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02:3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影音乐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情感是艺术的灵魂,电影作品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使观众获得特殊的情感体验。在电影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画面、音乐等方面体会作品情感,加深对电影感情的体会。电影内容是情感表达的基石,而电影音乐就是情感表达的调味剂,没有音乐的电影是无法抒发感情的。音乐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可以将电影情感升华,使观众获得更强的情感冲击和体验。比如,很多电影到故事时都会融入特定的音乐,借助音乐手段将整部电影的感情升华到最高点,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使观众的内心情感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没有音乐,这种艺术效果将大大减弱,降低了电影的情感艺术表现。所以,电影音乐具有情感升华性,是电影作品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表现
(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效果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乐器,也可以通过人声,不同的形式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现代社会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就音乐来说,多样的音乐形式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具体到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使电影更有艺术魅力,音乐的缓、重、轻、急,音色的不同,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都能表现出不同的音乐特征,这些音乐特征相互交织,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艺术美感的电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电影场景中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比如人声和乐器对电影作品诠释就有差别,其不同的艺术特点能够满足电影内容的需求,人声通常表达得更直接,乐器的表现则更隐晦,根据不同音乐形式的运用使电影的艺术效果更丰满。
(二)表现内容的丰富性,丰富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
音乐是一种具体和抽象相融合的艺术,音乐的内容是具体的,但透过内容所表现出的艺术又是抽象的。音乐通过歌词、旋律、节奏来表达其内容。电影音乐不同于单纯的音乐,电影音乐的内容更丰富,需要根据电影作品的内容来选择音乐内容,而反过来,音乐的内容又必须能够表现电影作品。所以,电影音乐的内容大多是丰富多彩的,比如,轻快舒缓的音乐可以包含舒适的生活、美丽的自然环境、愉悦的心情、幸福的爱情,等等,一种音乐风格或者音乐旋律可以蕴涵很多内容,增加了观众想象的空间,使电影作品的艺术内容更丰富更饱满,让观众对电影作品有更多的畅想和体验。
(三)表现色彩的变幻性,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电影音乐除了有丰富的内容外,还具有变幻的色彩,虽然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是抽象的,但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却能让电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说电影作品是画板,音乐就是调色笔,让电影作品充满艺术色彩。比如,在电影作品中,当电影画面温馨祥和时,可以运用舒缓轻快的音乐,让观众感受到如粉红色般的恬淡。当电影画面是黄昏或深夜时,就可以运用柔和的曲调,表现出一种蓝色调的音乐色彩。而当电影画面清新愉悦时,可以运用愉快的音乐,表现出一种绿色调的音乐色彩。所以,不同的音乐曲调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现不同的电影场景,使观众体验色彩斑斓的电影世界,增加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
(四)表现画面的美学性,加强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创作艺术,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和喜爱的艺术形式,随着观众对电影热爱,其对电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些画面精美、音乐动听、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电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在这些因素中,音乐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已成为电影美学艺术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为音乐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才使得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能充分发挥电影作品的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变幻的曲调、节奏、音色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并将这种艺术形式恰当地融入电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电影人物的心理和内心情感,并在思想上达成共识,使观众在视觉上、听觉上和心理上达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电影音乐的美学性也增加了电影作品的美学价值。
