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3 03:42: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施工组织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1.引言
《建筑施工组织》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的一般规律,是将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课程具有涉及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综合性高、理论跨度大、影响因素多、技术性用性显著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单向灌入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效率不高,满足不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我们对《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实施了基于“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2.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多年来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现场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越来越不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1 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统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知识。而目前高职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内容仍然源于本科教育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学习内容没有同岗位工作及时准确地联系在一起,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统一,导致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差。许多教师发现,在企业只需几个月就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了2-3年后竞然不会。
2.2 理论、实践教学脱节,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脱节
目前国内大多高职院校的施工组织课程基本上还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课程中存在大量的施工组织实践知识是通过教师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其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缺乏技能训练,教学抽象,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
2.3 对提升学生自主而快乐的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空间不大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法上采用填鸭式、一言堂,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的内容,而且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对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笔记、背概念、背原理,应付考试,被淹没在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原理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3.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在反思传统教学存在弊端的基础上,我们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重构了课程内容,改革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有效地保证了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
3.1 进行教材改革,重构教学内容
课程组通过调研和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课程设计理念及国内兄弟高职院校的做法,结合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原有《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进行全面改革,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方法以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培养。
根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群体”的项目教学法,将其划分为:项目一: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项目二: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项目三:屋面及防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项目四:室内外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每个项目又划分成五个学习型任务。
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学习型工作任务的构建)
学习领域项目 学习型工作任务(子项目1) 学习型工作任务(子项目2) 学习型工作任务(子项目3) 学习型工作任务(子项目4) 学习型工作任务(子项目5)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阶段 项目1: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与资源计划的编制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施工平面图的布置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编制
项目2: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主体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 主体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主体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与资源计划编制 主体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平面图布置 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编制
项目3:屋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屋面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 屋面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屋面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与资源计划编制 屋面工程施工平面图的布置 屋面工程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编制
项目4: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 装饰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装饰工程施工准备工作与资源计划编制 装饰工程施工平面图的布置 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组织措施的编制
集中实训阶段 项目5: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子项目1:运用清华斯维尔管理软件编制砖混结构房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子项目2:运用清华斯维尔管理软件编制框架结构房屋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注:在项目实施前期,有进行图纸会审,施工特点分析和编制工程概况两个公共教学活动,后期有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集中训练)
上述以教学项目为基本的教学单元,充分考虑工作过程要素,并基于学生认识基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来编排教学内容。以典型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为线索组织授课,使学生将支离的施工组织课程每节内容完整地建构在真实的施工项目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也能亲历一次典型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模拟操作。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3.2 改革教学模式,采用“126”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1”:学训合一,即理论实践一体;教学做一体;教室与实训室一体;学习项目与工作项目一致,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素质养成和实际工作内容一体;课内课外一体。
“2”:两类完成过程相同,难度和技术水平螺旋上升的项目,即教学采用双轨并行模式,课内选择相对简单的典型工程——砖混结构建筑为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贯穿项目,在教师指导,团队合作下,按照任务导入、任务分析、教师示范、模仿试做、纠错重做、总结提高六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课外选择结构及平面布局相对复杂的典型工程——框架结构公共建筑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对象,由各学习小组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完成训练,以课内项目带动课外项目,每个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安排与教学进程相对应的在建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教学。每两个学习小组指派一名专任教师、一名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对每个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每个学生所承担角色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考核,形成过程考核结果。见图1
图1 双轨并行教学模式
“6”:课堂、课外教学“六步法”,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思想,通过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组织教学。选取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学习情境,按“六步法”组织教学活动,凸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见图2图3
图2 课堂六步教学法
图3 课外训练六步法
“126”教学模式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课程作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参与省市院各种比赛的获奖情况和就业情况综合来看,“126”教学模式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建筑施工组织》课程以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教学内容,整个教学围绕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展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课程内容以项目任务单的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工作的方式,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通力协作,共同完成本小组的项目任务。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显著提高,学生的操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2)讨论点评式教学法
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就某一问题或下达的任务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的指导点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上,最后教师就讨论结果作一总结,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环境氛围。
3)施工现场教学法
