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14:3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地理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预习
高三复习,每次课的容量都比以前教学时大多,学生不课前预习,可能会在进度、思路都跟不上,每一堂课都可能收效甚微。据调查,课前预习的学生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教师每次课结束时应提前将下次课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告知,以便学生做好预习,保持教与学的同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听讲
高三复习阶段,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已讲过的,上课时专注度不高。其实,老师专注于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学,对高考怎样考、考什么比较清楚,在讲课之前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复习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不但不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在第一次讲课内容进一步升华,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老师不但要讲好课,更要引导学生专心听讲。
三、复习
复习是透彻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为了较好地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反复复习,才可能将知识记牢。
四、练习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题目所应用到知识点。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应该让学生做“举一反三”的题。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三册地理课本中每节后的“活动”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
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五、测试
频繁的测试使部分学生产生厌考情绪,有的学生甚至测试缺席。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并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学生做错的题,要及时改正,并让其准备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以记录题型、知识点及答题思路等;要教会学生根据题目的分值来判断所答的知识点的完整性。
越临近高考,学生压力越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测试考分低,往往会给学生很大打击。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高难的测试后,可选择相对简单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高三复习内容多,学生很容易掉进书海、题海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书由“厚”变“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从高考角度看,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高考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的形式出现,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高三二轮复习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地理部分考试内容为依据,复习时,不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顺序,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而是对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通过合理的专题划分,按专题重点复习。注意提炼主干知识和关注知识结构质量,建立更加完整、完善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达到将多个模块的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轮复习是最后的冲刺复习阶段,关注热点,以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主要复习必修3的剩余部分和选修地理Ⅲ旅游地理、选修地理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地理Ⅵ环境保护的复习,以及高考地理二轮、三轮的复习。高考二轮复习是对重点的综合性专题的突破,主要针对高考的大块考点;三轮属于高考前的冲刺。
三、教学进度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
第三节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
第五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第二节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一 地理基本技能
第一讲 地球仪、地图及地理信息技术
第二讲 等值线的判读
第三讲 统计图表的分析
第四讲 地理数据分析与计算技能培养
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结构
第二讲 地球的运动规律及意义
专题三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一讲 大气的运动规律
第二讲 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
第三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专题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五 人文地理事项与原理
第一讲 区位因素分析
第二讲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工业地域类型
第三讲 人口、交通和城市
专题六 区域地理与国土整治
第一讲 区域空间定位
第二讲 世界主要国家和中国主要地区
第三讲 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讲 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
专题七 选修部分
第一讲 旅游地理
第二讲 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三讲 环境保护
考前冲刺
专题八 题型突破与答题建模
第一讲 选择题常用答题技巧
第二讲 综合题题型与答题建模
专题九 热点问题
专题十 规范答题要诀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二)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取得2019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2019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务。上重点线的人数超过目标上本科线的人数超过要求上专科线的人数超过98%。开展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关注尖子生力争在2019年的高考中再现地理学科的辉煌。
2.按质按量完成学校在创建工作中所下荙的各项工作。根据教学处和教务处各项工作计划高三地理科要求每位教师完成教育教学档案资料工作(包括教师个人计划、总结、教案、听课本、积分册;教研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科组计划、总结、教研活动报表、第二课堂活动报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80%以上的教师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覆盖率50%以上;能纯熟制作开发课件,优化课堂教学。
3.按新高考的要求上好每一堂课,做到考点过关,能力过关。
三、工作要求
在第一轮复习中,坚持从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必修概念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全面了解教材,掌握重点。
(2)突出主干,落实基础,做好用好概念系统化。
(3)留意总结,特殊是地理事现象、规律分析与归纳。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集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掌握高考方向的基础上备课,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聪明。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按学校安排本科组每周于周三下午第八节在五楼教师办公室进行。
(2)上课: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留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总结课堂得失,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求进步。
(4)完善听课制度,取长补短,年轻老师多向老教师学习,共同提高。
(5)遵照学校安排,坚持做好教学常规。
3、全面备考,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坚定执行学校提出的习题系列化教学要求,对试题要精心组合。从不同的习题难度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上合理安排学生训练时间。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留意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回元强调答题的规范化,地理语言的专业化。提高学生的解题析题能力。
四.工作措施
