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时间:2023-01-02 22:33:57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第1篇

而现在的中学语文存在教学效果不显著,语文课堂一片沉闷,教师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还是提不起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学生都应该有所改变,师生应该在“问”上下功夫,以“问”促“学”,让高中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一、巧妙发问,循循善诱

陶行知f:“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要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发问。对于没有兴趣的东西,学生决不会积极地学习。语文课堂提问,首先就要问得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保姆叫做“大堰河”?根据一般的逻辑常识,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太可能叫做“大堰河”的。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有的说这是昵称,有的说是外号,最后看了注释学生得出答案:因为“大堰河”是童养媳,没有自己的名字,这是她的村名。我进一步提问:在封建社会,一个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有的学生很快联系到没有自己名字的“祥林嫂”,说明她们都是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那么艾青笔下的“大堰河”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人物塑造有何区别?学生带着有意思的问题进入文本阅读,抽丝拨茧,层层深入,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又如在《雨巷》一文中,诗人多次提到“丁香”,为什么诗人选用的是“丁香”,而不是“牡丹”“兰花”等其他意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形成了共识: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状似结,宛如心结,在古典诗词中常跟忧愁结合在一起,这跟诗人要表现的情感――冷漠、凄清、惆怅的基调是符合的。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也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它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是积极的、主动的,还是消极的、被动的。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中的问题设置更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应结合授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点,巧妙发问,循循善诱。

二、自主探究,百家争鸣

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我经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做到“三敢”:敢想、敢说、敢问。为了营造“三敢”课堂,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开学初,我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并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和书记员,并定出本组的队名、队歌和口号。在每次的小组PK中,引入加分模式,每节课分数落后的小组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这种新型的课堂模式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也把那些上课常常走神的学生带回语文殿堂。经过一个多礼拜的团队合作,学生在课堂上都放得比较开,也愿意去思考、去表现了,因为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或者质疑都可以给小组增加分数、带来荣誉。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热闹的课堂不等于嘻嘻哈哈放羊式的教学。对于跟学习内容无关不着边际的回答或者质疑,我引入了减分模式,这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天马行空般的东拉西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很多“没有问题”的学生变成了“有问题”的学生,“有问题”的学生转化成“问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些成了彼此解答问题的学生了。

其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质疑。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无效提问,什么是肤浅的问题,什么是深刻的问题,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如在《囚绿记》一文中,我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这样的预习任务环环相扣,学生对文章不再停留在简单的阅读上,必须对文本的结构、思路有深入的解读,才能形成合理的答案,有了答案后,在课堂上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最后完成对问题的解答。我又提了个问题: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由此及彼,学以致用。最后我让学生来谈谈我为什么这样设置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我点评完后,让每个小组提出一个文章给予他们启迪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并当场表扬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小组或个人。

第2篇

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使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与作者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笔者针对当前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现状,结合精读阅读法,提出现代诗歌精读教学的实施策略,有利于现代诗歌课题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现代诗歌;高中语文;精读教学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中国现代诗歌反映诗人处于时代变革中的思想与情感,教师应重视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精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是与泛读相较而言的。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应用精读策略,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帮助学生完成独特审美体验。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只选了三首,安排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分别是:《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沁园春•长沙》作为词,放在三首新诗之前,方便学生与后面几首新诗作对比,让学生更加了解新诗。本文精读策略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三首新诗中。

1精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中学语文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结果不尽如人意。首先,从教材方面来看,相对于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受宠地位来说,现代诗歌是比较尴尬的,其不仅所占篇幅只有三篇,且选文范围也没有古典诗歌的范围宽泛。其次,从教学方面来看,现代诗歌长期处于语文教学的边缘,在教学上现代诗歌也同其他文体一样,使得现代诗歌特殊的艺术特点没有发挥出来。再次,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缺乏精读现代诗歌的习惯,缺乏朗读的习惯,从而缺乏阅读的感受,导致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学生对现代诗歌提不起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对现代诗歌实行精读教学,通过精读诗歌中的语言、意象等,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与情感。让学生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艺术美,真正爱上现代诗歌。

2现代诗歌精读教学基本原则

进行现代诗歌精读教学,要明确一下几点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这是由诗歌精读教学的目的决定的。教师进行精读策略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面对不同类型的现代诗歌时,能选择合适的精读方法实现自我认知和情感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悟诗歌深层内涵,掌握诗歌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所以教师要实现现代诗歌精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得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倡导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精读诗歌的教学方式,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2.2针对性原则

这是由精读策略的性质决定的。在诗歌教学上,应对精读的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针对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不同方面的精读引导,使得学生能对所学诗歌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理解,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大堰河的形象及作者的表达技巧进行精读,感悟诗人对大堰河深沉而浓厚的依恋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

2.3开放性原则

学生是精读的主体,由于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生活经验不同,面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诗歌精读教学中应体现开放性原则,追求诗歌解读的多元性,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思路才得以打开,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3现代诗歌教学精读策略实施的方法

3.1挖掘法

对于诗歌中比较抽象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意象或表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揭示出意象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等隐含信息。如《雨巷》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丁香一样的姑娘”所象征的内涵进行精读,进行挖掘。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探讨。在教师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之后,学生开始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觉得姑娘是诗人的想象,姑娘就是诗人,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愁绪与惆怅。有的同学提出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内心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希望追求到自己的理想却不得忧伤和惆怅。在同学表达完自己的看法后,教师要给予肯定性评价,表明诗歌的解读可以多元化,鼓励学生课下还可以探讨交流。接着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诗人为什么有这种情绪?”适时插入背景介绍,让学生在这首朦胧含蓄的诗歌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在深入挖掘中,产生共鸣,获得独特的审美感悟。

3.2比较法

就是把所学诗歌与同类或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点,从比较中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感悟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教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时,可以把前课所学的《再别康桥》与之进行对比。前者是新月派“三美”理论的代表作,语言轻缓舒畅,清新自然;节奏宛转悠扬,情感含蓄委婉,给人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感;后者是一首自传性的抒情诗,是一首自由诗,没有一定的格式,全诗不押韵,不追求诗的韵脚和行数,语言优美流畅,奔放自由;也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作者在这首抒情长诗中穿插许多叙述成分和细节描写,更加形象地表现了大堰河勤劳、淳朴的农妇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大堰河这位“母亲”的深情,体现了像大堰河一样的社会底层劳动者的伟大品质。学生经过对比精读,对两首诗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育。

3.3重点分析法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精读教学就是针对诗歌中的某一知识点进行精读,为了达到学生对知识点充分理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分清教学的主次,引导学生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读,深入把握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如教授《再别康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诗歌中的意象,体味意境,感知“三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每节的意象。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徐志摩在诗歌的创作上少不了受到外国诗歌的影响,同时,作者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将二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新诗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古诗词中的意象,建立新诗与古典诗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另外,第一小节和第七小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意象“云彩”,作为首节和尾节中唯一一个意象,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云彩”这一意象,得出自己的见解。正因为诗歌中意象的叠加使用,才构成了诗歌的美感,从意象入手,解读诗歌的形式,理解“三美”理论。

