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

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

时间:2022-09-29 17:03: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年级数学学习总结

第1篇

一、初一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若干问题

初一学生,由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没有从小学数学学习的模式和思维中解放出来,喜欢孤立、单一的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再加上初一年级本身的学科特点,导致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以下一些问题:

1.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求甚解,满足于一知半解。

2.对问题的求解不注重归纳分析,把握其中的关键,往往只是孤立的看待某一问题,缺少融会贯通的能力。

3.解题时,顾此失彼,不注重细节,不能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4.不注重解题效率的培养,没有形成定时解题的意识。

5.缺少数学体系的认知,不能及时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这些问题如果在初一阶段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就必然导致初二年级的两极分化,很多同学的成绩出现滑坡。相反,如果我们教师在初一时就给学生以科学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以后的学习也只是知识点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学生也会很容易适应。

二、培养初一学生良好数学基础的策略

1.教会学生细心研读数学概念和公式,领悟本质。很多同学对数学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对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学习停留在表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不透。例如,对于“代数式”的概念,很多同学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认为单个字母或数字不是代数式。其次,在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学习中过分死记硬背,缺乏在实践中的运用,割裂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另外,部分同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数学公式的记忆。事实上,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如果不能将所学公式熟记于心,又何谈公式和概念的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概念和公式教学中,要教给学生细心观察,把握本质,深入了解其在习题中的运用。

2.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形成优秀的数学品质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善于归纳,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分类。学生只有知道了数学问题有哪些题型,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历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部分同学到了初二、初三,整天忙忙碌碌,陷于题海,可成绩却每况愈下。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机械重复,根本没有总结归纳。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依旧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少对解题技巧的深化,解题能力平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及时的总结归纳,形成知识体系是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得以提升的保证。

3.注意收集典型错题。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最不愿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大家最需克服的问题。实际上,平时的题目训练,无非就是两个目的:首先是通过题目的演练来强化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其次就是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通过习题讲解进行弥补。而如果同学们只盲目追求解题的数量,对于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注重总结,不善于收集,只会导致这样的错误屡犯屡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研究问题,发掘问题,对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要善于归类,对于平时的典型错误和不会做的习题,更要进行归档。只有在平时将错题深度挖掘,悉心研究,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

4.积极开展互助合作、在讨论中提升自己。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彼此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取长补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积极与他人合作,向他人请教是一件很普通平常的事情。就这一简单问题很多同学却做不到,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对问题满足于一知半解;另外,不好意思请教问题。因此,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或者自己模糊的问题逐渐形成了知识的断层。这些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慢慢丧失兴趣,直至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愈来愈大。因此,引导学生经常讨论问题,从对方那里汲取好的方法和技巧,是提升学生数学成绩的有益措施。

第2篇

天才就是勤奋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如果这话不完全正确,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学习,就算是天才,也是需要不断练习与记忆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一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相邻单位的进率是10,即1元=10角,1角=10分。

2、人民币按制作材料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按单位分为元币、角币和分币三种。

其中元币共有七种,分别是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角币共有三种,分别是1角、2角和5角;分币也有三种,分别是1分、2分和5分。

3、人民币的换算:

(1)2元8角=(28)角

2元10角=(30)角

(2)2元8角=(2.80)元

2元10角=(3)元

(3)2.15元=(2)元(1)角(5)分

12.00元=(12)元

(4)0.70元=(7)角

0.05元=(5)分

4、换钱

(1)换成一种: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2)换两种以上:1张10元可以换(4)张2元和(2)张1元

5、解决问题类型:

毛巾8元5角,香皂4元8角,牙膏5元,牙刷2元6角

(1)牙膏和牙刷一共多少钱?

5元+2元6角=7元6角

答:牙膏和牙刷一共要7元6角。

(2)牙膏比牙刷贵多少钱?

5元-2元6角=2元4角

答:牙膏比牙刷贵2元4角。

(3)香皂比毛巾便宜多少钱?

8元5角-4元8角=3元7角

答:香皂比毛巾便宜3元7角。

(4)用10元钱买毛巾和牙刷,够吗?

8元5角+2元6角=11元1角

10元

答:不够。

(5)用10元钱买一块香皂,应找回多少钱?

10元-4元8角=5元2角

答:应找回5元2角。

(6)用10元钱买毛巾和香皂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钱?

