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时间:2022-10-11 04:37: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小结

第1篇

【关键字】初中;地理教学;困境;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55

新课改的实施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改变,对初中地理更有着极大的影响。以新型的教育理念及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掌握能力。初中地理主要有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两大板块,这两部分都和高中知识有很大关联,甚至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所以,要加强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视,提高学生地理方面综合素养。

1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境

1.1地理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原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地理曾被作为边缘学科,很多学校地理教师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理课堂秩序往往比较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比较散漫,而教师却无能为力,当然,有些学校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的地理教师,很多初中的地理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并不能带领学生学习深层次的地理知识,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本内容,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知识,可想而知,学生学习的结果固然是片面的,这样不仅没有做到实施新课标计划,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奥妙,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无法高效的有效地学习地理知识。

1.2教学设施落后,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不够重视

虽然地理作为教学大纲要求出现在初中学生的课表上,但是有些学校并没有真正按照要求严格执行。没有专门的地理教研组,平时也没有安排教研活动,而且学校对于地理教师的要求并不高,没有公开课来督促教师,使教师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当然,还有很多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地理学科是一门直观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地理知识,让地理的学习更具生动性,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配备相应的设施,甚至最基本的地理教学用具都没有,很难达到教学要求。

1.3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不重视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的被动的接收知识的学习模式。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锻炼学生的探究精神,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被迫或有压力,经常带领学生进行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当然,由于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大多将精力放在主考科目上,对于地理,以为只是简单的背背就够了,不能深入的探究地理知识,掌握的自然也不扎实,理解不够通透,导致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低下,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2有效突破初中地理教学困境的对策

2.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新课改的事实,对初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要摸索适合学生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地理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更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注意拓展地理相关知识,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另外,对于部分学校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学习的平台,让初中的地理教师互相交流,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更能研究解决地理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安排讲座、公开课等交流模式,全面提升初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

2.2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

很多学校不仅没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更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设施上存在漏洞,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地理学科都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辅助设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针对地理课本中信息量较少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信息进行整合,使其更加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学习走进国家―法国、美国等章节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下载各国家的标志建筑,历史任务等,搜索民俗民风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地文化。从各方面加强对地理学科的重视,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

2.3培养学生兴趣

对地理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才是每位教师的目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的是辅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作用,教师要明白,培养学生真正的对地理学科感兴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有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究地理知识,让学生从各方面深入了解地理知识。

3小结

地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也是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初中的地理教学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克服,完善教学方式,让初中地理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殷云霞.浅谈新课标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2010,7(5):156-158.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地图;应用

一、地图的作用、重要性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应该主要是从地图上获得的,例如地理名称、地理位置等问题与地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初中地理教材是以文字为主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枯燥无聊,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反,地图能够弥补这些缺点,它能够生动、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关于地理的基础知识,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主动性,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1.锻炼形象思维

想要阅读地图,首先要了解地图上各种符号、图形、文字等元素代表的意义,即要学会看图例。图例是人们把各种地理事物的简化,学会了图例学生就会看懂地图上各种元素代表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中国人口分布图”的时候,教师需要首先教会学生看懂各种颜色代表的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观察我国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和差异,从而得出一系列的结论。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的知识点会比教师讲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培养逻辑思维

对于比较复杂的一些地图,教师需要先对地理事物进行分类,按照逻辑顺序安排,然后再讲给学生。学生通过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学习地理,就不会是杂乱无章的。逻辑思维的顺序也可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可以锻炼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发展空间思维

学生通过画地图不仅可以记忆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发展空间思维能力。先动笔在纸上画,然后再想象地图的样子转化为在脑海里画,这样会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对地图的想象能力,通过在脑海里画出清晰正确的地图形状,逐渐发展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图的想象,学生不用再冥思苦想经纬线、赤道、南半球、北半球等地理知识的抽象位置,而是形象具体的理解和感知。

4.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地理课程,刚学习时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以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初中地理的教材的文字库在无聊,没有地图更加形象、具体。初中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教师可以逐渐的引导他们学会看地图,在地图上找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或者某些大型工程的线路,让他们喜欢地图并对地图产生兴趣,从而对初中地理课产生兴趣。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方法

