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

电机学课程论文

时间:2022-07-17 23:21: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机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机学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电机学;教学方法;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97-02

一、引言

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高教中掀起了一股新的潮流。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国内很多本科高校也认识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淮南师范学院自2000年升本以来,着力加强电气信息工程类工科专业的建设,依托于本地煤矿、电力等主导行业及其衍生产业(如矿用电子产品、控制设备、监测仪器仪表等),立足服务于本市及周边地区地方中小企业,培养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签于此办学定位,学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其中课程建设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电机学》主要是讲授电机的结构、原理、特性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了电、磁、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性、理论性和工程性。该课程是一门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多,理解困难,导致学生学习很被动,师生的付出与收获都不成比例。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院教师在《电机学》教学方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上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电机学》课程压缩为70学时,2013年我们对《电机学》课程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对课程内容及学时进行优化,目前大多数教材都是以变压器、直流电机、同步电机、异步电机为主。我们着重讲述四种电机的结构、原理、稳态运行的特性及分析方法;对教学难点,诸如电机运行的暂态分析、谐波等这些有助于后续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掌握;对涉及到的工程问题,诸如电机参数测定,并联运行等内容放在实践和实验环节来解决,减轻课堂教学课时少的压力;对直流电机部分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删减;将永磁电机、伺服电机等内容放在后续专业选修课程中;另外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特点,将变压器、同步电机、异步电机作为主要内容学习。

三、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电机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若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对实物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很难较好地接受授课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

该课程教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给出大量的电机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同时,将购买的部分电机实物及能通电演示的四种透明电机模型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放置在固定教室的陈列柜中,让学生零距离与电机接触,在讲述电机结构时,将陈列柜中已拆卸的电机取出,在课堂上逐一向学生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电机原理时,可对透明电机模型通电演示,学生对每一个部件都有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电机进行特性分析,把原本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具体。另外,学生空余时间也可到教室进行参观学习,对电机的内部结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这种教学的效果要明显优于理论教学。

教学内容举例:交流电机在分析时首先找到其共同点,转子绕组有电流,定子绕组有正弦交流电流,气隙磁场为脉振的磁动势等。在分析时,首先要掌握有关线圈和交流绕组的概念,这样可以帮助理解交流电机的构成;教学中,要理解机械角和电角度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概念,把空间上的差别映射到时间上。同时,交流电机教学中还要理解极距、相带和的槽间角概念,有助于简化分析。因此,在交流电机教学开始,任课教师需把这些相关内容的术语解释清楚,同时采取实物展示板书或者板书的方式进行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我们采用提前布置、课堂讨论、课下总结的方法:教师针对要讲述的内容,可提前布置思考题,督促学生课下自学;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提问,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对所学电机从结构、原理、特性的角度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各种电机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四、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属于专才教育,其发展重心已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提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于本科生的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对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有着更深、更高的要求。从国内不少高校多年的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过程来看,发觉很多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薄弱,缺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其从事深层次专业研究的创新能力。从很多数学教学研究实践成果来看,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教育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大多是基于学术型和工程应用型的高校,而且很多仅仅是针对于某一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以技术应用型为特色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数学课程教学平台建立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目前几乎还是一个无人问津的课题。下面笔者围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上海电机学院为研究对象,就技术应用型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建立及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建设的意义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的新升本科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学校的办学定位,校企联合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是学校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学校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计划将在电气、机械、计算机技术及物流工程等专业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层次教育已正式启动,这对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推进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发展及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课程作为学校工科类、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以及后继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学校对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特别是经过上海市教委“高等数学”重点课程建设过程,目前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已经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针对学校已启动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如何科学地进行研究生数学课程教育,如何正确地把握好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尽快建立适合学校技术应用型办学定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平台,是学校数学课程教师当前急需研究和探索的课题。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为学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也可以为国内同类型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二、建设的内容

本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根据教育部有关工科类、经管类研究生数学教学改革文件的精神,针对上海电机学院已经启动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教育工作和当前学校的办学定位,拟对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包括多层次课程平台的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探讨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

1.多层次课程教学平台的建立

根据我校计划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科设置情况,组织数学教师与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交流,同时对国内一些应用型特色的高校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参考和借鉴,并深入到上海电气集团相关企业进行调研,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需要出发,在广泛、深入地了解专业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拟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教学平台:基础理论平台、应用方法论平台和选修课程平台。

平台中的第一层次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它一般是作为学校机电类或经管类专业研究生共享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开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整体数学素质,如工科类的“高等代数”、“工程数学”课程等;第二层次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教育,根据我校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菜单体系,比如面向电气工程专业的“应用数理统计”、机械工程专业的“最优化方法”、面向车辆工程专业的“数值分析”、面向计算机技术专业的“组合数学”等;第三层次是面向所有专业的与学生具体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数学方法,可设置为选修课程等形式,如开设“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等课程。

2.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根据我校技术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对平台中三个层次设置的各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精心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适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保证课程内容达到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要求外,根据不同专业,分析研究如何将数学理论方法同相关的专业内容相融合,突出其应用性和技术实用性的特色,研究数学教学内容应用性的不同侧重性,从不同角度进行选题训练,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以突出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要注重收集来自企业现场、特别是上海电气集团相关企业的实际案例,将课外的教育环节融入到教学计划内容之中,比如在“矩阵论”课程内容设置中,可以选择电气集团有关企业控制系统中的机械系统、电力系统等不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该门课程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例子。另外,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要善于采用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掌握关键性的知识,比如在“应用数理统计”课程内容中,考虑到学生在本科阶段已具备了初等概率论的知识结构,因此其课程内容设计上要侧重于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部分,研讨进行估计和检验的必要性和优良性,使其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过去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为将来进行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对于平台中的每一门课程,可以组织教师通过校级或市级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立项的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和教研教改,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加快促进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3.教学方法的研讨

对构建的三个层次课程教学平台可以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并行教学,其中基础平台可以尝试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系统讲授一些基础数学课程的理论和方法,目的是能使学生建立较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应用方法论平台则可以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课后查阅文献相结合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数学一些理论和方法在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应用进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选修课程平台则可采用教师开设选修课或课外讲座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将来参与的课题项目,来选择对应的数学课程,比如学生可通过选修“数学模型”课程,参加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或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方式直接参与来自企业现场的实际案例研究,以提升其应用数学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书本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既能够掌握现代数学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实际的运算操作能力,比如在讲授“数值分析”课程时,可通过项目教学法等形式,采用实验室上机实习和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为了辅助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学校今年还专门投资50多万元,在临港校区建立了公共数学实验室,为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行科学计算创造了较好的教学条件。特别是上海电机学院作为一所新升本科院校,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的素质,善于保持不断获取最新知识的欲望,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悟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行为表现评估

为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种种问题,大学英语教学不断引入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希望能够借助“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希望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应该如何保障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课外自主学习效度有待探讨;与此同时,对比教师在授课模式方面的研究热情,教师对评估模式,尤其是形成性评估的建构与实施的关注度略显不够,上海电机学院在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对形成性评估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上海电机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经验与教训

上海电机学院大学英语教师在2013年3月组建了大学英语教学试点班教学团队,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同年9月,试点班级教学活动正式开始,试点班为上海电机学院优势学科,包括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以及测控技术与仪器四个专业,共计13个自然班,英语课程持续两学年,共计16学分,每周4学时,其中阅读每周3学时,听说1学时,每学期共16周。由于第一学年的英语教材和普通班一致,授课时数相同,试点班着重在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估模式上进行改革,采用了“合作学习”模式并加大了形成性评估模式在评估中所占的比例(从40%调高到60%),评估内容包括出勤,作业,小组合作,阶段性测试等。

在试点班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上以合作学习形式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程度较差学生的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中得以解决,程度均衡但基础差的小组可以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程度较好的学生除了可以作为“临时助教”在小组中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以得到教师布置的更高层次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转换为“一对四”甚至“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既定教学计划随机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口头汇报,按其表现进行打分,分数计入小组成员成绩。