(五)表现情感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电影的发展也经历一段时间。就目前来说,电影作品需要声音、音乐去增强效果,没有音乐的电影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艺术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观众,并使观众获得情感体验。电影音乐最大的艺术特点在于增强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不管是其形式的运用还是内容的表现,都是为了更好地抒感,让观众在电影中获得内心的满足。在电影作品中融入音乐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真切、更能打动人心。比如在悲伤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伤的音乐,将使这种情感升华,增加了人们的悲痛之情,让观众的感情得到释放,电影艺术也因此而发挥了作用。所以,电影音乐能增加情感表达的真实性,渲染电影作品的艺术感情。
三、结语
一、形式的和谐美
久石让毕业于日本国立大学的作曲系,一方面,深入地学习了西方古典音乐理论,施托克豪森、约翰•凯奇等殿堂级人物都对久石让有所影响;另一方面,久石让又善于在作品中融入日本的音乐元素,这也是久石让能被视作日本国民级音乐大师的原因之一。在久石让的作品当中,这样的结合是相得益彰,十分和谐的。如在《千与千寻》中,久石让就将日本的琉球音乐融入到乐曲当中。《千与千寻》本身就是一部以日本为背景的动画,主人公十岁的女孩荻野千寻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女孩,影片还向世界介绍了日本特有的“汤文化”以及日本特有的神灵崇拜;另一方面,正因为《千与千寻》中有大量的神秘元素,涉及古老的传说与咒语,因此在配乐上必须要考虑到添加有日本民族风味的乐器,还要体现出东方古老文化的神秘色彩。在开场的音乐中,为了突出“腐烂神”(实际上是河神)的可怕,弦乐揉弦代表了众人,而日本特有的打击乐器则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紧张与不安。而《众神》这一曲子更是用了日本的传统乐器三味线、尺八和太鼓,而当众神现身的庄严时刻,则用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进行辅助,既体现了日本的特色,又使得故事情节得以在不同配器间淋漓尽致地展开。
二、意境的脱俗美
电影音乐除了要为影片奠定基调以外,还要能言画面所不能言,使得观众与影片中的人物更好地产生心灵共鸣,这就涉及音乐为电影营造的审美意境。这一方面在《天空之城》的配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天空之城》中,配乐有时不仅仅是影片的外景音乐,也是影片的实景音乐。如在《铁道车溪谷的早晨》中,音乐来自于少年巴斯站在房顶上所吹奏的小号。随着天色渐亮,小镇逐渐恢复生气,此时的配乐参与乐器也由少变多,交响乐队先用缓慢的旋律描绘出了天光大白、万物苏醒的场景,然后旋律逐渐紧凑,象征着人们开始忙碌,女主人公希达逐渐清醒。此时的希达由于受到海盗的袭击,从高空中坠入小镇,身处陌生的环境,正是处于无助的时候,但是巴斯的节奏感强而高昂的音乐充满了活力。此时的画面上是蓝天白云,鸽子的翅膀闪耀着金光在小镇上空飞过,各家各户的房顶上皆飘出屡屡炊烟。这明媚的场景既与希达曾经身处的黑暗天空形成对比,也与身为矿工机师徒弟的巴斯常年待的不见天日的地底迥然不同。小号本身的音色就是辉煌明亮的,加上这里选用的是降B大调的进行曲曲式,诉说着少年巴斯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由于希达正是在巴斯家发现了天空之城拉普达的照片,因此燃起斗志,发誓一定要和巴斯一起找到天空之城,这一段有力地吹奏也暗示了两人的决心以及光明的结尾。巴斯每天吹奏完小号以后都会喂鸽子。当巴斯与希达互诉衷情的时候,乐曲由小号变成八音盒的倾诉主题。在音乐的塑造下,希达和巴斯的情感犹如阳光普照一般,得以自由地宣泄,整个画面都充满了唯美脱俗的审美意境。当希达与巴斯手牵手走进飞岛“天空之城拉普达”时,看到的是无数参天的大树,视野为一片壮观的绿色所占据,此时的配乐采用舒缓的钢琴,表明主人公的心中依然心存怀疑,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钢琴声很好地表现出了天空之城充满生命力的景象,随着两人的脚步的移动,天空之城的壮观慢慢展现在他们面前,此时的旋律也变为高昂,更多的乐器加入进来,体现出二人心情的激动。在这一段中,天空之城的美景是主要审美对象,但在画面中不可能出现过多的细节,配乐很好地表现了这里草木生长、鸟兽繁衍的审美意境,给人以轻盈、安详之感。
三、人格的高尚美
作为社会文化的产物,音乐的存在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客观世界影响人类,人类再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外界的反映以及内心的志向操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久石让的电影音乐,便不能发现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一种伦理色彩,尤其是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动漫对于宫崎骏来说,是营造一个和谐美好世界的手段,主人公是善良、热爱生活的象征,于是在配乐上,有着久石让对主人公高尚人格的肯定。《天空之城》的配乐carrying you主要表现了主人公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希达与巴斯承载着找到天空之城的重任,在一路上,他们时刻面临着来自海盗和军队的威胁,然而二者却始终没有放弃,在结尾舒缓的音乐中,他们受到了生命之树树根的保护,乘坐飞行器离开了越升越高的飞岛。