1.教授读图方法

在教授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耐心并且有顺序的教学生。首先是看图的标题。地图的标题代表着地图的属性,是阅读地图的必须阅读的内容。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大纲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初中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找准地图,知道不同的地图表现的地形是什么,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其次是看图例。学会看图例是看地图的基本技能。有了图例,学生会更加容易的理解地图,减轻记忆地图的难度。最后是地图的内容。看地图最主要的就是看地图中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记忆地理知识,会减轻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授用图方法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只是利用教材,教材主要是以文字为主,不够形象具体。相反利用地图就会降低教学难度,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食物,方便学生学习,便于知识点的记忆。

3.教授填图方法

听教师讲课只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除了在课上要认真听讲之外,学生课下一定要做好复习工作。对于地理学习,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练习填图。这样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学过的相关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加强对地图的记忆。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在给出图示后,注意不要挡住学生的视线;在图示很多的时候,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安排运用地图的顺序;在讲述地图的时候,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并且在指图的时候要准确;在讲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指图速度要适当,以学生能够接受为主;不能把课堂内容全部放在地图上,也是适当的书写板书,简单的在黑板上画出地形,方便学生学习。

四、小结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读懂并且会运用地图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学生、教师和学校应该都予以重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并且鼓励他们学习、运用地图,学生要认清学习地图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学习地图,经常读图、用图,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爱林.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9)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学明显与初高中脱节,不是因为《课程标准》脱节,而是因为在中学的不同阶段,因为考试因素的影响,存在具体的差异。初中有的地市中考不考地理,就算南京这样的省会城市中考考地理,也仅仅折算成20分计入中考总分中;而高中阶段,如江苏省先有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卷面100分,后有高三的高考选修考试,卷面120分,这是从分值上形成脱节的原因。另外,考试的导向也不同,中考侧重考察,往往回避难点,而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却专拣重难点入手,没有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做基础,有的高中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叫苦不迭,严重影响到本课程的学习。

我多年从事初中地理教学,近几年有幸在高中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对于初高中地理教育脱节这一现象深有体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找寻了一些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方法,尝试为初高中地理教师分别提供一些合理的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高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初中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加上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工作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呢?

(一)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质的飞跃,这样才符合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首先是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发现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就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受益终身。

其次是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及“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多联系社会实际,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师在讲到大气逆辐射的时候,可以结合早春的寒潮到来时,如何防止作物冻伤等实例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从而达到培养能力、提高兴趣的目的。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调料,而热点、焦点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载体。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例如讲到“西北地区”时,可联系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优势。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问题,并意识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些传统的热点问题,如合理开发能源、优化资源配置(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三峡工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农业”等问题,在学习时要求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这些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发现、解释、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与发展意识。

(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

要做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有机融合,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拓展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知己知彼”。如: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在初中地理中学生只需简单地理解有关概念、特点和昼夜现象、四季的划分等意义。而高中地理教学则要求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并且加入一些抽象的分析判断及计算题,知识显得琐碎而深奥,给了高中地理初学者一个下马威。教学时应在已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对难掌握的要细化、具体化、形象化。例如晨昏线的判断与应用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教师通过多画图、多分析、多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判断方法。

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融合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而应把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练提出,重新剪裁,合理搭配,融合在一起。

中国地理分区包括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台湾省、香港和澳门六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民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经济、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述的。由于教材是为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有些浅显粗略,这时应适时地把高中地理选修Ⅱ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完整化。

在高中地理教学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地重新再讲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鲜感觉,不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不科学,不利于高中地理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我们不妨结合实际情况适时将初中知识穿去,并适当地拓宽延伸。这样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教师要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时,可把初中的有关经线、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地球仪演示及板图画出来,让学生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这样在讲述地方时和区时的时候,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再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要学好高中地理,正确处理初、高中知识的关系是关键。若不能实现初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那么在高中有限的三年时间里,学生将中外地理融会贯通,牢固掌握与灵活运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将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每位高中地理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初中地理老师如何搞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对于初中地理老师而言,未雨绸缪,提前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我结合近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切地体会到,初中地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定的尝试。