从学习动机的角度看,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了合作目标对学生从事学业任务的诱因影响,从认知的角度看,合作学习重视任务完成后的效果,关注每个小组成员在达到小组目标的过程中是否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为了保证小组成绩不受影响,各个成员都会竭尽全力完成任务。

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在与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进行座谈沟通后,试点班的教师发现:1)较普通班而言,试点班学生课堂在学率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期总评成绩理想。2)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差异较大,学生对合作学习后产生的成绩有争议。3)频繁的测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没有太多效果,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是因为要拿成绩而学习。。4)最棘手的问题是,由于形成性评估在评估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60%,学生平时成绩的累积变的非常重要,集体备课、开展测试、增加作业量后,试点班任课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倍增,教师身心疲惫。

由此可见,创新后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但是并没有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预期规模的作用;同时,新型教学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能力提出了挑战;形成性评价不应该是各类平时成绩的简单累积,应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并能够为教学双方提供有效信息反馈,这样的形成性评估模式才能真正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求。

二、对形成性评估的重新审视

在1967年,Michael・Scriven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研究评价的专题系列文章中提出形成性评价的观点,Peter・Airasian更正式地将形成性评价定义为“互动的,主要用于形成和改变中的过程或活动。相反,过程或活动最后出现的评价叫终结性评价,这时已很难改变或纠正已经发生的一切。” 形成性评价被定义为任何能对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反馈的活动。有效反馈的特点包括:频繁的,能对学生学习的进步及提高做出清晰的,鼓励性的指导。之后的研究证明形成性课堂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

上海电机学院试点班的教学采用了频繁的作业和测试形式增加形成性评估的比重,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教师翻倍的工作之上的,而来自学生的反馈意见却表明他们感觉更紧张,想到测试和作业就比较压抑,学生更乐意于听到教师对他们某一个学习阶段进行评价;他们认为来自教师的总结、肯定和鼓励比测试的成绩更加重要。从理论上讲,对于在归因论中被划分为failure-avoider(害怕失败的人)的学生而言,当他们频繁接收到糟糕的评价结果,无疑会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产生的消极情感会更加不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内部的差异更受到足够的重视。怎样才能在顾及教师工作强度,同时又能够顾及所有学生学习感受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形成性评估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认真反思和对形成性评估模式的重新审视,从2014年9月开始,在保留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上海电机学院教师将行为表现评估引入教学活动中。

(一)行为表现评估

行为表现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指的是一系列注重开展开放式、没有标准答案、采用非客观问题,能够对高层次思维能力进行评估的活动,活动可以是真实的。对于这些活动的评估通常包括直接评估,自评,团队评价,个体评价和对评估方法的评价[2]。

Airasian认为行为表现评估应该注重四个方面,1、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2、要有观察的标准;3、要提供一个恰当的环境;4、要为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3]。

行为表现评估的评判标准可以通过评价量表(rubrics)呈现,量表侧重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论而不是整体分数划定,量表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对他人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能力。正如Huba和Freed指出的,这是形成动力和进行学习的理想方式:“着重于自我评价和自我改善的反馈是内在激励的一种形式”。一旦学生认识到怎样改善,他们就会专注于这件事,之后,通过评价量表对一段时间内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可能会反映出更令人欣喜的稳定进步。量表对某项任务的具体期望进行描述:将任务分成多个组成部分,并对每个部分合格或不合格的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评价量表可用于评价多种任务,包括研究论文、书评、讨论、实验报告、档案、小组活动、口头陈述等[4]。为行为表现评估设定的量表可以由教学双方共同创建。

(二)行为表现评估在具体教学中的实施及优势体现

上海电机学院的教师发现:当学生即将要参加某项考试(诸如CET4或CET6)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会比较令人满意。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确定学习目标的学生比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更易于管理,鉴于此,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深入了解、分析整体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阶段划分,将各阶段教学目标与量表制作相结合。作为一种课堂评估方法,行为表现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此,设计行为表现评估量表和课堂活动就成了教师课前备课时最重要的任务。

担任同一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习该课程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行为表现评估量表的制定者,评估的责任均分到所有参与者,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评估的参与热情。反复修改后使用的量表能够最大程度地受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不再认为评估是教师的任务,会更加关心自己的学习努力程度与量表描述项的差距。

以写作课为例,制定好的评估量表在学生开始写作前已经发放,当老师讲解如何按照要求写出一个提纲之后,学生在动笔写作之前对各项评判标准已经了然于心,当学生写作结束后,学生不仅可以进行自我评判,也可以进行相互评判。

以口语课为例,在语音实验室录制好音频材料后,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发放的评估量表对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其他同学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分,设计好的量表无需学生添加过多的文字,只需在对应的评价栏中进行简单的勾划定位,节约时间,非常方便。

2015年6月,使用行为表现评估量表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虽然课前要和学生就量表的各项内容和等级进行多次商讨,修改过程也要花费一段时间,但是行为表现评估量表配合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1)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外自主学习情况有明显的好转。2)学生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学习进程,同学的优异表现让他们产生压力逐渐减少。3)行为表现评估不直接产生成绩,学生对于评估不再有抵触心理,课堂讨论质量提高。4)由于有了明确的评判依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更加合理。5)评估反馈信息瞬间可得,学生无需等待来自教师的评价即可获得合理的评估反馈信息。6)评估模式的调整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教师对新型教学模式的热情重新点燃。

由此可见,在新型教学模式中,不产生直接成绩的、能够为学生提供详细反馈信息的评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允许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估过程才能使学生乐于参加评估并锻炼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掌控能力与评估能力、只有当学生觉得有必要学习、会学、乐学的时候,教学与评估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评估才能真正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三、行为表现评估使用注意事项

(一)整体学习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

行为表现评估及配套量表的使用可以在一个教学时间段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学习监督作用,但是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阶段性学习目标和整体学习目标相结合,例如在词汇教学中,鉴于目前高校学生要参加大学四级和六级测试,教师在进行每课词汇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到四级和六级词汇的整体考核目标。

2016年3月上海电机学院大学英语词汇测试平台开始启用,测试系统能够根据教师需要(测试内容与测试时间)为参加测试的学生随机合成测试试卷,试题类型包括“词意单选题”“单词听写题”和“单词拼写题”,所测试词汇可以来自测试系统中的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库或大学英语六级词汇库。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定期登陆校园网进行词汇测试,学生的测试成绩会自动保存在系统中,此时的评估量表可以采用空白线形图形式发送给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定期测试完成后,学生依据每次成绩在线形图中找到定位点即可绘制出完整的个人成绩线形图,可以看到个人在词汇学习方面距离总体学习目标的前进过程。

(二)形成性评估方式多元化

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行为表现评估有着很多明显优势。依据Robert J.Marzano着重提出的四个原则(1.课堂评价的反馈应该为学生清晰地描述学习目标上的进步和怎样再提高。2.课堂评价的反馈应该鼓励学生进步。3.课堂评价在本质上应该是形成性的。4.形成性课堂评价应该是经常性的),任课教师也应当看到其他形成性评估模式的长处,在形成性评估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将多种评估模式相结合。评价不能仅限于依据量表进行的行为表现评估,也应将纸笔测验、档案评价、游戏化评价等多种形成性评价手段相结合使用。例如: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体现人本主义教学观的访谈法和文件夹评估模式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行为表现评估引入教学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行为表现评估最好在大学新生入学伊始或学期教学开始的时候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同时采用了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详细介绍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模式并为学生预留一段适应时间,尽可能缩短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磨合期。

结论:新型授课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在学率,在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解决部分问题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对于评估模式改革的思考。为保证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弥补总结性评估的缺陷,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反馈,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频繁的测试和作业并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任课教师却需要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行为表现评估的引入是从形成性评估模式上进行的突破。以行为表现评估为主要课堂评价方式,借助评估量表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信息能够明确教学目的、实现教学责任均分、提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新型课堂提供充分的保障。行为表现评估的运用可以在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解决如何构建形成性评估的难题、使教学与评估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Brobert J.Marzano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 [M] 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年6月

