课的成功之处,巧妙之举或失误,疏漏的地方。通过反思去吸取精华,使之成为今后教学过程中改进,借鉴的资源。

(三)从辅导学生中获得专业成长。青年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还要负责第二课堂以及研究性学习和专题学习活动等教学辅导工作。这些都是开拓性的工作,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辅导教师与学生中,教师与学生会给我们提出很多新问题,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从中获得专业成长的机会。

三、对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在和同行们的讨论和交中,发现了一些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来说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一)不要埋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们发现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青年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吐苦衷,抱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们认为,能改变青年教师命运的只能靠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的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二)专业成长应该是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并重。青年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很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的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比较差,这情况的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注重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我们认为优秀的青年教师既要掌握好专业技术更要精通教学技艺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幼儿教师的专业化

幼儿教师专业化就是幼儿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习得幼儿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内化幼教专业规范、形成幼教专业精神、表现专业自主性并实现专业责任的历程。化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家庞丽娟教授根据国内外关于现代社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她指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包括:(1)对儿童发展的承诺;(2)全而正确地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3)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4)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5)领导和组织能力;(6)不断的专业化学习。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一)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性

首先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角色不够清晰,农村幼儿教师的资格人选体系还不够完善,大量不具备教师专业合格资质的人员充斥其间。例如,许多农村幼儿园教师就是从本村村民中选用的,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任何专业教育或培切!的村民来担任。其次是农村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的相对弱势,导致这一职位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人幼儿教师的行列。虽然教师的工资较以前有很大增长,但是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含金量的相对不足,加之区域发展差异,更加剧了教师实际收人远低于城镇公务员等其他行业的收人,若再遭遇政府工资拖欠,农村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就更加没有保障。

(二)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缺乏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他们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均不理想,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首先,他们职前教育的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教师学历、专业等结构不太合理。据调查,农村幼儿教师的第一学历以高中和中专为主,这就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业幼教知识和技能。更缺乏专职的幼儿教师,如专职音体美教师和英语教师。其次,农村幼儿教师职后专业教育更存在机会少、层次低、培训时间短、经费自筹比例重等一系列不足。

三、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1.社会政府方面的原因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属性和素质认识肤浅。尽管我国《教师法》将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官方的职业分类体系也把教师列人专业技术人员类,但实际上,社会并没有把教师与工程师、律师、医生等同看待,教师工作更没有被看作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技术性工作。认为幼儿教师也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和技能要求不高,幼儿师范教育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教师职后培训的效果不好,现在的幼儿教育师范学校学生和在职培训的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课程评价不高,师范院校中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只是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的课程,实习时间很短,不利于学生从教技能的培养。

2.教师自身的原因

农村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主体性不强。幼儿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的活动方案的设计能力、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意识等很多方面。但整体上看,农村幼儿教师由于对自己职业性质和意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不能自觉实践并达到自律。他们往往不太注重自己专业素质与水平的提高,导致幼儿教师的视野、活动领域被窄化,因而教师对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考虑不足,活动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足,教学中对幼儿个体差异缺乏足够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和幼儿学习、发展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不足。另外,农村优秀幼儿教师要么被城镇学校挖走、要么自己主动到发达地区应聘、要么着力改行、要么发奋考研跳出农村等,已是目前农村学校公认的事实。农村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使得本来就力量不足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越发贫弱。

3.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原因

农村乡镇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素质进行深人的研究,未能更好地激发和引导老师加强对新形势下幼儿心理与行为发展规律、早期环境、教育与幼儿发展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幼儿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幼儿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再加上科研项目与经费的缺欠,直接导致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对幼儿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四、提高农村幼儿魂交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加强专业引领

目前幼儿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即易导致幼儿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因此,应从教师专业化基本理论建设人手,充分发挥理论对农村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应继续大力加强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结构的研究。比如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基本教师专业结构的科学建构。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大力加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体系的建设,以有力地实施教师专业化教育。比如规范教师资格认证和教师培养的经费、法律、政策,从法规层面继续强化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作用。