3.4课堂拓展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以教材为依托,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诗歌精读教学应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从主题出发,从而感悟与之有关的文学知识。例如《再别康桥》精读教学时,确定以“三美”为主题的研讨,通过精读诗歌,体味“三美”,学生不仅全方位的鉴赏了《再别康桥》,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情感提验,同时也激发了阅读新月派或者体验诗歌“三美”诗词的兴趣。这时教师就可展现诗人徐志摩的另一些诗作,或者展示“三美”理论的提出者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死水》,让学生对比精读,深入感知“三美”理论。在学生对“三美”理论有了一个针对的认知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三美”理论试着创作诗歌或改写《再别康桥》、《死水》。只有在这样精读、鉴赏、迁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才能成为诗歌阅读活动的主体,实现读诗陶冶性情的目的。

4结语

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以精读策略为依托,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为重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准确、客观、畅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精读诗句的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比较、整合语言的能力。学生在诗歌精读中完成感悟体验,在朗读中感知文本,在精读中体会情感,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有利于促进的学生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许伯纯.文本细读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14(10).

[3]潘东明.在精读深思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中学语文,2008(8).

第3篇

一、在课文精妙处提问

很多课文中乍看矛盾的地方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矛盾点提问,创设愤悱情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以统一认识,获得更准确和深层次的理解。例如,《孔乙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乍看,句中的“大约”与“的确”二词互相矛盾,而准确理解这两个矛盾词语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主旨的重点。所以,宜抓住这两个矛盾词语提问:此处的“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的使用是否矛盾?应作何理解?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教师的引导、点拨,最终能够理解到: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没人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另外,“大约”一词还包含有“我”对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同情之意;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课文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和鞭挞。

深层次挖掘教材,在适当的精妙处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在扫除障碍的同时能训练思维,更好地掌握课文重、难点。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课始我就问:“‘大堰河’的名字是什么?”学生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大堰河’不就是她的名字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巧妙地设置了

障碍,不是能轻易找出答案的。这就促使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从而清楚这个名字是生养她的村庄的名字,意义深刻。这个贫苦保姆的名字问题,揭示了封建制度下贫苦妇女完全丧失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一触目惊心的事实,即使勤劳一生,却遭遇悲惨命运。这就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让学生保持对课文的兴趣。当然,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避免难度太大,不能锻炼学生思维,反倒挫伤其积极性,所设问题失去原有意义,达不到预期目的。要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有疑问的模糊点处提问

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到模棱两可,似懂非懂。这时,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针对这些模糊点提出并解决问题,必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如在教学《故乡》最后一段时:“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这里的路是简单的地上的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指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是靠人奋斗得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来没有,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通过在模糊点处提问,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学生感兴趣处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习有成效,必须要有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兴趣盎然地问,自主地学。当学生兴趣很浓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多提问探究,使其领悟透彻。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特别注意在学生感兴趣处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通过这两个看似简单,却又有其深意,无法一步回答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诱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孔乙己没有名字的原因及其深刻意义,掌握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要以教材为基点,围绕教材进行提问,通过阅读教学内容来进行,要有艺术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以列出以下问题:(1)愚公移山成功主要靠什么?(2)“河曲智叟无以应”,他真的无言以对了吗?(3)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有何异同?(4)怎么评价愚公?这些问题初看和教学任务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却环环相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四、在想象空白处提问

有时因为作者需要构思炼意、运笔行文,课文中常常会省略一部分内容,形成语言的“真空地带”。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文章空白处质疑问难,填补空白,能在加深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村人与渔人还有什么样的对话呢?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桃花源中村人跟渔人的交谈。学生发挥想象呈现了交谈的内容,了解到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还可让学生提出矛盾问题:桃花源究竟存在与否?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一番唇枪舌剑的辩论后,学生认为:就当时来说,桃花源是没有存在的可能的,文中“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为子虚乌有的桃花源笼罩了神秘气氛。作者构建这个理想的伊甸园,是为了鞭挞现实的黑暗,表现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显然,高效提问不宜指向性太过明了,应留出空白,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方式去选择、加工和改造材料,让学生自己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在适度处用曲问

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提问一方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及,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佳方式是让学生跳起来摘下胜利的果实,即让其动脑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因自己劳动获得的成果,才能更好掌握,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把握教学的适度性,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中心问题,这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效,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最终能否取得高效率的关键。

1.有的放矢,凸显核心

教学目标“单元化”。当前所用教材多是按照单元形式进行,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写在每个单元之前的“单元提示语”是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人教版,下同)第一单元的提示语是:“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又如,第二单元的提示语是:“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提示语既有教法上的实施建议,又有学法上的具体指引,更是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体现。教师领会提示语的精神,不仅可以弄清编者的意图,从而很好地抓住教学重点,避免因理解偏差而导致文本解读的偏颇,而且也有助于教师迅速、准确、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课时化”。所谓教学目标“课时化”,指的是每节课、每课时都要设定单独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把大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到课时。例如,在教学《 大堰河――我的保姆 》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设置教学目标为: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②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③ 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手法。而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还可以分别设计课时目标,比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② 理清诗的抒情脉络。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① 分析大堰河的形象;② 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教学目标“课时化”,可使教学目标明晰化、具体化;能够充实课程,使课堂内容实实在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因材施教,凸显层次

常说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学生,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同样适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 鸿门宴 》一课时,可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差异分别设计教学目标。学习基础较好的A班,教学目标可设为: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 鸿门宴 》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而学习基础较差的B班,教学目标可设为:掌握司马迁和《 史记 》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当然,凸显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区别对待学生,而是用适合他们的方式,让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充分发展。

3.因师而异,凸显风格

怀特海曾说:“风格是智者的最高德行。”总结语文名师的成长历程,会发现他们各有特色,也正是由于他们将独特的个人魅力融会到了教学中,才有了体现他们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才有了丰富的语文教学流派。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个人气质的彰显。例如,在教学《 雨巷 》时,文学功底厚实的教师,可以用更多诗意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朦胧、寂寥的感情,而善于朗诵的教师则可以用声音给学生营造哀怨、彷徨的情境。只有融会了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才能彰显个人特质,只有在教学中融会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尽早脱掉“教书匠”的名声。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资料满天飞的当下,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才能在网络化的集体大备课中独树一帜,才能抵挡住教参以及网络教案潜移默化的“冲击”。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驻马店高级中学,河南 驻马店,463000)

第5篇

我提倡、追求的新课型有如下几种:

一、个性发展的课堂

“教育中压制学生个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教育的模式化。中国教育的一切几乎都被模式化了。有人形容,我们的学校就像一座工厂,教育的过程就像一条条流水线,学生就像一个个被标准化的产品。教育的模式化,造成了学生发展的一律化和平面化,唯唯诺诺,无棱无角。”显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培养。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是个性化的教堂?就课堂教学而言,必须去创设一个以创造性为目标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这就必须变革传统提问方式。

传统上我们总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问答。这种方式易于教师掌握,控制课堂情况:问题是设计好的,答案心中有数,但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学生处于被动的客置。当教师提问时,有的同学甚至提心吊胆怕被叫起来回答;而创设富有启发性、包孕性问题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我在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课时,我没有按照教参的结论,对杜十娘这一主人公作过多讲解,我请学生做杜十娘命运的设计人,把提问的权力交还给学生,学生兴致勃勃,生成的问题精彩纷呈:①假如杜十娘没有怒沉百宝箱,她会另觅知音?遁入空门?独居?(包孕性、想象性)②杜十娘要追求什么?(指向性)③杜十娘与琵琶女相比,哪一个更具人格魅力?为什么?(启发性),问题的设计过程,学生已经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同时,学生作为主体,处于主动位置,学习兴趣大为增强,课堂气氛浓厚、教学收效甚好。

二、诗情画意的课堂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感悟诗意,让学生学会思考,让文字之美静静在每个孩子心头流淌。

1、只有思考,才能领略真谛,方能感悟诗意:如我在教读《故都的秋》,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古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古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忧郁、孤独的心境。,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与作者的情怀:“清晨静观图”通过朗读,领略景物描写的细致,但不细讲,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清扫落蕊图”,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揣摩作者寂寞的心境。(教学内容主次的安排,体现联想的层次感):①槐树的花蕊,为什么“像花又不像花”?花蕊,象征生命的柔弱。②“扫帚的丝纹”,为什么扫帚会留下丝纹?轻轻地、细细地扫,扫街人对花蕊生命柔弱的怜惜之情。③“落寞”?生命消失的落寞,生命的消亡仍然是很美的。

2、唯有融入,才能咀嚼其味,方能引发共鸣:如教读《大堰河——我的保姆》,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质的追求,更易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首叙事长诗,如果在教学设计上面面俱到,势必导致课堂的冗长与漫无目的,与其那样,还不如抓住诗歌诵读这一重要教学环节,在读中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眷恋和同情、赞美之情。以点带面,既遵循诗歌应该重朗读的规律,又确保教学内容的核实定位和落点准确,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是围绕诗这一教学重点来设置的,如开头的《懂你》这首歌的播放,后录音的范读,中间重点诗节学生的反复品读,结尾师生的齐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中让学生融入情感,咀嚼诗的韵味,在情感共鸣中让学生体验真情。

其实,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不是吗?就散文而言,冰心的柔美隽丽,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艳,……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欣赏散文,本身就是欣赏美。更何况还有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含蓄隽永的小品,耐人寻味的故事,都是教师应当带领学生一头扎进的知识之海。

三、开放灵活的课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变化——由单一必修课程到必修加选修,要求课堂的模式应该灵活多变。为此,教师必须大胆尝试,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样化:如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应加强朗读,体会烛之武“说”辞的精妙:句句悚动,短兵接战,其中有无限层褶。思考:烛之武说秦为什么会成功?;《祝福》一课,注重遣词造句的精妙:“放着罢,祥林嫂!”与“祥林嫂,放着罢!”传递情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无需太多的分析,精心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关注各个层面学生的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课堂。

四、情理交融的课堂

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不同于文学教学,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恐怕不仅仅是“教书”。我们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曼妙优美同时,别忘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提问;小组合作;脑力激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97-03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旨,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目标观,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怎样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基于高效教学的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创新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笔者在听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的时候,发现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很充分,整节课紧凑、有序、丰富,有的甚至花样繁多,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结果是老师累得口吐白沫,学生却神思漫游,气定神闲。因此,在课后评课的时候往往大倒苦水,把整节课不佳的原因都归结到学生的不配合上,但对学生为何不积极配合教师却不去做深入的探究。

一、主体意识缺失是导致课堂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1.关注学情不够——教学准备环节的缺失。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课的最首要的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备课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三维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活动安排等,这些方面教师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好,但我们要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班级之间有差异,个体之间更有差异,因此,在备课时,备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那么,备学生主要备哪些方面呢?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的知识储备,这里说的知识储备不仅仅指原来学过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学生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及信息的掌握。在一次教学技能大赛中,笔者听了这样一节音乐鉴赏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堪称完美,所做课件精美科学,所选音乐典型到位,但未能引起学生兴趣,很少有人认真去听。紧接着,教师导入了一张美丽的漓江图片,目的是引入一首非常好听的民族乐曲,结果不幸的是当时广西大旱,有新闻报道漓江的水缩减很厉害,学生又开始自发讨论,整节课都没有回到音乐鉴赏的主题上,可谓一节失败的课。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学生了解信息的背景,稍做引导就可以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就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活,都有一定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研究发现的需要层次理论非常引人瞩目。他将人类的多样需求分为两大类七个基本层次,即基本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成长需求:求知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了解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顾及学生各个方面的需求,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会性的、自尊上的到更高层次的求知、审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课堂的效率才有可能达到最大化。

2.有效问题太少——教学设计的失误。数学课堂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其效果也尽不相同。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富有创新意识,而且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度”,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然而,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并进而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学时,教师要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领会”学生的答案、“追究”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回答、思索如何从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回答出发,引发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让教室里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课堂表达,从而构建起有效课堂。

3.课堂提问过于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质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等让学生异口同声能回答的问题都不是有效问题。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原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又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认为,进行了“教育上合理”的提问。例如:“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作几个平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回答:“一个”。这个问题不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可是如果提问:“经过三点可以作几个平面?”学生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他必须自己对三个点可能有的位置关系加以研究和组合,考虑“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情况和“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并且分别对每一种情况作出结论。因为这个问题的信息量处于最适当的程度,所以,它是“教育上合理”的提问。

4.问题的设计是为了教师好教,不是为教学服务。有的教师在课上为了更“安全”、更好地按预定计划进行,往往把问题答案限制在自己所熟悉的范围之内,而对于超出自己范围之外的答案,就会拒绝。教师总是在等待更确切的回答,要么一个一个地叫下去,浪费了课堂时间,要么直接叫那些能够准确回答的好学生。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学生当主角,其他学生当陪客、看客甚至有些学生是什么都不是的旁观者,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考虑的是“老师希望我回答什么?怎样回答才能令老师满意,受老师表扬?”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我如何思考,我的意见是什么,我的想法如何?”等等。

二、学生脑力激荡,构建高效课堂

1.梯度问题,层层深入。提问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与同学的思维能力情况相对应,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事先掌握全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况。某个问题针对某一学生太难或太易都不恰当。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该生产生轻视的效果;相反,太难又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其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了价值。

如果所提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跨度太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突破,无从下手,就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提问必须控制好难度。如果确实有难度的提问,必须分解难度,设置成多问,做到层层递进,逐步引导,达到最终问题的解决。比如,在一次语文观摩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给笔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当时教师讲的是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其中有这样一小节: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针对这一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

(1)大堰河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

(2)这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

(3)既然不能对人说,那诗人他是怎么知道的?