为荙到今年的高考目标我们高三地理科a组决心: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既要质量、又元数量。清楚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每节课,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在高考中提高基础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力争提高第二卷的分数。为荙到这一目的,我们全体高三教师要齐心协力,
共同抓重点,释疑点,收集今年的高考信息。
2.切实搞好培优和补差的工作,培优工作主要由周、罗老师负责,对象主要以第一层次班的学生为主,清楚措施是:关注尖子学生答题的正确规范,上课加大容量;每两周训练一套高质量的模仿试题;与尖子生进行个别谈话
辅导。对基础较差学生的补差工作主措施是,按照考纲的要求落实基础知识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考生的知识水平是衡量高考的成败标准,但是,考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考生的思想负担过重,精神过度紧张,势必影响到考生的知识水平的畸形发挥。临考之际,良好心理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好的心态,不要使学生在平时的考试中患得患失,要培养他们大度的心理。
4.加强文科地理的教学,本期文科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一轮专题复习任务、讲练结合,夯实基础,为深圳一模、二模和高考作预备。
5.配合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科组及老师果断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三)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又一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期本组工作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时间安排:
1, 一轮结束:2月底。
2, 二轮时间:3月初——4月20日左右。
3, 三轮时间:4月下旬——5月底。
4, 自由复习:6月1日——考试前。
三、具体模式:
1,二轮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相结合,每一个专题又系统的知识直接归纳,一套训练题,一至两套试题(所选复习资料试题量偏少),不定期进行单科综合和文综综合测试。即做到“三个一”:一个专题、一套练习、一套测试(最少)。
2,三轮复习以综合训练为主,重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养成,心理素养的培养,削减非智力因素的错误和失分,培养良好健康的应考心理。
3,考前个别诊断辅导,针对个别成绩好,答题有小瑕疵,心理不稳定的学生在考前适时进行辅导,以心理辅导为主,过程中进行知识提醒。
4,考前总动员,集中进行地理解题方法指导。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四)一、教学目标:
本学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期,关系到2019年高考的成败,关系到本届毕业生的前途,所以本学期教学工作绝不能懈怠,必须尽全力保质保量完成,确保20高考圆满成功。为此特制定本期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以xx2019年高考说明地理科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专题测试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三、教学内容分析:
高三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中学教学计划的要求,注意地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且要照顾到同其他学科的配合。
初中地理的内容,主要是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高一必修课以系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阐明地球的宇宙环境,构成地理环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以及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人类应如何合理利用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高二地理主要介绍部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如人口地理、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文化地理、旅游地理及政治地理等内容。高三地理选修课是在高一系统地理的基础上,着重讲授环境保护和海洋地理的相关内容,初中和高中地理必修三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计划安排表
略
地理教师工作计划(五)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15—2018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关键词】知识体系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8-01
一、引言
经历过高中教学的老师都有体会,高三教学效果关系到学校的生命线和学生的前途命运,压力可想而知。我们一直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备考能力,教师们会存在无从下手,到底从何下手,根据本人教学实践总结。
二、老师把握课本原理,理清知识体系
课本是文科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考试的核心,如何把握课本知识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必答题。我们的教师常常根据课标和考纲对重难点进行复习,这样的话,不管花费多少的精力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三的复习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做到综合运用和知识体系的渗透,才体现知识结构的牢固性。钻研考纲和全面解读教材,突出主干知识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构建教材内容系统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三、深刻研究高考题目寻找知识规律
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是对教学目标的解读,是教学过程的指向标,高考真题是考试大纲规范目标,模拟是以高考真题为模版进行改编的题目,真正理解高考真题,就掌握高考知识的要求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研究几年的高考真题,找出高考题之间的联系和对知识运用的要求,回归课本,用课本原理来解读考题,重点研究知识的运用方法;把历年来的高考真题联起来探究出考点的核心点;对近五年高考题比较找出变化的趋势;得出对高考知识把握的方法。近几年的地理全国卷试题强调地理学科基础,学科能力素质。因此,对基础的复习就成为备考中最根本的环节。掌握同一个知识点下的题目规律方法,所有的题目都围绕知识原理来展开,掌握知识原理的深刻理解。
四、带领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完善知识网络
第一轮复习结束学生对课本单个知识和地理图形一般方法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做题方法还不行,基本上老师讲到哪里学生都可以跟上思路,但是做题,学生便无从下手,问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需要老师带领学生梳理整个知识体系。只有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才会体现老师教学的效果。从知识点-知识面-知识体系-知识空间的构建,把知识描绘成一幅地图,从地图里面可以理清地理要素,只有像这样知识之间相互渗透,原理的理解才深刻,运用到整个综合考试中去,才可能提高单科成绩到整个文科综合成绩。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图。第二轮复习中教师注重“系统”,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系统,把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原理知识放到区域地理地图上去解读区域地理的原理和区域要素变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锻炼运用的基本技能。
五、把握考试动向及变化的策略
两纲"即教育部新课程规范的地理教学大纲和国家考试中心颁布文综考试说明中的地理考试要求部分,地理学高考是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材知识原理为基本内容,以两纲为出题依据,以新课标的发展改革思路为指导方向,考题以知识背景原理为切入点,时代自然环境、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经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生产力等以图形的方式为立足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共生理念。
我们平时上课以曾经的考题为教学的指导,时间长了也会变为一种定式思维,高考题目每年力求在知识核心体系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思路、运用上的创新,还结合了当今时代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解读时代经济、社会、文化、资源城市、交通,环境的变化,需要教师上课把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训练学生把课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长期坚持,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会大大提升。高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化中有离不开知识原理,理解时代回归本质就是老师需要努力的方向,赋予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深刻理解知识原理的价值。
