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5 04:1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自由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总之,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教育技术的实践,是一项充满生机和极富发展前景的探索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活动,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军事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服务。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体育教育论文2300字(一):关于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探讨论文
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着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建立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概况以及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要提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必须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与愿望,发挥自我优势与才能,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体能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体力结构中表现较弱的差生,教师尤其要发现他们的不寻常之处。一般鉴别学生的优势体能有这样几种方法,首先是观察,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内及课外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哪一类型体能的佼佼者。例如,在排球课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用脚接球,可能足球是他的运动强项,那么教师应安排其进行体育项目的鍛炼;有的学生移动能力强,但总接不好球,可能短跑是他的运动强项,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短跑的锻炼;有的学生自己的个人技术不好,但是能看出其他同学的技术问题,并对战术配合有一定的认识,说明他可能是自然观察智能和空间职能的优势个体,那么教学可以让其进行小组练习的组长或指挥员,发挥其智能优势。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概而论地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实践的条件与机会,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创造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直观法
运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课件、挂图、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学生易于理解、想象,尤其对于一些难点的突破更易收到极佳的效果。以乒乓球内旋球的发球与接球为例,借助课件,学生观看乒乓球世界冠军在内旋球的接发过程,在发球和接球的瞬间进行定格,并通过慢放让学生自己体会。同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实现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技术要点,迅速形成运动表象。
(二)对比法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比较中得到鉴别,从比较中得以升华,从混淆中得以明晰,产生一种云开雾散的轻松愉快的环境。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快速跑与加速跑的技术差异性,可着重从“躯干、摆臂、后蹬”等技术要领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三)设疑法
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篮球投篮教学时,为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教师结合示范,并设置疑问:“投篮时,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弧度是怎样?”疑问提出后,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就会被激起,创造学习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质疑法
俗语云:“多思长智,质疑人聪”。“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的、现成的答案或结果,而应于捕捉质疑点,大胆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扬,绝不能把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抹杀,让他们养成思考、分析、抽象、创新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提问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问随答,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提出,让学生在课中或下课前回答,同时可以允许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处理高空球的技术要领,教师提出问题:“当球从高空下坠时,应该用什么部位接球?接球的方式是借力打力,还是以柔克刚?”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接球的方法,体会完整的用力过程,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增强体质,增强心理素质,就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步骤,也是响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和疏漏之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对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及时的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进一步促进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如何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德智体美劳是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兼顾一部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中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讨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3-251
一、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来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手段,借此来达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的目的,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综合人才。
(一)转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师通常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现状,丰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同,在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时,教师必须开动脑筋,不断从教学能力、课堂控制、学生交流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学的创新要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创新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有利于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三)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不仅是改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还能够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外,创新还是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个性化成长的潜在需求巨大,传统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会抑制他们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满足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创新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创新需要结合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改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薄弱之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将多媒體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配置,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重要的学科之中,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无论是频率上还是总量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更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了解体育技巧、体育运动规则,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危险动作和保护动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心理学教育论文2300字(一):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实施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也突飞猛进。为了确保教育的高效性,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在各高校范围内实施,根据这些实践的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自身心理情况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目的达成,为社会输送人才,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学管理;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6-377
首先教育心理学包含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学生的心理特征、老师的心理特征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其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反馈才能得到发展,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综合实践表明其应用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改善、老师的综合教育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步伐一致,才能进一步的对该应用进行深入挖掘与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现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普职分流愈近等原因,高校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招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校的教育质量。现代高校学校中,高校学生大部分年轻处于16-18岁之间,思想、心理、身体都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不能有效对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進行辨别,容易被各种不良的信息误导,从而产生思想、心理等方面发育的偏差。高校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城市或者农村中的独生子女,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属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年龄较小,其专业也刚刚处于初中毕业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养成,自觉性也相对较弱。在高校学校广撒网的过程中,招收到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会非常大,部分的学生性格特别任性,部分学生比较自卑,心理上较为脆弱,二者在生活与学习上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并不相同,很容易产生冲突,激化矛盾。大部分的高校生都会存在自己是被淘汰的思想,认为自己很差劲,因此,对待学习时,他们更多是的一种缺乏自信的、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不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学校中得过且过的生活,只希望能拿到毕业证。因此,高校学校的教师需要更为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教育综合素养,在面对性格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差异较大等学生时,能够对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2.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多方的实践与研究后,本人发现现目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综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进行引导解决,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心理与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与帮助。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高校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主动性,也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高校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还能使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顺利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现代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1.高校对教育心理学工作重视度
针对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而言,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部分管理层及老师认为高校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而不是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导,这些管理层及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学生在心理方面健康,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才能更加顺利[2]。
2.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中资金投入及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学校而言,部分高校学校没有资本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建设,这里的资本包括资金成本以及师资力量,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本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也没有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的团队。如果心理教育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也不能对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推进高校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流程
1.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学校需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推动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的进行。在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高校学生大多数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其生活与心理的健康,并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的为学生负责。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师生沟通才能更加深入与有效。例如:某性格较为自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在与其进行沟通时,需要语气更为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他能够有进步。
2.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
