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课程设计方案

微课程设计方案

时间:2022-05-05 07:0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微课程设计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微课程设计方案

第1篇

【关键词】微课程 内涵 特征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55-02

近来,“微课”、“微视频”、“微内容”、“微学习”等概念备受人们关注,各种形式的“微课” 教学比赛、“微课程设计”大赛更是如火如荼,一时成为教学设计者、一线教师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它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微课程?微课程有哪些应用价值?设计制作微课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从探析微课程产生、发展的根源出发,进而阐述其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厘清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和联系,探讨设计、开发及应用微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微课程的产生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1】,这也体现出“微型课程”概念存在多义性,可以理解为:短期课程、短小课程、短视频等,具有教案式和视频式等多种表现形式。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Penrose)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2】。这一概念引入到国内之后,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成为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的热点。教师们希冀用微课程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校本、跨校和跨区域的微课程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产生、发展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有其深层的时代背景和内在因素。

1.微课程是信息化进程的必然产物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新的科技创造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催生新的观念,信息时代的人们正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碎片化的生活模式、泛在学习的逐步发展构成了微课程产生的时代背景。

(1)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众所周知,信息量爆炸式增长,新知识、新技术飞速更新。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已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即使参加了再学习、再培训也无法保证就能很好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然而,虽然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在线学习平台、网上讨论区和资源库等,但终身学习毕竟不同于学校的集中学习,两者在学习目的、内容等诸要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终身学习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微课程的研究和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2)“碎片化”生活模式成为常态。对身处职场的人们来说,适应高效率、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成为一种基本要求。随时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邮件、甚至一条微博都可以将既定的计划全部打破。人必须成为一个“多任务处理器”,随时并行处理各种“指令”。日常的生活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对处于相对独立、固定的学校环境中的学生而言,碎片化不是那么严重,但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学校与社会界限不断模糊、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趋于多元,其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活动秩序需要不断地更新,甚至重建。

(3)泛在学习逐渐成为可能。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从而搜索信息、获取资讯。学习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开展。只要你想学习,就可以搜索到相应的资源,运用相应的工具,得到必要的支持。应该说,技术方面的瓶颈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设计和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主题,而微课程以其体量小、易获取、易传播等诸多特性,成为泛在学习内容资源开发的最佳选择。

2.微课程是高效学习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以学校为外部环境的“班级集体学习+课堂集中授课”教学模式已经非常完备和成熟。这种模式有助于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工业化教育阶段行之有效的模式。然而,该模式也逐渐面临新的挑战。

(1)学生注意力变化规律是内在因素。据研究显示,一节课最有效率的时间是开课后10至25分钟。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多种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其注意力时间还会大大缩短。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问题,可见,每天整整一上午或一下午学习,其中有效学习的比例并不大。

(2)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一线教师都逐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性。“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3】、“将理论倒过来讲”“快乐学习”等理念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体验备受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说教式教学,而必须尝试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3)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随着生源竞争的日益凸显,各级各类学校的工作重心已经开始从规模扩大转移到内涵建设中来,各项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在课程改革上,“向课堂要效益”已经成为共识。缩短课堂授课时间,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整合课堂、计算机网络、移动平台等多种教学环境,最大可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课程设计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校课程的自身内涵,挖掘学校资源的内在价值。

二、微课程的概念与内涵

微课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必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课程呢?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对微课程的理解更多的是其具体表现出来的载体。如: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一条微博等,而对于微课程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不多,导致其设计标准和规范也未能有一个较为一致的认识。从名称来看,微课程首先是课程,它的内涵与课程是紧密联系的;其次,才是“微”。《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认为:“课程就是课业及进程,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4】。“也以将课程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5】。综合各种对课程概念的理解,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包含了目标、内容、结构、主体、评价等诸多要素。下面将从对比微课程和传统课程的基本要素入手,进一步明确微课程的概念。

黎加厚教授曾这样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6】。”由此可见,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对传统课程的精加工和再创造,是为了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要求,在课程设计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表现在:

(1)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教学内容呈现效果的最大化。微课程之所以强调的时间短、容量小、效果突出,其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地传递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2)无论是一段视频、一个PPT课件,还是一个课程教案,其反映的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过程的精细设计。旨在对传统课程的时段长度进行压缩,对其表现形式进行重新设计,以期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从立足于教转向着眼于学。除了为课堂教学服务之外,微课程的核心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学生爱上学习、高效学习,为自主学习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增加交互性,能有效地吸引并留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才是推动微课程发展的源动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微课程即是精细设计的课业及进程,而我们平时接触的一段小视频、一个PPT课件并不能等同于微课程,最多算是一个教学或学习的材料;而一条微博、微信更不能说是微课程。微课程可以是一个设计方案、一个数字化产品、或者一个教学活动。

三、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明确了微课程的概念及内涵,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微课程有哪些重要特征,以及在设计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独立性

微课程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其必须是一个完整的课程单元,具有完备的课程要素,能够被单独实施和应用,能独立地满足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情感达成的教学需要。没有相关课程要素的一些信息载体,可以看着是素材、资料,但不能称其为微课程。

2.多样性

具备多种表现形式,能最优化地展示课程内容,满足各种情况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是微课程的一项内在本质要求。在设计微课程的时候,不但应做到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而且同一课程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易用性

易于获取、传播、播放、教学、学习等是新时期对课程提出的客观要求。体量小、知识点少、表现力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是从易用性的角度对微课程设计提出的要求。微课程的设计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不然,就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微课程。

4.开放性

再完美的课程设计,如果其本身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新,不能随着需要的变化而升级,必然变得过时、僵化、难于修改、最终失去教学价值,面临淘汰。一个好的微课程设计,无论从设计方案上还是课程产品的技术选择上,必须具有开放性特征,易共享、可交互、可扩展、易更新。

四、微课程的应用

微课程因其众多优点,可以广泛的推广并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其应用价值。

1.课堂教学

“到课率差”、“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秩序难以维持”……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让学生产生认知疲劳,这也从客观上反映出既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新情况下的实际,改革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程,可以打破固有的课时分配方法,实行更短的课堂讲授模式,利用互联网环境和工具,整合线上和线下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自主学习

再好的教学设计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随着泛在学习的发展,自主学习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形态。微课程的应用可以让自主学习更加灵活,易于管理,学生不必在线观看一整集的教学视频,观看一整堂课的PPT,或者阅读一整篇文章。

3.继续教育

微课程的应用能最大化的利用业余时间,满足碎片化生活状态的需要。在继续教育中,将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手机上的学习、短期培训班等过程结合起来,微课程可以有效地满足各种学习情境的需要。

4.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和开发优质的微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即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未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非常有帮助。另一方面,教研室可以开展微课程的设计教研,避免不同专业研究领域的教师无法相互沟通和理解。

五、设计应用微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价值。围绕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继续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领域,无论是提供理论指导还是设计规范,都是对微课程的发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于开发微课程。例如一些抽象性较高、推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就不适宜于开发成微课程,因为在短小的时间范围内无法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另外,同一门课程也应该根据课程内容的差异,选择性地开发成微课程。

(2)为了最大化的控制体量、时间并能吸引学习者参与,微课程必须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进行一些舍弃。但在开发微课程的同时,不能太多的偏离知识体系和事物本质,为“微”而“微”。设计制作的重点和难度在于对粒度的把握,真正做到微而不虚。

(3)微课程的独立性特征使得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容易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让学习变得非常零散,必定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所以,应着手建立有效的微课程管理平台和行业标准,为学习者掌握知识体系和提高理解层次提供有效的管理工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2]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3]马朝宏,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中国教师报,2012年10月10日第015版

[4]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573

[5]张人杰.大教育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95,396

[6]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cn.

第2篇

摘要:文章以五邑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子类课程设计为例,探讨了基于工程认证的电子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实践。在课程组织形式上,为克服教师随机分组和学生自愿分组所带来的弊端,采用基于课前调查的综合分组策略。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通过详细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引入难度适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过程控制上,提出了基于线上的实践工作日志以实现过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在课程设计的考核形式上,设计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教学环节的过程纳入考核范畴,设立了小组评价和组内自评两个考核环节,规范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内容,分配成绩权重。

关键词:工程认证;复杂工程问题;过程控制;考核方式

一电子类课程设计相关概述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新阶段。五邑大学顺应大趋势,加入了高等教育工程认证的行业。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系的骨干教师,本人参加了五邑大学前期工程认证培养方案形成、大纲编制、专家答辩等各项工作,深知实施工程认证困难重重。根据2018年培养方案,电子信息工程系整合现有实践教学,将原来的《模拟电子课程设计》和《数字电路课程设计》进行了课程整合,形成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1,2]。工程认证,要求以学生为本,目标导向,持续改进,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所涉及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需获得以下方面的能力:(1)通过对具体功能电路的分析、设计和制作,使学生掌握电子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基本手段、基本工具和基本技能,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电子电路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2)通过团队合作,实物展示,汇报过程,撰写报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体现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课程形式的设置上又增加了分组和答辩等相应环节,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