对校内实训基地难以完成的教学项目,可以到实际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观摩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并聘请工地技术人员为现场指导老师,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如在介绍框架结构主体施工方案时,可以请现场技术人员结合现场柱、梁、板施工的实际情况讲解,边做边讲,使理论实践一体;知识学习和实际工作内容一体;课内课外一体。学生身临其境,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4.改革取得的成果
通过近年来的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建立完善了高职《建筑施工组织》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与岗位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学目标和岗位需求的统一,真正做到了教学做一体化,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实践中教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比以前提高了,学习效果已有明显的改善。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及职业能力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训成果,毕业设计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建筑施工组织》的教学改革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教学效果得到了实践的检验。
5.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的《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改革才刚刚起步,还需要学校、系部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按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不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着眼于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建林.高职《建筑工程施工》课程项目教学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
[2]周兆银,张长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100-102页
[3]李晓枫.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施工类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论丛,92页
[4]聂维中.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华章,2010,(31)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课程改革 说课
一、 引言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别是识图、算量、核价,在为这三大能力目标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开设了有关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完成相应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来教、教得如何”。当我们站在学生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于第一点教什么,我们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内容,解决的是课程教学内容问题;第二、三点怎么教、谁来教就表现为学生如何学,解决的是教法与师资问题;最终学得如何,则解决了学习效果问题。下面我们先阐述第一点内容:学什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在分析课程的性质作用下,结合市场调查,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内容。
二、学什么
(一)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算量、核价的三大核心能力。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识图、算量、核心”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技能培养课程,与工程造价专业最主要的主干专业课《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承上启下,互为补充。
每一门课程开设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该门课程之后能在工作中解决哪些问题,明确课程的实用性。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但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对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水总、水电八局长沙枢纽项目部等有代表性的10家单位的市场调查后,我们总结出实务中涉及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工程的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课程的应用体现在实务、应试两个方面。
1.实务。从投标文件中技术标的编制到初设文件报告的编写再到工程施工管理整个过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其中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工程实务中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一,施工方案的编制,定额的查取与套用;其二,施工进度的编制,涉及流水横道图与施工网络图的绘制;其三,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涉及机械、投劳安排;其四,施工平面图的绘制,涉及CAD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与施工临时用地安排。
2.应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应试上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研究五年考试大纲我们发现,建造师历年实务考试这一考点主要集中在我们实务当中关注的4个点。施工管理这部分内容在工程合同管理部分体现,本门课程中该部分内容被弱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学情分析后发F,高职造价专业学生,大部分有学习需求,学习态度认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愿意主动配合。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适当,对于纯理论教学方式,易感觉枯燥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设计能用、有效的学习单元,采用灵活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与完结后通过过程、总结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优劣并为下一轮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修补的实践依据。
1.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内容遴选、序化问题。设计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生长原则。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我们给予学生的这个平台包括:职业行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二,职业原则。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而非学科知识结构。
最终本门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1基石;模块2栋梁(高山水库下游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块3大厦(高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有模块围绕高山水库工程前后串联。在教材增补上,原有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网络计划保留,第九章被提前放到一模块,另外在第一模块中增加实务中需要考核的流水施工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之初可增加工程师职业道德章节作为课程开篇之作,其余章节保留作为模块2、3的理论依据。整体上由于下个学期造价专业学生将开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所以本门课程中有关管理部分内容被弱化,只作概括介绍。
2.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上,所有教学资料选取均基于“课证结合”原则。如前面所言,教学资料上引进了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并将建造师考点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同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最头疼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理解,由于没有现场参观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以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流体软件所做的流体模型、大坝施工过程仿真模拟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含金量。同时我们将工程实务中的工程现场设计资料带入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现场人员以专题讲座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这也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及时的工程资料,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完成了课程分析、设计过程后,我们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怎么教、谁来教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内容:怎么学。可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的团队、课程实践条件。
三、怎么学
课程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以“高山水库工程”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线,采用“做中学,动中教”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进行了考试改革,考核包括应知应会+课程设计+口头答辩三部分。其中课程设计为督促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按照学号一人一个独立项目,并按照要求抽查并进行现场答辩。
(二)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我们以模块2栋梁中项目2~4“施工平面图设计”举例说明课程教学程序,整个程序包括五个方面。教学实施过程就必须要谈到教学团队与实践条件。我们的教学团队中50%为双师教师,50%为工程一线人员,受上课时间限制,工程一线人员主要以专题讲座、实训环节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学生对来自工程一线人员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工程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一线工程资料,给予学生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实践条件上,主要是在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室下进行,能满足教学需要。
本项目2~4是模块2中最后一个任务,是对堤防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对学生AutoCAD的工程应用有要求。学生经过前面学习,学习兴趣浓,小组分工合作好。
教学主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认知、技能、情感。体现在团队合作下,能读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陈述施工合理用地原则,用CAD熟练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均集中在两点,分别是合理安排施工用地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以及CAD的熟练使用。对于第二点CAD的熟练使用,应该说超出教学预期,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全不会操作。因此在水利工程制图上,建议应该加强结合水利工程实盏幕嬷蒲盗贰
