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05:46: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五步教学法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五步教学法是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按五个教学步骤或环节进行教学的方法。五步教学法旨在创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寻求一种可行的途径将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转移到重方法、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轨道上来。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五步教学法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针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由教师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方式、忽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它不仅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获取思想政治理论方法的传授和多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它将传授思想政治理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后,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主要有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将理论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能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充分体现“精”而“管用”的基本要求。三是能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与促进研究生个性张扬结合起来。四是能极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率,克服课时紧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五步教学法既能使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掌握教材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重点地解决了研究生思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率极大提高。因而,通过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可以实现以下的目标:能够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改变理论知识教学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严重脱节的现状;能够改变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能够改变高校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的态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探索出一种适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为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五步教学法,关键把握五个步骤,实现师生互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式教学。根据实施五步教学法的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五个步骤,即:
第一步:精讲内容,精心导学。第一步骤主要是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其目标是帮助研究生学好思想政治基本理论。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基础。这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中讲授教学内容时,注重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求思想性、知识性、逻辑性、趣味性的统一。因此,教师在讲课时要抓重点、讲难点,同时注意讲清楚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同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内容决定了在表达方式和讲授技巧上要讲求思想的深刻性、知识的广博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趣味的丰富性,并将它们完美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努力做到:吃透教学大纲,深刻领会主题思想,真正熟悉课堂内容体系的逻辑连接关系以及每一逻辑层次转换承接的基本内涵及其要点,不断增强阐述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占有和搜集大量新鲜材料,选取典型生动、形象感人的事例充实论据,加强阐述中的条理性和趣味性;注重课堂上的语言的准确精炼和生动活泼,力戒表情呆板、照本宣科、空洞无物的枯燥说教。
第二步:师生思辨,探讨交流。在第一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和研究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交流阶段,以“思辨”为主要特征。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这一步骤的实施分两个小环节:
第一个小环节是:教师提问、学生探究。这一小环节主要是教师应精心设置小思考题、让研究生进行思考,研究生谈认识和观点。在教师精讲或串讲教学内容后,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思想状况结合课程内容,提出几个小问题供研究生思考。教师所提的问题既是研究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鲜话题又要注意与课程的重点或难点内容密切相关,以引起研究生的兴趣。研究生在教师的鼓励下认真探究和思考,既要“研”,又要“讨”,在这一阶段,研究生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分析和探究,揭示理论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研究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小环节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这一小环节的任务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依据“学须善疑”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大胆提问。通过教师精讲、提问和研究生探究讨论的过程后,研究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问题会随之越来越集中。教师应引导研究生把对重大理论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疑惑、把研究生自己心中的疙瘩或对某些思想政治理论问题的认识,大胆表达出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倾听并记录研究生发言内容包括针锋相对的辩论。在研究生提完问题之后,教师对每位研究生的提问,都应作出回答。教师采用启发式手段,点拨诱导学生思维,授之以渔,带着研究生走向知识,走向感知,培养研究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有意识地、有目的对研究生的问题进行释疑。
第三步:教师讲评、学生领悟。在前二个步骤完成之后,教师应对整个讨论予以讲评和分析。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每个章节教学、讨论结束之后应做一些必要的讲评,进行正确引导,增强研究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教师应总结学生讨论中的正确部分和指出不足之处,并分析教学目的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研究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适量提供研究生自学参考书目。教师作总结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善引博喻;条理清晰,要言不繁;循序渐进,步步深化。通过教师的总结,引导研究生有所悟、有所收获,使研究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及优患意识,激励研究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这对其良好政治素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步:自我探究、撰写心得。教师在讲评结束后,要求研究生课后进行自我思考、撰写心得体会。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要求研究生自己以书面形式写出心得体会文章,篇幅不宜过长,可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包含课程学习后有哪些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等等。二是教师给研究生布置思考题或提出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求研究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三是教师要求研究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生就某一方面进行社会调查后写出40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教师都要求学生谈真实感受,不讲假话和违心的话,并力求将切实感受写得具体一点,避免空发议论。研究生将写好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交给教师。
第五,典型发言,总结提高。在第四个步骤完成之后,进入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总结提高阶段。这是五步教学法得以成功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对每篇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进行批改,选择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心得体会、政治小论文和调查报告,在若干周时间里,在课堂上让学生作典型发言,也可让研究生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评论,最后教师作总结。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回顾总结,使研究生加深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运用。这五个步骤互相联系环环相扣又各具功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互动。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成绩是:学生课堂研讨和回答问题占20%,心得体会或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40%,学习态度等占10%。