二电子类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以《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为例,近年来,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彩灯控制器,在功能上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实现彩灯电路不同花型的变换,指导教师给出任务要求及主要元器件清单,学生们根据要求自行设计电路并制作、调试,最后根据作品的实际效果和设计报告,指导教师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客观地说,本课程的实际开展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结合工程认证的要求,当前的课程设计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虽然在学习综合课程设计时,学生已经学习过《电子工艺实习》《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相关课程,但学生掌握的仅是一些最基本的电子知识,不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相关的理论可也配备有相应的实验,但实验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真正意义上设计过电子电路,缺少系统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且难度大,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动手实践的意愿不强,学习状态不佳。(2)元器件功能拓展性不足,方案设计创新性不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一般老师会推荐一些元器件型号,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进行元器件选型时,思路仅局限于这些指定的型号,而忽略了教师同时提出的可用类似功能器件进行设计的要求。如指导教师给出NPN三极管以驱动LED,很少有同学会想到对驱动电路进行简单改动,用PNP三极管来驱动。另外,学生在进行实物演示时,可以看到方案设计的版本偏少,有些学生比较盲从,没有去比较方案为何要这样设计,不同的方案有何优劣,方案设计创新度不够[3,4]。(3)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电子类课程设计类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的出勤、设计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一是缺少过程考核,忽视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性与创新性的考核;二是缺少差别性评价,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设计难度、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不易量化的因素也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同时教师无法准确评估同一小组内不同成员的贡献率。三是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的主观性较大,评定的标准不能具体量化。

三电子类课程设计改革策略

电子类课程设计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为目标,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讨论式多种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实验、答疑指导等授课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根据课程实施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5部分,分别为:案例讲解和任务布置、方案设计和评估、实物制作和性能测试、实物验收和撰写报告、答辩和设计报告评分。在电子类课程设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即要体现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目的的各项能力的培养,又要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给出的12条毕业要求具体对应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基于工程认证,电子类课程设计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1)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采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常用的分组方法是教师随机分组和学生自愿分组。教师随机分组不利于发挥每位同学的潜力,形成学习合力;学生自愿分组容易出现“学霸”受欢迎、“学渣”没人理的情况,不利于对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教师随机分组和学生自愿分组所带来的弊端,电子类课程设计采用基于课前调查的综合型分组策略,兼顾学生意愿,教师指导的分组方法。[5]具体来说,《数字电路课程设计》直接相关的前导课程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通过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学习成绩的调查,可以判断学生进入课程前的学习基础;通过对《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成绩的调查,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调查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结合其自我评价及分组意愿,教师可以指导分组,通过优势互补来提升小组的整体能力。对个人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充当项目负责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考察整个团队分工是否合理,能否妥善解决冲突等;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充当项目参与人,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考察对项目及自己承担任务的理解,与团队成员有无有效沟通等。学生只有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目标,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参与程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6]。

(2)在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和设计上,通过详细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特征,引入难度适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将学科竞赛的题目引入课程教学,实现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的双赢。中国工程认证标准中围绕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重构了工程教育要求的毕业生能力矩阵,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特征(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解决,同时具备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对于电子类课程设计,复杂工程问题可以理解为学生经过资料检索、器件筛选、方案设计、论证、比较等,并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际制作、调试才能解决的问题。课程设计的题目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在传统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中经常会让学生去设计一个模为N的加法或减法计数器,学生需要选用74LS160/74LS161或者是74LS192芯片,加入合适的外围电路即可完成设计。因为功能过于单一,这一类题目并不适合直接作为课程设计的选题。在课程设计当中我们会让学生去设计抢答器。具体功能为:主持人未宣布抢答开始前,如有选手抢答,抢答无效,系统报警提示;抢答开始后,在允许时间内,若有选手按动抢答按钮,其对应的编号立即被锁存,并在数码管上显示,同时扬声器给出提示。此外,还要封锁输入电路,禁止其他选手抢答。抢答器控制电路,定时电路,报警电路和时序控制电路等几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符合复杂问题中“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互相关联的子问题”的特征。同时,可将功能进行进一步扩展,可扩展为8路抢答器,抢答后可进行倒计时等。设计难度增加,须考虑经济、电路复杂性,可实施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7,8]。

(3)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过程控制上,提出了基于线上的实践工作日志以实现过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电子类课程设计共同特点是具有“过程性”,即学生必须经过一个完整的分析、设计、实现和总结过程,才能得到最终结果。鉴于目前人人都有手机,可以通过书写工作日志的方式,利用手机微信或蓝墨云等相关软件进行课程设计的线上过程控制。根据课程设计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我们将课程设计的过程控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方案设计,学生需在蓝墨云提交设计方案,要有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设计方案的比较与评估,可以从技术方面,安全及环境方面,可靠性,可持续性或经济性(成本控制,性价比)等方面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为方案论证,利用仿真软件验证方案可行,学生需在蓝墨云上传仿真结果,并根据仿真结果确定元器件。第三部分为实物制作,需在蓝墨云上传PCB图和小组实验室调试图以进行过程考核。第四部分为实物功能展示,本阶段需上传实物演示视频至蓝墨云。第五部分为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本阶段需上传实物演示视频至蓝墨云。实践日志是实验过程的原始记录文档,反映小组每天或者每周的实验进展。一方面,同学们通过工作日志梳理整个课程设计流程,理清思路,另一方面,也通过工作日志为以后书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供一个参考。同时。通过实践日志,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课程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反馈和引导。(4)在课程设计的考核形式上,设计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教学环节的过程纳入考核范畴,设立了小组评价和组内自评两个考核环节,规范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内容,分配成绩权重。传统的电子类课程设计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的出勤、实物功能和课程报告进行考核,存在弊端。区别于以往重结果(实物和报告)而轻过程(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现有的电子类课程设计设立了小组评价和组内自评两个考核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过程控制的五个阶段,小组评价从设计报告、实物制作、答辩三个方面多方位多元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其中设计报告比重为40%,主要考核要点包括方案设计、方案验证、实物制作和调试及报告规范性;实物制作成绩比重为40%,主要考核点包括功能实现、布局和焊接、是否实现拓展功能等(实现拓展功能为加分项);答辩比重为20%,主要考核点包括对电路原理的掌握,电路芯片的掌握、调试过程及反思。为了更好地体现同一小组内不同成员的贡献率,组内各成员根据实践课程的表现进行组内自评,从方案设计,实物制作和调试,报告制作,各自承担的工作及指标完成的情况等方面经过讨论给出一个最终的成绩百分比,小组内各成员签字确认。组内评价让同学们在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氛围中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学会理性的争和可敬的让之间的折衷和平衡。最终成绩的确定由小组评价和组内评价两个方面给定。如小组评价最终为80分,小组有3人,则总分为240分,个人得分即为小组总分乘以组内评价百分比。因在实物制作中设置了加分环节,个人得分可能超过100分,因此总成绩在班级中按照课程总分排序,按照一定比例划分定区间,确定课程成绩。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五级分制。

第3篇

关键词:微课 混合学习模式 学习情境

一、引言

目前,微课应用的常见模式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作为传统授课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就是用作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它减少了老师重复讲授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负担,也能帮助学生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结合,教师把微课作为主要学习资源,要求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主要就知识点的实践与应用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三是微课在慕课中的应用,慕课的核心概念就是“微课、小测验、实时解答”,也就是说,慕课一般以微课或者微视频的形式表示,结合小的测试与实时解答问题。四是在混合学习中的应用。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微课可以作为网络化学习的核心资源供学生学习,结合面授以获得最佳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课程教学采用课堂面授+课下在线学习的方式,这就为混合学习模式下微课程教学应用提供了试验田,如何将微课理念应用于混合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需要结合微课的优势以及混合学习模式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

二、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依据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短小精悍、目标明确,支持了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情景化、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助于各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在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高水平数字资源开发,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MOOC建设与翻转课堂的实施等方面,“微课”作为核心资源的地位逐渐显现。

混合学习是各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不仅是在线学习(Online)与面对面学习(Face-to-Face)的混合,也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也是教师主导活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也是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也是课堂讲授与虚拟教室或虚拟社区的混合等。混合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进程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三、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微课程设计,应将传统课程教学优势和E-Learning网络课程的优势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微原则

“微”是微课程区别与其他课程的最显著特征。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出“微”原则。“微”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中知识点的提取,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之前,先要将课程内容尽可能细化为一个个小的学习对象,一个学习对象只承载一个明确的知识点。所选取的课程内容要短小精悍,时间尽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虽然每个学习对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都是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模块,但每个学习对象之间也要相互连接,构建整个课程体系的知识构架。

2.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微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者服务,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的设计上中要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3.学习共同体原则

在微课程设计中,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体现学习共同体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微课程的优势就是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此外,通过提供协作学习和协同工作工具,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吸取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交互性原则。

微课程应强调对学习活动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四、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的,因此考虑到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参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并结合微课程设计原则,即构建出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课程进行教学目的分析。正如DICK、CAREY在《教学系统化设计》一书中所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对学习者接受教学后可以做到的行为的清晰描述,由需求评估过程产生,针对那些可通过教学达到最有效解决的问题而确定。”

依据课程教学目的进行前期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通过学习者特征分析,有助于把握学习者认知特点。有关学习者有用的信息包括:入门技能、对该领域已有的知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偏好等。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的学习环境包括“现实+虚拟”两种方式,既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虚拟网络学习环境,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最全面的课程知识共享条件与环境。在学习环境分析中,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人员支持、教学需要的物理条件、影响因素。学习内容分析需要按照课程的章节与项目及任务的重点难点与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微课程,在课程知识点划分上要遵循“微”原则。