教学实施按照6步实施,资讯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决策阶段“谈论归纳,形成概念”;计划阶段“小组分工,递交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训练,巩固新知”;检查阶段“小组互查,抽查答辩”;评价阶段“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任务后延”。(整个介绍过程引入教学课件PPT,并介绍板书设计,介绍教学实施思路。)
四、学得如何(教得如何)
(一)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上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由于带入大量工程实务到课堂,加之工程一线人员的参与,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自发、快乐地学习;其二,学生知道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先后顺序,能独立完成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和资源需求量的计算。
(二)课程特色
教学实施后总结反思,结合学生评价,本课程教学实施中课程有以下特色:
1.认识实习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从图样识读、下料加工、安装施工、质量验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讲解,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境中完成了感性认识,这比在课堂中学习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此外,在实训工场的计算机中,可收集、制作一些有关施工过程的动画片,作为参观静态施工过程的补充。还可以收集、自行拍摄一些实际工程当中的施工照片和视频。了解、熟悉这些信息将极大地丰富示教模型实训的内容,完全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
2.施工实习
显然,示教模型实训场地不能仅仅满足认识实习的需要,还应该作为施工实习的场地,即直接动手进行施工操作、现场学习施工技术。实训场地还要设有现场操作场地,教师根据授课的进度,随时安排施工实训,在校内实训场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必要时辅助施工照片、视频,比如制作混凝土结构梁、板、柱、楼梯、楼盖、雨篷等整个构件或一部分,整个制作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决策实施,教师可以在之前课堂上介绍构件组成材料、制作流程、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按小组查阅资料写好操作步骤,做好充分准备,完成之后写出总结或体会。这种结合亲身动手操作,让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能力。
3.复合实训
示教模型相对完整地重现了实际施工中的全过程,这也涉及很多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制图与识图、建筑力学、测量、施工组织、建筑构造、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安装等重要课程。因此,还可以用来组织复合实训。例如,在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都讲到雨棚,它有多种形式,可做成结构形式,也可做成建筑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雨棚的受力钢筋应设置在上面,这与一般的梁配置受力钢筋有区别,为什么呢?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可以找到答案,该课程常将结构形式的雨棚简化为平面的悬臂梁,与墙的连接为固定端支座,受向下的均匀分布荷载作用时,上部受拉,因此必须将受拉钢筋配置在上面。此外,在复合实训中由于时间长、涉及课程多,而且各门课程研究重点也不相同,所以也要注意场地的使用效率。如果某种构件在某课程中已要求制作过,在其他课也涉及时,不必再重复制作。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存取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也可探讨在电脑中制作三维立体模型、动画模型。笔者认为在复合实训中可加强计算机的使用。如在平法识图教学中,梁中的钢筋关系十分复杂,理解难度很大,虽然在施工实训中可以动手操作,但不会反复去做。这时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一些三维立体模型,如三维模型软件3DMAX、MAYA、SketchUp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软件,并利用它模拟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构件及施工过程,这样学生对此更有兴趣,既学习了软件,又巩固了专业知识。
4.小结
实训作为中职院校专业学习的重要实践环节,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完善实训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王秋苹
一、20xx年度工作总结
(一)安全方面
1、编制完善了安全资料内所需要的制度,完善了公司级各项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2、检查督促完成了技校实训楼、裕升国际花园8#楼项目的省级文明工地验收;
3、组织完成企业三类人员安全证书的延期考核,完成企业特殊作业人员证件的年审;
4、组织对各项目进行安全日检、周检及月度检查,对所查出的问题下发隐患通知并监督整改落实;
5、按照公司计划对安全员、项目经理进行安全培训18班次,极大地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安全意
冬季施工进行交底、监控及检查,提出问题并监督落实整改;
9、对新建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方案组织审批,组织各项目木工班组去培训基地学习;
10、学习并传达了市组织的建筑安全生产法规宣贯会议,并在公司范围推广实施;
11、对****、****两项目立体交叉施工安全交底并监督落实;
12、落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施工,并顺利通过省市领导检查。
(二)质量方面
1、组织qc质量小组课题研发,取得了一二三等奖各一名的好成绩,促进了广大员工们参与qc质量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实际质量;
2、定期与不定期的对公司在建工程进行了质量检查及监控,主要通过日检、周检等手段。组织了在建工程的主体分部等各项验收,真正做到了所有工程报验质监站前,均经过工程部验收,工程部全过程参与验收活动,积累了验收经验;
3、编写公司级“质量、安全奖惩处理办法暂行规定”,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使公司的质量安全生产有法可依,奖罚分明,极大地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提高,施工安全得到了保障;
4、编制公司级技术交底并下发到各项目部,使每一分项工程均做到了事前交底、事中控制、事后总结的“三控”;
5、编制出台了公司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指南,使公司各在识;
6、组织对各项目的塔吊等施工机具进行专项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并组织落实整改;
7、参加市建委组织的安全月宣传活动、市安监站组织的安康杯安全演讲比赛,并取得个人三等奖的好成绩,参加全市安全拉网大检查;
8、对各项目夏季防台防汛专项安全大检查,组织对各项目建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有据可依;
6、积极响应公司培训计划,组织各项目部相关人员参加质量技术相关技术培训**班次,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技能,为公司日后发展储备了技术力量;
7、积极组织了公司级月度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跟进,监督各项目部整改;
8、组织并落实人员参加市建委组织的技术比武,取得瓦工第*、镶贴工第*,总分第*的好成绩,受到了建委主管部门的表扬;
9、对技校食堂等项目资料收集并整理,并顺利完成备案事宜;
10、积极参加标准化协会组织的冬季施工相关培训,********培训学习,提高了公司专业部门的执业水平;
11、及时对工程售后维修进行跟踪服务。
(三)进度及其它方面
1、参与*******等项目进度工期控制,积极提供合理化建议并监督其整改实施,使上述工程顺利交工验收。尤其对****项目工期较紧的现状,按公司新制定的工期目标,配合指导项目部重新制定各分项工程完成节点日期,并依据进行跟踪检查,分析延期原因。使该项目于*月*日顺利初验,*月*日顺利通过复查验收,*月*日顺利完成备案。
2、对****项目工期进度召开现场会并监督其实施。
3、协助各新建项目办理施工许可证办理等前期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没有及时有效的展开工作,在开展工作时思想上存在顾虑;
2、实际工作中缺乏前期引导及事中控制;
3、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管细度不足;
4、工作时执行力不够,在奖惩方面手段偏软;
5、责任心及执行力有待继续增强;
6、与相关单位的沟通交流不及时;
三、20xx年工作思路
20xx年已来临,根据公司新的工作部署,新的一年的工作思路主要以总工岗位展开部署。
1、引导质检部、各项目做好qc质量小组活动开展及深化;
2、引导质检部、各项目做好每年一度的建筑职业技能技术比武;
3、对公司所有施工工程质量和技术工作的总体控制管理负责;
4、组织贯彻执行有关规范、规则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5、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工作,负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6、负责技术管理基础工作,结合施工生产,组织开展科研攻关活动,主持或参加有关科学技术、技术合作事宜;
7、监督项目做好图纸会审及与设计部门的联络与沟通,对工程技术文件进行审核;
8、审查施工方案的研讨、分析工作,监督、检查和指导、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和协调内外关系;
9、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和审批;负责塔吊、脚手架、高大模板、深基坑等施工方案技术内容的修改和方案审批;
【关键词】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教学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的特点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具有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实践性、职业性、案例性强等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课程所含理论知识涉及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等多学科领域。
(2)实践性强。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课程内容是实践的总结,它来之于实践,用之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大都是典型的案例。
2.实训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的发展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能否在教学时间有限的前提下,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选择讲授的基本内容和确定讲授重点至关重要。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课程可以分为招投标和合同管理两部分,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把每一章的内容都讲述一遍,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能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主要的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另外,还要搜集、选择国内外最新资料,以便能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补充最新成果,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与实践保持同步。
(2)把选择讲授的内容整合成相对独立的模块,确定案例涉及的知识体系。把课程分解为招标与投标,开标、评标与定标,合同、合同管理等单元,可以设置一个模块;对于知识量大的单元,根据内容内在的连续性、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量的大小,可以设置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
(3)确定各实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并规划教学环节。进行案例设置时,每一个案例一般都包括:针对本案例核心知识的现场录像、针对本案例核心知识的现状、提出针对本案例核心知识的问题、讲解本案例核心知识的基本原理与典型的操作原理的flash演示、讨论并解决上述问题。其中,现场录像、工程现状是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