高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引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可稍僻静,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保密[4]。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校应该加强其在教学理念方面的重视,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际的应用。高校学校应该对心理教学有更为专业、更为正规的实践行投入,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能力高、心理素质强大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心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论文
摘要:当前中学生压力不断增大,有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等。由于压力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初中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都有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多多注意初中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心理。本文以此为探究内容,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心理学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是学业转向繁忙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智开始成熟,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很敏感的。而家长、教师看到了当前的社会压力,所以将孩子从小培养成才的心情十分强烈,但是这样无形之中容易给初中生们造成负担,往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没办法与教师或家长好好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学科学、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的初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中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升入一个好高中,最后在高考中大放异彩。这样以成绩为标尺的状况已经屡见不爽。在这种思想下,学校将初中生们的大部分非统考科目课程全部压缩用来学习统考科,非考试科目遭到挤压。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大部分学校是不会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而且根据调查显示,有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这门课。因此,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2]
2.教师能力不够专业
心理健康疏导可以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老师来进行,但是这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不强,正相反,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学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质以及优秀的理论知识,并且从事过相关训练。尽管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实际从教人员来看,很多往往是杂拼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在不懂心理辅导策略和技巧的情况下,效果往往不明显。很多地区为此开展了心理教师培训班,但是由于教师们的不重视,再加上人数限制等次要因素,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3.教育的模式化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教师大多在课程设计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学生们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无序化十分严重。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化还表现在:很多教师名义上是开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是往往草草讲几句就将时间划为自习或是统考科授课;虽然很多班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到个体,教师只是将可能的情况告诫学生,但是没有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导致学生们只能自己胡乱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题,毕竟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很容易自己走入误区,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3]
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提高心理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
上面提到,师资力量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要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慎重对待,采用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授课。对于心理教师,教师还可以采用统一培训的方式,让他们达到既能提高初中生对自身的认知了解,使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又能进行合理的团体和个人辅导,在两种维度下自由切换的能力。当然,非本节课目的老师也可以进行培训,防止有学生找其倾诉时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要及时疏导,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心理学教师还应该具备实践能力。教师要实际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做出及时疏导,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教师要多与学生们交流,要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观察他们,深入了解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应该敞开心扉,争取达到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看到学生们内心的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接受心理学的知识。
2.更新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虽然教育部号召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错误认知下,开展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学校认为,只要抓好应试教育下的初中生成绩发展,管理好学生的纪律和升学率就好,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根本不在学校负责的范围内,而且教师与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们大多数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其根源就是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天性发展的结果。要想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与能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精神上的痛苦,而后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地发展。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3.号召家长的共同参与,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是目标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教师专业成长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自主发展、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有差异化和多变特征,因此,教师科研素养提升既要体现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又要能满足教师内在价值和潜能实现的本性,遵循的是 “自我导向性学习”和“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
一、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行动研究活动,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教师“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主动、积极实践学习的过程,满足不同年龄和学科的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育科研理念。
1.制度保障,营造教师“小课题研究”氛围
学校教科室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组团队”建设为抓手,促使全体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管理课题研究。负责起草了《校本化科研――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从小课题研究的选题特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形式、研究操作流程和小课题研究管理措施等五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和举措。随着教师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科室相继制定了小课题立项、检测、结题等相关的制度,还编辑了“小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学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2. 讲座沙龙,引领教师“小课题研究”实践
科研沙龙是一种交流科研成果、探讨研究问题的有效研究方式。教科室把“科研沙龙”作为教师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科研沙龙让教师们交流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或困惑,讨论教育实践问题,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把握。学校多次给全校教师作“小课题研究”的理论讲座和案例指导。教师的科研问题意识和课题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教学成果撰写
教育科研成果是针对某种教育现象、某种教育理论进行实验或论证后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等。教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是反映教育科研成果的两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对“小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课题研究成果报告的写作过程也是对研究课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建构的过程。了解撰写教育论文、教育科研报告的一般程序对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1.以校“暑期论文”评审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论文是教研成果的记录,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它是衡量一个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年一度的“暑期教学论文”评比是培养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校科研处也非常重视对教师优秀教学论文进行修改、提炼的指导工作。为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并编辑相关学习资料,使教师能从论文的题目、内容摘要、正文和具体案例呈现等方面知晓如何处理、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科研反思能力的形成。
2.以区“课题成果”提炼指导为载体,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具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有助于培养、提高研究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科研活动。
每年2月,学校科研处结合区科研成果评审的契机,对全校教师开展科研成果总结的讲座培训,并对立项课题负责人进行一对一的修改指导,帮助教师整理、归类、提炼,拓展教师课题成果总结的视野。
三、校本课程开发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使人们对教师与课程的内在关系、教师课程角色的理解和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教师不再是教学计划、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教师课程创生”使课程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内在生命价值,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以“社团课程”开发为载体,促进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的参与和支持。学校科研处确立了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价值取向,通过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调查,开展了各级各类的培训,让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和思路,掌握“校本课程”开发方法,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构建了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社团课程多样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路径。
2.以“学习社群”建设为载体,促进教师“2+1”专业结构能力调整
专业学习社群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强化教师专业知能、增进教师之间合作,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教师“2+1”专业结构发展需要教师与专家对话;分享与讨论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学习与评价等相关议题。学校为教师专业学习召集了校内同领域、跨领域的教师成立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增进教师共同专业成长。“科研导师”旨在发挥学校科研“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作用,促进更多的一线教师走上“教育科研”专业发展之路。为提高教师的科技素养,学校还成立了校外科技导师团,开发丰富的科技教育社会资源。
四、科研学术交流
学术论坛培育教师自由的学术思想、深邃的学术智慧,激发教师自觉行走在造福学生、幸福自我的教科研之路上。学术交流活动有很多专家参加,有不同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被展示,有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研讨,通过参与切实有效的学术交流,可开阔视野,启发教师教育科研的兴趣,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育科研选题的产生,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学术思维的碰撞。
1. 以市区级“科研论坛”交流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表达
“科研系列论坛”活动能活跃学术气氛,也便于广大教师分享和交流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学校科研处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系列论坛活动,去年一个学期就有10人次参加了市、区各级“科研论坛”的交流,大大提升了学校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2.以学校“科研特刊”编辑为载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理念的传播
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在实践中的应用才能体现出来。价值的大小与其应用的范围大小成正比。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教育科研效益的直接体现,也是教育科研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和重要基础,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陆美娟 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学
作为一种网络日志,Blog灵活、简单、开放的特点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喜爱,它的出现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的成长,Blog已经与教育信息化紧密相连。2005年1月,“小露珠”的诞生,让我加入到“教师博客”的行列,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教学反思的工具平台、思想火花的冲撞专区、心灵交流的自由小屋”。
基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在“小露珠”Blog中设置了教学反思、精品教案、教育论文等栏目。这样,一方面从网上转载一些有价值的文章进行学习思考,另一方面,随时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疑惑、思考记录发表出来。
在我的Blog之旅刚启程的那段时间,恰逢我针对本班课堂实际状况正反复在思考:为什么在精读课文时孩子们都打不起精神?为什么只有少得可怜的孩子愿意来回答我的问题?