8元5角+4元8角=13元3角

13元3角-10元=3元3角

答:不够,还差3元3角。

(7)20元钱能买哪些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8元5角+4元8角+5元=18元3角

20元-18元3角=1元2角

答:20元可以买毛巾、香皂和牙膏,应找回1元2角。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把孩子推上讲台,和孩子分享功课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把孩子推上讲台,

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对一年级小朋友而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

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预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

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有些孩子入学前就已能认一些字,做一些简单的运算,这样在上学后老师讲这部分内容时,孩子看上去豪不费力就懂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孩子可能并非建立起有效的学习方法,并非真正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作为家长,我们要能将孩子的成绩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所谓的纵向比较,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着。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至形成了习惯。踏步着,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所谓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主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我想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定有收获。

第3篇

这节课共有三个教学环节,大致是:首先复习“和是10”的加法,为凑十法作铺垫;二是新授“9加几”,教学手段是从直观到抽象,出示例图,让学生观察说图意并列出算式。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不仅顺利地说出了图意和算式,还一口气说出了“9+3=12”。这时教师也比较灵活地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算的?”生答:“我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加2得12。”教师又面对全班:“谁也会算‘9加3’?”又有几个学生对算法进行了交流,大致都是“凑十法”。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主要是书上的习题。

对本节课的感受

这节课从整体上看,教者是按着教材内容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流程也很清楚,似乎无可挑剔。但是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听课表现来看,前十分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注意力比较集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但十分钟以后教师的组织教学就很吃力了。部分思维活跃并有一定算术能力的学生,认为老师教的内容都会了,注意力和兴趣发生了转移;而不会的学生因为听不懂同学的解题思路,一节课下来也没弄清楚学了什么。也就是说,课前有点基础的,能力没有再提高;课前不会的,一节课后还是云里雾里。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教者在备课中只考虑了教材,而没有去研究现在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没有搞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认知规律,只简单地注重了“教”,忽视了更深一层次的“学”,从而使教学效果上大打折扣。

对本节课的建议

就本节课而言,如果按如下的教学思路,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重新整合新授内容,教学的侧重点放在计算方法的说理和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和相互启发及影响上,即当学生已经会用“凑十法”计算“9+3=12”时,不急于总结方法,而是多让几个学生说算法,鼓励基础较差的学生模仿说,使这部分学生逐步感悟和领会。教学的重点就应该放到观察发现“9加几”的和的个位的数与加数中小的数比总是少“1”的规律上:9+2=11、9+3=12……和的个位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让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反复复述“我发现9+几的和的个位都比几少‘1’,例如9+7和的个位是6,所以9+7=16”,这样既帮助显示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培养数学语言的表达,锻炼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同时也在复述的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品尝发现的乐趣,激发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

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要使每个孩子在四十分钟的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新鲜和有趣,逐步养成数学学习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实现真正有效,应该从如下两个方面思考:

1.“活用”教材而不是“死教”教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在理解教材时要主动驾驭教材,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把握教材本质的基础上,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学习材料,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而不是“死教”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一年级孩子大多数在入学前对二十以内的加减法已经很熟了,但是大多数孩子仅仅局限于会机械背诵而已,他们对“加减法的意义”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重给学生建立“加、减法意义”的概念,渗透“加、减法之间关系”以及“加、减法数量关系”的相关概念,为以后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例如:“10以内加法”的教学着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意义概念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计算上。教学“3+2=?”,结合例图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朋友浇花,原来有3人又来了2人,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就是让我们把3和2合起来,算式是3+2=5”。把类似这样的训练运用到各个练习环节中,学生在反复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能逐步感悟加法的意义。再如“8的加减法”,在学生结合例图和情境得出“5+3=8、3+5=8、8-3=5、8-5=3”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从这四道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等数学问题。接着再让学生举例:“你能找出有这样加减关系的三个数并分别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来吗?”这样,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找寻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2.加强习惯培养,重视能力训练

低年级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一旦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他将受用终身,所以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我们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学生的第一学段中,老师在传授知识中,不仅要使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并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或是某种现象的好奇心。

一年级孩子作为第一学段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知识学习积累同样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孩子数学知识,还要对孩子数学整体数学素养的培养,如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的养成等。孩子数学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节几节课就可以养成的,而是把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向远处看,从近处找,在每节课中于学生处谋,让每节课都有收获,有效益,使有效性成为我们课堂永恒的价值目标和追求目标。

第4篇

关键词: 鼓励式评价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

一、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的局限性

传统的数学课程评价,不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过于注重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更是一种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师生的教学热情,但其激励性毕竟是有限的,就学生评价来讲,其有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虽然激励了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却扼杀了部分成绩中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其二,奖惩性是一种外部强化,若使用不当便会适得其反。发展心理学认为,不必要的外部强化会损伤儿童的内部兴趣,或者使儿童的内在积极性受到削弱。外部强化对于本身固有兴奋性的行为,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也就是说,奖惩不当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不满和怨恨,以及行为上的消极对抗,从而损坏奖惩的激励作用。