3.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实训教学的环节
(1)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阶段。通过多媒体播放案例背景,录像的内容主要涉及FIDIC合同条件,合同总价,合同工期。工程施工中发生的情况。
该阶段教学目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大量图形信息,展示工程现状。这些具体、直观、形象的信息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提出各类问题,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实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2)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展示工程场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为主,图形信息为辅,介绍正在准备的招投标工作,包括建设工程概况、招标文件、投标要求等,注意不要在本阶段给出问题的答案。
该阶段教学目的:以浓厚的工程氛围、严谨的工程语言向学生传递实际招投标中需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解决问题的责任心与紧迫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以上两个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知识,并能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强烈的责任心进入下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
(3)构建理论知识体系。以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概要讲解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同时考虑到实际操作中的动态性,对一些典型的案例采用flash加以演示,必要时引入工程图片来说明。
该阶段教学目的:实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通过课堂讲解掌握,其他知识点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去熟悉或了解。
(4)理性知识的简单运用与加深。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通过讨论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向。将学生编成小组,启发各小组学生采用各种方式独立地完成问题。
该阶段教学目的:通过解决案例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际现场意识,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再认识。
4.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实训的方案
方案一:学生综合集中实训。
《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预算》、《施工组织》、《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集中2~3周进行综合训练。
方案二:根据教学进度,学生可分阶段完成扩建工程的附属用房工程建筑工程施工招标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的编制,待全部课程教学内容完成后,最后进行开标、评标、定标现场模拟会。
具体安排如下:
(1)要求15天内完成该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制。在招标文件编制教学内容完成后,可立即进行工程招标文件的编写。
(2)结合《建筑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施工组织》课程的教学进程,一个月内完成投标文件的编写。待投文件编写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学生即可进行投标文件的编写。
(3)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编制完后,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开标、评标、中标现场模拟会。
其它要求:
招投标文件编写的安排如下:
①各班按人分组,每组一套完整的土建图纸,编写出一份完整的招标文件。
②然后每个组选择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名称,并以企业的名称,完成投标文件的编制;开标、评标、中标现场模拟会的全过程。
通过实训可以提升学生以下能力:
第一,主动分析并掌握问题重点的能力。
第二,思考及分析个案的能力。
第三,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第四,通过讨论找出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使学生更了解现实工程情况,通过互相沟通,培养及发扬团队精神。
经过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显著。
5.结论与建议
组织课程实训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模块划分时,应该考虑模块的完整性及模块间的独立性,注重模块内录像、工程实例、工程原理的一致性。
第二,应该精心设计各案例要解决的主要原理,突出重点;所涵盖的内容不宜太多,否则,教学又将变成“填鸭式”的平铺直叙。
第三,实训教学时,所选择的工程实例应该既能反映该案例要传递的基本原理,又要尽量地反应现代建筑工程实践的前沿信息。
第四,实训教学的同时,应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
考试应增加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要避免“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现象的出现,注重对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高职港航专业 水文特征
课 题: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课题编号:2012233);2012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ZJC2012003);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一届院级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HJY12-1302)成果。
湖南省首次全省水运工作会议(2011年12月)指出,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按照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原则,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的莱茵河”。区域经济和水运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持,同时也为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港口与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和湖南水运交通的需要而开设,主要培养面向内河运输港航工程施工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结合区域水文特征,进行了一系列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这种模式既符合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环境和资源,共同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区域水文特征
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汛期为5―8月,在此时间段港航工程,特别是航道工程大都停歇,施工主要集中在10月至来年3月。
2.职业核心能力
对专业主体岗位港航施工技术员的典型工作和任务的分析,可知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水运工程测量、水运工程试验、水运工程施工组织、水运工程合同计量等四个职业核心能力。
3.工学交替创新
结合区域水文特征和职业核心能力,创新与港航施工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汛期校内实训,枯期高峰顶岗”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主体岗位的四个职业核心能力实现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符合认知规律的训练过程。
“枯期”:第三学期(9月至来年1月)到企业学习“企业课程”(测量实践、试验实践),第五学期(9月至来年1月)到企业学习“企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践、合同计量实践),通过企业的真实岗位和真实工作任务提升学生四项职业核心能力。
“汛期”:第四学期( 3月至7月)回到学校训练施工组织和合同计量两个职业核心能力,第六学期( 3月至7月)回到学校学习拓展岗位课程和行业前沿课程,扩大就业岗位拓展和提高就业岗位发展能力。
瞄准四个职业核心能力,顺应企业生产的需求,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往复,做到“教学内容理实交替、教学场地校企交替、教学时间汛枯交替”。
三、课程体系开发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团队进行专业市场调研,瞄准适应湖南水运发展的港航施工高端技能型人才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岗位核心能力,重构课程结构。根据岗位核心能力开发了“专业核心模块”,由“专业核心模块”课程的需要配备了“专业基础模块”,并通过“企业课程模块”以真实的岗位和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考虑学生就业面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开发了“拓展岗位课程”和“行业前沿课程”,最终使课程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企业实践运行模式
校企合作开发“企业课程”,采用“高峰顶岗”的运行模式,将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即湘江“枯水”期(第三学期、第五学期)省内港航企业进入施工旺季,学生对项目部进行“高峰补岗”,学生通过企业真实岗位锻炼职业核心能力,企业通过学生的“补岗”解决施工旺季人才短缺燃眉之急。
参考文献:
[1]齐绍琼.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36-02
目前,全国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功能型、适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如何在校内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决于高性能的教育,这其中的教育包含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及师资力量,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任何从事学校教育的老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笔者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核心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全面性的改革,并结合施工现场的经验进行教学研究,总结归纳如下。
1 教材设计理念改革
首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课程改革体现出来。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材大多过于陈旧,施工技术课程中许多新的施工工艺、施工标准和规范没有被编者吸收,比如钢筋混凝土施工章节中钢筋部分的讲解,很多教材还在沿用03G101图集,而新版的11G101图集已经明确规定将03G101图集废除,部分年轻教师对此没有太多的关注,一直沿用原先的图集。根据建筑市场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和新方法的更新情况,本校结合学校双师型教师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及教师假期到企业定岗实习参观的回馈,及时将最新的图集、规范标准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文字形式修订成一套学校内部使用资料发放给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尽早的了解到新的市场动态,增强了毕业后到施工单位的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习实训为三条主线,结合多种方法教学方法的优点,正确引导学生增强其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其次,要有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根据施工技术课程在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使其完整结合,将工学结合环节真正落实到实处。最后,建筑施工技术是建立在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钢结构、房屋建筑学、工程材料、工程力学、建筑识图等课程基础上的综合性课程,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将相关课程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因此对施工技术课程教材设计改革显的尤其重要。