(一)对教学观念进行微调,一方面以中考指挥棒为导向,另一方面在适当的学习阶段把学生的地理基础打扎实,如七年级经纬网的学习,就有必要多进行强化训练。

在新的世纪,每个地理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注重课内而轻视课外,也不能只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视能力的培养。否则,把考试内容练了又练,考了又考,资料如山,题目如海,学生不堪重负。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师德、师爱、师识、师艺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淡化功名利禄,提倡奉献,学习好、掌握好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教育观念,适应新的课程设置,适应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是教好课的重要一环。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地理知识生活化。

实际地理教学要有成效,教师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环境开展教学。如在教学中以生活的实际问题设问举例,用生动的语言讲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利用情感的力量使学习深入和持久。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地理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抽象、归纳、整体优化等思维意识,使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尊重真理,破除迷信,培养整体把握事物,由地理领域向非地理领域及向全局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地理教学中最好能培养学生画图的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填图、记图、读图的习惯,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习惯。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更可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通过不同渠道对知识的吸收比率是不相同的:视觉83%、听觉11%、嗅觉3.5%、味觉1%、触觉1.5%。因而可以说,大脑中储存着的知识中,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占绝对的比例,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而当遇到地理问题时,若能提供一定的地理图像,使之与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时,就能使新旧知识处于“共振”状态,置身于地理情景之中,激活知识,思维被最大限度地发散,起到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的作用。学习地理知识时穿插一些地图有利于活跃思维,提高思维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协调地利用图像和图景,可以促进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从而灵活地分析地理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在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养成画图的习惯,缺乏画图分析的习惯,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从教师方面看,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地理课本文字传授,没有强调画图在地理课的重要性,或只是简单画一下草图,使学生缺乏画图的意识和习惯。从学生方面看,大概有以下两类:一是学生怕画图麻烦,只注重对地理知识机械的记忆;二是有画图,但不规范,不能正确地表达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画等于没画。图画不清楚,不该画的画了,该画的却没画,从而引起对知识的错误理解,久而久之就不爱画了。面对这些现象,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画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1.在课堂中设置画图活动

地理绘图、绘画等是表达地理事物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研究地理科学的重要技能。即使面对当今现代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化的形势,传统的识图、绘图在教与学过程中仍是很重要的,也是活动课程的重要题材。因此,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些画图活动,并且在实施这些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演示和实验。动脑是让学生回忆和想象,通常采用空间漫游法,让学生回想和再现观察的地理现象,逐渐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动手就是手绘草图,通过绘草图的方式巩固观察和识记的结果,以达到精确化程度。实践表明,学生对观察内容掌握了多少、准确与否,绘一幅草图就一目了然,十分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动口就是评图,学生通过互评和师评来评价自己所画的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时,教师利用媒体或者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运动,然后,让学生用几分钟时间回忆刚才演示情景,并思考如何将立体图像变成平面图像。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绘草图。最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点拨和总结。除此,还可以经常组织图文变换的活动。如讲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文字描述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这样的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地理事物生动直观的勾画,增强认识,印记牢固,便于掌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态描述表达能力,发挥绘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动手能力,提高地理意识;活动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注意力欠佳、初学地理感觉枯燥无味的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开发智力,效果更好。

2.设立一本画图薄

让学生设立一本画图薄,要求学生将课本出现的图形和教师布置的画图收集在这本画图本上,教师定期检查,并将好的作品利用墙报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自己成长的过程和结果,还可以自然养成画图的习惯。

3.画知识联系图有利于知识系统化

利用地理图像理解知识、求解问题,地理图像能更明确直观地表达地理分布规律,还能从图像中获得大量的地理信息。如天体系统各层次的关系不易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由框图联系图可知,银河系与河外星系属并列关系,而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则属从属关系。在每一单元章节学习后,要求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画知识结构图块,有助于系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画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的知识结构图块,这样学生能明确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联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47-01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地理教学作为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学生能力、锻炼学生思维以及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教学效果而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它的综合性很浅,所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面也很广泛。在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地理环境和人文活动等相互关联的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讲授,就会大大增强其空间性、推理性以及实践性。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地理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生不会主动的预习和复习,上课也不会集中注意力,不能够积极思考,在考试前总是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的比重很大。学生不能够理解掌握地理的概念以及特点,对于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学习地理很吃力。究其原因分为以下几点:

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上,没时间也没有经历去关注地理的学习。

地理学科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副科”的地位,学校不关注,教师不重视,学生不爱学,很多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地理的学习中,让学生轻视对于地理的学习,从而缺乏最基本的学习兴趣。

许多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仅仅是讲解考试部分枯燥的知识点,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这些问题,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但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低,学习没有动力,无法正确的掌握学习方法,阻碍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吸收。

二、建立乐学善学知识课堂

实现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使命的最重要途径便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想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堂课的知识点,首先教师就应该根据教材、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即要具体明确,同时也要全面恰当,明确哪些需要学生理解,哪些需要学生具体掌握。

1、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地理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教育结构,引导和组织学生实践、观察并思考,使学生能够全面运用眼、耳、口、手、脑,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

(1)在教学的结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使教学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一致。

(2)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围绕主干知识的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良好的示范性和基础性,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既定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充实感。

(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清课堂各项活动的主次之分,避免枯燥单调或者凌乱琐碎,应张弛有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上,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重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培养学生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注意从地理知识点本身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巧妙运用学习情境来将学生带入学习知识的气氛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小结: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并注意学生的教学知识落实情况、教学成果是否高效以及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提高,同时尽力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与功能,减少无效的课堂时间,提高有效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安排以及各项课堂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初中地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晓燕.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构建知情交融有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2(18):88-89.

第5篇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 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 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第一,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准确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 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 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 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 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 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 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 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 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 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证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 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第一、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 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全面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 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 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 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 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 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 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 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 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 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 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 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 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 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 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五)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 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 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第6篇

    一、通览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做好知识内容上的衔接

    做好初高中知识内容上的衔接,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高中教材,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明确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知识,哪些知识需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才能在高中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初高中现行教材,按照知识专题整理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及高中教学需要补充的知识(见下页表)。

    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教师要尽可能地分析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或在新生刚入学时安排一次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以便在新课教学中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创设相应问题情境,做好新旧内容的衔接。学生上高中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通常让学生自己到讲台前说一说对初中地理的认识,初中地理成绩如何等,大致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而第一堂课的作业也是让学生写一写对初中地理的认识,以文字的形式上交,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地理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式传授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初中教材体系对初中地理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恰当地进行铺垫,减小“坡度”。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教师可先通过地球仪及板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有关经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划分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时区和区时”等内容穿来。若进一步从区域空间定位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画出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并向外延伸一些相关的内容,如沿109。E作地形剖面图,指出所经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和生态问题等,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利用旧知识,挖掘新知识

    在地理学习的初级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全面性,到了高中阶段我们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降水量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和判断该地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及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针对热带雨林气候的教学,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其典型的分布地区,如亚马孙平原。再通过对亚马孙平原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比较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特点形成的原因。最后,通过文字材料、景观图片和统计图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认识。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初中地理知识作为高中系统地理的案例素材,精心选取不同的地理小主题,采取区域主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来挖掘更新知识。如笔者在复习“日本”一课时,针对日本冬季的降雪天气这一主题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为什么日本海一侧冬季形成豪雪?为什么有‘白魔’之称的大雪在日本又有‘白炭’之誉?”

    3.利用旧知识,整合完善知识

    新课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编写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板块的运动、居民和聚落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差无几,甚至在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要求上也相差不多。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没有必要重新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应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在初中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如何保护好并延续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1.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为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适当时机开设学法指导课。学法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中,如刚入学时可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思维导图做好新课的预习,边预习边用短线将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路径,还可在思维导图上用彩色笔对自己未理解的知识点做标记,便于上课时注意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及预习笔记,上课做好听课笔记,课后做好学习小结,按时完成作业,及时订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等。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度过这个衔接阶段。

第7篇

【关键词】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这就是说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初中地理老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授课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本宣读,那么课堂气氛会略显死板,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如果将地理科目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例如:我国南方房顶为什么是陡斜的?为什么夏天喜欢穿白色衣服?为什么冬天农民用熏烟方法来保护农作物?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原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