通过反思,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课堂中我总是滔滔不绝,从头讲到尾,学生们只能成为我最忠实的、也是最没有情感共鸣的听众。他们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没有充足的体验机会,自然也就成了课堂的旁观者。于是,我及时找寻自己教学中的误区,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并把《倾听》一文发表在Blog中,没想到这区区两三百字引起了多位同行的赞同,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今后在课堂教学中的努力方向:转变原来的角色地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情感表达的聆听者、实践探索的组织者、灵感智慧的启迪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精彩点滴
倾听: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为的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正好相反,是听的少说的多,尤其是教师,如果说的多、听的少,会给自身的工作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伏尔泰说过“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的作用,教师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学会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角色,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 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道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它以生动灵活的形式打破了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僵局,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案例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其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原因可能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当往往是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
1.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管理者,既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如制定教学计划,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也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习惯进行管理和控制。
2.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活动中教育论文,应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要教材熟悉,教案恰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述通达,灰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学生的角色
1.被管理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单纯的被管理者,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当然这种权威是法定的,教师掌握着资源、话语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学生的言语、行为、习惯等都要受到教师的制约。
2.知识的接受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对立的、上下级的关系。知识的传递模式是一种下向传递,学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效果并不好。
二、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师角色
1.氛围营造者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愉快的环境中教育论文,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紧张不活跃的学生,对他们要热情,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同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
2.引导者
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更要善于控制和引导案例讨论进程,在讨论出现僵局时,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打破僵局,使讨论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讨论偏离主题时,应及时、巧妙地引导讨论进入主题,使其沿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在讨论出现多方观点相持时,应给学生以充分发言的机会,使多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在讨论出现新的观点时,应予以鼓励,使学生感到主体参与性的被尊重
3.倾听者
学生发言时,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想法, 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尊重学生的劳动,学生的各种观点不论对错都应该受到尊重,在一种融洽、宽容的气氛中实现教学互动龙源期刊。
4.督促着
在管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起的作用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概念、把握讨论的主题; 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吹毛求疵”, 考验学生对于自己所提观点的自信心或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 从而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 以导出更为科学的分析结论。
5.沟通者
德国教育家迪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的知识以及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做到“授之以渔”。
6.评价者
是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 因为此时学生是很想知道教师对其发言的看法,这也是教师对讨论加以引导的好时机;三是要尽量在黑板上记录、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
(二)学生角色
1.主导者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案例,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极限,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逐步摆脱对教师和其他优秀学生的依赖。
2.参与者
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 学生必须积极发言, 从自身角度剖析案例,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教育论文,相互辩论、唇枪舌战,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决策思想。
3.信息传递着
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传递知识、信息,信息传递着的地位是频等的,传递模式是全通道式的,满意程度很高,信息传递量很大,接收效果也比下向传递要好得多。
4.争鸣者
学生能针对课上讨论的观点,适时地提出关键性问题或疑问。一般情况自己不做分析,是专对别人的分析提出质疑和挑战的人。争鸣者可以让平淡的讨论产生起伏,有利于对问题的再思考。教师有意识鼓励学生充当争鸣者,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将有助于引发其他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兴趣和情,增加案例讨论的深度。
5.合作者
合作者的根本特征在于团队意识强、合作精神浓、善于取长补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善于进行合作学习,在讨论时甚至在争论中都要坚持这种学习方式。事实上,合作和竞争并不矛盾,竞争是实现合作学习目的的手段,可以促进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陷入角色误区: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或者介入纷争,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清楚,才能使案例教学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郭凤广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及实施例谈[M] 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9期
[2]刘彩霞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M]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9年12月
[3]黎德山论教师课堂教学影响力[M]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4]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M] 教育实践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儿童教育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3-01
一、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我认为教育就是不仅使人获得经验,而且给人以生命意义的引导和追寻。儿童教育则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二、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关系中体现的儿童教育的近现代立场
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中的特殊阶段,它与个体的生活并行交错。不仅如此,儿童接受教育本身就是儿童阶段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1、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
教育的对象是本来就生活着的儿童,教育必然要纳入儿童当下的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不断充盈儿童当下的生活。斯宾塞曾指出“为我们的完美生活作好准备,乃是教育所应完成的功能”。显然他的观点有两个缺陷:(1)抹杀了属于儿童的自由,忽视了真正的人的生活尤其是儿童的未来生活是不可全盘计划的。(2)把儿童应有的生活与成人化生活等量齐观,忽视了儿童生活的特殊性。我们把儿童比喻为祖国的花朵,他们应该在最灿烂的时期娇艳的怒放着。但是持“教育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人看不到儿童在生活,看不到教育是在儿童的生活中展开。现在的园丁们在教学中用他们理性的剪刀,大刀阔斧地把这些花朵修剪成统一的范式。在这种教育中,充斥的是知识技能、道德行为等各种训练,而缺乏真正的生活着的儿童的教育。
2、儿童教育在儿童生活中展开
人既是生活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儿童的教育总是与儿童的生活并行,儿童是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而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儿童生活中展开。卢梭主张爱弥儿最好是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学习。他抨击并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尊重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杜威曾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并对斯宾塞的“教育预备说”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种生活应该是符合儿童本性、成长规律和内在需要的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成长。
三、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1、视域的转向
看看今天的儿童,很多都是为了未来而生活着。成人为了让儿童在未来拥有更多技能和竞争力,怀孕进行胎教,将孩子送入早教机构等,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做难度很大的算数就是聪明的表现。然而根基没有打稳,却硬要添砖加瓦,孩子只会输在终点线上。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去接受教育时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揠苗助长的做法不可取。卢梭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
2、儿童教育中“儿童中心说”的转变
卢梭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感情,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只要听老师的吩咐,对老师的要求必须做好,这样才是又乖又听话的孩子。老师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需要。杜威认为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杜威的儿童观以儿童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重视发展儿童感官,强调“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理想的儿童教育理念应该是:首先,教育应当回归到儿童自然本真的生活中。儿童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生活和教育亦然,成人不应用规范化的教育去约束儿童,让儿童的教育回归生活,让儿童的生活归于自然。并以儿童的生活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促进儿童的成长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任务。其次,以儿童为中心。要求教育者首先承认儿童在儿童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生活和教育的自然本性。教育应该做到的是充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的前提下,才给予什么。儿童是由自己完成对自己的塑造,儿童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需要教育的引导整合而内化为儿童自己的文化,成人只是这一过程的合作者。儿童的教育应当符合儿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本质、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最后,我们要给予儿童时机,不要过早地让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不适当地充斥他们的童年生活,而是让他们充分地享有游戏和参与活动的自由,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角,享受属于他们的童年。
