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16:33: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教经验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路径形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05-02
1979年,罗马人曾预言:“未来文盲不再局限于不识字群体,而是向学习方法不明确的人员靠拢”。这种思想在当前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即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通过对知识范围的扩张与更新,形成特定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知识属于智慧的结晶,作为人类劳动文明、社会文化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如何有效地利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路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师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现状
1. 教学风格类型
1980年,国内关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还滞留于经验总结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学思想的转变,在20世纪末,教育学者逐渐加大对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其按照年代与时间的差异,分为以下类型: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与求美型;探索型、善导型和合作型、启迪型、表演型与综合型;质朴型;沉稳型、逻辑推理型以及慷慨型;典雅型、新奇型;细腻和阔达型、优美型、谨慎型;艺术型、启发型;幽默型与情理融合型。
2. 教学风格定位的作用
通过教师教学风格的定位,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其作用需从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角度进行细致化阐述。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要力求实现教学思路、思想的直观展现;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刻板化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改变原有教学模式,顺应时代以及教育行业发展的需求;体现教学艺术魅力;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化l展;为学生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 教学路径形成途径
教学路径有着多种形成途径。例如,优化标准教学路径,从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路径;教师在充分认识到自身不足后,实现全面突破;国家教育部门对教师给予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鼓励教师做好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将教学路径形成问题纳入教师职称评价的范畴等。
4. 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从当地多所小学所回收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时,仅局限于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任其自主发展所形成。由于在采用教学经验总结和反思、创新与应用的过程中缺少教学风格的融合,使教师教学工作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另外,在多数教师的眼里,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属于个人问题,与学生发展、名师评价等工作关联不大,因此难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谈不上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与构建等。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
1. 教学风格及路径形成架构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及路径的形成影响因素相对较多,但是可以划分为内外因素两大类,其中外部作用是为教学风格形成提供保障、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内在作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源动力。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支持,促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2. 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从整体层面上,国家教育部门作为学校、教师综合管理的核心部门,所出台的政策支持,是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校园建设与教师教学现状改变工作中,利用优化教师职称评价制度的方式,鼓励教师做好教学风格构建与创新工作。例如,在《船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录音播放的方式,使学生详细解读船长在命令下达中为何采用“大声吼叫”的方式。通过对文章的范读,加深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英雄色彩的记忆。其次,利用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教学活动,由学生分别扮演船长、船员,促使学生产生与文中人物同生存、同命运的思想。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创新教学方法可促进教学模式与风格的多元化发展,加之教育部门对职称评价制度的优化,促使教师能够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认识到教学风格与路径形成的作用。另外,教师激励制度的提升,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学积极性,全方位调动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3. 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教师在向骨干教师的转变过程中会形成特色化明显的教学风格。例如,在讲解《荷花》一课时,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完成规定教学目标,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为了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对荷花图片进行展现,同时播放乐曲,促使学生在心灵角度上产生“自身为荷花”的真实情感。其次,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在授课前夕,要求学生对“笑脸”进行绘画或描述,在正式授课中,再将学生所展现的“笑脸”插入至荷花中,其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解读。总之,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对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更改,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方可促进教师由普通向骨干的转变。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分析,可知关注教师专业化、多元化发展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更是教师职称评价的主要考察方面。而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路径,是从直观化以及宏观化的角度,深层次剖析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汤慧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现状及形成路径探究[J].求知导刊,2016,(13):150-150.
[2] 落桑旦巴.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8):162-163.
[3] 王克强.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9):18-20.
【关键词】中职院校;科研能力;对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式的壮大。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院校的学生是输出技术工人的主要生力军,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高技能、高素质,提高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是关键一环。
一、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的中职院校多数是由师徒传习制度基础上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故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含有工厂化工人师傅的教师,这部分教师学历层次较低,理论教学水平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发展;而新来的职业教师多数学层次较高,甚至达到研究生层次,教学理论方法丰富,教学进取心强,但教学实践接触时间短。总览这支教师队伍,存在青黄不接、新老更替,危机隐患普遍存在,从调研反映情况看,科研问题成为突出问题之一。
(一)年长教师思想守旧,经验保守,对科研不屑一顾
年长教师大多数有丰富的工厂经历,具有丰富的动手经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实习设备、实习手段已经跟不上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求,跟不上技术发展对技工技能的要求。他们对现代的科研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科研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性,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欠缺。现代工业已经向着智能化、模块化、集约化发展,而现在的中职院校的教师已经逐渐跟不上现代工业的发展步伐。
(二)年轻教师科研意识不够,教学工作任务重,缺乏主动性