总之,地理学的复习需要掌握知识原理并运用到地图上去解读,掌握越充分,解读题目的信息量越丰富,做题正确率才会上升,体现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任曼丽,杨铭.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8,(8):77-78.
(一)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总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顺着老师的思路和设计方案走,只满足于听懂了、记熟了,但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地理概念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对地理原理没有去深入探究其提炼的过程,因而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二)学生没有主动进行质疑和释疑。从本质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如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也就失去了了解思维过程中哪些地方可能产生疑问、困难、障碍与矛盾的机会。失去这种生存与生长、发展与创造所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必然缺乏探索新知识的经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生一遇到问题就想到问同学或老师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强,以致于在学习中往往只满足于“是什么”,而不去深究“为什么”。
(三)学生没有主动进行知识的梳理。综观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必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地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总体把握,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科知识的主旨。平时,一些学生就是因为只记忆知识,而没有深究知识的隐含线索并进行充分的联系,也没有把注意力落在知识的疑惑点、关联点和薄弱点上,从而造成知识体系不清晰,知识联系不紧密,知识没有系统化、结构化和规律化,当然也就为知识的提取与迁移应用,以及思维的灵活变通造成了障碍。
(四)学生没有进行练习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缺少对题型的专项训练,而是沉溺于题海,埋头于练习和死抠难题,使得训练陷入了盲目性。由于高考地理试题更加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和解题的方法,而学生又没有去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类和总结,如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日照图、气候类型图、影响因素类、措施类、意义类等试题的解法提炼,当然面对新情景、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另外,还有许多学生缺少联系后的反思,对于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没有或很少去加以整理和思考,对错误的种类(如答题规范、审题技巧、文字表述、答题习惯)和出错的原因缺少分析,使得相类似的问题一直伴随着自己,从而造成高考时不必要的失分。
(五)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复习策略的总结。只有找到一种适合自己学习和复习的方法,才可能提高复习效率,取得复习的最佳效益。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没有把复习策略放在足够的高度来看待,因此很容易出现埋头拉车、盲目复习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缺乏足够的计划性和严谨性,缺乏鲜明的学科性和针对性,因此高考复习也就只能停留于盲目和肤浅,劳而无获或者收效甚微的局面便很容易出现。
二、“高耗低效”问题的对策。学生应该“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以熟悉联系为关键,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掌握方法为目标”作为复习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的不足和缺陷,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一)目标的具体化。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着重体现“准确地测量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有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反映考生的学习潜质和潜力,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考试目标。如果学生对考试目标不了解,复习缺乏针对性,就会造成复习目标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强调的是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劳劳地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把《考试大纲》中的十项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中,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样便能游刃有余了。
(二)知识的结构化。高考地理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但是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大多数学生由于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少去宏观地把握知识系统,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显得薄弱,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思维难以顺利开展。因此,复习时必须对基础知识进行充分地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以应对高考。
(三)思维的程序化。学生应该反思和归纳自己在思维中和知识掌握中的一些得失,有意识地学会正确的思维流程,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例如,等值线图是高考必考的图式,主要有等高线、等深线、等压线、等温线、等时线、等降水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太阳高度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图形。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对等值线图的判读进行归类总结,以便掌握判读等值线的思维流程:1、判断等值线所反映的各种地理要素;2、分析等值线的走向、疏密、弯曲程度、闭合中心、数值大小及排列方向等所反映的地理含义及其递变规律;3、对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和递变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4、结合地理知识和等值线图反映的基本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经常考查基础知识的迁移与转化、重组与归纳,因此,掌握思维的合理流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进入高三,面对高考,学生的压力很大,教师的担子也很大,尽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它并未脱离中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地理基础知识的训练、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因而,紧扣地理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制定详细的备考计划,是决胜高考的重要保证。
一、 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强调各单元知识结构,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涉及8本书的内容,知识点多且分散,因而第一轮复习是学生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到面,逐步到位,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利于困难生夯实基础,有利于优生深化。有了地理基本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这些共性的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造。地理课本中的文字系统、图像系统、练习系统三者是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成为该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一些同学在复习课本时,只重文字,忽视图像,不看课后练习,而高考以能力立意,往往又与图像、课后练习有关联,这样就会出现知识弱点和盲区,在不该失分的地方失分。因此复习,不可忽视图像和练习部分,更应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复习课本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例如,复习"气候"时,我们可以从气候的四大因子: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展开联想。使高、初中地理结合起来,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尽可能拓展其外延,尽量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
二、进行专题训练,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法,但我本人更倾向于把地理教材内容概括为四大系统。