参考文献:
[1] 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 杜 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什么样的儿童观.现代教育论丛,2010.
[4] 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83.
[5]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0.
[6] 农雨宁.从儿童教育近现代立场反思我国的儿童教育.考试周刊,2011.
[7] 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工商管理,远程教育,教学反思
在当前电大开放教育发展重点转入内涵建设的形势下,黄石电大积极响应上级电大号召,着重加强了资源建设,试点了11门整合课程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目标。本人现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工商管理等专业中采取案例教学法的“教与学反思”。
我们在电大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网络案例、师生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学习、黄石电大在线平台、电子信箱、QQ群等多种交互手段进行案例分析来完成的。
一、案例教学法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背景
从教学对象来看,我们在几年的教学中了解到,工商管理等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黄石本地或者附近国有企业或者私营企业员工,其中许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管理学知识或正在从事一定的管理工作,他们来电大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管理理论知识和文凭,更有提高管理能力的愿望。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普遍认同,在教学辅导中学生较为认同重难点讲解和专题讲座方式,并且大多数学生都很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对于学习内容,他们不但重视考试重点内容,而且希望更多地了解各个行业的管理特点和方法,以及管理学界最新动态和成果。
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这已成为电大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他们既掌握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面对现实需求,我们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电大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改善电大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提供的资料信息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广,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往往没有唯一答案,而是会因为考虑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最佳答案,因此,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学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开发潜能。电大的学生面向的是企业管理实际,一般不会是科研人员,所以对知识和技能提高的需求是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当其回到工作岗位时远程教育论文,能够更好胜任工作。
2.有利于提高电大教师的素质。由于电大发展的历史原因,电大教师与普通全日制高校教师相比,学历起点要低些,平时的专业科研工作也薄弱些,这些弱点不符合电大内涵式发展阶段新形势下的要求。而案例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式活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不仅要熟悉业务的实际操作,还要熟悉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现实经济情况变化,以便给学生提供最及时和最生动的实践案例。因此,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总结,可以使教师把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或得到的启示升华到理论高度来认识,这样,一方面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从而提高了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奠定了基础。
三、要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案例教学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既能很好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现成案例不多,因而有效的选择设计案例则显得尤为重要。
1.增广案例来源。我们黄石电大因为并入普通全日制高校,在资源获取方面获得了一定好处,我们案例原型的收集基本来源于图书馆各种教材、专门的专业案例库、专业期刊杂志等。另外,我们也注重平时积累,珍惜交流的机会,与同事、同行共享一些精辟、有价值的资料。自己也尝试编写案例。多渠道收集案例进而才有可能从中挑选高质量的案例。
2. 案例要注重经典和时效性。经典案例能够深入浅出地阐释理论与实践的关联,能被长期、广泛的采用。同时,也应该注意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代脉搏,紧跟行业发展,选择一些反映时代、行业发展的新案例,这样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行业以及学科的发展。
3. 案例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只有选择的案例与特定的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方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论文格式模板。因而,需要我们在所收集的案例原型上根据电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才能满足课堂案例教学的需要,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4. 设计的案例要便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失败”的案例,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将其当成一则故事或企业的传奇在浏览。阅读完毕,常常不知案例的思考点在哪儿。因而,可以针对特定教学内容,给学生留一些问题,启发学生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实施中要注意和改善的问题
案例教学的实施包括案例导入、讨论、控制、点评等环节,每一个环节对成功实施案例教学都很重要,而且实际操作中也都存在相当难度。实施的好,才能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反之,案例教学则是失败的。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成功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要注意和改善以下几点:
1. 要注意案例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案例教学中,我们将学生定位为参与者和决策者的角色;而教师要定位成导演,对案例的教学过程进行组织和统筹。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一般是在中央电大形考平台或者省市电大的论坛中,以及班级教师的QQ群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分解阅读案例,要求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思考问题,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再提出看法和观点,并要求论证可行性,最后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包括事实分析、可行性论证、具体操作、预期效果等)。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再组织进行全班(全群)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宣读各自的案例分析报告,小组之间可以相互提问和答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担当好导演的角色,必须有效地控制讨论过程,提示思考线索,引导讨论内容,提供分析方法,随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轨迹,适时加以引导,以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奋点,活跃讨论气氛,要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有倾向性的评论。
2. 要重视教师引导讨论进程及点评工作。案例讨论中,如何通过讨论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在讨论过程中获得提升,是教师引导的关键。首先我们通过事先对案例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主题,选取案例中重要环节;其次,努力创造自由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积极地思考,大胆地交流,不怕犯错远程教育论文,成为案例讨论的真正的主角。当然,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案例讨论方向,不要出现大的方向性的偏差。在学生完成一般问题的分析、思考后,可以通过反复诱导、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问题,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比如,案例分析对象是某行业一家中小型企业,可以首先让学生对企业进行分析,提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分析基于该企业的策略,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该企业运营上的成败对同行业、同规模企业有何借鉴等;最后的一点,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评判,但可以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应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分析结果和方法,鼓励他们自我反省、自我更正以及客观评价他人方案。等待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后,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点评时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其一,着重对本次课的核心问题、代表性问题进行剖析,指出案例中容易出错和跑偏的地方,同时分析学生分析过程中的优缺点。教师不要对当事人在案例情境中应该如何行事给出标准答案,如果可能,教师可以将案例当事人事后所采取的行动方案及其结果通报给学生,但一定要对学生强调: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方案,管理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不会只有惟一的方案。其二,点评应当就事论事,不要单就某个学生或某个案例小组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以避免挫伤学生自尊心与学生积极性。
五、进一步建议
1.加强电大系统教师案例教学培训。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改善案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的培训。培训可以先在本校、本土开展,如果条件具备,可以选派教师到案例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进行进修。电大学校有系统资源优势,可以考虑进一步开展这些工作。
2.发挥电大学生在岗特点,联系建立实训基地,深入实践。由于电大的学生大多在岗,我们可以和学生所在单位进行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并且这些实训基地建成后,可以建议在电大系统内共享,类似电大的网上文本课件资源共享一样。希望能更多地组织电大的教师与学生走出校门,参与企业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更好地收集多样化的、贴近现实的案例教学素材,也能提高自身对实践的感性认知,进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能增强他们的实践经验,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电大学风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运用案例教学提高成人教育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冯风平.案例教学的角色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3]陈妮.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研究[J]. 科技信息,2007,35.
[4]赵红梅.工商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案例教学法初探[J]. 经济师,2003,12.