科研意识是指科研主体对科研的重要性内涵本质及内在规律性的认识。科研意识即科学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包括创新意识、超前意识、协作意识等。年轻实习教师大多数经过多年的理论性学习,知识丰富,但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科研意识不够。大多数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不太重要,不能起到科研带头的作用;或者认为学院领导支持不够,科研设备不够完备,科研手段比较落后;或者认为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较低,中职院校不适合做科研。很多年轻教师认为科研对自身素养培养风牛马不相及,科研态度不够端正,认为中职院校学生素质整体很差,不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只要会操作、会动手即可。同时随着中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年轻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学生任务,没有精力去搞科研。学校对年轻教师的考核标准也是对教师教学业绩、学生管理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在这种环境下,导致年轻教师没有科研的动力和心劲。
二、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提高对策
造成中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动力不足是学院教师自身、学校教学思路、社会对学院影响多方面综合作用、相互交缠一起造成的结果,是多种消极方面对学院科研造成的总体体现。因此完善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综合性的科研管理方法,促进和提高中职教师的科研水平是重中之重。同时对教师的科研素养的培育和提高对实现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师强化提高科研意识,加强“内功”
科研意识是指人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一种心理过程,他讲科学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提高到“自觉”的程度,这是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科研是创造性的活动,是个人与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科研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科研意识的培养,来自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实践,来自于平时自身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加强“内功”,增加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必修之路。科研是一项需要付出许多精力、脑力的创新性活动,这就要求从事科研的教师具有拥有科学性的思维力、直达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科研动力。科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产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能忍受寂寞的忍耐力、面对挫折的坚韧力、归纳演绎的思维力,加强教师“内功”是必修之路。
(二)积极参加科研实践活动,加强科研能力
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枪实干”,只有不断通过科研实践活动的锻炼,才能提高科研能力。现在的中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数缺乏一定的科研实践能力,大多数教师对科研往往力不从心,有心要搞科研项目,却缺乏科研实践,造成科研活动不了了之。科研实践活动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中职院校每个教师的特点及优势,针对中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科研课题选择上切记要务实、高效,不能贪大求高,课题要找到突破点、关键点。比如机电专业的机器人项目、农业机械的全自动割草机项目等等。这些项目要立足中职院校自身情况,充分发挥每个参与项目教师的能动性和自身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科研实践活动要有科研素材积累和正确的科研方法。科研素材积累来自于平时的实践,来自于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图书馆、网络是科研信息资料的主要来源,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科研活动成果的保障。科研方法多种多样,中职院校比较常用的有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其中实证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用的最多,但比较偏重经验总结,年长教师过分依赖经验和思辨,对教育统计学知识更是知之甚少,所收集的科研信息资料的可信度差,影响了对科学研究的洞察和分析,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不能以科学和规范的文本表述形式呈现,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实践。现在中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处于边缘化、薄弱化,提高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学院应加强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采用多种鼓励和激励办法,培养学科带头人,使中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一个台阶,更能促进学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2]张晓红.论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与功能[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唐国庆.高等教育科研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本刊讯(记者 杨曙光) 近日,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昆召开全省教育综合改革部署会议,学习传达中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有关会议精神,总结我省教育改革进展情况,分析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省教育综合改革工作。
会议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开局之年,我省精心谋划教育综合改革,圆满完成省委确定的立德树人工作体制机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等11个方面改革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展顺利,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一是全面准确把握我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二是认真落实2015年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工作重点;三是切实抓好中央、省委重大教育改革部署的贯彻落实;四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革的科学性。
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委厅教育体制改革小组副组长邹平在会上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全省教育系统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虽然我省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进展不平衡,改革进程、改革实效与改革预期之间还存在差距,改革的制度红利尚未能充分地激发出来。全省教育系统要增强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以更加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科学设计,稳扎稳打,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取信于民。邹平专门就州(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提出了要求。
省教育厅副厅长宋光兴在主持会议时要求,各地各校要切实提高认识,扫除改革路上的各种思想障碍;要切实落实责任,推动改革工作提速;要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突出和彰显云南特色。各州(市)和高等院校综合改革一定要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体现各自不同的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施路径。同时,各州(市)、高等学校和委厅机关各处室要严格落实好教改工作信息月报、季报制度,加大亮点提炼和经验总结。
会上,昭通市教育局、玉溪市教育局和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开放大学、云南工商学院作了交流发言。
关键词:学者型教师;素养品质;因素分析
如何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造就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学者型教师与教师新手的教学行为观察分析
国外大量的观察研究表明,学者型教师与教师新手的教学行为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和课后评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学者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它由总体计划、局部计划、临场反应的决策成份三部分构成。而教师新手则比较关注课时计划细节,关心如何完成课时计划而很少考虑课堂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比较孤立的计划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家教师能够明确制定和执行课堂教学规则,有一套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而教师新手的课堂教学规则较为含糊且不能一以贯之,常常缺乏或者不会运用教学策略。在课后评价上,专家教师关注学生、关注影响目标的重要活动,而教师新手则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关心自己的课堂表现和他人的评价。斯腾伯格等人的研究认为,专家教师和教师新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洞察力三个方面。
首先,如LeeShulman(1987)认为,专家教师具有内容知识、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教育政治和社会背景知识等七类知识,他们不仅在知识的量上多于教师新手,而且在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专家教师拥有的知识以脚本、命题结构和图式的出现,比教师新手的知识整合得更完整;他们不仅对问题的深层结构敏感,而且还具有大量的依靠个人感悟或经验获得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Polanyi,1967)。他们不仅在程序性知识技能和策略上优于教师新手,而且在陈述性知识的内容和组织上也不同于教师新手,它们能被更快更及时地提取出来,从而使课堂活动自动化。因此,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其次,专家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高。他们依靠广泛的经验,只需很少或无需认真努力就能迅速完成多项活动;程序化的技能使得他们能将通过自动化而“节约”的大量认知资源集中在教学领域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并使活动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第三,专家教师在解决问题时富有洞察力,他们能鉴别出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并有效地将这些信息联系起来;他们能够通过注意、找出相似性及运用类推来重新建构手边问题的表征,能够对教学中的问题取得新颖而恰当的解答。所以,缩小专家教师和教师新手差距的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将专家所具有的知识教给新手。