1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明确后才能更好的选择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体,先理论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选择实例先示范一遍,然后学生模仿老师做,最后上交作业就可以了。所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该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虽然已经出现很多年,也被应用到了很多学科,但对于计算机类操作比较强学科这个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项目教学法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这种角色的转变,即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能提高创新性,还能加强知识的“举一反三”的应用能力。
2选取“贴合工作实际”的案例为教学内容
既然应用了项目教学法,选取合适的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让学生感兴趣,选取项目的原则一定要来自生活,或者来自工作实际需求。所以教师要进行企业调研,调查一下企业对计算机基础的操作需求,选取企业的工作实例作为项目的载体,教师要对项目进行加工,让其变成一个学生感兴趣,又能涵盖大部分知识点的项目,这样才会一举多得。如果是建筑类学校,计算机基础的项目选择就要选择建筑公司常用的案例,由于每个专业区别很大,所以在每个专业的授课上项目的选择要贴合专业的,分专业按项目讲授。如讲授word文档编辑时,选择“建筑招投标书”为编辑范文,招投标书的编辑时建筑个行业都需要的,但没个专业又有区别,大项目名称一样,但内容不同,学生在编辑本专业文档时,兴趣立刻就被激发出来了,有了兴趣,知识就容易接受。课下项目选择编辑“学生论文”,与学生本身息息相关的项目实例,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这样必然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创设“多向思维、灵活互动”的教学过程
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做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评价贯穿于始终,教师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采用“五步走”的教学模式“,五步走”是指:第一步: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让学生明确做什么;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项目,让学生知道怎么做;第三步:合作学习、完成项目,经过师生互动最终完成项目;第四步:多维评价、交流学习评价,经过组内、组间、教师评价后,告诉学生做的怎么样;第五步:拓展项目、巩固提高,这一步是独立完成课下项目,巩固提高课内教学内容。通过“多想思维、灵活互动”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从“要学”变为“乐学”,即提高了兴趣,又增长了能力。
4构建“激发学习兴趣”的多维评价方法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怎么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用多维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设计公平合理的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结合,教师点评要有理有据,让学生觉得公平合理。每次评价要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有改正作品的机会。第二、每阶段举办一次计算机操作竞赛,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如:讲到文字录入时,可以举办“文字录入比赛”,比一比谁打字速度最快。讲到WORD图文混排时可以举办“创意板报大赛”。讲到PPT制作时可以举行“PPT设计大赛”。总之适当的竞赛对提高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三、课堂上巧设疑问,多用形象比喻。如:讲授计算机硬件时,可以提问学生:如果让你们去给自己选购一台计算机,你们重点看什么,买计算机硬件时哪些性能指标最重要,学生都会认真思考,提高兴趣,当然学生回答要么是不会,要么回答的不全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最高涨,这时教师再适时讲解答案。当讲授文件和文件夹的区别时:可以这样形象比喻,说文件相当于书本一样,是信息的集合,和文件夹相当于书包,是存放文件的容器,这样即清楚又形象。教师-“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学改革,是永远不能停止的课题。计算机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形成学习动机,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精彩,这是教师应该必备的能力,对于高职学生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这块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出适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丛国凤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近些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应用在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在计算机教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并不是很广泛。本文旨在研究案例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规律,如何在计算机基公共础课程中实施创新型案例教学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传统案例教学法
传统案例教学法是在的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对象,先由教师对案例进行呈现,并作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最后以共同完成案例。通过对案例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
2.创新型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据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时间。相反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参与时间有限。问题的重点在于在学生从始至终是被动的接受案例,而没有真正的分析和理解案例。在创新性案例教学法中,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的活动。学生是参与者和案例教学的主体,不仅要参与案例教学环节,还要参与到案例的设计中。学生要事先准备好案例中的材料,由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案例,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案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学生引入一个他们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以及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更直观、更深入的掌握案例中的知识。那么创新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案例的设计。
3.创新型案例教学设计
明确创新型案例教学特点以后,重点就是案例的设计。编写案例的基本要求如下。案例撰写的核心是学生:如何解决这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们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个组的学生负责一个案例材料的组织工作,鼓励他们提出有代表性的案例,老师在案例的选择和设计方面详细指导。每节课的教学中案例是由小组的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讲解的案例一般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要讲解内容、讲解方式以及如何讲解等。通过学生的讲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对案例适当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等活动。
另外创新案例教学需要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立主题。学生再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知识性、趣味性、理论性要求并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主题。
(2)不要分析,这是教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案例的编写者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3)是不要改编。案例是由学生提供的,是从他们角度出发。教师应该要提供编写案例的方法,对案例的选择提出意见,而不应该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改编。
4.创新型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步,请学生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
摘要求和规范。并将手抄报作品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开始分析如何运用Word提供的图形处理工具设计、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手抄报。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操作方法。例如:在制作手抄报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手抄报制作中需要的工具,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完成这个案例。通过观察手抄报中插入的图片素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素材的来源,各种图形对象的操作,为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步,鼓励学生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接受询问,启发思考,必要时给予适当点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这个阶段中小论文期刊网期刊网,学生根据手抄报的主题,要搜集制作手抄报所需文字材料和图片等素材。按照教师的提示和相关的知识点,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案,如:怎样插入图片?如何设置段落背景颜色?怎样制作首字下沉效果?