理查德・温・利文斯通,英国著名教育家和古典语学者。先在温彻斯特公学求学,毕业后进牛津大学新学院攻读拉丁文韵文和其他学科的荣誉学位。1924年以前留在牛津,在基督圣体学院任研究员、导师和图书馆管理员。在此期间,曾于1920年在首相古典语委员会任职,并任《古典语评论》杂志编辑。1924-1933年,任贝尔法斯特皇后大学副校长,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及其财政资助。1931年被敕封为爵士。1933年至退休,他在牛津任圣体学院院长,为英国殖民地官员创办暑期学校,为成人扩大受教育机会,并在建立寄宿制女子学院的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944-1947年,任大学副校长。在其学术生活的最后十年间,从事写作和讲演。他有力地捍卫自由教育的价值,特别强调古典语的学习。他认为,基督教和希腊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而目前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的危机正是由于这个基础被削弱了。因此,他认为必须把这个过程“倒转”过来,并权力提倡古典语文对于塑造国民精神的作用,主张在中学开设希腊文、拉丁文,恢复古典语文在学校中的地位。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希腊天才及其对我们的意义》(1912)、《保卫古典语文教育》、《教育的未来》(1941)、《苏格拉底的画像》(1938)、《剑桥和其他教育论文集》(1959)。
30蒙台梭利
玛丽亚・蒙台梭利(1870―l95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对儿童的创造性潜力、儿童的学习动机及作为一个个人的权利的信念的基础之上。
1894年,蒙台梭利毕业于罗马大学医科,任罗马大学精神病诊所助理医师,开始对智力迟钝儿童的教育问题感兴趣。1899-1901年,任罗马国立心理矫正学校校长,证明她的方法非常成功。1896-1899年,在罗马一所女子学院任卫生学教授,1901-1904年在罗马大学讲授教育学,1905-1908年任人类学教授。在此期间,她继续学习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
1907年,她在罗马一个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儿童之家,把她的方法应用于智力正常的儿童。她的成功导致开办其他蒙台梭利学校。在以后的十几年内,她游历整个欧洲、印度和美国,讲学、写作和培训教师。1922年在意大利政府任督学。1934年由于法西斯统治,离开意大利,到西班牙和斯里兰卡,最后定居荷兰。
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
她的主要教育著作有:《蒙台梭利方法》。
31萨 特
萨特(Jean-Paul Sartre)也属现象学范畴的存在主义者,其教育哲学代表作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等。他也提出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自由”,二是“选择”。他认为:人生是荒诞无稽的、绝望的,应依 “存在先于本质”的原则来自由选择自己的本质;个人注定是自由的,自由即选择;个人有权绝对自由地选择,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迟到、旷课,可以拒不预习或做作业;但自由可能令人痛苦、负担沉重。因为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绝对矛盾,他人即地狱;一切人类关系无非就是施虐狂、受虐狂和彼此冷漠相待;作为教师必处统治地位,学生要么是反抗,要么是认输,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只能是被迫劳动;教师不是以说教,而是以自己的实际举动向学生表明,他反对 “糟糕的忠诚”,即反对崇拜、仿效、屈从、迷惘于某个角色,如当"好教师",成为 “健壮的男士”,当“获奖的运动员”,做 “校园皇后”,担任“出谋划策者"等。唯此才能使教育 “个性化”。
32雅斯贝尔斯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出生于德国奥登堡。1900年入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律。翌年转学慕尼黑,继续读法律。后又转柏林、哥廷根和海德堡,改读医学,达六年之久。1908年通过国家考试后行医。1909年任海德堡大学精神病学诊所研究助理。1913年转海德堡大学哲学系。1921年任哲学教授。1919年著《世界观心理学》,试图阐明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并致力于发展独立于科学的哲学。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诉诸作为思维和存在的主体的个人的自由,集中把人的存在作为一切现实的中心。在1920-1930年的十年间,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30年代早期,陆续发表哲学著作,1932年发表的三卷本《哲学》,是德语中存在主义哲学的最系统的表述。
1933年,希特勒上台,由于雅斯贝尔斯的妻子是犹太人,他被排除在大学的高层组织之外,但仍被允许担任教学和发表著作。先后发表了《理性与存在》(1935)、《论尼采》(1936)、《论笛卡儿》和《存在哲学》(1938)等。由于他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理论,被剥夺讲学权利,开除教授职务,并被禁止发表著作。1942年移居瑞士。
课程设置多以实践课为主
从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中可以发现:一方面,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实践教育,关注社会最新发展动态,大力开展交叉的跨学科课程,并且侧重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两部分:一部分是影视理论,包括美学、电影批评、电影史、风格流派,另一部分是影视创作以及制作,包括编剧、导演、剪辑、摄影、录音、动画、美术、经营管理等。在课程安排上,往往在第一学年开设部分理论课,为学生后期的实践奠定基础,学生则通过合作配合或讨论课的形式展开实践锻炼,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基本为1:3,往往整个学期的课程都在摄影棚或者后期制作室完成。
以实践教育为主的课程中,如影视制作专业当中,《影视编导》、《电影艺术实验室》、《中级影视制作》等课程都需要在多媒体实验室中完成,且这三门课程为专业必修课,任何情况下不可被转换学分。学生也因此需要支付相对于学费较为高额的实验费、设备保险费。在这些课程上学生被分成小组,以团队的形式分别担任导演、制片、后期制作、录音、灯光等角色,根据课程要求拍摄20〜60分钟不等的短片,以学习制片创作知识。比如在多机位电视剧创作课堂上会有专业的编剧或者导演带领学生拍摄电视剧,剧本由老师和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会上修改。制片实践课上也会有著名的制片人担任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作品给学生们分析。很多高级制作课程必须从入门、中级开始,剧本和脚本的创作则以研讨会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全班讨论,选定的题材将进行拍摄,学生们不仅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担任导演等角色,也会在别的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职务,每个同学在发扬自己个性与专业优势的同时,也会学会保留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合作。
以实践为主的评估手段和考核方式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