二、学者型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首先,要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
这是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动力。教师是社会发展的先驱,担负着培养未来社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必须自觉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时代的前列,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不断地创造未来。要达此目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意识是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因为“今天,世界整体上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成员从此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更何况,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摄取知识和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学生也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先于教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教师应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并把自己置于终身学习的地位,否则,必将为社会发展和竞争所淘汰。
(二)进行探研式学习
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是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过程。而探研式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学习过程和研究同步并行,且相互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已不是以一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其重点是本领域内的前沿性的东西,如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而这里的研究不仅指所从事专业学科本身的研究,更指教育教学研究。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从职业的疲惫感、倦怠感中脱离出来,继续前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成为知识贩子,而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智能,使其潜能得到开发,以适应时展对教师的新要求。同时教师也只有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教育教学,才能在不断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探研式学习对教师的成长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在实践中必须要不断地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进行应用性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教改实验课和本学科领域的探讨。用研究的体会和成果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以掌握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等指导和服务实践。总之,通过持久的探研式学习,实现教师“转型”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三)构建多元化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世界趋势,这就需要教师不能只注意专业学科教育的“高、精、尖”,还应具有广博、精深、融会贯通的许多学科的知识,彻底摒弃“隔行如隔山”的落后陈腐观念,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也是造就学者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比如,历史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就不能仅局限于历史学这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地理学、教育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从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善于积累,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成为学者型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单靠主观的反思是不够的,还得有大量的客观研究。如果说反思研究采取的是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和材料为主的自然研究,研究方法是以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主要方法,那么,这时我们还要推已及人,进行普遍的一般规律至少是类的研究,不仅研究对象范围扩大,而且研究的程度也加深,研究方法要以教育实验法等干预性的理性研究为主,强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丰富和完善原有的教育实践理论,将缄默的知识明确化、理论化,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技能,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有意识地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将系统的科学理论操作化策略化,真正成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流派,形成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学者型教师”辨析[J].中国教师,2003(6).
论文摘要: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问题和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实践和认识活动。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整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类方法: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对教师的工作、生活和他们对学生的影响的变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投资因素进行描述。同时,简要介绍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方式的范式,以及教师教育的外在条件等几个方面。
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定量研究是要寻求将数据定量表示的方法,并要采用一些统计分析的形式;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调研者利用定性研究来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在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时,定性研究常常用于制定假设或是确定研究中应包括的变量。有时候定性研究和二手资料分析可以构成调研项目的主要部分。
在教育研究中,定性研究通过系统的经验总结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使人类积累了丰硕的教育智慧和财富;定量研究超越了定性研究纯粹的哲学演绎和通俗的理性思辨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和技术化。然而,无论是只有定性研究还是只有定量研究的教育研究,其视野都是极其狭隘的,只有打破对立,实现二者的整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信息容量和知识结构及价值观念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学习化社会悄然而至。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指导思想、课程体系、课程理念、课程类型、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等方面也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自然而然,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例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andrew j. wayne, kwang suk yoon, pei zhu, stephanie cronen, and michael s. gare等所著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验:动机和方法》(2008)中,详细地论述了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引入投资需要牢固的研究基础;仔细地考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并清楚地表达了未来工作的特定方向。虽然我们不知道专业发展是否可以对以下成绩有积极影响:当提交围绕典型设置变化的计划时和当这份计划取决于多种多样的训练者时,尽管关于有效的专业发展的特征都是一致的,但仍然存在着关于区别对待成功的明确特征的有限证据。此文对那些引导和说明这个研究的人们解释了来自于提出现行研究需要的实验的益处,并且提出了当遇到实验方法被应用于专业发展研究时的独一无二的方法问题。文中讨论的方法所面临的问题是:谁来设计这些实验,更确切地说是谁来设计这些准实验?研究人员随机设计控制因素,这些因素集中在面临共同的一套方法问题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干预,以及由此设计的五个相关问题。问题如下:
设计问题1:教师将会有什么待遇?
设计问题2:什么情境影响专业发展?在这个问题中,分别从课程内容、专业发展的环境以及专业发展经验的测量三方面情境来研究情境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设计问题3 :在什么水平(条件下)时应采取随机任务?归纳出在以下三种情况时需要采取特殊预案:一是解决教师流动问题;二是空间分离的作用;三是相对样本大小的影响。
设计问题4 :样本应该多大?