二、鼓励式评价的特征

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情绪,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帮助他们奋发向上,纠正错误,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鼓励式评价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其二,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及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其三,关注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并对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其四,运用成长记录,以记录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历程,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其五,运用各种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以实现发展目标和教师的价值,如目标激励、领导激励、情感激励、信任激励、参与激励、信仰激励等。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鼓励式评价其目的在于激发被评价者的积极心理,如自信、成功等,以促使被评价者不断改进,不断发展。

三、鼓励式评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面的应用

(一)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中评价与鼓励不能盲目过度。

在课堂中正确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在教学中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它有利于给学生创设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的思维通过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丰富情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但表扬也应有个“度”的限制,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算对一道难度很大的题,或者思考出一种新的算法,教师给予一定的表扬奖励是可以的。但算对了一道对于学生来讲没有任何难度的口算题就大肆给予奖励,这样的奖励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学生个人来说,教师的表扬没有力度和价值可言。

(二)对学生的评价要适时、适度,因人而异。

评价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忌“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样才能呵护学生的主体意识、分析意识,实现不同的人在教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教师评价时要看时间、看对象、看场合,有时候需要委婉含蓄,有时需严肃庄重,有时需情绪轩昂……对于班上极个别的后进生,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性的鼓励。后进生需要关爱的目光,贴近的话语,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学困生。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上,我经常看到一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小组代表,有条有理地总结汇报学习小组的学习情况,有的发言甚至是教材上总结得出的结论。但他们的发言是否是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所悟、所获?是否每个成员都能有条不紊地总结出法则?应该说还有更大层次的学生需要教师提拔。教师要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掌握数学小组发言的语言模式:“经过讨论……,我们得出……,总结出……”

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与鼓励,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智,更是现代教育观念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会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三)巧用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业是考查学生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巧妙地运用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我把学生分为三层次根据学生情况把作业设置为A、B、C三层次,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学生完成自己或老师建议的作业后及时上交,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按照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打分,但这一评价只是形式评价,其实质是与学生的学期目标作比较,达到目标的学生加1分,超过目标的学生加2分,未能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通过订正来弥补,到学期期末把个人得到的努力分全部加起来,成为学生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让学生乐于去学习,真正体现“因材施教”,改善各类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启动学生内部的活力。

(四)开展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即发挥学生自评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学生间互评的作用。在自评的基础上,实行学生间互评。如将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设组长一名,先由每个学生进行个人小结,然后组内成员根据班级平时对该学生的成长记录对其进行评价,以肯定成绩为主,同时提出希望和改进措施;最后由组长作书面评价,并向组内成员公开评价结果。教师通过小组互评,能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组员间合作交流,互相鼓励,互相鞭策,相互间了解加深,感受到其他的人能够悦纳自己的行动,认识到自己不总是处于外在的批评、指责和敌意的包围之中。这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评语,既客观全面,又易被学生认可。同时参与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过程,能使学生充分认识集体对他的关心及希望,增强班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学生个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教师应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数学教学评价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教学。充分发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不仅有利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新课程的实施,而且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倪天云.鼓励数学“学困生”扬起信心的风帆.新课程(小学版),2009,09.

[2]王金龙.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才智,2009,25.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简便计算不仅是数学计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字感觉的重要途径。尽管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也接触过简单的简便计算,但是四年级的简便计算才是重要的奠定基础阶段。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的改进空间,需要根据教学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

一、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强化学生简便计算的意识,目前在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教学中,多采用“题海战术”,使学生通过大量简单重复的机械性运算,使学生头脑中产生简便计算的“思维定式”。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弊端:首先,过量简单的数字重复运算,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未免有些枯燥,使学生认为简便计算就是“反复找那几个数”,产生了抵触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其次,只强调阶段性的高强度练习,而不去归纳总结,使学生难以摸索出简便计算的规律,而且应用基础不扎实。再次,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只找有利于简便计算的数字而不去看运算符号,如面对125×8÷125×8这道题,部分学生会根据简便计算的定式将此题这样做125×8÷125×8=(125×8)÷(125×8)=1000÷1000=1。即使是题做对了,但是对于做题时运用到的运算定律往往回答不出。最后,部分教师在简便计算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施教方式僵化,忽略了根据学生数感差别而因材施教。