(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不公平的城乡教育是导致目前农村幼儿教师整体学历低.代课教师比重大等一系列教师职前专业化条件差的重要根源,而比较差的学校条件也与不公平的城乡教育体系有关,也不能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化的成长起点。因此,随着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将为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提供公平的国民教育,这对农村幼少L教师专业化“先天不足”的局面将会有所改观。城乡二元身份的协调,必将使得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将得到提高。城乡二元教育经费投人的统筹,必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人农村幼儿教师的队伍,也将有’可能为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更好的学校条件等,而这些必将给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更高的成长起点。

第8篇

[关键词]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农村中小学

Abstract:Nowadaysthe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sfacingsomeproblems,suchashowtomeettheneedsofteachers''''educationdevelopmentinruralareas,howtofacilitate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andhowtomakethebestuse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nordertoassurethe

quality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weshouldconsolidatetheposition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Strengthentheconsciousnessofservingtheelementaryeducationandbuildenvironmentof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strategyfor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isthat:to

establishthefosteringsystem,constructtheopenmutual.activemodel,implementthesystemofmanagementbycollegesthemselvesandstrengthenthequalityvalueofteachers''''educationinnon.normalcolleges.

Keywords:non.normalcollege;teachers''''education;ruralschool

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非师范地方院校是指由原来独立设置的地方师范院校升格或与其他院校合并而成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这类大学有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它们一直继续教师教育工作,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但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施行,教师教育机构的大学化与开放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任用管理等都纳入法制化轨道。在这种形势下,非师范地方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一支主要力量,它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未来如何发展,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一、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

1.满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发展要求

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农村教育师资队伍经过20多年的改造和发展,现在总体数量趋于饱和,但真正合格的教师严重缺乏,存在既“超编”又“缺人”的突出矛盾[1](P55)。一是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严重短缺,教师学科比例不配套问题突出。高中教师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与高中扩招同比增长,导致教师数量上的缺口。由于长期“超编”与“缺人”的矛盾突出,高中扩招导致的教师数量缺口无法弥补,农村学校层层“拔高使用”教师,使原来合格的小学和初中教师分别成了不合格的初中和高中教师。对于农村小学来说,这无异于釜底抽薪[1](P64)。教师超编必定影响教师人才的引进,所需要的教师和大学毕业生进不来时,必然会影响不同学科师资在校内的合理调配,导致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合格教师超负荷工作。超编的结果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敢进新教师,导致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的情况十分普遍,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科结构失衡,必然会在局部范围内抽调教师顶替,而顶替的结果不仅使一些学历合格的教师在兼教的科目上成了不合格教师,而且使得合格教师超负荷工作,影响本学科的教学。三是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这一直是农村教师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教师想调到城区学校任教已经成为青年教师的心理定势。许多地区出台农村骨干教师进城任教的鼓励政策。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农村教师被调进城,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不断外流。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流失,更加扩大了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1](P66)。四是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就农村教师整体而言,他们捕捉现代信息不够,涉猎领域不宽,一些几十年来已经形成的观念、思想、方法,与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严重影响了当前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另外,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偏低,科学技术素养较差,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2.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在实践操作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一是专业化特色淡化。首先表现在课程安排上,教育类课程比重较低,公共课和专业课比例大。其次表现在课程传授方法上,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对中小学教育实践和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缺乏调查研究。有些高校学生的教育专业素质训练明显不足,甚至连学生的教育实践都得不到保障。再次表现在教师发展政策上,重科研轻教学,把教师的时间精力过多过早地吸引到与综合性大学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同步的高新尖项目上,对教学研究不重视。然后表现在人才引进上,对其教学能力要求不严,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和敬业精神不能与科研成果的高产同步提高,使得师范类学生和其他有志于当教师的非师范类学生失去了在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直接模仿受益的机会。最后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是重学术取向,缺乏“师范”氛围的营造,不利于学生教育情感的养成。这些使得原本非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学术性”优势反而变成了阻碍“师范性”发展的绊脚石[2]。二是学科教育学师资短缺。没有强大的教育学科,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能够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其基本的条件之一是应该具有较好的教育学科基础。然而对这一点不少高校是极为忽视的。有的学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和各专业学科教学法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如有的高校师范生有数千人,而教育学、心理学的专任教师只有少数几个人。这些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课堂教学,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研和学科建设,在职称竞争中往往因论文数量不足惨遭失败,学科建设更是难上台阶。这使得教育专业的教师纷纷“改行”或“跳槽”,造成师资更加匮乏。这种现象深层次地影响了未来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三是对基础教育关注不够。教师教育的发展,其活力和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3]。非师范院校要办好教师教育,就要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但是许多高校似乎无暇关注这一点。如基础教育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但高校教育专业教师却对此缺乏关注与理解。试想,不积极引导我们的师范生去关注课改、关注基础教育实践,将来他们如何走向基础教育第一线?对基础教育的研究,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是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致命弱点,它已经严重影响到这些高校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3.充分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师资培养主要由单一型师范院校承担,具有封闭性、一次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其弊端日益突出,如学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较差,学术视野不广,专业基础不宽,研究能力不强等[4](P8)。相比而言,由师范院校合并组建的非师范院校则具有举办教师教育的诸多优势:一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1991年欧洲教师教育联合会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概念,旨在充分利用大学资源,大力加强教师教育的学术性,使未来的教师能自由地探讨学问,并养成独立研究的能力。非师范院校大多文理学科基础宽厚,有利于开展基本理论研究和从事跨学科研究活动;非师范院校拥有一批知名学者,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代表了某一领域较高的学术水平;非师范院校学术自由氛围浓厚,对外学术交流频繁,学术讲座形式多样。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学术熏陶,是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修养,提高他们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有利优势。二是学科门类齐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非师范院校大多囊括了文、史、理、工、法、经、管、教育等主要学科门类,利用这种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对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达到优势互补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为培养全能型和自我发展型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非师范院校还可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对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师资进行培训,真正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以适应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三是课程设置广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师范院校办学规模较大、基础学科较强、学科种类较多,各学科之间具有互为支撑与融合的优势。这一优势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广的知识背景。此外,非师范院校还拥有较先进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有利于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4](P9)。