设计问题5 :衡量标准是什么,怎样衡量和什么时候进行衡量?大体来说,可以从对中介变量的测量、成果措施的校对、测量成果时间的说明等方面来解释对衡量标准的把握。
此实验的益处在于:为处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要和所需的资源提供了一个方法。实验使研究人员广泛地控制了要研究的教师待遇是什么,在哪些背景下研究这些待遇,样本的结构和规模,以及实施的时机和调整措施的使用。同时,这些问题的深入讨论可能用于对专业发展实验的进行和解释。
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呢?这是一个涉及如何看待教师专业、教师专业性质的问题。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研究,一般沿用西方学者的三种基本范式框架。
(一)“熟练型实践者”范式
该范式认为,教师职业同医生、工程师等职业一样,其专业属性在于其实践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以及实证的效果。在这种范式中,“教学实践”被认为是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与技术的合理运用。教师的专业程度就是凭借这些专业知识、原理、技术的熟练程度来保障的。这种范式主要的研究措施也是侧重于专家—新手比较,即将专家教师同新手教师进行比较,挖掘专家教师所具备的特质,并认为专家的特质可以传递给一般教师,使其获得专业发展,进而成为优秀教师。因此,可以对新手与专家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比较,提出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发展策略。同时,从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的差异比较中抽象出优秀教师的特质,揭示出优秀教师的成长周期及规律以及对教师成长的问题进行分析。
(二)“研究型实践者”范式
该范式强调,教师不仅应是一个教育实践者,同时也应是一个研究者。继“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讨论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大家似乎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进行教育研究,研究教育对象──儿童,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等,并在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能力与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类研究很多,研究内容已逐渐从教师参与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论述转到研究型教师特征的把握以及研究型教师的培养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上。
(三)“反思型实践者”范式
强调教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实践,回顾、诊断、监控自己的行为表现,以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教学需要。这种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教师的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取决于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及反思。
也有学者综合了前面的几种范式,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多种范式综合产生作用的结果。例如,香港大学徐碧美采用人种学的案例研究方法,在香港选取了四位中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一位教学新手,两位较有经验的教师,一位专家型教师),并进行跟踪比较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录像、访谈研究,揭示出教学新手和专家型教师之间在行为方式和拥有知识方面的诸多不同,运用默会知识论、人种志的考察、教师知识结构分析,提出了有别于信息加工模式的一些重要观点,对专家型教师特征进行了富有价值的理论补充。同时,其研究方法为我们内地学者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范例。
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素质的提高)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亦即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条件。
第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教师校本培训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20世纪70年代中期,教师校本培训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目前,国内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还比较多地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概念澄清阶段,实证性研究较少,跟踪研究、田野研究等方法的运用也不多,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的使用也较为少见,缺少定量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主要介绍的都是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理论基础,目的是为我们研究和探讨教师成长提供一种思维方法和研究导向。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
[3] andrew j. wayne, kwang suk yoon, pei zhu, stephanie cronen, and michael s. gare. experimenting with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tives and methods,2008.11.
[4] 王火生,涂乃登.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j].江西教育科研,1997,(1).
[5] 金敬涛.教育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2.
一、论文的年份分布
表1是研究论文的年份分布表。
如表1所示,关于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论文数量呈逐年波动增长的趋势。2001年教育部颁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幼儿园的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在科学领域积极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此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广泛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虽然在2007年论文数量暂时呈现出低迷状态,但明显可以看出自2006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颁布以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成为了研究重点,对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也随之增多。2012年,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的进一步推动下,此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达到高峰。
二、研究者的来源分析
表2是论文作者的来源分析表。
从表2可以明确地看出,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幼儿园,发表的论文占总论文的一半以上。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则显得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
三、研究的热点分析
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四个方面。
1.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步骤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来自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和其他研究者都进行过探索和研究,如朱玉华认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开发;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线性开发;以地方特色为背景的发散性开发;以自主节日资源为落点的点状开发。[1] 李槐青认为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到幼儿园来当助教;给家长作培训等途径来实现对家长资源的开发利用。[2] 蔡英英认为对社区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科学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公共场所;邀请“一次幼儿教师”进入科学课堂;聘请园外科技辅导员等途径来实现。[3] 魏红认为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开发利用社区、家长资源的途径有将社区资源充实到区域活动中;以主题探究活动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和挖掘家长资源;采用“请进来”的形式,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举办家庭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科技制作比赛;请家长做助教;开展亲子活动等。[4]
彭爱莲在挖掘利用农村资源进行科学教育时采用的步骤为:先确定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目标体系(先确定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分解为分类目标,再确定与大班、中班、小班各方面适应的阶段目标);然后在目标体系的指引下,根据农村资源,确定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内容(首先是确定主题,根据主题,结合各班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最后挖掘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5] 王丽则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级家长资源;再将家长资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通过多载体家教指导、多形式亲子互动、多渠道对话沟通等方式挖掘家长资源。[6] 孙艳华在开发家庭科技资源时使用了广泛收集挖掘家庭科技资源;科学分类梳理家庭科技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家庭科技资源;互动交流激活家庭科技教育资源的方式。[7]
2.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研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很少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的论述。但在幼儿园教师呈现与分享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经验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家庭、社区、幼儿园、网络以及自然资源一直是被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研究者也一直都在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如刘占兰提出幼儿园的主墙面可以用来记录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8] 尹坚勤认为种植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在让幼儿习得研究能力、培养其综合能力、体现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9] 陈晓芳认为幼儿的生活、兴趣、疑问、幼儿间的谈话甚至幼儿的错误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的科学课程展开的生发点。教师的生活及教育经验、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宝贵的科学课程资源。[10] 另外,还有研究者认为科普影视、传统地方节日、浅显的科学技术等都可以作为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
3.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
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研究者多针对某一种特定的资源提出建议,如李槐青提出在利用社区资源时要做到:一是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来选择社区资源。二是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力及需要选择社区资源。三是利用社区资源时要注意各种资源的综合运用。[11] 蔡英英认为在运用社区资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了解和熟悉社区的各种资源、分析社区资源的利用价值、明确社区资源利用的具体形态。另外在运用中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性。[12] 王海燕认为在幼儿园科学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必须有“一切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思想,且要切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不能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必须有利于促进幼儿参与游戏和各类活动,并能帮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和活动中思考和学习;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科学实验活动。[13]