[2] Hambleton,Advances in assessment models,and practices.In D.C.Berliner& R.C.Calfee(Eds),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New York.Macmillan 1996

第4篇

一、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风电产业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显得相对滞后,导致风电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同时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和专业的高级人才也相当缺乏。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风电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我国风电本科人才培养。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风力机组单机容量的进一步增加以及风电科技的快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风电本科教育始于2006年,教育部相继批准华北电力大学、河海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少数高等院校开办“风能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国内设置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院校,如兰州理工大学主要依托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主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主要依托新能源工程学院,培养计划偏重于动力机械;专业设置侧重于风力发电的只有河海大学,由原电气工程学院与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部分学科专业调整合并组建了能源与电气学院,并设置了新能源系,但是也成立于2009年,其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也属于摸索阶段。目前,设置本专业的高校因发展基础和办学定位等方面的差别,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差别和侧重,对于风电这个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及风电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研究。

师资短缺是新办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之前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育资源,现有的少数高级人才相对集中在一些科研单位。教师除部分从事过与新专业相关科研项目的骨干教师外,一般都对新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总体掌握,在转行教师中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缺乏面向新专业的针对性。对于骨干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是科研成果向教学中的转化问题,将风能最新技术进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我国风电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从人才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衔接的角度立足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地域特色及毕业去向,构建以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核心,形成创新型、实践型为主的风电人才培养体系,不求规模的最大化,但求优势和特色的互补。在横向对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视为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到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

二、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规划

风力发电系统是一个综合电机制造、空气动力学、电力电子、电力系统、先进控制理论等多学科知识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系统工程,现有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材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同时复合型师资和教育资源有所欠缺,各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研究的学术氛围不浓。在调研其他院校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本着学以致用的思想,立足内蒙古风电大发展的现实,面向风电制造企业和风电场,秉承服务社会的理念,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以风力发电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在完善风电人才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选课指导,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设置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重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宽广的电气学科工程技术基础和风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业知识,接受风能开发利用技术的基本科研和工程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风能利用方面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把握电机电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与风力机械和风电场的有机结合,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紧密联系。其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制图、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风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控制技术、风电场电气工程、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太阳能发电技术、可再生能源。

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一个工科专业,要求很强的实践性,需要配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践基地。由于开办时间短、缺少相关的教学实验设备,加之风电机组的安装条件等因素,高校虽然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但是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缺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风电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开发了演示性风电实验装置。为弥补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区优势,与内蒙古范围内的风力发电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风能技术书籍不少,但其中能直接用于本科教学的书籍较少。主要是由于这些书籍集中于以下三类:第一类为技术培训类教材,理论性和知识的系统性不足;第二类为理论性专著,偏重理论性,有深度,很多内容源自作者的学位论文或技术报告,部分章节的难度远超本科生的理解能力;第三类是各国风电行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可作为教学辅助用书,但同样不适于课堂教学。由于以上问题,内蒙古工业大学在没有进行专业师资培训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自身科研和刻苦自学克服了很多实际困难,采取自编校内讲义和其他近似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开出了风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所有大纲要求的专业课程,如风力发电系统建模与仿真、风电机组测试与维护、无功补偿技术等专业课程,计划在经过两到三届的试用和修改补充后正式出版一些教材。

三、结语

我国风力发电在大规模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先行地位已经明确。为适应我国风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在本科阶段设立风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从事风电事业的技术人才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通过分析我国风能产业对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需求,规划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方案将对这个新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将对风电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者:任永峰彭伟张利宏李华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电力学院

第5篇

一、改革方案

1.方案制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实在的锻炼,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实行单人单题目制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主要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协作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所不足。因此,试点班BG10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班)尝试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即2个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题目的模式。指导教师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硬件开发能力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此次试点班指导教师配备了2名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2名讲师。团队合作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个人的设计内容与他人的相互关联,具有下列特点和要求:

(1)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或合作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了能够满足2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课题,选题就比较重要,需要满足2个学生的工作量,又能彼此分工。本次选题要求能够完成实物,并在正式答辩时能够进行实物展示。

(2)题目来源多样化、自由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或自己的科研课题命题,也可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与学生商议共同命题。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项目有学生自己提出。本次选题类型有硬件设计、PLC控制、基于单片机的开发、基于ARM的开发、基于DSP的开发、仿真设计等。

(3)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同一项目分工,可以一个硬件设计、一个软件开发。例如:超低功耗无线车位探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等项目就是采取该模式。同一项目可以不同方案实现。该方案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没有团队采用。同一项目,可以一个通过软件仿真实现、另一个完成实物开发。

(4)要求教师对合作的两个学生同时进行指导。除了按照统一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给予指导外,还要针对相关联和合作的内容,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题目完成中遇到的问题等。团队合作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不仅在各自的研究内容中得到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且能从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毕设执行情况

对于试点班的毕设执行情况,跟其他班的采取措施一致,同时进行。BG1001学生人数为43人,学生按照签约单位要求,在签约单位实习学生人数为29人。毕业实习单位主要有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等17家单位。因此该班也存在着提前到岗的情况,给毕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的困难。1.开题报告2014年3月7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电气系共有149位本科毕业生,系部组织了6个答辩小组。试点班的学生答辩时分配到各个小组,同一课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由于试点班的学生是2个人一个题目,答辩时,可以两个人一起进行答辩。这样方便参加答辩的老师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内容、工作量,及时指出不足。答辩老师肯定了试点班学生按新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认为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题目选取上也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适合学生开展此课题。开展毕设过程中,能把该专业学过的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语言等灵活运用,达到了开展毕设的目的。但同时,但也指出了一些同学的不足。试点班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不明确以及课题范围太广,需要补学的东西较多,论文工作量偏大。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该课题涉及无线遥控、通讯,四个电机的驱动,飞行姿态的控制,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飞行姿态的控制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因此需要补学得知识就比较多,学生完成该设计的难度也会比较大。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稍简单,难度偏低,工作量偏小,应增加其量程及控制功能。例如“基于单片机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系统设计”,该题目主要是完成电压-电流转换,这个主要是运用运放及其反馈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能增加其量程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控制切换并进行良好的显示,也能符合毕设的要求。“一种新型非接触式钢轨裂纹检测系统”该题目需增加其巡检功能,检测系统不仅能在固定的位置检测出裂纹,而且在移动中也能正常工作。

2.中期检查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环节的监控,切实做好毕业设计工作,2014年4月18日,电气系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本、中期检查报告等。电气系中期答辩的分组跟开题报告答辩时一致,这样参加答辩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东西比较熟悉,能够对学生现阶段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试点班总共不通过人数为7人。其中4人是缺席了中期检查,三人应论文存在问题比较多,进度严重滞后而没有通过答辩。缺席4人次也说明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较少,在中期检查中发现他们对研究内容尚不清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理解不透彻,课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突出重点。例如: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论文,该论文没有实际开展,对文献综述也比较简单,对里面的重点技术MPPT也不是太了解,论文中期报告也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撰写。部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毕业设计内容稍单薄,数据运算、分析、处理能力不够,图纸规范化程度低,设计实验线路和搭建实验装置、实验数据的处理(图表,曲线)、实验结果与讨论能力稍欠缺。

3.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2014年5月27日、30日、31日,电气学院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本届共有394位本科毕业生,学院组织了18个答辩小组,共有391位同学参加了答辩。其中3位同学(其中一位海外留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完成,故没有参加答辩。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答辩组老师认为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陈述、基本上能围绕主题展开,概念基本清楚。试点班学生基本按照预先的要求完成了实物,14个作品进行了展示。在参加首次答辩的391位同学中,最后经过答辩组专家的一致推荐有3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9名)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电气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试点班学生约占23.7%。经过电气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选优答辩、讨论研究,最终推荐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2名,约占25%)参加学校的公开答辩,最终试点班学生一名获得三等奖,一名获得优秀奖。