这三个问题层层深入,迂回曲折,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心,连当时听课的老师都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样的课堂才叫人难忘,才能真正激荡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大堰河对诗人那无私崇高的爱,领悟到普通劳动者那伟大的情怀,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设制好梯度,使学生顺着“梯子”爬,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4.小组合作,共同提高。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

第7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2分,共50分)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3、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6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7、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8、我国历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 B 、黄帝 C 、禹 D、舜9、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0、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的是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11、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的青铜器是 A B C D1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D、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13、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14、《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1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17、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战国乐器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1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A、 楚 B 、齐 C 、秦 D 、燕19、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21、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B、“兼爱”“非攻”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23、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2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25、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二、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50分)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请回答:(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分)(2)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影响3分,其余每格2分) 图1耒耜 图2铁农具 图3牛耕图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3、学以致用 (15分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一名 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卷答案一、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请将答案填在下表,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A C D C B D B C B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D B B C A B D B21 22 23 24 25B D D D D二、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50分) 16、(1)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2分)(2)法家 (2分)(3)承认土地私有(2分),准许自由买卖(2分);奖励耕战(2分);推行县制(2分)(4)经济得到发展(1分);军队战斗力加强(1分);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分)17、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耒耜 河姆渡时期(距今七千年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铁农具 春秋 战国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 战国 18、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道家即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主张“无为而治”。(7分) 学生可建议分别用品德教育、纪律约束、自我觉悟等观点。也可融合使用。言之有理即可给分。(8分)

第8篇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请将其选出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每个2分,共50分)1、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2、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经生活过的远古居民有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山顶洞人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2、“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3、假如你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你不可能看到下列哪一现象 A、农田里水稻长势喜人 B、荒地上人们用耒耜耕地C、干栏式房屋错落有致 D、青铜器工艺精美4、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A、山顶洞人 B、半坡原始居民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5、下列哪一位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大禹6 .我国神话传说中,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了三个有名的人物叫尧、舜、禹,他们都是通过推举的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历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A、选举制 B、投票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7、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是A、逐鹿之战 B、夏朝的建立 C、禅让制的实施 D、华夏族的形成8、我国历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A、汤 B 、黄帝 C 、禹 D、舜9、今年7月,在南非召开的第二十九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0、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的是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11、认真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的青铜器是 A B C D12、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自比为太阳的暴君-----桀 B、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C、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镐,史称东周D、西周时期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周幽王13、关于夏、商、西周农业、畜牧业的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B、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C、今天家禽家畜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D、西周农业已经大量使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14、《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15、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16、“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A、以“德”教化人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17、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战国乐器是 A、编钟 B、铜钟 C、七孔骨笛 D、陶埙 18、战国时期的下列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A、 楚 B 、齐 C 、秦 D 、燕19、我们的祖先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2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21、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A、“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B、“兼爱”“非攻”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仁者爱人”“以德为政”2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 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C、孙武的著作是《孙子兵法》 D、庄子提出“仁”的学说23、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B、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C、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24、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25、关于都江堰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修建 ②位于岷江中游 ③的水上运输工程 ④消除水患,灌溉农田A①③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二、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50分) 1、(16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史记》引用商鞅语请回答:(1)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2分)(2)根据你的判断,商鞅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分)(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4)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2、阅读下列图片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完成表格(影响3分,其余每格2分) 图1耒耜 图2铁农具 图3牛耕图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 3、学以致用 (15分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一名 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一、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请将答案填在下表,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A C D C B D B C B C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D B B C A B D B21 22 23 24 25B D D D D二、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本题共50分) 16、(1)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2分)(2)法家 (2分)(3)承认土地私有(2分),准许自由买卖(2分);奖励耕战(2分);推行县制(2分)(4)经济得到发展(1分);军队战斗力加强(1分);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分)17、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简表农业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 出现的历史时期 推广的历史时期 推广使用的影响耒耜 河姆渡时期(距今七千年前) 本格不必填写 本格不必填写铁农具 春秋 战国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 战国 18、儒家强调“仁”和“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法家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主张强化专制统治,强化中央权力。道家即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主张“无为而治”。(7分) 学生可建议分别用品德教育、纪律约束、自我觉悟等观点。也可融合使用。言之有理即可给分。(8分)

第9篇

【关键词】诗歌;意象;教学;美

现代作家叶圣陶提出:“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叶老的一语便道出了诗歌的灵魂——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意象分为哪几种类型?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之美?作为一名多年来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下面仅就此问题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

比如:《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意象是具体事物,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美景,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些词汇就是诗人在头脑中所显之象,即意象。

其次,让我们再来熟悉一下意象的几种类型。

意象的选择和营造是诗歌创作的关键和基础。准确而独特的意象,可以引导学生更便捷更顺畅地进入诗人所营造的艺术天地,更深入地抵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1.直接意象。即诗人头脑中直接浮现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表象,诗人的思想感情直接渗透到具体的表象之中。在全部的意象中,直接意象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占有极大的比重。有时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可以构成一首诗,比如:“风吹绉了的水/没来由地波呀,波呀”——(汪静之《小诗二》)。

诗人以一个单纯意象为基础就构成了一首诗。

再比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坟墓”、“瓦菲”、“园地”、“石椅”,这些事物都在大堰河生前或死后涉及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因空间接近的原因,被联想到一起来了。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对养育他的乳母的深沉的爱。

2.间接意象。间接意象即间接的表现诗人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而不在是诗人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这类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间接意象又可分为比喻意象和象征意象。①比喻意象,简单说就是同某种事物、理念或情感有某种相似点,因而拿来做比方的意象。比喻意象可以用来摹状人或事物。如:罗长城的《脊梁》是这样描写田野间一位老年农民的脊梁的:“一条力的弧线/一道破土的犁圈/一条飞来的彩虹/一架厚的青峦。”

四个比喻意象就像四盏强烈的探照灯,同时把光聚到这位老农的脊梁上,凸显出多年与自然奋战的劳动者内在的力和美。

还比如冯至的《蛇》:“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

作者把青年人的寂寞附在蛇的意象上,运用了直接比喻,借助那“秀丽无邪”的蛇展开艺术想象。

②象征意象,就是代表某一实体事物或某种内容的意象。由于出现在诗歌中的只是象征体,而被象征的本体则隐去了,这样就使诗歌更耐人寻味。如《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人写的是礁石,但又不仅是礁石。说它是礁石,因为它生动地体现了海边礁石的特点;说它不是礁石,诗人的命意不在写一块石头,而可看成诗人自身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诗歌创作过程中,作者对外界事物心有所感,需要借助于某个特定具象,然后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读者阅读时才能在这个艺术天地里进行二次创作(审美过程),还原诗人所见所感,以获得内心的共鸣和审美愉悦。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来赏析意象之美。