4.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财务资源短缺;幼儿园对幼儿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不够重视;幼儿园科学活动形式单一;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资源的利用率低,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教师缺乏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课程资源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教师自身科学素养不强;家长和教师缺乏对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中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认知;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到位等。
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幼儿园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幼儿园应扩大渠道,不断丰富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幼儿园要建立科学课程资源库,提高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幼儿园教师进行多元培训,如开展专家讲座、进行园本教研等,不断强化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管理以及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能力;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开办家园联系栏、家长信箱等;幼儿园要采用多种形式沟通,搭建家园合作平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请家长协助收集材料、组织高质量的科学开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科技活动等。
四、结论与展望
1.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
由以上的论文研究作者来源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来自一线的幼儿园教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注不多,支持力度不够,研究主体间合作水平较低。这将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影响,进而阻碍幼儿园科学课程的纵深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要加大对幼儿园的理论牵引和科学指导,各研究主体间要加强合作和对话,形成学术共同体,以幼儿园本身为基地,共同致力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对于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深度有待加强
因为研究主体主要为幼儿园教师,所以以往研究呈现出经验总结多、系统研究和理论研究少的现象。一些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往往只停留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缺乏理论的提升。其他研究者也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层面的建议和指导,很少真正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进行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所以提出的建议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没有突出, 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不够。
3.幼儿园应扩大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范围
幼儿园科学课程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很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具体到科学领域同样适用。之所以对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为了是方便研究,更重要的是为资源利用者提供一个资源库,以利于课程的实施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幼儿园教师对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对本土自然资源、家庭、社区、幼儿园及网络资源的挖掘利用上。对其他资源如文字资源、各种生成性资源、民俗资源(如民间游戏、民间科技等)的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因此,幼儿园应开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视野,充分挖掘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为科学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参考文献:
[1]朱玉华.植根生活 整合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2(6).
[2][11]李槐青.对幼儿科学教育资源的再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3][12]蔡英英.社区资源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6).
[4]魏红.有效利用家长社区资源实施科技教育优势互补[J].当代学前教育,2012(1).
[5]彭爱莲.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J].教育艺术,2002(10).
[6]王丽.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挖掘家长资源[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5).
[7]孙艳华.让家庭科技资源放光彩[J].好家长,2012(2).
[8]刘占兰.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J].幼儿教育,2003(9).
[9]尹坚勤.重要的科学教育资源[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6(3).
【关键词】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35-02
新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效能感,也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的一种判断,相较于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更高;二是教学行为方面,也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策略、课堂规则、教材呈现和课堂练习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表现。如何使新手型教师快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也是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调查发现,很多新手型教师虽然经过了专业的培训和学习,但还是未能真正掌握教学之道。此外,新手型教师还普遍存在内心焦虑现象,比如:如何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如何快速适应教学工作等。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对新手型教师如何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进行了思考和总结。
一、新手型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难度设置不合理
当前,在普通学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因此,教师需注重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慢慢提高其学习能力。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新手型教师往往很难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把握好所设问题的难度,偏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新手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提升。
2. 师生互动不强
在课堂教学中,新手型教师往往强调自身的引导作用,将课堂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致使学生丧失了合理的话语权。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进度走,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因而难以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结果导致教学效率偏低。
3. 教师教学经验缺乏
由于刚走上教师岗位,新手教师普遍对教学工作认识较浅,缺乏教学经验,对如何上好课存在着诸多疑惑。因此,新手型教师的课堂往往较难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的突况也缺少应对策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专家型教师的经验总结
1. 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简单来讲,教学环节就是“起―承―转―合”。“起”就是课堂导入,导入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承”和“转”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此环节,往往需开展两到三个相关活动,以达到展开教学活动、深化教学主题的目的,从而落实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合”则是课堂总结,即总结本节课的所学,提炼、内化所学知识。各个环节的设计既有新意――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由此可见,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进行调整,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
2. 找同学科的教师听、评课
实践证明,听同行的课就像照镜子,可以照出来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同行的评议可以让自己准确发现问题所在,并及时地做出相应修正。
3. 进行多次演练,做到熟能生巧
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只有前期的不断演练,才能保证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发挥出较好的水平。一节课的同一内容要不断重复进行,但重复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调整下的重复,并保证每次重复都有所收获。此外,在每一次的演练过程中,都要尽量详细地记录教学过程,并在课后仔细推敲,做到字斟句酌,这样才能提高应对课堂突况的能力,使课堂生成自然而顺利。
4. 学会教学反思
没有所谓完美的教学,只有不断完美的教学。因此,在每次课后,教师都要进行反思,总结本节课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并找出不足,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应该尽量全面、详细,并及时地进行记录。
三、新手教师如何走向成熟
1. 调整好心态,学会调整自身的焦虑情绪
新手教师往往内心充满了焦虑不安,担心如果讲不好课学生可能不接受自己、领导可能不重视自己,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新手教师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过度追求完美。此外,还要做到不怕被听课,不怕被批评,要敢于听取他人的建议,这对教师个人的快速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2. 充分了解自己,逐渐形成自己的讲课风格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性格与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上出有特色的课,如果单纯模仿他人,则势必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优势,如语言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好、活动设计好,等等,只要找出自己的优势加以发挥,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多听同行的课,把握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新手教师需要不断地听其他教师的课,来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因此,新手教师要博采众长,在看到他人身上存在不足的同时也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从而找准前进的方向。
4. 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教学反思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束,都需要不断地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及时进行修正。在教学反思中,应涉及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反馈、同事的建议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新手教师才能在批判性反思中成长,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新手教师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了解学校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地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富有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师。作为新教师,成长的路还很漫长,但是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定然会向专家型教师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专家―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和教学行为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1999,(2):32-39.