第四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例如,针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和相关操作,归纳Word中文字的格式化处理,段落的排版,各种图形的插入和编辑,首字下沉,分栏,绘制图形等操作。这些知识和操作对本案例的实际意义、重点、难点、容易出错处等及时进行总结。并针学生完成案例的情况,指出不足之处,进行引申和提高。补充一些关于文字排版处理在本案例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如Word文档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的添加和设置操作等。
第五步,举一反三。结合案例知识点,进行拓展性训练,使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复习巩固。例如: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选择一个主题,利用本案例的学习的相关知识,制作一份电影的宣传海报。使学生学有所用,在本案例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 “任务驱动” 教学实践
国家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蓝皮书)[1][2]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也就是强调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实现从重视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3][4][5]。
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时习惯按照课本就知识点来开展教学,使得学生在按照教师的演示和给定步骤完成任务时比较容易,而真正给学生综合性的任务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制作作品时很多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安康学院依托省级教改项目,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问题解决为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得以优化。
一、“任务驱动”简介
“任务驱动”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简称,它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6]。“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它一般分为四个步骤:提出任务,完成任务的思想、方法、操作,边学边做完成任务,总结规律、技巧,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任务。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实践
1.知识点的任务转化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安康学院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一些具体的任务当中,通过具体任务的解决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就Office 2003而言,可以实现知识点的以下任务转化。
(1)Word 2003文字处理
任务1:制作求职简历。涉及的知识点为字符和段落的格式化、表格的制作、制表位、页面边框和打印。
任务2:制作宣传单。涉及的知识点为页面入图形、插入和编辑艺术字、文本框、项目符合和编号。
任务3:制作毕业论文。涉及的知识点为文档属性、样式、节、页眉和页脚、修订和批注和目录。
任务4:快速批量打印信封。涉及的知识点为文本框和邮件合并。
(2)Excel 2003电子表格处理
任务1:制作智能型通讯录。涉及的知识点为窗口的认识、单元格格式化、批注、视图管理、密码设置和工作簿的。
任务2: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涉及的知识点为冻结窗口、函数的使用、数组公式的使用、VBA编程和图表。
任务3:销售记录管理与分析。涉及的知识点为数据清单、数据排序、数据筛选、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
任务4:员工工资管理。涉及的知识点为TODAY、YRAR、SUMIF等函数,以及VLOOKUP、IF等函数的嵌套。
(3)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
任务:制作毕业论文答辩报告。涉及的知识点为演示文稿与幻灯片、占位符、幻灯片版式、模板、配色方案、超链接和动画效果。
2.教学实践
(1)提出任务
以上述“Word 2003文字处理”一章为例,设计了一个“制作求职简历”的任务:“找工作,是竞争什么?简历是招聘单位了解你的第一扇窗口,因此通过简历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是最重要的。假设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请结合自身情况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这个任务与每个学生的联系都非常紧密,大家毕业后都要面临求职,都需要用到求职简历,所以当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任务提出后,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如何完成所给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分析任务
通过对个人简历的构成进行分析,制作一份个人求职简历需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构成部分。
第一,个人简历的制作。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来完成,根据个人情况的不同,个人简历中包括的信息是不同的,个人简历的制作要清晰、整洁并且有条理。
第二,自荐书的制作。根据自荐书的内容对页面进行调整,使页面的布局合理,不要太紧凑也不要太分散。
第三,封面的制作。第一页设计求职简历的封面,要尽量让封面美观,可以插入图片或用艺术字进行点缀。
(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结合上述对任务的分析,引导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完成制作个人求职简历的步骤。具体如下:
第一步,制作自荐书,输入内容并进行排版。
第二步,制作“个人简历”表格,并设置相应的单元格属性。
第三步,制作求职简历的封面页,插入图片并用制表符来对齐封面的文字。
第四步,在“求职简历”的自荐书页中添加页面边框。
第五步,对“求职简历”进行打印预览,确定后打印。
(4)总结任务
总结任务阶段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任务的总结可以实现知识的查漏补缺,以及提升和应用迁移,等等。在个人求职简历制作这个任务时,主要涉及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图片的处理,表格的制作和文档的分节,以及制表位的使用。这个任务除了对学生在运用上述知识点解决类似求职简历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对文字处理中版面设计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版面进行设计时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规范性,学生应多观察各种出版物的版面风格,以便设计出更多实用性的文档。
三、结语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从重视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征求意见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钱字华.计算机基础教学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课外探究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科学学科教学应当是多元的、多样的,科学教学活动不只局限在课堂教学时间里,要把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出课堂,走向更大、更远的学习空间。开展课外自主探究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摆脱课堂上教学材料单一的束缚,让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更全方位的研究。这样的探究对于学生而言既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不断思考,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科学探究的本质得到充分体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形成。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呢?