望着逐渐消失在视野中的拉普达,巴斯与希达脸上带着伤,彼此没有说话,铜管与弦乐的配合仿佛是巴斯与希达内心的交流,在这次历险中,他们彼此帮助,不仅证实了天空之城的存在,验证了自己的勇敢无畏,也收获了纯洁而亲密的友情。希达与巴斯的旅程既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代表了对希望不放弃的精神,体现了作曲者的人文关怀。久石让电影音乐往往既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影片添光增彩,又能独立于电影之外,成为街头巷尾中人们熟知的作品,广泛而长久地流传。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够熟练地分配曲式结构,掌握适宜的配器方法和和声体系,更在于他能够借助音乐来表现超然脱俗的意境,传达出人类对于爱、美德和希望的坚持。
作者:陈红宇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理论 艺术文献 三维教学模式
高等艺术院校及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的学习都有必修课程,课程名称通常为《艺术概论》,实质是对高校学生综合艺术理论素养的一次普及,这门课对于理解艺术理论,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正确引导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这门课程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涉及美术、摄影、影视、音乐、舞蹈、戏曲、建筑园林等多种艺术门类和形态,围绕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推衍展开,对艺术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梳理;依据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具体探讨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艺术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而现有的教材体系,旨在揭示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建立艺术学科教育的基本平台,在较大学科框架下引用极少原典,在反映艺术理论的风采与精华方面显得有些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教学创新和研究。
目前,国内学界对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的纯理论课堂学习,这种模式以教材知识传授为主,重心在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以及艺术门类的基本概念,介绍艺术创作与社会接受的一些环节。如果单纯以口授和书面理论为主,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较弱,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让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也是第一种模式在教学工作中逐渐淡出的原因,围绕教材展开的艺术概论教学是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第一维度;第二个阶段,是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设备的逐步完善提升,开始出现教学理论与多媒体声像相结合,以教师课件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感性地认识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像资料,这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第二维度。
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乃至各省、国家级的有些精品课程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教研与推广过程。从长远来看,艺术理论的教学必然会面临新的要求,将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随着新时期大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感到,现有的教材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已经开始出现了某些局限,但是,相关的深化辅助体系尚未完备地建立起来,大量可利用的文献资料十分分散,我们可以通过汇总、去粗取精加以整合,使其成为教学中又一个有力支撑和补充。因而,在目前多媒体课件为主的状态下未雨绸缪,在教学学术性上再向前推进一级,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增加新的教学方式非常必要,这也成为本文探讨的第三维度。
三维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在现阶段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结合的基础上,引入各艺术门类艺术大师的经典文献著作,建设开发教材之外的阅读课本,以指导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与艺术创作实践,提高精神文化领域的人文素养。这一平台的内容可以包含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雕塑、影视、戏剧、舞蹈等富有代表性、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实践经验总结,论文、随笔、感想等体裁不拘,构建一个可资阅读和借鉴的书面经验体系,如同一个现身说法的艺术家文库,使学生通过集中阅读这些艺术家的人生积累与感悟所凝结成的文字,短时间内结合课堂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素养与基调,在有效的课堂学习中感悟艺术与人生的丰富内涵。