二、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简便计算的应用策略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比大量的单纯数字的计算或者在内容上学生不易理解的应用题的简便计算,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简便计算的理解。如,用某企业采购某两种商品的例子不如用学生买文具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比如班级给6名学习进步学生买奖品,每人奖励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一支钢笔6.8元,一个笔记本3.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多数学生很自然地要先算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奖励,用(6.8+3.2)×6=60(元)来计算,也会有学生6.8×6+3.2×6这样计算,然后通过两种计算方式的对比,得出第一种计算方式计算快速且不易出错的结论。同时涉及学生日常购买的学习用品,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对培养学生简便计算的习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出题引导与重方法归纳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简便计算的好处,教师在平时出题时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使学生明白通过简便计算可以把繁杂的数值计算通过等值变型,转变为简单的计算。同时要定期进行总结归纳,归纳哪些数可以凑成10、100、1000…简便计算要作为一种终身的计算习惯去内化,使简便计算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习惯。但是这种习惯需要平时的积累,这要求我们教师多设置简便计算的情景,将利于简便计算的题型贯穿于整个四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

3.关注性质教学和负面效应

只有适当地训练简便计算,学生大多可以不同程度地掌握,但学生往往对用的什么方法和这种方法怎么得来的说不清楚,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要求我们提高学生对简便计算的应用能力,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运用的方法,使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4.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在简便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强调基础的扎实,要求学生计算过程“一步不落”,偏离了简便计算的教学目的。在学生中有些学生的数感很强,往往看到了算式后直接通过心算很快就说出了结果,对于这样的学生,没有必要再要求他们一步步地进行拆分与拼凑,这样不仅使他们厌烦而且长期下去会钝化他们的数感;而对于数感很差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有耐心,在他们对简便计算不能完全理解和熟练应用的时候,可以先采用四则运算分步计算,使这些学生从主观上放弃对原有方法的固执,肯于接受简便计算的学习。

简便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在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积极引导,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到教学实践之中去,使学生熟练掌握简便计算的诀窍,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6篇

一、口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不单纯是粗心,而是多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也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我主要把它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儿童心理方面的原因

老师和家长常常把学生的错误原因归结为粗心,其实是由于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等导致的。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错误的感知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不善于分配注意力,不善于协调自身的各种机能完成规定的行为动作。如学生在誊写题目时,会漏掉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步骤。有些学生会看错符号,把“+”写成“-”,把“-”写成“÷”。另外,有时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导致瞬间记忆出错。例如,在进位加法中常有学生明明写了进位1,但就是不把1算进相同数位相加的过程中,特别是连续退位或连续进位,学生更加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2.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知识发生负迁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信息是需要学生强化记忆后形成一种能力的,但是怎样运用旧知识的规律或者结论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呢?这就要看解决新问题的条件和环境了。如4×25=100,学生计算4×25÷4×25时,一些学生这样算4×25÷4×25=100÷100=1,“凑整”让学生误以为是简便运算,实际上是学生忽略了最重要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法则。

3.缺乏对计算的兴趣,情感不稳定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动力,兴趣鼓动着学生不断克服困难,掌握方法,使自己在计算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在此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是计算正确的成就感,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路无阻地学习。遇到困难时,一些学生仍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地计算出结果,缺乏耐心和信心;计算的数据较大或计算烦琐时便产生排斥心理,从而不能认真地审题,正确地选择合理算法,最终导致计算错误。

(二)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原因

1.基础知识不扎实

一年级是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二年级先学习乘法口诀再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一些学生对于简单的20以内加减法不熟练,在学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不理解算理,缺乏技能

学习算理的最初是模仿加理解,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简单模仿就会不理解算理,学不会方法。如1000-245这样的算式,怎样使学生最终理解带点的0就是9需要细细说来;怎样一步一步向千位借,又一步一步地借给了十位和个位,需要让学生将这样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一千减几的计算方法。

二、改进口算训练的措施

良好的口算是正确计算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智能、智力的良好方法。改进口算训练,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口算技能的基础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常抓不懈

我们应作出长计划,短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和训练,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按大纲教学。

(二)弄懂方法,掌握算理

口算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而不是靠机械记忆或死记硬背,教学要经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如利用听算、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有时还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互相问答等进行竞赛。

(四)找重点,抓难点,找易错,对症下药

口算训练先要抓好重点,如2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另外,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应作为重点练习。

(五)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五年制大专,数学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选修课

我从事五年制大专数学教学以来,经历了每一个年级的许多数学课程。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不同阶段的优秀学生的许多不同特点,尤其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不同。针对他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总结出如下几点对五年制大专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望与大家共享。