诗歌以心灵为殿堂,诗歌意象比其它文学体裁更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因此,它是一种具有独特审美心理效应的艺术。好的诗歌呈现出鲜明的意象美。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只有设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感情,沉浸于诗歌的气氛和意境之中,才能让学生体验认识想象与诗意发生共鸣。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指导学生按作者的情感流露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再使头脑中浮现出相关的意象,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进入审美阶段。

比如:在赏析马雅可夫斯基1927年写的长诗《好》时,我让学生深刻体会旗的意象:“歌声/压倒/枪声,红旗/漫卷/战场”。同时赏析艾青在1949年也写的国旗:“美丽的旗/庄严的旗/团结的旗/四颗金星/朝向一颗大星/万众一心/朝向人民革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作者是怎样把旗作为革命的象征来写的,体会诗人采取的仰视角度,旗上面似乎也放射着神圣的灵光。

在学习柯岩的《,你在哪里》时,刻画人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喊,任悼念的情思飞腾。寄托于高山、森林、大地之上,赋予山河同悲的感情。最后在天安门前“深情呼唤”,表达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意境。此诗以意象塑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由此,一首好的诗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在是按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的、具有一定声音和意义的词语,而是染有情感色彩的一系列意象。由于不在受语言的羁绊,学生的想象可以凌空而起,乘风翱翔,从而使诗人植在诗行中的种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使诗歌的万花筒中的玻璃屑呈现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目前,现代诗歌发展很快,各种流派写法都在互相交流互有穿插,“写无定法”!所以往往很难来衡量,也是当今高考至今仍然将诗歌排除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还会经常找一些课外的优秀诗歌叫学生体会,比如:在欣赏现代著名诗人万一波的《藏羚羊跪倒在你面前》时,让学生体会诗人是以敏锐的笔触深邃的思考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藏羚羊穿越一枚戒指/远渡重洋,去满足英国贵妇/深渊似的、无止境的、没落/时尚。仅就一个意象——戒指,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藏羚羊无奈的眼神,站在风中瑟瑟发抖……自然的和谐是我们人类的梦想,可是恰恰是我们自己要打碎这个美梦!

再比如:著名诗人佳卉的《黄河岸边》中的最后一个意象,“……抽出在水中已有凉意的双手/我知道/我一滴水也抓不住”,诗歌的主题在这里得到体现,诗人的情绪也在这里被推向高潮。虽然握不住一滴水,但仍要将手伸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华夏文明的温度与走向。

这样的构思真的很巧妙,会让读者怦然心动,然后为诗人的独具匠心而拍案叫绝。

因此,意象是诗歌的主题,有美好灵魂的诗歌会被大家记住。那么就让我们怀揣满腹柔情,通过自然流畅的文字,将生动而富于生命的意象一点点打开,别有洞天!诗歌便真的会成为生命中心灵的航标和世界的点缀。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6.

[2]62840y9.诗歌中的意象选择和构建[J].讲义教程,2012,5.

第10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课堂营造轻松的氛围,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这是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文着重从导入语、提问、板书设计以及语言的艺术性来探讨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活力。希望对从事教师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提问;语言;艺术设计

长期以来,我国的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到一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没有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我国的语文教学质量一直落后。另一方面,学生一直认为语文就不用学习,只要会认识几个字,会说话就好,因此,在课堂中常常出现睡觉以及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同时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没有创新性,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

1. 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语的艺术设计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学必须有一个出色的开头,有一些教师往往不注重课文的导入,或者只是简单地当成了敲门砖,当门敲开了,砖也就扔了。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就像磁铁,一下子就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另外,托尔斯坦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追新求异是每一个学生的共同心理,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如何显得有艺术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艺术设计。

(1)教师的导入语中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对这方面的体现尤其明显。当学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作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古往今来,诗词中,写风的语句有很多,例如:白居易的《观刈麦》中描写南风:“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辛弃疾的《青玉案》中描写东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描写西风:“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岑参描写北风:“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通过引用这些诗句,来导出今天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导入的语言要体现思想内涵。 教师在设计导入语时,不仅要有吸引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或者起到一定的启迪效果。当学到《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入语:大家都知道“头悬梁,锥刺股”这个故事,在故事中,刚开始,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回到家遭到嫂子以及妻子的白眼和鄙视,之后发奋读书,就有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后来游说赵王成功,回到家中,看见嫂子爬着来见他,苏秦问何故,嫂子答:“为叔叔的位尊而多金”。大家猜猜我们今天学的什么课文呢,学生能够马上猜到,就是《范进中举》,在这篇课文中,范进就相当于苏秦,而他的老丈人就是苏秦嫂子一样的人物,通过这样的导语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引出下面所要讲的课文,也让学生大概了解《范进中举》所要表达的思想。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设计 课堂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依据教学目标重难点,科学地提出疑问以及提出重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1)反思性的提问。 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到一种怪圈中,浅尝辄止,在学习课文时,往往不能够正确地理解语文课文的真正思想以及体会文章的奥妙之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其艺术性。例如在学习《我与地坛》一文时,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入到地坛后,就没长久地离开过它呢”,反问学生,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这个角色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从史铁生的角度出发,在心理上和作者产生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情,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性提问。 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通过师生之间互动,生生之间互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习《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首先教师应该提问“既然是悲剧又何来伟大一说呢”,让学生组成两个阵地,互相讨论,逐渐达成一种思想,分辨出“悲”不只是“悲伤,悲痛”,同时还有“悲壮”的意思,从而得出勇士牺牲了身体,是悲壮的,但是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伟大的。从而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体思想就是赞扬一种为事业而牺牲的伟大精神,是当前所缺乏的一种精神。

(3)求异设问法。 通过采用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以及理解。例如学习《阿房宫赋》时,作为教师可以将其与《六国论》进行比较,分析国家灭亡的原因,两篇论文的论点是否相同呢,从而使学生明白两者灭亡原因的不同,最终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3. 语文课堂教学中板书的艺术设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性的教学手法不断应用到教学中,越来越多地受到教师的重视。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中的板书设计是无可代替的,板书设计能够彰显执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风格,炫耀出绚丽的智慧火花,同时充满艺术性的板书设计,能够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光辉以及色彩。那么如何设计语文课堂中的板书,才能够增加课堂色彩呢,本人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板书设计精巧美观。 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是建立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因此,在设计板书时应该符合规范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同时又要追求美的视觉以及美的感受,板书的设计不仅仅是线条与文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艺术,创新性地展示形象美、语言美以及布局美。例如:我们在学习《陋室铭》时,可以将文字以及线条结合成“陋室”的门窗以及屋瓦,这样一来,不仅使课文的结构清晰,还能够得到学生会心的一笑,激发学习兴趣。