二、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价值取向

发挥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优势,保证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必须遵循如下指导思想:

1.巩固教师教育在非师范院校的地位

虽然目前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大多由原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与其他专业院校合并而成,但在办学实践中并没有确立教师教育应有的重要地位,而对如何利用非师范院校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师范生,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不甚明确。为避免这种“非师范化”情况的发生,学校领导应从思想认识、经费投入及政策保障方面重视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经费预算、科研立项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划,在教师教育专业招生、就业、师范生待遇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以确保教师教育建设与整个学校的发展协调一致。为此,必须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管理委员会,对全校的教师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促进校内非师范专业与师范专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培养学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4](P11)。

2.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指出:“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结合,这是国际趋势。”在一份对我国非师范院校参与师资培养的可行性及条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办学层次上有56%的学校愿意参与普通中学的师资培养,而愿意参与初等教育师资培养的学校仅占18%,可见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培养初等教育师资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4](P12)。另有调查表明,许多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设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所,却没有基础教育研究所,即使有也是偏重于纯理论研究,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相脱节。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非师范院校应大力增强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密切关注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拓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范围。如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承担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为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等。

3.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以潜在的规范性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使生活在这种环境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获取群体的肯定[5]。非师范院校应着力建设和营造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把综合性、多样性的大学文化同教师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积极营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育所需要的文化环境。

三、非师范地方院校教师教育的具体措施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具体措施应包括教师专业化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管理方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

1.确立教师专业化的人才培养规格

教师应具有三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就是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教师学科知识强调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了解;教师专业知识应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6]。非师范院校在教师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培养规格上,从培养学科型教师向培养综合型、复合型的专业化人才转变;在培养层次上,逐步向培养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学术型、研究型教学骨干人才过渡,以适应基础教育对优质教师的需求。