然后,依据前期分析确定各个微课程的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又被称为行为目标,是学习者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后能够做什么的详细描述。接着,进行微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依据教学策略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及学习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时,要结合微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师生交互进行相关的设计,使之更适合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学习,并根据需要,选择性的提供一些其他方面的设计,如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情境设计,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拓展学习设计。

最后,进行相应的学习评价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点,课程学习评价综合运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通过前测问卷调查对学生学习准备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做摸底,了解到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和能力与整体间的差异以后,要考虑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安排有意义的活动,选择多种学习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形成性评价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地问题和阶段教学情况,了解教学双边地缺陷与需求,便于及早调整教学设计方案,改进教学。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活动是否达到标准。通过评价,对课程进一步优化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习者的学习。

五、结束语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为高校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教与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地课程,需要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力图在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情境下发挥其最大优势,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在线下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服务,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前混合学习模式下的微课程设计、开发和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加涅,布里格斯,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克抗.教学系统化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Walter Dick,Lou Carey.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及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6]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个案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259-03

随着我国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已经跨入了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先进事物已经深远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其中的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学习资源,一出现就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微课程的很多特点与大学英语学科知识的特征有类似之处,将微课程合理运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该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本文将从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出发,通过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探讨如何将微课程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一、微课程的含义和特点

(一)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最早诞生在美国,其创始人是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他于2008年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微课程是一个知识挖掘的框架,我们将告诉学习者在哪里挖,需要挖些什么。我们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监督。”

在国内,微课程的概念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率先提出来的。胡铁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本文采用微课程较为宽泛的一种概念,即以集中阐述特定主题的微视频为核心,辅以评价、交互等教学支持服务的一种课程形态。

(二)微课程的特点

1.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因此,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

2.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短小精悍。微课程主要以简短的视频为形式呈现,最佳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微课的资源容量也较小,其视频格式一般为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配套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资源也只有几十兆。用户既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微课课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实现个性化学习。

3.可灵活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如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混合学习;学习形态可以是正式学习,也可以是非正式学习;教育层次多样,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对各种学习的需求。

微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中受到了广泛重视,甚至得到了很多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已经于2014年和2015年举办过两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为外语教师搭建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官方的形式鼓励对其运用和推广。

二、对微课程优秀个案的分析

(一)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方法借鉴

要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微课作品,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好的微课作品。为了从更加规范的角度欣赏和分析优秀的微课作品,作者查找并阅读了相关的如何对教师微课程作品进行评价的文献,以便在分析时有一个客观科学的依据。经过作者搜索,找出的评价方案有《教师微课程作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2.0版(唐泽,2013),《微课程设计要素探讨》中的微课程设计要素解析(张生,王丽丽等,2014),以及《第一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章程》所附作品评审标准(2014)等等。

通过仔细阅读以上教师微课程评价体系,作者认为三种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相近,评价标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只选取其中的一套体系,也就是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作为对一些优秀微课程作品进行分析的标准。下面将对唐泽老师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二)对部分优秀微课程作品的鉴赏和分析

本文所要分析的第一件作品是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的获奖作品,山东政法学院唐晓慧老师的“Love Without Limitations”。

1.作品是否结构完整,内容具体。微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的课文“Love Without Limitations”为基础,讲述的是一个脑部有缺陷的儿子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是由于父爱及其家人的关怀,让他和父亲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并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最终作者意识到真正的爱是能够跨越时空跟缺陷的故事。微课的教学环节包括热身活动、课文学习和课后作业三个部分,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规范化教学要求,从结构完整这个指标看,这件微课做到了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从内容的具体程度看,此作品内容具体,能够实践操作,针对一个问题以小见大。微课从患有残疾的儿子和父亲之间的深厚感情出发,将话题拓展到让学生思考自己将来打算做什么类型的父母,以及如何和自己的父母更好地相处,这样就将课文中仅讨论的父子关系进行了拓展,锻炼了学生通过实际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21-02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为适应这一趋势,各种专业课程都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能够跟上节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城乡教育的差别,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厌学情绪重、自我约束力弱等现象,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层次不一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高一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班级人数普遍在50人以上,在计算机实训室中 ,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管理难度大。虽然教师给学生明确的上机内容和要求,但是如果缺乏适当的指引,学生对操作内容刚无从下手。由于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个别辅导也不能面面俱到,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上,而应该尝试借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将枯燥的、客观的学习内容,融入精心设计的小故事、小活动中,让学生在主观体验中完成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能是设计、策划、组织和引领。

二、认识微课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探索与实践的先行者佛山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视频课程。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二)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短小精悍”:教学活动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教学主题突出、教学目标明确,以及课程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精练、教学设计精细,以及教学活动精彩;资源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以及教学效果显著。

(三)微课的分类

按照课堂教学方法可以将“微课”划分为讲授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

三、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本次选择其中的一个Rank排序函数作为例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排名和专业科各班每周常规评比、每月先进团支部评比的排名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Rank()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教学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表1《EXCEL函数的使用》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学科类型与教学对象中专高一学生上课时间长度8分钟教学目标: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教学资源与环境:计算机、PPT、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7教学过程:

1.创设情况,引入课题

2.讲授Rank函数的语法结构、功能和参数说明

3.通过具体实例讲解Rank函数的使用

4.进行总结和布置操作练习任务设计理念与特色: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启发性和趣位性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视频的反复播放功能,能使那些平时接受能力较弱且不好意思发问的学生能从容、反复地观看,较好地解决了后进生的学习效果问题(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7、ppt软件。

2.过程简述: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搜集有关Rank函数的教学材料(包括微练习题),制作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教学教法・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三)微课的应用

当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大量涌入我们的生活时,“微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发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另外,对于接收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Rank排序函数的使用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尝试了将它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指引后进生完成实例操作。课后,应部分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晚修期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初次尝试取得成功后,笔者又选取了Excel中的另外几个重点函数,将其开发成系列化微课程,形成一个专题,并付之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在进行函数的综合应用测试中,相比其它模块的学习情况,发现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明显的帮助;再对比相同专业平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同样发现有明显的优势。

(四)微课的教学启示

经过实践探索,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笔者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也总结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1.在课程设计时要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要有趣、层次分明和适当的总结;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课程的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说明和指导。

2.不仅要掌握单一知识点的微课设计方法,更要掌握一个单元、一门学科的微课设计方法和策略,只有系列化的微课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学习资源。

3.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也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四、结语

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微课程应该能用于预习、复习、巩固等多个阶段,并能够跨班级、跨专业、跨学校多次重复使用。在信息时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是全民化的需求。因此,“微课”教学法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大力推广的优秀教学方法。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网络时代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成为一种新的普及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化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王秀娟.《字符串排序》微课设计与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9).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第6篇

关键词:空间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财务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承前启后,是之前《基础会计》的延续,又是后续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重要前提。课程目的性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专业基础。《会计基础》课程应该培养的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专业知识,而《财务会计》课程则应该在专业素养方面为学生在职场打开晋升通道;另一方面,会计专业的学生都会走考级考证的道路,而中级甚至更高级的考试会在学生毕业后。《财务会计》课程应该为今后的考证考级至少是中级会计师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所需课时最多的一门课程。就课程本身来说,一方面,它涵盖的知识点非常多,包括了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经济要素;另一方面,它是一个精密复杂的逻辑系统,各模块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前后融会贯通。就教学目的来说,这门课程既要教给学生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技巧,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处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还要使学生具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传统教法与改革现状

传统的财务会计教学基本遵循教师讲授理论基础―例题演示―学生练习的程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下,学生被动接受相关知识,往往觉得能看懂例题,但动手的时候就不知从何下手,如果课后没有加强练习,授课效果就浮于表面。会计专业学专学精的唯一途径除了多写多练别无他法,而高职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过程中不愿意动手练习,所以知识熟练内化的程度总是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大范围铺开,但是在会计专业运用却并不彻底,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学生分组不合理。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分组应该是4人/组,但是因为实际的班级设置一般都超过了40人,甚至是50人以上,又不能配备2人以上的指导老师,分组流于形式,或者不能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二是工作任务设置不合理。现行教材以工作任务来驱动教学时设置的工作任务就是传统的账务处理例题。而现实的工作中是没有文字性介绍的,会计人员要依靠原始凭证来识别经济业务,而且工作任务在设置上往往只起到了导入的作用,并没有涵盖岗位所需的大部分知识点;三是咨讯阶段缺失。教师布置好工作任务后只有小部分学生主动咨询相关知识,大部分学生只等着老师讲解,给出答案,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有依赖性;四是评价机制不合理。项目教学法下的考核方法仍然沿用期末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平时成绩的构成方式,学生只要考好了期末考试,学习过程并不重要;五是信息反馈渠道单一。教师对于教法学情的反馈分析在课堂上跟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不一定能马上消化,需要用文字表述出来,让学生慢慢理解。

三、改革思路

针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我们对《财务会计》课程进行了解构重构及整体设计。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将课程进行了解构,分为应收预付结算会计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其他长期资产核算会计岗、金融资产核算会计岗、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会计岗、负债核算会计岗、所有者权益核算会计岗和收入费用及利润核算会计岗,再将知识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了重构,建立了对应的十一个业务核算模块。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课程内容的难度设计对接学生正在面对的会计证考试和初级会计师考试。