2013年初我们在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行,我们尝试将该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在引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一谈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运用“六步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流程
“六步教学法”是:第一步: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大胆猜想,合理假设;第三步:设计实验,制定计划;第四步:合作探究,开展实验;第五步:深入研讨,获得结论;第六步: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更是教师指导学生实验探究的一种模式。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谓探究,就是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认识过程;科学课中的探究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大胆假设;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结果,讨论假设等。而“六步教学法”正是指引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课下学生在探究时也会按照这样的探究过程进行探究,从而学会课外科学探究。
二、以问题发现为引导,是“六步教学法”关键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是科学学科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将学科教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诱发问题,便于学生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出实验,评析方案可行性。教师在课堂上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贴近学生的想法,从而发现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闪光点。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们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自觉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探究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电磁铁的磁力》时,对于“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学生们提出了很多研究对象:电池的电量、线圈的粗细、铁芯的长短、铁芯的粗细、线圈的圈数、线圈离铁芯的距离・・・・・・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么多的研究对象,我引导学生先对“线圈的圈数”和“电池的电量”进行研究。学生通过实验很快得出了结论,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课下设计实验研究其他因素,学生的兴趣很高。
孩子们的心灵是一片广阔的天地,他们对许多东西都感到好奇,都想把它弄清楚,只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总是能够寻求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引领学生热爱课外科学探究活动。
三、创设探究环境,是“六步教学法”的有效保障
对于学生的探究,教师要及时给予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必要时参与到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去。学生在进行课外科学探究时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解答。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担心影响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校图书馆可以定时开放,给学生提供一些科普知识类的书籍;学校实验室可以借出一定的实验器具;学生合作,共享自己的资源;教师时常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消除对科学的“成见”, 并积极配合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
四、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和评价,是“六步教学法”的核心
词汇教学
八年级单词总计653个(含、*号词汇),根据重读音节中的元音进行分组归类,划分11个单元,平均每个单元约60个词(有的一个单元多达90个词)。词汇难关的突破可以引起一系列教学法的变革,因此,词汇教学需要教师[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 dylw.NET第一论文 网]花大量的心血备课,组织教学。
1.准备工作
首先,向学生阐明为什么要集中识词,怎么集中,集中的好处和困难等等,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召开家长会,请家长配合督促子女。
其次,制订好集中识词计划,写好全过程的教案,画好必要的图表,制作好教具和识词大卡,向学生介绍集中训词的方法和奖励办法等。
其三,学生要做好识词用的小卡片,准备好识词读本。
2.通过实验取得经验
正式实验前,先找上、中、下不同水平的学生各一名,进行个别动员,确定集中识词的量,以便了解班级的承受力。
在全班思想动员之后,做一次全班实验,取50个生词(卡片),让学生拼读一遍,教师正音后,学生自学,要求会读、会背。对最先完成的几个学生,教师记下他们所花的时间,亲自考一考,当堂表扬其记忆方法与效果。
一节课时间到了,统计多少人尚未完成以及会读多少词,为今后正式集中识词应取的词汇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3.正式实验
(1)第一课时:学习生词50~60个。
单词按发音规律编组,如重读音节[i:],可以分为字母e,字母组合ee、ea等,编成四组。各组单词按长短难易混合编排,不能排成阶梯式。
首先宣布当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介绍本节课教的元音音素的正确发音,如[i:],然后学生抽读,教师正音,告诉字母e、ee、ea都发[i:]音。
先教本课最难拼读的五六个词。课前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由选读,教师正音,然后领读二至三遍,这是启发式的难点突破。每次抽查五六个难词,不可太多,否则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正音结束,马上叫学生读卡片,把会读的卡片筛出来,然后集中精力,参照音标,利用循环记忆法,识记不熟的词。此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难释疑。最后让学生序读、抽读、跳读,检验是否真会。
如进展很快,就要求两会:会背、会英汉互译。发现学生有困难,就放低要求。总之要视学生情况而定。
最后归纳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并要求课外复习、巩固词的音与义,从一会到二会甚至要求三会,即会默写。
(2)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所学第一课时单词。
首先10—15分钟两两对话,一般教10问10答,都是极简单的日常生活对话。教完后马上要求同座上左右两人对练,在对练中强化记忆所学内容,由教师计时,让左右同学交替连问各一分钟。最后抽几对表演。这就是一分钟两两分级对话,学年坚持。
复习巩固第一课时所学的单词,应注意方式的多种多样,如游戏、比赛等,然后进行默写,以后依照进行,注意每两三个单元小循环复习一次,每六个单元中循环一次,最后大循环。
语法教学
英语学习者如果不懂语法,则寸步难行,掌握语法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现行教材是根据功能结构体系编排的,强调所说,不讲究系统语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八年级语法内容分三步来实施语法教学:超前集中,随机集中,综合集中。
1.超前集中教学语法
笔者把有规律的、主要的、常见的语法现象,简明扼要地分五个单元在教课文之前分别教给学生,有的要求做练习,有的只要求掌握,有的举办个讲座就行了。这样,有了一定的语法基础,加上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学生就能很快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超前集中教学语法的周期不宜过长,有时不必整堂讲语法,每次讲一个语法项目,讲了就练,速战速决。不必强求学生100%掌握,因为以后还有随机集中、综合集中等教学环节,还要反复循环,所以不必面面俱到,要求不宜过高。
2.随机集中教学语法
在消化吸收超前集中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语法的内在规律,根据某些特殊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语法内容。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教材的需要,随机详细地、全面地、系统地讲解语法内容,并及时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
3.综合集中教学法
这是语法教学反复循环的高级阶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转换应用的能力。在这一阶段有机地将已教过的语法知识进行提炼、深化,并且针对学生的疑点、难点归纳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单项集中或多项综合集中的练习方法,让学生边练边讲,自己归纳小结,切忌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做综合练习时,学生易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教师应及时帮助他们查漏补缺。
在语法教学中,采取上述三步走的方法,由粗到细进而到精,但不是截然分开,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交叉进行。
4.效果
语法分三步教学,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一开始就对整个语法有个完整的认识,了解重点与难点,以及中外语法的异同,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就为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扫清了主要的障碍,有利于开展课外活动,提前开展阅读原著的训练。
采用超前集中教学,事先熟悉单词与语法,排除了预习的障碍,学生就愿意预习,也有兴趣预习。进行必要的书面预习,教师上课能做到成竹在胸。因此不必在语法、词汇上花太多的时间,就有可能进行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了。我们的做法一般是:每单元两课时授完,一课时检测,听说读写训练也融入其中,比常规的五步教学法每单元少花两课时,既达到教学目的,又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记忆负担。因此,超前集中教学词汇、语法、课文(听力、阅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优越性主要还表现在:
一、导读
我这里说的导读不仅仅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而是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读和课后自学。课前预习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前,自己先主动学习新知识,并作一定的预习笔记,如划出重难点、提出有疑惑的问题、解决书上的习题等。随后,带着预习结果听课。实践证明,有备而来的主动接受知识效果明显的优于没有预习的被动接受知识。笔者认为,学习是学以前不懂的东西,因而课堂上着重是解疑解惑的,没必要把书上的东西一古脑全“灌”给学生。学生有准备听课,在教师的帮助下,把疑惑解决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课前预习正是要学生先做好准备。课堂自读就是教师讲课时,为了使学生迅速及进一步理解相关内容,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的重要方式。现在历史教材编写的一个优点是图文并茂、补充材料内容多,这些东西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述。因此就要求学生自读这些东西,以加深对教师讲述的理解。
自读的方式有默读思考、朗读讲述和朗读记忆等。课后自学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发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补充一些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写小论文、调查当地历史地理的变迁、收集历史老照片,上网查和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等。这样既寓教于乐,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导思
导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的有机统一。“主导作用的要害是启发性,即循循善诱;主体地位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这一步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吃透理解教材,根据教学目标,针对每一课,提出一些层层推进、向教学目标靠近的诱导性问题。以历史人物的评价为例,我在上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9年级上册)这一课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关于拿破仑的更多知识,便于给拿破仑一个客观的评价,我打破常规,马上把本册第23课《世界文化的杰作》的第一个内容“著名音乐家”就提前上了,让学生自学学习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回答问题:这首交响曲是专门为谁而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总谱扉页上写的“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改写成“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呢?通过前后两课知识的学习,学生就能够比较客观的评价拿破仑了。
三、导议
这是发挥教与学两个环节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及将一节课推向的关键。在诱导思考阶段,往往会出现教师在重点讲解、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时,同样的问题学生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对这种情况切忌武断的一刀切,不妨让学生各抒己见,亦可展开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等方式。一刀切既伤害了学生的感情,也伤害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这是水平和能力的检验,是贯彻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要求教师在学生讨论或辩论时,对学生的看法应及时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和最终的目标靠近。最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要给予画龙点睛式的总结,对学生的发言也予以适当的鼓励性评价。这一步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对学生而言,课堂讨论或辩论调动了其不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学史的兴趣,锻炼了其口才,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然也丰富了课堂气氛。
四、导结
即教师简明扼要的引导学生将1节课所学的内容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这一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引导合理、条理清晰、逻辑层次分明和重难点突出。方式可以是教师唱独角戏,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总结或提问学生回答等。以《中国历史》8年级上册第 4课的《》为例,我是这样唱“独角戏”的:“1894―1895年的是日本发动的一场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虽然一批清军爱国将领,如邓世昌及爱国士兵的奋勇抵抗,但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使中国战败(划出重要历史人物)。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国辱国的《》(划出战争结果)。由其四个内容我们可知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巨大危害是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划出《》的影响)。后来又是什么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呢?下一次课我们再了解(留下悬念,激起其主动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问题导向;运筹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4-0101-03
一、概述
运筹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交叉性强的一门科学;运筹学是平行于数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级学科,又被称为管理科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运筹学被提出以来,它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国际上收到了广泛重视,并应用于军事、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该课程被设立为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定量分析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己完善,但是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对于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运筹学没有动力。
在本科教育中,国内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运筹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也有很多关于《运筹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直观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等,其主要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教学法目前在经管类专业课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应用于运筹学这类以数学建模为手段的基础课还没有具体的操作流程与考核办法。
二、目前高校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重点与培养目标不符
教育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推进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中,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来讲,每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每一个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应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专业型”展开。
目前高校对运筹学的教学目标有两大类,一类是重视数学推导演算的理论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多用板书和传统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且学生除了用笔算推演外,不会使用Excel,Matlab等软件来求解运筹学问题,因此没有办法把这门课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应用于解决专业问题上;另一类教学目标是单纯重视运筹学的实用性,这种教学方法多以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用Excel和Matlab对已知问题进行求解,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并不能掌握运筹学的建模原理与方法,不能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上。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高校中有很多专业开设《运筹学》课程,但所学内容不针对专业所需,而是根据运筹学基本知识体系讲解的(如表1所示),由于课时限制,大部分内容没有办法讲解的面面俱到,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内容没有办法讲解透彻。
(三)考核方式不灵活
目前,很多高校运筹学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综合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且往往采取闭卷的考试形式,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运筹学涉及的数学知识比较多,手工计算量大,因此期末考试不及格的人数较多,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优势