以课堂导入为例,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开始便形成一种活跃而愉快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掌握新知识的强烈愿望。例如:以“之最”来导入新课,以著名景观来导入新课,以读图提问来导入新课,以用地理谜语导入新课。

二、坚持分层教学,贯彻讲练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将认知水平相似、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再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学习的自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等。

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及动脑能力。例如:1、自测练习,是指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拟题,相互提问,相互评定,以求共同提高的练习方法。2、形成性自测。是指教师在课前将有关练习题印好,新课结束后,进行当堂测试的练习方法。时间多为6~10分钟。3、竞赛式练习。竞赛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竞赛题目以当堂教学内容为主,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题型多种多样,有口答、连线、指图、填图等内容,最后以小组得分多少取胜。

三、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策划丰富和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善于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生动的教学语言。

(1)用诗词歌赋来描述地理事物。诗词歌赋交融于地理教学过程,能将抽象的地理事物变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例如,可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描述三峡峡谷之幽深、水流之湍急;用“望庐山瀑布”反映庐山风景之秀丽。

(2)使用地理别称配合地名教学。地理别称具有把地理事物的特征高度概括的功能,有助于学生记忆众多的地名。例如,“世界公园”“钟表王国”──瑞士;“火山之国”──印度尼西亚;“佛塔之国”──缅甸;“枫叶之邦”──加拿大;“日光城”──拉萨;“不夜城”──漠河;“草原钢城”──包头;“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等。

(3)使用抒情的文学语句、地理趣闻、地理故事来调节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西欧国家时,简单介绍“只有一棵树”的国家──冰岛共和国;讲述泰国首都曼谷时,让学生知道它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全称若译成汉字共有四十一个字;讲述非洲热带草原上的树木──波巴布树时,可介绍“绿面包树”的来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选编一些地理口诀来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等,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可以采用“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甘陕,云贵西四上北天,重内台海福吉安”。

2、形象的直观教具。课堂上教师边讲边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如讲述我国主要铁路干线时,教师就以北京为起点,依次画出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及京九线;接着以河南焦作为起点,画焦柳线;以陕西宝鸡为起点,画“宝成-成昆线”之后,可以再画三条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形成全国铁路网络,给学生留下鲜明的直观印象。

3、充分运用电化教具。除了制作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和录像片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动手制作一些电动教具。如“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中国矿产分布”“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等主题鲜明、制作精湛的现代化电动教具。

4、趣味小结。打破常规的“一言堂”式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自拟提纲、自行总结。

四、课堂有效管理是实施高效教学的保障

1、规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就需要坚持时间效益观,减少教学时间的浪费,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阶段,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对课堂时间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做到对每一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精准。比如,对引入新课、新知识教授、练习、课堂活动等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控制时间,重点应是放在教授新课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花的时间明显要多于其他环节。

2、课堂管理。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制定一些具体的班级班规,规定课堂上应遵守的秩序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教师要发挥个人魅力,组织好教学内容,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心无旁骛,无暇顾及别的事情。当个别同学注意力分散,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时,教师可以用严厉的眼神暗示,或是走到其座位旁,轻敲课桌,唤醒学生的认识。

基于新课标下的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个中学地理教师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积极参加课改和科研。让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师和学生享受轻松和愉悦的学习,让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教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积极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桂建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自主发展和专业对话》,《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12期47~50页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课堂教学;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平的教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会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就是课堂,教师对于地理课堂把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收效。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基本地理技能和能力,在课改的新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应增进。以下就新时期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几点个人见解。如有雷同,希共商榷同进步;如有不妥,请同行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理念引领教学

1.创设积极有效的地理课堂学习环境

教育是平等对话,是师生的和谐交流。教师只有具备这样的观念和态度,才能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中切身为学生量身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个性,但无一例外地都需要在“平等对话”上做探索。教师应该用比较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独断专行”用自己代替学生,要常换位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问题,设计教学,用平和的心、乐观的心、爱护的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课堂中,在对某一个问题做了小组讨论后,请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学生都不好意思站起来时,可以和蔼地说一句“没关系的,站起来说就可以了”,做到了平等对话和有效鼓励。请学生对某一内容发表看法,大家不肯动身时,可以平和地说一句“看来大家没有问题了,那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种平等教学范围的营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来,渐渐畅所欲言,打开课堂教学的广度和开发度。在一个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出其不意地来一句“我喜欢这个同学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之间能做到有效倾听,有效沟通交流,直至有效互动成为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共同打造有效课堂。