专题一,物质与能量迁移专题。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就是物质与能量在转化,因此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学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让学生掌握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让他们遇到某一事物的时候会自己分析,自己找规律,做到举一反三。
专题二,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专题三,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学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
专题四,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设计一些变式图让学生训练,也可以让他们自己画变式图。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注重综合复习
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复习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他们自己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在专题复习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复习,因为综合复习具有逻辑性强、复习的知识面广、学生思维训练多等特点。在综合复习方面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寻找资料和素材,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分析解答问题。可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也可以对区域地理中的某一个热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一个区域时,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工业。对一个问题一个区域是否分析得完整,可对照以上几方面检查,并引导学生寻找思维线索,设计出综合问题,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具备积极有效的思维。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四、精选习题,加强模拟训练
复习做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但是必须防止让学生沉溺于"题海"而不能自拔。教师应该精选资料,要设计贯彻训练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思想的习题,并在练习中注意设置有训练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在解题中了解考试命题的原则及思路,研究题目类型,揣摸解题方法,从而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不断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摘要】高三地理复习怎样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答题能力,这是很多文科学生关注的问题。要灵活应对现在的高考试题,我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必须做好三点,即熟悉区域定位,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适量的综合训练等。这三方面尤其前两点应常抓不懈,从一轮复习刚开始就去做,逐渐使学生形成习惯,那么学生在高考前就会充满信息,最后战胜高考!
【关键词】高三地理 有效 答题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的灵活性很强,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都离不开其中,即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是其永恒的主题。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以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帮助学生弄清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主干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教学为主要任务。为此,要有效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需注意以下几点:
1.区域定位很重要
每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均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区域定位的问题,即以经纬网、海陆轮廓等地图的形式呈现某个区域,以考察该区域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学生若不能准确定位,那么利用平时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难以快速而准确地解答此类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成绩。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地理选择题第6、7题,若能利用经纬网迅速定位,那么答案即可很快确定。常有学生问:“老师,地图怎么记呢?”是啊,我们谁都不可能拿着地图去死记硬背,这样也记不住。因此,我给学生布置 “每日一线”,即每日记一条重要的经线或纬线,记该线所经过的主要国家及海陆轮廓,以及该线所经地区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湖、城市等,这样坚持下去,就能既使学生记住地图,在头脑里形成世界及中国主要经纬网的基本框架,还能使学生将所学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行复习,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强化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效果。
2.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关键
相对于知识的考察而言,新课标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原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轮复习刚开始,我们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就要精选一些习题,以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解答这些问题。训练时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即课堂讲解前必须保证做完相应的习题。在讲题的过程中,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即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描述自己是如何分析、如何解答某个问题的,然后教师再对其做以评价,最后形成大家认同的答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拿到题目就会形成习惯性的程序,即先分析推理然后作答,或与同学讨论后作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还体现了新课标的主题思想,即新课标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反过来,只有运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新课程下的高考,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还有,讲完习题后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归纳和总结,即将所分析习题的结果进行整理,从而形成一定的答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效率,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答完相应的题目。
不少同学常会抱怨,说综合题难答,常常不能答中要点,我认为这是没有从平时的训练中真正掌握答题方法的体现,他们首先没有形成对地理问题的分析思路,又没有进行答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基本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基本上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训练中及时归纳总结,以形成相应的答题模式,如我们可以总结出: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在遇到分析鲁尔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等时,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而高技术工业区的发展条件则应从科技、交通、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逐步总结、积累一些常用结论,会使学生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二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等等。
3.适量的综合训练很必要
在高考前利用约两个月的时间集中进行综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综合训练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运用以及主干知识的记忆;强化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从图、文、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答题更加规范、描述更加准确、全面;使学生答题的效率和速度更高等等。只有通过综合训练,学生才能精神饱满、信心百倍地战胜高考!