(2)板书设计高度概括。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该注重板书设计的概括性,板书不仅仅能传达丰富的课文信息,而且还能够凸显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型若蛛网,也不要求教师只将甲乙丙丁简单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板书,只会让学生记不住,学生的笔记来不及记下,既耽误时间又不能突出课文的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口技》时,全文主要是突出一个“善”字,因此,设计本文板书时,应该高度对其进行概括,将内容以及写法构成一个大大的“善”字,突出全文的字眼。

(3)板书设计直观形象。 直观形象地运用语文板书的设计能够将理性东西与感性东西建立可靠的联系,学生能够从中学习事物以及现象,教师再建立相应的板书模型、图表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将荷花的外形特点与其精神内容相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形象地将课文内容与写法展示得清晰明了。

4.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设计 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展示语文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阵地,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一般我们会发现,比较受欢迎的讲课教师不仅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语文的艺术性。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下面就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总结以下几种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1)语言以情动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语文课堂语言必须具有感彩,或者热情奔放,或者含情脉脉,或者委婉含蓄等。例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首先教师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整首长诗,在读到“大堰河,今天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盖的……”,当读到这句饱含深情的语句时,下面听课的学生也会被感动,这样的朗读就再次展现了作品的感情以及渲染了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以及欣赏充满思想的美文佳句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充满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渔歌子》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让同学在脑子里展现白鹭、流水、桃花以及西塞山的轮廓,在给学生讲解这些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一幕幕情景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仿若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乐趣无穷。

(3)语言机智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课堂环境是一个变化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课堂环境,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教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往往会产生意外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正在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来,东撞西撞,最后被一名同学抓到了,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小麻雀没上小学就想上初中了吗?可惜它听不懂我们的课啊,还是放飞它到大自然中去磨炼吧。”通过这样的语言,就使课堂氛围一下放松下来,为下面同学愉悦学习奠定了基础。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掌握语文教学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让语文课堂氛围像死水一样沉寂,这样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炎,邱春兰.浅谈课堂教学艺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 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O(1).

[3] 刘延红.语文课堂语言艺术之我见[J].阅读教学论坛,2012(12).

[4] 马志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教海探航,2011(34):23-24.

[5] 马心忠.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设计原则的思考[J].新一代(下半月),2011(10).

[6] 李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科技资讯,2011(13).

第11篇

有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对我来说,知识就是幸福。有了知识,你就可以区别真理和谬误,可以分清高尚与渺小。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名著知识点九年级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艾青诗选》作者简介(1910年03月27日—1996年05月05日)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等。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春天》等。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等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85年,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其诗作《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诗歌风格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经典名言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4.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5.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6.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水浒传》主要内容《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九纹龙史进因为得罪了官府,被人告发,出于无奈,只得投奔外乡。后来碰到了一个下级军官鲁达,二人在酒楼谈天,得知酒楼卖唱父女受当地恶霸郑屠的欺凌,鲁达仗义赠银,发送父女回乡,并主动找上门去,三拳打死了郑屠。事后弃职逃亡,转去五台山出家,法名“智深”。

鲁智深受不了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寺中长老只得介绍他去东京(开封)大相国寺看管菜园。在此期间,他在偶然的情况下结识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当朝高太尉之子高衙内贪恋林冲妻子的美貌,设计陷害林冲,诬陷他“带刀”进入白虎堂,将他发配沧州,并企图在途中杀掉林冲。幸亏鲁智深一路暗中护送,才得以化险为夷。林冲发配沧州后,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仇人,上了梁山。

梁山附近有个当保正的晁盖,得知奸臣蔡京的女婿梁中书派杨志押送“生辰纲”上京,便由吴用定计,约集了其他七名好汉劫了生辰纲,投奔梁山。杨志丢了“生辰纲”,不能回去交差,就与鲁智深会合,占了二龙山。

郓城有个好汉叫宋江,他的情妇阎婆惜与人私通。在探知宋江与梁山强盗有来往后,她百般要挟。宋江一怒之下,杀了阎婆惜,逃奔小旋风柴进庄上,结识了武松。武松与宋江分手后,在景阳冈上打死猛虎,成了英雄,之后去阳谷县当了一名武官,碰巧遇见失散多年的胞兄武大。可是他的嫂子潘金莲却不守妇道,趁武松外出,私通西门庆,毒死武大。武松归后察知其情,杀了二人,给兄长报了仇。事后他被发配孟州,结识施恩,醉打蒋门神,怒杀张都监全家,也转去投二龙山安身。

宋江与武松分手后,到了清风寨寨主花荣那里,不久被父亲召回,因被人告发,发配江州。一日酒醉偶题“反诗”,又被判处死刑,幸得梁山弟兄劫法场救出。宋江执意要回家探父,又屡遭危险,终于上了梁山。

随后,经过三打祝家庄,出兵救柴进,梁山声势甚大。接着又连续打退高太尉三路进剿,桃花山、二龙山和梁山三山会合,同归水泊。而后,晁盖不幸中箭身亡,卢俊义经历几多曲折也上了梁山。梁山义军大破曾头市,又打退了朝廷几次进攻,其中好些统兵将领也参加了梁山聚义。最后,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个好汉,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

面对梁山义军越 战越勇的形势,朝廷改变策略,派人招抚。于是,在宋江等人妥协思想的指导下,梁山全体接受招安,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统治者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汉前去征辽、征方腊。连年的战事,弄得一百零八条好汉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人。然而,就是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脱接踵而至的厄运。统治者眼见梁山好汉们势孤力单,便在封官赏爵后不久,对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卢俊义被分别用药酒、水银毒死,李逵又被宋江临死时拉去陪葬,吴用、花荣也在蓼儿洼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被扼杀了。

主要人物宋江主要人物之一,字公明,山东济州府郓城县人。他排行第三,身体黑矮,有孝名,为人仗义疏财,人称孝义黑三郎。他广泛交结英雄豪杰,且好行方便,每每排难解纷,扶困济危,在江湖上威信极高,被人尊为“及时雨”、“呼保义”,作品写他是天魁星临凡,天罡地煞星之星主。

原在郓城县做押司,晁盖等劫生辰纲事发,他仗义前往报信,后为不致暴露与他们的关系而杀阎婆惜,逃避在外,闹青州后带人马投奔梁山。闻父病故回家奔丧,被官府捉拿,刺配江州.因醉后题反诗被判死刑。众好汉劫法场将他救上梁山。他团结弟兄。带领义军打了不少胜仗。晁盖牺牲后,被推为梁山泊寨主。接任后进一步标榜忠义,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明确提出“替天行道"的口号。