2.深刻领会课改精神和有效教学理念,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构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课程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要激发和关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提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与此相应,地理教材体系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一标多本”取代“一纲一本”,初中地理教材就有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等。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教育出版社所编出的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结构编排上各不相同。教材与教学参考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非唯一依据,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吃透教材,对教材进行增、散、调、补的深度加工,灵活地处理学习材料,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例如《滚滚长江》一课,可以尝试“河流分段―开发利用―遇到难题―综合治理”的教学思路,将长江的源流概况结合开发利用去整体认识,重点放在“开发利用”,由其引出长江的各个概况。如此设计即可达成课标要求的“在地图上说出长江的概况”,打破传统的从长江的源流概况和开发利用两大方面着手的授课习惯,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二、“有效备课”才能“有效上课”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即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写得如何,关键是看教学设计是否与课堂表现相一致,与学生需求是否相吻合,与教学实际是否相结合。有效备课要更关注教学对象,更关心教学效益,更注重教学实践,更注意教学反思。

地理课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要因时、因地、因人而预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取舍或补充教材中的内容,甚至变更教学顺序和呈现方式。即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地方学校特色,把握住地理课堂教学重点,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而且必要的取舍。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课,可以选取“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情况表”和“为什么我国的耕地总面积比美国少?”这两个多数学生谈得来、喜欢说的问题为课堂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按“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根据生活体验探讨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热土’条件读图分析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

三、警醒“无效”才能求得“有效”

1.要对什么是“无效”,做到心中有数,评价有度

在“教学方式”上,要警醒“无效提问”,有效的提问方式:要生活化、趣味化,提问难度要优化,提问要有梯度性,要有开放性。

在“探究式学习方式”上,教师方面的“无效表现”有以下几种:(1)对探究问题的设计缺乏挑战性;(2)对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3)给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够科学;(4)教师做出的评价不够全面;(5)教师的不合理否定,扼杀学生思想火花。

在“教学媒介”方面,比较突出的无效有:多媒体课件中文字太多、数量太多、播放太快、课件代替板书。

在“课堂教学环节”方面,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没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这样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

2.重教学过程,力求“有效上课”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要致力于使我们的地理课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让地理课堂变活、变大、变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教学过程”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1)要在课堂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合作的学习无疑是好的方式。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很重要。有些课堂,我们也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把重难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侧重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进度、思维的扩散和收敛,训练的密度和质量等。

(2)要在课堂上激活学生原先的经验

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很关键。在实际授课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唤醒学生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按教学需求主动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悟出新的生成。

(3)要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习体验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和获得体验。不断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课堂更加开放和更多对话,使学生能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新的思维成果。

(4)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强化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可以扮演基于演员之上的导演的角色,学生扮演临时演员并担任主角,教师自导但不自演,教师既导又演,教师虽演但不演主角,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民主的对话,促使学生在思辨中擦出创新的火花,使学生成为有自己思想、懂得思考的学生。

(5)要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求学态度

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的态度,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认真的教学态度将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和研究态度。

参考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6.

第9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主体

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既有上课的生动性,又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是我们地理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探讨,并总结出了“学案导学法”,它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地理学案的使用、实施等环节进行阐述。

一、学案导学的理论支持

“学案导学法”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并发挥最大效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三个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在此理念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正为“学案导学法”有力支撑。

二、学案的基本形式

学案既反映学习结果,又体现学习过程。地理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地图紧密结合,离开了地图,地理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形式上,学案应尽可能表现出“图文并茂”的学科特点,落实好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注重图文信息的转换,突出知识的应用。同时,学案设计要结合本校学生、班级的实际。