2.建构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开放、互动模式

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可以采取开放办学的形式,即师范专业学生可以平等地享受学校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包括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图书资料、教师资源、文化资源和各种设施等。同时还可以在中小学聘请优秀教师为师范生授课或开设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各种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学术活动,以解决传统教师教育中学术性不足的问题。

互动培训模式强调非师范院校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互动。(1)互动培训的实施路径:一是高校专家与大学生流动驻校教学与培训教师,即“送教下乡”;二是大学生与农村教师“一对一互换”培训,即“实习支教”。(2)互动培训的主要内容:对农村教师而言,包括更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提高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包括参与甚至在一定范围替换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3)互动培训的保障机制:一是制度保障。高校首先要从制度上保证“送教”专家和“支教”学生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受训学校应在所需求高校专家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拟接受高校学生的班组问题上制定明确的规则。此外,高校与受训学校以及其他管理服务机构应该共同制定对互动培训的效果的评估指标和评定方法。二是机构保障。地方教育局师训机构应该承担高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中介责任(负责双方间的联络、沟通及互动培训各项事务的统筹)。三是人员保障。送教专家、大学生与受训农村教师是互动培训的主要参与者。农村学校的支教学生辅导教师、中介机构的人员以及其他人员,都是互动培训的重要依托力量。四是资金保障。首先要保障送教专家的劳务费、差旅费和基本办公经费;其次是要保障支教学生的生活补助费、人身保险费和交通补助等。

3.强化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学院化管理方式[4](P10)

教师教育的学院化管理方式是将非师范院校中所有教师教育专业集中到专门进行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管理,由教育学院统一负责全校师范生专业课的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组织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协助教务处制定师范专业教学计划,协助招生办确定师范生的招生计划,协调职前教师培养与各专业学院之间的关系以及职后教师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之间的关系,加强与中小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组织教师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及理论研究,及时传达贯彻教师教育的方针政策等。

4.加强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质量评估

在外部运行机制上,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和专业标准对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进行鉴定和认可,以确保它们的办学水平和师资培养质量。专业标准是进行教师教育专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包括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教师资格证书标准等[4](P12)。只有获得认可和授权的非师范院校,才可依据法律要求举办教师教育。我们要建立起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定和评估的机构,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对所有参与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以提高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非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只要准确定位,挖掘潜力,发挥综合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弥补独立师范院校的不足,而且能在办学效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伟.教育科学学院服务于教师教育的回顾与反思[J].山西科技,2006,(5):27.

[3]杨庆国.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的多元化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37.

[4]易红郡.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优势,发展模式及质量保障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桎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20-02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日益显现其必要性,但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中,尚存在着诸多障碍。

一、教育评价偏差阻碍教研深入开展

升学率一把尺子的简单教育评价是校本教研的最大障碍。这单一的评价尺度导致学校实施新课程与抓升学率之间产生矛盾,使新课改流于形式。新课程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单一的评价尺度,无形中限制了教师挖掘学生各方面才能的潜意识,而不得不用几乎所有的时间,强化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以达到提高升学率的目的。制约了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校本教研作为一项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长期工作与急功近利、短期见效的拔高教育行为形成尖锐矛盾,而学校及教师难敌后者诱惑和压力,为之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但对校本教研工作,却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敬而远之了。

虽然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有“德、能、勤、绩”诸项,但在实际操作中,绩却起着决定作用,其他各项根本无法扭转考试成绩一票定荣辱的偏差,这使绝大部分教师禁锢于教书匠心态止步不前。

二、缺乏校本教研的土壤

1.社会、家长的教育评价观的扭曲,给学校教育以无形的枷锁。

望子成龙的传统家庭观念,使子女局限于千里走单骑,唯有考上大学,才能在家长心中成“龙”成“凤”,孩子的人格发展、个性特长这最重要的生命价值因素早已在家长心中失去位置,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则喜,低则忧。在他们眼中,升学率以及分数也是衡量学校和教师优劣、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落后的社会教育评价观与现代教育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给学校及教师戴上了无形的功利枷锁,使真正的校本教研工作不能落到实处;而教师则更左右为难,当他们的“饭碗”与学生的分数紧紧挂钩息息相关时,哪个教师还敢不谨小慎微、亦步亦趋?谁还敢去搞什么教学改革和研究?因为改革是有风险的,教师失败不起!