三、结论

第6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研究生;电气工程

作者简介:解璞(1977-),女,河北定州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赵锦成(1962-),男,陕西西安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lx138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55-02

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针对装备供电“安全、可靠、优质”的军事需求,围绕装备电气系统中电能的发、输、配、变、控、管、用等技术环节,以提高电气装备的性能和维修保障能力为目标,研究装备电气工程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体现为机械与电气、强电与弱电、设备与系统相结合,技术内涵有别于民用电网,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和学科特色。本学科要求研究生除需熟悉电气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应掌握较强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验教学是电气工程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相比于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实验教学一直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亟待加强的环节。[2]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大部分研究生理论水平很高,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如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打造实验教学平台,培养出综合性、创新型人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

一、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研究生的实验教学没得到足够重视,导致很多研究生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成为研究生用来“混学分”的课程。究其原因,目前研究生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实验内容设置欠合理

目前大多研究生实验沿用本科方式,依据理论教学的需要而设置,所开设实验中原理性、验证性的基本实验内容较多。由于受经费及现有实验条件的限制,针对装备电力系统发、输、配、变、用等各个环节电能的测量、调节、补偿、控制则只能部分地进行演示性实验,无法反映电力系统的动态环节,不同程度脱离工程实际和装备实际。另外,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数量相对较少,实验内容趋简避繁,从而导致研究生只能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实验,而缺乏对其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2.实验教学方法不足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内容、演示实验操作,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固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比较局限与死板。研究生大多只是忙于完成实验内容,而对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能进行独立而深入的思考。该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3.实验资源利用率低下

目前多数院校简单地按任务目标和所属部门划分实验室[3],教学实验室基本不涉及科研工作,科研实验室很少顾及教学,人为地将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不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利用。实验室开放不够,研究生很少有机会进入专业性更强、设备更先进的科研实验室进行综合性与研究性的实验。有些研究生导师会利用自己的课题经费购置或研制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但出于对设备的保护,利用率低,很少为研究生实验教学所公用。

二、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如何解决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存在的上述问题,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提高电气工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研究生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体会,以及军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科在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的实践经验,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的安排、选择及合理分配对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根据电气工程学科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分层次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目前的实验内容主要分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科研型实验。

验证型实验主要用于对研究生学员的基本实验技能进行培训。通过常规实验操作方法的培训,提高学员动手能力,为下一步进入论文阶段并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名研究生必须完成这一阶段的训练。

设计型实验主要培养研究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设计具有综合性、典型性、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实验,由导师和任课教员共同指导学员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并对实验设计和实施给以指导和帮助。此类实验既锻炼研究生形象思维,又培养其逻辑思维,是促进研究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并可充分调动学员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兴趣,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综合实验的设计、实施、分析到完成实验任务,能更好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科研型实验是让研究生主动参与到科研实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科研实验室资源和强大的科研队伍,与武器装备和科研课题接轨,将前瞻性、先进性的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从而使研究生在进入做论文阶段之前熟悉各种专业设备并掌握现本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思想,达到依托科研实践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为研究生学员到部队任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服从服务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军校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适应军队建设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需要,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的自主创新人才。在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时,必须在遵循本学科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针对武器装备建设和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及研究生后续的课题,明确军事应用背景。

以本教研室的电气工程硕士点为例,该学科针对目前我军装备野战供电保障多采用内燃动力发电机供电而油料保障压力大、战场安全性低、制约军事意图实现等不足,为适应装备供电保障发展趋势,坚持自主创新,构建了风—光—柴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该微型供电示范系统填补了我军装备野战供电系统保障在混合能源互补供电领域的空白,并将此科研成果应用到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中。目前依托该平台可开展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组网、监控、分配、变换、防护等实验,使学员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前沿动态,掌握实验方法,一方面为后续研究生学员开展新能源发电技术、实时智能控制器、新型蓄电池及其充/放电控制技术、混合能源互补供电能量管理与监控技术等方面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实验课程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促进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创新。

2.丰富实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的关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成为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个体,因此研究生的实验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式层面上。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本着“学员为主,教员为辅”、“学员独立设计,教员重点辅导”的原则。在实验教学环节,有必要培养研究生的实验流程自行规划能力。比如对于验证型的实验,只给出实验节点要求,研究生则要按照自身的理解,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整理实验结果,甚至自行补充实验内容,进行创新性实验学习。在与研究生课题联系紧密的科研型实验中导师应尽量放手,让研究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让实验教学成为一种探索、求知、求新的过程。

同时实验教学应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导师应及时根据研究生的课题进展情况,了解其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或协助解决,让研究生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通过这种研究式的实验,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打造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是实验教学的保障。为弥补实际装备缺乏所造成的教学条件不足,利用科研资源优势改善研究生实验教学环境,解决实验教学对实际装备的依赖。我院电气工程学科依托军队“2110”装备野战电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装备野战供电的发展趋势及需求,以“瞄准前沿、围绕目标、结合装备、强化特色”为发展目标相继搭建了军用电站装备综合技术保障、野战电力支持仿真、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3个特色鲜明并互为补充的实验系统。

(1)电力综合技术保障实验系统。该系统能培养电气工程研究生在装备野战电力支持方向的理论联系实际意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气检测技术、供配电技术、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实验条件和良好的科研背景。

(2)野战电力支持仿真实验系统。该系统由1台高效专业服务器和6台台式计算机及显示设备和专业的电力支持仿真计算软件组成,该仿真系统可弥补实验技术的不足,提高研究进度,降低研究费用,具有灵活性、可重复性及安全性高的特点,研究生学员可在装备野战供电系统建模和稳态/暂态仿真分析计算,优化装备野战供电系统设计,提高系统的电能质量、控制运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稳定性等方向开展实验。

(3)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实验系统。该系统为开展负荷结构特性对电能质量的影响研究,实现了负载形式的典型、多样化,兼顾了实际和科研的需要。一方面配置了小型化的电机拖动、照明、变频调速电机、逆变装置等非线性、冲击性负荷,另一方面配置了电子负载、阻感负载等以便建立极端条件下的综合负荷模型,同时还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交/直流电压跌落模拟器,可模拟极端的电能质量问题。为研究生电能质量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实验条件,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科研环境手段。

目前该实验室面向研究生学员全面开放,共享及利用率较高,已能满足野战条件电能的产生、组网、分配、变换、监控和保障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可在更高的研究层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近三年来以实验室为背景,先后培养各类研究生12名,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名。实验室在建设中自主开发实现了部分功能,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培养研究生3名,分别实现了混合能源互补供电系统的实时监控和铅酸蓄电池的虚拟测试;军用电站性能检测与测试分系统培养研究生3名,分别开展了军用电站电气参数检测及模块电源虚拟测试系统的研究;2名研究生则分别开展军用电站AVR检测诊断平台及逆变电源供电负荷适应性研究。把实际科研用的装置用于实验教学,使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接触到课题了,这些设备就是下一步研究生做课题直接要用的设备,这些科研平台的设计、运行、实现方法都成为课题可借鉴的资料。这使研究生尽早接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展视野,并加强了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对研究生实验教学的改革,一方面加深了研究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到了许多实验室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实验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了严谨的科学作风,促进了学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要围绕学科特色优势,重视研究生扎实的实验基础、综合运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应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打造良好的实验平台,从而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实验教学效果,达到全面提升电气工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邝溯琼,杨定新,陶利民.开放式研究生综合实验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3):109-111.

[2]周爱华,唐玲.电气专业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的构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187-188.

[3]丁坚勇,饶凌平.加强大学生实验教学 培养电气工程高素质人才[J].中国电力教育,2007,(1):111-113.

[4]潘再平,唐益民.加强电力电子技术和电机控制类课程实验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1):29-30.