在他的领导下,义军队伍不断壮大,不只打击土豪劣绅,还冲州撞府,一再粉碎朝廷军事围剿。取得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的重大胜利。但他受封建思想影响甚深,不反皇帝,对统治者有幻想,在关键时刻妥协动摇,通过私访李师师.纵放高太尉,贿买宿元景,主动争取招安,把义军引向绝路。受招安后被利用去征辽和平方腊等农民起义,梁山头领“十去其八”.他自已被高俅一伙毒死在楚州安抚使任上。这一形象颇为复杂,他不满滥官当道的社会现实,同情被压迫者。并在具体遭际中成为义军领袖;他又恪守忠孝等封建道德,向往封妻荫子,青史留名。这一矛盾贯串他的一生。

晁盖绰号:托塔天王性格特点:仗义疏财,专爱结交天下好汉。虚怀若谷,耿直真诚;重情重义,刚正不阿。主要事迹:攻打曾头市人物简介:郓城县东溪村人,东溪村保正,本乡富户,人称托塔天王。七星入伙智取生辰纲后投梁山入伙。林冲火并白衣秀士王伦后为梁山寨主。后打曾头市中毒箭身亡。

卢俊义绰号:玉麒麟人物简介:北京城里的员外大户,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双。被梁山泊吴用用计骗到梁山,卢俊义与梁山英雄大战,不敌而逃,乘船逃走时被浪里白条张顺活捉。卢俊义不愿在梁山落草为寇,乘机逃走。

回到北京城,妻子贾氏却与管家李固做了夫妻。卢俊义同时亦被官兵捉拿,屈打成招,下了死牢。宋江率梁山泊英雄攻打北京城,拼命三郎石秀独力劫法场,救出卢俊义,杀了奸夫淫妇。卢俊义投奔梁山后,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受招安后卢俊义被封为武功大夫、庐州安抚使兼兵马副总管。后被高俅用药酒毒伤,不能骑马,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

林冲主要人物之一,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生得豹头环眼,燕领虎须,绰号豹子头。作品写他是天雄星临凡。

他武艺高强,不满滥官当道的黑暗现实,常有本事抱负不得施展的感慨,而注意交结好汉,表现其英雄本色。但教头的优渥、美满的家庭生活,也形成他温厚、隐忍和怯于反抗的性格。其妻在岳庙进香时被人调戏,他闻讯赶到举拳要打,认出是本管太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还对人解说:“不怕官,只怕管,怕高太尉面上不好看,权且饶过。”虽对陆谦等爪牙敢于刀刃相见,但为维护自己地位,不肯得罪上司,一忍再忍。高俅为满足其子淫欲,设宝刀计将他刺配沧州,暗嘱解差半路谋害,必欲置之死地。他负此不白之冤,尚指望挣扎着再回东京,野猪林里鲁智深把他从棍棒下救出,他因此为解差求情,到沧州后,先守天王堂,后看草料场,安心于囚徒生活。高俅又派入至沧州,与管营、差拨台谋火烧草料场,要把他烧死,他由于草屋被雪压塌暂避山神庙,才幸免于难。在被迫害得家破人亡,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才挺身而起,杀了高俅的爪牙,雪夜上梁山。从血泊恨海中站立起来的林冲,思想性格都发生很大变化,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义军行列。上梁山后,他火并了嫉贤妒能的原寨主王伦,为梁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义军马军五虎将之一,在对敌斗争中奋勇冲杀,立了许多战功,在反招安的斗争中,也有较清醒的头脑。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后,他于征方腊回来,患风病瘫了,病故于杭州六和寺。

吴用绰号:智多星性格特点: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主要事迹:智取生辰纲人物简介:平生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李逵主要人物之一,山东沂州沂水县人,绰号黑旋风,小字铁牛,作品写他是天杀星临凡。是个黑凛凛大汉,一头蓬松黄发,脸上长满髭须,使两把板斧,力大如牛。其兄与人家做长工,他因为打死人逃到江州傲小牢子。

他无家无业,赤贫的生活环境和闯荡江湖的经历,造就了他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敢于藐视官府、封建律条和秩序,声称:“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我只是前打后商量。”劫法场后宋江提出上梁山时,他第一个响应,叫道。“都去,都去!但有不去的,吃我一鸟斧,砍做两截便罢!”上山后作战英勇,以杀敌为乐,甚至睡梦中也斧砍高俅等奸臣,醒了还大叫“快当!”他爱憎分明。忠于义军事业,每以“梁山泊黑旋风李逵"自称,把自己和山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容损害山寨利益。他不满“原是山寨里人"的公孙胜听从师父的话隐居不出,半夜越墙“砍”了罗真人.还欣喜除了一害。听说宋江骗娶刘太公之女,便砍倒杏黄旗,要杀宋江,后经对证是歹徒假冒。便公开认错,并杀歹徒,救回刘女。他一再提出“杀去东京,夺了鸟位”的主张,最激烈地反对招安。菊花会上,他高叫“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大闹忠义堂。陈太尉来梁山招安,他撕毁诏书,痛打来使.公开辱骂皇帝.正是由于他和其他头领的反对,延缓了义军失败的时间。受招安后,又再三要求杀回梁山泊。征方腊回来,他到润州任都统制,得知朝廷赐宋江毒酒,再次进言“哥哥,反了罢!”但已晚了,他自己也喝了宋江给的毒酒。他是封建势力的死对头。

鲁智深绰号:花和尚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主要事迹: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人物简介:本名鲁达,因为他关西人,又有镇关西的外号,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步军头领第一名。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鲁智深忍受不住佛门清规,醉打山门,毁坏金身,被长老派往东京相国寺,看守菜园,因将偷菜的泼皮踢进了粪池,倒拔垂杨柳,威名远播。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了林冲,高俅派人捉拿鲁智深鲁智深在二龙山落草。后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头领。宋江攻打方腊,鲁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腊。后在杭州六合寺圆寂而死。

武松主要人物之一,山东清河县人。排行第二,人称武二郎,血溅鸳鸯楼后,为逃避缉捕,改为行者打扮,故亦称“行者武松”.作品写他是天伤星临凡。他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靠卖炊饼的哥哥武大抚养长大。因酒后伤人逃到柴进庄上,躲避一时。在回乡探兄路上,于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因此远近闻名,阳谷知县参他做了都头,并在此与哥哥相逢。当他去开封为知县送赃银时,武大被西门庆与嫂子潘金莲毒死,他为报兄仇,在去县衙告状不准的情况下,借谢邻请酒取得真实口供,手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然后到官府自首,被断配孟州。在孟州帮助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酒店,蒋的后台张都监、张团练设计将他捉了作贼。血的事实教育了他,怨怒之情化为惊心动魄的反抗行动,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杀了蒋、张等十九口,蘸血在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不再向官府投案,而是先上二龙山,后归梁山泊,投身武装反抗的行列。在反击官府围剿和攻城夺府的战斗中,他勇敢坚定,是义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反招安,指责宋江“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后他在征方腊时被包道乙砍断左臂,不受封诰,在杭州六和寺出家。