三、学案导学的使用

(一)基本操作模式

1.利用学案,明确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学案的统领,教师下发学案后,可运用导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趣激学,引起学生的共鸣、注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为了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了学生体验地理学习过程,学会地理思维;为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案导学”是教学时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2.定向自学,尝试解疑

(1)学生以学案为依据,以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以《中东》为例,设计“通过读图、收集和阅读资料,感知中东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教材、地理图册、利用GE软件等,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尝试中获取知识,发展地理能力。

(2)关注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评价。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同位商量,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形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头作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地相互启发,消化个体疑点,教师迅速准确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点和难点。学案导学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融合,实现高效率学习。

3.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1)对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一是点拨,让疑点不同的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也可以采用“学生教学生”的办法,让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的学生当老师,面向全班进行讲解,教师适时点拨。二是精讲,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语道破天机,做到教与学的高效率。例如,关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本区位置和范围”等基本概况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媒体显示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进行第一次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从草原到荒漠”,进行第二次合作探究,分析西北地区从东到西的差异及原因。通过两轮“合作探究”,学生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成因,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了。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4.当堂达标,迁移训练

(1)达标练习要限时限量,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学生答题信息,出示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2)针对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矫正,补充补偿练习,给学生针对性训练的机会;

(3)布置适量有梯度的作业。

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做到:重点内容,概括归纳,梳理成线,加深学生印象

指出:易疏忽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评价:学生的当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二)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导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初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就课堂导引而言可采用故事开引、游戏导入、或与之相关的特定的世界大事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课文中存在的游戏、开展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通过教师导兴趣,真正实现变“苦学”为“乐学”的目的。

第10篇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就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我在地理教学中总结了几条基本策略:

一、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现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入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问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老师和学生们建立了平等师生关系,我们很注意尊重学生,总是从多方面正确引导,不挖苦讽刺学生,更不打骂学生,有成绩及时表扬,使他们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情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体现在作业批改中。作业本上,对的打“√”错的不打“×”,批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话“你真聪明”、“你真棒”、“你做的真好”、“某某地方不太恰当,请你再思考一下,重新再来你能行”。对学生缺点错误用恰当的方式委婉的指出,让他感到羞愧,自己愿意改正.因而,一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我提倡要坚决杜绝体罚、挖苦学生。

(2)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应有真诚的感情交流,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师生情感相投,才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的情感好,就爱听某位教师的课;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这位教师的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别注意了这一点,用真爱去打动学生,把握学生的脉搏,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学生能领会教师每个眼神、动作,师生间能做到交流自如、配合默契。

(3)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2、运行外部“赏罚”机制。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来自学生的内在动机,但外部赏罚等外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激活、引发和加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

(1)教学内容设置使学生产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应因人而宜、灵活的设置课堂内容、作业,课堂内容、作业应有难易之分,基础弱的同学使他们在易上充分发挥,能力强的同学在难上现能力,这样他们就会找到自信对学习产生兴趣。

(2)帮助学生增加成功与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生学习遇到障碍,而且经过主观努力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克服不了时,教师应予以暗示、提示或者引导,尽量使学习者能领悟到参与教学的喜悦及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往往成为学生继续参与的加油站。实施“小步子,快节奏”的教学策略,会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上成功的机会。

(3)教学“处罚”要有针对性。切莫过于严厉,因为“处罚”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得矫正信息,传统教学往往忽视这一点,对于学习错误要么不予理睬,要么予以训斥,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起点问题化

按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是产生学习兴趣的最直接源地。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问题来源是多方面的。常用的办法有:

1、借助直观手段,显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如通过展示死海上躺浮着人的照片或图画,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不会沉下去呢?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把许多地理知识编成故事讲给学生们听,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会很感兴趣地去思考;如:在讲中国河流时,我把长江、黄河比作两位漂亮的公主远嫁到渤海和黄海,支流比做丫环,然后让学生们看她们远嫁走过哪些省,路途是否平坦,经过哪些地形区,这样抽象的地理知识变活了,学生的兴趣高涨了,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自主的学习与思考,从而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第11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天气的概念。

2.记住天气的状况与特点。

3.记住气候的概念。

4.记住气候的状况与特点。

5.利用地图的判断和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57天气类型图及景观图,认识天气类型及其体现形式。

2.通过活动、图片等各种方式了解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科学原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例分析,体会自己体会,初步培养运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与生产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名称、特点以及体现形式。

2.教学难点:实记主要天气符号。

第二部分: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安排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中央电台的天气预报》。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体会不同于身边的天气。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并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走入当堂内容。

2.天气与气候具有差异性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世界各地天气图),提问:为什么世界各地天气千差万别?