1.偏理论型专业。如“影视批评专业”,鼓励学生在毕业前主修一门非讲课类、强调批评类写作或者论文写作的课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访谈、阅读搜集资料,撰写文字报告,做一些专题研究,期末时候做口头报告。
2.偏实践型专业。如“影视制作专业”,虽没有毕业论文,但是强调学生的个人作品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个人作品则是学习三门不同层次的实践制作课并按照阶段完成,最后小组合作创作出一部44分钟的短片。再如“动画与数字艺术专业”,要求毕业设计,包括前期和后期的制作、声音与特效结合的完整动画,附带书面材料,最后刻录成DVD或上传网络。
以影视制作这门专业课程的流程划分为例,具体可以将实践性知识和技能做以下划分:
前期基础课程:学习策划、构思、文化研究以及剧本写作、编剧原理等课程,教师带领大家商议剧本与创意。
中期巩固课程:声音方面包括声音类型、声音釆集、声音设计等。视觉方面包括灯光、镜头、摄像、服装、道具、布景等细节的敲定,教师作为总督监督其进程,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后期制作课程:剪辑、字幕、特效、编辑包含动画的设计等,结合初期文本计划,教师验收考核评分。
教师队伍与影视实践配套设施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整个电影艺术学院共有309位教师,这其中不乏奥斯卡、金球、艾美、圣丹斯、戛纳、威尼斯、BAFTA、Eddie等各类电影节获奖、提名的影视工作者。学院最初的教职员包括道哥拉斯范朋克,大卫格里菲斯等,很多教授具有实践工作经验。还有大量一边在好莱坞工作(或者独立制作)一边教书的教师。毕业的校友中,例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和音效大师班布特、《达芬奇密码》的导演朗霍华德、《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巧克力工厂》的导演大卫沃尔普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及人际网络。
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的经验,一是校企合作,强化实践培训。南加州大学是好莱坞的后花园,为其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反过来好莱坞也为南加州大学提供了实践平台。在校外,南加州大学与很多美国演员、编导工会有协约,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二是校内实验中心建设。在校内,学校根据不同的部门和专业,将教学科研和师资融合在一起,成立实验中心。实验中心包括:媒介制作、游戏创新、娱乐技术、互动媒体联合设计、多媒体读写、电玩游戏、动态影像、媒体创意与行为健康、社会传媒变迁。另外,还有许多电影公司、知名校友捐建提供一流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包括乔治卢卡斯教学楼、马西娅卢卡斯后期制作大楼、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电影配乐录音棚、哈罗德劳埃德摄影棚、约翰尼卡森摄影棚等。
“工作坊”教学方法
“工作坊”最早源于欧洲包豪斯学院,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有如“工厂学徒制”。®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将“工作坊”的理念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在实践课上,学生在团队中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的领域都需要一位教员,授课成本是很高的,有录音、剪辑、剧作、导演、制片、摄影共六位教员。每位教员负责自己的学生,同时他们也是整个课程负责。这种“工作坊”教学法既保障了每一个同学可以学到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又确保了团队制作的顺利进行。
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在招生时一般15人左右为一期班,把四名左右的同学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自由讨论。®每次研讨会都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比如《电影理论》、《纪实类影视》、《先锋电影会》、《影视类型分析》、《影视文化批评以及制作》。实践中有价值的节目制作案例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和文献,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小论文或者读书心得。目前,“工作坊”教学已经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影视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
注释:
①④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官方
②陈园园:《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国外五所大学为例》[D],淮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高等教育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许多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和解决,包括:①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②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面较窄,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③“导师组”制中多位导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限制了研究生多元化创新能力的培养;④校企联合培养的产、学、研互动方式尚未较好实行,且未在培养方案中较好、详细地体现。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亟待改革和解决的四个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和探讨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①深化教学改革,采用一种新的以科研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教学模式;②研究生入学时就确定今后的研究方向,然后依据研究方向,以科研为导向跨专业选课;③导师组为每位研究生制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位导师的职责和培养成效,并在监督机制下切实推行;④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校企合作培养的具体方式,通过监督和考核方式切实推进产、学、研互动机制。通过以上改革方式,有望增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作一些改进。
一、深化教学改革