杨志绰号:青面兽性格特点:精明能干、粗暴蛮横主要事迹: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人物简介:客籍关西,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武举出身,官至殿司制使。因先后失陷花石纲、生辰纲,投鲁智深二龙山落草,三山入伙打青州后上梁山入伙,为山寨马军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一。

燕青绰号:浪子简介:是三十六天罡星最后一名。原为北京人氏,自幼父母双亡,在卢俊义家中长大,吹箫唱曲样样能行,射箭发镖百步穿杨,人称“浪子燕青”。卢俊义被吴用诓走之后,管家李固与卢俊义之妻贾氏勾搭成奸,霸占了卢的家财,又将燕青赶走。卢俊义回家后,李固又向大名府告发卢俊义私通梁山、题藏头反诗之事。卢俊义被下狱,李买通了董超、薛霸,要他们二人杀了卢俊义。当董、薛正要下手之际,燕青赶来将二人射死。卢俊义被判死刑之后,燕青又与杨雄上山报信,引来宋江大队人马,在法场救下卢俊义,一同投靠了梁山。宋江元宵节上东京面圣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师师。燕青吹得一口好箫,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宋徽宗,传递梁山消息,为宋江受招安立了大功。招安后,燕青预感长此不会有好结果,便独自离去,功成身退。

孙二娘外号:母夜叉简介:张青之妻。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专干杀人夺货的勾当。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些遭到孙二娘的毒手。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张青求饶,武松遂与张青、孙二娘夫妇相识。孙二娘后来跟随张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西山酒店,迎来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条好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孙二娘阵亡。

戴宗绰号:神行太保简介:吴用至友,江州两院押牢节级,通道术,腿缚两个甲马,日行八百里,夜行一千里,人称神行太保。江州劫法场后上梁山,为山寨总探声息头领。

第12篇

从自我出发而写诗是田禾诗歌的首要特点。在这四首诗里,没有哪一首离开了自我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存,没有哪一首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写。《灯旺》回顾了自我的来历:他的出生与一个叫“五婶”的女人有关,“母亲”与“父亲”为了他的来到人间而付出甚巨,“奶奶”则以二百响鞭炮的古老仪式进行迎接,以至于“灯旺”名字的历来,也颇有一点传奇性。他们没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个未来的中国诗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时候如果没有了“乳娘”尽心尽力地呵护,也许本来瘦弱的诗人,早就不在人世了。《火车从村庄经过》写到了“九妹”坐火车去南方打工时所发生的细节,让人沉重与心酸。每一首诗里都有“我”的存在,“我”的情感、“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以及“我”与故乡的关系,诗人自我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地印在所有的句子里。诗是最不可缺少自我的文体,任何诗里虽然可以有故事、有风景、有人物,然而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自我”。这个“自我”,不是假托的人物,而只能是诗人真实的自己。在田禾所有的诗作里,都可以看到一个出生于张山吴村穷苦农民家庭,后来以自己的想象与努力来到城市求生存,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同时又总是与故乡保持生活上与精神上的联系,他就是诗人田禾。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风韵,让田禾的诗歌在不署名的情况,也不至于与其他当代诗人的作品混杂。

着重于表现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心灵,是田禾诗歌的第二特点。田禾诗里都会有人物的存在,并且让人物的心灵得到呈现,让人物的命运得到突显,自然,他们与诗中的“自我”总是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在《火车从村庄经过》里,“九妹”离开这个小小的山村,是在最后一分钟坐火车南行的,可见她的离开也是很纠结的了;她的心情与命运,犹如那两行铁轨承载着一列火车的重量,前程如何,不得而知,就更让人迷茫。以此为个案,成千上万男男女女外出打工者的命运,就这样成为了田禾抒情诗歌关注的对象。在《回家》里,“儿子”之所以能够喊出“回家”,也是因为受到了自己影响而对张山吴村有了深深的感情。为什么说其诗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心灵呢?虽然并没有多少细致描写,然而有了那么一两行“画龙点睛”,一切都活灵活现了:“两行铁轨承载着整列火车的重量”所表现“九妹”的沉重心情,“我沾满泥粒的指尖,已率先到达”所表达对故乡拥有的切肤之痛,“有时苦难从她的眼睛里流出来”所表现的“五婶”对于自我命运的无奈,“父亲说:有了,就叫――灯旺”所表达的突然开朗“发现”的欢乐感,实在让人惊异,这样的诗行都与人物心灵相关。所以,除了“自我”之外,人物及其情感与命运就这样成为了田禾抒情诗歌的核心。如果离开了对诗中人物心灵及其命运的表现,也许就缺少现在这样的深度与厚度。所以田禾的乡土诗歌之中心还是人物,自我与他者的心情、心灵与命运,往往被他表现得独到而现实。

看似无技巧而实有大技巧,是田禾抒情诗歌的第三特点。田禾的乡土诗歌与中国古代的乡土诗传统相一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描与直写是其诗歌主要情感表达手法,乡村景象与人物生活被诗人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其诗实在、真诚,诗人所要表现的就是乡下人生活与情感的原生态。然而,诗人对于自我情感的表达也是很讲究的:《乳娘》里对于“五婶”苦难生活图景的展示,就采取了一种铺排的方式,有一点像艾青早年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景象一幅一幅,情感直泻而下,不过其间的细节描写也不让前人;回忆自我人生经历的时候,“两岁”、“三岁”、“四岁”、“八岁半”,时间上的流逝感十分强烈;“我”往二百里之外的方向“一指”而产生的动感,“儿子”所说的“回家”与父亲所说的“有了”,都十分传神;“往南,往南,一直往南”而产生的节奏感,以及“汽笛声拉得很长/拦腰载断了夜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还笼照在月光中”而产生的画面感与空间性,都说明了诗人的精心构造。无论何种文体,真正的技巧是学不来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才可以发现别人的技巧,也只有通过自己的省悟与反思,才可以在自己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形成技巧。田禾的诗歌存在许多自然天成的技巧。

田禾的抒情诗歌也不是没有缺失:一是要更好地处理好“实”与“虚”之间的关系。表现自我与生活很实在,自然有其长处,然而诗意的产生与保存与“虚”是分不开的,古人所说的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虚实相生,需要诗人更好的反思。二是要留下更大的空间,以便能够让读者回味与思考。自我的情感表现也不能过于直接,人物的命运也不可过于实在,他们的前世今生、他们的感觉与想象,只可以给出一个片断,甚至给出一个小点,其他的东西,都可以让读者去补充,如果能够做到的话,也许诗情画意才会更加丰实。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