第7篇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对照上述标准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应改革,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

我校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对应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对应1学分进行学分设置。根据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8个学分方可毕业,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理论教学占13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占3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为98学分,人文及社会科学选修课为6学分,其它选修课为28学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学生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并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包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

二、教学计划的修订

我校对于教学计划修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每隔4年左右就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随同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修订原则上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批准后,教学组织和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执行。

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由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参与,广泛征询学生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意见,并经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确定。2013年在遵循学校指导原则的大前提下,结合学院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听取校外的企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彰显专业特色,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适应性与工程应用性,同时为了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增加了本专业直接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时:“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三门课程的课时由原方案的56学时增加为64学时,“高电压技术”课程由原方案的40学时上升为48学时;另外,适当加强了与本专业工程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由32学时调整为40学时,“电路理论A(上)”与“电机学A(上)”皆由4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并新增了一门选修课“工程力学”;为了使课程安排与衔接更为合理,将“线性代数”提前到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以便与课程“电路理论A”更好的衔接,将“发电厂动力部分”提前到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使其与“认识实习”更好的配合,将比较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提前到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以加强其教学效果;将限选课“电力电子技术A”提前到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以便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更合理的衔接;另外考虑到原方案中所设置的高电压专业方向的应用面较窄,往届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很少,甚至无法开班,因此,本次方案中取消了高电压专业方向,但为了适当加强高电压技术方面的内容,增加了“高电压技术综合应用”这门选修课。

三、课程开设体系

根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培养质量都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也紧紧契合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称为“6+1”结构: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6个模块和课外教育活动模块组成,课程结构比例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占总学分的21.1%,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2%,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2%;具体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主要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1所示。课外教育活动主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可获得的创新学分(我校普教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折算表见表2)。

四、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表1、表2和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通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工程问题的能力;

(3)通过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的能力;

(4)通过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通过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能正确认识电力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6)通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显然,上述课程体系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中培养学生“十大”能力的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满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4]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和特别要求条款。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及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

第8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新能源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77-02

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生物质能源利用、氢能开发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但与这种情况相悖的是,无论在新能源利用技术方面还是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的人才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现象。这种现实状况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来说,培养新能源方面人才已成为迫切任务{2}。

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是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4}。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培养新能源领域紧缺人才,能够极大地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风力发电

笔者所在专业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电气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已达到商品化程度,风力发电机、风力发电已初步形成产业。风力发电技术为本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风力发电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是一种特别好的发电方式。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佳木斯大学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申请一些风力发电方面的项目。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涉及到直流发电机、同步交流发电机、异步交流发电机、发电机组的控制、充电器及逆变器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大多抽象,学生只会理论计算,对工程实际应用及运行情况不了解,使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为此,本专业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大唐依兰风电公司进行参观实习,使学生了解风力发电实际运行情况,在实践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课题。

二、太阳能光热发电

1.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是石油和煤炭等常规能源最理想的替代能源,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各种新能源中应用前景最广阔的一种{4}。鼓励学生申请光伏装置设计方面的课题,通过装置搭建过程中掌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的原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学习解决问题,掌握逆变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此外,还通过太阳能光伏板完成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灭虫等设计,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太阳能热电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按终端使用温度范围大致分为低温、中温、高温:低温范围在100℃以下,主要用于生活用水、采暖、干燥、蒸馏、农用温室等;中温100~300℃之间,用于工业用热、制冷空调、烹调等;高温则为300℃以上,用于热发电、材料高温处理和有毒物料的去毒处理等。太阳能利用技术也是农村新能源利用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能源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能热电发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利用太阳热能产生高温蒸汽推动汽轮机发电,另一种是将太阳热能耦合到热电材料,利用热电材料的赛贝克效应进行发电。其中,第二种太阳能发电形式被称为太阳能温差发电,这种发电方式更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本项目的前期铺垫,目前已经指导学生完成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智能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设计(201510222017),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请专利1项(ZL201520418516.8)。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从对温差发电一知半解,最后通过学习、研讨、反复实验解决各种问题,提高理论与科学技能的同时,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此外,项目申请与答辩过程中都需要项目组成员自已完成PPT制作与解说,使学生得到了专业锻炼,为今后工作中遇到同样问题打下良好基础。下个项目的目标是完成太阳能温差发电装置的设计,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更多太阳能利用的理论与技术。

三、水力发电

水力发电虽然不是新能源发电,但也是节能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之动能,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5}。在水力发电中,主要培养学生控制方面的技能,目前已经完成“基于PLC的水电站闸门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学生采用上位机与下位机协同工作的控制方式,RS485通讯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以PLC为系统的控制核心,完成对水电站闸门的全程监控。实现功能主要包括: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触摸屏,实现对闸门的启动上升、停止、下降的控制;实现对闸门开放度信息的采集、显示及处理功能;在紧急情况下紧急落门和紧急抱闸刹车的功能;报警信息的显示以及通过触摸屏可以监视系统运行状态;控制闸门上升或下降到指定开度。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组态软件编程能力、PLC控制能力、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讯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总结

1.新能源发电领域的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多学科理论知识,涉及机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等学科,主要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下,结合项目研发,使学生具备了更多新能源发电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符合新能源产业对人才多方位的、多层次的要求。新能源产业不仅需要技术领域的人才,还有相关的工程管理、项目规划、金融、财务等方面的人才。这些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2.在认识到新能源产业人才的缺失如此严重的同时,也促进本专业的课程调整。考虑培养多层次的学生,既培养有从事科研、开发的领域的人才,也培养产业的技能人才,增强专业的活力。同时,新能源产业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技能层出不穷,也要求专业教师们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变化的步伐,打造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

3.目前高校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问题,社会上还缺少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商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即使学生不进入到新能源产业工作,也可选其他领域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专业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大的社会问题。

注释:

{1}李春曦,王佳,叶学民等.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

{2}王伟东,艾建军,杨坤.新能源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2):5-6.

{3}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1):33-35.

{4}谌权章.我国新能源产业及其发展对策初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3): 20-23.

{5}张春友,赵华洋.新能源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405-406.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第9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14-02

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经过30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果,于2008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近几年来,本课程教学组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师资建设、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获得了课程教师和学习该课程的学生的肯定和一致好评。

一、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取和教材建设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1]

我校“自动控制系统”课程始于1972年,是国内较早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之一。在教材的建设上共进行了6次修编和选取。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流电力拖动控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先进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在交流电力拖动系统中得以实现。从1996年起为适应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要求,将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并结合我校与煤矿结合紧密的特点,增加交流调速控制学时,引入VC、DTC等先进控制策略的相关知识,以适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2004年,根据我校特点的需要,再次对以往使用教材进行了修编,出版了“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动控制系统”。根据课程发展的需要,今年再次对教材进行修订,进一步增加了交流调速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和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设

“自动控制系统”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这门课程涉及的领域广泛,是电机学、电力拖动自动控制原理、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的综合和升华,也是与工程实际接合非常紧密的一门专业课程。[2]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课程开始就给学生先举一些很有吸引力的、多个领域的交直流调速系统应用实例,例如电力机车的启动、调速、停止过程和龙门刨床切削工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本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及重要地位,增加学生对电机调速系统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例子用“调速”两个字来概括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的。然后从19世纪开始谈交直流的发展历史,比较交直流调速的优缺点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交直流调速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宏观概念上的了解,清楚本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自学、主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较难的章节可以以教师主讲形式进行,在本节课结束后,把本节课讲到的调速系统的缺点总结出来,提到下节课的调速方式可以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自学,预先提醒下节课可以由学生来讲。在下节课时请学生来主讲,根据学生的理解,针对关键问题,回顾所学内容,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叙述,交流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学习体会。教师在听取学生讲课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摸清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其中的错误概念和理解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以控制方法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研讨型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适当补充新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使教学内容与该领域的先进技术同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电力电子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进步,应逐步增加交流调速的教学内容,减少直流调速的内容。其次,由于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讲授内容较多,要根据不同专业分配的课时合理选择讲授的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专业、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做到由简入繁,重点突出。