[2] 唐卫海,韩维莹,仝文.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80.
[3] 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9.
[4] 赵昌木.教师在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成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42-45.
关键词: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这无疑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督导事业要发展,督学队伍建设是关键,要加快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回顾中国教育督导的发展历程,督学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发展较为缓慢且滞后,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督导,提高督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是时展的要求。
一、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对教育督导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有其现实意义:
1.加强督学培训、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成长,是国际社会的大趋势
尽管中国自古就有视学官这一职务,但近现代的教育督导制度却发源于西方国家。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设立了督学,到现在已形成了相对稳定、比较成熟的中央和地方两级制度并行的全国教育督导网络。法国教育部则设有督政司、督学司,并在所有的教育大区设立督导组织和专职督学,督学的专业水平很高。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督导是一种行政性和专业性并举、但以专业性为重,以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为宗旨的专家式重要管理支持系统,教育督导人员的工作在性质上更大程度上是专业性的。相较于世界水平,我国重建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步较晚,虽然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网络,但各地督学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督学队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督学素质参差不齐。纵观国际社会,重视督导人员的培训和督学专业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2.建立专业化的督学队伍,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水平,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已经从数量的增加转到质量的提高,从规模发展转到内涵发展上来,教育督导成为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重大举措,肩负着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重要使命。要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展教育督导工作,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的督导队伍。通过督学队伍的专业化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督导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和新手段,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权威性,以此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3.推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强化教育督导,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有力保障
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督导条例》,要求相关部门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把教育督导作为教育基本制度进一步加强建设,使教育督导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力保障。《教育督导条例》明确了国家实行督学制度,为建立督学资格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督学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轨道奠定了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这是国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督学队伍现状,向各级政府提出的一个重大要求,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
4.探索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途径,提升督学素质,是教育督导实践经验总结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各地方政府结合教育督导的实际工作,在思想观念、组织形式、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探索出一些有效提升督学专业素养的做法和经验。将这些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及时从理论层面加以提炼,就能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有效推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
二、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严把督学入口关,奠定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人才基础
为保证督导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权威,改变督学过去“老头子,摆架子,找碴子”的印象,近年来福州教育督导加强督学队伍建设,严把督学入口关,面向全市教育系统公开招考专职督学。对应考人员的学历、任职经历、职称资格、年龄等都进行了严格要求,并采取笔试、随机督导现场操作、现场听课评课、演讲答辩、民主测评等形式,对应考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督导理论和实践、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考核。招考的程序严密、形式新颖,尤其重视应考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公开招考的模式,抬高了督学准入的门槛,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督学队伍,极大地改善了督学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和能力,推动了督学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
2.开展多层次培训,建立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学习机制
教育督导改革要求现代督学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终身学习者。因此,福州教育督导积极建立有效的督学培训学习机制,对督学进行有步骤、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力求打造一支相对稳定、凝聚力强、水准较高、形象良好的“专家型督学”队伍。
(1)师徒结对促成长。对新任专兼职督学进行岗前培训,通过政策法规学习、评估指标解读、学习心得交流等形式,帮助新任督学掌握履行职责必备的政治素养、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督导的程序和方法。为了加快年轻督学的专业成长步伐,福州市教育督导室开展了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有重点的新老督学结对子活动(师徒结对),新老督学互帮互助、教学相长,能更好地提高新老督学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督学队伍,全面提升了教育督导水平。
(2)骨干培训谋发展。对已从事教育督导工作一定年限的督学,每年定期举办专职督学集中培训,大力抓好“督本培训”,组织骨干督学开展主题讲座、沙龙式交流、督导论坛、需求式督导漫谈等活动,形成福州督导文化的研究氛围,让督学基于共同的职业生活实践,与同伴展开深层次对话,分享经验、切磋技艺、碰撞思想、激发潜能,从中获得启迪,提升督学的教育督导理念,挖掘督学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督学的问题诊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反馈能力,谋求督学专业能力的全面、持续、高层次发展,从而远离“督学匠”的形象。
(3)专家引领树专长。对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专业能力的督学举办高级研修培训,分别聘请国家督导办专家、中央教科所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省、市各级各类专家开展交流、讲座、座谈等活动,通过专家学者高屋建瓴的讲解释疑,可以澄清督学的模糊认识,帮助督学拓宽视野,更好地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理念,促使督学在督导实践中注重理论思考,进行系统的理论提升和个人实践总结,引领资深督学逐渐确立自身的专业领域及特色专长,成为一专多能的专家型督学,充分发挥资深督学在督导实践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督学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向纵深发展。
3.搭建学习交流平台,拓宽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培训渠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工作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新的问题不断涌现,新的任务不断提出,这就要求现代督学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督导工作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等,将先进的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理念及现代化的手段运用到督导工作中来,不断变革和创新。为此,福州教育督导不断拓宽督学专业发展的渠道,搭建不同的学习交流平台。2011年10月,福州市被教育部督导办确定为“开展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城市”;本着 “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指导思想,2012年4月建立“上海浦东-福建福州市教育督导联合体”,通过搭建区域教育督导伙伴协作互动平台,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两地督学互派学习,通过教育督导实践、督学柔性互动、督导主题研修、督导经验交流、督导论坛等系列活动,两地督学受益匪浅: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操作的具体经验;既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又更新了观念、促进了沟通交流,在实践中有效地提高了督学队伍的专业素质。
三、促进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深入思考