具体课程执行时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导向,运用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来设计模块内容。认为课程设计应在充分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来进行,大学城空间的各项功能也应该以服务课程、方便好用为原则来使用。

由于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因此仍沿用最直观的方式―工作任务来驱动课程。交给学生一个精心设计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涵盖了相关模块的知识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以5分钟学习卡册的形式列示到课程资源中,学生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自然会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教师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好关:一是课程设计思路要清楚,做到整门课程清楚明了,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设计思路往下走,不至于错乱;二是工作任务设计到位,工作任务一方面能引导学生走入学习过程,另外一方面也是学生对于学习目标的直观体会,所以工作任务的设计既要贴合于实际工作岗位,也应涵盖岗位相关的知识点;三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可以运用团队竞争等教学方法,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参与进来了,课程改革才是有意义的;四是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激励机制的重要方面,是学生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我们以团队成绩来进行考核,能够把团队里每一个不愿意拖后腿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利用试题库进行单元小考,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四、具体课程设计方案

选用三本教材配合教学:一本单项实训,一本教材,一本练习册。利用单项实训中的原始凭证来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原始凭证识别经济业务,通过教材和大学城空间来获得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课后再通来练习来内化提高。

大学城空间建设方案:一是以工作任务引导教学过程,以原始凭证驱动教学任务。我们模拟了一家钢铁制造企业:东方股份有限公司,以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内容来设计教学情境。比如说应收账款业务,给出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笔销售业务中会计人员会涉及的包括销售发票、运输发票、转账支票、托收凭证在内的原始凭证,业务涵盖了应收账款业务中所有知识点,包括定义,确认时点、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等等,要求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逐渐主动掌握相关知识。二是微课资源:我们用五分种学习微课资源的形式补给学生相关知识点。微课资源分为三种:一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只作介绍即可;一种是涉及计算和账务处理的知识,在知识介绍后附有演示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完成并采用微博方式进行互动;一种是难度较深内容,我们设计了视频教学,进行了详细讲解。三是学生团队的建立。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到课程中来,设计了团队组建方式,学生按要求建立团队,并提交团队名称、图标等相关内容,学习过程以团队方式互动及提交作业。四是课堂互动方式采用腾讯微博,一方面课堂作业以学生团队的方式用腾讯微博提交,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用微博、私信、大学城留言等方式与教师交流,及时得到解答。五是学生考核方式:一方面,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采用团队考核的形式,我们建立了团队学习进程临控图,以考勤、任务完成的正确性及速度作为考核对象,分组计分;另一方面,我们拟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在线考试自测系统,建立课程试题库,进行单元测验,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评分。六是教案,采用表格式教案,体现工作任务驱动方式。以一个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教案,以原始凭证的给出来布置教学任务,以五分钟教学资源的形式给出了相关知识点的知识介绍及例题演练甚至是视频教学。七是及时撰写教学日志,并按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心得,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

五、执行现状及效果

因为《财务会计》课程课时较多,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时分成了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目前,我们已在大学城空间建设了《财务会计》(上)的教学资源,空间网址为:http:///SpaceShow/index.aspx?uid=445834,已建立好应收预付结算岗、存货核算会计岗、固定资产核算会计岗、无形资产核算会计岗和投资性房地产核算会计岗五个岗位的相关内容。本届会计专业学生3个班155人,共分成了27组参加学习。建设内容包括电子教案24份,教学日志15份,教学课件48份,教学心得10份,微课资源150个。

在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1)教学设计。以存货核算会计岗为例,传统教材是按存货取得、计价和发出这样的时间顺序来设置教学情境,而不同存货取得方式不同,包括了自制、外购等方式,存货计价涉及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就很混乱。我们采用了存货品种,即原材料、周转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来设置教学情境。在原材料这一教学情境中,用表格式教案来引导教学过程。先用原始凭证模拟企业收发原材料的具体情况,提出工作任务,要求学生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核算原材料的收发计量,学生在使用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时自然也就理顺了取得、计价、发出的时间关系。再用微课资源补充学生执行任务所需知识点,把需要衍生解释的内容放入微课资源中进行介绍。例如,取得存货时货物、结算单据和价款支付在时间上不一致应该如何具体处理,我们就根据四种不同情况做了四个微课资源。微课资源以任务来贯穿,有教案为依托,结合到教学思路中,不再显得单一零散。(2)教学评价。我们以团队的形式来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价。平时成绩分成三个部分:考勤、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手工作业;考勤影响团队总分,很好地提高了到课率,达到95%;课堂作业以腾讯微博方式现场提交,记入团队分,按分值排名,不定期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手工作业则要求每个人提交,记入团队分,以此提高了学生的手工账动手能力。(3)教学反馈:每一次课及时撰写教师心得及日志,并发表于大学城空间的对应版块,对课程重点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对作业中的频发问题进行讲解,及时反馈沟通。

第7篇

Data Structures Practice Teaching Exploration

MU Cui-xia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data structures i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recent years a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points of future reform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Data Structures; practice teaching; hierarchical teaching; Micro-Course Video

1 引言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也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1]。数据结构实践课与理论课相辅相成,是学生验证、掌握和应用数据结构理论的重要途径[2]。,但是课程特点、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和基本程序设计能力等多因素影响了实践教学进度和效果,进而影响了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

2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现状

1)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到,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坦然地承认差距,才能认真、耐心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才能坦然地采取一些虽不够“高大上”,却符合教学对象实际情况的教学措施,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

2)数据结构教学是在第3学期,学生在第2学期刚学完C程序设计基础。但学生在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学习和接触的是简单数据类型和单个函数程序,侧重于基本语法学习,而对数据结构实践中大量用到的头文件、结构体、指针、递归、多个函数的定义调用及在主函数里测试等实践得相对少,理解较浅。因而对于数据结构课程,不少学生觉得上课能听懂,上机时无从下手或者程序错误很多。

3)传统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布置实验任务,适当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教师验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算法设计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是数据结构设计和程序设计的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进行指导难度较大,实践进度和效果不好控制[2-3]。

4)教材的选择上,最初选择了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严蔚敏C语言版,也是考虑到考研参考书目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教材不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类C的算法描述,使得程序设计思想和实践能力还不太成熟的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在实践时觉得难以开始[4]。

5)另外,新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时减少也是一大挑战,需要对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进行调整,首先抓好数据结构的基本和重点内容,而不能面面俱到。

3 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和调整措施

在具体分析数据结构实践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可增设C程序课程设计,加强基础知识实践要求,调整课程大作业安排,发掘贴近实际案例和知识背后的故事,灵活运用微课等措施,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积极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1增设C程序课程设计环节,弥补课程衔接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编程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因学生基础薄弱导致的课程衔接问题,可增设两周共16学时的C程序课程设计。

在数据结构学习中,学生觉得在理论课上算法思想能听明白,一到上机就感觉无从下手;觉得代码出错误时,调试修改难。这说明三方面有待加强:一是从分析问题到给出解决问题算法步骤的能力,二是从理清算法步骤对应到编写源代码的能力,三是程序调试实践能力。因此,在此课程设计环节中要加强问题分析训练,根据给出的问题,分析出解决的主要思路,进而给出细化的伪代码或者流程图。要加强编码和调试训练,学生根据细化流程图编写出源代码,调试测试程序。因此,教学中采取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时间和内容安排:在第3学期的前两周,开展C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从第3周开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上学期C程序设计实践的薄弱点和数据结构实践的具体需要,专门编写了课程设计指导书。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编码规范,指导书中给出了明确的代码书写要求和编码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督促并纳入考核点。为了让学生复习和掌握基础的知识要点,并能灵活运用在实践案例中,设计了基础和提高层次的例题和实训题目。在例题中强调算法分析,采用伪代码或者流程图进行算法分析训练,并给出参考源码。在掌握例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训题目。涉及的知识要点包括输入输出、常用数据类型和函数、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数组、函数、结构体、指针以及文件等。然后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从软件开发的角度开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开发过程进行适当指导。另外,指导书中给出了两个完整案例给学生参考,拓展案例由小到大、由?\入深,使设计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指导书努力做到帮助学生从低到高的逐步提高编程和动手能力。

2)实践考核方式:以考核方式引导整个实践过程。考核总成绩由基础练习(例题和实训题)和综合课程设计两部分组成。根据衔接数据结构课程教学需要以及学生的具体学习基础情况,为了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实践积极性和能动性,基础练习比例从40%逐步调整到70%,课程设计比例从60%调整到30%;从只有综合课程设计答辩,调整为当前的基础练习也进行抽查答辩,答辩内容包括设计思想、代码分析、结果分析、经验体会等,进一步突出基础的重要性。四次共16节课中都明确给出任务清单,并及时了解每次课的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具体问题及时集中或者个别指导。考虑到实践内容较多,基础练习答辩一般安排在第2和3周,另外由于跟数据结构内容的连贯性,答辩可适当占用前2周数据结构上机时间和课外时间。但是,综合课程设计的答辩会适当延长到第5周,为了促进分组合作的有效性,每个人对合作都要负责任,采取当天随机抽取一人负责答辩的方式。另外,下一步计划尝试基础练习采取2人一组,共同讨论分析完成,以应对任务多时间短、基础薄弱学生压力大等问题。还将设计细化的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深入了解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等。