2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课程改革要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创新出人才”的改革思路;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通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让学生接触最前沿的学科动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阶段,坚持把握一条主线,即: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及对应课程,同时组对成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映信息链。建筑施工生产一线需要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人员,该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大多数从施工员做起,主要工作内容是在项目经理领导下,深入施工现场,协助搞好施工监理,与施工队一起复核工程量,提供施工现场所需材料规格、型号和到场日期,做好现场材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协助项目经理做好工程的资料收集、保管和归档,对现场施工的进度和成本负有重要责任。应具备多项综合能力,即建筑识图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级检测能力、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管理能力、工程资料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主要工种操作能力。
3 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
建筑施工技术与其它课程相比更侧重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尤其重要,同时,基础理论教学也不能放松。根据课程情况按照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工程实例,利用项目化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完成课程理论教学。根据课程能力考查点的要求,按任务驱动确定课程教学单位设计(见表1)。针对施工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室内教学抽象性的特点,课程教学应以“教学能力点和教学模块”对接为蓝图设计,加强案例教学,将课堂转移到实训场地进行,在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条件下由师傅操作,学生观摩提问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和归纳总结。例如,讲解分部分项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时,可分别讲解钢筋绑扎、模板支护、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等检验批内容,能够让学生亲眼目睹具体施工工艺的操作过程,将书本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达到理论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完美统一。
4 强化项目训练
项目运用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成果,也是每个参与学生最乐意看到的结果,其本质是对学生和老师努力最大的肯定。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能力,选择任务目标相似,对应的相关技能和专业知识要求相似,规模同主体任务相当的内容,最大限度的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相互配合操作实施。当目标项目结束后,教师对目标项目进行评比和打分,随后制订强化训练任务,迫使每个参与项目的学生根据刚才团队合作的经验进行独立完成,此时,老师充当旁观监督员的角色,在学生强化训练的过程是考评学生知识和能力应用水平的最佳时间,是收集学习成果评估和个人能力掌握的可靠证据,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关键因素。
5 完善学生考核评价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实践性很强,针对该课程改革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实践掌握能力,宜采用理论考试和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如表2)。通过任务制定、执行、理论考试等几个过程,考核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最终达到学生学懂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能力的目的。
总之,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使得学生更容易掌握专业知识,教学更加真实与市场实际接轨,增强了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改进,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史康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四段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73-75.
1.施工员岗位主要工作:现场施工管理及资源管理;现场的技术、质量、安全交底;现场技术指导、施工过程控制;现场的施工准备,测量标志保护,进场材料检查;填写施工原始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检查记录及施工日志。2.技术员岗位主要工作: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督促班组进行自检、互检、交接检;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主持竣工技术文件的编制。3.测量员岗位主要工作:制定与施工同步的施工测量方案;测设建筑物的控制桩、水准点;实地校核红线桩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测定;测量控制线投测及标高检查;测量数据记录与整理。4.资料员岗位主要工作:工程项目资料收集与管理;工程技术档案的编制与管理;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验收;工程计划、统计的管理;竣工资料报送;工程档案移交。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素质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面向建筑业的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工程监理、工程造价、咨询等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岗位。
2.人才培养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结协作精神;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2)知识文化素质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和文学。学习数学、英语、写作、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为从事本专业必须的计算机基础、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的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一般房屋结构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土建工程预算编制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筑工程内业资料的编制知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工程绘图的基本知识。(3)专业技能素质具有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建筑材料检测与应用能力、编制测量方案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编制施工技术方案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能力、进行施工技术交底能力、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能力、编制工程量清单报价能力、编制工程造价文件能力、编制工程技术档案能力、建筑工程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控制能力。(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全的心志,良好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和快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为了迎合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企业实践教学三者科学合理的结合起来。同时,考虑东北地区冬季不宜施工的特点,采用“1.5+3个0.5”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第1~3学期(1.5),职业基本能力培养阶段:在学校进行德育课程、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基本应用技能的训练。第4学期(0.5),职业专项能力培养阶段:上半学期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实训,下半学期和暑假到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的生产实习。第5学期(0.5),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1-6周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生产实习,其余时间返回学校,总结实习中的问题,补强学生欠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0.5),职业个性能力培养阶段:1-6周进行按工作岗位的毕业设计,分为施工方案、测量方案、工程内业;其余时间在建筑企业进行带薪毕业实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个性能力,并实现预就业。
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基于广泛深入的一线施工企业调研,明确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归纳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选择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建筑工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岗位工作要求,参照建筑工程技术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员及建造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
五、教育改革的制度保障措施
为了深入全面的进行专业教育改革,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搭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强化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1)建立组织机构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由专业建设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落实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等工作。2)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商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大计,对学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校企合作交流进行指导、咨询、协调和帮助。(2)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运行管理制度1)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例会制度,每学期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落实具体合作事项。2)校企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在产学研过程中工作量的计算和有关利益分配的办法,保证产学研工作顺利开展。3)校企共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完善生产、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实训设备管理条例,制定实训设备操作规程,建立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安全公约,确保学生实习实训顺利完成。4)校企共同制定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解决兼职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均满足要求。