尽管全国各地对督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但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进行教育督导的制度创新,才能加快督学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1.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督学管理机制
优化督学选拔机制,明确督学准入条件,开展督学资格认定,进行督学专业分类,构建督学管理体系,才能推进督学队伍的专业化。
2.进一步疏通和拓宽督学培训渠道
目前督学培训更多是依托各类教育专家的讲授,没有专设的督学专业和专门的督学培训机构。要开发督学培训的专业课程,创新督学培训的模式与方法,建立督学培训的专业机构,才能提高督学培训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3.进一步落实和保障督学培训经费
要适应教育督导工作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对专兼职督学的岗位再培训刻不容缓,应建立一种长效机制,设立独立账号,落实督学培训经费,减少行政审批程序,为督学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经费保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从教育督导的实际来看,“强化国家教育督导”的号角已经吹响,教育督导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地位日渐重要,督学既“督政”又“督学”,既要会“督”,还要会“导”。随着《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和《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暂行办法》的实施,督学既要扮演“教育警察”的角色,又要承担督导“特警队”的职责,教育督导工作任重道远。“打铁还需自身硬”,新时期督学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督导理念,系统学习和掌握教育督导工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要求,才能在督导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使督学队伍不断朝专业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韩立福.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3).
[2]赵艳玲.中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一、参与式教学的成效
教师教育观念的真正来源不是“文本”,而是教师实践经验的升华,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和教学反思的新变化。在我校推行参与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体现在课程观、教学观和教师观的改变。参与式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参与课前预习或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生成资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参与式教学使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参与式教学倡导教师从“讲学”到“导学”地位的转变,课堂上教师的“教”的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过去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的学习相当被动,只重视课堂上知识的获得,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教师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敢于实践,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不再只是局限于知识的汲取,更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如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学生的学习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问题与对策
1.问题
思想迟滞,教育观念传统保守。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世纪,也是创新教育大展宏图的世纪,因此,开展素质教育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素质教育正遭遇全社会普遍对“应试教育”的病态式追捧,在升学压力仍旧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很多教师无法转变观念,为保证升学率,“穿新鞋走老路”,无法突破旧观念、旧模式,思想迟滞,教育观念传统保守,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甚至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一种莫名的抵抗情绪。在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但在日常的课堂上仍然使用陈旧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忽视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性的维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各种公式化的活动安排。教师思想的禁锢和停滞不前,使教师难以在专业水平上有更大创造力和更高突破,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思想迟滞,教育观念传统保守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提高现代学校基础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舍本逐末,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但是有些教师理解片面,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出现了如以满堂问取代满堂灌、以漫无边际的讨论取代独立思考、以课堂表演取代思维参与、以巴掌赞歌取代中肯评价等现象,甚至认为单纯的课堂热闹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过分追求形式的课堂缺乏实质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缺乏有价值的知识生成、能力培养。这类课堂不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无法突破重难点,而且还助长了学生对问题不作深入探究、不愿仔细倾听的恶习,甚至可能使学生形成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的浮躁个性。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勇于表现,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优点,却缺乏扎实钻研,专注于问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
照“案”宣科,课堂缺乏动态调整。我校注重编制与参与式教学相匹配的学案设计,要求教师设计的学案,可以指导预习、用于课堂教学。但是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在执行既定学案,照“案”宣科,缺乏对学案自觉的动态调整。学生上课直观的感受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只是一味地在更正学案的答案,缺乏对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对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准备了解不充分,这样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容易导致恶性循环,最终使教师无法高效实现教学目标。
2.对策
引进专家指导,汲取先进理念。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判断,大多是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先进理论与先进经验的引领。专家、教研员都是良好的资源,为了打磨课堂,学校充分利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专家资源,成立专家指导团队,专家教授亲临课堂指导,同时邀请市、区教研员不定时到校指导,着重对教师日常课、展示课、校本课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定期举办讲座,随时推门听课,与教师及时交流沟通。
长期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暑假我院团委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继续在全院同学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假期前,院团委向全院广大同学发出了《关于开展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并印发人手一份的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各系学生会(分团委)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实践方向,作好动员工作。广大同学都以认真的姿态对待这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了广大同学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广大同学的综合能力。
二、紧密结合实际,多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今年我院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坚持以往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社会实践点的实际情况,各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从组织形式上看,主要有两种形式:
1.分散活动。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从区域划分,有农村的、有城市的、有内地、有沿海的;从内容上划分,有希望工程的,有金融保险的,有房地产开发的,有市场营销的,有厂矿、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的,有科技扶贫、文化教育的,有家教、生产劳动的等等。
2.集体组织。组成社会实践小分队,分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今年共派出6个小分队和1个大篷车,他们分别是桂林工学院党员大学生赴河池地区的"三个代表"实践服务团,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分队,旅游学院赴阳朔县社会调查小分队,资环系赴桂林柘木镇社会实践小分队,土木系赴兴安县白石村社会实践小分队,材料系赴三街村社会实践小分队以及由桂林工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的文艺大篷车。
(二)从社会实践的类型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展便民服务。各小分队利用当地的圩日在市场上设立家电维修、单车修理、理发等便民服务点,尽己所能,不怕脏、不怕累,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当地群众的称赞和好评,同时也努力实践着青年志愿者的精神。
2.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是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暑期不仅中小学放假,而且正是夏收农忙时节,中小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之中,大学生们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对他们进行文化辅导。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电计系赴荔浦县社会实践小组对荔浦县部分镇、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写出几分调查报告。