一.基础阶段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关键

五年制大专学校招收的五年制大专学生都是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较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自身,学校和家长等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要么眼高手低,粗枝大叶,要么苦学,死学,尤其对数学的学习,没有良好习惯,方法,使得他们在初二到初三拉开距离。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在对一年级新生上课,一开始就要以“严”字开头,在详细回顾以前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细致的讲解现在的知识,注重提问和学生板演并及时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板演和作业中的格式,计算过程进行强调,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另外,他们的模仿能力还很强,教室上课的态度也十分重要,上课时,千万不要因为某些内容计算繁琐,费时而一带而过,不去演示。如某些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求解过程,要解很复杂的不等式组,教师就应详细去解,这样一方面可以回顾不等式的解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轻易放弃;再比如在《概率与统计》里,某些概率公式的推导过程,问题的求解过程及用计算器求方差,标准差,平均数的过程教师也不应采取“蜻蜓点水”式,而应同学生一起动手,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又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有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理清脉络是提高阶段增强学生自信的有效措施

基础阶段主要学习的是高中的一些知识,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在复习回顾相关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大专一,二年级的学生能很轻松自如的掌握,尤其是大专一二年级数学教材,他将高中数学及部分大学本科一年级数学知识分成很小的知识系统而只介绍每个系统中比较浅显的内容,知识量少,时间多,加上教师详细讲解十分易被接受。而进入大专三年级以后,数学教育专业加入了大学本科数学系的专业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等其难度也和本科数学系的专业课相当,对于没有经历三年高中磨练,没有高考压力的他们来说,在两年之后的知识水平自然较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学生相比差的较远,因而,教师就应采取“简单化”的方式,旨在理清教材中诸多定义,定理的含义及证明脉络,主要通过例题使学生学会应用定义,定理解决相关问题即可,这样既可以是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对数列或函数极限迫敛性的证明就可以简单化。以函数极限的迫敛性为例:

对于三个函数f(x),g(x),h(x),如果满足

(1)在x0的某个邻域内恒有f(x)≤g(x)≤h(x)

(2)

教师可如此说明:

第8篇

数学的特点是具有抽象的理论,严谨的逻辑和广泛的应用性,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入门和较为枯燥的学科。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掌握。如何让他们在数学教学中,学得轻松,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在实践教学中,我体会到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体会数学的乐趣。其中,数学儿歌在教学中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儿歌做好课前准备

课间的10分钟让孩子的身心得到了放松,但有时也会让孩子玩得很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下课就会满校园的乱跑。当上课铃声响起后,他们会迅速从校园的各个拐角冲向教室,他们这会的脑子里还是课间玩耍的情景。如果这时老师组织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我平时的做法是:当上课铃声响起后,班长带领全班同学,把我们所总结过的儿歌大声地吟唱一遍。儿歌吟唱中,那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谐的情感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情感的熏陶,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同时,也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整理思绪,做好课前准备,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和习惯。经过儿歌吟唱之后,老师再组织教学,学生的精力是集中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是高昂的,这样的教学也才是有效的。

二、运用儿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一个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由于儿歌常运用拟人、反复、重叠、对答等形式,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低年级学生能在这种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儿歌语言中,体会到美感、愉悦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有关10的加减法”时,为了让枯燥、无味的算式变得活泼起来,让学生在计算时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就采取了利用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10的加减法:“1、9、1、9好朋友,2、8、2、8手拉手,3、7、3、7真亲密,4、6、4、6一起走,55凑成一双手。”儿歌中把这些数字拟人化,学生读起来很感兴趣。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边说儿歌,边做手势,在愉快的心情下,自主地就把有关能凑成10的两个数记住了。而且儿歌一旦记住,也不容易被学生所遗忘。在后面教学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又可以运用这首儿歌,让学生很快地学会运用凑十法计算相关的算式。学生如果能又对又快地计算得数,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也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运用儿歌理解教学中的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如何把教学重点讲懂、讲透、讲活,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境界。教学实践表明,编成儿歌的基本概念不容易忘记,教师巧妙运用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一些相关的数学概念不能很好地加以区分和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概念的掌握与运用。如:一年级的数学儿歌:“开口朝前大于号,尖角朝前小于号,开口对大数,尖角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一下子就形象地抓住了大于号小于号的特点,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运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而且记忆时间长久,不容易忘记。

四、运用儿歌突破难点

教学中的难点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障碍。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如果借以儿歌的形式加以归纳总结并灵活运用,能够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记忆更加牢固,不仅有效地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兴趣。