2.强化校企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建筑结构 课程设计 课程实践
一、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是为适应社会进步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应用性为原则,培养了解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技术教育”。
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监理员等岗位为主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服务施工组织安排的能力,《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正是解决识读结构施工图、领会设计意图的一门课程,所以,高职高专开设《建筑结构》这门课程非常有必要。
二、高职高专《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要求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培养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课程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为主线,主要内容有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受弯、受压、受拉、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肋形楼盖结构设计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章节。《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绘制和识读结构施工图、正确领会设计意图和根据图纸正确技术交底和指导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能力。
三、《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设计
1、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并行,突出实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大多都在建筑施工单位工作,所从事的工作,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特别要求具备实践能力,比如建筑材料的应用,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等。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各种教学资源,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过相关课程后具备相关的实践能力。例如,受弯构件课程完了,安排学生到建筑实训基地学习梁钢筋的绑扎,CAD制结构图绘制实训,让学生充分认识受力钢筋、弯起钢筋、架立钢筋和箍筋,并模拟钢筋骨架的放置,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钢筋所起的作用,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项目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指导老师在实践过程中利用建筑结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请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们讲解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和容易产生的质量弊病,然后指导老师再把学生从实践引到理论上,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此全过程连续进行,循环往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渗透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弱计算,重构造
本课程按照“施工员”职业标准,以施工企业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我们学生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来选取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并以“必须、够用” 为度。
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半经验半理论的一种设计方法,构造措施是长期科学试验和工程经验的总结,这些构造措施可防止因计算中没有考虑的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结构构件开裂和破坏。同时,有些构造措施也是为了使用和施工上的可能和需要而采用的。
我们学生大部分就业于施工企业,他们可以不会进行结构设计,但一定要能照图根据规范要求正确指导施工,因此,我们进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之外,必须重点讲解构造要求,最好以图文并存的方式来讲解构造要求,让学生懂得进行钢筋混凝土施工时,除了按规定放置必须的钢筋以外,钢筋的切断、连接、锚固,跟混凝土的相对位置等还必须要满足有关的构造要求。
3、应用PPT、三维立体图和施工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建筑结构》课程反映实践的内容较多,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品质和内涵,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生动的PPT画面、三维立体示图、施工录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把项目实施过程以施工录像形式“搬进”课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的一体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收集了大量动画、三维立体配筋图和钢筋绑扎、焊接实例,实现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但多媒体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调整授课速度。
四、《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课程实践
1、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训时,采用分角色教学法,例如,在进行钢筋骨架结扎时,安排一部分学生作施工员,进行钢筋的下料、绑扎、模拟钢筋在模板内的放置工作;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质检员,进行钢筋工程质量验收工作,检查钢筋骨架中每一根钢筋的放置位置、间距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受力钢筋与架立钢筋是否倒置等;安排另一部分学生作监理员,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再进行一次严格验收。将实训教室设为“工程部”、“质检部”、“监理站”,让学生进入了实训教室,就有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争前恐后地去完成各自工作任务,让学生融入团队协作的氛围中,进行角色锻炼,强化学生岗位角色观念和团队协作能力。
2、导入规范,鼓励参赛,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
专业课程教材大部分内容是从规范上摘取的,但具有不全面、滞后于新规范等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规范的导入,讲解规范的来历,规范的更新过程,有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规范、应用规范等职业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省内外各种竞技比赛项目,开展竞技训练,选拔优秀选手参加校外比赛,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制图能力、结构骨架加工能力,为识读结构图垫定良好的实践基础,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问题,他们知道通过查阅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等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四、结束语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 合同管理 教学思路 教学实施
一、引言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工程市场的一般规律;明确了招投标工作的程序和规则,揭示了“招标工作、投标工作与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在联系;总结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借鉴“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依托服务业,服务服务业”为指导思想,创立“一线贯穿、二元结合、三个模块”的教学模式,即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元紧密结合,将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细化为不同能力要素,并根据培养不同能力要素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
二、本课程教学要求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技术核心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程序和基本工作,掌握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掌握工程投标报价技巧及索赔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素,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招投标各环节的工作,基本具备招标投标的工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渗透“诚实守信和对企业忠诚”的素质教育。
2、《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体系。具体而言,(1)、编写投标文件时,涉及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写,要求要有较好的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2)、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时,涉及招标标底和投标报价的编写,要求要有相关的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知识;
3、开标、评标的过程,要求依照程序、依法进行,因而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与建筑工程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项目管理、技术经济评价”等众多的管理知识。
4、工程合同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进度控制、工程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核心。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使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
三、教学思路设计
1、制订了符合行业和课程特点的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
以“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建筑行业”为指导,创立“一线贯穿、二元结合、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框架。
突破传统考核理论和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单独项目分别考核,针对理论考核项目设计课程自测系统。
2、转变考核理念,推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手段改革
改变“平时成绩+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核方式,将“平时成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为单独的项目分别进行考核,只有这两项目同时合格(或达标),该课程学习才算合格;将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素质、能力分解,实行职业技能达标制,对涉及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点,要求逐项达标,且规定一次考核未达标者允许重考,直到达标为止;其次,采用计算机辅助自测系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验。由专业教师开发出大型的试题库并上传至服务器,形成自测系统,同时配备标准答案,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阶段后即可上网登录该自测系统实现自考。