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试题结构较往年大纲卷的变化。共计44分的选择题和共计56分的综合分析题,今年也是如此。从去年高考开始,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部分开始出现10分的选做题(即选修部分内容),这是地理试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动。这是主观题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选做题的增加使原来的两个大题的分值降低,可选做的题目有3个,可以有效降低剩余10分的得分难度,但同时又增加了试题阅读时间。
2、考试内容人文地理突出,整体难度下降。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自然地理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如:没有考查地球运动考点。
3、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涉及题目均在大纲要求范围内,紧扣大纲和课标。例如气候、水文、工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点。其中,客观题主要以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
4、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考查社会热点,用地理方法分析、探讨、论证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五位一体,都可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虽然新课标考试题目更加灵活,但是很多题目的解题方法或材料出处均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课本中找到依据,这也是提醒我们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二、浅谈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1、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2、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对于主干知识,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4、以问题为线索,以训练为途径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切忌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此外,无论哪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果然高考没有那么神秘,与联考都差不多,然而最有高考题型的感觉的就是高考前几天老是发给我们写的模拟卷。那个时候认真对待,高考的时候会有惊喜的。所以高考其实就是把所有以前考试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检验吧。要是严谨踏实的走好每一步,那么高考就能轻松过关。
高考这样的通关模式还真像玩游戏,过关得分,678,录取吧。要么复读,要么各谋各的社会路。以下是本人本次高考的经验,毕竟高考事件18岁成人礼的大事,所以来分享分享。
字体
考前老师再三叮嘱,字要写的漂亮。想想这么个大暑天,阅卷老师要把卷子7天看完,平均几十秒篇的作文,几分钟的卷子。倘若每张卷子都如同画符,那他们不得晕了。可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字体是从小养成的一种习惯。要想在片刻内蜕变似乎有点不太实际。就拿我来说吧,我极力想写出最美的字,可是因为时间不够结果又被打回原形。所以在平常养成写字规范的字体,会在高考的时候省下不少麻烦。
心态
语文老师说:“你们放心,高考该语文试卷是没那么紧的。看每年的满分作文都那么多对不对?”是啊,当时我信了。可是满分作文再多,也不会给所有大众。所以把每次分数当成自己的最低分数,并且每一次较其他次都有新的突破。
方法
文综的选做题虽多,选择的余地也多。作为应考,应该盯住一个知识点,把这个知识点做精,比如地理选的是旅游地理,那么其他的最好就不要看了。因为文综的每科时间有限,对比每道题的难易程度需要花时间。为了时间的有效利用,这种方法有一定可取性。但是也有弊端,诸如不会变通,没有全面发展等。但作为应考策略,还是弊大于利的。
意义
高考的意义,一千个考生有一千种解读。不过个性中又有许多共性。
高考的意义,不仅是一纸分数,不是一张通知书。更是这么多年的学习,给你带来的影响着你一生的习惯,一辈子的影响。并非一定有做英雄的,才证明自己存在过。
高考,我在经历你之前,没有彻底的读懂你。在高考中,我也只是懵懂。高考后,我懂了。
是千万人的关注,是细微中体现的修养的境界,是埋藏在生活中各种像魔方一样露出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各种色块。
经历,使人成熟,使人的思想丰满。当下,什么也无法媲美高考留给我的震撼。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考地理学科复习中的核心能力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学生开始接触地理是在初中,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认真学习都能够有效理解,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对地球整体结构的认知,经度、纬度的划分计算,以及对地形地貌的理解等。而高中地理学科有较强的能力要求,例如,四大基本能力的构建(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迎接高考,地理核心能力的构建对高考地理学科的复习非常重要。
关键词:地理学科;高考复习;核心能力构建
虽然在高考中,地理被划分为文科,但是地理中蕴含的知识是偏理科一点的,逻辑性非常强,其中也包含了数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对数字进行计算。除了一部分的计算内容外,其余的知识都是需要思考理解的,理解能力跟不上,学习地理会变得很吃力。所以,想要学好地理,除了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一、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制订知识结构框架
在进入高考复习阶段前,教师要把所有高中地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制订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让学生通过对框架的梳理,理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高中地理的知识点非常多,但是有的知识点之间关系紧密,可能讲到这个知识点,会牵引出其他的知识点。例如,教师让学生思考“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都有哪些?学生通过分析,总结出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方面是由于“降水”,因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迎风坡降水多,雪线就低;第二个方面是受“气温”因素所影响,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也就不同。在答案中涉及纬度知识,从而就牵引出“经纬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做地理习题时,要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合理利用课余时间
学生进入高考复习阶段,情绪往往非常紧张,这不仅影响了复习效果,还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意识不断地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紧张恐惧的心理,合理配置自己的复习时间,收到劳逸结合的最佳复习效果。不仅要利用好课堂时间进行复习,还要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课堂复习效率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学习氛围浓郁,作息时间规律,学生能更好地适应高三的紧张复习,不会产生烦躁的心理。同时课余时间对复习也非常重要,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知识点进行自主归纳,查漏补缺,以便解决个性化的知识点遗漏问题,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总而言之,对高考地理学科的复习,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合理配置复习内容和复习时间的同时,要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一、高效备课
1.磨教材。