另外还可以适当引入和教材理论相关的生产实践的例子。例如在交流调速部分很多教材只介绍变频器的算法,很少提及变频器的应用。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几种当前比较先进的变频器的参数设置和使用场合,如ABB、SIEMENS等的应用实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

改革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引入多媒体教学是目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3]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缺少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同步性,同时也不利于教师主导课堂教学。[4]因此在自动控制系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规划好哪些章节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对于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章节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课件进行整理或自己制作课件。

一般来讲对于内容枯燥而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或图形较多的章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比如绪论、电枢可逆有环流调速系统制动过程分析等章节推荐使用多媒体讲解,使用多媒体讲解时也可以加上适当的板书。对常规内容、公式原理的推导等用板书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

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

通过实践或实验环节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本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和回答问题;在实验课将理论验证与综合设计、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多发挥个人创造力的机会;在课外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科技活动,通过此类活动反过来促进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加强。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开发类的比赛和项目。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飞思卡尔汽车大赛的热情不断高涨,在全国大赛上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参加了自动化研究所教师承担的一些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6.引入MATLAB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设计自动控制辅助教学软件,通过Simulink生动再现了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化解难点,同时增强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MATLAB软件可以搭建虚拟系统,实现系统的仿真任务,把这个软件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采用。例如在讲授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根据具体的系统参数设计该双闭环调速系统,仿真观察其动态特性,改变各调节器参数,由虚拟示波器得到不同的曲线,分析仿真结果,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所研究的双闭环系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使用MATLAB软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验证,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等弊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作业和考试方式上的改革

灵活布置和批改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根据重点、难点内容并结合实际调速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适当布置一些具有实践性、挑战性的作业,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知识、开阔思路。此外,还布置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归纳资料、书写论文、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考核形式,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考试形式有:以考试为主,在课程网站上公布考试题目的类型,正确引导学生的复习方法和内容,强调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单纯考核记忆能力的考试方式为重能力、求创新的考试方式。考试题目上有30分左右的英文题目,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加强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力度。对学生实验、课堂发言与科技论文写作考虑权重加权求和,给出课程的综合评价。

三、课程教学的预备和辅助工作建设

加强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网络教学环境和实践性教学准备工作属于课程教学的预备和辅助工作建设,为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一个特点是实践性强。任课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课程的内容大量涉及到工程实际,而大多数新教师的学习经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缺少实际系统设计、安装调试经验,理论教学和实际脱节,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深度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5]近几年,课题组加强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具体的做法有:选择合适的工矿企业,派教师到这些单位参与生产和产品研发,掌握实际中应用的最先进技术,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新教师申请、主持或参与横向项目;聘请在工矿企业有工作经历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教师互通有无,带动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科研、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2.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为适应教学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依托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及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了“自动控制系统”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在网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吸纳校内、校外以及国外专家、同行、学生在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学习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来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方案,从而调整和补充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者与使用者的互动。[6]目前正在以虚拟仿真实验、远程监控和直流控制电路板制作三个实践性环节作为整个教学系统实践部分的核心开发网上远程实验系统平台,为学生进行综合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3.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自动控制系统的另一个特点是通用性强。课程内容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种专门控制系统的工程技术,而是适用于很多控制系统和装置。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和电力电子与自动控制系统实验中心作为依托,构建了“自动控制系统”实验教学新体系,建立了“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主导、自主、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建成了能够进行“验证、设计、研究、创新等实验以及学生竞赛、科研活动等一条龙”的实践教学平台。自行研制设计开发了多功能调试平台、微控制器开发系统、机器人控制、三级倒立摆等实验教学设备,为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校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力电子与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室是开放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为“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相关实验的开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实际科研中的经验,把大型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给学生创设具有思考性、创新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做到以科研促教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注重把新技术、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鼓励优秀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根据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特点,结合本校培养人才社会服务对象的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精品课程课题组进行教学内容的精练、教学手段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完善,从学科特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性及便利性,加强了精品课程建设。在本精品课程的示范和激励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供电技术”在2010年成果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也相继建设成为了省校级精品课程,[7]从而推动了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及学科的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提高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许玉格,罗飞.《运动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与双语教学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3-124.

[2]周香珍.《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

2011,(23):191.

[3]高林,韩宁.运动控制系统课程多环节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5):78-79.

[4]王升杰.多媒体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利弊之我见[J].教育科学,

2011,(9):141.

[5]卢秉娟.运动控制系统课程教学突出工程实际应用性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88-90.

[6]隋玉敏,王秀英.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32-33.

第10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难度;区分度;信度;考试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96-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则是大学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目前的大学教学制度下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测评的工具。考试成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比较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与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考试不应该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终结,通过对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思应该是教、学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简称生物统计,是石河子大学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农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须掌握的一门课程。“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往届学生反映在其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难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期末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何种考试方式以及考核哪些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作者对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的《生物统计》考试卷面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做出考试质量评价,为今后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测试对象为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明道续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三版),由同一名教师授课。试卷命题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不同章节的分值,以教学要求的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由专职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出二份试卷分别为A、B卷,并由我院专门负责课程考试的教师随机选一份试卷作为学生考试试卷,另一份作为考试备用卷。学生考试安排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采用一人一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由专职教师监考,考试类型为闭卷。本门课最终总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构成。本文主要针对期末卷面成绩进行分析。

(二)方法

根据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将测试的87名学生的卷面成绩以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输入设计好的Excel表格,利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考试质量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绩分析、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成绩分析主要侧重在考试的综合水平,评价指标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标准差、分数段分布等。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区分度(D)、难度(P)、信度(α)等指标[2-3]。区分度(D)是试题对考生水平的区别能力。难度(P)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

二、结果

(一)试卷构成

《生物统计》考试试卷及分值构成为公式10小题,满分15分;名词解释10小题,满分15分;填空题20空,满分20分;简答题2小题,满分10分;计算题4小题,满分40分。其中公式、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

(二)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26分,全距为69分,平均成绩为72.41分,标准差为13.59,及格率为89.8%,优秀率(90―100分)为5.68%。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表明,70―79分之间频次最高,总体基本呈正态分布。

(三)试题质量分析

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根据P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难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7268,较易;(2)名词解释,0.6877,中等难度;(3)填空题,0.7736,较易;(4)简答题,0.6379;中等难度;(5)计算题,0.6963,中等难度。其中公式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分析中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的识记和应用,各水平学生均能答,主要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难度中等。

题目区分度是题目区别学生实际水平的量度,记作D。它是考试项目有效性的指标[3]。如果高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低分,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强。如果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得分没有差异,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弱。本文中区分度的计算方法为:先将分数排序,P1=27高分组的难度,P2=27低分组的难度,区分度D=P1-P2。根据D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区分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4174,很好;(2)名词解释,0.4493,很好;(3)填空题,0.3174,良好;(4)简答题,0.7283,很好;(5)计算题,0.4370,很好。除填空题外,各题型的区分度值都大于0.4,评价结果达到很好水平,填空题的区分度稍低,但也已经达到良好水平,表明该试题的整体区分度很好,基本上无需淘汰。

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5]。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Alpha信度系数为0.7365,根据信度的评价范围,该试卷的信度较高。