4.开展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动力的军烈属、五保户收割庄稼。下乡期间,正值夏收时节,许多军烈属和五保户因家里缺少劳力,庄稼熟在地里而无人收割,同学们积极帮助这类家庭,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5.文艺下乡。由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组成文艺大蓬车到村镇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巡回演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6.开展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不少假期未回家的同学在学院的组织下开展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
7.环境保护。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行动,进行生态环境调查,宣传倡导环抱观念,治理环境污染,装扮母亲河。
8.考察实践。我院集中部分学生党员(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三个代表"服务团,赴河池地区开展考察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史、革命史的学习和教育,牢固树立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9.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今年全院共确定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一百多项,为迎接11月份我院的科技活动周,提高我院科技学术水平,各个课题小组纷纷利用假期时间收集数据,抓紧实验。
总之,今年的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以提交报告的总体情况来看,今年暑期社会实践有几个特点:(1)社会热点问题调查;(2)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
三、总结经验,评比表彰
写经验总结、相互交流。提高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和水平。8月份院团委下发了关于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的通知。要求各系分团委、学生会在内部交流的基础上,对今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方式、特点、规模、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提交一分总结报告。同时,在全院将对表现突出的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评比表彰。并要求各系评选出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召开社会实践交流会,同时,全院共推荐出60多篇不同内容和形式,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的社会实践报告。
(四)经验和收获
1.学院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是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学院党政领导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社会实践,并组成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并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制度加以保证。全院广大同学自觉把社会实践作为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投身改革、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积极深入生产第一线,体验生活。
(一)缺乏科学性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高校因此进一步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以满足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尽管我国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都能够从形势发展需要出发,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计划,应该说每所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操作性,对教师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都来自于教师多年教学计划的总结和提炼,缺乏对市场需求以及市场前景的预测和分析,虽然具有合理性,但缺乏科学性,很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二)缺乏实践性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尽管高校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的应用性不强,实践课的理论指导不够,选修课和拓展课只有总学时的5%,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大打折扣,学生得到不很好的实践锻炼。在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的教学计划中,对于课程见习和服务技能课的安排非常模糊,实践教学课明显不足,服务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实习课管理技能很少得到锻炼。
二、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高校旅游管理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强调基础性而忽视实用性,也不能过分强调实用性而忽视基础性,内容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编辑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现实应用能力,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
(二)坚持经验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
着眼于破除脱离现实社会需求以及靠经验总结的错误做法,把教学经验与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将“市场化”作为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根据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紧跟旅游行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结构,把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变成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创新的过程,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具特色。
(三)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当前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必须进一步改革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性、融合性、结合性,使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实践课程能够得到理论课程更好指导,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技能课、选修课、拓展课比例。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策略
(一)立足社会需求,确立培养目标
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优化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指导性甚至是强制性作用。高校必须把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作为旅游专业的核心举措,牢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理念,坚持把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管理人才,绝不能把管理人才局限于“管理层”、“指导层”和“决策层”,而是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从基础工作做起,着力提升理论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最大限度的适应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突出全面系统,优化基础课程
所谓全面系统,就是要必须加强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使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达到整体优化的程度。要着眼于提高高校旅游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按照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准确定位每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要实现的目标,加强对现有基础理论课程的整合,合并《旅游学》、《旅游管理学》、《管理学原理》以及《中国旅游名胜》、《旅游地理学》等重复课程,删除那些已经过时、陈旧甚至无用的课程,在此基础上要增设具有较强专业性、实践性的旅游管理课程,最大限度的提高旅游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性。
(三)围绕就业导向,拓展选修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必须把“就业”作为重要教育导向,在抓好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有效拓展选修课程,按照旅游专业社会就业导向与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选修课程的优化设置。在国家教育部课程设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自身教学实际,设置灵活多样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积极引导学生从自身发展潜力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知识拓展课和选修课,在学生之间形成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选学”理念,形成不同的竞争优势,使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得到充分就业。
(四)着眼提升能力,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优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课程、服务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者之样的关系,大幅度增加高校实践课程和学生实习学分的比重,积极推广理论学习、技能培养、实践锻炼“循环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协调。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