(一)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教学主线,能帮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改变学生对运筹学课程的印象,改善学习效果。
(二)问题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提出生活中存在的开放性题目,让同学们思考,并运用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一轮尝试性建模活动。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一轮建模活动,并通過求解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问题导向教学法丰富了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小组研究成果展示是教学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考核单一的现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问题分组讨论、研究成果展示、课堂表现、作业、笔试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运筹学知识求解现实问题,不仅要有定性描述,还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这样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基于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运筹学教学模式
(一)确定教学内容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简为四个部分:线性规划模型,整数规划模型,网络与配送模型以及库存模型,如图1所示。调整后的运筹学教学内容更具专业性,有利于深入讲解与专业相关的重点难点,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用于解决专业问题。
(二)教学流程设计
基于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研究,并充分考虑我院运筹学教学现状,对运筹学教学过程及组织方式进行设计,将教学过程分为“问题设计与提出——组织分组讨论——重点与难点讲解——小组汇报点评——总结评分考核”五步,如图2所示。
1.问题设计与提出
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内容,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适当开放性案例分析类题目,设计出分析问题的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在理论讲解前将问题发放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设计的具体问题如表2所示。
2.组织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对小组进行分工,在小组展示后在小组内部进行不记名投票,投出在小组中贡献最多的三名成员。以小组表现和小组投票结果对小组内每个成员打分。
3.重点难点讲解
以开放性问题切入点为导引从建立模型,到求解模型的过程进行深入讲解。
4.小组汇报点评
各个小组汇报成果,从建模求解的完整性与创新性两个方面对小组汇报结果进行评定。对优秀的研究报告进行整理,尝试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5.总结评分考核
适时进行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具体方案如下:出勤情况占10%,小组展示40%,笔试占60%。其中,优秀且具有创新性的小组展示将被推荐为大学生创新项目,并运用与毕业论文撰写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目前在高校物流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方法单一呆板、师生互动式教学方法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贯穿整个运筹学模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各种模型来分析和解决物流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培养“应用型、創新性、专业型”人才的目标应是一种探索。
一、普通高校法学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谈话答疑、作业练习、指导论文撰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讲授。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过的课本知识,重点是对记忆力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因而很难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
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和现场形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阶段第一学期为期4-5个月的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多数单位因自身业务压力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而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为感性认识,,如监狱、看守所概况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以上法学教育方法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以教为本的思想,注重法学理论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灌输,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层次及方法相适应,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训练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法律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思想受过去传统思想和法制环境的约束,对法学教育的目的没有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法学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二是没有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从而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和错位,以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没能有机结合,降低了教学实效。
二、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即:积极引导,激活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启发式教学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启发式”。学生能动作用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活动状态。为此,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按照“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例如:课堂教学要以研究讨论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授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再比如实验、实习、调查等社会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和现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创造性
即: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到会学,由学习到创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习变为创造。离开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
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征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创造能力。把握这三点,就可谓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法。
1、设疑求解教学法
设疑求解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在此教学下,学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以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质疑和问难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法学知识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教师设疑,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疑、得出结论,教师的每堂课都本着“提出问题、分析疑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重视学生自身的“领悟”,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所学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分析从而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之中;三是教师引导解疑;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
2、角色模拟教学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虚拟的或真实的场景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如律师的扮演者,还是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观看表演的学生,都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设置较为逼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对策。