这个集成读本体系可以以文献的遴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一批文献及时进行教学与反馈,然后再补充更新,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一个核心文献为主体的人文艺术集成读本。文库的编排收纳按时代序列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围绕三种类别展开,力争内容丰富、涵盖多样。具体来说,第一大构成部分是古典诗、词、文、琴、画论文献的精选、节选,以及白话文译本的选择、构建,然后围绕“意境”“意蕴”有关核心概念的典范文本集合,如曹丕《典论・论文》、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谢赫《古画品录》等,例如曹丕论及文字,“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典论・论文》)又如嵇康论及古琴的文字,“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嵇康《琴赋》)
第二构成部分,选择近现代的曲艺、美术等艺术门类,如梅兰芳论艺术、吴冠中论抽象美、傅抱石论中国画的精神等一批富有真知灼见、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影响角度,我们可以选择戏曲大师梅兰芳的文字举例,“我虽然很早认识白石先生,但跟他学画却在一九二零年的秋天。记得有一天我邀他到家里来闲谈,白石先生一见面就说:‘听说你近来习画很用功,我看见你画的佛像,比以前进步了。’……白石先生笑着说:‘我给你画草虫,你回头唱一段给我听就成了。’……他的小虫画得那样细致生动,仿佛蠕蠕地要爬出纸外的样子。但是,他下笔准确的程度是惊人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这段文字选自梅兰芳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里面部分章节细致生动地记录了他与陈师曾、金拱北、陈半丁、齐白石等画家的交往与学画的经历。这适合美术类青年学子沉心静气地体会戏曲与国画界的颠峰人物相互促进的往事,深入体会艺术门类间的相互借鉴与影响,有利于开阔视野,促进专业创作。
另外,在同一艺术门类之中,对于东西方艺术的影响与交融,我们也可举例介绍给学生,“在西方学习了绘画中的结构规律、平面分割的法则,回头再看自己祖先的杰作,我惊讶地发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立足于‘方’的基本构成,其效果端庄而厚重;郭熙的《早春图》以‘弧’为主调,从树木干枝到群山体态,均一统在曲线的颂歌中,构成恢弘的春之曲;弘仁着墨无多,全凭平面分割之独特手法,表现大自然的宽阔与开合……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若真能达到艺术的至境,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其实是嫡亲姊妹,均系大自然的嫡传。”吴冠中以精到的语言、丰富的人生体验告诉学子,在艺术的最高境界中东西方相融,这种毕生的体会,如果配合青年的悟性,必将会在艺术的思考与创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部分,选择当代艺术批评、电影理论、新媒介理论、艺术设计理论方面有独到体会和个人成就的文选构建,介绍具有一定个人风格的当代艺术批评,例如,“当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使者带着他们固有的文化标准来中国选择现代艺术时,中国的‘细腰国际主义者’们由于多年积累了丰厚的‘泛表演’经验,就会坦然说出:‘您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我就能做出什么来。’足够地暗示了自家手艺的无所不能。换句话说,您(西方)用民俗眼光看我们(中国),我就给您提供有滋有味的民俗制品……”作者以犀利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解析了当代的一些艺术现象,为青年学子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通过中正平稳的教材语言与富有语言特色、剑走偏锋的文献个案配合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既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又可以让他们掌握语言运用的灵活技巧与思考问题的方式,起到思维与语言技能双向提高的作用。
总之,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在多媒体影音教学与教材教学的两级平台之上,首先完成古典的反映传统美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邃精华构建,随后完成近现代选文的构建,然后完成当代的选文构建及课堂运用。经过完整的教学周期的应用与反馈,最后统筹定稿,成为日后教学的有力辅助文库,并扩大范围推广。虽然目前的艺术理论课堂教学仍处于第二阶段的长足发展中,但从长远来看,在深化教学的追求中,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产生更深入、更有效的影响。从古今中外大量存世的文论、画论、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各领域艺术家著作中采撷、精选、过滤和搭配,比单纯依赖学生自己去图书馆课后阅读要直接、有效。
参考文献:
[1]许姬传.梅兰芳回忆录/梅兰芳口述[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2]吴冠中.皓首学术随笔.吴冠中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