2.外部干扰太多,影响校本教研的深入。

(1)课改与提高教学质量本来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体。校本教研又是最贴近农村学校课改现实、最利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手段,因此,学校的探索气氛很浓,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很高。但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评比、创优等工作,却穿新鞋走旧路,其标准方案与课改精神背离。且此等工作频繁,常年不断,学校只得无奈、尴尬就范,手脚不得伸展,这就致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仅未能给农村学校的课改助一臂之力,反而成了多余的“外部干扰”。

(2)校本教研时间得不到保证。农村教师是没有八小时工作制观念的,从天明到天黑都列入工作的时间表,教师被如山的作业深埋,被文山会海淹没,被各种检查拖着鼻子走。教师这块海绵已经挤不出更多的水用在教研上。

(3)校本教研形式化。功利之心湮灭了创新之花,为了晋升职称或参与评优,教师在公开场合下努力贴近教学理念去上课,去评课,去说些与时俱进的话。当评审需要论文时,就会东拼西凑速成教研论文。教师的论文没有了科研的灵魂――独到与创新,公开课是在表演与作秀,教学反思亦人云亦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用说将自己的思想用流畅的笔墨记录下来。校本教研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使“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成为空想。

三、校本教研主体――教师的素质令人担忧

1.旧、新教育理念的僵持。

崭新的教育理念扑面而来,但落后教育观念的束缚使教师有心践行新的课程理念却囿于对新的教育观理解的不彻底性,表现出过多的犹豫和观望:不走进新课程,就无法与日俱进,久之肯定落伍于时代;而投身校本教研,又不能立即见效,甚至成果不被现行评价认可。从而致使课改在新、旧理念相持下走两步退三步,使很多教师禁不起打击,半途而废。

2.业务素质基础偏低。

一是主持校本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缺乏应有的研究素质,这些人大多为在传统教育观念氛围下成长起来,对新的教育价值观涉入不深,缺乏校本教研的超前意识,校本教研工作往往限于低水平的简单重复。

二是校本教研的主体――教育的理论水平偏低,缺乏应有的校本教研能力,已有的传统教育理论,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表现在不能建设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清楚理解新的教育价值观的精髓,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表现为专业素质低,不能在教育实践中生成问题,更不善于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解决问题。当遇到一些对教育教学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问题时,想通过研究加以突破,可在研究中,不是被某一专业知识卡住了,就是因为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或研究方法不当而中途流产。

3.合作意识淡漠。

“应试教育”下教师之间的竞争关系,已使教师们习惯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潜意识中封闭了自己的思想。与“同辈”辩论怕丢面子,与“小辈”辩论怕损权威,与“长辈”辩论怕违师道尊严。体现出合作意识淡漠,教学现实问题难以形成共识,盲人摸象状态十分严重。

四、教师队伍老龄化,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成为农村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1.某镇教师队伍年龄状况统计。

某乡现有教师204人,40岁以上120人,且多为1985年以前中师毕业或自然转工人员,从事农村中小学教育,这个年龄已非常吃力。其中30岁以下仅17人,老化严重,后继无人。

第10篇

关键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80-03

一、研究背景

“特岗计划”全称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在2006年联合启动实施的。2009年6月26日,吉林省召开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视频会议,宣布吉林省开始实施国家“特岗计划”,同时实施省级地方“特岗计划”。截至目前,吉林省特岗教师已达18000余人,大多是新入职教师,也是一个日益壮大的特殊群体,而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不但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工作生活,也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本文以吉林省特岗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现阶段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现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择