3.2在数据结构教学中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上机实践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源码形式来讲解各种结构和算法(线性表、栈、队列、二叉树、查找、排序等)的实现,基础实践就是要求编写函数代码实现并在主函数中测试各种数据结构的基本算法,完成后提交源码即可。为了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编程能力,不断调整对基础知识实践的要求,加强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的书面作业要求,重要基础知识点都留书面作业,将书面作业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并提高分值比例,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并加强。然后,将基础知识的实践作业提交情况和抽查答辩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并调整分值比例。通过期末考试试卷平均成绩能较明显看到重视基础的效果。另外,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确实存在差异,明确分层要求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哪些是可以扩展选做的,也是很有必要的[3-4]。

3.3调整课程大作业的安排和要求,让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3]

在数据结构教学过程中,会有同学疑问,学了数据结构到底有什么用。虽然概论一章曾经讲授过一些实例,但终究不如自己实践体验来得深刻。通过课程大作业,利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实现一个贴近生活的实例,是加深理解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堆栈实现迷宫游戏,很多同学答辩完后表示很有成就感,但也确实经历了克服困难的过程,而这一克服困难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能力提高最快的阶段。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比如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完成基础练习都很吃力,大作业就会觉得太难,最后效果也就不理想。因此,在大作业的难度设置上,首先要考虑大部分同学的能力情况,还可以考虑有适当难度差异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同时,如何避免学生趋向选择小难度以及考核公平性,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5]。

这几年教学中,有个思路调整,就是首先夯实基础、抓好主线,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比如,有学生在大作业答辩过程中,能很清晰表达算法思想、分析代码等,但平时基础练习却做得不好,期末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因此,课程大作业在总成绩中占分比例调整降低。另外,为了满足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需求,可以适当提供完整的有趣或者贴近生活的扩展案例代码,进行读代码这种形式的学习,也可提供同学间分享交流机会。

3.4小举措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1)在教学中多从正面引导和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如果学生有抵触或者畏难情绪,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确实需要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的现实情况,必须承认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之间学习基础和能力差距的存在,才能理直气壮地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作为中华女子学院唯一的工科系,较大比例学生不是第一志愿入学计算机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时间,每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大学二年级更是关键的一年。因此,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细致的情绪关怀,及时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碰到问题,给予积极回应或帮助。尤其在学生学习困难或者压力大时,更要理解和尊重,耐心疏解,正面引导,具体指导,多正面肯定每次哪怕小小进步。同时,在教学进度安排上要考虑整体学生情况,抓牢主线夯实基础为先,并注意教学内容的螺旋式进展,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学生心理压力,进而增强自信心[4]。

2)联系实际应用,,关注技术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实现了队列的基本操作之后,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和实现医院就诊排队应用,加深对队列逻辑结构特点的理解以及数据结构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的应用。实现堆栈的基本操作之后,带着学生先玩迷宫游戏,再一起分析利用堆栈如何实现走迷宫。在讲赫夫曼编码前,先引入赫夫曼当初发明赫夫曼编码的背景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类似这些小举措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一起?I造分享、合作、互助和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多讨论,大作业合作完成,遇到困难互相帮助。发现有优化算法的例子,老师及时表扬并让学生跟大家一起分享讨论,从而营造积极的集体学习氛围。

3.5发挥微课在数据结构实践教学中作用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改革,将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体验,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在课外通过看视频讲座、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等形式,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答疑解惑,有更多的时间与每个人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讨论,可以开展知识运用的实验实践等,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微课是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用的课件设计方案,它基于学科的核心知识点设计而成,以短小教学视频为核心的、具有明确教学环节的结构化和微型化在线教学课件。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析女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数据结构课程本身的特点,完全实现翻转课堂难度极大,但是将微课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将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教学效果。在算法设计实践过程中,最容易发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需求,也更适宜开展微课应用,也利于教师不断总结和完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法方式[6-7]。比如稍慢于实践进度的,有疑问可通过微?n进行回顾,自行安排学习和实践进度。快于实践进度的,可通过补充视频自学来加大实践力度,拓展学习和实践内容。

另外,本学期选择了李春葆版的数据结构教程,属于升级微课版,书中附带了一些微课,直接扫描二维码即可看视频,方便了学生预习和复习。另外总结学生实践过程的常见问题等需求,自行制作相应微课资源,比如vs2010使用指南微课,常见错误调试方法,赫夫曼编码预习微课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补充和辅助学生的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程中职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4;TP3-4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中职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学生初中阶段学习计算机知识较少,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许多知识点难于理解和记忆。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引入了微课程教学法。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学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的学生是学校所有一年级学生,因此出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据调查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较大,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由于学生较多,教师采用的是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微课及其特点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核心是微视频,同时包括与这段教学视频相配套的、密切相关的教与学辅助资源,即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内容,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营造”了一个半开放的、相对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与学应用生态环境。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

(二)微n的特点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内。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加上与教学主题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4.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微课并非是传统课堂的微型化,也并非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化等特点。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应用

根据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中职教学资源开发,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选择了以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WORD文字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个案例分析。

2.设定教学目标。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制作公司员工年度绩效考核表”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表格制作。

3.教学活动设计。本次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表格制作,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计算机、耳麦(话筒)、微课宝、PPT课件。

2.制作过程:第一步,针对所选定的教学内容,设计PPT课件。第二步,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制作简略的录制脚本语言。第三步,在计算机上安装微课宝及相关软件,打开PPT课件。打开PPT界面,带好耳麦(话筒)使用微课宝开始录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第四步,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

(三)微课的应用

“微时代”已经来临,学生对于“微作品”特别感兴趣,因此,笔者尝试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发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起了作用。另外,对于接收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表格制作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又尝试了将它作为教学辅助资源,指引后进生完成实例操作。课后,应部分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课余时间下载学习使用,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第9篇

關键词:经济法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10-06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者或者主要建设者,一直在经济法学课程中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课混合教学法,现在将这些年的混合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付梓成文,希冀对同类法学课程的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一)经济法学的微课

经济法学的微课,又称微视频课堂,是指综合运用摄录、信息、软件、图像编辑等技术,将经济法学内容碎片化、微型化、结构化、体系化的视频课堂,也就是经济法学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经济法学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在网络线上调用,也可以在传统课堂使用。

(二)经济法学的慕课

慕课的英文简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就是经济法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是线上课程,可以集聚经济法学教学的所有必要资源,在网络上展示开放,有兴趣者均可以选用。

(三)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

美欧国家的“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我国翻译为“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微课或者慕课来学习经济法学的基本知识,线下课堂则是老师用来开展针对性答疑、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实务操作训练、案例剖析、未来趋势分析、理念提升、思想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就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教学。

经济法学课程组,先将经济法学的教学进行规划,将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形成全面的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再将经济法学的知识点全部制作成为微视频课堂,所有的微视频课程形成一门完整的视频课程。而后将经济法学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和资料传送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堂和慕课进行知识学习,教师施行翻转课堂教学。

经济法学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经济法学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混合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经济法学课堂变成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融合性课堂。

二、经济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资源准备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课程的设计和准备是经济法学课程成功的前提。重过程,轻设计,课程要成功很难。重设计,重过程,重反馈,重修改,环环相扣,课程成功机会才大。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

经济法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便利教师教学;理论精深,案例新鲜,以案说法;以内容取胜,注重形式,形神合一;微课精致,慕课完备,线下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课程的十化

经济法学课堂将实现十化:内容主题化;载体问题化;视频微型化;资源网络化;体系完整化;任务多维化;帮助多元化;交流社区化;绩效能力化;互动及时化。

内容主题化,就是将经济法学知识细化为一个一个主题,每一次微课讲授一两个主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细。

载体问题化,就是每次课程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解问题的解决之道,务求问题切实解决,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视频微型化,就是每个微课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时间在五至十五分钟,视频大小在几个MB,节省空间有利于流媒体播放。

资源网络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传送至网络平台,在网络传播,感兴趣者均可以选用经济法学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体系完整化,是指所有的主题、问题、视频、教学资源等内容都上传至网络课堂,形成一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科学严谨的慕课。

任务多维化,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限于视频观看,还包括案例分析、论文书写、测验考试、实验实务操作、口才辩论、模拟法庭等,改变过去看书做题的教学法。

帮助多元化,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化,教师既可以通过面对面方式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区答疑、直播、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在慕课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懂的同学在线帮助不懂的同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和线下帮助结合,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限制。

交流社区化,一般指在网络慕课平台建立专门的如讨论区等交流社区,或者建立钉钉群、QQ群、微信群,学生成为这些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人天各一方,却能集中互动。

绩效能力化,就是考核不是一张卷子定分数,考核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未来预测能力等,从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及时化,在网络时代能较好的实现。经济法学慕课建设好,社区形成后,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即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或者助教就可以及时作出解答,甚至可以实现远在天边答在眼前的效果,甚至于即问即答,实时互动,不必在同一空间,却可在同一时间心连心。线下课堂也是互动为主,改变灌鸭式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规则、资料与资源的准备

1.教学规范

混合教学也要实现法治化,经济法学教学的各类规则要齐全,课程组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如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微课制作规范、慕课教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规则、法律诊所规则、法律实务操作规范等。教学规范,规范教学。