如:比较数的大小这一块的知识,对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孩子有时要花很长时间在思考数的顺序之后才能做出判断,理解得不透彻。发现这一情况后,我把比较数大小的方法编成儿歌,“两个数,比大小;数位多,数就大;数位同,比高位;高位大,数就大;高位同,比下去”,稍作解释,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比较大小的问题我们班所有的孩子都会解决,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9篇

1、进一步学习数学新课改理论、课程标准,学习成功的课改经验,学习一些中外教育理论。真正转变课程理念,并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2、认真学习和落实各项教育教学常规。

3、认真学习1——6年级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并详细作好学习笔记。

二、深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课程改革要落实在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中,只有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数学组注重抓实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每位数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让学生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地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1、每周到学校听课,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和服务。

2、继续学习贯彻Xx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学常规》,到学校听课中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课改实验专题研究,充分利用本区教学资源,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以点带面,开展课改研讨,加强集体备课,通过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观念,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进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1、学期初我们就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课题,让区中心组成员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研究、实践,积累第一手资料。

2、区中心组成员两人为一小组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写出初案,再进行修改写出复案,由一名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另一名教师课前针对本课设计抽测题,课后及时抽测部分学生,并写出抽测情况反馈,以便执教教师改进教学。在此基础上所有成员进行评课,执教教师及时进行反思。通过本期的教研,老师们清楚的明白,要想备好一节课必须做到:①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②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③ 注意目标的全面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④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⑤ 明确教师角色,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开通博客,建立中心组QQ群,上传一些学习资料,供老师们学习交流。

四﹑认真做好数学电教优质课的参赛工作。

本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Xx小学Xx老师、Xx小学的Xx老师的电教录像课,我从老师定课题开始,就帮助老师准备素材,认真备课、说课,修改教案,按新的教学理念,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教案,两位老师在录像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针对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师开展的《初始年级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课题研究,学期初开了课题总结会,对一些好的做法给予肯定,以便一年级的教师们今后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六﹑科研工作

本着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原则,区中心组学期初就确定了《如何上好复习课》的课题,让全组成员参加课题的实验研究,另外中心组教师人人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如申报的省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等,使教师们在科研方面得到促进,通过课题的研究过程使我们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七﹑加强质量检测及分析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迫切需要。考试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本学期加强了对毕业班的检测反馈力度,进行每月测试,质量检测后及时做好质量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把薄弱年级、班级和学困生的转化作为重点,实施重点帮教,进行跟踪指导。发挥质量检测对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促进功能。

1、二月份进行上学期三、五年级期末试卷分析和教材分析。

2、认真做好1—3年级口算、4—6年级解决问题练习册的命题工作。

3、认真做好2—6年级期中调研的命题工作。

3、认真做好毕业班每月(三月、四月、五月)调研工作及一年级期末调研的出卷工作。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以尽量不出错题为前提,本着为学校、家长、学生负责的原则,在试卷命题上狠下功夫,我深知测试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力争做到试题编制体现新课程理念,增加了更为人性化的命题风格,试卷内容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适度开放,评价标准相应适度开放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4、认真做好毕业班十份综合练习卷的命题工作。

为了提高我区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我区专门为毕业班出了十份综合练习卷。我在对这十份综合练习卷进行命题时,都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出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具有创新思考的内容,这样命题的导向,就是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经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

5、认真做好六年级每月调研的卷面分析工作。

每次调研考试后,我都及时把六年级学生的卷子认真翻阅,并仔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当场进行卷面分析,并给老师们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对数学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对考试、检测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认真做好区数学教师作业设计及听课评课的比赛及评卷工作,并选拔优秀教师于5月23日参加Xx市教师作业设计及听课评课的比赛。

九、认真做好1——6年级的期末成绩汇总工作及指定年级的集中评卷工作。

十、参赛及获奖情况

1、10名教师参加Xx市作业设计比赛,5名教师参加Xx市听课评课比赛。

2、本学期数学组有9篇论文参加省论文评比,13篇参加小学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优秀小论文评比,还有9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参加了省小学数学优秀课件评比。

3、三名教师参加Xx市电教录像课比赛。

4、本人被评为20XX年Xx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第10篇

数学活动课虽有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比如,材料准备不充分,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课堂结构松散,活动不能有效地实施;只有活动没有思考,学生认识没有升华……因此上好一年级的数学活动课,既要充分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趣味性;又要及时提炼与总结,突出思考性;还要考虑到课型的特点,彰显实践性,强调动手动脑,强调“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学,在“玩”中学。笔者把自己在一年级数学活动课上的实践与思考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动手操作建表象