三、讨论

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校农学院的学生一般在大二暑期进行毕业论文试验,大三上学期学习生物统计课程,在此基础上,从课堂的师生互动反映出学生对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的理解较好,但大多数学生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因此尽管已经完成了论文实验,但数据的整理、分析却在一年多以后进行。从本课程第四章假设检验开始,因为涉及众多公式及其应用,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这在总分为40分,而卷面成绩全距却为33分,标准差为7.38分的计算题部分也显示出来。因此,从此方面,建议毕业论文老师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能督促他们尽快分析和处理数据,不仅能尽快发现和弥补试验中的问题,也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鼓励学生积极申报,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数据独立分析,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科研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分类方法,把人的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6],本课程试题设计也是按照教学内容(章节或部分)的教学时数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再按教学大纲要求、教育目标分类进行试题类型和难度等方面的权衡。试卷中公式、名词解释以及部分填空题主要为识记和理解,各水平学生均能答,试题较易,因此平均得分较高。部分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及其综合评价,尽管试题中设计的试验已经考虑到运算量的问题,但平均得分较低,其中计算题得分两极分化严重,说明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统计知识的功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此外,考试中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对于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记忆非常准确,作答和课本上的表述完全一致,但是在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上却存在问题,不会变通;而有些同学的情况却与此相反,记忆类题目回答不是很好,但是理解和分析类题目得分较高。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考试的适应性之间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试题构成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试适应性,使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对于学生发展评价的公正性。

从理论上讲,一般考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表明试卷的难度适宜,如果呈现偏态分布,则表明试卷的难度偏高或偏低。本次考试卷面总成绩呈较好的正态分布,说明试卷难度适意。但全距为69分,标准差为13.59分,说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尽管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但笔者认为,还应分析各题型得分是否为正态分布。以本课程考试为例,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其分值占卷面总成绩的40%,但是学生得分分布却为偏态分布,意味着计算题部分整体难度偏低。这也引发我们对当前大学考试质量的思考。目前课程考试主要以教研室为单位作为命题小组,试卷的编制一般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试卷难度一般很难把握,教师一般是按照自己对课程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自行确定考核内容和难度,但是其中隐藏着某种程度的“分数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教学质量危机”[7]。降低试卷难度,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平均分较高,看似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很好,但是分数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导致分数信任危机,降低教学质量。由此说明,试卷中任一题型的检测和区分功能是有限的,整套试卷的题型选择以及同一题型的数量及其所预检测学生的认知层次的高低和范围还需试题编制者认真思考。

每次考试之后,我校教学管理部门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以下统计:(1)期末综合成绩频数分布;(2)平均分和标准差;

(3)最高分、最低分和全距。如果是多班级共同的专业课程要分别提供课程和各班级的平均分、标准差、全距、正态性情况,同时提供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的各项指标。但是忽略了期末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的功能,而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建议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考试成绩分析的同时也要重视试卷质量的分析,设置合理的试卷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难度。避免为提高及格率,降低试卷难度和区分度,拉高平时成绩提高总评成绩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现象。

本次《生物统计》考试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课程作为我校农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统计分析在各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尽管本课程的48学时中包含有8学时的上机训练,以及本院开设的另外一门选修课《计算机数据处理》,但是学生在进行论文数据分析过程依然表现出统计知识的欠缺,因此建议本课程的考试能将笔试和机试结合起来,适当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代红,陈刚,肖建修,程江洲.“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17-118.

[3]刘新平.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148,162-163.

[4]裴利华.SPSS统计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2):17-18.

[5]张h.SPSS软件在英语试卷质量分析中的解析及应用[J].职校论坛,2013,(7):320-325.

[6]戴洪萍.高校专业课程考试质量的分析与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86-89.

[7]曹中平.考试分析与教学反思:以一门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4,(2):38-42.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Biology Statistics"

LI Chun-Yan,LI Cheng,GONG Jiang,SHI Pei-Chun

(College of Agricultur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第11篇

关键词:航天器;总体设计;教学方法

Probing into some problems on teaching of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Wen Xin, Xiong Wu, Wang Yazhou, Jin Zhecheng, Zhao Y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 China

Abstract: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an integrated course that combines multi-disciplines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valuable teaching experien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lesson on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methods and bilingual teaching were proposed. Some of the reformative scheme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and obtained good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 spacecraft; system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s

1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内涵

航天器总体设计中的“总体设计”一词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给出的定义,英文是“System Engineering”,所以学术界又称“航天器总体设计”为“航天器系统工程”。

什么是“总体设计”或“系统工程”?钱学森说它是一种科学方法,美国学者说是一门科学,还有专家说它是一门特殊工程学,但大多数科学家认为是一种管理技术。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以航天器系统为基础,主要论述航天器系统级方面的问题,它所涉及的对象是工程大系统,所涉及的知识深度局限于设计最优大系统需要,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包含“机、光和电”等十几个技术的交叉学科。所以,“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是培育航天器设计领军人才的专业课。

2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特征

从理论角度看,航天器总体设计属于系统工程范畴,涉及的对象是工程大系统。从航天任务角度看,航天器总体设计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太空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是集诸多科学领域之大成,它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各个学科领域向前发展。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内容包括航天任务分析、航天器环境分析、总体设计概述、总体方案设计、姿态与轨道控制系统、轨道动力学、运载器、地面测控站、通信系统、电源系统、结构与机构、电磁兼容性、地面测试和产品可靠性等。所以,不难看出,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航天器总体方案设计的方法,初步具备在任务分析基础上构思航天器总体方案的能力,如有能力和信心去挑战中国航天五院举办的“超越杯”竞赛。

3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教材

鉴于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材,几乎都是在剑桥、牛津和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名校诞生的,所以,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Peter Fortescue等人编写、WILEY出版的“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1]。该书从航天器系统级角度分析和论述了总体设计问题,包括航天器环境、任务分析和系统工程,以及系统设计中的核心子系统,如机构、电气、推进、热、控制、装配集成和测试试验等。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最初源于欧洲Southampton大学的短期培训讲义,该讲义是20世纪70年代为毕业后希望成为航天器系统设计工程师的学生而编写。该书至今已经修订再版4次,每次都组织近30位专家和专业教师参加修订和编写。第一版是在“航天器系统”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第二版是在广大读者反馈意见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第三版是在新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小卫星的“重量轻、性能好、研制周期快、造价低”的理念技术推动下,为了适应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修订;第四版是在原来基础上,每章内容都有所删减和增加,另外还增加了《航天器装调、集成和试验验证》一章。显而易见,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由于作者的不断修订和更新,该书始终保持内容新颖和技术先进的状态。

“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一直是国外著名大学航天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如麻省理工学院、高等航空航天学院(法国)、和帝国理工学院(英国)等[2]。

对于我校的航天器总体设课程来说,选择该书的理由有三点:第一,能从总体上反映课程的知识结构,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点和拓展的需要;第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第三,符合48学时的授课需要。

4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研讨式教学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多年,随着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完善,航天方面的纪录片和故事片走进了课题[3],当然也走进了航天器总体设计的教学中。实践证明,由于航天器总体设计内容庞杂,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及看电影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食而不化。鉴于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现采用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的“研讨式教学方法”与“基于问题的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问题及答案,让学生积极地寻找中间的解答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研究探讨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4]。航天器总体设计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带着问题教和学,通过互动教学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航天器设计任务进行研究型学习,如通过航天器电源结构与机构的设计学习空间环境的危害,这些问题无疑会引导学生自觉地理解和掌握系统性的知识,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会”了一门课程,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会学”的能力。

5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闭卷考试能够延续至今,有其自身优点,但针对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特征和内容而言,完全采用这种闭卷考试方式,很难评估学生的真正水平。该课程除了应该检查学生了解和掌握其系统级知识外,还应考查学生对总体设计水平和系统指标的把握能力,以及在多种约束条件下的优化设计综合能力、语言表达和综述能力。

我校在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大了研究型学习的评价权重。考核的总评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期末试卷重点考查基本概念的理解、系统设计方法与步骤,其试卷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课外作业,如方案设计、大论文、小论文等,占总评成绩的50%;口头汇报中的表达能力,即方案设计的讲演占总评成绩的20%。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对课程的投入,还能提高学生在总体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保证了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6 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美国在航天器研究的多数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而我国航天器研究起步较晚,有许多地方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和借鉴。所以对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英文水平和开展双语教学的不同阶段确定在教学中英文所占的比例,同时以此为主要依据调整学时分配。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为主要教材基础上,再给学生推荐一本国内出版的教材,即《航天器系统工程》。该书由航天五院总师谭维炽和胡金刚主编,他们组织十几位专家参考国外教材“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的编写模式,并结合中国航天器研制背景,编写出版了本教材。这两本书的编写思路和技术用语基本类似,这样学生在阅读教材的时候不用把精力浪费在学习不同称谓的专业词汇上。

另外,我校航天器总体设计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英语或者专业知识,而是用英语去认知航天器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科技发展,培养学生接受最新专业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Peter Fortescue,John Stark,Graham Swinerd.Spacecraft Systems Engineering 4th Edition[M].WILEY,2011.