2.资料完整

经济法学教学资料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参考期刊与书籍、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思考题库、司法文书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料是混合教学的原料,越充足越好。很多材料还要PDF化、媒体化,以便于传输和网络传播。

3.空間建设

混合教学的空间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要有物理空间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会议室、集体活动场所、专门的录播教室、辩论室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教学的充分投入,这些空间的资源一般的大学都完全能满足混合教学需求。

4.网络资源

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引用。中国互联网的大发展,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政法委、监察委、公安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及国务院各部委署办都建立了网站,法学会、学术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期刊杂志社等都有自己的网站,MOOC平台也蓬勃发展。这些国内网络资源,加上世界各国的网络资源,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组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制办、司法部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五十多个实习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

6.技术支持

经济法课程组与一部分网络公司和科技、软件公司建立了联系,为本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也为本课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课程组的负责人和成员也积极学习和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为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积累技术和技能。

三、经济法学微课的制作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课程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技术团队选择或者制作公司签约、技术培训、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录制、剪辑加工、微视频审核修改、课堂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应用、评价反馈等环节。

微课堂,重在原创,胜在创新。重在内容,案例教学。讲授流畅,理论系统,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场景美观,富有意境。

(一)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

经济法学的微课是由系列的微视频课堂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系列微视频构成课程的完整性特点,即单个视频知识碎片化,系列视频则链接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是碎片化依据,也是系统性化的保证。

微观上,为便于网络媒体传播和学生学习,课程组把经济法学的知识点碎片化,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一个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少,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法律越来越多,中国的经济法学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授并不实际也不必要。课程组将经济法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而又是体现经济法特色不可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解析出来,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案例、场景、情境等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务求每个知识点都精致、对应的案例都经典、展示场景都美观、蕴含的情境都深刻。

从系统性看,一个个微视频课堂展示的一系列知识点,组成了一门全面完整的经济法学课程。经济法学微课结构,至少包括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板块。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定义、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市场规制法律主要为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分为金融法律和财税法律,金融法律包括货币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公司法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财税法律则涵盖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债法、社会保险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

经济法学课程知识广泛丰富,受经费、视频容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制作为视频,课程组仅能将经济法学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视频课堂是经济法学课程的骨骼框架、五脏六腑、大部分血肉组织、主要经络动脉,至于细枝末节则要慕课来完善补充了。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修改

微视频课堂成功,五成靠内容和案例的设计,三成靠授课视频讲授,两成靠制作与修改。没有内容的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有了内容讲授不好难以吸引学生,而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备受学生青睐。

1.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1)内容取胜

微视频课靠内容取胜,没有内容的微视频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微视频内容要包含经济法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括案例、习题等内容,要将经济法学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经济法律案例、经济法习题、幽默故事、法律趣话等提炼出来,要设计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语言、音频语言、视频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这个事前设计过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微课视频的成功与否,微课的好坏则决定则慕课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课程设计师。

从这几年的改革来看,案例教学比纯粹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能做到每个微视频课程讲一个小案例,与经济法学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微视频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场景和意境

微视频的内容有了,微视频的形式,如场景、情境等,也是不可少的,好的形式对微视频课是锦上添花。同样的知识点、学识和教学技能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设计和选择一个与课程相适宜的场景,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吸引力。

经济法学课程的场景可以布置成法庭模式、律师事务所模式、法律顾问室模式等,在场景中可以增加国徽、独角兽、宝剑、天平、法官袍、法槌、律师袍、警徽等徽记或者标识,一般在场景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增加课程书香气息。如果在场景里增加一些绿色植物,既美化,又增加轻松愉悦的意境,则在严肃中不失活泼。

2.微课的制作

(1)微课教师的选择

微课教师既要是经济法学的专家,又要是授课高手,还要熟谙视频讲课方法,语言如果幽默风趣,说不定就成为网红教师,带动一门课程的走红。

视频课程主讲教师首要对经济法学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本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对教学的内容要手到捏来,口出成章,深入浅出,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要想微视频课堂引人入胜,优选适应网络教学和有娴熟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将是微视频课堂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微视频课堂。科研好的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尽如人意,同样的,科研好的教师如果网络教学技能不强的话,也难以胜任视频课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胜任网络视频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有些技巧未必都能用于网络视频教学,如果这些教学技巧恰恰是线下课堂致胜法宝的那些教师,在网络视频教学时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些教学技能在网络视频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甚或失效了。

选用有较厚实专业经济法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而又掌握了娴熟的网络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视频教学教师选好了,视频课程也就成功了十分之三了。

(2)微视频课的讲授

如果一门课程,一种讲课套路到底,微视频课堂将会呆板化,学生很快会视觉疲劳,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师不会看到学生,也不会当场觉察到学生的这种疲劳,即便通過网络互动知道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其他需求,也很难做出及时调整,视频授课讲师就需要把学生的视觉疲劳考虑在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的这种疲劳,以熟练的视频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一门微视频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视频课程讲授技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迅速观察到对方的神态和反应,并洞察对方的心理,教师可以即刻调整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马上适应学生微妙变化,掌控教学节奏,也可以讲些趣事和笑话,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人数少线下传播面窄,有些话讲得大胆些也无伤大雅,有时候教师讲错了,也可以当场及时纠正错误。

视频课程的非现场教学,一方面不容教学内容诸如教学知识点有任何错误,视频中显示的教学内容、文字表述、专业知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何一点差错,眼光雪亮的成千上万人马上就会揪出错来,课程的严谨性、严肃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立刻就会被质疑,乃至于被弃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方法适应也比较快,但慕课选修人数众多且口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对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用“十分巨大”形容并不为过,设计适用于一百人以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要适应千万人的课程内容,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不仅对教学内容设计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视频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于百人以内的线下课堂讲课,视频授课无疑更难,视频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网络视频课程讲授的新技能,不仅要学会在镜头面前讲课,而且要熟练掌握镜头面前讲课技巧,甚至有必要进修下影视表演技能。

线下课堂教学语言与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线下课堂教学语言口头化,相对可以随意些。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既要有口头化又有偏书面性,同样一个笑话,在线下课堂就很有趣,在网络视频里可能就很突兀,不仅不好笑,甚至适得其反。同样一句话,线下课堂表述会很成功,在视频课堂教学同样表述可能会很失败,同样一个专业知识点,网络表述的技巧就与线下课堂的表述不同,视频主讲教师要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独特性,娴熟运用网路语言、视频语言和影视表演技能来授课。

用通俗的语言、网络化的语言、一定的表演技巧对着镜头来熟练表述讲授专业的经济法学知识,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从网络视野看,线下老教师碰到的是新问题和新技能,线下老教师的多年教学功力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技能,才能适应网络化教学要求。视频主讲教师不仅是个教师,而且是个演员,既要掌握教学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这样的视频主讲教师才有可能讲授好微视频课堂,其主讲的课程相对就有吸引力。在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维系和提振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视频语言和授课技能强的教师将是微视频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可持续性的师资保障。

3.微课的制作、反馈、修改

微视频课程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内容是微视频课程的基础,设计是微视频课程成功的前提,讲授是微视频课堂的关键,场景是微视频课堂的形式要件,技术团队是微视频课堂的技术保障,应用和反馈是微视频课堂的质量提升过程。

微视频课程实际上就是个小电影,就是一集短电视剧。经济法学专业教师不懂摄像、摄影、后期制作等专业影视技术。经济法学课程组就花费巨资委托专门的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制作。这样的微课才会在视频质量上有保障。微课的设计、讲授固然重要,一个好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则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微视频课制作好了后,可以先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后,会提出很多意见。课程组可以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则有助于微课视频的优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七分拍出来,三分改出来。

四、经济法学慕课的建设和运营

(一)慕课平台的选择

慕课常见的问题有:登陆不了慕课,掉线,卡顿,做了测验没成绩,看视频没计分,发不出帖,抑或资料错乱,视频播放不了,缺乏互动,技术人员不见了,诸如此类。好的平台,运行平稳、流畅,技术支持及时。学生看得舒服,用得清爽,做得安心,投诉少,老师烦心事少。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慕课传播的前提。

近些年,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平台较知名的就有50多个。全国性平台有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智慧树、优课在线、学银在线等。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单独或联合建立了慕课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些公司也建立了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渐入佳境,爱课程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不断丰富,技术支持越来越强。平台的资源、板块设计、各种软件、小程序等都与大学的在线教育相适应。慕课平台越来越成熟。

经济法学课程作为浙江省高校本科课程,课程组选择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慕课,浙江省平台还算比较平稳。经济法学中的金融法和财税法学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爱课程平台,无论从稳定性和技术支持,还是生源新引力上,都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慕课的建设

一门好慕课相当于一门课的百科全书,只要是经济法学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都齐全、全面完整、新颖前沿、精深细致、案例丰富、习题充足。

经济法学慕课大致包括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课程资料、班级管理、练习考试、讨论区、课程评价等板块。

经济法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课程目录、教學团队、教学设置等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教材、章节教学内容、微视频、教学案例、PPT课件、教学标准、教学安排、教学网站汇集、实验方案、实习规则等。

班级管理则是分班管理、名单导入、学生日常管理等内容。练习考试板块包括试卷库、网络练习题、复习思考题库等。讨论区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教师发起专题讨论、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课程评价板块则是对学生的慕课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统计成绩等。

课程组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上传至慕课平台,准备充分的话,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经济法学课程的慕课建设。