数学学科课程中有动手操作活动,数学活动课也有动手操作过程,但数学活动课的操作有别于数学学科课程的操作。数学学科课程中的操作是通过操作探索概念、规律、思考的过程,活动课中的操作一般是利用已知规律、特点进行验证、再探索和创新。

如在《我们认识的图形》的复习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认图形、折图形、拼图形、找图形、围图形等多种“做数学”的活动。认图形――根据图形的不同大小 、颜色、形状、摆放方式辨识图形;找图形――在一堆零乱摆放,互相干扰的图形中分辨出指定的图形;折图形――把已知图形对折一次,得出新的图形,渗透对称知识;拼图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接成长方形,初识割补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大三角形,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普通图形拼成三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感受旋转与平移;围图形――用钉子板围图形。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和合作交流中认识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步建立分类意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各项活动的安排由易到难,能使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眼看、手动、脑思,通过多种感官协调动作,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图形知识表象库,当学生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意调取。

二、亲身实践积经验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最终又运用于实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比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活动课,我在组织学生数一把豆之前先让学生观察一颗黄豆的大小,再估计估计一把黄豆有多少颗,学生估计后数一数实际有多少颗,以此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再把估计经验迁移到估一把枣、一把花生的颗数。有了第一轮的估计经验,学生在估计其它物品的时候估计的误差率明显缩小了。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校园里到处可以数一数――树的棵数、绳子的圈数、窨井盖上的小方格数地砖的块数……。学生在数的过程中,懂得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可以用较大的数来描述,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顺序。

这次认数活动延伸了课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在认数的活动中学习了数学知识,掌握了数学技能,积累了活动经验。

三、走进生活促自学

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头和归宿。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在《小小商店》活动课为例。学前调研显示,大部分一年级学生有一些零碎的,不系统的使用人民币的经验,也有的完全没有经验。所以教学时,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经验尤为重要。在《小小商店》的活动中,我组织了一次购物活动,让学生从家里带来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和20元左右零用钱,从同学那里买喜欢的物品。在买东西的活动中,体验付钱、换钱、找钱的方法,积累等价对换与等值对换的经验。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人民币的兴趣,课后很多学生参与了家长的购物活动,有的学生还写出了购物小日记。这一次活动虽是在课堂进行,但把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了,学生探索的需求调动起来了,学生成功的购物体验积累起来了,所以学生愿意继续实践,这正是教师乐于看到的自主学习行为。

四、解决问题助梳理

数学活动课的开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策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假日小队》是一次综合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知识的实践活动。教材创设了唱歌、摄影、植树、拾废电池等情境。表面上,书中的4种活动以并列式呈现,学生可从喜欢的内容开始学习。实际上唱歌队解决的是求相差数的问题,植树队的是已知总数与部分数,求其中一部分的减法问题;摄影队的活动可以用加法解决也可以用减法解决;收废电池队的情境是开放的,可以解决多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沿着求相差数――求部分数――比――解决够不够问题――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会提问并解决问题这一条路线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数学活动中,梳理了解决加减法问题的方法,巩固了计算的方法,回顾了提数学问题的方式,复习了两步以上的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现状;培养策略

一、预习的现状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从目前我国小学教学情况来看,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学习主动性,对教师十分依赖,不愿自己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总期望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学生不想动脑,也不会自觉地进行数学知识学习,课前的预习也无从谈起。不进行预习或预习工作不到位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于所教学的知识没有了解,无法集中注意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通过课前预习任务,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预习习惯。

二、预习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预习习惯的培养是第一步,通过预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进行预习,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跟上教师教学节奏,对于教师的提问,能够很快找到答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的表现欲,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另外,帮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培养他们预习能力,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自己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预习都不太重视,学生预习意识不强,教师监督不严,使预习沦为一种形式,并没有形成良好预习习惯,学生自主性和思维发展受到限制,没有预习作为支撑,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也没有那么顺利,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高度集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阻碍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

三、预习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与低年级相比,难度较大,加上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因而需要教师做好教学工作。高年级数学教学,由于难度大,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学习,对所学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够跟上教师讲课节奏,无法集中注意力。高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这时注重预习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学生也会主动花时间去研究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另外,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遇到一些数学难题时,学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

四、预习的策略

数学知识是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高于生活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学习数学,到五六年级,数学的难度加大,这时的数学教学,重在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够运用自身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初中数学奠定基础。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课前预习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课后进行预习,能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预习时,遇到难题,可自行思考解决。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预习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地方要标注出来,教师在教学之前,给予学生时间,将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预习作业,提高能力