随机选取长春、四平、松原、白城、通化5个地区的特岗教师12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2份,删除回答不完整的问卷8份,共得有效问卷104份。调查的基本信息详细情况如表2-1所示,在被调查的104人中,男教师24人,占总体的231%;女教师80人,占总体的769%。其中,最高学历为大专2人,占19%;本科98人,占 942%;本科以上4人,占38%。教龄为1-2年的13人,占125%;3-4年的34人,占327%;5年以上的57人,占548%。小学老师28人,占269%;中学老师76人,占731%。生源地为本地的有94人,占904%,生源地为外省市的10人,占96%。

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包括被试的基本情况和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由王波在2009年编制,可用于调查教师专业发展情况,问卷中有6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发展意识、主动合作学习、反思-实践、教育教研、专业引领和教师教育培训。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5个选项,分别为1至5分,分数越低,说明该维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程度越高。其中的16-20题属于教师教育培训维度,均为反向计分题,进行数据分析时首先进行了反向计分处理,以下涉及到的教师教育维度数据均为反向积分后得到的数据。根据问卷的计分方式,将问卷总分为0-35分确定为较好,30-75分确定为中等,75-100分定为较差。

3数据分析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总体分析

为了调查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现状,本研究对回收的104份问卷进行了平均数和标准差的统计分析以及对不同等级的人数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其结果见表3-1和表3-2。

由表3-2中可以看出,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卷统计平均分为5005分,总体水平尚可,但达到较好专业发展水平的仅有8人,占整体的77%。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意识发展、主动合作学习、反思-实践、教育教研、专业引领和教师教育培训,其中自我意识发展平均分190分,说明特岗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方面较好,在教师教育培训维度上得分为305,说明教师培训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作用较低。

2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分析

对吉林省不同性别特岗教师进行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立样本 t 检验,根据其结果(见表3-3),可知,男教师与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是在反思-实践和教育教研两个维度上,男教师均显著高于女教师。我省特岗教师年龄大致集中在23周岁至31周岁之间,这一年龄群体的特岗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因为刚刚成家,可能面临着各种家庭问题,难免会转移一些工作精力到家庭中去,而男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反思实践以及教学教研,相较于女教师就凸显了优势。

(2)不同教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分析

从表3-4表中可知,不同教龄特岗教师在专业引领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对结果进行事后检验(表3-5)显示,随着教龄的增加,专业发展水平也随之增加,教龄为5年以上的特岗教师专业引领显著高于教龄为3-4年的特岗教师,但是与教龄为1-2年的新任教师却没有显著差异。新入职教师对待工作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对专业发展也不够了解和重视,教龄在3-4年的教师则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情绪,5年已上交领的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都有了明确的人事,所以专业发展水平也更为优异。

(3)不同生源地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差异分析

表3-6显示,生源地为本地和外省市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反思-实践和专业引领维度本地生源的特岗教师均显著高于外省市生源的特岗教师。总所周知,特岗教师在报考时对于本地生源的学生有加10分的政策,所以这也使得很多高校毕业生倾向于报考生源本地的特岗教师岗位。与外省市生源的教师相比,本地生源的特岗教师对于工作的环境、氛围等都更熟悉一些,故专业发展水平也会显著高于外省市生源的特岗教师。

四、研究结论

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总体水平适中,专业发展最突出的维度是自我意识发展维度,而最差的是教师教育培训维度。特岗教师中男女比例相对悬殊,在反思-实践和教育教研两个维度上,男教师均显著高于女教师。不同教龄的特岗教师在专业引领维度存在差异,教龄为5年以上的教师显著高于教龄为3-4年的教师。在反思-实践和专业引领维度本地生源的特岗教师显著高于外省市生源的特岗教师。可见,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可依据具体的专业发展现状制定有效的提升策略,进而提高特岗教师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旭东,朱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01.

[2]“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J].教育研究,2011,03.

[3]张敏霞,王陆等.北京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的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2007,01.

[4]刘杰瑞,李灵.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提升途径[J].社会心理科学,2015,02.