角色模拟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选择。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案件应当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预先设定答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模拟的内容可以是节选的片段,也可以是较为完整的案件模拟,如模拟法庭庭审过程。第二步,组织材料。由于因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通常需要准备角度、特征、立场和内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组织材料应当严密、准确、细致、完备、分门别类和条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据案情,角色包括双方当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检察宫、证人参与,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当观察员。观察员不参与表演,其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并对各方表现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第四步,模拟表演。教师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之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模拟评价。这是角色模拟之后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全面总结、深入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3、问题分析教学法
问题分析教学法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种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
4、合作学习教学法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地理 案例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107-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并把科学探究列为具体内容标准的一个主题,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地理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案例式教学并不是全新的理念,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朗道尔教授创立,他在《合同法案例》一书的前言中说道:“被作为科学的法律是由原则和原理构成的。每个原理都来源于众多的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让他们更有效地参与探索和研究。地理作为一门综合学科,重在说理,而理来源于众多的案例。案例教学更适用于此,况且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国内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就案例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我们查阅了他们取得的成果,理论性都很强,实践性相对差一些,尤其对我们现行的高中教材的针对性强的少之又少,急需一线教师研究适应于我们高中学生的案例教学法。
地理学教育应该是一个产生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探索知识的产生过程中,掌握概念和原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本质,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而反思高中地理学教育,长期以来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强“灌”学生强“记”,被动学习。而忽视或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普通高中实施地理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通过“案例式教学设计”而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形成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观念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从而改变我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通过两年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普通高中的学生现状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
〖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模式分为自然地理教学模式和人文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
自然地理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实践得出的结论。理论性非常强,比较生涩难懂,也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己研究探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老师的引导,深入浅出,先把理论讲透彻,再把学生带到案例中进行理解深化,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这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产生的。它的模式一般为:理论提出——特例分析——讨论交流——作出结论——同例推证。具体实施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出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二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问题,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使理论融于案例中,更贴近生活实际。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已经在讲道理,学生互相讨论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听老师讲已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教师讲解火候已到,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从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第五步:同例推证。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学生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应该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
[人文地理教学]
第一步:特例分析。这一步是提出特殊案例,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任务,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先让学生思考和议论,通过案例设置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案例的选取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利用教材提供的案例;(2)从多种媒体中选取有用的案例;(3)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设计案例。
第二步:推出理论。这一步是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到地理的基本理论。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理解并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教师进行理论讲解让学生解疑,并对理论加深理解。
第三步:讨论交流。这一步案例探究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应引导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更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除案例的提供、课堂结束时的简短总结由老师完成外(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整理案例),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当然教师要积极创造和维护良好的讨论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充分讨论、争辩,教师要适时地鼓励那些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发言。
第四步:举一反三。这一步是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再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及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再提高一层,应进行同类案例反馈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通过讨论学习后能运用已经学习的理论来解决现实中的相关案例。
第五步:作出结论。这一步是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探究题,可能是按照例题“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真正地弄懂道理。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练习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讲解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针对学生最困难的地方进行。
〖复习课模式〗
复习课型的设计关键是设计好探究题,题型应多样化。如问答题、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填表、填图题和解答题。通过完成上述题型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复习题学生做复习题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构建知识结构再出示复习题(循环进行)。
〖习题课模式〗