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科研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师在课堂上列出目前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一些关键的科学问题,由学生自发组建团队和自由选择相应的科研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和建立相应的方法、模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软件工具,从而解决科研问题。当学生较好地解决科研问题后,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法,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的设想和展望。对于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均要求学生制作阶段预研究计划PPT和阶段总结PPT,在课堂上进行介绍,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对他们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改进思路。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真正的主体,使学生对科研的过程,包括查阅文献、发现科研问题、建立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采用软硬件工具解决问题、结果的改进、获得科学上的新认识或新发现等整个过程均有系统深入的认识,有望切实加强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与该教学模式配套的是制定新的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主要关注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考核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课程考核机制主要由评分项和相应的评分标准组成。其中评分项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能力、科研问题的学术贡献和实用价值、是否有新的科学认识或发现、采用方法的可行性和创新性评价、软硬件工具操作能力评价、对研究结果改进的设想和展望。
二、引导学生以科研为导向跨专业选课
在硕士研究生入学时,导师就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导师的专业方向,帮助学生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拟研究的具体科研问题。然后学生可以根据其学位论文涉及的具体科研问题,跨专业选修需要的课程。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优势:①学生能够尽早且有针对性地准备其学位论文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有望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通过较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有望在完成学位论文之前,可以发表较好的学术论文;②当前的科研问题往往并不局限于单个专业领域,而是多个专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综合。例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和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提到地质灾害方面的研究,而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局限于地质知识,而需要学习新的技术手段,如高分高光谱遥感数据处理、雷达数据分析等;再如遥感找矿方面,不仅需要遥感知识,还需要岩石矿物、地质成矿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跨专业选课十分必要。
三、在监督机制下推行“导师组”制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成就往往和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资源密切相关。建立多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科研能力互补、资源共享的“导师组”制,有望提高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组”的成立标准是,各导师在专业学科背景上或在科研资源享有上具有较好的互补性。采用“导师组”制,导师组的综合知识结构、学术实力和科研资源相较单一导师都具有明显的提升和扩展,这样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望得到扩展和多元化培养;在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涉及到的各专业领域均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导师指导,专业水平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且可以从导师组获得更多的互补资源,有助于今后的就业或读博等发展。建议多个学科专业互补或资源互补的导师自由组建导师组,把他们的学生放在一起,共同培养。“导师组”为每位研究生都制定一份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详细明确地说明每位导师的职责、提供的资源和预期达到的培养成效。然后由各专业组建监督小组,对各导师组的指导和培养成效进行监督,完善中期和期终考核。从而通过以上方式保障“导师组”制的切实推行。此外,为了便于管理和交流,建议导师组的导师数在2—3人为宜。
四、校企合作培养方式的切实推行
目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存在不能较好适应生产单位或企业工作要求的问题,他们在研究生阶段所学习的内容和生产单位或企业的工作实践内容,不能较好地接轨。改进以上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切实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尤其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切实推行产、学、研互动机制是必要的。可以在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中规定,要求至少有3个月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将相关的学分和成绩交由实践的企业或生产单位来评定;如果研究生在企业有较长期(6个月以上)的工作实践,则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内容为基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和答辩。同样由各专业的监督小组监督和考核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成效。通过切实推行产、学、研互动机制,有望切实加强研究生学习和社会需求的接轨,加强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文针对目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改革、拓展学科背景知识、多元化能力培养和企业实践四个方面探讨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途径。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仁们一起探索实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友芬,吴宏翔,熊庆年,林荣日,顾云深.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6):51-54.