新课改下的中学地理教学改变了以往“一纲一本”的状况,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这就意味着高考命题不可能只以任何一本教材为依据,因此,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各版本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吃透地理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四大版本教材在达成课标上的异同,从中归纳出知识点,特别要关注和补充目前所教版本教材中没有很好达标的内容。
磨教材要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质疑教材。要迎接新课改下的高考,我们以所教版本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三大版本,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以“新课标”和“考试说明”为依据,适当增加和删减知识,将教材磨尖磨精,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突破教材的最佳方法。
2.钻考点和真题。
新高考的特性决定了我们对考纲的把握至关重要。钻考点首先要强化对新课标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高考复习方向;要吃透考试说明的内涵,特别关注新增的考点,但更要防止复习超纲,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要找准主干考点,增加复习的针对性。对照近几年各地新高考真题,研究落实高频考点,找准突破的重难点。另外还要关注主干考点中容易被忽视的冷点,以备考前指导时做适当的处理。
二、高效上课
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完成角色转变,即变“二传手”为放手发动“一传”的那个人。所谓“二传”,是指传统课堂上教师扮演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所谓“一传”,是指课堂学习形式,即让学生和学习直接对话,教师不再乐于充当“传递者”。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要提高课堂效率,我根据每个班的学情,改变传统高三复习课“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建立先学后教(教师分析知识点,学生研究具体应用)模式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地理高考复习课重在给学生讲清楚很多知识原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重点培养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由他们自己讨论,总结知识点,找出教材的内在关系。
三、高效练习
【关键词】高考 地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002—01
2012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了。高考文综卷地理部分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试题考察知识全面,难易适中,而且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气息,符合新课程地理高考的特点以及能力要求。具体来说,客观选择题能够紧紧抓住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能力要求,考察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判断力,通过图表考察学生正确获取地理信息和理解运用的能力。综合题以区域地理与背景材料来命题,重点考察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考察学生描述和阐释地理原理与规律的能力。选做题,重点考察获取材料中有用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此,笔者通过分析,认为2013年高考地理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重视和加强。
1、重视基础知识积累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培养和提高犹如“空中楼阁”。我们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这样才能以此为生长点获取更多的知识,构建出知识网络,才能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才能够进行创新。
2、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新课程高考对考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因为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高考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物图像和特征,并能够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和总结,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对考生运用图表获取地理知识能力的要求提高,充分体现了图像语言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同时,在地理考试中,世界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景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等,都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如2011年高考综合题36题分析某岛屿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途径,37题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优势条件分析。选择题的6、7、8对等高线地图的判读和坝长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准确的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断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阅读地理图表时,要能够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的含义,进行逻辑推理和综合判断,找出图中所蕴含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规律;对于图表中的数据,要从定量的分析中抓特征、找规律,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进行定性阐述。
3、培养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高考地理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察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2012年高考选择题1、2、3,简答题36,选作题42、44,涉及粮食生产、城市水源、就业等现实现象及问题,选择题8、9,涉及劳动力要素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关系变化,都与现实结合紧密,体现地理知识的时代价值。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紧密联系实际,用所学理论解答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另外,文科综合也要注意地理与政治、历史的交叉点与切入点,在做每一道跨学科综合题时,多思考运用不同科目的知识生长出延伸知识,多角度思考并解答,以培养获取延伸知识、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区域地理学习
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来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人文与自然地理的最好结合点,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展示我国热点地理事物和图像的最好平台,是考察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因此,在2013年的地理高考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和区域定位的训练。
5、加强地理学科语言训练