该课型是教师巩固和深化知识的课型。教师在应用此课型时,首先应确定完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相应的习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设计好一定梯度和层次的习题。通过练习,师生评议,达到学会解题,寻求思路,归纳总结,概括规律,理解、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它的模式一般为:出示习题做练习师生评议再出示习题(循环进行)。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因进行提升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地理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本课题研究就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等方面做了一点浅显的探讨,旨在更好地贯彻地理学科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地理学科教学的深入。由地理的学科特点,借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更重要。经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我校地理教学的成功经验,及考虑学生的特点,通过依托地理案例的讲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地理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科学的分析方法,提高了综合分析的能力,提升了整体学生的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主要途径,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对人才英语素养要求的提高,英语阅读教学在中职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本文根据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立足于课本阅读,帮助学生分析文章,抓住文章的脉络,并重视快速泛读训练,在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性格张扬、喜欢表现、展示自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开展英语阅读比赛、情景剧表演、情景对话等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语言环境中,充当人物角色的学生会积极表现自己,主动阅读。同时,利用课后几分钟或课前几分钟引导学生进行个人阅读或小组阅读比赛,强化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竞争意识。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为此,加强课后查评,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监督,让学生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二、立足于课本进行阅读
英语阅读应从课本的教学入手。中职英语课本起点较低,内容简单易懂,课文有连贯的语言,并有明显的情景、情节、词汇、语法等知识。“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巩固”五步教学法,对理清课文的脉络、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1.在老师的问题情境指引下,学生自己快速阅读课文,积极热烈地讨论、猜测,给出不同的答案。2.从关键词入手对文章主题产生初步了解。3.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仔细阅读每一段落。4.根据上下文去猜测那些使用频率较低的词汇的意思,找出每一段的主题句,理解生词、短语和难句。5.在阅读全文后,可让学生提出几个难懂的句子,全班一起思考、讨论,教师趁此机会讲解一些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文章的含意所在。6.在对课文脉络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和重点句式结构进行复述,反复朗读以强化巩固阅读效果。
三、重视快速泛读训练
为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就要培养学生快速泛读的能力。阅读时,要重视题目设问,让学生围绕问题快速阅读并加以解决,因为它是文章的窗口。也要重视首尾两段,以及每一段的首尾句,因为这些地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也会出现在其中。还要重视文章的主题句和主旨句,做好总结归纳。
四、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阅读文章的多样化,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描写文和叙述文都要有所涉及,避免单一化,开阔学生的眼界。1.要略读文章,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2.分段阅读,找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了解释义,找出与关键词相关的动词词组和句子来体现情感;3.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总结段落大意;4.再细读文章,确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思路。阅读时,可以借鉴语文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事件的起因(why)、经过(what)和结果(how),采用这个策略引导教学,学生按照老师的意图,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分析文章结构。想要读懂文章,就要读懂词汇和语法,这是阅读的基础。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要求学生先根据词根结合前缀、后缀分析单词的释义来猜词,猜不出的要做好备注,然后回过头来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联系全文的语境推意思,再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来验证。语法分析能帮学生读懂句子,找出时间先后、逻辑顺序,理解文章作者的构思和意图。
五、加强阅读技巧指导
教师要善于画出全文的构图,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认知。其次,并按逻辑顺序,在阅读前预设任务,填写表格。第一遍读后,可能不到一半基础尚可的学生能填完信息表。这时教师再针对每个信息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完成表格。阅读需要多读、多思,掌握阅读的精髓,理解并牢记重要的词汇知识。针对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需制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阅读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总而言之,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要求出发,根据阅读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阅读教学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本节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根据“体育课课程新标准”的特点,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重点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跳远不仅是一项竞技项目,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腾空步是助跑、起跳后形成的一个空中弓步动作,要求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持空时间。所以经常练习跳远能有效地发展速度,下肢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培养勇敢.顽强.果断等优良品质.
三、学情分析:
1.教学条件(体育设施)能达到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有利于教学设计的顺利完成.
2本次课的说课对象是初三四班的学生,一共有46人,这些学生的力量素质普遍较差,比如踝关节力量.腿部力量.腰部力量等,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加强学生的力量素质,使其身体得到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跳远的基础知识.
2.使2/3的学生掌握跳远(腾空步)的基本技术和利用跳远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助跑、起跳
教学难点:空中平衡
六、主要教学方法:
1、讲解示范法
2、分解教学法
3、分组轮换法
4、评价反馈法
5、纠正错误法
6、模仿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把本堂课分为三个部分:
准备部分(10分钟) 基本部分(30分钟) 结束部分(5分钟)
(一) 准备部分:(10分钟)
1. 课堂常规
集合整队、清查人数;服装检查;安排见习生;宣布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2.“反口令”课前小游戏
目的:由于才上课,学生的情绪很激动,注意力不集中。通过“反口令”.练习,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论文百事通
3、 热身运动
目的:由于天气太冷,为了降低肌肉的粘滞性,减少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肌肉,关节处的损伤(围绕操场慢跑两圈)。
4、 游戏
名称:“报数成团”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场地:画一个半径为10m的圆
方法:学生在圆上慢跑,当教师报数是几,就几位同学抱成一团。
规则:如果当教师的口令下达后,(3秒钟)学生没有做出相应的反映,就罚5个俯卧撑
5、徒手体操:
头颈运动、扩胸振臂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压腿(弓步、仆步)、手腕踝关节运 (二)、基本部分:(30分钟)
1.复习内容:立定跳远。
学会在跳远时做到收腹举腿的动作要领。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跳远成绩。
练习方法:集体练习。(体操队行)
2.新授内容:跳远——腾空步:
跳远腾空阶段的任务是维持身体平衡,为完善的落地动作创造有利条件。
起跳腾空后,运动员要保持起跳离地时的跨步姿势,向前上方腾起。要做好起跳离地后的摆动腿,大腿抬平,小腿自然下垂,起跳腿自然伸直放松留于体后
教法:(在教师的口令下集体练习)
1. 讲解腾空步的完整动作的技术要领,并作示范。
2. 分解练习:
① 练习摆臂(提肩、制动),两手位置:摆动腿同侧手向侧摆,异侧手向前摆。
② 起跳练习:
上一步起跳练习(起跳腿落地;立腰、提肩、顶头)
上三步起跳练习(起跳腿落地;立腰、提肩、顶头)
上五步起跳练习(起跳腿落地;立腰、提肩、顶头)
注:摆动腿(右腿)放前面,起跳腿(左腿)放后面。
3. 主要练习:
主要练习跳远---腾空步
复习练习立定跳远
练习方法:采用“分组轮换”练习法
具体方法:男生先练习腾空步,每人4次。女生复习立定跳,每人4次。
练习完后,男女生交换练习内容。(教师指导练习并纠正错误动作)
4、错误动作分解及纠正:
a、手臂的摆动
b、摆动腿的“摆”与起跳腿的“蹬伸”
c、送髋不充分
(三)、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操:听音乐教授一套简易的放松操
2.总结、点评
3.安排学生归还器材
4.布置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预计教学效果
本课平均心率预计:130—135次/分;最高心率:170次/分;出现在约三是八分钟时,估计练习密度为40—4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