3、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是"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知识模块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二是将一些实际的施工、投标案例引入课堂,对其中与本课程有关的理论和方法等进行分析点评,有效开展验证启发式教学;三是将学生分组,根据模块教学要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模拟招投标现场进行开标与评标活动;四是以赛促学,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开展竞赛活动;五是充分运用多媒体,结合“斯维尔招投标模拟软件”将课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制作成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CAI教学课件,并将该课件上传至多媒体实训室的服务器供学生使用。
4、强调职业岗位所需知识的培训
教学中融入职业岗位培训内容,坚持理论、实践有机结合;以“行业企业、学院实训基地”为依托,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使学生掌握招标、投标全过程及相关文件的内容,体验招投标过程中的实际场景。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手段
1、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建筑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强化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关键环节,推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寓教于乐,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在职业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上通过使用演示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实训以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平台,工程造价等相关软件,利用机房完成工程量的计算、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使学生可在机房中完成招投标全过程的仿真训练。
(二)、教学内容
采取课堂教学模块与单项技能训练模块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实践岗位能力的需要融入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有: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招标方的工作;投标方的工作;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
具体而言:1、对建筑市场的认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建筑市场的有形化,了解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基本功能,体验工程发包与承包以招投标的方式在交易中心完成的过程,掌握交易过程中对主体资格的要求。2、招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编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招标公告、资格预审公告,组织投标预备会,编制工程标底,组织开标、评标,评标后中标通知,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合同。3、投标方的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完成投标项目的前期工作,申报资格预审,提交相应保函,编制投标文件,签订合同。4、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教学要求:使学生能拟定合同条款,签订工程合同,全面履行合同管理,正确确定索赔事项,编制索赔报告,成功索赔。
(三)、建设实训基地
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采用模拟企业真实情境的方法进行建设,其中:电算实训室应配置工程计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工程算量软件,学生可使用实际工程图纸编制工程造价,并能够利用该实验室为其他单位编制标底,审核结算,以便获取一定的收益。
(四)、建立并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学院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和监控,全院教师要树立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拟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第二版) 朱永祥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
1.1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科应用性要求传统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在课程实践方面,进行模拟招投标演练以及园林建设项目中的分项工程(如景观亭/张拉膜等)练习,由于学生没有接触真正的市场,计算造价时只会关注单价和数量,其他影响造价的更多因素无法预见,对实际园林工程项目招投标流程及概预算的注意事项不能深刻体会[2].1.2教学主导为教师,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导教学过程,理论教学全部讲授,课程实践方面的内容也由教师描述为主的讲解,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且缺少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练习,使学生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动态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没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真实而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以致在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时不能多维、多向、动态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3].学生难以体会园林工程多方的利益诉求和掌握诸多影响造价的因素.对于招投标仅仅限于分组模拟,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一定的理解,对于其他很多自己没有扮演的角色和任务知之甚少;练习概预算时也只是算量为主,无法充分感知影响造价的要素,报价策略更无从谈起.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使其对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产生疏离感.最终对概预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仅知道名词解释和概念理解,不能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为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1.3教学内容滞后,影响教学效果由于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其时效性也很强,每年住建部门都会出台一些相应的规范或意见,这些是教材中没有的[4].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施工完成的项目为案例,或只以其中的一个单体为例进行练习,没有进行现场踏勘和项目投标过程,学生缺少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感,不能全面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到学以致用.例如在统计道路土方量时,学生应该去现场实地勘察,计算面积时是按路面净面积计算还是应该包含到路牙的位置,是否还要考虑回填土,没有经历过的学生难以作出判断.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如项目现场情况、材料和技术情况等.教材中虽然涵盖了一些内容,但工程实例所采用的材料、施工技术严重滞后,且缺乏大量的项目信息,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园林工程项目时有陌生感和恐惧感.1.4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前的教学过程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仅仅在理论教学结束一周后安排模拟招投标和分项工程的预算,导致学生对概预算工作很难及时上手[5].且主要采用卷面考试、作业、考勤三者相互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没有真正检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应用方面的能力无法有效考核,也难以有效完成该科目的教学目标.
2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程
让实际园林工程伴随课堂是指在《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先进行一个月的理论教学,以及学生自学强化理论知识,第二个月引入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应该让学生以社会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项目立项(以建设方人员身份作工程造价估算)—项目规划设计(以设计单位概算员身份作设计概算)—项目施工图设计(以造价师身份作施工图预算)—项目施工投标(以工程公司造价师身份作清单报价)—项目施工(以甲方项目代表或施工方造价师身份作工程变更)—项目竣工(以造价师作竣工结算)6个阶段.一般园林工程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而课程实践时间却只有3个多月,考虑到时间因素,我们选择项目施工图设计完成,刚进行施工招标的项目介入,全程参与项目的施工投标及一段施工阶段,学生以5~8人一小组为单位,以实际的项目为依托,以园林工程公司造价师的身份,用真实的工作环境展开3个月的实训,参与寻找项目获取招标信息———编写投标文件———投送标书———参与开标,让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投标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园林企业的适岗能力.具体思路如下: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的前四周,教师授以学生园林工程招投标的规范和概预算基础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把互动法、探究法、情境法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其有效理解、掌握园林工程招投标及施工图预算相关概念、原理、工作流程及组成内容.寻找项目———理论教学完成后,学生以5~8人一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在网上查找招标信息,寻找项目体量较小、总造价较低、施工周期较短、项目特色明显的项目.各小组根据要求推荐各3个符合要求的园林招标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每个项目的特征,然后汇总分析确定一个最佳的项目,把对投标主体资质和资金条件要求不高但是操作规范的项目为实训对象,以小组为单位挂靠相关市场主体报名参加投标.制作标书———每个小组拿到招标文件后,研究招标文件、调查投标环境、研究投标策略、制定施工方案,以中标为目的对园林工程进行清单报价.结合工程量清单课程所用软件编制该工程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表,完成投标文件的投标函与商务标.结合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课程知识,小组熟悉施工图设计图纸、了解工程内容、工期要求、技术要求等,熟悉施工方案,核算工程量,并深入现场调查建设地区施工条件,结合现场实际可见与不可预见因素,选取价格参照标准.再核实工程量清单、施工组织设计和国家规定的现行工程预算定额、单位估价表及各项费用的取费标准、工程材料预算价格、建设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等资料,确定投标报价的水平.在此环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动态,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投标方案.筛选标书———每个小组都已完成投标方案之后,小组长进行汇报,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讨论并分析各小组投标方案,看标书是否标准、报价是否合理,总结其优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改,综合选出最好的标书制作方案小组参与开标.参加开标———将选出的最好的投标方案,在招标方规定的时间内,由小组长将标书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则进行参观,切身体会招投标过程的开标、唱标、评标、定标过程.不仅了解招投标过程,还了解了市场行情和运作规律.