[2]李峻,陈鹤鸣.美、德、日三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比较与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85-90.
[3]王健,陈琳.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6):47-51.
[4]林利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学理论,2012,(14):61-62.
[5]王贤敏,吴柯.浅谈自主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与成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17-118.
[6]何建新.浅谈高校自主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福建电脑,2008,7:35和50.
毕业论文需要在学业完成前提交的,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行为习惯论文习惯的养成教育论文:谈学生习惯的养成与教育。欢迎参考。
摘要: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越来越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题。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从简单的教授知识逐渐的向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转变,从细微处入手,努力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为祖国作出贡献的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教育;秃头论证理论;谷堆论证理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在学习上良好的习惯包括课前预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在生活中良好的习惯包括与同学相处融洽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尊重师长的习惯;在纪律方面良好的习惯包括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从细节入手的。现在的我们学生大多是90后,号称自己是新新人类,他们成长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大环境中,而且在小学,初中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现在突然要约束制约他们,他们的敌对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增加了不少难度。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对我们的学生丧失信心,他们还是孩子,还有很大的可塑性。
一、防微杜渐,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生活习惯是会伴随人的一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时也可能成为别人判断他人品质优劣的标准。家长和教师应该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的着力点,大量事实充分证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习惯的人,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便用不着借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先从学生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入手。每年新生入校时都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军训,同时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一天的军训。军训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军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着装统一,发型合格,端正姿态,行动迅速,令行禁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越来越娇气,在家娇生惯养,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的不在少数,高二,高三的学生在度过了一个假期,很多不良的习惯又开始滋生,蔓延。记得看过一个秃头论证理论。这个理论告诉人们少一根头发对整头的头发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它对事物当前的性质起不到任何影响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就在这种微不足道的不知不觉的渐变中,将引发事物质的变化。军训给我们的学生戒除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提供了一个平台。大多数同学在经历了军训后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学习自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也逐渐的有了团队意识和荣誉感。记得一位学生刚入校时,被子不会叠,连自己的袜子也不会洗,因为在家依靠父母已成了习惯,可是在参加了军训后,在教官、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逐渐摆脱了依赖心理,慢慢学会了自己动手,自己照顾自己。这就是进步,我们都为他感到高兴。还有高二,高三的同学在经历了一天的军训后,仿佛又回到了高一军训时,那种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很自觉的在老师的监督下回归学生本色。特别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如此激烈,大浪淘沙,我们不可能在父母的庇护下度过一生,我们必须学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锻炼自己,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
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学习习惯的生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要遵循着习惯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处乡镇升学率三流的高中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看过一个 谷堆论证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不能;再加一粒谷子能不能形成谷堆,还不能;但一直坚持下去,谷堆形成了;而这在开始是被否定的。这个理论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从细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的,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它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从早抓起,从小抓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过了最佳培养的年龄阶段,但是学生高一刚入学时,我们班主任极力配合各任课老师,从细微处入手,严格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例如,一个学生上课没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如果老师没有及时提醒他,久而久之他就以为上课可以不用记笔记是理所当然的,很多内容因为没记下来而导致课后没法及时复习巩固,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成绩的提高。所以,高一开始,我们就要求学生建立笔记本。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这样,有部分学生即使以前没有记过笔记,在看到别的同学做笔记后也开始主动地做了,而且我们不时地检查批阅。我们还要求学生作业本。做作业是学生的职责所在,这就要求学生的作业质量要高,无论是正确率还是书写,一定要端正态度,认真独立完成。另外,我们各科课前印刷学案,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这样,一步一步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建立了起来,学生学会了学,也为今后自主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映射其他行为习惯,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通过一件件日常生活中小事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也要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做起。例如,训练学生己洗衣服,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自理习惯,训练学生讲究卫生、爱护环境、不乱抛废弃物等环保习惯,训练学生上下楼梯的礼让习惯,训练学生经常说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语言习惯,训练学生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的习惯,训练学生科学用眼的习惯,训练学生多观察,勤动脑的习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从学生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就慢慢培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