(三)慕课的运行和维护

1.组建团队每天维护

课程组中专门设立慕课的运行和互动小组。课程负责人作组长,专业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教。小组专门负责慕课的运行、维护和互动,做到每天有人值班,学生的问题不过夜,做到日事日毕。而使用课程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则采用SPOC的方式来负责自己学生的管理、互动和考核。

2.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料的持续更新

课程组根据社会发展、法律修订、法院新判例,更新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教学设计,及时制作新视频、编写新习题。网络慕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将新理论、新法律、新案例、新视频、新课件、新习题、新资料更新上线。

3.良好的互动

课程组将优选多平台上线,分平台建立网课服务团队。制定服务管理办法,设值班人员,实时维护,在线维护,时时互动,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

建立问题分层解决机制。慕课教学需要组建足够数量网络维护团队和互动人员,可以将一部分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吸收为团队成员,负责解答一部分网络论坛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对简单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回答,如果教师单人还不能回答的,则提交教学团队集体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得越及时,互动多互动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浓,学生的兴趣越浓就对课程的黏性越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越多课程的传播面会越来越广,课程的可持续性就越好,课程的良性循环生态就越好,课程的生命力就越强。

五、经济法学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策略是,线上学知识、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学做法律人。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习惯转变

教师是课堂设计者、团队组织者、关系协调者、答疑解惑者、思维引导者、意见倾听者、程序矫正者、课外活动联系者,教师切实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自学者、能动者,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和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经济法律理论和知识。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参与者、提问者、实践者。

传统的线下课堂,学生在课堂听课,平时游戏玩乐,平时不学习或者少学习,不做或者少做作业、测验和考试,习惯于在期末考试月或者考试周拼命。翻转课堂教学后,慕课就是本课程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出严格的时间计划和完成进度表,关注学生进度,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学习、平时学习、平时考试、时时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二)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安排

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人数,实施分班次、分组教学,推行小班教学、小班翻转或者大班教学、小班翻转三种教学班级组织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上,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固定周期,一般在学期初就将全部视频等教学资料在网络课堂上,并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周期内可供学生随时查看。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针对特定知识单元或专题的教学研讨或实践教学。有针对视频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也有扩展性、前沿性的介绍与引导。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线上学知识

学期初教师建立钉钉群、QQ群或者微信群,将学生加入群,将当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发给学生。老师每周布置下周视频观看任务和课外任务、发放本周实务案卷材料或者案件分析材料,学生在课外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章节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知识,线上完成视频观看、测验考试、笔记发帖、专题讨论等任务。

时下,很多大学都在缩减课程的线下课堂授课课时量。教师无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海量的专业知识。慕课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习题考试等,应有尽有。学生认真学习经济法学慕课,可以系统完整学习选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趋势,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渐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

2.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提问、测试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在教室里,学生可以提问,将线上慕课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对面与老师交流,老师答疑解惑。线下课堂老师就可以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性辅导。线下课堂,老师可以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

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训练。课程组准备了法院、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法务常碰到的60个案例材料,包括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每周课堂上进行案例经办实务训练。课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演讲、论辩、模拟庭审、证据质证等实务训练。学生通过翻转,分析能力、辩论技能、证据调取技能、法律实务技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交流、法院旁听、与检察院进行法庭对抗赛、公司见习法务,将各种实习基地利用起来,让实习基地的社会导师与学生多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线上学知识,线下做实务,两者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提升了,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学做法律人

第10篇

关键词:工产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资源超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4-0044-03

一、课程资源超市建设的意义

资源建设是《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托,虽然目前的互联网已经存在很多关于动画设计与制作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库却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海量的Flas制作学习资源无序地分散在各类网站中,学生在挑选所需资源时非常困难,耗时巨大;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却无力辨认其时效与价值;资源重复严重,往往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的资源其实是早已熟知的内容。因此,跟传统的资源库相比较,为学生提供一个挑选省时、使用便捷、质量可靠、服务周到的一站式数字化课程资源超市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课程资源超市中,商品就是教学资源,消费者就是学习者,价格就是每个资源的实用价值,购物过程就是学习者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一个优质的课程资源超市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超市中的商品(教学资源)能够迎合大众消费者(各种基础层次的学习者)的口味,资源有趣味性、实用性强、浅显易懂、运行稳定。

2.教学资源虽然数量较大,但是分类明确、摆放有序,能提供按关键字检索资源的功能。

3.每个商品(教学资源)均明码标价(提供用户评价),这样学习者在挑选所需资源时能够了解其价值,并有所参考,减少耗时。

4.购物过程(挑选和下载资源的过程)便捷化(智能化),资源超市能够代替教师的口、手、脑,提供常见问题解答、资源使用方法介绍、记录相关数据等功能。

5.资源超市应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如退换货(听取用户意见,及时删除不良资源)、维修(及时修改资源错误及不足)等服务,资源更新及时,减少贫乏利用。

6.资源超市应具有推送机制,如根据用户需求特点推送学习计划和资源目录,或者根据用户下载频次与评价,推送最受欢迎的资源目录。

二、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是数字媒体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主要讲授动画片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制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三维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我们设计了工、产、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我们考虑Flash二维动画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主要应用于广告制作、网站应用、卡通片、游戏制作四大方面,因此,本课程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与上述四个应用方向相对应,即静态画面设计与制作、广告设计与制作、卡通片制作和交互性作品实践。在“工、产、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先花费一段时间来学习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之后学生将接受市场中常见的真实工作情境和任务。在完成该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的创意、设计、修改等,最终将生产出该工作任务要求的完整作品,自此实现“工、产、学一体”的第一阶段实训。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也体验过了真实工作后,再进入下一轮的“工、产、学一体”实训(如图1)。在这一实训体系中,学生面临的任务是由易到难、逐层渐进的。每个小型实例完成之后,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会逐渐增加,技能水平也呈螺旋式上升,并最终获得核心技能、扩展技能、真实工作的直接经验,以及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三、基于工、产、学一体化的《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资源超市建设方案

1.需求分析

该课程资源超市的消费者就是学习者,在工、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者在第一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动画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绘图工具和基本绘图技能的小型实例教程和真实工作项目中绘图项目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二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和遮罩动画等基本原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各种动画类型的实例教程和广告项目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三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影视语言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卡通片制作实例教程和经典卡通片的源文件;学习者在第四阶段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程序设计实例教程和经典游戏的源文件。

2.货源(资源的来源)

资源超市中的资源包含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源文件、素材等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获取方式:

(1)互联网

在互联网上存在海量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其过于分散,我们需要将资源集中、分类、挑选,我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按照指定的关键字来查找相关资源,也可以在专门的资源库中获取Flas经典效果的源文件和常用素材,还可以在动画制作相关的论坛中搜寻珍稀的素材与源文件。

(2)教师自产

教师自产的资源主要包括知识点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在互联网中,我们很少能够搜索到关于动画知识的讲解片段或微课程,或很少能够找到适用的知识讲解片段或微课程,该类资源主要靠教师自行开发和制作。在开发某知识点的视频讲解片段或微课程、实例教程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动画制作软件(如Flash)或者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来制作。该类资源的制作流程一般为:①设计分镜头稿本;②设计解说词;③录制解说词;④收集图片、视频等素材;⑤在制作软件中导入素材;⑥在制作软件中编辑视频或动画;⑦生成讲解片段或微课程的成品。

(3)优质品牌

我们还可以收集一些优质品牌的动画学习资料,如网易学院中就提供了一些设计软件的标准教程,金鹰教程也会围绕各种设计软件展开讲解,像网易学院、金鹰教程这样的优质品牌资源都可以在不侵犯版权的前提下引入到资源超市中。

(4)学生参赛作品

新手学习动画制作的初期,往往会存在畏难心理和自卑心理,那么,此时将以往学生参赛获奖的作品放到资源超市中,可以帮助新手重拾信心、产生兴趣。

(5)学生原创分享

学生获奖作品毕竟还是少数,我们还可以在资源超市中放置每一名同学的平时作业与综合作品,以便同学之间互相评论、鉴赏、学习和交流。

(6)教材

教材也是资源超市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大多数动画设计与制作相关的教材都会配有CD光盘,光盘中往往提供了教材中每个实例的素材、源文件,甚至是实例教程。所以,我们还要尽量搜集大量的教材,从其CD光盘中获取珍稀的教学资源。

3.管理者

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运营管理者可以使资源超市得以长期正常运营。在本资源超市中,管理者可以是教师、研究生、技能小组成员。教师无疑是专业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最佳人员,但仅仅依靠教师来管理超市,从时间、精力等各方面来说都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挖掘除教师以外的合适管理者人选。研究生是比较合适的人选,他们的心智、学术科研能力、技术实现能力相对于本科生要高出一个级别,同时研究生非常需要专业的实践机会,管理资源超市正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技能小组多是该专业的本科生,但是该群体技术过硬,与教师来往密切,比较熟悉教学流程和需要,同时也非常了解“消费者”,也是较为合适的人选。

4.消费者

本资源超市的消费者以《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生为主,也可以是各个层次的动画爱好者,他们同样需要获取动画相关的学习资料、常用素材、经典源文件和教程等资源。

5.运营

在资源超市的设计方案中,将主要设计其结构、功能和运营等方案,初步的功能和运营方案设想如图2所示。

四、关键技术

本资源超市依托于网络,它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运用网站开发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在超市系统试运营和正常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数据库技术、网站维护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目前该资源超市仍处于初期设计与构想阶段,具体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迎春.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服务的超市模式[J].江苏高教,2010(2):74-76.