3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的意义
教育部2013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要求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朝着产、学、研相结合这个大方向前行,让学生不再沉浸于教科书中,在社会中学习,将其培养成综合型人才[6].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拓展了教学时空,它是互动法、探究法、情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结合体,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园林工程投标与施工图预算强调综合性与实践性,在授以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从“教材唯一”走向“生活为本”,就像学生以前只是学游泳的理论知识,而现在是要让学生在水里真正游泳,使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思路清晰,落脚点准确,注重体验过程.以实训项目为依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展开实训,从寻找园林工程项目———编制标书———现场勘查至参与投标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让学生在项目中实现思想交流、互动和碰撞,形成自身的体验、感知、感悟.不仅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很好地贯彻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产、学、研相结合,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思想.3.2拓展了学习对象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过程中,学生介入项目后不仅仅是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学习对象也不仅是以往教学模式中的老师和课程教材,还有招投标活动中的相关场景及对象,如招标方代表、公证人员、其他投标团队以及活动本身和相关规范.整个参与过程所接触到的人和场景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对象,拓展了教学时空,在师、生、市场三者间交流、碰撞、升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跳出书本,在真正的市场中学习,不仅巩固了园林工程招投标与概预算相关知识,还增进了对市场运作规律的了解.3.3丰富了教学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园林工程招投标与工程概预算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填补教材重点内容与社会需求落后数年的空白,如目前市场采用的报价方法是工程量清单报价,就代替了教材中重点讲述的定额报价法.随着科技的进步,施工材料及技艺更新速度加快,在参与项目过程中了解市场信息,了解现场,学习施工工序、施工技艺、施工管理以及相关法规及材料价格、人员工资等社会人力资源的有关资讯,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弥补了教材未涵盖内容的空缺.3.4找到了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效果的方法由于市场的介入,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则不只采用以往考试、作业、考勤结合的方式,而是通过他们在实际项目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来进行考评,每个学生的成绩由方案成绩、老师评价、组员评价三部分组成,方案成绩和教师评价对市场及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组员评价则对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考核,形成了科学的考核评价的体系,投标方案好、能力强的成绩就优秀,能真正检验到学生的综合能力.
4结语
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操作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它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根据课程内容及目标,让学生参与项目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诚实守信精神,并了解市场运作规律,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以均衡发展[7].高校应用性课程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如何紧紧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教改不变的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将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实践能力.让实际园林工程项目伴随课堂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教学效果提高的目标做一次新的尝试.
作者:李良 单位:西南大学 园艺园林学院
关键词: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水利工程专业实践性很强,毕业生很大一部分将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等工作,因此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成为本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及学科竞赛等环节。加强这些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有理论知识的巩固,有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技能及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挑战、适应社会的需要。
1改革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为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学院根据按专业大类招生的要求,本专业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的新方案,将实践课从理论课的辅助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设置实践课程、编写实践教学大纲、设计实践培养计划,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为加强创新能力,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还增加了实践创新学分。
在实践性教学中,树立“重理论,强实践”的思想。以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为保证,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日常理论教学中,同样贯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各门课程中开设的试验及课程实践等单项技能实践,使学生得到不间断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课程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程试验、课程大作业和课程设计等。部分实践性较强课程采取边讲、边实践、边练习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渗透,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如计算机应用技术、测量学和水力学等课程可采取边讲、边练、边实验的学习方式。
2结合理论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验(试验)和课程设计等。其中课程实习主要有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和工程测量实习等。
认识实习是学习中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工程现场实习,使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利枢纽类型、水工建筑物型式及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水工建筑物的分类、形式、布置特点及构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现场识读水利水电工程图纸的能力;初步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思想。对于认识实习,一般由一名专业教师为负责人和三到六名各专业的教师组成,按认识实纲要求,提前一至两星期联系好实习地点和参观内容及车辆;对于认识实习,学生要认真完成实习报告,教师认真批改,对于不能自己完成者,不给予实习成绩。
课程设计主要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水工钢结构课程设计、农水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设计、概预算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融会贯通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设计技能,完成一个较完整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基本工程设计问题的初步技能,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善于运用设计图、国家标准规范以及计算、绘图和编写设计文件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主要由任课教师或课程设计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指导及成绩评定。
3重视综合实习,实现培养目标
综合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主要培养学生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施工工种的实际操作、现场参观、听取专题报告和参加施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通过实习学生可对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施工组织设计、设计和管理等建立一个整体概念,掌握几项施工工种的操作技能;了解工程概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施工场地的布置和工程管理模式;了解现场采用的主要机械设备的性能、构造及新工艺、新技术和先进的施工设备。生产实习中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生产实习指导书,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生产实习指示书和施工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最后写出实习报告和现场考试,按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制评定成绩。
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分析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培养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文件、使用规范手册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和资料及编写技术文档的能力。
4出现的新问题及解决思路
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来说,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校对毕业设计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因找工作,主要精力放在了找工作上,无心从事毕业设计,对布置的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部分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由于找到的工作与当初的定的毕业设计题目不太对口,觉得没有实际意义,也缺乏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面对上述问题,设想采取以下解决办法:一是提前布置毕业设计,不必等大四下学期布置毕业设计,可以在进入大四初毕业设计选题。大四上学期学生还没有进入找工作阶段,此时大部专业课已经学完,课程学习任务也不太繁重,具有一定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部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安心从事毕业设计。对于找到工作后,出现学生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不对口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解决其思想问题,教育学生明白毕业设计不仅是巩固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从事各方面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也可以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性质,适当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激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