[5]吴洪亮.西部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途径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2,01.

第11篇

【论文摘要】骨干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代表,名师是城市的名片,重视骨干教师团队建平设,必须加强其专业发展能力的引领.而为骨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运用名师工作室是培养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很好的模式。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名师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引领骨干教师的发展。可以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建学习的平台、研究平台和展示交流发展平台。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一支优秀骨干教师团队是基本前提,而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专业引领,需要为骨干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名师搭建平台。

湖北省武汉市长期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开展名师工作室,通过授徒的方式,集中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人室学习,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笔者近期参加武汉市关于名师建设的项目研究,为了解和把握武汉市目前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骨干教师培养,我们课题组对其中推荐参加名师工作室人室弟子—中学骨干教师做了一份调查,对他们目前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做了一个了解,为制定下一步培养工作方案和实施效果考评提供了基础。

一、骨千教师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1.骨干教师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期。wWW.133229.coM在对62名骨干教师所做的调查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16人。他们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9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的98%0(如表这是一批年富力强的骨干教师团队。

在对职称状况的调查研究中,62名受调教师高级职称占到了79%0(如表2)

从对目前所取得的荣誉称号中调查所得,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市级优秀青年教师占到了62%0(如表6所示)上述三项调查说明这是一支处在成熟期的教师,发展的潜力很大,但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正处在专业发展关键时期。

2.关注各学科骨干教师协调发展。从所调研的对象看,语文学科占到31%,是第一大学科,集中了很大一部分优质资源,骨干教师相对集中,而在美术、政治、体育、历史学科只有3%-5%0(如表3)

在中学骨干教师颁调查中了解到,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占到68%,初中骨干教师培养是一个值得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如表4)

上述表明在骨干教师培养问题上,各学科各学段骨干教师发展不均衡值得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3.关注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从表5可以看到,在所人室的弟子中,从农村选派进人名师工作室学习研究的已占到60%,这对推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大有好处,但进一步具体分析还是存在这些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的城区和重点学校,对偏远农村教师还有待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4.关注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过的各类研修学习情况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62人中多数人参加过市级半月以上的高级研修班,一部分人参加过大型学术交流或考察的,但还有一部分人什么也没参加过。制订分类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调查2008年以来骨干教师展示教学及研究成果情况时,有}8%只在区内交流,少数在省、市里交流。骨干教师要走出学校、走出武汉、走出湖北,成为名师还有一段路程。在调查2008年以来参加课题研究情况时,只有少数人主持了省级课题,多数人参加省级或主持和参加市、区级课题,也有相当部分人还没参加任何课题研究。在调查2008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教学科研成果时,有27人没有发表成果,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中能物化为成果的能力还显得不足。

现状调查研究表明,我们骨干教师发展后劲不足,成员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研究骨干教师发展现状,探讨骨干教师发展规律,为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学术能力的提升制订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组建名师工作室,有效引领骨千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调查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看法时,十分渴望和感到荣幸的超过100%。虽然有人是从服从组织安排角度上来考量,他们没有去考量事实上的大,但希望参加学习则是共同的愿望。通过调查,不少骨干教师认为,骨干教师团队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引领。

在目前工学矛盾依然突出的情况下,依托名师工作室无疑是解决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之一。名师工作室可以使其成为优秀教师培养的发源地、优秀青年教师的集聚地、未来名师的孵化地。向名师学习,这种直接的学习是大家梦寐以求的;有展示交流的平台这是名师工作室独特优势;能向同行学习,也是他们的渴望之一。总之,对参加名师工作室学习是深得骨干教师欢迎的。