培养小学生好的预习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趣味性很强的预习作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自主预习的积极性。预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思考和探索,了解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梯形和四边形学习时,课前教师就需要布置预习的小任务,通过任务让学生的预习变为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预习任务可以有很多,例如多次阅读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中出现的知识点、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其次,为了让学生对梯形和四边形有所直观了解,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找出生活中一些梯形或四边形的物体,通过观察,更直观的了解这一章节的数学知识。通过动手、观察、思考和体验的预习任务,让学生体验预习的乐趣,激发他们主动预习的积极性,这样对课堂效率提升很有帮助。

(二)掌握预习方法

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预习很重要。许多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预习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预习方法。

1.阅读式理解法

阅读式理解方法,即通过课前阅读课本知识,达到了解课本内容的目的。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有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理解法,学生在课本内容的阅读中,要通过圈、点、划等方法记录自身预习的情况,理解预习内容,提升对重点语句的敏感程度。例如在自主学习“倒数”中,就可以利用阅读式理解法,通过阅读,学生能够对这抽象的概念进行课前预习,不至于课上一无所知,一脸茫然,致使学起来没有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2.查找咨询法

查找咨询预习法,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进而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一类方法适用于扩展性的数学知识预习。教师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在预习中搜集相关的课外资料,利用课外资料,提前预习和掌握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例如在“利息计算”这一知识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索和查找银行利息相关的知识,这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掌握储蓄的相关知识,了解利息计算的方法。

3.实验探究法

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中,实验探究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使学生预习中的自主学习层次递进,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利用实验探究法预习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拟定科学合理的预习提纲,让学生的预习能够有目标有方向,预习中,学生要自主进行探究,解决教师的提纲中的问题。例如几何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几何体的推导公式,通过眼睛观察、动脑猜想、动手验证等方法,深刻理解数学几何知识点,掌握数学知识。

五、结语

总之,预习是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培养预习能力,能够使学生终生受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预习中,要培养学生独立、主动并积极进行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教授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利用预习方法,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实际数学教学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会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健.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02)

[2]郝灿江.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与措施[J].青春岁月.2013(03)

第12篇

数学思考 理想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14-01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并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规律,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应积极追寻基于“数学思考”的理想课堂。

一、利用教材功能,挖掘“数学思考”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数与形只是数学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隐藏在数形背后更多的还是数学思考。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寻找与数学思考有关的内容,促使数学课堂随时可以围绕学生的数学思考展开,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9加几”时,教材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形:有9个红苹果,再加上4个青苹果,一共是几个?为了便于学生的数学思考,教材出现了多方面的提示:①数一数。②把盒子凑成10个,然后再计算。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做一做,然后再让学生选择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学生会依据教材的提示展开对比分析,用数学的眼光去总结规律,自然明白了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主要让学生紧扣教材,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思考,这样一来,教材的提示功能就不再是摆设,而是成为了引领学生积极进行数学思考的“风向标”。

二、关注学习过程,凸显“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主要存在于数学知识之间,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鼓励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让学生真正地展开数学思考,进而使数学思考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大助力。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4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前面已经学过了2、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具备了总结乘法口诀的经验,因此,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总结4的乘法口诀。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笔者着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总结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学具盒里的圆片通过1个4、2个4、3个4、4个4摆一摆得出来的;有学生说是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的,在练习本上画上1个4、2个4……还有的学生说因为正方形有四条边,自己是通过画正方形来解决的。就这样,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收获了不一样的数学精彩。

本案例中,学生用数学知识自行总结乘法口诀运用的正是数学思考中的一种,而且,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想推陈出新,无形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三、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以应试为目的,他就会把教学重心放在题海战术上;有的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感兴趣,他的教学重心也就落在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同样,当教师以数学思考为目的时,他的教学重心自然也就转向了引领学生展开数学思考上。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深化“数学思考”。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考进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使教师愿意接近它、内化它、提升它,进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呢?

一是认真分析教材中编者的思路。也就是教学每节内容之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编者的意图,这部分内容为什么放在前,那些内容为什么后学等,做到心中有数,为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数学思考上奠定基础。

二是广泛阅读先进的教学理论。也就是说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教参以及手中仅有的几套资料,而应持续进行多方面的阅读思考,这样,教师的见解就会不断得以深化,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时也必定更加深入。

三是经常进行反思。对数学教师而言,反思的主要内容还是围绕着数学思考来进行:比如对于同一课内容,这位专家这样教,那位专家那样讲,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呢?经常进行这样的反思,必定会让我们的数学思考更加深入。

教师数学思考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让先进的理念充斥自己的头脑,进而深化自己的数学思考,不断通过自己的数学思考感染学生,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