学生活动:观赏图片并思考,得出结论:各地天气和气候不同,使世界的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天气与气候。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多样性,从而过渡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的学习。培养从图片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1)活动一:天气的特点、气候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组织学生自学填表。

学生活动:

①天气:多变。

②气候:相对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

①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处理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地理语言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2)活动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

教师活动:

①几个城市的预报情况。

②介绍这些符号的意思。

③提问:如何判断其他几种符号呢?(让学生继续探究)

学生活动:

①找出几种相似常用符号。(浮尘、扬尘、沙尘暴、强沙尘暴)

②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呢?如何区分呢?(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①通过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②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的探究发散到一般规律的总结。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提问:学习了天气与气候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内容,联系自身实际情况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总结总结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升华。从而渗透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课堂练习题。

学生活动:练习巩固。

第12篇

关键词:中图版地理教材;权威;教材内容;课后作业;课后小结

一、地理必修一在教材内容和图表方面的不足

1.课本第42页中对气候成因的分析时,应附加一张气候分布图和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和气温随月份变化的分配图,使学生先对世界气候的分布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再结合“气温和降水分配图”掌握这些气候的特点,用语言把它叙述出来,最后再去分析气候的成因。使学生形成“气候分布――气候特点――气候成因”的知识链,容易使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而且“气候”这一部分在自然地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地理现象都是从这一要素分析的,而且在每年的高考中这一部分都是重头戏。所以,很有必要对这两张图表附加上,免得教师在教学中不停地要在黑板上画简图,学生在照着画的时候总是问题百出,无疑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2.课本63页中“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教材中叙述明显有问题,以往在教学中都在强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即30°~40°大陆西岸由于受副高和西风带的交替影响应形成“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而在同纬度大陆东岸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应形成“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特点是夏季风从海洋吹响陆地,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而受季风影响,降水应有最显著的“夏雨冬干”的特点,和地中海气候降水正相反。但课本中却说是“冬季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往的教材及很多资料相矛盾,明显误导了学生。另外,说温度带时“亚热带”也不准确,以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的秦淮线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重复,改线的纬度大致是33°N,由此可看出,这一纬度范围应该是地跨“温带和亚热带”,在很多地图册上两种气候在此区都有分布。面对课本中一处的错误叙述,一处不严谨的叙述,作为权威读物――地理课本,实在不该有这些问题,会明显增加我们教学的难度。

3.课本81页“自然条件对交通路线走向的影响”部分,语言表述不全面,欠规范。书上只提出了铁路线而未提及公路线,但公路选线也很重要,需要强调在山区公路应如何考虑地形进行合理布局,同时还可以补充上“经济因素”对交通路线的影响,以前老教材的编排就很全面,而且课后还有实际案例让学生对给出的几条线路进行比较,找出最佳的路线,真正体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性,新教材不妨加以借鉴。

二、课后作业的思考

这本书课后作业太过机械死板,只是一些简答题,使学生只会照书一抄就万事大吉,很容易流于形式,而且容易产生“学地理就是背地理、背地图的思维没有真正领悟每节知识的内涵,更谈不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这样既不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也不助于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使很多教师只能舍弃课本上的作业,去选取地图册和其他资料上的习题,课本发挥的榜样作用很显然没显现出来。因而笔者认为在作业方面应形式多样,设置一些探究性和实用性的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并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学得不是死板的理论,而是活生生的地理知识,而且也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章末小结的设置

本册书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很强,知识间的联系又非常紧密,作为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在初中又没有地理基础的状况下,学生学这些东西无疑是雪上加霜。本人认为应把每一章的知识做一个归纳总结,以点带面,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以直接点出来,同时在学法上多给予指导,使他们尽快入门,提高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