关键词: 能力培养 复习效果 高考成绩2016年高考我省将加入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行列,比较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文科综合卷和福建省文科综合卷不难发现,全国卷不仅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变化,试题的难度也远大于福建卷,其考查内容方面有所不同,表现出稳定与创新的双重轨迹。具体而言,从内容上看,仍旧以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核为主,区域定位、地球光照图、气候、工农业、城市等无一不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无一不是形成地理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试题上看,地理试题空间跨度加大,综合性增强,迷惑度增加,创新题增多,试题已明显由以知识覆盖面为主的试卷向以能力为主的试卷转化,对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逐年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也在增多。地理复习内容多、时间短,如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增强高考复习效果,从而提高高考考试成绩成为地理教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在这方面的三点做法:
一、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的地理知识
一轮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并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以干带支,重在贯通,重点放在高中地理必修上。具体要求有两个:一是能说出各地理章节的知识结构;二是针对不同块的知识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光照图强调计算、作图;大气环流等强调空间的分布等。如果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常听到学生说,基础知识懂,遇到综合题就得不到高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搞懂基础知识,不会活学活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一轮复习中,以地理教材、地图、教辅材料为载体,以主干知识整体优化为线索,对基础知识一一突破,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规律,掌握方法,这样学生遇到题目就不会乱了阵脚。如我在等温线、等盐度线等值线教学时总结如下: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低,该区地形可能是丘陵或山地,若是等温线图,则该区域为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高,该区地形可能是低地或盆地、洼地,若是等温线图,则该区域为暖流流经的海区;在等温线图中,水温由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水温由北向南递减,说明为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减,说明为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等盐度线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若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比同纬度周围海区盐度低,反之亦然。
通过这样对基础知识的突破,加上习题强化训练,对照《考试说明》涉及的每个知识点,同时把各章节考查的重点内容、命题形式、命题规律给学生讲清讲透,让他们明白复习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拓展,使学生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彻底扫除障碍,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对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原理在讲解过程中力求科学化、准确化,并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识记和运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得分点。
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是培养能力的最好途径
面对枯燥无味的地理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一个严肃而又困难的课题。高中地理复习涉及面广、难度大,知识遗忘率高,如何把握总复习的广度、深度,增强复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呢?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课后学习的学科是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能够吸引学生读所任教的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本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是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首先,用教材本身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内容言简意赅,内容简练,老师要善于挖掘,善于联系,知识面要广,要有的放矢地用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结合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地理学科关注的课题,往往又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也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作为命题背景,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考核,如卫星发射、叙利亚问题、朝鲜核问题、南海局势、问题等,无不渗透着大量地理知识和国际问题。我经常把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相关内容纳入课堂,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再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制作或精选课件。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能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可以展示地图、地理景观、地理示意图,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改变“满堂灌”,提高能力。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丰富性等特点,同时充满动感,利用得当,激发兴趣,诱发动机,从而增强复习效果。
三、专题突破和智能训练是培养能力的保证
第二轮复习既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挖掘科研课题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综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及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加强智能训练,提高实战能力贯穿于整个高三复习的全过程。在复习过程中始终坚持选好用好一套教辅材料,搞懂每一套习题,弄懂每题考核内容和考试命题意图,考练内容以突出能力为主,讲评突出解题思路与技巧,加强综合题的训练,规范学生答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回归课本,及时总结。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复习的主线,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专题突破和考练,注重概括与提升,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而不是停留在盲目做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能力,增强复习效果,从而提高高考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曹育中.学科思想的渗透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