[2]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EB/OL].www3.inperial ac. uk /ugprospectus.

第12篇

关键词:卓越电气工程师;多元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胡晓倩(1977-),女,四川绵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讲师;张莲(1967-),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01102)、重庆市2010年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验区“‘宽口径、大工程’观下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10-03

电气工程专业专业面宽、适应性强,要求学生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既有强电又有弱电的宽口径专业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重庆理工大学积极响应并实施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首个试点专业,已经从2010年9月开始具体实施。目前,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以面向电力企业为主,已经全面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2+1+1”的卓越电气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与本质——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建立了创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电力及相关工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满足国家、行业对电气领域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要求卓越电气工程师不仅掌握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而且是能在以上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维护、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最终目标是培养其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总体思路与方案

教育部“卓越计划”强调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因此,整个改革必须围绕以下总体思路进行:

(1)教育和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人文素质在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工程实践应和人文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与团队协作能力。卓越电气工程师之所以“卓越”,除了其专业知识更丰富、工程实践能力更强外,关键在于其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2)卓越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本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即掌握电力能源的产生、传输、变换、调控和使用所需的系统运行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相关的国家、国际技术标准及行业法规,具有优秀的进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运行与管理的能力。

(3)在实践的内容上一方面要强调综合性、设计性与实用性,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并要体现当前电力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实践的形式上,推行全面工程教育,以多层次、多元化为主要特征,并强调与企业工程实践锻炼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1,2]

(4)建立开放式、自主式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重庆理工大学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已经与重庆市电力公司、重庆市电科院、重庆万州水利电力集团、重庆水轮机有限公司、长寿狮子滩发电集团等重庆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实行联合培养。每年从大二学生中公开选拔20名优秀学生参与卓越工程师计划,每名参与学生都能在合作企业中有具体实践岗位,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所获得的学分数不得少于28个学分。实施手段采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即四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每组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并聘请一名电力行业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培养模式方面,根据重庆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创新型模式培养,强调基础扎实、视野宽广、电气与自动化、计算机学科交叉,注重工程实践与创新研究能力,尤其注重设计和动手能力。为此,从品行、知识、能力多个维度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构建了“工程创新型的卓越电气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从整体层次上包含了人文素质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能力实践、创新研究实践四大类(见图1),每一类都包含多元化的实践方法与手段,并针对工程能力的培养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3]

1.人文素质实践

人文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能激发学生的多维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学校强化了学生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实践,主要由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包括学术类、公益类、艺术类、体育类)、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就业教育等组成。各种类型的人文素质实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热爱祖国和遵守纪律的观念、坚强的意志与集体意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际交往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2.自然科学实践

自然科学实践由大学物理实验等课程实验组成,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基础性和无可替代性作用。针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基础上进行改革。一方面在传统的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型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另一方面强调面向各应用型专业,将实验整合为三个层次,包括:

(1)基础型物理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仪器与操作。

(2)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综合物理实验,让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与电气工程专业接轨,夯实专业基础。

(3)开放式的创新设计物理实验为选的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提供研究设计与制作型实验,激发创新意识。通过以上分层次、系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并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并为今后在电气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打下深厚的数学、物理基础。

3.工程能力实践

工程能力实践由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和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实验及电气控制应用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生产实习、在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组成。[4,5]根据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实际的工程设计、研发能力训练为核心与主线,重新整合、统一规划和系统化,构建了多层次的“2+1+1”工程能力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它由“专业基础训练一专业综合训练—综合工程能力训练”三个层面构成,产学研结合,循序渐进地实现对学生由浅入深、系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4,5]

专业基础训练层(“2”:大一、大二学年,校内培养)。通过机械类、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实验以及基础实训,包括工程制图、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电工电子技能训练、电路电子基础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子技术应用设计等,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本专业基本工程技能与实践能力,并强化计算机应用部分,在相应的实践课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工程制图与电子设计软件,如Autocad、Protel、Protus等。

专业综合训练层(“1”:大三学年,学校、企业联合培养)。第一阶段,以电气测试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及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为核心,一方面使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的测试、控制的、元件与系统,在传感器、电机、电力电子器件等方面得到具体的感性认识与初步训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于MATLAB、Labview的控制、信号处理的建模与仿真。第二阶段,在电气工程专业课教学阶段,单独开设电气工程综合实验课,并结合电力企业生产实习,使学生掌握电气工程领域的相关识图方法、绘图、接线、调试、检修和维护等基本知识。并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电力工程、高电压工程等课程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外语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三阶段,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后,在专业及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以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设计与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环节为主,设计内容面向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引导学生把原理分析与工程设计结合,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并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电气工程分析与设计软件,如PSASP、Saber、Ansoft等,为毕业设计与企业工程实践打下坚固的基础。

综合工程能力训练层(“1”:大四学年,企业实践)。参与学生实际进入合作电力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企业员工式实践,掌握实际电力企业应用项目设计、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1)第一阶段:通过在岗实习深入电力企业进行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教育、生产技能培训等实践,使学生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了解电力产业人才需求及产业动向,掌握最新的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

(2)第二阶段: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熟悉电力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项目开发过程和开发管理规程,能够独立阅读及掌握最新国外设备的英文技术文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规范、团队协作、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备电力企业工作的技术及能力。

(3)第三阶段: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综合工程能力训练。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接轨,由电力企业提供设计所需现场数据、技术,使用与工程设计一致的研发设备,使学生接触电力行业的前沿科技与最新设备。采取项目驱动制设计方式,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组的方式完成一个企业实际产品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还必须从产品和市场的角度,包括成本、性能要求和开发周期等综合因素考虑实际工程问题,拓宽工程领域基础和口径,在较高的层次上培养学生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

4.创新研究实践

深化和完善卓越计划参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体系,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其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及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

(1)积极开展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和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科技兴趣小组等课外科技活动与创新实践,给卓越计划参与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设计和研究环境,拓宽专业知识面与研究方向。

(2)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和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独立自主地开展科研活动。

(3)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将自己设计、研究的产品及新方法、新思路转化为公开发表的科研论文及专利申请,使有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的培养模式从工程创新型转变为技术科学型,满足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需求。

(4)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能力。当学生经过完整的项目开发训练,并且条件许可时,鼓励学生针对电力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创新,开发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将实践成果推向市场,了解国家在微型企业创办、专利转让等方面的相应政策与法规,培养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能力。

四、强调工程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方式

考核从注重“考核结果”向注重“实践过程”与“工程能力”转变,采取以个性化和制度激励为特点的管理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环节以提交书面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实施复合式考核,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要求学生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或者提交产品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实际设计产品以及其他物化成果,此外,考核结果需要参考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过程中的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在电气综合设计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审答辩中,引入校外企业专家评审机制,按一定权重综合电力企业专家与双导师评审及答辩的评分结果作为最终成绩,以促进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需求的全面对接。

五、结束语

针对卓越电气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培养要求,通过构建包括人文素质实践、自然科学实践、工程能力实践、创新研究实践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使每一位卓越计划参与学生得到了全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其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的卓越电气工程师计划正在进一步探索中,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并将该计划分步骤地、系统地扩展到所有电气工程专业学生,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多层次工程能力培养,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具备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本科工程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3):54-58.

[2]罗正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影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3.

[3]王修岩,乔辉.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