[2]孙爱萍.开放远程教育背景下社区教育的资源超市建设[J].江苏高教,2008(4):139-141.

[3]张春,莫尊理,冯超,王君.论化学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超市化”思维[J].化学教育,2011(5):36-37,46.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微课;计算机基础

现代教学观指出,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也是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操作性强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圆心,忽略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够重视对学生活动的反馈,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守教学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更与未来社会的发展相悖。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由于职业教育仍被轻视,就读职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大部分存在厌学心理、文化成绩差、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等现象,再加上教育不均衡的差别,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较大,客观上造成了教学对象的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都是在多媒体教学机房中进行,学生上机操作,课堂组织、纪律的维护、氛围的创设都是比较有难度。虽然每节课教师都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由于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偏差,又缺乏足够时间的指导,部分学生对操作的任务无从下手。由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不一样,老师辅导也不可能照顾到全班学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微课与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的必要性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简短,以一个知识点为主,一般时长在10分钟以内,老师容易制作;数据量小,易于网络传输分享,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视频精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有效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内容具有针对性,易于同行交流点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操作性和实践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一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的知识传授主要在讲解演示中进行。在以技能操作演示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程设计方案中,结合教学目标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本学科特点的微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促进教师进步的作用。

三、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分析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在中职校园中,智能手机无处不在,成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内容来学习。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原有的教学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那么具有活泼生动、短小精悍特点的微课资源应运而生。微课教学模式在改变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同时,必然将渗透到一线课堂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而影响未来的教育改革走向。

(一)运用微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学生都是通过教师演示或者讲解来获取知识的,也可以通过教材自学来获取知识,但是这种学习效率通常比较低,经常受教室远近、教师音量大小、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也比较难发挥学习的自主学习或者自主探讨的习惯。学生使用微课进行学习后,理解能力,领悟水平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师在制作微课资源的同时,设置相对应的问题或者探讨活动,让学生进行学习探讨,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所以微课提高了学习的学习效率,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二)运用微课,弥补传统课堂不足。随着移动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时间更加自由,学习地点更加广泛,学习内容更加个性。这样的变化无不显示出了人们对轻松学习、按需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追求。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移动学习成为了继“在线学习”之后的另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内容经常以一个知识点为主,一般时长在10分钟以内,对于操作性强的计算机知识,又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更有得于学生的学习与吸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还有疑问,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达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这种方式较好的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运用微课,增强师生之间交流。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课,面向的是学校所有一年级学生,很多学校都出现计算机教师不足,学生多的现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均实行班级授课制。教师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师生的信息交流的方式单一。微课短小聚集且交互性强,可以灵活地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情景中。微课运用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运用微课教学这一新兴的教学手段可以和传统的教学互相融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当前,微课资源的制作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与实际教学还存在很多磨合,需要教师进行思索和实际操作来解决。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教学必将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种比较有效的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朱丽娜.“微”时代下的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科普童话:新课堂,2016(10).

[2]刘颖.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14,(12).

[3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年11期.

第12篇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就指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因此,专业课程内容必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进行有效对接。

 

广告设计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开设时间较长的专业之一。目前,在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广告业受到的冲击十分巨大。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新型数字媒体传播的不断涌现。而广告本质就是一种传播,它与媒体息息相关。因此,在广告媒体发生了改变的同时,从事广告设计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与岗位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本文就从广告行业趋势及工作岗位需求的变化出发,为实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进行无缝对接,在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广告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我国广告行业稳步发展。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的《中国广告市场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2016-2022年)》中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广告市场。虽然目前增长速度放缓,但广告总量还不及美国广告市场40%,可以说潜力巨大。得益于中国稳步发展的经济形势,因此,中国广告行业仍将继续成长与扩大。

 

2.新媒体广告增长迅速。新媒体时代,传统四大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的广告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相反,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媒体广告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状态。由于移动网络的覆盖率越来越广,连接速度越来越快,数字化营销方式包括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营销受广告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未来将成为广告行业的主力军。

 

3.广告从业机构发生变化。以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移动APP、搜索引擎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方式,使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服务不仅仅限于传统业务,还需要整合多种新媒体渠道。社交广告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中转发而得到快速而广泛的传播。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广告公司”,使传统广告公司受到极大挑战。如专门针对新媒体广告运营和推广的互动营销公司和“无线4A”公司,逐渐走上广告舞台。

 

二、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岗位及能力需求分析

 

1.广告设计专业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适应当前或未来广告设计领域需要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是“创造性+技能型”的专业设计师。

 

2.广告设计专业工作岗位。广告设计行业涵盖的领域较广,不仅限制在传统领域,由于新媒体行业的蓬勃发展,专业领域之间又不断交叉,促使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就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就业也更加灵活。通过调研广告行业机构及招聘平台,我们整理出广告专业就业的工作岗位主要有:①广告设计师(设计助理、设计制作员)。主要面向的就业单位是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整合营销传播机构、策划机构、互动营销机构、企业广告部等等;②平面设计师(印刷品设计师、品牌设计师)。就业的主要单位包括平面设计公司、品牌设计机构、文化传播公司、设计工作室、企业设计部、印刷厂、图文快印公司、婚纱摄影机构等等;③UI设计(软件界面设计)。就业单位主要是设计公司、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等。此岗位是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移动应用类软件及可穿戴设备界面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大,而且目前是最为火爆的岗位之一;④网页设计师。面向的就业单位包括信息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设计公司、淘宝网店等。⑤其他。包括自主创业,成立设计工作室,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大小承接相关业务。

 

3.岗位能力要求。通过对多家广告设计行业从业机构所进行的市场调研分析总结,对于初级广告设计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不外乎以下五个方面:①策划分析能力;是指对设计项目进行的前期调研分析,包括市场分析、产品分析、竞争对手分析,进而归纳出该项目的设计策略、设计定位,是进行设计工作前必要的准备工作;②创意设计能力;是指在设计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设计构思,创意思路的表现,要求岗位人员思维开阔,思路敏捷;③执行制作能力;是指设计方案的具体执行能力,包括字体排版、图形色彩、软件应用技术、各种设计技能的熟练运用,另外还需要了解后期成品制作所需的各种工艺及技术表现手段;④沟通协作能力;是指岗位人员与公司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还包括提案能力,设计表达及良好的沟通技巧;⑤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工作认真负责,热爱本职工作,对企业的忠诚度等方面。

 

三、基于工作岗位对接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1.基于工作岗位需求重构课程体系。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课程综合化是现代教育的趋势。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因此,需要与工作岗位进行直接对接。专业基础课程是对专业核心课程的辅助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广告设计专业的工作岗位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就需要将该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整合到该课程当中。因此,需要调整和精简课程的门类,并将相关的课程进行有机综合。将从事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整合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而顶岗实习课程就是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对接,检验职业能力的窗口。

 

2.与工作岗位对接的专业课程设置。根据目前的广告设计工作岗位分类,改革原有的课程结构,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为四大核心课程,分别是①广告设计课程——对应广告设计师岗位;②印刷设计(印刷品)课程——对应平面设计师岗位;③企业形象设计——对应品牌(平面)设计师岗位;④互动新媒体设计课程——对应UI设计师、网页设计师岗位。

 

按照广告设计工作岗位技能需要,将专业基础课调整为:美术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设计基础课程(构成设计)、设计软件课程(PS,AI等)、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图形图案课程等,通过这些基础课程,夯实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基本功。

 

广告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基础课(一年级) 专业核心课(二年级) 专业拓展课(三年级) 选修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 美术基础(素描、色彩) 广告设计 顶岗实习 思政

 

设计基础(构成) 印刷设计(印刷品) 毕业设计 英语

 

设计软件(PS,CD,AI) 企业形象设计(品牌) 就业辅导

 

字体与版式设计 互动新媒体设计 心理学

 

图形图案设计(插画)

 

3.根据岗位能力需求整合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模块。把原本零碎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转换成课程模块,将它们整合到专业核心课程当中,调配课时分配,使专业核心课程成为一门“大课”。一门“大课”之中含有众多“小课”,而每一门“小课”就是每一项岗位技能。根据岗位需要适当加入新的课程模块,以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其课程模块融入了课程导入、市场调研及分析、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摄影/摄影、广告创意与表现、新媒体广告、方案汇报、作品展览,并加入了外聘专家讲座和外出考察内容,增加了学生的视野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课程模块基本上涵盖了从事广告设计师岗位所有的专业核心能力。而课程模块的顺序安排也是按照广告设计项目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市场调研,到策略策划,再到设计表现,最后到方案评审,作品展览,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广告设计项目的全过程。

 

4.实行专业核心课程主持人制度,打造课程教学团队。以擅长该领域的教师作为课程主持人,并且实行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机制,每个教学模块以最擅长的教师来担任,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打造课程教学团队,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达到课程目标。

 

四、结语

 

基于工作岗位对接的广告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满足了工作岗位对于岗位技能的需求。鉴于这样的课程设计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是首例,而且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主讲教师管理、教学内容的协调上、教材以及学时分配上还存在诸多问题,还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