1.通过名师工作室为骨干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名师工作室通过确定本工作室研究发展方向,拟定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目标、工作方案;制订每学年各个成员学习计划,通过制订本工作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名师工作室活动时间表,使人室弟子明确工作任务、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活动形式和地点。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学习,不仅能面对面向名师学习,还可以在名师指导下向理论学习,在名师工作室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将读书和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在名师工作室内向同行学习,通过学习内化成果,丰富理论,提高专业修养。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农村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 功能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本文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介绍,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20世纪80年代末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在美国崛起,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1]1986年美国研究性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霍姆斯小组在其《明天的教师》的报告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1990年霍姆斯小组在其《明天的学校——建立PDS学校的原则》的报告中,把PDS看做大学与公立学校之间形成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机构。就是说PDS不仅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学校或示范学校,而且是培养新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供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2]笔者在本文中采用了张美在其《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中的教师继续教育》文章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概念,即是以中小学为基地建立,由大学教育学院与一所或多所中小学合作,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学校改革为一体的办学形式。在教育理念由传统认识体系向实践体系转变的现在,这种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兴起必然会给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个教育界提供新的机遇和契机。

(二) 教师发展学校的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的工作一般通过工作组或行动小组展开。通常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和师范生组成,比较理想的工作组结构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4—5名,大学教授2—3名,研究生5—10名,若干名本科师范生及其他人员。工作组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信息、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所采取的行动,其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以现场为基础的教改活动、课程理论培训、短期研讨班,进行专题研究等等。[3]

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一种共生关系。[4]除此之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特点还体现在实践性强、时间持续性和关系和谐性。首先,实践性强体现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以教育现场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很真切的感受教学;其次,是时间的持续性。从为入职前教师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到为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专业知识理论、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个最有利的情境化环境;最后,体现了一种合作、互动的和谐关系。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瓶颈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

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整理与总结,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由于农村本身经济发展和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中小学能招到的高学历教师几率几乎为零,大部分教师都是专科学历或者是由于历史原因的“民转公”教师。

2.农村教师的教学激情、自学热情不高。农村中小学本身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与外界的交流很少,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很少能传达给教师。如此一来教师只是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毫无新意的教学活动,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毫无教学激情可言。此外,教育资源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子教学设备、电子图书馆等也无法与其他大城市相比,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自学的热情,阻碍了他们继续教育的实现。

3.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够。农村中小学学校师资的缺乏、管理随意性使得学校对教师任课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好多教师本身并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却被硬架上了课堂,所学专业与所教课程不对口使得老师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现学现教的这种水平是肯定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更别谈什么专业教学能力水平了。[5] 转贴于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瓶颈

在尊崇“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教育领域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应该发展成为“行动者”和“研究者”。所以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群体本身的发展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最大的瓶颈,除此之外,继续教育机构重形式轻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培训机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培训教材不符合农村教学实际,农村学校普遍重学历轻能力等等也都是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因素。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作为主体的自主作用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如何克服重重阻碍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成为一个切入点,将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

(一)提供新的理念和继续教育平台

大学有丰富雄厚的教育理论以外,对新的教育理念的解读和吸收也比较有优势,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案例,可以成为教学理论的进步发展最宝贵的来源和财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将这两个个体的优势充分融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将接受到最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这种继续教育将区别于到其他培训机构进行的培训教育,因为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是与大学教师之间是彼此探讨,相互学习的过程,学到的理论可以应用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下来不仅在学识、学历上得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继续教育的实用性、价值性,不但不会排斥继续教育而且会怀着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

(二) 强化实际教学能力,拓展相关教学专业知识

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开展的活动之一就是以现场为基础的教改活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中学习怎样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农村中小学教师就会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上的欠缺,他们就会自主去拓宽和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有实际意义,他们可以将自己学习的心得应用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不但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学知识的增长将极大地促进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发展。

(三) 唤醒研究意识,增强教学反思性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师以现场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让教师们感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进行课程理论培训,让教师们学习教学专业知识理论。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后,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们进入短期研讨班,即针对学习和实际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互相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激发教师主体积极性、唤醒教师研究意识,让教师们认识到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师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建立教师群体合作、互动的和谐关系。最后进行专题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提升了教师们参与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给农村教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任智霞,浅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启示[J],传承(学术理论版)2007(5).

[2] 吴思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2).

[3] 郑友训,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新教师的专业成长[J],辽宁教育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